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建於春秋時期,當時主要置於宮殿、寺廟、城門前,它既是宮殿的象徵,又是揭示政令和依托遠眺,以利防禦的地方

闕,又稱闕門、觀[1],是東亞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一種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兩闕中間沒有建築物相連,之間空缺,故稱「闕」。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作為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也有大闕旁更建小闕的,稱「子母闕」,如東漢王稚子闕、高頤闕等。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卷二十三:「蓋為二台於門外,人君作樓觀於上,上員下方。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以其縣(懸)法謂之象魏。」因以為宮門的代稱。《漢書.朱買臣傳》:「詣闕上書。」後世改用石雕砌而成的,作為銘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
宮闕常用來代指朝廷。闕也會出現在重要寺廟、道觀門前,以及帝王和貴族的陵墓前。 
漢晉石闕
參見漢闕列表
石闕是秦漢時代威儀等地的建築物。用於墓前和祠廟前。中國現存的石闕三十座,時代屬於東漢及晉,分布地區以山東河南及四川最為集中。墓闕以雅州東漢益州太守高頤墓闕最為精美。


着献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蕭丞相,營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
  殿、武庫、太倉。」唐.白居易.長恨歌:「九重城闕
  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珏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中,
  心居乎魏闕之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
  「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玪姓。如漢代有闕翊。
(二)ㄑㄩㄝ
着献過失。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
  補闕。」
 珏官職的空位。宋.陳善.捫蝨新話上集.卷一.前輩讀
  書不似今人滅裂:「適有一美闕,二人競欲得之。」
撯献虧損。禮記.禮運:「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珏短少。宋.歐陽修.與十二侄書:「吾不闕此物。」
𥈠献未足數的。舊唐書.卷九十二.韋陟傳:「闕員既少,
  取士良難。」
 珏脫漏的。如:「闕文」、「闕字」。
b05508 http://bit.ly/2DCFJLu


廟闕,闕,是建築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前的兩個對稱建築物。古時“缺”字和“闕” 字通用,兩闕之間空缺作為道路。闕的用途表示大門,城闕還可以登臨瞭望,因此也有把“闕”,稱為“觀”的。宮闕和城闕因置在交通要道上,統治階級常常把封建王朝的法令。佈告懸掛在上面,昭示國人。
中國最早的廟闕---嵩岳三闕
據《詩經》記載,這種建築物早在周代就有了。我國保存下來最早的是漢代石闕,四川、山東和河南等地都有,但在建築時間上以嵩岳三闕為最早。其中啟母闕和​​少室闕建於東漢延光二年(123年),太室闕建於東漢元初五年(118年),此三闕被稱為中國最古老的廟前神道闕。太室闕,位於太室山南麓中嶽廟前500米的中軸線上,通高3.96米,兩闕間距6.75米。啟母闕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城北3公里萬歲峰下的陽坡上,現存高度3.55米。少室闕是少室廟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城西北6公里少室山東麓,高3.72 米。三闕建築結構基本相同,均是鑿石砌成,東西對稱,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正闕高,子闕低,正闕在內,子闕在外。正闕為“四阿” 頂,子闕緊靠正闕,頂為半“四阿”式,頂刻仿木構建築,有正脊、垂脊、瓦壟、瓦當和簷下椽。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壁上均刻有篆隸體題額和闕銘,並以石塊為單位飾剔地淺浮雕畫像,三闕共有170餘幅。畫像生動逼真,渾樸古拙,氣勢深沉,有重要價值,1960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闕是中國現存的地上古修建中,最早的修建什物。它也和華表相同,是中國古修建的一種特別的類型,雖然是修建小品,但發展變化很大,也可謂蔚為大觀。最精巧的石雕漢闕“闕,門觀也。”《釋名》則這麼解說,“闕,闕也,在門兩旁,中心闕然為道也;觀,觀也,於上張望也。”崔豹《古今注》說,“闕,觀也,古者每門樹兩觀於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可遠觀。”如現在最熱銷的漢闕式牌坊,可見石闕對石雕牌坊的樣式影響頗深。
石闕漢闕石雕漢闕
    石闕對門樓牌坊的樣式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影響,一是它的有用,二是它的外型,尤其是斗拱挑簷、樑枋脊獸的樓頂更是影響較大。所謂闕,漢劉熙《釋名·釋宮室》中有清晰記載:“闕,在門兩旁,中心闕然為道也。”闕身大多題刻著墓祠即子母闕,一高一低,高者在內稱母闕,旁復建一小闕,稱子闕。依據現在四川、河南、山東等地遺存的石闕看,它們的功用、外型構造和雕琢藝術,特別是闕頂的外型、構造雕建與山門石牌樓頗有相近的地方。
    司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到秦始皇的阿房宮,“表南山之巔認為闕”,說他把高山引來作為其宮廷的外大門。岳飛《滿江紅》詞說,“待從頭,拾掇舊山河,朝天闕”。意思是等候最終收復了祖國山河的時分,在回京向朝廷和皇帝報功吧!石雕漢闕留下的構件中,大有些是墓闕。如四川發現的二十多種石闕都是墓祠闕,而少有些則是壇廟闕。如河南的登封三闕和偃師酈食其廟闕。事實上,闕的品種按它所在的位置分大約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國門闕等等。如山東嘉祥的武氏祠漢闕,北京故宮的午門即是一對宮闕。石闕的首要裝修部位,不論是單層闕還是雙層闕,都有外型、雕琢、裝修華美的樓頂。蓋有樓頂也是闕自漢晉盛行以來,最大的一個特色。通常來說,單層闕有一個樓頂,而雙層闕又名子母闕,系大闕旁復建小闕,一高一低,有兩個樓頂,高者居內為墓闕,低者居外為子闕。
    漢代石闕和從古代到今立石牌坊的風俗是什麼?闕身立於廣大的基座上,大多有題刻以銘記官爵、功勞等。尤其是後世,闕大多出現在首要的寺廟、道觀門前,以及帝王和貴族的陵墓前。其功用首要起著紀念、標識和裝修燈效果。實際上,闕,即是外大門的一種方式。
    石闕經過歷史的演變,現在依舊盛行,在現在的寺院、道觀、景區、廣場、公園等地方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石雕漢闕的擺放。


