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網路主播吸粉花招多 假慈善一樁樁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台北31日電)大陸網路主播興起,為了吸引粉絲捧場,奇招盡出,甚至幫老人洗腳、發錢給貧困人家。然而這一連串的義行,多只是假慈善,發出去的錢在鏡頭外一一收回,相當荒謬。
去年10月,數名網路主播前往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九都鄉達覺村,拍攝給村民發錢的影片。沒想到,影片拍攝完後,這些主播將錢全部收回,只給村民發放毛巾肥皂等洗漱用品作為「辛苦費」。
這些網路主播的假慈善,也在這些村民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澎湃新聞報導,在發錢事件後,當地一些村民對外來的陌生人已經產生戒備心,不願再面對鏡頭。有村民直言,「不歡迎騙子」。
類似事件不只一樁,在布拖縣覺撒鄉博作村,83歲的吉火麼日作也成了網路主播擺佈的對象。吉火麼日作說,去年10月,她遇到兩撥外地年輕人給她發東西、拍照,「那些年輕人還給我洗腳」。
吉火麼日作回憶,3個外地年輕人坐著一輛車到村裡,給她發了兩袋麵條和人民幣200元(約新台幣940元),還餵東西給她吃、幫她洗腳,一旁還有人錄影。
吉火麼日作捏著身上穿的棉襖衣角說,這件棉襖就這些外地人給她的,還幫她穿上,這些人還給她兩三張百元大鈔,讓她舉到面前拍照。事後卻收走她手裡的錢,只給她留20元的「辛苦費」。1060131


 

親愛的台大學弟妹,募資企劃書不是這樣寫的。
readandanalyse.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25位修「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的台大學生,在指導教授朱士維老師的帶領下,成立了一個「CLIMB FOR TAIWAN」的網站,希望能透過募資50萬元,完成十天九夜的南湖大山縱走。我仔細看了他們的企劃書,其實內容並不差,而且也有觀點。我完全可以理解朱士維老師希望降低學生經濟壓力,畢竟不是每位台大學生都能輕易掏出2萬元來爬山──雖然台大學生家境好的比例可以說是奇高無比;更重要的是,透過撰寫企業募資企劃書,可以真正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
讓我來簡單敘述一下這個計劃的邏輯:

我們是台大學生→台大畢業生是未來領袖→未來領袖需要領導能力→領導能力必須要從實作中學習→爬山是學習領導能力的好方式→台大學生必需要爬山。 

好吧,台大學生一定要去爬山這推論已經很勉強了(例如我就沒爬過山),但重點是為什麼社會(或者企業)要投資他們呢?他們給出兩點原因:

1.不可否認地,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在未來將扮演臺灣社會中影響力重大的角色,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希望貴公司能投資我們,如同培養一顆具有潛力的種子,做為對臺灣社會和教育的關懷與回饋。

2.若贊助者為企業,貴公司有商品宣傳的需求,我們將網路粉絲專頁為貴公司宣傳,並在課程記錄的照片和影片中,增加貴公司商品的曝光率,達成宣傳效果。

我想先談第二點,這是個商業問題。

第二點是本企畫中唯一的牛肉,也就是台大學生們如何回饋贊助者(即企業)。所有台灣媒體現在都花盡心思在「提高網路點閱率」這件事情上,而點擊率該如何轉化成營收更是一大哉問,從目前情況看來,即使是超高流量的網站也很難做到將1次點擊(click)換成1塊新台幣,更何況是低流量的網站。讓我們用「商業標準」來看,又假設「CLIMB FOR TAIWAN」的轉換率是一比一,那麼至少也要在一個月內達成50萬的瀏覽人數──以一個學生水準的網站而言,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目前「CLIMB FOR TAIWAN」在被議題熱度極高的情況下也不過8萬點擊率,更不用這時候要是哪家企業敢出來贊助「CLIMB FOR TAIWAN」一定會從營收、獲利、EPS、薪資水準、調薪幅度甚至是否有節稅需求,全方面地被檢視。我很期待有勇者跳出來贊助,這廣告效益一定很大;但最好財務報表跟給員工的待遇都夠好,否則恐怕會快速建立負面形象。


