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人物結合「存忠孝心,行仁義事」字樣---玻璃反畫

黃燕清的文字畫「仁」、「心」。圖/台南市文資處提供
台南六甲老屋梁上鐵罐竟藏百幅百年畫作 他全捐市府 | 雲嘉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WqFlwp
台南市六甲子弟張添德數年前在整理老家時,發現一只藏在屋樑上的老舊鐵罐,打開一看裡面居然收藏著近百幅百年前畫作,經仔細檢視,才發現是祖父黃燕清所畫。張添德有感於作品應有專業的保存維護才得以持續傳承,經六甲區長陳啓榮居間聯繫文資處後,決定將作品全部捐贈給台南市政府,陳啟榮說整理後可望集結出版,並持續進行黃燕清生平調查。
陳啟榮表示,六甲地靈人傑,張添德約30多年在老屋梁上發現祖父的畫作,由於畫作時間久遠,已出現泛黃斑駁的痕跡,為避免這些作品進一步風化損壞,將每個作品悉心製作裝裱,妥善保存先人作品。最近因他出版六甲老屋風華,張添義希望祖父的作品能夠有專業單位收藏。
經文資處初步盤整,這批作品多創作於日本大正時期,至今已近百年,類型包含文字畫、民俗人物畫,以及許多畫稿作品。在人物畫作上,可以發現其筆墨暈染以及線條的表現上生動有趣,在人物姿態刻劃上活靈活現。推估黃燕清當時可能是專業畫師,也可能是玻璃畫的專業從業者。
文資處說,由於黃燕清早逝,家族間對於他當時從事藝術創作的往事並不了解,也無從得知其習畫的淵源。不過,透過此批捐贈的內容,例如畫譜〈花影圖帳〉上,黃燕清寫下了「食煙未飽,度工是真。」仍能以此推敲畫師本人藝術創作時的心境及情思。
文資處指出,本批由張添德捐贈的畫作作品經由黃燕清畫師後代子孫悉心維護,保存狀況相當良好,深具藝術及歷史價值,文化局長葉澤山代表市府感謝張添德先生無私捐贈家族收藏,豐厚本市的文化典藏,這批畫作也成為給予即將邁向城市400年的台南,一個溫暖的獻禮。
黃燕清的民俗物畫。圖/台南市文資處提供
台南六甲老屋梁上鐵罐竟藏百幅百年畫作 他全捐市府 | 雲嘉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WqFlwp

2021-09-30_1700192021-09-30_170028


日治畫師黃燕清作品藏屋梁 孫捐南市府盼專業保存
2021-09-29 13:35 中央社 / 台南29日電
日治時期專業畫師黃燕清逾百件畫作、圖譜藏在屋梁一個舊鐵罐中,被孫子張添德數年前整理老家時意外發現,張添德將黃燕清的作品捐贈給台南市政府,盼由專業保存維護。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人員今天指出,張添德數年前整理老家時,發現一只藏在屋梁上的老舊鐵罐,打開一看,鐵罐中居然收藏著多件祖父黃燕清的畫作、圖譜等,但因時間久遠,已出現泛黃斑駁痕跡。
張添德唯恐祖父作品風化損壞,就將每件作品裝裱,又感於祖父作品應有專業保存維護,才得以持續傳承,決定將祖父作品捐給台南市政府。
文資處調查,黃燕清這批畫作多創作於日治大正時期,迄今近百年,類型包含文字畫、民俗人物畫及許多畫稿作品;其筆墨暈染及線條表現生動有趣,人物姿態刻畫活靈活現。
文資處考證,黃燕清出生於1906年,1945年去世,僅享年39歲,家族不了解黃燕清學畫歷程及創作往事,推估黃燕清應是當時的專業畫師,也可能是玻璃畫的專業從業者
文資處人員說,黃燕清作品深具藝術及歷史價值,目前暫時收藏在鄭成功文物館。
日治畫師黃燕清作品藏屋梁 孫捐南市府盼專業保存 | 雲嘉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zUBSnv


