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全球最難負擔房價的城市!房屋擁有率僅51% - 自由財經
最近看了一篇研究報導,大意是說,當多數人將一生大部分的精力和花費,都用在買房子時,那麼那個社會就不會有什麼創造力了,其經濟發展也會陷入停滯。
我雖然不是什麼學者,但我卻曾思考過這個問題。現在看到這個報導,才知道世界上某個角落的學者,與我的想法竟然有相通之處。那是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的奧斯瓦德(Andrew Oswald)教授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發現,
如 果美國某州的住房擁有率上升,就預示著這個州的失業率最終會上升得更多。其立論的根據如下,當人們購置自有房屋居住時,會通過三條途徑破壞就業,包括降低 勞動力的流動,增加通勤時間,抑制新企業的創立。而這位學者並得到數據證明:住房市場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負面的「外部效應」,並進而抑制了經濟活動的靈活 性。
該篇報導僅簡單說明如上,但我將它的立論,套用在我們實際的周遭生活,不就是如此嗎?當一個年輕上班族購買房屋成家立業時,因為資金有 限,一定會住在郊區,就要花較長的時間通勤到市區上班,下班回來已筋疲力竭,基本上不會有力氣去做創新思考,或冒險創立事業,而且房屋已固定在那裡,也不 太可能為了換工作而頻繁換屋,交互影響下,就降低了勞動的移動力。
再者,由於房價高漲,為了購置自有房屋,年輕人不得不背負沈重的房貸壓力,並因而減少消費和其他活動。
根 據我國主計總處的社會指標統計年報的報告,我國自有住宅率隨國民所得增加而逐年成長,近十年來政府亦針對各族群推出不同的住宅貸款補貼政策,帶動另一波的 購屋高潮,依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2008年自有住宅率為87.4%,若與1988年比較,20年來自有住宅率增加9.6個百分點。若與主要國家比 較,我國自有住宅率高於英國及澳洲68.3%、美國67.8%、日本61.1%。可見自有住宅率的高低與民眾的生活品質好壞無關。
由此觀察,台灣的自有住宅率太高了,可能是經濟成長的阻礙,政府的住宅政策是否也該有新的思考才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