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先鋒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https://www.movieffm.net/?p=13833
《極地先鋒》真實故事震撼改編!挪威的冒險家阿蒙森征服極度惡劣的環境,成為史上第一位征服南極的人類。然而,他的故事並非就此完結,在冒險與夢想的背後,他的私人生活更是一場嚴苛的挑戰…。


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 https://tinyurl.com/yxa4gvp3
-------------


【極地先鋒】專吃人妻?! 一窺冒險英雄「制霸南極」爭議血淚
采昌國際多媒體   
 改編史上最偉大冒險事蹟的《極地先鋒》,聚焦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傳奇一生。他在和英國探險家羅伯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的「南極冒險競賽」中勝出,並成為首位踏上南極點的人,對文明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為名,足見他留名千古的超凡成就。
 不過「人怕成名豬怕肥」,阿蒙森一生的爭議從未間斷,就連他的感情生活都被攤在陽光底下檢視。由於他的幾段感情對象都是「人妻」,讓他被譏為「專吃人妻的男人」。另一方面,本片由《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死無對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國際名導艾斯班山伯格執導,並借鏡《阿瑪迪斯》、《神鬼玩家》等經典傳記電影,採用獨特另類的視角,帶領觀眾看待這位教科書上的傳奇人物,並感嘆同樣身為不完美的凡人,阿蒙森卻能憑藉超凡意志力與決心,創下如此偉大的霸業。
 即使在現代,人類都必須臣服於大自然的威力;更何況在100多年前,南極在世界地圖上仍是空白的未知領域。以當時的科技,探索極地簡直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立志征服極地的阿蒙森,還是帶領團隊長征南極,並和英國大探險家羅伯史考特展開一場為人津津樂道的「南極冒險競賽」。思慮周密的阿蒙森,帶了整整三噸糧食,並沿路設立密集的補給點,更帶著55隻愛斯基摩犬,不但用來拉雪橇,也計畫性地將「狗肉」作為糧食。他們都在狂烈的冰雪中跋涉超過三個月,終於在1911年12月14日成功抵達南極點。而他的對手羅伯史考特及其四名隊員,則在回程時全體罹難,為這場可歌可泣的冒險競賽畫下壯烈句點。
 這場殊死競賽,在英國引發極大爭議,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主席甚至不屑地表示:「愛斯基摩犬才是這場競賽的真正冠軍!」並公開讚揚已故史考特的高貴情操與運動家精神。而在背後一直支持阿蒙森的親生哥哥,也不堪龐大的金錢壓力與他反目。尤有甚者,阿蒙森的感情世界也被攤在陽光底下。由於他的幾段感情對象都是「人妻」,於是有人譏他為「專吃人妻的男人」。本片雖然暴露阿蒙森性格上的缺失,以及道德上的爭議,但觀眾反而更能認識這位教科書上的英雄,他截然不同的一面,並感嘆同樣身為不完美的凡人,阿蒙森卻能憑藉超凡的意志力與決心,創下如此偉大的霸業。
-----------------
【劇情簡介】
《極地先鋒》故事描述舉世聞名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帕爾斯維爾哈根飾演),致力於探索人類未知的世界。他頂著烈日、濃霧與暴雪,翻山越嶺、嚐盡大自然的美麗與殘酷。即使忍受飢餓、渾身凍瘡,他還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擊敗對手,成為史上首位征服南極的人。
阿蒙森一舉揭開地圖上的空白領域,為人類文明展開史無前例的新頁。如此璀璨的成就,讓他留名千古,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來命名。不過作為一個男人,阿蒙森的故事卻不止於此,透過他的親弟弟利昂(克里斯安魯貝克飾演)與妻子貝絲(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不同視角,阿蒙森在冒險背後的爭議人生,也逐一揭曉…。
------------------
改編史上最偉大冒險事蹟的《極地先鋒》(Amundsen),即將在5月17日於台灣正式上映。本片聚焦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的傳奇一生。他在和英國探險家羅伯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的「南極冒險競賽」中勝出,並成為首位踏上南極點的人,對文明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為名,足見他留名千古的超凡成就。不過「人怕成名豬怕肥」,阿蒙森一生的爭議從未間斷,就連他的感情生活都被攤在陽光底下檢視。由於他的幾段感情對象都是「人妻」,讓他被譏為「專吃人妻的男人」。另一方面,本片由《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死無對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國際名導艾斯班山伯格(Espen Sandberg)執導,並借鏡《阿瑪迪斯》(Amadeus)、《神鬼玩家》(The Aviator)等經典傳記電影,採用獨特另類的視角,帶領觀眾看待這位教科書上的傳奇人物,並感嘆同樣身為不完美的凡人,阿蒙森卻能憑藉超凡意志力與決心,創下如此偉大的霸業。
為求生存不惜吃狗肉  《極地先鋒》重現最傳奇「冒險競賽」
即使在現代,人類都必須臣服於大自然的威力;更何況在100多年前,南極在世界地圖上仍是空白的未知領域。以當時的科技,探索極地簡直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立志征服極地的阿蒙森,還是帶領團隊長征南極,並和英國大探險家羅伯史考特展開一場為人津津樂道的「南極冒險競賽」。思慮周密的阿蒙森,帶了整整三噸糧食,並沿路設立密集的補給點,更帶著55隻愛斯基摩犬,不但用來拉雪橇,也計畫性地將「狗肉」作為糧食。他們都在狂烈的冰雪中跋涉超過三個月,終於在1911年12月14日成功抵達南極點。而他的對手羅伯史考特及其四名隊員,則在回程時全體罹難,為這場可歌可泣的冒險競賽畫下壯烈句點。
這場殊死競賽,在英國引發極大爭議,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主席甚至不屑地表示:「愛斯基摩犬才是這場競賽的真正冠軍!」並公開讚揚已故史考特的高貴情操與運動家精神。而在背後一直支持阿蒙森的親生哥哥,也不堪龐大的金錢壓力與他反目。尤有甚者,阿蒙森的感情世界也被攤在陽光底下。由於他的幾段感情對象都是「人妻」,於是有人譏他為「專吃人妻的男人」。本片雖然暴露阿蒙森性格上的缺失,以及道德上的爭議,但觀眾反而更能認識這位教科書上的英雄,他截然不同的一面,並感嘆同樣身為不完美的凡人,阿蒙森卻能憑藉超凡的意志力與決心,創下如此偉大的霸業。
借鏡經典名片  《極地先鋒》將傳奇探險家阿蒙森「拉下神壇」
一如美國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透過傳記電影《神鬼玩家》把傳奇大亨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拉下神壇。挪威名導艾斯班山柏格這回也透過《極地先鋒》,用獨特多元的視角,展現阿蒙森真實立體的全貌。導演透露:「阿蒙森是挪威最著名、也最具爭議性的偉人,他奉獻一生探索未知世界,為了達成目標不惜犧牲一切,甚至還會欺騙並背叛身邊的人。這樣的行事作風雖然讓他留名千古,卻也讓他承受極大後果。」本片運用和經典傳記電影《阿瑪迪斯》類似的結構,透過敵人的觀點來敘述阿蒙森的生平,讓觀眾得以透過不同角度,來認識這位傳奇偉人。
這部改編史上最偉大冒險事蹟的《極地先鋒》,即將在5月17日於台灣正式上映。本片劇情描述舉世聞名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帕爾斯維爾哈根飾演),致力於探索人類未知的世界。他頂著烈日、濃霧與暴雪,翻山越嶺、飽覽大自然的美麗與殘酷。即使忍受飢餓、渾身凍瘡,他還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擊敗對手,成為史上首位征服南極的人。阿蒙森一舉揭開地圖上的空白領域,為人類文明展開史無前例的新頁。如此璀璨的成就,讓他留名千古,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來命名。不過作為一個男人,阿蒙森的故事卻不止於此,透過他的親哥哥利昂(克里斯安魯貝克飾演)與妻子貝絲(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不同視角,阿蒙森在冒險背後的爭議人生,也逐一揭曉…。欲知本片最新消息
---------------------
挪威的冒險家阿蒙森征服極度惡劣的環境,成為史上第一位征服南極的人類。然而,他的故事並非就此完結,在冒險與夢想的背後,他的私人生活更是一場嚴苛的挑戰…。
「治霸極地的男人」阿蒙森!真實故事震撼改編!
挪威的冒險家阿蒙森(帕爾斯維爾哈根 飾演),征服極度惡劣的環境,並擊敗大英帝國的冒險家史考特,成為史上第一位征服南極的人類。從此揚名世界的他,在人類文明展開史無前例的新頁!但作為一個男人,阿蒙森的故事不僅止於此。在冒險與夢想的背後,他的私人生活更是一場嚴苛的挑戰…
---------------
舉世聞名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帕爾斯維爾哈根飾演),致力於探索人類未知的世界。他頂著烈日、濃霧與暴雪,翻山越嶺、飽覽大自然的美麗與殘酷。即使忍受飢餓、渾身凍瘡,他還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擊敗對手,成為史上首位征服南極的人。
阿蒙森一舉揭開地圖上的空白領域,為人類文明展開史無前例的新頁。如此璀璨的成就,讓他留名千古,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來命名。不過作為一個男人,阿蒙森的故事卻不止於此,透過他的親弟弟利昂(克里斯安魯貝克飾演)與妻子貝絲(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不同視角,阿蒙森在冒險背後的爭議人生,也逐一揭曉…。
關於電影
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是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極地探險家。為了探索未知世界,他奉獻自己的一生,徒手拓開人類地圖,對文明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冒險家,許多地點都以他命名,像是南極洲的「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阿蒙森海」、「阿蒙森冰川」、「阿蒙森灣」、「阿蒙森山」,以及月球南極的環形山「阿蒙森環形山」,再再體現他超凡的成就。
事實上,阿蒙森不但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與決心,更有龐大的野心;為了達到目的,他甚至不惜欺騙並背叛身邊的人。這樣的行事作風,雖然讓他取得人生成就,卻也讓他承受極大後果。1927年,他寫下自傳《我作為探險家的一生》,不料反而因此敗壞自己的名聲。這位偉大卻寂寞的探險家,雖然一生爭議無數,卻絲毫無法抹滅他名留青史的地位。這位傳奇探險家,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
曾執導【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死無對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的國際名導艾斯班山柏格(Espen Sandberg),曾以【康提基號:偉大航程】(Kon-Tiki)強勢問鼎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以【馬克思馬路】(Max Manus)贏得挪威奧斯卡(Amanda Awards)七項大獎。透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十分擅長描繪追求遠大夢想的傳奇男性,並以充滿人性的角度,描繪主人翁為了成就非凡壯舉,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2019年,艾斯班山柏格再度打造史詩鉅作【極地先鋒】,將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阿蒙森,他充滿爭議的一生搬上大銀幕,堪稱他的集大成之作。艾斯班山柏格表示:「我要將阿蒙森的事蹟拍成偉大壯闊的電影,場面美麗浩大,並且讓人屏息。透過本片,我會更加深入探討人心,將角色刻畫得更加立體有深度。我認為阿蒙森最大的難關,不是挑戰這些豐功偉業,而是面對自己的內心。」他更分析:「阿蒙森的浩大遠征,不僅為了探索未知的衝動,到了後期,這些遠征讓他方便躲避債主、遠離情人憤怒的丈夫,甚至是為了逃避他自己。」
本片打造許多震撼磅礡的場面,從皇室的盛大派對、因紐特人的純樸生活,到極光下冰封荒原的浩大孤寂。用大自然的美麗純淨,對比文明城市的嘈雜費解,並透過精緻特效,重現令人震撼的墜機場面,以及主角乘坐飛船「挪威號」橫渡極地海域時,所看到的絕美極光。艾斯班山柏格也極具信心地表示:「這部講述史上最偉大極地探險家的獨特電影,對這位挪威英雄有更深的刻畫,以及戲劇性的描繪。結合史詩般的背景,本片勢必會在影壇獨樹一格,吸引各個世代進戲院觀賞。我有把握,本片一定會受到全球觀眾的喜愛!」
關於導演
艾斯班山伯格(Espen Sandberg),1971年6月17日出生於挪威,畢業於斯德哥爾摩電影學院。2006年,他與搭檔喬奇姆羅寧(Joachim Ronning)合作,首度執導由盧貝松(Luc Besson)監製,兩大拉丁天后潘妮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與莎瑪海耶克(Salma Hayek)主演的【神鬼二勢力】(Bandidas)。2008年,他執導改編自二戰反抗人士真實故事的【馬克思馬路】(Max Manus),不但成為挪威近年來最賣座的電影,更贏得挪威奧斯卡(Amanda Awards)七項大獎肯定。2012年,由他執導的航海大片【康提基號:偉大航程】(Kon-Tiki),更接連入圍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2014年,他受邀擔任Netflix熱門影集【馬可波羅】(Marco Polo)概念指導。2017年,他執導由強尼戴普(Johnny Depp)主演的商業大片【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死無對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
在商業與藝術領域都取得非凡成就的山伯格,是挪威最著名的當代導演之一。他在2019年推出最新執導作品【極地先鋒】,將傳奇探險家阿蒙森的故事搬上大銀幕。電影不僅描繪充滿刺激、精彩、動作的冒險故事,更透過阿蒙森弟弟與妻子的視角,側寫他在「冒險英雄」身份之外,充滿爭議的一生。全片流暢的敘事、緊湊的節奏,以及深度的人物刻劃,再度讓人見識到山伯格紮實的導演功力。
---------------------
劇情簡介ABOUT THE STORY
★「制霸極地的男人」阿蒙森,史上最偉大冒險事蹟改編!
