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學家文崇一EsT person-name@ruimoku = rep.id=u6587u5D07u4E00 https://bit.ly/2FKrGrw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台灣社會學家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 https://bit.ly/2IQvRDv
文崇一(1925-),江西宜春人。 台灣大學畢業,後赴哈佛大學研究。 歷任政治大學教授兼民族社會學系主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員兼所長,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曾致力於中國文化史研究,後專力於社會文化變遷研究,尤重探索臺灣地區史。 同時,關心政治時事,經常於報刊發展政論文章,曾為《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文崇一:文崇一(1925-),江西宜春人。台灣大學畢業,後赴哈佛大學研究。歷任政 -華人百科 https://bit.ly/2Tar81p
國家圖書館 期刊文獻資訊網 中國文化研究論文目錄系統:進階查詢 https://bit.ly/31IXV2n
----------------------
澄社(英語:Taipei Society),是台灣自由主義學者論政社團,成立於1989年4月17日。成立之初,希望在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競爭的態勢間發出「第三種聲音」[1],故於組織章程中訂立「出任黨政職務者視為自動退社」的標準。[2]
成立背景
澄社成立之前,1960年代末期,許多標諸自由主義學者留學返回台灣,參與《思與言》、《大學雜誌》等刊物編務、撰文。1970年代後,又相繼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早報》撰文評論時政,於1980年代達於高峰,面對台灣解嚴的政治局勢,希冀藉由輿論推動政治改革,因而逐漸聚集。於是由胡佛、楊國樞、文崇一、李鴻禧、韋政通、何懷碩和張忠棟等七人為創社發起人,邀集李永熾、林正弘、徐正光、張清溪、張存武、張曉春、張春興、陳師孟、黃光國、黃武雄、黃榮村、葉啟政、蔡墩銘、蕭新煌、瞿海源共十六位學者參與,正式創社,推選楊國樞為第一任社長。
澄社成立後,楊國樞於1989年6月22日《中國時報》發表創社聲明〈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3],聲明中對當時國民黨主政下的政治、社會局勢提出批判,要求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實踐《中華民國憲法》、回歸憲政;而對特權壟斷、資源獨占、族群衝突問題也有所訴求。創社成員討論聲明內容時,已經隱約浮現臺灣統獨議題。
發展過程
國民黨主政期間,澄社與民進黨等在野勢力合作,批判國民黨,共同推展不少政治改革,發起相關議題,許多成員與民進黨來往密切。隨著台灣政治局勢變遷,部分成員投入參政,出任黨政職務退出。而族群、統獨議題對立升高,於澄社中亦有爭論,許多成員因而離去。如建國黨中部份成員即原屬澄社社員。
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台灣首度政黨輪替。澄社曾對陳水扁政府的人事提出聲明,反對陳唐山出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賴國洲出任台視董事長。
2000年7月31日,台灣發生八掌溪事件,輿論喧騰;2000年8月,澄社發表萬言書,由瞿海源、陳東升、許松根、黃昭元、張世雄、石世豪、王業立共同執筆,徵詢社員意見後正式發表,對執政滿三個月的陳水扁政府提出批判;此萬言書對「新政府的歷史定位」、「憲政體制與運作」、「政府效能」,與掃除黑金、財經、社會福利、環境、媒體政策、災後重建等重大政策多所訴求。2002年6月,澄社社員集體面見陳水扁,遞交「國是諍言」。2004年7月11日,澄社發表〈請問總統,政府改革了什麼? 檢驗民進黨執政四年的改革成效〉萬言書,全文刊登於澄社網站與《中時電子報》[4]。
2011年11月14日,澄社偕《今周刊》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布「E世代對不分區立委選制的看法」,調查20到39歲、大專程度以上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對不分區立委選制的看法,超過8成受訪者不知立委選舉採單一選區兩票制。[5]
澄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TaYGw7
臺灣社會學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1oA6MY


姜太公的後裔-文姓-文姿云/擊敗世界第一 文姿云杜拜奪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太公後裔-崔、申、文、盧、姜姓/南韓總統-文在寅/文姓起源於姜/崔、申、文、盧、姜姓…姜太公族裔在韓國政界舉足輕重/崔圭夏+盧武鉉+盧泰愚前總統盧姓、總理姜英勛、總理 申鉉碻-姜太公後裔/甜心文姿云登頂世界第一/瓊瑤+平鑫濤-平姓-姜太公後裔/月光經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文崇一-亞洲東北與北美西北及太平洋的鳥生傳說

