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稻米超產約20萬噸,直到去年國內稻米栽種面積降到約24萬公頃後,稻米產銷接近平衡,濕穀價格每百台斤達1062元,是史上最高,國眾兩黨意圖透過主決議方式將現行公糧收購價每公斤含烘穀費用26元,再提高8元,而國內稻穀僅3成繳公糧,7成由民間糧商收購。陳駿季表示,若公糧收購價提高8元,國庫每年收購公糧的支出費元將為194.6億元,較原本收購公糧費用每年固定支出增加至少113億元,隨公穀收購價提高後,因稻米屬於民生基本物資,也會帶動其他農作物調漲
----------------
藍白要漲公糧價 陳駿季:物價漲、進口米搶市、米價崩盤三輸
藍白要漲公糧價 陳駿季:物價漲、進口米搶市、米價崩盤三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3VDoy
國眾兩黨立委意圖調漲公糧價每公斤至少8元,對於是否未來小碗滷肉飯一碗會不會飆漲到50元以上,農業部長陳駿季未正面回答,但也坦言依照過去經驗,公糧價調漲後,因為米屬於民生基本物資,末端物價都會調漲。(記者楊媛婷攝)
2024/07/11 12:47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國眾兩黨挾立院多數,將公糧收購價提高8元逕付二讀,今(11日)中午黨團協商,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提高公糧價格8元國庫不僅年支出增超過100億元,依過去經驗公糧價提高後,消費端物價會大漲,也因農民搶種豐產但品質欠佳米,反讓進口米搶市,也因農民搶種最後米價崩盤,完全是三輸。
我國是全球目前唯一還在施行公糧收購的國家,實施迄今已滿50年,當年施行該政策是為刺激農民種稻,而隨飲食習慣變遷,陳駿季表示,國內稻米超產約20萬噸,直到去年國內稻米栽種面積降到約24萬公頃後,稻米產銷接近平衡,濕穀價格每百台斤達1062元,是史上最高,國眾兩黨意圖透過主決議方式將現行公糧收購價每公斤含烘穀費用26元,再提高8元,而國內稻穀僅3成繳公糧,7成由民間糧商收購。
陳駿季表示,若公糧收購價提高8元,國庫每年收購公糧的支出費元將為194.6億元,較原本收購公糧費用每年固定支出增加至少113億元,隨公穀收購價提高後,因稻米屬於民生基本物資,也會帶動其他農作物調漲,將產生蝴蝶效應,導致末端物價波動,也坦言2011年時調漲公糧價,後來民生市場整體米價每公斤上漲3元,也就是公糧價調漲將影響末端物價,因農民搶種,最後市場供過於求,導致米價崩盤,如2020年公糧收購量暴增,糧價跌到10年新低,每百台斤濕穀僅923元,也就是長期來看,農民收入未提高,「這是絕對不願意樂見的。」
陳駿季進一步指出,不僅物價將漲、農民收入實質長期無法提高,後續還可能因公糧都是看量不看質,因此農民之後可能會種豐產但品質欠佳的稻米品種,在國產米越來越難吃下,確實可能會造成品質好的進口米搶市。
目前對於提高公糧價仍在朝野協商,若國眾兩黨依照席次多數優勢強行通過,陳駿季坦言,過去從沒有發生過這種案例,也坦言若開此惡例,未來所有產業希望提高價格都只要透過立委喊價就好,希望立委可了解到農業部規劃透過「1集2轉3加3方式」,在3年內讓乾穀價每公斤提高3元方式實質增加農民收益方式,也表示下鄉跟產地溝通,8成都接受農業部提出的方案,盼立委勿強行通過,也表示若通過農業部也會有後續因應措施。
藍白要漲公糧價 陳駿季:物價漲、進口米搶市、米價崩盤三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3VDoy
第一期水稻收入基本型保險 投保時間延到6/24
農金局表示第一期水稻基本型收入保險投保時間延長到6月24日。(資料照)
第一期水稻收入基本型保險 投保時間延到6/24 - 臺北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H7e70x
2022/06/09 21:04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農委會今年首度開辦水稻收入保險,第一期水稻收入保險投保日原本延長到4月30日為止,農金局表示,由於有農民反映因農忙因此不能在投保期間完成投保,為讓農民獲得保障,因此第一期水稻收入基本型保險投保期間即起加開到6月24日。
