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漢《香港》描寫了二二八前後台灣社會狀況以及政治流亡者的生命處境;陳舜臣《青玉獅子香爐》則是以中國近代的動亂 及故宮寶物的播遷為背景,講述了一段工匠職人執迷於藝術創作而引發的奇妙故事;東山彰良《流》則是依據自身在台灣的成長經驗,除了透過推理小說的形式書寫家族的流亡歷史,並觸及到國共內戰的歷史問題。雖然,他們都是以日文書寫,承襲了日本文學的傳統,但『台灣』不但毫無疑問形塑了他們作品中的重要部分,或許也是三位作家得以在競爭激烈的日本大眾文壇受到矚目並且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而透過他們的作品與直木賞的光環,也讓「 台灣」有機會進入日本主流社會的視野當中。」——〈淺談直木賞與日本大眾文學〉
「如果我們真的把這些人的成就看作值得分享的榮耀,就該認真地搞清楚臺灣在他們的生命歷程當中,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而實際上,無論是邱永漢、陳舜臣還是王震緒,二十世紀中葉的臺灣及其歷史,都曾深刻地影響這三位文學家的創作與人生。當邱永漢在寫二二八受難者、以及《濁水溪》裡的『我』的時候,他的小說素材,就是取汲於他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王震緒與陳舜臣的創作,同樣深受他們自身的認同危機所影響,那樣的危機根植於歷史,而臺灣也曾參與了這兩位作家的飄泊,參與在兩人對於自我歸屬的焦慮當中。」——〈你記得之前兩位得直木賞的臺裔作家嗎?〉
小說家陳舜臣於2015年1月21日在他最鍾愛的城市神戶過世,從多篇報導文章(〈日本人眼裏的陳舜臣〉、〈陳舜臣是「中國裔作家」嗎?〉、〈日本人?台灣人?中國人? 生於夾縫中的陳舜臣〉、〈驚濤甲午凝思陳舜臣〉、〈日籍華裔作家陳舜臣去世〉、〈台裔日籍小說家陳舜臣逝世〉),不難窺見這位文壇巨擘生命裡的日、台、中複雜糾結。
1990年代,遠流譯介了大量的陳舜臣小說(2015年,五南重新出版了《鴉片戰爭》);進入21世紀,中國的出版社也陸續出版了數十部陳舜臣作品,包括多部隨筆和評論。然而,「陳舜臣文學世界」背後的陳舜臣究竟是何人?若不是乏人問津,就是眾說紛紜。
游擊文化預定2016上半年出版「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這完全是拜內容力所賜,該團隊為拍攝「陳舜臣紀錄片」,在前置研究過程中,發現《憤怒的菩薩》(以台灣為場景的推理小說)、《青雲之軸》(自傳體小說)、《半路上》(唯一的自傳)是拼湊陳舜臣生命軌跡不可或缺的拼圖,這成了內容力和游擊文化結伴同行的契機。
過去大半年來,大夥在偵探書屋共讀陳舜臣的推理小說與中國歷史小說,並舉辦了兩場沙龍活動:「再見陳舜臣--立足日本、放眼亞洲的台裔推理巨匠」、「都付笑談中--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與他筆下的東亞近代史」。此外,與紀錄片雄導的互動過程中,也開啟了編輯們前所未有的視野,讓平面的出版有了立體的想像。
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將舉辦一場沙龍活動:
【主題】半路上:一位小說家的青春畫像與他的大時代
【時間】2016/02/19 19:00~19:45
【場地】世貿一館:迷你沙龍
【講者】陳思宇(臺大歷史學博士、內容力營運企劃長)、劉吉雄(紀錄片導演)
陳舜臣曾於1946年回到台灣,在新莊中學教書三年,後來因經歷二二八事件決定返回日本,這段「台灣經驗」不時浮現在他的作品中,而「身分認同」議題也成了他筆下的永恆主題。這場沙龍活動,講者除了介紹即將出版的三部曲,也會分享紀錄片計畫點滴(拍攝團隊已到神戶取材,且在台灣訪問了當年陳舜臣在新莊中學的學生)。
---------------------------------
陳舜臣是「中國裔作家」嗎?