★ 挑戰極限、無所畏懼!一窺冒險英雄的辛酸血淚!
★ 繼《神鬼任務》後,又一人類與大自然的殘酷對決!
★《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死無對證》國際名導艾斯班山柏格集大成精采之作!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異形:聖約》凱薩琳華特斯頓又一精采演出!
探測夢想的極限,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冒險
舉世聞名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帕爾斯維爾哈根飾演),致力於探索人類未知的世界。他頂著烈日、濃霧與暴雪,翻山越嶺、飽覽大自然的美麗與殘酷。即使忍受飢餓、渾身凍瘡,他還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擊敗對手,成為史上首位征服南極的人。
阿蒙森一舉揭開地圖上的空白領域,為人類文明展開史無前例的新頁。如此璀璨的成就,讓他留名千古,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來命名。不過作為一個男人,阿蒙森的故事卻不止於此,透過他的親弟弟利昂(克里斯安魯貝克飾演)與妻子貝絲(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不同視角,阿蒙森在冒險背後的爭議人生,也逐一揭曉…。
【關於電影】
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是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極地探險家。為了探索未知世界,他奉獻自己的一生,徒手拓開人類地圖,對文明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冒險家,許多地點都以他命名,像是南極洲的「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阿蒙森海」、「阿蒙森冰川」、「阿蒙森灣」、「阿蒙森山」,以及月球南極的環形山「阿蒙森環形山」,再再體現他超凡的成就。
事實上,阿蒙森不但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與決心,更有龐大的野心;為了達到目的,他甚至不惜欺騙並背叛身邊的人。這樣的行事作風,雖然讓他取得人生成就,卻也讓他承受極大後果。1927年,他寫下自傳《我作為探險家的一生》,不料反而因此敗壞自己的名聲。這位偉大卻寂寞的探險家,雖然一生爭議無數,卻絲毫無法抹滅他名留青史的地位。這位傳奇探險家,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
曾執導《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死無對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的國際名導艾斯班山柏格(Espen Sandberg),曾以《康提基號:偉大航程》(Kon-Tiki)強勢問鼎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以《馬克思馬路》(Max Manus)贏得挪威奧斯卡(Amanda Awards)七項大獎。透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十分擅長描繪追求遠大夢想的傳奇男性,並以充滿人性的角度,描繪主人翁為了成就非凡壯舉,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2019年,艾斯班山柏格再度打造史詩鉅作《極地先鋒》,將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阿蒙森,他充滿爭議的一生搬上大銀幕,堪稱他的集大成之作。艾斯班山柏格表示:「我要將阿蒙森的事蹟拍成偉大壯闊的電影,場面美麗浩大,並且讓人屏息。透過本片,我會更加深入探討人心,將角色刻畫得更加立體有深度。我認為阿蒙森最大的難關,不是挑戰這些豐功偉業,而是面對自己的內心。」他更分析:「阿蒙森的浩大遠征,不僅為了探索未知的衝動,到了後期,這些遠征讓他方便躲避債主、遠離情人憤怒的丈夫,甚至是為了逃避他自己。」
本片打造許多震撼磅礡的場面,從皇室的盛大派對、因紐特人的純樸生活,到極光下冰封荒原的浩大孤寂。用大自然的美麗純淨,對比文明城市的嘈雜費解,並透過精緻特效,重現令人震撼的墜機場面,以及主角乘坐飛船「挪威號」橫渡極地海域時,所看到的絕美極光。艾斯班山柏格也極具信心地表示:「這部講述史上最偉大極地探險家的獨特電影,對這位挪威英雄有更深的刻畫,以及戲劇性的描繪。結合史詩般的背景,本片勢必會在影壇獨樹一格,吸引各個世代進戲院觀賞。我有把握,本片一定會受到全球觀眾的喜愛!」
---------------------
《極地先鋒》制霸南極點的那個男人,改編真人實事的阿蒙森爭議血與淚
2019-05-09電影神搜
《極地先鋒》制霸南極點的那個男人,改編真人實事的阿蒙森爭議血與淚首圖
改編偉大冒險事蹟真人實事的電影《極地先鋒》(Amundsen),聚焦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 (Roald Amundsen) 傳奇一生。阿蒙森在和英國探險家羅伯史考特 (Robert Falcon Scott) 的「南極冒險競賽」中勝出,成為首位踏上南極點的人,對文明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為名,但在此同時,他也是挪威最著名、也最具爭議性的偉人。
真人實事改編電影《極地先鋒》由帕爾斯維爾哈根(右)飾演備受爭議的探險家阿蒙森。
右:挪威演員帕爾斯維爾哈根 (Pål Sverre Hagen) 飾演主人翁羅爾德阿蒙森。
渴飲血飢吞氈!阿蒙森征服南極的超凡意志與血淚
本片由《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死無對證》(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 國際名導艾斯班山伯格 (Espen Sandberg) 執導,並借鏡《阿瑪迪斯》(Amadeus)、《神鬼玩家》(The Aviator) 等經典傳記電影,採用獨特另類的視角,帶領觀眾看待這位教科書上的傳奇人物,並感嘆同樣身為不完美的凡人,阿蒙森卻能憑藉超凡意志力與決心,創下如此偉大的霸業。
真人實事改編,《極地先鋒》傳奇探險家阿蒙森的背後故事,即將搬上大銀幕。
即使在現代,人類都必須臣服於大自然的威力;更何況在 100 多年前,南極在世界地圖上仍是空白的未知領域。以當時的科技,探索極地簡直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立志征服極地的阿蒙森,還是帶領團隊長征南極,並和英國大探險家羅伯史考特展開一場為人津津樂道的「南極冒險競賽」。
真人實事改編,南極冒險隊《極地先鋒》電影劇照。
思慮周密的阿蒙森,帶了整整三噸糧食,並沿路設立密集的補給點,更帶著 55 隻愛斯基摩犬,不但用來拉雪橇,也計畫性地將「狗肉」作為糧食。雙方人馬在狂烈的冰雪中跋涉超過三個月,而阿蒙森的團隊在 1911 年 12 月 14 日成功抵達南極點。只是他的對手羅伯史考特及其四名隊員,在回程時全體罹難,為這場可歌可泣的冒險競賽畫下壯烈句點。
《極地先鋒》電影改編當年英國與挪威探險隊分別前進南極的血淚,以及阿蒙森背後的故事。
這場殊死競賽,在英國引發極大爭議,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主席甚至不屑地表示:
「愛斯基摩犬才是這場競賽的真正冠軍!」
並公開讚揚已故史考特的高貴情操與運動家精神;而在背後一直支持阿蒙森的親生哥哥,也不堪龐大的金錢壓力與他反目。尤有甚者,阿蒙森的感情世界也被攤在陽光底下。由於他的幾段感情對象都是「人妻」,於是有人譏他為「專吃人妻的男人」。
本片雖然暴露阿蒙森性格上的缺失,以及道德上的爭議,但觀眾反而更能認識這位教科書上的英雄,他截然不同的一面,並感嘆同樣身為不完美的凡人,阿蒙森卻能憑藉超凡的意志力與決心,創下如此偉大的霸業。
透過對手觀點,講述傳奇探險家一生
一如美國名導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透過傳記電影《神鬼玩家》把傳奇大亨霍華休斯 (Howard Hughes) 拉下神壇。挪威名導艾斯班山柏格這回也透過《極地先鋒》,用獨特多元的視角,展現阿蒙森真實立體的全貌。
真人實事改編電影《極地先鋒》劇照,需克服萬難抵達南極點的極限探險隊。
導演透露:
「阿蒙森是挪威最著名、也最具爭議性的偉人,他奉獻一生探索未知世界,為了達成目標不惜犧牲一切,甚至還會欺騙並背叛身邊的人。這樣的行事作風雖然讓他留名千古,卻也讓他承受極大後果。」
本片運用和經典傳記電影《阿瑪迪斯》類似的結構,透過對手觀點來敘述阿蒙森的生平,讓觀眾得以透過不同角度,來認識這位傳奇偉人。
史料中的羅爾德阿蒙森,首位踩上南極點的探險家故勢將在《極地先鋒》電影中揭露。
羅爾德阿蒙森本人。
真人實事改編!《極地先鋒》故事大綱:
本片劇情描述舉世聞名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帕爾斯維爾哈根 飾),致力於探索人類未知的世界。他頂著烈日、濃霧與暴雪,翻山越嶺、飽覽大自然的美麗與殘酷。即使忍受飢餓、渾身凍瘡,他還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擊敗對手,成為史上首位征服南極的人。
《極地先鋒》電影劇照,挪威傳奇探險家阿蒙森與他的團隊征服南極的故事。
阿蒙森一舉揭開地圖上的空白領域,為人類文明展開史無前例的新頁。如此璀璨的成就,讓他留名千古,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來命名。不過作為一個男人,阿蒙森的故事卻不止於此,透過他的親哥哥利昂(克里斯安魯貝克 飾)與妻子貝絲(凱薩琳華特斯頓 飾)的不同視角,阿蒙森在冒險背後的爭議人生,也逐一揭曉……
-------------------
「制霸極地的男人」阿蒙森!真實故事震撼改編!
