世界僅存的古老捕魚技法,戰浪「鏢旗魚」用生命與海搏鬥 - 台東款款行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世界僅存的古老捕魚技法,戰浪「鏢旗魚」用生命與海搏鬥 - 台東款款行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news.ltn.com.tw查看原始檔
新港魚市場出現超大旗魚,民眾圍觀。( 成功鎮愛鄉協會理事長鄭國正提供) --
2018-01-30 12:09
[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台東縣成功鎮是鏢旗魚重鎮,目前雖是旗魚季尾聲,但有漁民捕獲重達563公斤的白肉旗魚,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何源興說,來成功30年,沒看過這麼大的旗魚。不過因海水過久、肉質也有受傷,略有油脂,最後以每公斤140元賣出,總價7萬8820元。
新港區漁會指出,白肉旗魚最好的曾賣到是1公斤1700元,平均則為600元, 成功鎮愛鄉協會理事長鄭國正指出,「合春吉」號昨天捕獲1尾重達563公斤的「大白皮」,從來沒見過,大家都很好奇圍觀,看最後拍賣價格如何,最後以每公斤140元賣出,總價7萬8820元,「船主雖不滿意,也只能默默接受」。
「我的印象中還未曾見過如此大尾白肉旗魚」;船主鍾順良說,昨天風浪太大,費好大工夫才抓到,但這尾魚油脂不夠,捕上岸已死亡,不能做生魚片,所以價錢不好。
鄭國正說,根據國外紀錄,白肉旗魚最大尾706公斤、體長500公分,這幾年已經很少看到麼大的旗魚了。

2018-01-31_095133.jpg


流刺網興起、高手凋零 鏢旗魚式
By 莊哲權,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2日, 2017
台東縣成功鎮的傳統鏢旗魚,受到流刺網衝擊,又無法與現代科技抗衡,加上老船長凋零,魚源也逐漸枯竭,年輕人不願接手,地方擔心代表成功鎮文化的鏢旗魚逐漸式微,20年後恐怕走入歷史。
成功鎮文史工作者王河盛說,鏢旗魚漁法在民國20年代,從日本傳入,80年代最興盛時期有5、60艘鏢旗魚,到現在只剩20多艘,而較專業的鏢旗魚船則只剩10幾艘。
老船長笑著回憶表示,那時候站上鏢魚台是何等的威風,如果抓到10尾以上,漁船就會插上旗幟,風光入港,漁會準備好酒菜迎接,所以晚上一定要到酒家喝酒慶祝;如果漁獲量不理想,也要到酒家喝酒解悶跟改運,所以小小的漁村就有6間酒家,風光一時。
另外,成功鎮愛鄉協會總幹事張肇和表示,根據新港區漁會統計,2014年漁獲量統計有5400萬公噸,2015年4500萬公噸,去年剩3800萬公噸,每年以800萬公噸遞減,但是產值每年都近5億元,表示魚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貴。
66歲的半退休船長蘇勝銘表示,自從10多年前流刺網興起之後,鏢到的旗魚量銳減超過5成,而5、60歲以上的船長由於體力、視力減弱,也陸續退休,年輕人怕吃苦,30歲以下的鏢手只有3個,40歲左右是現在的主力,等20年後他們退休,漁法恐怕失傳。


