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稻米超產約20萬噸,直到去年國內稻米栽種面積降到約24萬公頃後,稻米產銷接近平衡,濕穀價格每百台斤達1062元,是史上最高,國眾兩黨意圖透過主決議方式將現行公糧收購價每公斤含烘穀費用26元,再提高8元,而國內稻穀僅3成繳公糧,7成由民間糧商收購。陳駿季表示,若公糧收購價提高8元,國庫每年收購公糧的支出費元將為194.6億元,較原本收購公糧費用每年固定支出增加至少113億元,隨公穀收購價提高後,因稻米屬於民生基本物資,也會帶動其他農作物調漲
----------------
藍白要漲公糧價 陳駿季:物價漲、進口米搶市、米價崩盤三輸
藍白要漲公糧價 陳駿季:物價漲、進口米搶市、米價崩盤三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3VDoy
國眾兩黨立委意圖調漲公糧價每公斤至少8元,對於是否未來小碗滷肉飯一碗會不會飆漲到50元以上,農業部長陳駿季未正面回答,但也坦言依照過去經驗,公糧價調漲後,因為米屬於民生基本物資,末端物價都會調漲。(記者楊媛婷攝)
2024/07/11 12:47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國眾兩黨挾立院多數,將公糧收購價提高8元逕付二讀,今(11日)中午黨團協商,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提高公糧價格8元國庫不僅年支出增超過100億元,依過去經驗公糧價提高後,消費端物價會大漲,也因農民搶種豐產但品質欠佳米,反讓進口米搶市,也因農民搶種最後米價崩盤,完全是三輸。
我國是全球目前唯一還在施行公糧收購的國家,實施迄今已滿50年,當年施行該政策是為刺激農民種稻,而隨飲食習慣變遷,陳駿季表示,國內稻米超產約20萬噸,直到去年國內稻米栽種面積降到約24萬公頃後,稻米產銷接近平衡,濕穀價格每百台斤達1062元,是史上最高,國眾兩黨意圖透過主決議方式將現行公糧收購價每公斤含烘穀費用26元,再提高8元,而國內稻穀僅3成繳公糧,7成由民間糧商收購。
陳駿季表示,若公糧收購價提高8元,國庫每年收購公糧的支出費元將為194.6億元,較原本收購公糧費用每年固定支出增加至少113億元,隨公穀收購價提高後,因稻米屬於民生基本物資,也會帶動其他農作物調漲,將產生蝴蝶效應,導致末端物價波動,也坦言2011年時調漲公糧價,後來民生市場整體米價每公斤上漲3元,也就是公糧價調漲將影響末端物價,因農民搶種,最後市場供過於求,導致米價崩盤,如2020年公糧收購量暴增,糧價跌到10年新低,每百台斤濕穀僅923元,也就是長期來看,農民收入未提高,「這是絕對不願意樂見的。」
陳駿季進一步指出,不僅物價將漲、農民收入實質長期無法提高,後續還可能因公糧都是看量不看質,因此農民之後可能會種豐產但品質欠佳的稻米品種,在國產米越來越難吃下,確實可能會造成品質好的進口米搶市。
目前對於提高公糧價仍在朝野協商,若國眾兩黨依照席次多數優勢強行通過,陳駿季坦言,過去從沒有發生過這種案例,也坦言若開此惡例,未來所有產業希望提高價格都只要透過立委喊價就好,希望立委可了解到農業部規劃透過「1集2轉3加3方式」,在3年內讓乾穀價每公斤提高3元方式實質增加農民收益方式,也表示下鄉跟產地溝通,8成都接受農業部提出的方案,盼立委勿強行通過,也表示若通過農業部也會有後續因應措施。
藍白要漲公糧價 陳駿季:物價漲、進口米搶市、米價崩盤三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3VDoy


台中農民月付7元就能保農業職災險 竟僅1成投保
台中農民月付7元就能保農業職災險,竟僅1成投保,議員曾朝榮促市府多宣傳「好康」。(曾朝榮提供)
台中農民月付7元就能保農業職災險 竟僅1成投保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GE49i
2024/04/29 20:40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台中市補助農民,農民只要月付7元就能投保農民職業災害保險享保障,但台中市議員曾朝榮指出,台中市農民估有逾20萬人,參與農民職災保險卻僅2萬4千餘人投保率僅1成,促農業局加強宣傳,讓農民都知道有這項政府德政福利「好康」,儘速申請獲保障。
曾朝榮指出,現今「農民健康保險」規定多,且申請條件嚴謹,很多人實際務農卻未必能申請到農保,他舉台中市大坑地區在民國2014年變更為風景區,有農友一家三代均在大坑地區農作,卻因非屬於農業區無法加入農保,盼市府協助輔導加保。
曾朝榮另指出,政府另在2016年實施「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民實際從事農業工作每年達90天就能投保,且每月保費僅15元,台中市有8元補助,等於農民只要月付7元,就能享有傷病給付第一年每日476元;門診每日50元、住院每日900元給付,身心障礙給付最高61萬2000元,喪葬津貼61萬2000元等福利。
但曾朝榮指出,這麼好的政府德政,台中市農民申請件數卻不多,台中市約有20萬農民,但到目前僅2萬4千多人申請,投保率竟僅1成,他認為應是多數農民還不清楚這項福利所致;他指出,他在2年前質詢過這項農業職災保險福利,當年申請件數僅6千餘件,促農業局加強宣導,到去年已有2萬多件申請,顯示宣傳有效,但台南市人口比台中少,卻有3萬8000多人申請,台中市還有很大努力空間,盼市府多宣導協助農民納保。
農業局強調,市府為鼓勵農民投保,提供自負額度加碼補助一半的優惠,也就是農民每月僅需7元即可享有更高保障;去年12月起,為使實際耕作農民獲得完整的社會保險保障,中央施行「農職保加保2合1強制申請作業」,申請參加農保者即一併完成「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加保申請,農業局將輔導農會加強宣導,鼓勵所轄農民加入,並獎勵宣傳有成的農會。
台中農民月付7元就能保農業職災險 竟僅1成投保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GE49i


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2023/11/08 07:14
  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69RDqx
印度的稻米出口禁令正在全球市場產生影響,如果發展中國家買不起或無法獲得米,就會威脅到糧食安全。(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稻米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重要主食,目前全球正面臨20年來最嚴重的短缺,主要原因是印度出口禁令造成。
印度的稻米出口禁令正在全球市場產生影響,如果發展中國家買不起或無法獲得米,就會威脅到糧食安全。負責政策和政府事務的副總裁彼得·巴赫曼(Peter Bachmann) 告訴CNBC:目前唯一的短缺實際上是印度的普通、白色、長粒、劣質米,他們將這些米運往非洲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當他們實施禁令時,對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最嚴重、也是最先受其害。
印度於2022年9月禁止碎米出口,並對部分米品種徵收20%的出口關稅。隨後,2023年7月,印度禁止出口普通白長粒米。
ClimateAI 營運和策略副總裁Will Fletter告訴 CNBC:印度是一個嚴重遭受糧食不安全問題的國家,因此人們希望確保國內稻米等主食的供應充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需要權衡。
印度米出口占市場40%,因此任何出口禁令都會迅速影響全球價格。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數據,米價飆升15%至20%,達到近12年來的最高水準。全球20年來最嚴重稻米短缺 印度人為造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69RDqx


榮獲百大青農的8年級生陳琬婷-女青農種「蝠祿地瓜」 農場蝙蝠「生」意興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pjnP5w


