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駐台協助國軍訓練內情曝光。
近年來兩岸局勢緊張,澎湖由中途補給地位,躍居前線戰略位置,地方早就傳聞美軍派出技術指導,進駐澎湖天弓基地,部署愛國者地對空攔截飛彈,美國在台協會也曾在澎湖,舉行《援手》社區第一線反應員培訓計畫工作坊戰術戰傷救護,會場也出現數張美國人面孔,但始終止於傳聞,卻意外因一場酒後鬥毆案間接證實。
全案發生在去年12月25日,呂姓、劉姓、莊姓男子等3人至麥當勞附近的越南店消費,翌日凌晨1時許,呂男等人準備搭乘電梯離開,在電梯口碰到3名美籍壯漢,因雙方發生碰撞,加上語言不通,爆發推擠及口角衝突。其中一名美籍男子,遭劉男、莊男徒手毆打,一旁另兩名美籍男見狀後,隨即將雙方隔開,呂男見對方想跑,還拿木椅、滅火器攻擊,讓已受傷的美籍男頭部受鈍挫傷。
警方獲報後到場,將涉案呂男帶回偵辦,美方雖有人受傷,疑因身分敏感,不願對呂男等人提出傷害告訴,也未到醫院驗傷就離去;不過,警方檢具事證後,仍依妨害秩序罪移送法辦。遭毆3人傳聞是派駐澎湖協助訓練的美軍特戰教官,但3人未被證實具軍職身分,宣稱是美國在台協會雇員。不過案發後檢警都三緘其口。
澎湖圍毆幹架事件 意外暴露美軍駐台協助國軍訓練?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8QV86H


日軍顧問團-白團

終戰/白團富田直亮/服部卓四郎/宇垣一成、根本博、岡村寧次/黨國權貴的三代榮華,本建立在愚民教科書的基礎上。他們強推復古課綱,國民黨絕對不教的「抗戰勝利2.0」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JC8hYL

許昭榮/終戰七十/中國軍、大和魂/蔣介石/白團/台灣老兵的紀念碑-許昭榮/「戰後第一代國軍台灣子弟兵」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RPNXT5

-------------------------------------------------

聘請美軍顧問 整軍經武

推文到plurk
2016-07-06 06:00

雄三飛彈誤射事件,再次暴露國軍存在的嚴重問題。雖然真相尚未最後查明,但是離不開兩個基本方向,一個是軍紀散漫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一是政治力的因素,不是意識形態作怪,就是匪諜的潛入。不管什麼原因,都與「一中」原則導致漫無目標、士氣低落,與「黨軍」餘緒而不知為誰而戰
對此,蔡英文總統並非完全不知,所以出訪前勤走各個要塞基地、培養新人的陸軍官校,也沒有忽略國防產業與研究單位,為的是喚醒軍魂,提振士氣。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來不及改革就爆發誤射。還好是在內部爆發,沒有給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失;但是若不加緊改革,勢必釀成大禍。
台灣軍隊的國家化雖然已經實現,但是並不穩固,還有許多黨軍的餘緒,這從軍歌、軍徽等可以看出。尤其馬英九政府縱容一些退將投共,致國家認同的混亂與普世價值的淪喪,不知為誰而戰,為什麼而戰。前國安局成員李天鐸就直言,沒有國魂,哪來軍魂?因此台灣的軍人必須明確,他們是在為台灣這塊民主土地上的國家與人民而戰。
在目前南海、東海局勢緊張,中國一再恐嚇台灣的情況下,台灣軍人必須樹立保家衛國的正確觀念,要有犧牲的準備。尤其作為將官,不應貪圖特權利益而荒廢武備訓練,使部隊失去戰力。
日前傳出,因為軍隊的形象不好,有些軍校學生退學。這是不對的。形象不好,年輕人作為新血更應該去改變舊形象,重塑國軍形象。我還要在這裡呼籲,參與太陽花運動與反課綱的年輕朋友們,應該積極進入軍校,積極響應募兵,參與改造與組建自己的軍隊。自己國家自己救,有自己的軍隊,才有自己的國家。這將是自己一生的榮譽。
誤射事件無意中也暴露了台灣先進的國防技術。如果不是馬英九阻止,射程兩千公里的飛彈也許已經研製成功。具有越強大的威懾力量,台灣的安全才越有保障。每次經過桃園中科院那長長的圍牆,我都會默默的向裡面辛勤工作的研發團隊致敬。但是如果沒有素質良好的軍隊,再精良的武器也沒有用,甚至會打到自己人。
鑑於台灣軍隊的老化,不但心靈老化,也許久沒有實戰經驗,訓練時就不斷出包,所以我建議聘請美國軍事顧問團,協助整頓與訓練台灣軍隊,以便迅速跟上時代,提升戰力。二戰期間就有這種做法,只是當時史迪威將軍看不慣國民黨的作風,與蔣介石相處不好。聘請美軍顧問,對共軍入侵也會產生阻嚇力
(作者林保華為資深時事評論員,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

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新竹 1958–10 美軍顧問團吉甫車、巴士

老美鏡頭下的早期臺灣中部 | 流行生活百業通 - http://goo.gl/gPedgt

---------------------------------------------

中國遠征軍70週年特別策劃三:史迪威神話應該破滅_網易軍事 - http://goo.gl/7djSFc

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70年前,一支中國軍隊主動出國進入緬甸作戰。他們衣衫襤褸,他們裝備落後,被英美嘲諷為“乞丐軍隊”。然而這已經是這個國家當時最精銳的軍隊。他們就是中國遠征軍。英美認為他們在日軍面前將仍然不堪一擊。此後三年,他們經歷過慘敗,最終也獲得了來之不易的勝利。在三年的作戰中,他們已經用生命賦予了這個國家新的尊嚴,讓全世界改變了對中國軍人,乃至中國的看法。今天,昨天,始終有一面先輩的旗幟。
——————今年6月29日上午,重慶史迪威博物館前,舉行了紀念他來渝七十週年的儀式。但是回首七十年前,史迪威對於中國抗戰事業儘管也確實作出過“四星營長”級的貢獻,然而作為中國戰區的參謀長,他卻是有辱於使命的。正如接替他職務的魏德邁將軍所回憶,史迪威事實上是丟下了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


神話的誕生,一幅描寫史迪威步行逃離緬甸的畫作,他嫻熟地利用媒體將其塑造成一名不折不扣的美國英雄。
叢林脫出的史迪威引起媒體轟動

1942年5月20日,印度的英帕爾迎來了一百多個人,其中美籍26名、華籍16、英籍13,餘皆緬甸人。他們剛剛從緬甸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中輾轉了20日,卻依靠超人的毅力奇蹟般地闖了出來。其中為首的是一個年近花甲高個子軍人,他兩手戰抖,本來就瘦削的身軀衰弱至極,只剩下了皮包骨頭,皮膚因黃疸病而蠟黃,眼睛則深深地凹陷入眼眶。當時的記者還報導說他“像個惡魔似地罵個不停。”

他的出現引起了媒體的轟動,一時間這位老軍人成了炙手可熱的傳奇人物,報紙上就他在叢林中還是保持著“每分鐘105步的行軍速度”,隨行114名人員都是在他的感召下,一人不少地從緬甸脫險等事蹟進行連篇報導。他便是時任盟軍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美國陸軍中將約瑟夫·華倫·史迪威。

中國十萬遠征軍僅生還四​​萬

當時美國還沉浸在珍珠港的夢魘之中,公眾們急需得到閃亮的消息,急需得到捷報,急需擁有自己的英雄人物。而這些報導恰恰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塑造出了一名老而彌堅、富有冒險精神的英雄。在耳聞目睹了這些廣播、報導以及新聞電影之後,公眾們便深信這麼一位英雄,即便造成了再慘重的失敗,他彷彿依然能隻手力挽狂瀾,重新邁向勝利。

當然,就在這尊英雄的塑像在美國公眾面前綻放出萬丈光芒之時,卻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被丟在了瘴氣繚繞的野人山,他們不得不在非筆墨所能盡的惡劣環境中,在糧食、醫藥極端缺乏的狀況下,踏上了用白骨鋪成的漫漫歸途,截至八月初,出發時的十萬大軍,僅剩下四萬人。其中,我軍最傑出的將領之一,第200師少將師長戴安瀾便因傷重而殉國…… 這一切,恰好發生在七十年之前。

中國軍民傷亡和貢獻被史迪威光環掩蓋

而此後,史迪威的傳奇依然盛傳不衰,他嫻熟地使得自己始終置於美國媒體的焦點位置。他那種桀驁不馴的性格始終吸引著眾多的聚光燈,他那具有戲劇性的生涯也隨著打字機的鳴聲,迅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即便他死後,他的日記還被著名新聞記者白修德整理出版。

到了戰後,推崇他的知名作家依然湧現,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普利策雙料得主芭芭拉·塔奇曼女士,基於白修德的文獻,史迪威在她華麗的筆觸下,儼然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美國英雄,對於腐敗落後的中國,他報之以真誠和率直,並力圖隻手扶住這幢注定要傾覆的大廈。

因此,直到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遠東戰場在歐美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那種被劍橋大學擔任第十任漢學教授方德萬稱作“史迪威-白修德模式”的史觀依然佔據了壓倒性的地位。而這樣的史觀,更是直接影響到了整個西方世界對於中國抗戰的認識,因此中國廣大軍民在抗戰中承受的巨大犧牲,對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重大貢獻,在歐美人的心目中,卻基本上都被史迪威神話奪去了應有的光澤。

中國遠征軍70週年特別策劃三:史迪威神話應該破滅_網易軍事 - http://goo.gl/7djSFc

---------------------------------

老戰友工作室-ALTE KAMERADEN 發佈了一篇網誌。
蔣介石為什麼趕走史迪威 作者:李昌玉
一,還原真相是寫作歷史人物傳記的準則

史迪威和麥克阿瑟、艾森豪是二戰時期的美國三位四星級上將。其中,史迪威(1883—1946)被羅斯福總統派到中國,擔任中國戰區司令蔣介石參謀長。他是一個頗帶悲劇色彩的人物。有關他的是是非非,固然涉及國共政治背景,但歷史學家早有論述,實在是沒有為他隱瞞的必要,可是《政壇敗將—史迪威在中國戰區實錄》這本書,卻極力掩飾他和蔣介石的基本矛盾,把他和蔣介石之間的根本分歧,歪曲成被善於玩弄權謀的蔣介石打敗。事實上,史迪威因為他一心要成為中國戰區全部中國軍隊(包括八路軍)的盟軍司令,他堅持要把美援軍用物質分配給八路軍,甚至於還要暗殺蔣介石,所以最後被忍無可忍的蔣介石毫不留情地要求羅斯福把他調回美國。因此,實際上史迪威是被蔣介石婉逐回國。

《政壇敗將—史迪威在中國戰區實錄》這本書不但沒有追尋歷史真相,還原歷史真相,而且有意歪曲歷史,掩飾歷史,把明明白白的歷史真相弄得莫名其妙。多年來大陸媒體之所以毫不掩飾地宣傳史迪威,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支持中共,反對蔣介石。

二,毛澤東的政治進攻戰,征服了一群美國人

抗戰後期,美國大力援助中國抗戰。他們來到中國,發現中國還有一個共產黨也在高喊抗日。這時,毛澤東從延安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進攻戰。在國民參政會上,中共的代表猛烈地攻擊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主張建立“聯合政府”。在重慶出版的中共報紙《新華日報》上,高調鼓吹實行美國式的民主,毛澤東則是第一吹鼓手。他說:“每一個在中國的美國兵都應當成為民主的活廣告。”“我們並不害怕民主的美國的影響,我們歡迎它。”毛澤東許諾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

這番鼓噪,不但獲得中國知識份子的歡呼雀躍,而且獲得美國的高級軍政文化官員以及記者的高度評價。
再說,美國人跑到延安一看,牆壁上到處是宣傳抗日的標語口號,官員過著樸素的生活,八路軍官兵唱著昂揚的抗日的戰歌,老百姓享受著“三三制”民主,而在國統區的重慶則是燈紅酒綠,笙歌豔舞,好像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蔣介石對共產黨毫不讓權,實行一黨專政。這些現象給美國人觸動太大。於是他們的同情都投向了延安。

在這一輪宣傳戰中,蔣介石處在被動境地。

1944年7月10日,華萊士(副總統)在白宮向羅斯福彙報訪華時指出:蔣介石政府是一個由地主軍閥和銀行家支持的落後無知的政府,根本得不到廣大人民的信任。“現在,除了支援蔣介石外似乎沒有其他選擇……不過我們可以在支持蔣介石的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對他施加影響”;“與此同時,我們的態度應當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以便使我們能在更有希望的領導人或集團出現時利用他們。”又指出:“蔣介石充其量只是一筆短期投資。他沒有治理戰後中國的才能和政治力量。戰後中國領導人要麼從演進中產生,要麼從革命中產生。現在看來更有可能是從革命中產生。”這位副總統把對中國當時和戰後的希望都放在共產黨身上。他對蔣介石不抱一點希望。

史迪威則有下述議論,似乎是有意證明華萊士的觀點。

我根據我所見來評判國民黨與共產黨:

國民黨腐敗,怠忽職守,混亂,經濟,稅收,言行,欺騙,黑市,與敵人做交易。

共產黨的綱領……減稅,減租,減息。提高生產和生活水準。參加管理。實踐諾言。

一九四三年初,美國大使館秘書兼史迪威的政治顧問大衛斯……屢與謝偉思在發回的報告中,謂不可忽視中共力量,國軍士氣低落,長官貪污,政治派系紛爭,無意抗日,惟有由美國干涉,要求國民政府解除共區封鎖,分配租借物資予中共,方能改善情勢。中共並非真正的共產主義者,民族意識甚強,受到人民擁戴。……美國太平洋學會人士甚至說兩個中國定必實現,一為國民黨統治區的封建中國,一為中共統治區的民主中國,中國不滿現狀者,多傾向中共。美國政府當局之所望為國共合力對日,責于國民黨者嚴,認為國民黨欲坐待美國擊敗日本,而不肯寬容中共。(見郭廷以《中國近代史綱》)

這些可愛的美國人,他們並不是共產主義的信徒,他們對國民黨的指責並非無根無據,對共產黨的讚揚亦非無中生有,但他們中了毛澤東的“陽謀”,偏袒中共,認為中國的國共兩黨可以變成美國的民主黨共和黨,展開兩黨競爭競選,實現中國的民主。他們看好了中國共產黨。他們認為中國民主的希望在共產黨。
這就是蔣介石怒逐史迪威的背景。

三,“史迪威曾兩次指揮下屬策劃暗殺蔣介石”

我早已打算寫一篇《蔣介石婉逐史迪威》,資料也收集了一些,不意從“共識網”上讀到一篇陶涵寫的《蔣介石為中國快速現代化開拓了道路》,其中有“史迪威曾兩次指揮下屬策劃暗殺蔣介石”一節,頗為聳人聽聞。史迪威是蔣介石的參謀長,又是美國人,如此干預中國內政實在是不可思議。蔣介石與史迪威的關係究竟如何?中國遠征軍的第一次失敗誰該負主要責任?

陶涵回答說:他們之間幾乎從一開始就是敵對關係。第一次緬甸戰役的失敗,主要是由於史迪威對在緬日軍的嚴重低估,以及對進攻奪回仰光的堅持。他有過優秀的記錄,曾在美國指揮多軍團部隊進行軍事演習,但從來沒有在一場真正的戰爭指揮過一支部隊。蔣介石反對進攻,但卻不想和羅斯福派到中國戰區為蔣介石當參謀長的人唱反調。史迪威在美國軍隊中頗受欽佩,被認為是一個性格暴躁、直來直往的士兵中的士兵。但他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陰謀家,曾背著他的指揮官——蔣介石和路易士•蒙巴頓勳爵——活動以暗中削弱他們。在這兩次中,他都為自己的行為道歉過,並承諾將做一個忠誠的下屬,但暗地裡仍繼續活動以破壞他們。這看上去似乎不可能,但我們現在就有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他曾兩次指使下屬策劃暗殺蔣介石——第一次是在他聽說蔣介石打算請求把他召回以後。史迪威的總體目標是成為中國戰區全部中國軍隊的盟軍司令。他差點就成功了。

陶涵是何許人?據介紹,陶涵(JayTaylor)教授系美國資深外交官。上世紀60年代曾在臺北為美國提供政治分析和報告。中美建交後,他曾任職美國駐華大使館。此後任美國國務院情報處副處長,是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蔣介石與現代中國》、《蔣介石傳》、《蔣經國傳》等書。

既然如此,陶涵說“我們現在就有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他曾兩次指使下屬策劃暗殺蔣介石——第一次是在他聽說蔣介石打算請求把他召回以後。史迪威的總體目標是成為中國戰區全部中國軍隊的盟軍司令。他差點就成功了。”我相信是言之有據的。有了陶涵提供的史實,我更認為“蔣介石婉逐史迪威”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據的。

四,蔣、史矛盾的焦點:美援軍用物資是否分配給八路軍

陶涵說史迪威的“總體目標是成為中國戰區全部中國軍隊的盟軍司令”,意思是包括指揮八路軍,而中共方面也作出過許諾。

像我這個1934年出生、1942—1944年住在衡陽的少年,當時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史迪威,而是陳納德。那時我家住在衡陽郊區三板橋。那是一個背靠丘陵的村子。自從陳納德的空軍進駐衡陽機場,每當日本飛機來臨的時候,我和一群鄉民就跑到山上觀看空戰。每當看到日本飛機被擊落,拖著長長的黑煙倒栽沖的時候,大家高興得又蹦又跳。因為日機戰不過美機,後來就不敢再來了。陳納德那時的名聲可響了。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但是對於遠在滇西的史迪威,好像知名度就小多了,我似乎就不知道。

李宗仁在回憶錄中說:“關於蔣、史之間的彆扭,據說,史迪威曾公開批評蔣先生專將美國運來的裝備補充他的嫡系部隊。史氏認為,美式裝備的分配,應以軍隊的能否作戰為標準,‘包括共產黨的第八路軍在內’。致引起蔣先生的憤怒,認為史氏干涉中國內政,必去之而後快。”(《李宗仁回憶錄》第814頁)

歷史學家黃仁宇則說:當時湘桂戰爭挫敗,蔣又要求撤換史迪威,構成中美外交危機,……十月二日,蔣在國民黨中常會之星期一例會曾拍案咆哮,說及史迪威必須撤換,不容姑縱,……(《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據歷史學家郭廷以記敘:史一九四三年一月,羅斯福、邱吉爾決定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暫緩反攻緬甸,繼建議由中國先反攻北緬甸,俟有成效,再由英、美海陸軍進攻南緬甸,蔣主同時實施。迪威暗與中共接觸,擬使用八路軍,蔣大為不滿,擬使離去,以開羅會議在即,暫行擱置。

中、美意見齟齬,主要為反攻緬甸問題。日本為防止中國駐印軍東進,一九四三年九月向緬北增兵,駐印軍被阻。史迪威要求遠征軍自雲南夾擊,蔣以無勝利把握未允。旋以英國陸軍出動,始命史迪威由緬北雷多(Ledo)前進。十二月下旬,羅斯福因史迪威及英方之請連促雲南遠征軍前進,但對中國借款靳而不予。一九四四年一月十四日,竟以斷絕物資供應相脅迫。蔣怒其藐視,決強硬對付。十六日,函覆,指美國對於借款,有如商業行為,有背同盟國交往之道,中國對於在華美軍費用,將不再負擔。華盛頓異常激動,中、美關係幾瀕破裂。二十日,羅斯福勉允以每月二千五百萬美元供在華美軍之需,並將美元與法幣比率提高。