一支沉重捕鯨鯊鏢槍 見證台灣海洋保育史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2017-05-02 07:29聯合報 記者李蕙君╱即時報導
台東縣成功鎮「成功故事館」裡收藏著一枝長540公分、重達14公斤的鏢竿,參觀者初見都誤以為是旗魚鏢竿,事實上,它是當今難得一見的鯨鯊標竿,當地老船長陳專豐收藏捐贈,不僅見證台灣海洋保育史,也讓後代有機會自這沉重的鏢竿想像當年漁民海上工作的辛勞與危險。
陳專豐捐出當年捕捉鯨鯊的鏢槍。記者李蕙君/攝影
陳專豐捐出當年捕捉鯨鯊的鏢槍。記者李蕙君/攝影
陳專豐捐出鯨鯊鏢竿外,也捐出過去使用過的海上工具,盼後輩由此感受漁民捕魚的辛勞,...
陳專豐捐出鯨鯊鏢竿外,也捐出過去使用過的海上工具,盼後輩由此感受漁民捕魚的辛勞,並認識海洋保育歷史。記者李蕙君/攝影
68歲退休老船長陳專豐14歲就跟著父親出海捕魚,兩年即學會鏢旗魚技巧,無論眼力、臂力皆十分了得,是一名海上悍將!但當年,他不只鏢旗魚,也會與海中重達數公噸的鯨鯊搏鬥。
「鯨鯊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年碰不上一次,但碰上了,就得用特製的鏢來捉,一般的鏢捉不動!」陳專豐說,漁民稱鯨鯊叫「大憨鯊」,遇上漁船傻傻跟著跑,噸位重、肉質細嫩如豆腐,味道見人見智,在當年尚未保育的年代,賣價不高,但漁民為求生計,只要有工具就會捕撈。
他甫投入漁業時,主要進行拖釣作業、鏢旗魚,船上備有旗魚鏢槍,但也請人特製了這枝鏢鯨鯊鏢竿。陳專豐說,旗魚鏢槍為木製鏢篙、鏢頭設計三叉,一般重約7公斤;黥鯊標槍不同,鏢竿是內外兩層鐵製,鏢頭單叉,繫鏢索繩比旗魚鏢竿所需的繩子還要粗兩倍。
漁民見著鯨鯊,執起沉重的鐵鏢槍,手握部位無法像鏢旗魚般可挺舉在末端鏢射,必須握在鏢竿3分之2處,垂直用力往下戳。過程中,危機四起,漁民必須注意浪況船向及繩索動向,避免纏繞落海;陳專豐說:「大憨鯊被射中是迅速往深海跑的,一旦落海,生命是一瞬間的事,比被旗魚拉下海更難自救。」
成功鎮愛鄉協會總幹事鄭國正表示,在鯨鯊尚未列入保育動物前,台東成功新港時有獵捕鯨鯊的訊息,故事協會收藏不少當年新港漁港捕獲鯨鯊的黑白老照片,熱鬧景象歷歷在目;儘管保育當道,但這漁港小鎮的歷史與故事不可抹滅,每每解說鏢鯨鯊過程,一般人難以想像,有了陳專豐捐獻的鯨鯊鏢槍,一目了然,這難得一見的鯨鯊鏢槍,更顯珍貴。
陳專豐捕漁後期主要從事延繩釣,甚少鏢魚,直到4年前退休,但他回憶50年的海上歲月,以這隻鏢槍鏢過10隻鯨鯊。他說,隨著海洋資源逐漸沒落,當年的海上漁業景象不再,他認同政府的保育政策必須做得更好更完整,捐出鯨鯊鏢竿外,也捐出過去使用過的海上工具,盼後輩由此感受漁民捕魚的辛勞,並認識海洋保育歷史。
陳專豐捐出當年捕捉鯨鯊的鏢槍。記者李蕙君/攝影
陳專豐捐出當年捕捉鯨鯊的鏢槍。記者李蕙君/攝影
陳專豐捕漁50年,捐出當年捕捉鯨鯊的鏢槍,一方面讓後輩看見漁民辛苦,也見證台灣海...
陳專豐捕漁50年,捐出當年捕捉鯨鯊的鏢槍,一方面讓後輩看見漁民辛苦,也見證台灣海洋保育史。記者李蕙君/攝影
陳專豐捕漁50年,捐出當年捕捉鯨鯊的鏢槍,一方面讓後輩看見漁民辛苦,也見證台灣海...
陳專豐捕漁50年,捐出當年捕捉鯨鯊的鏢槍,一方面讓後輩看見漁民辛苦,也見證台灣海洋保育史。記者李蕙君/攝影
陳專豐將延繩釣技巧傳授給兒子出海捕捉鬼頭刀,退休的他就成後勤部隊,幫忙整理網子。...
陳專豐將延繩釣技巧傳授給兒子出海捕捉鬼頭刀,退休的他就成後勤部隊,幫忙整理網子。記者李蕙君/攝影


