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650年-676年[1]),字子安,絳州龍門(今中國山西河津)人。初唐時代的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生平
永徽元年(650年)出生。王勃出身世家,是隋煬帝時經學大儒王通的孫子[2],詩人王績的侄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天下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楊炯《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王勃寫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數升,然後暢飲酒酣,引被覆面臥,待酒醒時「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之「腹稿」。[3]
麟德元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曰「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註 1],劉祥道大為贊賞,向朝廷表薦,麟德三年(666年),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王勃私匿罪奴曹達,被告發。王勃懼事泄,殺曹達,以「擅殺官奴」論死。其父受牽連貶官交趾(今越南北部)縣令。不久,王勃遇大赦,僅去官職,[4]上元二年渡舟前去交趾省親,[5]次年(上元三年)秋返回廣州,渡海溺水而死,一說溺水被救起,不久驚嚇而死,年僅二十六歲。[6]許多從事漁業、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稱他為水仙王,供奉於船上、港口、河邊。
現今越南乂安省宜祿縣(Nghi Lộc)宜春鄉仍然有王勃墓。[7]
風格
王勃的詩多描寫個人生活、抒發個人情志;也有一些抨擊時弊,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貴族的不滿之作;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工於五律、五絕,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以其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他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啟》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對初唐文壇的風氣轉變起了很大作用。
滕王閣下的王勃雕像
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序〉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滕王閣序〉
著作
王勃的詩文集原有30卷,現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詩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閣序》。關於〈滕王閣序〉的由來,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原來閻公本意是讓其婿孟學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憤然離席,至配室更衣,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公聞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另有:
《漢書指瑕》十卷
《周易發揮》五卷
《次論語》十卷
《舟中纂序》五卷
《大唐千歲歷》若干卷
《皇帝八十一難經注》若干卷
《合論》十卷
《玄經傳》若干卷
《續文中子書序詩續》若干篇
均已亡佚。
現存版本:
明崇禎張燮編《王子安集》16卷
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20卷
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
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輯有《王子安集佚文》1冊,共24篇,增楊氏所無者12篇,補足楊氏所錄6篇殘缺之文
日本京都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1集有《王勃集殘》2卷
-----------------
王勃 (唐代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 編輯 討論12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 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 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 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 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堪稱一時之最, 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讚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
少年王勃
少年王勃
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1]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2] 
未冠而仕
龍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鄉,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書劉祥道,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讚賞「此神童也! 」
麟德二年,王勃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借獻「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嶽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後,才思泉湧,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聖聽。 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並推為首位。 [3]  [4] 
禍起《鬥雞賦》
王勃當上朝散郎後,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並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 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沛王助興。 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顏不悅,讀畢則怒而歎道:「歪才,歪才! 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 」唐高宗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 於是,王勃被逐。 他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 [4]  [3]  [5] 
二次被貶
王勃所遇
王勃
王勃
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 他的朋友淩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 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 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 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 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4] 
魂歸南海
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 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懲罰。 王勃為人雖有放浪不羈的一面,但他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卻以儒家的禮法為尺規。 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 辱親可謂深矣。 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 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 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 嗟乎! 此勃之罪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矣。 」從中可體會到身為孝子的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