當時,一方面是國軍在湘桂戰爭中,節節敗退,最後退到貴陽附近的獨山;一方面是史迪威在羅斯福的支援下,積極要求開闢滇西戰場,使蔣介石左支右絀,窮於應付。史迪威還掌握了美援軍用物質的分配大權,但蔣介石絕對不准他分配給八路軍。蔣、史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蔣“拍案咆哮,說及史迪威必須撤換,不容姑縱,”“蔣怒其藐視,決強硬對付。”這說明蔣介石一個很有骨氣的領袖。對於羅斯福、史迪威的脅迫絕不低眉折腰,委屈求全。

五,史迪威在中國的最後三個半月

史迪威做蔣介石的參謀長兩年八個月。矛盾越積累越多,在最後不可調和了。這裡有一部《中華民國大事記•1944年》(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較為詳細地記敘了史迪威在華最後三個半月的情況(底線為筆者所加),請讀:

7月上旬:蔣介石密電孔祥熙,要孔向羅斯福進言,史迪威並非合適人選。史迪威已控制中國全部租借物資,若再統帥中國全部軍隊,加上裝備中共,後患不可測。

7月15日,孔祥熙奉蔣介石指示,建議羅斯福:中國軍隊情況複雜,須依個人感情為維繫,統帥人選之威望、資格與人事關係極為重要,不是由一個外國將領發號使令即可收效的。中國合作重在政治,恐怕史迪威難孚此眾望。

7月23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提出史迪威自緬甸調回重慶擔任新職務之前的三個條件:(一)中國共產黨不得處於史迪威權力之下,一直要到他們同意服從中國政府的行政和軍事命令時才能這樣辦;(二)明確規定史迪威的職責、權力、名義和對大元帥的關係;(三)租借法案安排之下的一切軍事供應物資的分配和處理,完全處於中國政府或其總司令權力之下。

8月8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題為《祝密支那的勝利》的社論,稱這一勝利“是由於史迪威將軍的卓越指揮,也是由於盟軍將士協同一致、英勇效命所得到的成就”。並認為史迪威將軍的打通援華路線的戰略”,“浸透了史迪威將軍對華的濃密友情”,盛讚史迪威“膽識過人的戰略、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指揮。”

9月7日,蔣介石召見史迪威,告訴史今後作為中國軍隊司令官應注意工作的政治性,並強調必須在共產黨承認軍委會權力之後才能使用共產黨軍隊。同日,又召見赫爾利,要求中共軍隊的裝備必須在其接受政府管轄之後才能進行。赫告蔣,美國政府仍竭誠支持蔣介石及其政府。

9月9日,美國務卿赫爾致電美駐華大使高思,稱,他和羅斯福總統都認為,高思關於在中國建立一個各黨派聯合委員會的建議“既合時宜,又切實際,值得予以審慎的考慮。”

9月12日,蔣介石與赫爾利會談,就史迪威職務名稱及職權範圍達成協議:(一)史迪威的職務名稱為中華民國陸空軍前敵總司令。(二)其職權範圍受最高統帥(委員長)之命令,商承軍事委員會之同意,指揮中國陸空軍對日作戰。作戰計畫之製成,須經軍事委員會核議。對於所轄部隊,有依據中華民國法令執行獎懲任免之權。

9月13日,史迪威致函馬歇爾,稱:中共代表已經和我們聯繫過了,“他們表示願意在我的指揮下進行戰鬥”;“我們總得想辦法把武器交給共產黨,他們是要打仗的。”

9月15日,史迪威、赫爾利與宋子文會談,宋要求租借物資由中國控制,稱這涉及一個大國的尊嚴。赫反駁道:這是我們的物資,這也涉及1•3億美國人的尊嚴和他們子孫後代的尊嚴。史就指揮權問題告訴宋:他並不想要這個可憎的職務,但是如果接受了,就必須擁有全權。否則就不幹。

史迪威致電馬歇爾,指出:蔣介石要將緬甸遠征軍調回昆明,“則多年來為打通滇緬路的血汗將無法保持,而會前功盡棄。蔣委員長意在避免戰爭,保全實力,等待美國擊敗日本。”

毛澤東電複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飛14日來電,指出:(一)關於美國物資分配,不管將來事實上之結果如何,我們應在原則上主張按抗戰成績(我軍打擊敵偽六分之五)為標準,不應按照現有兩黨軍隊數量為標準,因此我們應主張至少兩黨平分援助物資,前電所說至少三分之一不恰當,請改正。(二)小黨派既不贊成我黨單獨向參政會提出改組政府,即請作罷。至於林報告談判經過時知否應當順便提到此點則請你們酌情決定,但在再複張治中、王世傑的信中則必須正面提出。

9月16日,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中共問題之公開,民主統一之進步》,指出:在目前我們所要求的有三件東西:一、國家的統一,是國民政府的立場,凡屬反統一的現象都應消除。二、中共應尊重國家的統一,服從國民政府的軍令政令。三、國家的一切軍隊應統籌調遣,劃一軍令,趕快打擊敵人,搶救湘桂線。

9月19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要求蔣增加在薩爾溫江的中國兵力,加強攻勢,否則蔣要擔負其所發生後果之責任。同時,要求授予史迪威不受限制的指揮中國所有軍隊之權力。

史迪威接15日羅斯福致蔣介石電,即進見蔣介石。蔣正與赫爾利會談,接羅電後,會談遂即而散。20日,蔣又接見赫爾利,表示“中國軍民恐不能長此忍受史迪威等之侮辱”,此實為中美兩國合作之障礙。

9月23日,何應欽告訴史迪威,指揮權問題談判陷於僵局,主要是租借物資問題。史為了打破僵局,起草了一份建議書交赫爾利,提出:“派我去延安向共產黨提出以下建議:a、共產黨承認大元帥(老戰友註:此指蔣委員長)的最高權力,通過我接受命令。b、在黃河以北使用共產黨部隊,與中央政府不相接觸。c、提供5個師的裝備與軍火,並給與大炮支援。d、使這些共產黨的師始終保持充分的實力。e、國共雙方在打敗日本之前停止討論政治事務。”租借物資交大元帥按以下原則分配:駐印軍與遠征軍有第一優先權,共產黨部隊有同等優先權。

9月24日,蔣介石與赫爾利會談,蔣告之已決定要求召回史迪威,因史向他遞交最後通牒,嚴重損傷了他的威望。若任命史,中國軍隊將會叛變。蔣將回復羅斯福的信函交赫。赫認為措辭對羅不敬,要求修改。蔣當晚重新修改後又交赫。回函中堅決反對給史以指揮權,但願意接受另一位美軍來擔任此職。

9月25日,蔣又再度召見赫爾利和宋子文,囑赫向羅斯福轉達下列三點意見:“一、我國立國主義,即三民主義,不能有所動搖;故不能任共產主義之赤化中國。二、立國命脈,即國家主權與尊嚴,不能有所損傷。三、國家與個人人格不能污辱,即不能接受強制式之合作也。否則,任何犧牲均所不恤。”

蔣介石以“備忘錄”送赫爾利並轉電羅斯福,稱,史迪威在華兩年間,對於中美合作極少貢獻,拒絕畀予史迪威以指揮全部華軍之重任,請“指派任何美國將領富於友誼合作精神者,以接替史迪威”,“予必竭誠歡迎,且將以全力支持其作戰”。

史迪威致電馬歇爾稱:“蔣介石對於進行(抗日)戰爭沒有做進一步努力的企圖”;他無意建立任何真正的民主制度,或與共產黨組織聯合陣線。他本身是中國統一和真正為抗日而合作的主要障礙。”“我現在確信,蔣介石掌權一日,美國不能從中國得到真正的合作。我相信,他只會繼續運用他的故技與拖延,同時攫取貸款與戰後援助,以維持他現有的地位。”

9月28日,美國三藩市廣播電臺稱:中國只有蔣介石下定決心,改革現在政府之成分,形成聯合政府,並把中共和其他黨派團結到政府中來,中國的局面才能改變。

美國新聞處廣播稱:“中國形勢甚為嚴重,亟需成立聯合政府。”

軍委第一侍從室林蔚告訴史迪威,他推測麻煩出在共產黨身上。若史不堅持武裝共產黨,蔣可能同意對他的任命。史即建議暫不討論使用共產黨部隊問題。

9月,周恩來致史迪威說帖,主要內容是:(一)中國正面戰場,尤其是國統區存在著政治、軍事、經濟的空前危機,這完全是“由於國民黨實行法西斯化的政令和失敗主義的軍令所造成的”。我們堅決主張國民政府立即召集國是會議,取消一党專政,成立聯合政府;(二)“內戰危機亦依然存在”,我們堅持要求“制止這種內戰危機”,以便將全國力量都投入抗戰;(三)我們要求國民政府和同盟國給予我軍應得之供應和援助,“至少應獲得美國和租借法案分配於中國的軍火、物資的全數二分之一”。

史迪威發表聲明,認為“蔣介石無意為抗戰付出更大的努力”,“無意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或者和共產主義者建立共同作戰。”“中國統一和真正抗日的主要障礙就是他自己。”

10月1日,宋子文通知赫爾利,蔣介石已收到孔祥熙在華盛頓發來的電報,稱,霍普金斯告訴他,羅斯福已準備接受蔣的請求,召回史迪威,另派一美國官員代替史。同日,赫將此消息轉告史。

10月2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常務委員會上講話,指責美國在史迪威指揮權問題上侵犯了中國主權,是新型帝國主義,並聲稱不怕美國取消對中國的援助。

10月3日,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向人民申訴!向世界控訴!》,抨擊邱吉爾9月28日在下院的演說,指出中國曾得到蘇英美三大友邦的援助,而同時也遭受過英國封鎖滇緬路的苦難,也挨過以美國鋼鐵造成的炸彈、以美國汽油駕駛來的日本飛機的轟炸。又指出:美國租借法案的供應,中國確有一份,中國所得只有百分之一、二,而英國所得占百分之三十以上。

羅斯福對記者談對華租借供應問題:“美國對華空運物資,一年前每月二三千噸,現在每月增至2萬噸,仍感不足。”“其運輸總量的大部分,除供給陳納德超級空中堡壘外,其餘物資,絕大多數供給中國軍隊。”羅斯福對國民政府軍事發言人10月3日聲明中“美國予我援助數量之少出人意料”之語表示遺憾。

10月9日,蔣介石複電羅斯福,堅決拒絕給予史迪威以任何軍隊的指揮權,聲稱不僅不信任史,而且對他的軍事能力也無信心。認為史雖然收復了密支那,但對幾乎失去整個華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0月9日,史迪威致電馬歇爾,認為他與馬歇爾矛盾僵局的癥結在於蔣介石無意作出任何自願的軍事努力,要求召回他不過是蔣介石的拖延策略。

10月12日,董必武電告中共中央,報告目前美蔣關係,稱:……蔣說,史迪威袒共,要求美國撤換史迪威,還說美國壓迫已超過極限。

10月13日,赫爾利就蔣介石與史迪威矛盾致電羅斯福,認為“蔣介石對史迪威謀合作。史迪威對蔣介石則謀屈服,而史迪威之誤,想屈服一革命家。”“竊以為如我總統支持史迪威將軍,則將失去蔣介石,甚至還可能失去中國。”並請羅斯福派與蔣介石能夠合作的年輕將領來華。

10月14日,國民參政員傅斯年向監利社記者談中國局勢,認為近來有人主張發動各種政治社會勢力共商國計,“其結果將造成克倫斯基式政府,而陷中國於大亂之局面”。

10月18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決定正式宣佈召回史迪威,並針對蔣指責史反攻緬北得不償失進行辯護,稱反攻緬北是由英美聯合參謀委員會作出並得到邱吉爾和羅本人批准的,是為維護中國供應線所必須進行的。……

赫爾利與林伯渠、董必武再度會談。赫爾利稱:蔣介石在10月15日與其談話時專門說,他個人對中共的觀點已經完全改變,但部下還不明了。國共合作後,中共應取得合法地位,有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在軍事領導機關中也應有中共黨員參加,分配軍用物資也不應偏於哪一黨派。他計畫先約張治中、王世傑與林、董談,得出兩黨合作的初步結果後由他同蔣介石商量。蔣同意後他便到延安和毛澤東談,求得雙方合作的基礎。最後蔣介石、毛澤東見面,發表宣言,實現合作。

10月19日,下午,赫爾利謁見蔣介石,轉達羅斯福最後決定召回史迪威的電報:“餘現在頒發命令,將史迪威自中國戰區召回。……”

史迪威接到馬歇爾來電,獲知召回他的命令已經下達。同日,史約見美國記者白修得和唉金生,向他們介紹了圍繞指揮權問題與蔣介石鬥爭的經過,斥責蔣介石“從來不想打日本”,“這場戰爭中每次犯下的大錯誤都可以直接從蔣介石那裡找到根源。”

10月20日蔣介石派軍事委員會一官員向史迪威授予青天白日勳章。史通過一美國官員拒絕接受。下午,史迪威由赫爾利陪同向蔣介石辭行。蔣對史說:“餘不能與君共事到底,殊為無上之遺憾,但我們二人之性格各有所長,不如分地工作,互展其長,繼續為打倒共同的敵人而努力。”同日,史電告朱德,“以不能共事為歉”。

史迪威飛離重慶。22日飛抵滇西保山,會見美軍駐中國遠征軍總聯絡官多恩准等官員,向7名聯絡飛行員授獎。旋又飛抵緬北密支那。11月2日回到美國。

10月31日:羅斯福對記者稱:史與蔣意見不合,“蔣要求撤換,美國政府不能不答應”。

《紐約時報》,評論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的矛盾與鬥爭,認為史迪威是在中國最優秀的戰地指揮官。史蔣矛盾是積極對日作戰與囤積美援物資用於反攻內戰的矛盾。召回史迪威“表示一個垂死的反民主政權的政治勝利”。

根據上述史實證明,第一,史迪威陷身國共兩黨的政治矛盾太深,他執意偏袒共產黨,干預中國的內政,這當然是蔣介石絕對不能容忍的錯誤;第二,蔣介石指責美國在史迪威指揮權問題上侵犯了中國主權,是新型帝國主義,並聲稱不怕美國取消對中國的援助。蔣介石要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維護國家與個人人格不能污辱,因此堅決要求羅斯福召回史迪威是值得尊敬的。在這方面,蔣介石不愧為堂堂正正的國家領導人,確實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偉人。大家知道,毛澤東稱史達林為“慈父”,對於任何有“反蘇”言論的人,都毫不猶豫地打右派。在人格操守上,蔣、毛二人簡直有天淵之別。第三,共產黨的“統戰”工作竟然做到美國身上,不得不叫人驚懼。

五,10月2日史迪威給朱德的電報

親愛的朱德將軍:

由於我被解除在中國戰區的職務,我謹向您,共產黨武裝部隊首腦,為我們今後不能在對日作戰中同您合作深表遺憾。您在對我們共同的敵人作戰中發展了卓越的部隊,我曾期望與您聯合作戰,但現在此事已成泡影。祝您戰鬥順利並取得勝利。我謹向您致意。
真摯的
J.W.史迪威 美國將軍

由此可見中共對美國人的統戰工作做得是多麼好啊!

郭廷以認為:史迪威事件是中美關係的最低潮,幾乎走到最後一步。蔣有其個性,更有其立場,最大原因為決不令武力落入外人之手,尤不願共軍受史迪威節制,否則史迪威必以租借物資供應共軍,中共如虎添翼,愈不可制。美國之所以讓步,怕的是如果與蔣決裂,中國戰局可能瓦解,美軍縱攻佔日本本土,中國境內日軍或將繼續抵抗,另一可能為中共得利,整個中國將成為蘇俄的附庸。

六,美國人支持還是反對國民黨打內戰?

共產黨不斷地宣傳美國支持國民黨打內戰。但是,歷史事實是,美國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但是美國人堅決反對國共內戰。這種反對就是表現在不給蔣介石一槍一彈。我舉一個我見到的實例。2005年,我到雲南採訪滇緬鐵路遺蹤。在耿馬縣猛撒鎮,該鎮的武裝部長帶我去參觀一處被毀棄的美軍機場。耿馬縣的山地占了全縣99%以上的面積,“壩子”,也就是平原極為稀少。猛撒鎮距離中緬邊境不遠,有一處較為開闊的平原,因此被美軍修建為簡易機場。等到日本投降,美軍撤離時,把一切攜帶不了的彈藥、武器、汽油等等物品,全部塞進機場邊上的山洞裡,一響炸光,整個山體也齊刷刷地下塌了一截。他們不明白,為什麼美軍不把剩餘物質移交給國民黨。我根據自己的知識判斷,就是美軍怕國民黨拿來打內戰。我在《1944年,胎死腹中的“西南聯合抗日民主政權”》中,記敘了中共地下黨員,打入美國情報機構的吳大琨對美國人說:“國民黨把抗日的軍火拿去打內戰了。”這種宣傳,當然使美國人極為生氣,影響極大。

-------------------------------------------

史迪威、羅斯福和蔣介石的

文化衝突?

余創豪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很猶豫不決,以致再三擱筆,因為我恐怕有人會誤會自己的意思。在此我要聲明,本文之目的不是要斷定誰是誰非,其主要作用無非是要讓讀者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歷史問題。

撰寫這篇文章的日期是十月十二日,六十四年前的今天,美國四星上將史迪威在舊金山去世。史迪威將軍是一個頗富爭議性的人物,在中日戰爭期間,他被羅斯福總統派遣到中國,擔任同盟國「中國、緬甸、印度戰區」總參謀長。一九四二年史迪威率領盟軍遠征緬甸的日軍,但戰情失利,最後日本佔領緬甸。

台灣史家與美國史家之歧見

台灣史家對史迪威抱持非常負面的看法,例如在台灣製作的紀錄片【中日戰爭】中,台灣歷史學家指責史迪威要對緬甸戰爭的失敗負上全責,該紀錄片說,史迪威想成為將領,卻缺乏將才,該片並且嘲諷地說:「有這種朋友,我們還需要敵人嗎?」另一方面,史迪威抱怨說,蔣介石剛愎自用,他拒絕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史迪威觀察到國民黨官員腐敗不堪,但他認為如果中國士兵受到適當的指揮和訓練,他們可以在戰場上有出色表現。不少美國歷史學家支持史迪威的反蔣看法,如大衛哈爾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和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Tuchman)。塔克曼說,蔣介石不是軍事家,如果他聽取史迪威的進言而改革中國軍隊,國民黨軍隊便可能更加有效地打擊日軍。

通用讓豐田得到所有決策權?

後來蔣介石和史迪威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一九四四年十月,羅斯福總統無奈地召回史迪威,羅斯福試圖淡化這一事件,說這是兩人性格的衝突。不過,我認為它也是文化的衝突,但不幸的是,美國人只局限在自己的立場上看這個問題。一九四四年十月之前,羅斯福以接近命令的口吻,要求蔣介石將中國軍隊交予史迪威指揮,並且特意將史迪威升為上將。蔣介石當然非常生氣,他說,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如果國民政府淪為殖民主義的傀儡,這和汪偽政權沒有分別。蔣介石不僅沒有交出指揮權,他更要求史迪威離開中國,結果羅斯福讓步。

許多歷史資料一致指出,國民黨政府的確腐敗,一些中國將領的確無能,但這是否表示史迪威便有權接管中國軍隊呢?其實這反映了美國的大國沙文心態。在二十世紀七零至八零年代,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無法與日本汽車製造商競爭,通用和豐田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但實際上豐田是通用的老師。如果豐田的首席執行官說:「美國的管理和工程設計非常糟糕,我要求通用讓豐田得到所有決策權。」請問美國人會作何感想呢?