探測夢想的極限,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冒險。
舉世聞名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帕爾斯維爾哈根飾演),致力於探索人類未知的世界。他頂著烈日、濃霧與暴雪,翻山越嶺、飽覽大自然的美麗與殘酷。即使忍受飢餓、渾身凍瘡,他還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力,擊敗對手,成為史上首位征服南極的人。
阿蒙森一舉揭開地圖上的空白領域,為人類文明展開史無前例的新頁。如此璀璨的成就,讓他留名千古,甚至連月球上的山脈都以他來命名。不過作為一個男人,阿蒙森的故事卻不止於此,透過他的親弟弟利昂(克里斯安魯貝克飾演)與妻子貝絲(凱薩琳華特斯頓飾演)的不同視角,阿蒙森在冒險背後的爭議人生,也逐一揭曉…。
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是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極地探險家。為了探索未知世界,他奉獻自己的一生,徒手拓開人類地圖,對文明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冒險家,許多地點都以他命名,像是南極洲的「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阿蒙森海」、「阿蒙森冰川」、「阿蒙森灣」、「阿蒙森山」,以及月球南極的環形山「阿蒙森環形山」,再再體現他超凡的成就。
事實上,阿蒙森不但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與決心,更有龐大的野心;為了達到目的,他甚至不惜欺騙並背叛身邊的人。這樣的行事作風,雖然讓他取得人生成就,卻也讓他承受極大後果。1927年,他寫下自傳《我作為探險家的一生》,不料反而因此敗壞自己的名聲。這位偉大卻寂寞的探險家,雖然一生爭議無數,卻絲毫無法抹滅他名留青史的地位。這位傳奇探險家,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
---------------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MOVIE/videos/2005337166429742/
--------------


https://tinyurl.com/y2lwcj9q
羅爾德·恩格爾布雷希特·格拉范林·阿蒙森(挪威語:Roald Engelbregt Gravning Amundsen,1872年7月16日-1928年6月18日?)是一位挪威極地探險家於1911年至1912年,他領導的探險隊為第一支到達南極的探險隊。[1][2]他們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點,1912年3月7日這個消息才傳播出來。他們的探險隊比較英國人羅伯特·費爾康·史考特領導的早一個月到達。其探險隊是毫無爭議的最早到達南極點的探險隊。[1][2]他還是第一個穿越西北水道的探險家。
1928年一條「義大利號」飛艇在北極遇難,阿蒙森乘飛機前去營救時失蹤。他的飛機至今沒有被找到。
南極點上的阿蒙森—史考特站以他與他的競爭者史考特命名,月球南極的一個比較大的環形山也以他命名為阿蒙森環形山。 https://tinyurl.com/y2lwcj9q
1911-12年南極探險。
(綠)史考特;(紅)阿蒙森。
兒童時代的羅爾德·阿蒙森
羅爾德出生於位於腓特烈斯塔和薩爾普斯堡之間的一個挪威小鎮博爾格。他父親延斯·阿蒙森是個船主和船長,羅爾德是他的第四個兒子。羅爾德的母親不希望他從事航海行業,熱切希望他成為醫生。雖然羅爾德在他母親生前一直遵從她的願望,但在其逝世後,21歲的羅爾德還是退學選擇航海作為其一生的事業。[3]羅爾德對航海探險的興趣是來自於弗里喬夫·南森1888年跨越格陵蘭的探險和約翰·富蘭克林的最後的探險。最終,他選擇了頻繁探險的人生。[4]
極地探險
羅爾德·阿蒙森
比利時號南極探險(1897-99)
羅爾德·阿蒙森的肖像
羅爾德·阿蒙森在1897年至1899年加入比利時南極探險,擔任大副。探險是由亞得里安·傑拉許帶領,使用船隻是比利時號,是第一個在冬季前往南極探險的隊伍[5] 。不過船隻因為海冰,一度卡在亞歷山大一世島附近南緯70°30′的位置。在沒有足夠準備的情形下,船員在船上忍受了一整個冬季。依阿蒙森的估計,在缺乏柑橘類水果的情形下.探險隊的醫生弗雷德里克·庫克用狩獵動物並讓船員食用生肉的方式,使船員直接從肉品中補充維生素C,免於壞血病的威脅,並且可以充飢。這對阿蒙森未來的探險是很重要的經驗。
西北水道(1903-1906)
羅爾德·阿蒙森在1903年乘小船從大西洋進入西北水道,3年後到達阿拉斯加,成為第一個乘船通過整個西北水道的人。
南極探險(1910-1912)
主條目:阿蒙森南極探險隊
1911年,羅爾德·阿蒙森和其隊員看著在南極的挪威旗幟
阿蒙森本來接下來要探索北極及北極海盆,而他在1909年時聽到美國人羅伯特·皮里和弗雷德里克·庫克分別都宣稱已率領探險到達北極,阿蒙森知道他的北極之旅很難募集資金,因此改為探索南極大陸[6]。阿蒙森不太清楚他自己的意圖,而他在挪威的支持者及英國人羅伯特·史考特也很困惑[6]。阿蒙森在那一年計劃要探索南極,使用的船隻是之前弗里德喬夫·南森曾用過的前進號。阿蒙森在1910年6月3日離開奧斯陸,往南前進[6][7]。在馬德拉時阿蒙森提醒他的船員他們會前往南極,並發了一封電報給史考特,內文為"僅告知你前進號正前往南極——阿蒙森"[註 1][6]。
將近六個月後,他們在1911年的1月14日,到了羅斯冰架的東角(當時稱為「大冰障」),在一個稱為鯨灣的大入口處,探險隊建立了大本營,稱為「Framheim」。阿蒙森沒有選擇之前在南極探險時穿的厚重羊毛衣物,而選擇類似因紐特人穿的皮衣[3]。
羅爾德·阿蒙森
利用滑雪及狗拉雪橇為運輸方式,阿蒙森他們在冰障的南方,南緯80°、81°及82°處,沿著一條直接通往南極的路上建立三補給站[3]。阿蒙森也決定在路上殺掉一些狗,作為生肉的來源。包括Hjalmar Johansen、Kristian Prestrud及Jørgen Stubberud的小隊在1911年9月8日出發,但因為酷寒的溫度,不得不放棄他們旅程。艱苦的旅程也帶來了探險隊中的一次爭執,最後阿蒙森派Johansen和另外二人去探索愛德華七世地。
第二次的小隊成員包括Olav Bjaaland、Helmer Hanssen、阿蒙森,在1911年10月19日離開大本營,帶了四隻雪橇和52隻狗。沿著當時已知的阿塞爾海伯格冰川,經過四天的攀登後到達極地高原的邊緣。在12月14日小隊中的五個人帶著16隻狗,到達了南極(90° 0′ S)[註 2]。他們比史考特的探險隊早了33到34天。阿蒙森將他們的南極營地命名為「Polheim」(極地之家),並將南極高原重新命名為「哈康七世高原」(King Haakon VII’s Plateau)。他們留下了一個小帳篷和信,若他們無法平安的回到大本營,可以以帳篷和信說明他們第一個到達南極的成就
小隊在1912年1月25日回到大本營,只剩下11隻狗。他們離開南極大陸前往澳洲的霍巴特,阿蒙森在1912年3月7日在霍巴特宣布了他們是第一個到達南極的探險隊,並發出電報告訴支持者。
阿蒙森南極探險的成功是在於謹慎的規劃、良好的裝備、合適的服裝、簡單的前期任務(阿蒙森沒有去測量他往南極的路線,有的只有兩張照片)、了解狗及其乘載能力,以及有效的利用滑雪板。相較於史考特探險隊的不幸,阿蒙森的探險比較平順。
阿蒙森如此評斷他的南極探險:
我可以說這次探險具備的最重要因素是預期所有的困難,作好預防措施來面對或是避免困難。成功是給一切都準備就緒的人,人們稱這個為運氣。於沒有及時作好必要的預防措施的人而言,失敗是必然的,這就叫做壞運氣
——出自羅爾德·阿蒙森的《南極》
阿蒙森將南極探險的經過寫在《南極:記載在前進號上的挪威南極探險,1910-12》(1912)。
東北水道(1918-20)
到達北極
以阿蒙森為名的事物
許多事物及地點都起名為阿蒙森:
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是以阿蒙森及史考特為名。
阿蒙森海是南冰洋的一部分。
南極洲上的阿蒙森冰川。
南極洲上的阿蒙森灣。
南極洲上的阿蒙森山。
阿蒙森灣屬於北冰洋的一部分,在加拿大西北地區的海岸外,阿蒙森灣的另一側是班克斯島及維多利亞島的西邊。
月球南極的一個比較大的環形山也以他命名為阿蒙森環形山。
著作
《南極》(1912)
《我作為探險家的一生》(1927) https://tinyurl.com/y2lwcj9q
--------------------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率領的探險隊首次抵達南極點,創下了歷史。阿蒙森的南極探險隊同時還取得了其他非凡的成就,如首次勘察了愛德華七世地、發現了阿塞爾海伯格冰川等。探險隊在南極進行了多次巡航,為海洋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阿蒙森(維基百科)https://tinyurl.com/y3eg8p7g
實際上,阿蒙森最初的目的是征服地球北極,然而北極點被人捷足先登了,只能放棄轉而將目光轉向了地球上最後的處女地——南極。因為擔心自己征服南極的計劃不被人所理解,他隱瞞了所有人自己真正的目的。
在出發前的幾個月,阿蒙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財政危機——既然已經有人搶先到達了北極,公眾對此次北極之行的興趣自然大大降低了,原先的讚助商也不再樂意為這位後來者買單。為了將此次旅行進行下去,阿蒙森抵押了自己的房子,這也把他的命運和探險隊的未來強行綁在了一起。
1910 年8 月9 日,阿蒙森乘坐“先鋒”號從挪威向南航行,這看似南轅北轍的行為並沒有引起他人的懷疑,因為當時還沒有如今的巴拿馬運河,船隻必須繞過南美洲,才能向通往北極的白令海峽前進,“先鋒”號起初按照既定的航線航行。當它到達非洲西北部海域的馬德拉群島時,阿蒙森告訴了所有人自己真正的目的,雖然船員們沒有過多異議,但阿蒙森的大膽行為卻遭受到了贊助商以及一系列媒體的攻擊。對這些非議,阿蒙森表示,只希望自己的成就能抵消掉欺騙世人的“罪行”,而事實證明,他的確做到了。
