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b.watch/1D9Cp2vmHX/

2020-11-08_115800

2020-11-08_115622


http://125.227.255.111/yuan/mobile/118/pdf/p74-118.pdf

2020-11-08_1204242020-11-08_120302


599_06_05-300x225img20180312094358310 (1)2020-11-08_1201442020-11-08_1201362020-11-08_1201252020-11-08_120104img201803120943583102020-11-08_115800599_06_03-300x225599_06_04-300x225599_06_02-300x225

紙醫生
吳哲叡 先生
民國48年生,擔任臺北市文獻會顧問,也是睿雅軒工作室負責人。投入逾20年鑽研裱褙與紙張修復技術,曾成功修裱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淡新檔案》,不論紙張遇到什麼疑難雜症,靠著長期積累的修復經驗,再怎麼「重病」的紙張,都能成功回春。
------------------------
修復對吳哲叡而言就是生命,真的是全心全意,帶給他很多快樂。
自古以來,許多珍貴的文物會以紙本的形式流傳,人稱「紙醫生」的吳哲叡是台灣少數的紙類修復師,為了使後代藉由紙本文物了解歷史,他將紙類修復當作自己的重要責任。
吳哲叡師傅告訴我們,很多的文物,要把它毀掉很容易,可是你要把它重現很難,這些東西都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杜聰明博士是台灣第一個留學日本的醫學博士,他一輩子都寫十鼓文,這些東西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東西,他收的十鼓文拓本,是中國歷代以來,最早的石雕書法作品。
修復工序細膩講究 堅持保留歲月痕跡
吳哲叡師傅教導我們,案件進來的時候殘破不堪,因為當初早年也是用糨糊黏的,所以我們就用泡水,利用水,把原來人家裱的糨糊讓它膨脹,糨糊膨脹以後把兩張紙撐開來,我們就把後面的紙全部拿掉,一定要揭到很乾淨。拿掉了以後我們要進行小托,小托紙一定要大於畫心,然後在小托紙張上面刷糨糊,再蓋到畫心上面,把它刷平,再貼到板子上面。乾了以後它會產生收縮,收縮大概兩三個小時,根據天氣的關係,平了以後我們剛才有下板動作,再把它取下來。
吳哲叡師傅說,舊的東西,幾百年的東西給你修,修完以後變成是新的,那是不對的,因為有歲月的痕跡,該破就是破。你看到一個一百歲的人,牙齒還健在,頭髮很黑,臉上都沒有皺紋,我們只會給他兩個字,怪物。一百歲的人應該就是皺紋很多、牙齒鬆動、頭髮微稀,這是一定的,所以不要矯枉過正。
從家傳至史傳 延續歷史與感動
對吳哲叡而言,修復帶來的成就感,不只在於對國家的貢獻,很多時候也來自於對個人或家族有珍貴意義的文物。他認為文物背後蘊藏的情感與回憶也擁有被保存的價值,如同眼前這本家傳藥方,便有著特別的故事。
吳哲叡師傅和我們分享,以前的藥方,抓藥中藥,什麼東西幾兩幾錢,以前都用手寫的,那一本是她伯父拿給她的,她的爺爺是中醫師,她的伯父也是中醫師。那這個小姐要去考中醫,她伯父好高興,家裡後代終於有一個人要學中醫了,就把那一本要送她。來的時候就跟那個垃圾堆撿出來沒人要的,拿來她說:「有辦法修嗎?」我說看一看有辦法修。
吳哲叡師傅接著表示,他們做這一行,假如說都要以錢來算的話,會走不長遠,因為講到錢就很市儈;可是假如用以藝術的眼光,用愛物惜物的眼光去做它,你會很快樂。當客人拿到這一件的時候,他自己都嚇一跳,來的是用擔架扛進來,走得出去是光鮮亮麗的走出去。
小至家族藥方,大至百年拓片,吳哲叡師傅為斑駁、殘破的紙本文物恢復原有的光采。從個人、家族到歷史的價值,他將修復視為生命的同時,也透過自身的力量讓所有珍貴的痕跡與記憶延續下去。