國軍表現不合美國的期望

史迪威並不是唯一指責蔣介石和國民黨的美國人,美國記者西奧多懷特(Theodore White)也狠批國民政府。儘管當時流傳了不少關於國民黨的負面消息,起初羅斯福堅持支持蔣介石政府。當時英國看不起中國,認為中國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英國的反對之下,羅斯福決心要幫助中國成為與美國、英國、蘇聯並立的戰後四強之一。

但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卻不符合美國人的期望,蔣介石曾經答應羅斯福會保護美國在中國的空軍基地,但是,駐紮在桂林的張發奎將軍卻告訴史迪威將軍,其部隊無法保存美國的空軍基地。同時,蔣介石一直索求羅斯福給予更多的援助,但美國人發現中國並沒有恰當地使用美援。例如在一埸重要戰役之前,中國軍隊把最精良的美國武器撤退至安全地方,以備後用。很長一段時間一支中國軍隊捍衛衡陽,已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但他們沒有得到來自中央政府的補給,最後,史迪威私自下令給他們供應。在上述的台灣紀錄片中,製片人抱怨在戰爭期間,美國對歐洲的支援遠遠大於對華援助。但如果你是羅斯福,你又會作出什麼決定呢?

從支持到出賣

羅斯福逐漸從支持蔣介石轉向懷疑,他認為,即使在美國的支持下,國民黨軍隊仍無法扭轉在中國的局面,他需要一個在亞洲戰區更強大的盟友。當時蘇聯加入盟國打擊納粹德國,但並沒有對日本宣戰。羅斯福希望蘇聯參加太平洋戰爭,但蘇聯不會做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一九四五年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同意蘇聯對日宣戰的前提是,美國承認外蒙古獨立於中國,並承認蘇聯在滿洲及旅順的利益。因為這些協議是在沒有中國代表同意下而達成的,所以史稱之為「雅爾塔密約」。不用說,中國人對羅斯福在雅爾塔出賣中國非常不滿。

我想強調,我不是說羅斯福做得對,我只是想指出,在開始時羅斯福並沒有背離中國和賄賂斯大林,相反,他是漸漸地對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到失望,他要求蔣介石移交指揮權給史迪威,是他最後一次試圖扭轉中國的局面。但在召回史迪威之後,他深信自己必須找出另一種方式來擊敗日本。

以美國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軍隊看上去是很糟糕。然而,國民黨軍隊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在八年抗戰期間,國軍發動了二十二場大會戰,一千一百一十七場中型戰役,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場小型戰鬥,犧牲的將官多達二百五十四位。當我初到美國時,我的英文充滿了語法錯誤,但是,當一些教授為我的習作評分時,他們考慮我的局限性,考慮我有否投入最大的努力。

美國和台灣歷史學家都有自己的盲點和偏見,但筆者亦然,如果你有另一個我從未想過的角度,我會洗耳恭聽。

2010.10.12

---------------------------------------

File:Chiangs and Stilwell.jpg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約瑟夫·華倫·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駐中國接近三年,任駐華美軍司令,東南亞戰區副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支援中國物資等職務,後因與委員長蔣中正關係破裂而離任,1946年在舊金山去世。
生平
早年
史迪威在佛羅里達州出生,1904年在西點軍校畢業。之後曾在菲律賓服役及於西點任教,亦曾於美國最高國防學院,「指揮及參謀學院」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赴歐,任第四集團軍情報官,獲傑出服務勳章。1919年,任駐北京的美軍語言教官,開始學習中文。
1926年至1929年期間,任駐天津的美軍第十五步兵團營長及參謀(當時之代理團長為馬歇爾)。1935年至1939年,任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
二次大戰
1939年─1940年於第二步兵師內任職,1940年─1941年在加州訓練第七步兵師。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中國向軸心國宣戰。美國於1942年委派史迪威(原先華府屬意由一次世界大戰的猛將段瀾(Hugh Drum)中將,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赴中國戰時首都重慶,任同盟國「中國、緬甸、印度戰區」總參謀長(最高司令為蔣介石),兼任駐華美軍司令、美國總統特使。

史迪威本身並無統兵作戰的經歷與能力,只在中國擔任過長期的軍事外交工作。他對於中國的內戰與派系鬥爭,有著政客般的高度個人興趣,他對於蔣介石能夠擊敗群雄,取得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地位,一直有著極大的成見與負面的評價。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後,史迪威就是一位一直散播中國抗日「無望論」的西方軍事專家,假如依照史迪威權威的預測,中國早就該向日本投降十次了。但是中國卻能在蔣介石的領導之下,單獨抵抗日軍五年,因而讓史迪威的中國軍事權威專家之名譽掃地。此次他能夠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當然有機會讓蔣介石背腹受敵,並且運用影響力,扶植自己看好的軍方將領如馮玉祥、李宗仁與白崇禧等人,希望這些人有朝一日可以在中國當權,對中國的共產黨化與左傾的勢力,有著極大的同情與支援,積極企圖協助中國全面共產黨化。

在馬歇爾堅決主張,盟國對於中國戰區的任何支援,都一定排在最後的順位之下,史迪威當時的主要任務為確保對中國的物資供應。當時國民政府對外交通為日軍封鎖,只剩滇緬公路仍然通行。然而日軍向英國宣戰後迅速攻佔新加坡、馬來西亞,然後轉而攻擊緬甸,緬甸形勢可危。中國應要求於1942年初派出遠征軍進入緬甸,由史迪威指揮。蔣中正曾提醒他只需堅守曼德勒並告誡他三個中國師只能防守一個日本師,而史迪威卻認為蔣畏敵如虎不曾措意。[1]由於英軍迅速潰退,且因史迪威無實戰經驗,忽視中國統帥部的提醒,未能將主力移往密支那、片馬鞏固後路,以至於中國遠征軍在後路受日軍攻破後陷入包圍,至始使中國遠征軍四處流散,少部份順利後撤入印度(如38師,師長:孫立人),另外大部份經原始森林,承受重大損失後返回中國或遺流在緬甸。

緬甸陷落後,中國在陸地及海上運輸線被切斷,所有運輸只能由印度經駝峰由空運進行。史迪威希望能再次打通經緬甸之交通,一雪前恥。史迪威將從緬甸撤到印度的兩師中國軍隊(新38師及新22師)在印度進行訓練,並改換美軍裝備,編成之軍隊即為「新一軍」。另一方面以空運至中國雲南之美械裝備中國軍隊二十個師,以及由美軍顧問加以訓練;預備從兩面夾攻收服緬北。

與國民政府之衝突
I have waited long for vengeance,
At last I’ve had my chance.
I’ve looked the Peanut in the eye
And kicked him in the pants.

The old harpoon was ready
With aim and timing true,
I sank it to the handle,
And stung him through and through.

The little bastard shivered,
And lost the power of speech.
His face turned green and quivered
As he struggled not to screech.

For all weary battles,
For all my hours of woe,
At last I've had my innings
And laid the Peanut low.

I know I've still to suffer,
And run a weary race,
But oh! the blessed pleasure!
I've wrecked the Peanut's face.

為報仇我等了很久,
我終於有機會。
盯著花生的眼睛
往他褲子踹一腳。

舊魚叉已準備好了
把握時機準確瞄準,
直到外面只剩下手柄,
一次又一次刺穿他。

這小混蛋發抖,
也說不出話來。
他臉色變綠顫抖
掙扎著不肯出聲。

抵償我所有疲倦的戰鬥,
抵償我的所有困苦,
終於輪到我的回合,
將花生擊倒在地。

我知道我還得受苦,
繼續受累受委屈,
可是——啊——感覺好快樂!
我撕碎了花生的臉。

——— 史迪威1944年寫的一首關於蔣中正的詩[2]
自從史迪威從緬北敗退,即開始與蔣中正關係逐漸不和,史迪威在言論與日記中替蔣中正取了個「Peanut」(笨蛋、沒用的小人物。直譯是「花生米」)的綽號,還說蔣是中國第二個「葉名琛」,甚至將黃山的蔣中正行館稱為「Berchtesgaden」(希特勒山莊)。也曾批評羅斯福幼稚愛幻想、把美國陸軍當成後娘生的看待,甚至於私下多次蔑稱羅斯福為橡皮腿(因羅斯福因病下半身極不能活動),令羅斯福十分不滿,但在馬歇爾毫無保留的支持下,其地位並未動搖。

1942年初史迪威指揮遠征軍時,發現原來中國將領仍然受蔣中正直接命令,感到十分不滿。首次征緬失敗後,蔣中正對再次派兵入緬向日反攻抱遲疑態度。蔣中正認為中國軍隊訓練及裝備不足,而美國並無按原來計劃數量運輸補給予中國;加上英國撤回原定從海上支持進攻的計劃,因此認為再次攻緬並無把握,對史迪威再三催促仍未為所動。同時又多番提出要求美國增加援助數量。史迪威則認為蔣中正對抗日消極,貪得無厭,加上其他原因,對其十分輕視。另外史迪威對國民黨十分討厭,認為國民黨無能,一度建議美國完全終止援助實際上從42-44年,駝峰航線運來的物資百分之98都是用於14航空隊及在華美軍[3]。史迪威對共產黨卻懷有相當好感,認為共產黨是真正有能力抗日的力量,而共產主義者不過是土地改革者,他認為赤色份子是革命份子,而革命是美國的傳統,所以美國必須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曾建議將部份美援給予延安。蔣中正自1943年起曾兩次要求美國撤換史迪威,但因為馬歇爾在美國的反對而未能成事。[4]


蔣中正、宋美齡與史迪威
與英國東南亞戰區之衝突
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暫時癱瘓了美國海軍於太平洋約一年的時間,此間日軍勢如破竹於總稱為南方作戰的行動中大獲全勝,攻取了馬來亞、菲律賓、關島、香港、荷屬東南亞、新加坡、緬甸,並於馬來亞海戰、印度洋空襲中,幾乎完全毀滅遠東的英國皇家海軍,此時東南亞局勢危如累卵,大有被日軍攻入被稱為大英帝國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印度的可能性,但於此時,史迪威念念在望的只是他個人曾慘敗的緬北戰場。此次緬北盟軍在東南亞的軍事力量受到極重打擊損失,因英國完全不知會國民政府的貿然撤退加上史迪威無謀的指揮,使十萬以當時中國水準絕對可稱精銳的中國遠征軍死傷極慘重,十萬人只剩四萬餘人,史迪威仍然只想一雪前恥反攻緬北,這種無謀計畫當然被當時的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元帥拒絕,而此後史迪威的反應是開始公開批評英軍猶豫不決、懦弱無能,只關心保護英國的殖民地,這自然相當程度的惹火了英國人,此後韋維爾元帥因與邱吉爾關係不佳遭換下,繼任者為以好人緣、有禮貌、對人和善聞名的蒙巴頓勳爵,而蒙巴頓起初還力保史迪威在中國戰區的職位(因為無論中方英方都許多人向盟軍高層要求撤換史迪威),但不久之後由於史迪威那種作人極其霸道瞧不起人的行事作風,(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二日,史迪威在日記上寫:「這個漂亮男孩,不過如此,受不起風險,我開始懷疑他是否真的懂事。」「統帥部人用得太多,嘩拉嘩拉講空話,不想打仗。」以後一直到八月,史迪威日記本中,記下罵蒙巴頓的話愈來愈多,例如:「蒙巴頓是一匹笨驢」、「愛出風頭的小把戲」、「一把尿壺」,史氏反英情緒日益高漲,在日記中記著:「英國人我越看越氣憤」、「這批偽君子、私生子,用盡方法和機會,要割破我們的喉管。」雖然史氏這樣惡毒地罵蒙巴頓和英國人,但在與蒙巴頓面對面在一起時,變得規規矩矩,甚至十分殷勤,蒙巴頓當然發覺史迪威越來越難相處,但表面上沒有厭惡表情,可能內心痛恨之極),因此連蒙巴頓都公開表示不願與其共事,並對英國政府和到後來對馬歇爾提出正式要求撤換史迪威,史迪威與蒙巴頓已到水火不容的情況了。

史迪威公路
1943年中緬印戰區劃分為中國戰區及東南亞戰區,蒙巴頓為東南亞戰區司令,史迪威為副司令。1943年12月起,史迪威親自指揮中國駐印軍及麥利爾突擊隊反攻緬北,最終於1944年8月收服緬北交通重鎮密支那。而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到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亦於1945年1月建成,並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被撤回國
由於史迪威根本就不願成為蔣介石的副手,總是自以為是美國總統的代表,負責「監督」中國抗戰。從史迪威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之後,整個中國戰區就成為雙頭馬車的領導,中國戰區內部的「鬥爭」比對日軍的作戰,還要熱鬧。而原本團結一致對日作戰的各個派系,因聽聞到內鬥的訊號,而又開始私下運作了。各派系一方面設法保存實力,一方面不斷大「告洋狀」,鬧的中國抗日陣營出現嚴重的內部分裂,使得羅斯福感到非常煩惱與困惑。史迪威這樣的做法,正是體察到馬歇爾的心意所在,有了史迪威第一手的「辱華」報告,馬歇爾就非常容易說服羅斯福,中國是無用的盟國,只要口頭敷衍蔣介石就好,根本不必實際支援中國戰區作戰,更別提裝備中國的作戰能力了。

史迪威與蔣中正的關係最終發展成勢成水火。1944年年春季以後,日軍在華發動「一號作戰」打通大陸橋,由於為了支援英軍在英帕爾的作戰蔣中正未調一兵一卒回國內,[5]國軍在西南、河北大潰敗(但是日軍也付出了到11月中旬時陣亡11742人,此外病者六萬六千,病亡率奇高有一師團的野戰醫院病死率三分之一因此戰病死數肯定也不會少於一萬二,死傷病合計十萬的代價)。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中國形勢表示憂慮,加上史、蔣二人長期不和,於是特意派出副總統華萊士到中國親自了解情況。華萊士到華後對國民政府的統治能力給予很低的評價,但同意史迪威成為兩國交往的障礙。8月中,羅斯福再三提出蔣中正將中國大陸之軍隊交予史迪威指揮,為此特意將史迪威晉升為上將羅斯福一度以接近命令的口吻向蔣提出要求,史迪威得悉後,親自將該份電報交予蔣中正,之後在他的日記中記下快慰之感。蔣中正回覆羅斯福,倘若要將指揮權交予史迪威,寧願不惜脫離盟國獨自抗日。最終羅斯福權衡下在1944年10月18日下達命令撤換史迪威,其職務由魏德邁接手。1944年底-1945年初,中國軍隊在緬北戰役中獲重大勝利,史迪威評價說「中國軍隊是極好的」。[6]

史迪威回國後,先後任美軍第十軍團司令,及第六軍團司令。1946年10月12日現役中因胃癌在舊金山病逝,他死前曾表示:此生不能與朱德並肩作戰為憾[7]。

主張推翻國民黨
唐德剛引用美國檔案「戴維斯方案」(PLAN DAVIES,由史迪威與戴維斯擬訂的作戰計畫):「當美軍於東南沿海登陸時應聯合中國共產黨,共同佔領滬寧地區,並以歐洲戰場繳獲之德軍武器大量裝備共軍,此一方案在完成前不應讓蔣介石知悉。其後應視此一共產政權為享有主權之唯一政府,並把蔣介石的政府排斥在外[8]。」

--------------------

被誤讀的史迪威將軍

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日軍顧問團-白團/美軍顧問團-史迪威將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專訪:史迪威將軍外孫伊斯特布魯克(John Easterbrook)

遠征軍歷史一直被誤讀,包括忽略史迪威的作用,實際上他訓練出了國軍最精銳部隊,以幾乎一人之力推動了緬北與滇西反攻

一九八零年,時任美國陸軍上校的約翰·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就訪問過中國,他說那時是以平民的身份來的。其實在中國剛剛對外開放的時候,如果不是他的家族背景,不可能有任何一位美軍現役軍官以個人身份到中國旅行。他的外祖父史迪威將軍(Joe Stilwell)在今天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一九八零年,沒有任何一本官方的歷史書讚頌過這位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為了在騰沖舉辦的「忠魂歸國」與「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展」的開幕式,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和夫人中斷了在阿拉斯加的休假,雙雙擠在經濟艙裏來到中國,來到騰沖。我和他同樣驚異於這座邊陲縣城的驚人巨變,在離縣城十多公里的豪華酒店裏,他依約定與我、晏歡和戈叔亞做了一次關於中緬印戰場與史迪威將軍的長談。

對於一九四二年初-一九四四年秋天史迪威將軍在中國的使命,是我近年來特別關注的課題。我告訴約翰,自己是從閱讀在中國先出版的《陳納德回憶錄》進入到史迪威將軍的那段歷史,那時非常敬仰飛虎將軍陳納德(Claire Chennault),而對他的上司史迪威充滿怨怒。按照陳納德將軍的說法,只需要不到二百架作戰飛機,他就保證可以徹底擊敗在中國的日軍。偏就是史迪威個人逞功而妒嫉,扣住美國援華物資的大半給地面部隊,不給陳納德,至使這個偉大的構想胎死腹中。

伊斯特布魯克多年來醉心於對史迪威將軍和中緬印戰場的史料研究,他並沒有一絲對陳納德的不敬,只是與他外祖父一樣的評價了這個糾纏了將近七十年的爭論,他說︰一九四四年日軍對華中與華南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就使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的大部分機場盡落敵手。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兩位將軍構想的現實性了。史迪威將軍一直高度評價陳納德的作戰指揮能力,只是不能讓他明白,中國軍隊沒有力量為美國空軍守住機場。

近年大熱的中國遠征軍史料與文藝作品著實讓書架和屏幕極其熱鬧,也伴著無盡的傳說與神話。例如孫立人將軍以一萬多人的兵力殲滅在緬甸的日軍十萬餘人,並大開殺戒,槍斃了一千多名曾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軍戰俘。其實這種想一想就能靠常識辨別的流言本就不該進入史學領域,偏就在中國堂而皇之被冠以「口述史」的名頭肆行出版。還有戴安瀾二百師的同古之戰與新三十八師的仁安羌突襲,在中國都被狂熱放大和傳播。似乎如沒有史迪威的瞎指揮和英軍的卑鄙,第一次中國遠征軍入緬本應大獲全勝。

對於史迪威,在中國一直忽略了他作為戰鬥指揮官的存在,而只介紹他曾做過美國駐華武官,後來就派來中國做蔣介石先生的參謀長了。其實史迪威將軍在獲得中國戰區參謀長的任命之前,本是受命率領美國赴北非作戰的第一支集團軍,因為在當時綜合評價全美國陸軍的四十幾位同級別將領,史迪威以驕人的成績名列第一。恰是美國與日本的直接作戰,使能講流利中文的史迪威改道來了中國。他以幾乎一人之力推動了一九四三年底和一九四四年夏初相繼發動的緬北與滇西反攻,所有這些反攻部隊,無論是駐印軍還是滇西遠征軍,全部都是史迪威以自己的經驗與方式訓練出來的。

史迪威任教西點軍校時,他是以嚴厲出名的。一天清晨,他在長跑時發現兩晚上沒有回校的軍校學生,那兩傢夥拔腿就跑,四十歲的史迪威從學校東門一直追到西門,一步也沒有被甩下。他把兩個狼狽的學生追到今生今世也不敢夜不歸宿後反而沒有告發他們。多年之後,當史迪威獲得准將的軍銜時,收到許多賀信,其中就有一名被追的學生,他說︰我永遠支持你。這個學生就是傑出的二戰傳奇將軍巴頓。

