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影片觀賞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池三九郎/石田常平/長野義虎/齊藤音作與本多靜六/樹靈塔/1913 年,阿里山鐵道正式開通/索道和木馬道/「卡車道」/「林道」/是日本人在砍伐阿里山最珍貴的紅檜後,許多伐木工人染上怪病而死,日本人認為是這些樹靈在作祟,心生不安,怕這紅檜被砍伐後的樹靈會找上來報復,為了安彿這些樹靈,而建的一座樹靈塔,用以祭祀這些被砍伐的紅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治時期阿里山林場攀樹作業舊照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1933.2.3 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紀念碑除幕式
2018 年 02 月 03 日 00:10:17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相信提起「高山鐵道」,許多人直覺會想到以前課本裡教過,修築中國京張鐵道的「詹天佑」。相較之下,有多少人知道臺灣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呢?
河合鈰太郎生於1865年,名古屋人。東京帝國大學林學科畢業後赴歐深造,為日本時代後藤新平所任用之優秀人才之一,提出建造阿里山登山鐵道的構想。但因工程難度及造價過高遭到否決,之後河合博士轉而與民間會社藤田組合作開發,幾經工程艱難經費透支的波折,藤田組宣告放棄,路線僅完成一半,功敗垂成。但也因此之後在總督府評估後決定接手開發,1912年12月25日嘉義至二萬平終於全線通車。阿里山鐵道的完成,除了帶動臺灣林業,也使得阿里山成為當時旅行的重要景點,數不盡的長輩們學生時代都曾搭著搖搖晃晃的林鐵上山,翻翻家中的老相簿,說不定可以發現長輩穿著制服在神木旁留影的老照片。
河合博士返回日本本土後任教於東京帝國大學,1931年3月逝世,臺灣的嘉義市役所及營林所嘉義出張所特別於嘉義公會堂舉辦表彰式,感謝他的功勞。之後在阿里山上立碑紀念,於1933年2月3日舉辦盛大除幕式,全臺營林所及阿里山林業重要人士百餘人均出席,由河合博士妻子親手揭碑。目前這塊碑還豎立在阿里山山上香林神木旁(圖右),來到阿里山遊玩不妨來碑前向河合博士致意吧!
圖左:1970年代阿里山鐵道火車影像,出自《台灣蒸汽火車紀行》攝影 文 谷口孝志。(大量夢幻臺灣蒸汽火車照片,強力推薦 https://goo.gl/v5p1X1)
延伸閱讀:
1935福建省主席陳儀率團來臺考察 – 林業篇
http://www.twmemory.org/?p=11631
「榨取臺灣資源」?之日本時代 vs 中華民國
http://www.twmemory.org/?p=8727
1956.6.6 阿里山神木遭雷擊起火
http://www.twmemory.org/?p=9661
1933.2.3 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紀念碑除幕式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ymPkVV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 賴鵬智的野FUN特區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7W0jFB
林務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有座「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是嘉義縣政府縣定古蹟,紀念著日本統治臺灣時對阿里山林業開發與阿里山森林鐵路建設極有貢獻的一位日本林業學者。
該碑正面的碑名由日本書法家也是大哲學家西田幾多郎所寫,但仔細一瞧,「博」字少一點,「功」字的「力」沒有出頭,遊客都很狐疑,是寫錯了嗎?還是另有玄機?
旅行社導遊及解說員都從書上、網路上看來的同一資訊,或解說訓練時講師轉述的,就說那是遵從受紀念者生前遺言而衍生來的「密碼」,其玄機為……
真是這麼回事嗎?我來推敲看看。  
中國清朝慈禧太后在同治、光緒年間垂簾聽政,掌權長達四十七年。掌政期間剛愎自用、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小人當道、井蛙觀天、昏庸腐敗、愚民治國,清國力一蹶不振。1894(清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於1895年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賠款二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後在俄國,德國,法國等西方列強干涉下,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臺灣、澎湖列島,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4個通商口岸,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中國承認日本佔領山東省威海衛三年,待中國還清賠款後才交還,如果費用支付不全,日軍不撤回,日軍軍費由中國負擔。
清廷在1684(清康熙23)年將臺灣納入版圖設福建省台灣府,211年後割讓給日本,臺灣進入50年的日本統治時期。日本治臺後,對其第一個殖民地充滿好奇與期待,派出大量明治維新後受過西方科學教育的人才前往臺灣積極探勘、調查,作為開發與經營管理的基礎資料。臺灣各地山林也在幾次日本專家鍥而不捨的調查歷程後,開始遭受現代化、集團化、機械化的斧斤以對,而嘉義阿里山區數百至數千年生命的大片檜木林首當其衝。
 河合鈰太郎,取自:東京帝國大學1904(明治37)年版寫真帖 
