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王卡內基-帶着巨富而死 是一種恥辱-「成功不是贏過多少的人,而是幫助過多少的人。」/比爾蓋茲和巴菲特等人發起的「贈與誓言」(Giving Pledge)活動+被稱為「捐贈承諾」(Giving Pledge)的慈善活動,就承諾在生前或死後捐出至少半數財產。目前全球已有來自21國的168人,簽署這份誓約/“財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個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裡,要是有一條河就該與大家分享。”“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則是可恥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Y1fzpq
臉書Facebook/全球大富豪 流行「裸捐」/扎克伯格夫婦承諾捐贈99%Facebook股份/Facebook聯合創始人暨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他和妻子將把「我們一生中」99%的Facebook股票用於慈善事業;這些股票目前市值450億美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e4ivwT


慨捐身家!比爾蓋茲:金錢對我已無用,有義務回饋社會
蓋茲捐贈誓言,潤泰尹衍樑也入列
文 / 曾子軒    
2022-07-15
慨捐身家!比爾蓋茲:金錢對我已無用,有義務回饋社會 | 曾子軒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z8pa7p
慨捐身家!比爾蓋茲:金錢對我已無用,有義務回饋社會
圖/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達志影像
「金錢對我已無用」「我有義務回饋社會」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7月15日晚上在推特上宣布,將捐出所有財產,並退出世界富豪榜單。他呼籲全球巨富與特權者,都應該採取行動。事實上,2010 年他發起捐贈誓言(The Giving Pledge),包括巴菲特、馬斯克、祖克柏,甚至潤泰尹衍樑都簽署響應
蓋茲表示,目前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每年約支出60億美元(約1800億台幣),為了能夠在2026年以前達到平均每年支出90億美元(約2700億台幣)的目標,這個月他將先捐出200億美元(約6000億台幣)至基金會。
蓋茲提到,疫情、俄烏戰爭,再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美國當下的性別平等和婦女健康都面臨倒退,讓人們擔心世界是否正變得更糟。但他仍舊保持樂觀,因為他認為進步仍有可能。
長居富豪排行榜 蓋茲身家驚人
根據《富比士》的「2022年世界富豪排名」,該榜單列出全世界身價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名單,比爾蓋茲以1290億美元(約3.8兆台幣)的身價名列第4,僅次於特斯拉執行長(Tesla)馬斯克(Elon Musk)的2190億美元、亞馬遜創辦人(Amazon)貝佐斯(Jeff Bezos)的1710億美元、LVMH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阿爾諾(Bernard Arnault)家族的1580億美元,蓋茲的好友、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Warren Buffett)則以1180億美元名列第5。
蓋茲曾在1995至2007年間,連續13年高居《富比士》的世界首富,而後分別被巴菲特與墨西哥大亨史林(Carlos Slim)家族超越,直到2014至2017年再度重返首富寶座。2018年開始,貝佐斯超前蓋茲成為首富後,蓋茲便穩定維持在前5名。
Flourish logoA Flourish chart
依照《富比士》即時更新的淨值排行榜,若從現有身價扣除捐贈的200億美元,蓋茲將會跌出排行前10 。不過,蓋茲曾經說過,「超過特定的時間點之後,金錢對我就沒有效用了,」對他而言,財富應當用在將資源傳遞給世界上最窮的人。
揪團做慈善 蓋茲呼籲富豪簽署捐贈誓言
蓋茲在2010年和前妻梅琳達蓋茲發起捐贈誓言(The Giving Pledge),邀請富豪們承諾捐出大部分的身家,截至今年7月,已經有236組個人/伴侶響應。簽署名單中,包含來自世界各地的超級富豪,如馬斯克、巴菲特、祖克柏等人,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也是其中之一。
Flourish logoA Flourish chart
不過,如同官網上的介紹所寫,捐贈誓言沒有法律上的強制力,僅是道德上的承諾,因此也遭受外界質疑。根據非營利媒體The Conversation 統計,2021年的美國慈善排行榜前50名中,僅有14名捐贈者簽署過捐贈誓言。他們質疑,其他曾承諾捐贈、卻沒有上榜的富豪,究竟在等什麼?等到日後再來捐贈,和當下立刻捐贈相比有什麼好處?
