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瀕危巴宰語文推廣至國際 高中生創立中英法三語Podcast
王佳惟(左)有感於巴宰語言文化流失,為了讓更多人能認識巴宰族,創立第一個巴宰族語言文化的Podcast 頻道。(王佳惟提供)
將瀕危巴宰語文推廣至國際 高中生創立中英法三語Podcast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6upbRl
2023/10/11 07:27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台灣原住民族語巴宰語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極度瀕危語言,年僅十六歲就讀於台北美國學校的王佳惟,有感於巴宰語言文化流失,為了讓更多人能認識巴宰族,創立第一個巴宰族語言文化的Podcast 頻道。精通國語、英語、法語的她,特別以三種語言呈現,盼能將巴宰語言文化之美推廣至國際。
王佳惟說,很少人知道位於埔里鎮的愛蘭台地,有一支平埔族群「巴宰族」,人口總數約5千人,由於快速漢化以致造成母語和文化滅絕的危機,巴宰族人憂心忡忡,目前正透過各種教育方式來保存。
從出生到求學都一直在台灣的王佳惟表示,從小學習國外的語言與文化,2歲半開始學國語、英文與法文,對語言學充滿了興趣,卻不知道原來台灣有這麼多寶貴的語言文化,接觸巴宰族人之後,發現他們的語言文化非常珍貴,很希望透過研究與節目的播放,讓世上更多人認識這個族群。
王佳惟15歲就開始投入巴宰族語言文化研究與推廣工作,曾研究巴宰語食物詞彙,榮獲入選首屆台灣中學生語言科學科展,並取得台灣語言學奧林匹亞競賽一階國手資格。日前也榮獲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通過。
王佳惟說,其實深入研究巴宰族語言之後,得知當年外國傳教士深入埔里接觸到族人,引進羅馬拼音,使得族人得以藉由此方式,完整地保存族語,這是令人振奮的。
王佳惟在節目邀請部落耆老、青年,以及從事巴宰語文工作的老師、青年分享經驗,讓聽眾可以透過Podcast,認識巴宰族的族群概況、語言、文化與歌謠,並聆聽族人們的生命故事以及語言文化復振的過程。
巴宰族群文化協會前理事長潘英傑表示,王佳惟是他見過最年輕的巴宰研究者,很感謝她製作節目為巴宰族人發聲,真的很難能可貴。
將瀕危巴宰語文推廣至國際 高中生創立中英法三語Podcast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6upbRl

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


2017-07-19_225015.jpg

以族語書寫公文 蔡總統「原住民轉型正義重要一步」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9日, 2017
A-A+
2017-07-19 13:30聯合報 記者林敬殷╱即時報導
《原住民語言發展法》在5月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原住民16族的族語就是國家語言,並賦予原鄉地區的政府機關、學校及公營事業可選擇使用族語撰寫公文。蔡英文總統今天在臉書展示一份以羅馬拼音撰寫的阿美族全族語公文,她表示,以族語來書寫公文,這是這個國家的第一次,也代表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跨出重要一步
蔡總統說,中央和地方會繼續努力,讓原住民族的多元文化受到更多重視。
以下是蔡總統臉書全文:
這一份阿美族「全族語」公文,是由花蓮縣光復鄉公所發出,用意是通知族人前來領取土地的權利證明書
傳承一種語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使用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 」施行後,原住民16族的族語,都是我們的「國家語言」。因此,原鄉地區的政府機關、學校及公營事業,都可以選擇用當地的族語來書寫公文。現在,包括屏東、花蓮、台東和南投的縣政府或鄉公所,已經開始發出全族語或雙語的公文
以族語來書寫公文,這是這個國家的第一次,也代表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跨出重要一步。中央和地方會繼續努力,讓原住民族的多元文化受到更多重視。

---------------------

「認證」在地語言消失?

