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129448761-1a4d1fea22454dcb9f9c7a1d56647b46-800x666


世界虹吸咖啡冠軍是她!全台唯一「咖啡六品」只賣320元 | ETtoday 旅遊雲 | ETtoday旅遊新聞(旅遊) - https://goo.gl/fFSC53


 2017-11-17_2010022017-11-17_2010332017-11-17_201050  

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Facebook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Line 分享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在埔里? 日籍女婿追根究柢到Google+
日籍埔里女婿菅 大志是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對母校創立的中興大學演習林特別關注。(記者佟振國攝)
2017-11-17 19:52
〔記者佟振國/南投報導〕南投縣埔里鎮中興大學實驗林(又稱演習林)已有百年歷史,當年除了培育熱帶林木樹苗,還栽種咖啡,日籍埔里女婿「菅 大志」調查相關文獻,推算埔里演習林於1919年即栽種咖啡,不僅是中部最早,甚至名列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地之一也不為過!
埔里鎮南安路旁的中興大學演習林,是1917年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為進行亞熱帶林木教學研究而創設,今年滿100年,園區內早期留下的辦公場所,已被縣府列為歷史建築。
娶埔里妻子的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菅 大志,2007年從日本來到埔里定居,他發現,埔里竟有母校設立的演習林,因為與妻子王淑美都加入埔里咖啡產銷班,也聽地方文史工作者講述演習林早年即栽種咖啡,但如今一棵咖啡樹都看不到,因此,他想了解其中緣由。
菅 大志透過管道取得目前收藏在台大圖書館的昭和6年(1931年)12月14日《臺灣日日新報》,上面就有對埔里咖啡產業的深入報導,埔里演習林種了約40棵咖啡樹,已能產製香醇咖啡,這比官方記載的1936年要早了5年,也比雲林古坑的1934年、台東泰源1935年要早。若再推算這40棵咖啡樹的母株,應在1919或1920年即栽種,他認為,埔里演習林是中部地區的咖啡發源地,甚至是台灣咖啡產業起源地之一也不為過。
菅 大志表示,拜訪在地藝術家黃義永、林耀堂等人,他們說,幼年時也曾在演習林摘咖啡果實來吃,吃完後,一群人就玩起吐籽比賽,這些咖啡樹直到地方闢建南安路時才砍除。
為了紀念埔里演習林咖啡傳承百年,地方也籌劃12月10日舉辦「水沙連咖啡節」活動,邀請鄉親到演習林共享香醇咖啡,還有吐咖啡籽趣味遊戲,並結合音樂、藝術、咖啡展售的藝文市集,讓演習林成為埔里咖啡藝文園區。
埔里鎮南安路旁中興大學演習林今年設置滿百年,園區內的北海道日式建築,已列為歷史建築進行保存。(記者佟振國攝)
1931年的《台灣日日新報》即對埔里咖啡產業有深入報導,比官方記載還早了5年。(記者佟振國翻攝)
------------------------
地方掃描-埔里「演習林」可能是台灣咖啡原鄉
10日, 2017
南投:埔里鎮「演習林」對多數埔里人來說,可能只是座公園,但對長住在埔里的北海道大學農學博士菅大志來說,它是母校在海外拓展的珍貴史蹟,並經考察,演習林應是台灣咖啡的原鄉,著名的惠蓀、古坑咖啡種源很可能來自演習林


 

藍瓶咖啡(Blue Bottle)藍瓶咖啡、美國蛋糕有望登台 首間落腳「在這」│TVBS新聞網 - https://goo.gl/TQKCqg

2017-08-17_1545102017-08-17_1546342017-08-17_154642  


 

〈台北都會〉週五「單車通勤送咖啡」 地點增為12個

2016-12-02

〔記者陳紜甄/台北報導〕週五騎自行車通勤,就有免費手沖咖啡可以喝,領取地點更加倍到十二個!