在推特發出最新的宣言後,蓋茲接受《富比士》的獨家專訪,他在訪問中提到,將會在自己有生之年,捐出所有資產,而不是待自己身故後才做慈善。《富比士》認為,這體現了「趁活著的時候給予」(give while you live)的原則。
巴菲特曾是基金會另一金援,近期淡出
比爾蓋茲在部落格指出,自1994年至今,蓋茲和梅琳達已經向蓋茲基金會捐贈超過390億美元。自2006年開始,巴菲特也陸續捐了超過350億美元給基金會,是僅次於蓋茲和梅琳達的最大捐款人。
不過,據《華爾街日報》透露,巴菲特去年底已辭去蓋茲基金會信託人一職,近期有意將原來捐給蓋茲基金會的款項,轉回自己以亡妻為名的蘇珊.湯瑪斯.巴菲特基金會(Susan T. Buffett Foundation),未來動向仍難料。
自2000年開始,蓋茲基金會已經支出792億美元於打擊貧窮、不平等、疾病等,基金會的資產規模,讓他們得以處理這些全球性的問題。舉例來說,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蓋茲基金會支出15億美元投入抗疫,例如捐款幫助窮國取得口服藥、快篩等物資。
蓋茲表示,這些捐贈完全不是犧牲。他相信自己有義務,以能夠帶來最大改變生命的方式,將資源回饋給社會。
慨捐身家!比爾蓋茲:金錢對我已無用,有義務回饋社會 | 曾子軒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z8pa7p


比爾蓋茲出書預言 「新冠是人類最後一次疫情大流行」
2022年2月11日 週五 比爾蓋茲出書預言,「新冠是人類最後一次疫情大流行」
文/林宗輝
根據《財訊》報導,微軟創始人,以及目前全球第四有錢的富豪比爾蓋茲,在退休後其基金會就一直關注能源發展與各種人類疾病預防與醫療。比爾蓋茲近日在其個人部落格指出,將在5月初出版一本探討如何預防下一次疫情大流行的書,他認為,新冠肺炎(Copvid-19)將成為人類最後一次疫情大流行。
《財訊》報導指出,比爾蓋茲基金會已經花費超過20億美元在全球推動各種對應疫情的工作,包括強化檢測能力以及發展低成本疫苗等等,主要針對非洲以及其他落後地區的民眾,該基金會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第二大出資者。
近日則是與維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合捐3億美元(約新台幣83億元)給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在2021年初,他也提出一個全球預警系統概念,透過數千名的志願者形成骨幹系統,準備好在疫情爆發第一時間提供更即時的訊息回報,透過更透明的疫情訊息掌控,避免下一次疫情爆發的發生。他預估,這個計畫每年可能需要花費上百億美元來維持。
根據《財訊》報導,比爾蓋茲認為,目前在治療呼吸道病變所累積的醫療知識,以及在疫苗發展的相關經驗已經有非常好的累積,這可以幫助未來人類再次面對類似的疫情爆發狀況。他強調,透過正確的投資選擇,Covid-19可以成為人類史上最後一次疫情大流行。
說到投資,《財訊》分析,回過頭來看比爾蓋茲的資產,雖然他的財富排名從2019年的第2名退步到第4名,但他的財富從2020年統計的980億美元增加到去年底統計的1390億美元,就投資獲利能力來看仍是首屈一指。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
比爾蓋茲出書預言 「新冠是人類最後一次疫情大流行」 https://bit.ly/3rKNqc9


打著慈善的名號,祖克柏等富豪們正在瘋狂賺錢---慈善資本主義興起!當CEO做善事成為一種潮流,卻無視企業本身帶來的更多社會問題 - INSIDE - https://goo.gl/mPqymY
一、
2017 年 2 月, Facebook 的創始人兼執行長馬克·祖克柏因為慈善活動登上新聞頭條。為了幫助解決矽谷地區的住房危機,這位科技界億萬富豪和妻子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創辦的「陳祖克柏倡議」(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提供了 300 多萬美元的贈款。陳祖克柏倡議負責政策和宣傳工作的主席大衛·普拉夫(David Plouffe)表示,這些贈款旨在「支持那些致力於幫助陷入緊急危機的家庭的人,同時支持新的研究,以找到長期解決方案——這是一項兩步走的戰略,將指導我們大部分的政策制定和宣傳工作向前推進」