 

台灣日語世代記錄片「台灣人生」在日本上映了--
2009-07-13 21:23:49作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五月在《台灣新聞》(東京)看到一則新聞「台灣人生:逐漸消逝的聲音」好感動,想說什麼時候才能看到這部片子,今天得知已在東京上映了。

記錄片裡訪問了五位經歷日本時代的台灣老人,有排灣族原住民、戰後加入國民黨軍隊、卻念念不忘日本時代教育的人,也有曾經以志願兵身份到東南亞作戰,戰後被日本政府捨棄的人,也有因日本老師一句鼓勵,至今仍每年前往日本、到老師墳前上香的人。

這位導演是首度執導記錄片的酒井充子小姐,原本是北海道新聞記者,1998年因為蔡明亮導演的《愛情萬歲》而請假到台灣玩,卻意外在九份遇到一位台灣人竟能以日文與她交談,然後最後問她:「妳知不知道我以前的○○老師現在在哪裡?」然後,酒井小姐辭了工作,到台灣拍起了這部紀錄片,花了七年採訪、調查、思考、製作,她說:「希望能夠透過這部電影,讓更多的日本人不要忘記台灣,多思考了解台灣的處境」…。

很感人吧!我把新聞留著,現在邊打字,都還是泛紅了眼眶。

台灣,是怎樣的國家呢?

上週日本友人安排我到小學裡參觀,不少小學生第一次看到外國人,睜大眼睛好奇地望著。聽到我來自台灣後,就露出:「啊,我知道!」的表情。

他們大多曉得台灣的地理位置。有人是透過地圖,台灣在沖繩的南方。有人是父親常到台灣出差。有的則是因為火腿隊陽岱鋼而知道台灣。他們對台灣有充沛的好奇心,台灣什麼料理好吃?台灣是什麼氣候?台灣有像晴空塔一樣的建物嗎?還有,妳覺得台灣是什麼樣的國家呢?

這些問題,除了日本人以外,在日本一年間常被不同國籍的人問。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的國家有什麼美麗的好吃的,以及社會有什麼問題。台灣和中國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台灣目前和國際的關係如何。

你們台灣未來要往哪兒去?

連外國人對台灣都有如此浩瀚的疑問了,台灣的高中生想必更多吧。最近台灣為了高中教科書課綱吵翻天,有教育部的說法,有專家學者的說法,連總統都跳出來講話了,卻沒人在乎高中生們的說法,他們想認識台灣嗎?他們對台灣的疑問又是什麼呢。

我想,歷史教育不外乎就是日本小學生問我的那些問題吧,你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定位所住所愛的這片國度?你如何思考自己與國家的未來?你如何清楚地跟外人傳達自己的國家?聽起來很簡單,卻沒太多人深入想過。若不了解自己的靈魂根源,大概連小學生的滿腹質疑都無法清楚回答。而這些正是歷史教育擔負的使命。

我想起,今年夏天在日本看的一部台灣紀錄片「台湾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 (Taiwan identity)」。探討台灣認同,是部日本人拍的台灣紀錄片。

2011年311東日本大震災後,台灣迅速又高額的捐款讓日本人十分意外。因為對大多數的日本人來說,台灣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這個國家為何對日本有這麼大的愛?日本人非常想了解,於是促使了日本導演酒井充子拍攝這部紀錄片,她試圖連結和日本有關的角度,以便讓日本人容易進入脈絡理解台灣。她在日本與台灣兩地,找了六個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講述他們所經歷過的台灣史。