台北市交通局鼓勵民眾多多使用自行車等綠色運具上下班,指定十二月起每週五為台北綠色運輸日,到明年一月底前,週五早上七點半至九點半騎乘自行車至十二個指定路口,就可享用免費咖啡和小點心。其中,松江民生(西北角)、松江南京(東北角)、新生和平(東北角)、南京復興(西南角)、信義復興(西南角)與市府松壽(東南角)等六處是固定攤位;另六處不固定攤位,則在每週三前於網站公告位置。

  • 台北市交通局指定12月起每週五為「台北綠色運輸日」,騎自行車上下班可免費領咖啡的地點也倍增到12個。(台北市交通局提供)

    台北市交通局指定12月起每週五為「台北綠色運輸日」,騎自行車上下班可免費領咖啡的地點也倍增到12個。(台北市交通局提供)

交通局運輸管理科科長劉嘉祐也提醒,信義復興路口等熱門地點,咖啡約在活動開始後一小時就被領取一空,想喝要提早到。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葉門摩卡-瑪塔莉(Matari)日曬豆 @ 直達咖啡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YMttAk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葉門摩卡瑪塔利

只要講到葉門咖啡立刻令人聯想到風味厚實且狂野的日曬豆

葉門咖啡歷史相當久遠,大約於6世紀由衣索匹亞哈拉地區引進阿拉比卡豆
自古以來葉門的咖啡農 一直遵照老祖宗留傳下來的古法栽種
由於地勢崎嶇不易種植且降雨稀少,咖啡農多挑選梯田或窪地擇地栽種
並且選擇不易受日曬強烈照射之地
此外,葉門農民大多貧窮因而無法購買農藥,幾乎都採用天然有機栽培
馬大利(也有翻譯為瑪塔利)為葉門最知名同時也是海拔最高的咖啡產區
栽種區域集中在葉門首都薩那西邊的瑪塔高地(海拔2000~2400公尺 )

受限於雨量稀少、耕地不足等因素每年產量都不多

葉門摩卡咖啡生豆採日曬方式處理,果實採收後鋪在自家庭院或屋頂上日曬

由於剛開始葉門的咖啡豆是由西南邊的摩卡港出口到歐洲,因此後來便將摩卡港出口咖啡豆稱為摩卡咖啡
品種為阿拉比卡,咖啡顆粒都偏小但硬度極高,其中以馬大利(Mattari, 也有翻作馬塔利或瑪塔利) 最出名且品質最好

帶有濃郁莓果香以及黏稠度特色,在歐美日市場視為上等高價咖啡。豆形呈細長狀,風味強烈厚實帶有明顯的莓果香味
風味敘述: 濃郁飽滿的口感卻有乾淨的風味線條、酸值較低、卻有迷人的果香風味、莓果、黑醋栗、巧克力、蜂蜜、果實感且餘韻持久香甜

中焙-口感表現:
明亮清楚的莓果香、果香、酒香、巧克力、核果、檸檬、酸甘甜的口感、清爽明亮香氣停留鼻腔內表現 (細膩微酸的口感,適合喜愛品嚐果酸的咖啡愛好者)。
中深焙-口感表現:
濃厚清新莓果香、紅酒香、細微巧克力香、花香、黏稠度中等、多變的野性香氣變化回甘香甜! (不酸不苦口感並帶有豐富的香氣變化,適合喜愛品嚐原味咖啡愛好者)。

--------------------------------------------

咖啡地圖 http://zinfa.myweb.hinet.net/choice/choice1.htm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對於咖啡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提到葉門咖啡,很容易就聯想到「摩卡」。

  葉門種植咖啡的歷史相當久遠。到了十七世紀初,葉門的咖啡豆開始由西南端的摩卡港出口到歐洲,歐洲人便將這種摩卡港運銷過來的咖啡豆稱為「摩卡咖啡」。而與葉門隔著紅海相望的衣索比亞,後來也利用摩卡港外銷咖啡豆,以至於衣索比亞以日曬方式處理的咖啡豆,亦常被視為摩卡。

  葉門咖啡的栽種方式仍與五百年前差不多,幾乎都種在高達3000呎至7000呎的山地斜坡上。由於雨量稀少,必須要靠咖啡樹強勁的保水能力來渡過乾旱期。惡劣的成長條件,使得咖啡豆顆粒偏小,但硬度相當高。葉門咖啡的品種也頗複雜,公認的有小豆種的Ismaili與古老的heirloom,還有Adeni與Mattari種。