日本時代對阿里山林業「發展」關鍵人物之一是東京帝國大學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1865(慶應1)年6月16日至1931(昭和6)年3月14日),號琴山,日本森林學者,出生於愛知縣名古屋市,曾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1897(明治30)年9 月時,河合博士就以東京帝大教授身分,到臺灣進行調查工作,待到12 月離開。1902(明治35)年5月, 他接受台灣總督府之邀來台勘查阿里山森林資源,從嘉義、公田、達邦、十字路進入阿里山區,在曾文溪區、清水溪區及石鼓盤溪區一帶的森林踏查 。結束後,河合氏認為該區「林相優秀、材質良好、蓄積量豐富」,值得經營。並在《臺灣日日新報》的訪問中以德國的林業開發為案例,宣揚臺灣檜林不但具有高度經濟開發價值,開發成功後又可作為蕃地治理的範例,並提出較具經濟及可行性的美國式機械運材方案。1903(明治36)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根據河合鈰太郎的報告,確立阿里山森林開發案,聘請河合博士負責阿里山森林開發與鐵道選線事宜。其後他也擔任過建設阿里山鐵路民間開發單位藤田組的顧問。阿里山林木開發及林業鐵道建設是在河合博士建議下展開的計畫,而歷時多年的推展、調查與工程監督都能見到他的身影。所以後人將阿里山林業開發及林業鐵路的開通,視為河合氏的貢獻,在日本人的記述中,甚至稱其為「阿里山開發之父」。
 取自:《阿里山年表》
1914(大正3)年3月14日,上山運木的火車從嘉義車站首行至阿里山沼平車站,阿里山林業鐵路本線底定。有了火車可以載運大批林木,靜立在阿里山千百年的檜木群進入被大量砍伐的時代。現在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範圍是當年阿里山林場最先與最具規模的伐木作業區,管理單位與作業單位齊聚,村落成型,有辦公廳舍、住家、商店、相館、旅館、公共澡堂、小學校、寺廟、神社、俱樂部、郵便局、駐在所……等,生活機能齊備,形成一方天地。山中自有人間事,歲月長流盡藏史,林中生死各本命,亙古風流藏天地。
 阿里山林場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官營林場,三大林場之首,照片當時尚有許多參天巨木,左方可看到高聳的集材柱及火車的冒煙。(攝於1927年)    取自:「阿里山鐵路的老照片(一)」部落格
 1904(明治37)年10月,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率領殖產局長祝辰巳、鐵道部技師長谷川謹介、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嘉義廳長岡田信興等人前往阿里山現勘,途中經交力坪、奮起湖、十字路至飯包服(今日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附近),並且命名周邊山川,如登山後眾人高呼萬歲而命名的「萬歲山」、以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名的「兒玉山」、後藤新平之名的「後藤岩」(大塔山頂」 、祝辰巳之名的「祝山」、長谷川謹介之名的「長谷川溪」及河合鈰太郎之名的「河合溪」(綠框處,今阿里山溪)等。由此圖也可見當時阿里山林場聚落生活的盛況。      圖擷取自:《金子常光繪「國立公園候補地新高阿里山」圖,1934年》
 1904年後藤新平一行人探勘所留下的影像,眾人驚艷於阿里山檜木的巨大,於巨木前留下的珍貴影像。 
1931(昭和6)年3月,河合鈰太郎博士於日本東京去世,享年66歲,博士過世後,其故舊門生認為以博士的德行與對阿里山開發的貢獻,理應立碑以資彰顯及紀念,因此由永山止太郎、中里正、上野忠貞、大石浩、藤岡光長與其他共19 名人士發起(詳:《忘れられた顕彰—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日本人の建碑》,於博士過世該年的6 月開始向總督府營林所申請立碑紀念,並募得1200 日圓的款項。1932(昭和7)年11月在阿里山豎立「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琴山」是河合鈰太郎的別號。1933(昭和8年)1月26日,河合鈰太郎博士遺孀保子女士來臺,為旌功碑舉行揭幕儀式。(註: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揭幕日期在網路、文獻各有不同日期,本文所寫日期以藤岡光長所寫《故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先生の記念建碑を報ず》為準。)
 「旌功碑」之「旌」是表彰、表揚的意思,「旌功碑」就是表彰功績的石碑。旌功碑基座與碑石材質是花崗岩,顏色偏灰白,硬度高具光澤感,日本島山口縣德町出產,稱為「黒髪島石」,此石材也被運用於1936年11月7日落成的日本國會外牆上 。該碑目前是嘉義縣政府縣定古蹟。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之陽面(正面)碑名,由京都帝國大學文部博士西田幾多郎題字。西田幾多郎除了精研書法外,還是日本的哲學泰斗。《今週刊》曾報導李登輝總統任內,曾令國安局編譯組翻譯西田幾多郎的文章,想讓政府各首長閱讀,學習其思想。只是哲學論述太深澀,翻譯結果連翻譯人員自己都看不懂,只好另由李重要的「文膽」李靜宜獨力完成。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之陰面(背面),由京都帝國大學文部博士鈴木虎雄撰寫碑文。 
碑文如下:
 取自:林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及樹靈塔等三處調查研究與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2014》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最被討論的是為何「博」字少一點,「功」字「力」變成「刀」。有書謂:「『傳說』河合氏謙沖不敢居功,遺言如有任何對他個人的尊讚,不敢承受」也因這段話造成現在導遊或解說員講解這塊碑石字形與一般寫法不同之「統一說法」,連維基百科的《河合鈰太郎》條文所附的圖說都這麼寫,這就是典型的天下文章一大抄,不管對錯,不假思索,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維基百科的《河合鈰太郎》條文所附的圖說是以訛傳訛。
我覺得「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的說法大有問題,以訛傳訛:
一、誰會自以為豐功偉業,自認偉大到死後會有人為他謳功頌德,而在死前遺言要低調,不張揚,以表不居功?除了帝王還有誰會這樣想的?一個森林學者,會驕傲到自以為就是開發阿里山林產的最大功臣嗎?