第一點引來了非常多爭議,即使我是台大畢業生,我一樣看了相當難受。

我很想告訴所有台大的學弟妹們:千萬不要以為台大學生就一定是未來社會的領袖,如果你沒有領導能力,請左轉出門謝謝。這個社會沒有欠你,你如果能站在領袖的位置,那應該是因為你的能力而不是學歷。根據這份企畫書的邏輯,也認同了「台大學歷不等於領導能力」,那麼台大學生應該做的事情是想辦法充實自己的領導能力並且讓自己站在高位,而不應該自以為是地先預設自己應該是領袖,然後要整個社會來幫助你培養你的領導能力。

我想告訴學弟妹,台大畢業生能成為領袖的機率也許挺高,但不是領袖的台大畢業生仍比成為領袖的台大畢業生多得多──換言之,應該是你仍得跟社會證明你會是能成為領袖的那群台大人。此外,在真正出社會之後,你們也許會發現:台大人與非台大人成為領袖的機率其實並沒有差異。

我甚至懷疑這群學弟妹到底理不理解「領袖」的真實意涵,或者,我也好奇朱士維老師對於領導的觀點到底為何。

我始終相信一個定義,「領導者是擁有跟隨者的人」。如果一個位居高位者沒有部屬願意主動跟隨,只能用結構上的權力驅使人完成目標,那這叫做老闆,不叫做領袖。能上台大,需要的是不差的「智力」以及能夠重複精熟固定範圍知識的「耐性」;然而,智力與耐性是會讓人想跟隨的特質嗎?顯然並非如此。說穿了,不管這份企畫書寫得多漂亮、邏輯多流暢、立論多完整,只要最深層的「我是台大人」的高傲減少不了,永遠不會有跟隨者。所有人看了之後都只會充滿厭惡感,不會讓人嚮而往之。

然而,我其實相信朱士維老師以及學生們並不是高傲的人,真的,我願意相信他們真誠的笑容。

在我看來,毋寧是老師與學生在討論企畫書要怎麼寫的時候,突然發現不知道該如何解釋「憑什麼社會要贊助我們,而不是其他學校學生,或者登山社與其他公益性社團」,所以只好抓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理由,當作整套推論的核心。這種事情,我們在學生時代寫團體討論報告的時候都做過,反正「報告」只要能交差了事,貼貼漂亮的照片、寫寫感人的小故事,把空洞的內容弄得花花巧巧,好歹也能拿個80、90分。出了社會之後你會知道,如果你要交出一份「報告」,你最好清楚自己每一個假設(不管你有沒有寫出來)、每一個推論、每一個結論,都必須要環環相扣、有憑有據。花拳繡腿是沒用的,大學生們,請記住這句話。

我真心認為,這些學生,只是不知道什麼叫做「報告必須要用最高規格看待」,所以交出了一份他們的募資對象看來很天真的募資企畫書。很多時候,被罵不是因為壞,而是因為白目,光是那句「不可否認地,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在未來將扮演臺灣社會中影響力重大的角色」,我是台大畢業生看了都大翻白眼,更何況還有一大群不是台大畢業生的社會領袖與企業領袖,他們看了會作何感想,從輿論反應也不難想像。

朱士維老師跟學生們現在恐怕正飽受煎熬,特別是朱老師一定受到強烈壓力,被要求高規格地出面道歉。募資這件事情,其實就是你情我願,我覺得因為任何原因募資都無所謂,只要不搶不騙、掏錢者心甘情願就行。我認為朱士維老師真的該道歉的事情,應該是沒幫學生把關好企畫書,讓這種有明確抨擊點(戰學校、戰台大、戰登山,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的幼稚文案出現在網路世界──雖然我認為朱老師這種讓學生擁有發揮空間的教育方針很好,但適時指導學生,也是老師的責任。

但不論如何,親愛的台大學弟妹們,募資企劃書真的不是這樣寫的。

不堪慈善彈藥轟炸 英國92歲婦人躍落峽谷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5月底報導指出,英國一位92歲,義賣罌粟花飾品婦女,5月初跳河自盡,結束她長達76年,奉獻給慈善事業的傳奇一生。原因是,她被「冷酷募款人」(Cold Callers)的求助電話,包圍催逼,以致走投無路,選擇跳河自盡。

