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兩宋遼金書法-書法空間——永不落幕的書法博物館 - https://goo.gl/bkUl5M
吟徵調高炷下桐, 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 以聽無弦一弄中。臣京謹題。
【簡介】
蔡京(1047-1126),字元長,仙遊(今福建仙遊)人。精工書法,尤擅行書。《聽琴圖》是宋徽宗趙佶人物畫的代表作。左上有瘦金書“聽琴圖”三字,左下另書“天下一人”押。蔡京深得徽宗寵信,所以在他的繪畫作品上多有蔡京的題記、題詩。此畫面上方,有蔡京題七言絕句一首,形容畫中情景,頌揚琴聲的清越宛妙,書法欹側姿媚,功力深厚
蔡京,怎樣攀上了“國寶名畫”?
時間:2010-10-21 07:31:09 來源: 作者: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幅北宋名畫——《聽琴圖》,這幅國寶級的傳世之作,惟妙惟肖地描繪了一種悠然自得的貴族生活。畫面為豎條,構圖簡單,設色古雅:青藤、雜花。古松、瘦竹。松蔭下,一人焚香撫琴、左右分別端坐紅袍、青袍和一名童子當聽眾。琴音縈繞,所有人都進入了陶醉的狀態……這幅著名的《聽琴圖》,卻暗藏著三個未解之謎:一,這幅傳世名作的作者究竟是誰?二,畫面上的三個主要人物究竟是誰?三,為什麼宋徽宗題字竟比奸臣蔡京(1047年~1126年)的題詩位置更低?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級名畫《聽琴圖》
《聽琴圖》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這幅作品是宋徽宗趙佶的得意之作;也反對者聲言,這幅名畫純屬宮廷畫師,描摹的宮廷生活。最主流的說法認為,《聽琴圖》確實很像北宋宮廷細膩、艷麗的畫風,但不可能出自皇帝之手。從趙佶的傳世作品來看,此圖與宋徽宗的筆法大異其趣,幾乎可以斷定,不是趙佶的筆墨。甚至有行家極為肯定地說:“餘自可一望而識。”可惜,畫面上沒有真正作者的題款和印信,只留下:右上角,宋徽宗的瘦金體“聽琴圖”三個大字;左下角,皇帝“天下一人”的印章;正上方,大奸臣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詩。這就涉及第二個謎團了。《聽琴圖》上的主要人物究竟是誰?是幾個閒散的貴族士大夫,還是宮廷裡的皇室成員?最主流的觀點斷定:這幅作品是宮廷畫師描繪趙佶娛樂休閒的場景,其中還畫上了他的近臣蔡京。可見,君臣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正因為皇帝是書畫高手,因此,才對書法大家——蔡京高看一眼,這層私交,早在趙佶作親王的時候,就建立起來了。
大奸臣蔡京被指為“六賊之首”,同時,也是一位頂尖的藝術家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三中記載:一年夏天,兩個下級官吏極為恭謹地侍奉蔡京,不停地用扇子為他搧涼。蔡京也覺得很美,就乘興要過紙扇,在上面題了兩句杜甫的詩。幾天之後,這兩個傢伙陡然而富。為什麼呢?原來,那把蔡京題過詩的折扇,竟被某親王花兩萬錢買走了——兩萬錢,這可是個天文數字啊!北宋時代,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銷。真是無上的造化,那位出高價的親王,就是未來的宋徽宗。從那時起,酷愛書畫的趙佶就成了蔡京的“鐵桿粉絲”。可惜,蔡京在民間的名聲很臭,這個福建人善於溜鬚拍馬,見風使舵,他的官運非常旺盛,曾先後四次擔任宰相,掌握中樞大權達17年之久。政績太糟糕了,比如:增設“應奉局”和“造作局”,大興“花石綱”之役;興建延福宮等等,哪一項不是圍著皇帝屁股轉,哪一項不是奴役天下,搜刮民脂民膏?他一手製造的人禍,使自己淪落為北宋最腐敗昏庸的宰相之一。太學生陳東上書,把蔡京列為“六賊之首”。但是,“大奸必有大才”,蔡京即是一例。儘管他禍國殃民,卻寫得一手好字,完全稱得上古代頭排的書法大師,至今尚有《草堂詩題記》、《節夫帖》、《宮使帖》等傳世。
蔡京在《聽琴圖》上題詩,真是漂亮。如今滿世界亂混的所謂書法家,再練一百年,也達不到蔡京的水平