他們是1922年以後,在日本統治時代末期出生的人,他們用流利的日語在鏡頭前講述自己的台灣認同。他們認為自己是誰,他們所經歷的年代是什麼樣的年代,過什麼樣的生活。

導演沒有去詢問台灣教育部長或是台灣總統對台灣史的意見,全部以庶民的角度出發。這幾個老人,有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卻出生要說日語,或為日本打戰感到很悲哀。也有人經歷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時代坐過牢,人生無辜地被政治力量操控,到頭來卻微不足道。也有人後半輩子都住在日本,用日語交談,也用日語思考,幾乎已經與日本同化,但當導演問他:「你覺得自己現在的認同是什麼」時,他卻對著鏡頭緩緩地說,他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但說完卻留著很沈的低吟。

坐在電影院裡的日本人,認真的看著鏡頭前,這些跟他們一樣,有血有肉過著平常人生活的老人家,說著自己被時代洪流推著走的前半生。原來,歷史本來就不是一刀兩面那麼容易說明。人的故事永遠充滿許多矛盾掙扎,有殘忍不合邏輯,也有脆弱不安的時候。

看完,熱心告知我這部紀錄片的日本人說:「原來台灣的自由民主才這二十多年間!」對時常飛來台灣旅遊的她而言,台灣是個「天生」就自由民主的國度,看了紀錄片才曉得,台灣花了多少時間與淚水,犧牲多少人的自由與熱血才換得今天她的出入自由與平安。

日本人已經開始用台灣人的角度來認識台灣,我們現在卻宛如時光倒流,閉上眼睛,試圖用「他人」的角度來調整歷史課綱,用微妙的字句來重新構築下一代的意識型態。(雖然台灣教育部說這樣的調整符合國際教育思潮。摘自教育部新聞稿:「課程是依據社會變遷、國際教育思潮及教學現場之需求」)

看到外國人這麼努力的想了解台灣,心情突然很激動。我告訴她,台灣四十歲以上的人,受教育時期幾乎沒讀過台灣史,這十多年來,總算開始教授台灣史了,卻隨著政黨更迭而改變,不同的政黨用不同的意識型態詮釋這個國家的歷史。

所以,台灣究竟是什麼樣的國家呢?

前幾天,台灣政府對於高中課綱調整的新聞也登上日本報紙了,報導中沒有記述日方的意見,只是很平實的記載了這次台灣高中課綱調整的部分內容與字眼。我問幾個日本人,以政治力量介入歷史課綱的想法。日本人說了句:「現在是國民黨執政,會這樣調整並不意外。但是台灣人民的想法是可以被操控的嗎?我一點都不擔心所謂的事實可以被掩蓋。」

大人的世界充滿各種意圖,台灣的下一代該如何思考呢?未來他們勢必與許多外國人交流,要如何講述自己的國家呢?這時候,走在異鄉裡,我好奇起來,台灣的教育部長蔣偉寧,當年20歲初頭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怎麼跟外國人介紹台灣呢?也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嗎?稱中國為中國大陸,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領土包括大陸嗎?

哎,也許他從未困擾過,依「(憲)法」行政,始終如一。

「台湾人生」觀後感
DSC04447.JPG

前一個月,在網路上看到紀錄片「台灣人生」的推薦,覺得應該是部有意思的片子,早早預約好票,期待今晚的到來。

這是一個名為「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影展所放映的第10場影片,這是第二屆舉辦的影展,今年自9/24到12/17每週四晚上在八德路與忠孝東路交叉口的「倉庫映像館」上映。

這部「台灣人生」的導演是酒井充子小姐,原本是北海道新聞的記者,因為喜歡蔡明亮導演的「愛情萬歲」而來台灣旅行;前往九份觀光時巧遇一位會說日文的老先生,而讓她產生想更了解「那個時代曾以日本人的身分活過來台灣人的國度」之念頭。因此,這片子的副標題為「かつて日本人だった人たちを訪ねて」(訪問曾是日本人的人們)。

