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忠孝廉節/關聖帝君---明聖真經/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經/振文書院正殿兩旁寫著「忠孝」「廉節」四大字/新埔義民廟正殿寫著「忠孝」「廉節」四大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swPz3E

------------------------------------------

新莊武聖廟

新莊武聖廟始建於乾隆25年(西元1760年),由汀州貢生”胡焯猷”於新庄米市所倡。本廟奉祀漢壽亭侯關羽,是北台最早的關帝廟,與慈祐宮、廣福宮並稱為新莊三大廟之一。
武聖廟坐東北,朝西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之縱深式廟宇,正殿供奉關帝,左右有周倉、關平陪祀。武聖廟大門無門神彩繪,主要乃基於「關聖帝君」武勇絕倫,無需門神保護,而改以108顆門釘,這108顆門釘可引喻為「三十八天罡,七十二地煞」。前殿後檐尚有同治4年(西元1865年)之左蟠龍柱與右蟠龍柱,雕工精美,並有華麗的藻井裝飾以顯示祭拜空間的高貴。左蟠龍柱刻有「同治乙丑年瓜月」。民國68年(西元1979年)重建時,前殿兩廊則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之仿木結構。
廟內仍留存不少古物,重要的有同治7年(西元1868年)縣丞”郭志緯”所撰之重修、置產二木碑文,嵌於第二進左右側牆。又有古神位多座供於後殿,如王承烈縣丞、獻業施主張氏祖考妣、鄭六、文衡帝君等。亦有不少匾額聯文,據聞乃名人所留,如沈葆禎「萬古精忠」匾、張書紳「大龍峒孝廉」等。另有拓於正殿左、右之朱文公筆蹟壁書「忠孝」、「節義」。其他有一個大型古算盤,又傳說有一個500年古銅淨香爐,這些皆是僅存重要古物。內政部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指定為三級古蹟。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2、老子——處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道者,萬物之奧。”“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
寡欲是養心第壹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進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3、莊子——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4、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係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5、荀子——學習之道
可概括為七個方面。
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使之產生質變。
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
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學習,“學之道,貴以專”。
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
五是積: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6、孫子——韜略之道
意指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凶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7、管子——教練之道
野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教練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8、韓非子——統馭之道
統馭理論:“精誠為道,運籌為術,組織為器,人才為本,制度為體,文化為魂”,帶你修煉六個方面的能量,幫妳完成從攻城略地到運籌帷幄、從創業有成到基業長青的驚險一躍,成長為新經濟時代的新型領袖。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9、鬼穀子——權謀之道
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權謀天然地不受一切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的約束;它甚至沒有任何原則可言,唯壹的原則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權謀的合理性取決於權謀的結果,即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是也。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0、大學——修身之道
修身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修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過程,就是探究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真誠地對待一切的過程,就是嚴個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的過程。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1、易經——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妳若遵從了——便能遺世獨立,飄飄欲仙:返之則——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輪迴之苦,卻非人力所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註定,天意實屬難違。仔細想想,可也不就是這樣的麼?故,天地之道在於人心。
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十二道,你知道哪些?
12、禪宗——死生之道
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豈能賴著不死或就是不生?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著相。
--------------------

忠孝節義,中華傳統美德,四字美德:忠、孝、節、義 。 忠、孝是中國社會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第十三章:忠孝之興」: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詞典 【解釋】: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出自】: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今義
在當今社會,忠是指對國家的忠誠,自覺擁護和堅持國家的決策和決定,自覺與國家的領導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國家的一切,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和權利。
回目錄
2孝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從身邊之最近處做起的人間關係德目,被稱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經》中,子曰 :「教民親愛,莫大於孝」。「孝之為義,初不限於經營家族。」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主主義》一文中指出:「《孝經》所言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的孝。《禮記》:「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最首要的含義是尊親,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說孝,往往指子女贍養父母、晚輩贍養長輩,其實,尊敬先於贍養。至於祭祀祖先,祭享之禮,「其事似近於迷信,然尊祖敬宗實為報本追遠之正務」。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回目錄
3節
《說文解字》:「節,操也」。《左傳·文十二年》註:「節,信也」。《周易·雜卦》:「節,止也」。 《周易·疏》:「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
回目錄
4義
子曰:「義者,宜也。」朱熹:「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子曰:「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成語解釋
【名稱】忠孝節義
【拼音】zhōng xiào jié yì
【解釋】中國傳統四字道德準則。
【出處】·洪邁《夷堅丙志·忠孝節義判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
【示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

中天玉皇關雲長降
忠孝節義

詩云:義薄雲天功蓋世 五常恪守攬春秋
千里尋兄金蘭義 叱吒沙場為盡忠

一腔鮮血在胸膛 為報社稷與皇恩
吾乃一夫忠誠義 誓死報主知遇情
古昔征戰披星月 百姓哀哀吾心傷
扶老攜幼去邊陌 軍民殘軀使吾悲
是戰不戰如何算 不戰國亡家分散
彼時心境今離解 唯留忠義在人間
現今世間樂安平 惜福惜緣尋真義
降來大道同離苦 不再輪迴因果受

 吾在世,堂堂九尺之軀,雖有正氣凜然之勢,但懷悲天憫人之心,吾之殺,不為己也,吾之戰,非為私矣!吾殺之,吾痛之!吾戰矣,吾不欲再戰矣!何人可知?吾於彼時,忠肝義膽,慈悲惻隱之交戰!吾處於彼時,亂世之大時代,吾不殺、不戰,則百姓受死,戰亂更甚,吾不得已矣!為漢室太平,百姓安居,此忠烈之心,成為後世歷朝武將,為國盡忠,建立楷模。人生在世,留得什麼在人間?留得金錢、權勢、美名?這些如過眼雲煙,應留忠孝節義在人間.忠,乃盡己責,良知良能不昧.孝,乃知恩報恩於尊親長上.節,乃遇事有所為,有所不為.義,乃發自良心,恪盡當行之事。

吾在世未修行、未茹素、未渡人,為何尚能上證凌霄極果,乃盡人之一點本份而已,一點本份,一點良心,擴而充之,可至大至剛,至無至極,能合天地正氣,與虛空諸聖同心。是而修道人,應以自己一點良心,做人處事,事事無愧於內在之真我,待真我完全呈現之時,就是修道之功夫已了之際。寧可殺身以成仁,毋以損人而利己。為天下蒼生,無視自己之私益,就是盡己以成人;為自己之利,欲損害別人,就是人面禽獸不如。修道,可以說的冠冕堂皇,洋洋灑灑,但這有什麼用呢?好看賞心悅目之文詞,華麗對仗之字句,徒增外表之修飾及偽裝。所以,老關吾就在此,直言無諱,痛割時下道子之弊病,修道沒有面子可言,亦無自尊之可說,無我,那來面子?性空,何來自尊?錯就是錯,錯,認錯,改就是了,多麼之灑脫自在。不肯認錯,心垢仍舊,想要見得心垢裏面之明鏡自我,何年何月呢?看似聰明,能規避過錯的人,其實是愚癡不堪!騙得了天下人,卻騙不了自己,再去輪迴,想想看,百年過後,誰騙誰?誰怕誰?誰怨誰?