“大奸臣”蔡京的確是個極為罕見的藝術人才,不僅在書法領域,他的詩詞、散文都非常優秀。據說,宋朝人一談到蔡京,往往用“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來形容,就連米芾都佩服得五體投地,他那麼狂,居然自陳:書法不如蔡京。蔡京曾當面問米芾:“當今書法什麼人最好?”米芾答道:“從唐朝晚期的柳公權之後,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問:“其次呢? ”米芾說:“當然是我。”真是惺惺相惜呀。說到這裡,就不能迴避《聽琴圖》第三大謎團了。為什麼蔡京的題詩竟然高於宋徽宗的題款?這可是“大不敬”的罪過呀。蔡京的題詩,很快卻招來了滾滾而來的憤怒和謾罵。胡敬曾在《西清札記》中,對蔡京口誅筆伐,指責的焦點就是他公然敢於邁過皇上,在《聽琴圖》正中題詩。這簡直是要造反啊!以蔡京丰富的政治經驗,他絕無膽量、也不可能做這種授人以柄的蠢事。或者,皇帝有明確指示,可以將題詩高過自己的“御筆”。最有可能的是,格式限制。《聽琴圖》的畫面較為狹窄,一首七言絕句,不應刻意安排到畫面底部,也很難配合皇帝御筆,找一處安插題詩的空白。宋徽宗是書畫名家,當然不會削足適履,毀砌藝術規律。
---------------------------------------
《聽琴圖》的作者另有其人,它真正的作者是南宋理宗時期的畫院待詔孫必達。這是一位才華出眾又有些調皮搗蛋的畫家,《聽琴圖》是他假託趙佶之名的造仿之作。畫面上存心露出的破綻,有詼諧譏諷之意。不過,孫必達諷刺趙佶,未必就表明他多憂國憂民。畢竟,孫必達作畫時離北宋滅亡已有百餘年。他畫這幅諷刺畫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抗議南宋時期畫院待詔嚴禁署名的糟糕規定
----------------------------------------
宋徽宗趙佶 (1082-1135),在位25年。是一位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均無建樹卻在藝術方面無所不精、無所不能的一代帝王。尤其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剛健瘦硬、頓挫有節、筆勢勁逸、秀麗多姿,顯示出他極高的藝術天賦。
《聽琴圖》是北宋人物畫中的傑作。畫幅右側上方有趙佶瘦金書題:“聽琴圖”三個字,下另書“亓”押,據說此畫押整體為“天”,下半部為“下”,上下兩部分又可認作“一人”,以取“天下一人”之意。
《聽琴圖》軸是一幅優秀的中國人物畫。畫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著頭,雙手置琴上,輕輕地撥弄著琴弦。聽者三人,右一人紗帽紅袍,俯首側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氣就像完全陶醉在這動人的曲調之中;左一人紗帽綠袍,拱手端坐,抬頭仰望,似視非視,那狀態正是被這美妙的琴聲挑動神思,在那裡悠悠遐想;在他旁邊,站立著一個蓬頭童子,雙手交叉抱胸,遠遠地註視著主人公,正在用心細聽,但心情卻比較單純。三個聽眾,三種不同的神態,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上的三個人都是誰?
作品賞析
這幅畫的背景和道具處理得十分簡練,主人公背後,畫松樹一株,女蘿攀附,枝葉扶疏,亭亭如蓋。松下有竹數竿,蒼翠欲滴,折旋向背,搖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僅一幾,几上置薰爐,香煙裊裊。主人公對面,設小巧玲瓏山石一塊,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這些外,別無它物。使人感覺到,這是一個高級的園庭,但卻經過了作者精心剪裁。所有佈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個畫面的氣氛,彷彿使人覺得,在這靜謐之中,有一陣陣的琴聲,混合著微風吹動松枝竹葉之聲,從畫中傳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詩來形容,其妙處那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上的三個人都是誰?
畫面上方,有"六賊"之首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書字體的"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畫押,這樣一來,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其實這一幅作品是他畫院裡的畫家繪畫趙佶本人行樂時的狀況。
圖中共有四人,正中端坐的撫琴者為宋徽宗;左側青衣仰觀者是王黼,身邊一童子拱手而立;右側俯首恭聽者即是蔡京。他們各個都凝神靜聽,沉浸在這美妙悠然的琴聲中。此時威風凜然、風度翩翩的君王是絕不會想到日後他會被金人俘虜,悲慘地病死在他鄉的啊!