片中共訪問了5位年少時經歷日本統治的老人家,有原住民立委、採茶阿嬤、二二八紀念館解說義工、醫生娘阿嬤、每年前往日本給小學級任老師上香的老爺爺。從訪談中,可以看到老人家們談起年輕時身為「日本人」的驕傲;但對於日本戰敗、國民黨接收台灣,那種「被日本政府遺棄」的哀怨又油然而生。緊接著,又發生了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他們對於日本的感情,只能悄悄地放在心底。大抵是因為這樣,當酒井小姐這樣一位可以日文與他們興致盎然對談的年輕日本人出現時,可以想見他們雀躍的樣子。

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的眼淚撲簌地流下。想像一下,假如我是他們,正值人生觀建立之時,毫無疑問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卻在長成時突然被命令「回歸祖國」;一下子從皇民變成戰敗國再變成戰勝國子民,價值觀完全地倒置,那種衝突何其大!對於原住民來說更甚之,主體性被漢人、日本人、中國人一再地漠視,稱之為「斷裂的人生」(取自孫大川教授所著「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一書中,對跨越這不同時代原住民的觀察)真不為過!

我流淚,另一方面是感嘆,比起影片中的老人家,儘管他們自認為是日本人、願意為日本這樣一個「國家」犧牲生命亦在所不辭,我們呢? 現在的台灣人,願意為「台灣」這樣一個國家犧牲什麼嗎? 還是,我們只想著溫飽、享樂?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影片放映完畢,接著是導演酒井小姐與政大廣電系郭力昕教授的對談。

L1020102.JPG

現場觀眾,以年輕人居多。

L1020097.JPG

這有趣的對談,還包括現場觀眾的踴躍發言(本人也在其中),持續了將近一個半小時。

L1020104.JPG

我想,這個牽扯歷史背景與不同族群的國族認同議題,原本就是個很難解的習題,郭教授以外省人第二代的身分參加與談,真的是勇氣十足!所以,一開場,郭教授便言明他的政治立場(反對統一的外省人),也歡迎大家討論。可惜,現場還是有一位小小擦槍走火,讓郭教授為難了。簡單來說,郭教授以「殖民」來論述這部片子,並認為應特別註明「這是台灣人生的一種,非全貌」,以免日本觀眾以為所有的台灣人都與影片中的主人公持相同看法。

我倒是覺得,不必這樣苛求一部紀錄片,畢竟,紀錄片只是表達一種觀點,這是大家都知曉的;人,絕非只有一種觀點,一定有各種樣貌,這在觀眾心中自有尺度。假如,今天這是一個新聞報導,那就毫無疑問得做平衡處理囉!

也有觀眾認為,應該思索的是「到底什麼才是台灣人?」;也有人認為這部片子應該跟龍應台小姐的大江河故事聯合,做一個全面性的關照。我則是對於片中兩度出現的「我們比日本人更像日本人(日本以上)」感到好奇,是否這是導演隱約想向日本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日本人)傳達「什麼才是真正的日本人?」這樣的訊息呢?

觀眾當中,還有一位88歲的阿嬤(看起來像是60-70歲而已),在郭教授評論時就一直想舉手發言;她說:其實,跟片中的一位阿嬤一樣,在日治時期確實被日本人歧視,因此也不能說是喜歡日本人,但是,相較於後來的國民黨統治,她覺得「至少日本人有愛」,這是兩個不同統治者最大的差別。

L1020122.JPG (88歲阿嬤)

從映後座談,其實可以感受到,不管價值觀或政治立場再怎樣不同,大部分的台灣人對於這塊土地的認同應該是一致的;只是,歷史造成各自的生命故事,卻需要我們可以平心靜氣地去聆聽、理解彼此,從中找尋最大公約數--我們希望這個國家變成什麼樣貌? 她需要哪些元素? 過往在這塊土地留下的痕跡,不管是殖民也好、統治也好,當中為人稱頌或懷念的究竟是什麼? 把情緒抽離,去尋找之中值得學習、珍惜的關鍵,作為未來發展的養分,是我覺得看完這部影片的台灣觀眾,都該思索的課題。