新頭殼newtalk 文/野島剛
發布 2015.02.24 | 15:25
陳舜臣是日本戰後傑出的作家,留下了數量相當可觀的著作,但是對於這位大作家之死,日本媒體的報導卻是輕輕帶過。
他的生涯著作總共超過100冊以上,而且獲獎無數。「江戶川亂步賞」、「直木賞」、「大佛次郎賞」、「吉川英治文學賞」、「日本藝術院賞」等,幾乎囊括了各種文學相關獎項,因此稱陳舜臣為國民作家一點也不為過。但是,或許因為他不是日本人,也可能是臥病在床有10年之久,最近他在日本文壇的存在感似乎越來越稀薄。
2015年1月,陳舜臣逝世於日本。每家報社的文藝記者對於作家評傳的寫法不同,但是至今尚未看到有任何切入核心討論的文章。這可能是因為和陳舜臣有親交的記者或評論家都已經退出第一線,現在寫訃聞或評傳的人幾乎不曾和陳舜臣有過直接的接觸和交誼。
相反地,台灣和大陸的媒體對於陳舜臣的報導比較熱衷,對於他的生平事蹟和著作等,做了詳盡的介紹。在大陸,他寫的《鴉片戰爭》或《小說十八史略》等書被廣泛閱讀。還有,陳舜臣的字裡行間帶著某種程度的「愛國心」,容易成為中國媒體聚焦的部分之一。
但是,不管在日本、大陸和台灣的訃聞裡,提到的不外乎是陳舜臣的生涯中寫了幾本書或得了什麼獎,僅流於表面的介紹而已。可是,對於他人生經歷的重大轉折卻缺乏詳盡的報導,這一點讓我感到相當詫異。
因為陳舜臣這位作家在世期間長達90年,他的人生見證了戰後的日本、台灣、大陸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他的個人史也是一部歷史物語。然而,對於他的殞落,如果一味地強調他的豐功偉業也只是流於俗套罷了,要理解他在戰後史的代表意義,必須要從他的國籍變遷來探討。
陳舜臣的國籍?
陳舜臣的祖籍是福建,是從福建省渡海來台的移民,一開始是台北郊外新莊地區的小農,直到有商業頭腦的祖父那一代開始,在神戶和台灣之間做生意,當台灣成為日本的被殖民地時,父親舉家移民日本,而陳舜臣是1924年出生,他之後進入大阪外語大學,專攻印度語。和大他1歲、蒙古語專攻的司馬遼太郎是學長學弟的關係。聽說在學期間兩位只是點頭之交而已,之後因為開始展開執筆活動的契機,而成為了莫逆之交。
關於陳舜臣的國籍問題,大致上是如此被介紹的:「1973年從台灣的中華民國改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稱「中國」)的國籍,但因為天安門事件的爆發,轉而對中國政府感到失望,而在1990年取得日本國籍。」
但是,經過了調查之後,其實這樣國籍的變遷並不單純,而且這也關係到了陳舜臣在台灣衍生出來的著作權糾紛。
緣由是陳舜臣有一本相當受歡迎的著作是《諸葛孔明》(中央公論新社),1991年台灣的「大村出版」翻譯出版了這本書,當時台灣對於外國書籍尚未有保障著作權的概念,所以對日文書籍也沒有特別的規範,因此陳舜臣的書在台灣並不構成任何違法的行為。
然而,同年10月「遠流出版」和陳舜臣訂契約,獨家授權出版《諸葛孔明》、《太平天國》、《鴉片戰争》等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品,甚至後來台灣讀者知道《諸葛孔明》原來是翻譯作品時,還曾經引起一陣不小的騷動。
「台灣裔的華人作家」
遠流出版社基於契約當然就要求大村出版社回收之前出版的書籍,但是大村出版社以陳舜臣是日本人為由,並不構成侵害著作權,所以拒絕了回收的要求。這個爭論甚至被告上法院,焦點就在於陳舜臣是日本人?還是台灣人?也就是他是否擁有中華民國的國籍。
陳舜臣在1990年拿到日本國籍,這是公開的事實,所以大村出版自然就以為他已經放棄了中華民國國籍。但是,經過調查的結果,陳舜臣在1945年後的幾年住在台灣,那時取得了中華民國國籍,而且也是拿中華民國的護照回到日本。然而,在那之後他從沒有公開表示他是否放棄了中華民國國籍。
遠流出版社在詢問了內政部管轄的戶籍事務所之後,結果顯示「1991年3月19日第81戶司發行8150103號」的文件裡是解釋:「台灣光復之初,居住在台灣者自動就視為擁有中華民國國籍,陳舜臣並沒有表明放棄國籍,因此現在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所以,以法律層面來說並沒有錯,因此大村出版社最後必須回收《諸葛孔明》一書。
從上述的事件重新思考陳舜臣的國籍問題,可以做出如下的整理。
