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7537aa8aedea5a  

農會選舉完 1分地農民爆增

農會選舉完 1分地農民爆增
台灣農地越來越少,農民卻越來越多,「一分地農民」更是快速成長。估計假農約九十萬人,農會選舉是最大「製造者」。
現行法令規定,名下有零點一公頃農地或林地(約一分地大小)就認定是農民。
由於門檻低,一到農會選舉,新會員就像雨後春筍冒出。為搶席次,有理監事候選人找人集體入會,買地過戶給新會員,面積不多不少正好一分。
桃園縣復興鄉有一片荒山,被分割成五十八筆林地,過戶給某農會五十八名新會員。改選理監事時新會員遭檢調約談,不少人連地在哪都答不出來。
新北市某農會改選,在野派推薦卅名新會員,每人各持有零點一公頃林地,當權派要求實地勘查。一行人到雙溪,新會員煞有其事割草、整地,此時冒出一名農夫叱喝,「你們在我田裡搞什麼?」隔幾天重新會勘,這次是沒開發的雜木林,新會員硬拗,「買來養野兔,不行嗎?」
記者日前到新北三峽行修宮附近找農保地,山路僅容廂型車進入,開著開著就沒路了。下車爬兩道山溝,再穿過密密麻麻雜木林,才看見這塊地。這片四點八公頃林地,前年分割成四十八筆,每筆零點一公頃,其中四十四筆集體移轉登記給某農會的四十四名新會員。
監委沈美真為假農案兩度糾正農委會。她調查時發現,九十九年至一○一年,新加入農保達十二萬六千多人,逾八十歲有六百六十六人,其中卅七人超過九十歲,最高齡九十四歲,「到了九十四歲才開始務農,合理嗎?」
每月七千的農保津貼,也讓不少人「垂涎」。
台東一家知名食品的經銷商買四分多農地,轉租他人種釋迦,每月「坐」領七千元老農津貼。苗栗一名國小校長退休後買一分農地,隨意種些地瓜葉,老農津貼領了兩年。另有工廠老闆購置一公頃農地,分割成兩半,登記在自己與妻子名下,「農夫」與「農婦」月領一萬四千元津貼。(黃福其、范榮達、蘇木春、潘俊偉、邵心杰)
閱讀秘書╱一分地有多大?
一甲 = 10分地 = 2934坪 = 9506平方公尺
一分地 = 293.4坪 = 950.6平方公尺

2014-05-28

〔記者葉永騫/萬丹報導〕老農福利津貼進行修法,各地農會全面清查農民資格,部分繳了三十幾年農保今年要請領的老農民被認定是資格不符的「假農民」,無法領到老農津貼,屏東縣農權會理事長盧同協認為,農民應採取實質認定,不該用農地來限制。

  • 老農民李文和說,一輩子當農夫,政府卻認為他不是農民,相當的不服氣。(記者葉永騫攝)

    老農民李文和說,一輩子當農夫,政府卻認為他不是農民,相當的不服氣。(記者葉永騫攝)

老農民李文和表示,他今年滿六十五歲,農保投保了三十幾年,準備請領老農津貼時,農會卻告訴他農地不滿○.一公頃,不符合資格,必須再購買農地或擔任別人的幫農,這個規定如同晴天霹靂,一生當農夫,竟被政府認定非農夫,天理何在?

老農民郭明福則是三七五減租時擔任幫農,日前地主死亡,一下子他沒有雇主了,年紀那麼大了,也找不到新雇主,被取消農會的會員資格,讓他相當不服。

屏東縣農權會理事長盧同恊表示,用土地來認定農民身分很不合理,因為最弱勢的農民多數沒有土地,才會租用農地、河川地來耕作,農民的認定應採取實質審查,才不會讓真農民變成為假農民,而假農民卻被認為真農民。

萬丹鄉農會總幹事張枝烈說,農會法規定,農會的會員要有○.一公頃的土地,幫農則要求地主同意書,面積達到○.五公頃以上,至於被取消農會的會員資格後,農保將轉為國保,老農津貼七千元不能領,但可以領三千五百元的國民年金。