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2023/07/30 07:47密碼台灣》老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RjFr9
  因為有《糧食管理法》規定,台灣經常性稻米庫存約有100萬噸,可供應國人10個月需求。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若真的蠢到發動台海戰爭,民眾最該思考的事,就是糧食問題。
 戰爭片看多了,對戰時糧食短缺並採配給的畫面,相信大家應不陌生,沒錯,有食物才能保命,若港口遭中國封鎖,大家要靠吃什麼撐下去?
 根據農委會資料顯示,台灣每月約食用10萬公噸的稻米,截至今年第一季為止,稻米公糧還有64萬噸,民間有35萬噸庫存,加起來可供應國人10個月所需;蛋類、魚產品、肉類及蔬菜,供給率也能有八成以上。
 台灣依賴進口最深的糧食,就是小麥及大豆,據農委會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小麥消費量約100萬至120萬公噸,國人年平均消費量為 38.1 公斤,穀類項目中消費量僅次於稻米。但小麥的自給率僅 0.1 %;小麥的庫存不像稻米有《糧食管理法》與「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小麥的庫存幾乎拿仰賴民間企業,目前小麥庫存量約15.8萬公噸,約僅夠國人食用1.5個月,如果進口中斷,麵包及麵條大概就很難吃到了。
 大豆是食用油、豆製品及飼料的原料,台灣每年需進口230萬噸,國內有少量種植,2021年種植面積有3303公頃,產量約4820噸,國產大豆食用市場占有率不足2%。目前大豆庫存有46.9萬噸。
 800年前,元末學者朱升曾建議朱元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仍適用當前台海的局勢,大家要撐的下去,關鍵還是糧食
密碼台灣》老共若蠢動 台灣人致勝的關鍵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RjFr9


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 6/1起收件
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收件日期為6月1日到8月31日。(資料照)
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 6/1起收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8b0jm
2022/06/01 16:36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農委會今年首度開辦水稻收入保險,必須是實際從事稻作生產者才可投保,第1期水稻收入保險投保件數達19.4萬件,投保面積逾13.2萬公頃,投保率達86%;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投保前間為6月1日到8月31日,詳情可向農民所在地的農會洽詢。
農委會為保障稻農所得,將「水稻災害現金救助」轉換為「水稻收入保險」,分為「基本型」及「加強型」,「基本型」保險為全面納保項目,農民無須繳納保險費,由農委會全額補助,理賠基準為各鄉鎮市區平均產量減產超過2成,只要農民完成投保程序,每公頃可獲理賠1.8萬元。
「加強型」保險提供沒有申報公糧之農民自由選擇加保,並區分為一般加強型及優質加強型,兩者保費相同,優質加強型僅限「契作集團產區營運主體」,或取得「有機」、「產銷履歷」或「友善環境耕作」驗證之農民可加保,可獲得較高的理賠金額,以適度引導種植高品質稻米,提升產業競爭力。至於保費部分,農委會補助50%保險費,且部分縣市政府亦加碼提供補助,農民最低只要繳交1成保險費,保單即可生效,大幅降低保險費負擔。
農委會進一步表示,為避免農民奔波往返,並簡化投保流程,農民如未於1期作時,併同投保1、2期作「基本型」保險,可於2期作申(補)報種稻作業時併同投保;至於投保「加強型」保險部分,因涉及保險費繳納事宜,仍請農民逕洽種植所在地農會辦理。
稻米契作產銷集團產區之營運主體及組織型大專業農,得至任一種植地之承保農會辦理投保。
第2期水稻收入保險 6/1起收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8b0jm


二期稻作品質佳,但產量比去年同期少。(記者林國賢攝)二期稻作價格5年最好 市場估白米有漲價壓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MPYmh
2021/11/18 13:22
〔記者林國賢/雲林報導〕中南部二期稻作進入採收期,指標農會西螺農會今天收購價最高每百台斤1040元(含水量26.9度以下溼穀),較去年同期970元上漲70元,也是近5年最好價格;西螺農會埤源辦事處主任廖宗義表示,稻穀價格後市將持平調幅有限,但白米有漲價壓力。
雲林縣二期稻進入採收期,斗六許姓農民指出,本季稻作插秧期遇到大雨影響成長,8月之後又很少下雨,影響結穗,雖然本季稻穀品質很好,但產量減少1至2成,因加上肥料、農藥與人工成本都上揚,農民收益有限。
雲林縣稻米收購指標農會西螺農會今天將稻穀收購價調升,每百台斤最高價1040元,最低價為980元(溼度31至31.9度),比去年漲約1成,廖宗義表示,調漲主要原因是品質很好,並非單純只是產量減少。
廖宗義說,白米目前批撥價每台斤21.6元(50台斤包裝),由於收購價格、加工運輸、人工等成本都墊高,預估下個月白米價格可能會漲價。
雲林縣二期稻作進入採收期,最高價每百台斤來到1040元。(記者林國賢攝)
二期稻作價格5年最好 市場估白米有漲價壓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MPYmh


政府補助 水稻險付1成保障6成
By 黃惠聆,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26日, 2018
一期稻作農民已開始投入生產,至於一期水稻險銷售則只到本月底截止。由於水稻險有政府補助,部份地區的農民最低只要負擔一成的保費,便可獲得至少60%的保障,其中還包括病蟲害帶來的風險損失。
目前政府對於農產品的現金救助僅限於天災造成的損失,若農產品遭受到病蟲害,其損失則需靠農民自行吸收,富邦產險表示,水稻險保障包括天災和病蟲害所帶來的損失,因此,水稻保險成為唯一提供農民轉嫁病蟲害損失風險的管道。
富邦產險去年起推出二期稻保險,承保範圍包含天災及病蟲害所造成的水稻收穫量短缺,當農委會公告實際收穫量低於保單所載之約定保證收穫量時,富邦產險即以短缺產量換算後給付保險理賠金。
根據富邦產險統計,去年二期稻作保險的理賠金額總計約為632萬元,有大半的理賠金額都是來自於病蟲害所導致減產損失,其理賠金額分別是桃園市逾120萬元,苗栗及彰化也有部分鄉鎮可獲得理賠,花蓮縣的理賠金額則預計達500萬元。
至於水稻險保費補助,除了農委會補助50%,各地縣市政府也撥列補助預算,補助比例由5~40%不等,換言之,有部分地區的農民只要付10%的保險費,便可獲得至少60%的保障。
富邦產險在去年首推水稻險時雖銷售了近4,400張保單,但投保水稻險地區只占7%,因此水稻險還有相當高的成長空間。
目前各縣市皆已投入生產一期稻作,富邦產險表示,今年一期水稻保險即將於3月31日截止,各地區農民都可以到各區農會或富邦產險據點投保。


稻米過剩 政府只會「倒來倒去」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日, 2018
A-A+
2018-01-02 00:04聯合報 林如森/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國人食米量減少,為推廣吃白米,農委會將結合民間廠商,推出多元化米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國人食米人口越來越少,這個問題存在四十多年,年年生產過剩,已成結構問題,但農政部門保守有餘,創新不足,也不敢推動改革,每年花錢消災了事。政府保價收購稻米,因求售無門,轉撥售為飼料米,每年淨損約四十億餘元,年年如此,難道農產結構不需改變嗎?
台灣稻米每年栽種面積廿七萬公頃,超產三萬公頃,過剩約十五至廿萬公噸糙米。政府依保價收購稻穀每公斤廿三至廿六元,折算成糙米約卅餘元,但收購後求售無門,儲存三年後,只能比照進口飼料玉米價格,以每公斤七至八元撥售為飼料米。
農政單位雖然極力推廣米食,但仍不敵米食人口年年減少;而保價收購,無異就是鼓勵生產,過剩問題怎可能解決?休耕補助就是鼓勵不生產,轉種雜糧亦無競爭力。既然長期生產過剩,一腳踩油門,另一腳踩煞車,政策潛在互相矛盾,又耗政府預算每年二百餘億元,問題長期存在。
如今政府又新推出稻作直接給付制度,並維持稻穀保價收購雙軌並行,稻米產量仍然不減,過剩問題仍然未解,雖可增加稻農選擇出售機會,但稻穀仍在國內倒來倒去,問題有可能解決嗎?
所謂產業結構調整,涉及資源、生產、消費、交易及分配等五個構面,彼此互相牽連環環相扣,但農委會長期只重視技術及生產,花大筆經費補貼生產或不生產及收購,導致產銷失衡、產地價格及農民收入偏低等問題長期存在。
保守僵化的農政官僚體系,如今又面臨專業不足、人力斷層及政治掛帥等困境,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救火都來不及,怎麼可能談如何推動改革及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要有整合、創新及改革的思維及做法。經濟問題牽涉市場機制運作,影響因素錯綜複雜,要用經濟手段解決。政府需要智慧及魄力,不是每年砸大錢補貼、收購或做做行銷傳播廣告,辦辦活動就了事。台灣農民要自求多福!


