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憲與子貢 一貧一富各有風采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3日, 2019
元 趙孟頫《甕牖圖》卷(局部)。圖繪子貢見原憲於其居所,桑木為門軸,破甕為窗口之陋室,以昭示君子以德樂道之理,故事出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公有領域)
孔子的弟子中,有的生活貧困,譬如顏回、原憲;有的善於經商,富甲天下,譬如子貢。一貧一富,在孔門之中,各有千秋,演繹得斑斕多彩。
原憲,字恩,據說是魯國人(一說宋人),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居住在魯國。他所居住的環境非常狹小,只有一間小屋子,而且屋子的構造極為簡陋,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屋頂蓋著新割下的茅草。房門由蓬草編成,四處透著亮光。門軸呢,則用折斷的桑條作成。窗戶上放著破甕,以此將小屋分隔為兩個小室,再將粗布衣服塞住破甕口。這般光景,儼然是修道士的居所,頗有隱士之風。
至聖先賢半身像 冊──原憲(子思)。(公有領域)
一到下雨天,這樣的草屋常常是上漏下濕。原憲住在這樣的屋子裡,臉上沒有絲毫的憂愁之色,他能端端正正地坐在屋裡彈琴唱歌,自娛自樂,仿佛心中自有桃花源,仿佛心靈世界飛翔著鸞鶴,自由自在地翱翔於天際。
子貢,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其人才思敏捷,善於辯論,也善於做生意。他跟隨孔子學習,後來到衛國作官,又在曹、魯之間經商。因其經營有道,賺下千金產業,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儒商,也以卓越的辯才留下傳奇。
至聖先賢半身像 冊──端木賜(子貢)。(公有領域)
當年,齊國田常想要叛亂,調動齊國幾位重臣的軍隊攻打魯國,好為自己謀得時機。孔子聽說此事,派子貢遊說列國。子貢憑著出色的辯才,改變了五國十年之內的局勢,既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了吳國,還使晉國更加強大,同時促使越國稱霸。
這次出使在史上很有名,成為千載傳奇。子貢憑著卓越的才華,雄厚的財力,與各國國君交往,甚至能和諸侯分庭抗禮,所到之處很受世人尊敬。
有一天,子貢穿著暗紅色的禮服,外面罩著素雅的長衫,駕著他的駟馬大車,去看望原憲。原憲居住的地方,那條巷子非常窄小,子貢的「豪車」根本無法通過。他只好下車,穿過小巷去見原憲。
原憲戴著裂口的帽子,穿著沒有後跟的破鞋,拄著藜草作的藜杖去開門。子貢說:「唉!先生,您生病了嗎?」言外之意,您怎麼會是這般模樣?
原憲接著話題,為子貢闡述了一番他對「貧、病」的理解。他認為,一個人沒有什麼家財,可稱為貧;光學卻不會實踐,這才叫做病。原憲認為自己是很貧困,但可沒有生病。
子貢富甲天下,卻也很有修養。聽了這番話,他很禮貌地退後幾步,臉上露出羞愧的表情,以示對原憲的禮待與尊重。
孔子的這二個弟子,一貧一富。貧者,可以安貧樂道,不為外界所動,榮辱淡然;富者,可以匡扶一國,保全周禮的延續。或許他們知道,學道學藝,跟家境出身沒有關係,跟財富多寡也沒有關係。當他的心擺放對了,無論貧窮富貴,地位尊卑,都不能動搖他的心志。這二人的故事,各有千秋。@*#
(參考資料:《莊子・讓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卷六十七)
責任編輯:王愉悅
---------------------
趙孟頫(1254—133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詩文清遠,書畫復唐宋古風,為後世所宗。本幅山石無皴,僅鉤勒輪廓,後填以青綠,人物衣紋行筆柔暢有力,有唐人古風。故事出於《孔子家語》,描繪子貢見原憲,以昭示君子以德樂道之理。畫幅右下有項元汴千字文「索」字編號。
沈趙孟頫(1254—133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詩文清遠,書畫復唐宋古風,為後世所宗。
此幅引首「甕牖圖」有二,分別為明人姚綬、金湜所書。拖尾除有子昂自題,亦見有元人倪瓚、張雨、顧瑛等題識;明代題跋則有姚綬、沈周、史鑑、項元汴等江南文士、鑑藏家,清季入內府,此作傳承有緒。本幅除了呈現趙孟頫較為特殊的青綠山水人物繪畫風貌,同時也是研究元、明題
跋書蹟的重要文獻資料。
法令依據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1項第3、5、6款。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典藏或財產編號故畫001012
古物保管單位(所有人)
國立故宮博物院
所在地理區域臺北市 士林區
古物保存所在地 其他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數量1件
保存現狀有損傷但狀況穩定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 https://goo.gl/aoBS7R
------------------------------