日治畫師黃燕清作品藏屋樑 孫捐南市府
2021/09/30 05:30
日治畫師黃燕清作品藏屋樑 孫捐南市府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Y4f5IJ
成大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表示,黃燕清的玻璃畫稿是目前已知保存數量最多,又是少數知道畫師名字的作品。(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六甲區民張添德於3、40年前老家改建時,在屋樑上發現1只老舊鐵罐,打開一看竟然有101件日本大正時期的畫作,距今已近百年,檢視後證實為祖父黃燕清的作品,昨天全數捐贈給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希望能獲得專業保存維護,也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並進行研究。
畫稿101件 孫張添德裝裱保存
捐贈儀式昨天在鄭成功文化館舉行,由文化局長葉澤山代表接受,文資處初步盤點,作品類型包括文字畫、民俗人物畫、玻璃畫的畫稿等,推估黃燕清當時可能是專業畫師,也可能是玻璃畫的從業者,人物畫作筆墨暈染及線條表現生動有趣,人物姿態刻劃活靈活現。
少數留存玻璃畫稿且知創作者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表示,日本時期台灣開始把民間繪畫畫在玻璃後面,當時大多是因為宗教崇拜、新婚、新居落成、店號等,是民間藝術中與工商社會的組成最密切的,畫的時候顏色必須倒反著畫,最前面的顏色先畫,此次發現的作品,是目前已知台灣少數留存的玻璃畫稿數量最多、又知道畫師名字的。
張添德表示,祖父黃燕清(1906-1945)39歲就過世,家族沒有人知道他曾從事藝術創作,也不知道他習畫的淵源,早期父親常利用屋樑的空間收納蒸籠等物品,也將裝有祖父畫作的鐵罐放在一起,直到老家改建時才發現,因自己對收畫有興趣,便將畫留下來。
張︰盼專業保存 讓後代欣賞
由於畫作年代久遠,已出現泛黃斑駁,為避免作品風化損壞,張添德為每件作品裝裱保存至今,他說,他已74歲,年紀越大,保存壓力也越大,因此由六甲區長陳啟榮居間聯繫,將作品捐給市府,讓後代有機會欣賞。
文資處表示,從此次捐贈的畫譜「花影圖帳」上,黃燕清寫下「食煙未飽,度工是真。」可推敲畫師藝術創作時的心境與情思,將進行整理及分類,未來會舉辦展示及推廣。
日治畫師黃燕清作品藏屋樑 孫捐南市府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Y4f5IJ

3687461_2_12021-09-30_1706362021-09-30_1706302021-09-30_1708062021-09-30_1709262021-09-30_1709072021-09-30_170900


日治時期台南六甲黃燕清的畫作今天捐贈市府。圖/文資處提供
台南文化資產保存處今天有一場特別的捐贈儀式,為巿民張添德多年前整理老家時,意外在一個舊鐵罐裡,發現祖父黃燕清的多張畫作,保存數年後決定捐出給市政府。
文資處表示,經初步盤整,這批作品多創作於日本大正時期,至今已近百年,類型包含文字畫、民俗人物畫,以及許多畫稿作品。在人物畫作上,可以發現其筆墨暈染以及線條的表現上生動有趣,在人物姿態刻畫上活靈活現。推估黃燕清當時可能是專業畫師,也可能是玻璃畫的專業從業者。
張添德先生數年前在整理老家時,發現一只藏在屋梁上的老舊鐵罐,打開一看,裡面居然收藏著多件近百年的畫作,經仔細檢視,才發現是祖父黃燕清所畫。由於畫作時間久遠,已出現泛黃斑駁的痕跡,為避免這些作品進一步風化損壞,便將每個作品悉心製作裝裱,妥存先人作品。
近年有感於作品應有專業的保存維護才得以持續傳承,遂決定將作品捐贈台南市政府,經六甲區長陳啓榮居間聯繫文資處後,促成捐贈。
文資處表示,可惜由於黃燕清早逝,家族間對於他當時從事藝術創作的往事並不了解,也無從得知其習畫的淵源。不過,透過此批捐贈的內容,例如畫譜〈花影圖帳〉上,黃燕清寫下了「食煙未飽,度工是真。」仍能以此推敲畫師本人藝術創作時的心境及情思。
文資處表示,本批由張添德捐贈的畫作經由黃燕清畫師後代子孫悉心維護,保存狀況相當良好,深具藝術及歷史價值,今天由文化局長葉澤山代表市府受贈。整理老家發現祖父百年畫作 今捐贈台南市府 | 雲嘉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mf8d3q