正確地說,陳舜臣在1945年之前是台灣籍的日本人,1945年日本戰敗,他剛好暫時回到台灣,因此就自動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回到日本之後在名義上也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但是,之後他在1973年拿到中國的護照,卻沒有申請放棄台灣的中華民國國籍,事實上形成了「兩岸雙重國籍」的狀態。
在1990年取得日本國籍,正式聲明放棄中國國籍,但是卻沒有特別去取消中華民國的國籍,因此這次是形成了「日台雙重國籍」的狀態。
有訃聞將陳舜臣稱為「中國人作家」,但是我想這需要慎重的檢討。雖然,陳舜臣本人似乎對於被稱為中國人一事並沒有不滿。然而,若要準確地說,陳舜臣不曾住在中國,現在也沒有中國籍,所以很難稱他是「中國人作家」,我想應該稱為「台灣出身的旅日華人作家」比較正確和洽當。
人生的決斷「選擇國籍」
為何陳舜臣會在1973年選擇了中國國籍?這或許可以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看出一些端倪,因為1972年日台斷交和日中邦交正常化,這樣的國際情勢影響了相當多的在日台灣人。
  
若是調查相關新聞報導,陳舜臣自己對於會申請中國國籍的理由,是因為伴隨著國交正常化,從日本到中國的取材和收集資料變得很方便,但是如果拿和中國對立的中華民國國籍的話,要去中國就相當困難了。他的目的很單純,並不像是其他人懷抱政治理由或是趨勢而隨波逐流。
1972年,很多住在日本的中華民國籍人士被迫作出抉擇。像王貞治就是父親出生於浙江省,也是擁有中華民國國籍,連同他自己也沒有放棄中華民國國籍,他的說明是「如果我換成中國國籍或是日本籍的話,這樣的行為會被放大解讀為政治理由吧」,所以他依舊保留了中華民國國籍。我想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面臨了「選擇國籍」的人生重大抉擇,這樣的選擇不只是出於個人意願,甚至是背負著強烈的政治意識,和現代是完全不同。
從台灣移居到日本生活的移民,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對台灣有強烈的身分認同,曾經歷國民黨的獨裁高壓統治,台灣意識強烈,主張台灣和中國是不同的,例如金美齡和黃文雄就是典型例子。
另一類型是站在「中華」的立場去思考自己的身分認同,這裡的「中華」概念也包括台灣在內,像是兩年多前逝世的邱永漢和本文提到的陳舜臣即是此例。這並不是善惡是非的問題,他們對台灣的故鄉情感是無庸置疑的,只是這樣的身分認同的區別是在要侷限於台灣海峽的內側,或是要延伸到對岸的大陸。而且,也會因為本人或是家族是否曾經遭受到白色恐怖等的政治體驗而影響其身分認同。
「我是支那人!」

上述的選擇國籍和陳舜臣的身分認同之間,究竟有何種相關性呢?這相當耐人尋味。戰前的日本社會,陳舜臣受到日本人的歧視,反而讓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的這一事實。
這或許可以從他的自傳小說《青雲的軸》(集英社文庫)窺知一二。小說裡的男主角「陳俊仁」在神戶上學時,老師不經意地說出「支那人」一詞,頓時同學們的眼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老師注意到緊張的氣氛,便補充說道:「他不是支那人,台灣是日本的領土,所以是日本人。」但是,這些話語帶給主角很大的衝擊,他在內心大喊著:「支那人哪裡不好,我就是支那人」。
另外,陳舜臣對於《鴉片戰爭》的執筆動機是如此說明:「我出生時(1924年)是台灣人,但是因為甲午戰爭成為了日本人,在20歲的時候又變成了中國人。我的命運跟隨著時代洪流被翻弄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我真的很想要知道。」但是,陳舜臣這裡說的「中國人」,並不是指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而是在1945年戰爭結束後廣義的「中國人」。
值得紀錄和回顧的生涯