其實,早在阿蒙森出發三個月前,懷有同樣目的的英國冒險家斯科特也已經踏上了征服南極的路程,面對這樣一個實力強大,並且準備周到的對手,臨時改變目的地,準備倉促的阿蒙森自然是有所不如的。在他寫下的日記中,表示不會把斯科特當做競爭對手,只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南極的征服中。
在設置了一年的營地後,1911年9月18日,當太陽在南極處揮灑下第一縷陽光時,阿蒙森帶著自己的隊員,52條雪橇狗,還有充足的物資迫不及待的發起了對南極的衝擊。
雖然阿蒙森是說著不會把斯科特當做競爭對手,但是一路上不免會留心觀察路上是否有斯科特一行人留下來的痕跡,在離北極只有一步之遙的12月12日,他們甚至被遠處地平線上的黑色物體嚇了一大跳,以為是斯科特捷足先登留下的痕跡,幸好那隻是雪橇狗的糞便海市蜃樓的幻影。
南極雙雄的探險軌跡,綠色為斯科特,紅色為阿蒙森(維基百科)
1911年12月14日,在痛苦而艱難的跋涉後,阿蒙森一行人終於抵達了南極點附近,並且沒有發現斯科特的踪跡,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批到達南極點的人,阿蒙森從小就夢想著征服北極,但真正讓他名揚天下的卻是到達南極
在南極點處他們插下了象徵祖國的挪威國旗,並將極地高原命名為“哈康國王七世高原”。接下來的幾天裡,阿蒙森並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裡,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他圍繞著南極點20公里插下了數根旗幟,既能讓後來的斯科特知道,南極在他之前已經被人征服了,並且也告知了他南極的方向。在離開南極前,阿蒙森在帳篷中留給了斯科特自己多餘的物資,以及一封寄給哈康國王的信,囑咐斯科特代以轉交。
阿蒙森和隊員們在南極點插下挪威國旗(維基百科)
離開南極點的阿蒙森迫切想回到文明世界,以達南極第一人的身份,但他為了保證探險隊的安全,還是把探險隊每日的行程限制在28公里以內,以此來保存人和狗的體力還只在特定的時間出發,始終保持太陽在他們的後方,以此避免雪盲症的發生。終於,在次年的1月30日,阿蒙森終於回到了先鋒號上,一次南極的探險,只持續了短短99天,所犧牲的也只是被當做食物和冷死的41條雪橇狗
然而斯科特一行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的確到達了南極,但卻沒能夠安全回來。當救援人員找到他們遺體時,發現斯科特身旁是一個罐頭盒,裡面裝著一根用鞋帶做成的燈芯,他就是用這根燈芯燃盡了最後一滴煤油,用著最後的一絲光明,記下了最後一份日記;而另一邊放著的則是企圖運回基地的15公斤重的岩石標本。得知斯科特的死訊,阿蒙森也對這位幾乎素未謀面的競爭對手抱有極大的敬意,他表示,斯科特儘管失去了生命,但他身上所遺留下來的優秀品質,勇氣,誠實,一切的一切,都是後人的楷模。
斯科特考察隊的合影(維基百科)
相較於斯科特探險隊的不幸,阿蒙森的探險比較平順。阿蒙森南極探險的成功是在於謹慎的規劃、良好的裝備、合適的服裝、簡單的前期任務(阿蒙森沒有去測量他往南極的路線,有的只有兩張照片)、了解狗及其乘載能力,以及有效的利用滑雪板。
斯科特考察隊一開始選用小馬(而非狗)托運行李,但是馬匹們不能適應寒冷的天氣,最後只能人力拖行(維基百科)
阿蒙森勝利歸來的消息震驚了全球,但是由他的事先欺騙行為,還是有許多負面的言論,尤其是斯科特的故鄉——英國媒體,他們認為,阿蒙森的所謂壯舉是骯髒伎倆的結果。然而經過時間的證明,無論阿蒙森,還是斯科特,他們都是永遠會被世人所銘記的英雄,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來人。為了紀念阿蒙森,美國建於南極點的永久科學考察站還用他和斯科特的名字來共同命名。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率領的探險隊首次抵達南極點,創下了歷史。阿蒙森的南極探險隊同時還取得了其他非凡的成就,如首次勘察了愛德華七世地、發現了阿塞爾海伯格冰川等。探險隊在南極進行了多次巡航,為海洋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阿蒙森(維基百科)
實際上,阿蒙森最初的目的是征服地球北極,然而北極點被人捷足先登了,只能放棄轉而將目光轉向了地球上最後的處女地——南極。因為擔心自己征服南極的計劃不被人所理解,他隱瞞了所有人自己真正的目的。
在出發前的幾個月,阿蒙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財政危機——既然已經有人搶先到達了北極,公眾對此次北極之行的興趣自然大大降低了,原先的讚助商也不再樂意為這位後來者買單。為了將此次旅行進行下去,阿蒙森抵押了自己的房子,這也把他的命運和探險隊的未來強行綁在了一起。
1910 年8 月9 日,阿蒙森乘坐“先鋒”號從挪威向南航行,這看似南轅北轍的行為並沒有引起他人的懷疑,因為當時還沒有如今的巴拿馬運河,船隻必須繞過南美洲,才能向通往北極的白令海峽前進,“先鋒”號起初按照既定的航線航行。當它到達非洲西北部海域的馬德拉群島時,阿蒙森告訴了所有人自己真正的目的,雖然船員們沒有過多異議,但阿蒙森的大膽行為卻遭受到了贊助商以及一系列媒體的攻擊。對這些非議,阿蒙森表示,只希望自己的成就能抵消掉欺騙世人的“罪行”,而事實證明,他的確做到了。
其實,早在阿蒙森出發三個月前,懷有同樣目的的英國冒險家斯科特也已經踏上了征服南極的路程,面對這樣一個實力強大,並且準備周到的對手,臨時改變目的地,準備倉促的阿蒙森自然是有所不如的。在他寫下的日記中,表示不會把斯科特當做競爭對手,只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南極的征服中。
在設置了一年的營地後,1911年9月18日,當太陽在南極處揮灑下第一縷陽光時,阿蒙森帶著自己的隊員,52條雪橇狗,還有充足的物資迫不及待的發起了對南極的衝擊。
雖然阿蒙森是說著不會把斯科特當做競爭對手,但是一路上不免會留心觀察路上是否有斯科特一行人留下來的痕跡,在離北極只有一步之遙的12月12日,他們甚至被遠處地平線上的黑色物體嚇了一大跳,以為是斯科特捷足先登留下的痕跡,幸好那隻是雪橇狗的糞便海市蜃樓的幻影。
南極雙雄的探險軌跡,綠色為斯科特,紅色為阿蒙森(維基百科)
1911年12月14日,在痛苦而艱難的跋涉後,阿蒙森一行人終於抵達了南極點附近,並且沒有發現斯科特的踪跡,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批到達南極點的人,阿蒙森從小就夢想著征服北極,但真正讓他名揚天下的卻是到達南極。
在南極點處他們插下了象徵祖國的挪威國旗,並將極地高原命名為“哈康國王七世高原”。接下來的幾天裡,阿蒙森並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裡,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他圍繞著南極點20公里插下了數根旗幟,既能讓後來的斯科特知道,南極在他之前已經被人征服了,並且也告知了他南極的方向。在離開南極前,阿蒙森在帳篷中留給了斯科特自己多餘的物資,以及一封寄給哈康國王的信,囑咐斯科特代以轉交。
阿蒙森和隊員們在南極點插下挪威國旗(維基百科)
離開南極點的阿蒙森迫切想回到文明世界,以達南極第一人的身份,但他為了保證探險隊的安全,還是把探險隊每日的行程限制在28公里以內,以此來保存人和狗的體力;還只在特定的時間出發,始終保持太陽在他們的後方,以此避免雪盲症的發生。終於,在次年的1月30日,阿蒙森終於回到了先鋒號上,這一次南極的探險,只持續了短短99天,所犧牲的也只是被當做食物和冷死的41條雪橇狗。
然而斯科特一行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的確到達了南極,但卻沒能夠安全回來。當救援人員找到他們遺體時,發現斯科特身旁是一個罐頭盒,裡面裝著一根用鞋帶做成的燈芯,他就是用這根燈芯燃盡了最後一滴煤油,用著最後的一絲光明,記下了最後一份日記;而另一邊放著的則是企圖運回基地的15公斤重的岩石標本。得知斯科特的死訊,阿蒙森也對這位幾乎素未謀面的競爭對手抱有極大的敬意,他表示,斯科特儘管失去了生命,但他身上所遺留下來的優秀品質,勇氣,誠實,一切的一切,都是後人的楷模。
斯科特考察隊的合影(維基百科)
相較於斯科特探險隊的不幸,阿蒙森的探險比較平順。阿蒙森南極探險的成功是在於謹慎的規劃、良好的裝備、合適的服裝、簡單的前期任務(阿蒙森沒有去測量他往南極的路線,有的只有兩張照片)、了解狗及其乘載能力,以及有效的利用滑雪板。
斯科特考察隊一開始選用小馬(而非狗)托運行李,但是馬匹們不能適應寒冷的天氣,最後只能人力拖行(維基百科)
阿蒙森勝利歸來的消息震驚了全球,但是由他的事先欺騙行為,還是有許多負面的言論,尤其是斯科特的故鄉——英國媒體,他們認為,阿蒙森的所謂壯舉是骯髒伎倆的結果。然而經過時間的證明,無論阿蒙森,還是斯科特,他們都是永遠會被世人所銘記的英雄,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來人。為了紀念阿蒙森,美國建於南極點的永久科學考察站還用他和斯科特的名字來共同命名。 https://tinyurl.com/y3eg8p7g
-------------------------
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 https://tinyurl.com/yxa4gvp3
羅阿爾德· 阿蒙森是挪威人。他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點。 [1]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扎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羅阿爾德· 阿蒙森 1872年出生於挪威。他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
航海經歷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
羅阿爾德·阿蒙森
羅阿爾德·阿蒙森
的威廉王島上安營扎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踪。
