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什麼意思?
就是心量特別大,無邊無際的世界都包括了,無量的世界都在你心中。開始學佛,什麼都不要看,師父告訴你怎麼做,就老老實實落實,比什麼都快。開始我啥都不參加,什麼磕多少頭、誦多少經,放生、送往生,別人說“放生你咋不參加?那也不慈悲呀”?我說“真正的好好落實就是放生”,把自己的智慧放出來,有智慧了,再幫助眾生把智慧的生命放出來,那才叫真正的放生。稀裡糊塗的攀緣,到賣魚那兒、賣鳥那兒訂日子,訂好了,後天,人家趕緊去抓啊、逮啊,你想那放生有啥意思?這頭剛放完,那兒頭逮著、扣著又賣錢去啦。那些佛呆子,拜懺,磕呀磕,磕了再唱,誰磕頭快誰有功夫,滿身往下淌汗,這叫什麼功夫?純是在那兒瞎折騰,給誰磕都不知道,願力都起不來,就知道給自己磕,“我得多磕頭消除業障”,純屬自私自利,而且還有求。當時聽說咱們家鄉有些居士修行好,我挺敬佩,後來我接觸到他們,看看他們精進在哪兒?一考察,原來都是表皮的功夫,念經念得多,念得快,唱贊好,就叫修得好,原來是從事相上論修得好壞呀,現在通過這幾年的落實你們都逐漸明白了吧,啥叫真學佛?真學佛才真受益啊,放完生回去以後還瞧不起丈夫,吃點虧也不幹,在小事裡頭打轉轉,轉不出來。動不動就聽說哪兒哪兒好,打佛七天去,打般舟三昧去。
早先的人打坐,禪宗大德咋說的?打掉妄想,坐在願力上,現在的人往那兒一坐,肉身臭皮囊在那兒坐著,腦瓜子開著運動會,而且還怕吃苦,也不知道給誰看,往那兒一坐,屁股硌得慌,一個墊兒不行,坐兩個,兩個不行坐仨墊兒,腰酸了後背靠個墊兒,舒舒服服在那兒幹啥呢?享受呢?還吃什麼苦、了什麼業呀?腦瓜子開著運動會打著妄想,“我咋靜不下來呢”?缺德行怎麼能靜下來?心量不大怎麼能靜下來?知見不正怎麼能靜下來?心中沒有願力怎麼能靜下來?離不了相怎麼能靜下來?肉身往那兒一坐算個啥呀?你看那些精神病患者,也是個人,經常尿褲兜子他都不知道害臊啊!那是啥啊,已經是行屍走肉啦。我們學佛也是,從相上學,裝腔作勢的往那兒一坐。六祖慧能大師說得多麼的清楚啊,一副臭皮囊,一身臭骨頭,何須做功課?臭皮囊是個啥呀?關鍵不還是心嗎?如果我們的心真正讓菩提心生根開花兒,讓你的願力起作用紮下根,你這叫真正出離六道有希望啦,不管順境逆境,順眼不順眼的人,你都慈眼看他,成功啦!你真正遇到不順眼的人,你能生出感恩心,這是佛心,為啥感恩他?因為你明白道理啦,確實消除你的業障、成就你的定力,人家才是無私奉獻呢,冒著下三惡途的危險,給我們送成佛的資糧,還“你咋這麼說我呢”?就不知道趕緊把感恩的麻袋口掙開,接資糧呀,感恩的麻袋一接,資糧來啦,最後一點兒一點兒恭敬心起來啦,沒有不順眼的人了,成功啦!
