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2022-05-30_2135252022-05-30_2134582022-05-30_2134502022-05-30_213429

滿洲族並非女真人後裔,乃係獨立一系之通古斯民族
2022-05-20
知史 - 滿洲族並非女真人後裔,乃係獨立一系之通古斯民族 https://bit.ly/3M7e1Hq
不知道大家有否閱讀過滿州民族歷史的書籍呢?在香港教育局的中國歷史科課程和大量坊間的教科書中都註明曾經建立清朝,今日人口超過千萬的滿洲族是北宋和南宋時期邊患,金國女真人的後代。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這個史論呢?雖然女真族和滿洲族同樣生活在東北,滿洲族和宋代金國人都以「女真族」自居,而且都曾經建立「金國」(完顏阿骨打的金國和努爾哈赤的後金汗國)令到這個史論看似合理,但這個理論其實錯漏百出,根本就毫無歷史根據。
金國女真族的民族歷史的簡單回顧
金代女真族透過反抗契丹的統治在東北地區建立金國。之後,女真族自從「靖康之恥」後,幾乎全部女真人都南遷至關內,令塞北的東北地區人口寥寥可數,金人的「龍興之地」經歷了一段約100年「空白期」,直到蒙古入侵東北,契丹人起義屠殺女真人為止,關外女真族完全滅亡。而且大部份南遷女真族已經在堪稱「金國靖康之恥」的蔡州戰役中被屠殺殆盡,只剩少量人被蒙古人留下作為軍妓及奴隸,其他則融入漢族。既然女真族已經遭到滅族,那麼何來女真人逃回東北休養生息一說?
女真文字語言和滿洲文字語言的對比
女真人於金熙宗時期由完顏希伊創立屬於金國的文字,稱為女真文。女真文是仿效漢字和契丹文字再根據女真口語的配合,創造女真文字,為一種表意文字。
而根據《滿洲實錄》卷三記載,滿洲文字是努爾哈赤命令大臣葛蓋扎爾固齊(g’ag’ai-jarguci)和額爾德尼巴克什(erdeni-baksi)按照蒙古文字改編而成,再在皇太極在位期間由達海「加圈加點」完善滿文,為一種拼音文字。
看看漢字,今日之繁體漢字以及簡體漢字和商代「金文」象形文字乃是一脈相承,時至今日依然能夠隱約看懂,但女真文和滿洲文兩者不論源頭,種類或者型態都南轅北轍,實在說不上是出自同一個民族。
tou1
而且根據女真文的國際音標dʒu-ʃəbitxə,發音應該約為「Zhu-she Bithe」,Zhu-she意為「女真」,Bithe意為「文字」;而滿文寫為ᠮᠠᠨᠵᡠᡥᡝᡵᡤᡝᠨ,發音應該為「Manju Hergen」或者「Manchu Hergen」,Manju或者Manchu意為「滿洲」,Hergen則為「文字」。
而在其他日常用詞上差異也非常巨大,例如金代的軍農合一制度叫「猛安謀克」,「猛安」讀音為「Meng-gan」指的是「一千」,引申為「千夫長」或者「佐領」,而「謀克」讀音為「Mouke」指的是「氏族」或者「部落」;清代的軍農合一制度是大名鼎鼎的「八旗制度」,而一個非愛新覺羅家族的部落首領一般官至「佐領」,但「佐領」在滿語中被稱為「牛錄​​」讀音「Niru」,而滿語中「氏族」和「部落」被稱為「穆昆」,讀音「Mukun」。
滿、漢、金語言對照表:
漢語
女真語(金)
滿語(清)
文字
Bithe
Hergen
佐領
Menggan
Niru
部落
Mouke
Mukun
從「文字」、「佐領」和「部落」的例子上可見在語言上滿語和女真語也非相同相近之語言。
女真和滿洲姓氏的組成
女真族姓氏只由一個部份組成,稱為「謀克」;而滿洲族姓氏由兩部份組成,排在前面的部落、稱為「穆昆」和放在後面的姓、稱為「哈拉」。
根據《金史》中記載,女真族常見姓氏有,完顏、烏古論、紇石烈、徒單、女奚、兀顏、顏盞、溫迪罕、石抹、奧屯、孛術魯、移剌、斡勒、納剌、夾谷、裴滿、尼忙古、斡准、阿典、阿里侃、溫敦、吾魯、抹顏、都烈、散答、呵不哈......;並未能找到明確的「穆昆」和「哈拉」。
而在大部份的滿洲族姓氏,如愛新覺羅、西林覺羅、伊根覺羅;葉赫那拉、烏拉那拉、哈達那拉、輝發那拉,都能找到明確的「穆昆」和「哈拉」。覺羅「哈拉」常見的「穆昆」有「愛新」、「伊根」和「西林」等「穆昆」;而那拉「哈拉」常見的「穆昆」有「葉赫」、「烏拉」、「哈達」和「輝發」等「穆昆」。
還有,女真族稱呼別人時姓氏名字一同使用;而滿洲族稱呼別人時不會姓名一同使用,而是只喚名不喚姓,否則是不敬的表現。
由此可見,滿洲和女真的姓氏組成完全不一樣。
滿洲服飾和髮型