挪威的兩位偉大極地探險家弗里德約夫. 南森和羅阿爾.阿蒙森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是歷史的巧合之一。阿蒙森1872年出生於挪威南部的薩普斯堡,比南森年輕11歲。他放棄了原來計劃的醫生職業,決定獻身於極地研究。作為一名合格的海員,他曾經在一艘航行於北極海域的商船上工作過。後來,他以大副的身份參加了1897至1899年“貝爾吉克號”在南極首次越冬的探險。
阿蒙森和他所率領的人員在南極洲的掩蔽所內過冬。他們就在這裡修理設備、休息調整,準備向南極衝擊。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 弗拉姆號 ”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的前面,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向南極發起最後的衝擊。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與4個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極進發,12月14日到達。 [1]  阿蒙森在南極進行了觀測研究,於12月17日離開。
在以往航行中獲得的經驗,為阿蒙森提供了充足的信心。他決定挑戰困擾航海家達300年之久的“ 西北航線 ”。探險家們長久以來一直意識到北美大陸以北有一條連接歐亞的航道,但是從未有任何一條船能夠完成全部航程。阿蒙森購買了排水量45噸造型堅固的“格約亞號”。船上裝備有風帆和一個13匹馬力的引擎。“格約亞號”於1903年夏季從奧斯陸峽灣緩緩駛出,六名船員準備在佈滿堅冰的“西北航線”水域完成航行。
“格約亞號”於1906年8月突破最後一段航線成功地完成了航行。水手們在航行過程中還收集到了寶貴的科學數據,其中最重要的是有關地磁和北磁極準確位置的觀測。此外,他們還積累了有關“ 西北航線 ”沿途愛斯基摩人的人種學資料。
探險繼續
在初戰告捷的鼓舞下,阿蒙森將注意力轉向北極。他計劃在白令海峽北部讓自己的船凍結在浮冰上。然而,他無法得到必要的經濟資助。1909年9月傳來了美國人羅伯特.皮爾里和弗雷德里科.庫克抵達北極的消息。阿蒙森遂決定推遲探索北極,並同時爭取在羅伯特.福爾肯. 斯科特之前抵達南極,而這時斯科特已經率領一個大型遠征隊出發了。
阿蒙森於8月份駕駛由南森提供的“前進號”向南出發。當時,船隻為了通過白令海峽必須繞道合恩角。因此,當“前進號”駛向南方時,沒人猜測他已經改變了計劃。
當船隻在馬德拉島停泊時,阿蒙森通知探險隊員他們將繼續向南,而不是向北航行。斯科特收到一份電報,得知挪威探險隊正在向南極進發的消息。那之後的戲劇性競賽至今仍然吸引著讀者。
阿蒙森在鯨灣安營扎寨。這裡與斯科特的出發地點麥克默多海峽相比距離南極更近。不過,鯨灣與南極之間的地形尚無人知曉,而斯科特卻可以沿著他的英國同胞沙克爾頓 1908年標明的路線前進。阿蒙森與四名夥伴、四部雪橇和五十二條極地犬於1911年10月19日離開營地。阿蒙森的目標只有一個:盡快到達南極。這項任務在兩個月之後完成,阿蒙森比斯科特和他精疲力竭的隊員們提前5個星期。斯科特抵達南極時發現了阿蒙森的旗幟和帳篷。
挪威探險隊
挪威國旗於1911年12月14日在南極上空冉冉升起。為了抵達一個冰川交錯的高大山脈的腳下,挪威探險隊曾穿越遍布危險的羅斯屏障。在當時看來,繼續前進的征程上充滿了風險。然而,由於他們技術嫻熟和運氣較好,探險隊員們奮力登上了海伯格冰川,翻越了山脈,並最終抵達了通往南極的高原。
對於像阿蒙森這樣的探險天才已經不存在挑戰了。然而他還想做一件事情:在空中探索北冰洋。他和探險隊於1925年乘坐“N25號”和“N26號”水上飛機冒險遠征。飛機在北緯88度被迫在冰上著陸。但探險隊成功地使其中一架飛機重新起飛,於三星期後返回斯瓦爾巴德群島。
美國人林肯. 埃爾斯沃思資助並和阿蒙森共同參加了這次飛機探險。翌年,阿蒙森、埃爾斯沃思和意大利人安貝托.諾比爾共同領導了從斯瓦爾巴德群島乘“ 挪威號”飛艇飛越北極前往阿拉斯加的探險飛行。這些探險家飛越了此前人所未知的地域,填補了世界地圖上最後一個空白點,白色的荒原。
人物結局
阿蒙森為極地探險而生,並為極地探險而死。當諾比爾兩年後乘坐“ 挪威號”的姊妹飛艇“ 意大利號 ”進行第二次北極飛行時,探險隊失踪。阿蒙森參加了前往尋找飛艇的搜救隊。另外一隻搜救隊發現了飛艇和仍然活著的諾比爾。但是,阿蒙森與他的伙伴卻再也沒有回來。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在飛行事故中亡。
人類第一次抵達南極
1911年12月14日,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率領的探險隊首次抵達南極點,創下了歷史。阿蒙森的南極探險隊同時還取得了其他非凡的成就,如首次勘察了愛德華七世地、發現了阿塞爾海伯格冰川等。探險隊在南極進行了多次巡航,為海洋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
-----------------
重點提要
■歷史書上說,1911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打敗了英國的史考特,搶先抵達南極點。較不為人知的是,史考特此行具有宏大的科學野心,大部份也實現了。
雖然面對阿蒙森的競爭,史考特的團隊仍堅持原定行程:尋找化石及科學證據。
■史考特最重要的發現是古老植物「舌羊齒」化石,是支持達爾文演化論的重要證據。
100年前,在1911年6月,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與32名探險家(大部份是英國科學家、海軍軍官或船員)在黑暗中瑟縮在一起,時值南極冬季,地平線那端看不見太陽升起,厚達240公分的冰封住了四周的大海。在史考特船隊所能到達的最南端:羅斯島(Ross Island),冬天的氣溫可以暴跌到-45℃,暴風雪說來就來。這群探險家沒有無線通訊,與外界完全失聯,不過他們正等待白晝較長、氣溫較暖的春天來臨,10月一到,當中的一些人即將出發,橫越近1440公里長的冰棚、高山及極地高原,往南極點挺進,那裡除了是地球最南端之外,沒有其他吸引人之處。
之前已經有兩支英國探險隊試圖前往南極,1901~1904年間,史考特親自率領了其中一隊,而夏克頓(Ernest Shackleton)則在1907~1909年帶領另一支探險隊前往,結果都功敗垂成。不過,這一次史考特有十足的信心,他借鏡先前的經驗,按部就班籌劃這次遠征大計,不只要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探險隊,同時也規劃了野心勃勃的科學計畫。他安排了幾個小組,分頭穿越羅斯海盆(Ross Sea basin),一路蒐集化石、資料等具科學意義的東西。他自己的小組則計畫用整個春天慢慢南進,到了南極圈的夏初,就能把英國國旗豎立在南極點,然後帶著征服極地及豐富的科學發現光榮返回。
四個月前,也就是被冬天困住不久前,史考特做了一個重大決定,不過漫長的冬季讓他有足夠的時間重新斟酌。1911年2月,史考特的一小群隊友試圖前往羅斯冰棚東側鮮為人知的「愛德華七世之地」,遇見了另一支探險隊,他們駐紮在冰棚靠海的另一側,大約距離560公里遠。這九名男子來自挪威,領隊是阿蒙森(Roald Amundsen),他是極地滑雪及趕雪橇犬的專家,曾在1905年率先穿越加拿大北方的西北航道。阿蒙森原本要前往遠在1萬9200公里外的北極,但他偷偷改變了目標,轉向南極。對史考特來說,這種行為似乎是想要出其不意趕在英國探險家之前達陣成功。阿蒙森的團隊輕裝上陣,他們並沒有科學方面的企圖,打算運用雪橇犬及滑雪板,從基地直奔南極點,而他們與南極點的距離,比史考特在羅斯島上的基地短了96公里。史考特原本規劃周延的行程,現在突然成了一場競賽。
這個消息在史考特的營地裡引起了些許危機意識,有些成員建議放棄科學任務,專注於競賽。他們說,如果必須在科學與比賽之間選擇,最好還是衝往南極奮力一搏。但史考特有不同的想法,他在首次遠征南極時,已取得豐富的地質與生物標本、氣象與地磁資料,以及海洋與冰河方面的新發現,他把科學看成這次遠征的重頭戲。
由於沒想到會有競爭對手,史考特不得不做一個抉擇:要把所有賭注壓在南極點上,還是要堅持原訂計畫?他決定堅持原計畫,他在日記上如此描述阿蒙森的挑戰:「對我們來說,比較妥適而且明智的處理方法,是繼續執行原訂計畫,當做沒有這回事。」他懷疑阿蒙森的雪橇犬到底有沒有辦法在這片未知的土地上衝刺數百公里,但如果他們做到了,史考特也沒有指望能擊敗他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感謝他沒有為了南極點而放棄研究,因為此行的發現對科學極具貢獻。但這種對科學的忠誠,卻讓史考特的團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為科學繞道
科學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項傳統,而史考特畢竟是名軍官英國在1900年代初期派出的三支南極探險隊,都有物理學家、地質學家與生物學家同行。由於演化論是當時的核心問題之一,科學家一直密切注意著一個關鍵的化石證據:舌羊齒(Glossopteris)的古生代植物群。這種獨特的闊葉植物在非洲、澳洲與南美洲都有化石記錄,由於它的出現不連貫,批評達爾文演化論的人據此來捍衛創造論對生命的解釋。為了回應這個問題,達爾文假設有一個南極大陸存在,而且曾與其他南半球的大陸互相連接,而舌羊齒便在那裡演化。史考特在第一次遠征時已經發現煤層,證明植物在南極曾經盛極一時,而夏克頓的探險隊則發現了植物化石,但沒有找到舌羊齒。史考特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
史考特的極地計畫需要好幾個支援小組,分階段向南極點前進,最後由一小隊人馬徒步拖著一架雪橇前往極點。史考特認為,這種做法能保證一定程度的安全,且才有機會沿途進行研究及測繪。在停留南極的這段時間,他派出了好幾組探險家,唯一的任務就是蒐集科學證據。雖然史考特大可要求這些團隊放棄艱鉅的科學任務,專心於極點競賽,他卻不這麼做。在這次的極地之行中,軍官與科學家將輪流留守主基地,持續記錄氣象學與磁力數據,而史考特船上的水手及科學家則在南大洋進行海洋研究,這些計畫沒有因為阿蒙森而發生任何改變。