长城石雕厂为你介绍石汉阙的文化与知识 - 嘉祥长城雕刻有限公司 http://bit.ly/2Dzo4V6



在河南南陽參觀醫聖祠、張衡墓時,你會看到景觀的大門兩側建有如塔般高聳的建築物,它們的名字叫“闕”。
  在漢代的諸多建築形式中,闕是比較獨特的一種。《古今注•都邑》注曰:“闕,觀也。古每門豎兩觀於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 
  據文獻記載,其最早建於春秋時期,當時主要置於宮殿、寺廟、城門前,它既是宮殿的象徵,又是揭示政令和依托遠眺,以利防禦的地方
  闕,一般以石、磚、木建造。到了漢代有較大的發展,從眾多南陽漢畫像石中可以看出,既有單闕,又有雙闕;有雙重簷的,還有三重簷的。當時不僅宮殿、寺廟、城門前有闕,而且貴族官僚的府宅前也都有闕。《後漢書•百官志》注引蔡質的《漢儀》說:王莽初為大司馬,府門有闕。其時,闕已成了表示官爵地位和功績的象徵性建築,《白虎通義》曰:“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飾門,別尊卑也。”闕的層數越多越高,就表明主人的身份或地位越高,比主人地位低者來到闕前,須下車、下馬以示敬意。

醫聖祠


闕---秦漢建築
    門闕是塔樓狀建築,置於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關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誌。闕外觀大體分為闕座、闕身與闕簷三部分。闕身依數量有單出、雙出與三出(僅天子可用三出),形體多帶有較大收分。闕簷有一、二、三層之別。簷下多以斜撐或斗拱支承,又是重點裝飾所在。建闕的材料可用土、石、木材,實心的土闕和石闕不可登臨。有時在兩闕之間聯以短簷,以強調其出入口的效果。
    文獻中有關闕的記載頗多,如秦阿房宮即“表南山以為闕”,漢宮中有關長樂、未央、建章諸宮闕的敘述更是早已為人所盡知。《史記》載西漢“營未央宮,立東闕、北闕”,武帝時作建章宮,“其東側鳳闕高二十餘丈",《水經註》注此闕高七丈五尺,約合19米左右,相當高大。另在畫像磚、畫像石、建築明器中的形象亦有不少。保存至今的漢代門闕實物均為墓闕,除少量在河南、山東外,大部分集中於四川,年代多屬東漢


