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至親離去:微笑告別,也是一種學習
生命驛站
專欄作家 發表於 2018-07-30 
作者\陳世琦
何老先生是我的岳父,早年在埔里鄉下以收舊貨、打零工和種幾分薄田來養育六個子女。就像臺灣早期農村的父母,他和我的岳母潘氏一心一意教育子女讀書上進。
我的姨舅們也沒有讓老人家失望,一個個學業、事業有成,正要回報他們老人家時,何老先生竟被診斷罹患肝癌,而且無法治療。
生命驛站
當時,親人們在他老人家面前絕口不談他的病情,但私底下,每個人都打算各自孝順、沒有遺憾的作法。有人帶他旅遊,國內國外;有人帶他求醫,大間小間。
我們夫妻則是帶著岳父母去當義工,各個義賣園遊會、慈濟活動都有他們的身影。
也帶他們去寺院體會「一切為因果法,而寂滅為樂」的佛法真諦。
反倒是他們兩位沒什麼打算,只是做一個樂於配合的人。基於對子女的信任,雖然孩子們沒有太多解釋,但只要是子女的一片孝心,想必就不會錯吧!
兩年多來,都在某醫學中心就診。一次,因腹部嚴重疼痛,連夜送到慈濟大林醫院急診,目的是住進心蓮病房,接受最好的症狀控制。但是在電話中,其他的姊妹慌了:「為什麼要接受安寧療護?爸爸一定會好起來呀!」
會決定緊急送到安寧病房住院,還有另一個考量是:萬一這是癌症急遽惡化的開始(畢竟何老先生已七十歲),甚至危及性命,至少可以避免在普通病房般被插管、電擊、送加護病房的痛苦。
推薦閱讀:談死亡忌諱?臨終規劃:生死兩相安不留遺憾!
但是其他姊妹完全不做此想,對安寧病房完全不能接受,頻頻要「刀下留人」、要「轉醫學中心」、要「父親的病情好起來」……。兩年多來,大家逃避去想癌症、死亡的問題,這一刻又想推翻這不爭的事實。
「刀下留人」之後,無奈地送走他們。心裡只是想著:「不知道父親會不會受苦……」。也遺憾在此之前,沒能跟他老人家好好商量,以致他自己也不能為自己做主。雖然我自己是醫師,雖然有慈濟這千載難逢的因緣,還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走了。
面對至親的死亡,就像面臨上了船即將遠行的他。船號已經嗚……嗚……的響起,如果硬要去拉他,結果就是兩個人都跌落水裡
之後,照顧方式差別更明顯。一方是繼續鼓舞他的求生意志:「爸,你要快點好起來,我們再去日本玩。」以為憑意志力就可以戰勝癌症。另一方雖然仍不敢直接談論病情(這是臺灣人的人情義理),但把握當下,傾聽陪伴,鼓勵他把話說出來。
推薦閱讀:當摯愛遠逝:你可以回憶,但不要沉溺
之後,病情急轉直下,也有多次面臨要不要急救的問題,還好都撐過去了。兩位老人家也知道可能不會好了,但未來在哪裡?希望在哪裡?這種沉重壓力在他倆身邊的人都感受得到。
「去心蓮病房看一看吧?看會不會舒服一點?」爸爸終於說出口了,除了宣示面對死亡的威脅,也是成全我們夫妻的一番心意。除了感恩,我們也佩服父親的人生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