農委會所推動的水稻收入保險分為「基本型」及「加強型」,其中「基本型」之保險費由農委會全額補助,理賠基準為各鄉(鎮、市、區)產量減產超過2成,每公頃可獲理賠1.8萬元,至於產量減產原因,除天然災害之颱風、豪雨等造成損失外,疫病、蟲害等因素都在該保險保障範圍。
依農委會統計,第一期水稻收入保險開辦後,目前已投保19.4萬件、投保面積超過13.2萬公頃,投保率達86%,不過原本保險投保的時間到4月30日為止,農金局副局長施妮婷說,有部分農民之前因為農忙,錯過投保時間,為了讓稻農都可以獲得基本保障,第一期基本型水稻收入保險投保時間即起加開到6月24日,請農民務必把握時間向種植所在地農會投保,以維護權益。
施妮婷說,考量各地種植收成期間不同,農民如已收割完成,仍可檢附申報種稻單據或切結書,證明一期稻作有實際種稻事實辦理投保手續。
第一期水稻收入基本型保險 投保時間延到6/24 - 臺北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H7e70x
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 6/1起收件
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收件日期為6月1日到8月31日。(資料照)
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 6/1起收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8b0jm
2022/06/01 16:36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農委會今年首度開辦水稻收入保險,必須是實際從事稻作生產者才可投保,第1期水稻收入保險投保件數達19.4萬件,投保面積逾13.2萬公頃,投保率達86%;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投保前間為6月1日到8月31日,詳情可向農民所在地的農會洽詢。
農委會為保障稻農所得,將「水稻災害現金救助」轉換為「水稻收入保險」,分為「基本型」及「加強型」,「基本型」保險為全面納保項目,農民無須繳納保險費,由農委會全額補助,理賠基準為各鄉鎮市區平均產量減產超過2成,只要農民完成投保程序,每公頃可獲理賠1.8萬元。
「加強型」保險提供沒有申報公糧之農民自由選擇加保,並區分為一般加強型及優質加強型,兩者保費相同,優質加強型僅限「契作集團產區營運主體」,或取得「有機」、「產銷履歷」或「友善環境耕作」驗證之農民可加保,可獲得較高的理賠金額,以適度引導種植高品質稻米,提升產業競爭力。至於保費部分,農委會補助50%保險費,且部分縣市政府亦加碼提供補助,農民最低只要繳交1成保險費,保單即可生效,大幅降低保險費負擔。
農委會進一步表示,為避免農民奔波往返,並簡化投保流程,農民如未於1期作時,併同投保1、2期作「基本型」保險,可於2期作申(補)報種稻作業時併同投保;至於投保「加強型」保險部分,因涉及保險費繳納事宜,仍請農民逕洽種植所在地農會辦理。
稻米契作產銷集團產區之營運主體及組織型大專業農,得至任一種植地之承保農會辦理投保。
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 6/1起收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8b0jm
無農地.租約者 有務農證明可參加農保
By Phimedia, titv.ipcf.org.tw查看原始檔
過去農民保險跟許多農業補貼,都採取"認地不認人",導致實際務農者保障不夠。
現在農民保險也可以"認人不認地"。沒有持有農地也沒有"簽訂租約"的農民,可以申請實際務農證明,就能夠參加農保,第一批估計有3萬人受惠。
這處位於台南善化的百合花田,一眼望去有7甲那麼大,不過這處農地是農民蘇程隆租來的,在過去,沒有土地的他無法投保農保,但2月21日起新制度上路,只要符合農委會規定的資格,包含65歲以下、通過4章1Q認證、或是全年實際出售農產品金額、達25萬元以上,農業生產資材達15萬元以上等條件,就可以申請農保。
