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_1230411621641631652020-12-22_123049

交大教師對陽明交大合校的期許
2020/12/21 05:30
找回失落了75億的競爭力
積極募款是首任校長的重要使命
陽明交大合校是台灣高等教育受人矚目的里程碑,首任校長的遴選對未來的校務發展至關緊要。新校長當然要具備健全的人格特質、開放民主的胸襟、大公無私的精神,而邁向頂尖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與募款收入是研究型大學重要的經費來源,因此爭取經費與募款能力成為首任校長的重要任務之一。
從二○○六年迄今,教育部推動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交大爭取到一百一十五億元,相較之下,台大、成大與清大分別爭取到三百三十七億元、一百八十五億元與一百三十八億元,交大敬陪四校末座(表一)。
表一:2006-2020邁向頂尖大學暨深耕計畫經費補助(億元)
從二○○八年迄今,交大動用了校務基金超過二十億元於館舍的新建工程上。而台大、清大及成大等校則卯足全力積極募款及爭取教育部專案補助,新建工程的募款及專案補助款合計如下:交大六.○億元、清大四十二.七億元、成大三十一.八億元及台大二百三十九.七億元(表二),在四校之中,交大還是吊車尾。
表二:2008-2020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交大與清大長期處於競合的關係。校務千頭萬緒,就二○○八年迄今的新建工程經費而言,在動支校務基金部分,交大比清大多了十五.六億元,在募款及教育部補助部分,交大比清大少了三十六.七億元,而邁頂及深耕計畫,交大輸給清大二十三億元,在一來一往之間,存在高達七十五.三億元的差距。交大未能開源節流,造成校務基金捉襟見肘,排擠各院系所的教學研究資源,其競爭力顯然已經處於相對劣勢了。
惟殷鑑不遠,來者可追!隨著高等教育環境的變遷,確常有新增空間的需求,新校長宜展現宏觀的格局及執行力,積極募款與擴展外部資源,自助而後人助,進一步讓資源做到公平、公開、適當而有效的配置,以利各院系所健全的均衡發展,全面提升教學研究水準,同時充實校園生活及運動等基本設施。
附表1:2008-2020台大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附表2:2008-2020成大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附表3:2008-2020清大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附表4:2008-2020新建館舍建築量體及經費來源
連署人︰
李鎮宜(電機學院/電工系教授)
吳宗信(工學院/機械系特聘教授)
林志忠(理學院/物理所教授)
林伯昰(光電學院/影像生醫所教授)
林明璋(理學院/應化系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陳三元(工學院/材料系講座教授)
劉尚志(科技法律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自由共和國》交大教師對陽明交大合校的期許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2Kqcylz


近年來國內大專院校吹起了「合併潮」【註1】,讓人不禁疑惑到底是少子化影響,還是為了國際排名讓各大學不得不展開「軍備競賽」。最著名的莫過於2016年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2018年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合併成高雄科技大學,還有「搶親」勝出的交通大學最快今年9月可與陽明大學完成合校。如今身為頂大之一的中山大學為何也熱衷於「併校」呢?負責評估的中山大學副校長蔡秀芬接受《關鍵評論網》專訪時直言,重啟並推動和高雄地區大學合併是在去(2018)年校內主管共識營討論「2030願景」時丟出來的,目的就是要將中山的國際排名【註2】從現在的前400大,朝向前200大邁進。
又一個頂尖大學想要「併校」,中山大學在急什麼?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tinyurl.com/y54e38fo


你不是學生,是一個獨立求知的學者
m.news-adding.com查看原始檔
德國嚮導:徐言 Stefanie Eschenlohr (德國學術交流署台灣主任/Director of DAAD)

30年前,當她還是中文系學生時,第一次來到台灣;15年前,徐言博士開始在香港、北京、台北等地的德國學術交流署,將德國高等教育帶進亞洲。德國大學的特色與精神,她最明白。

你不是學生,是一個獨立求知的學者

採訪撰稿:胡芷嫣

如果你問德國人,「你們最好的大學是哪一間?」這個在台灣不用兩秒就可以說出答案的問題,德國人是無法回答的。

德國既沒有聯考,也不流行大學排名,更沒有學生家長趨之若鶩的第一名大學--德國392所高等院校,各有各的專長與自豪的專業。此外,德國高等院校也分成注重理論研究的綜合大學(Universität),強調技術實用的應用科技大學(Hochschule),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Kunst-Film-und Musikhochschulen)。多元的教育機構,讓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追求智識、技術、才藝上的精進。