再跳開上面的情境,有趣的是,這原本是日本人要拍給日本人看的影片,卻讓台灣人引發如此熱烈的討論,導演本人都感到非常高興呢!還說,她接下來想再拍現在的台灣人故事,希望在座的觀眾屆時可以給予協助。

散場後,我前去向導演致意,也詢問是否有發行DVD的打算,有機會的話,可以介紹給日本的朋友觀賞。酒井小姐說,目前此片正在東京上映中(<-請點未來上映資訊),可以推薦朋友們去看呦!

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圖片搜尋結果

 - https://goo.gl/yQ1fyA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愛台日本女導演 16年來台50次

2016-11-19

記者黃明堂/專訪

來自日本的導演酒井充子從二○○○年開始到台灣拍紀錄片,至今十六年來台近五十次。執導生涯從處女作「台灣人生」開始,五部作品就有四部拍台灣,她熱愛台灣,想透過紀錄片讓更多日本人認識台灣。

  • 日本紀錄片導演酒井充子(左)與攝影師在成功漁港拍攝。(記者黃明堂攝)

    日本紀錄片導演酒井充子(左)與攝影師在成功漁港拍攝。(記者黃明堂攝)

目前正是成功鎮旗魚季節,漁船用先進技術追捕肥美旗魚,傳統的鏢旗魚畫面已難得一見;酒井充子與攝影師及助理,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已四度來台,重要目的之一是捕捉到漁夫鏢旗魚的畫面,她忍受暈船,出海十三次,全都「摃龜」!

「沒想到拍鏢旗魚這麼難」?酒井充子說,不是每次來每天都可以出海,要有海象配合,出去了也不一定遇到旗魚,但她要盡全力拍到。

為何非得拍到鏢旗魚畫面不可!展現了日本人工作之執著。原來這是她執導中的第五部紀錄片最關鍵的畫面,是與日本的連結,更想透過那股力道,表現台灣人數百年來歷經各種政權統治,仍保有台灣人堅毅的力量。

這支紀錄片預計在明年夏天上映,紀錄了兩位成功鎮的鏢旗魚手,及台東縱谷一所學校的老師。酒井說,鏢旗魚是日本治台時代流傳的捕魚技術,她拍攝一位八十歲的鏢手,技術就是年輕時向居台的日本沖繩漁民學的,成功鎮的新港漁港最早也是日本所建,曾有日本移民村。

不過,她不是要凸顯日本曾在台灣統治的事實,反而是想透過系列紀錄片,呈現台灣從荷蘭統治以來,雖然歷經不同政權,但山沒變,海沒變,在這個島上生活的人,也一直守護著這個島。

酒井充子原本是北海道新聞記者,與台灣素無淵源,但看到台灣導演蔡明亮拍的「愛情萬歲」,深深被電影中場景吸引,一九九八年第一次台灣,為的是尋找電影中的場景,這一趟台灣行,改變她的人生。

她說,在台灣遇到一位老人家,不但以日語跟她交談,還向她打聽童年日本老師的下落。原來這位老先生生在日本治台時期,受過日本教育。

為了尋找台灣與日本的關連,她辭掉記者工作,二○○○年隻身來台拍攝紀錄片,訪問了五位日本治台時期出生的台灣人,片名就是「台灣人生」,二○○九年在日本上映,她說,沒想到首映就爆滿,當中有很多觀眾是灣生,或灣生的家人。

後來她拍攝旅日台灣建築師郭茂林的個人紀錄片,後續又有一部「台灣認同」。至於目前拍攝中的片名,她說,不論未來如何命名,她心中的片名就是「台灣萬歲」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世界僅存漁法!台東成功60歲「鏢魚手」戰浪換漁獲 | ETtoday 東森旅遊雲 | ETtoday旅遊新聞(旅遊) - https://goo.gl/LTN3F9