這只是祖克柏慈善帝國的一小部分。該倡議已承諾向旨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慈善項目投入數十億美元,其中特別側重於推動科學、醫學和教育研究的解決方案。這一切都是 2015 年 12 月開始的,當時祖克柏和陳給他們的新生兒麥克斯(Max)寫了一封信,並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承諾,他們將在有生之年將自己持有的 99% 的 Facebook 股份 (當時價值 450 億美元) 捐贈給「提升人類潛力、促進平等」的「使命」。
很顯然,對住房的干預,實際上是在 Facebook 門洛帕克總部的門口處理問題。在 2012 年至 2017 年的五年間,這個地區的房價中位數幾乎翻了一番,達到 200 萬美元左右。
總的來說,舊金山是一個收入不平等非常嚴重的城市,房價也是美國最貴的。陳祖克柏的干預,顯然是為了抵消房租和房價飆升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問題,連六位數工資的科技工作者都難以應付。對於收入較低的人來說,養活自己——更不用說養家了——幾乎是不可能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地區科技產業的繁榮—— Facebook 一直走在最前列——是這場危機的主要原因。正如社區住房組織理事會的彼得·科恩(Peter Cohen)解釋的那樣:「你面對的不是為不斷成長的人口解決住房問題。 你面對的是正在將住房作為房地產投機商品來處理的問題。」
祖克柏表面上的慷慨,似乎是對他所在行業的成功所引發的一個大問題的一個小小貢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住房補貼正試圖給 Facebook 和其他海灣地區公司帶來的問題貼上膏藥。祖克柏似乎是在以慈善的名義,將新自由主義技術資本主義的一小部分利益重新導向,試圖解決允許財富集中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所造成的不平等問題。
祖克柏很容易被認為是某種執行長英雄——他曾經是一個普通人的孩子,他的天份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決定把這筆財富用於造福他人。他所塑造的形象是利他主義,而不是自私自利。儘管許多人稱讚祖克柏的慷慨大方,但這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公開質疑。
根據祖克柏 2015 年公開信中的措辭,很容易被人們理解為他打算向慈善機構捐贈 450 億美元。正如調查記者傑西·艾辛格(Jesse Eisinger)當時所報導的那樣,陳祖克柏倡議的這筆捐贈,不是一個非營利慈善基金會,而是一家有限責任公司。這種法律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在稅收方面。作為一家公司,這項倡議可以做的不僅僅是慈善活動:它的法律地位賦予了它投資其他公司和進行政治捐贈的權利。實際上,這家公司並不會限制祖克柏對他想用錢做什麼;因為他就是老闆。此外,正如艾辛格所描述的那樣,祖克柏的大膽舉動,為 Facebook 的公共關係帶來了巨大的回報,儘管看起來他只是「將錢從一個口袋轉移到另一個口袋」,而且「很可能永遠不會為此納稅」。
祖克柏倡議的創立——絕對不是慈善組織——意味著祖克柏可以在他認為合適的情況下控制公司的投資,同時獲得重大的商業、稅收和政治利益。這一切並不是說祖克柏的動機不包括他自己的慷慨捐贈,或對人類福祉和平等的真誠渴望。
然而,它確實表明,執行長的慷慨大方、尋求保持對贈款的控制和期望獲得回報之間並沒有明顯的衝突。這種對慈善的重新表述是「執行長社會」(CEO Society)的標誌:一個將與企業領導相關的價值觀應用到人類努力的各個方面的社會。
二、