紙醫生吳哲叡 重現文物風采年華 – 淡江電視台 https://bit.ly/2I8OJh8
--------------------------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
資料來源 台灣光華雜誌 2018-03-26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 - 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https://bit.ly/3kdEKUy
天性爽朗的吳哲叡,遺傳自爺爺八面玲瓏的性格。
「蠹魚是吃書的,你書要夠多就會來吃,書多了以後,我不是主人,我要侍奉這些書,每天看每天整理,所以我是蠹樓僕人。」吳哲叡認為,光有修復的技術還不夠,必須不斷地閱讀與研究來延伸學習,並透過團隊無私的分享,讓創意加成,將技術傳承下去。
走進大師的工作室,牆上有他獨創的永久春聯,「這永遠不會壞,後面是油畫布,油畫布上面刷壓克力顏料……」吳哲叡興奮地介紹他的創作。環顧四周,有字畫、有手作的復刻手卷,甚至是拓片,可見他涉獵之廣,已超過一般裱褙師傅的興趣範圍。現任台北市文獻會顧問的他,是怎麼樣的機緣,讓他一頭栽進裱褙與修復的世界,這要從他小時候說起。
衣魚、菸甲蟲、節蠹蟲、書蝨……等,修復紙張前,要先知曉各種紙質害蟲的類型與屬性
衣魚、菸甲蟲、節蠹蟲、書蝨……等,修復紙張前,要先知曉各種紙質害蟲的類型與屬性。
耳濡目染下的身教
鮮少人知道,吳哲叡的爺爺是台灣早期歌仔冊的知名作家梁松林,梁氏是台北萬華人,編寫歌仔冊數量為全台之冠,最著名的是1936 年前後,由台北周協隆書局連續發行的《三伯英臺歌集》(共55 本,各本另編歌名)。因為他是入贅,所以生的第一胎要跟太太姓吳,也就是吳哲叡的父親,全盛時期在萬華西園路一帶,至少有20間房子。
但擁有一個才氣縱橫的爺爺對他們家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因為梁松林後來沉迷於賭博與抽鴉片,敗光了家產,晚年窮困潦倒。因此,吳哲叡的父親從小就告誡他:「你看看你爺爺,賺了那麼多錢,到後來也是沒有。你是我的小孩,我選擇不貪污,那你們就窮一點,跟著我這樣過。
服務於中央魚市場的吳爸爸,每天清晨1時就要去上班,到10點多回家休息,一有空就看書、寫字,他常跟吳哲叡說:「做你喜歡做的事,做到鞠躬盡瘁,全力以赴後還沒有成功,那就認了。」當時吳媽媽在家幫人訂做女裝,他從旁看著媽媽幫人打版、縫紉,訂做衣服。從小功課不好的他,在當時萬華龍蛇混雜的生長環境,如果說沒有學壞,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父親的正直與勤勉,而他的好手藝,則是傳承自媽媽的一雙巧手。
自許蠹樓僕人的吳哲叡,其涉獵之廣,已超過一般裱褙師傅的興趣範圍。
自許蠹樓僕人的吳哲叡,其涉獵之廣,已超過一般裱褙師傅的興趣範圍。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吳哲叡進入格致中學就讀後,上課以外的時間,就跟著在復興美工念書的好友,一起製作當天的作業。當天老師上什麼,朋友就會回來跟他分享,而且常常是做到半夜2~3點才結束。吳哲叡笑說他朋友在學校術科成績非常優秀,一半要歸功於他的協助。但是對他來說,這段期間的學習,奠定了他日後對於調色與色彩運用的基礎。
畢業後,喜愛文具的他,去文具行幫忙送貨,直到入伍當兵為止。沒想到一退伍,文具經銷的老闆叫他回去上班,但這次不是送貨,而是請他當業務。原來吳哲叡在送貨時,不只是貨送到簽了就走,還會主動跟店家聊天,觀察是否還缺什麼,有時還會寫訂單回來。這讓老闆很訝異,因為從來沒有送貨員還寫訂單回來的。吳爸爸跟他說:「你天生就是做業務的,這是遺傳到爺爺八面玲瓏的個性,所以才有辦法打下一片天。」