趙佶《聽琴圖》絹本設色,147.2×51.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描繪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撫琴,前面坐墩上兩位紗帽官服的朝士對坐聆聽,左面綠袍者籠袖仰面,右面紅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彷彿正被這鼓動的琴弦撩動著神思,完全陶醉在琴聲之中。叉手侍立的藍衫童子則瞪大眼睛,注視著撥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聲為主題,巧妙地用筆墨刻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樂的意境。畫面背景簡潔,如蓋的青松和搖曳的綠竹襯托出庭園高雅脫俗的環境,而几案上香煙裊裊的薰爐與玲瓏石上栽植著異卉的古鼎與優雅琴聲一道,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
畫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書七言絕句一首,右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聽琴圖”三字。
作品構圖簡淨,人物舉止形貌刻畫生動傳神,衣紋線描勁挺略帶戰筆,樹石器具描寫工致而毫無呆板,著色渾厚而不失清麗,是宋代宮廷人物畫的代表作品。
由於作品本幅有徽宗題名與畫押,作品一度被認為是趙佶所畫,後經學者考證,此幅為宣和畫院畫家描繪徽宗趙佶宮中行樂的作品,而圖中撫琴者,正是趙佶本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聽琴圖》賞析
Posted on 2016-08-03 in 文化
聽琴圖(國畫) 趙佶 北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聽琴圖》原作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主人,黃冠緇服道士打扮,居中危坐微微低頭,輕撫琴弦。聽者三人,右一紗帽紅袍,俯首側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似有陶醉;左一紗帽綠袍,拱手端坐,似視非視,有所遐思;其身旁一蓬頭童子,雙手交叉抱胸,遠遠注視著主人公,用心細聽,面相神情中可見其單純模樣,至於聽不聽得懂,且未可知。好畫自有匠心,畫中人物雖有兩者低頭,其角度亦有不一;而同樣兩者抬頭,又弧度不同。試想,這主體三人,也許有表演之嫌,卻引以為藝術知己。
雅事本就不適合鬧騰:精舍讀書、山陰問道、高山尋幽、寒江遠眺……哪個不是在相對安靜的情境裡尋求自己內心的道理?不然,熱鬧如顧閎中的《夜宴圖》,也不見得韓熙載在其中多快樂;而人再多,就是《清明上河圖》裡面的趕集了。況且,一生知音又何須多,有兩三即夠:互相懂,會心一笑足矣;若不懂,說太多也一樣寂寞。難得的是,《聽琴圖》有聲音時不鬧騰,空亦不空;而無聲音時,松枝竹葉瑟瑟,混合著微風伴著几上薰爐里的青煙,不時流出,似餘音裊裊。
此畫出自誰手,頗有異議。作品右上角有趙佶所書「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天下一人」的畫押,這樣一來,畫作似乎成了他的。但有人認為這幅繪有趙佶與紅袍蔡京、青袍童貫行樂景象的畫作,出自畫院畫家之手。原因在於此畫正中位置有人臣蔡京所題七言絕句:「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胡敬曾在他所著《西清札記》中大罵蔡京,說他無論如何不該如此肆無忌憚地題詩於畫之正中,而且還在御筆上方。不過,若趙佶真讓蔡京題於上面,我以為寫了也就寫了,若是藝術家的趙佶不按常理出牌呢?然而不管此畫是否為代筆,都不影響它是一幅上乘之作,且趙佶與蔡京定是欣賞它的。
整體氣質而言,此畫工整清麗,神妙無加。宋人對美的定義有別於唐:唐畫雍容,宋畫清雅。這清雅來自線條的纖細與造型的疏瘦,也來自於色彩的純凈與器形的玲瓏。具體都可從簡遠的背景和清疏的道具窺得一二:近處山石瘦漏透皺,古鼎一束纖巧花枝;遠處新篁高挑修長,攀附向上的女蘿枝葉扶疏,即使是如蓋蒼松也孤高亭亭。古琴氣質本就清遠,加之香幾琴案身形簡潔,「聽琴圖」三字瘦硬通神,也是配極了這調調。人和器物一樣,體態也還是清瘦模樣,似乎更精神些,有股雅氣。而人物衣著色彩如宋瓷般純凈古樸,無紋無
從場景設置來看,無論是繪畫者還是畫中人物,都似有潔癖之嫌。這種精神潔癖是排他的,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說它不食人間煙火也好,但無論怎樣,這是一個高級的園庭,且這精神貴族有著濃厚的文人氣息。單從道士打扮來說,若真為趙佶,也許他以為那龍袍從色彩到造型都過於雍容,就乾脆脫掉換個氣質。人之任性和不可捉摸之處在於:穿粗布的人整日發奮為著有朝一日披上綢緞;而錦衣玉食者,反想念麻衣的返璞與自然。
趙佶這一生也是錯付,如扣帽子的史學家說的文人誤國。蔡京書作高超,卻因人品而被詬病藝術成就,在某種意義上遭遇道德捆綁。性情的確有關藝品,但成就和人品有多大關係,至少客觀上不必等同。時移世易,趙佶于靖康元年被金人掠去,死於「五國城」;欽宗即位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長沙;童貫也差不多同時期被處死。此三人一生閱盡榮華卻落得悲戚收場,但那時聽琴,永遠定格於這畫中……
-----------------------------------------
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上的三個人都是誰?