  葉門咖啡屬於日曬處理,果實採收後通常鋪在庭院或屋頂上曝曬,甚至有一部分是讓果實直接在樹上風乾後再採收(這種方式稱為floating)。

  乾燥後的果實必須研磨去殼,今日葉門還保留著石磨去殼的古老方式,而石磨則是依靠駱駝或驢子來拉動。

  葉門的咖啡產區很多,以Bani Matar(Bany Mattar)省的馬他力(Mattari)所產最負盛名,也是葉門外銷咖啡中品質最高者。

  早期肩負外銷重責的摩卡港,其名稱和拼法甚多,如Mocha、Mokka、Moca、Moka、Al-Mocha、Al-Makha……等等。摩卡港後來因為淤積而廢港,目前改由東方的亞丁港(Aden)及北方的荷得達港(Hodeida)輸出。

-------------------------------------

傻爸の條碼珈琲: 咖啡的原鄉-葉門摩卡 - https://goo.gl/yq5WHf

咖啡的原鄉-葉門摩卡
摩卡Mocha咖啡係指五種摩卡
1.咖啡的第一個出口港-葉門摩卡港(已消失的港灣)
2.用摩卡壺煮出來的咖啡
3.加了巧克力的義式拿鐵咖啡
4.咖啡的原產地-衣索比亞哈拉產區的摩卡咖啡豆
5.最古老的咖啡原鄉-葉門所產的咖啡豆

今天來寫寫我所認知的摩卡咖啡豆...
今日咖啡的發展是約在十七世紀(1600年代)經由伊斯蘭世界葉門的摩卡港傳到歐洲開啟了四百年來的咖啡發展,因此早期從葉門出口的咖啡就被賦予摩卡咖啡這個名詞,然而葉門咖啡是由紅海對岸衣索比亞傳到葉門的,所以衣索比亞哈拉產區的咖啡也被賦於摩卡咖啡的名詞,但在咖啡豆風味豐富性而言葉門更勝一籌,所以葉門摩卡咖啡就成為咖啡原鄉的代名詞葉門最有名氣的咖啡產區當屬-馬大利Matari,所以能喝到正宗葉門摩卡馬大利咖啡,就能追尋到咖啡原鄉的古老風味...
世界咖啡帶在南北緯25~20度以內的赤道帶外,今天我們來看看具有豐富性的咖啡原鄉,東非的咖啡帶
由咖啡原產國-衣索比亞傳到葉門的伊斯蘭世界,之後經由三百年來咖啡東西行,往東傳至印度、爪哇、蘇門答臘;往西經由荷蘭、法國的殖民地拓荒,傳到加勒比海中美洲諸國、南美巴西、哥倫比亞等,造就今日的咖啡世界..
然而在二十世紀初,英國的殖民地經由法國(或英國)傳教士將咖啡豆帶入肯亞進行育種培育栽植,至此,二十世紀咖啡在東非串成一系列的
由北至南東非咖啡帶
葉門、衣索比亞、肯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馬拉威...
所以葉門咖啡在古老咖啡與歐洲咖啡一直是一個窗口,然葉門因地形、氣候及戰亂等諸多因素一直保留傳統咖啡豆的種植,這種葉門咖啡在陡峭水源不充足的坡地栽植,即所謂超限栽植

更驚奇的地方,葉門咖啡屬全日曬咖啡豆,家家戶戶屋頂路旁馬路即為日曬豆場所,在古老的西亞建築裡曬著五顏六色富有伊斯蘭世界風味咖啡豆,可享受這種人間極品的咖啡豆真的不可多得...
圖片來自
或許戰亂連連的國度裡,當你喝到這杯葉門摩卡咖啡更顯彌足珍惜~~~
葉門臨人道災難 2100萬人急需救援