世界僅存漁法!台東成功60歲「鏢魚手」戰浪換漁獲

2013年11月22日 08:00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台東成功鎮的「鏢旗魚」是最傳統古老的漁法,風險大、難度非常高。(圖/記者陳姿吟攝)

記者陳姿吟/台東報導

東北季風狂吹時,便是台東鎮成功旗魚最豐收的季節,台灣捕捉旗魚隨著技術進步已有四種漁法,包含流刺網、延繩釣、定置網及鏢旗魚,其中鮮為人知、最傳統古老的「鏢旗魚」是世界唯一,卻也是幾近失傳的海洋漁業文化。

「以後台灣沒有魚可以吃了,我們這代抓完後就失傳了。」紀錄片《戰浪》裡老船長陳永福這麼說,60歲的他仍然拿著重達20多公斤的鏢竿,站上船隻前端訂製的鏢臺,在時而晃蕩達數公尺、時而顛頗失衡的浪高中,只用兩腳支撐,日復一日「搏命演出」,不僅於他,這更是成功鎮所有老鏢手的人生縮影。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鏢旗魚的漁船每天清晨就必須出海,通常有四位船員。(圖/記者陳姿吟攝)

鏢旗魚漁法據說源自日本人,當時日據時期日本人於小琉球使用鏢技,不願意傳授給台灣人,小琉球居民偷學,爾後才傳到成功鎮,但鏢魚技法在日本當地與小琉球都已失傳。凌晨時分,乘著船從新港漁港出海,已有船隻在外海追尋旗魚蹤跡,若不是親自觀看,很難體會鏢魚手與海浪、旗魚搏鬥的驚險關係;旗魚船通常備有「正鏢手」與「副鏢手」,鏢手們在鏢臺上僅用腳掌勾住兩條環狀布塊,緊握俗稱的「三叉魚鏢」,而觀察旗魚現身與否,「背鰭」浮出水面的短暫時間是關鍵,在魚現身之時,必須清楚運用手勢傳達給駛船的船長,在一來一往追尋時,抓準時機「下鏢」捕魚,因此鏢手與船長之間需有非常良好的默契。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鏢旗魚考驗的不僅是鏢手本身的實力,還有團隊間的默契。(圖/記者陳姿吟攝)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正副鏢手指引船身、觀察旗魚現身與否,抓緊時機下鏢;圖為為遊客示範之漁船,依規定漁船必須離海30浬方能捕魚。(圖/記者陳姿吟攝)

別以為鏢中就是大功告成,因為旗魚體積龐大,被鏢中的旗魚極力掙脫之時,長喙時常傷及船員甚至威脅生命,另外,下鏢時還必須要鏢中魚頭或魚尾,才能有好價錢。鏢來的旗魚因時間短,運動量大、肌肉未放鬆,且沒有血腥味,一斤至少200元起跳,而其它漁法則價格低兩倍,但鏢旗魚風險實在太大,年輕人不願意學,現在約僅剩20位有能力出海的老鏢魚手。

黑潮暖流的經過,帶來豐沛活躍的魚群,全世界的旗魚有12種,台灣就可見6種,包括劍旗魚、魚傘旗魚、立翅旗魚(白肉旗魚)、紅肉旗魚、黑皮旗魚、小旗魚。9月至12月旗魚過境,尤以11月的立翅旗魚(白肉旗魚、白皮旗魚)最為肥美,但每天的捕獲量仍得看老天賞不賞臉,老船長說:「有時候一天九隻,有時候九天沒有一隻。」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鏢來的旗魚必須在下午2點前趕回新港漁市,重達上百公斤的旗魚排排站,十分壯觀;圖為白肉旗魚。(圖/記者陳姿吟攝)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今日最佳鏢魚手鏢到106公斤的白肉旗魚;每日2點半到4點旗魚以喊價方式拍賣。(圖/記者陳姿吟攝)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鬼頭刀為旗魚的食物,沿著鬼頭刀魚群就能發現旗魚蹤跡。(圖/記者陳姿吟攝)