做了文具業務2年後,發現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做衣服。一開始不知該如何做起,就先從賣服裝雜誌開始。用賣服裝雜誌給服飾店的機會,趁機摸熟了各店家的特色。最後選擇了三重一家專門做外銷的服飾公司,擔任裁剪的工作,學到了許多布料的知識。之後又陸續進修打版與設計,甚至與朋友合夥開了成衣廠,直到要增資時,因為沒錢投資,而被迫離開。
學習裁剪、打板、設計的這些年,除了上班外,吳哲叡一有閒暇,就去進修相關知識與技巧。現在回想起來,這種勤學的個性,實是受到父親的影響,「我爸爸一直給我講一個觀念,你學東西不能只學一樣,你最好是一整個環節都要會。」之後又陸陸續續做了洗皮衣、訂做飯店客戶襯衫等工作,在這時終於迎來了他人生當中的第一個轉機。
加入黃蘗的糨糊,所用原料需為天然,才能用於修復。
加入黃蘗的糨糊,所用原料需為天然,才能用於修復。
因緣際會下的邂逅
吳哲叡在幫外國人訂做襯衫時,常需要繡英文名,而當時會繡的人不多,於是他到台北市職訓局去學電繡,「我們不是只有繡英文,還有繡花鳥、山水,繡完後很皺,就需要裱褙。」沒想到當他一接觸到裱褙,竟發覺怎麼那麼好玩。加上吳爸爸長年在寫書法,一個寫得很快樂,另一個則是裱褙得很快樂。學完以後,就想說自己開業。但問題來了,在實際接觸客戶各式各樣的裱褙需求後,發現這行真沒那麼簡單,於是就開始他的拜師之路。

-------------------------
修復對吳哲叡而言就是生命,真的是全心全意,帶給他很多快樂。
自古以來,許多珍貴的文物會以紙本的形式流傳,人稱「紙醫生」的吳哲叡是台灣少數的紙類修復師,為了使後代藉由紙本文物了解歷史,他將紙類修復當作自己的重要責任。
吳哲叡師傅告訴我們,很多的文物,要把它毀掉很容易,可是你要把它重現很難,這些東西都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杜聰明博士是台灣第一個留學日本的醫學博士,他一輩子都寫十鼓文,這些東西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東西,他收的十鼓文拓本,是中國歷代以來,最早的石雕書法作品。
修復工序細膩講究 堅持保留歲月痕跡
吳哲叡師傅教導我們,案件進來的時候殘破不堪,因為當初早年也是用糨糊黏的,所以我們就用泡水,利用水,把原來人家裱的糨糊讓它膨脹,糨糊膨脹以後把兩張紙撐開來,我們就把後面的紙全部拿掉,一定要揭到很乾淨。拿掉了以後我們要進行小托,小托紙一定要大於畫心,然後在小托紙張上面刷糨糊,再蓋到畫心上面,把它刷平,再貼到板子上面。乾了以後它會產生收縮,收縮大概兩三個小時,根據天氣的關係,平了以後我們剛才有下板動作,再把它取下來。
吳哲叡師傅說,舊的東西,幾百年的東西給你修,修完以後變成是新的,那是不對的,因為有歲月的痕跡,該破就是破。你看到一個一百歲的人,牙齒還健在,頭髮很黑,臉上都沒有皺紋,我們只會給他兩個字,怪物。一百歲的人應該就是皺紋很多、牙齒鬆動、頭髮微稀,這是一定的,所以不要矯枉過正。
從家傳至史傳 延續歷史與感動
對吳哲叡而言,修復帶來的成就感,不只在於對國家的貢獻,很多時候也來自於對個人或家族有珍貴意義的文物。他認為文物背後蘊藏的情感與回憶也擁有被保存的價值,如同眼前這本家傳藥方,便有著特別的故事。
吳哲叡師傅和我們分享,以前的藥方,抓藥中藥,什麼東西幾兩幾錢,以前都用手寫的,那一本是她伯父拿給她的,她的爺爺是中醫師,她的伯父也是中醫師。那這個小姐要去考中醫,她伯父好高興,家裡後代終於有一個人要學中醫了,就把那一本要送她。來的時候就跟那個垃圾堆撿出來沒人要的,拿來她說:「有辦法修嗎?」我說看一看有辦法修。
吳哲叡師傅接著表示,他們做這一行,假如說都要以錢來算的話,會走不長遠,因為講到錢就很市儈;可是假如用以藝術的眼光,用愛物惜物的眼光去做它,你會很快樂。當客人拿到這一件的時候,他自己都嚇一跳,來的是用擔架扛進來,走得出去是光鮮亮麗的走出去。