保單不公平 水稻險理賠率零
By 周麗蘭,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0日, 2017
去年行政院長林全(中)到農損受創嚴重的雲林勘災,提出農業保險的看法。(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梅姬颱風造成斗南稻農莫大的損失,但仍搆不著水稻險的理賠標準。(本報資料照片)
農委會農糧署最近推出「水稻保險」,農業界人士預估理賠門檻太高,獲理賠的機會是「0」。雲林縣府仍跟進補足剩下的40%保費。農業處長林慧如表示,這張保單並不公平,縣府不主動鼓勵稻農投保,但稻農要投保,縣府就力挺。
雲林縣農業處指出,水稻保險是以個人投保,但以全鄉鎮市的受損率為理賠門檻,當某一鄉鎮市稻米產量前5年平均收穫量80%時(亦即減產2成),才啟動理賠機制。
梅姬災損 未達理賠標準
農業界人士認為,這根本是一張不可能實現的保單,計算基礎是前5年平均收穫量,104、105年颱風肆虐,產量巨幅下降,拉低了平均產量,理賠門檻變高。
以斗南鎮為例,105年到101年二期稻作每公頃收穫量為5369、5525、6541、6916、7087公斤,平均6287公斤,即使像梅姬颱風減產到5369公斤,仍只低於平均產量的85%(只減產15%),未過門檻,全鎮無法理賠。
農業處長林慧如表示,把104、105年災害收穫量納入基準不公平,保險公司又把平均收穫量打8折當門檻,保險的精神應該是低於平均收穫量就要賠。
稻農想保 縣府願力挺
農業界人士表示,這是一張以賣方為準的商品,對農民而言,是一張理賠期望值很低的保單。
農業處坦言,理賠機率很低,可能是10年一次,已向農糧署反映不合理。
此張保單全台試辦3000公頃,農委會補助保費50%,農民最低須自付10%保費,投保金額達60%就能成立保單,但賠償金額根據投保比例而有差異,雲林縣府為保障程度達到100%,決定補助其餘40%保費,萬一真有理賠,賠償金額較高。林慧如表示,縣府不主動鼓勵投保,但稻農要投保,縣府就力挺、不退縮。

 

 


種稻能保險 不交公糧還送1萬元 
分享種稻能保險 不交公糧還送1萬元到Facebook 分享種稻能保險 不交公糧還送1萬元到Line 分享種稻能保險 不交公糧還送1萬元到Google+
水稻保險保障農民若收成量不足,即可享有理賠。(記者陳冠備攝)
2017-07-12 20:14
〔記者陳冠備/彰化報導〕彰化縣二林鎮農會今日舉辦「稻作直接給付」與「天災疫害水稻保險」說明會,其中水稻保險為國內首創,為吸引農民投保,政府將補助一半保費,農民最低只要負擔1成保費,就能享有理賠6成的保障,另外為鼓勵農民優質產榖,只要申報稻作直接給付,不交公糧,每公頃就發放1萬元補貼金。農糧署中區分署長王安石親自講解2項利農措施,吸引近200名農民前往聆聽。
水稻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廣,農戶數最多的農產業,但近年氣候極端,天災豪雨常造成水稻相當大的損失,未免農民心血白費,農糧署與富邦產險推出「水稻區域收穫農作物保險商品」,從今年二期稻起試辦水稻保險機制,除現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措施外,還能多一層保障。
王安石表示,農糧署一直構思水稻保險的想法,目前實施的高接梨等高經濟性作物採實損實賠,保險金高,但水稻特性不同,因此採指數型保單,只要投保區域收穫量未達8成,不用勘災、拍照,該地保戶農民就能直接獲得保險理賠
農糧署中區分署糧食產業課課長張文美說,「水稻保險」保費依地域也所不同,以二林地區為例,近5年平均每公頃稻作保證收穫量為6183公斤,保障程度為80%,意即該區收穫量每公頃未達4947公斤時就會理賠,目前政府願意補助一半保費,農民每期只要自行繳剩餘10%至50%保費,就能獲得60%至100%的理賠,相當划算
王安石也說,「水稻保險」給農民保障,「稻作直接給付」則是鼓勵農民種好米,而是希望讓農民藉由契作來獲得更大的收益,維護稻米品質,給消費者更好的保障,因此鼓勵申報者,每公頃1萬元補貼金,參加契作產區者,再加碼1500元的契作鼓勵。
契作農民陳格俊表示,保險對農民是多一層保障,但農民也很在意保費多寡,以二林地區為例,每公頃最低保費只需繳交710元,若要全額理賠就要繳到3550元就有點貴,不過他若同時申報水稻直接給付,每公頃可領1萬1500元,拿來負擔保費就綽綽有餘,雖然還是不符種稻成本,但對於政府保障農民與推廣種好米政策感到肯定。
近年氣候極端,天災豪雨多,造成水稻倒伏現象激增。(記者陳冠備攝)
二林鎮農會舉辦「天災疫害水稻保險」說明會,農民熱烈參與。(記者陳冠備攝)
公糧長期收購,不力農業精進,農糧署希望推出「稻作直接給付」政策,改變農民種稻習慣。(記者陳冠備攝)
天氣穩定,水稻收成佳,公糧也堆滿農會倉庫。(記者陳冠備攝)


稻米直接給付先熱身 有機友善耕作 明年對地補貼
www.msn.com查看原始檔
現行稻農收成後,多選擇直接繳稻榖給公糧收購,為調節市場價格,保價收購分計畫、輔導和餘糧收購3類,以今年2期為例,「計畫收購」每公頃可繳1500公斤、每公斤收購26元,「輔導收購」每公頃可繳800公斤、每公斤收購23元,「餘糧收購」每公頃可繳2400公斤、每公斤收購21.6元。

一般而言,市場的產地收購價會落在「餘糧收購」價格之上,因此農民多數只會繳計畫和輔導收購的價位,其餘賣到市場。農委會根據這個模組和過去3年市場的產地均價相比,計算每公頃收入相差9031元,因此訂出直接給付金1萬元,鼓勵農民自己賣米。

不過嘉義稻農莊有志試算,當越來越多的米不繳公糧、湧入市場,市場價格崩盤,屆時落差不只是9031元,可能會超過1萬元,「我們這裡許多農民都因為這個原因不敢選擇。」

此外,楊梅區繳公糧除了有原本政府每公斤2元的烘乾費補助外,桃園市政府又額外加碼每公斤1.4元的烘乾費和運費補貼,楊梅區總幹事周宗維計算,加總所有補助,現行農民繳公糧1公頃約有17000元的收入,目前直接給付只有1萬元,差距過大,還可能面臨糧商聯合壓價的風險,未來若補償費用增加到每公頃一萬五千元,會比較有誘因。

莊有志表示,農委會要鼓勵農民自產自銷,但沒有配套,農民很難有利潤,像朴子這一區沒有乾燥中心,農民烘穀只好請民間業者幫忙,有的業者會從中大賺差價,因此若要鼓勵農民自銷,政府應多設乾燥中心。

芳榮米廠:未來全國推行 過剩稻米如何解決?
台灣每年稻米生產量約150萬至160萬噸,再加上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開放14多萬噸稻米進口,整體供應量至少有160萬到170萬噸,消費量卻年年降到120萬公噸,明顯供過於求。

政府推動直接給付,對賴以維生的糧商來說壓力也很大,芳榮米廠老闆娘黃麗琴說,雖然目前6個試辦區的產量只占全台1%,即便全選直接給付也不會造成市場衝擊,但未來若全面實施,以現行台灣稻米供過於求的狀況下,多出來的「市場毒藥」該怎麼消化?