直心流行,一心清淨,了己願力,見自本我,方成大道。上天之道,讓人給複雜化了,從今而後,要讓大道更有條理,修道更明確簡單,想想,吾在世,一場法會沒參加過,ㄧ餐素食沒吃過,一件功德沒做過,一毛錢沒捐過,如何成就回天之果位?上證中天玉皇,統御三界,為何呢?因為吾有一腔赤忱無私之熱血呀!吾能做到,相信天下之道子,在道場也能盡忠、盡孝、守節、行義,為自己、為蒼生、為上天傳播大道,拿出自己之智慧良知,薪火相傳,為天下眾生之慧命,努力渡眾,在道場,每一位道子,對大道之弘展,都負有責任,每一個人,都有撥亂返正,激濁揚清之能力,能發此心,就是天地之正氣。

---------------------------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夫妻盡節,對朋友盡義。
宋·洪邁·夷堅丙志·卷十四·忠孝節義判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亦作「忠孝節烈」。

孝:對父母盡孝
節:對夫妻盡節
義:對朋友盡義
宋˙洪邁˙夷堅丙志˙卷十四˙忠孝節義判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亦作「忠孝節烈」。

-------------------------

下載 (31)imavcvcgesb7362f96138a15ffd110afb9e615a2c12015-08-30_1610391279517643842015-08-30_161256f_10085844_12015-08-30_1616212015-08-30_1617511406636545-3356830417_n702749424_m  2015-08-30_162352  

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

忠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傳統四字道德準則。忠、孝是中國古代社會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與做人應堅守的“節”,與人類應遵循之行為標準“義”一起,成為主流社會觀念文化。

數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用以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礪自己的品格和節操,愈是滄海橫流,愈是如此。從特定意義上說,中國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氣節與信念寫成的忠孝節義列傳,從中使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經典的智慧,做人做事的真諦及古聖先賢偉大的胸襟。忠孝節義內涵博大精深,本文試作探討。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忠經·天地神明章第一》)。忠,乃是人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及他人等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盡心竭力的負責完成份內義務之美德。

忠者,德之正也。從造字可見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於心為敬,故忠從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為正直之德,故從中聲。“忠,敬也,盡心曰忠”(《說文解字》),人要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表現。“忠”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內涵與範疇。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為主,一次,他的學生子張問什麼是可以到處都能行得通的辦法,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之邦也會暢通無阻;反之,即使在本鄉本土也行不通。

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認為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是“忠恕”。曾子還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意即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首先就是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每日察照自己“忠誠”的程度如何。朱熹在《四書集注》中也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意即盡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即所謂“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他人。忠恕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

古時“忠孝兩全”是對一個人的高度評價。東漢馬融因有感於孔子寫了孝經,而獨缺忠經,因而補之,使忠孝的德行得以兩全。《忠經》是系統總結忠德的專門經典,其中《天地神明章第一》把忠說成是天地間的至理至德。《忠經》對忠的含義、標準、目地作了全方位的闡釋,並分章對人類社會各階層應履行的忠道一一進行了闡述,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同心同德,因此可感動天心,各種美好的祥瑞都來相應,這就是忠的力量所致。

《忠經》提出君王要“上事於天,下事於地,中事於宗廟,以臨於人。《詩》云:‘昭事上帝,聿懷多福。’”意思是:君王要以他的德行去事奉天地、宗廟,並將其德行展現在舉國百姓的面前,如詩經上所說“敬事上帝,無私愛民,就能獲得上帝所賜的無量福份”。用這個“忠”的德行來保全國家,這就是一個明君的忠心所在啊!因此說“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治理國家的根本,哪件事情能不從“忠”這個字出發呢?

就臣道而言:“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傷物,不憚勢以舉任。惟善是與,惟惡是除……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忠諫”是讓君王做符合公理的事,並且還要避免君王胡作非為,要直言以使其改過遷善,希望其德行更完美。因此忠臣的職守是要替大眾維護正理,不僅是在對於君王的忠,更重要的是在對於天下眾生的忠,他既不愧對自己的國家,也不愧對自己的君王,這才是大公無私的忠。忠臣重要的責任就是在規諫君王的過失,當君王有任何不對的事時,忠臣是不能不力爭到底的,故云“從道不從君”。

《忠經》還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有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則:“邪則不忠,忠則必正”,意思是一個充滿私心邪念的人,必定不忠;一個忠心耿耿的人,心思必定是公正為大眾設想的。“大哉,忠之為道也!施之於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於遠,則可以極天地”,意思是偉大呀,忠之道,用在切近處,可以保全家國;用到了遠大處,那股浩然之氣充沛於天地之間,是可以扶正天地正氣的。“惟天鑒人,善惡必應。善莫大於作忠,惡莫大於不忠。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指出上天明鑒,善惡必報。天下盡忠,淳化行也,可以導正每個人的心性,使人心向善。做到忠的盡善盡美、做到忠的極致,這就是古聖先賢的治道所在!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中的“忠”絕不是“愚忠”,並非單指臣對君忠,更不是無原則的臣對君忠。在民眾眼中,皇帝是“天子”,上面還有“天”。皇帝並非永遠正確,所以才需要設立諫官指出皇帝的過失,同時中國的信史制度使得史官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士大夫可以“為帝王師”,皇帝做的好與不好是用儒家經典來衡量的。甚至在昏君無道的時候,人們可以起來去推翻他,一如成湯伐桀、武王伐紂,這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不但不是不忠、不是大逆不道,反而是替天行道。

在對待君臣關係上,孔孟都是從相對關係切入的,孔子提出:“如果君王能按照禮來對待大臣,那麼大臣就會盡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份內之事。”大臣事君所採取的原則,應首先看君是明君還是昏君。子路問事君,孔子說:“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忠臣不欺瞞君王,但君王做錯事,可以不惜犯顏諍諫的。孟子和孔子一樣,絕沒有認為忠是無原則的聽從君王、上司之命,孟子說“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能勇敢的指出君王的過錯才是忠臣的恭;能導君明德,避免不好的行為,才是忠臣的敬。孟子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在《臣道》中說:“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墨子也提出忠臣應能正君王的偏邪,實行兼愛,不結黨營私等。《左傳》說:“上思利民,忠也”,指出“君王及官吏要忠於民”。

儒家提倡道統,指出人君應順應天道,天子的行為應符合天的意志。儒家的天命觀認為,天道規範一切。這種立場,形成了千百年來以儒家安身立命的士大夫知識份子階層的精神支撐點與道德力量。這種道德的自主性形成的社會輿論,就是所謂的清流,也就是社會上以儒家為本位的話語權。歷代儒家士大夫知識份子正是運用這一話語權,來抵制帝王違反道統的行為,亦即忠臣“從道不從君”。

談起“忠”的時候人們會自然想到歷史上的那些名臣清官愛國將士如屈原、蘇武、諸葛亮、魏徵、范仲淹、包拯、岳飛、文天祥、于謙等等,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縈懷在胸的是民族大義,百姓的安危,這正是他們的忠貞之處。如三國時諸葛亮心懷濟世安民的夙願,擇仁君而輔之,感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白帝託孤的信任,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他臨危受命,忠心如初,獨支大局,力挽狂瀾,直至南中平定,百姓豐衣足食,後繼續輔助後主渴望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他的忠於職守、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一直為後人所傳頌。

南宋岳飛“精忠報國”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金兵大舉進兵中原之時,面臨中原淪陷、山河殘破、人民流離,岳飛力主抗戰,率領岳家軍抗金破敵,屢建奇功。他嚴於治軍,體恤士卒,愛民如子,締造的“岳家軍”軍紀嚴明,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著稱,每戰必勝,令金兵聞風喪膽,眾元帥皆稱讚說:“難得岳元帥帳下都是忠義之人,所以兀朮屢敗。”連金兵也不得不嘆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然而奸臣秦檜卻賣國求榮,陷害忠良,被永遠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岳飛“還我河山”的凜然正氣及“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愛國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千百年來,人們是多麼懷念岳飛等忠臣良將,而對秦檜等奸臣又是何等地痛恨和憎惡,有詩曰:“萬古共稱秦檜惡,千年難沒岳飛忠。日月同明唯赤膽,天人共鑒在清衷!”