(台南青農聯誼會長 蘇程隆:
Tainan mu'mu tu kaiciu
我們農健保的費用 會比較低 ,在於我們的農民津貼,以及老農津貼上面 ,都是有一個非常好的福利保障。)
(善化農會保險部主任 楊和東:
Nukai pausin tu siuning
目前就是說 我們要等農委會,正式的規定過來 ,我們就配合辦理 ,會勘的話 就是視情況會勘。)
農委會表示,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後,農地只要農用,不一定要農民所有,造成許多地主沒有實際從農,反而務農的農民因為沒有土地,喪失不少補助。新制上路後,估計有3萬人受惠。
(聲音來源 農委會副主委 陳吉仲:
Nung'uihui unu cu'ui
就65歲以下 選定的百大青農 ,或是加入各縣市政府輔導的,在地的青年農民聯誼會 ,這個就可以進來 申請加入農保 ,我們預計這個部分的農民數 ,應該會有3萬人。)
未來實際耕作者若符合農委會條件,就可以向在地的改良場提出申請核發從農工作證明,經過會勘認定後,就會核發文件,加入農保不只便宜,未來更有老農津貼補助,而農委會表示,未來將持續滾動調整,將會有更多實際務農者可以參加農保。
今年首個颱風 農漁保單 理賠2,000萬
By 黃惠聆,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7日, 2017
尼莎等颱風農漁損理賠金額有2,000萬元,是過去年農漁險保費的3倍,一年保費收入根本不夠賠這次颱風損失。
扣除富邦產險7月才開始開賣的水稻險,在尼莎等颱風來前,3家產險公司所銷售的3張農漁保單─富邦產105年梨保險、國泰世紀產芒果保險及臺灣產物降水量參數養殖水產保險,1年保費還不到700萬元。
然而台灣今年第一個颱風農漁保單就理賠2,000萬元,因此,無怪乎產險公司表示,初期承作農漁保,大部分都在配合政策、作公益。
若細究農漁險這2,000萬元的理賠,主要都是來自養殖水產保險,臺灣產物降水量參數養殖水產險今年4月份才正式銷售,共賣出12張,總保費是179萬元,臺產公司表示,即使這次理賠金額達2,000萬元,因為都有轉再保,對該公司財務影響不大。
對該張養殖水產險的銷售前景仍樂觀,也樂見屏東養殖業者因為投保該保單可以彌補颱風所帶來的災損,由於該保單理賠不需要勘查災損,賠付依據就是約定累積降雨量數據為計算基礎,只要降雨達標就進行理賠,因此,該公司已進行理賠手續,受災保戶很快就可以取得理賠金。
至於其他農保的理賠情況,國泰產的芒果保單沒有出險;至於富邦產險的水稻險和水梨險理賠金額都還在估算中。
富邦產說,水稻保險須待二期稻作收割後,計算各鄉鎮單位面積的產量,依該產量與契約約定之保證收穫量相較,才能知道水稻保險是否有需要理賠。至於梨農作物保險目前接獲出險通報33件(面積約30公頃),目前仍逐一現地勘損受損面積中,待損害度確認後才能得知各件理賠金額。
釋迦田僅1%投保 農民冷回應
By 莊哲權,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7日, 2017
尼莎颱風來勢洶洶,台東頂岩灣農民不敢掉以輕心,展開防颱工作。(莊哲權攝)
農委會開辦農作物收入保險,台東的釋迦及水稻均列入首波試辦計畫,目前水稻投保面積約200公頃,預估還會增加,而釋迦只有50多公頃投保,投保面積僅1%,顯示多數釋迦農尚在觀望中,面對尼莎颱風來襲,萬一造成農損,查核與理賠成為農民是否投保的參考指標。
中央補助5成 計算複雜
去年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農業損失達5億元,農委會在台東推「釋迦收入保險」,以100%保障為例,每公頃保費為5萬2300元,中央補助50%、縣府補助5%,農民負擔為2萬3535元,若獲理賠,仍可依規定領取天然災害救助金,但必須先扣除中央保費補助款。
農委會首辦釋迦保險已在4月底結束,台東縣政府農業處統計,台東釋迦種植面積5000公頃,但是投保面積僅50多公頃,而且多是農會幹部「捧場」,台東地區農會表示,因為還沒看到投保的好處,加上計算方式複雜,多數農民仍「霧煞煞」,大家還在觀望中。
水稻投保踴躍 1甲250元