黃麗琴強調,農委會推直接給付是正確的,但若沒從源頭解決稻米生產過剩的問題,輔導農民轉作雜糧等其他作物,市場行情一定有所影響。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推動直接給付重點在希望鼓勵農民改種品質較好的稻米,衝「質」不衝「量」,而這也是因應未來加入TPP、貿易自由化的一個產業結構調整策略,例如農民捨棄台南11號改種台梗9號,一公頃產量就有可能從6、7千公斤降到3、4千公斤,整體下來供應量不但趨緩,還能生產優質稻米、提升競爭力。

此外,農委會準備推出的「大糧倉計畫」,也是減緩稻米過剩的一大政策,農糧署指出,這項計畫整合過去轉作進口替代作物的獎勵制度,鼓勵農民不要再種稻,改種玉米、黃豆、小麥等,如此一方面取代進口、提高國內雜糧自給率,一方面也可減少稻米產量,達到一個供需平衡,預計109年底全台能有2萬公頃的水稻轉作。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2016_0815_11275100
攝像者: 2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攝影/郭琇真)
陳吉仲:稻米對地補貼只是開始 未來將擴及所有農地
針對農委會放寬對地補貼彈性申請,之後若市價過低,還可改回繳交公糧,有農經學者抨擊,政府放寬到收割後還可改選繳公糧,根本就沒有推行直接給付的決心,政府若認為保價收購制度不好,需要重整,就應該訂好落日條款和外界說清楚,甚至不妨可參考日本作法,一口氣取消,然後改以其他補貼政策,補償農民的損失,而不是讓現今的政策,走向一個模稜兩可的狀態。

楊梅農會總幹事周宗維也提到,透過宣導雖然申報率提高,不過未來農民還可改選,最後執行率有多少,還是個大問號。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強調,直接給付政策沒有搖擺,之所以調整為收割後還可依市價高低做選擇,是為了保障農友權益,萬一市場價格被不當干擾,還可以透過公糧價格調節。

陳吉仲表示,明年一期稻試辦直接給付一定會再加碼,「一定比1萬還高,」讓稻農有更多誘因改種良質米,有助稻米減量。

他表示,稻米對地補貼只是「綠色給付」的起步,自明年起,直接給付還會擴大到有機和友善的農業生產,未來等全國農地資料盤點出來後,直接給付將不在侷限某項作物,有符合農地農用耕作的農民將可領到一筆補償金,反應農業除了生產之外,其他的生態及社會價值。

--------------------------------------------------------------

稻田裡的經濟學:再論公糧政策存廢

取消公糧收購,全面改為「直接給付」的制度-公糧的收購分為三種:計劃收購、輔導收購、餘糧收購
2016-06-20 21:06

◎林宏燦
自從農委會宣布每公頃1萬元的「稻作直接給付」措施後,公糧政策的存廢在農業圈引發不少的討論。公糧政策實施了40年來,耗費了2千億公帑,關於這個政策的價值,有些人從環保角度談,有人從國土規劃或糧食安全切入,有些人談的是歷史脈絡。
說也奇怪,各種面向都有,就是沒有人從農民的收入談起?是不是因為這些討論政策的學者專家和民意代表們收入豐厚不缺錢?還是覺得一談到錢就有損形象?
對於種稻米的農家來說,糧食安全或是環保健康都是假議題,因為必須依靠稻米收成來維持生計,農會存摺裡的數字是增加還是減少,才是這一行從業人員唯一在意的問題。

對於種稻米的農家來說,糧食安全或是環保健康都是假議題,農會存摺裡的數字是增加還是減少,才是這一行從業人員唯一在意的問題。(圖:作者提供)
取消公糧收購,全面改為「直接給付」的制度對稻農而言,收益是增加還是減少?這才是農民們關心的焦點,其餘的討論不過是學者專家們刷「存在感」的假議題。
公糧的收購分為三種:計劃收購、輔導收購、餘糧收購,每一種收購辦法又依照梗米、秈米、糯米等品系不同而有不同的收購價。公糧收購的數量又依面積大小來換算,固定的耕作面積有固定的繳交上限。以上都是收購價格的基準,真正在繳交公糧時,還要依據濕穀的含水率而浮動計價。
上述的計算方式看起來似乎很複雜,真要精算又會牽扯到每個地區的濕穀收購價格差異,我們不妨就直接抓一個數字:23000元。這是市面上最常見的白米品種「台梗11號」在一期稻作時,繳交公糧後每公頃所獲得的補貼價差。若是不選擇繳交公糧而選擇「直接給付」,帳面上很明顯就損失了13000元。但這只是台梗11號、一期稻作、公糧全繳這三個條件下的計算結果,若是在二期稻作,此時的收購價多半高於一期稻作時的價格,繳交公糧對農民來說反而會虧損。
另外,特殊、高單價的契作品種也不受公糧政策存廢而影響,例如筆者所在的雲林縣,除了台梗9號之外,斗南的越光米,西螺的台南16號(越光米品系)、二崙的台農71號益全香米,像這種農會或是糧商(米廠)自己的品牌米也和公糧政策無關。
至於糧商的部分,如果取消公糧收購,米廠將會失去公糧的倉儲費用、代工補貼等,一年下來少說也減少了數百萬以上的收入。但是,對他們而言,公糧補助款並不是產業存續的關鍵。
走訪雲嘉地區幾個大型米廠,就會發現不論是農會還是民間糧商,這幾年都積極地更新廠房、汰換設備,特別是冷藏儲米桶的增加。大家都知道,唯有設施設備的投入,這才是真正的降低成本、提高品質的決勝點。

-----------------------------------------------------

稻米直接給付/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生產自動化不足了/台灣的

雲嘉地區幾個大型米廠,不論是農會還是民間糧商,這幾年都積極地更新廠房、汰換設備,特別是冷藏儲米桶的增加。(圖:作者提供)
對於公糧政策,其實就只是拿補貼拿得容易,拿得習慣,如同毒品一樣,要戒掉還需要時間。但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再這樣補貼下去,台灣的稻米產業依舊無法翻身,只有回歸市場,在品牌、品種和品質三方面去努力,這才是稻米產業可以永續的最大關鍵。
至於認為取消公糧收購就會天崩地裂的,筆者認為,大家都是這個產業裡的一份子,想要走的長遠,就別在這種地方騙來騙去。
(農業從業人員)

------------------------------------

前文曾提到,台灣非法外勞的氾濫是因為台灣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而另一個原因就是農業生產自動化不足了

農業生產自動化不足

每次只要提到農業生產自動化,就會有很多文青跳出來大喊:這樣會造成資本剝削、會造成小農被消滅,彎腰手作才是記憶中的農業...巴拉巴拉的,一想到這就覺得農民很可憐,產業環境不佳也就算了,還要面對一群執著於保存腦內殘留的記憶的文青,將他們的多愁善感建築在農民的身體病痛上。 事實上,如果沒有自動化生產,才真的會造成小農被消滅。

以稻米為例,如果沒有今天健全的代耕業者為農民服務,請問只有一兩分的地的農民要如何繼續維持農務?今天農業生產自動化難道只服務耕作面積較大的農民嗎?

當然不是,因為台灣的耕作面積實在太小了,我們號稱有80萬公頃的可耕地,但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到底有多大?不如就舉糧食大國巴西來對比,巴西有5.7億公頃的耕地,台灣的耕地面積約占巴西的千分之一點四,再舉近一點的泰國為例,泰國的耕地面積約為1970萬公頃,也是台灣的25倍。

在耕地面積這麼小的情況下,農民買了大型自動化農機,如果不共用,會虧到死。只靠耕耘自己種植面積的稼動率根本無法填補折舊攤提,於是,在產業現況上,很多代耕的農業生產者,同時擁有自己的耕作土地,也會代耕其他農民的土地,若不這樣做,這台大型農機要怎麼回本呢? 請問這算是資本幫助小農?還是資本消滅小農?