2016-01-21 15:17:00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在位25年。是一位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均無建樹卻在藝術方面無所不精、無所不能的一代帝王 。尤其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剛健瘦硬、頓挫有節、筆勢勁逸、秀麗多姿,顯示出他極高的藝術天賦。
《聽琴圖》是北宋人物畫中的傑作。畫幅右側上方有趙佶瘦金書題:「聽琴圖」三個字,下另書「亓」押,據說此畫押整體為「天」,下半部為「下」,上下兩部分又可認作「一人」,以取「天下一人」之意。
《聽琴圖》軸是一幅優秀的中國人物畫。畫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著頭,雙手置琴上,輕輕地撥弄著琴弦。聽者三人,右一人紗帽紅袍,俯首側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氣就像完全陶醉在這動人的曲調之中;左一人紗帽綠袍,拱手端坐,抬頭仰望,似視非視,那狀態正是被這美妙的琴聲挑動神思,在那裡悠悠遐想;在他旁邊,站立著一個蓬頭童子,雙手交叉抱胸,遠遠地注視著主人公,正在用心細聽,但心情卻比較單純。三個聽眾,三種不同的神態,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作品賞析
這幅畫的背景和道具處理得十分簡練,主人公背後,畫松樹一株,女蘿攀附,枝葉扶疏,亭亭如蓋。松下有竹數竿,蒼翠欲滴,折旋向背,搖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僅一幾,几上置薰爐,香菸裊裊。主人公對面,設小巧玲瓏山石一塊,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這些外,別無它物。使人感覺到,這是一個高級的園庭,但卻經過了作者精心剪裁。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個畫面的氣氛,仿佛使人覺得,在這靜謐之中,有一陣陣的琴聲,混合著微風吹動松枝竹葉之聲,從畫中傳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詩來形容,其妙處那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畫面上方,有"六賊"之首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書字體的"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畫押,這樣一來,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其實這一幅作品是他畫院裡的畫家繪畫趙佶本人行樂時的狀況。
圖中共有四人,正中端坐的撫琴者為宋徽宗;左側青衣仰觀者是王黼,身邊一童子拱手而立;右側俯首恭聽者即是蔡京。他們各個都凝神靜聽,沉浸在這美妙悠然的琴聲中。此時威風凜然、風度翩翩的君王是絕不會想到日後他會被金人俘虜,悲慘地病死在他鄉的啊!