忠的要點在於“一其心”,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說:“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儒家的忠所傳示的精深內涵本身便是仁義。傳統價值觀中對“忠義”極力讚美,自《漢書》後,《晉書》、兩《唐書》、《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都設有《忠義傳》。盡忠確實是做人的根本,因此無論人們成就什麼事業,要想真正做好,須臾都不能離開忠字。忠,既不拘於時空,也不拘於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

“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孝”字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為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齊治平之基礎。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孝經》和《二十四孝》是傳統孝文化的重要著作,前者為理論闡述,後者是實踐例證。《孝經》內容為“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在這裡孔子全面的系統的論述了孝道。一直以來,孝被認為是孔子仁學的基礎,儒家思想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佔了極重的分量,“百善孝為先”。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儒家思想中,家族倫理可以自然擴展為社會倫理,“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悌”是兄弟之間的關係,可以橫向延伸成朋友之間的“義”。儒家倡導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編錄的,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環境、不同角度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事迹生動感人,使人讀後留下深刻印象,很好的宣揚了儒家思想及孝道。

《孝經》等儒家經典論述了孝的內涵、目地和意義,首先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教民親愛,莫善於孝”,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並根據不同的人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並提出天子應率民事天,“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因天意至仁,天子必須效法天,實行仁政;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君主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孔子對曾參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你知道那是什麼嗎?”曾參避席答道:“學生我不夠聰明,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詩經》中說過‘怎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另外還要能夠繼承先人的志向,完成前人的事業,這也是對長輩孝的體現,是一種永恆的孝和敬。”

曾參說:“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先王見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令人厭惡的丑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曾參說:“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孔子說:“人之行,莫大於孝。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恪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聖人的德行,又有什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曾參說∶“我想再冒昧的問一下,兒女都聽從父母的指命,就是孝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父母有敢於能跟自己諍諫的子女,他們就不會去做無禮的事了,就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所以對於父母有不義之事時,子女一定要諍諫勸阻,故云‘從義不從父’。子女必須要能夠明辨是非,父母說的對的才能聽從,不對的不能聽從,對於父母不對的言行要力勸,這才是孝道的真義。”

古時歷代都有表彰孝子的事迹,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能青史留名。在個人的品性上,能嚴於律己,不做不仁、不義、無信、無禮的事,以德修身,向善向上,還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建樹,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孝行。

如《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動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親瞽叟不辨是非,繼母言語荒謬,繼母所生的弟弟驕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時謀陷害。他處在這種家庭之中,卻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舜十幾歲時就被趕出了家門,他獨自一人來到歷山耕種,雖然自己歷盡困苦艱難,仍舊將他辛勤勞動所得的糧食和財帛接濟父母和其他貧困的人。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他到了哪裡,都善待他人,人們都願意追隨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繼母與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得以免禍;讓舜掘井時,卻從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脫。事後舜毫不記恨,仍對其一如既往。帝堯選賢任能,聽說舜的孝行,後來禪位於他。舜繼位後,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有詩讚舜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德育古鑒》記載的“孝德感神”的故事:東漢蘭期,年紀二百多歲了,鶴髮童顏,率其家百餘口,精修孝行,並以善化導他人。一日遇一仙人點化:“汝視人已不為兩物,參天地本於一心,善及天下,功德大矣。吾語汝孝悌之理:夫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孝至於地,萬物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為之成……即此論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異類皆應,孝之義大矣哉!”於是將仙家妙道授與蘭期。蘭期從此悟道修煉,遂成仙道。

清代康熙為史上一代明君,開創了康干盛世的大好局面。而他的孝道同樣也為人所稱頌:“象康熙皇帝那樣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空前的。”這是法國的白晉在寫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信中所說。《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我皇上至德純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餘年,極四海九州島之養,盡一日三朝之禮,無一時不盡敬,無一事不竭誠。居則視膳於寢門,出則親扶於雕輦。萬機稍暇,則修溫清之儀;千里時巡,恆馳絡繹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后於平日,誠自古帝王之未有也。”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實寫照。康熙多次講道:“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他每日“親詣慈寧(太皇太后居住慈寧宮)問起居”,“晨昏敬睹慈顏豫”。外出時也多次遣使問候,如有一次外出,他特意趕在“端陽節前一日回宮”,並為此賦詩一首:“滿路榴花映玉輿,爐煙香繞侍臣裾。經時遠道彤闈隔,先向慈寧問起居。”

康熙頒發了著名的《聖諭十六條》,以之作為士民行為準則,十六條中,以孝悌為重。《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中訓曰:“吾人燕居之時,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對爾等多教以善,爾等回家,各告爾之妻子,爾之妻子亦莫不樂於聽也。事之美,豈有逾此者乎!”意思是:“家人團聚、閑居是快樂的事情,只應說古人的善行善言。我每次都教誨你們要多行善事,你們回家後也要把我的話告訴你們的妻子、兒女,你們的妻子、兒女也沒有一個人不樂於聽從這樣勸導的。世上的好事,還有超過此的嗎!”訓中還有:“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其可謂真孝者矣。”指出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不在於穿衣、飲食方面的奉養。惟持善心,行合道,以此來告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孝啊。

“節,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信念是氣節的源泉,對真理的堅定信仰和崇高氣節既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社會價值取向,成為衡量人們為人處世的人格標準。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成為中國古代正人君子心中恪守的一把良知尺度。東漢何晏說:“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孔子一生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堅持原則、矢志不渝的,他倡導“遵天道,循綱常,行仁政”、“盡人事而聽天命”。他認為君子的意志不僅是無所畏懼的勇敢,而且有承擔重任的堅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除邪扶正,濟世安民,一切行為以能彰顯倫理道德及作為人民表率為目標,是道義的實踐者和克己的典範,是承擔社會教化的中堅力量。

孔子率領學生周遊列國弘道時曾幾次被困,一次,在陳、蔡兩地之間沒有了糧食,面對困境,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這時微風送來了陣陣的清香,孔子循香味而行,在幽谷的深處發現了一片蘭花,仙姿清韻,端莊素雅,生長在這裡,不為人所知,不為人所贊,卻默默的芳香四溢。孔子對學生們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然後作《倚蘭操》並操琴讚頌,繼續說道:“困境所含的道理,就好比是從嚴寒到溫暖,經過嚴寒之後,溫暖的春天就會到來,這些只有賢德的人能夠了解,有些人卻不能明白。”子貢問:“為什麼有些人不明白呢?”孔子說:“胸無大志的人只看到眼前,對自己沒有見到的就不相信。而對於敢擔當大任的人來說,不會因外界的壓力而改變操守,因為他們心中有道,所以能高瞻遠矚、智慧深廣,把逆境變為順境。”學生們都受到了啟發和鼓舞,第二天就解除了困境。

孟子提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認為君子實踐道義、維護道義,任何時候都要保全自己的德性,都不能喪失氣節,這就是大節的體現。孟子周遊列國,所述乃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及王道,受到魏惠王、齊宣王等的禮遇,使其行仁政,民心歸附,多次避免了戰爭的發生。孟子在與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現出高度的原則,當別人問他為何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時,他回答:“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指出不管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堅守心中的道德原則,不渝其志,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任何時代都有這樣有風骨的人,他們的事迹永留青史,被後人懷念和景仰。這些人是民族的嵴梁,國家的砥柱。他們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為後人做出了楷模。如西漢時的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匈奴首領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先用財富、官位等引誘他,蘇武均義正辭嚴的拒絕。後來又企圖用艱難困苦的生活迫使他就範,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渴了,就吃一把雪,餓了,就挖野果草籽充饑,唯一與他相伴的,就是他所持的那根旌節時刻不離身,白天持旌節牧羊,晚上持旌節睡覺,在他心目中,那根旌節就是漢朝的象徵,他要維護國家的尊嚴,時刻不忘自己漢使的身份。蘇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歷盡艱辛,始終節操不改,終於回到漢朝。蘇武進入長安的那一天,長安城裡的百姓都出來迎接他,人們見蘇武鬚髮皆白,手裡仍然莊重的握著那根已經光禿禿的旌節(日久節仗上的毛都脫掉了),都感動的流下了眼淚。蘇武不辱使命,人們稱讚他“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終教匈奴心驚膽碎,拱服漢德威”。

唐太宗有詩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贈蕭瑀》)唐太宗以此詩贈送給蕭瑀,是對蕭瑀的高度讚揚和肯定。蕭瑀為人剛正不阿,淡泊名利,是開唐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詩中以自然景物為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猛烈的狂風中,只有剛勁有力的韌草才不會被吹倒;在動蕩的亂世,可以辨別出誰是忠誠正直之臣。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義;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懷有仁愛。

