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430983_492289346233074_7029367884821902679_n

把客家話推到兩宋,實在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從客家話的用詞與元曲、章回小說的接近,客家話應該是形成於元代,由征服粵東畬族的元軍帶下來的,更有可能;如果要再嚴格一點,由明代遺留的「軍家話」與客家話的相近來看,明代對於畬族的征伐統治(王陽明、俞大猷),進駐的衛所軍人,對於客家的形成才是真正的關鍵!
(6) Facebook https://bit.ly/3Aamsxp
-----------------------------------------------
(昨日新聞)劉結一提出有些臺灣人自稱「河洛人」來統戰台灣人
以下這篇文章有點關聯,是我幾年前寫過的一篇「福佬、學老、河洛還是貉獠?」發表在新浪部落格,新浪已因政治因素結束台灣業務,此文就消失了。還好有留底,現在正好配合時事拿出來參考。
  在台灣三山國王廟的田野調查中涉及族群之問答,筆者總是以「客家人、河老人」發問,受訪者也都能理解,順利完成田調。
    不過在一次學術研討會後,台中教育大學駱教授對我說,他住在苗栗縣的白沙屯附近,祖籍是泉州,在白沙屯及附近從未聽過及使用過河老人一詞!
    這使我意識到,說福佬話的人群裡,如果祖籍地未曾與客家相鄰,則不會有河老人稱呼!而筆者所進行的三山國王調查之信仰圈主要在粵東,及原屬潮州管轄的漳浦、詔安、平和、雲霄四縣,他們都是與客家相鄰的區域,證實著福佬一詞與客家有密切關係!
    下面是謝重光及黃潛龍的考證,令我茅塞頓開。
關於「福佬」得名的緣由,目前比較流行如下幾種說法。 
  或曰「福佬」是指「福建佬」,因為客家人是廣東人,故把福建閩南人稱為「福建佬」,簡稱「福佬」。這種說法的缺陷是對客家人和福佬人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實際上客家人並不都是廣東人,閩西、贛南都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區;「福佬」也不限於閩南人,潮汕人中說閩語的部分也是福佬。對於閩西客家人來說,「福佬」一詞主要還是指潮汕人。筆者是閩西客家人,小時候家住武平縣,就常聽父老鄉親把潮汕人稱為「福佬」,把潮汕女人稱為「福佬嬤」。這裡稱「福佬」的主體是福建人,客體是廣東人,恰恰與論者的解釋相反。
    或曰「福佬」應為「學佬」,乃因過去客家人很窮,大部分人沒讀書,而村中請來教子弟讀書的先生多是閩南(或潮汕)人,出於尊敬和羨慕,特稱先生為「學佬」,意思是有學問的人,久而久之,便將所有閩南人、潮汕人都稱為「學佬」。這是一種很牽強的說法。實際上客家人雖窮,卻普遍重視文教,有耕讀傳家的傳統;閩南、潮汕人雖然較富裕,對文教的重視反不如客家人。「學佬」之說與事實相去甚遠。 
  或曰「福佬」應為「河洛」,說是福佬先民從河洛一帶遷來,比土著有較高的文化,為了紀念故土,同時要與落後愚昧的土著相區別,故自稱「河洛人」。因為閩南話中「河洛」與「福佬」音近,故被人訛稱為「福佬人」。這是一種晚出的說法。前面兩種說法都把「福佬」作為他稱,這裡卻把「福佬」變成了自稱。但實際上「福佬」之稱往往是帶有貶義的,故爾現實中罕見閩南人或潮汕人自稱為「福佬人」,客家、廣府等相鄰族群的人們也很少有當面稱閩南人、潮汕人為「福佬人」的情況。再說「福佬人」一般認為先世於唐代來自光州固始,而光州固始在淮河之南,與屬於黃河流域處在中原核心區域的河、洛(即黃河與洛水交匯處)相距尚遠,也不在同一個大的政區。河、洛一帶唐代屬於京畿道,宋代屬於京西北路;而光州唐代屬於淮南道,宋代屬淮西路。只有到了元代,光州才被劃入河南行省,但處於河南省的西南隅,屬該省的邊緣,仍然高攀不上處在全省核心地位的河洛。也就是說晚至元代以後,光州才勉強沾得上一點「河」(指河南省)的邊,距「洛」(洛陽、洛水)則仍差十萬八千里。論者為了自高身價,強行攀附「河洛」,難道要把老祖宗入閩開基的時間從唐代降至元代嗎?這當然是行不通的。於此可見「河洛」說之捉襟見肘,杆格難通。
  那麼,「福佬」作為族稱,到底是怎樣得名的呢? 