二、書上寫「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的遺言是「傳說」,我覺得就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要嘛將河合氏遺言找出來,要嘛就註明引述之出處。寫個「傳說」就解釋「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的由來,太過草率與牽强了。
三、若真有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的遺言交代,題碑者西田幾多郎就聰明到以「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來表達亡者之意?而後世日本相關文章沒有人解釋過這一用意,現在的臺灣人就聰明到可以「體會」西田幾多郎之用心?
四、若真有河合鈰太郎謙沖不敢居功的遺言交代,西田幾多郎題碑也真這麼設想,並在字形上表意,但鈴木虎雄撰寫的碑文卻又記載因河合氏之規劃,讓深山林木得以砍伐利用「年材二十萬石,價二百萬圓」,而且「諸方林業,此為其模範。況祕境一闢,高居爽涼;山水雄壯,人樂登眺;聲教所暨,化被蕃族。凡斯數事,無非先生規畫之效,何可以沒?」並再以辭賦頌其功,這不是大力表彰他的功業嗎?「陽面」與「陰面」豈不自相矛盾?而鈴木虎雄還是西田幾多郎找來撰文的!
五、1933(昭和8年)1月26日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揭幕後,建碑倡議者之一藤岡光長就在2月24日撰文《故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先生の記念建碑を報ず》記錄這一盛事,並且宣揚河合氏對臺灣山林(包括阿里山、巒大山、太平山)開發之偉大貢獻,可見建碑目的自始就是彰顯與紀念河合博士對日本在殖民地─臺灣林業發展之功績。
六、「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本意就是「表彰琴山河合博士功績的紀念碑」,既要表彰,西田幾多郎卻又要在碑名字形上動手腳以副河合氏「謙沖不敢居功」遺願,豈不矯揉造作,一位日本哲學大家有需要這樣做嗎? 即便真這麼做了,後代知曉者幾希?還真多虧有人寫下這「傳說」,讓臺灣人比日本人更可以解開西田幾多郎所寫的「密碼」。
除了上述河合博士謙沖不居功說法外,還有另一說法是:「台灣的工匠們迫於威脅和壓迫不能不建,但又不甘心就這樣為侵略者歌功頌德,於是,在刻字時,故意把博士的「博」字右上方的一點漏掉;在刻寫「功」字時,故意把功字左邊的「力」字刻成了「刀」字,其寓是:博士掉頭,功德靠刀。」
我查了一些資料,覺得「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沒有什麼玄機,也沒有什麼寓意,純是書法字體字形的表現,也是一種「異體字」,不是錯字,也非「傳說」河合博士謙虛不居功之故。
有學者也說,這情況在北魏、隋、唐的碑石上經常出現,這並非是文字內容的考量。原因其實有二,第一個原因在於文字本身就隨著時代改變,所謂「正確」文字其實是在後代經由官方確立,而非字的原始面貌,因此當時這些「功」、「博」其實是可通用的「別字」而非「錯字」。另一個原因在於這三個朝代當時的背景,並非將文字視為傳達文意的工具,而是表達自我的「藝術」作品,如歐陽珣、顏真卿、張公禮等人,皆曾寫過未出頭的功字,目的是表現出書寫的流暢與文字的美感。(本段文字取自: 林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及樹靈塔等三處調查研究與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2014)
以下是中國書法在「博」字少一點,「功」字不出頭的表現: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博」少一點、「功」不出頭玄機何在? @ 賴鵬智的野FUN特區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7W0jFB


1919.4.25 阿里山神社鎮座
2018 年 04 月 24 日 23:34:52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阿里山神社原址位於阿里山萬歲檜(今千歲檜)旁,1919(大正8)年4月25日鎮座,戰後遭拆除,現已不存。
圖:阿里山神社今昔 2016 vs 日本時代
1919.4.25 阿里山神社鎮座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23hk8E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小池三九郎」的圖片搜尋結果