北宋范仲淹受儒家思想影響,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言,並一生都堅守這一信念,史載其“少有大節,其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他為官則勤政愛民、獎掖人才,居鄉則自奉儉約、樂善好施,修水利、舉人才、置義田、興義學、濟貧困等。他因直言上諫觸怒權貴而屢遭貶謫,但他將個人的榮辱置之度外,仍然堅持為民請命。他闡發孔孟的精神,立身行道,在《岳陽樓記》中寫下了“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他提倡的這種“先憂後樂”的精神成為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一的準則,把人們從物質環境的優劣和個人的得失中超脫出來,掙脫名利韁索,進入無私的境界。史載,范仲淹“每感論國事,時至泣下,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詩中寫道天地間有一股浩然正氣,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歷久彌新,萬古長存。正義之士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中都不絕改變浩然氣節。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塗炭的危急時刻,堅持以抗元為己任,在朝主戰,國破舉旗,組織義軍,被俘後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許諾授予其丞相之職,並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文天祥絲毫不為之所動,嚴詞拒絕,並寫下氣勢磅礴的《正氣歌》以明志,表現了他的錚錚鐵骨。文天祥寫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這樣的詩句,從他對古代賢臣志士光明磊落、忠義英名萬古流芳的讚頌,可以看出他對威武不屈的崇高氣節和愛國精神的推崇。

“萬古綱常擔上肩,嵴梁鐵硬對皇天。人生芳穢有千載,世上榮枯無百年。”這是南宋謝枋得與朋友的唱和詩《和曹東谷韻》,表達出自己要以天下為己任,願肩擔萬古綱常的重任,嵴梁就象鐵一樣的堅硬有力,對天對地問心無愧。青史留名還是遺臭萬年乃是千萬年的大事,而人間的名利等等不過是幾十年間匆匆而過的事而已。指出君子雖身處亂世逆境,但不為物惑,敢擔當大任,不與社會濁流同流合污,節操自持,方能無愧於皇天后土。南宋鄭思肖在《二礪》中寫道:“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陸沉?”意思是在我心中立下了比海還深的誓願,決不讓中國大好河山沉淪,決不能讓華夏大地任人侵凌。充分表現出作者以此砥礪自己堅貞的氣節及憂國憂民之心。

在傳統文化中,古人稱松、竹、梅為“歲寒三君子”,讚美它們經冬不凋的品質,以此來讚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撓、始終堅持真理和正義的人們。松四季常青,生機盎然,追求陽光,堅毅而持久,有一股“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文天祥《正氣歌》)的浩然之氣;竹不怕寒冷,也不懼炎熱,冷熱起伏,只會使它顯的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可以劍拔十尋,枝摩蒼天,“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題畫•竹石》);梅開在百花之先,獨佔嚴冬,香溢早春,冰姿玉立,清逸出塵,被譽為“東風第一枝”,“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陸遊《梅花絕句》)。在北風凜冽、萬物凋零的時候,松、竹、梅以其不懼風雪的傲然風骨,為世人展現出高風亮節,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被視為高潔和氣節的象徵,這也正是無數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品格的寫照!

在傳統文化中,“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義者,德之宜(道德的準則)、事之宜(立身處事的依據)、天理之所宜(順乎天道自然的法則),包括道義、正義、理義、公義等道德原則。由此可知“義”乃一切道德之根基。就義(義)字漢字構成而言,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組成,於我所表現之善祥為義,此正說明義乃與生俱有的德行。故《禮記》雲“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

義還關聯、含攝或通貫其他德行如忠、孝、仁、禮、信、勇等,經常與諸種德行並稱連用,如忠義、孝義、仁義、禮義等,乃是人修身的重點。義也常常與利相對而言,孔孟思想中關於義利問題的論述很多,觀點非常明確,道義至上,重義輕利、身任天下,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知識精英的人生取向,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傳統,任何時候都要堅守道義,而不是陷於個人的利慾之中,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孔子、孟子在春秋、戰國時那禮崩樂壞的年代,都是義無反顧的弘揚道義,堅持“道濟天下”。

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指出義是君子對於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標準,是人行動的最高規範,君子對於天下之事,無所謂行,無所謂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於義。孔子提出義是君子的立身之本,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指出君子“行義以達其道”,“君子學道則愛人”,君子力行道義,學道就有了仁愛之心,做到真正節制自己以仁德的胸懷面對世事,而成就“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普遍仁愛。

孔子提出了“重義輕利”思想,並以義和利區分君子和小人,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區別,在於君子重道義,小人則重利益。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對於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妥協的,行為光明正直,不搞歪門邪道;小人於事則只想到有無私利可圖,患得患失,喜歡勾結謀私,會為利益捨棄道義。君子敢于堅持正道原則,無私無我,胸懷天下,糾正別人不符合道義的做法,以自己的德行涵養來感化他人,而不是隨聲附和,人云亦云。孔子說“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反對見利忘義。指見到利益,應首先想到義,符合道義,亦可以富亦可以貴;不符合道義,應堅決拒絕接受,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希望君子們要“務民之義”,即專心致志於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並引導人民走向義。

孟子同孔子一樣認為君子一切行動只能以義為標準,而不能顧及其它,提出了“惟義所在”的價值選擇標準,凡事先問“其所取之義乎,不義乎?”孟子談“仁義”、“禮義”時說道:“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由此可見,孟子把“義”看作是人應遵循的,應內化於心的一種行為標準,喻之為“人路”,人之正路。同時,孟子還把“義”看作一種理想的人格,“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為仁人之所為。”

孟子提倡人們以“義”為先,追求正義,反對放棄仁義而去追求物質利益,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他認為不符合道義,哪怕是一小筐食物也不可以接受;如果符合道義,就象舜接受堯那樣而獲得王位,富有天下也是理所當然。他說:“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主張對待別人的饋贈也要按禮義謹慎的處理,不能隨便接受,否則“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指出君子的道德人格,是不能為金錢財物等所收買的。他認為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因此人不能背義取利,不能以利害義,君子不得“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他認為人如果有崇高的道義追求和人格,那麼萬鐘的俸祿,華麗的住宅,一切外在的名利,在眼裡又算得上什麼呢?而有些人因為追求名利、私慾而背棄道義,實在是喪失了他的本性啊。惟有“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然矣”。

戰國時魯國的墨子,心懷“濟世利人”的願望行義天下,他周遊列國弘揚正義,而且儘力制止一切不義之事,真可謂見義勇為。他的“止楚伐宋”的故事傳誦千古:墨子聽到公輸班為楚國製造雲梯要攻打宋國,非常著急,立即從魯國啟程,連續奔走了十天十夜,來到楚國對公輸般說:“我聽說你製造雲梯準備攻宋,宋國沒罪卻要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你明白這些道理卻不去諫止,不能說是忠。”公輸般認為墨子說得有道理,就引他去見楚王。

墨子見到楚王,曉以大義,但楚王說:“你說的很好。但公輸般為我製造了雲梯,我還是要攻宋。”墨子解下衣帶當城圍,以木片當攻城的工具,公輸班設計了九種攻城的方法,都被墨子九次解破。公輸般已無計可施,而墨子防守的策略還綽綽有餘。公輸般說:“我知道還有一種抵禦你的手段,但我不說。”墨子說“我已知道你的這一手段是什麼,我也不說。”楚王忙問什麼手段?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是只要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了。然而我已經把守城的方法告訴了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他們已幫助宋國做好防守的準備。”墨子又講了義可以使人互愛互敬,戰將造成互相殘殺,不能以大國欺侮小國、恃強凌弱的道理,使楚王和公輸班心悅誠服。楚王說:“我不攻宋了。”公輸班對墨子說:“我沒有見您之前,想得到宋國。但現在就是給我宋國,假如是不義的,我也不會接受。”墨子說:“其實你若是能夠努力維護正義,不僅是宋國,天下都是可以託付的。”

墨子成功的勸阻了楚王,便啟程回魯國。途徑宋國時,適逢天降大雨,於是想到一個閭門內避雨,看守閭門的人卻不讓他進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剛剛挽救了宋國,使宋人免遭滅頂之災,宋人卻絲毫不知,而墨子也不求任何回報,不計個人得失,正可謂“義之所在,不求回報”。