伊斯特布魯克用許多這樣的例子告訴我們,史迪威認為自己最適任的工作是教師,只不過是教授軍人怎樣作戰。

對於那段歷史,我們最大的誤讀是對英國人,而史迪威高度讚賞的三位能打仗的英國將領蒙哥馬利、斯利姆與菲斯汀,有兩位都出自印緬戰場。他雖然在自己的日記中經常調侃與嬉罵那些英國佬,但他從未認為英國人膽怯。

這次訪談實際上是我們一次定向調查的開始。從這一次起,我們將走進英國和美國更多的戰爭史料,去研讀與重新判斷一九四二年那場大潰敗的成因,真的肇始於美國將領與英國盟友嗎?如果是真的,我們就為蓋棺論定的結局釘上最後的釘子;而如果不是,則讓我們還當年的盟軍應得的光榮。(作者章東磐為遠征軍歷史研究者、「國家記憶」影像展策展人、遠征軍「忠魂歸國」活動史學顧問)亞洲週刊

-------------------------------------------

史迪威將軍

史迪威不適合中國, 他在處理不同國籍代表的問題時,缺乏靈巧的手腕,同時他也無法解決在中國所面對的政治問題。如果純粹讓他擔任軍事指揮官,他可能會做得很成功,相反地,他在中國的角色比較像是外交官而非戰略家,因此他的熱情適得其反。

史迪威被迫在中國擔任許多不同的角色,他是中印緬戰區的美軍總指揮,又是中國陸軍的參謀總長,和對中國租借法案的主任,以及東南亞司令部的美國代表。這樣多重的責任,從一開始就讓史迪威窮於應付,不過沒有一個任務的困難度比得上他擔任蔣委員長的參謀長。


當馬歇爾要求史迪威前往中國時,也知道史迪威並非外交才,但是馬歇爾希望史迪威的中國經驗,能夠讓他整合不同的政冶勢力,並且增加中國陸軍的能力和效率。只可惜狀況並沒有如此單純,史迪威一直試圖讓中國陸軍重振,卻導致了他在一九四四年被召回的命運,並且加深了他和陳納德之間的歧見。

他認為國民黨政府的領導是不值得信賴的,所以堅持要求蔣委員長給他全權委任狀,好讓他以參謀總長的身分,重新組織國陸軍。而蔣委員長對此加以拒絕。雖然蔣委員長迫切需要一支强大而有效率的陸軍,但卻對重組中國陸軍的政治效應感到不安,因為這等於是投降,所以他拒絕接受史迪威的要求。很自然地,當陳納德提出了有別於史迪威的計晝時,蔣委員長當然是欣然受, 並且成為其主要的支持者。

(蔣委員長與史迪威看來十分友好)

蔣委員長於一九四三年一月九日致羅斯福總統的,封電報中,描述了他對陳納德計畫支持的觀感,在中國境內的空中攻勢,其巨大潛力已經由一支數量少且補給缺乏的部隊所展露。我深信及早展開空 中攻擊是可行的。由於此地的戰術態勢正佔上風,任何補給、物資和員的需求問題,都𣎴會削弱盟軍為空戰所作的努力。我相信投資報酬率絕定超出想像。只要能夠進一步削弱日軍的空中武力,並且對其新佔領地的海上運輸航線加以打 擊,一定會對我們在中國向日軍的攻勢大有助益。

可以預期,史迪威對蔣委員長一提議並𣎴是心甘情願的接受,他甚至透過自己在五角大廈裡的關係發動一場宣傳戰。史迪威向馬歇爾提議,如果蔣委員長不肯接受他的要求,美國就該對蔣委員長以交換條件逼他就範,也就是說除非蔣委員長向意合作,否則對華軍的支援將予以停止。史迪威相信,中國對美國物資的依賴,正好是讓他能夠迫使國民黨領導人接受他看法的有利之處,而他的看法也正是許多五大廈裡高級官員的看法。

史迪威相信只有採取强硬的手,才是和中國人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他𣎴但私下如此想,就連在公開場合也曾發表過這個竟見。史迪威是這 麼說的:「我們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要求他作出一個承諾。」可惜,這卻不是白宮的看法。

史迪威的交換條件政策被認為是極其笨拙的手法,這也導致了他的失勢。史迪威對蔣委員長及其政府,一向都以尖酸刻簿的口吻加以批評,這不但在五角大廈人人知道,就連在重慶也已不是祕密。因此,在國民黨內自然引起一片反彈,更致使史迪威在白宮的影響力如江河日下,羅斯 福總統的顧問們甚至開始公開批評史迪威,並議將他召回。

為此,羅斯福總統最後接受了蔣委員長的建議,給了陳納德一支增援部,並且賦予他在中國的獨立指揮權。一九四二年三月,羅斯福總統告訴蔣委員長,他打算讓陳納德指揮一支在中國成立的新 的部隊,只要情況許可,這支軍隊將有五百架飛機,並且將增加駝峯的運輸容量。在對馬歇爾解釋他的觀點時,羅斯福還指出,史迪威並𣎴相信中國空中戰力的潛力,也不贊同蔣委員長對陳納德計畫的認同。更重要的是,基於如何維持中美間良好關係的考量,羅斯福對馬歇爾說,他除了答應蔣委員長的要求,別無選擇。同時羅斯福也警告馬歇爾,史迪威和蔣委員長交涉時用錯了方法,如果他再用這種高姿態對待蔣委員長,只好取消他的任命,將他召回。

陳納德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三日,晉升為少將,並且在三月十一日成為新成立 了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軍指揮官。

史迪戚並不否認以空中攻勢對付日軍有成功的可能,也不否認這或許將取得相當的成果,但他真正擔心的是,當陳納德的攻勢使日本人遭受重大損失時,日本人就會對十四航空軍的前進基地發動加倍的攻勢。他不像陳納德那麼樂觀地相信中國陸軍有能力阻止 日軍前進。如果中國人失敗了,日軍必然會推進到如同待宰羔羊的昆明和重慶。只有一支訓練有素和裝備精良,地面部隊才能阻擋得住日軍,而迪威認為中國人是不可能組成這種部隊的,所以他建議羅斯福總統唯有重組中國陸軍,進行對緬甸的次擊以便重開滇緬公路,陳納德的計畫才有成功的機會。

不過羅斯福總統還是不顧他的事顧問們的反對,決定採行陳納德的空中攻勢計畫,因為他相信這絕對能快速而有效地擊敗日本。甚至還下了道命令,指示陳納德可以直接和他 聯絡,好讓他知道空襲的進度。同時增加駝峯的空運分配。但是羅斯福所作的承諾並沒有完全實現,這也造成陳納德和史迪威,蔣委員長和羅斯福總統之間的緊張。

一直要到一九四三年五月,第十四航空軍才接收到補充的飛機。在此之前,他們依然承龔前輩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和駐華空軍的運作游擊戰的方式,在戰術、精神上都和飛虎隊沒什麼兩樣。由於氣候惡劣和油料短缺的影響,他們的出勤任務受到巖重地限制。

在一九四三年三月和四月間,第十四航空軍只執行了兩次攻擊任務,四月八日,攻擊印度那的目標。四月二十四日,攻擊位在緬甸的南渡礦場。另一方面,日人可沒像第十四航空軍有 裝備和油料短缺的問題,於是充分利用機會,對在中國境內的美軍基地發動一連串的攻勢。這些空襲使美軍付慘重一代價。

迪威對陳納德一敵意特別深。根據史迪威的說法,陳納德自已向蔣委員長保證第十四航空軍能夠有效地阻止日軍,當他做不到時,史迪威認為陳納德為自己找了個藉口。他告訴蔣委員長他 不可能有足夠補給給他。

深知這根本是𣎴可能的,陳納德如何阻止攻勢:他(陳納德)自己桶了個大樓子,然後把錯誤怪罪在那些老早就發現錯誤並尋求解決方案的人身上。他既沒有摧毀日軍的補給線,也沒有造成日軍的撤退。相反地,我們所作的準備,卻造成我原先所預估的結果,就是引起了日本人的反擊。現在他終於承認,這是地面部 隊所法無處理的,即使動用他可以得到的所有空中支援也一樣。

史迪威所關心的是,如果陳納德不去職,蔣委員長𣎴可能被說服承認自己的錯誤,也𣎴會和美國指揮部合作。史迪威和馬歇爾的通訊中,不斷要求將陳納德替換掉。但基於政治 上的因素,陳納德必須留住,至少目前理應如此,史迪威沒有選擇的餘地,只得接受此一事實。

暫不論史迪威和陳納德之間的私人恩怨,史迪威大概也看得出陳納德所預言的中國災難,有成為事實的可能,所以答應將原用在B-29計畫的物資,每個月撥出一千五百噸給陳納德使用。至於將B-29集中用在對付漢口附近日軍基地的計畫,則𣎴是史迪威能夠作主的事。他不能援權給陳納德,但他答應將把此要求傳給陸軍部並請求指示。果不其然,阿諾德將軍決定B-29用來對付日本本土的工業設施,而拒绝讓陳納德用這些轟炸機掃射或轟炸正在合圍的日軍。

蔣委員長和史迪威的緊張關係,在重慶和華盛頓本來就不是祕密,可是蔣委員長對史迪威敵意之深,於是美國派出了副總統華萊士來到了中國,希望能了解兩人之間的摩擦,事情也出乎華萊士意料之外。華萊士離開中國以前,就已經認為依此 地的情勢看來,實在有必要召回史迪威,並且重視陳納德的需求。華萊士的最初想法是讓陳納德取代史迪威,在中印緬戰區美軍指揮官的地位。但是在陳納德的助手,約瑟夫.艾素普指出陸軍部根本不可能贊成陳納德的新任命後,華萊士才放棄提名陳納德,而改提阿爾白特、魏德邁將軍作為史迪威的後繼人選。雖然華萊士原本認為陳納德是史迪威位子繼任者的理想人選,但他也發現了陳納德的局限性,尤其是他和五角大廈領導階層間的緊張關係。𣎴過在決定𣎴由陳納德接任史迪威之後,華萊士認為𣎴該讓阿諾德將軍和史迪威由於個人因素 ,而妨礙了陳納德的空中攻擊計畫。

但是羅斯福幾乎沒有辦法忽視他的幕僚發出如此强烈的推薦聲音,所以,史迪威在中印緬戰區美軍指揮官的地位是暫時保住了,陳納德可以取得任何多餘的補給物資,但是他的作戰不可以影響史迪威在,緬甸的作戰,也不可以破壞史迪威重組中國陸軍的努力。

九月中旬,陳納德面臨了自一九四二年日軍入侵緬甸以來最關鍵的時刻。當日軍正向桂林行軍時,陳納德和蔣委員長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更多的汽油和其它的補給,並希望能在日軍進入桂林之前,把他們擋下來,直到中國增援的軍隊到達座城市為止。他們的請求是透過史迪威辦公室送出去的。史迪威收到這分緊急要求時的神情十分篤定。就他的認知,目前華東的處境根本是沒有希望的,如果送出更多的物資,只不過讓這場災難更加複雜。他相信真正該做的,是讓蔣委員長同意重組中國陸軍,並且將之置於自己的指揮之下。為此,史迪威駁回了陳納德的請求,希望藉著華東的危機,讓蔣委員長真正了解中國軍事危機的實情。很不幸地,蔣委員長認為史迪威故意不同意陳納德的請求,是為了要將資源用在他自己的緬甸戰役上,因而加深了蔣委員長要求召回迪威的決心。

史迪威之所以拒絕協助陳納德,主要是基於他長久以來即相信,空中武力有其限制,以及他個人對中國狀況的評估。在收到陳納德近乎絕望的要求信函後,史迪威暫時脫離緬甸戰場,來到中國戰場的前線探察。九月十四日,史迪戚飛往桂林,對該城市的防衛狀況以及第十四航空軍基地作了一番視察。他的視察更確定了目前中國的危急狀況很巖重,他認為這已是【用繃帶都不可能止得住的大傷口】。

史迪威他寫了一封信給馬歇爾,在馬歇爾寫給蔣委員長的信中,羅斯福總統再次强調,如果想讓中國的危機出現轉機,讓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是十分必要的,現在時間已經𣎴夠了,過去幾個月以來,我一直敦促你要採取必要的手段,以阻止逐漸向你和中國逼近的災難。由於你現在還未讓史迪威將統領中國所有的軍隊,我們目前正面臨著失去華東主要據點的危機,而且正面臨著無可挽回的局面…,實際上這封由華頓送給蔣委員長的最後通牒,已經觸怒了蔣委員長。

蔣委員長在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收到信的第六天作了回覆。一這封信裡,蔣委員長對史迪威的敵意表露無疑,這也是第一次羅斯福清楚得知他的想法。蔣委員長指出史迪戚不斷地失去和他合作的機會,他不相信在經過兩年半後的今天,史迪威會有改變的可能。指定史迪威成為他的戰場指揮 官,將會是一件明顯而必然的災難,更糟的是,這將會對中美軍關係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雖然他不反對由美國軍官擔任戰場指揮官,不過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讓史迪威來擔任這角色,我不能把這重要的任務交給史迪威將軍,我也會要求他辭去中國戰區的參謀總長一職,並且請求解除他在此戰區所擔任的職務。

蔣委員長的這封信函,在華盛頓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造成盟軍可能中斷在中國繼續努力的危機。馬歇爾將軍要求總統,强迫蔣委員長接受史迪威作為其戰場指揮官,要不就中止美國對華援助及軍事支援。馬歇爾相信只要總統跟蔣委員長說清楚,如果他不停止對史迪威的敵視,那麼華盛頓就不打算支持重慶政府,如此一來,蔣委員長就𣎴得不接受史迪。而陸軍部長亨利L.史提姆不但同意馬歇爾的說法,而且更進一步告訴羅斯福總統,初果史迪威被召回,那麼往後派去取代史迪威的人,都可能因此而蒙上陰影。根據史提姆森的講法,美國不斷地支援蔣政權和陳納德的作戰,等於在削弱其它戰區的資源,而在中國戰區 日益惡化的情況下,這樣的投資根本𣎴可能得到回收。如果史迪威被召回,中國在軍事力面勝利的可能性便消失殆盡,隨著史迪威的退出,中國人必將面臨更大的失敗,而美國的軍事投資也隨即成為泡影。

在試圖了解中國所發生的危機時,羅斯福體會到,隨著對日戰事的推 進,情勢已有所改變。中國不再是過去所曾經假設的,是擊敗日本的必要因素。根據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意見,中國在美國擊敗日本計畫中,已不再扮演重要角色。若果真如此,解決這場難題只解除史迪威在中國的指揮權一途,但還是可以讓他繼續指揮緬甸戰役。反正史迪威在中國是否將被替換,已經不會影響美國擊敗日本的計晝了。這樣作,𣎴但可以緩和蔣委員長的怒氣,也可以讓史迪威繼續指揮緬甸戰役。對羅斯福而言,這正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蔣委員長拒絕接受羅斯福的提議,讓史迪威繼續在緬甸從事作戰。他提出批評,如果史迪威在中國都無法承受指揮官之重責,也沒有理由相信他在緬甸能做得好,所以蔣委員長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羅斯福找一位能替代史迪威的美國軍官,和他一起合作,合力挽救目前中國所遭遇的危機,並且達成擊敗日本的目標。

蔣委員長的堅持讓羅斯福除了召回史迪威以外,別無他途,於是羅斯福在一九四四年十月十八日召回史迪威,解除他在中印緬戰區的所有職務, 安排他到五角大廈坐辦公桌去。同時總統並指派阿爾伯特.魏德邁將軍,接替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

史迪威的召回,代表蔣委員長和陳納德在外交上的勝利,也是他們在這場戰爭中最後的一次優勢。在很多方面,史迪威的召 回對陳納德的問題上並沒有什麼幫助,相反地,史迪威的召回反而預言了第十四航空軍在中國任務的結束。陳納德往後在中國的日子,種種發生的事情來得太快,使得他根本來不及反應。在美方壓力下,最後他在中國退休,返回國內,無法在中國享受日軍戰敗的喜悦,所以走得也並沒史迪威將軍光榮。
( 此文摘自飛虎隊之書 )

-----------------------------------------

約瑟夫· 史迪威 (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軍駐天津的第15步兵團營長、代理參謀長,晉升中校。當時馬歇爾任該團副團長、代理團長,兩人在此結識。史迪威曾多次來華,會講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史迪威於1942年晉升中將,並被派到中國,先後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中國駐印軍司令,分配美國援華物資負責人等職務,後被晉升為四星上將。
2015年9月2日,約瑟夫·史迪威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