台南老家屋樑上舊鐵罐 屋主發現祖父百年前玻璃畫稿
張添德(左)捐出祖父在近百年前的玻璃畫作給台南市政府,由文化局長葉澤山(右)代表接受。(記者劉婉君攝)
台南老家屋樑上舊鐵罐 屋主發現祖父百年前玻璃畫稿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iiaBVS
2021/09/29 13:36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台南市六甲區民張添德,多年前在老家屋樑上發現1只老舊鐵罐,打開一看竟然有近百件日本大正時期的畫作,檢視後證實為祖父黃燕清的作品,今天捐贈給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為現今少數知道畫師的玻璃畫作。
張添德表示,3、40年前發現畫作時,因時間久遠,已出現泛黃斑駁的痕跡,為避免這些作品進一步風化損壞,便將每件作品悉心製作裝裱,為了讓作品獲得專業的保存維護,讓更多人知道祖父的作品並進行研究,因此最近透過六甲區長陳啟榮,將作品捐贈給台南市政府。
捐贈儀式今天在鄭成功文物館舉行,由文化局長葉澤山代表接受,文資處初步盤整,這批作品創作至今已近百年,類型包含文字畫、民俗人物畫,以及許多畫稿作品。
文資處指出,從人物畫作上,可以發現其筆墨暈染以及線條的表現上生動有趣,人物姿態刻劃活靈活現。推估黃燕清當時可能是專業畫師,也可能是玻璃畫的專業從業者,可惜由於黃燕清早逝,後代對於他從事藝術創作的往事並不了解,也無從得知其習畫的淵源。
不過,文資處表示,透過此批捐贈的內容,例如畫譜〈花影圖帳〉上,黃燕清寫下「食煙未飽,度工是真。」可以推敲畫師本人藝術創作時的心境及情思。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表示,此批畫作是目前台灣已知玻璃畫稿保存數量最多的,而且也是少數知道畫師名字的。台南老家屋樑上舊鐵罐 屋主發現祖父百年前玻璃畫稿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iiaBVS


35年前,台南六甲區民眾張添德翻修老家無意間從屋梁翻出1個老舊鐵罐,居然藏有件近百件畫作,署名為祖父黃燕清,因祖父39歲辭世,家族無人知悉其生平,張添德悉心保管,近來鑒於年事已高,擔心後續保存,決定捐給台南市政府,在專家考究下,才知道祖父創作是目前已知玻璃畫稿保存數量最多的。
張添德已年過7旬,保管這批畫作35年,細心裱框,唯恐畫作毀損,他說,當初發現畫,這批畫都捲起來,因年代久遠,多已泛黃斑駁,他雖悉心收藏,但隨著年紀愈來愈大,保管成為一種壓力,希望能找專業單位協助保存,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祖父作品。
他最近透過六甲區長陳啟榮牽線,將作品捐贈給台南市政府,交由台南市文資處盤整,文資處一開始以為是素人作品,找來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判斷,認為這批畫作是目前台灣已知玻璃畫稿保存數量最多,且是少數知道畫師名字的作品。
文資處指出,史料沒有黃燕清相關資料,後人也沒機會認識,推估黃燕清當時可能從事專業畫師,也可能是玻璃畫的專業創作者,未來會協助進行研究。文資處說,從人物畫作上,可發現其筆墨暈染、線條表現,十分生動有趣,人物姿態刻劃活靈活現,作品具有保存價值與藝術價值。
文資處說,這批作品創作於距今約100年前,呈現當時的生活時空背景,此次獲贈共102幅,包含畫作與畫冊,畫的類型則有文字畫、民俗人物畫等,例如以八仙人物結合「存忠孝心,行仁義事」字樣繪成的文字畫,相當有特色。老家翻出百幅超稀有百年前畫作 全贈南市府典藏 - 生活 - 中時 https://bit.ly/39NJYDK