「萬世師表」,而今天封面所選的是 趙孟頫 的 甕牖圖,圖中所繪是有故事的…
****************************************
孔子死後,他的學生 原憲 選擇隱居衛國,住在簡陋的房子裡。
有一天,在衛國當宰相的 子貢 坐著駟馬高車登門造訪,又因為原憲住的巷子太小,只好跟隨從們一起下車步行。
原憲出門相迎,子貢看到老同學穿的破爛隨便,就開玩笑的說:「嘻!先生何病?」
原憲聽了只說:「沒有錢叫窮,學了道不能實踐的才是病,我是窮,不是病。」
子貢聽了面有愧色,猶豫了一下就離去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rk2j.html)
****************************************
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北部院區)
【元 趙孟頫 甕牖圖】
Teacher Exemplar for a Myriad Generations: Confucius in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rint Through the Ages (Northern Branch) 
【Window of Broken Pottery】
Zhao Mengfu (1254-1322), Yuan dynasty
Handscroll, ink and colors on silk, 27.1 x 100.5 cm
展期(Dates):2017/07/01 ~ 09/28
陳列室(Galleries):202, 208, 212
****************************************
文物賞析: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詩文清遠,書畫復唐宋古風,為後世所宗。圖繪子貢見原憲於其居所,桑木為門軸,破甕為窗口之陋室,以昭示君子以德樂道之理,故事出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經商相魯致富。原憲,宋人,少孔子二十六歲,樂道隱居而貧。
  本幅山石無皴,僅鉤勒輪廓,後填以青綠,人物衣紋行筆柔暢有力,有唐人古風。畫幅右下有千字文「索」字編號,卷後則有項元汴題識「明嘉靖卅年(1558)秋八月重裝于天籟閣」,並有「原價五十兩」之記述。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 貼文 - https://goo.gl/ZGWn1g


中國好富人子貢和中國好窮人原憲 || 友好生活
2016-06-26 由 秦朔朋友圈 發表于文化
水姐/文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所記載,大部分弟子的職業走向是從政和從教比如子路、子羔、子游、閔子騫、子賤、冉求、冉雍、宰我、曾參、孔忠、公西赤、巫馬師、樊遲等,身居高官,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很大;子夏、子張、顏回、漆雕開、宓子賤、商瞿、閔損、有若等,著書立說,不僅繼承孔子思想,還開創了自己的思想門派。這裡面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從商的弟子子貢,另一個是隱士原憲。
中華儒商第一人:子貢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古同子贛)。據《端木氏家譜》記載,子貢的父親叫端木巨,母親是蘧氏。蘧氏懷孕期間曾夢見神賜以寶玉,周景王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前520年),子貢誕生。傳說中,子貢三歲即知人善惡妍媸。
《綱鑑易知錄》中所記載,炎帝生於姜水,故以姜為姓;皇帝生於姬水,因此以姬為姓。而《史記》記載,皇帝有兩個兒子,長子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生了顓頊,顓頊傳二十多世到了鬻熊(楚國的先祖,周文王、武王的老師)。他有兩個兒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親的名字為姓,名端木典。端木典成為端木姓氏的始祖。端木典後裔是端木舒,端木舒八代後裔是端木伓,端木伓生端木巨,端木巨生端木賜。
雖然子貢從商,但還是不耽誤他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十哲之一。他是衛國人,曾做過衛國和魯國的相,後來棄官從商。從商,特別是做個像子貢一樣的中華好商人,需要有五個基本條件:
一、有天賦,敏感性強。衛國的首都是朝歌,商族移民眾多,商業氣氛濃厚,衛國國君實行「通商惠工」政策。子貢對從商有特殊天賦和敏感性,「賜之敏賢於丘」(《說苑•雜言》),子貢思維敏捷,孔子都自認不如。「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孔子說子貢能夠不受官府之命,而經商營銷,猜測行情,而且常常能猜中。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子貢早就知道——「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禮記•聘義》)