從陳舜臣的作家活動中,可以得知他對“中國”抱持著濃厚興趣,尤其是非常關注和歷史有密切相關的絲路和故宮,並且會定期去中國大陸。他在中日外交關係的議題上也經常踴躍發言,提供了很多的建議,促進日本人的中國理解。甚至,司馬遼太郎在評論陳舜臣的中國人論或關於中國歷史的記述時:「讓戰後日本人對中國歷史有深入理解的,就只有陳舜臣一人而已」,給予了高度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晚年時似乎對台灣寄予了深厚的懷鄉情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在經歷了前述的出版著作權爭議得知了自己的中華民國國籍還被保留,因此他在2003年表明了想要恢復台灣戶籍。雖然恢復戶籍和國籍是不同次元的事情,但是新聞曾報導他和妻子蔡錦墩(逝)一起拜訪台灣,將戶籍設在台灣北部的淡水。至於實際上他在台灣居住了多久,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也有可能是在他病倒之後,無法自由地往來台日之間而徒留遺憾。
很多戰後的日本人是透過陳舜臣的文學和歷史認識了中國歷史和文化,他的著作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輝煌遺產。陳舜臣他走過的人生軌跡,是濃縮了錯綜複雜的東亞近代史,因此反映在他的作品上,才會顯得如此栩栩如生吧。在本文裡我試著從陳舜臣的國籍問題切入,探討他的身分認同問題,而他的個人體驗,也是整個大時代的一個縮影。我想不管是他的作品或是他的一生,都是值得被詳細記錄和回顧的,以紀念他的貢獻。
作者: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前朝日新聞駐台特派員)
-----------------------------
《西域余聞》是2009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陳舜臣。 本書是一本關於絲綢之路的歷史隨筆合集。
1979年,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電視臺聯合組成的大型紀錄片《絲綢之路》攝製組沿著古代絲綢之路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採訪攝製。 該紀錄片在中日兩國播出後,引發了一場空前的絲綢之路文化熱潮。 陳舜臣參加了此次攝製活動,並用文字記錄下重走絲綢之路的奇妙見聞與瑰麗隨想。
書的前半部分以絲綢之路相關文物為主軸,後半部分以沿途見聞為切入點,從古都西安到帕米爾高原,從汗血馬到夜光杯,兩千多年來,東西方文化交流遺落在絲綢之路上的文物和逸聞趣事盡在其中。 細膩穩健的筆致,娓娓道來的敘述,帶領讀者踏上跨越時空,縱橫自在的歷史之旅。
作者簡介編輯
陳舜臣(1924-),他是生於疆本的華裔作家,他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他一生充滿傳奇,獲獎無數。 他是一位實力派歷史小說家,他深受柏楊、司馬遼太郎的推崇,他的作品風行日本四十年。 他著述等身多達百余種,作品風靡銷量多達兩千萬,歷史小說、推理小說、隨筆遊記,無一不舉重若輕娓娓寫來。 身居海外遠觀國史,歷史命運帶來的漂泊感,造就了陳舜臣作品中尋找身世的主題。 陳舜臣已成為日本的重要文化現象。
-----------------------
陳舜臣(1924年2月18日-2015年1月21日),亞洲知名作家,臺灣臺北新莊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府,生於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元町,歷史小說作家。1990年取得日本國籍,擁有中華民國與日本雙國籍[2]。1998年受章勳三等瑞寶章。日本藝術院會員。日本中國歷史小說的先行者。代表著作〈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秘本三國志〉、〈小說十八史略〉等。琉球史小說〈琉球之風〉及〈憤怒的菩薩〉還被改編成電視劇。翻譯了〈魯拜集〉。死後日本政府追贈從四位品秩。
生平
陳舜臣之父陳通是一位台灣貿易商,在台灣日治時期往來台灣與日本之間做生意,為經商之便,於1919年與其家庭一同移居日本。陳舜臣在家中十名子女中排行第二,在日本神戶市元町出生、長大。