《三朝北盟匯編·女真傳》中記載女真服飾「衣短而左衽」而宋人的《虜廷事實》中記載女真族服飾:「自古以來披髮左衽」。
而根據大量清朝皇帝、親王的衣服,我們可得知滿洲族衣服領口右衽而且衣袖有類似馬蹄的馬蹄袖,稱為「瓦哈」,讀音「Waha」。滿洲族還有「紅纓蒙古」之稱,可見有戴紅纓帽的習慣,而女真族則沒有。
tou2
而且金代髮型和清代髮型也並非相同或相似。金代髮型中間剃光,腦子側面留下兩條小辮子;而清代髮型則有三種,清初的金錢鼠尾辮,清朝中期的蛇尾辮,和清末的牛尾辮,但都大致為大部份剃光而腦子後留下一條小辮子。
tou3
所以總結出來,女真服飾並沒有馬蹄袖,紅纓帽,領口為左衽,髮型為「地中海」髮型而兩側留辮;滿洲服飾有馬蹄袖,紅纓帽,領口為右衽,髮型為大部份光頭而腦後留下一條辮,差異巨大。
滿族文獻指出滿洲族與女真族毫無關係
滿洲後金大汗皇太極於1635年農曆10月13日頒布詔書曰:「我國原有之名為滿洲、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其無知之人稱之為諸申(女真)。夫諸申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親誼,與我們何干。此後所有人等稱我國原有之名滿洲,若稱諸申,罪之。」,將東北地區的「明代女真」改為民族內自稱的滿洲族,也說明滿洲族本來就不是女真族,一直以來都是滿洲族。
而且根據葉赫那拉·根正(慈禧弟弟的孫子)郝曉輝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也寫到: 「最早滿族是從通古斯來的,也就是現在的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亞可能是受到了俄國哥薩克人的排擠,因而遷徙到中國明朝的東北,被當時的中國明朝政府收留。《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也曰: 「說起清廷,或者說滿族的傳說很複雜,因為所有的資料都是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的往上追溯,也只有六代,到上面第七代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什麼記載了。我們家(葉赫那拉)的家譜上也是這樣。」
而且再加上滿洲族中有一個叫錫伯的部落(即今日少數民族中的錫伯族),錫伯和西伯發音在現代官話裏如出一轍,更能加強郝曉輝先生說法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滿族是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亞的一個獨立分支,而不是女真族的後裔。
滿洲族和女真族墓葬習俗對比
墓葬文化反映了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即使是「硬條件」接近的民族也會因為文化傳統而發展出不一樣的墓葬方式,能反映物質和非物質社會。
滿洲族有「二次葬」習俗,二次葬分兩種:
一種是深冬季節去世的,由於滿洲冬季有很厚的凍土層,不便挖掘墓坑,於是放入停棺後,等半年或幾個月,天氣暖和後,來年再葬。
另一種是因意外死亡的,按傳統習俗為使死者靈魂安息,在墓地停棺一年或三年再葬。
反而女真族沒有這個習俗。先人死後,會直接進行土葬。
女真族和滿洲族雖然都存在土葬非火葬文化,但墓葬文化截然不同,可見滿洲族不是女真族的後裔。
女真滿洲飲食文化對比
由於長期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那裡的茂密森林、遼闊草原,為他們提供了從事遊獵、畜牧的場所,也為他們提供了適於農耕的沃土。所以,到金代,女真的農業產品已經非常豐富了。女真人的穀物種類也很多,有粟、麥、黍、稷、稻、粱、稗、菽、蕎麥、糜等。女真人的肉食種類因其從事遊獵畜牧而多,獲得野獸和豢養的家畜有鹿、黃羊、牛、馬、羊、駝、騾、驢、豬、狗等。
而去過東北滿族或者錫伯族自治鄉或者自治縣的人都會發現這些地區沒有一種食物的店鋪,那就是狗肉。由於滿洲族一向有遊獵的文化,更有部份滿洲族(索倫部,今日的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明清兩代文化上屬於滿洲族,所以也包括在今次的研究中)在遊獵的時候更會人、馬、狗,「三位一體」。馬負責運輸,狗負責探路和尋找並撲向獵物,作為「先鋒部隊」,所以狗在滿洲族這個狩獵民族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滿洲族並不會吃狗肉,而且更是十分崇拜狗,與女真族傳統不同。