位於雅安市城市建設新區,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金雞關出口處,雅安漢闕博物館所在地。
  漢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築設施,是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築,每闕由主闕和子闕組成,一般有闕墓、闕身、闕頂三部分,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築藝術,又是一種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建築、雕塑、美術的重要實體。漢時,官至年俸2000石以上者,墓前立闕,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漢闕文化是兩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年滄桑,用木材製作的城闕、宮闕已蕩然無存,只有宗廟祠堂、墓塚神道兩側的石闕,還部分得以保存,雖然十不存一,但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尤其是雅安的高頤闕,為我國漢闕中保存最完好、雕塑最精美的珍貴文物古蹟,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歷史學家範文瀾、美學家王朝聞等,都從自己學術研究的角度在著述中對高頤闕有過高度的評價和肯定。
  高颐字贯方,曾任益州太守等职,因政绩显著,卒后,汉皇敕建阙以表其功。高颐阙建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主阙13层,高约6米,宽1.6米,厚0.9米;子阙7层,高3.39米,宽1.1米,厚0.5米。阙用红砂石英岩石叠砌,阙顶仿汉代木结构建筑,有角柱、枋斗;浮雕图像想象丰富,内涵深厚;阙身有三车导从,车前伍伯、骑吹、骑吏等马车出行图。其上为五层,第一层南北两面各浮雕一饕、餮,转角大斗下均雕一角神;第二层浮雕内容有“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历史故事,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中的九尾狐、三足鸟等;第三层内为人兽相斗的图案;第四层向外倾斜,浮雕有“天马”、“龙”、“虎”等;第五层四面雕成枋头24个,并刻有隶书铭文“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 (方),正中脊部刻一鲲鹏。
  闕前兩具石獸雌雄各一,稱“天祿”、“辟邪”,似獅非獅,似虎非虎,肩生雙翅,昂首、張口、吐舌,威猛雄健,為東漢石刻精品。
  高頤闕是全國唯一碑、闕、墓、神道、石獸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葬制實體,其闕身則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雕刻最為精美,內容最為豐富的珍貴古蹟。


鳳闕
雙闕上有瓦瓴,檐下有椽柱,兩闕以桴思相連,上立一隻鳳鳥,因上面栖有一鳳,故又名鳳闕,在文獻記載和文人詩賦裡屢被歌頌。《關中記》:「建章宮闕臨北道,銅鳳在上,故號鳳闕。」班固《西都賦》:「設壁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栖金爵。」李善注引《三輔故事》:「建章宮闕上有銅鳳,然則金爵即銅鳳也。」張衡《西京賦》:「圜闕竦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鳳騫翥於甍標,咸溯風而欲翔。」可以想見漢代的建築規模。 (桴思,复思,為附在門闕前的建築。)

鳳闕圖
【著錄一】雙闕上有瓦瓴,檐下有椽柱,兩闕以桴思相連,上立一隻鳳鳥,因上面栖有一鳳,故又名鳳闕,在文獻記載和文人詩賦裡屢被歌頌。《關中記》:「建章宮闕臨北道,銅鳳在上,故號鳳闕。」班固《西都賦》:「設壁門之鳳闕,上觚棱而栖金爵。」李善注引《三輔故事》:「建章宮闕上有銅鳳,然則金爵即銅鳳也。」張衡《西京賦》:「圜闕竦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鳳騫翥於甍標,咸溯風而欲翔。」可以想見漢代的建築規模。 【著錄二】四川成都市郊出土漢畫像磚拓本。闕為漢代特殊的建築,圖中雙闕以桴思相連,上面立一鳳鳥,主闕之兩側扶以子闕。


雙闕迎謁畫像磚-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http://bit.ly/2DArfvz


汉阳陵博物馆 http://bit.ly/2DANIce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道。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蕭丞相,營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
唐·白居易〈長恨歌〉:「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
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姓。如漢代有闕翊。