阿里山的「樹靈塔」現在已經成了觀光景點,不過在當年,可是個令人心底發毛的靈異事件。
在日本殖民臺灣初期,一八九九年時日本人小池三九郎最早發現阿里山的黑森林,而後由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琴山河合前來勘查,並決定砍伐阿里山當地木材,並為此規劃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阿里山森林鐵路於一九一二年正式全線通車,從此日本人加快了阿里山資源的開發。
然而,在阿里山砍伐的大量樹木中,有許多「千年神木」等級的巨樹。據說神木因而震怒,使不少伐木工人罹患怪病死亡,更誇張的是,連白米煮出來的飯,竟也變成了紅色,「樹靈作祟」的說法就傳了開來。為使伐木事業順利進展,日人於一九三五年興建「樹靈塔」祭祀阿里山的樹靈,還請道士上山作法。根據傳說,從此之後怪事就不再發生了。
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當年建造的「樹靈塔」,在它的底部有六層代表樹齡的環狀物,每一層代表五百年。這是因為被砍伐的神木,有很多不只有千年歷史,而是兩、三千年。
阿里山森林的砍伐並未結束。從日本時代起,一直到民國時期的一九七0年代政府禁止伐木為止,近八十年間有數十萬株樹木遭到砍伐,許多神木早已絕跡。不過,目前仍有數以萬計的老樹頭還在,以及樹靈塔、阿里山鐵路等遺留至今並轉為觀光用途的建設。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西元 1896 年,日本陸軍中尉長野義虎自玉里越玉山過阿里山時,發現阿里山為大片連抱之材的密林;是年 11 月,林圯埔撫墾署長齊藤音作率領探險隊,發現阿里山區有大森林;其後三年,西元 1899 年駐達邦番社辦事官石田常平聞自番民,其轄地東北約 7 公里之深處有大片檜木林,經番民引導親往觀察,果如所聞,乃即經由嘉義廳長轉報台南市署,當年即由台南市指派技手小池三九郎前往嘉義阿里山區一帶調查,確認有蓄積量龐大的檜木林。這項重大發現使得阿里山林木被大量伐採,台灣森林也因而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
阿里山鐵道  為了方便運輸珍貴的木材資源,日本人闢建了「阿里山鐵道」,這是台灣第一條森林鐵路。從阿里山森林被發現至阿里山鐵道開闢完成,共歷經 14 年時間。西元 1913 年,阿里山鐵道正式開通,全線自嘉義北門站起(海拔 30 公尺)到最高點塔山停車場(海拔 2,374 公尺),高度落差達 2,300 公尺以上,自嘉義到阿里山站全長共 71.9 公里。
 森林鐵路的闢建加速了山區的林木伐採,繼阿里山鐵道後,日本陸續在太平山、八仙山、林田山、木瓜山一帶興建山地鐵路,由於鐵路的運輸成本昂貴,加上維修不易,如今除了阿里山鐵道和太平山茂興段,多數的鐵道不是遭到拆除,便是已淹沒在荒煙漫草中。
 除了利用森林鐵路外,日治時期在林區搬運林木也常利用索道和木馬道,最早期還有部份木材利用河流運輸方式搬運到下游地帶。然而,隨著時間與運輸工具的演進,索道和木馬道早已廢棄不用,卡車則取代森林鐵路成為山區最主要的運材工具。
 早期卡車運材的路線被稱為「卡車道」,其後為林業經營需要均以「林道」稱之。今日除了林業經營管理保林、育林工作需要使用林道外,林業經營各項工作的推廣與林道均有相當大的關係。除此以外,林道亦是沿線居民及山區農林產品、經濟礦產等民生物資賴以便捷運送的主要交通要道。
 由於林業的經營型態已由過去森林資源經營,轉換為多目標與永續利用之森林生態系經營,因此林道建設工作必須配合林業經營的需要加以調整改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民國 71 年結束伐木後,已不再開闢林道。原有林道共 140 條,計有 2,639.9 公里,於民國 87 年間全面調查後,依林業經營需要保留部分,其餘予以封閉並植生造林。根據民國 95 年中的統計,目前現有的林道共 83 條,計有 1,699 公里,依其重要性可將其區分為「優先林道」、「次優先林道」以及「一般林道」。森林遊樂區聯外道路及通往造林中心區之林道為優先林道,共 16 條,計有 306.5 公里;其中為森林遊樂區聯外道路者有:東眼山、大鹿林道本線、達觀山、大雪山、八仙山、奧萬大、祝山、藤枝、宜專一線、翠峰等林道等。一般造林地及林地管理需要者列為次優先林道,如羅山林道等,共 39 條,計有 987.48 公里。其餘林班巡視等需要保持暢通者為一般林道,如水田林道等,共 28 條,計有 405.02 公里。
 山區之林道提供適度便捷的交通,因而成為今日登山客的最愛。目前除了主要的林道維持暢通外,許多林道如同森林鐵道因久未使用已逐漸消失,不同的是,荒廢的林道依稀可以看出當年的規模和位置,許多區段亦是主要的登山路徑。除了成為登山路徑,用於交通運輸外,林道還有許多附加價值,包括:
一 、促進森林育樂及旅遊觀光事業之發展;
二 、提供森林經營管理及山區農產品運輸便捷交通;