2021092900573020210929005731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台南市市民張添德數年前在整理老家時,找到一個藏在屋梁上的舊鐵罐,打開後發現裡頭藏有多件近百年的畫作,原來是外祖父黃燕清所畫;為避免作品損壞,他將作品悉心裝裱存放,近年有感於作品應由專業人士保存、維護,所以決定將作品捐贈給台南市政府。
張添德表示,這些畫作全創作於日本大正時期,類型相當多元,有文字畫、民俗人物畫、畫稿等。
由於黃燕清很早就已經往生,因此張添德對外祖父當年習畫、從事藝術創作的因緣並不清楚,但從作品來看,可以感受到黃燕清的才華與縝密心思,像是畫譜〈花影圖帳〉,黃燕清就在上頭寫下「食煙未飽,度工是真」等字句,讓後人得以推敲他創作時的心境。
不只如此,經由畫作,更能感受到黃燕清在創作時蘊藏的巧思,從揮灑的筆墨,除可看到他悉心勾勒的生動線條,更將人物姿態刻畫得活靈活現。
文資處指出,從作品展現的創作脈絡來看,推測黃燕清在日治時期,有可能是一位專業畫師,並表示,這些作品在後代子孫用心維護下,保存情況十分良好,深具藝術及歷史價值,感謝張添德慨然捐贈家族的畫作收藏,為文化典藏成就一件美事。
保存近百年 張添德捐外祖畫作屋梁尋獲百年畫作 捐贈南市府 https://bit.ly/39RkUvy
2021-09-30
保存近百年 張添德捐外祖畫作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https://bit.ly/2ZL34bZ
六甲子弟張添德將外祖父黃燕清所畫的畫作,捐贈給文化局保存。 (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盧萍珊、林雪娟∕綜合報導
六甲子弟張添德數年前整理老家時,在屋梁上發現一只老舊鐵罐,裡頭竟然收藏外祖父黃燕清所畫的畫作,有感於畫作需要專業保存維護,透過六甲區長陳啟榮居中牽線,將作品捐贈給市府保存,豐富台南市的文化典藏。文資處表示,這批作品多創作於日本大正時期,距今已近百年。
張添德約在三十多年於老屋梁上發現外祖父的畫作,因為畫作時間久遠,出現泛黃斑駁的痕跡,為避免作品進一步風化損壞,特別將每件作品悉心製作裝裱,妥善保存先人作品。最近因出版六甲老屋風華,張添德希望外祖父的作品能有專業單位收藏。
素人黃燕清畫作令人驚豔,後人捐贈豐富台南文化典藏。(文資處提供)
透過陳啟榮居中聯繫文資處,經文資處初步盤整,作品多創作於日本大正時期,距今近百年,類型涵蓋文字畫、民俗人物畫及許多畫稿作品。成大教授蕭瓊瑞指出,人物畫作的筆墨暈染方式及線條表現生動有趣,將人物姿態刻劃活靈活現,書法也具有一定水準,推估黃燕清當時可能是專業畫師或是玻璃畫專業從業者。
文資處說,黃燕清早逝,家族間對他當時從事藝術創作的情形並不了解,也無從得知其習畫的淵源。
這批捐贈的畫作因子孫悉心維護,保存狀況相當良好,深具藝術及歷史價值,感謝張添德無私捐贈市府,豐富台南文化典藏,該批畫作也成為台南邁向四百年的最佳獻禮。
保存近百年 張添德捐外祖畫作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https://bit.ly/2ZL34bZ


日治畫師黃燕清作品藏屋梁 孫捐南市府盼專業保存
2021/9/29 13:17(9/29 17:39 更新)
日治時期專業畫師黃燕清逾百件畫作、圖譜藏在屋梁一個舊鐵罐中,被孫子張添德數年前整理老家時意外發現,張添德將黃燕清的作品捐贈給台南市政府典藏。(台南市政府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傳真 110年9月29日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29日電)日治時期專業畫師黃燕清逾百件畫作、圖譜藏在屋梁一個舊鐵罐中,被孫子張添德數年前整理老家時意外發現,張添德將黃燕清的作品捐贈給台南市政府,盼由專業保存維護。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人員今天指出,張添德數年前整理老家時,發現一只藏在屋梁上的老舊鐵罐,打開一看,鐵罐中居然收藏著多件祖父黃燕清的畫作、圖譜等,但因時間久遠,已出現泛黃斑駁痕跡。
張添德唯恐祖父作品風化損壞,就將每件作品裝裱,又感於祖父作品應有專業保存維護,才得以持續傳承,決定將祖父作品捐給台南市政府。
文資處調查,黃燕清這批畫作多創作於日治大正時期,迄今近百年,類型包含文字畫、民俗人物畫及許多畫稿作品;其筆墨暈染及線條表現生動有趣,人物姿態刻畫活靈活現。
文資處考證,黃燕清出生於1906年,1945年去世,僅享年39歲,家族不了解黃燕清學畫歷程及創作往事,推估黃燕清應是當時的專業畫師,也可能是玻璃畫的專業從業者。
文資處人員說,黃燕清作品深具藝術及歷史價值,目前暫時收藏在鄭成功文物館
日治畫師黃燕清作品藏屋梁 孫捐南市府盼專業保存 | 文化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9S2Ph6