啟母闕,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的萬歲峰下,為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
歷史
啟母闕以北190米處有一開裂的巨石即「啟母石」。據《淮南子》記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塗山氏化為巨石,石破北方而生啟,後世流傳有「聞鼓餉夫」的故事。漢武帝在游嵩山時,為此石建了一座廟,今廟已不復存在。東漢延光三年(124年)潁川太守朱寵在「啟母廟」前建了一座神道闕,漢代因避景帝劉啟之諱而改名為開母廟、開母闕。[1]
建造
啟母闕的西闕高3.17米,東闕高3.18米,闕門間距為6.8米。西闕闕基是兩層長方形的石板,下層石板大而薄。闕身由長方石塊垂直壘砌在闕基上,共7層,總高2.75米,每層用石2到3塊。最上層的石塊雕呈斗形,上承托闕頂,下層呈斜角與闕身壟相連。闕頂殘毀較為嚴重,殘存部分在闕身上部東側雕為四阿頂。頂的上部雕瓦壟、垂脊,四周雕柿蒂紋瓦當和板瓦,下部刻仿木椽子。闕頂正脊已毀。[1]

啟母闕,Qimu Towers,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國家文物之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萬歲峰下,為漢代啟母廟前的神道闕。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
中文名:啟母闕
外文名:Qimu Towers
所在地:河南省登封市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萬歲峰下
地理位置:北緯N34°28′25.51″ 東經E113°02′29.87
建造時期:漢代
景區類型:旅遊景點
氣候類型:溫帶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
啟母闕位於河南登封縣嵩山南麓,距離縣城二公里的嵩山萬歲峰下。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啟母闕
啟母闕
啟母闕為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中嶽漢三闕”。闕的北邊190米處有一開裂的巨石,即是啟母石,根據文獻《淮南子》記載,上古時期大禹奉命治理泛濫的河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妻塗山氏化為巨石,巨石從北面破裂而生啟。西漢武帝遊覽嵩山時,為此石建立了啟母廟。東漢延光二年(123年),穎川太守朱寵於啟母廟前建神道闕,即是啟母闕。漢代因避漢景帝劉啟的諱,曾一度改名為開母廟、開母湖。
結構概況
啟母闕
啟母闕
啟母闕是中嶽漢三闕中損壞最為嚴重的。西闕現存高3.17米,東闕現存高3.18米,兩闕間距6.80米,整體結構和太室闕相同。闕頂已經部分遺失。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上面有長篇小篆銘文,記述了夏禹及其父親鯀治水的故事,字型遒勁俊逸,是漢代書法中的精品,一直為國內外金石學家所注重。闕的下部是東漢嘉平四年(175年)中郎將堂溪典所書《請雨銘》,字型為隸書,只是大部分已經剝落。闕身的四周雕刻有宴飲、車馬出行、百戲、蹴鞠、馴象、鬥雞、獵兔、虎逐鹿以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兒”等歷史故事畫像六十餘幅,其中的蹴鞠圖,刻畫有一個頭挽高髦的女子,雙足跳起,正在踢球,舞動的長袖輕盈飄揚,女子兩旁各站立一人,擊鼓伴奏,再現了漢代蹴鞠運動的真實場面。
記載內容
啟母闕
啟母闕
闕上有兩方闕銘,皆在西闕北面。一方為啟母闕銘,一方為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啟母廟闕銘,篆書,內容分兩部分,前12行為題名,滿行7字;後24行為四言頌辭和仿楚辭體裁的賦,滿行12字。闕銘的前一部分,回顧中國古代一次觸目驚心的特大洪水,鯀因用堵的方法進行治理失敗而喪生;禹吸取教訓改用疏通河道排洪泄水的方法,終於成功。讚頌因為征服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可貴精神,以及隨著歲月的流逝和秦王朝的統一,禹和他的事跡逐漸埋沒無聞的經過。後一部分著重敘述漢王朝的聖德廣布天下,在這裡興祠廟祭祀神明,上天的靈應顯示了種種瑞兆,風調雨順護佑了百姓,為此立闕刻銘,使光輝業績傳之乾秋萬代。 
堂溪典嵩高廟請雨銘,在啟母闕銘下,東漢熹平四年(175年)刻。隸書,計18行,行5字。前6行已泐毀,“其言惟何”後也不存,現存11行,共55字。 
銘文間隙處及其他石塊上浮雕人物畫像、幻術、騎馬出行、鬥雞、馴象、吐火、進謁、倒立、飲宴、日御羲和、啟母化石、夏禹化熊、郭巨埋兒、月宮、蛟龍穿環、犬逐兔、果下馬、蹴鞠、鶴叨魚、虎撲鹿、孔甲畜龍等畫像70餘幅。