三、改善山地鄉之交通,促進山村經濟發展。
 台灣林業以永續經營為宗旨,隨著世界潮流的演變,對於森林資源的利用,已轉以生態系的方式經營管理,而以往主要用以運輸木材的森林鐵路與林道,不僅為巡護林地,保護森林資源的主要通道,結合現今台灣的豐富森林及人文特色等資源後,也為民眾提供了更多樣性的服務與發展。
資料來源
台灣的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農林漁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發行、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製作)


阿里山檜木大發現
1896年11月,,因而本多氏也帶回植物採集史上,第一份紅檜標本,且運至日本東京帝大,由松村任三教授以「福爾摩沙」拉丁語化,於1901年命名為台灣紅檜;台灣扁柏的採鑑則稍晚,由川上瀧彌與森丑之助,於1906年6月採自玉山山區,交由早田文藏1908年發表。
1896年11月19日,竹山撫墾署長齊藤音作夥同林學博士本多靜六組團搶攻玉山,誤登最難攻頂的玉山東峰,並遙見玉山西麓的針葉樹林(即阿里山的北端塔山一帶)。當時係取道東埔、觀高、八通關,同行的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本多靜六因罹患瘧疾無力登頂,但此行他卻採集了台灣第一份的紅檜標本,因此齊藤推算玉山西側為阿里山森林的北端說法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當時他本人並尚無親身接觸過。
隔年三月,齊藤將其登玉山所見成果報告當時的總督乃木希典,並研擬了開發森林的可行性方案。因此1897年12月,齊藤再度出發實施第二次調查,其勘查區域順著石鼓盤溪、陳有蘭溪、楠梓仙溪而至曾文溪上游,以今之溪流地形顯示,似乎沿著阿里山區域的外圍而沒有穿越森林的中心區。
直到1899年的2月,阿里山的原始檜木林才由石田常平真正的「發現」。根據石田氏的手稿記載,當時他擔任達邦社的辦事官,隸屬於嘉義辦務署第三課。石田常聽說在達邦東北方約七公里的地區有一片檜木林,當時他正監督第一駐在所的施工,值此工人返鄉之際,遂與當時的特富野頭目Moru等一行約四人從十字路上山一瞧究竟。
石田等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二萬坪附近,終於發現參天的巨木林,依照石田的說法,立於這片廣大無邊的原始檜木林之下,竟覺得昏暗不見天日,冥冥之中似乎有股神秘的力量牽引著。石田後來將其發現經過報告給嘉義辦務署署長岡田信興,並向上呈報台南縣知事,因為粗略的描述無法成為正式記錄,所以當局再派遣技手小池三九郎進行更專業的勘查。
小池三九郎初次的勘查從清水溪上溯,調查區域僅限於眠月以下的森林,後來在石田的引領下,再度從十字路上山進而抵達檜木林所在地。由於小池三九郎的林學涵養高過石田常平,因此其向台灣總督府提出的報告更受到重視。因此正式的文獻記載中,真正「發現」阿里山檜木林的變成了小池三九郎。
石田常平雖無正式文件留下記錄,但從他的手稿中得知,與河合鈰太郎、長谷川謹介、小笠原富次郎等人視察阿里山的記事,以及當時的大倉組試圖採用河川放流林木的政策經過。
阿里山原始檜木林千百年來處在深山人未識,率先「發現」者當然為原住民,然而第一位向文明世界報導的則是石田常平,依照行政倫理的文獻記載則是小池三九郎,而最早發現檜木林的則是齊藤音作與本多靜六,而經由本多靜六的採集,紅檜的學名終於在1901年正式將公諸於世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日治時期的阿里山老照片(翁幸昭先生提供)

尚未興建鐵道的神木
神木車站
神木車站與蒸汽火車
林場支線的兒玉(自忠)車站
沼平車站的運材列車
眠月線正通過木橋的運材列車
檜木建造的沼平驛
蒸汽火車
日治時期的神木與登山客照片

 

相關圖片「小池三九郎」的圖片搜尋結果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劫掠之殇】解密台湾千年神木怒吼之谜!-微众圈 - https://goo.gl/nAo47N「小池三九郎」的圖片搜尋結果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樹靈塔‧香林國中
樹靈塔‧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香林國中
樹靈塔,是日本人在砍伐阿里山最珍貴的紅檜後,許多伐木工人染上怪病而死,日本人認為是這些樹靈在作祟,心生不安,怕這紅檜被砍伐後的樹靈會找上來報復,為了安彿這些樹靈,而建的一座樹靈塔,用以祭祀這些被砍伐的紅檜
樹靈塔建於民國24年,周遭也有兩棵巨木隨侍著,這一棵是千歲檜,樹齡2000年,樹高35公尺,樹圍11公尺。