幼時受其祖父陳恭和所影響,大量吸收漢學知識,奠定其歷史素養[3]。高中就讀第一神港商業學校(即後來的神戶市立神港高等學校)。1941年,陳舜臣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現大阪大學外國語學部)印度語學科,專攻印地語和波斯語。陳舜臣和司馬遼太郎(蒙古語科)、俳人赤尾兜子是同學。1943年畢業,陳舜臣在同校的西南亞西亞語研究所當助手,做印度語詞典的編纂工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為其在日台灣人的身份,陳舜臣被劃歸中華民國國民,失去了日本國籍和工作。1946年3月,陳舜臣返回台灣,在台北縣新莊初級中學當英語教師[4];三年半(1946年3月-1949年9月)後回到神戶,回歸家族事業,持中華民國護照往來臺灣與日本[5],從事貿易為生,在閒暇時進入東洋史學者宮崎市定門下學習。
1961年,陳舜臣在神戶出版了長篇推理小說《枯草之根》獲得江戶川亂步獎,從此之後,他成為作家。後來陳舜臣陸續在《寶石》、《講談俱樂部》、《小說中央公論》等雜誌發表作品。初期的作品獲得了江戶川亂步獎、直木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1967年,陳舜臣出版第一部歷史題材小說《鴉片戰爭》,獲得了眾多讀者的支持。後來的題材有:日本與中國的交流、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從此之後,陸續出現了宮城谷昌光、酒見賢一、伴野朗、塚本青史等中國歷史小說作家。後來更是出現了田中芳樹代表的陳舜臣山派。他的琉球史小說《琉球之風》在1993年改編成NHK大河劇。後來,陳舜臣出版了《中國任俠傳》、《唐朝傳奇》等中國古典風格的歷史小說。
陳舜臣因寫作歷史需入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找資料,而引起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館的注意,在他赴其他國家開會時於簽證上予以刁難。1973年,陳舜臣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1989年6月4日,北京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陳舜臣召開記者會,揮淚聲明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改入日本籍。但陳舜臣從未向中華民國政府申請喪失國籍,並仍保有在臺灣臺北市大同區之戶籍(陳舜臣在臺灣的親人曾出具1991年12月由大同區戶政事務所核發之陳舜臣的戶籍謄本),因而仍保有中華民國國籍,從而得於1992年享有《著作權法》對國民著作之保護,其著作據以向內政部申請註冊擁有「台內著字號」著作權執照。[5]
陳舜臣生前任和辻哲郎文化賞(一般部門)的選考委員。他是首位連獲江戶川亂步獎、直木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這三大獎的小說家。
陳舜臣亞洲文藝館於2014年在神戶市中央區開館[6]。
2015年1月21日,陳舜臣在神戶醫院逝世,享壽90歲[7][8][9]。日本政府於陳舜臣逝世後追贈從四位[10]。
家庭
其長男陳立人,為攝影家。
紀念
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的一滴水紀念館設有陳舜臣文庫。
神戶市中央區設有陳舜臣亞洲文藝館(陳舜臣アジア文藝館)。
一滴水紀念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HpGOHw
----------------------
陳舜臣:中日雖為近鄰,難言相識
新華網 ( 2015-02-02 14:56:51 )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簡介】華裔日本作家,出生于神戶市,祖籍中國臺灣。1961年開始推理小說創作,並先後榮獲江戶川亂步獎、直木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是推理史上的首位三冠王。1974年開始創作以中國歷史為內容的作品,開始轉向歷史小說和隨筆創作,先後出版了《小說十八史略》、《甲午戰爭》、《太平天國》、《鴉片戰爭》、《諸葛孔明》、《日本人與中國人》等。2015年1月21日,在日本神戶去世,享年90歲。