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是汉代祠庙的传达室_都护在燕然_新浪博客 http://bit.ly/2DBpeQ5


闕,是建築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前的兩個對稱建築物。古時“缺”字和“闕” 字通用,兩闕之間空缺作為道路。闕的用途表示大門,城闕還可以登臨了望,因此也有把“闕”,稱為“觀”的。宮闕和城闕因置在交通要道上,統治階級常常把封建王朝的法令。佈告懸挂在上面,昭示國人。
    據《詩經》記載,這種建築物早在周代就有了。我國保存下來最早的是漢代石闕,四川、山東和河南等地都有,但在建築時間上以嵩嶽三闕為最早。其中啟母闕和少室闕建於東漢延光二年(123年),太室闕建於 東漢元初五年(118年),此三闕被稱為中國最古老的廟前神道闕。 太室闕,位於太室山南麓中嶽廟前500米的中軸線上,通高3.96米,兩闕間距6.75米。 啟母闕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城北3公里萬歲峰下的陽坡上,現存高度 3.55米。少室闕是少室廟前的神道闕,位於登封市城西北6公里少室山東麓,高3.72 米。三闕建築結構基本相同,均是鑿石砌成,東西對稱,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 組成,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正闕高,子闕低,正闕在內,子闕在外。正闕為“四阿” 頂,子闕緊靠正闕,頂為半“四阿”式,頂刻倣木構建築,有正脊、垂脊、瓦壟、瓦 當和檐下椽。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壁上均刻有篆隸體題額和闕銘,並以石塊為單 位飾剔地淺浮雕畫像,三闕共有170余幅。畫像生動逼真,渾樸古拙,氣勢深沉,有 重要價值,1960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頤墓闕及石刻,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雅安市姚橋鎮的成雅公路南側,是一組始建於東漢建安年間的墓葬建築,其墓主人為高頤,去世時職位為益州太守。宋代時,高頤墓得到修繕,而墓前的高君頌碑被轉移至墓園內新修建的景賢堂中。整組建築坐北朝南,共有兩座墓闕,建成時均為子母闕,現左闕僅餘主闕的台基和闕身部分,後人補修了該闕的頂蓋;右闕保存相對完整,其上保留有大量的浮雕和銘文。右闕南側有一堆雌雄辟邪,左右闕的北側為高頤墓。1961年,高頤墓闕及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蘆山地震中,高頤闕損壞嚴重,相關的保護規劃已於2015年獲得批准。
歷史
高頤,字貫方,益州漢嘉[a]人,舉孝廉,學優從政,歷任陰平都尉、武陽令、益州太守等官職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因天災於益州太守任上去世[b]。宋代時,嚴道[c]知縣李偉在高頤墓園內修建了一座景賢堂,而高頤墓在此時也得到了維修。這座景賢堂後來被大火焚毀,清代重修後更名為孝廉祠。道光五年(1825年)時,當地人選拔姚運鴻把碑文刻在了孝廉祠額後,這成為了確定高頤頌碑內容的重要資料[3]。時至民國時期,景賢堂成為與高頤相關的碑刻和畫像的陳列所[1]:643-644。1957年,高頤雙闕被列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4]:292,1961年,高頤雙闕、高頤頌碑及高頤墓、墓道石刻以「高頤墓闕及石刻」一名合併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6]:73。高君頌碑則於1961年7月被列為第二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7]:91。1980年,高頤闕及高頤頌碑被重新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8]:663-677。1983年10月31日至12月5日,出現下沉和開裂的高頤闕得到維修[9]。2012年,高頤闕得以翻新維修[10]。2013年蘆山地震中,高頤闕嚴重受損[11],相關的保護維修工程於2015年獲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12]。
結構
高頤墓
