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是有了感應「起信」之後,則應開始修持佛法、理解經典、入佛智慧。應多印觀音菩薩的教典,以及諸佛教典,進一步啟開教門。
從最末的「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諸句,不難看出〈白衣大士神咒〉,蘊含了民間信仰的層次、成分和色彩,近於佛道的相融與摻合。
四、《延命十句觀音經》
《延命十句觀音經》出自於《高王觀音經》,是《高王觀音經》的精簡本。《高王觀音經》則緣起於五代高歡國王時,有一看守庫藏的「寶藏官」孫敬德,犯了重法,囚禁待斬。和〈白衣大士神咒〉傳承相似,在夢境中,夢見一名僧侶,告之以《高王觀音經》。輾轉傳至劉宋,則精簡為《延命十句觀音經》,將原來繁複的經文,精簡為僅有十句,即: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29 https://bit.ly/3ivkBMk
-------------------------------------------------------
涅槃的快樂有四個特性,就是「常、樂、我、淨」。 感到生命的久長,我們會快樂;感到生命裡有自然的喜悅,我們會快樂;感到生命的存在,會覺得快樂;感覺生命的單純清淨,更是快樂。 所以生命的真義,就是常樂我淨: 第一、常,感到生命的永恆。
涅槃的快樂有四個特性,就是「常、樂、我、淨」。感到生命的久長,我們會快樂;感到生命裡有自然的喜悅,我們會快樂;感到生命的存在,會覺得快樂;感覺生命的單純清淨,更是快樂。所以生命的真義,就是常樂我淨:
  第一、常,感到生命的永恆。
  第二、樂,感到生命的喜悅。
  第三、我,感到生命的存在。
  第四、淨,感到生命的清淨。
星雲大師 https://bit.ly/3lEytFH
-------------------------
常樂我淨來培福
2020-01-06
佛法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是為了讓我們獲得智慧,解脫煩惱。大乘佛法則重視以智慧為方法,達到慈悲的目的,強調「常、樂、我、淨」,即所謂的「涅槃四德」
什麼是「常」?《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常隨佛學」勉勵我們的心常與諸佛菩薩在一起,學習慈悲與智慧,如同佛菩薩建設莊嚴的佛國淨土,我們也在人間建設淨土聖嚴師父說,只要我們相信有佛菩薩,心中有佛法,佛菩薩就在我們的面前,就在我們的身邊。如何常隨佛學呢?只要我們時時以無我的智慧心看人,人人都會是佛菩薩的化身;只要我們處處以平等的慈悲心待人,那我們自己就是佛菩薩的化身。
「樂」的意思,就是心中有善,而且能夠幫助別人,這是最快樂的,也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幫助人需有善巧,也可寓教於樂。過去我們常說佛法能夠「拔苦與樂」,現在我們要強調「與樂拔苦」,先以慈悲心和四攝法來給予他人平安喜樂,而他人因為接觸了我們,心中也有了佛法,他就能夠用佛法來消除自己種種的煩惱痛苦,而也會樂於將佛法再分享出去。
「我」,就是「沒有人做的事,我來吧!」煩惱來自於自我中心,佛法的修學就是讓自我無限地縮小,慈悲心無限地放大,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強調慈悲心、強調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為眾生服務
「淨」,如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讚偈:「清淨莊嚴累劫修。」佛菩薩的形象都是清淨的、莊嚴的,能讓眾生起敬仰心、歡喜心。用清淨的身心、莊嚴的舉止待人接物,能讓人感到溫暖,逐漸能感動他人,讓環境也變得清淨莊嚴。
今年的年度主題是「培福有福」,福報是從慈悲心而來。用慈悲心來利他,就是培福,而在利他過程中,也能增長智慧。當自我中心的執著一分一分減少,智慧就一分一分地開啟,便有更廣大的慈悲心來幫助他人。
(二○一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講於法青送聖關懷)常樂我淨來培福 -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s://bit.ly/3AecDgg
--------------------------------------------
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捨棄自私小我 挑戰自我變革
常樂我淨並非無苦難、悠閒的狀態
 「常樂我淨」四字是指佛的境界。
 將人生無苦無難、悠閒的狀態,看成與佛的境界相同,可說是完全錯誤。
 釋尊在世當時,婆羅門教認為人的心中有靈魂存在,並將它稱為「Atman」。此「Atman」意譯即「我」之意。而在這個「我」之中,婆羅門教主張有「常住(永遠)」、有「樂」、有「淨(清淨)」。
 婆羅門教認為獲得財富、名譽,是「我」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人類便供養眾神,以求取財富、名譽。所以,婆羅門教所說的「Atman」,若換成現代用語,即是追求欲望的利己心,亦即是「自我本位(ego)」之意。
 釋尊則是完全否定這樣的說法,佛教主張「無我」,要經常不斷地反問自己的情況,經常不斷地磨練自己的一種態度。
大我、利他的人生觀
 所謂「常樂我淨」,即是佛的生命中所具備的四德波羅蜜。「常」指,佛性本是恆常,不變不改。「樂」指,超越苦惱的安樂境界。「我」指,佛性乃自身之根源、真實。「淨」指,清淨,遠離迷惘、錯誤行為。
 大乘佛教的經典有云:「凡夫執著於『小我』而淪為追求『苦』;而佛、菩薩則捨棄『小我』。因此,佛、菩薩的『我』是『淨』的『大我』。將大眾當成是我的事,因此稱為『大我』。」(意譯)
 換言之,婆羅門教主張的「常樂我淨」,就是凡夫以自我本位(小我)為根本的生活方式。相對於此,大乘佛教所說的「常樂我淨」,即是捨棄小我、生而為大我的慈悲,此一自我改革的生活方式。
超越逆境 悠然自得的人生
 毫無勞苦,並不是幸福;如此淺薄的幸福,在遭遇病痛或不可知的意外時,便會不翼而飛。