再者,滿洲族在祭拜先祖和舉行薩滿教儀式的時候都會使用一種叫薩奇馬的食物作為製品,薩奇馬隨着清朝入關而傳入中原。那麼,如果女真族和滿洲族是同一民族,那麼為什麼薩奇馬沒有在金國進入關內後被傳入中原,而是直到清代才傳入呢?
可見,女真族和滿洲族在飲食上存在極大差異。
女真族滿洲族DNA對比
根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論文,滿族Y染色體單倍群O3(現稱O2)、C3(現稱C2)。
tou4
我們可見遼寧滿族Y染色體單倍群C總比例佔22.52%,其中C3*佔17.39%,C3c佔0.9%,C3d佔4.5%;黑龍江滿族Y染色體單倍群C總比例佔44%,其中C3*佔32%,C3c佔12%。和同屬通古斯民族的達斡爾族、內蒙古鄂倫春族、新疆錫伯族、新疆赫哲族同樣含有較高的的Y染色體單倍群C。而根據考古DNA發現,金代女真族的Y染色體單倍群較多是D2而非C1/2/3。
Y染色體單倍群C1/2/3多起源於生活在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到葉尼塞河一帶的通古斯人;而Y染色體單倍群D​​起源於繩文人,可見滿洲族和女真族父系基因相差極大,是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民族。
滿洲族為何會被誤稱為女真族?
如上面所說,自從女真人遷入塞內後,女真族的「龍興之地」東北地區出現了一個「空白期」,而在「空白期」這段時間裏又一直經歷了一個「小冰河期」,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時期,26年平均氣溫為1.82攝氏度,這一寒冷區域正對應著我國宋朝滅亡和元朝建立。
一些詩詞裏也印證了這個說法。北宋蘇軾時候,荔枝就只能生於其家鄉眉山(成都南60公里)和更南60公里的樂山了。
到了南宋,陸游和范成大均在四川居住過一段時間。
從二人的詩文可知,此時四川眉州已不生荔枝。作為經濟作物,荔枝的種植區已南移到四川南部沿江一帶,如宜賓、瀘州大量種植。
tou5
而「小冰河期」令通古斯草原(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一帶)的草大量失收,大量湖水河流結冰,導致通古斯人賴以為生的漁獵獵物無法回流河流產卵和莊稼牛羊死亡,為了尋找更好的棲息地及獵物,他們部份南遷至今日東北地區的「空白地帶」,獲得女真人留下的生存空間以及土地肥沃、適合漁獵養豬、牛、羊各式各樣莊稼、氣候宜人、富庶的東北平原地區並定居於此,上面的DNA對比也能證明這個說法。
元朝建立之後,由於蒙古人多次派兵西征和要應付戰線宋元戰爭,無暇顧及東北地區的通古斯人口遷入,並未有對其進行征服,因此得以存活並紮根。直到明朝將蒙古人趕回蒙古草原,漢人發現了一堆並非蒙古人的東北少數民族。有鑑於女真人曾經有彪炳的戰績,曾統治漢人百年,有震攝漢人的功效,於是亂認祖宗,冒充女真族,舉起了「女真」大旗,​​向漢人新政權明朝稱臣納貢,並建立撫順、遼陽等的明軍衛所,尋求明軍保護並在東北有穩定的生活。
直到努爾哈赤年代,他以「女真族」、「金國」的身份入侵中原並取得大量成功,又擊敗九部聯軍,威震滿、蒙、漢三個民族,在東北地區統一「女真」各部落站穩腳跟後,皇太極才改族名為原本的滿洲族,結束「女真族」的所有政權,恢復本族族名,滿洲族。   
總結
滿洲族是我國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兄弟姊妹之一,希望本文的能令大家對這個曾經建立「最大實際控制面積」的民族的起源和文化習俗有更深入和正確的認識,謝謝
知史 - 滿洲族並非女真人後裔,乃係獨立一系之通古斯民族 https://bit.ly/3M7e1Hq


野人女真苗裔 赫哲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生的反抗者,被壓迫的赫哲人
附圖採自《維基百科》
1 ,我的尋根溯源故事,很像美國的黑人電影《根》。
我不是遊客,我是歸人!