王勃像
王勃像
王勃出獄後在家裡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佈恢復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接受。 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甯 。
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 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 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6-7] 
主要成就編輯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數。 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捨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 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於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 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 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詩歌方面
王勃的
王勃
王勃
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美靜謐、隱約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別 》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美迷蒙,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並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 「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淒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 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蒙,似夢似幻。 相思詩則抒發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思鄉之情。 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煉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 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並取得顯著的美術效果。 遠遊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鬱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 [8] 
辭賦方面
王勃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標誌著初唐賦體的繁榮。 王勃的駢文繼承了徐陵、庾信的駢文藝術風格(對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韻諧美,無論押韻還是句內宮商均有意追求合律 ;用事貼切,做到典事內容與表達內容的諧調;熟用隔對,把四六句型作為主要句型運用,並巧用長短句的交錯變化,同時注以散行之氣,使文章于凝煉中見流暢),但又注以清新之風、振以疏蕩之氣,於是使駢文變繁縟為清麗,變滯澀為流暢, 創造出氣象高華、神韻靈動的時代風格,使駢文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與初唐同時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極善於在賦中抒發情感,表白心志,表現人品。 具體表現為:他在賦中表露出急於人世的心理。 當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時,他則在賦中表現了自己崇高的品質、美好的人格,抒發了心中的憂鬱憤懣、磊落不平之氣。 儘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對功名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如《春思賦》和《採蓮賦》。
王勃賦可認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實反映,是對理想和功業執著追求的見證。 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繪畫美、充滿豪放壯大氣勢,如《游山廟序》;贈序則視野開闊、諺足高遠、情景交融,文中充滿真情實感,如《秋日餞別序》。 王勃在辭賦文章寫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於議論,哲理深刻,如《滕王閣序》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善於抒情,氣盛情深,如《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天地不仁,造化無力。 授僕以幽憂孤憤之性,稟僕以耿介不平之氣。 」善於描寫,形象逼真,如《感興奉送王少府序》中「僕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緩帶,擬貯鳴琴,衣袖閥裁,用安書卷。 」善於運用遞進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興李明府宅送蕭三還齊州序》中「況乎泣窮途于白首¨引,白首非臨別之秋;嗟歧路于他鄉,他鄉豈送歸之地! 」 [9] 
文學主張
王勃的文學主張表現為「立言見志」的創作思想、 「文章經國之大業」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則呈現出「高情壯思」與「雄筆奇才」相結合的雄壯美、「氣淩雲漢,字挾風霜」的風格取向及其「感序緣情,登離寄賞」的表現方式。 造成這種衝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學思想雖然直接繼承其祖父王通的觀點,但他的文學創作則遵循了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 [10] 
個人作品編輯
王勃的詩現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現存90多篇,現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 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曆》、《平臺鈔略》(一作《平臺秘略》)10篇、《合論》10篇。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滕王閣序
《唐摭言》載: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輿新修滕王閣成,重陽節時在滕王閣大宴賓客。 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 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 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 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 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 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 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 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 王勃于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 [12]  王勃寫下《滕王閣序》的故事,在很多文獻典籍中都有記載。 唐代《中元傳》記載:「勃引紙,方書兩句,一吏入報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滕王閣序》中引用典故眾多,明楊慎《丹鉛錄》評論道:王勃「以十四歲之童子,胸中萬卷,千載之下,宿儒猶不能知其出處」。 [2] 
一字千金