推文到plurk
2016-07-24 06:00

◎ 蔡銘燦
日昨,陪友人赴台南崑山科技大學參加教育部舉辦的「一○五年度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預試」。放眼現場,應考者從小學生到中、老年人,涵蓋各年齡層,顯示民眾對本土語言的熱情。休息時間,我目睹參加考試的小學生三三兩兩以國語交談,就算跟他們的家長,也一樣以國語在溝通,家長絲毫不以為忤,似乎覺得理所當然。只是,在這樣一個特殊場合裡,聽來讓人感覺難以言喻的荒謬,顯得格外諷刺。
曾幾何時,台灣在地語言,竟要靠「認證」來維繫?小學一週一堂的「鄉土語言」課程,能收多少成效呢?語言不就是要靠一代一代來傳承?家裡無疑就是最好的學習環境。然而生活周遭,有多少人能夠覺醒與認知呢?
我鄰居一名年輕阿公,從孫子唸幼兒園到現在讀小學,每次見他接孫子回家,一路上,阿公都「配合」孫子,全程以國語交談。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為何不跟孫子講台語?」他的回答出乎我意料,因兒子、媳婦都說,「如果讓孩子講太多台語,將來說國語就會滿口台灣國語」。這究竟是怎樣的邏輯?
台灣在地語言的處境,新政府最清楚,年輕人不在意本土語言是否失傳,是一個極嚴重的警訊。但願民進黨政府不論在野或執政,都能一本初衷,堅持在地價值,全力搶救弱勢語言瀕臨消失的危機。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

羅馬拼音 繁體漢字

推文到plurk
2016-04-16 06:00

◎ 劉天賦
南社張復聚會長說,台商由於從小學ㄅㄆㄇ,導致不會羅馬拼音,使得他們學越南話困難;其實,對於越南、印尼、菲律賓的新住民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擾,因為華語用注音符號教學,他們必須要先學ㄅㄆㄇ,而不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羅馬拼音。
檢視語文發展,台灣其實一直是羅馬拼音(字)與繁體漢字並存的地區。
台灣人使用的最早文字就是羅馬字。一六二七年,荷蘭傳教士教導台南地區平埔族新港社居民書寫族語,史稱「新港文書」一八六五年後,長老教會傳教士馬雅各及馬偕到南北傳教,使用「教會羅馬字」聖經傳教,同一時期也有客語羅馬字聖經出現。
由於台灣後來的統治政權都是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漢字在台灣成為主流文字,注音符號則在一九四五年後才成為華語拼音的工具。在一百年前,華語開始使用ㄅㄆㄇ拼音教學,注音符號對於台灣學習華語有階段性的功能,但是由戰後至今的發展可知,注音符號已造成對台灣本土語言的重大傷害,也對台灣的國際化產生阻礙。
台灣本土十八種語言到了二○○六年,都完成標準化的工作,都使用羅馬字拼寫他們的母語。
所以,羅馬拼音(字)加繁體漢字,是台灣語文的最大公約數。
台灣要保存母語,要走向世界,要推動「新南向政策」,應以教育的方式,逐步地將華語的拼音教學,改用所有台灣語言皆可通用的羅馬拼音系統,讓台灣兒童只要學一套拼音系統,就可以用來書寫他們的母語,並可以同時學得歐美語言的文字符號,也讓台灣前進東協更加快速。
(作者為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