二、善學習,善言語。子貢非常善於學習,經常向孔子求教,論語中提到「子貢」43次,提到「賜」17次(大部分是孔子呼喚子貢)。並且他非常懂得學習這件事情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學到的東西都可以用到今後的經商生涯里。他學業上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言語」的高超水平——「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三、性格溫和,處世有原則,交友廣泛。「子貢,侃侃如也」,子貢的性格,非常容易與他人接近。「子貢文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論語•陽貨》),意即我討厭抄襲別人卻以為聰明的人,厭惡不謙遜以為勇敢的人,厭惡攻擊別人的短處以為正直的人。孔子教育他:「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四、不貪,就是在任何情境下不貪心。子貢做官的時候是「清官」,從商的時候是「廉賈」。清官何解?子貢曾經代表魯國的使者出使到越國,勾踐「送子貢金百鎰、劍一、良矛二,子貢不受,遂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廉賈」一般是指「販賣商品時做到價廉物美、薄利多銷的商人」,「廉賈歸富」出自《史記•貨殖列傳》。
五、行萬里路,熟知情報。子貢跟隨孔子十幾年周遊列國,掌握了各國的內政、外交、社會經濟。他在經商中經常如魚得水,因為熟知市場行情規律。以前做生意的主要特點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一個地方的低價貨物到另一個地方高價賣出,轉手貿易。對一個事物認識深刻,理解力和執行力又超強,是歷代商人能夠「家累千金」的主要方式。就算到了如今這個信息發達的年代,這次英國脫歐,引發全球市場震盪,了解國際市場信息和猜中趨勢的人,就能獲得不菲收益。
子貢的經商活動一旦開始就從未終止,而且都是在儒學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所以他作為中華儒商第一人,在政治、外交、文化、個人修養等方面也沒有落下。因此,孔子評價他是「瑚璉之器」。(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不是全才,也是不可多得的有用之才。)子貢剛入門的時候,對孔子是有過懷疑的,直到三年之後,才發覺自己真的不如孔子(東漢王充《論衡•講瑞》: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在他心中孔子是「百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的人物,他還將孔子比作日月。「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
中國好富人還需要四個特別要求:
一、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把自己活成一個靈活的公器,助益他人。他主動結交政府官吏,拿出部分利潤投之於社會,得到的支持也多。他還資助孔子周遊列國,講學論道。另外,他還用自己賺來的錢去贖買魯國的奴隸,讓其獲得人身自由,但拒絕接受官府的獎賞。還經常把錢拿給官府讓他們去做有益於百姓的事情。是否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不僅是靠現世占有的財富的多少來計算,更要靠社會認同與社會貢獻來衡量。換到如今,就是在一個薄情的社會,做一個多情且有力量護著儘可能多百姓的人。
二、道德堅持。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占有的是較多的社會經濟資源,如何使得這些資源不被濫用,依靠的不僅是法律,更有道德的束縛;孔子教育他「貧而樂,富而好禮」。舊時商人常自稱「陶朱事業,端木生涯」,子貢在後世商人心裡地位很高,就是因為子貢真正做到了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貫穿與他的從商之中。「生財有道,合乎禮儀」,「若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儒」和「商」可以充分結合起來。如今,儒商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的內涵是:崇仁尚富,富而不驕;隆禮厲義,富而好禮;智而有信,誠信為本。
三、大局觀(國家觀、國際觀)很重要。孔子教育子貢,國家治理好需要「足食」、「足兵」、「民信」,如果非要一條一條捨棄,第一條捨棄的就是「去兵」,第二條是「足食」,而「民信」是絕對不能捨棄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一個好富人,必然也是心懷國家的人。子貢總覽當時王國之間的關係,作為外交使者,使得吳國滅亡、齊國大亂、越國稱霸、晉國強大,成功改變春秋後期王國間的政治格局,把魯國的問題放到國際大背景下,借用外部勢力之力量,運用商業競爭中「借刀殺人」之策略,非常巧妙隱秘地將戰爭禍水引向他國,保全自己。國家之間的關係有時候特別奇妙,如今這個比誰更差的年代,堅持住自己的發展格局尤為重要,如此,中國國運能常盛。