另一棵是光武檜,樹齡2300年,樹高45公尺,胸圍12.3公尺,這兩棵巨木像是在守護著樹靈塔般的,矗立在樹靈塔的周邊。
在樹靈塔旁,通往慈雲禪寺的步道,有一座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以下說明節錄自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網頁。
樹靈塔旁邊尚有一座表揚林學博士琴山河合對阿里山林木貢獻的石碑。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小池三九郎才知道阿里山地區的黑森林,而後由原任教於東京帝國大學的琴山河合教授來勘查,決定砍伐木材的方式、開發方向、鐵道等路線。
樹靈塔的周邊,除了幾株巨木及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外,全台灣海拔最高的國民中學香林國中也在這裡,海拔2195m,稱的上是最高學府了。
當你搭著阿里山小火車,走過巨木群棧道,那就順道來這瞻仰一下這幾個景點吧。


 

樹靈塔‧香林國中 - Mobile01 - https://goo.gl/NCV0Mk

鐵道引領的檜木追逐
台灣高山地區的林業是在佐久間左馬太任期的末段才正式啟動,但其準備則早在大日本帝國取得台灣為領土的第二年就已開始。這些行動非常明顯是針對檜木,而這背後第一個重要的名字是林學博士本多靜六^1,在日本被譽為「公園之父」的一個白手起家傳奇巨富。
一八九六年十一月,本多靜六參與了竹山撫墾署(主管嘉義與雲林的原住民事務)長齊藤音所組的二十七人團體,這個團的目的是要搶玉山首登,但齊藤最後誤登了更困難的玉山東峰,因而把台灣最高峰玉山的首登讓給了更晚出發的德國人史托貝爾博士(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爬山的人會對本多靜六不甚熟悉的原因)。而在這趟行程林學博士本多靜六帶回了紅檜的標本^2,因此被認為是發現台灣紅檜的第一人。
紅檜的材質優良而香味迷人,完全擄獲日本人的心。台灣山區發現紅檜的消息,很快在林業相關學者及官員之間傳開。不只是齊藤音環著玉山山腰走了一大圈,其他人也都在尋找哪裡有比較大片的紅檜林。
可能是因為人數相對而言比較少,與漢人的貿易往來又比較密切,鄒族原住民與日本新政府的關係比較舒緩。一八九九年,鄒族原住民特富野社頭目帶領石田常平、小池三九郎等人,對阿里山二萬平的上萬棵紅檜進行了最早期的探勘。這片檜木林被石田常平形容為
立於這片廣大無邊的原始檜木林之下,竟覺得昏暗不見天日,冥冥之中似乎有股神秘的力量牽引著。
Imgur阿里山檜木林,照片翻攝自日治時期文獻,引自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臉書
一九〇二年,總督府再請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河合鈰太郎(琴山河合)進行實地勘查,提出登山鐵道計畫,接著總督府擬定了阿里山森林開發計畫^3。一九一二年十二月,阿里山森林鐵路修築至二萬平,正式開始台灣的檜木砍伐。
以下我們會陸續帶到一些林業的知識,但並不是以林務單位的觀點,而是以高山山林生態的觀點。以生態觀點認為是重要的項目,可能反而是林務單位所認為的小事一樁,但當你繼續看到後面,就會發現這些小事對這整個故事其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台灣的高山林業基本上只針對貴重的針葉木,尤其是檜木,也就是紅檜與扁柏。而檜木只生長在一個海拔高度區間,北部也許從一千七百公尺開始就會出現,而南部則可能從二千二百公尺或更高才會出現,而其分佈帶正常只有約海拔五百公尺的高度差。因此,為了運送檜木原木所修築的森林鐵道就必須開築到檜木林帶的底部海拔高度,然後開始橫繞。為什麼是檜木林帶的底部呢?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吊運原木啊,要把原木往上運可就是很困難的事情呢。所以雖然阿里山鐵道的長度很長,但它卻只有從二萬坪以後的部分才真正通過開採檜木的區域。
由此可知森林鐵路的長度有一大段其實只是為了運送檜木原木,但其修築成本幾乎和開採區域是相同的,要建構一條如此昂貴的森林鐵路,一定得先確定該山區有綿延大片的檜木林帶。
阿里山發現大片紅檜林之後,連不相關的官員也開始在台灣各地尋找其他適合開採檜木的區域。最早開始的是太平山林場(一九一五年起)、接著是八仙山林場(一九一六年起)和大安山林場(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三一年)。這四個林場作業方式還是有些許不同,後三者都有搭配索道運用。而八仙山林場的作業方式尤其複雜,原先的規畫是想要利用大甲溪來運輸原木(請注意當時大甲溪沒有水壩),但最後並不順利,還是改回以鐵路方式進行運輸。