面對尼莎颱風進逼,大目釋迦正開始採收,萬一颱風威力強大,威脅較大,而鳳梨釋迦也進入授粉期,也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身先士卒」投保的台東區農會理事楊才松表示,配合政府德政,多1分保障也沒什麼不好,最大希望是颱風不要來。
此外,台東水稻種植面積6000公頃,本月14日上路的水稻保險,目前投保面積已近200公頃,還會持續增加,在農委會、縣府補助下,1甲地只要支付約250元左右就能買保險,有災損就能獲得6.5成理賠保障。
但有關山鎮農民認為,1甲地收成4800公斤以下才有理賠,要達到理賠標準相當困難,加上每個農民受災程度不一,理賠金額卻是全鎮投保者一致,有失公平性。
保單不公平 水稻險理賠率零
By 周麗蘭,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0日, 2017
去年行政院長林全(中)到農損受創嚴重的雲林勘災,提出農業保險的看法。(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梅姬颱風造成斗南稻農莫大的損失,但仍搆不著水稻險的理賠標準。(本報資料照片)
農委會農糧署最近推出「水稻保險」,農業界人士預估理賠門檻太高,獲理賠的機會是「0」。雲林縣府仍跟進補足剩下的40%保費。農業處長林慧如表示,這張保單並不公平,縣府不主動鼓勵稻農投保,但稻農要投保,縣府就力挺。
雲林縣農業處指出,水稻保險是以個人投保,但以全鄉鎮市的受損率為理賠門檻,當某一鄉鎮市稻米產量前5年平均收穫量80%時(亦即減產2成),才啟動理賠機制。
梅姬災損 未達理賠標準
農業界人士認為,這根本是一張不可能實現的保單,計算基礎是前5年平均收穫量,104、105年颱風肆虐,產量巨幅下降,拉低了平均產量,理賠門檻變高。
以斗南鎮為例,105年到101年二期稻作每公頃收穫量為5369、5525、6541、6916、7087公斤,平均6287公斤,即使像梅姬颱風減產到5369公斤,仍只低於平均產量的85%(只減產15%),未過門檻,全鎮無法理賠。
農業處長林慧如表示,把104、105年災害收穫量納入基準不公平,保險公司又把平均收穫量打8折當門檻,保險的精神應該是低於平均收穫量就要賠。
稻農想保 縣府願力挺
農業界人士表示,這是一張以賣方為準的商品,對農民而言,是一張理賠期望值很低的保單。
農業處坦言,理賠機率很低,可能是10年一次,已向農糧署反映不合理。
此張保單全台試辦3000公頃,農委會補助保費50%,農民最低須自付10%保費,投保金額達60%就能成立保單,但賠償金額根據投保比例而有差異,雲林縣府為保障程度達到100%,決定補助其餘40%保費,萬一真有理賠,賠償金額較高。林慧如表示,縣府不主動鼓勵投保,但稻農要投保,縣府就力挺、不退縮。
種稻能保險 不交公糧還送1萬元
分享種稻能保險 不交公糧還送1萬元到Facebook 分享種稻能保險 不交公糧還送1萬元到Line 分享種稻能保險 不交公糧還送1萬元到Google+
水稻保險可保障農民若收成量不足,即可享有理賠。(記者陳冠備攝)
2017-07-12 20:14
〔記者陳冠備/彰化報導〕彰化縣二林鎮農會今日舉辦「稻作直接給付」與「天災疫害水稻保險」說明會,其中水稻保險為國內首創,為吸引農民投保,政府將補助一半保費,農民最低只要負擔1成保費,就能享有理賠6成的保障,另外為鼓勵農民優質產榖,只要申報稻作直接給付,不交公糧,每公頃就發放1萬元補貼金。農糧署中區分署長王安石親自講解2項利農措施,吸引近200名農民前往聆聽。
水稻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廣,農戶數最多的農產業,但近年氣候極端,天災豪雨常造成水稻相當大的損失,未免農民心血白費,農糧署與富邦產險推出「水稻區域收穫農作物保險商品」,從今年二期稻起試辦水稻保險機制,除現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措施外,還能多一層保障。
王安石表示,農糧署一直構思水稻保險的想法,目前實施的高接梨等高經濟性作物採實損實賠,保險金高,但水稻特性不同,因此採指數型保單,只要投保區域收穫量未達8成,不用勘災、拍照,該地保戶農民就能直接獲得保險理賠。
農糧署中區分署糧食產業課課長張文美說,「水稻保險」保費依地域也所不同,以二林地區為例,近5年平均每公頃稻作保證收穫量為6183公斤,保障程度為80%,意即該區收穫量每公頃未達4947公斤時就會理賠,目前政府願意補助一半保費,農民每期只要自行繳剩餘10%至50%保費,就能獲得60%至100%的理賠,相當划算。