本土雜糧這幾年的耕種,靠的就是大型自動化農機具的維持,雜糧的利潤已經低到無法用高貴的人工進行種植如果沒有自動化機械的協助,雜糧產業早就被消滅了。例如,這幾年毛豆的再奮起,也是廣推自動化跟加工的結果。本土雜糧中目前沒有辦法自動化採收的就是綠豆,這也造成綠豆沒有農民願意種植,所以這幾年本土綠豆的供應就慘兮兮了。

稻米直接給付/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生產自動化不足了/台灣的自動化大豆播種機,沒了自動化播種,大豆產業大概就消滅了。(圖:作者提供)

沒有自動化生產的產業

台灣許多農產業已經不使用撒種種植,而是使用育苗種植的方式,但育好的苗要種植到土裡,多半還是得依靠人工,願意一步一步彎腰種植的人少,缺工的現象自然就越嚴重,再加上種植多依照節曆進行,短時間內會有大量的種植需求,每年的裡作時期就是搶人大戰,需求高加上人力嚴重不足,自然就造成工資不斷高漲,在這樣的壓力下,也造成需要靠非法外勞來補足人力。

稻米直接給付/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生產自動化不足了/台灣的彎腰種植菜苗的農民。(圖:作者提供)

不過,有些作物種植,真的無法靠機械化處理,例如蒜頭。但卻可以藉由機械化設備讓生產過程更輕鬆,減少彎腰對農民身體的傷害,儘管許多文青歌頌彎腰,但依筆者當過兩年多的農民的經驗,深受因從事農務工作彎腰過度所造成身體上的苦痛,彎腰工作絕對不是一種美好,而是落後和不重視生產環境的表現。許多溫室的盤床之所以要設計的那麼高,就是為了讓生產者不需要彎腰工作。如果有了下圖這樣的機械,讓種植者可以趴著進行種植,工作勞累度降低,對身體的傷害降低,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為什麼要執意歌頌彎腰的美好呢?

稻米直接給付/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生產自動化不足了/台灣的讓種植者可以趴著進行種植,工作勞累度降低,也降低對身體的傷害。(圖:作者提供)

生產環境的改善

台灣這幾年脆嫩好吃的空心菜,就是靠農村的阿婆們這樣做在小椅子上一邊採收,一邊前進,下圖的菜園是條件很好的設施菜園,挑高設計加風扇,在裡面工作溫度較低,上面還有遮蔭網,可以遮住太陽,整體環境比露天採收或是較低階的設備採收好多了,試問,在一樣的薪資下,換做是你,要選擇在哪個環境工作?

稻米直接給付/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業生產自動化不足了/台灣的挑高設計加風扇並有遮蔭網的設施菜園。(圖:作者提供)

農業發展的關鍵

農業發展的關鍵就是農工商聯攜,農業做好生產者的角色,工業開發更適合實務操作的機器,商業引導農業生產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在這樣的環節下,農業走向缺工,是每一個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即使是已經大幅機械化的歐、美、日本也都一樣面對缺工的問題,因為生產上依舊有部分的工作至今仍無法用機械取代

筆者認為開放農業外勞也只是把問題往後延,台灣農業真正的困境還是在於農業生產自動化的不足,生產自動化可以不斷提高,讓農業變成是依靠知識的管理技術職,而不是依靠體力的活,這樣的轉變下,農業自然會有不一樣的面貌,產業不思改變提升,只想依靠便宜的勞力來維持,自然就和許多沒有轉型的低技術工業面臨的困境一樣。然而短期上,台灣還是必須開放農業外勞以解燃眉之急,因為產業的轉型不是說變馬上就能變,在陣痛期必須要有對應的措施,但對長期發展而言,還是必須走向農工商聯攜,由工業生產的自動化機械來協助農業生產

日本明年都開始開放農業外勞來活絡農村,那麼自動化程度遠遠落後於日本的台灣,還要繼續堅持引導失業人口從事農務工作嗎?

甚至有部分團體表示開放農業外勞會造成農業亡國,現在不開放,但實際用一堆非法農業外勞就不會亡國?合法就會亡國?

如果只是一味地把問題焦點放在使用非法外勞上,而不去面對結構性的問題並加以改善,每年移民署收到檢舉抓外勞,非法雇用的農民出來哭,接著罰錢結案的戲碼只會年復一年,演到大家都厭煩。

-------------------------------------------

 

該廢的「奇蹟」:公糧收購制度

推文到plurk
2016-06-18 17:08

◎林宏燦
時值六月,是雲嘉南地區的稻米採收的時節,這段時間,不論是種米的、割米的、運米的還是收米的,通通忙得焦頭爛額。不過,正當這些稻米相關產業的人忙得不可開交之際,聽說在台北也有一群人正為稻米保價收購吵翻天。
農委會日前宣布今年將在六個鄉鎮試辦「稻作直接給付」措施,意即在公糧保價收購外,另外增加一個方案讓稻農選擇。這項措施的宣布,其實我們這些種田的心裡早就都有數,這表示,未來政府將逐步取消公糧收購政策。

農委會日前宣布今年二期稻作將在六個鄉鎮試辦「稻作直接給付」措施,意即在公糧保價收購外,另外增加一個方案讓稻農選擇。(圖:作者提供)
公糧制度實施至今超過40年堪稱奇蹟,一個政策能夠實施這麼久,大概只有三種可能,一是這套方案完美的無可挑剔,根本不用與時俱進;二是本國的政治經濟環境40年來如一日,毫無長進;三則把納稅人當冤大頭,花錢補洞粉飾太平。至於是哪一種,不妨繼續看下去
筆者30有餘歲,無法想像40年前,當公糧政策開始實施時是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但我還記得,幼年時街上的麵攤和小吃店,在長大後逐漸被漢堡與麵包店取代。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相當快速,再加上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米飯食用量逐年滑落。
沒記錯的話,台灣稻米的自給率約在10年前就已突破100%,是生產過剩的局面,因此,公糧制度在稻米生產過剩後,早就不再具有維持物價確保稻米供應無虞的功能,為了延續制度,每年還要為此耗掉100多億納稅人的血汗錢,說到底,公糧制度在此時早就已經是個徹頭徹尾的賠錢貨。
有支持者認為,公糧制度是為了國家戰爭或災難而作準備,具有國家安全的意義,不可輕易廢止。現況是,只有少數農會或米廠才有冷藏設備或低溫保存桶,多數的公糧委託倉庫只是一般的鐵皮屋,以常溫的方式儲放這些收購來的稻米,與其說是保存,不如說就是堆著變質,兩年時間一到,就發放出去給阿兵哥當伙食或是給牲畜當飼料。是的,你沒看錯,阿兵哥吃的跟牲畜差不多。

多數的公糧委託倉庫只是一般的鐵皮屋,以常溫的方式儲放這些收購來的稻米,與其說是保存,不如說就是堆著變質。(圖為公糧倉,作者提供)
公糧制度要是真的是為了肩負急難或是戰備存糧的任務,那麼,改善現有的倉儲環境,做好生鮮冷藏的管理不是應該更重要嗎?為何隨便放置,任其變質劣化,然後再花一筆錢將這些米「處理掉」。一筆錢收購稻米,然後再花一筆錢處理同一批稻米,政府花起納稅人的錢豪氣干雲,外頭不知情的人大概還以為台灣是個產油國。
又有人說,公糧制度具有平抑物價的能力。這種話你敢講我還不敢聽,今天可以直接影響物價的是汽油、電力和自來水費率。特別是汽油,每當中油浮動油價調漲時,加油站就是長長的排隊車潮,同樣是漲個幾角,怎麼沒看有人去米店排隊買米呢?
說到底,長年下來,公糧政策並沒有帶給農業多大的提升,農民的實質收益也沒有增加,反而還多花了大把鈔票填補倉儲的弊端,更不用提少數人的資源壟斷、從中上下其手得利。在回到產業發展上,台灣對稻米產業已經保護了40年,當最後終於發現這個產業失去了市場競爭力時廢止這樣的保護措施,也是剛好,還嫌太遲。
(農業從業人員)

----------------------------------------

 

紮紮實實的農業改革第一槍: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可休矣

已推行42年的稻穀保價收購,日前已由新政府的農委會開了改革第一槍,此舉也引發糧商與反自由派批判。但稻米保價收購早已成為選舉政治的操作手段,失去糧食安全與市場價格穩定的功能,現行稻穀保價收購的問題,已經不在於此措施違反所謂的市場自由化,而是現實面的真正最大獲利者,不是稻農,而是糧商。
推文到plurk
作者:焦鈞| 2016-05-19 13:08