高頤墓位於成雅公路南側,位於闕北165公尺。封土長24公尺,寬16公尺,整體為圓形,墓室為磚石結構,部分墓磚裸露在外。墓前有墓碑,刻有「漢孝廉高頤墓」字樣。[1]:643[3]
高君頌碑
主條目:高君頌碑
高頤頌碑存放於闕園內的景賢堂,通高2.9公尺,寬1.3公尺,厚0.9公尺。碑的底部為方座,方座雕虬龍和螭龍,兩龍頭部相對,尾部相交。碑額呈半圓形,上方刻有蟠龍,蟠龍下方正中位置有穿,穿上方陰刻隸書「漢故益州太守高君之頌」。穿下為正文,共18行,每行最多21個字,內容記述了高頤的生平和政績,但文字因風化已有些模糊不清。[6]:73[1]:643[3]
高頤闕
高頤闕位於雅安市姚橋鎮,方向均為南偏東12°,共分左右兩闕,兩者相距13.6公尺,質地均為紅砂岩。[2]:31
左闕原為子母闕結構,現僅存主闕,漢代原有構件僅存台基和闕身兩個部分,其中台基高0.35公尺,長2.9公尺,寬1.85公尺,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半部一周共分6個斗。闕身由4層石材組成,高2.6公尺,長1.65公尺,寬0.92公尺,南北兩面各刻出3根柱子,沒有地袱,有欄額,欄額上用減地平及刻出車騎出行圖。北面的柱子之間刻有4行隸書,每行6個字[d]。闕身以上原有部分全部丟失,現闕身直接與後人補配的頂蓋相連。[2]:31-32
右闕為仿木結構石質建築,結構為子母闕[e]。主闕分為台基、闕身、樓部和頂蓋四個部分,通高5.9公尺。其中台基南北兩面各有4個斗,形制與左闕基本相同。闕身共有4層整石,高2.64公尺,長1.62公尺,寬0.9公尺。東側與耳闕相連,南北兩面刻出6根柱子,沒有地袱,有欄額,欄額上刻有車騎出行圖。北面的3根柱子之間刻有4行隸書,每行6字[f]。[2]:32[13]
樓部分為4層:第一層四面砌出6朵櫨斗,每朵櫨斗均與闕身的柱子相對應。枋子分三層,縱橫疊置,其中橫枋上音樂有減地平及刻卷草紋,因風化嚴重無法準確辨認。南面和北面的正中各雕出一個饕餮頭,其中南面的饕餮銜有一條魚,北面銜有一條蛇。四角各雕刻一尊神像,其中南側的兩尊為力士像,西北角為單手承枋的人像,東北角為捋須老者像。第二層南面和北面各刻出3朵斗拱,左右兩側個刻出2朵斗拱,均為一斗二升。南面的三組斗拱間刻有兩組浮雕,其中東側一組為一個手中握劍的側臥人像,西側為揮舞大錘打虎的人像。北面的斗拱間也有兩組浮雕,其中一組為三足鳥和九尾狐,另一組為一樹二鳥。西側的斗拱間刻有兩尊人像,其中一人彈琴,另一人聽琴,人像前刻有一個放有勺柄的容器[g]。東側的斗拱間刻有一座墳丘,墳丘前有一人彎腰以手拭淚,旁邊刻有一棵掛著劍的樹[h]。第三層四面用減地平及刻出蔓草紋飾和仙禽異獸圖案。第四層呈斗狀,南面刻有一組拜謁圖,正中為一扇半開的門,門內有一名探出身子的雙髻侍女,門前右側刻有兩人,其中一人立姿作敘說狀,左手舉鳥的漢吏;另一人為跪姿呈物的夷人造像。門前左側也有兩人,一人立姿持劍的漢吏造型;另一人為右手持長杆左手捧物的夷人造型。這組造型的側面還有一組疑似描寫夷人拜謁圖中的經歷的浮雕。北面也刻有一組拜謁圖,正中為接引侍女的造像,左右各有一尊引見漢吏的造像,另有4尊夷人造像,造型為站、蹲、跪等。右側刻有兩人,一人為舉鳥漢吏,另一人為兩手握物的夷人。西側面刻有行獵圖。四角刻有高浮雕,其中西南角為雙龍,龍背上有立物;西北角為兩隻翼虎,虎後有一尊左手握拳右手執劍的人像;東南角為一匹翼馬,馬後刻有一尊追趕馬的人像;東北角刻有一頭雙峰駝,駱駝背上長有一對翅膀。[2]:32-33[13]
頂蓋分四層:第一層為縱橫疊置出頭的枋子,四周共外露24個枋子頭,每隻刻有一個隸書字[i];第二層為下檐,南北兩面出檐0.64公尺,東西兩面出檐0.72公尺。下面刻有輻射型椽子,椽子之間雕刻有鳥、蛇、鼠等相互糾纏的動物圖案;第三層為上檐,與第二層構成重檐廡殿頂,該層的紋飾已經模糊不清;第四層兩端頂部刻有五圈紋,中部雕出一隻鷹[j],鷹嘴銜有一根條狀物體。[2]:33[13]
耳闕通高2.94公尺,除台基外尚存闕身、樓部和頂蓋,頂蓋上的脊飾已丟失。闕身由一塊整石構成,南北兩面各刻出3根柱子,有欄額無地袱。南面和北面的欄額上刻有卷草紋。東面刻有兩尊人像,一人揮劍,另一人避讓。樓部共分四層:第一層為橫縱枋層,東北角、東南角各刻有一尊神像;第二層三面各刻有兩朵斗拱,南側的斗拱下方刻有一鳥一獸,疑似為三足鳥和九尾狐。東面雕刻有一尊跪姿裸體人像。北面雕刻有一隻羊;第三層的三面圖案與主闕基本相同;第四層與主闕闕身的欄額平齊,其雕刻內容與主闕的出行車騎圖相連接。頂蓋由一層石材構成,所刻內容與主闕相同,但形制略小,且斜脊上翹幅度比主闕要大。[2]:33
辟邪
貔貅一對
闕的南側有一對圓雕天雌雄辟邪一對兩座石雕體長均為1.7公尺,昂首挺胸,背部高聳,肩部刻有雙翼
高頤墓闕及石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DCGggs