傳統價值觀中對“忠孝節義”的讚美常常通過知識份子創作的精彩紛呈的故事淋漓盡致的展現在讀者面前。如“演義”這個概念,古人推重講史並不徒講歷史故事而已,而是敘史存義,強調闡發正統思想理義,重在“演義”,將道德說教通過文化的方式具體化,形象化,使其深入人心,並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深得民眾喜愛,在民間廣為傳誦,同時也反映著人們對於道義的渴望。後來人們也常常把歷史稱之為“演義”。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隋唐演義》等。《三國演義》全書通篇講述的就是一個義字,宣揚忠孝節義,天命天理,治國平天下,也有謀略、智慧在其中。其文化作品對於後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以至於人們談起義的時候往往想到關羽的“義薄雲天”,劉備、關羽、張飛志願“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桃園三結義”,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忠義等。

古人很看重義,“義”代表高尚,被人尊崇,“不義”則卑下,為人所唾棄。南宋陸九淵說:“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意思是君子以道義為重,講道義的人會受到世人的尊重,喪失道義的人就不值一提;遵循道義是值得榮耀的事情,背離道義則是令人恥辱之事。陸九淵講的儒家的義,要求人們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應以道義為準。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意思是總是做不合道義的事情,最終一定會受到懲罰。這句話揭示一個道理,一個人行不義之事或許會一時僥倖得逞,但是如果不義之事做的太多,最後一定會遭到懲罰。縱觀自古以來凡是作惡之人都沒有好下場。古人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三尺頭上有神靈,人無論是行善或是作惡,一定會有報應,只是時間的問題。《左傳》中還說:“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指出人舉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惡、曉明利害關係,不以私利為出發點就是行義;作為純正,處處公道,不作私弊,就是義行;一舉一動若能合於天理,順乎倫常就是一位義士。

忠孝節義理念反映出古人敬天信神,尊道崇德,堅定的追求真理,對他人關愛和負責。中華傳統文化引導人們遵從天理,以道德水準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確的態度認識善與惡、正與邪這些原則性問題,能夠使人有正信正念,使中華民族得以根深葉茂,能夠抵禦任何狂風暴雨,跨越艱難險阻而走到了今天。

而當今自文革開始破壞傳統文化和道德,逆天叛道,更不珍視生命,電視、媒體用“假、惡、斗”的文化替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宣揚“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改變人們傳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顛覆人們心中的良知理念,破壞人與天地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妄想把人帶向墮落的深淵,製造了無數人間悲劇。特別是對“正信”的迫害,使社會道德淪喪,人神共憤,天理不容。遵循天理,堅守道德和良知,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明智的永遠不悔的選擇!

Read more at: 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613474
---------------------

2015-08-30_161256
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 - Richard之紅塵記事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 http://goo.gl/KM0xw4
忠孝節義
----------------------------

我的生活札記: 【遊記】 2011/02/19.台南孔廟 - http://goo.gl/8orRJx

1406636545-3356830417_n2015-08-30_163535  

2015-08-30_161751
孔廟 明倫堂 忠孝節義
台南孔廟
台南孔廟 - http://goo.gl/PWHHAO
S【遊記.台南】全台首學-台南孔廟 @ 巴拉巴拉隨便寫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blWi2s
---------------
新莊廟街 走過三百年 - 友善列印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awXWHH
忠孝節義

2015-08-30_161621


-----------------------

虎尾持法媽祖宮-儒學之閣 @ 神 靈 佛 現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fMxTqK

2015-08-30_162352

-----------------------------

2015-08-30_163116b7002319  

苗栗謝家祠堂 發揚宗族文化--
部落格:公民智仁勇,苗栗停看聽發布時間:2008-01-25 02:32:03作者:tlcnews瀏覽人數:1233
贊助商廣告,往下閱讀精采的內容


【貓仔隊記者 吳季昕 苗栗市報導】
苗栗縣是眾所皆知的客家人大本營,大部分居民說的是客家話、用的是客家習俗、信的是三山國王、食物特色更是油、鹹、香、肥。而苗栗縣的歷史中也有許多顯赫的客家家族,其中之一即為謝姓。苗栗謝家,來台本十多位兄弟,隨著逐步開墾向外逐漸分散,於民國22所,分散苗栗各地的謝姓家族團結起來,在今苗栗市南苗恭敬里完竣了謝家祠堂,目前供俸其家族。

左聽.JPG

大門.JPG

謝家祠堂的左房(圖左)及其正門(圖右),都有著古色古香的味道
謝家祠堂為全台謝姓三大祖廟之一(另兩處位在屏東及南投),早已遠近馳名,日前更登入了苗栗十大歷史建築,雖已歷經70多年歷史,但祠堂結構完好、環境維護乾淨,可見苗栗謝姓家族的團結和慎終追遠。以前老副總統謝東閔只要來苗栗視察,一定會來這邊上香,就是最好的例子。苗栗縣政府、市公所、國立聯合大學或是大同國小的鄉土教學,都把這裡當作活教材。

 宗祠為四合院式平面型建築,共分前殿、正殿及左右廟房,祠堂牆壁都是用泥土、土磚搭建再粉刷,樑柱是用石頭打造而成。而正殿神龕上最大者謝申伯,據說在周朝被開國元勳姜子牙冊封為公。最令人驚訝的,就是祠堂神龕上所供俸的,不單單只有謝姓祖先,也有供俸許多曾協助謝家渡過難關的先人。


前墊全景.JPG

正殿.JPG

謝家祠堂前殿(左)及其正殿內部(右)

牆壁.JPG

石柱.JPG

祠堂牆壁為泥土、土磚搭建再粉刷(左),樑柱是用石頭打造而成(右)

目前管理謝家祠堂的是謝申伯公育英財團,其常務理事謝清敏表示,祠堂起初是作為教謝家子弟的學堂所用,後來改為宗祠所用,所以正殿兩旁的牆上分別刻有「忠孝」、「節義」,當時是用來訓勉謝家孩童要重視的。謝清敏很驕傲的說:「我們苗栗謝家可是出了很多老師的,前苗栗縣長謝金汀、日前的圍棋美少女謝依旻都是來自我們家族。」而最有文學味的,是祠堂內共有20多幅門聯,都是各地謝家人所創作提供的。
忠孝.JPG

結義.JPG

正殿最早用作教導謝家子弟的學堂,兩旁還有忠孝節義來勉勵謝家子弟

苗栗最有名的祠堂是湯家跟謝家,但謝家祠堂的管理可是很現代化的,是申請財團法人並交由董事會來管理,是全台最早登記財團法人的宗祠,規模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謝清敏說:「不分閩、客族群,只要是苗栗戶政事務所登記姓謝的優秀子弟,董事會每年都會發獎學金作為鼓勵,以加強現代年青人普遍缺乏的宗族力量感。」就是這樣的管理機制,讓世界謝氏宗親總會將在2008年底、2009年初之間到謝家祠堂辦理大型交流。

----------------

2017-05-17_125450  

改善民間祭典節約辦法 - https://goo.gl/pg3up1


 

竹南五穀宮 - http://goo.gl/wvaiFi

2015-08-30_163342  

----------------------------------

1313333965-f6d0995fd0ebc783279bf4a6de0ebd30_n1313333969-be00b42723ddb58e7fab250619bd841e_n  2017-05-17_1239442017-05-17_123615  

[新竹東區] 城隍廟中元節遶境活動 @ B+L=C&T family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gywLY


 