2 ,我只有兩個間接線索;
一個是我家獨特的年俗:
甲、年年過年,到溪邊砍一棵細長的竹子,繫上白煮肉,樹立在屋頂上;同時在屋頂灑些豌豆米。
乙 ,年夜飯後,到路口立香,燒紙錢。
這兩件事,都是母親帶著我做,父親絕不参預。
丙,入睡時,母親在每個孩子的頭頂上放一把青蒜。
3 ,臺中水湳附近,七八個村子,只有我家豎竹,祭肉,撒豆,祭路頭。母親說,是外婆留下來的年俗,不知其意。
4 ,另一個線索是:
從小照顧我的外婆,住在小東門(武昌)外,希利達女中附近。
5 ,大學念史學系,知道母親傳承的是滿洲人的年俗。讀研究所,追隨先師陳捷先先生,参預了烏拉-阿爾泰學會的學術活動,對於阿爾泰>女真>滿洲人的歷史有了一些了解。
6 ,1988年,臺灣史研究會訪問大陸,我從北京脫團奔赴武昌,展開尋根溯源之行。
到了希利達女中,才知道地名叫“營盤”——武昌將軍的兵營。
很多鄉親圍着從臺灣回來尋親的我(當時還很希罕),說了三四個小時的故事,跟我外婆相關的也不少(外婆只有我母親一個親人)。
7 ,總結有意義的是:外婆他們
是鑲黃旗武昌將軍轄下的小兵(奴才,正規軍),祖上是被努爾哈赤(建州女真)征服的赫哲人(野人女真)。
8 ,從武漢飛北京,北京飛哈爾濱,到佳木斯,轉輾於饒河,同安,富錦轄下幾個赫哲民族鄉之間。
9,我不是遊客,我是歸人!
看到的赫哲人(附圖),都跟我的家人長得很像,真是一家人。
10 ,從小有巴金森症,手抖,沒有留下相片;留下不少文字紀錄,足夠出一本書。從小暈車暈得利害(都得自母親遺傳),尋根之旅是我一生之中坐汽車坐得最長最久的旅程。
11,根據《國家民委網站-赫哲族》條,因為“”慢不朝貢“”,努爾哈赤對赫哲人用兵十七次,每次都擄獲數千人,分給八旗為奴,以防反叛。入關前最後一次,擄獲2552人。
12  , 我的祖先以滿洲奴才的身份,輾轉到武昌定居;我從小卻以漢人身份隨國民黨到臺灣來定居,真是悲哀。
13  ,前幾天李延賀在大陸被捕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
因為金玲老師的關係,我跟他有一面之緣。
他以滿洲貴族富察氏的身份在臺灣混得風風火火,志得意滿,一副高幹君臨臺灣的樣子,想不到在大陸被捕。
14 ,我是滿洲奴才,在臺灣是獨立個體,曾經從“”偏激教授“”晉升到
“”尹嫌“”,
但是,很遺憾,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被捕的經歷。
人生平淡無奇,或許是赫哲人的奴才命吧!
也因為是奴才,天生就站在權力的對立面,掙扎鬥爭吧!
(歡迎分享,引述)尹章義 - 野人女真苗裔 ——天生的反抗者,被壓迫的赫哲人 附圖採自《維基百科》 1 ,我的尋根溯源故事,很像美國的黑人電影《根》。... | Facebook https://bit.ly/44a5X2B

Hezhe_(Nanai)_family

赫哲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