在當代的執行長中,馬克·祖克柏並不是第一個承諾、並發起大規模捐贈財富給自我提名的公益事業的。這已在被稱為「捐贈承諾」(Giving Pledge)的慈善活動中製度化,這是華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茲在 2010 年發起的一項慈善活動。這項運動以全球億萬富豪為目標群體,鼓勵他們捐出大部分財富。承諾中沒有具體規定捐贈的確切用途,甚至沒有規定是現在捐贈還是死後捐贈;這只是一種將私人財富用於表面上的公共利益的普遍承諾。它也沒有法律約束力,而是一種道德承諾
有很多人都做出了這樣的承諾。馬克·祖克柏和普里西拉·陳也在場,還有其他的 174 人,包括理查和瓊·布蘭森、麥克·彭博、巴倫·希爾頓和戴維·洛克菲勒等家喻戶曉的人物。看起來,世界上許多最富有的人都想把錢捐給慈善事業。人類學家伊恩·海伊(Iain Hay)和薩曼莎·穆勒(Samantha Muller)懷疑地稱之為「慈善事業的黃金時代」,自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超級富豪對慈善事業的捐贈已經達到數千億美元。海伊和穆勒在 2014 年的一份論文 中寫道,這些新的慈善家給慈善事業帶來了一種「企業家氣質」,但他們認為,這種氣質「轉移了人們對當代資本主義表現形式的缺陷的注意力」,這也可能是國家收回公共開支的替代品。
華倫·巴菲特宣布向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捐贈 300 億美元。圖片來源: Justin lane / EPA
實質上,我們看到的是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責任從民主機構轉移到富人手中,由一個行政階層來管理。在執行長社會中,社會責任的行使不再時爭論企業是否應該對自己的商業利益負責。相反,它是關於如何利用慈善事業來加強一個政治經濟體系,使少數人能夠積累大量財富的。祖克柏對解決海灣地區住房危機的投資就是這一趨勢的一個例子。
依靠億萬富豪商人的慈善事業來支持公共項目是所謂「慈善資本主義」的一部分。這解決了慈善 (傳統上側重於捐贈) 和資本主義 (基於追求經濟利益) 之間的明顯矛盾。正如歷史學家米克爾·索羅普 (Mikkel Thorup) 所解釋的那樣,「資本主義機制在創造經濟和人類進步方面都優於所有其他機制,市場和市場行為者現在是或者應該是良好社會的主要創造者」。
慈善事業的黃金時代不僅僅
會給個人帶來好處。更廣泛地說,慈善事業有助於使資本主義合法化,並使資本主義越來越深入到社會、文化和政治活動的所有領域。
慈善資本主義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慈善行為,它還包括灌輸新自由主義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領導它的億萬富翁執行長們的化身。慈善事業被重新塑造,就像執行長考慮創業一樣。慈善捐贈被轉化為一種商業模式,採用以效率和量化成本和收益為特徵的市場解決方案。
慈善資本主義將商業公司的管理論述和實踐應用於慈善工作。重點是企業家精神、基於市場的方法和績效指標。這個過程由超級富豪商人出資,由有商業經驗的人管理。其結果是,在實際層面上,慈善事業是由執行長以類似於他們將如何經營企業的方式進行的。
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慈善基金會近年來也發生了變化。明尼蘇達大學法學教授加里·詹金斯 ( Garry Jenkins ) 在一份文件中解釋說,這涉及到「在與受贈公共慈善機構的互動方面,正變得具有指令性、控制性、以度量為中心和以商業為導向,試圖證明基金會的工作是『戰略性的』和『負責任的』」。
這並不是一種向不同的、更好的做事方式的良性轉變——正如詹金斯所說,這是一種「透過商業思維和市場方法拯救世界」的執行長的風格。相反,慈善資本主義是商業利益集團對慈善事業的接管,這種對他人的慷慨大方,將會讓執行長社會模式及其公司機構佔據總體上的支配地位
三、
現代執行長在政治和媒體舞台上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雖然這常常導致執行長成為自吹自擂的名人,但這也使得他們有可能成為經濟不平等的替罪羊。執行長們越來越多地扮演公眾角色,這與企業重新關注其更廣泛的社會責任有關。現在,企業至少在修辭上要對利潤和社會結果進行權衡,並給出雙重承諾。這反映在促進「三重盈利」上,把社會、財政和環境等優先事項結合起來,並出現在企業的財務報告中。