39n10003s7273qr0792839n60000956orqs64q3539n40000n0ronr45r55n39n5000095n3os42q18939n60000956p23266q4139n10003s72551qs322q39n5000095n6qs7090n3

匠粉:在玻璃上反著畫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匠粉:在玻璃上反著畫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9NOJ04
有一種繪畫技藝,
需要靠「反畫」成就,
也就是說每一筆皆反筆。
需要依靠強大的美術技巧,
以及出色的逆向思維能力。
它就是玻璃油畫,
即在玻璃反面用顏料作畫,
畫面從正面觀賞。
能夠永不褪色,
永葆美麗鮮艷。
晚清玻璃油畫《仕女圖》
玻璃油畫最早是在清初,
由西方的傳教士帶入中國。
相傳在清朝度過康、雍、乾三朝,
西方宮廷畫家郎世寧,
就是玻璃油畫在我國北方的開山祖師之一。
後來玻璃油畫由宮廷傳到民間,
時光流轉,幾百年過去了,
由於玻璃油畫工藝難、銷路窄,
幾乎到了失傳的絕境。
出生於一個書畫世家的裴小苓,
從小就喜歡繪畫。
1980年跟隨父親學習玻璃油畫技法,
堅守創作已有近40年。
堅持玻璃油畫的創作已經有近四十年左右,
是當代玻璃油畫的代表人物。
在玻璃上作畫本來就不簡單,
玻璃本身光滑而難以附著,
再加上要用反筆完成整幅畫作,
當真是難上加難!
玻璃油畫繪製過程複雜,
從選料、擦玻璃、
起稿、勾線條到上色、襯色,
需要經過八大工序。
耗時近一個月才能完成。
由於玻璃光滑,不好上色,
每次畫好一層顏色後,
都要等到顏料完全乾燥,
才能繼續畫第二層、第三層,
構思和顏色的層疊都非常講究。
每一步都做到精益求精,
才能到達到最終完美的呈現效果。
玻璃油畫既有素描基礎,
又繼承了版畫形式,
還兼有兼水彩畫與油畫技法。
需要畫師具有較好的美術功底,
對顏料的選擇和調配也有要求。
如今,裴小苓的很多作品都被收藏家所珍藏,
她也努力地將玻璃油畫技法傳於後人。
裴小苓作品-《迎春秋思圖》:這也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根據《紅樓夢》中的賈迎春所創作,從人物樣貌、形態到表情都描繪的栩栩如生,十分動人。
裴小苓作品-《雍正十二妃》:每一位妃子都各具特色,所處不同的場景,色彩運用豐富細膩,服飾講究,人物刻畫生動形象,具有濃郁的東方色彩。
將這樣古典又不失心意的畫作掛於書房,是不是非常有一番書香古韻呢?
堅守玻璃油畫四十載,
是怎樣的一份匠心和責任。
願這份美麗不會隨著時間消逝,
關注和保護「瀕危」傳統民間技藝,
也是身為中華兒女的一份責任。
無論你是喜歡收藏的還是喜歡工匠作品的,都推薦你添加:匠粉,我們每天都會不停的輸出對匠粉們的精神食糧,如果文章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希望你給我們評論提出,匠粉期待你寶貴的意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x684o2.html