屏東內埔昌黎祠(韓愈廟) - http://goo.gl/GpAzT5

2015-08-29_2340472015-08-29_234129

-------------------

文昌帝君勸忠孝廉節真經
2011-05-21
  忠為四節首。忠心須愛國。一生直不彎。不負人所託。不求自己利。
只為群黎福。晨昏勤政事。太平民安樂。亂臣並賊子。永遠蒙恥辱。
不報國家恩。枉受國俸祿。不為人處事。枉食人間粟。不知明事理。
枉費詩書讀。精誠為國事。應效岳武穆。千秋人敬仰。青史永題錄。
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人不行孝道。
何以分人畜。也有不孝子。浮生空碌碌。不念父母恩。何殊生枯木。
勿以不孝首。枉戴人間屋。勿以不孝身。枉著人間服。勿以不孝口。
枉食天五穀。天地雖廣大。不容忤逆族。急早悔前非。莫待天誅戮。
立身持雅操。至潔守廉德。浩然生正氣。為民謀福澤。不行失德事。
不貪黃金田。廉能人欽佩。剛正人感激。國士明風度。官清功竹帛。
專心服務勤。辛勞為職責。若貪財與物。枉讀聖賢冊。虧心雖暗室。
頭上神察核。若要聲名好。潔身宜勉力。須存方寸地。留與子孫得。
婦道明勁節。三從與四德。坐立須端正。言詞宜緘默。永久志不改。
丹心如鐵石。凡事須和氣。起居有規則。衣裳勿嬌艷。最好須素色。
烈女人欽仰。節婦神註冊。深知閨閫理。洞明今古識。不怕辛勤苦。
固窮守清白。忠孝廉節全。淳風美俗得。規範千古頌。雅化大眾益。

---------------------------------

新莊武聖廟座北朝南,是1座三開間三進兩廊的縱深式廟宇,依序為前埕、前殿(三川殿)、中埕、正殿、後埕及後,兩側有過水廊與各殿相連接,圍塑成前後2個中庭。
為表達對關聖帝君武藝高強之崇敬,前殿(三川殿)大門上不畫門神,而以108顆門釘代替,象徵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在前殿有華麗的藻井裝飾,以顯示祭拜空間的高貴。民國68年(公元1979年)重建時,前殿兩廊則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之仿木結構。前殿後檐有1對同治4年建造的左右蟠龍柱,雕工精美,左蟠龍柱刻有「同治乙丑年瓜月」(公元1865年),見證武聖廟於清領時期的整修歷程。
正殿屋坡含拜殿,面闊三開間,含屋架前後共17檁,在形制上屬於大型廟宇建築,主祀關聖帝君,左右有周倉、關平陪祀。棟架碩大精美,燈樑為六角形橫截面的彩繪橫樑,各架彩繪為蔡龍進(1948- )彩繪匠師承接的作品。背牆及兩側的牆身是以紅磚及烏磚層層交互疊砌,臺基則以北部唭哩岸的砂岩。次間山牆上的木質匾額,左為「忠孝」,右為「節義」,每字距4尺見方(約1.5平方公尺),四週嵌以泥塑線角疊起,氣勢、古意皆十足。正殿龍柱則為單龍的八角蟠龍柱,由霧峰林奠國(1814-1880)所捐獻的,龍柱左刻「同治乙丑年(公元1865年)梅月穀旦」,右龍柱刻有「賞戴花翎候選知府林奠國敬獻」。

台灣-忠孝節義/忠臣、孝子、義夫、節婦/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M8qla


後殿為民國時期重建完成的建築,過水廊除清同治年間「置產」、「重修」2塊木質碑文,後殿對看牆尚有蔡龍進彩繪匠師的壁畫作品「祈求吉慶」。整棟建築以木雕為主,另外有2塊嵌於左右後廊的木質重建碑,一邊紀錄信眾捐獻錫口庄田地數畝做為廟產維持廟務營運等歷史,另一邊是同治7年新莊縣丞郭志緯所撰之重修與置產之事,至今仍保持完善,是武聖廟的重要古物之一。
後殿空地存有古石碑群,這些石碑群原本嵌於廟壁上,但於民國68年(公元1979年)重建時,以大理石雕的古聖聖賢圖畫代之,亦為參訪重點。在牌匾方面,則有正殿上方所懸掛之「萬古精忠」匾,此匾並無落款,但傳說為沈葆楨(1820-1879)所書。
武聖廟有別於一般民間廟宇,大門平時皆關閉,僅於春秋二祭會定時開啟。春祭於農曆正月11至15日舉行,正月13日是關聖帝君的得道之日。武聖廟會於農曆正月12日舉辦繞境活動,正月15元宵節時,舉辦「轟炮臺」活動,參加者須戴安全帽、自備炮竹,向懸吊在十餘公尺高、挖有圓孔的鐵筒內猛力丟擲,最先投進洞內者獲勝,將獲得廟方所提供的金牌。另於廟前進行「平安橋」儀式,讓信眾鑽轎腳,在一年年初祈求化解災厄迎來福氣。
秋祭於農曆6月20至24日這幾天舉行秋祭,6月24日相傳為關聖帝君的聖誕,舉辦三獻禮祭儀。三獻禮就是三奠酒,在程序上初獻中爵、亞獻左爵、三獻右爵,以表達對神明的最敬禮。過程中進行道教科儀以道樂伴奏,整個儀式莊嚴肅穆,直至祭儀宣告:「闔扉、撤班、禮成」後,整場祀典才算大功告成
新莊武聖廟-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 https://goo.gl/ztX95S

1459006462-2040400570_n  

台灣-忠孝節義/忠臣、孝子、義夫、節婦/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M8qla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對夫妻盡節,對朋友盡義。宋·洪邁《夷堅丙志·卷一四·忠孝節義判官》:「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也作「忠孝節烈」。