日本建築有--闕

日本崇拜三個中國人,三人是儒家思想代表孔子、漢民族英雄岳飛、以及武聖關羽
2017-11-25 由 驛使梅花 發表于歷史
魯迅先生曾說:「最了解中國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這是魯迅先生留學日本數年之後,總結出來的一句話,起初,很多人不相信,直到侵華戰爭發生後,日本制定的一系列對華政策,無一不表明,日本人把中國研究的很透徹。
現代,日本侵略中國之心,路人皆知,也一直都在為此做準備,但在文化上卻一直在學習中國文化,實在是讓人不可思議的一個民族,在軍事上,時刻以侵略中國為目標,在教科書上,又一直學習中國的文化...
根據資料,日本小學、初中、高中均把中國文化列為必讀科目之一,甚至在高中升大學之時,中文課程學的好不好,對你報讀的大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除了學習中國文化之外,日本民眾還十分崇拜中國人,今天筆者所述的三個人名字,上至總統,下至小學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三人是儒家思想代表孔子、漢民族英雄岳飛、以及武聖關羽
日本人崇拜孔子崇拜儒家思想,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而是長期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耳聽目染之下,日本也深受儒家影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明朝亡國之後,大儒朱舜水前往日本,請求日本派兵幫助漢人復國,日本人也想打,不過當時的日本弱小的可憐,有心而無力,讓朱舜水耐心等待。
此後朱舜水就在日本住了下來,並在日本開了教儒家文化的學校,讓日本人更深的接觸儒家文化,久而久之,日本人對儒家創始人孔子崇拜的不得了,至今孔子像布遍日本各地,日本現代高中生課程中,《論語》是必讀科目之一。
總而言之,日本人對孔子的敬重,就像我們學習馬克思一樣。
第二位:岳飛,毫不誇張的說,岳飛之名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存在,如果一個日本人不知道岳飛的名字,那麼這個人肯定是個文盲,日本人認為岳飛是中華民族英雄。
日本《世界史教科書》中,稱讚岳飛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英雄」,在日本大大小小的圖書館,隨處可見描寫岳飛的書籍,日本人不僅看岳飛,還會讀岳飛所做的《滿江紅》。
日本人之所以如此喜歡岳飛,主要是敬仰岳飛的忠君愛國和軍事才能,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傑出的人才,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下,這一點讓日本人十分同情,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岳飛被日本人歌頌百年。
最後一位:關羽,關羽之所以被日本人崇拜,最主要的原因是「忠義」二字,因為日本政府想利用關羽的忠義精神來訓練日本武士,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即使現代,崇拜關羽的人不增反減,主要是黑社會頭目和商界大佬。


「吳鸞旂公館更樓」吳鸞旂公館的正門門樓建於1889年(清光緒15年)臺灣縣藍興堡新庄子(今臺中市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台中公園內-更樓亦謂鼓樓,即譙樓之俗稱。其設計建築下為門,上為樓用以遠眺守望,並敲鑼擊鼓以報時刻,故有更樓之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2ohap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