第一組人馬在1911年1月從基地出發,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阿蒙森的位置。史考特派出10個人,分成兩組前往探勘南極大陸的山脈與冰河。其中人較多的一組雖然發現了阿蒙森的基地,但仍返回野地進行其他科學任務──沿著維多利亞之地的北部海岸研究岩石露頭、冰河及海灣。這支隊伍依照計畫在那裡度過了1911年的冬天,對搶攻極地完全幫不上忙。這組團隊在原地又多待了一個冬天,到了1912年11月才回到史考特的基地,他們帶回大量的化石,包括引人注目的樹拓,但沒有舌羊齒。
人數較少的那組,有地質學家泰勒(T. Griffith Taylor)及德本漢(Frank Debenham),,他們在1911年的2月及3月探勘了維多利亞之地沿海中部地區的涸谷、露出的山峰及巨大的冰河。1911年4月到10月這段冬季期間,他們都在主基地裡檢視他們的發現,裡頭有許多化石(但仍然沒有舌羊齒)。1911年11月初,就在史考特出發前往極點之後,泰勒與漢本德也重新展開更長的搜索之旅,他們帶著史考特手下最棒的北歐滑雪好手葛藍(Tryggve Gran)及雪橇高手海軍士官佛德(Robert Forde)同行,以幫忙越過險峻的地形。史考特指派葛藍與佛德奔赴科學任務,而不是加入自己的小組,顯示了他對科學的承諾,結果也得到了回報:泰勒與德本漢因此能在一大片未知的山脈與冰河間進行大範圍的探勘,他們在那裡發現許多古生代化石(可惜還是沒有舌羊齒)
找尋企鵝蛋
  但這趟極地之行中最艱鉅的科學行程,是史考特為了回報威爾遜(Edward A. Wilson)的加入而向他做出的承諾。威爾遜以動物學家的身分參與史考特的首次南極探險,表現傑出,當時他們在羅斯島的克羅齊爾海岬發現了帝王企鵝的孵育地,威爾遜發現,這種應該屬於古代鳥類的物種,是在冬天下蛋及孵蛋。史考特答應威爾遜,他可以在冬天回到這個孵育地,看看帝王企鵝的胚胎是否有爬行動物牙齒的演化遺跡。威爾遜希望能證明鳥類是爬行動物演化而來。
  為了這趟旅程,威爾遜、助理動物學家切利–葛拉德(Apsley Cherry-Garrard)與「小鳥」鮑爾斯(H. R. Bowers)等史考特旗下的菁英,必須在極點之行的計畫與準備期間離開基地,他們還必須在南極冬天的黑暗中操控雪橇,大膽涉足未知的危險之境。威爾遜一行人在1911年6月27日出發,展開橫越羅斯冰棚的112公里長途跋涉,他們拖著344公斤重的科學設備、極地設備與補給品,用了兩架270公分長的雪橇,把它們首尾相連,並用安全帶綁在人的身上。
  這組人來到羅斯島南部,那裡的氣溫經常低於-57℃,酷寒讓地面艱困難行,他們不得不跟雪橇接力,拉行一公里,步行三公里。經過三個星期的奮力搬運,一行人終於找到一個能夠俯瞰克羅齊爾海岬的冰磧,並且在那裡建造了一間石屋,希望能在企鵝胚胎蛋冰凍變硬之前,就地檢視蛋裡的情況。他們用一支雪橇充當屋樑,張開帆布覆蓋在四面石壁上方,用雪填塞住裂縫,並且組裝了一個鯨脂爐做為熱源。然後,利用每天中午微光照亮冰雪的幾小時,奮力通過迷宮般的巨大冰丘與冰隙,前往孵育地,到達時正好微弱的光也沒有了。切利–葛拉德感嘆:「我們已經拿到材料,可望得到重大的科學發現。我們觀察到的一切,將可以把理論化為事實,但我們只有一點點時間。」他們蒐集了六枚企鵝蛋,匆匆回到小屋,並打算稍後再去一趟。
  一場猛烈的暴風雪肆虐整夜。小屋的帆布頂篷被吹開,跟著強風落下,約莫到第三天的中午時分,帆布終於向外爆裂成碎片,這群探險家被雪堆埋住,只能瑟縮在睡袋裡。一天之後,風暴終於平息,威爾遜放棄所有努力成果,他寫道:「我們必須承認自己被克羅齊爾海岬的天氣與黑暗打敗了。」幾枚已經蒐集到的企鵝蛋,有的遺失,有的則結凍無法做為研究之用。
  回程讓這群人疲憊不堪。氣溫再次降至-57℃以下,睡袋已無法保暖,所有人晚上都睡不好,鮑爾斯與切利–葛拉德累到不行,竟在雪橇上打起瞌睡。有一次,鮑爾斯掉進了一條很深的冰隙裡,被雪橇的安全索吊掛著直到獲救。切利–葛拉德的嘴不停打顫,牙齒因而粉碎。他們在8月抵達營地,原本7.7公斤重的袋子裡,堆滿了雪水與汗水結成的冰,因而重達12公斤。史考特說:「他們被風雪折騰得不成人形,是我所看過最糟的,他們的臉上傷痕累累、滿佈皺紋,而且目光呆滯,他們的雙手蒼白,並因持續暴露在濕寒之下而起皺紋。」
  鮑爾斯恢復得很快,並再次前往野地。1911年9月,史考特帶著鮑爾斯及伊文斯(Edgar Evans),打算在極點之旅前,進行最後一次外地探勘。在為期兩週、280公里的旅程中,他們想一探另一組探險隊在冰河上的動態,估量他們的行動。這趟翻山越嶺的長途跋涉相當費力,這群人在-40℃的氣溫下拉著沉重的雪橇,每24小時必須前進56公里。德本漢指出,當時「並不是很清楚他們為什麼要去。」最合理的原因是為了科學。史考特在稍早的日記中寫著:「就各方面來說,所有狀態都非常令人滿意,如果這次的極地旅程能夠成功,這次遠征將被列為所有極地探險中最重要的一次,沒有任何事情能改變它,甚至連搶先抵達南極點都不能。」因為科學讓此行意義非凡。
挺進南極點
  惡劣的天氣以及探險隊周邊任務的拖延,讓史考特的極點之旅遲遲不能啟程。他終於在1911年11月1日出發,但已經比阿蒙森晚了12天。
  史考特在出發前寫道:「我不知道阿蒙森的勝算有多少,我很早就決定照著我該做的去做,就當他不存在。只要有競賽的企圖,就一定會搞砸我的計畫。」史考特的推進南極計畫是以安全為考量,而不是速度。計畫動用了幾個支援小組:其中一組用牽引機拉動雪橇,越過第一個冰棚;其他組帶著狗和小馬,因為牠們有可能到達甚至攀登比爾德墨爾冰河的高山。每個小組都把物資放在補給站裡,供極點小組回程使用,然後分階段撤退,最後只剩一組人拉著一架雪橇,越過近3000公尺高的極地高原,到達極點。這個過程很麻煩,因為在最艱辛的路途中,必須將就隨行夥伴的速度,其中速度最慢的是小馬,牠們必須在深度及臀的鬆軟雪地上行走,需要吃飼料,在休息時還要特別保護,不能吹風。
  1912年1月3日,最後一個支援小組從高原折返,剩下的極地小組由史考特、威爾遜、鮑爾斯、伊文斯以及英國陸軍上尉「提多」奧茨(Lawrence Oates)組成。在他們面前的是240公里一望無際的冰雪,除了常規的氣象觀測以及觀察受強風席捲的地表之外,似乎無法再進行任何科學研究。
  同一時間,阿蒙森一行人的動作相當快,靠著雪橇犬拖著雪橇前進,經過兩個月之後,在12月14日抵達極點。他們的回程走得更快,地表是硬的,而且大部份是下坡。阿蒙森寫道:「風總是在我們的背後,整個期間都是明亮與溫暖的天氣。」當這群壯丁和狗經過等距離設置的補給站時,配給的糧食還能穩定增加。他們在短短五個星期內便返回,阿蒙森還胖了。
  史考特在1912年1月17日來到極點,看見挪威國旗已然插上。他寫道:「天啊,這裡真是個糟透了的地方。」
在回程中喪命
  最糟糕的還在後頭,天氣突然轉為酷寒,風雪像沙子般颳來,日復一日,探險隊員的日記充滿了同樣的抱怨:都在拉雪橇,沒有機會滑行;粗糙的雪地讓雪橇難以行進,有時拉雪橇的牲畜還會陷入雪堆。在這種條件下,雖然食物不缺,但是熱量不足以供應長途跋涉所需。
  隊員越來越沒元氣,伊文斯劃傷了手,傷口受到感染,奧茨則嚴重凍傷。雖然沒有醫師診斷,但每個人似乎都出現壞血病的徵兆。然而,他們還是抽出時間進行地質調查。他們走下比爾德莫爾冰河後,就朝向巴克利山下的冰磧前進。史考特在2月8日的午餐後寫道:「這片冰磧實在太有趣了……我決定在此紮營,把剩下的時間都用來做地質研究。我們發現自己位在畢肯砂岩(Beacon sandstone)的陡峭懸崖之下,它正迅速風化,而且帶有貨真價實的煤層。眼尖的威爾遜從煤層裡撿走了幾個植物的拓印,其中還有個煤塊帶有層層葉子的痕跡。」
  這些植物看起來很像舌羊齒,威爾遜在鮑爾斯的幫助下,帶走了16公斤的化石與岩石標本。
  伊文斯和奧茨最先死去,在與冰河奮戰一個星期之後,伊文斯逐漸迷失方向,失去意識,並在2月17日去世。奧茨的凍傷惡化,使他無法跟上,但他拒絕拖累其他人。他在3月16日一場暴風雪中離開了帳篷,據傳,他當時說:「我出去一下,可能要一陣子。」但是他再也沒有回來。
  其他人在3月19日完成最後一段行程,他們把所有的東西都丟下,只帶走最起碼的必需品,以及威爾遜要求的日記、田野記錄,以及地質標本。他們把這些帶進最後的營帳裡,距離下一個重要的補給站只剩下不到18公里,卻被暴風雪困住八天,所有的食物與燃料都已經用盡。他們一起死在那裡,威爾遜與鮑爾斯呈現睡夢中的姿態,史考特則躺在他們中間,他的睡袋半開,一隻手臂伸出來跨在威爾遜的身上。
  第二年春天,一支搜索隊發現他們冰凍的遺體,以及他們的著作與標本。事實證明,威爾遜對化石的判斷是對的:它們確實是人們找尋已久的舌羊齒。德本漢寫道:「這堆由極地小組從巴克利山帶回的16公斤重的標本,所具備的特徵最能夠證實南極與澳洲過去陸地相連的特性,解決了長期以來地質學家的爭議。」威爾遜是個具有宗教狂熱的鐵血研究員,到此應可瞑目。達爾文是對的,而他幫忙證明了這一點
----------------------
重點提要
■歷史書上說,1911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打敗了英國的史考特,搶先抵達南極點。較不為人知的是,史考特此行具有宏大的科學野心,大部份也實現了。
■雖然面對阿蒙森的競爭,史考特的團隊仍堅持原定行程:尋找化石及科學證據。
■史考特最重要的發現是古老植物「舌羊齒」化石,是支持達爾文演化論的重要證據。
100年前,在1911年6月,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與32名探險家(大部份是英國科學家、海軍軍官或船員)在黑暗中瑟縮在一起,時值南極冬季,地平線那端看不見太陽升起,厚達240公分的冰封住了四周的大海。在史考特船隊所能到達的最南端:羅斯島(Ross Island),冬天的氣溫可以暴跌到-45℃,暴風雪說來就來。這群探險家沒有無線通訊,與外界完全失聯,不過他們正等待白晝較長、氣溫較暖的春天來臨,10月一到,當中的一些人即將出發,橫越近1440公里長的冰棚、高山及極地高原,往南極點挺進,那裡除了是地球最南端之外,沒有其他吸引人之處。
之前已經有兩支英國探險隊試圖前往南極,1901~1904年間,史考特親自率領了其中一隊,而夏克頓(Ernest Shackleton)則在1907~1909年帶領另一支探險隊前往,結果都功敗垂成。不過,這一次史考特有十足的信心,他借鏡先前的經驗,按部就班籌劃這次遠征大計,不只要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探險隊,同時也規劃了野心勃勃的科學計畫。他安排了幾個小組,分頭穿越羅斯海盆(Ross Sea basin),一路蒐集化石、資料等具科學意義的東西。他自己的小組則計畫用整個春天慢慢南進,到了南極圈的夏初,就能把英國國旗豎立在南極點,然後帶著征服極地及豐富的科學發現光榮返回。