----------------------------------------

台灣母語滅絕危機

推文到plurk
2016-02-21 06:00

◎ 張復聚

蔡英文(右)去年與作家鍾肇政(左)等人出席「客家妹挺客家人」記者會。(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九十歲的客家大老鍾肇政當蔡英文的面哽咽地表示,「客家話已經快要消失了,客家話一旦消失,客家人就消失了!」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台灣學術界及聯合國UNESCO已經一致認定台灣本土語言「瀕臨絕種」!「瀕臨絕種語言」就是年輕人已經不再學習及使用的語言。因為年輕人只會聽,不會講;不會講就不可能傳承給下一代;這種語言將於三十至五十年內滅絕。由此可知「瀕臨絕種語言」與目前使用人口數多寡無關。根據社會語言學研究,至少須有七十五%人口「積極」使用,該語言才得以繼續生存與發展。現今有多少人還「積極」使用台灣本土母語呢?政府保護台灣文化一向不遺餘力,設有文化部專司其職;唯獨對文化中最要緊的元素─活人的語言,視而不見,說而不做,令人遺憾!台灣人已經學會尊重環境及鳥獸生物,卻還沒學到要尊重及保護自己的語言!民進黨在政治上保留台灣人民選擇未來的政治權利,也應該給台灣人民選擇未來的語言權利,全力阻止母語快速滅絕,留給後代選擇的機會。
為此,在二二一聯合國世界母語日的前夕,我們呼籲現任政府及即將就任的新政府應立即以「本土語言主流化」為目標,積極推動以下五項措施,以保護本土語言免於快速滅絕的危機:
一、在教育部設立負責本土語言復振相關工作的專責單位。
二、定期進行校園本土語言普查工作,以確實了解本土語言流失狀況。
三、鼓勵幼兒園進行本土語言教學的相關工作。
四、將本土語言列入十二年國教必修科目,並提供適當的獎勵。
五、中央設立Holo(福老)委員會,提供優質的台語電視頻道。
(作者為台灣南社社長)

-------------------

死=最高級

2016-01-14 06:00

◎ 林子修

 

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媒體專訪,針對美河市案痛批郝龍斌。(記者廖振輝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十二日下午接受寶島新聲廣播電台主持人鄭弘儀訪問,柯文哲提到,郝龍斌在案中,那麼容易被蒙騙,『去死死好了,什麼都搞不清楚。』」北京語真可憐,只能一音,而台語(漢語)每一字攏總勾破(即破音字)。

 

台語的「死」,有另一種意思,代表最高級,如「爽死(ㄕㄧ3)」,乃爽的最高級。古漢人認為「死者為大」,所以將「死」當做最高級,如形容一項物件的「好」,分成「好」、「甚好」、「頂好」、「絕好」、「夭壽好」,以「死」的「夭壽好」為最高級。

 

「郝龍斌在案中,那麼容易被蒙騙,『去死死好了』」,此一句是形容郝龍斌是被瞞騙的最高級,等於台語所形容「予人賣棄也,還固(ㄍㄜ8,再之意)替人算錢」,北京語並無相等的造句可形容,我認為較接近的造句是「暈倒」、「被你打敗了」…等。提供予眾生參考。

 

(作者為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畢、台南市國小台語教師)

 

魚夫:日本時代校園裡可以講台語嗎?重繪臺南南門尋常小學校

2015/12/05
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

1923年的4月20日,日本皇太子裕仁親王巡視臺南南門尋常小學校,當時還設有第一幼稚園。魚夫繪。

現在年過半百以上的人絕對都經歷在校園被禁止講台語,要是不慎溜出口,那就得被罰站、罰錢,還得在脖子上掛著一塊狗牌,上書:「我不說方言。」

所以我就讀國小時,不會講國語的母親前來探視,乃支支吾吾的不敢和她對話,我也曾經被罰站,罰站事小,罰錢就代誌大條了,我可得編很多謊言才能拿到些許零用錢來補繳罰款。

如此扭曲人性的黨國教育,在日本時代的臺灣小學校裡也有嗎?1923年皇太子裕仁「東宮行啟」, 4月20日來到臺南巡視了南門尋常小學校,舊照裡顯示的是就是今日的建興國中校舍裡的中棟。

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
今之台南建興國中中棟為日治時期臺南南門尋常小學校,地址為台南市府前路一段239號。攝影/魚夫。

日本來台殖民伊始,擔任臺灣總督府學務長的伊澤修二就向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提出了以「國語」為中心,提供義務教育推廣日語,讓台灣人同化為日本人的基本教育論調,雖獲得採行,不過其後仍有差別待遇,初等教育分尋常小學校和公學校,前者招收常用國語(日語)之兒童,事實上均以日人為主,教科書採日本文部省發行的國定版本,臺灣人則入公學校,使用臺灣總督府編纂的書本。