四、文化傳承,商道總結。文化並不那麼虛,那麼刻意,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認同和自覺行動。子貢是孔子親自教育出來的唯一一個商人,子貢極力宣揚恩師博大精深的學問,在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形成了各種現在所謂的無形資產。子貢到訪諸國,國君們都予以極高禮節待之,諸國國君雖然不願意重用孔子,但對其道德文章卻非常重視。為後世做貢獻,也是好富人思維。
原憲甘貧
同樣是孔門七十二賢,原憲就更有個性了(世稱「個性狷狂」)。原憲生於公元前515年,宋國人(今屬河南商丘,也有說他是魯國人,待考證)。原憲出身貧寒,他比孔子小36歲,比子貢小5歲。年幼時候就拜孔子為師了。他曾經是孔子的家宰,卻拒收任何俸祿;孔子死後,他就隱居去了,住在衛國一個小巷子裡,茅草蓋的屋頂,蓬蒿編織的門,破瓮做的窗。房子經常漏水,他卻整天端坐在裡面,興致勃勃地談琴唱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稱:「孔子卒後,原憲退隱,居於衛(亦說居於魯)。」
子貢曾去探望原憲,他坐著駟馬高車而來,由於原憲住的巷子實在太小,高車根本無法通行,只好下車步行,看到原憲衣冠不整,就問他是不是病了,原憲很生氣,說,沒有錢叫貧窮,學了道不能實踐的才叫病,我是窮,不是病。子貢很慚愧,只有知趣地走了,原憲站在門口,高歌《商頌》。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戶瓮牖,揉桑以為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子贛聞之氣乘肥馬,衣輕裘 ,中紺而表素 ,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原憲冠葉冠,杖藜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衽襟則肘見,納屨則踵決子韓曰 :「嘻,先生何病也?」原憲仰而應之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子贛逡巡,面有愧色,不辭而去。原憲曳杖拖履,行歌《商頌》 而返,聲滿天地,如出金石。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故養志者忘身,身且不愛,孰能累之?《詩》曰:「我心匪石,不能轉也 ;我心匪席 ,不能卷也 。」此之謂也。
《新序•節士》
唐朝人吳筠有《詠原憲子》詩:「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 晏如,弦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學習原憲,中國好窮人,也有幾個條件:
一、隱士的那種窮,是自願的窮,是要堅持自己的內心而自願的窮。原憲甘貧,貧賤不能移,就是儒家一直以來堅持的東西。什麼叫養志忘身?就是強調精神的高潔遠勝於物質的富有。儒家一直被視為精英學問,自願的窮,能做到的又有幾個人?隱士文化在中國如此得到推崇,幾千年來,也是因為稀少,要當一個好窮人,比當一個好富人難上加難。好窮人並不淡漠世事,隨遇而安,而能貧困中砥礪自己的品行操守(《論語•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原憲就能做到「久處約」,顏回在孔子心中德行排第一,就可以做到長處樂。
二、好窮人的那種窮是知恥的窮。《論語•憲問》中寫道:「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知恥,也包括知道自己所有缺點,沒有好勝心、沒有自誇、沒有怨恨也沒有貪慾。在這樣時時刻刻反省的環境中,更能知道世界的深度,個人批判自己的深度亦然。什麼都不做,是因為知道自己做了可能對自己好,對別人和這個社會不好,所以有時候,甘願當個窮人,是因為不想為虎作倀,不問世事,是世事問了也沒有用。惡念和惡的世界是一直存在的,有時候避開他們並不是怕他們,而是要看清他們發展的規律,瞭然於胸。
三、好窮人安貧樂道,即使有一天變成了富人。「原憲桑樞」就是安貧樂道的意思。人有時候為了實現自己的信仰或理想,寧願處於貧困惡劣的環境中。《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這個不僅是儒家信奉的道德,也是基督教所信奉的,耶穌對門徒們說,我告訴你們,不要為吃什麼擔憂,也不要為穿什麼憂慮。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服。好窮人想富,隨時有本事富起來,就是不想做不想做的事情,隨時可以捨棄富的生活。
無論是富是窮,從事什麼行業,人應該修煉自己,這是老祖宗一直在告訴我們的事情。無論窮人富人,如果都沒有時間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質,那麼這個國家能走向何處?蒙昧和野蠻似乎已經走了那麼多年了,但是能閃爍千年精神的人物還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那幾個。如今這個世道,誰能放棄自己的很多東西,去做一個純粹的思考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rk2j.html?fbclid=IwAR1d5e7W9cEKPoUIgcaez_Blv_0La9kLvfWtW5wcKbavOIq1lT3lBY1aOxQ