假如你去德國大學,你會發現,這裡非常沒有「學校」的感覺。在德國大學,你不會有同班同學,也不是一個成天坐在教室聽課的學生,而是一個主動求知、批判思考、自主學習的年輕學者。大學三年,你要學什麼,要達到的學分、考過的考試,都必須自己依據學校要求規劃安排。

這裡,甚至沒有校園。傳統德國大學往往很古老(年代最悠久的是1386年的海德堡大學),幾百年的時間,科系教員、硬體設備不停擴大增長,學校便在附近地區找零碎空間使用,一間大學的物理系可能在城市A區,天文系卻在城裡另外一區。你也許好奇,沒有校園、沒有同班同學,學生不是不容易湊在一起集體行動嗎?但這對德國人來說,根本不成問題──因為學習,本來就該是獨立自主的啊。

更有趣的是,德國早年並沒有「博士班」。雖然在歐盟波隆納協定(Bologna-Process)後,為了統一歐洲高等教育,德國也開始有了學士、碩士、博士班制,但仍然保留博士生vs. 指導教授一對一教學的傳統,只要是德國大學教授,都可以指導博士生,就像收自己的徒弟一樣!對了,德文裡的博士指導教授,正叫做Doktorvater/ Doktormutter (doctor father / doctor mother)呢。

-----------------------------------------

從大學排名談高等教育國際化

推文到plurk
2016-06-24 06:00

◎ 王秀紅
全球化浪潮的席捲,高等教育也已經無法自外於這股浪潮中。近期,國際高等教育的兩大評比機構:QS及THE(泰晤士高等教育),分別於二○一六年六月十四日及六月二十一日公布亞洲大學排名。高雄醫學大學正好於六月十八日舉辦QS國際頂尖大學高峰論壇;同時,接受THE邀請於六月十九至二十一日參加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亞洲大學高峰會,主要是因為高醫大被通知今年進入亞洲大學排名。本人正好有機會參與這兩次的會議,親身感受到亞洲各大學如何卯足全力,爭取排名,甚至力拚前十大。如同台灣大多數大學一樣,高醫大過去對國際評比並不熱中,直到近二、三年來,才開始關注國際化評比指標。不論我們對國際評比的商業化疑慮,甚至認為是英語系國家有利的遊戲規則;然而,世界變化快速,改變已經是普世的價值,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原地踏步將淹沒於全球化浪潮中、緩慢進步將被他人迎頭趕上」,這也是兩次會議,許多頂尖大學校長提出的看法。
這兩次會議中,個人深刻體會到亞洲大學,新加坡、香港、南韓、日本、中國的積極參與。香港約七三三萬人口,僅八家大學;新加坡約五五○萬人口,僅五家大學;然而,台灣二三○○萬人口,卻有將近一六○家大專校院。在國家有限的資源下,如何創造國際認可的優質大學品牌及培育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值得產官學界共同深思。僅提出個人想法如下:
一、政府方面:審慎研議大學數量的合理性,在有限的資源下,投資適當經費及資源,協助具有潛能的大學(例如已進入亞洲二○○大的大學),推動國際化策略。
二、大學方面:營造國際化特色,強化國際品牌與名聲,這也是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較弱勢的地方。
三、民間企業:投資人才培育,創造產學合作雙贏。
四、個人方面:強化英文能力,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擴展國際人脈與合作,提升台灣及大學的國際能見度。
台灣高等教育要躍升國際,必須政府、大學、民間企業等攜手合作,才能走得更遠並永續發展。(作者為高雄醫學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qT7Gfh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在2011年以前名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該計畫共分二梯次執行。第一梯次兩年期計畫執行時間為2006年至2007年,共計有17所大學獲得補助;第二梯次的三年期計畫執行時間為2008年至2010年,依照第一梯次兩年期計畫的執行成效來重新核定,獲得補助經費的學校共計15所大學。
以上所述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共二梯次執行期間為2006年至2010年,通稱為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計畫。自2011年起,中華民國教育部啟動新一期(第二期)的五年五百億計畫,並將計畫名稱改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執行期間自2011年起至2015年止,並於2011年4月1日公布審議結果,共計12所大學包括34個研究中心獲得補助,各校依獲得補助之規模排序依次為: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中興大學、長庚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另外5所大學包括5個研究中心獲得特別補助: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中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元智大學。
除本計畫外,教育部對技職體系之大專院校,設有「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對未入選頂尖大學之非技職體系學校,則設有「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