定力從哪裡修?從逆境中修,能不能定住,這非常關鍵,從人我是非中修,他是非你能不能不聽?不入他見,你在這兒還繼續增長願力,不管別人怎麼說是非,你都能入佛知見,如果很多人說是非,你在這兒入佛知見沒受干擾,那就阿彌陀佛了,隨喜你啦!定力增長,合格。絕不是淨在那些順境當中、那些順眼的人當中去修,那你修不出啥來,看不出你有多大的定力。也絕不是說沒啥事兒,誰也不打擾誰,往那兒一坐,小桌子一放,敲著木魚,一個字一個字的,嘎巴嘎巴念經,這就叫什麼修行,靠不住;也不是說自己往佛堂一呆,叮當磕頭這就叫修行,那不一定就是精進,為啥?看他明理不明理,如果你離相啦,明理啦,在佛堂裡也是精進,為啥?借假修真,一瞅佛像就事兒想到所有眾生很迷惑,願一切迷惑的眾生給佛頂禮,願一切眾生早日消除迷惑顛倒的業障,這叫發無上心,要真正明白了,到哪裡都行,你的菩提心起作用啦!不管是有沒有佛像,也不管你順眼不順眼的人,也不管你順心不順心的事,都在佛道中,生一片感恩,那就決定成功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你已經合格了,沒有障礙了,念佛,句句佛號,住真實慧,真正成功。
合格的太少太少了,別看他一句佛號一部《無量壽》,我接觸很多著相學佛的,口出狂言,自高自大,恭敬心,慈悲心都不合格,對自己老伴兒還嫌棄呢,嫌說話不好聽,嫌身上有味兒,一家兩制,你想想,經典看到哪兒去啦?既然是夫妻,千年修得共枕眠,千年的情感業你不了,還嫌人家,談什麼讀大乘,談什麼修行?隨緣了業都不懂,還高談闊論呢?一觀察就漏洞百出,還在那兒“經常見某某大德”,有啥用啊?和大德照個相,高掛在牆上,以為自己也是大德了,沒把大德的平等,正覺,慈悲學回來,卻學回來了傲慢,學會了查因果,明白人一聽就知道差在哪兒,大德的正覺,代替不了你的覺悟,大德的願力,代替不了你的願力,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認為“我這可高了”。啥時候把我們這個狹小的心靈一點兒點兒的拓寬,心眼兒為啥小?就是被剛才講的這些給包住啦,眼前一點兒點兒境界就要分別,把好端端的一尊佛的佛性給蓋住啦,人們就是不肯放,就像小孩子畫畫似的,理應畫極樂圖,天天卻畫三惡途,變成小鬼兒,是佛、是鬼、是菩薩看看你自己怎麼畫,怎麼落實,起心動念皆是筆,一心畫好極樂圖,都掌握在你自己的心中。
這句佛號,明瞭理必須帶著願力念,不是不注重佛號,咱們這麼講,是告訴你不要執著,不要以為“念佛號成片也是假的,我盡量不念,我好好轉念吧”,也不是。轉念、念佛這兩個別分割,轉念增長願力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幫助你把願力慈悲引出來!增長願力就是佛心,念佛與增長願力是一體的,以願力心念佛是一不是二,事理圓融了,其中聲聲佛號包括憶佛啊!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佛號聲聲心。
這樣落實,家家都和睦,人人都受益,人人都消災免難,沒一個消不了災的,因為錯誤的想法越來越少,自然而然就好了。災難從哪裡來?從不信因果中來,從跟眾生搞對立來,從瞧不起人中來,從傳是非中來,從著相攀緣中來,這些地方我們都去掉了,我們積啥因了?殊勝的因啦,恭敬一切眾生就是禮敬諸佛,十大願王落實上了,贊歎眾生的同時,也瞧得起自己,增長自性的力量,瞧不起眾生也天天在貶低自己,都是一體,稱贊如來有啦,自性力量增長啦,這種力量是動力呀!懺悔業障也有啦,落實上啦,一點兒點兒的把錯誤的想法轉成正確的想法,這叫天天真懺悔,是真正的懺悔波羅蜜,廣修供養更有啦,身、口、意全佈施啊,在家積極地工作,地藏啦,一想這是道場,把眾生的貪瞋癡擦得乾乾淨淨,精進波羅蜜啊,“六波羅蜜”都落實上啦,常隨佛學也有了,一轉念願力起來了,一轉念願力相續,常隨佛學呀!時時刻刻正念相續,保持正知正見,願力相續,念念為一切苦難的眾生念佛,經常願他們都皈依三寶消除業障,經常回向,用不著背那些名詞,說“十大願王”是啥?普賢十願就已經起作用了,就變成了無字經書,變成了你自己的見解啦!變成你這顆心啦。所以說這一轉念妙不可言哪!