1459006466-3659363747  


清代女性纏足與正常足的對比--對處女膜到底多執著?看清朝如何對待強姦受害者,400年來人類真的進步有限…-風傳媒 https://bit.ly/32SNmul
如果一名清代女性慘遭強姦殺害,能被表彰為「列女」嗎?中國人對貞操的執著,高到難以想像的程度,但其實也對不近人情之處有諸多爭議,看完清代的「貞節觀」大論戰,或許你也會感嘆:都過了幾百年了,我們還在吵一樣的事啊……
中國人的心裡是矛盾的,對於如何處理「貞節」與「貞操」的關係,徹底的表現出了言行不一的一面。
在中國人的嘴裡,「節」與」操」是無疑合二為一的,很難想像失操的女人如何能全節「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婦人之不失節者曰貞,未嫁而不失節者亦曰貞,蓋言其有節操也,故貞可賅節而言之。」可以說,沒有「處女膜」你就沒有「節」與「操」可言。
於是,清人的口中,不吝辭色地鼓吹「處女」的純潔。似乎女性只有身體上白璧無暇,一生只屬於一個男人,她的品德才有資格被人表揚。「婦人者,伏於人者也。溫柔卑順,乃事人之性情。純一堅貞,則持身之節操。」清代男性的處女情結非常之重。
「直隸永平府某縣,其地閨範極嚴。凡女子初嫁,母家必使偵探,成婚之次日,夫家鼓樂喧闐,賀客雜遝,則大喜。若是日黯然,則女家為之喪氣,女之留否,惟夫家為政,不敢與爭矣。」
自明朝開始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職業女性——專門檢查處女的「穩婆」。她們可以出入宮禁,對入官的女子進行裸體檢查。到了後來穩婆還成為了官府常設的專司處女檢查的人員
到了清朝旌表列女有兩個條件:第一,丈夫死後妻子陪死,即所謂的「烈」;第二,如果一個女人被強姦殺害,假如您死了但沒有失身,您就是列女,如果您死了可還是失身了,不好意思您就白死了。
於是,清代的文人嘴上把「處女」吹到了天上。「女人保持貞操,從一而終是正道,真的碰上了不測之事,為了保持純潔,除了捨生取義外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然而在現實中,女人想要「從一而終」,很多男人卻不答應。所有那些高呼女人要「從一而終」的男人不論是政客還是「學者」,無一例外都是不乏佳人相伴的「成功人士」,但是還有更多的「打工仔」和「北漂」娶不到老婆。
對於這些男人來說,「寡婦」是無比寶貴的「資源」,不論是未婚失偶還是壯年守寡的女人,對於沒房沒車娶不起姑娘的「魯蛇」而言,簡直就是「單身終結者」,結果這些人還沒笑出來,空中飛來五個字「婦人不二適」,哪個「魯蛇男」會答應這麼無恥的主張?
更多的人用行動反對什麼「從一而終」,「貞操」在百姓的眼中,並沒有那麼無上重要。
歸有光在《貞女論》中講到:「女人只是訂婚,還沒結婚,老公就沒了。這種情況下實際上還是未婚嗎?六禮不備,也沒走完結婚程式,既沒有各種禮數,也缺少長輩的祝福,怎麼能算結婚呢?而且老天生男人女人,就是讓他們陰陽結合,女孩沒結婚就要守節,這也不符合老天的意願。」
還引用孔子的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曾子問日:「婚禮定了,但是吉日男方的父母死,這個婚還結不結?」孔子說:「這個事情好辦,男方應該和女方說,我家出事了,暫時不能結婚,先把婚期推遲吧。然後等到父母的喪事辦完了,守孝期限也結束了,再和女孩家商量,然後就可以高高興興地娶媳婦過門。」
在這一點上俞正燮的觀點似乎更為透徹。俞正燮言道:「結婚必須新郎親自迎接新娘,一起見父母,一起去宗廟裡拜見祖宗,男人人都死了,怎麼娶老婆,怎麼去拜見祖宗,憑什麼請客招待各位親朋?」
一連串的發問,批評未婚守貞的愚昧和不可理喻。並由衷地感嘆「男兒以忠烈自責則可爾,婦女貞烈,豈是男子的榮耀也。」
說到底,未婚守貞充其量只是訂婚而矣,婚還沒結,女性哪來的守貞義務。對喪夫女性的改嫁問題,大家其實更寬容。
清代很多學者都批評「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點。阮葵生說:「宋儒謂失節事大,餓死事小。噫!古今來多少名公卿賢大夫,尚多愧此言,乃責之煢煢少婦耶?」
甚至乾隆皇帝老師的朱軾認為:
「今欲使婦人盡守從一而終之義,雖顛連無告而孤寡煢煢,至死靡他,恐堯舜之治,天下有所不能。」
後來,當他女兒的未婚夫不幸身亡後,他還勸女兒另擇夫婿。
俞正燮的觀點更有代表性。俞說:
「按婦無二適之文,固也。男亦無再娶之儀。聖人所以不定此儀者,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非謂庶人不行禮,大夫不懷刑也。自禮意不明,苛求婦人,遂為偏義。古禮夫婦合體同尊卑,乃或卑其妻。古言終身不改,身則男女同也。事出妻,乃七改矣。妻死再娶。乃八改矣。男子理義無涯涘,而深文以罔婦人,是無恥之論也。」
按俞的觀點,男女都應該從一而終,先賢之所以沒說男人,是因為先賢覺得男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沒有說明的必要。那麼男人已經將「男亦無再娶之儀」的天理修改了,所以女人也不必拘泥於「從一而終」的古禮。對於改嫁,俞的觀點是「其再嫁者,不當非之。不再嫁者,敬禮之斯可矣。」
學者們的這些言論,實際上反映出社會上對寡婦再婚的寬容,等於給那些排隊等著娶寡婦的「魯蛇」們發了一張道德「通行證」。
但中國人對寡婦改嫁的寬容也是有前提的,就是婦女可以替亡夫孝老撫孤,也就是必順全「節」。
有一則「淮陰節婦」的故事。大概意思是一個商人甲,妻子非常漂亮,被商人的生意夥伴乙覬覦。這個生意夥伴就在行賈途中淹死了商人。商人死後,此公佯裝悲痛,取得了商人妻子的信任,並最終娶了這個商人的妻子。多年後,此公自覺得感情深厚,便將當年之事講出,商人甲的妻子知道後,最終為前夫報仇除掉了乙。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丈夫死後,妻子責任重大。作為老婆只要能將丈夫沒完成的事情做完就可以,至於能否「從一而終」堅持身體上的「貞操」,是不是一生只與一個男人相伴,倒是件可以斟酌商量的事。
對處女膜到底多執著?看清朝如何對待強姦受害者,400年來人類真的進步有限…-風傳媒 https://bit.ly/32SNmul