小至家族藥方,大至百年拓片,吳哲叡師傅為斑駁、殘破的紙本文物恢復原有的光采。從個人、家族到歷史的價值,他將修復視為生命的同時,也透過自身的力量讓所有珍貴的痕跡與記憶延續下去。紙醫生吳哲叡 重現文物風采年華 | PeoPo 公民新聞 https://bit.ly/3paSLG8
---------------------------------
紙張修復師 功夫不藏私—吳哲叡巧手 拯救檔案文物【2014-03-23】  
經過吳哲叡的巧手修復,泛黃、蟲蛀破損的古籍彷彿變成新書。(記者蔡亞樺攝)
吳哲叡示範利用刷具沾手工漿糊。(記者蔡亞樺攝)
吳哲叡將20年修復技術經驗,免費傳承給新的世代,圖為吳哲叡正在指導兩名女學生。(記者蔡亞樺攝)
吳哲叡運用裱褙原理,套用到檔案修復工作,讓破書也能翻閱(中間書本)。(記者蔡亞樺攝)
吳哲叡(右)穿著圍裙、手拿刷具,在自家小工作室內教學,相當專業。(記者蔡亞樺攝)
記者蔡亞樺/專訪
國內少數的文物「紙張修復師」吳哲叡,原是裱褙師傅,因修復台灣大學館藏清朝時期的淡新檔案,「轉個彎」跨進紙張修復領域,「看到別人都看不到的文物資料」,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大樂趣,潛心專注在文物修復,至今二十年,現在台大、戶政機關等單位都看得到他的作品。
裱褙師傅跨行 投入修復淡新檔案
吳哲叡說,淡新檔案是台大圖書館留存的清朝台灣淡水廳、台北府及新竹縣的「衙門」檔案,多達兩萬件,檔案泛黃、蟲蛀破損,不然就是沾黏無法撕開,光是編碼等前置作業就得花費三年,再一一替檔案文件「加工」,整整五年才修完。
淡新檔案開啟吳哲叡「紙張修復師」生涯,自此開始拯救文物,包括台灣醫學之父杜聰明最愛的藏書,透過吳哲叡「巧手」修復,以及清代、日治時期保留到現在的土地買賣、過戶的「個資」秘密檔案,連專責檔案修復的國家檔案局都「相中」他擔任遴選檔案修復人員的評審,替國家找出優秀修復人才。
不過在這之前,吳哲叡最早開成衣工廠,因市場萎縮,逼得學起打版裁剪,又改做訂製襯衫,在前輩引薦下,到職訓局報名電繡班,因繡字畫需裝框,並參加裱褙班,表現還不差,當了兩年的助教。
吳哲叡帶著職訓局所學的技術到外頭闖蕩,四處向裱褙店拜師,只有一家老闆同意,條件是「一年無薪」學徒,因為沒收入,過著有一搭沒一搭、吃麵包填肚子的生活。
裝裱件數多,老闆要吳哲叡試試看,快速完成受到老闆讚賞並傳授「撇步」。而對裱褙充滿興趣的吳哲叡仍學而不倦,毅然離開裱褙店,晚間到職訓局授課,並利用白天四處學藝。
吳哲叡也受邀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推廣裱褙技藝並擺攤表演,一次快收攤時,一名洪小姐到攤前看裱褙,互留名片,事隔半年洪小姐突來電,表明自己是台大圖書館特藏組長,問他願不願接下修復檔案工作,自此,吳哲叡運用裱褙原理,套用到檔案修復工作,加上經年累月的實戰經驗,成為全方位紙張修復師,無論古籍、檔案、殘舊字畫都難不倒他,名氣遠播,吸引遠從新竹跑來的工程師北上向他學習,連年輕學子也慕名而來。
不怕公開技術 讓紙本文物永流傳
另外,吳哲叡每週一天會到公家機關或中小學教導基礎的裱褙及修復技術一年多達四、五十場,還著手培訓「修復志工」,不喊累的他說:「就怕這些技術失傳!」他大方公開技術,甚至引來同行不滿。
吳哲叡語重心長地說:「大環境不佳,沒人會想到學習這項技術,透過公開傳授讓大家重視,了解文物保存的重要性,現代人都把資料燒光碟、存雲端,哪天系統壞掉不能用怎麼辦?紙本文物才能永久流傳,讓後代子孫藉由文物了解歷史。」
採訪側記—免費教學 實作不惜成本
不捨技術失傳,吳哲叡將二十年來的畢生所學,免費傳授給學生、培訓志工,位在新北市板橋區的工作室,堆滿各式紙張材料,牆面懸掛尺寸大小不一的刷具、濾網、實驗杯,記者採訪當天,恰好遇上吳哲叡正指導台大外文系及政大碩士的兩名女學生,吳哲叡笑稱「自己才是兩把刷子」。
吳哲叡一一解釋畫心、加厚、覆底、小托到最後揭裱,對裱褙工序滾瓜爛熟,親自示範運用不同刷具,或變換多種工法教學,並提供規格最大張的宣紙,讓學生動手體驗,不顧成本的教法,只想讓學生了解更多技術。