B1. 葉門馬大利摩卡咖啡Yemen Matari Mocha Coffee

這款咖啡不用說就是強調Mocha Coffee,摩卡代表咖啡、消失的出口港、咖啡豆產區(葉門、衣索比亞哈拉)、咖啡沖煮器具....所以這次找到這款傳統的葉門想負盛名馬大利產區的摩卡咖啡,因咖啡栽植在超限坡度與傳統居家屋頂即是巷道水泥地日曬的咖啡豆,還有葉門咖啡可以用咖啡豆似否有一些許碎裂辨識;因帶殼咖啡豆去殼還是用最傳統石磨臼+矇著眼的駱駝獸力進行的,以上可以在Google找到令人驚奇的葉門摩卡咖啡。
風味敘述:葉門咖啡屬於深烘焙的摩卡風味、巧克力、悠悠花香、甜釀酒韻;所有的咖啡元素在這隻馬大利摩卡咖啡上都可以享受得到。

圖片搜尋結果

台灣 咖啡實驗場的潮文青
精華簡文台灣 咖啡實驗場的潮文青
作者:謝明玲 2015-03-31 天下雜誌
調整字體尺寸
開咖啡店,找台灣人;標生豆、烘好豆、種精品豆,都要找台灣人。 台灣人咖啡愈喝愈多,消費量已超越全球人均。 各式咖啡冠軍達人在台灣,耀眼如滿天星斗,街頭巷尾,咖啡館全台林立,卻是店店鮮明,各有各的個性。 在這裡,咖啡看的不是年產量,是咖啡深印在文化裡的重量。

「與大咖同行,品冠軍咖啡」。

二月底,中國廈門咖啡精品生活工作室規劃的「台灣咖啡產區之旅」,在微信上招募團員,標榜和台灣的大師相遇,親手沖泡、實際杯測品評。

行程從廈門搭船到金門,再搭機飛抵台中:先上阿里山看屢獲國際評鑑網站Coffee Review高分評價的「咖啡王子」方政倫,怎樣為咖啡去皮、水洗,用後製變化咖啡風味;再由得到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第十一名的「熱帶舞曲」咖啡莊園園主李高明陪同訪園;再到古坑品味低海拔豆;六天行程,則以到台北參訪「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冠軍」陳志煌的咖啡店Fika Fika Cafe、「台灣第一屆咖啡大師賽冠軍」林東源開的Gabee.等作結。

「很多人想來台灣,」主辦活動的咖啡精品生活工作室創辦人郭曉森說,這是他第一次主辦來台灣的咖啡團,但近年台灣許多咖啡達人到大陸教課,台北咖啡店的多元也吸引著觀光客,「大陸受台灣影響很深。」

台灣咖啡年產量不過約兩百噸,只是亞洲鄰居、年產六十萬噸的印尼的零頭;喝咖啡的歷史也不過百年左右。這幾年,能量卻快速累積。

每間咖啡店都是獨立的靈魂

根據國際咖啡組織統計,台灣喝咖啡的克數,二○一二年較一九九七年,每人平均多消費四百多克。

《台灣咖啡萬歲》作者韓懷宗估算,二○一三年台灣人均消費量達一.三三公斤,已超越全球人均一.二二公斤。

產豆少的台灣,消費絕大多數仰賴進口。台灣進口咖啡豆免稅,近年進口約四十萬包咖啡(一包六十公斤),已是一九九○年代早期的四倍。

其中,生豆進口成長最快。這代表著愈來愈多人進口生豆自行烘焙,對怎樣表現咖啡豆的風味和個性,有著自己的想法。

在台灣喝咖啡,喝的是時尚,也是咖啡主人的生活與積累,淋漓盡致表現在店裝、音樂、選豆、烘焙法等。(見一二八頁「台灣十二家特色咖啡館」)

「咖啡店裡不再像傳統用公播帶,而是從閱讀、音樂,完全展現出異質性,就像每個人有一張可以獨立辨識的臉,」曾編輯過《精品咖啡學》、《台灣咖啡萬歲》等書的寫樂文化發行人韓嵩齡觀察。

