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南音 台灣有南管

推文到plurk
2016-06-12 06:00

◎ 蔣日盈
「傳統」與「創造」通常被作為對比,「傳統」代表的是保守,「創造」則是創新,兩者似乎在文化「光譜」的兩極。其實兩者不是這樣的「對立」關係,應似樹幹與花葉。樹吸收來自土地的肥料,以及陽光、空氣、水,讓枝幹更厚實,花葉更亮麗。所以文化「創新」應以「傳統」作根底,以全球文化作養分。
在自由廣場,廖世璋教授以韓國的端午節來說明韓國的文化政策,很有同感。我們應反思,是否也該擺脫漢文化的牽絆,建構台灣特色的文化。在此我以過去農村喜愛的雅樂─南管為例,來說明「傳統」與「創造」的互動。
早期台灣的南管,大都聘自中國福建的樂師來教。照理經過數百年的流傳及演變,應已融入台灣本土特色,成為我們的文化資產。尤其在中國的南管,於文化大革命時被列入「破四舊」的打壓對象時,樂師外逃的外逃,未逃的只能噤聲。那時中國的南管已形同放棄,台灣則成為存續南管的大本營,東南亞的愛好者都來台灣交流,台灣的樂團也多次被邀出國去演唱。如此,南管靠台灣延傳生命,如說是台灣文化資產,也算合理。可惜當初學唱的人,以和老師唱的一模一樣為尚,鮮少加入或強調台灣特色。所以當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時,因為在台灣沒發展出本土特色,而硬被搶走。中國把它叫「南音」,諷刺的是,他們已沒有樂師,卻請台灣樂師去幫他們「復育」。台灣僅落得幫人養小孩。
同為「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越南早已擺脫中國的糾纏。我們也應以韓國的端午節為師,以被奪走的南管為戒,擺脫漢文化牽絆,儘快走出自己的路,建構台灣的主體性文化。
(作者為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台語教師)

--------------------------------------------------

小檔案:北管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7-06-06
北管傳入台灣的時間約在十八世紀,隨移民陸續登陸,早期北管社團在地方的婚喪喜慶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頭城為例,農忙閒暇之餘,社區居民會齊聚練習北管的演奏及唱功,先後在頂埔成立頂蘭社及集蘭社二團,但是隨著時空變遷,此項傳統技藝逐漸凋零,只剩幾位老師傅默默在耕耘,將文化傳承工作持續下來。
北管樂器包含嗩吶、胡琴、堂鼓、鑼等等,屬於比較熱鬧剛抗的音樂風格,因受到地理環境與社會政治等層面的影響,宜蘭的北管曾出現激烈的西皮與福祿之爭,至今二派仍有明顯的區別,由於北管與宗教、社會等如此緊密聯結,儼然已成為一融入人民生活中的傳統藝術,過去業餘性質的北管社團多由良家子弟組織而成,所以學北管的人又俗稱為「子弟」,北管戲則稱為子弟戲。(記者簡惠茹整理)


 

b28a00_p_05_02  

春祭孟府郎君 研習班開訓
2015年04月10日 04:10 吳敏菁/彰化報導
彰化縣文化局舉辦南管孟府郎君春季祭典。(吳敏菁攝)
南管音樂曲韻深邃幽遠,曲調流轉,在歷史上有著源遠流長的行跡,是台灣藝術的瑰寶!

文化局為讓更多人認識傳統音樂之美,11日從上午9點半到下午5點在南北管音樂戲曲館舉辦「南管孟府郎君春季祭典暨傳統音樂戲曲研習班、南北管實驗樂團開訓典禮」。

文化局長吳蘭梅說,南管祖師爺是「孟府郎君」!傳統的南管曲館,皆以孟府郎君祭典暨整絃大會,視為年度重要活動,並於每年春秋兩季祭拜,獻上最崇高敬意。

這次由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吳素霞所指導的文化局南管實驗樂團,及南管研習班教師,聯合擔任祭典樂官。並邀請縣內館閣齊聚一堂,參與整絃會奏。

下午則是南北管研習班、南北管實驗樂團開訓典禮;由北管實驗樂團曾躍泉、張耿堯老師,舉行祖師爺祭拜儀式,並進行熱鬧喜慶的北管演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