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後隨家人定居紐約州揚克斯市。
1900年7月,考入西點軍校,成為當年最年輕的學員之一。
1904年6月,從西點軍校畢業,授予少尉軍銜,隨後赴菲律賓在步兵第12團服役。
1906年2月,調回西點軍校,在現代語言系任教官。
1910年10月,與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結為伉儷,相愛終生。
1911年1月,再次赴菲律賓步兵第12團服役,3月晉升為中尉。
1911年11月,第一次來華,遊歷上海、廈門、廣州、梧州、香港等地。[1]
1913年9月,重返西點軍校任教。
1916年夏,在紐約州普拉茨堡後備役軍官訓練營地任教官;9月,晉升
約瑟夫·史迪威塑像
約瑟夫·史迪威塑像
上尉。
1917年8月,在弗吉尼亞州李營第80師任旅長副官,晉升臨時少校。
1918年1月,赴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部和第4軍擔任情報工作,先後晉升為臨時中校、上校,並榮獲優秀服役勳章。翌年7月回到美國後,臨時軍銜全部取消,重新成為上尉。
1919年8月,被任命為首任駐華語言軍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1920年8月,第二次來華,正式就任駐華語言軍官,在北京華北協和語言學校繼續學習漢語。
1921年至1922年,被國際賑災委員會藉用,先後擔任修築山西汾陽至軍渡、陝西潼關至西安公路的總工程師,接觸了各種社會情況,結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作為美國駐華武官處工作人員,視察和遊歷了中國東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蘇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
1923年7月,回美國赴本寧堡步兵學校學習;1924年畢業,任校長韋爾斯將軍的助理執行官;1925年9月,入利文沃思指揮和參謀學院深造。
1926年9月,第三次來華,出任美軍駐天津步兵第15團營長。
1927年5月,受美國駐華公使館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軍情,爾後所寫的報告受到嘉獎。
1928年1月,代理步兵第15團參謀長;5月晉升中校。
1929年6月,回到美國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戰術系主任,在此獲得“醋性子喬”(亦稱“尖刻的喬”)這一使他引為驕傲的綽號。
1935年7月,第四次來華,在北平任美國駐華武官,已晉升上校。1936年,先後考察廣州、桂林、梧州、南寧、漢口、徐州、開封、洛陽等地。
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組織一個情報組,及時向美國報告戰爭進展情況;年底遷至漢口,翌年曾在蘭州、台兒莊、長沙、重慶等地考察戰況。
1939年8月,回到美國出任步兵第2師第3旅旅長。
1940年7月,出任第7師師長兼蒙特雷市奧德兵營司令;9月,晉升少將。
1941年6月,出任第3軍軍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奉調赴華盛頓,負責制定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作戰計劃,並準備出任美國遠征軍司令。
蔣介石夫婦與史迪威
蔣介石夫婦與史迪威
1942年3月,第五次​​來華,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已於2月晉升中將;隨後赴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5月,緬甸戰役失敗,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緬北叢林。
1942年6月,向蔣介石遞交關於中國軍事制度改革的建議:(1)對部隊進行精簡整編;(2)撤換無能的高級軍官;(3)授予前線指揮官全權。
1942年7月,向蔣介石遞交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蔣介石借美國總統私人代表勞克林·柯里來華之機,第一次要求撤換史迪威,未果。
蒙巴頓爵士(右)與美國史迪威將軍
蒙巴頓爵士(右)與美國史迪威將軍
1942年8月,出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在印度蘭姆加爾整訓和裝備中國軍隊。[2]
1943年1月,因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榮獲優秀服役十字勳章。
1943年3月,在雲南組建昆明訓練中心,4月1日正式開訓,執行整訓和裝備30個中國陸軍師的計劃。
1943年5月,出席在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1943年8月,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東南亞戰區,史迪威任該戰區副最高統帥。
1943年9月,向史迪威建議使用共產黨第18集團軍等部隊向華北日軍側翼進攻,並建議給西北部隊以充分的供應。
1943年10月,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換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出席中美英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指揮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
1944年8月,佔領密支那,取得戰役基本勝利,給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
1944年1月,同意政治顧問戴維斯關於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組的報告;7、8月間,美軍觀察組分兩批抵達延安。
1944年7月,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所有軍隊的全權;蔣介石復電表示“原則同意”。1944年8月,晉升四星上將。1944年9月,蔣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國總統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羅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於21日離開重慶回國;31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批評美國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極地支持了一個在中國日益不得人心和不為人民所信任的政權”。
1945年1月,出任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至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通車,被命名為“ 史迪威公路 ”。
1945年2月,榮獲榮譽軍團勳章和橡葉勳章。
1945年6月,出任第10集團軍司令,參加沖繩戰役。
1945年9月,出席在“ 密蘇里號 ”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並主持琉球島的受降儀式;回國前通過馬歇爾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蔣介石拒絕。
1945年10月,出任軍需裝備委員會主席。
1946年1月,被任命為第6集團軍司令,並負責西部防禦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因患胃癌並轉移到肝部,在舊金山萊特曼陸軍醫院逝世,享年63歲。
抗戰事蹟編輯
受命
史迪威作為美國駐CBI(中緬印戰區)的高級代表被派到亞洲,他承擔了多
史迪威將軍
史迪威將軍
項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使命,其中任何一項都需要一位聖徒的全部耐心和能力。他要監管根據租借法案運到中國的物資的分配。作為中國戰區總參謀長(最高統帥在重慶既沒有聯軍參謀部,也沒有在中國作戰的聯軍),他試圖將中國軍隊加以訓練,送上戰場。
史迪威1904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步兵科,歷任美軍在華語言教官、天津美軍步兵第15步兵團的一名營長以及美國駐華公使館的陸軍武官。但是他從來沒有實戰經驗,沒有接受過高等的指揮教育,其以往軍旅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是坐在辦公室裡,受命之際他擔任少將師長不久,因擔任聯軍參謀長當以中將為宜,這才特例拔擢他為中將。[2]
在1942年3月,史迪威首次在重慶拜謁蔣中正之際,他報告其此行身負有六項使命,即美軍駐華、印、緬軍指揮官、對華租借物資管理統制人、代表美政府出席重慶軍事會議、中國戰區與南太平洋戰區間的聯絡員、滇緬公路監督人以及在印緬美國航空部隊指揮官。經過蔣中正追詢,他這才姍姍答道:“本人為鈞座之參謀長,直接受鈞座之指揮。[2]
史迪威到任不久,委員長就中國武裝力量的使用問題發表了兩個小時的演講,讓總參謀長感到目瞪口呆。按蔣的說法,在戰術上,要用三個中國師對付一個日本師。如果日本人發起進攻,則要用五個中國師去對付一個日本師。蔣命令史迪威穩妥行事,讓日本人採取主動。只有當日本人的攻勢停下來,開始後撤時,中國軍隊才能發起反擊。蔣警告史迪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集結部隊。如果中國軍隊一集結便會立刻被殲滅。史迪威則主張用縱深防禦戰術,即部隊要一個方陣接一個方陣連續出擊,距離不超過50公里。蔣對他的部隊戰鬥力的估計也許是正確的,但他的觀點與美國的軍事理論完全相悖。美國的軍事理論強調進攻而不允許把部隊化整為零,削弱其戰鬥力。史迪威是一位缺少變通能力的戰術理論家,對蔣有意放棄主動性感到特別生氣。由此開始,史迪威與蔣介石的關係日趨惡化甚至彼此都不存幻想。“什麼命令!”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一頭蠢驢!”。史迪威喜歡給被他瞧不起的人取綽號。他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精心挑選的綽號是“花生”(注:“花生”一詞在美國口語中指“無聊的人”)。史迪威正要著手把毫無基礎的雜牌部隊建設成有效的戰鬥力量——這是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一項更加不可能的工作又落到他頭上。
滇西抗戰
從印度雷多到達中國昆明 ​​,橫跨印度、緬甸、中國,有一條全長1800多公里的公路。公路在密支那分為南北兩線與滇緬路相接。抗戰爆發後,日軍狂妄地宣稱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從戰爭一開始就封鎖了中國沿海,相繼佔領了中國的三大港口城市及運輸中樞天津、上海、廣州,中國有限的沿海工業受到嚴重的破壞。日軍在切斷了隴海線、粵漢鐵路等中國對外交通幹線後,又佔領廣西、越南,切斷了滇越鐵路。蘇聯與日本媾和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蘇聯主動切斷從西伯利亞運輸援華物資的西北運輸線。到1941年,在中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時,中國抗戰賴以生存的外援線僅剩下一條滇緬公路,可是,日軍亡我之心不死,從越南河內派出轟炸機對滇緬公路進行了無數次狂轟濫炸。
為了保證中國抗戰外援線的正常運轉,中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2月組建了中印公路勘測隊,8月份又組建了以美國退役軍官陳納德為首的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以便保衛滇緬公路,保證援華物資的運輸。
1942年2月12日,中英代表在新德里確定了中印公路的走向——從滇緬公路上的龍陵,經過騰沖,連接緬甸密支那。在滇緬公路的出入口仰光淪陷,保衛滇緬公路的戰役在緬甸激烈地進行著的時候,1942年3月27日,中印公路的勘測工作也從騰沖正式開始。中印公路募工處在下關、保山、騰沖設立辦事處,招募民工,分赴緬甸準備趕修公路。1942年5月,中國滇緬公路的樞紐畹町淪陷,接著,緬北重鎮密支那以及滇西重鎮騰沖等相繼淪陷,中印公路這條正在勘測而且派出民工準備修築的中印公路成為虛幻的泡影。
負責指揮緬甸戰役的史迪威將軍怀揣著一個不滅的夢想,徒步帶領小分隊到達印度準備東山再起。從此,他開始了整訓中國軍隊、打通史迪威公路漫長而艱苦的旅程。滇緬公路被切斷以後,美國開闢了駝峰航線向中國戰場運送戰略物資,可是,駝峰航線每運送一噸汽油,就有大量的飛機、飛行員失事。1942年12月10日,中印公路終於在印度雷多破土動工,1943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在商議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的同時,中國作為反攻日本的基地,打通中印公路和鋪設中印輸油管也被提到了重
史迪威將軍與蔣介石夫婦
史迪威將軍與蔣介石夫婦
要的議事日程,修築後來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公路才步入正常軌道。後來打通這條道路的滇西、緬北戰役也被人稱為東方諾曼底登陸。1943年10月,史迪威將軍發布命令,中國駐印軍38師112團開始開赴野人山,掃蕩日軍,掩護中印公路的修築。1943年12月27日,中美工兵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公路跨越野人山延伸到新平洋,比計劃提前了4天,新平洋終於成為掩護築路、打通公路戰役的戰略基地!堅守在緬北河谷指揮作戰的史迪威將軍,一方面要運籌帷幄,決勝於胡康河谷、勐拱河谷、密支那等戰役,一方面還要面對來自方方面面對於打通公路的非議與阻撓,還要顧及印度、英帕爾及中國滇西怒江戰役的配合與呼應。緊跟著作戰部隊築路的工程部隊,跟著步兵走,跟著炮聲走,把公路一步步修向密支那。日本駐緬甸方面軍組建33軍集結密支那,把能否阻止中印公路的打通當成日本勝敗的關鍵,特別是以密支那的得失為前提。企圖在雨季以前,把中美軍隊阻止在加邁以北,以阻撓和滯延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面對不可一世的日軍,史迪威將軍以超人的膽略,採取了一個大膽的步驟。1944年4月28日拂曉,史迪威派出的中美聯合突擊隊從緬北胡康河谷的勐拱冒雨出發,開始了奇襲密支那的“眼鏡王蛇行動”。與此同時,在史迪威等人的敦促下,駐於滇西怒江東岸的遠征軍也於5月11日分四路渡江,聲勢浩蕩地向高黎貢山發起猛烈的攻擊。滇西民眾肩挑馬馱,為前線運送彈藥、物資。滇西緬北戰場彼此呼應,打響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交通運輸線之戰。
他耗時三個月也無法攻克密支那,最後還是等到中國軍隊打通胡康河谷之後,才仰仗其力收復了密支那市。然而攻克密支那卻集中了幾乎史迪威掌握的所有戰略資源,這種資源連一滴也沒有送到正在蒙受日軍攻勢的整個豫湘桂戰場。陳納德給羅斯福發去的電報中,開門見山就稱“把我們全部主力軍集中投入緬甸,如今已經導致華東的淪陷。”無怪乎當時有人揶揄他是一名“最好的四星營長”(the best goddamn four-star battalion commander)。
當然,攻克密支那也有打通列多公路的戰略意義,然而開通這條日後被蔣中正以史迪威的名字命名的公路,其目的委實是給中國內地打開國際交通線,然而這條1945年1月底才告建成的公路即使開通也已經為時已晚,而且路況不佳,運輸量也有限。陳納德將軍曾經希望美軍加大“駝峰空運”的數量,但是這一具速效的建議卻為一心為自己在緬甸打出功名的史迪威所阻礙。他的這種虛榮心,是出自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節,這種情節對於當時在華的不少英美軍人而言是一種充滿浪漫的奮鬥目標。
對於緬甸之敗,他忘了曾經聽到的囑咐,卻反而認為那是中國人的“愚蠢、膽怯和對於守勢的偏好”而喪失了戰機。於是開始執著地認為:中國軍隊的士兵刻苦耐勞用命,下級軍官也無問題,營團級好壞參半,而軍師長級別的則很少有效率的。因此他提出“要中國兵不要中國官,尤其不要中國的高級軍官”,並暗示由他本人接受軍隊的全權,“不受重慶的電訊函件的束縛”。他希望有朝一日帶領這支部隊,打下仰光,一洗初敗之辱。
因此他便打起了這十萬遠征軍的主意,希望能夠將其全部帶到印度,遠離中國而受自己所實際掌控。然而最終進入印度實際上只有兩個師,這兩個師在加爾各答西北的蘭伽姆設立訓練營地。史迪威即刻提出要求,從美國調來300名軍官,將這支軍隊中營長以上全部換成美國人。這完全就是戈登當年“常勝軍”的版本,他企圖將中國軍隊演變為一支殖民式軍隊的企圖暴露無遺。
由於這是一種徹底踐踏中國主權的行徑,對此不僅蔣中正用嚴辭加以拒絕,而且遠征軍的全體中國軍官,甚至包括美國人認為是親美的孫立人將軍都加以堅決的反對。由於史迪威的這個如意算盤的落空,他就變得更為“醋性十足”,千方百計打擊他看不順眼的中國將領,縮小駐印軍,也即是新一軍軍部的規模,並緊緊抓住他擁有負責援助物資的控制權,對蔣中正進行要挾。這以後他與蔣之間的各種衝突,其原點便可以說是因為他的戈登情節無法得以滿足,因而轉為一種怨婦般的心態而已。
當然,作為一個“最好的四星營長”,史迪威對於訓練這支部隊,還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的,而且他對於當時中國軍隊提出的不少指責,對於中國高層軍官的腐敗作風提出的不滿,也基本上都是事實。然而這是中國社會形態所造成,事實上當時所提出的社會問題,即便到了今日也依然如故,如果要改變這一切,需要對於整個社會進行逐步的改變,絕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2]
日軍的戰略企圖與中美盟軍是針鋒相對的,中美盟軍是要“通”,日軍是要“斷”,日軍集中優勢兵力,相繼實施了三期“斷路”作戰。中美盟軍和中國民眾浴血奮戰,共同打造出了東方的諾亞方舟,鑄造出血肉豐碑——— 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通車後,與駝峰航線一起將堆積在印度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中國抗日戰場。同時,沿著公路還從印度鋪設了一條通到中國昆明 ​​的輸油管。這一壯舉不但從實力上,而且從氣勢上震懾了敵膽,為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傑出貢獻。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車。為紀念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卓越貢獻,和在他領導下的盟軍以及中國軍隊對緬甸戰役發揮的巨大作用,這條公路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歷史評價編輯

史迪威將軍與38師長孫立人和22師長廖耀湘
史迪威將軍與38師長孫立人和22師長廖耀湘
對中國遠征軍第一次赴緬作戰負有嚴重指揮責任外,史迪威具有多方面令人敬慕的才幹,非常適合其在CBI的任職:他性格堅強,從不講廢話,被認為是美軍中一位真正的戰略家和出色的教官;他已經在中國生活工作了13年,當過駐華武官,也做過其它的工作。他到過中國很多地方,中文非常流利,有時寫日記不用英文而用中文。更為重要的是,他對英勇頑強、吃苦耐勞的中國農民充滿信心。他深信,經過一定的訓練,加上很好的領導,中國軍隊能與世界上任何軍隊匹敵。可是,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工作成效。作為蔣的總參謀長,他必須具有超常的圓滑的耐心,而史迪威正好天生耿直而急躁。在公開場合,他對最高統帥還比較克制,一旦回到住所,他便會把他對蔣的蔑視和憤恨通通發洩出來。特意安排在史公館裡的服務人員又會巧妙地把史迪威的話語彙報給蔣。在另外的場合,心直口快的史迪威則會不留情面地數落國民政府的缺點,讓蔣先生很丟面子而忍無可忍。
陳納德對史迪威的長處和短處作出了最恰如其分的評價:“史迪威的中國使命無疑是把難度最大的外交工作放到了一位戰時職業軍人的肩上,”陳納德寫道。“他是一名陸軍戰士,性格粗獷,勇猛​​無比。在敵人的砲火下指揮軍隊作戰,他有如閑庭信步。”儘管這樣說,陳在最後加上了最關鍵的一筆:“我與史迪威的全部交往讓我相
史迪威照片
史迪威照片 (6張)
信,他總是把自己完全看成是一名陸軍軍人,而根本不明白他作為外交官的基本職責,他也沒有那份耐心去弄明白這一切。”就是史迪威的好朋友,美軍總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也承認,“酸醋喬”是他自己最大的敵人。由於他毫不掩飾他對中國人,還有英國人'無所作為”態度的蔑視,毒化了他與他們的關係。
1944年10月,史迪威被美國召回,由魏德邁接替其出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駐華美軍指揮官。在此前一年,魏德邁還對史迪威的工作成績深信不疑,在給馬歇爾的信中說,“史迪威對中國——緬甸——印度戰區情況的了解程度,超過美國人,也超過中國人。”因而有意延續史迪威的工作思路。[3]
但是,史迪威離開重慶時,既沒有與魏德邁辦理交接手續,也沒有留下任何重要文件,使魏德邁不得不制定屬於自己的工作計劃。魏德邁與史迪威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不自居為“中國通”,而希望通過親身調查來了解中國。這樣幾個星期後,魏德邁就“開始認識到,中國國民政府遠不像史迪威和他的記者朋友所描述的那樣,不願作戰,而是在抗日戰爭中表現了驚人的頑強性和耐力……到1944年,即在日本發動首次進攻之後的第7年,中國卻依然在抵抗。”①可見魏德邁對中國懷有其前任所沒有的同情心。[3]
上任伊始,魏德邁必須建立在華美軍的有效機制,才能開展工作。首先他撤換掉了對蔣介石態度惡劣的美軍將領竇恩、菲利斯等人。竇恩去職後,蔣介石在日記中說,“此人為史迪威軍下第一驕橫侮華之人,美竟撤去,則援華之誠意又進一步矣。” [3]
史迪威是美國軍事家,對華友好,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提出在遠東美軍從中太平洋、西南太平洋、緬甸、印度支那四個方向對日本作戰的戰略計劃,後來美軍除了向印度支那方向沒有派兵外,基本按史迪威的戰略計劃實施,他擔任蔣介石參謀長期間建議培訓中國軍隊向現代化發展,他親自培訓的駐印軍是國民黨軍隊後來最有戰鬥力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指揮收復緬北的戰役。在政治上反對國民黨右派的腐敗,軍事上主張對共產黨軍隊也提供軍事援助,結果被排擠回國。
人物榮譽編輯
2015年9月2日,約瑟夫·史迪威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章。[4]

約瑟夫·史迪威_百度百科 - http://goo.gl/P9IRcR

-----------------------------------------------------------------------------------------

1911-1945史迪威及在中國的美國人經驗”於1972年得到普立茲獎,2014.4.12閱畢。作者根據史迪威日記旁徵博引,可讀性高。高在史迪威日記內常人反應,對當時事件後日為歷史,時而直覺,或為批判,顯現外表嚴肅內心活潑亂蹦男孩,甚為有趣。


書中p.286 "...(1942)4.16,史迪威給他夫人家書內"我們將被狠狠修理"。史迪威第一次當戰區"陽春"指揮官,眼睜睜看到自己失敗,心中苦境強化成憤怒,想要報仇以及做到個人(被人誤會、不了解)的平反"。此乃描述緬甸戰役,英軍不堪一擊,老蔣部隊大多數指揮不動心態上也不願替英收復殖民地,只有數名幕僚而毫無美軍任何支援,處於孤獨無助,所謂逆境中強者的堅忍不拔。

讀完後個人感覺,可能史迪威中期在馬協爾當參謀總長時,昇官昇得太快,三年內由上校生到軍長中將(准將、少將),以致將官磨練上可能不足,所以待人處世上未免稜角過多,有時不免傷人;但是其勇於任事有擔當,實屬難得。所以後來英將領Slim批評史迪威,大意是他是個一流營、團、師、軍級戰術指揮官,卻疏於行政,欠缺政治領悟,所以錯失了不少機會。(見宋美齡傳: He(史迪威) was much more than the bad-tempered, prejudiced, often not very well-informed and quarrelsome old man [his diaries] showed him to be. He was all that, but in addition he was a first-class battle leader up to, I should say, Corps level, and an excellent tactician, but a poor administrator. At higher levels he had neither the temperament no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r judgment to be effective…”)

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蔣委員長參謀長前,主動申請去中國大陸好多次,有深入旅遊探討,另外包括閻錫山治下山西賑災後替山西修路、陝西受馮玉祥之邀修路後因戰亂未成、革命軍北伐至徐州前滲入徐州戰亂地區替美軍做第一手情報分析各部軍閥實力,後來回喬治亞Fort Benning做戰術教官,以中國實地觀察到軍事情報經驗應用到連、營級戰術教育教材開發,以加強美陸軍實戰訓練、軍事演習,展現部隊閃電攻擊讓長官賞識同僚折服、拿得起放得下自始至終都以達成任務為第一。同時史迪威也出於對中國的了解以及發乎內心對中國百姓尊敬,來教育受訓老美學生,可看出他是個全面性人才;所謂智仁勇當之無愧。