吳哲叡坦言,其實紙張修復師就像醫生,依破損程度分門治療,運用天然環保素材,在「手術過程」延長紙張壽命,但不能保障紙張永遠完整無缺,修復不用填補消失的字跡、線條,在被蟲蛀、泛黃的紙張加襯紙張,加強紙的堅固性。
現在,只要有機關單位願意提供場地,吳哲叡統統來者不拒,都會騰出時間傳授,甚至學生上門學習也一概不收費,只為「傳承」,對文物的用心遠遠超過眾人。(記者蔡亞樺)
紙張修復師 功夫不藏私—吳哲叡巧手 拯救檔案文物 - 用心生活 - 自由電子報 https://bit.ly/3n4f928
吳哲叡印象中,有一次為了要學一種叫「冊頁」的裱褙技巧,交了2萬元請老師指導。因為之前他在書上已看過冊頁裱褙的整個過程,第一天上課就問了4個問題,可是那老師沒有一個回答得出來,「他說你愛學不學,我說好,你講這樣子,我一輩子會記得你。」吳哲叡當機立斷說那2萬元他也不拿回來了,因為人可失去金錢,但時間是什麼都換不來的。在台灣社會裡,很多師傅不敢教,他會擔心教了後,你要出去自立門戶,就會跟他打對台,所以要不是不教,不然就是亂教,那怎麼辦呢?
山不轉路轉,既然無法直接從師傅那學到裱褙技巧,他就去賣裱褙材料,並選了當時最大的和泰裱褙材料公司,應徵當業務。也是那麼湊巧,那家公司的老闆因為癌症末期,找了他的乾女兒回來當會計做帳,並準備結束營業。
「我說我好不容易找到你們,你們再收掉,台灣就沒有幾家了。」那會計回他說老闆已過世,沒有人可跑業務。吳哲叡就自告奮勇,接下這已經營二十多年的業務重擔,再成功說服老闆的乾女兒向乾媽頂下這家公司。因為乾媽對於先生所留下的不動產不知該怎麼處理,既然自己乾女兒要承接,自然樂見其成。
此後,吳哲叡在送貨之餘,也一邊在觀摩店家的技法,「因為我有學過,我知道這個人手法好不好,他做到一半不能停啊,那我就可以看。」有時也會幫忙拉個紙、擦擦桌子。因為是各個裱褙店的上游廠商,又跟各家老闆成為好朋友,時常在一個店家就待上許久,而忘了送貨。
一整天送貨兼觀摩結束後,就趕緊回家嘗試今天見識到的技巧。練習時發現問題,下一次就找個藉口,就算對方沒訂貨也要過去。就這樣不斷地觀摩與學習,吳哲叡後來的三十幾個師傅都是沒有在拜師的,「這些師傅也都跟我很熟,他說原來你一直在那邊,就是在學東西。」吳哲叡笑說。而因緣際會下邂逅的不只是遇上裱褙這件事,當初老闆的乾女兒,最終也成為了他的太太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 - 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https://bit.ly/3kdEKUy
吳哲叡親手仿製出中國古代的「龍鱗裝」,舒展時,各頁疊積如鱗狀。
人生第二個轉捩點
機會總是會留給準備好的人,吳哲叡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二個轉捩點。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每年歲末時都會舉辦一個傳統回顧展,有做風箏的,也有賣糖葫蘆的,而他就在現場做一些裱褙的推廣教學。
剛好有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前來逛展,因為接近收攤的時間,其他攤位都已收得差不多了,「她說別家都收了沒得看,有點可惜,我說沒關係,妹妹喜歡,重新收完的東西又拿出來,開始裱畫給她們看。」也由於這個機緣,讓他與時任台大圖書館特藏組組長洪淑芬互換名片,才有後來歷時8年,與其他7位夥伴一同修復完成的《淡新檔案》歷史文獻。而《淡新檔案》的修復,讓這橫跨清乾隆41年(1776)至光緒21年(1895)之淡水廳、台北府城,以及新竹縣的行政司法檔案,共約1萬9000件,得以恢復往昔風貌。