根據財政部統計,去年台灣估計有兩千多家咖啡店,創造超過百億台幣規模。

但實際上,光是龍頭星巴克,年營收就已近七十億台幣。人手一杯的超商咖啡更是普及,布點最多的City Café估計規模就達百億台幣;若再加上罐裝咖啡、即溶咖啡、早餐店的咖啡、麵包店裡的咖啡等,現在甚至連歐舒丹、無印良品、詩肯柚木等,各行各業都開始提供咖啡。加總起來,台灣的咖啡市場,估計已有超過六百億台幣的規模。

在台灣,每間咖啡店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咖啡館密度高,咖啡文化也愈來愈蓬勃。

從在寮國種植、進出口咖啡豆,到烘焙、開店一條龍的台中歐客佬咖啡執行長王信鈞舉例,咖啡已是大學餐飲觀光系的專業必修,他自己就在大學教授兩個學期、九學分的必修課。他還在校外開設咖啡專業人才培訓班,一期十天,至今已開了約三十期,學員從十八到八十歲都有。

台灣人早起喝咖啡、中午吃過飯喝咖啡、忙碌談事情喝咖啡、無聊打發時間喝咖啡,蓬勃的啜飲文化積累成沃土,孕育達人紛出。

達人輩出 百花齊放的實驗場

二○一三年,Fika Fika Cafe主人陳志煌打敗挪威咖啡達人,成為第一個非北歐出身的「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冠軍。一四年,不過三十五歲的宜蘭子弟賴昱權,拿到「世界盃烘豆大賽」冠軍;念電子的吳則霖拿到歷史最悠久的「世界盃咖啡大師大賽」第七名;退伍不過一年多的劉邦禹,拿下「世界盃咖啡杯測師大賽」冠軍。從不同領域轉進,卻在世界發光的達人顯示,台灣咖啡不僅愈喝愈多、還愈喝愈精。

和其他亞洲國家不同,這些小巷小弄裡的咖啡角落、達人靈魂,包容各國文化,競相創新研究,成為台灣在亞洲咖啡版圖中最具魅力的原因。

台灣喝咖啡起步雖晚,這五年來人才卻密集而大量投入,搭上世界正在流行的「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

「台灣第一屆咖啡大師賽」冠軍林東源,為五月天阿信開的「StayReal Café」助陣、自創品牌Gabee.也在大陸上市。他觀察,台灣雖有星巴克等大型連鎖,卻更多從進口、烘焙、沖煮、開店一手包辦的小店。他們比創意、比專業。「台灣不愛大規模(的咖啡店),」林東源分析。

地小、異質性高,什麼都自己來的特質,讓台灣咖啡起步晚,卻耕耘得深而細緻。

 

▲ 雲霧繚繞的阿里山間,人稱「咖啡王子」的鄒築園主人方政倫,家裡種茶、種蘭花,他則在山上種咖啡、烘咖啡,找到另一片天空。

引進最好 飆創意、比專業

「烘豆」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走遍台灣、日本等地咖啡館的部落客「咖啡大叔」許吉東觀察,台灣豆子烘得好,許多烘豆師都到香港、中國授課,那兒的人要開咖啡館也都跟台灣拿豆子。

原因是,台灣小、咖啡館多,家家烘的豆量都小,卻因為競爭、互動,競相去找到世界最好的豆,自己烘焙,試驗最好的方法。

許吉東舉例,德國一八六八年就研發的精品烘豆機Probat,二十五公斤的烘焙量,標示著「for shop」(店鋪使用)。但台灣的店鋪,「一公斤、三公斤、五公斤的就算了不起了,」他說。

量雖少,台灣人的反應卻快,對新鮮事物的消化能力也快,和比鄰咖啡店彼此競爭也互動,拚著「我有你沒有的」的企圖心,在咖啡圈內不斷擦出火花。

「世界上所有你想得到的生豆,我們都有,哪一個競標、批次,每個國家、每個莊園、頂級的、最貴的我們都有,」許吉東舉例,台灣是巴拿馬品質最好的競標豆(BOP,Best of Panama)的主要買主之一,一年買進總量的四分之一。「買到巴拿馬莊園主人的女兒都來台灣,」他笑說。