 池田SGI會長曾指導:不經任何苦難,成天嘻皮笑臉,輕鬆度日,則無法成長。逆境才會使一個人成材。
 日蓮大聖人將真正的「常樂我淨」,認為是真實理想人格的表現。
 御書教示:「(寶塔的)四面是指,生老病死四種樣相。要以此生老病死來裝飾我們一身生命之寶塔。我們於生老病死之際,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等於是在綻放常樂我淨四德之芳香。」(御書773頁,白話文)
 妙法偉大的力量,就是能透過實踐妙法,把被「生老病死」所糾纏的艱苦人生,轉換成「常樂我淨」的喜悅人生。
不論遭遇任何事情,也要廣傳妙法,以信心為根本加以超越,如此的勇氣、挑戰的氣概,才能掌握真正的「常樂我淨」這種絕對幸福的關鍵。
 誠摯希望各位能夠深深確信我們受持並且實踐這「生命究極」的大法。藉由打破魔障、獲取勝利的信心,以大確信的信心,邁步在「常樂我淨」的人生大道上
台灣創價學會 https://bit.ly/3jvnXhB
----------------------------------------
    【常樂我淨】    
     1.即涅槃之四德。見四德條。    
     2.即凡夫之四顛倒。見四倒條。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即常、樂、我、淨。    
     常者,涅槃之體,恆常不變,沒有生滅;    
     樂者,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閒、受用、無絲毫的煩惱;    
     我者,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    
     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四倒】 見四顛倒條。    
     【四顛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    
     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    
     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    
     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    
     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    
     2.指二乘的四倒,即    
     一、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    
     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    
     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    
     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常樂我淨 https://bit.ly/3AjCZxD
-------------------------------------------------
《涅槃經》的「常樂我淨」與世間的「常樂我淨」有何差別?
《大般涅槃經》的中心思想,主要包含三大要義:(1)如來常住不變,(2)涅槃有「常樂我淨」四德,(3)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常樂我淨」,稱為涅槃四德,是對原始佛教所強調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根本教義,所提出批判式的新詮釋。 《涅槃經》說「樂者即是如來,苦者如來無常」。 即是說,如來常住是為樂(非苦),但是如果把如來捨身入涅槃視為無常變異法,就是苦想,也就是於「非苦」而生「苦」想,《涅槃經》稱此種想法為顛倒見。 同樣地,無我我想,固然是顛倒,而把「我」當「無我」想也是顛倒。
《涅槃經》的新詮釋,其理由有二:(1)如果過份執著無常等見,易誤入斷滅虛無之見,(2)若於無常計常、苦者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亦同樣是謬見。 因為《涅槃經》認為無常等四法有實義,故主張常樂我淨等四德,但是它與一般凡夫執著的常樂不同。 世間法,是因緣法,因緣條件和合才能現起,但世間人往往因為顛倒而生起常見,對於可愛的均認為是常存的、可樂的、我所有的,並因為常樂我,而說為淨的。 但是,世間的所謂「常樂我淨」,是虛妄顛倒的見解。 經中把「常樂我淨」分成所謂「世間常樂我淨」和「出世間常樂我淨」。 世間的「常」是無常計常的「常」,「樂」是於諸苦計樂的「樂」,「我」是無我計我的「我」,「淨」是不淨計淨的「淨」,故為顛倒見,因其「有字而無義」。 而出世間的「常」是就如來法身遍滿而說「常」, 此常沒有常相,故不同於世間常,其餘的樂、我、淨亦復如是。 這才是常樂我淨的實義。
對傳統無我、無常、苦、不淨的瞭解,《涅槃經》批評它是「知字不知義」。 真正知義應是: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 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 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 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正法。 這裡點出了常樂我淨的所指,「常」是如來法身,因為如來法身離於生死涅槃二邊;「樂」即涅槃,因為涅槃即是滅盡一切苦集相,和證得一切苦 滅相,意生身滅不更生;「我」名為如來,因為它遠離外道的「我執」和二乘的「無我執」;「淨」即諸佛正法(無為法),含通於聖凡的「本性清淨」和唯佛果才有的「無垢清淨」。 對於常樂我淨四者之間的關連,《涅槃經》說,如來涅槃的「常德」,乃是由於滅除了凡夫六識所得,而因為此「常」,才能名之為「我」,又因為有「常」、「我」、才能名之為「樂」。 最後,因為有常、我、樂,才能名之為「淨」。