玻璃畫 - Google 搜尋

認識玻璃畫
玻璃彩繪是一種利用玻璃透明性、隔塵性、避污性與防水性之特性所發生的保護作用,以顏料反繪於玻璃背面。
其製作技藝係先勾繪線條,再依序填彩,最後將背景色彩平刷覆蓋,因此從外表觀賞玻璃彩繪的題材,凡吉祥圖案、富貴清供、花鳥虫魚、山川人物……等等在傢具或邊飾之配襯下,益增明朗鮮麗、清新秀雅的感覺。
台灣的玻璃彩繪在日據時期,由於日人力行西化政策加上士紳與日本政商喜愛,使得中上階層住居生活洋化的趨勢更為明顯。又於民國二十年(昭和六年),日本人引進鑲嵌玻璃彩畫等工藝並大量使用在紅眠床、梳妝台、櫥櫃、菜櫥、贈匾……等傢具上,因而造成玻璃彩繪的流行。
光復後受到工業化量產的影響,因而玻璃彩繪由上層社會風靡到一般階層,更由原本鑲嵌在傢具的彩繪而流行。凡新居入厝、祝壽、新婚祝禧、神明像……等等的贈匾,因而民國40年代、50年代可說是台灣玻璃彩繪的全盛時期。到了民國60年代末期,由於便宜又輕便的塑膠製品,和新印刷技術的問世使得原本流行的玻璃彩繪因製造費時、台灣氣候濕熱難保存、玻璃易碎等種種原因而漸漸沒落。
台灣早期玻璃畫之內容大都具有吉祥畫的風味,常見的彩繪內容有福祿壽、金玉滿堂、大船入港、年年有餘、龍鳳呈祥、加冠進爵、財神、四季花鳥、關公圖像、觀音圖像、八仙過海、中式風景、西洋風景、人物…等,少數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繪製昭君和蕃、西遊記…等,種類非常多,常因客人的要求,藝師就會製作不同的內容。
傳統的彩繪玻璃畫現在已很少有人製作,其功能已被新式的匾額取代;民間信仰使用的觀音匾額、關公匾額也改用廉價的彩色印刷製品,傳統的玻璃畫逐漸走入歷史的洪流中,最後只能在民間藝術的展覽場上讓人回憶。認識玻璃畫
玻璃彩繪是一種利用玻璃透明性、隔塵性、避污性與防水性之特性所發生的保護作用,以顏料反繪於玻璃背面。
其製作技藝係先勾繪線條,再依序填彩,最後將背景色彩平刷覆蓋,因此從外表觀賞玻璃彩繪的題材,凡吉祥圖案、富貴清供、花鳥虫魚、山川人物……等等在傢具或邊飾之配襯下,益增明朗鮮麗、清新秀雅的感覺。
台灣的玻璃彩繪在日據時期,由於日人力行西化政策加上士紳與日本政商喜愛,使得中上階層住居生活洋化的趨勢更為明顯。又於民國二十年(昭和六年),日本人引進鑲嵌玻璃彩畫等工藝並大量使用在紅眠床、梳妝台、櫥櫃、菜櫥、贈匾……等傢具上,因而造成玻璃彩繪的流行。
光復後受到工業化量產的影響,因而玻璃彩繪由上層社會風靡到一般階層,更由原本鑲嵌在傢具的彩繪而流行。凡新居入厝、祝壽、新婚祝禧、神明像……等等的贈匾,因而民國40年代、50年代可說是台灣玻璃彩繪的全盛時期。到了民國60年代末期,由於便宜又輕便的塑膠製品,和新印刷技術的問世使得原本流行的玻璃彩繪因製造費時、台灣氣候濕熱難保存、玻璃易碎等種種原因而漸漸沒落。
台灣早期玻璃畫之內容大都具有吉祥畫的風味,常見的彩繪內容有福祿壽、金玉滿堂、大船入港、年年有餘、龍鳳呈祥、加冠進爵、財神、四季花鳥、關公圖像、觀音圖像、八仙過海、中式風景、西洋風景、人物…等,少數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繪製昭君和蕃、西遊記…等,種類非常多,常因客人的要求,藝師就會製作不同的內容。
傳統的彩繪玻璃畫現在已很少有人製作,其功能已被新式的匾額取代;民間信仰使用的觀音匾額、關公匾額也改用廉價的彩色印刷製品,傳統的玻璃畫逐漸走入歷史的洪流中,最後只能在民間藝術的展覽場上讓人回憶。
《萬發》早期 懷舊 收藏 老件 古早 古董 玻璃畫 檜木屏風(手繪玻璃反畫) | 露天拍賣 https://bit.ly/3zPldSc

21446715941712_49421446715941712_81121446715941712_9982021-09-30_17314686471442_1669618499846421_3586667454484447232_n (1)


1626166296346_6133923.jfif1626166296530_6133923.jfif


983b1deb-7a22-4faa-a33d-f1386750960d2021-09-30_175116321d5b5c-1519-4fbc-9ac9-ff8960ecac90a2fa-132c-40f5-b3b3-d28333d3618edefd-62b5-4c45-a457-7fd0e795008e194c-db8e-4333-83b9-10581be61915f484-f198-4eb1-b3f0-df266193658d836b-ac81-477f-83df-b7cf230ff2ed33f9-8e7e-45d8-ab3b-325b0b1866283dab-0261-46c4-a503-1c9ddc0d