臺灣社會的變遷與秩序: 社會文化篇-文崇一


統獨之爭撕裂台灣澄社
政治學者胡佛:澄社發起人
心理學家楊國樞:首任澄社社長
藝術家何懷碩:發起創立澄社
社會學家文崇一:澄社發起人
哲學家韋政通:發起澄社
歷史學家張忠棟:參與民進黨
法學家李鴻禧:李登輝「國師」
一九八九年澄社成立:社長楊國樞(右二)主持
胡佛、楊國樞、何懷碩、文崇一、韋政通、張忠棟和李鴻禧等七人發起創立的澄社,以自由派學者身份對政局提出建言,但後期因部分新加入成員的台獨立場而出現裂痕並變質。童清峰
台灣政治學巨擘、中央研究院院士胡佛日前過世後,很多人開始追憶台灣威權轉型期,他投身創辦論政團體「澄社」,推動民主改革,以及凝聚知識分子對時局提出建言,所產生的卓越貢獻。澄社於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七日正式成立,當時被視為台灣學界一大盛事,《聯合報》、《中國時報》都為此發表社論,多所期許。「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風光的知識分子團體」,創社發起人之一的台灣師範大學教授何懷碩回憶說。
八十年代末期,台灣領導人蔣經國病逝,李登輝上台,黨禁、報禁解除,被禁錮多年的台灣社會正脫胎換骨,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自由派」學者抓住這個機會在報刊發表建言,蔚為一股風潮。
當時胡佛和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楊國樞正好都從美國進修返台,他們早年曾因參與反對運動之間的協商、溝通,被情治人員視為「毒草」,在課堂上被監督、跟監等,都很稀鬆平常,和他們一樣,常在媒體發異論的很多自由派學者,因此被當局視為眼中釘。
民主的根苗正要滋長,但學界還是擔心威權復辟,會讓台灣好不容易開放的社會走回頭路。與胡佛、楊國樞相識多年的何懷碩認為,個別學者在報刊發表文章的力量終究有限,很難對執政者構成壓力,私下建議不妨成立一個知識分子團體,由胡、楊出面號召,為台灣民主發展貢獻力量。太平天國有「洪楊之亂」,當年有人稱胡楊的舉動為「胡楊之亂」。
當時何懷碩住台北市四維路,兩年前家頂樓蓋了一個別緻的玻璃屋,常有文人雅士聚集。