在南昌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慶祝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 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 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 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 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 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 」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裡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 」又一轉念,「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 」於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 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 」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 」王勃笑道:「空者,空也。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一說王勃作《滕王閣序》為十四歲,即龍朔三年。 [4] 
三歎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裡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 」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歎道:「好詩,好詩! 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 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 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 」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 朕要召他入朝! 」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唐高宗喟然長歎,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 [4] 
生卒之辯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 上面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六歲。 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據此,則當生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 大多數學者多以後一種說法為准,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 [10] 
廣州遺作
西元675年,王勃赴交趾(今越南)省親,11月經過廣州,到訪寶莊嚴寺(今六榕寺),其時,寶莊嚴寺舍利塔(今人稱「六榕花塔」)修葺一新,寺僧一直是王勃的粉絲 ,於是請這位名人撰寫碑記,王勃一揮而就,就有了這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內的這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 足足有3000余字。
可惜,寫了這篇碑文的次年,王勃在搭船經南海前往交趾途中,在海上遭遇颱風不幸罹難,年僅26歲。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也永遠留在了廣州,至今塵封了整整1340年。 [13] 
死因之謎
王勃雕像
王勃雕像
關於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未達交趾見到父親前便死去;有說是探父之後歸途中死;有說是風浪大,漁船顛簸掉下海淹死;有說他既渴望又愧疚見到父親,無法排解心中極端矛盾而投海自殺。 關於王勃溺水時事,又有兩種說法,一說風浪太大,其屍體眨眼間已被海浪沖走,根本無法打撈;一說他被船夫撈起,因不懂水性嗆水昏厥,後過度驚悸而死。 王勃之死說法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灣防城海域。 王勃至合浦郡後,再經欽州進防城境,然後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陸路至北侖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過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 西元42年,東漢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隊曾走這條線路,歷代赴任交趾官員,走的大多也是這條線路。 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處因「三險」 (風高、浪急、礁多)的緣故而劇烈顛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墜海。 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廟,墓地及祠廟于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毀,今只存王勃雕像。 [14-15] 
死後鬧鬼
傳說王勃死後還念念不忘《滕王閣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每當人們走過他的墓前,就能聽到他的魂靈在墳墓中反復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一次,一個秀才經過王勃的墓前,又聽到墳墓中在吟誦。 秀才想了一會兒,對著墳墓說:「這句子好是好,只是還不夠精練,要改成‘落霞孤鶩齊飛,秋水長天一色’不是更好嗎? 」從此以後,人們再也聽不到王勃的魂靈在墳墓中吟誦這個句子了。 也有一說王勃死後陰魂不散,常在夜間出沒贛江水面,高聲吟誦這兩句詩。 一次,一客船路經此處,正值吟聲大作,那遊客高喊: 「這一句寫得不好,太囉嗦,如果把上句的‘與’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簡潔多了。 」從此王勃鬼魂再也沒出現。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庾信《射馬賦》中「荷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脫胎翻新而出。 如果去掉「與」和「共」兩個虛詞,在內容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確實比原句「精練」了,但是在刪去了「與」和「共」兩個字後,句子的節奏顯得急促,不如原來從容大度,與上下文的格調顯得很不諧調,故這兩句詩並不能精簡。 ) [16-17] 
家族成員編輯
世祖
八世祖王玄則,在南朝宋歷任太僕、國子博士等,當時號稱王先生,著有《時變論》六篇。
七世祖王渙,撰《五經決錄》五篇。
六世祖王虯,在北魏為並州刺史,號晉陽穆公。 撰有《政大論》八篇。
五世祖王彥,撰《政小論》八篇。
四世祖王一,在北周為濟州刺史,撰《皇極讜義》九篇。
曾祖王隆,在隋朝歷任昌樂、猗氏,銅川等縣令,撰《興衰要論》。
祖父王通,隋末大學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 後棄官;以著書講學為業。 義甯元年(617年)卒。
父王福疇,在唐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參軍、六合交址二縣令、齊州長史,澤州長史等。 撰《王氏家書雜錄》。 [18] 
兄弟
長兄王勔,官至涇州刺史。 次兄王勮,歷任鳳閣舍人、弘文館學士、天官侍郎。 三個弟弟依次為王助、王劼、王勸,皆有文才。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因王勮與劉思禮交往甚密。 當劉思禮與綦連耀謀反時,株連王勮,於是王勮與其兄涇州刺史王勔及弟王助,皆被武則天所殺。 王劼早卒。 唯有小弟王勸,亦有文才。 [3] 
歷史評價編輯
《舊唐書》:「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 」
楊炯:「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 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 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 」 [1] 
陸時雍:王勃高華。
胡應麟:王勃興象宛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抒寫悲涼,洗盡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19] 
鄭振鐸:「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佈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稱讚王勃作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
毛澤東:「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 這個人一生倒楣,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 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愁滿腹一方。 」並且把他和賈誼、王弼、李賀、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評點,「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
----------------------
初唐四傑之首的唐代詩人王勃的代表作是什麼?