焦鈞
1974年實施的「稻米保價收購政策」,在推行42年後終於到了改革的時刻;新任農委會政務副主委陳吉仲接受媒體專訪時指稱,未來新政府將採取「雙軌制」,把符合WTO「綠色措施」的「直接給付」制(稱之為「綠色直接給付措施」),納入試行試辦。
也就是說,農民今年二期稻作收成後,可以選擇交公糧收購,或領取現金給付自行市場銷售。此措施引來糧商與反自由派的批判,到底這農業改革的第一槍目的為何,值得深入探究。
新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是在今年四月接受媒體專訪時談到,台灣加入TPP對農業衝擊的課題,其中關於對稻米的保護而來。也就是說,這是為了面對台灣加入區域經貿組織,所必須面臨一個選擇;不過,與瘦肉精美豬議題不同的是,稻米保價收購是否要繼續,與社會大眾的連結度不高,所引發的關注自然較低。稻穀保價收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僅專業,所涉及的對象就是稻農、糧商與政府農政體系。

農民今年二期稻作收成後,可以選擇交公糧收購,或領取現金給付自行市場銷售。此措施引來糧商與反自由派的批判。(資料照,記者陳建志翻攝)
稻穀保價收購的檢討,是紮紮實實的農業改革
沒有人會反對,農業是弱勢產業需加以保護,特別是站在糧食安全與自足率的大前提下,以米食為主的國人,更須體認稻米生產其實是「國安層次」的糧食安全問題。也因此,世界各國在面對WTO與區域經貿組織趨勢,市場被迫大開的前提下,農業保護自是各國首要之務。遠的不說,日本在去年加入TPP,安倍政府就列出所謂的日本農業的五大聖域:稻米、牛、豬、乳製品、糖;更重要的是,安倍用「犧牲工業保護農業」的大戰略,爭取日本稻米市場開放的「最低衝擊」。
這些配套措施的大前提是,必須取消所謂違反自由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制度,而稻穀保價收購則首當其衝。日本、韓國先後在1998年和2005年取消政府保價收購稻穀政策,並改以直接給付的模式保障稻農所得;在WTO對各國農產品市場開放壓力下,美國、澳洲等稻米生產大國低價叩關,使得改制後第一年日本米價下跌8.7%、韓國米價下跌13.4%。
對台灣而言,食米文化固然是傳統,但少子化加上飲食西化影響,國人食用稻米比例大幅衰退。平均年食用量跌破45公斤,小麥製品(麵粉)卻突破36公斤的歷史高點台灣一年約生產150到160萬公噸稻米,耕種面積約28萬公頃;在加入WTO之後,每年須開放進口14.4萬公噸稻米,國內稻米市場的年實際需求量大約103萬公噸。在這樣一個明顯供過於求的市場環境下,長期以來以「保價收購」方式來穩定市場價格的方法,是否仍可行?是否又產生了哪些弊端?此保護措施一旦取消,是否農民生計就大受影響?
反對者站在「保護農民」的制高點,更以稻米糧食安全為由,認為稻穀報價收購有其存在之必要,是對政策的誤解;問題的核心是,這是國家戰略方向的選擇問題。如果新政府選擇了一條加入自由貿易的道路,對農業衝擊的「減緩措施」是甚麼,農政部門就不得不認真面對並解決-除非,人民透過更高層次的動員與反對。就理性討論現行稻穀保價收購是否續行,恐難避免。

現行稻穀保價收購的問題,已經不在於此措施違反所謂的市場自由化,而是現實面的真正最大獲利者,不是稻農,而是糧商。(資料照,記者楊金城攝)
是危機也是轉機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現在是選擇哪一種保護措施,對稻農的傷害方能降到最低。從上述統計數據,已清楚看到市場供需的被扭曲,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是事實,且看起來已不可逆;這結構背後,當然有所謂的美國強大壓力,從上個世紀美援時代開始,就有計畫地輸出小麥,改變國人飲食習慣,然後種植低價的稻米,向全球輸出,擴張市場。此等外部結構因素,隨著自由貿易浪潮的推進,如今已逼近台灣國門,這對台灣農業未來生存,絕對是個危機。問題是,該如何化此危機為轉機?
既然離不開體制,也無法逃避這樣的壓力,參照其他國家的因應之道,以及國內政策面可以支撐的能量,進行合理的改革,已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現行稻穀保價收購的問題,已經不在於此措施違反所謂的市場自由化,而是現實面的真正最大獲利者,不是稻農,而是糧商。
套用陳吉仲先前對此制度弊端評論的話語:「當政府提高稻穀保價收購價格三元時,農民不一定會完全獲利政府選在每年第一期稻作收割前,宣布提高收購價,雖然糧商還在賣去年年底第二期稻作的存量,但考慮到接下來必須跟著政府腳步,提高收購稻米的成本,在這種預期心理下,糧商便提前喊漲價,搶先得到利潤。」「另一個問題是,即使等到今年稻作收割,現在的農民已無力晒穀、烘穀,都是將溼稻穀交給糧商,由糧商代為繳交公糧。雖然政府提高三元,但糧商若只提高一兩元向農民收購,賺取差價,農民受惠有限。」
也就是說,在實際繳交公糧的農民成為少數的情況下,又很難一次性打破此等結構,採雙軌制方式推行「綠色直接給付措施」,一方面符合國際規範,另一方面藉此讓稻農直接面對市場,目的不是要消滅國產稻米,反倒是讓優質的國產米,可以不用經大型糧商之手,直接進入市場販售。當然,這需要更完整的配套,一如日本當地稻農為了因應TPP加入,從源頭的新品種研發,到末端的市場通路調查,以「分眾化市場銷售」打開日本重新食用國產良質米的習慣。

「綠色直接給付措施」,一方面符合國際規範,另一方面藉此讓稻農直接面對市場,目的不是要消滅國產稻米,反倒是讓優質的國產米,可以不用經大型糧商之手,直接進入市場販售。(資料照,記者顏宏駿攝)
這個問題台灣同樣存在!
國人要購買百分之百的台灣米,已大不易;市場上三大包裝米品牌,多次被消費者保護團體踢爆,摻雜有泰國、美國的進口米。包裝米標示不實事小,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存有一到跨越不了的鴻溝,才是事大;現行的稻米保價收購間接造成了這道鴻溝,也肥了糧商,苦了稻農和消費者。
雙軌制:「綠色直接給付措施」與「稻穀保價收購」
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在92年增辦「餘糧收購措施」後,稻穀保證價格區分三個階段:計畫收購-主要目的為增加稻農收益、輔導收購,穩定市場價格及供需、餘糧收購,支持市場價格,避免稻農售穀價格低於直接生產成本。95年9月農委會又發布之「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與穩定糧食供應,主管機關應於國內適當場所儲備不低於三個月稻米消費量之安全存量。

國人要購買百分之百的台灣米,已大不易;市場上三大包裝米品牌,多次被消費者保護團體踢爆,摻雜有泰國、美國的進口米。(記者林國賢攝)
綠色直接給付措施,就是讓選擇此制度的稻農,政府每公頃直接補貼2萬元以現行稻穀每公頃6千公斤產能,每公斤賣出比公糧輔導收購價23元高出2元為計算,可賣出15萬元再加上2萬元補貼,扣除成本後,每公頃獲利約10萬元。)綠色直接給付的配套措施,必須和「休耕補貼」銜接:休耕補貼一年補助一期作每公頃4.5萬元,將來政府提供綠色給付6萬,同樣採雙軌制,選擇綠色給付的地主,將休耕土地經營權交由政府,再由政府統籌以每公頃3萬元租給青農。此措施等於政府只出3萬,而休耕地補助等於變相提升到6萬元,也可擺脫「農地租金4.5萬元」的低價罵名;且政府花較少的經費取得休耕地,耕作者也同樣比過去更低的費用承租農地,是一種雙贏政策。
按照新政府農委會的規畫與預期,採行雙軌制後,年輕稻農、專業稻農,會選擇綠色給付,老農繼續依循舊制保價收購;降低對老農的衝擊,也減緩稻米價格下跌壓力,更符合經貿組織規範。綠色給付雙軌制,不論對稻米、休耕地,最終效益的體現在於擴大農民生產意願,將休耕地活化轉作其他非基改雜糧作物。
在稻穀保價收購已成選舉政治的操作手段,失去糧食安全與市場價格穩定的功能後,面對稻米市場自由化的開放壓力,新政府農委會開出紮紮實實的農業改革第一槍,已挑動既得利益者:糧商的敏感神經。