何找出當年的日記,他說,一九八九年四月十日,自己邀了胡佛、楊國樞和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文崇一四人聚餐,何將其組團構想提出,沒想到與胡楊想法不謀而合,胡表示他與楊國樞當年在美時即有此想法,之前也曾和深孚眾望的前監察委員陶百川交換過意見,只是未化為行動,既然何也有同樣想法,他們四人當場就決定開始進行籌備,一個還沒有名字的知識分子團體很快催生而出。
根據何懷碩回憶,幾次籌備會都有新血加入,包括知名思想史學者韋政通和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忠棟,以及著名人類學家李亦園。當時他們已經確立保持「在野之身」,以及「論政不參政」的宗旨,李亦園因擔任「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而未能加入。
籌備過程中曾吵架
在籌備過程中,也發生了一段小插曲。何懷碩表示,有一次在討論時,胡佛和張忠棟因為意見不合,吵了起來,之後開會,張都未獲通知,但性格圓融、重人和的楊國樞後來還是把這名老朋友找了回來;而就在籌備工作緊鑼密鼓時,突然發現,他們六位發起人全是外省掛,怕給外界有搞小圈圈的不良觀感,所以把本省籍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鴻禧等許多成份駁雜的一批朋友湊成社團必需的人數。
在討論團體名稱時,最初取名「誠社」,但遭質疑「道德味道太重」,幾經討論,決定改用同音字「澄社」。何懷碩表示,有澄清天下之意。
強調自由主義精神的澄社在社會殷殷期待下成立,由胡佛、楊國樞、何懷碩、文崇一、韋政通、張忠棟和李鴻禧等七人為創社發起人。一開始共有二十一位社員,都是富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學界人士,並推選楊國樞為第一任社長。
澄社成立後,楊國樞於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中國時報》發表創社聲明〈我們為什麼要組織澄社〉,表示「我們組織澄社的目的,就是要超越傳統『散兵游勇』的作風,凝聚多人的智慧,統合不同的知識,以發揮集體的力量,共同為促進與實現自由、公平、多元及均富的現代社會而努力」。
創社聲明擲地有聲,以在野之身對當時國民黨主政下的政治、社會局勢提出強力批判,要求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實踐《中華民國憲法》、回歸憲政;而對特權壟斷、資源獨佔、族群衝突問題也有所訴求。澄社前社長瞿海源表示,創社成員討論聲明內容時,已經隱約浮現統獨議題。
「澄社內部的統獨矛盾,剛開始並沒有到枱面上來,也沒有引起辯論。」何懷碩說,當時獨派還沒有很「高調」,而他們創社發起人當初就是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三十個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讓不同意識形態學者加入,最後拼拼湊湊,只找到二十幾人。國家分歧不明,是澄社很快變質的原因。
澄社起初在社員積極拉攏下,人數愈來愈多,量變產生質變,幾乎偏離了正軌。不容諱言,包括胡佛、何懷碩、文崇一、韋政通等,皆是追求中華民族自由民主法治的知識分子,後來卻被一些人引導往台灣獨立的方向,形成內部裂痕,也讓胡、何等人痛心不已。
澄社成立隔年,性質類似、但獨派色彩鮮明的「台灣教授協會」也正式成立,其中有好幾名學者同時跨社參與,但因為澄社未明文禁止,也沒有人公開表示反對,導致澄社的「純度」大大降低。
由於澄社對社員無太大約束力,社員假藉各種名義的參政行動,對澄社公正超然的形象造成極大殺傷力。創社發起人之一的李鴻禧後來曾為陳水扁的「國師」,為民進黨候選人全省巡迴助講,台大物理系教授張國龍任民進黨台北縣長尤清的機要秘書,甚至連創社發起人張忠棟等都代表民進黨,當選二屆國大代表,雖然他們皆因出任黨政職位,依社章退社,但卻摧毀了澄社好不容易建立的聲譽。
澄社裂痕在一九八九年選前公布的「澄社評鑑」而擴大,這項評鑑引起極大的爭議和震撼。此一針對立委及縣市長候選人的評鑑,幾乎一面倒向民進黨。瞿海源表示,由於原先規劃請某報社提供的各候選人的資料落空了,於是全體社員所做的評鑑多是個人對所認知之立委所做的主觀評價。他承認整個評鑑確實不夠客觀,有的報紙還拿國民黨「形象牌」趙少康比露點拼選戰的許曉丹得分還低大做文章,引起了更大的反彈。趙憤而在政見發表會上調侃澄社﹕「愛吃小白菜,不愛波菜。」
胡佛等四人憤而退社
澄社內部有人質疑該評鑑早預設立場,包括胡佛、文崇一等都不贊成發表評鑑結果,但未得到多數支持,胡佛、何懷碩、文崇一和韋政通四位創社發起人憤而退社。楊國樞則始終未退。
表面上,胡等人退社是因不滿發布「澄社評鑑」,但真正原因還在於統獨問題。何懷碩和胡佛等都認為,澄社既是論政團體,「統獨不談,那就不必辦澄社了」。
但澄社內部有部分人士不贊成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澄社應以促進民主為首要優先,一旦統獨問題枱面化,很快就會造成分裂。
「這裏邊很弔詭,表面上好像是兩個步驟,一個是民主,一個是未來國家統獨的問題」,何懷碩說,「其實這兩者是不能分開的」。就像美國不管朝野怎麼吵,還是「一個美國」,但台灣並非如此。
不談統獨,統獨還是在澄社內部延燒,到了後來,澄社的發展已經有點脫離社會的期待,不再如水清見底般清澄,甚至被譏諷為「渾社」。現在澄社還在,但已不聞聲息了。統獨之爭撕裂台灣澄社 到後來「澄社」甚至被譏為「渾社」 - 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https://bit.ly/2IU2ssd


五四百年》反思五四?一個來自地方社會研究的觀點 | Openbook閱讀誌

zhu_tu__217 (1)


2020-10-21_1457082020-10-21_1457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