對於執行長來說,這種向社會責任的轉變是一個明顯的問題。儘管企業可能願意為了維護自身的聲譽而犧牲一些短期利潤,但這種交易很少提供給執行長們自己決定,他們會根據季度報告以及他們為股東的財務利益服務的程度來判斷。因此,儘管社會責任戰略可能贏得公眾的讚譽,但在董事會的範圍內,情況往往不同,尤其是在審議預算的時候。
為了避免以社會公正的名義對他們的運營做出根本性的改變,執行長的大部分薪酬通常由公司股票和期權組成。接受公平的貿易政策和關閉血汗工廠對社會來說可能是好事,但是對於公司的財務報表來說可能是災難性的。也就是說,在倫理上有價值的東西並不一定對公司具有具體的價值,也不一定對它們的高層管理人員有利。
許多公司都試圖透過高調的慈善事業來解決這一矛盾。隨著企業將納稅貢獻公之於眾,剝削性的勞工做法或不當行為被掩蓋起來。與不斷調整的基本業務運營模式相比,這種捐款可能是相對較小的代價。同樣,給慈善機構捐款是執行長們的絕佳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做好事的同時,能夠不惜任何社會代價獲利。慈善活動允許執行長們從事慈善事業,而不是推動經濟上的進步或政治上的民主。
在某些情況下,還有更直接的財務考慮。慈善對資本積累是絕對有利的:公司慈善已經被證明對股票市場分析家的看法有積極的影響。在個人層面,執行長可以利用推廣個人慈善事業的機會,分散公眾對其他不太好的行為的注意力;作為一名高階管理人員,他們可以從引人注目的慈善策略中獲得資本收益。
四、
企業社會責任 ( CSR ) 這個概念本身也受到了批評,因為它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道德掩護,讓它們以相當剝削性和社會破壞性的方式行事。但在當今時代,社會責任被描繪成執行長的個性特徵,從而讓企業可以一如既往地不負責任地運營。執行長非常公開地參與慈善事業,這可以理解為是聲譽管理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這也是公司本身營銷的一部分,因為企業領導做好事,也體現了公司整體上是善良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慈善資本主義也賦予了企業道德權利,至少在公眾意識中,是社會不負責任。對執行長個人慈善行為的鼓吹,可以賦予他們的公司一種隱含的權利,即他們的公司可以無情地行動,而不考慮它們活動帶來的更廣泛的社會影響。這反映了現代企業社會責任核心的一種緊張關係:執行長越有道德,他們的公司可能就越不道德。
聲稱致力於社會責任和慈善事業的執行長所暴露出來的虛偽,也暴露了一種在執行長社會中盛行的更深層的威權道德。慈善資本主義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不道德的全球自由市場的社會正義的組成部分。充其量,企業慈善,是 1% 的人為創造這樣一個經濟貧困和不平等的世界,所付出的一種自願性的稅收。然而,這種「奉獻」文化也有助於支持和傳播一種明顯專制的經濟發展形式,這種形式反映了主要為其提供資金的高階管理人員們的專制領導風格。
全球慈善和賦權的市場化具有超越經濟學的危險含義。它還有一個令人不安的新興政治遺產,在這一遺產中,民主被犧牲在行政權力的祭壇上。在政治上,自由市場被認為是自由民主的基本要求。然而,最近的分析,揭示出了市場化進程與威權主義之間更深層次的聯繫。特別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實施這些經常不受歡迎的市場變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強大的獨裁者的形象就變成了一個潛在的積極人物,一個有遠見的政治領袖,面對「非理性」的反對,能夠引導國家走上正確的市場道路。慈善成為執行長資助這些「優秀」的權威人士的管道。