四個月前,也就是被冬天困住不久前,史考特做了一個重大決定,不過漫長的冬季讓他有足夠的時間重新斟酌。1911年2月,史考特的一小群隊友試圖前往羅斯冰棚東側鮮為人知的「愛德華七世之地」,遇見了另一支探險隊,他們駐紮在冰棚靠海的另一側,大約距離560公里遠。這九名男子來自挪威,領隊是阿蒙森(Roald Amundsen),他是極地滑雪及趕雪橇犬的專家,曾在1905年率先穿越加拿大北方的西北航道。阿蒙森原本要前往遠在1萬9200公里外的北極,但他偷偷改變了目標,轉向南極。對史考特來說,這種行為似乎是想要出其不意趕在英國探險家之前達陣成功。阿蒙森的團隊輕裝上陣,他們並沒有科學方面的企圖,打算運用雪橇犬及滑雪板,從基地直奔南極點,而他們與南極點的距離,比史考特在羅斯島上的基地短了96公里。史考特原本規劃周延的行程,現在突然成了一場競賽。
這個消息在史考特的營地裡引起了些許危機意識,有些成員建議放棄科學任務,專注於競賽。他們說,如果必須在科學與比賽之間選擇,最好還是衝往南極奮力一搏。但史考特有不同的想法,他在首次遠征南極時,已取得豐富的地質與生物標本、氣象與地磁資料,以及海洋與冰河方面的新發現,他把科學看成這次遠征的重頭戲。
由於沒想到會有競爭對手,史考特不得不做一個抉擇:要把所有賭注壓在南極點上,還是要堅持原訂計畫?他決定堅持原計畫,他在日記上如此描述阿蒙森的挑戰:「對我們來說,比較妥適而且明智的處理方法,是繼續執行原訂計畫,當做沒有這回事。」他懷疑阿蒙森的雪橇犬到底有沒有辦法在這片未知的土地上衝刺數百公里,但如果他們做到了,史考特也沒有指望能擊敗他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感謝他沒有為了南極點而放棄研究,因為此行的發現對科學極具貢獻。但這種對科學的忠誠,卻讓史考特的團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為科學繞道
科學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項傳統,而史考特畢竟是名軍官。英國在1900年代初期派出的三支南極探險隊,都有物理學家、地質學家與生物學家同行。由於演化論是當時的核心問題之一,科學家一直密切注意著一個關鍵的化石證據:舌羊齒(Glossopteris)的古生代植物群。這種獨特的闊葉植物在非洲、澳洲與南美洲都有化石記錄,由於它的出現不連貫,批評達爾文演化論的人據此來捍衛創造論對生命的解釋。為了回應這個問題,達爾文假設有一個南極大陸存在,而且曾與其他南半球的大陸互相連接,而舌羊齒便在那裡演化。史考特在第一次遠征時已經發現煤層,證明植物在南極曾經盛極一時,而夏克頓的探險隊則發現了植物化石,但沒有找到舌羊齒。史考特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
史考特的極地計畫需要好幾個支援小組,分階段向南極點前進,最後由一小隊人馬徒步拖著一架雪橇前往極點。史考特認為,這種做法能保證一定程度的安全,且才有機會沿途進行研究及測繪。在停留南極的這段時間,他派出了好幾組探險家,唯一的任務就是蒐集科學證據。雖然史考特大可要求這些團隊放棄艱鉅的科學任務,專心於極點競賽,他卻不這麼做。在這次的極地之行中,軍官與科學家將輪流留守主基地,持續記錄氣象學與磁力數據,而史考特船上的水手及科學家則在南大洋進行海洋研究,這些計畫沒有因為阿蒙森而發生任何改變。
第一組人馬在1911年1月從基地出發,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阿蒙森的位置。史考特派出10個人,分成兩組前往探勘南極大陸的山脈與冰河。其中人較多的一組雖然發現了阿蒙森的基地,但仍返回野地進行其他科學任務──沿著維多利亞之地的北部海岸研究岩石露頭、冰河及海灣。這支隊伍依照計畫在那裡度過了1911年的冬天,對搶攻極地完全幫不上忙。這組團隊在原地又多待了一個冬天,到了1912年11月才回到史考特的基地,他們帶回大量的化石,包括引人注目的樹拓,但沒有舌羊齒。
人數較少的那組,有地質學家泰勒(T. Griffith Taylor)及德本漢(Frank Debenham),,他們在1911年的2月及3月探勘了維多利亞之地沿海中部地區的涸谷、露出的山峰及巨大的冰河。1911年4月到10月這段冬季期間,他們都在主基地裡檢視他們的發現,裡頭有許多化石(但仍然沒有舌羊齒)。1911年11月初,就在史考特出發前往極點之後,泰勒與漢本德也重新展開更長的搜索之旅,他們帶著史考特手下最棒的北歐滑雪好手葛藍(Tryggve Gran)及雪橇高手海軍士官佛德(Robert Forde)同行,以幫忙越過險峻的地形。史考特指派葛藍與佛德奔赴科學任務,而不是加入自己的小組,顯示了他對科學的承諾,結果也得到了回報:泰勒與德本漢因此能在一大片未知的山脈與冰河間進行大範圍的探勘,他們在那裡發現許多古生代化石(可惜還是沒有舌羊齒)。
找尋企鵝蛋
  但這趟極地之行中最艱鉅的科學行程,是史考特為了回報威爾遜(Edward A. Wilson)的加入而向他做出的承諾。威爾遜以動物學家的身分參與史考特的首次南極探險,表現傑出,當時他們在羅斯島的克羅齊爾海岬發現了帝王企鵝的孵育地,威爾遜發現,這種應該屬於古代鳥類的物種,是在冬天下蛋及孵蛋。史考特答應威爾遜,他可以在冬天回到這個孵育地,看看帝王企鵝的胚胎是否有爬行動物牙齒的演化遺跡。威爾遜希望能證明鳥類是爬行動物演化而來。
  為了這趟旅程,威爾遜、助理動物學家切利–葛拉德(Apsley Cherry-Garrard)與「小鳥」鮑爾斯(H. R. Bowers)等史考特旗下的菁英,必須在極點之行的計畫與準備期間離開基地,他們還必須在南極冬天的黑暗中操控雪橇,大膽涉足未知的危險之境。威爾遜一行人在1911年6月27日出發,展開橫越羅斯冰棚的112公里長途跋涉,他們拖著344公斤重的科學設備、極地設備與補給品,用了兩架270公分長的雪橇,把它們首尾相連,並用安全帶綁在人的身上。
  這組人來到羅斯島南部,那裡的氣溫經常低於-57℃,酷寒讓地面艱困難行,他們不得不跟雪橇接力,拉行一公里,步行三公里。經過三個星期的奮力搬運,一行人終於找到一個能夠俯瞰克羅齊爾海岬的冰磧,並且在那裡建造了一間石屋,希望能在企鵝胚胎蛋冰凍變硬之前,就地檢視蛋裡的情況。他們用一支雪橇充當屋樑,張開帆布覆蓋在四面石壁上方,用雪填塞住裂縫,並且組裝了一個鯨脂爐做為熱源。然後,利用每天中午微光照亮冰雪的幾小時,奮力通過迷宮般的巨大冰丘與冰隙,前往孵育地,到達時正好微弱的光也沒有了。切利–葛拉德感嘆:「我們已經拿到材料,可望得到重大的科學發現。我們觀察到的一切,將可以把理論化為事實,但我們只有一點點時間。」他們蒐集了六枚企鵝蛋,匆匆回到小屋,並打算稍後再去一趟。
  一場猛烈的暴風雪肆虐整夜。小屋的帆布頂篷被吹開,跟著強風落下,約莫到第三天的中午時分,帆布終於向外爆裂成碎片,這群探險家被雪堆埋住,只能瑟縮在睡袋裡。一天之後,風暴終於平息,威爾遜放棄所有努力成果,他寫道:「我們必須承認自己被克羅齊爾海岬的天氣與黑暗打敗了。」幾枚已經蒐集到的企鵝蛋,有的遺失,有的則結凍無法做為研究之用。
  回程讓這群人疲憊不堪。氣溫再次降至-57℃以下,睡袋已無法保暖,所有人晚上都睡不好,鮑爾斯與切利–葛拉德累到不行,竟在雪橇上打起瞌睡。有一次,鮑爾斯掉進了一條很深的冰隙裡,被雪橇的安全索吊掛著直到獲救。切利–葛拉德的嘴不停打顫,牙齒因而粉碎。他們在8月抵達營地,原本7.7公斤重的袋子裡,堆滿了雪水與汗水結成的冰,因而重達12公斤。史考特說:「他們被風雪折騰得不成人形,是我所看過最糟的,他們的臉上傷痕累累、滿佈皺紋,而且目光呆滯,他們的雙手蒼白,並因持續暴露在濕寒之下而起皺紋。」
  鮑爾斯恢復得很快,並再次前往野地。1911年9月,史考特帶著鮑爾斯及伊文斯(Edgar Evans),打算在極點之旅前,進行最後一次外地探勘。在為期兩週、280公里的旅程中,他們想一探另一組探險隊在冰河上的動態,估量他們的行動。這趟翻山越嶺的長途跋涉相當費力,這群人在-40℃的氣溫下拉著沉重的雪橇,每24小時必須前進56公里。德本漢指出,當時「並不是很清楚他們為什麼要去。」最合理的原因是為了科學。史考特在稍早的日記中寫著:「就各方面來說,所有狀態都非常令人滿意,如果這次的極地旅程能夠成功,這次遠征將被列為所有極地探險中最重要的一次,沒有任何事情能改變它,甚至連搶先抵達南極點都不能。」因為科學讓此行意義非凡。
挺進南極點
  惡劣的天氣以及探險隊周邊任務的拖延,讓史考特的極點之旅遲遲不能啟程。他終於在1911年11月1日出發,但已經比阿蒙森晚了12天。
  史考特在出發前寫道:「我不知道阿蒙森的勝算有多少,我很早就決定照著我該做的去做,就當他不存在。只要有競賽的企圖,就一定會搞砸我的計畫。」史考特的推進南極計畫是以安全為考量,而不是速度。計畫動用了幾個支援小組:其中一組用牽引機拉動雪橇,越過第一個冰棚;其他組帶著狗和小馬,因為牠們有可能到達甚至攀登比爾德墨爾冰河的高山。每個小組都把物資放在補給站裡,供極點小組回程使用,然後分階段撤退,最後只剩一組人拉著一架雪橇,越過近3000公尺高的極地高原,到達極點。這個過程很麻煩,因為在最艱辛的路途中,必須將就隨行夥伴的速度,其中速度最慢的是小馬,牠們必須在深度及臀的鬆軟雪地上行走,需要吃飼料,在休息時還要特別保護,不能吹風。
  1912年1月3日,最後一個支援小組從高原折返,剩下的極地小組由史考特、威爾遜、鮑爾斯、伊文斯以及英國陸軍上尉「提多」奧茨(Lawrence Oates)組成。在他們面前的是240公里一望無際的冰雪,除了常規的氣象觀測以及觀察受強風席捲的地表之外,似乎無法再進行任何科學研究。
  同一時間,阿蒙森一行人的動作相當快,靠著雪橇犬拖著雪橇前進,經過兩個月之後,在12月14日抵達極點。他們的回程走得更快,地表是硬的,而且大部份是下坡。阿蒙森寫道:「風總是在我們的背後,整個期間都是明亮與溫暖的天氣。」當這群壯丁和狗經過等距離設置的補給站時,配給的糧食還能穩定增加。他們在短短五個星期內便返回,阿蒙森還胖了。
  史考特在1912年1月17日來到極點,看見挪威國旗已然插上。他寫道:「天啊,這裡真是個糟透了的地方。」
在回程中喪命
  最糟糕的還在後頭,天氣突然轉為酷寒,風雪像沙子般颳來,日復一日,探險隊員的日記充滿了同樣的抱怨:都在拉雪橇,沒有機會滑行;粗糙的雪地讓雪橇難以行進,有時拉雪橇的牲畜還會陷入雪堆。在這種條件下,雖然食物不缺,但是熱量不足以供應長途跋涉所需。
  隊員越來越沒元氣,伊文斯劃傷了手,傷口受到感染,奧茨則嚴重凍傷。雖然沒有醫師診斷,但每個人似乎都出現壞血病的徵兆。然而,他們還是抽出時間進行地質調查。他們走下比爾德莫爾冰河後,就朝向巴克利山下的冰磧前進。史考特在2月8日的午餐後寫道:「這片冰磧實在太有趣了……我決定在此紮營,把剩下的時間都用來做地質研究。我們發現自己位在畢肯砂岩(Beacon sandstone)的陡峭懸崖之下,它正迅速風化,而且帶有貨真價實的煤層。眼尖的威爾遜從煤層裡撿走了幾個植物的拓印,其中還有個煤塊帶有層層葉子的痕跡。」