美軍方當主管、上級的,也有真眼光能發覺史迪威能力、包容史迪威缺陷,讓他能放手去做他最拿手的事;這更是了不起。

另外就是,羅斯福全球戰略眼光,尤其是對戰後布局部分,高瞻遠矚;可惜關鍵條件,掌握在老蔣手中而非羅斯福手上。所以說,就中美兩國來說,這幾十年熱戰、冷戰,若雙方都有智慧與眼光且作得到所訂目標,實屬沒必要的。
而史迪威本人,基本上軍人,服從為第一。可細讀之下,他自主性頗高,尤其在準備及實際作戰上,受過去WWI美Pershing將軍作戰哲學影響,不再侷限於當時盟軍戰區處處展現"懼戰、畏戰"上打混,於非常惡劣強況下敢與畏戰的當時英方統帥(蒙巴頓)對立,孤注一擲如打通、修建後來的史迪威公路,改變過去WWI戰爭被動打法,主動出擊,實為後人景仰。

可惜,據作者,老蔣與史之間已成寇讎,堅持要美方撤走史迪威,說穿了有點歷史上岳飛被下的"十二道金牌"味道;你岳飛非給我回來不可;至於本地俗語"六出祁山---拖老命 "更能道破歷史諷刺。此時,你史迪威再行,我老蔣就是不用你。


+++++++++++++++++++++++++++++++++++++++++++++++++++++++++++++

Tuchman的書,乍讀艱澀難啃,或其他Tuchman所著缺乏潤稿或指導高手“調教”。這次不一樣,經John K. Fairbank(費正清,哈佛歷史教授)寫介紹而亦讚譽Tuchman對寫歷史、傳記動機:視歷史為動人故事,而不像一般學界,以所謂社會科學工具介入歷史,以利探討歷史“問題”。這樣一來豈不活生生歷史逆變為沒人會想讀、甚至了解的支離破碎問題與答案?難怪費正清感嘆為何學歷史人愈來愈少;少,意味者後日像Tuchman這種高手將很難復生。

至於個人讀這本書動機源於讀宋美齡傳Paula Pakula所著(詳見其他本人讀後感)。那本傳記內重點放在史迪威、陳納德、蔣中正關係,民初內戰、剿匪(亦可視為老毛革命成功)、後日對日抗戰。可個人感覺史迪威部分該書中交代不甚清楚,甚有遺珠之憾。畢竟陳納德與史迪威關係,當時史為陳直屬上司,後日史與蔣也有陳納德鬥爭後黯然離去,這些都引起我進一步探討史迪威動機。

+++++++++++++++++++++++++++++++++++++++++++++++++++++++++++++

史迪威家族,早在美開國前於1638年自英移民至美,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家人暱稱Warren不是Joe)本人已是第八代。到史迪威父親一代,已為地方仕紳,生活優裕不說,其家族早於Staten Island、Long Island及Manhattan置產,史父也在好幾間銀行當董事、衛理公會教會支柱,基本上生活無虞,對下一代更是很用心教育。他老爸後來又讀完醫學院,卻從未行醫。

史迪威成長過程,家裡管得是很嚴,史迪威會走上軍人這條路,說起來也好笑,竟因其父對史迪威要增強他的“生活紀律”。因為史迪威十七歲已高中畢業,因父命而繼續留在高中上學所謂post graduate,這段時間史迪威“搞笑鬧事”造成家族顏面受損,同時其父為學校董事那實在難看;後來受命去考西點軍校,即使報名時間早過,可見當時老美看在其家族勢力份上故意方便才得以報名考試,竟給他考上了。


當時西點有意避免過去歐洲弊病,歐洲軍事學校幾乎質變為養成後日軍中派系搖籃,亦家族把持軍校,那到了軍中,豈不先看你是那一家族,不就替後日軍中權力鬥爭傾軋留下火種?所以為防範這種不願見到歐洲弊病,亦有國會法令保證不發生,所以西點當時是想盡辦法找無軍人背景候選人進入軍校;此亦可解釋為何西點會對史迪威開“後門”。

相對於邱吉爾,邱那時候家業衰頹畢竟邱父做過英內閣第二把交椅財政大臣,同時邱貴族氣息濃厚,當伸手族;向誰伸手?向他老媽要錢,老媽當時在紐約也有房產,大概一個月一萬美金收入,同時答應邱每月再給他300英鎊...這是兩人很不同之處。史迪威是個充滿活力,不是那種等著他人給你機會的人。軍校讀完,麥克阿瑟於西點高史迪威一班,史成績前三分之一,不像老麥是全校第一名畢業。
+++++++++++++++++++++++++++++++++++++++++++++++++++++++++++++

美內戰後,陸軍幾乎不存在,當時1904年史迪威剛進入陸軍,美陸軍已縮編至五萬士兵、三千軍官,但在書面作業上,應有步兵31團(regiment)、騎兵15團,一團總共800人編制等於3營,一營有四個連。老美那個時候陸軍相對於歐陸,幾乎算沒有。薪水,美中尉年薪$1,400 USD,大約當時的800英鎊;上校$4,000。比起英國,算是非常好。邱吉爾(1895年)當騎兵中尉時,年薪才120英鎊。

同時史迪威也有語言天才,西點時外國語法文很強,也在學習西班牙語。這種天分,後日對其調遷、派遣上甚有助益。


在西點受教,值得一題部分,老美軍人訓練上,對畫地圖,尤其是地形等非常在意。意味著地圖不會看的原因就是你先不會畫,那當然看不懂別人依規矩畫的;那以後軍隊部屬、調度上種種地形優勢、障礙,想必你當指揮官的,一定是看不懂了?那還得了?

史迪威畢業於全校前三分之一名次內照理說可挑選駐紮地所在;"錢多事少離家近"?可他卻選菲律賓,當時老美有派兵平亂。這次去差點命喪菲律賓叢林。有次急行軍,半路上士官昏倒,熱昏或被叢林毒蟲咬到,不能走,結果前面一夥人包括連長在內一溜煙不見人。史迪威二十出頭小夥子只好背著他走,天色昏暗加上叢林毒蛇、野獸、叛軍威脅,倒過來走又倒回去走,總算幾小時後給他找到部隊紮營地;連長也不派救援兵回去搜索失蹤人員;你猜連長如何說: "你不是走到了麼?"當然這跟好萊塢電影士氣高昂決不留下夥伴落單很不一樣。

後來史迪威會受到重視,幾個原因,最大者,當時美國需要派遣了解當地語言做情資收集。史迪威又逮到機會,14個月後被調回西點軍校現代語言系當講師。可是這人精力旺盛,畢竟其來有自,與高中當足球校隊四分衛以及熱心各種運動有關,上課之外還組織各種球隊比賽,自己下來當教練;這些當然也被長官看在眼中。

學語文當然最好在該語文國實習。去法國實地學習機會,上面一直不准,後來軍中情報單位要派人去瓜地馬拉收集軍情,這次他又逮到機會,實地瓜地馬拉收集情報包括畫地形圖甚至將該地有多少牲畜都記錄下來。但衛生情況惡劣,因罹患白痢(dysentery)差點病死在瓜地馬拉。

史後來又去墨西哥旅遊,同行者劍擊高手,史卻是神槍手,當然去玩是一回事,真正目的練習繼續學習西班牙語。回來後不久,25歲史迪威與西點軍校畢業那年開舞會時認識女子Winifred A. Smith(史迪威妹妹Mary同學)結婚。

1912年美國會通過法案Manchus Act,該法案強調不讓任何軍官與當地"影響力"有太多瓜葛,正如滿州人當時作法,也是命名Manchus緣由,軍事人員與當地勢力結合後可能造成"尾大不掉"亦為指揮不動,後日隱憂。該法案強調少校以下軍官(line officer現行或未來有指揮權軍官),每六年內必須要在該團所在地待上兩年。所以,史迪威外調至西點軍校,必須回到菲律賓該團駐紮地所在。
+++++++++++++++++++++++++++++++++++++++++++++++++++++++++++++

史迪威攜家帶眷回到菲律賓駐紮地一段時間後,又想出遊。這次去日本不是溜達就算了,他想深入了解日本同時也炫炫剛學會日語。不久中國革命成功,這時候他把妻子目送回美又向中國大陸出發;待了一個月不到(1911.11月中到12.9日)。
這段,Tuchman描述清末民初亂象,外強欺凌中國各種事蹟加上史迪威實地觀察日記記錄,用詞上是令任何中國人都感到屈辱,但是作者心中仍殘留“替歷史討公道”味道。譬如說她對美舉棋不定態度,畢竟美當時1890末到1911年,還不夠格稱為強權,發言上處處看英臉色,卻已經開始強調"門戶開放"遊戲規則;日本已於明治維新後崛起,咄咄逼人不說,基本上日本是想打誰就打誰,也有這實力做到;日俄戰爭即為例子。

Tuchman對清末民初軍閥割據、列強合縱連橫、早期鴉片戰爭(兩次)等等,描述總結具體,也對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簡稱extrality)對中國造成荼毒、餘患,清楚明白陳述。英國當時雖為第一名列強,基本上各國都要看她臉色行事;但是到WWI之後,一厥不振與強權地位說再見,這要感謝德帝國發起戰爭,歐戰互咬之每一國都趴下,剩下美國與日本強權。


英一開始割據中國領土後,列強們亦效法,基本上清朝已不存在,各國船艦武裝部隊進出如入無人之境,上海尤為明顯。

列強吸乾中國骨髓最快辦法,就是直接幫清政府收稅,扣掉欠款賠款後,剩下錢交給清政府,弄得比清政府直接收的稅還要多;這下,清政府乾脆不收稅了直接委託列強辦理。這個為什麼重要?記得美國獨立最重要理由: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要想收我稅,我豈能不參與議會政治(所謂representation)?這對當時在中國境內傳教的教士牧師們,看在眼裡,當然也不能說忿忿不平、同時更為中國叫屈可不?這些都反映在後日美國國內政治上,一旦美國力強盛後,不就演變成外交是內政之延伸的實力,甚至以此高尚理念,再重新"包裹"為美國外交政策?

這段時間,老美教會勢力很大,影響政壇必然。教會意見,美國政府不得不注重。教會募款能力更是政客們既覬覦又恐懼的原因。這下可好,當時中國已有三、四億人口,就有人預測:若這三、四億人口都變成基督徒時,這不知道會是怎樣好呢?哈哈哈..別笑,老美教會支持者真是這樣想的,同時也能解釋為何美政府對華政策,與歐洲列強始終合不到一塊的真正原因;尤其是治外法權、租借地....到頭來,為何會有美威爾森總統強調英帝國於WWI之後,必須放棄殖民地的這種看法由來的源頭。

Tuchman委婉到來,值得一讀。

史迪威到達上海、香港後,所觀察到英軍,認為英(水兵)士官紀律、外觀,遠比英軍官看起來有帝國強權味道;畢竟英軍官給史留下印象,認為他們不夠格帶領比其優秀的士官兵,這與後面史迪威對英軍官甚為藐視,埋下伏筆。
+++++++++++++++++++++++++++++++++++++++++++++++++++++++++++++

史迪威回美後又窩在學校英語系、歷史系教書。後來為了好好學習西班牙語,申請去西班牙馬德里實地學習。可見老美軍方很注重這方面人才培養,史迪威他當然也朝這方面動腦筋,畢竟所謂駐他國Attaché軍事武官當然要懂當地語言。這畢竟也是一條升遷之路可不?老蹲在某營區,哪有表現機會?那如何升官?

去西班牙他又到處旅遊,那時候第一次大戰即將爆發;不過當地報紙登登以後直至奧地利砲轟賽比亞,這才大戰事態明顯。

美國這時候還沒介入,可徵兵、擴張卻不斷進行,1916.4通過法案,美國要五年內加倍常備軍人數目到288,000。可是加倍是很容易,問題在訓練。當時美戰爭學院將領Hunter Ligget說過:一個受良好訓練他國士兵,可一個打十個沒有訓練的老美兵。1812年,1,500英正規軍攻打守華盛頓美國未訓練過5,400雜牌軍,結果美饋不成軍鳥獸散,結果一口氣跑了15英里直到華盛頓城另一端才停下來喘口氣。

這在史迪威來說當然是件好事:老美為了因應國際局勢,不得不擴編,擴編就等於這行專家大好升遷、發展機會。同時訓練是跑不掉了。那相對於大西洋彼岸戰鬥中各國,老美力量當然目前不足為道。人家western front,動不動就是幾百萬部隊對峙;你這幾十萬人不就連塞牙縫都不夠?還能起啥作用?

說到這,老美也有智慧,不替他國強出頭。問題在於老美遲早要被歐戰攪和進去,畢竟當時美國人對打仗自己出兵是不會主動,除了國內政治情勢考量,另一方勢力,這是我從FDR傳記內讀到:軍火商勢力。尤其是海軍擴建、造船廠、廠區所在地選區利益等等。陸軍方面當然也不落人後。另外關鍵當時美軍統帥Pershing,他對歐陸盟軍態度:美軍不可淪為盟軍附屬,即使要打,必須美軍自己成立一股戰力,自己調度、作戰。這意味著,各級軍官,上至將領下至二等兵都要重新訓練。再者歐洲列強看老美現行軍隊編制運作,相對之下,法國甚至譏諷老美,你們要想到達我們這種編制、戰力等可能要近百年之久。


(上圖:1917年史迪威)

這些種種,也是老美派像史迪威這種語言通的軍官,去歐戰實習真正原因;學習觀摩。
++++++++++++++++++++++++++++++++++++++++++++++++++++++++++++


1916年四月,幹了尉官(Lieutenant)12年(西點大三就已經是少尉Second Lieutenant)終於升到上尉Captain。真有夠長。都知道軍人不打仗就等於失業;所以史迪威到處活動不是找各種“出口”就是窩在學校教語文等待下次機會,不外乎武官或是各種任務。

WWI(1914,7.28~1918,11.11)已經打了快三年,1917.4,美終於派兵133,000人參戰,1918.4美才加派7師兵力進入歐戰場。畢竟1917.5,美通過特別服役徵兵(Selective Service Draft)國會同意一百萬;後來實地需求是三倍這個數字,三百萬人才夠。那可不把戰爭部門給忙翻了?

史迪威受完訓之後,1917.12,都快打完WWI才奉命去法國作美遠征軍情報參謀官,畢竟他法語通終究派上用場。可跟他同屆畢業生,有的已經去Leavenworth, Kansas受過指揮參謀訓練都快升中校了,他還是官拜上尉。可戰時有所謂臨時編制,視任務所需,史迪威這次去是以臨時少校位階(戰務解除後就要歸建上尉)。這時候史迪威終於看懂也學會Pershing看法:打仗,就是要突破,不能墨守成規打防禦、打系統戰、對峙等等,曠日廢時遲早像英法一樣,大家最後都是打“看那一方死人死得少就贏”。說起來簡單,可是局中人就想法、戰略、戰術上無法跳脫。可是好笑就是,造化愚弄人,後日他在中國戰區可能就要用這招:"看那一方死得少就贏"。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史迪威也去英軍觀摩實習,剛開始受不了英國那一套,氣勢凌人、冷漠無情,搞久了看到英軍這套還蠻管用,也習慣了。接著又去法國十七軍團當聯絡官,他的法文終究替他人生帶來極大喜樂,老法打仗歸打仗,三餐照貴族“高”規格享用,晚上還有羊排(牛排?不知道)各式紅酒喝又唱又樂跟個“少年夏令營”一樣。如魚得水。可是史迪威跑情報功力,也在這時候練出來;有點跟20鋃鐺邱吉爾一樣,經常前線出生入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後日獲頒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見下圖)升到上校(戰時臨時)。這時候George C Marshall不過是(戰時臨時)中校也在Pershing將軍麾下做幕僚。兩人有無往來,日記上沒提。

(Distinghuished Service Cross, 1918)

可這兩人後日又在中國天津美駐防軍碰面。那時候馬協爾已是Executive Officer,而史迪威才是少校營長。
+++++++++++++++++++++++++++++++++++++++++++++++++++++++++++++

先談談史迪威個性。史迪威年幼時個性很倔強。從日記中可看出,負面部分,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對人方面情緒,經常日記中會罵髒話。Tuchman解讀,這不是性方面壓制而是一種排泄方式。

寫日記,大大小小都記下來,讓他自己回味心路歷程之外,也為後日行事準則。他那個年代(1900~1920),基本上美國除了偶而景氣,大部分時間都不景氣。同時家境是不錯,可老父過世後家產都交給續絃(後母)打點,因為生母與父親離異,所以史家有錢與史迪威無關。剩下靠當軍人薪水過活,他有五子女,一男四女,太太持家,那當然過得算是清苦;可是比起其他老美,也算不錯;至少穩定。

在家時候,家是他堡壘,幸福之所在,他也非常注重親子關係。譬如女兒被學校同學欺侮或是老師沒盡到責任,史迪威會讓子女退學他在家中負責教導課業;當然這有個前提,時間要夠。當時美軍看你是哪個單位,閒暇時間,所謂等調動新職務或是出任務回來後,你會有較長一段時間空閒,有時高達幾個月是很正常。

他與他太太關係上,太太多半以他同樣負面情緒,來激勵史迪威找到出路;而不像後日教科書說的一樣,所謂“互補”:先生強勢、太太弱勢;而是:順著史迪威憤世嫉俗那種調調,讓他發洩完後找到新出路。所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經,還是要念下去。

Tuchman在史迪威去中國出任務、請調去中國等,描述詳細,同時穿插歷史變故其間,像美國當局對清末民初中國立場---保持不干涉卻堅持中國門戶開放而這個幾乎可歸於教會對中國看法的縮影,認為中國追求主權就等於同意西方民主議會政治這種心態;以及西歐列強在中國WWI之後逐步退出或改變過去強硬自大蠻橫態勢,做了詳細解說,接著對日本這新興勢力老美官方為了穩定太平洋、東亞局勢,開了一系列會議達成許多協定,譬如像華盛頓公約等等,不外乎想利用英美既有勢力,來遏阻甚至劃出範圍,一種對日本軍閥崛起造成區域動亂等針對性做法,其心態可佳;問題在於,這些公約、協定,譬如說細節像規範英、美、日海軍軍力比例為:5:5:3,基本上是笑話。為何?沒有說不遵守後,誰以武力制裁誰來就範。
說穿了,這是另一種凡爾賽合約最大缺陷;無法制裁不遵守合約的一方,讓情勢惡化,最後到不可收拾。
+++++++++++++++++++++++++++++++++++++++++++++++++++++++++++++


美於清末民初,在華設立各種教中文學校以利訓練使館、傳教人員;同時美國務院對這種使館單位管轄,也延伸到要美駐軍保護使館、教會等等,以防突變。


而史迪威在WWI後又想去東方“闖蕩”,透過國防部(War Department)朋友打聽出缺。史迪威心中第一志願日本,但日本名額早滿而幾乎無人申請去中國,他只好求其次。


1918.8去之前不得不補習中文,UC Berkeley 學了一段中文覺得不夠好,結果又申請去中國實地學習中文,也就是教會設立中文學校。1920.7升少校,1920.8赴華。這時候攜家帶眷到山東再輾轉至學校受訓;史迪威中文名字,也是這時候取的。拿美金在中國花,是很管用。在北京弄間四合院全家住在內,離東交民巷大使館區一箭之遙。受訓一段時間後,因為美教會當時為山西受災募款,教會有點誇大其詞,錢募得過多剩下部分,有人就提議拿來幫山西修條路。