《涅槃經》的「常樂我淨」與世間的「常樂我淨」有何差別? | E-Learning Programs https://bit.ly/3fEcqvk
-----------------------------
常樂我淨在眾生是四顛倒,分為二:
1. 有為之四顛倒:是指眾生對於生死有為法所執之四種謬見─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實相,而於世間之無常執常、於諸苦執樂、於無我執我、於不淨執淨 
2. 無為之四顛倒,指聲聞、緣覺二乘人雖對有為之四顛倒具有正見,然卻誤以為悟境(涅槃)是滅無之世界,而於涅槃無為法起四種妄見。即於涅槃之「常、樂、我、淨」妄執為「無常、無樂、無我、不淨」。
前述之中,斷有為之四顛倒為二乘,斷有為、無為等八顛倒則為菩薩
常樂我淨在佛,則指如來法身所具有之四德:
一.常,謂如來法身其體常住,永遠不變不遷。
二.樂,謂如來法身永離眾苦,住於涅槃寂滅之大樂。
三.我,謂如來法身自在無礙,為遠離有我、無我二妄執之大我。
四.淨,謂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淨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其題字的意思,一方面在讚揚如來的四德,另一方面也提醒眾生誤陷入四顛倒之歧見,並以佛之四德為目標,修學佛法,行菩薩道,度化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常樂我淨的意義 https://bit.ly/3jv9q5m
(以上四顛倒,四德之釋義摘至佛光大辭典)
-----------------------------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常樂我淨
(一)大乘涅槃與如來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稱涅槃四德。達涅槃境界之覺悟為永遠不變之覺悟,謂之常;其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謂之我;無煩惱之染污,謂之淨。〔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佛性論卷二〕(參閱「四德」1829)
(二)凡夫不知一己與世界之真相本為無常、苦、無我、不淨,而生之四種謬誤見解。常,以為人將永遠存在;樂,以為人生是快樂的;我,以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體之「我」;淨,以為身心是清淨的。此亦即四顛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為對治此四顛倒,而教之修習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四念處。(參閱「四顛倒」1852) p4533常樂我淨 https://bit.ly/3AkgRDf
-------------------------------------
常樂我淨是什麼意思?常樂我淨的意思
  常樂我淨,涅槃之功德也。又凡夫之四顛倒也。所謂常樂我淨,是指去除四顛倒之後的真正的常樂我淨,去除四顛倒了的常樂我淨,才能達到真正的常樂我淨,即所謂四德。常者,如來法身;樂者,即是涅槃;我者,即是如來;淨者,即是諸佛正法。凡夫畏懼生死,誤解涅槃,本在常樂我淨中,而顛倒生死。
  常樂我淨之四顛倒
  四顛倒,即凡夫之四顛倒。佛教認為,世間是生死法,一切有為法(有生、住、變異和消失的事物),都是由眾多因緣條件而生滅變化的,它的本性皆是無常、苦、無我和不淨,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認為是常、樂、我、淨,顛倒妄執,因稱之為四顛倒。《俱捨論》卷十九稱:“應知顛倒總有四種,一於無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無我執我顛倒。”
  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
  四德,即涅槃之四德。大乘佛教認為,一旦證入涅槃,就會具有真正的常樂我淨。因涅槃的體性有四種功德。恆常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為常德;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德;得大自在,是主是依,性不變易,名之為我德;解脫一切垢染,名之為淨德。常樂我淨是什麼意思?--台灣學佛網 https://bit.ly/3fGSLe1
------------------
常、樂、我、淨,講的是佛地第八無垢識真如心體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並非菩薩地,更不是凡夫眾生的境界。《阿含經》中曾提到佛的「解脫色」,說「諸佛有解脫色常住不壞,利樂有情永無窮盡」。大乘經中也說,諸佛有三種意生身及莊嚴報身,常住十方三界利樂有情。因為成佛之後,第八識已經究竟清淨不再變異,才能稱為常樂我淨。意思是說,第八識中含藏的煩惱障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在很久的二大阿僧祇劫以前就已經斷盡了,早已具足二乘聖者的有餘及無餘涅槃。而煩惱障的一切習氣種子和所知障塵沙惑隨眠,如今也已經全部斷盡;所以如來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究竟清淨,永遠不可能再受熏、再增進了,永遠不再變異,變易生死也已斷盡了,不再有種子生滅變異的現象,祂已經斷盡變異性了,不再有異熟性了;到了這個地步,如來的如來藏心體從內到外都不可能再變異了,這時候才能叫作真常,才是真正的常。就是說,祂除了心體從來不曾變異外,而今所含藏的種子也不再變異,這已經超過中道的非常亦非斷的境界,才能稱為成佛。常樂我凈 https://bit.ly/3yBBE4Y

1022036540_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