元代趙孟頫書畫作品《瓮牖圖卷》欣賞
2017-10-08 由 鄉情安徽網 發表于文化
元代趙孟頫書畫作品欣賞《甕牖圖卷》,尺寸:27.1×100.5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書畫復唐宋古風,為後世所宗。圖繪子貢見原憲於其居所,桑木為門軸,破甕為窗口之陋室,以昭示君子以德樂道之理,故事出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經商相魯致富。原憲,宋人,少孔子二十六歲,樂道隱居而貧。
姚綬書法題字:甕牖圖
金湜隸書題字:瓮牖圖
金湜(生卒年不詳) 字本靖,號太瘦生,明鄞縣人。1441年(正統六年)舉人,入太學,以善書授中書舍人,後升太僕寺丞。憲宗即位,賜一品服,出使朝鮮。擅書法,五體俱能,有漢晉風度,又善畫竹,並題詩其上,人稱詩、書、畫「三絕」。著有《皇華集》、《朽木集》等。
本幅山石無皴,僅鉤勒輪廓,後填以青綠,人物衣紋行筆柔暢有力,有唐人古風。
趙孟在畫後跋曰:"右子貢見原憲圖。要見貧無諂。富無驕之意。乃為盡其能事耳。然二子同出夫子之門。以道德為悅。豈以貧富為嫌哉。子昂。
畫幅右下有千字文「索」字編號,卷後則有項元汴題識「明嘉靖卅年(1558)秋八月重裝於天籟閣」,並有「原價五十兩」之記述。
元代趙孟頫書畫作品《瓮牖圖卷》欣賞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e3LQ9Q


【典故新解】朝聞道 夕死可矣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4日, 2019
〈老子過關〉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孔子說「朝問道,夕死可矣」。後人對這句話有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曾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時,說「我終於得道了」。那麼孔子最後聞的什麼「道」?得道後他的表現又如何?為何能「夕死可矣」呢?
孔子十七歲時,第一次拜訪老子,正碰上老子在魯國主持葬禮,於是孔子學習了婚喪朝聘等禮制上的流程、細節等。
孔子三十四歲小有所成,第二次向老子問「禮」。老子一看孔子躊躇滿志的樣子,就潑他一盆冷水:「良賈深藏不露,君子大智若愚。驕氣、慾望、做作、好高,這些對你沒有什麼好處。」孔子回去後三日未語,認為老子像龍一樣深不可測。
孔子第三次拜訪老子,開始談「仁義」。老子說:天地日月星辰都依規律而行。你還是效仿自然行事、順著規律進取,這是最好的。你急著標榜仁義,如同敲鼓去找逃亡的人,鼓聲越大,逃亡的人跑得越遠。孔子回去後,開始研究易經。
《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孔子五十一歲時還沒有領悟大道,第四次向老子問道。老子告訴他:「道」是不可獻人、不可送人、無法說清、不可傳人的。當你對道有正確認知時,道就會駐留你心中;當你行為符合道時,道就會在你身上體現。
老子還提到「神采真實的遨遊」:對古時的「至人」來說,仁、義只不過是借路與暫住。他自由無拘遨遊太虛,生活簡單純樸,不欠人財物與感情,也不施人財物與感情。逍遙自在是無為,簡單純樸易生存;不欠別人的,也不還別人的。
孔子回去後,三個月閉門不出,終於對「道」有了正確的認知。他再次拜見老子說:「我終於得道了……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與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麼能教化他人!」老子高興地說:「孔丘得道了!」由此可見,孔子最終領悟的是「道法自然」的大道。
聞道後的孔子是怎樣的呢?他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此時的孔子,連人的基本生活狀態都忘記了,忘記了吃飯,忘記了老、死,心中充滿了得道後的殊勝喜悅。他還是一個普通的人嗎?
「朝問道,夕死可矣」很多人理解為:早上聽到(明白)了真理,晚上死了也行。沒有得道的人,能做到嗎?很多修佛修道的人,修了幾十年,臨死時他想到的不是阿彌陀佛、老子,他牽腸掛肚的是股票、房子、汽車、孩子、老婆呀,人世間留戀的東西很多呀。他雖然聽說也學習了真理,可是他根本做不到「夕死可矣」,因為沒有真正領悟大道。
也有學者,用「捨生取義」、「殺生成仁」來理解這句話。可是現在所謂的義、真理,很多是假的,甚至是邪惡的,許多人為此拋頭顱、灑熱血,還有恐怖分子用人體做炸彈,看起來「不怕死」,其實只不過是謊言鼓動下的一時衝動,並非人理智的表現。
「朝問道,夕死可矣」是修煉人的一種境界,他的精神已經同化於宇宙、天地、自然之間。人世間的一切得失、軀體的存亡,對他來說,已經無所牽掛了,早已沒有概念了。換句話說,他已經達到了真人、神的境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