反筆玻璃畫
一群女性在玩麻將
一名權貴男子及一名女子和小孩
中華人民共和國,20 世紀下半葉
有輕微掉漆情形,詳見照片
2 張畫作不含畫框的尺寸: 64 x 44 cm
狀況良好,無修復痕跡
拍賣品為 2 幅大型反筆玻璃畫 – 中國 – 20 世紀下半葉 - Catawiki https://bit.ly/3okSHWD


三仙齊聚
(2) 藝策彩繪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iky74V

87988655_2520715591525202_700778606455947264_n87988655_2520715591525202_700778606455947264_n (1)87634881_2520715781525183_1163519731546718208_n87719169_2520715708191857_8361430769800839168_n88136095_2520715684858526_236421027473653760_n87722192_2520715618191866_8912541104704847872_n


玻璃彩繪又稱為玻璃畫,是屬於民間的平面藝術,以平版玻璃為畫版,用毛筆沾油漆在玻璃版的背面作畫,與大陸的玻璃內繪鼻煙壺的畫法相同,玻璃彩繪起源可追溯到清朝,當時小巧的鼻煙壼便可看到彩繪藝師作品,早期的玻璃彩繪作品的創作,必須長時間彎腰,並在密閉空間淋上水銀著色,工作十分辛苦,題材通常以福祿壽、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八仙過海、觀音、汽車、洋房別墅等吉祥事物為題材,畫風十分多樣,畫成後題名裝框,早期裝框材料大部份是用檜木,大都用於親友喜慶婚壽、新居落成、添壽賀誕、開幕誌喜等題材的饋贈禮物,玻璃彩繪大都掛在廳堂以示隆重。
玻璃彩繪也表現於茶盤、花瓶、漱口杯等,題材以花鳥為主,祈求富貴榮華,是早期婚嫁時不可缺少的嫁妝。
臺灣玻璃到了後期(大約一九五零年之後),用比較簡易的方法,將一部份的顏色不再用油漆色料,而用鋁箔金銀紙或色紙襯墊於玻璃版背面,是辨認是否早期文物的依據。然而隨著台灣社會經濟起飛,且玻璃易碎、表面光滑不易表現,玻璃彩繪也逐漸衰退,而且玻璃彩繪笨重且不易保存,當巿場消費趨勢改變,塑膠製品的出現,玻璃彩繪便不再受到消費者青睞,逐漸成為古董收藏家收藏的珍寶。
參考書目: 黃志農著《臺灣玻璃文物欣賞》玻璃彩繪又稱為玻璃畫 @ 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 痞客邦 :: https://bit.ly/3igHeU0
-------------------------------
認識玻璃畫
玻璃彩繪是一種利用玻璃透明性、隔塵性、避污性與防水性之特性所發生的保護作用,以顏料反繪於玻璃背面。
其製作技藝係先勾繪線條,再依序填彩,最後將背景色彩平刷覆蓋,因此從外表觀賞玻璃彩繪的題材,凡吉祥圖案、富貴清供、花鳥虫魚、山川人物……等等在傢具或邊飾之配襯下,益增明朗鮮麗、清新秀雅的感覺。
台灣的玻璃彩繪在日據時期,由於日人力行西化政策加上士紳與日本政商喜愛,使得中上階層住居生活洋化的趨勢更為明顯。又於民國二十年(昭和六年),日本人引進鑲嵌玻璃彩畫等工藝並大量使用在紅眠床、梳妝台、櫥櫃、菜櫥、贈匾……等傢具上,因而造成玻璃彩繪的流行。
光復後受到工業化量產的影響,因而玻璃彩繪由上層社會風靡到一般階層,更由原本鑲嵌在傢具的彩繪而流行。凡新居入厝、祝壽、新婚祝禧、神明像……等等的贈匾,因而民國40年代、50年代可說是台灣玻璃彩繪的全盛時期。到了民國60年代末期,由於便宜又輕便的塑膠製品,和新印刷技術的問世使得原本流行的玻璃彩繪因製造費時、台灣氣候濕熱難保存、玻璃易碎等種種原因而漸漸沒落。