馬政府9大傾中爭議政策 民團赴政院抗議

經濟民主連合與勞工陣線聯盟等團體17日在 行政院前召開記者會公佈「九馬撕裂台灣圖」,說明馬英九卸任前九大爭議政策。(記者王敏為攝)

2015-12-17  11:02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將在明年520卸任,「經濟民主連合」等民間團體今天上午無畏寒流來襲,赴行政院大門口公布「九馬撕裂台灣圖」,抗議馬政府下台前將推動「開放中資入股IC設計」、「簽署貨貿協議,完成兩岸經濟一體化」等九大爭議政策。

包括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台教會會長張信堂、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民主鬥陣代表鄒飛洋等人在行政院大門口前高喊「立委放假,馬統暴衝」、「抗議馬統暴衝,九馬撕裂台灣」的口號。

賴中強表示,立法院預定明天休會,從休會後到明年3月新國會正常運作前,甚至到520總統交接前,是台灣民主最脆弱的時刻,由於政黨輪替幾乎已定,馬政府猛踩油門推動傾中政策,體制上卻無有效制衡管道。

賴中強指出,馬政府下台前將推動的9項爭議政策是:在科技業,「開放中資入股IC設計」、批准「中國紫光收購封測三廠」,在金融業「開放中國散戶買賣台股」、批准「中國中信入股中信金控」,在媒體業允許「中國親信入主中嘉、東森」,在觀光業「增加中國觀光客限額,深化對中依賴」,在勞動領域「放寬雇用白領外勞,惡化青年貧窮」,在區域經濟「申請加入亞投行,矮化台灣主權」,最後「簽署貨貿協議,完成兩岸經濟一體化」。

孫友聯表示,當前大家看到的不僅是馬政府兩岸問題的暴衝,非常荒謬的是,政府居然以降低勞動條件的方式來吸引白領外勞人才來台工作。

賴中強等人呼籲國人在民主最脆弱的時刻,一起監督政府,守護台灣,盡力阻擋馬政府這些傾中政策。

相關影音

賴中強(左)表示,現在到520總統交接前,是台灣民主最脆弱的時刻。(記者王敏為攝)

探險家在死海洞穴中發現一本古老的「銅書」專家鑑定後竟然推翻了基督徒長久以來的秘密!

 

2015-12-15 / 作者 : 關鍵新聞 / 30928

探險家在死海附近的洞穴裡,發現了驚人的古老文物。(圖/今日頭條)

死海(The Sea of Death),原意為「鹽海」(Sea of Salt),位於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水源為約旦河,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死海之所以名為「死海」,是因為它的高鹽度使得魚類無法生存於水中,但因為鹽度高,所以富含大量的鎂、鈉、鉀、鈣鹽等礦物。

探險家在死海附近的洞穴裡,發現了驚人的古老文物。(圖/今日頭條)

死海是內流湖,約旦河是唯一注入死海的河流,因此,約旦河河水流入水量與蒸發水量,決定了死海的水位。

該文物為一本古老的「銅書」。(圖/今日頭條)
該文物為一本古老的「銅書」。(圖/今日頭條)
專家大膽推測,此書才是聖經的真正起源。(圖/今日頭條)
專家大膽推測,此書才是聖經的真正起源。(圖/今日頭條)

日前,一些國外的探險家,在死海附近的一處洞穴裡面,發現了一項驚人的古老文物,該文物為一本「銅書」!經由專家鑑定,他們確定這是基督教難民在耶路撒冷時期,逃難到這裡之後,所遺留下來的,而這本書的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元一世紀!專家大膽推測,此書才是聖經的真正起源,因為他們在這本書上,發現了許多與聖經相似的地方。

這本書的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元一世紀。(圖/今日頭條)
這本書的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元一世紀。(圖/今日頭條)

目前,各界專家以及歷史學家、神學家等,都在仔細研究這本「銅書」的內容與來源,但是當前最大的爭議是,此物到底是起源於耶路撒冷還是以色列呢?只好交由專家們來鑑定了!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