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_102016337250525_152400080766327_7138129032935235238_n


澎湖查某,台灣牛
這是形容澎湖婦女艱辛的生活,也可以說是這一大類諺語的主題語。澎湖地區由於男人大多出海捕魚,即使回航也必須作足夠的休息,所以澎湖婦女就必須負擔起家中所有的耕作、家務、處理漁獲、及教養子女、侍奉長輩……等工作;她們的一生就像牛一樣任勞任怨,再加上居民大多貧窮,買不起耕牛,只好用人力耕田,更使得婦女辛勞無比,眞的像是作牛一樣;因此便用此諺形容其辛勞。
文字來源|澎湖諺語(高芷琳:著
----------------
澎湖人,台灣牛
由於澎湖地區環境惡劣,養成居民吃苦耐勞的個性,再苦的際遇也不怕,就好像台灣的牛一樣,能吃苦耐勞。
文字來源|澎湖諺語(高芷琳:著)
----------------
客家女台灣牛


2015-03-12_140359

 馬公文石書院(澎湖孔廟) & 忠烈祠 @ shine的幽美幻境 :: nidBox親子盒子 - http://goo.gl/TxORuU

更多孔廟(文石書院)照片介紹
孔廟位置圖
Enlarge
孔廟位置圖
景點:澎湖孔廟(文石書院)
孔廟大門外觀
Enlarge
孔廟大門外觀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西文里104-7號
交通:馬公市區新生路往205縣道方向約3分鐘車程
地圖:澎湖馬公市區地圖 / 澎湖地圖-南環旅遊地圖
開放時間:09:00至16:00
公休日:星期一及國定假日翌日
介紹:
中廳講堂側面照
Enlarge
中廳講堂側面照
孔廟為澎湖教育的濫觴地,西元1767年的文石書院乃澎湖通判胡建偉為倡議澎湖公辦教育所建立。文石書院命名源由乃澎湖盛產文石,期許澎湖文化與教育的提升宛如文石一般堅定、堅硬、璀璨與光彩奪目。
文石書院早期奉祀魁星之神,所以又曰「魁星樓」。文石書院初建時規模宏大。前為頭門三間,中架為樓,樓上祀魁星之神。中為講堂,後為後堂,中祀文昌之神。東西兩翼有精舍各十,為諸生讀書的處所。書院後來又經歷任數次重修。1895年日人佔據澎湖後,地方人士為保存民族固有文化,將書院改為「孔子廟」。
文石書院歷經歲月滄桑,飽經風雨摧折,呈現頹圮之態,經縣府66年起陸續規劃多階段維護工程,方得今日朱門高樓莊嚴、典雅的氣勢,每年除祭孔大典外,孔廟雖有開放,但鮮少訪客,讓孔廟更顯得出清幽與肅穆之感。
搭配路線:
就魁星樓改建後的現貌
Enlarge
就魁星樓改建後的現貌
可於南環旅遊時順路前往參觀或與市區古蹟之旅搭配參觀

-------------------------

300px-澎湖文石書院  

文石書院

日治時期的文石書院,圖片右方的樓閣即魁星樓
文石書院是昔日澎湖群島一帶唯一的一間書院,創立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後於中法戰爭中受到破壞[1]。日治初期,文石書院被設立野戰醫院,醫院撤走後書院被重修改建為澎湖孔廟[1]。

1963年進行重修後,原有建築除魁星樓(登瀛樓)之外,均已非原貌,之後在2002年12月11日時,魁星樓以「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的名義被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1][2]。

§沿革[
澎湖通判胡建偉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到任後,因覺得澎湖有設立書院之必要,遂於同年冬天應貢生許應元等人之請,設立書院,於隔年孟夏落成,因為澎湖盛產文石,便用此來為書院命名,首任院長由胡建偉兼任[1][3]。

之後在嘉慶四年(1799年)時,通判韓蜚聲重修,並於後院建魁星樓;道光九年(1829年)春,通判蔣鏞與副將孫得發捐俸倡修,同時將魁星樓移建到今址[1]。同治十二年(1873年)名儒林豪將魁星樓命名為「登瀛樓」,該樓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在董事蔡玉誠邀集下修建,隔年冬天落成,當時山長施槃為此著有〈登瀛樓落成記〉[1]。然而後來書院因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而受到戰火破壞[1]。

1895年3月,日軍佔領澎湖後,一度將書院作為野戰醫院使用,後於昭和六年(1931年)當地人重修後改為孔廟[1]。

二次大戰後,澎湖孔廟於1963年重修,僅有魁星樓保持舊貌,後於2002年時被公告為歷史建築[2]

share_image_1426086134317320px-孔廟-07魁星樓改建後的現貌2015-03-12_140009  


戰爭期間為了增加談判籌碼,法軍及日軍都曾先後佔領澎湖,
澎湖也展現大智慧,都是三天就淪陷,免去很多無辜傷亡

119474584_4604307269610196_7481479682427568478_o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