----------------------------------------
《聽琴圖》,孫必達繪於1240年代,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裡種著一棵樹,樹下坐著三個人。
居中身著道袍、焚香撫琴者,是北宋最偉大的畫家、書法家、茶藝創始人、藝術贊助人趙佶;右側身著紅袍、執扇俯首者,是北宋最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藝術評論人蔡京;左側身著綠袍、凝神遐想、背後立一侍童者,是北宋最有眼光的書畫中間商、藝術策展人童貫。
清風入松,琴韻悠遠。史上頂配的風雅組合,把觀眾思緒帶入歷史深處。
稍顯遺憾,趙佶、蔡京、童貫又各被攤派了一款政治身份:昏君、佞臣和閹豎。如果要葬送一個王朝,上述三人是標配。歷史證明,他們完全具備這個能力。所以,他們唱念做打的那個朝代名字後面得加一個限定詞:北宋-末年。
畫面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準確說是1103年。按時間推算,彼時,未來的梁山義軍首領黑矮子宋江還在躥個兒的年紀,將來會把趙佶擄到北地受辱的金朝名將完顏宗翰已經能一把拉開200斤的強弓。當然,宋江和完顏宗翰,對於彼時的趙佶等人來說,屬於認知上的第三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北宋末年的生活,是若干已知因素的疊加。
此前一年,汴梁政治圈被一股吹捧蔡京的輿論籠罩。無論是朝臣還是嬪妃,齊聲為大名府知府蔡京唱讚歌,蔡京任何言行都會引來滿屏點贊和獻花。甚至互為政治對頭的左僕射韓忠彥與右僕射曾布,都會在為蔡京點贊時不期而遇。時也運也,恰好此時趙佶想為他爹神宗立傳,起居舍人鄧洵武藉機獻上《愛莫助之圖》,意思很明白:蔡京,大筆桿子啊,怎能少他幫忙?於是,趙佶下定了重用蔡京的決心。不久,蔡京受詔入京為相,頂掉的正是為他點讚的韓忠彥。又不久,趙佶再次給蔡京壓擔子,此番他取代的是另一位點贊黨曾布。詔命傳達的那天,趙佶在皇宮正殿旁的休息室非正式地約談了蔡京。君臣之間說了一番很親密的體己話,然後,感恩复感動。
這是趙佶與蔡京之間的第一段蜜月期。在蔡京起起落落的政治生涯中,這段蜜月具有標杆價值,它決定了一小撮人危害一個國家的潛力值。
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是坐在畫裡凝神遐想的童貫。事情原委,得從頭說。在蔡京當上宰相前三年,也就是1100年,他曾遭罷官外放,“提舉洞霄宮”,駐地杭州。罷他官的人,正是剛即位的宋徽宗趙佶。此際遇,等同於升遷的船票遭人撕毀。好在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恩主很快降臨,確切講是蔡京自己努力爭來的。同一年,書畫中間商童貫以天子供奉官的身份下江南尋訪名家書畫,在杭州住數月。撞上槍口的機會,書法家豈會放過。蔡京極力巴結、須臾不離,將自己作品一件件呈上。好物件被送往汴梁,皇宮成了蔡京書畫作品專場展區。自然而然,蔡京的名字重回趙佶視野。1102年,蔡京調任大名府。1103年,蔡京進京任宰相。
君臣互粉模式正式啟動,文藝治國的實驗也由此開始。具體工作是鬥鬥茶、寫寫字、評評畫、聽聽琴,偶爾,蔡京會從民間搜羅幾位漂亮的處女,供道教徒趙佶採陰補陽。從旁喝彩的,永遠是藝術策展人童貫。
《聽琴圖》,即是“文藝治國”的一幅空靈畫卷。畫面正上,是蔡京所題的馬屁詩: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不作詳細註釋了,簡單說說“灶下桐”,就是將險些當柴火燒掉的上好桐木,搶救回來,製作成琴。用此典故,充分錶達了佞臣對昏君的感激之情。
“聽琴”過去23年後,也就是1126年,汴梁淪陷,北宋覆亡。畫中三人分別領受自己的結局,童貫被處死,蔡京遭流放,趙佶與三千多皇族貴卿、后宮妃嬪一起,被金人擄往北地,充作家僕和性奴。史稱靖康之恥。
關於趙佶,史家公允評說: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當然,也有很多關於他的訛傳。譬如,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聽琴圖》是趙佶所畫。事實上,這是莫大的誤會。問題有二:一、馬屁精蔡京怎敢在皇帝頭頂上題詩?二、太監童貫怎麼能長鬍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顯然,《聽琴圖》的作者另有其人,它真正的作者是南宋理宗時期的畫院待詔孫必達。這是一位才華出眾又有些調皮搗蛋的畫家,《聽琴圖》是他假託趙佶之名的造仿之作。畫面上存心露出的破綻,有詼諧譏諷之意。不過,孫必達諷刺趙佶,未必就表明他多憂國憂民。畢竟,孫必達作畫時離北宋滅亡已有百餘年。他畫這幅諷刺畫的真實目的,是為了抗議南宋時期畫院待詔嚴禁署名的糟糕規定。你能從《聽琴圖》裡,聽出作者孫必達暗藏千年的畫外音嗎?■
宋朝十惡不赦奸臣蔡京,也曾是勇於追夢的書法家讓宋徽宗花上1年開銷買他的作品。(圖/維基百科)人品超爛卻能寫出一手好書法!北宋第一奸臣蔡京堪稱天才,竟讓宋徽宗花上1年開銷買他的作品-風傳媒 https://bit.ly/2IeBPy5
蔡京在歷史上的評價非常差。講到宋徽宗,人們也許會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但講到蔡京,那就是死不足惜了。做為北宋的末代宰相,蔡京被稱為「六賊」之首。他曾命令手下到民間搜刮奇珍異寶,並放任宋徽宗沉迷於自己的嗜好中,使得朝廷動盪不安,最後還讓金兵入侵成功。歷朝歷代所有令人唾棄的事情,他好像全都幹過了,其名聲之差可見一斑。
然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儘管蔡京政治上的名聲不佳,但在藝術方面,他可也是才子一名。
沒錯,蔡京在當時可不是什麼二、三流的業餘藝術家,而是自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的頂尖大師。宋徽宗擁有絕佳藝術品味,這大家都知道;能獲得徽宗的認可,那表示此人絕非尋常之輩。蔡京不僅獲得宋徽宗的認同,還因此被拔擢為宰相,說他是當代最強藝術家,一點都不為過。
蔡京鋒頭最健的時候,隨便寫個字都能在市場上賣出好價錢。人們一談到蔡京的書法,張口就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話裡話外都透露出「蔡京書法天下第一」。至於一位理應前途光明的書法家,為什麼會在陰錯陽差下,淪為一代奸臣呢?