尋常小學校的學生一般是頭載黑帽,遇夏天則外裹白色帽罩,身著白色上衣、短褲、穿鞋;在台南,則經常看見老照片裡的小學生服則是白帽、黑色制服或白帽、白色上衣、白色七分褲;公學校則無硬性規定,買不起鞋子者,打赤腳亦在容忍範圍內。台灣人要進小學校,須上流社會家庭或諸如「國語家庭」等,入學前還得通過日語程度的考試,這種稱之為「共學生」。

臺南南門尋常小學校校舍建於1919年(大正八年)原名臺南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1921年改為南門尋常小學校,1934年再度改為南門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更名為「第二國民小學校」後來又名「永福國小」,1947原臺南州兼臺南市役所合署辦公的州廳被軍方據為供應司令部,而台南市政府不知塞到哪裡去?於是永福國小另覓校地,本校充當市府辦公所在,1969年台南市政府付給軍方900萬元,請他們搬離,市府入駐州廳,原址改設建興國中。

原建築背面為系列拱廊,正立面則為紅磚白飾帶的式樣,中央入口並不宏偉,玄關有特別設計的方形紋飾仿愛奧尼克式柱,兩廂衛塔各二,規模依序放大,東西兩端屋簷下均有菱形裝飾,屋頂有城垣式女兒牆,窗戶大都是方形上下推拉窗,東西兩側走廊末端則有圓拱形門洞,總體而言,在裝飾上並不講究華麗,但仍不失莊嚴。

台南市府辦公期間經過數度修繕,中央山牆改為三角形,抬高入口意象,凸顯統治權威,後再整治屋頂部份,山牆與女兒牆等均遭變更設計,其餘則大致維持原貎;1969在建興國中時期,將校舍寬闊的空地增建一排建築,設計上採羅馬圓頂、伊斯蘭拱門混搭形式,實在看不出算哪門子的樣式?原大門前修剪美麗的老榕樹圓環造景則被移到了前棟校門口,門口圍牆門柱,很神奇的保留了當初的模樣,2001年舊校舍被公告為歷史建築,但從正面看不見,需徵求校方同意方得入內。

日本人以「國語」(日語)來進行同化的教育政策,果然奏效。1930年的國勢調查,台灣人三十歲以上雖大多不諳日語,以下則大不相同,幾近一半的10-14歲男童能操流利生活日語,和當時公學校就學率比例相當,就唯女性因入學者不同,程度自然較差。

日語有個「方言札」的名詞,源自於16到18世紀法、英統一國內語言的專制政策,大正年間傳入日本,《維基》百科上的介紹:

日本政府將方言宣傳為「難聽的語言」(悪い言葉)、「可恥的語言」(恥ずかしい言葉),並在全國境內推行共通語(標準日本語),在東北地方、九州地方以及琉球群島的各個學校使用方言札來強制推行共通語。這種政策雖然引起了各地的反抗,但由於日本政府的宣傳,大都市出身的人蔑視說方言者,導致了方言使用者人數的急劇下降。學生的父母被迫要求學生們使用標準語。

可見當時台灣人不分族群在母語上的困境。戰後國民黨來台,初期以消滅日語為優先,到了1966年,日本話逐漸在社會溝通上消失,乃進一步去「閩南語」。台灣省政府的《加強推行國語計畫》實施辦法第一條:「各級學校師生必須隨時隨地使用國語;學生違犯者依獎懲辦法處理。」這就是咱們被罰站、罰掛狗牌的「法源」依據了。

現在知道文明世界裡多元語言的重要性了,民主化的過程也使得現在各族群的語言都受到尊重,只是台灣話裡有句:「泄尿(tshuã-jiō)換閃屎」,日本人走了,祖國來了,當年擁抱祖國的台灣人萬萬沒想到,母語照舊被打壓,而且一度變本加厲。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
 