酒井充子/鏢旗魚+30年來最大尾 台東成功捕獲563公斤旗魚
▲「玉里炸寒單爺、成功炸旗魚神」旗魚對當地人來說意義非凡,當地全台唯一的旗魚神,討海人在出海前必拜祈求豐收。(圖/記者陳姿吟攝)


【海上鏢旗魚體驗】
需繳納保險費用一人一百元,在海上航行約一個多小時,提供觀賞他船鏢魚體驗,需視當日他船情況(因鏢魚船追尋旗魚路線與娛樂船隻不同,若無遇上鏢魚船隻則改為賞鯨豚或三仙台觀賞路線),詳情請上官網「旗橙.啟程」台東旗魚祭:www.2013inchenggong.com

【新港魚市】
台東縣成功鎮港邊路14號,每日下午1點至2點半為小型魚拍賣會,下午2點至5點為大型魚拍賣會(周日公休)

--------------------------



  中央社2013-07-14 21:48:41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4日專電)日本女導演酒井充子所拍攝的紀錄片「台灣認同」(暫譯)目前在東京上映,內容描述6位受過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人在二次大戰後的人生,許多觀眾都說此片動人心弦。

  酒井於2009年推出電影「台灣人生」,頗受好評,這次推出新作「台灣認同」(台灣identity)正在東京「polepole東中野」戲院上映。

  這部紀錄片登場的主角有鄒族的高菊花、她大叔父鄭茂李、黃茂已、住在印尼雅加達的前日本兵李柏青(日本名「宮原永治」)、住在橫濱的吳正男、張幹男等6人。

  片中登場的高菊花描述2次大戰後父親、也就是當時鄒族領袖高一生遭到國民黨政府逮捕、處刑,自己長期遭受到警總監視的經過。

  高菊花的弟弟高英傑、妹妹高春英今天下午應邀在影片放映後與導演進行談話。兄妹與一同前來的鄒族長輩還獻唱鄒族的歌曲,博得滿堂喝采。

  導演酒井被中央社記者問到拍片的動機為何時表示,她執導的「台灣人生」一片是描述台灣的日語世代(接受日本教育者)對日治時代的想法,這些日語世代的前半段人生是在日治時代,但二次大戰至今經歷60多年,這段歲月也很重要,她認為有必要探索。

  被問到片中登場的6位主角的人生,哪位讓她印象最深刻時,她答說,可能同樣是女性的關係,對於高菊花克服苦難的堅強,讓她很感動。

  今天前來觀賞影片的觀眾不乏年輕人。30多歲的日本女士望月被問到觀賞的感想時說:「又感動、又感激」。

  對於台灣人對日本人很友善、311東日本大震災時也捐很多善款給日本,她說自己曾思考過背後究竟有何原因。她以前是喜歡台灣的音樂、電影,對台灣歷史開始有點了解是觀賞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後,而為深入了解台灣,今天特地來欣賞影片。1020714


  


  日本女導演酒井充子執導的紀錄片「台灣認同」(暫譯)正在東京上映。內容描述曾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在二戰後的人生。她曾執導電影「台灣人生」。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傳真102年7月14日

  


  日本女導演酒井充子(左)執導的紀錄片「台灣認同」(暫譯)正在東京上映,片中人物之一、鄒族高菊花的家屬及族人到場與觀眾互動。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傳真102年7月14日

  


  日本女導演酒井充子(右)執導的紀錄片「台灣認同」(暫譯)正在東京上映。內容描述曾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在二戰後的人生。她曾執導電影「台灣人生」。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傳真102年7月14日

  


  日本女導演酒井充子(左)執導的紀錄片「台灣認同」(暫譯)正在東京上映,內容描述6名受過日本統治的台灣人二次大戰後的人生,許多觀眾深受感動。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傳真102年7月14日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