英國《BBC》中文網6月5日一篇專文也報導指出,聽說過「chuggers」一詞?它是2個英文詞,「charity」(慈善)與「muggers」(打劫者)合二為一。意思不言自明。每年11月前2週的陣亡戰士紀念日期間,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中世紀時代的大教堂西北門廊外,都會看到一個賣罌粟花飾品(中文也稱虞美人),老婦人熟悉的身影。這位女士名叫庫克(Olive Cooke),在陣亡戰士紀念日2週期間,從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她一律現身教堂側邊的義賣現場,76年來風雨無阻。

早在1938年,當時年僅16歲的庫克,開始幫忙退伍老兵協會義賣罌粟花飾的募款活動。二戰期間,加入英國海軍的庫克丈夫,哈西-也由(Leslie Hussey-Yeo),於1943年因參加進攻義大利西西里的行動陣亡,當時21歲守寡的庫克,從此將畢生獻給慈善事業。

92歲的庫克,是英國賣罌粟花飾用來募款,為期最久的紀錄保持人。英國退伍老兵協會為此頒授給她榮譽勛章。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去年特別為她頒發「光亮之點」(Points of Light)獎。5月間庫克的告別式,布里斯托市長阿勒斯蒂(Alastair Watson),用「城市之寶 」(city treasure)一辭,來表彰庫克女士一生的義行.

(二戰期間,擔任英國海軍的丈夫哈西-也由(Leslie Hussey-Yeo)於1943年陣亡;當年21歲守寡的庫克,從此畢生獻給慈善事業)

善心成為負擔

5月初,庫克女士走了,走的令人震驚,令人扼腕。她從布里斯托市Clifton吊橋,躍身墜入阿蒙峽谷(Avon Gorge)。

庫克晚年患有憂鬱。她在留下的遺言中表示,對活下去「失去信心」。但了解她的親戚、朋友、鄰居們知道,行善一生的庫克,善心行為的終局,卻可能造就難以承受的重擔。庫克不但賣罌粟花飾品為公益募款;還把每月養老金中的大部分捐獻出來,給多家慈善組織。其家人在清理她遺留的帳戶時,居然發現到27筆,給不同慈善組織的現金轉帳設定(即每月把設定的現金數額,直接轉到慈善機構帳戶)。

庫克女士生前最後幾個月,一次接受當地地方媒體採訪時,庫克表示,慈善組織寄來的求助信「我每封必讀,而我的問題是,我讀了以後放不下來,我說不出『不』字。這些故事在利用人們的慷慨善意」。

庫克生前最後的歲月裏,平均每個月,收到慈善組織的制式求助信,多達260封。當她的養老金實在無力繼續負擔她的善心承諾之際,她對數家慈善機構,取消了現金轉帳,結果,被慈善組織一通又一通的電話包圍。

每天都去看她的鄰居厄爾利說,每次去看她,她家裏的電話,總是響個不停,而且庫克總是接電話、並說明解釋。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起了。厄爾利說,到最後,庫克筋疲力竭了。庫克也說,她覺得很內疚,不能為慈善機構捐更多款項,她覺得有壓力,覺得力不從心。

募款行為職業化

庫克的遭遇經媒體披露,一石激起千層浪。庫克的經歷觸動了許多人的不捨。慈善捐助給庫克帶來的壓力、負擔、負疚感,對不少人而言,都曾切切感同身受。

近來英國政府,給慈善組織的撥款連年削減、各種慈善組織卻在不斷增多,加上打著慈善旗號上門收斂捐贈物品,然後轉賣二手貨盈利的慈善販子,從此糾纏不清,黏住了慈善捐助人。也有越來越多的慈善組織,花高薪雇用專業人士,就像經營企業一樣運作。有的大型慈善機構人員的高年薪,甚至超越內閣首相、財政相的例子,屢有所聞。

雇員則迫於募捐額度目標,變得更像「強賣推銷員」(此處特別指明,係指慈善組織雇用的職員;而非分文不取、無償,為慈善組織奉獻的廣大義工)。幾乎每天,每家信箱裏,都能收到來自慈善組織的募款信件。包括有受虐兒童、受虐動物、受虐環境,無家可歸難民、流浪街頭的乞丐…每一封信都訴說著令人心碎故事, 一雙雙乞求的淚眼。心狠一點者,直接把信丟入廢紙回收箱;心軟者,像庫克一樣,一打開信件,就放心不下。

(庫克女士每月收到數百封,來自慈善機構的求助信件,讓她難以消受)