---------------

從不會說到奪銀 孫子淇︰喜歡閩南語文化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2-01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新北市參加全國語文競賽的師生選手,每年要承擔蟬聯冠軍榮譽的重責大任,莫不全力以赴,去年永和國小學童孫子淇代表新北市參加閩南語演說國小學生組比賽獲得第四名,今年躍升為第二名;大豐國小老師林文彩客語演說去年第二名,今年拿到冠軍,兩人都是從不會說,努力練習到穿金戴銀,他們異口同聲說,既能傳承文化又能為市爭光,「很有成就感」。
今年小六的孫子淇以前對閩南語只會聽、不會講,經由媽媽、老師啟發,集訓老師一句一句訓練、調整,到情感的投入與流露,累積出自己閩南語演講能力。
孫子淇說,她覺得參加閩南演說比賽讓她有自信,更對閩南語文化產生興趣。
林文彩從九十五年開始接觸客語演說,他說雖然客語是自己的母語,但平常生活很少有機會說,因為參賽,努力增加說母語的機會,更受到集訓的指導老師廖惠貞啟發,從客語演說慢慢愛上客家語言的美。

-----------------------------------

台語不講不行啦

推文到plurk
2015-10-24 06:00
◎ 陳彥亨
自從解嚴,並開放黨禁以來,台灣最主要母語的台語雖有普遍受到重視,且納入學校課程中,甚至捷運、公車、政府機關等亦有增列台語廣播,但整個國家、社會上仍以講華語(即所稱的國語)為主流。為什麼?因為現在的父母,乃至於較懂台語的祖父母等長輩,在跟晚輩溝通時,皆遷就後者,一律講起華語。不知不覺中,這些長輩也成了台語的打手,打壓並阻礙台語學習的幫凶或共犯。
很奇妙,在當年白色恐怖、實施戒嚴的時代,儘管三令五申不得講方言,然而在家裡、社區中還是可跟長輩學到活生生的台語。即便是在學校、工作場合等,私下或半公開的情況下,三兩好友交談,也以台語為主,偶爾夾雜點華語、日語等。一思及此,就聯想到如今言論開放,但你講歸你講,本黨(國民黨)還是我行我素,全然一副笑罵由人狀。這些都是解嚴後很諷刺性的現象。
此呼籲有心的中老年人,漸漸在日常對話中,多多和青少年講台語,或客語、原住民語等。因為聽和講是學習語言的最根本,且最重要的法則。何況在自己土地上明明有這樣的環境,或謂培育的理想溫床,卻捨棄之,而大量講起像長了肉似的華語,甚至過於強調並美化英語的學習。試想長久以來,英語的上課時數有增無減,但一般國民的英語會話能力仍停留在單字、片語、不完整句兼肢體語言上,至於層次較高的閱讀、寫作能力就不必論了。
筆者以一名漢化的平埔族後裔,並於台語環境(家庭、鄰里等)中成長為例,約略敘述一下我的感想。總之,即使未來台語的上課時數和英語一樣,然課堂外不講,還是起不了作用。
(作者為退休譯者,著有《債與償:台灣二二八傷痕小說》)

---------------------------------------------

台灣母語新打手

推文到plurk
2015-10-23 06:00
◎ 蔣日盈
外來政權要消滅台灣母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現在除了講一些五四三的話欺騙人民外,又用新住民語來稀釋台灣母語資源。
首先,本土語未列必修,教育部次長林騰蛟的說詞,又在轉移焦點及賣乖。他說:「一週只有一節課學習母語絕對不夠。」說得好!那接下來,不是該增加授課時數?可是他卻以所謂「夏日樂學」來彌補本土語未列必修的不足。稍微計算一下就知道,夏日樂學的授課時數遠少於學期中的時數。暑假看起來有兩個月,但去頭去尾不超過一個半月,且僅上半天,還要塞入其他課程,母語能分配到多少?學生也不是每人會選上母語課,所以所謂夏日樂學,學母語僅是虛應故事。次長不妨來示範教教看,讓老師觀摩。
再則,將新住民語納入本土語,又是一種細膩的打壓母語手法。以發展多元語文做幌子,行稀釋台灣母語資源(時間、經費)之實。不用腦筋想就知道,加入新住民語一定會排擠到台灣母語。
新住民語要成為本土語,應須經過本土化過程。基本上要有足夠的人數,並歷經三代以上,內涵已參入台灣本土特色才談得上本土化,否則異國婚姻越來越普遍,異國配偶的語言難道都要算本土語?過去台灣母語被打趴地上,現在又利用新住民語夾殺,實在可惡。台語有句俗諺:「瘦蟳相挾」,統治者慣常以有限資源,讓不同族群搶奪,製造族群分裂,而坐收漁人之利。
台灣母語已陷入滅亡危機,拿我們稅金的教育官員應以救活台灣母語為職責,訂出搶救母語的計畫及目標,沒達成就下台負責,才不辜負人民所託,如仍像現在,有權無責,容易養成胡言亂語、敷衍塞責習性,甚至淪為政治打手;那才真是「飼老鼠咬布袋」。
(作者為台灣羅馬字協會會員,台語教師)