台灣產豆少,卻引進世界所有好豆、好咖啡機、好烘豆機。

「同行都跟瘋子一樣。我們幾乎沒有生活,上班是咖啡,下班就到別人的咖啡店喝咖啡,」他笑說,有同行連蜜月,都衝到瓜地馬拉去看咖啡莊園。

量小質精 本土豆發光國際

這種細究、實驗的精神,同樣顯現在為數不多的本土咖啡豆種植上。

一月,天氣還涼,海拔一千兩百公尺的阿里山上,時近中午了,仍瀰漫著一片低氣壓,雲霧朦朧。

「有霧氣最好,水分足,」二○○九年,在世界幾百支咖啡豆中,拿到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評比第十一名的「熱帶舞曲」莊園主人李高明,一邊和訪客解釋、一邊檢視咖啡樹,提醒員工,「這株的花一開出來就是黃的,要記錄下來,才知道是什麼問題,有什麼影響。」

台南商業職業學校(現台南高商)畢業的李高明,原來從事製造業,代工生產如美式橄欖球、棒球捕手面罩等運動護具,在大陸、越南都設有工廠。他一開始在工廠四周種植栽,研究有機肥、賣有機肥給咖啡農,後來也投入種咖啡。

他以工業管理的精神和態度管理咖啡園。例如,不同年生的咖啡樹,有著不同的新枝分叉狀況、枝條長勢、開花狀況,他會仔細觀察,因為這影響剪枝決策、又影響收成。

又如,有塊咖啡園坡度超過四十五度,雖然因此水分流失得快,咖啡會清新少土味,卻使得採收維護不易,需裝上自動灑水系統。他還要求員工日日記錄下雨時間與雨量等。不同條件下種出的豆,他還要送杯測師嘗味,作為品質改善依據。

在台灣種植咖啡,特別需要這種精神。原因是,台灣種咖啡的條件不優渥,人工成本貴、產量小,無法和生產大國比量,只得比質精。

「光是採果的工資,國外一天兩美元,台灣就要一千台幣,」韓懷宗說。

這種「試驗、改善」的實驗精神,不僅在前端的種植,也在採果後的後製。達人們發揮創意,運用水洗、日曬等各種方式,創造不同風味。

惡搞深究 後製創意大爆發

繞過蘭花溫室的白屋頂,再繞過雲霧繚繞、小丘壑上條理分明的茶園,就到了方政倫的咖啡園。

「量少就可以精作,」三十七歲、被稱「咖啡王子」的「鄒築園」主人方政倫說。他的豆子在咖啡專業評鑑網站Coffee Review曾獲得九十三分的高分肯定。

十多年前,方政倫電機系畢業後,被種蘭花、種茶的父親方龍夫找回阿里山上,也開始種咖啡。完全沒有種植咖啡經驗的他,收了果也不知道怎樣後製處理。

例如,為了讓生豆脫殼,他捏過、搓過、用車碾過、把豆子放在尼龍袋裡摔過。為了烘豆子,他還用鋁箔紙盛著上烤肉架烤過,進炒菜鍋炒過,「惡搞」過好一陣子。

「惡搞下,就有興趣,」原來被叫回山上,覺得生活無聊的他,發現了興味,開始著迷於各種處理法怎樣為咖啡添味:例如,水洗的味道乾淨單一、日曬能保留咖啡豆的甜味等。而發酵時間、用的酵素和菌種、曬的方法等,不同後製的流程都影響風味。

他深入研究,不斷實驗創新。韓懷宗觀察,方政倫這幾年鑽研非傳統的發酵方法,如以果膠分解酵素再加持水洗豆等。

「國外(咖啡產量)都大了,有一套SOP(標準作業程序),反而沒有時間空間變動,」在方政倫眼裡,台灣咖啡的「小」、農民「不受控制」,卻讓台灣有更多空間創造改變。

受國際肯定的效益擴散,過去不鼓勵種植咖啡的台灣山林,近幾年出現了更多咖啡樹。

例如,南投國姓鄉原來是著名青梅產區、外銷日本。後來日本停止進口青梅,又開始種檳榔。九二一後,為了水土保持,農民轉植咖啡,檳榔樹為咖啡提供半日照的最好環境。高聳檳榔樹間的低矮咖啡樹與鮮紅咖啡果,是南投的特殊景致。