王安石也說,「水稻保險」給農民保障,「稻作直接給付」則是鼓勵農民種好米,而是希望讓農民藉由契作來獲得更大的收益,維護稻米品質,給消費者更好的保障,因此鼓勵申報者,每公頃1萬元補貼金,參加契作產區者,再加碼1500元的契作鼓勵。
契作農民陳格俊表示,保險對農民是多一層保障,但農民也很在意保費多寡,以二林地區為例,每公頃最低保費只需繳交710元,若要全額理賠就要繳到3550元就有點貴,不過他若同時申報水稻直接給付,每公頃可領1萬1500元,拿來負擔保費就綽綽有餘,雖然還是不符種稻成本,但對於政府保障農民與推廣種好米政策感到肯定。
近年氣候極端,天災豪雨多,造成水稻倒伏現象激增。(記者陳冠備攝)
二林鎮農會舉辦「天災疫害水稻保險」說明會,農民熱烈參與。(記者陳冠備攝)
公糧長期收購,不力農業精進,農糧署希望推出「稻作直接給付」政策,改變農民種稻習慣。(記者陳冠備攝)
天氣穩定,水稻收成佳,公糧也堆滿農會倉庫。(記者陳冠備攝)
農民心聲,政府聽到了!2期作申報稻作直接給付農友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105年第2期作起於楊梅、新埔、龍井、福興、朴子、柳營等6鄉(鎮、市、區)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農糧署表示,申報稻作直接給付農友可於繳售稻穀時,依市場價格情形,決定是否變更選擇繳公糧,不領給付金。
農糧署表示,自本月起陸續召開多場座談會,廣聽農友意見,試辦區農友擔心,申報稻作直接給付,如果遇到天然災害、市場價格下跌等情形,農友因不能交公糧,收益可能受影響。該署為免除農友疑慮,讓農民放心種植高品質稻穀,宣布申報稻作直接給付農友,可於繳售稻穀時,依市場糧價情形,決定是否變更為繳交公糧,以確保農友收益。
農糧署再次呼籲,試辦區種稻農友申報稻作直接給付,多了一個選擇更有保障,請農友於8月31日前,踴躍前往當地公所或農會辦理申報
-----------------------------------
農委會「給稻農一個選擇」 崑濱伯這麼說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陳柏亨/攝影
農委會今天舉辦「給稻農一個選擇」105年第2期作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計畫記者會,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未來稻農若要往高品質的水稻生產發展,不繳交公糧,就可以申請對地直接給付比較有利,不過,不想直接賣到市場的稻農,仍可以依照原本的方式繳交公糧,視試辦成果如何,預計107年正式上路。
陳吉仲表示,近日馬不停蹄地至各地舉辦說明會,讓各地的農民更加了解,他說,目前一、二期稻作加起來約有27萬公頃,產出160萬公頃乾穀,根據目前農糧署資料顯示,約有7成的乾穀都是直接賣到市場,只有3成是繳交公糧,陳吉仲說,希望繳交公糧的數量可以再減少1成。
陳吉仲表示,農民第二期作生產的稻穀繳交公糧,與直接銷售市場的價差,每公頃約9千元,另考量水稻蘊含生態環境、涵養水源等生態價值,額外增加每公頃1千元,合計每公頃稻作直接給付為1萬元,希望鼓勵農民參加稻作直接給付。
根據農委會試辦計畫,自今年第2期作起,於全國6個鄉鎮(楊梅、新埔、龍井、福興等)試辦稻作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雙軌制,申請直接給付的農民,不能再繳交公糧,但是可以領取每公頃1萬元的直接給付;農委會今天也邀請無米樂崑濱伯以及十大經典好米得主莊有志現身說法,兩人都表示會申報稻作直接給付。
現場記者提問,給付是補助實際耕作的農民或者農地持有人?陳吉仲說,會補助給實際耕作的農民,將根據農民持有的耕作契約提供給付金額,農糧署官員補充,現在農民若要繳交公糧,都必須持有耕作契約,因此應該不用太擔心農民沒有這張契約;此外,因對地直接給付,是否會造成農地租金哄抬?陳吉仲表示,應該要擔心農民租不到農地承租的問題,農地租金哄抬的問題應該不會有。
----------------------