-----------------------------------------

農業補貼政策
李武忠

台灣政府一再宣稱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迫切性,而農業往往是談判折衝的焦點,若未事先做好因應對策恐將延宕貿易自由化腳步。
一直以來農業補貼和關稅減讓是國際貿易談判的爭議焦點,而美國更是農業補貼大國 (農業每年平均得到政府直接補貼達164億美元,佔農場凈收入的24% ),各國對於美國補貼扭曲生產的做法大表不滿。迫於國際壓力和龐大財政負擔,美國政府也開始調整農業補貼政策,日前通過的五年期(2014-2018)新農業法案將終止於1996年開始實施的固定直接給付措施,過去該補貼與農產品產量和面積相連結未考慮糧食價格或者農場收入。
問題是目前美國絶大多數農産品供應來自2% 年銷售100萬美元以上的農場,使得近3/4的政府補貼係落入中大型農場主的口袋,根據1995-2011年統計分析,美國農業補貼前20% 的受益者獲得總額90% 的補貼,由於補貼的分配不均導致農民收入兩極化,背離了農業補貼政策的初衷,引發外界強力批評,要求改革聲浪四起,但因涉及政治選舉因素遲致今日才定案。

不只美國如此,日本安倍內閣也正積極針對過去的農業補貼缺失進行改革(包括採多面向功能給付、環境保護給付、中山間地域等直接給付、稻米採直接給付和米價變動補償給付等)一來提高農業經營效能也為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作好準備;中國官方亦積極探索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反觀泰國政府為拉攏農民透過農業補貼政策,每年花費國庫92億美元以高於市價50% 左右的價格向農民收購稻米並企圖控制國際稻米價格,反造成稻米大量囤積 (約1800萬公噸),形成巨大虧損(超過40億美元) 無法如期支付農民的米款,金額高達36.6億美元,讓農戶深陷債務泥沼引發社會動盪。
台灣政府每年所編列農業總預算1309億元中高達六成三(844億元)係用在福利措施給付,確實對其他經費產生排擠作用,例如攸關農業競爭力提升的農業科技研發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經費分別只編列72億及16億元,且多項補助缺乏有效監控機制,假農民充斥(農業人口僅54.4萬人,請領老農津貼人數達67.5萬人,每年投保農保則高達145.4萬人)腐蝕大量農業補貼費用,不僅造成國庫龐大支出也延緩農業結構調整速度,讓台灣農業仍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農家經營規模偏小(每戶平均耕地面積為1.1公頃);農民平均年齡偏高(平均年齡63歲);專業農戶比率偏低;農業總所得偏低(不到100萬元);採友善環境耕作比例偏低;各項補助缺乏有效監控機制等,無法因應貿易自由化所帶來國內農產品市場開放的衝擊。
台灣政府想要順利加入FTA ,R EC P,TPP等就必須對過時和不當的農業政策和農業補貼進行改革。除了重新調整預算分配,調高科技研發、產業輔導、生態永續等經費比重外,對於現行與世界貿易組織(W TO )規範相違背的農業補貼如:稻穀保價收購(2012年花111億元)、肥料價差補貼(2012年花近30億元) 、機材價格補貼、電費補貼等應該儘速著手逐年調整;同時積極推動農業所得直接給付,友善環境生產及維護給付,所得穩定措施,實施農業災害保險制度,強化農產品安全檢驗認證等等與現行生產補貼脫勾,才能跟上貿易自由化腳步進而提升台灣農業整體競爭力。


原文網址: 未雨綢繆的農業補貼政策 | ETtoday論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02/330082.htm#ixzz2umQgvwCu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大紀元2016年0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我國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2歲,農業人力面臨斷層危機、以及小農經營型態缺乏規模效益等問題,為根本解決農業發展困境,必須建構吸引年輕人返鄉從農的環境,農委會研擬「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方案」,預計6年投入新台幣33億元,輔導1萬8千位青年成為未來主力農業經營者或幹部,期待透過青年投入農產業、產銷互助合作、品質與創意加值等策略,為農業發展注入新驅動力。

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表示,農產品要優質、安全、創新且有特色,才有競爭力;農產品除開發加工以外,也應與休閒產業結合,農民經營範圍才會廣大。
陳文德說,估計未來10年老農慢慢退出經營,而年輕人進入就需要計畫性的培訓,農委會從今年開始提出青年就業培育方案,未來6年要培育1萬8千人,10年要培育3萬人,政府打算6年之間投資33億元,作為教育訓練。
培育計畫將與嘉義大學合作,從培訓體系與實際操作部分,培養青年農民,目的就是提升農業競爭力,提升年輕人從農的意願,農業確實能達到相當水準。
推動青年農民專案輔導
陳文德表示,青年投入農業可能遭遇的「技術」、「資本」、「土地」等問題,需要分別尋求不同單位協助,102年起推動的百大青農輔導,以2年個案陪伴輔導方式,整合該會及地方政府各項資源,組成輔導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協助解決農地、設施興建、經營資金、技術提升、財務管理、資訊工具、加工研發、行銷等各項問題,甚至給予設施設備、3年零利率專案貸款等協助,讓青年農民穩健經營,進而擴大規模或創新、加值、發展,成為標竿並帶動其他青農。
青年的創意、熱情與堅持是經濟、社會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如第1屆百大青農盧紀燁所建立「壽豐印象」產銷平台,除依據消費需求規劃作物種植外,也讓農產販運過程的成本直接回饋生產者,藉由產銷平台整合小農產品,以土地、青農與食材故事進行行銷。盧紀燁更期許自己可以建立一個以生產者為主體的農企業,讓企業獲利回饋生產股東,開創新產銷模式。
另一名雲林的青農李星辰,雖家族在桃園地區經營竹筍產業有成,但他考量生產基地擴大不易、加工廠規格與國際標準有落差等問題,毅然決然地前往雲林,設立符合國際規格的新一代製程筍類加工廠,除輔導當地農民共同建立斗南的竹筍產業外,更整合台南、屏東筍農,再創產業榮景。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指出,第1屆百大青農輔導2年期間,累計動員投入超過5,660專家輔導人次、設施設備補助超過2,480萬元、協助申請專案農貸超過1億3,900萬元、導入新品種或技術超過180項次、協助產品或故事設計超過260件、導入資訊或自動化系統超過30項、補助創新加值經營企劃執行超過400萬元等資源,讓百大青農擴大規模逾500公頃、產品通過驗證逾240項、加工研發逾100項、通路拓展逾350項,整體產值平均提升61%。
青農聯誼會 有你不孤單
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盛表示,未進入百大青農者,每個縣市都有「青農交流聯誼平台」,大約有5,600名,他們平常都會聚在一起,除了農委會給予組織訓練、技術輔導外,也會彼此交流關於生產或是相關資訊。根據以往經驗,青農回去後除了技術外,在經營管理上也會遇到問題,無法及時解決,透過這樣的平台,讓彼此互相連繫,年輕人有伴,從農之路不孤獨。
他指出,農業不全是老農,現在也有很多青農,有的是為了照顧家人,有的是希望能為家鄉做改變,很多都帶有使命感,像是徒步環島,第一次就募到200多萬元,讓部落居民有免費公車可以搭。
張致盛坦言,輔導青農也有辛苦之處,現在的青農跳脫傳統,不是只要補助,他們會質疑制度面的問題,或是對國內產業制度及行銷都有很多意見,不過他認為這樣很好,可以藉此修正並改進,是輔導青農最大的收穫。◇

-----------------------

目前台灣農民平均年齡為 62 歲,但有位七年級留歐青年,歸國改種有機歐洲蔬菜,現為淡水「德安居有機農場」的主人。
http://goo.gl/D0tjR2
他在屯山里的農場,映入眼簾的盡是色彩斑斕、品項豐富的歐洲蔬菜,如歐洲防風草、櫻桃蘿蔔、義大利櫛瓜等。他期許能在自己的家鄉,透過親耕及行銷,開創食尚農業新氣象。
青農陳韋宇表示,有機耕作大不易,在決定扛起鋤頭的那一刻,要突破的不僅是栽培技術面的困難,還有如何打破家人對於農業的傳統思維。青農加油!有機農業,堅持下去!