世尊說這個轉念的功德多麼地殊勝,一句話總結了,“心能轉境則同如來”,心能轉境的人都是真心做主,絕不為境界所轉,因為他知道事相都無常,對無常怎麼能執著它?因為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這樣,久合必分,久分必合,該分開的時候你咋去攀緣留,也留不住啊,如我們的生命,誰都想多活幾年,但是,假如生命到頭了,該活到三更到壽,想活到四更天,多活一更也活不了呀,黑無常、白無常自然而然就找你麻煩來了,鎖鏈子一扔,痛快走,誰讓你貪瞋癡來?我們預知時至說三更走,也用不了四更啊,到三更自然而然坐著蓮花到極樂世界上品上生,實相念佛個個是上品,最次上品下生,中品都沒有。要看你落實情況,落實得不太及格,有阿彌陀佛他力加持,可以帶業往生,實相念佛帶業往生都是中品,下品沒有,下品都是事相上念佛的,是“事”一心不亂的,咱們講的實相念佛都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那是非常的高,但是要從文詞來講你聽不懂,高的妙不可測啦,翻譯成白話來講不高,沒有啥高的,那有啥高的?你知道真實義,這就是實相念佛啦,以後再看經典才知道,法法平等,沒有高低,你理解了以後都是平等的,你要不理解就有高低,不理解的時候就談“深者見深、淺者見淺”,理解了以後都是一樣,就跟貧富、高矮、健康疾病都一樣,沒有什麼可分別的,積了好因就有好報,積不好因就有不好的、坎坷的果報,沒有高低差別呀,差別啥呀?“今生跛腳為何因?前世攔路打劫人”,再正常不過的,一切都是“活該”,我們學佛人見到以後,為什麼要可憐啊?我們得增長慈悲呀,增長慈悲的種子,慈悲心合格才能離苦得樂,這是我們佈施的對象,再說他們也在給我們說法呀,咱們可別攔路搶劫,咱們攔路搶劫將來咱們也沒腿站不起來呀,這都是看果知因,自然中自然相。
這些你都明白了,哪有境界呀!一切都是相續相而已,一切都是業力與福德的相續相而已,那有啥呀?還誰好誰壞,誰遠誰近,這些都是我們心識所變現出來的,咱們現在就被境界給轉迷糊啦,“我咋攤上這麼個老頭啊,也不愛我,不疼我”,那不是阿彌陀佛加持的嗎,讓你斷情,要是天天拉著你手,一不把手就覺得空虛,你往生了嗎?好事兒啊。有病,好事兒啊,我從小把有病、孤獨、寂寞都親自嘗了,“享受”這兩個字對我無緣啊。我三個月母親有病,就沒奶吃,就開始喂菜粥,剛會走路,母親就去世了,我深深地知道“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啊,這個踢一腳,那個罵兩句,現在感恩哪,是他們成就我忍辱波羅蜜啊,踢掉了我多生多劫的業障,老早的就讓我認識到人世間的苦辣酸甜,那種折磨,父母過早地離開我,原先確實生過恨父母的心,“要不就別生我,既然要我了,把我扔在人間還沒自立呢,就不管啦”!後來才知道懺悔,感恩我的父母,老早讓我自立,老早讓我認清人世間的苦難,讓我生出出離心,要是我父母天天精心地照顧我,我出離啥呀?所以說他們是佛菩薩示現給我看的。有病好呀,讓我去掉這種貪戀,有病才認識到人的生命無常啊,通過疾病才嚮往健康,通過迷惑才知道追求覺悟。
讓我看,人間樣樣是好事,一片感恩心,沒有那種分別報怨,徹底地沒有了。如果不走進佛法,讓錯誤的知見一直堅持下去,不就是徹底墜落下去了嗎?造多少業啊!再一看《三世因果經》,更害怕啦,“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我表面沒罵過,心中也罵過,所以說我趕緊真正地積功累德,用德行去幫我的父母。說窮,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志氣,物質的貧窮最多變個乞丐,精神的貧窮那就完了,可以變成魔鬼,只要我們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幹什麼都吃碗飯,命中有的自然有,沒有必要去操那個心,“我想發財”,沒有必要,隨緣度日就可以。
覺悟是真懺悔,深信因果是真懺悔,離文字相是真懺悔,改過是真懺悔。說懺悔掉什麼什麼,是方便法,是有為法,一切法不可得畢竟空,一法不立、無字經書為深密究竟法。轉念轉熟了不用轉了,一切境界無障礙了。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什麼意思? @ 勤學佛堂 :: 痞客邦 :: https://bit.ly/3iTTkn7
---------------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古人說厚德載物,要成就大事業、大智慧就必需要做到無門慧開禪師所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廣大的心量包容不同的人事理,超越時間和空間,安住在自利利他的修行路上。
每當有世界級的大師辭世,大家在推崇他們非凡的學術和研究成就的同時,同事親友亦讚頌這些偉人的心量丶堅忍和毅力。令人不禁思考心量和成就的關係。特别是以人類有限的感觀和眼界,如何能夠照遍古今,超越宇宙時空呢?