緊接著,日本帝國大學線裝書的挑戰隨之而來,也在台大圖書館的引薦下,跟國家圖書館裡的師傅學習線裝書的修復技法。從字畫跨到檔案,再到書籍的修復,目前國內能精通這三樣的師傅寥寥可數,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我的工作是一天18個小時,到現在還是一樣。我在台大上班的時候,白天上班,人家叫的貨,我太太整理好,晚上我們就車開著,連同小孩,一起去送貨,我們就這樣過了7~8年。」
在吳哲叡的團隊裡絕不藏私,唯有 如此,大家才能貢獻所長,讓創意 延續,圖(左)為正接受指導的越南籍學生裴進福。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 - 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https://bit.ly/3kdEKUy
不斷地創新與傳承
紙張放久了會老化,老化就變色,要找原紙找不到,就要用新的去染。「有花椒、黃蘗、紅茶與墨,像這個是4種顏料去混的,這張又不一樣了。」吳哲叡翻出他所研發的各種彩紙,可當修復時的工具,也可當藝術家揮毫時的特殊用紙。有一款取名叫「夏風」的紙,是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發掘出來的,當時房子淹水,清完水後發現有些立在地上的紙,因著水線呈現出獨特的紋路,很漂亮。後來根據水的量和紙的鬆緊度,在不斷地研發改良下,才產生出這紋路特殊的紙張。
「我在學裱褙的路上,走了很多冤枉路,也遇到很多不好的老師。」吳哲叡教徒弟的理念很特別,在他的團隊裡絕不會藏私,因為唯有這樣,大家才能貢獻出自己所研發出的成果,也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動力,而他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出每位學員的獨特性與潛能。
目前正跟著他學習的越南籍學生裴進福,在越南漢喃古籍研究中心時,就已在做古籍的蒐集跟整理。後來來到台灣就讀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碩士班,暑假時參加由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圖書修復研習,就在那裡接觸到吳哲叡老師,他說:「我覺得越南那邊很需要這種修復技術,老師的個性很幽默,而且不單會做,還很會教。前一陣子,老師還去馬來西亞、越南傳授古籍修復的知識。」
另一位畢業自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所的周維修,本身就對修復文物感興趣,她覺得吳哲叡老師人非常親切,有問題請教一定會說,不會藏私,她說:「我來之前就查過蠻多相關資訊,做的東西跟我想的沒有落差很大,確實是我想要追求的。」
吳哲叡認為修復古物有一定的歷史責任,有人拿家裡單傳的南管手抄樂譜前來修復,他說可不收錢,但希望能掃描成影像檔,給台北市文獻會收藏。因為這三百多年的曲譜,很多已失傳,經修復後,這樂曲可能又有機會重新演奏出來。未來,吳哲叡希望能夠修復出土的紙本文物,是否能有這樣的機緣很難說,因為他一路走來的歷程,又何嘗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驚喜與邂逅呢。
吳哲叡小檔案
出生:1959年,台北市萬華區
學歷:新北市私立格致中學
經歷:台大圖書館特藏組修復室負責清朝時代「淡新檔案」修復、當選台北國際文物維護學會理事、講師、受聘國家檔案局修護人員遴選評分委員
現任:北市文獻會顧問、文訊雜誌顧問、自行開設「睿雅軒」工作室
(資料來源:吳哲叡提供/製表:記者蔡亞樺)
有「修」無類 紙質文物修裱專家 — 吳哲叡 - 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https://bit.ly/3kdEKUy


2021-06-10_1324012021-06-10_1324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