台灣早期玻璃畫之內容大都具有吉祥畫的風味,常見的彩繪內容有福祿壽、金玉滿堂、大船入港、年年有餘、龍鳳呈祥、加冠進爵、財神、四季花鳥、關公圖像、觀音圖像、八仙過海、中式風景、西洋風景、人物…等少數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繪製昭君和蕃、西遊記…等,種類非常多,常因客人的要求,藝師就會製作不同的內容。
傳統的彩繪玻璃畫現在已很少有人製作,其功能已被新式的匾額取代;民間信仰使用的觀音匾額、關公匾額也改用廉價的彩色印刷製品,傳統的玻璃畫逐漸走入歷史的洪流中,最後只能在民間藝術的展覽場上讓人回憶。
玻璃畫收藏展-文章 https://bit.ly/2Y4S6O9
--------------------------
台灣本土文化玻璃的形式美學-玻璃畫
顏料特色
各種顏色凝固後成不透明感、色料性質有輕薄平實感附著力雖強,但怕潮怕氧化幾十年間若無善加防潮,會成塊或成片剝落下來。造形上色約30分鐘後即可凝固, 要等完全凝固後才可再加上,下一層次的色彩,防水效果不強在中國常被拿來用作廟宇或家中佛堂的裝飾用品,在台灣50-70年代,被廣推用在致贈親友祝福扁額上,保存須在乾燥空間理。 
操作程序
1.由師傅或畫家先將畫作定粧成為手稿「母稿與範本」等同SAMPLE以便徒工量產
2.由徒弟將畫稿反過來放在桌面上,上面覆蓋乾淨透明玻璃開始作畫
3.以墨筆沾染黑色漆彩,依畫稿模樣先做描繪黑色框架工作(畫作變成左右相反向)
4.黑色框架成形乾燥之後,再填上各種色彩「若有金色的部份應先填上金粉待乾之後」才可填上各種色彩。中國玻璃畫的顏料以不透明顏料居多,少部分因後面要再套上鋁箔做裝飾的作品才會填用「透明彩」。其目的就是要能讓後方被捏咒’的鋁箔顯現出來,但在畫面外的範圍仍會噴上一層不透明漆作為畫面區隔與收尾工作
※中國玻璃畫是『玻璃-下彩』在畫面上看見的色彩,是先看到的部份先著色,歐式彩繪『玻璃-上彩』所以越上層的顏色是順序上越後層次才上色的。
※本展場畫作由馬芥龍、馬壽元、陳受儀、陳玉峰、潘麗水、蔡草如等多位大師原創手稿打底,由他人連袂分工彩繪作成。
※台灣玻璃畫等同一件件「複製畫」產品,同樣手稿可複製成千上萬件作品,徒子徒孫不同人的模仿,還會有不同的效果產生,早期台灣農業社會為賺一口飯吃,一副副作品還可以用「生產線」方式,一人做一部份大家團結來完成無數多件作品。因為這樣等同另外一種形式的印刷作法與過程這樣的生產方式造成作品顯得匠氣或畫作本身的生命力與設計感較為缺乏
※歐式玻璃彩繪畫多以名人畫作為學習對象。少部分獨一無二的創作型畫作,大都使用於教堂裝飾或皇宮造景,大量被複製的作品則多用為居家裝飾或生活器皿美化之用。
台灣玻璃畫於民國50年間台灣玻璃公司於新竹成立後才以百倍驚人速度大量被運用於民間裝飾或神龕祭祀畫像使用要務上。
最早期的台灣玻璃畫是採用金剛砂直接撞擊玻璃表面製造圖騰效果的噴砂玻璃畫為開始
※展場正面左邊第一幅畫上有重要錯誤敗筆之處,以下為馬芥龍老師口述林秀聰記載:這幅圖畫為桃園三結義裡面的人物,1.中間的關公手裡拿的書經歷史記載應為「春秋」這本書,畫面上以黑筆彎曲潦草帶過甚至沒有字不對2關公手裡這本書攤開也不可以,那好像意味著「散財」之意,畫中的春秋那本書應該要捲成桶狀稱為「冊」如此才能居財.至於張飛的關刀朝外就畫對了,因為刀口向外→殺別人不殺自己→能得外力相助
※展場展向包刮有食用水果盤玻璃彩繪、漆器、匾額、畫框、明鏡裝飾、佛龕神明、畫像、風景人物花鳥不同形式展示作品,其他請參考「認識玻璃畫」講義與展場介紹單
玻璃畫收藏展-文章 https://bit.ly/3F520Ql
2021-09-30_1846551397821324-4131897345_n (1)1397821324-1298696042_n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