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  

巴宰語
巴宰語
Pazéh
母語國家和地區 台灣中部
區域 台中豐原、神岡、后里等之內陸區域--北至大甲溪河岸,東到東勢角(東勢),南至潭仔墘(潭子),西則到達大肚山山麓的橫岡;南投埔里愛蘭。
漢人遷台之前的台灣南島語言分布圖(按 Blust, 1999)[4].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深紅色)可能擴展於"東台灣地區"蘭嶼島(深紅色).
巴宰語(Pazéh;巴則海語)為台灣平埔族巴宰族人所使用的語言,亦為台灣南島語言之一種,屬於原始南島語系的次語群。亦歸類為台灣南島語言第1群,和泰雅語(Atayal)同列、與賽夏語(Saisiyat)並列。[5][6] 與噶哈巫語屬同語種。
巴宰語與噶哈巫語關係
巴宰語與噶哈巫語基本上可部分互通。之間還是有語音結構上的差異性、與表達法上的不同。語音方面比如:巴宰語有捲舌音 "r";而噶哈巫語用齒後音 "l" 替代、或省略 "r"。語句上部分類同,而句型方面有結構上的分野。[7]或許二者有如賽德克語裡的「德克達雅語」與「德路固語」之別。巴宰語現行採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比如:"家園"寫為:"xumak a ribu"。[8][9]
族語與族群發展
巴宰族人亦如邵族人一樣,已大部份被台灣閩南人同化。人種幾已全部混入漢族圈裡,絕大部份使用閩南語為主要族語。[10]
族語發展
這些年來經巴宰族長老南投埔里潘金玉女士(1914年7月21日-2010年10月24日)及族人全力的投入巴宰語復甦運動,巴宰語漸漸為人所重視。而潘金玉長老幾十年來日常生活幾乎全部使用閩南語,因為少有人能用流利的巴宰語來跟她對話。[11]潘金玉長老亦參予編纂過〈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 原住民語〉、其中主編〈巴宰語學習手冊第(1-9)階〉。[12]於2001年潘金玉長老協助過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壬癸院士、及日籍學者土田滋編纂成《巴宰語詞典》。[7][13] 南投埔里愛蘭教會(愛蘭路45號)每星期六上午(09:00-11:00)有在進行巴宰語班課程,由巴宰族各長老主持語言教授課程。另有教育部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發行、政治大學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編所發行之原住民語教科書〈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學習領域 原住民語〉系列,中有巴宰語學習手冊第(1-9)階教科書。[12]南投縣巴宰族文化協會已於2006年12月26日正式發出公文向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申請巴宰族正名。[14][15]
族群認定
至2015年巴宰族還不是政府承認的原住民,因此巴宰語也未受官方承認。[16][2][17]
語音系統
主條目:巴宰語音系
巴宰語的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18]
巴宰語語法
主條目:巴宰語語法
在語法的分類上台灣南島語並不同於一般的分析語或其它綜合語裡的動詞、名詞、形容詞、介詞和副詞等之基本詞類分類。比如台灣南島語裡普遍沒有副詞,而副詞的概念一般以動詞方式呈現、可稱之為「副動詞」,類之於俄語裡的副動詞。[19] 泰雅語語法分類是將基礎的語法之詞類、詞綴、字詞結構及分類法,對比分析語等之詞類分類法加以條析判別。[20] 而在語詞的表達上以賽考利克泰雅語作為一般通行參考。