在相隔百年之後再來觀察此事,當年日本人在台灣的高山地區採用森林鐵道作為運輸工具,不管是否為陰錯陽差,其結果真的是對水土保持非常友善的一種林業運輸方式。而主要的技術原因其實是鐵道不好轉彎,常常得採取高架方式興建,因此沒有將山壁切破產生連續的斷面,比較不會製造新的崩坍。
鐵道要轉彎有多困難呢?請留意阿里山鐵路在獨立山這帶所採取的繞大圈圈方式就可以理解。所以後來的林場普遍改採索道來處理主爬升段也就是很自然的選擇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今台灣只有阿里山森林鐵路可以轉型觀光的原因,一車到底問題才會少,如果還要轉搭流籠,那麼光是安全顧慮就已經太沉重了。
但森林鐵道的維護成本非常高。八仙山林場最早沒有採用森林鐵道,應該就是因為阿里山森林鐵路花了太多錢,總督府對投資裹足不前之故。一九一八年開始伐木的大安山北坡林場,最後其實是因為木材售價不佳,營運入不敷出而關閉。對照西林村當地老一輩原住民的說法說林場會積欠工資,似乎相當吻合。
Imgur大安山森林鐵路,照片翻攝自日治時期文獻,引自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臉書
日治後期興建的哈崙森林鐵路(一九三〇年起),還有大戰時期新闢的林田山(一九三九年起)和嵐山(一九四三年起)森林鐵路,這三處高山林場都還是採取同樣的索道搭配森林鐵路的運輸手法。就算大戰後期經費變得拮据,據說還林田山林場曾改用牛隻拉輕便車,但仍然是使用森林鐵路作為運輸的方式。
以現在的時空環境不易理解當年為何不採用林道和卡車運輸,其實這和當年的科技以及燃料取得方式都有關。在那個時代,蒸汽火車頭還是比較普遍的,因為燃料(木材或煤炭)取得比較容易。而鐵道運輸的能源效率也比較好。現在很普遍的汽油引擎在當年的價格、效能以及燃料取得的難易度反倒都不是那麼適合林業的使用。固然森林鐵道本身的興建與維護成本非常高,但它每趟的載運成本在當年反而是比較低的。也因此對於高山地區的林業運輸需求而言,森林鐵路就成了最合理的選擇。
雖然這些高山林場伐木的主要目標都是檜木,但日本人在這幾處林場也絕對是有砍伐其他樹木的,否則撐起鐵軌的那些木材是哪裡來的?蒸汽火車的燃料是哪裡來的?不過這數量比起有商業銷售的檜木部份,還是可予以忽略的。因為在最深的山區作業,那當然是要優先取最有價值的木材才划算啊。
當時還有一些比較靠近平原區域的林場是採用台車道進行作業,例如望鄉山林場(一九三三年起)。但這些林場的作業標的物就不是以檜木為主,林場規模也小得多。
而日治時期台灣高山地區被砍下來的檜木被使用在哪裡呢?據說是大量使用於全台各地的神社,也有部分被運到日本本土,用於構築神社鳥居等等。明治神宮在一九七一年雷擊事件之前的第一代鳥居,就是採用阿里山的檜木所製成。而很有趣的是,發現台灣紅檜的第一人林學博士本多靜六,正是明治神宮的庭園設計參與者之一。我不知道他是否扮演了某種角色,也或者台灣檜木之優良已經是基本常識,不需要這個台灣紅檜的發現者多說任何一句話了。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阿里山歷史概述-阿里山全方位旅遊(台灣local tour) - https://goo.gl/VJ9U5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神木靈韻
2014-08-22 09:27:17
●甘鐵生
三次到阿里山,每次都在這童謠的旋律中,被阿里山神木所震撼。其實這浩瀚的林海中,如今只剩了幾十棵紅檜。更多高大挺拔的樹木叫扁柏或亞杉、鐵杉、松樹等樹種。紅檜,這些動輒上百上千年的巨樹們,吸取了日華山精,使山林中瀰漫著醉人的芬芳,於是被稱作「香林」!
上篇
「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純凈的台灣童謠在山中純凈地飄蕩。在綠色掩映中,那歌聲像雲霞無形的翅膀,在香林中飛呀飛……
第一次進阿里山是乘坐小火車。從車窗外望,滿眼翠綠!移動的樹木和花草像影子一樣飛掠。陽光也帶著通黃或綠色的光柱,扯碎著、迷亂著、交錯著,從眼前逃避似的掠去。讓人覺得這片香林充滿怪異的靈韻!
待下了火車,置身在高大挺拔的、枝蔓叢生的巨樹和灌木包圍之中,尤其能感到空氣充盈著各色精靈——從紅檜身上,從被山間迷霧籠罩的各色叫不出名目的灌木身上,洋溢著自由飄蕩的靈魂。它們的氣味是那樣讓人心蕩神怡,那樣讓人精神亢奮——這分明是香林的靈魂在和你的靈魂溝通、共鳴!你被這和諧而與世無爭的純凈、空靈而坦蕩的靈魂感動了!她跟你只是用她身上散發的精靈——她的體味交流。這就足夠了。
第二次是乘大巴進山,仍然有這種切膚的感覺,於是更愛阿里山香林了!
第三次又來,一路上就期盼再與香林魂魄交流。然而天公不作美,遇雨了!那也要在雨中與香林交流!山路崎嶇,忽而雨霧遮蔽了山巒和綠野,忽而雨歇又讓白雲彩練般在山峽中飄蕩,一會兒纏住了大山的腰肢,一會兒又給山頭戴上潔白的帽子、圍上飄逸的頭巾……這不就是花草樹木的精靈在和大山遊戲嗎?她們婀娜著萬千柔姿,恣意挑逗著對方——都是微笑著、會意著、相互美化著,決不像人類的爾虞我詐和持強凌弱!