2016-11-24 由 趣歷史 發表于文化
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詩人,祖籍古絳州龍門,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河津。王勃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且為四傑之首。
王勃的歷史畫像
據《舊唐書》王勃簡介記載,王勃小時候就聰明好學,六歲就能寫文章,而且文筆流暢,被譽為「神童」。王勃九歲時,不僅能讀顏師古注的《漢書》,還撰寫了十卷《指瑕》,指證顏師古的不足和錯誤,為世人稱頌。王勃十六歲就應幽素科試及第,被授職朝散郎,但王勃恃才傲物,因為寫了《鬥雞檄》觸怒權貴,被趕出沛王府。遭遇挫折的王勃遊覽巴蜀山川景物,三年中創作了大量的詩文。返回長安後,王勃求補得虢州參軍一職,可後來又因私殺官奴而再次被貶。676年8月,王勃在去交趾縣探望父親返回的路上,不慎落水後驚悸而死。
在詩人輩出的唐代,王勃以其獨有的才華和文學主張為世人和後人所推崇。王勃崇尚實用文學,抵制魏晉時期虛華無用的文風,在轉變風氣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王勃在詩詞方面擅長五律和五絕,現存於世的詩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王勃在文學方面最大的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堪稱佳品,最為著名的就是他的《滕王閣序》。
王勃雖然英年早逝,但從王勃簡介中可了解到他所撰寫的著述卻很多,比如《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等等,可惜盡皆失傳了。
王勃被稱為什麼
在我國的唐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著名的詩詞作家,並且被人們賦予了諸多的美稱。例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狂賀知章等等,都給後人留下了諸多詩篇。那麼,唐朝著名詩人王勃被稱為什麼呢?
王勃畫像
由於王勃擁有很高的才能,並且王勃的詩十分的流利婉約,獨具一格,所以被人們稱為「詩傑」。但是,王勃最早的稱呼是與楊炯、駱賓王以及盧照鄰一起被稱為「初唐四傑」。並且,王勃在四人當中,排在首位。
王勃出名很早,在年僅十四歲的時候,便已經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在《滕王閣序》這一文章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稱為了千古名句,受到了後人的萬千敬仰,是許許多多文學家的標杆。
王勃被稱為什麼呢?王勃之所以被稱為「詩傑」,除了《滕王閣序》這一名篇之外,還有就是王勃寫下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詩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送別自己的朋友時必說的一句祝詞。也因為如此,使得人們深深的記住了「詩傑」王勃。
「詩傑」王勃的一生可以說是十分的坎坷,年少時王勃曾經毛遂自薦,把自己推薦給劉祥道,從此進入官場。但是,在進入官場不久,王勃便因為自視過高,成為了眾矢之的。之後又因為犯了事,被罷免了官職。最終在趕往自己父親所管轄的縣城的途中,因為落水,最終驚悸過度而死,年僅二十六歲。
王勃代表作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安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首大氣磅礴的《滕王閣詩》借憑欄所見抒發「物換星移」的人生感慨,堪稱神來之筆,成為盛唐詩人王勃的代表作,由此,王勃本人也被唐高宗盛讚為「大唐奇才」,一度受到萬眾矚目。
王勃劇照
在盛唐眾多的詩壇聖手中,「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是一位無法忽視的重要人物。
相傳王勃自幼聰明好學,文采出眾,六歲能作詩,乃是一位天分過人的「神童」,十四歲便已經應舉及第,一度出任虢州參軍,被當時的朝廷中人普遍看好,都認為他前途無量,以至於他後來因事被貶,得知內情者,無不嘆息。
王勃的詩作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大唐貞觀時期尊崇儒學的精神風尚,同時又加以改良,在原有的精神層面上注入了新時代的氣息,壯闊明朗之餘又不失慷慨激越,讀來令人無限神往。其作品體裁方面尤擅五律與五絕,他的另一首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盡故友離別之情,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為後世之人所借鑑,相慰勉勵間但見意境之大氣開闊,一掃「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幽怨低沉氣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王勃的眾多作品中,駢文名篇《滕王閣序》絕對稱得上巔峰之作。作品以大量文墨鋪敘了滕王閣附近獨特的景致與盛宴場景,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無路請纓」的內心感觸,通篇文字對仗工整,辭藻運用華麗,字字珠璣!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成為千古名句,為後人所稱頌。