陳舜臣
【先鋒語錄】
  我寫中國歷史,只是為了“訂正”(日本)那些對中國歷史的某些誤解。
  地理條件真是沒辦法,日中兩國被賦予了永遠作鄰人的命運。不消說,兩國之間相互理解是最理想的。
  要想與鄰人友好相處,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鄰人同自己不一樣。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陳娟發自北京 “我會一直住在神戶,不會離開,天災再大也不會離開。”
  20年前,在遭遇阪神7.3級大地震後陳舜臣曾如是說。而今,1月21日,這位華裔日本作家悄然地離開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巧合的是,他去世的時刻——淩晨5點46分,正好是當年那場地震發生的時刻。
  對於日本文壇來說,他的離開也不亞於一場大地震——他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其歷史小說、推理小說更是風行四十餘年至今不衰。而於中國,他從不曾遠離,他的作品幾乎都是中國主題,被譽為“一個比當代中國人更能寫中國歷史故事的人”。只是陳舜臣更異於他人的是文化的糾葛與身份的困惑,使得身處兩種文化中的他始終清醒地思考著中國的與日本的,以及中國與日本。
中國式思維
  旅日作家毛丹青和陳舜臣共同生活在神戶,很多年前曾去拜訪其位於六甲山山腳下的家,當時他曾對毛丹青說:“咱們中國人就信風水,我要騎在山崖上看大海。”
  儘管生於日本長於日本,但在陳舜臣身上似乎一直隱藏著一種尋根情結和身份認同。無論是使他名聞於世的推理小說,還是後來他所傾心的歷史小說。
  “貫穿陳舜臣作品始終的是一種中國情結。”陳舜臣的外甥李達章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自2007年接手其作品在大陸和港澳的版權代理後他一直對舅舅直呼其名。
  對於舅舅作品中隱藏的中國情結,李達章是這樣理解的,“在一個極端追求血統和同質的異族群體中,中國式思維只有隱藏起來才能存活。對於思考者,與故國保持一種游離的狀態有時候是很必要的,這種姿態既保證自己不被同化,又能保持觀望者的清醒。”
  54年前(1961年),陳舜臣的第一部推理小說《枯草之根》就以在日生活的業餘華僑偵探陶展文為主角,圍繞一個放高利貸的中國老人在公寓被害事件展開推理。
  小說中不僅有引人入勝的推理,而且描述了居住在神戶的中國人的生活面貌、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這在當時的日本文學中尚屬新鮮事物,其附加價值是全盤否定了諾克斯的“推理小說十誡”中最無理的第五條“偵探小說中不能有中國人”。
  也正因此,《枯草之根》始一出版便讓陳舜臣一舉成名——獲得第七屆江戶川亂步獎,並被評委讚譽為歷屆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之後,他又以陶展文為主角,寫出《三色之家》,揭開“密室殺人”之謎。
  1967年,43歲的陳舜臣開始“試水”創作歷史小說。他根據史料記載和前人留下來的資料創作《鴉片戰爭》,這成了他文學生涯的一個分界線——在此之前,他的主要作品絕大多數是推理小說,此後則漸漸轉向中國歷史小說。
  1970年以後,隨著《太平天國》、《秘本三國志》、《中國五千年》、《成吉思汗一族》、《諸葛孔明》、《耶律楚材》等數十部作品的問世,陳舜臣一次次掀起日本人讀中國史的熱潮。
  “我寫中國歷史,只是為了‘訂正’那些對中國歷史的某些誤解。我的歷史故事是用中國式的思維寫給日本讀者的。”陳舜臣在2009年向媒體坦承道。
  也是那一年,李達章最後一次見到陳舜臣。他至今仍難以忘記閒聊時的那一幕:儘管坐在輪椅上,85歲高齡的舅舅依舊保持著慣有的那種不獲麒麟筆不休的氣勢,一邊露出孩童般的笑意,一邊氣宇軒昂地表示“指日尚可握筆,我要繼續寫完因病而中斷的《天際的詩人:李白》”。
日本人與中國人
  遠觀中國歷史以及歷史命運帶來的漂泊感,漸漸成為陳舜臣作品的情感根源。與此同時,也讓他常常思考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