終於到了停車場,又乘小巴進入香林深處。真是山色空濛雨亦奇呀。剛下車來,便被一股濃郁的香氣隨著雨霧激情地將你摟抱起來。那是飽含著負離子的香氣,是香林的體味,也是她體內精華的外溢。那是讓所有人傾倒的大自然的精華。但真的不像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呀。此刻,代替光柱的是雨柱。可是因茂密的香林用她所有的枝枝、杈杈、葉葉,齊心合力地低檔和攔截雨柱的侵擾,雨水便失去了囂張,只是羞羞答答地或急或緩地吟唱起來,仿佛很不情願地詠頌香林「盛情」的迎接。於是水霧在香林中冉冉漂浮。濃厚點的便呈白色,輕浮些的則呈微微的淡藍色,從樹叢中漂浮到灌木叢中,又從那裡漂浮出來,纏繞到參天的合抱之樹上——這不就是阿里山香林的魂魄嗎?她們似乎是在互相告慰著什麼、傳遞著什麼消息、講述著什麼叢林的哲學。我呆呆地站在雨中觀看,哦,神奇的靈韻吆!有時她們聚集成顯得厚重的霧氣,有時又各自四散,只剩了微薄的一片,變幻著形態,在陰暗的雨天仍然瀟洒地、無拘無束地憑著天性,任性地往來穿梭。那樣從容、那樣雍容,還帶著莊重的高雅……
沿著濕漉漉、彎曲的木梯道,我走向煙雨深處。儘管雨水滴答滴答地從臉上流到頸項里,但看到那些殘留的巨大的紅檜的根部時,我們還是滿懷敬畏地在它面前拍照留念。那散布著氣息的神木靈魂,那漂浮的雲霧,又是在傳遞著悠遠的回憶吧?那霧氣和雨滴,可是她們凝重的嘆息和淚水?
也許她們在回憶遠古的神話。大約是3500年前,阿里山便被造化賦予了一個神秘的使命:生長紅檜,這世界上極其罕見的樹種。它一生長便極其挺拔、極其壯碩,一味地朝向天際伸展。它在無騷擾的原始環境中生存了數千年。
也許,她們在訴說阿里山天然森林資源的濫觴?
對於天命安排的生離死別,它們是毫無怨言的。讓它們痛恨的是以外力殘暴地、野蠻地讓它們夭折!它們曾經是何等幸福、安康地在阿里山生長、遊戲,與百鳥、百獸和自然風雨一起嬉戲、親和呀。可是,暴力,撕破了它們幸福和諧的家園!
與世隔絕的平靜日子是1895年4月17日被打破的。它們當然不知道,恥辱的《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4年後, 一位叫小池三九郎的日本技師便來阿里山探險,發現阿里山神木群。1899年,原台灣總督府森林學博士河合鈍太郎率隊進一步勘察阿里山,認定紅檜巨大的開發價值,制定了龐大的開發計劃。1900年6月12日,日本政府派小西成章、小笠原富二郎、小池三九郎及石田常平等人調查阿里山森林資源,說有30萬株原始紅檜遍及整個阿里山區;1906年2月,大阪的合名會社藤田組取得了經營許可權。當年7月,鐵路工事開工,同時緊鑼密鼓進行紅檜採伐作業。
人有人言,鳥有鳥語,我相信阿里山紅檜一定有樹的語言。在她們之中,肯定一直流傳著萬能的人所聽不懂的樹語:日本那個小池三九郎被一棵棵合抱巨樹下侏儒一般仰望著,他被驚得目瞪口呆,嘴中不住地念叨「神木呀神木」。可不,阿里山紅檜哪棵沒有千餘年的樹齡,哪棵樹沒有百餘米高!小池三九郎一眼就看出,每棵紅檜的材積至少達數百立方米以上!
阿里山廣而深峻,紅檜與大山相依為命。這是個有著千年修煉的精靈所在之地。在這裡修築鐵路、砍伐紅檜,必然會遇到種種靈異事件。果然,稀奇古怪的病例層出不窮了。工傷事故莫名其妙地發生了。每開發一寸,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似乎山精樹怪和種種神靈都在作祟。原始森林裡,只要勞作的聲音一大,便會起風下雨。即使大晴天,也會氣象萬千。動不動就塌方。拉肚子、發燒打擺子像飲食起居一般成為慣常之事。夜間睡覺,竟發現有赤身裸體的男女在帳篷里幽靈般穿出穿進。定睛看時,便依然只是擁擠在一起的苦力們。再有就是失蹤。好端端的人,突然不見了。誰也說不清他是逃跑了還是被怪獸給吞吃了。還有人看見原始森林裡會發光的樹木。可等他們壯著膽子披荊斬棘地湊到樹前,卻發現不過是特別普通的一棵樹木。甚至有人發現有野人出沒……疾病、失蹤和死亡如影隨形。為了保證進度,曾用毒氣殘殺台灣原住民的種種殘酷手段肯定都用上了。對此,阿里山每棵草木都有記憶。然而只是用樹的語言在流傳,人類是永遠也聽不懂的。砍伐者怎會記述自己的卑鄙無恥?!所有的苦難都被刻意地掩埋了。人們只能從紅檜殘軀上體味出死亡砍伐的兇殘。 (未完待續)


日治時期阿里山寺舊照---方尖碑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戰後時期阿里山森林鐵路。相片來自:日本松本謙一所拍攝。(4) Steve FU - 尋根歴史 | Facebook https://bit.ly/45Arlyd

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阿里山-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阿里山鐵道的催生者河合鈰太郎/小

戰後時期阿里山森林鐵路。相片來自:日本松本謙一所拍攝。(4) Steve FU - 尋根歴史 | Facebook https://bit.ly/45Arly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