1921,4~7月,這時候史迪威才與閻錫山扯上關係。史的腳色是總工程師,修路人都要聽他;他能當總工程師不是說修過路,而是當時沒人比他更富知識也願意幹這種事的人存在,他這方面知識緣於西點軍校時學到一點有關這方面工程經驗。史也見識到閻錫山是個有企圖心的官,想把山西治理好,同時修路過程史得與當地老百姓打交道,也見識山西災後慘狀,當地各種民不聊生、土匪等等情況。閻錫山想必與北京一代紅十字會或教會關係不錯,這救災的錢才會往山西走;畢竟中國當時處處幾乎都是受災狀況,要不然可能還真輪不到山西。可閻錫山,據書中描述,他還自己修路、搭橋、建好幾英里灌溉渠道溝、鼓勵森林復原、建立棉花、絲織文化、借鑑加州成功乾旱地農業經驗、進口西班牙多產羊毛羊種、穀物等等,想重新打造山西。


不過幾年後,史迪威修的那條路,無影無蹤。因無保養,風化了;找也找不到了。


後來陝西馮玉祥(西人稱信基督教的將軍)也打聽到修路事情,也請史迪威去幫著修路。這時候史見識到馮玉祥部隊內很不一樣做法,每個當兵當官的在部隊不打仗時,於軍中學習一技之長:木工、水泥工、修房屋,甚至理髮師。有個連長也是一有空就在幫人剃頭。哈哈哈…這的確新穎、前衛。後來軍閥之間合縱連橫結果,也就是吳佩孚、張作霖、馮玉祥等等,今天你我是敵人、明天又成朋友,因此,史迪威正準備替陝西修路,這時候馮玉祥部隊,也就是修路的軍人都要去打仗,這才告吹。不過馮玉祥與史迪威卻成為惺惺相惜好友。後日史迪威過世,馮玉祥還去史迪威在舊金山寓所弔慰,可見一般。


1921.11~1922.2,美國與多國簽訂華盛頓公約。這段時間之前軍方也派史迪威深入了解東北、內蒙、外蒙、韓國等地實際狀況,這些都與日本有關。史迪威調查完畢後,奉命去國會聽證報告實際狀況。也就是日本在這些地方影響,以利合約簽訂時參考用。
+++++++++++++++++++++++++++++++++++++++++++++++++++++++++++++

古人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誠哉斯言,這在史迪威身上可見一般。史於1923回美去Fort Benning, Georgia受訓,後來也去Leavenworth, Kansas受訓。Fort Benning是連(以上)軍事訓練而Leavenworth是指揮參謀訓練,艾森豪與史同學。



別小看Leavenworth上課,居然有人因應付不了壓力而自殺。艾森豪同期第一名畢業,每位同學都在k書熬夜到凌晨兩點常事,這時候反而史迪威10點就上床大概他認為過關就好;畢竟沒去前他認為這些課程有點誇大其實沒啥了不起。


畢業後又活動調去法國,但是一聽到有天津出缺,史迪威本來活動後拿到去法國差事反而放棄,去天津15團當營指揮官,1926.2.6上路又回到中國天津。這是民國十五年,蔣北伐開始一年。Tuchman長篇大論扼要簡述中國政情亂象、軍閥勢力傾軋鬥爭、合縱連橫等等,英國自顧不暇之外但是還想維持帝國利益,加上俄羅斯助拳蔣北伐直至寧漢分裂,日本國內當時劇烈權力鬥爭甚至將大臣、首相暗殺進一步擴張中國割據佔領地盤,這段歷史讀起來令人感嘆辛酸。作者Tuchman以老子“無為”解讀中國政壇知識分子心態也令人感到:一個外人從他們西方實際功利角度,終究能看到之所以造成中國衰敗頹廢的傳統心態,也算深入。可是這種西式問答、病情投藥當然與中國格格不入,長久以往更無答案。


史迪威認為蔣北伐除幾場硬戰之外,幾乎是以談判來統一中國。事實上統一也是誇大其辭,應該是妥協相安無事。這一切在日帝國眼中,拿下中國是指日可待,當時日本考慮,是不希望得罪列強,老美。所以蔣也基本以此運作:也不反日、更不理日本。


近百年后觀之,當時日本不成功最大原因,從東北一代開始蠶食鯨吞,大膽有點不負責看法,要是從廣東一代開始,大概國民革命軍早就掛掉;而俄羅斯厲害,他是從共產國際角度切入,跟著人走,這才有俄羅斯去資助孫中山下的蔣陣營往北打的過程。即使後續發展幾乎完全不符合俄羅斯算盤,但掌控人的經驗累積遠比日本靠自己撐出一片天來得容易有效。

這是個人淺見,也是北極熊遠勝東洋虎之處。
+++++++++++++++++++++++++++++++++++++++++++++++++++++++++++++

史迪威除了當個營長練兵出操,最重要的還是MID (Military Intelligence Division, War Department)要在中國大陸探測軍閥、日軍實力上盯著做情報,所以延攬史迪威進行而史也興致勃勃非常投入。老美在華勢力影響內,使節團教會等安危頗重要,畢竟於1926年美傳教勢力在華1,149教區連帶有8,000新教牧師,其安危當然都是美軍首要任務,畢竟有段時間老美國務院幾乎是美駐軍頭頂上司而不是傳統軍中隸屬關係,他們要知道北伐所造成動亂是否會或如何影響傳教通商,但一般教會各地所得資訊、情資太過於不可靠,也不能變成美軍方下決定用,所以才找有軍事背景、通華語的史迪威。

徐州古為“決定王朝興廢”軍事要津(作者意見),也更為東西南北鐵路交會點,軍閥時期大家都要搶徐州,老美當然知道,也可從徐州截取或丟失知道誰會贏後續戰役。史迪威帶了一個華人(探路)就動身徐州。這段過程作者花了相當篇幅描寫敘述,史迪威日記顯示多次身陷危境、甚至短暫囹圄、飢餓難忍、最後脫險而出,過程精彩更可看出軍閥傾軋下民生疾苦。史迪威透過觀察運輸兵員鐵道車廂、守衛、兵源進出徐州、紅槍會(紮著紅櫻槍頭專殺落單軍閥兵丁甚至老外的民間組織)把持地盤,甚為有趣。在在顯示,史迪威真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真諦,他看到軍閥屬下趾高氣揚俄羅斯散兵游勇,這些人離去時一路搶殺之外還燒個精光、各種軍閥蠻橫拉夫造成民間嚴重損失,相對過去常駐北平(老蔣改的北京新名字)平順安穩有人服侍悠閒日子,乃全新體驗。同時後日1927.6馮玉祥麾下二十幾萬精良俄式裝備部隊,投靠蔣後更鞏固蔣談判勢力,一統軍閥。這段時間史迪威於徐州前後想見蔣卻不得其門而入;而他觀察到軍閥甚至國民革命軍都是十來歲小孩,有的還不比槍高可是革命軍所到之處得民心小動作:不搶、不偷,離去後還打掃乾淨,這可看出乃為有紀律部隊。

逃出來後寫的軍情報告,認為蔣的北伐軍勢必會得勝,會打到徐州以北;但要注意部分,北伐軍沒有自己運兵車廂或許是其弱點。而George C. Marshall(後日派史來華者)正在做eXecutive Officer (XO等於副首)位階大概在上校之內。這兩人史迪威與馬協爾有無來往,史迪威卻於日記中三緘其口;這對"所行所知所想"必紀錄於日記內的史迪威,倒是頗不尋常。史迪威的軍情報告雖為任務性,後日甚至獲得盟軍英方賞識與感謝。這也替史迪威在國防部鋪下信任之路,剩下,看哪一種挑戰。

1928.1,史迪威調到15團總部Costner將軍麾下做代理幕僚長,1928.5昇中校。

這個時候,史迪威認為1928.4的蔣中正“…雖為黨的首腦卻像派系頭頭,有潛力將中國混亂之屋整理得好…”

而後續山東濟南慘案以及WWI後戰敗國德國於山東租借地之歸屬,卻成為轉捩點;好笑之處在於,是美國國內選舉共和黨追著民主黨打的鬥爭題材;或許這也鋪陳1949年大陸淪陷後美國人互相指責的“Who lost China”濫觴。
+++++++++++++++++++++++++++++++++++++++++++++++++++++++++++++


1927年田中備忘錄出爐,也成為日本軍方理念,日本將成為亞洲主人。早期小羅斯福在讀哈佛時候日本留學生告訴他,日本將於多少年內一步一步做到亞洲主人;這個過程敘述對羅斯福起了非常大震撼。其實史迪威也因為探訪日本於華部署過程中,他對當時在中國東北一代日軍之凶暴粗魯評語之外加上一句:日本毫無當時德國人創意、精神、實際上也做得到的潛力,充其量模仿;不過後日這種當時偏見將被迫大幅修正。

北伐過徐州後,老日已認為中國將統一,因而想方設法阻擋是必然。但是日本還在乎給自己一個下台階,不讓正在進入世界強權的美國,畢竟英國已經是病貓,有所顧忌。撐起傀儡政權是必然。所以老將北伐要繞過山東,不予也不敢與日本正面交鋒以免給日本藉口。當時日軍派了6艘戰艦、8運兵艦、11補給艦,登陸青島就等著蔣來以利製造事端。老美在天津駐軍,這時候日本還不敢亂碰;還是有顧忌。可是這日子不會很久。

1929年7月,史迪威去喬治亞州FortBenning報到,在Marshall主持下做戰術訓練部門主管。Marshall之所以會接這位置,就是過去在華一次演習中他看到一個軍官無法當機立斷視當時地形有利或不利,以書面下達命令指揮70位部屬進攻或守衛。基本上美軍連級戰力培養,也可濃縮成史迪威心中三樣事:位移、射擊、溝通。這個做好了,其他就好辦了。同時老美陸軍配評比成世界第十幾名也不是沒道理的;訓練不夠之外,訓練的方式、方向、驗收都很重要。這時候Vinegar Joe(尖酸刻薄)綽號就於此時成形。史迪威(Joe Stilwell)他那時候還是個性上有稜有角,難免學生一做錯或是不積極,冷嘲熱諷就來了;於是有位學生興致一來畫了一幅漫畫,圖中是個醋瓶子,而變形後的史迪威由瓶中…總之,史迪威也頗有幽默感,甚至獲得學生允許,將此漫畫大量複製後分送親友。哈哈哈..

(史迪威,後排左一)Fort Benning留影


史迪威在Fort Benning這段時間,還開闢專欄專門討論中國北伐、軍閥、政情分析,頗受學生歡迎。可是這時候中國說是統一,已經開始剿共。這時候老美記者等等,甚至關心中國政情各界人士,對蔣剿共很不理解。原因?據作者解釋,老美一般人認為共產黨,就是兩黨政治下的反對黨。這是我的解讀:畢竟作者長篇大論,一下說中國沒有民主、一下又期望中國有民主、一下又說共產黨是這個那個,有時候老美恐共症退卻之後,就以民主政黨雛形觀之;一下恐共症回來了,又無條件擁護蔣,即使專制、獨裁、不民主、貪瀆等等。所以美對華政策搖擺不定,不是他喜不喜歡而是基於對中國之不了解;以當時美國國力正在崛起中,對華深入了解,的確有必要。

說穿了,美不希望派兵去華,所以只要是誰能夠以 "給裝備、訓練中國五億人口以抵制日本擴張侵略",這個說詞夠犀利能被國會、政府接受,那就可以了。

而史迪威正在不知不覺中,步入此被設好的局。
+++++++++++++++++++++++++++++++++++++++++++++++++++++++++++++



稍微提一下作者所談到日本方面反應與美國期待。美國那時候,WWI與WWII之間,日本海空軍實力略大於太平洋地區美、英、荷蘭加總,所以美國態度是,不激怒日本,而看待日本佔據中國領土或接受列強如德國過去租借地,後者,美國認為反正列強所行不義,他們之間搶奪,我老美不介入。但美國一直維持:不承認非法取得領土。這個日本當然感冒很不爽。

而日本在外交上推銷給美國:我們日本也有激進派與溫和派之爭,那天等溫和派佔上風,美日關係不就改善。所以作者從此角度看日本,也提到1931年天皇扶持溫和派組閣,其意義就在連天皇都看不下去日本軍閥囂張,想以此“踩剎車”。所以,即使天皇任命犬養毅(作者認為是溫和派)組閣,而犬養毅私下卻(軍閥勢力不知)派人與蔣“談”東北事情,畢竟和談還算不上,結果軍閥勢力知情,這就替犬養毅後日1936.2自己簽下“死亡證書”,連帶其他閣員:岡田啟介內閣的高橋是清(大藏大臣)也在內。總之,軍閥連天皇都不怕也不甩,可見一般。後日,珍珠港事變之前1941,9,18,近衛文麿王子回家路上被“砍”也是這個道理(詳見FDR)。

老美在官方作法,以所謂凡爾賽合約衍生下:Nine Power Treaty, League Covenant, Kellogg-Briand Pact做條約架構處理美日關係,而當時中國更視此為日本不敢明目張膽進軍中國護身符;畢竟當時中國只剩下一個期望:等世界強權來打日本;自己不可能打得過。

史迪為那個層次,當時他當然是看不懂可能資訊不對稱,也不可能知道。但史迪威親自於中國跑情報,日子久了當然是唯一的中國通老美,至少是軍情上。


+++++++++++++++++++++++++++++++++++++++++++++++++++++++++++++

在Fort Benning四年後,史迪威又想調動,結果戰爭部調他去San Diago一帶第九軍轄下訓練後役軍人以備後日徵招,表現也不錯,被當地阿兵哥稱譽,雖然很嚴格但是史迪威把他們當回事好好訓練。這格時候51歲他還沒昇上校。

1934年日外務省發言人天羽英二聲稱:日本想成為維護大東亜地區“和平與秩序”者。這個除了白痴看不懂之外,人人皆知。老將剿匪老毛長征至西安。1934.12,日本片面中止華盛頓條約內海軍限軍(5:5:3)。這時候西方綏靖思維當道,不聞不問也問不了;因為拳頭與戰鬥意志比不過日本。

1935.7.7,史迪威昇為上校後去北平當武官,住在北京過去兩廣總督寓所,同時與北大校長蔣夢麟也有來往。史迪威還沒上任日本簽訂所謂何應欽—梅津協定,中國又掉一部份領土。1933~34老日天天壓迫老蔣政府來和睦、和解同時要求中國退出國際聯盟,基本上切斷中國與外來勢力關係;老日想法,孤立。老美這時候國會也立法,禁止美國協助交戰國belligerent。那時候北方緊張,老蔣要求所有使節團移師南京,大家都不願去;在北平養尊處優多好?南京?鬼才會去。史迪威還是到處走,勘查軍情、戰力,也訪問過泰國,後來還去隴海鐵路往西走。日本這時候立志拿下北五省:河北、察哈爾、綏遠、山西、山東。1934年中國,1/2人口活不過30歲。老蔣政府稅收,80%作國防用,民間疾苦可見一般。
當時美駐華大使Johnson,史迪威直屬上司,對國民政府完全失去信心但仍獨鍾老蔣,認為他才能將中國穩得住。畢竟圈內人皆知宋家姐妹老大老三發國難財,炒銀期貨賺大錢;當然我的說法是“充實國庫”哈哈哈。難怪Johnson認為宋子文等不可能給予中國當時問題,提供“不偏頗”思維就是因為私人財務利益牽扯不清。所以美使節回報認為中國不堪一救。1935.11老日最後通牒,將中國北方割據出去。老英這時候對老美大使說:大家讓步都還來不及,日本跑得太快。不過史迪威這時候觀察老蔣,根本沒有做任何所謂老美軍事上防禦工事;老蔣只剩下一條路:以空間換去時間這是我的解讀。畢竟老蔣剿匪是勢在必行,同時1936年黃埔有30多位德國軍事顧問教官。1936.8,史迪威估計蔣有130萬部隊而其中36萬是在地方(非中央)控制下。史迪威感嘆他也找不到另外人能取代蔣。同時作者以道家無為思想解讀中國知識份子心態,畢竟真正打仗的不是這些知識份子而是一般苦力或農民。

共產黨這時候名義上是抗日,但是事實上是先打掉閻錫山部隊、殺地主、收買稅務人員。但是人家這方面PR做得很好,基本上西方尤其是新聞業者都吃共產黨這一套;連史迪威實地觀察後也結論:農民是被逼成共產黨的或是西方視為自動武裝成共產黨支持者。畢竟共產黨當時都不拉伕(press-gang)。連美國駐雲南府(Yunnanfu)領事Arthur Ringwalt也對共產黨讚譽有加寄以厚望,認為是自太平天國以來沒見過如此有紀律、無私的部隊。老毛接受Snow訪問時也在“下藥”: 目前抵抗外國帝國主義侵略遠比實施社會主義重要,願意加入老蔣共同抗日。哈哈哈…

所以到第六次剿共時,壞事了,西安事變。結果俄羅斯施壓,叫老共不要把蔣扳倒;畢竟蔣一倒下,下一個日本就要剿共了;畢竟俄羅斯認為蔣才撐得住,老毛等還不是時候。高招。因為老日自大到笨拙,曾經遊說老蔣成立"剿共陣線"而老蔣回絕。那俄羅斯會不知道?

史迪威這時候也在研究中國歷朝戰史,看到左宗棠剿平回族變亂,就非常敬佩其戰略戰術,也給史信心:中國人也真能打;前提是,訓練。
+++++++++++++++++++++++++++++++++++++++++++++++++++++++++++++



七七蘆溝橋事變,史迪威與美大使Johnson還有保衛使館海軍陸戰隊上校Marston,正在北海泛舟。史迪威兒子,也在駐華第15步兵團服役。老日找碴宋哲元29軍,說一名日本軍人被打死,要算帳。就這樣開打了。老蔣當時在廬山避暑,老美這方面一時還連絡不上,無法知悉蔣意願動向。後來蔣發表聲明,不再對日本退讓領土,這下才打翻了鍋。


同年7/27,日以燃燒彈轟炸南開大學,原因?窩藏反日分子;日本過去對韓國也一樣;先炸學校所謂老日心理戰。

當時通州,河北、察哈爾傀儡政府首都所在地,誤以日軍被打得抱頭鼠竄,結果自己也開始動手,後被老日給殲滅。這一來,所有互吵軍閥白崇禧(後成為蔣幕僚長)、四川、雲南軍閥,包括共產黨(重組為八路軍)都團結在蔣之下與日對抗。北平街頭,因為蔣硬起來,到處放鞭炮。平型關(Pinghsingkwan),作者Tuchman說林彪用一個師,打掉一個旅日軍;而事實上,網上資料顯示,老日被狠K部分,不是戰鬥部隊而是補給錙重部隊,日軍死了1000人左右,可是卻被吹噓為"大勝"...嘻嘻嘻,總之,如今這段歷史尚未定案,可見Tuchman作者,還是有資料上漏洞或盲點。

9.24,老日以三萬部隊屠殺宋哲元總部保定一個星期,一共殺了25,800人,光是河北醫學院圖書館內藏書,就燒了整整一星期。老蔣這時候,想把列強給扯進去,最好辦法,就在列強利益所在上海。據其他網上資料(參考用)蔣下面有個將軍是聽俄羅斯史大林指揮,主動挑釁讓日軍先動手,狠打老日陸戰隊駐軍。蔣派德國訓練裝備部隊,去上海邊緣霞北,老日還一度差點被打敗,若非日本海(長江巡邏)空(台灣基地)軍相助,還真會被打到江裡海裡去。這是第二次上海戰役;打到上海市中心去了。不過這下英美世界媒體,總算知情認為與1918年WWI興登堡戰線激戰媲美,對蔣有點刮目相看,這是蔣唯一收穫。而當時義大利訊練下中國空軍也加入,鬧個大笑話,對日戰艦投彈不準,造成自己人2000人傷亡,且波及老美戰艦U.S.S Hoover。後面慘不忍睹南京大屠殺,隨之而來;50,000日軍殺了42,000平民(美英當地教會估計)。日首相廣田宏毅在國會發表演說:"...必須迫使中國改正過去不當方式,從而步調一致,通過日本和中國之間的真誠合作,為東亞持久和平"。

史迪威軍事武官職責當然與MID要求息息相關:探測軍情,老蔣打贏打輸,共產黨林彪打贏等等,他都要知道原因,所以這才回報美讓美政府能知所反應。

這一段作者敘述羅斯福心態,很有趣。首先羅斯福家族,母親(姓Delano)一方在清末於中國做生意發大財,家族內遠方親戚甚至在華當領事,作者說是生意做得太好,我解讀也是一種保護既得利益的由商轉政。羅斯福受母方家族影響,對中國自然充滿一股親切感,童媬及長大過程家中到處都是中國瓷器等擺設,還有一大塊銅器骨董這是Delano外祖父在中國蘇州時,難民逃難所便宜收購,後來用為全家"開飯時敲鑼"用;畢竟錢財都是從中國賺來的,像鴉片生意等。

當時戰爭部長Stimson是對日屬強硬派,於此政壇氛圍下甚不受歡迎;老美有各種反戰團體天天叫囂不要捲入他人戰爭;所以羅斯福亦小心翼翼,還說笑話: “我是想領導,但一看後面沒人跟”。羅斯福他看中日衝突,認為要防堵日本擴張遠大於對中國援助。這兩人心態上一樣但是作法略異。甚至國會通過的“中立法案”,羅斯福也不被這法案綁住,意思是:既然我不能援助交戰國,我美國只是不運送交戰物資給交戰國但是可以賣武器物資啊?!

