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職位最高的神明是「玉皇大帝」,其實玉皇大帝只是神界的執行長,祂之上還有董事會,其中包含了董事長-「太上老君」、常務董事「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合稱「三清道祖」,是道教中世界創造之初的大神。
玉帝上面還有大老闆? https://bit.ly/3mumPO3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又名《清靜經》或《常清靜經》,作者不詳,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道教稱太上老君西遊崑崙山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經仙人轉傳傳授,葛玄筆錄而傳世[1][2]。學者推斷此經出於六朝或唐代[3][4],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之題記,當為依託者所題。從內容文字來看,此經似乎深受大乘佛教的中觀哲學和初唐重玄學的影響[5]。
本經篇幅短小不足四百字,教人靜心清神、遣欲入靜、得性悟道,被道教視為修煉性功的法寶,乃道士日常誦習的功課之一。
題解
太上老君,以老子為原型演變而來的道教神明。道教奉《老子五千文》為至道妙言,敬太上老君為「無上大道」的化身,常分身救世、教化帝王[6]。
常,指恆久、經常、常住。《易·繫辭》:「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常清靜經》:「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清靜,指意境不煩擾,清心寡欲,無為和靜,為修煉內丹的基本原則[7]。《清和真人北遊語錄》:「無為自得,是謂真清靜,聖賢與之也」。《真仙直指語錄》:「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
道書或作清「淨」,與「清靜」意略別。《道教義樞》:「慧心明鑑,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本際經》云: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內容
簡介
《清靜經》分上下兩章,上章言好清靜則得道,下章說勿貪求而沉苦海。
經文中所載述的心法,有三個層次。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慾以致清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中觀見地,得到諸法清靜、常應常靜的「常清靜」。最後,降本流末,助化眾生,學習「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無限充實與動力,達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

《清靜經》或《常清靜經》--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8]。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9],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西遊義趣】之九:磨難──無形的煉丹爐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7日, 2018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歷世應化圖說》第五化-受玉圖,老君見元始天尊。(公有領域)
唐僧在平頂山經歷的磨難,是觀音菩薩找太上老君三次,二人協商後,一起定下的方案。
《西遊記》第35回,悟空、八戒、沙僧合力破除平頂山一難。當他們準備離開時,太上老君攔住他們,要悟空歸還五件寶貝。這時悟空才知道,原來寶貝和那兩個妖怪,都是出自老君家門。悟空耍性子,當即抗議,「你這老官兒,好生無禮,竟然縱放家屬為害。」
太上老君說,不干他的事,是菩薩找了他三次,借人借物,才托化了這場磨難。目的是為了考驗他們,取經的心是否堅貞。
唐僧在平頂山的磨難,是觀音菩薩找太上老君借人借物,演化出的方案。圖為來自印度世界遺產那爛陀寺、波羅王朝公元9世紀的觀音菩薩像,現藏於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Hyougushi/Wikimedia Commons)
《西遊記》中,作者吳承恩用了四章的篇幅,敘述平頂山一難。悟空被壓在三座大山之下,那巨大的壓力,讓人看得心神俱驚。悟空八戒沙僧大戰群妖,只見殺得天昏地暗,鬼神驚動;戰得聲如霹靂,震動山川。
悟空費盡心思,為救唐僧、八戒和沙僧,進出蓮花洞,騰那乖巧,運作神機。當最終答案揭曉時,原來是菩薩的演化,這場演化實在巧妙。
換個角度看,觀音菩薩向老君借了兩個看管煉丹爐的童子,借了幾件寶貝,不動聲色地演化了一個環境——平頂山蓮花洞,作為正邪大戰的「戰場」,磨練取經團隊。
從行文中看不出菩薩是怎麼演化出來的。只知道,菩薩借走童子和寶物之後,就有了蓮花洞中的一切以及壓住悟空的那三座大山──須彌山、峨眉山、泰山。
金角、銀角大王在天上可是太上老君的兩個童子,專門看管煉丹爐的。圖為東漢魏伯陽撰寫的《周易參同契》,是中國煉丹史上之理論著作,圖為書中魏伯陽與弟子煉丹的插圖。(公有領域)
悟空除妖功底一流
而自從進入平頂山地界,悟空為了打消唐僧的恐懼,去打聽有關妖怪的詳情。日值功曹知道平頂山這一難,取經團隊面臨的對手很厲害,於是化作樵夫,與悟空透個訊息。
悟空見到樵夫,直說自己可以派山神、土地神遞解妖怪起身。
樵夫一聽仰天大笑,對悟空說:「你原來是個瘋和尚。」
「我不瘋啊,這是老實話。」悟空很有底氣地說道。
悟空見多識廣,護送唐僧一路走來,見識了多少神仙,仙脈極廣;一路降妖除魔,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妖怪也都見識不少。因他心中沒有恐懼,話一出口就很氣派。
樵夫知道平頂山這一難,取經團隊面臨的對手很厲害,所以就問他:「你敢把他怎麼的遞解?解往何處?」悟空的回答,顯出他除妖的功底,很令人振奮。
悟空見多識廣,護送唐僧一路走來降妖除魔,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妖怪也都見識不少。圖為《西遊記》中的插圖-悟空棒打白骨精。(公有領域)
他說:「若是天魔,解與玉帝;若是土魔,解與土府。西方的歸佛,東方的歸聖。北方的解與真武,南方的解與火德。是蛟精解與海主,是鬼祟解與閻王,各有地頭方向。我老孫到處裡人熟,發一張批文,把他連夜解著飛跑。」
悟空沒說假話,他的確人脈、仙脈極廣,在眾神的幫助下,能查到妖魔的出身和來歷,可以把作亂的妖魔遞解到它原來的位置,無論是天上的、地下的、海裡的、陰間的,他都會想辦法解決。實在過不去,就懇求眾神幫助。悟空除妖涵蓋的範圍很廣,能力很強。 
取經真心 令神明敬重
取經團隊成員合力除妖時,表現幾乎都很正面,而在風平浪靜時,就會出現心理狀況。八戒好吃懶做,常常心理不平衡,耍小聰明,逃避磨難,結果常常被抓,被妖怪戲弄;唐僧耳根子軟,不分好壞人,總是用非修煉人的思維想問題。
儘管他們有很多不足,並不代表他們不行。他們真心皈依神佛的這顆心,受到滿天神明的敬重,所以道家玉帝為他們派了四值功曹(值年、月、日、時的四位守護神將),道家神祗比如卯日星官也會相助解難;佛家眾神菩薩、五方謁諦是一直看護著他們。
當初,悟空在老君的煉丹爐裡,經過一番火煆,煉成了一雙火眼金睛。為了幫助他們剔除心中的雜質,修補身上的不足,菩薩演化的這場磨難,也像是一個無形的煉丹爐,好熔化掉他們心中的雜質。
菩薩演化的這場磨難,也像是一個無形的煉丹爐,好熔化掉他們心中的雜質。圖為《本草品匯精要》之修事雲母法。雲母是煉丹的重要材料之一。(公有領域)
另外,這場磨難還有一個解讀角度。雖然悟空除妖能力一流,菩薩輕鬆地演化一下,悟空就要為此進進出出,辛苦不已。為了救唐僧,悟空「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小說作者吳承恩以悟空的除妖能力,烘托出菩薩法力的強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