慈善資本主義在最近的發展,也標誌著企業開始侵占公共事業和服務的提供。這種侵占不僅限於億萬富翁個人的活動;它也正在成為大公司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一部分。對於大型跨國公司來說尤其如此,這些公司的全球影響力、財富和權力賦予了它們巨大的政治影響力。這種關係被稱為「政治社會責任」。商業倫理教授安德烈亞斯·謝勒(Andreas Scherer)和吉多·帕拉佐(Guido Palazzo)指出,對於大公司來說,「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多地表現在企業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政治過程中,通常是在全球範圍內的」。這種政治企業社會責任倡議是指組織與政府、民間團體和國際機構進行合作和協作,從而使歷史上國家和企業的宗旨之間的分割日益受到侵蝕。
全球性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參與製定標準和規定等準政府活動,而今
天,它們越來越多地參與傳統上屬於政府領域的其他活動,如公共衛生、教育、保護人權、解決艾滋病和營養不良等社會問題、保護自然環境以及促進和平與社會穩定。
如今,大型組織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積聚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力量。這意味著它們的行為——以及對這些行為的監管方式——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2000 年,美國政策研究所報告,將企業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 ( GDP ) 進行比較後,世界上最大的 100 個經濟體中有 51 個是公司,49 個是國民經濟。最大的公司是通用汽車、沃爾瑪和福特,它們的經濟規模都比波蘭、挪威和南非大。作為這些公司的負責人,執行長現在是準政治家。人們可以想想世界經濟論壇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年度會議上,企業執行長和高級政治家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實現「改善世界」這一表面上的目標。
五、
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不是企業自我引導的結果,而是對非政府組織、壓力團體和工會廣泛開展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的回應。這通常是因為政府未能有效監管大公司。引人注目的工業事故和醜聞也給企業施加了壓力,要求它們加強自律。
1984 年,印度博帕爾聯合碳化物化工廠發生爆炸,造成約 2.5 萬人死亡。波士頓大學管理學教授詹姆斯·波斯特(James Post)說,災難發生後,「全球化學工業認識到,在公眾對工業安全標準缺乏信心的情況下,要獲得經營許可證幾乎是不可能的。化學製造商協會 ( CMA ) 透過了一項行為準則,對產品管理、披露和社區參與都制定了新的標準。」
推動這一趨勢的是企業自身利益,而不是慷慨或善意,因為全球的工業和企業「開始認識到聲譽和形象日益重要」。其他重大工業事故發生後也採取了類似措施,例如 1989 年埃克森油輪瓦迪茲號在阿拉斯加洩漏數十萬桶石油,以及 2010 年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石油鑽井平台在墨西哥灣爆炸。
深水地平線石油鑽井平台於 2010 年 4 月在墨西哥灣燃燒。圖片來源: Handout/Getty Images
另一個重要案例是 2000 年 10 月 BBC 全景紀錄片播出後,服裝公司 Gap 和 NIKE 捲入童工醜聞。Cambodia 製造 Gap 和 NIKE 服裝的工廠被證明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運作,其中包括僱傭 12 歲的兒童,一周工作 7 天,被迫加班,以及遭受管理層的身體和精神虐待。隨之而來的公眾抗議要求 Gap 和 NIKE 以及其他類似的企業對其商業行為對人類社會的負面影響承擔更多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引入是為了減少企業自身利益的不良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成為一種手段,在表面上聲稱為他人謀利益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自身利益。面對企業醜聞的威脅,企業社會責任被視為提升企業聲譽、減輕政府監管威脅的工具。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企業如何採取看似負責任的做法,以增加自己的政治權力,並削弱民族國家對自己業務的監管。