羅斯福自己也有所謂“親信”譬如像Sumner Welles跟Evans F. Carlson,而不用國務院管道,隨時給他建言,這也影響他對中日戰爭看法與作法。但是即使小心翼翼,老日南京大屠殺後,1937.12.12還是故意炸沉美在華軍艦U.S.S Panay號,老美大氣都不敢吭一聲;就怕老日翻臉。所以羅斯福之所以這樣低調,這跟建軍,尤其是海軍預算有關,其最終目的,建成一股海空軍勢力讓那一國看到我老美,都要退讓三分。可是給卡在國會,據作者,最快見到效益至少三四年是跑不掉。

這種情勢下,史迪威牢騷一來,罵老蔣孬種以外,日記上連老美(民主黨)孬種一起罵進去。畢竟史迪威被友人聲稱,他是保守共和黨支持者。我看不是,這是他個性使然。

+++++++++++++++++++++++++++++++++++++++++++++++++++++++++++++


Panay事件,最令老美憤慨,日軍機看到已經在沉沒戰艦,還來個第二遍轟炸,好像是保證一定沉下去,連帶一旁加油船及小艇也不放過。老美摸摸鼻子也就算了。哈哈哈…老日真狠。不過15th團於此事件後,奉命撤出中國。



這段期間MID主管換人,McCabe上校與史迪威很不對盤,除了陰著整史迪威外,像挑剔報告、史迪威報帳開銷等等,也不關史迪威人在哪就下令要他去很遠地方跑情報。當然這部分可歸咎上面老闆要知道什麼,這就成為當時史首要任務。但批評史報告缺失,就有欠公允,畢竟誰在這一行都知道史迪威是非常優秀軍事武官,情報收集分析非常深入得體。史迪威與記者們像Agnes Smedley、Jack Belden等也很熟甚至成為好友,這些記者當然可說是半個中國通,大半時間都住在中國也門路熟,史迪威從他們那發掘出哪邊可以得到更確切有價值軍事情報,當然久而久之都成為好友。1938.1~7,史迪威跑情報得知,當時各省政府,逼急了甚至考慮打游擊戰來抗日。史迪威本來要去跟著老蔣後來台兒莊大捷部隊跑,MID這時候下令叫史立即去蘭州,了解俄羅斯空軍情況,看看他們到底實力、戰力為何、是否能頂得住老日或幫得上中國忙。畢竟老美心中,蘭州,可能是中國外來援助的替代地,一旦香港失守後,這可能成為外援切入口;畢竟俄羅斯當時在蘭州有300架飛機駐守;我的解讀,俄羅斯當然心裡有數,知道日本遲早會攻俄,可能作為其戰略部屬一部分。結果查知,俄羅斯基本上與前幾年史迪威在徐州所看到的一樣,傭兵,擺擺樣子而已。史迪威後來與程潛(Shang Chen)、白崇禧熟稔起來,認為此二人都是不錯將軍。同時與周恩來、葉劍英也有一面之緣。



1938,4.6~7李宗仁的台兒莊大捷,日軍陣亡16,000,損失40坦克、70裝甲車。當時德國顧問Falkenhausen堅持蔣乘勝追擊,老蔣說不;德顧問氣炸了。而白崇禧也喜歡“拖”字訣,不喜歡攻。後來1938.5,老蔣下令炸掉鄭州水庫,在花園口决堤,而程潛部隊卻是實際執行命令者,這下又活活淹死一老票人,老蔣聲譽跌到谷底,這只是擋住日軍攻勢三個月而已。同時中國部隊囤積軍火情況嚴重,有的75釐米砲從未發射一彈。解釋?為了以後用,要好好保護云云。



老美政治上所受老美媒體、教會影響的三段論,是作者交代美國立場:第一、民主被威脅;第二、中國被侵略;第三、所以中國是民主國家,她的戰爭就是為民主而戰。但是史迪威奔走各地後的意見,還是要給中國援助。1938年,美援2500萬核准。這段時間,史迪威與MID內鬨非常嚴重,幾乎到不服從軍令地步,但知情者都知道史迪威是不可或缺人物;細節,不知道,但是史迪威這時候知道好日子不多了,甚至軍旅生涯勢必被迫告一段落。因為有不成文規定:年資達三十年而五年未升官者會被勒令退休。所以他基本上心裡有數。



10.12日本拿下廣東。這時一百萬日軍陷在中國大陸。若都拿去打俄羅斯,那不就?哈哈哈。老蔣大撤退去四川正式開始,其複雜與困難度不下於老毛十萬八千里長征。



到處走訪,史迪威最看好顧祝同,私下意見認為他可以成為很好的中國領導人,而程潛則很適合做對美幕僚的顧問。1938.12.31,史終於與陳納德碰面。後來回到北平,被要求與日本佔領軍長官互動時,史迪威卻因“奈良寺寺鹿”小小聊天議題看法不同,差點與老日大吵。1939.5.1日軍轟炸重慶,老美還繼續賣廢鐵給老日。1938.3~8月去暹羅、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爪哇旅遊,在返美路途上聽到廣播,史迪威於1939.8.3昇為陸軍一顆星准將,而是這批升將官名單內首選。所有認識他的人,真為他高興。昇他官的人,正是馬協爾,他就是因為羅斯福幕僚Hopkins推薦(詳見FDR傳)跳過所有比他資歷、軍階高的34位將領,馬協爾成為代理陸軍參謀長。



所以說不要擔心你的努力沒被認同,只怕你沒本事。這句話用在史迪威身上,皇天不負苦心人,甚為恰當。

史迪威於1939年回到的美國,當時美陸軍評比是全世界19名,落後葡萄牙,在保加利亞之前。以人口數目的武裝實力比,全世界第45名。難怪老日看不起老美。全美當時陸軍兵力為174,000人,遠低於依法(國會法案)在和平時期必須維持的兵力2/3。

新任陸軍參謀總長Marshall認為,美陸軍為三流水準且僅有25%的備戰實力。沒說的無陸軍實力其他國家根本不怕你。不信?老美後日打北韓、越南都打輸掉,難道美海空軍實力低劣?道理就在此。

當時羅斯福親信Hopkins會提拔Marshall,跳過所有其他比Marshall資歷輩分高的34將領,就看出美國軍事力量,一旦遇到挑戰,根本沒能力打更打不過。這些顯然都與軍中腐朽之木、沉痾積萎關係很大。而Marshall為何入選成為陸軍參謀長?因為過去Marshall對羅斯福推出法案內,其中有Hopkins主導的像工作就業法案等,他出力甚多,所有法案內疑難雜症像調度、人選、支持、經費分配(發錢到真正該發到的人手上)等等,這種後勤部分,Marshall透過所率領部隊支援,表現傑出,給Hopkins留下深刻印象。

這下,史迪威可不就是因為跟對人了,所以Marshall翻身成為總統幕僚之一,那他不就飛黃騰達在所必然?一般人這種想法,是很自然;可史迪威全然不同。當時史迪威還跟Marshall抱怨,當時在中國寫那麼多G2軍情報告,到底有沒有人讀啊?哈哈哈…Marshall當然敷衍之,真正道理就在:我要是真沒讀過,我會升你將官?所以說,後事好事者,當然想知道其間奧秘之所在,其實也沒有,真正原因Marshall敢大膽啟用新人,因為他本人陸軍參謀總長這個位子,他就是新人,也是被他人“大膽”啟用的。這也是小羅斯福所要的人。
++++++++++++++++++++++++++++++++++++++++++++++++++++++++++++

史迪威在1939.9.24被分派到駐紮德州Fort Sam Houston第2師第3旅當指揮官,當時一個三角形佈署的三個團,不再是過去方形部署(22,000人)共有11,000人。上任前,被西點邀請演說,另外當然到華盛頓去向過去整他的McCabe“耀武揚威”,進他辦公室故意把們大打開,讓大家都看到McCabe受訓話的模樣…原因?史迪威這個人很調皮,對虛有其表、趾高氣揚的人物甚為痛恨,認為這些人都是“浪費糧食的米蟲”(這是我的解讀),至於虛有其表,他的詞彙就是“peanut”,看不起是其一,對史迪威來說,這是一種他的人生觀、做事態度嚴謹的負面反射,並無太多其他意義;因為他從此時帶兵開始,就放下所有身段與大兵打成一片。像後日對老蔣叫他peanut,他就認為老蔣對下面士官兵,連將領在內,根本不了解遑論感同身受了,那當然他看不起老蔣,至於英國人那更多。

美這時候國防部啟動保衛動員計畫,以五十萬人始,最終要到達一百二十萬。一直到1939.9,德閃電攻擊波蘭,動員56個師1,400架戰機輕易拿下後,這下國會才緊張起來,立即取消對交戰國武器禁運法令。美國國內政治運作也很有意思,他們對日本是既瞧不起又怕挑起日本反感。當然美一方面認為介入歐戰是遲早事,沒人願意兩面作戰,對日姑息這是政府態度,日本當然知道,所以對美始終一貫強硬,偶而外交上對美撫平一下老美情緒。像過去攻打Panay號戰艦,打完後日人還成群結隊到東京美大使館致歉。你致什麼歉?不去挑釁不就對了?哈哈哈

1940.4,美陸軍這時候有241,000兵力,只能裝備五個師,這個時候十億美金軍費預算通過,同時要每年能生產50,000戰機。德軍打下波蘭、法國以後,美軍將領都認為英國會於六個月內淪陷。這時候小羅斯福與胡佛(前任)都上廣播呼籲大家要冷靜,建軍備戰要快。軍費預算這時候一下子跳到五十億,但是國會還是對強制徵兵吵來吵去,對軍費五十億反而沒意見。這,明眼人就可以看出,老美對死人多的陸軍或建軍這方面,當然不大喜歡扯進去,這也間接鋪陳,為何後日老美不會派陸軍來華作戰根本原因;國會無法向選民交代,而大家都想連任。

史迪威這段時間練兵當然親自介入,跟過去在Fort Benning授課一樣嚴謹徹底。但是他能搏得上級青睞,還有美陸軍舉行演習以行動快速所謂閃電戰德國那一套,史迪威部隊獲得一致喝采。1940.7.1昇師長,9月兩顆星少將。1939年才升准將,一年就又昇一級;若非Marshall坐鎮陸軍參謀總長(等於美海軍Chief of Naval Operation位階,當時是Admiral Stark)對史迪威有期望,可能也不會這樣快。

當時一般老美軍中對日軍看法,認為日軍是有效率但作戰無想像力、死板。所以史迪威當時私下聊天,給他兩個師美軍加上中國軍隊支持,他六個月可以將日軍逐出中國大陸。哈哈哈…狂言也罷幻想亦可,苦日子還在後面。因為像史迪威這種他們之所以看不起老日,最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幾乎每個人與日本軍人接觸後,像史迪威過去在東北內蒙調查日軍狀況,被日本人這種粗暴無禮所深深冒犯,說不好聽,我們白種人居然在1930年左右被你黃種人欺負、看不起?連艦上餐廳吃飯都是日本軍人先吃其他旅客在外面等?哈哈哈…當然史迪威有親自在中國看過日軍與老蔣部隊打過,也知道大概甚至以他來說,可說是專家;但他們甚至認為這日本軍官真是笨得跟豬一樣虛有其表,沒事身上掛個望遠鏡跟個二百五一樣望來望去加上配劍不離身,我只要找個狙擊手不就這些軍官都…有點像後日電影 “Enemy at the gate(大敵當前)”內俄羅斯神槍手將德軍軍官一個個擊斃味道?可是輕視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


1940.9,日本加入軸心國。這下美緊張了,1940.9,通過貸款中國兩千五百萬,接著同年11月又追加五千萬。這時候,作者提到中國獅子大開口,要美國提共500架戰機。主要就是老蔣一看英國老是搶美援,畢竟他分不出來那些是該給誰的,說穿了老蔣認為我們已經打了好幾年仗了,也替美國擋住日本而事實上是拖住日本,沒功勞當然也有苦勞,卻撈不到什麼好處。這種複雜心情,才是中美矛盾之所在。老美認為中國在接受美援之後,應該積極進攻日軍,牽制日軍不讓老日北進攻擊俄羅斯,甚至南下攻擊印尼、馬來西亞等有石油橡膠原料等地。

八路軍,也有自己算盤:不讓國民黨軍隊“收穫”抗日果實,所以也以“100團兵力”積極攻擊日軍。這下八路軍的游擊戰“惹火”日軍,老日來個“三全(Senko-seisaku)”:全殺、全燒、全毀,焦土政策。

不過真正影響戰局佈署決策,當然在華盛頓首府。租借法案Lend-lease勢必要給相關美廠商帶來相當利潤,這大餅分配上宋子文當然不落人後,畢竟他的地位與對美政商影響力頗綿密,長話短說,在中國建軍上,宋提出裝備30個師兵力,這是攻擊前導師,長遠要高達300個師。當然大餅誰都會畫,重點在買單的人肯點頭。小羅斯福基本上軍事決策交給Marshall,剩下財政等由Morganthau決定。另外還有陳納德,他是老美是沒錯,但基本上陳屬於國府指揮的人,畢竟剛開始是宋美齡請去做顧問,陳納德當然也畫大餅,我要是手中有多少飛機,我不但在中國戰場阻止日軍進攻,還可直攻日本本土云云。這時候陳納德因為無法訓練中國飛行員,素質、經驗也好、體能也罷,但是招募傭兵,每月薪水USD750,打下一架日機獎金500。結果這七億美金戰爭物資預算,國會以317比71通過。畢竟這說法是“讓戰爭不要蔓延到美國本土”,實在太誘人了。

問題是,當時已經進行的美援給中國物資,幾乎都給卡在仰光。所卡住物資,以當時運輸能力要八個月才運送得完。老美一聽這還得了,不是沒物資到緬甸,而是進不去到中國。於是Daniel Arnstein,運輸行業專家被派去實地調查,結果發現在緬甸等進入中國卡車經常是250輛卡車一等就是一天至二個星期,一個月本來預計運30,000英噸,結果只有6,000英噸運走。這不只是管理調度問題,還有保養維修疑難雜症。到後來美國從本土派了46技工專家等實地負責保養維修,換機油打黃油等等,以利運輸車隊運轉。當然沒提的,這一路上還要繳各種規費、沒有名目自己想出名目的“路費”等等,經常令老美大吃一驚。

這些都還是小事,在華府國會對強制徵兵案始終通不過,這才要命;結果Marshall等動用九牛二虎之力,使出所有招數,才讓國會通過(203--202)延長徵兵法案,這才有法源去強制徵兵,老美政府才有兵源可用。

1941夏,史迪威成為第4軍第7師師長,軍事演習後,表現優良,於6.30昇第三軍軍長,三顆星中將,同時史迪威上級Walter K. Wilson中將,將史迪威評比為全美47中將內第一名。史迪威演習完畢,又下令全部隊於四天內將做錯或沒做好動作,重新演練到做好作對為止。這時候Marshall與Stark認為,老美若不參戰,這對德戰役是打不贏的。

同時小羅斯福也知道老蔣不爽,他也派人所謂中國通去實地溝通調查。很有趣部分,就是心態。老蔣看待美顧問,認為這是將中國意見想法確切轉達美政府,而不是接受顧問意見的。這是東西文化影響下,真正的不同之處。所以說,基本上是無解。

後來美駐華大使Johnson被換成Gauss,他認為 “不要假設中國抗日,永遠是理所當然”事情。
++++++++++++++++++++++++++++++++++++++++++++++++++++++++++++

1941年十二月7日,珍珠港事變,全美震驚、憤怒、恐懼,而重慶國府上下歡呼額手稱慶,同一樣事情兩種截然不同反應,歷史真是諷刺到家了。這時候,老蔣在中國戰場獨力奮戰已三年半,老美之前還在繼續賣廢鐵給日本,美其名曰不要日本拿不到廢鐵後,積極南下取得戰略物資,意味著東南亞、印尼一帶即將因而失守云云。所以說,戰爭,基本上是無國界的,即使1940年代。


史迪威當時是軍長駐紮在加州一代其總部離住家不遠,正在家裡與軍中下屬同袍家人聚會。這一下緊張起來,原因是詳細了解加州防務後,連種種軍火彈藥都缺甚至沒有,加州基本上是唱空城計。要知道當時全美80%軍火工業都在加州,要是日軍進犯,後果不堪設想。同時美海軍於事變後幾乎不存在,只有陸軍在,可能還守不住。驚弓之鳥氛圍處處皆在,甚至將14艘回美本土避難漁船誤認為日海軍進攻,弄得人心惶惶。而1941.12.10英國海軍象徵性標誌威爾斯郡王號被擊沉,原預定去東方向日本“耀武揚威”…結果一分鐘就被日空軍擊沉。德、義立即向美宣戰。

珍珠港事變,美損失8主力艦(一半軍力)、177架戰機、2000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慘不忍睹。而菲律賓美基地,麥帥之所在,35架重轟炸機一半被擊毀,1/3戰機沒起飛就於地面被打掉。這時候,日本海軍軍力10戰艦、10航母、500架海軍戰機(零式),而美於珍珠港只剩下1戰艦(2受損)、3航母,剩下驅逐艦、巡洋艦、潛艇等,美日這方面勢均力敵,但美海空戰力已遠遠處於下風。



這時候,老美眼中的中國牽制日軍(當時日本已經有一百萬兵力陷在中國大陸),豈不成為美國救命仙草?說得也是。至於英軍在東亞一代,只剩下新加坡、緬甸、印度。問題是,英軍之不堪一擊,當時還不明朗,所以成為美在緊急佈署上“盲點”;換句話說,美國一旦期望英國負起戰區責任時,這時候就知道“靠不住”真義為何。畢竟,這跟邱吉爾、羅斯福、蔣等,各個國家對戰爭認知不一樣;一樣部分,大家都要面對日軍進逼。


不滿美對台軍售 中國跳腳宣布制裁5美軍工企業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