  1971年,就在中日恢復邦交的前一年,陳舜臣出版了《日本人與中國人》,很快成為日本的年度暢銷書。
  “陳舜臣以史為鑒,從文化上論說中日關係,也至今可讀。”上世紀80年代末東渡日本後不久,旅日作家、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專家李長聲就讀了《日本人與中國人》,“在國內讀過周作人、黃遵憲,但覺得陳舜臣寫的是我面前的日本人,可以更確切地認知他們。”
  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陳舜臣是徹頭徹尾的作家,從不以關心社會的名義來應時、嘩眾。中日關係最像萬花筒,他從不湊趣,寫自己的文章,說自己的觀點。
  在這本書裏,陳舜臣一開始就直白地寫道,“從歷史上來看,日中兩國的相互理解意外的有限,讓人不禁大吃一驚。”此後中日兩國經歷四十餘年的歷史進程,似乎還未能從這句話中跳出。
  他從小處著眼,分析日本房屋為何沒有煙囪,包括獨特的榻榻米生活——把被褥疊起來放進壁櫥,以及吃東西時會下功夫把“吃”這個動作隱藏起來等等。究其原因,這都緣於“日本人認為人的生活不應該暴露在外”,是因為“他們覺得動物性的動作可恥”。
  在中日兩國文化對比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鄰人論”,即通過相互理解達成兩國真正友好的思考方式。“要想與鄰人友好相處,我們不能忘記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鄰人同自己不一樣,我們不能任意地想像鄰人的形象,一旦對方與自己想像的不一樣就會動怒。”
  “陳舜臣直到去世前一直還牽掛著中日之間的關係,希望不要弄得很僵。”李達章說。他希望自己能繼續用筆墨去打破歷史誤區,化解和澄清中日之間的誤解,立一面鏡子,重新認識日本人和中國人——讓日本人看清中國和中國人,中國人認識日本和日本人。
  2015年1月21日,陳舜臣帶著未完成的《天際的詩人:李白》遺憾離世。他走後,隨葬的物品只有兩樣:一本《麒麟之志》和一杆毛筆。
------------------------
出生於 1924 年的陳舜臣,是日本知名的推理小說家、歷史小說家與散文家。他以講述華僑謀殺案的《枯草之根》,於 1961 年獲得定位為推理小說新人獎的江戶川亂步獎出道,此作亦同時入圍隔年的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獎,最終雖未獲獎,但以初出茅廬的姿態而有此番氣勢,令人印象深刻。
日後,陳舜臣成為繼邱永漢之後,第二位獲得直木賞的在日台灣人作家,與第一位拿全了江戶川亂步獎、直木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的三冠王作家,更首開日本創作中國歷史小說的風氣。
228「事件」發生之後,白色的恐怖開始瀰漫在臺灣的天空下。那網羅無所不在,無法燒毀也難以斷開,它網進了陳舜臣新莊初中的同事劉碧堂、網進了校長陳炯澤,也網進了陳舜臣好友何既明,這位原本要一起開書店的朋友。
該走還是該留?
陳舜臣與陳敏臣最終離開了臺灣,回到有父母與未婚妻在的日本。在自傳中,陳舜臣說他原本在臺灣就只想待兩年,待了三年是由於局勢變化的速度出乎預料所致,本就沒有長久居留的打算。
然而也是在同一本自傳中,陳舜臣這樣說:「如果我沒有先訂婚,或許就不會回日本,而會選擇留下來幫助何既明等人開的書店。書店五人組變成六人組,在白色恐怖之下,逃得慢的我,或許將如何既明所說的,將會遭逮捕而從世上消失吧。」
最終,陳家兄弟的離去,或許可以歸因於相較於中國國民黨統治之下的臺灣,在美國佔領之下的日本更是個能讓人能安居樂業的地方吧。 槍聲結束了陳舜臣的台灣生涯,遠走日本寫下記憶中的二二八 | 故事 https://gushi.tw/?p=41174
---------
大化革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Hms5NS
大化革新(日語:大化の改新)是西元645年時日本的一連串社會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廢除當時豪族專政的制度,並效法中國唐朝體制成立中央集權國家,對日後日本歷史發展影響深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