企業採用企業社會責任來發展或維護企業聲譽的理念,使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受到了審視。有人提出,企業不是把企業社會責任當作「良好」的一種手段,而是把它當作「看起來不錯」的一種手段,讓人不質疑其基本的倫理或政治立場。就連安隆公司,在 2001 年因欺詐醜聞而破產之前,也以倡導社會責任而聞名。
六、
執行長的捐款,在規模上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或者至少是這樣描述的。事實上,在個人層面上,很難找到那些將大量財富捐贈給慈善事業的富人,或者那些倡導社會責任計劃的公司真正付諸了行動。企業社會責任和慈善資本主義是極端財富不平等出現的社會理由,而不是任何一種解藥。我們需要在此指出,儘管慈善資本主義承諾的捐贈明顯激增,但所謂的慈善黃金時代也是不平等擴大的時代。
樂施會 2017 年發表的一份名為 99 % 經濟 的報告明確闡述了這一點。它強調了一個正遭受著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的世界: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全球最富有的 1 % 的人獲得的收入超過了底層 50% 的人的收入。這是為什麼呢?樂施會的報告將責任堅定地歸咎於公司及其經營所在的全球市場經濟。統計數字令人震驚,全球 10 大公司的收入超過了 180 個最不富裕國家的總收入企業的社會責任並沒有產生任何實際的影響。報告指出:「當企業越來越多地為富人工作時,最需要經濟成長的人卻得不到經濟成長的好處。為了給高層帶來高回報,企業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壓榨工人和生產者,並避免支付對每個人,特別是最貧窮的人有利的稅收。」
無論是超級富豪的慈善事業,還是企業社會責任計劃對遏制這一趨勢都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就像祖克柏 300 萬美元的捐贈對舊金山住房危機的影響微不足道一樣。相反,少數人手中的巨額財富,無論是透過繼承、商業還是犯罪獲得的,都在以窮人更貧窮為代價繼續成長。
歸根結底,資本主義才是慈善資本主義的核心,而作為企業社會責任核心的企業,哪怕是做出善意的努力,也會為有利於富人的製度辯護。
這種新方式的特別之處並不在於富人支持慈善事業,而是正如社會學家林賽·麥高伊耶 (Linsey McGoey) 所解釋的那樣,它涉及的「這種開放性有意地破壞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區別,以證明日益集中的私人財富是正當的」。
在執行長的社會中,這種邏輯是至高無上的,並且確保任何慈善和對社會責任的活動最終都能從自身利益方面得到回報。如果說真正的慈善、互惠和利己的道德之間曾經有過爭論,那麼在這裡是找不到的。正是按照這種執行長邏輯,糾正透過財富創造產生的不平等的機制被置於富人手中,並最終使他們受益。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最嚴重的過度行為在道義上是正當的,受益於這些過度行為的正是這些人。財富再分配由富人掌握,社會責任由那些利用社會謀取私利的人掌握。
與此同時,不平等現像日益嚴重,公司和富人都想方設法規避應該要繳納的稅款。以慈善為名,他們找到了一種新的公司治理形式,為自身利益重塑了人類努力的另一個層面。這是一個執行長不再滿足於做生意的社會;他們也必須控制公共事業。最後,雖然 捐贈承諾(Giving Pledge) 的網站上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自以為是的執行長的笑臉,但真實的情況是,一個以嚴重不平等為特徵的世界正逐年惡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