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

台語爆消失危機?僅22%年輕人會講
三立新聞網
2020年12月6日 週日 下午2:40 [GMT+8]·3 分鐘 (閱讀時間)
記者程彥豪、林佳融/台北報導
台語是台灣重要語言文化資產,現在年輕人卻是越來越多人不會說台語。根據調查顯示,75歲的長輩會講台語的超過71.4%,25歲會講台語的年輕人卻只有22.3%。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強調,這問題確實嚴重!
相較於英語,台語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更陌生。
藝人蔡依林:「初戀愛情酸甘甜,五種氣味喔!」
唱起台語歌,歌手蔡依林很溜,但是要用說的就是大考驗。
國人講台語的比例隨年齡下降。
藝人蔡依林:「請你,推…」
蔡依林友人:「推薦。」
藝人蔡依林:「推薦我要去高雄哪裡『剃頭』。」
蔡依林友人:「遊玩拉!」
一整個卡卡超不「輪轉」,不只小天后台語會聽、不會講,藝人綠茶碰到台語也沒輒。
按照教科文組織的標準,台語已經屬於第二級「嚴重危險」。
藝人綠茶:「兩個字,兩個字,你看我,就看你的嘴巴。」
年輕藝人講台語就好像碰到罩門,講台語真的有這麼難嗎?
民眾:「今天我要…我不會。」
民眾:「我身邊的人都沒有在講。」
記者:「會覺得台語快要消失了嗎?」
民眾:「恩恩。」
民眾:「跟爺爺奶奶就是透過爸媽(翻譯),就是我講國語嘛。」
如今台語教學都需要搭配羅馬拼音。
如今台語教學都需要搭配羅馬拼音。
連親人溝通還要靠爸媽翻譯,普羅大眾年輕族群對台語形容比英語還陌生。尤其根據統計資料顯示,75歲以上會在生活中講台語的人還有71%,但是到25歲的年輕人只有22%講台語,會講台語的比例逐年下降。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語言傳承危機劃分的六個等級,對於小孩來說,台語是祖父母一代的人在使用,已經是嚴重危險等級。
國民教育雖有台語教學,但日常生活使用率不高。
台語老師張嘉讌:「過去古早可以大家都說台語、聽台語(是)一個很好的環境,所以現在我們在教學現場,一定要用羅馬拼音,來幫忙教我們孩子。」
政府推動母語教學,早就從國小開始做起,學校老師親自教學,電視台也成立台語頻道。不過最重要的生活環境一旦不常使用,就怕哪一天台語面臨消失危機。
▲你會說台語嗎?台灣會說台語的年輕人僅22%,台語恐面臨「消失」危機。台語爆消失危機?僅22%年輕人會講 https://bit.ly/2LdBEUS

 


台灣「巴宰語」失傳?耆老駁聯合國報告
2015-09-18 11:02:15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2009年公布的瀕危語言地圖。圖擷取自:unesco.org
分享
多年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公布「世界瀕危語言」,當中,台灣平埔族「巴宰族語」也上榜。而當時,家住在台南的巴宰族耆老潘金玉被認為是僅存一位會說巴宰語的人,不過潘金玉女士已經在2010年過世了。那麼,巴宰語真的消失了嗎?


在聯合國報告中,潘金玉女士是唯一能夠「流利」使用巴宰語的人。圖擷自YUTUBE網站
分享
在聯合國報告中,全世界有18個語言瀕臨失傳危機,都只剩下一個使用者,台灣的「巴宰語」也入列,潘金玉女士是唯一能夠「流利」使用巴宰語的人,而在她生前,為了讓巴宰語能夠繼續被傳承使用免於失傳,潘女士也曾到苗栗三義鯉魚潭村指導族人母語。對她而言,傳承巴宰文化一直是念茲在茲的事。

而當她在2010年過世後,巴宰語真的失傳了嗎?昨天苗栗三義鯉魚潭村87歲耆老潘大州出面反駁,他說苗栗三義鯉魚潭村的巴宰族人目前有32戶約100多人,至少有四人可說流利的巴宰語,他們努力利用歌謠、活動推廣,找回自己的語言,但村內已經有16年無男子結婚,人口是復興母語最大的問題。