人肉印表機就是我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個混蛋,蔡京當然也是如此。早年的蔡京每日沉浸在筆研、丹青、圖史、射御之中,儼然是個勤奮好學、品味高雅的好青年;十六、七歲時,已經是聞名遐邇的才子,知名度和名譽等級都有A++。
雖然不像王羲之等人有能力開創新字體,但他擅於臨摹各家書法;講白一點,蔡京的眼睛就像照相機,雙手就像影印機,只要看過一遍,就能複製出一模一樣的字。
假設把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也就是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京)的作品並陳,一眼看過去,並從中選出看起來最順眼的,許多人都會選擇蔡京的字。沒錯,蔡京的字就是這麼有魔力。儘管沒有蘇軾的天然、黃庭堅的勁健,米芾的縱逸,卻能讓人覺得「順眼」,看了還想再看。但這究竟是為什麼?
祕密其實在於他學得一手好柳體。眾所皆知,柳公權是北宋最受推崇的書法家,柳體之美,在於秀傑深醇之氣。用個形象化的比喻,就像是休假時穿上T恤牛仔褲的大老闆,表面上看起來與普通人無異,但那種與眾不同的氣質,是藏也藏不住的。
在楷書字體中,柳體的難度也可說是最高的。唐朝有句諺語「千古學柳體無大家」,足以說明柳體的困難程度。由於它的結構與寫法都比較特殊,且容錯率極低,稍有偏差,「柳味」就沒了。至於蔡京,果然不負「人肉印表機」之名,早在少年時期就就充分掌握了柳公權字體的特色,一撇一畫都能完整呈現柳體神韻。
就連狂人米芾也認可
成年後,蔡京的書法風格出現了轉變。當時的書法界突然掀起一股「尚意」的風潮。「尚意」指的是什麼呢?宋朝以前,書法家重視的是「尚法」,也就是透過模仿古代書法家的筆跡,藉此學習法度;簡單來說,如果古人這樣寫,你就得照著這樣寫,一點誤差都不能有;某方面來說,有點像是機器人,不容易創造自己的風格。
「尚意」則相當於中國書法界的文藝復興。人們忽然意識到:盲目追求「像」沒有什麼意義。學得了前人的筆跡那又如何?就算寫得一手好字,但沒有自己的特色,那還不如不學!於是書家們紛紛拋下過去的規矩,以「意」為綱,創造出新興的書法風格。一時之間,各派書家除了提倡反模仿,也提出屬於自己的書道理論,力求創新,以「不踐古人,自出新意」的革新精神衝破局限。
在這股風潮下,蔡京也恍然大悟:「沒錯啊,我學柳公權,但我終究不是他。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我呢?」「我,就是真正的我!」
蔡京在柳體的基礎上增添了自己的風格。那時候的蔡京還很年輕,懷抱著各種偉大的理想和夢想;而他的筆觸也正如心志所向,呈現出年輕氣盛的樣貌,筆勢豪健,痛快沉著。大家常說「字如其人」,古代也有「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之說;換言之,人們普遍認為字跡與一個人的品行有關,可以從中窺見書寫者的個性與為人。為人如果風度瀟灑,筆跡就顯得飄逸有力;如果胸無大志,筆畫之間看起來難免有種「不成氣候」的感覺。
誰的青春不懷抱著遠大的夢想?誰的青春沒有改變世界的熱血?蔡京也曾是一名懷抱著理想與希望的青年,這一點,的確可以透過他的字跡略知一二。
蔡京書法風格的蛻變,也意味著其藝術水準的昇華。舊式筆法加上新派鋒芒,相當於現在那些復古結合新潮、穿出跨世代混搭風的超級潮男,簡直潮到出水。當時提倡「尚意」運動的書法家主要有四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宋四家」:分別是天然的蘇軾、勁健的黃庭堅、縱逸的米芾,以及含蓄風雅的蔡京,他們的書法各具儀態,在在堪稱精品,四人也合稱「蘇黃米蔡」。
由於蔡京善於書畫,個性也很政治正確,久而久之,身邊就匯聚了一群「文功蓋世」的名家,米芾也是蔡京朋友圈的其中一人。相較於蔡京,米芾個性狂傲,且目中無人,但就連這麼一個自大狂,也承認自己不如蔡京。