----------------------------------------------------------------

假農民變多 農會總幹事普遍支持修法2014/05/20 19:30 報導  現行的老農津貼,請領條件太寬鬆且認地不認人,造成很多人買了農地不耕作只為了領錢,而真正耕作的農民反而可能無法投保農保,以後也不能領老農津貼。中部地區農會總幹事就透露,區域內假農民人數不少,大約占了所有農民的兩到三成。也因此,第一線的農會總幹事普遍都支持農委會修改老農津貼暫行條例,讓社會公義可以伸張。(張佳琪報導)

老農津貼是與農保綁在一起的機制,要先有農保資格,六十五歲後才能領老農津貼,但請領門檻很低,有地又投保農保六個月,就符合條件,哪怕是住在國外的人,符合資格也能越洋領老農津貼。這種不公平的情況,第一線的農會總幹事感觸最多,以台中地區為例,縣市合併後買農地的人變多,多數買了不耕作,等著領老農津貼。

台中地區農會總幹事賴溪松說,區域內大致有兩到三成都是類似的情況。賴溪松說:「觀察比例應該有二、三十趴的人有,他們持有農地但就是不耕種」。

這樣的情況也把當地農地價格炒得愈來愈高,以前一坪兩、三萬的農地,現在一坪七、八萬,甚至十幾萬。類似的情況不符合社會公義,農委會調查,有九成九的農會總幹事認為政府應修法照顧長期從農的老年農民,且有八成七的農會總幹事認為現在的請領條件不合理。

----------------------------------------------------------------------

假農民坐領津貼 真農民卻無農保
相關關鍵字 政策 老農津貼 農民 農保 穀東俱樂部 農地租約
記者羅建旺、黃福其/連線報導

全台沒務農卻坐領老農津貼的假農民充斥,每年吃掉國庫上百億元;諷刺的是,在宜蘭種稻十一年、耕作六甲地,並發起「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因少了一紙農地租約,被認定不具農民資格,至今無法加入農保。

發起「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因少了一紙農地租約,被認定不具農民資格。

坐領老農津貼的假農民有多少?曾為假農民案兩度糾正農委會、內政部的監委沈美真表示,據她調閱行政院主計總處農業人口資料,與勞保局一○一年農保人數比對,數據顯示吃農保的假農民逾九十萬人,每年造成國庫損失保守估計超過百億。

假農民充斥,相關查核無力,諷刺的是,在宜蘭發起「穀東俱樂部」,賴青松號召三百多位民眾採預購方式成為穀東,支持友善耕作,務農時間長達十一年,至今仍被排除「農民」之列,無法加入農保。

留日法學碩士賴青松,二○○四年選擇到宜蘭當小農,不施農藥,在乾淨土地上生產健康糧食,採預購方式支持友善耕作,引起很大回響。

賴青松為農業帶來新思維、新做法,農委會邀他當「漂鳥計畫」代言人,銀行找他當形象廣告主角。但這麼一個一步一鋤的農民,只因沒有農地租約,政府不承認他是農民。

賴青松說,他名下雖沒農地,但租耕了六甲地。在鄉下,農民被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政策嚇壞了,深怕簽下白紙黑字的農地租約後,最後農地還要分給承租的佃農;所以出租田地只憑口頭約定,從不留書面租約。

儘管他是實實在在的農民,但目前政府對農民的認定是「管地不管人」,他因此當不成政府口中的「農民」。

種稻十一年,賴青松無法投保一個月不到一百元的農保,年滿六十五歲也領不到老農津貼;他一家四口必須投保國民保險,一個月保費兩千多元。

賴青松說,台灣這種法令與實務上的嚴重落差,極不合理。只要有錢到鄉下買塊農地,不管有沒有務農就是農民,可以享有農保資格;像他們這些買不起農地、拿不到租約、真正耕作的小農,不被認為是農民,無法投保農保,令人感嘆。