王勃 滕王閣序
在詩歌盛行的唐朝的影響下,也湧現出了很多有名的詩人,王勃便是其中非常出名的一位。在後世對他的評價中,他曾與寫過《從軍行》的楊炯,盧照鄰還有寫過《詠鵝》的駱賓王四個人並稱為「初唐四傑」。王勃一生中寫過很多首詩,但給後人留下深刻影響的恐怕還是要數他的《滕王閣序》了。
王勃畫照
王勃,字子安,是漢族人。作為初唐四傑之首的他,更是憑藉《滕王閣序》讓很多人又一次知曉了他的名字。《滕王閣序》的體裁是非常有名的駢文。這首詩敘述的是在王勃參加一次宴會的時候寫的,當時有很多的文人雅士都在場,本來打算是讓閻都督的女婿孟學士來露一手的,沒想到虛讓王勃時,他竟真的應了下來。不過儘管如此,這首詩序也得到了閻都督的讚賞和喜愛。在這篇文章中,王勃借「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詩,通過作用馮唐和李廣有才華卻不被重用的典故,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懷才不遇之情。
同樣,在王勃的這首詩序當中,深受後人喜愛的還有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不僅通過對偶的手法使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這句詩也表達了王勃仕途不順,內心的孤寂之情。王勃《滕王閣序》這首詩不僅僅是王勃給宴會助樂寫的,同時它也是當時王勃內心的一個真實反映。作者把很多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了這首詩序當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是初唐詩人王勃的代表作,王勃一個姓杜的好友要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長安寫下這首詩,並在為他送別時贈給他的,藉以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畫圖
詩名中的「少府」是一個官名,蜀州是地名,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崇州。詩句中的城闕是城樓的意思,這裡代指長安城。輔是護衛的意思。三秦是指關中,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潼關以西。五津是指岷江的五個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和江南津,詩中代指蜀川。
詩文的大意是,長安城由關中之地守衛,並透過風雲煙霧遙望著蜀州,我們是身處官場的人,身不由己,雖然此刻與你分別心中十分不舍,但是只要還有你這個知己,即使遠在天邊,我們也如在咫尺,你千萬不要在分手的時刻,像閨閣兒女一般哭哭啼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這首是送別詩中的名作,首聯描寫的是地物風貌,以物喻情,隱含送別之意。頷聯點名兩人之間的交情和不得不離別的必然性,盡顯豁達之態。頸聯奇峰突起,以情誼深厚,千里難擋的姿態,把感情升華至美學境界,讓人感嘆。尾聯回歸一個「送」字,卻又繼續勉慰好友,顯示胸懷。整首詩意境曠達,別有新意,僅僅數十字就將一幅平常的送別畫面躍然紙上,甚至另賦新彩。
詠風 王勃
王勃是我國唐朝時期十分著名的詩人,出生於公元650年。王勃一生寫下無數的詩篇,而《詠風》就是其中一首。
《詠風》全文是: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是王勃創作於初唐時期的一首五言律詩。
《詠風》這一首五言律詩的大致意思是:在剛剛到來的初秋時節,山林間吹來一陣陣清涼的冷風,使得山林件變得十分的清爽宜人。這些初秋時節的冷風,將山林之中的煙霧以及雲藹全部都吹散了,令山林間的人家展示在我們的面前。山林間的冷風本來都是來去無聲的,但是山林間的冷風的吹起以及它的停留,仿佛都帶有來真真切切的感情。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山林間變得十分的安靜,這時,山林間的冷風便又開始席捲,使得山林間有充斥著一片片松濤聲。
王勃之所以會寫下這一篇詩篇,就是因為王勃十分的喜愛風。在宋玉的《風賦》當中這樣寫道: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下而加焉。讚揚了風所擁有的高尚品行。王勃與宋玉義陽,十分的崇尚風的高尚品行,通過讚揚風的高尚品行,來表達自己想要成為一個如風一般,擁有高尚品行的人。
《詠風》這一首詩,在中小學的課本當中,是必須要學習的一首詩。通過這首詩,來教育中小學生,要想風學習,成為一個擁有高尚品行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