巴宰族的原鄉主要分佈在南投、苗栗三義鯉魚潭以及台中豐原岸里社,他們是較早接受漢化的一族,因此自身的語言與文化在與強勢漢文化碰撞下,隨著時間逐漸流失。目前,漢化的族人主要使用的語言還是以閩南語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在僅剩為數不多的人會說巴宰族語之前,台灣的平埔族就已經有許多語言被認定流失。但是,雖然巴宰族文化協會曾於2006年向政府提出「正名」申請,不過至今「巴宰族」與「巴宰語」皆未到官方承認。

如何讓瀕臨消失的語言能夠傳承下去、讓台灣特有的原住民文化能夠生生不息,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

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已故耆老潘金玉(中)曾到三義鄉鯉魚潭村教堂指導族人母語並傳承特有文化。(陳慶居翻攝)
台灣母語/台灣巴宰語 聯合國列瀕危語言/《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苗縣耆老潘大州示範流利的巴宰語自我介紹,並唱賞花歌。(陳慶居攝)

《聯合國瀕危語言圖譜》列出世界上僅剩一個母語使用者的18種語言,台灣的「巴宰語」也入列,唯一能流利使用巴宰語的潘金玉老太太則在2010年10月24日過世,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曾發行巴宰語教材,採集的發音,即是潘金玉的聲音。

耆老反駁 還有4人會講

 

但苗栗縣政府前民政局副局長潘大州反駁聯合國這項調查結果,他說,目前三義鄉鯉魚潭村留有百餘名族人,連他在內,就有人會4人能用巴宰語流利對話,用簡單母語打招呼的則多為60歲以上長輩。但他也說,村內近16年來沒有男丁出生,繁衍都出現危機。

潘金玉享壽96歲,生前念茲在茲的是,能流利使用巴宰語的人愈來愈少,連帶族群文化也隨著語言流失,在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贊助發行,部落耆老潘永歷、潘明昭、潘隆川、王素惠等人擔任編輯小組下,發行巴宰語教材教師手冊,透過羅馬拼音與音訊紀錄,要將巴宰語傳承世代。

潘金玉去世 瀕臨失傳

巴宰部族耆老潘贊應指出,巴宰族主要居住在愛蘭台地,現在仍有20多戶族人住在此地,但如同其他平埔族系,巴宰族漢化相當早、也相當深,隨著愛蘭台地閩南、客家族群的融入,使用巴宰語溝通的機會愈來愈少,加上原本的祖靈信仰被基督或道教取代,巴宰族又非官方認定原住民族,無考試加分等誘因,年輕一輩對自我族群文化的認同感愈來愈薄弱,母語學習產生了代溝。

據瞭解,愛蘭教會的長老潘英寬有開設課程,傳授巴宰母語,而語言與巴宰互通的埔里四庄番(噶哈巫族)也開設母語及編織等工藝課程,鼓勵年輕人學習母語,但潘贊應仍感到憂心,因為語言學習必須要有互動的對象,巴宰族散居各地,台中新社、苗栗鯉魚潭部落都有分布,如果無人可以對答,那就只能記誦單詞,難以說出流暢的句子,久而久之還是會忘記。

除了南投愛蘭教會全力保存巴宰語苗栗縣三義鄉的鯉魚潭村,目前也有百餘名巴宰族人,本身也有巴宰族血統的潘大州早有危機意識,於2004年成立巴宰族群協會,爭取補助,並利用教會周日禮拜時間,在有145年歷史的教室裡傳承母語和文化,不過,村內近16年來沒有男丁出生,僅2名女族人出嫁,連繁衍後代都出現危機。

16年無男丁 繁衍危機

潘大州說,1959年前後,政府對「熟番」(平埔族)未主動調查身分,獨厚高砂及生番,導致巴宰族人迄今仍未被公告為原住民當中的一族,政府應加重視。

潘贊應則認為,巴宰語復振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時間很急迫,各界真得必須試著用各種方法,讓巴宰語能世世代代傳承。(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林宜靜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