  這些植物看起來很像舌羊齒,威爾遜在鮑爾斯的幫助下,帶走了16公斤的化石與岩石標本。
  伊文斯和奧茨最先死去,在與冰河奮戰一個星期之後,伊文斯逐漸迷失方向,失去意識,並在2月17日去世。奧茨的凍傷惡化,使他無法跟上,但他拒絕拖累其他人。他在3月16日一場暴風雪中離開了帳篷,據傳,他當時說:「我出去一下,可能要一陣子。」但是他再也沒有回來。
  其他人在3月19日完成最後一段行程,他們把所有的東西都丟下,只帶走最起碼的必需品,以及威爾遜要求的日記、田野記錄,以及地質標本。他們把這些帶進最後的營帳裡,距離下一個重要的補給站只剩下不到18公里,卻被暴風雪困住八天,所有的食物與燃料都已經用盡。他們一起死在那裡,威爾遜與鮑爾斯呈現睡夢中的姿態,史考特則躺在他們中間,他的睡袋半開,一隻手臂伸出來跨在威爾遜的身上。
  第二年春天,一支搜索隊發現他們冰凍的遺體,以及他們的著作與標本。事實證明,威爾遜對化石的判斷是對的:它們確實是人們找尋已久的舌羊齒。德本漢寫道:「這堆由極地小組從巴克利山帶回的16公斤重的標本,所具備的特徵最能夠證實南極與澳洲過去陸地相連的特性,解決了長期以來地質學家的爭議。」威爾遜是個具有宗教狂熱的鐵血研究員,到此應可瞑目。達爾文是對的,而他幫忙證明了這一點 https://tinyurl.com/yyocdqve
----------------
征服南極點/挪威探險家阿蒙森 史上第一人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 2018-11-11 09:11:51  https://tinyurl.com/y5ta95dz
羅爾德·阿蒙森(1872年7月16日~1928年6月18日),挪威極地探險家,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名垂青史的探險家,如發現發現美洲大陸的哥倫布,雖然無法親自達成夢想、卻率領船隊展開環航地球的麥哲倫等等。然而,說到極地探險,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抵達南極點的探險家-來自挪威的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於挪威小鎮博爾格(Borge),年紀輕輕就展現強烈的冒險精神。1897年,年僅25歲的阿蒙森加入了比利時南極考察隊,這是他第一次前往南極探險,在這之前,阿蒙森已經有做為船員航行至北極領域的經驗,也在這次的南極探險中展現了他出色的才能以及冷靜的頭腦,也埋下了日後征服南極點的伏筆。
1899年比利時號的南極探險結束後幾年,阿蒙森完成了一項創舉-乘船通過整個西北水道(Northwest Passage),這條貫穿北極圈與加拿大北部的水道,長年結冰,能夠乘船橫越卻沒被困死在冰洋,阿蒙森是第一人。天生熱愛探險的阿蒙森,想要創下更多「第一」的紀錄,他不願去到已由美國探險家抵達的北極點,所以轉而探索南極點(the South Pole)。
南極洲位於地球最南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對這塊神秘大陸能獲得的可靠資訊也越來越多,但在阿蒙森所處的時代,科學尚不發達,南極洲仍是常人眼中的未知之境;而南極點又是地球表面非常特殊的一個位置,位於南緯90度,是「南地軸點」-即地球自轉的南軸心點,由於覆蓋在南極點上面的冰雪,每年會以10米左右的速度移動,因此科學家每年都要從新標定一次南極點的最新位置。
由阿蒙森率領的南極點探險隊在1910年由挪威奧斯陸出發,並在1911年初抵達著名的羅斯冰架(Ross Ice Shelf),在一個稱為鯨灣(Bay of Whales)的入口處,探險隊先安了營。過去豐富的探險經驗讓阿蒙森知道,必須有萬全的準備,才能在最險峻的旅程中活下來,還事先請了專家訓練品質優良的雪橇犬,並在前往南極的航程中細心照顧,事實也證明,這群雪橇犬為這次的南極點任務貢獻良多。
經過將近一年的極地遠征,克服惡劣天候、補給、攀爬極地高原等困難,阿蒙森的團隊在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點並插上挪威國旗,比英國人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的團隊早了一個月。優秀的洞察力、過人的膽識與充分的事前預備,阿蒙森不但創下南極點第一人的紀錄,也為人類的南極探險史立下重要里程碑。
https://tinyurl.com/y5ta95dz
---------------
征服南極點/阿蒙森vs.斯科特 鮮為人知的生死競賽
國際中心 / 綜合報導 - 2018-11-08 09:33:36 https://tinyurl.com/y6d5e7ok
1912年1月18日,史考特探險隊在南極點。(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11年12月14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抵達南極點。這個團隊便是由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所率領的探險隊。
阿蒙森在1910年時搭乘「費拉姆」號 (Fram) 從挪威啟航,經過數月的航行,來到羅斯冰架一處的鯨灣,在這裡進行長達十個月的準備工作,於1911年10月正式向南極點出發,展開了遠征的冒險,更展開了與另一支探險隊的生死競爭。
羅爾德·阿蒙森
另一支探險隊是由英國極地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所率領,他於同年11月出發,以狗、小馬、拖拉機為主要運輸工具,不顧當時的惡劣天氣,堅持往南極點前進,最後只留四名最身強力壯的隊員,於1912年1月16日抵達南極點。只比阿蒙森晚了一個多月。
阿蒙森團隊成功征服南極點的壯舉轟動了當時整個世界,1911年12月14日,他在那裏插上了一面挪威國旗,之後1957年美國更在南極點建了一座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考站,以紀念最早抵達的兩位探險家。
阿蒙森一行人在南極點搭建的帳篷「波爾海姆」(”Polheim”),帳篷頂端插有挪威國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幸的是,在斯科特沮喪地得知了消息便開始返回營地的途中,惡劣天氣、飢餓、凍傷、摔傷,種種的艱難狀況最終讓一行人不支倒地,就此長眠於雪地之中。而斯科特的遺體和所留下的遺言日記在1912年10月時被後來的搜尋隊所發現,其中留有一封他寫給公眾的信:
「我們這麼做是冒險的,我們深知這點,運氣沒有在我們這邊,這都是天意,我們沒什麼可抱怨,只能努力到最後一刻…如果我們得以倖存,我將向世人講述我的同伴的毅力、進取和勇氣,並將以此激勵每一個英國人。我們的遺骸和這些潦草的便條也將一定會講述我們的故事,而且我們富強的祖國會證明,一定會證明,那些支持著我們的人的信心沒有被辜負。」
第一個抵達南極點的阿蒙森則將生命的最後一刻留在了地球另一端。1928年,阿蒙森駕駛飛機去探索營救北極的一艘失事的飛艇,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https://tinyurl.com/y6d5e7ok
-----------------
飛躍北極的極地探險家阿蒙森 和至今未被找到的南極冰下的同伴
2017-05-11 由 視覺中國圖話歷史 https://tinyurl.com/y3xyz5ka
羅爾德·阿蒙森(1872年7月16日~1928年6月18日),挪威極地探險家,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於奧斯陸附近的波爾格(Borge)。曾在挪威海軍服役。1901年到格陵蘭東北進行海洋學研究。1903~1906年乘單桅帆船第一次通過西北航道(從大西洋西北經北冰洋到太平洋),並發現北磁極。Print CollectorPrint Collector/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1926年5月11日,阿蒙森搭乘從義大利購買來的「諾加」號飛艇從挪威北部的斯匹茨卑根(今斯瓦爾巴)的國王灣起飛,開始飛艇首次飛越北極。BettmannBettmann Archive/視覺中國
1910年6月乘「前進」號(Fram)從挪威出發,1911年1月3日到南極大陸的鯨灣,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與4個同伴乘狗拉雪橇向南極進發,12月14日到達。阿蒙森在南極進行了觀測研究,於12月17日離開。於1928年6月18日在一次飛機事故中身亡。享年56歲
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帶領4名隊員,分乘4輛由愛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正式向南極進發了。斯科特在1911年11月1日,也踏上了南極探險之旅。兩支探險隊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展開了一場爭奪光榮與夢想的競爭
1911年12月15日,阿蒙森終於率先到達了南極點。與此同時,惡劣的天氣給斯科特他們的探險隊帶來了災難,他們的西伯利亞小馬都在探險途中全部凍死。雖然斯科特在1912年1月18日也到達了南極點,但由於他們的體力衰竭與暴風雪的提前到來,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員在歸途中相繼倒下了。6個月後,營救人員發現了他們的遺體,和斯科特留下的一本日記
人們知曉斯科特最後一次旅行的詳情,因為他的日記記到了最後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尋隊發現了這本日記,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屍體。3人的屍體被就地掩埋,如今於南極冰下的深處。奧茨和埃文斯的屍體至今未被找到
https://tinyurl.com/y3xyz5ka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