  我們認為,要正確索解這個問題,第一必須確定它到底是他稱還是自稱,第二必須明確這一族稱出現的時間。還必須了解古今語音的同異以及地名、人名(主要指族名)由粗俗向典雅演變的一般規律;並正視土著少數民族成分在閩南人、潮汕人血統和文化上占相當大比重的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上,把這個問題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得到比較接近實際的答案。
  我們認為,從「福佬」一詞的使用情況來看,就像客家本是他稱一樣,「福佬」也是他稱,是客家人對於閩南和潮汕人的一種帶有貶義的稱號。確定了這一點,也就確定了「福佬」一詞出現的上限,那就是不能早於客家民系形成的南宋中葉。
    因此,所謂從特定歷史背景中考察「福佬」一詞的出現,實際上是要清理南宋中葉後客家與「福佬」兩個族群的相互關係。從宋代開始,特別是自南宋以後,閩南人已大批地成板塊狀地移民到粵東的韓江流域、榕江流域和練江流域,而在這一時期,粵東的西部也已然成為客家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土地、資源等現實利益的矛盾,這兩個族群在粵東的關係較之其在閩西、閩南的關係更為緊張、彼此的隔閡和仇恨也較為顯著。表現在彼此的稱呼上,出現了互相用污衊性字眼相稱的情況。對於客家人來說,可以拿來作文章的是閩南人(包括移居到粵東的閩南人)先民的民族成分。
    我們知道,唐代以前南方少數民族被統稱為「南蠻雜類」[中略] 在閩粵,「南蠻雜類」多稱為「獠」。「獠」的含意很寬泛,有時連「俚」、「蛋」也包括在內。為了區別「獠」內部的不同種落,常在「獠」之前冠以「獦獠」、「俚獠」等名。[中略] 按「獠」字古讀如「佬」。《宋本‧玉篇》犬部第三百六十四:「獠,力道切,夷名。」是「獠」作為少數民族名稱時讀如「佬」的明證。因此之故,元代福建、廣東一帶的「蠻獠」或畬族領袖往往稱為「大佬」或「大獠」,且兩者可以互相替代。因此,「福佬」之「佬」,應是由「獠」字轉化而來,作為他稱,帶有輕蔑和侮辱的意味,或可無疑。 
  至於「福」字,似指這一部份「獠」是從福建來的,「福佬」者,乃福建「夷獠」也。不過,在客家方言中,「福佬」之「福」讀如「貉」,「貉」與「獠」字相配,貶義更強烈,蔑視的程度更深。當福佬人稱客家為「客仔鬼」時,客家人反唇相譏,用「貉獠」之稱加以反擊,是容易理解的。 [中略] 總之,「福佬」一詞,最初是粵東客家人對於潮汕人帶有貶義的稱呼,後來成為所有客家人對所有閩南人和潮汕人的蔑稱,最後,閩南人和潮汕人也接受了這一稱呼,不過排斥了「貉」字,選定了「福」字,並把「佬」字另加詮釋,解為長老之老,或乾脆稱為「福老」。〔1〕
    閩南一帶的方言一般稱為「閩南語」,而把操這種方言的人稱為「閩南人」。但是,這個名稱和實際並不相符,蓋閩南的寧化、長汀、武平、上杭、永定乃是操純粹客家話的縣份,明溪、清流、連城、龍岩、詔安、南靖、平和等縣也都雜有客家人。而除了閩南一隅以外,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海南島以及雷州半島部份地區、浙江南部的溫州、平陽、玉環和舟山群島、江西的鉛山、上饒、玉山、廣西中南部和四川境內的局部地區,也都屬於閩南方言的活動範圍,更尚未論及居住在臺灣以及海外華僑中操閩南方言的廣大人群

    臺灣操閩南方言的人,多擅自把這種語言稱作「臺語」,因此到閩南一帶旅遊之臺灣知識不夠豐富的人,鬧出了「這裏的人也都會講臺灣話」的笑話!閩南、客家自古比鄰而居,客家人稱閩南人為「Ho Lo」,因而有賀老、鶴老、福佬、河洛等不同的寫法。前二者只是記音,不待多言;福建省簡稱閩,廣東人稱成年的男子曰「佬」,閩南人僅居福建東南一隅,「福」字豈能由其獨佔?「河洛」一說素來較佔優勢,然而中原南遷之漢人多矣,何以單獨就這個族群稱為「河洛」?可見此說仍屬附會。
    以浙江、福建至廣東東部為散佈地區的「畬(ㄒㄧㄝ/)客」也是閩南人的芳鄰之一,這個族群的人稱閩南人曰「奧老」,此音即是「甌駱」的叶音,漢朝時居住在浙江南部一帶的被稱作東甌駱,在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一帶的被稱作西甌駱,泉州隋朝時曰溫陵,浙江東南沿海有溫嶺,浙南甌江流域有溫州,溫陵、溫嶺皆音叶甌駱,閩南有甌駱史書漏載。這個「甌駱」被客家人音轉成「Ho Lo」,乃是中國南方固有的族群,如今的「甌駱話」實乃以甌駱人固有的語言為骨幹,長時期漢化之「中國上古語言的活化石」也!〔2〕
〔1〕謝重光《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
〔2〕黃潛龍 臺灣史地大翻案
圖:歷史上曾經隸屬過潮州地圖及語言分佈圖,此圖除陸河縣之外,均為原鄉三山國王信仰區
(6) Facebook https://bit.ly/3Aamsx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