達摩祖師説人的心量不可思議:「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註1)我們心寛的時候能容納宇宙,但是當心胸狹窄時連一根針都容不下。在此謹嘗試從「人」、「事」和「理」三個角度去了解心的寬窄,「人」包括自我和他人,「事」包括事件和物件,「理」包括道理和見解。在「人」方面,我們對别人的接受程度可以是親如手足,亦可以是恨之入骨。血肉相連的親人可以因為「事」和「理」而反目成仇,反之原本各不相干的陌生人可以相知相愛而海盟山誓、至死不渝。我們對自己身體和思想的心力更是強大,對自己的存在感、佔有欲和自我肯定都有很大的堅持。但如果連自己都容不下的時候,不論在身體和精神上亦可以有很大的排斥,出現自我否定或自殘的情況。
我們的心量在「事」件和「事」物上的跨度亦很明顯。比如説好吃的食物多多益善,不好吃的食物一口也吞不下去;阿諛奉承的美言無任歡迎,但令人難受的呵責一句都嫌煩。禪修打坐集中的時候其實時間會過得很快,但在不集中時卻有如坐在熱鍋上的螞蟻,一分鐘都忍不住。我們的心在「理」上的差別更令人驚訝。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相似的基因和身體,但是心寬的時候,大師在地球上可以探索數百億年前宇宙的大爆炸,思考數百億光年外宇宙的演變。當人的心偏執在某些道理或見解上,可以引發人與人之間的種種衝突。比如說種族、宗教、政見上的分岐和糾紛,歸根究底都是成見、事件和人物的相互交織。成見引發衝突事件,事件和人物又進一步加深成見。
在文字或生活上意會心量的無窮或許也不太困難,但是要真正的明暸卻要通過修行照見「人」、「事」、「理」的實相,做到佛法所説的平等、放下、無執着,不再以二元分別的角度:「大小、遠近、好壞、喜惡、老幼、人我」等去執取。只要有偏差的角度,就看不到實相。而我們的行為(身)、語言(語)、和思想(意)只不過是我們心識素質不同程度的顯見和發露。如果我們的心受貪瞋痴所蒙蔽,我們的行為、語言和思想亦會受到影響。思想上憎惡,甚至繼而出口傷人或大打出手,最終「不順眼」的源頭都是一念之間。
要學佛菩薩的智慧
要做到心量廣大就要學佛菩薩的智慧。仰山慧寂禪師問溈山禪師:「如何是真佛住處?」溈山禪師回答:「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燄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註2)溈山祖師提到我們心識的無窮,若能迴光反照,在事理超越分別,或許可以略為明白大方廣的佛菩薩,乃至心量廣大的大師,他們是如何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事理之間的框框。
聖一長老在《金剛經淺易》(註3)中指出,佛在娑婆世界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娑婆世界諸惡充滿,非忍辱不行。忍辱波羅蜜的修行,「忍是指心」,不忍則起貪瞋痴,起煩惱,「完全是忍自己」。「辱是指境」,境從緣起有生滅,有生滅即非實在、是空。若然沒有實在的「辱境」那又何來「忍心」?正是如此通過智慧對自己內心世界的理解,佛菩薩和聖賢大德才能夠不懼歲月、不怕艱辛在修行、在修學上堅忍專心用功。古人說厚德載物,要成就大事業、大智慧就必需要做到無門慧開禪師所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註4)。以廣大的心量包容不同的人事理,超越時間和空間,安住在自利利他的修行路上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吳志軒 https://bit.ly/3zEKjUS
-------------------------------------
古人以「宰相肚裡能撐船」來形容一個人的心量,佛教更以「心包太虛」來形容菩薩行者的心量、心力皆是無量無邊,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提到(大正十‧三五中):「菩薩能修普賢行,遊行法界微塵道,塵中悉現無量剎,清淨廣大如虛空。」
學佛不是為了追求靈異或特異功能,而是進行自我的心智訓練,是從「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出自《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四八‧三四八中)修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同前三四九上)的學習。若我們的心中只與自我的欲求相應,心量就只有豆大;若與大眾相應,則心量就有如宇宙而無邊際。
但是,俗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因此,就會有人懷疑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全不為己而做種種善事的人。此時多辯無義,因為「世間度量之人,尚能遇物有容,犯而不校。況心包太虛,量廓沙界之聖人哉?信與不信,何加損焉?佛者如大醫王,善施法藥,有疾者信而服之,其疾必瘳;其不信者,蓋自棄耳,豈醫王之咎哉?夏蟲不可語冰霜,井蛙不可語東海。」(出自《護法論》大正五二‧六三九下)佛法之不可思議,便在其無量無邊的樣貌,與「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恢宏願景。
又有些人一聽到西方極樂世界遠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出自《佛說阿彌陀經》大正十二‧三四六下)就不免懷疑何以「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事實上,「十萬億剎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生淨土亦然,不須疑也。』經云:『一彈指頃即得往生。』又云:『屈伸臂頃。』又云:『頃刻之間。』故《自信錄》云:『十萬億剎頃刻至者,自心本妙耳。』」(出自《淨土或問》大正四七‧二九八下)因此,極樂世界的淨土不在遠近的問題,而在於眾生的願心、誠心與信心,即然心包太虛,何有遠近、上下之別乎?(文覺/輯錄)心包太虛 | 福報佛學院 | 人間福報 https://bit.ly/3qawNn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