--------------------------------------------------------------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政院昨公布自經區方案,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未如外界預期,要求廠商使用一定比例的台灣農產原料,學者與農民團體皆痛批這是「滅農」,自經區對台灣農民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幫助中國農業發展,讓食品加工業者獲益,無助台灣農業GDP成長。
根據規劃,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可進口原本禁止的中國八三○項農產品到區內加工,且可打上「台灣品牌」外銷。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先前表示可考慮要求業者使用一定比例台灣農產原料,昨天他則改口,「若有比例限制,自經區就白做了。」
嘉義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林啟淵強調,「農委會應照顧台灣農民,但自經區的好處誰拿走了?農民沒獲益,好處全是食品加工業者的。」
林啟淵指出,從過去經驗,只要台商前往中國投資的農產品,台灣的國際市場就會被中國搶走,鰻魚就是最好的例子,「這是要幫中國發展農業嗎?」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批評,自經區是摧毀台灣農業品牌,踐踏國際市場對台灣農業品牌的信任度,根本無法解決台灣農產品產銷失衡的問題。
台灣農權總會理事長張澤豪認為,現在八三○項中國農產品還禁止進口,市場上都可以買得到,未來更容易透過自經區流入台灣,直接打擊台灣農民。

----------------------------------------

◎ 林偉志
上週媒體報導,台南老農民崑濱伯允諾擔任台聯反對自經區代言人,他說,政府開放中國農產品進來,卻沒有配套措施保護台灣農民,讓農民「目睭金金、人傷重」、「開放自經區、農民卡慘輸」。到底什麼樣的農業政策,讓八十五歲老農如此無助與憤慨?
以韓國、日本及中國上海為例,韓國二○○三年起以仁川、釜山-鎮海…等地推動「經濟自由區」,日本則自二○一一年推動以北海道、關西…等地實施「綜合特區制度」,而上海二○一三年成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述地區除了「振興經濟」、「提升國家競爭力」願景外,共同特色為「保護國內核心農業」,未對全世界片面實施零關稅,更遑論全面開放國外農工原料進口。但,目前我國立法院審議中之「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即將全面開放二一○○多項國外及中國農工原料進口,對國內農民之衝擊,將數倍於二○○二年台灣加入WTO,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當時中國八三○項農產品仍管制未開放進口)。
此次引發爭議,主要肇因於農委會所提自經區「農業加值政策」,其中擬大量開放國外及中國低廉農產原料進口,藉自經區「境內關外」、「廠店合一」或「前店後廠」方式深度加工,創造所謂農產品之附加價值,開拓國際市場,讓台灣變成食品加工王國。
農產食品加工業為食品產業的一環,農委會主管台灣農業,食品加工的業務,本應以推動台灣本土國產農漁畜產品之加工利用為主,令人不解的是,農委會竟然主張開放國外及中國農產原料及零關稅,而台灣本土農業與農民則須承擔大幅採用進口原料之衝擊及後續安全、品質把關問題,農民恐怕才是最大受害者!
日本、韓國因為保護國內農業,遲未和美國簽訂FTA或尚未加入TPP談判,農委會應做為借鏡!執意開放國外及中國農產品做為食品加工原料,卻無法保證不會回流到國內市場,衝擊國內農業。就像目前市面上農糧署只抽檢占三成之包裝米,另占七成多數之散裝米產地標示則從未抽驗,被輿論質疑,則發布新聞以各種理由推託,試問,農民及國人擔心的不就是此種心態嗎?
(作者為農糧產業研究人員)

-----------------------------------------------

〔記者王涵平、張菁雅/綜合報導〕崑濱伯昨日允諾擔任台聯反對自經區代言人,他說,政府開放中國農產品進來,卻沒有配套措施保護台灣農民,讓農民「目睭金金、人傷重」、「開放自經區、農民卡慘輸」。
台聯黨主席黃昆輝昨日上午至後壁區無米樂農村拜訪崑濱伯,他說,政府將農業納入自經區,是變相開放中國管制農產品來台灣打擊台灣農業,屆時八百卅項管制農產品如果入台,將直接衝擊每年七百九十三億元農產加工品出口。
他強調,自經區是對台灣農業毀滅的政策,未來台灣農產品將因價格懸殊不敵中國進口農產品,而中國農產品來台灣加工就可用MIT商標出口,自經區也會成為中國農產品漂白的漏洞,讓山寨MIT毀滅台灣農產品。
此外,國發會昨日在台中市舉辦自由經濟示範區中區說明會,彰化縣數個公民團體到場抗議,高喊「年輕人反對被出賣」,譴責國民黨立委意圖規避逐條審查,同時要求自經區申設要件納入監督參與機制,從嚴審議法規影響評估。