有一次,蔡京與米芾在一起閒聊。蔡京問米芾:
「你覺得當今世上誰的書法寫的最好?」
「唐朝後期的柳公權。」
「我是說還活著的人啦。」
「喔,那應該是你跟你弟弟。」
「喔喔!真的嗎?」
「那你知道第二名是誰嗎?」
「是誰呢?」
米芾莞爾一笑:「當然是我。」
米芾是個狂人,一向沒把別人放在眼裡,在書法方面,能讓他屈居第二的,唯有蔡京。
一字千金
蔡京很年輕的時候就已考上科舉當官。剛在京城任職的蔡京,與我們想像中那個大奸大惡的模樣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當時的他是滿懷理想的工作狂,急著表現自己,曾號召地方居民興修了一條大水渠,解決當地的飲水和灌溉問題;又連續舉辦了好幾場藝術博覽會,展示官府收藏的珍品書,並組織中原各地的書畫專家親自參與並鑑定。
很快的,蔡京的施政表現傳遍了各地,也傳到了王侯貴族們耳裡。在個人好感度提高的同時,蔡京的書法也跟著水漲船高,變得跟金子一樣昂貴。
新官上任三把火,蔡京用自己卓越的執政能力一顯威風的同時,也以寬宏與感激來對待下屬。蔡京在辦公室處理政務時,固定有兩名年輕衙役拿著大扇子幫他搧風,讓他覺得很奇怪。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政府對文官的優待:由於北宋政府地處偏南,再加上讀書人通常較不耐暑熱,因此每個官員都配有兩名搧風手。
原本這兩個小夥子也只是照章行事,蔡京卻對此莫名感動,覺得他們實在太窩心、太體貼了,便滿懷感謝地把他倆叫過來,在他們的白扇子上各題了一首杜甫的詩,囑咐他們把扇子拿去賣個好價格。
當晚,兩位年輕人就把扇子拿去賣了。賣了多少?一把扇子足足兩萬錢!
隔天早上,蔡京照常上班,發現兩名衙役的靴帽鞋襪穿戴一新,從上到下,全身行頭都換了,笑容藏也藏不住。
蔡京於是問:
「你們拿去賣啦?」
「是啊!一把賣了兩萬錢呢!」
「這麼高?是誰這麼抬舉我?」
「是端王親自來買的,他很看好您的作品,說無論如何都要買到您的真跡。」
端王是誰呢?就是未來的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表示:是真愛
宋徽宗在當上皇帝前,對藝術的愛好已經很強烈了,整日與文人墨客賦詩作畫、切磋技藝。他雖不擅長治國,品鑑書畫卻是絕對專業。北宋末年的畫家與書法家很多,他萬中選一看中了蔡京,甚至用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銷買蔡京這兩把扇子,簡直就是真愛。
直至寒暑數度易節,宋徽宗做了皇帝、蔡京做了宰相後,宋徽宗有次捧著一只滿是灰塵的木盒子去找蔡京。打開盒子,只見兩把泛黃的扇子躺在盒內,扇面的字跡依舊清晰。宋徽宗感慨地說:「蔡京,當年你題詩的那兩把扇子,朕可沒有弄丟,一直把它藏在床底下,這是朕珍貴的寶物。」
不過,早在宋徽宗當上皇帝之初,蔡京還只是一名九品芝麻官,有待升級。宋徽宗雖然很看好他,也很想提拔提拔他,但蔡京卻不知為何得罪了守舊派官員,被貶到杭州。宋徽宗才剛繼位,也不好表示什麼意見,只能任由最鍾愛的書法家離開身邊。
蔡京感到非常冤枉;除了冤枉,更多的是對朝廷的憤怒。他根本沒做錯什麼事:推動社會福利機制,設立居養院以收留弱勢群體;又推動貨幣改革,讓中央獲得了非常高的稅收。說起來全是好事,但朝臣只因為蔡京主張改革,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排擠他。
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墨客,幾乎都有被貶官的經驗,但蔡京與他們不同的是,他的自我期許一開始就比別人高;墜落之際,承受的痛苦也比別人多,這就是蔡京黑化的開始。他想讓人們幸福,想讓大家都知道藝術的美好,為什麼這種美好的夢想,到了政治面前,卻顯得如此不重要呢?