2020-09-23_220107


2020/11/21 15:03:00耿景清
比誅九族還可怕!下場最慘的明朝忠臣 家鄉被屠村成廢墟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m5Lnda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繼位的明惠宗削藩,引發燕王朱棣不滿發動靖難之變,篡位自封為帝。一些不歸順的舊臣遭到處死,而景清這個人卻假意歸降,伺機刺殺朱棣,最後以失敗告終,不僅九族遭誅,甚至整個家鄉被夷為廢墟,史稱「瓜蔓抄」。
 ID-2894560
▲景清畫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景清本姓耿,為人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洪武二十七年中進士,後來當上御史大夫。在朱帶兵進入南京後,他身旁不少同志以身殉國,但他選擇效忠,繼續做他的官,雖遭同僚鄙視,但他絲毫不以為意,並暗自等待著一個時機,一個刺殺朱棣的好時機。
某天上朝時,景清懷著短刀伺機而動,不料遭到搜身,事跡敗露後他終於吼出許久的心聲,怒罵朱棣是亂臣賊子,背棄太祖遺命,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將景清凌遲處死。
《明通鑑》卷十三:「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殺了景清之後,朱棣仍無法平息胸中怒火,下令誅殺九族,還掘其祖墳,甚至把跟他有所關聯的人通通處死。如此兇殘的作法被稱為「瓜蔓抄」,景清家鄉的村落轉眼變成廢墟。
所幸終於在明宣宗年間,為明惠宗的忠臣平反,追諡景清「忠烈」,清朝乾隆皇帝改諡「忠壯」。
比誅九族還可怕!下場最慘的明朝忠臣 家鄉被屠村成廢墟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m5Lnda
---------------------------
景清在此耿景清
  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有位御史耿景清,有一年,他上京城參加考試,路過淳化,便在一戶人家裏投宿。
  投宿的主人家,有一個女兒被妖魔糾纏,耿景清投宿的當天夜裡,妖魔未出現。當耿景清離開後,妖魔又出來了。
  第二天,主人的女兒問妖魔:「你昨天為何沒來?」
  妖魔說:「為了避開耿大人!」
  於是女兒趕緊將此事告知父親,其父亦趕緊追回耿景清。
  當耿景清再度回來之後,他寫下「景清在此」四個字,要主人貼在門口,從此妖魔便消失了。
  忠義的正氣,能撼天地、泣鬼神,時時懷於心中、暢行於日常生活的人,自能得到世人的敬畏,連鬼神都要畏懼。因為正氣所到之處,鬼魔聞風逃遁,耿景清忠實剛烈的正氣能震懾妖魔鬼怪,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 ※ ※
  人間雖然是人間,但無形的鬼神,處處在人間作祟。任何一件大小事,都有可能干擾眾生。
  然而,眾生也不用懼怕,要知道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的就是正氣!一個人的氣,若是能夠不膽怯不心虛,就能夠正大流行,妖魔鬼怪見到了,自然就會退避。所以君子有養氣之學,而養氣的重點在於治心;如果能夠做到了清明在躬,存誠泰定,那麼所謂的妖魔鬼怪,就都無所遁形了。如果一個人的心有了曖昧,則不必去問妖魔鬼怪來了沒有,自己的心中,已經就先變成了妖魔鬼怪充斥的地方了,怎麼能夠像景清一樣,妖魔鬼怪一見到他,就被他的正氣所攝伏。
  古云:「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天地之鬼神最重視一個「德」字,神和人是同一個道理,為人所尊敬的善人,神靈也會加以保護;只要行得正、做得正,一正破萬邪,任何沖犯都不怕。道德既然重了,鬼神都會欽佩他!來自天上的FAX: 景清在此 https://bit.ly/35StadJ
--------------------------------------------
誅十族-奉天靖難後的「奉天」大清算耿景清
1402年6月燕王朱棣率領「靖難」大軍兵臨南京城下,奉命守城的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等開門投降,南京陷落。就在「奉天靖難」大軍進城時,皇宮冒出了滾滾濃煙。
在一具燒得面目全非的「建文帝」屍體前,朱棣假惺惺的滴下了幾滴鱷魚淚,隨即下達了全國第一號通緝令,目標就是建文帝手下的五十多個「奸黨」為此朱棣任命心腹紀綱為錦衣衛都指揮使,酷吏陳瑛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負責此事。奉天靖難後一場充滿血腥的大清算就此拉開序幕。
齊泰,建文帝的兵部尚書,削藩的主要倡導者。南京陷落時尚在外地,聞聽消息後他便打算到外地起兵繼續對抗朱棣,於是喬裝,把自己的白馬塗上墨汁,但馬走了一段路後因出汗而墨汁褪色,被人認出捉獲。(齊泰的邏輯很怪,難怪會失敗)押解回京後,不向朱棣屈服,被凌遲處死。堂兄弟也被連坐處死,幾個叔叔被發配邊疆。
第二號人物是黃子澄,也是削藩的主要倡導者。南京陷落時,他藏匿在嘉興的一位退休官員楊任的家中,謀劃反抗,結果被人告發。逮捕至京城後,朱棣親自審問。黃子澄抗辯不屈,被凌遲處死,族人無論少長一律被殺。唯有一子更名換姓為田經,逃到了湖廣咸寧。同時倒霉的還有藏匿黃子澄的楊任。他本人被凌遲,兩個兒子被斬首,親屬全部戍邊。
接下來就是被姚廣孝稱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方孝孺,南京城破當日他就被逮捕。起兵前姚廣孝一再叮囑朱棣不要殺方,同時朱棣也想藉助方孝孺的名氣來安撫天下,於是逼迫方孝孺草擬即位詔書。
沒想到方孝孺接過筆後寫上了「燕賊篡位」後擲筆於地,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就威脅道:「汝不顧九族矣!」方孝孺斥責說:「便十族奈我何!」惱羞成怒朱棣怒不可遏,命人將其凌遲處死,據記載場面極其殘忍,以至於「斷舌碎骨」。方孝孺死後,德慶侯廖永忠的兩個孫子因為埋葬方孝孺的遺骸獲罪被殺。
所謂九族,有幾種說法,其中有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之說,還有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之說,不論如何牽連面甚廣。而在此之前,為免受凌辱,方孝孺的妻子、兒子自縊身亡,兩個女兒女兒也投入秦淮河。至於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那些門生們。據記載方氏一案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
鐵鉉,曾經幾次打敗朱棣的一個文人。被俘後背對朱棣坐在朝堂之上,厲聲謾罵,也被凌遲,八十多歲的老父老母被發配海南島。
此外還有御史中丞練子寧、副都御史茅大芳、左僉都御史周璿、戶部侍郎卓敬、郭任、盧迥,禮部尚書陳迪、禮部侍郎黃魁、巨敬、給事中陳繼之、韓永、葉福、暴昭等幾十位因不屈服朱棣而被處死的官員,這些人或被誅三族,或被誅九族。
其中有一個耿景清的官員之前與朱棣還有些私交,朱棣即位後,讓他仍然擔任之前的官職。一日他穿著緋色衣服,懷揣利刃想早朝之時行刺,正好欽天監向朱棣奏報「異星赤色犯帝座」(有赤紅色星星對皇帝的星座不利),結果只有耿景清一人穿著緋紅色衣服,利刃當場被搜出。朱棣震怒之下,將耿景清凌遲,同時查抄他的家鄉,結果親朋好友轉相攀染,連坐了整個村子。
當然沒有株連九族的也有,他就是當劉伯溫的次子劉璟。在被逮入京城後,還稱呼已經稱帝的朱棣為「燕王殿下」,並且說:「殿下百年後,逃不得一『篡』字。」結果死於獄中。官員提出株連家屬,朱棣看在已經死了的劉基面上,沒有同意。
對於這些人來說,被處死是殘酷的;但對他們的妻兒兄弟來說,死可以說是一種解脫。這些人的妻女姐妹充入教坊司(官辦妓院)備受凌辱,下面引述兩段官員與朱棣奏對,各位看官一看便知。
教坊司官員上奏:「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妹的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條漢子守著,年小的都懷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龜子,又有一個三歲的女兒。」朱棣批答:「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樹兒。」——《奉天刑賞錄•教坊錄》
教坊司官員上奏:茅大芳妻張氏發教坊司病故;朱棣批答「著錦衣衛分付上元縣抬去門外,著狗吃了。」——《國朝從記》
不屈服的人都處理了,那麼屈服的人呢?對於屈從的中下級文官,朱棣紛紛提拔重用,例如此後的三楊等人。對於高級文官、武將,朱棣也沒放過。
盛庸,曾和鐵鉉一起幾次打敗朱棣。朱棣進入京師後,盛庸率兵投降,朱棣命他鎮守淮安,之後退休在家。結果當年就遭到酷吏陳瑛的彈劾,說他圖謀不軌。也許是為了保護家屬,盛庸自殺。
與盛庸情況類似的還有老將耿炳文、平安、何福、茹瑺等人。此外朱元璋的妹夫、駙馬梅殷在被迫歸順後,竟然上朝時被人推到金水河裡活活淹死。就連當年主動開門投降曹國公李景隆、谷王朱橞也先後被冠上罪名,幽禁而死。
1424年8月朱棣病死, 11月新即位的皇帝朱高熾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舊臣平反正名,並赦免尋訪其後人。
歷來一個王朝非正常的皇位更迭通常都是伴隨著血與淚的。作為一個政治家,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必然會採取一些強制,乃至血型手段,朱棣只是做了這些人都會做的事。相比較而言,朱棣與其父親朱元璋相比較,其殘暴有過之而無不及。
PS:或許本文會招致一些朱棣粉絲的詆毀、謾罵。無可否認朱棣是一位開明、進取的皇帝,但人無完人。本文只是從「靖難大清算」方面談及,並不能完全概括朱棣的一生,正所謂千秋功過後人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56ry8.html
--------------------------
朱棣上位連誅十族:奉天靖難后的"奉天"大清算
[ 清朝] 時間:2017-01-28耿景清
所謂九族,有幾種說法,其中有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之說,還有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之說,不論如何牽連面甚廣。 而在此之前,為免受淩辱,方孝孺的妻子、兒子自縊身亡,兩個女兒女兒也投入秦淮河。 至於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那些門生們。 據記載方氏一案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
鐵鉉,曾經幾次打敗朱棣的一個文人。 被俘後背對朱棣坐在朝堂之上,厲聲謾駡,也被淩遲,八十多歲的老父老母被發配海南島。
此外還有禦史中丞練子寧、副都禦史茅大芳、左佥都禦史周璿、戶部侍郎卓敬、郭任、盧迥,禮部尚書陳迪、禮部侍郎黃魁、巨敬、給事中陳繼之、韓永、葉福、暴昭等幾十位因不屈服朱棣而被處死的官員,這些人或被誅三族,或被誅九族。
其中有一個耿景清的官員之前與朱棣還有些私交,朱棣即位后,讓他仍然擔任之前的官職。 一日他穿著緋色衣服,懷揣利刃想早朝之時行刺,正好欽天監向朱棣奏報"異星赤色犯帝座"(有赤紅色星星對皇帝的星座不利),結果只有耿景清一人穿著緋紅色衣服,利刃當場被搜出。 朱棣震怒之下,將耿景清淩遲,同時查抄他的家鄉,結果親朋好友轉相攀染,連坐了整個村子。
當然沒有株連九族的也有,他就是當劉伯溫的次子劉璟。 在被逮入京城後,還稱呼已經稱帝的朱棣為"燕王殿下",並且說:"殿下百年後,逃不得一'篡'字。 "結果死於獄中。 官員提出株連家屬,朱棣看在已經死了的劉基面上,沒有同意。
對於這些人來說,被處死是殘酷的;但對他們的妻兒兄弟來說,死可以說是一種解脫。 這些人的妻女姐妹充入教坊司(官辦妓院)備受淩辱,下面引述兩段官員與朱棣奏對,各位看官一看便知。
朱棣上位连诛十族:奉天靖难后的“奉天”大清算 - 纵观历史网 https://bit.ly/3lUVRf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