--------------------------------------------------------

〔記者王孟倫、張舒婷/台北報導〕行政院核定「自由經濟示範區」方案,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示範區內可擴大僱用外勞,又有租稅減免,不僅無助區外勞工就業,更對國內努力求升級轉型的企業不公平,是嚴重錯誤的經濟政策方向,將對我國經濟造成重大傷害與後遺症。
林向愷直言,自經區是在搞一國兩制,目的是吸引台商回流與外資進駐,馬政府想透過降低成本策略,包括擴大外勞使用或租稅減免等,其實就是「犧牲我國勞工權益,減少政府稅收,圖利資本家,來發展經濟」。
「自經區儼然是在鼓勵設立血汗工廠!」林向愷抨擊,當區內可以使用便宜的勞工,誰還去用本國薪資比較貴的勞工?馬政府想透過租稅減免來救經濟,更是嚴重錯誤,減稅對個別廠商有利,但政府稅收減少,各項公共建設支出就沒有經費,結果對國家競爭力造成傷害。
林向愷批評,台灣許多廠商努力拚轉型,結果一些跑到中國的台商,回來卻可以吃香喝辣,對國內認真打拚的企業很不公平。
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台聯立委許忠信也認為,自經區啟動後,將對區外的產業與勞工產生排擠效應,無論對我國醫療、農業等都會有嚴重衝擊。他質疑,馬政府推動自經區根本是為了落實ECFA,等於是開一扇大門,要讓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順利進入台灣;國內經濟的餅不但不會做大,反而對區外的產業與勞工帶來衝擊。
許忠信舉例,像是紅豆、毛豆等農產品加工,只要附加價值超過三十五%,就可以掛MIT(台灣製造)出口,也就是說,這些中國農產品可以進來自經區加工,就算不開放內銷,也會對我國農產品出口造成排擠,因為同樣掛著台灣製造。

水電工返鄉轉做農 年收突破百萬
2014年12月09日 18:04
林和生

原本從事水電工程的蘇嘉福,返鄉務農種植玉女蕃茄,年收入已破百萬元。(林和生攝)
原本從事水電工程的蘇嘉福,看著父母年紀漸長,加上政府鼓勵漂鳥返鄉務農,於是將位在長治4分多的家中農地改搭溫網室,除種小蕃茄外還與香瓜輪種,採用離土栽培方式,以箱型容器填裝客土,省去翻耕困擾,一年四季都有作物收成,今年年收入已經超過百萬元。

不到40歲的他,5年前考量家中田地荒廢,返鄉種田除可兼顧家庭,還可從事農業生產,就毅然決然投入農改場農業訓練課程,課程結束正愁要種什麼作物時,朋友建議,現在「玉女」蕃茄正夯,他就決定嘗試。

蘇嘉福勇於挑戰,光搭溫網室就花了500多萬,部份貸款,也把幾年來的積蓄全押注下去,幸好有水電工程技術,噴溉水及照明、風扇都是自己安裝,省了些工錢。

「要種就種特殊一點的」,他不在地面上種,反而用離土栽培,以箱型容器裝填培養土及噴灑液態肥料,把苗株種在容器內,適時補充養分及有益菌,可抑制病菌發生,採用固定支架,所以種攀爬性植物非常適合,更方便採收及機器操作。

坦言花了這麼多錢蓋現代化溫網室心有點痛,但個性急的他說,要做就一次到位,痛一次就好,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他分二批種植玉女蕃茄,產期可從9月到隔年4月,現正是產季,透過網路及朋友介紹,通路持續增加,目前除雇工幫忙採收,全家也下田幫忙,滿園結實累累的紅蕃茄,是豐收喜悅,也是辛勞的代價。

-------------------------------------

耕者有其田

P_20150823_214kk837下載下載 (1)下載 (2)imageghfghg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