夢想家墜入了谷底。在人生中最失意的階段,蔡京天天都在苦思暝想,該如何才能重新回到中央。在杭州的這幾年,他失去了以前的熱情,除了基本政務之外,幾乎沒做過其他重大建設。恐怕是無辜貶官的打擊,真的讓他徹底對現實失望。
等到蔡京重新振作之後,他的思考已經從失意落寞,轉為憤世嫉俗。告別了從前那位題扇贈字的純真藝術家,蔡京正式踏上黑化的不歸路。徽宗身旁的宦官童貫每次來杭州出差,蔡京都會百般逢迎,陪他日夜遊樂,還把自己的詩詞繪畫送給童貫。後來蔡京聽別人提到宋徽宗壓力很大,想藉著蒐集字畫古玩抒發情緒,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幫宋徽宗買畫,以便為自己重回中央鋪路。
蔡京很快就發揮個性中陰暗面的力量。首先,他找到一位和京城有往來關係的官員,送上許多金銀珠寶和自己的一些字畫。整個北宋的人民都知道蔡京的書法水準之高,那名官員也不例外,合不攏嘴地收下了這份大禮。
建立關係後,蔡京開始對他提出要求,請對方做自己的耳目,幫忙打聽皇上喜歡什麼題材的畫、哪些內容的字。宋徽宗喜歡山水畫,蔡京就畫山水畫;喜歡有氣勢的字,蔡京就寫有氣勢的字。他還透過牽線搭橋,賄賂徽宗寵信的宦官和道士,讓這些人在皇上面前替他說好話。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宋徽宗日益沉迷於藝術鑑賞。上朝的時間越來越少,娛樂的時間越來越多,甚至不顧官員的反對,執意將蔡京召回京城,同時為蔡京的宰相之路與北宋的滅亡埋下伏筆。
奸臣的誕生
人無完人,官無完事。很多人會說「社會上壞人很多」,也有人說「社會上的好人其實不少」,彷彿好人和壞人身上都貼著標籤,一眼就能認出來。其實,一個人的行為往往亦正亦邪,「壞」並非壞得一無是處,「好」也不至於好到完美無瑕。我們無法絕對地定義一個人,就像蔡京,在他賄賂地方官員之際,同時也興修了各種惠民設施,如果光憑他的某些作為,就說他「就是」奸臣,未免過於武斷。
中國史的史觀有項特點:非善即惡,好人必須毫無缺點,壞人必定惡貫滿盈。但事實上,所謂的好人也會吃喝嫖賭,所謂的壞人也能才高八斗。一開始,蔡京確實是以具有抱負的才子之姿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愛護下屬,就連對待最底層的衙役也謙恭有禮;他善於交友,和個性超差的米芾居然能打成一片;他善於建設,在各地建立收容窮民的居養院。致使蔡京墮落的,其實是制度的改變。在盤根錯節著各種利益關係的北宋政壇上,新舊兩黨成了腐敗與墮落的器皿。
好的制度讓壞人變好,壞的制度讓好人變壞。蔡京原本是一名藝術家,不隨波逐流,勇於創新自我;但在經歷前半生的風風雨雨後,他最終仍成為政治制度的犧牲者。勇者打倒魔王後,成了下一任魔王,從此世間少了一名勇於追夢的藝術家,卻多了一名臭名昭著的弄權奸臣
人品超爛卻能寫出一手好書法!北宋第一奸臣蔡京堪稱天才,竟讓宋徽宗花上1年開銷買他的作品-風傳媒 https://bit.ly/2IeBPy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