這幾年,咖啡農更向外接觸,請來世界比賽得獎的台灣達人來授課,還積極申請國外的精品品質認證。目前,南投已經躍升為台灣咖啡最大產區之一,年產六十噸。台灣豆子共申請到三十八支美國精品級認證,南投就佔了十支。

密集累積的創意與進步在咖啡圈中激盪,台灣咖啡香能量外溢。

台灣品牌在國際插旗,跨足五大洲。

台灣人更發現,雖然咖啡是外來飲品,也可以研發出台灣視角。

四十一歲的凱亞科技董事長兼共同創辦人曾柏偉,愛喝咖啡。接著,他思考「怎樣可以『重複』泡出一杯好咖啡」。

他發現,以往沖泡仰賴手感與專業,咖啡粉的克數、水溫、沖泡的速度,乃至角度,都影響口感。

於是去年,他在Kickstarter上募資,成功募到一二○萬台幣後,整合台灣的電子技術,運用家族內工業用磅秤廠商,發明了一款智慧型電子秤與app,可以精確記錄沖泡的各項數據、手法,以科學手法控制過去似乎浪漫隨性的咖啡沖泡。沖泡後,使用者還能將數據與分析圖上傳,與世界咖啡同好分享互動。

這款獲得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認證為最佳產品的電子秤,還賣進星巴克的精品咖啡典藏門市Reserve,及這一陣子風靡日本的美國「藍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等,app下載超過一萬次。

「以我的角度,台灣要用現有的東西,找出自己的咖啡文化,」曾柏偉說。

除了智慧型電子秤,這幾年還有結合泡茶濾壺創意的聰明濾杯、贏得德國iF設計金質獎的玻璃冰滴咖啡壺等,都在國際舞台發光。

不拚量,而是密集深究咖啡的細緻、發揮巧思,這就是台灣的咖啡軟實力。(英文版同步上線www.cw.com.tw/english)

---------------------------------

足跡遍布五大洲 台灣咖啡品牌插旗國際

不是咖啡主產地、喝咖啡的歷史也不悠久,台灣的咖啡品牌卻反向在海外戰場插旗,甚至創新咖啡飲法。

當35年的老品牌伯朗咖啡在關島年銷售千萬罐以上;當85度C的「海鹽咖啡」登上澳洲《布里斯本郵報》(The Courier-Mail)旅遊專欄,介紹台灣在咖啡加入海鹽的創意,可以強化咖啡的自然甜味,都讓台灣對於咖啡的研究與文化,宣揚國際。

翻開地圖,從澳洲、印尼,到捷克、美國、南非,五大洲都有台灣咖啡品牌足跡。

創新台灣喝法 討好在地味蕾

30年前,老品牌伯朗咖啡就開始外銷,至今行銷40多國,海外已經貢獻咖啡總營收的10%。

伯朗咖啡曾為喜好偏甜口味的捷克製作焦糖拿鐵、或為賽普勒斯製作完全不加糖與奶的純黑咖啡。

又如85度C在美國打敗招牌咖啡登上暢銷榜第一名的海鹽咖啡,想法其實來自台灣人吃鳳梨酥或西瓜等甜食時,會加點鹽的習慣。

不只是義式咖啡、不只是美式咖啡,台灣用獨門靈活產品打天下。

目前佈局印尼、科威特,甚至沙烏地阿拉伯的丹堤咖啡,都會要求合作廠商研發在地商品。如最早進入的印尼市場,目前已經供應台灣沒有的越南咖啡。

台灣烘焙與茶的實力,更與咖啡相輔相成。

以85度C來說,台灣營收約35%來自咖啡;但在大陸,飲料僅佔營收25%,主要以茶為主;美國銷售則以麵包居冠,因地制宜。

壹咖啡在台灣是咖啡專賣店,海外則結合咖啡和現煮茶,有的店還提供現烤麵包、蛋糕等。目前為止,壹咖啡的海外據點已經貢獻集團三成營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