--------------------------------

台灣年輕人不願事農耕 農民平均年齡達61歲
www.hellotw.com 發佈日期:2010年06月08日 09: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大 中 小   收藏 分享 列印

  84歲的賴清標務農一輩子,曾經多次當選台灣「全台十大傑出農家」、「育種能手」等。但是,如今他一家4代近20口人沒有一個是農民,即使有一半的孩子們仍住在鎮上。

  像賴清標家裏的晚輩一樣,台灣年輕人不願意做農民的很多。台灣農村人口340萬,佔總人口的15.1%。幹農活的人從1999年的77.6萬減少到2008年的53.5萬,在總就業人口中不足一成。

  賴清標的家在台北縣大甲鎮鄉下,門前一大片水田栽種著當地的特産芋頭。三層樓的房子只住著他和一個孫子。

  大甲鎮以鎮瀾宮出名。鎮瀾宮建成于清代雍正年間,這一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內供奉著媽祖佛像,是當地人信仰的守護神。

  大甲鎮另外一個有名氣的是「好米」。台灣多次評選的「台灣好米」中,大甲屢屢佔據「十優」中的一席。這裡是台灣良質米的主要生産區,也是「台中秈稻10號」的發源地,大甲鎮農會碾米廠更是「台灣好米」的主要供應廠。

  300多年前,大甲就有農耕開發的記錄。1669年,鄭成功部將劉國軒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今天大甲鎮上的「營盤口」及鐵砧山的「劍井」,即為當時屯墾留下來的遺跡。如今大甲鎮專門設立「稻米産業文化館」,保留當地稻菽文化本源。

  記者希望走訪地道農家,當地農會便把記者帶到賴清標家。談起當年的農活兒,賴清標興致勃勃。從人工插秧,到機器耕作,再到當年學習育種並獲得表彰,他記憶猶新。他承認今天的農活兒與當年完全不一樣。由於土地少,效益有限,4個孩子都不願意種地,他家的地多年前就租出去了。他的手藝,也只好傳給妻子的表兄弟。坐在他身旁的表兄弟今年也74歲了。他説,已經將農活兒交給其中一個兒子去做,土地不多,只需要農忙的時候幹幹,其他時間在汽車廠幹活。至於種稻還是種其他作物,表兄弟説,就看市場了。不過,種稻穀有政府部門「平準基金」保障銷售,不用擔心價高價賤。

  陪同採訪的台北縣參議陳先生介紹説,現在台灣有種趨勢:農民不種地,種地的不是「純農民」(公司)。農民下一代大多不想再從事農耕。包括他這個有土地的農民,家裏下一代沒有一個務農。年輕人都進了城,現在農民的平均年齡高達61歲。

  為了鼓勵有文化的年輕人回到土地上,發展現代農業,台灣正在探索一種「大佃農,小地主」的模式。台灣農民戶均土地僅1公頃,通過把一家一戶的小土地租給大佃農,希望達到兩個目標,第一是解決農民年齡結構老化的問題,第二是提高效率,讓青年農民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的經營效率。同時當局輔導精緻農業、休閒農業,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年輕人吸引到土地上來」。

  據説上述策略有一定效果,有志者看到農業的前景。大甲鎮農會總幹事劉先生就是去年從城裏公務部門回到養育他的大甲鎮。不到40歲的他雖然不從事直接的農耕,但他表示:「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根本,回來為農業服務,是我的意願。」(記者 向建國 施春)


每天多吃一口飯之效益
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提高1公斤之效益
內部效益
活化休耕地5,600公頃
我國近5年平均稻榖產量每公頃約為5,882公斤,每人每年增加白米消費1公斤,即增加3.3萬公噸稻榖消費,可活化約5,600公頃休耕農地。
增加稻榖產值及週邊經濟約10.5億
增加稻榖消費3.3萬公噸,提高稻榖產值6.9億元;並增加代耕、育苗、肥料等週邊產業產值約3.6億。
減少休耕給付約2.5億
休耕農地種植綠肥每公頃補助4.5萬元,活化5,600公頃休耕田可節省約2億5千萬元休耕補助,降低政府財政負擔。
每人每年提昇白米消費量1公斤,可提高稻榖產值及週邊經濟約
10.5億,減少休耕給付2.5億,共創造經濟效益約13億。
外部效益
生態保護
水稻田是台灣許多生物重要的棲地,增加稻作面積有利於多樣性的生態保護。
氣溫調節
水田區溫度較週邊區域平均溫度低3℃,較都會區溫度低7℃;每公頃農地種植稻作時,所達到之冷房效果,相當於620台1噸家用冷氣開機12小時之功效;5,600公項稻田約可省下約1億度電力。
有調洪蓄水及補注地下水功能
1公頃農田每滯留10公分雨水,可蓄留1,000公噸的水;5,600公頃可續留約560萬噸的水。
吸收二氧化碳具減碳效果
每公頃水稻田每日平均可吸收約423公斤二氧化碳,相當於3,200輛汽車行駛1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5,600公頃稻田每日共可吸收約2,370公噸二氧化碳。
資料來源:農糧署稻作產業組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 > 農糧業務 > 稻米專區 > 提振米食消費之推廣文宣 >每天多吃一口飯之效益 https://bit.ly/3kIOh8O


一、台灣地區稻米生產情形:
台灣地區一期水稻面積19.5萬公頃,稻米生產量123萬公噸,每公頃產量6,310公斤。
二期水稻面積14.5萬公頃,稻米生產量67.5萬公噸,每公頃產量4,672公斤。
彰化縣一、二期水稻面積55,166公頃,產量33.3萬公噸,水稻品種以台農67號、台稉8號、台稉9號、台中秈10號為主。(台東縣水稻面積13,719公頃,產量69,944公噸)
日本水稻面積177萬公頃,稻米生產量1,186.3萬公噸,每公頃產量6,702公斤。韓國水稻面積105.5萬公頃,稻米生產量712.5萬公噸,每公頃產量6,753公斤。
二、水稻的成長過程:浸種→育苗→插秧→孕穗→充實(結穗)→收割  
水稻為禾本科,在溫帶地區一年只能種一期,但在熱帶地區一年可種二期,苗齡約3吋能將秧苗移植至水田,生長天數120日即可收割。一株水稻大約可長出27支分蘗。若以台農67號水稻為例每年第一期每株稻約可長27穗,每穗約有80至100粒稻穀,合計每株稻可結稻穀2,000至2,700粒。每餐所需食用的米每杯約150公克(2碗飯)含8,300粒米,每碗飯大約白米4,000粒是二株水稻的收成,1碗白飯3.5元(每公斤白米35元計算)。台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白米消費量為54.17公斤(2000年)
田中碾米廠 https://bit.ly/3VHtOU7


公告110年第1期作公糧稻穀收購數量、價格、期限暨濕穀計價方式。
公告事項:
一、每公頃收購數量(乾穀):計畫收購2,000公斤,輔導收購1,200公斤,餘糧收購3,000公斤。
、每公斤收購價格(乾穀):計畫收購稉種稻穀2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5元;輔導收購稉種稻穀23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2元;餘糧收購稉種稻穀21.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0.6元。
公告110年第1期作公糧稻穀收購數量、價格、期限暨濕穀計價方式(農業部全球資訊網) https://bit.ly/4eD83N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