捐助變成索求常態

庫克去世之後,包括《BBC》在內的多家媒體討論,特別突顯一項問題,即人們覺得慈善組織的募捐手段,顯得越來越咄咄逼人。競爭壓力之下,少了一份溫情,多一份銅臭;少了一份關愛,多一份索求。

一位曾在一家盲人慈善組織工作的前雇員爆料說,一位老婦人在電話中特別說明,她的捐款只給幫助聾啞人士,因為她的兒子是聾子。這位雇員對她表示感謝,最終並沒有接受這位女士的捐款,結果被主管狠批,說她沒有堅持說服對方,讓機構丟失一個「目標」。

一些曾經給慈善組織捐款者,另一共同感受是,慈善組織讓人感覺「不敢沾粘」,一旦「被粘上了」就擺脫不了。自願捐助者,今朝卻變成「道德勒索」的受害者。

一旦停止捐款,懇求的信件,以及沒完沒了的電話,就一直打進來,讓人不勝其煩。當然,電話可以不接、信可以不看,但出門碰頭碰臉的「chuggers」讓你躲也躲不開。「chuggers」是兩個英文詞,「charity」(慈善)與「muggers」(打劫者)合二為一,弦外之音的諷刺意味,不言自明。

這些「chuggers」,跟一些義務為慈善組織募捐的義工完全不同,一眼就能認出來。他們多是20歲出頭的小伙子,受雇於慈善組織,而他們的「工資」則來自善募金額的「提撥」。英國人,是個樂善好施民族。慈善捐助也植根於社會血脈、文化傳統。慈善組織需要募捐,但募捐的基石是「信任與自願」。一旦,求助變成需索,慈善就迷失方向與初衷。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指出,針對庫克女士之自殺,國會議員史伯勒(John Spellar)質詢時指出,全國各地都有仰賴退休金維生的民眾,成為部份慈善機構(或詐騙集團),泠酷壓榨的受害者。英國司法大臣葛瑞林(Chris Grayling)表示,這類善募機構的典型「不適切行為」,政府部門,擬提出「慈善規範法」(Charities Bill),藉以管理慈善機構的不當勸募行為。

英國《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 )專欄作家珍摩爾(Jan Moir)語氣強烈表示,對於那些假慈之名的搶劫犯(charity muggers),常常對人丟擲(假藉善心的)罪惡爆炸物(guilt grenade),卻能消遙法外,實在讓人驚奇。

---------------------

金融業 掀史上最大募資潮

國泰金今年預計500億元的增資額度。圖為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圖/本報資料照片

 為壯大營運規模,國內金融業除全力布局海外,也積極尋求併購機會;而為備足銀彈,多家金融業者今年都規劃了大型募資案,尤其大型金控規劃金額加總高達近1,500億元,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募資熱潮,包括國泰金、富邦金、永豐金等,都準備在股東會提案通過,以利未來一旦有理想標的,能夠馬上有銀彈支援。

 以國泰金控來說,今年比照過去幾年做法,預計500億元的增資額度。國泰金表示,近年除了西進擴張快速,東南亞市場布局機會也很大,因此股東會都會提案授權董事會於適當時機,依公司資金需求及市場狀況籌集資金,今年也不例外。

 國泰金指出,近年金融版圖延伸至東南亞,就是透過併購方式,正好與金管會政策方向相符,目前還是不斷評估各地機會,有現增額度可運用,就能有利加速完成程序。

 至於富邦金方面,今年規劃的長期募資案,金額更提高到800億元,為有史以來新高,外傳此舉除擴大打亞洲盃外,也可能進行國內併購。

 事實上,有別於國泰金,富邦金近年的海外布局主要瞄準香港、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則較少著墨。富邦金指出,從2009年以來,每年都提出金額上限數百億元的長期募集案,以因應擴張版圖需求,不過到目前為止,僅在2013年因併購大陸華一銀行時,有執行增資計畫。

 永豐金方面,今年也提出150億元上限的長期募資案,未來若有需要時,可能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或以私募、國內外可轉債等方式籌資。

 除此之外,非金控業者今年也有不少人規劃長期募資,包括遠東商銀、台灣企銀都提出100億元上限,而中壽則為50億元上限,都希望股東會授權通過後,未來對外併購或是引進策略性股東,就可立即執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