2014-07-16
揚言北上農糧署丟鞋抗議
〔記者王涵平/台南報導〕農委會今年起公糧拒收再生稻及落粒栽培水稻,後壁農民昨日表達強烈抗議,認嚴重影響農民收益,揚言動員北上農糧署丟鞋抗議。
農糧署表示,因再生稻與落粒栽培產量低且不穩定,品質不佳且烘乾過程增加損耗與加劇品質劣變,市場接受度不高,糧商收購意願低,因此不再受理再生稻與落粒栽培水稻申報繳交公糧。
議長賴美惠昨日邀集後壁農民群集後壁區竹新里昭安宮,向農糧署、農業局等單位表達心聲,老農表示,民國七十年間,政府還大力推廣再生稻,而早期也是在農地落粒培育秧苗,當時農改場甚至邀請農民觀摩,再生米也曾參加稻米競賽獲獎,結果現在卻說再生米品質不好,公糧拒收,簡直是向農改場打臉。
農民說,種植再生米不用秧苗、插秧、整地等費用,可以節省不少成本,且收成時間比二期早,此外,再生米種植地區多在後壁鐵路以西地區,屬於易淹水地區,如公糧拒收,將影響農民收益。
農糧署南區分署說,將以實地踏勘再生稻田區並自公糧經收清冊中剔除,但考量今年為推動首年,為避免原申報再生稻栽培模式農友屆時無法繳售公糧,減少收益,籲請自行變更申請轉作或休耕,且特別延長種稻申報變更申報期至七月底止,農民可至公所、農會辦理變更申報。
-------------------
政府管太多:買藥入境超量要罰「比吸毒還重」
2014年07月16日 更多專欄文章
【蔡明樺╱台北報導】出國買藥,是不少民眾心目中送禮自用兩相宜的最佳選擇,但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宣布,明年7月起,民眾返國若帶超量藥品,一律要入境前申請,且若涉及藥品買賣被逮,依法可重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旅行社導遊、民眾怒轟政府管太多,現行攜帶藥物入境限量規定早就不合時宜,且受託買藥收錢恐判10年罰太重,「吸毒都沒這麼嚴重!」
民眾出國愛買藥,依現行「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限量表」規定,熱門藥品如維他命限量每人帶1200顆、胃藥1000顆,萬金油限3大瓶或12小瓶等,且成藥限帶6種,若入境時藥品超量會被海關扣留,民眾可選擇放棄或補提申請。
律師斥:恐嚇民眾
為防堵不肖人士出國帶藥假自用、真販售,食藥署規定明年7月起,民眾出國帶超量藥品須事前申請,若未事先提申請,超量部分只能放棄或退運,完全沒有補救措施,且一旦所攜藥品被查獲進行買賣,還可依《藥事法》重判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000萬元以下罰金。
律師蔡瑞麟直斥,「這根本是恐嚇民眾!」他說,民眾受託到日本買藥、美國買維他命,多因國內售價高於日、美,若因此買過量藥品帶回國,再向親友收取原價,雖未買賣獲利,卻可能因此面臨10年以下徒刑。相較《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施用第1級毒品如海洛因,最重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吸毒罰則竟比不上出國受託買藥,豈不令人心驚。
專帶日本團的旅行社導遊林先生表示,行程一定會安排逛藥妝店,感冒藥、胃藥、眼藥水等都是民眾常買的熱門品,海關限制成藥只能帶6種是7年前的規定,早就不合時宜,且有時買東西很難事前預估數量,若剛好碰上當地打折,採購量很容易就超過原本計劃;且要年長的阿公、阿嬤出國買藥事前提申請,「簡直在整人!」
「事先申請很擾民」
民眾洪宋晏說,到日本買藥都是親友委託才會過量,不可能上網販售,就算向親友收錢也是原價,明年7月起出國還得先統計藥量,超量事先申請非常擾民。
政府回應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說,將儘速邀集消基會、旅行社等代表開會,蒐集各界意見,並與財政部研議是否與修正放寬「入境旅客攜帶自用藥物限量表」,讓民眾出國買藥更方便。
《蘋果》評分:扯x1
人民辛苦納稅,偏偏政府不是拿錢不做事,就是不該管的事管太多,限制人民的創意,阻礙社會進步。《蘋果》推出「政府管太多」系列,幫大家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