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初期,仍沿用清代公學校在廟掛牌上課

麻豆區蔴荳東角是博士、校長與醫生的大本營
蔴荳庄東角的範圍從麻豆國中以西到民生路,麻豆國小以南到嘉南大圳,今日稱為東角里,昔日稱為「頂街尾」,主要聚落包括柑宅、酒店頭、基督教堂、同仁街東側聚落與西側聚落。最早聚落應是水堀頭沒落後所遷入。酒店頭地名乃因早年李家在此釀酒,麻豆林家始祖林文敏最初是在酒店頭開雜貨店,後來亦改行釀酒,所以,有「釀酒敏仔」的外號。
    麻豆文昌祠與麻豆國小都在東角境內,所以,東角是早年麻豆文教發祥地,自古人文會萃。清代時秀才與舉人輩出,日本時代有十餘名訓導老師,二戰後亦有十餘位校長在東角產生,蔡姓與郭姓博士即有十幾位,尢其不到500公尺長的同仁街就出產了十幾位醫生,而有「醫生街」的美稱。(1) Facebook https://bit.ly/3yV9xA1

290580656_583751139824056_4993196957953705738_n (1)290786270_1687158641617978_8117414655309426896_n


臺灣三大內海之變遷主要有三,自北而南,依序為倒風內海、台江內海與堯港內海
清代 臺灣三大內海之變遷
清代 臺灣三大內海之變遷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FtQ8Xd
根據文獻記載,距今約六五○○年前的海侵時期到荷蘭時期,南台灣的西海岸線內分佈著幾處面積
廣大的內海(或稱潟湖),依其分佈主要有三,自北而南,依序為倒風內海、台江內海與堯港內海。
清代的志書記載,南瀛北邊有「倒風內海」,南邊有「台江內海」。至於「堯港內海」範圍,
大致包括現今茄萣鄉的大部分行政區範圍與部分的永安、湖內地區。
有許多小河流的 河水流入內海,這些流入內海的河流叫「海汊港」。
考古學家調查結果發現,許多史前文 化遺址分布在「海汊港」較高較平坦的河岸。
較有名的「海汊港」,在「倒風內海」有鹽 水港海汊(岸內溪)、鐵線橋港海汊(溫厝部溪)、
茅港尾港海汊(茅港尾溪)、麻豆港海汊 (總爺溪)等;
在「台江內海」有含西港海汊(七股寮溪)、灣港海汊(安順寮溪)、新 港海汊(大洲溪)、
大橋港海汊(柴頭港溪)等,都有密集的史前文化遺址分布。
除了「海 汊港」以外,流經南瀛 (臺南縣)的5大溪流-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和
二仁溪等,這些溪流和她 的支流沿岸,都會有史前文化遺址的分布。
尤其是大溪流和小溪流交會處,考古學家叫「 兩河流域」的河岸高地,
是台灣史前文化遺址重要分布地區。
古曾文溪三角洲向西北延伸成蕭壠半島與蚊佳半島,將沿海上下分成倒風及臺江兩個內海。
倒風內海範圍包含現今台南市北門區、新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一帶。
清治時期倒風內海的海汊港分佈密集,比較著名的有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和麻豆港等擁有
港口機能的市街聚落。船隻載運五穀、糖、菁(染布原料)等貨品從事商業貿易。
1711年至1730年為全盛期,港口甚至達20個。
其中的鐵線橋港、鹽水港、茅港尾港、麻豆港,不僅貿易興盛,也是縣治通往郡城的要道,
無論水陸交通或軍事地位上,皆十分重要。
1731年之後倒風內海急水溪和曾文溪的改道淤積逐漸陸化,港口數持續下降。
1904年日治時期的《臺灣堡圖》中已無倒風內海,成了一片平原。
清康熙末期所纂的《諸羅縣志》〈山川總圖繪記〉中的總圖即繪有這樣的情形,自臺南縣迆頭港,
經洲仔尾、灣港口、直加弄、管寮、西港、含西港、桌加、漚汪溪口,北伸延至蚊港青峰闕。
西邊為青鯤鯓嶼、馬沙溝嶼、北門嶼等嶼及其外圍為南北鯤鯓沙線,與臺南市西邊的海翁嶼、
隙仔、北線尾,接連安平南邊的七鯤鯓,形勢如貫珠般的沙線而成台江內海。
台江內海主要的港口則有 蕭龍港、西港仔港、目加溜灣港、新港等。
古曾文溪的下游在清初期是經由歐汪溪(現在的將軍溪)入海。
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間,因連日豪雨,山洪暴發,使得原來流經蘇 厝甲與檨仔林間,
北轉蕭壠社,由漚汪西流入海的灣裡溪挾帶內山崩陷的泥沙, 決堤改道經管寮向西,主流
由鹿耳門流注入台江內海,支流在鹿耳門東邊向南, 由安平角大港口入海。
十月以後北自嘉義之曾文,南至郡城之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 海岸,西至鹿耳門
內十五六里,瀰漫浩瀚之區,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
現今台南市的赤嵌樓,古代時樓前即為台江內海,與安平的「熱蘭遮城」隔著內海遙遙相對。
在曾文溪歷經了4次的改道之後,台江內海逐漸成為陸埔,以及人為墾殖魚塭,
台江內海因此退出舞臺,縮小至今的「七股潟湖」。
(部分照片引用自網路)
堯港(一說蟯港) 內海即今殘存之興達港內海潟湖。
興達港水域,古稱堯港,就是將白砂崙、茄萣和崎漏等庄所在的濱外沙洲和本島陸地隔開的潟湖,
從今日地形的高低起伏推測,昔日被稱為蟯港港道的主要潮流口,大 致位於今下茄萣和崎漏庄之間,
除此之外,在頂、下茄萣之間,以及在頂茄萣與 白砂崙之間,亦應各有一處潮流口,其位置各在
今嘉福村南的港口路和嘉賜村的 茄萣國小處。
內海潟湖原本水域相當寬廣,自荷蘭時期以降,即為本島南部的三大漁業中 心,
清代則有各種內海漁業方式的紀錄。
歷經數百年來的天然淤積,以及居住在內海邊緣的居民填造魚塭和鹽田,
至今只剩五百多公頃的水域

省視三大內海的變遷,不得不興起滄海桑田之嘆.....
清代 臺灣三大內海之變遷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FtQ8Xd


2021-05-05_0931012021-05-05_0930502021-05-05_093040

十七世紀即已存在 考古成果了解到麻豆港倒風內海地勢遺跡史 甚至台灣史
【本報麻豆訊】由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主持的台南縣麻豆鎮水堀頭遺址考古作業,昨天上午在現場發表考古成果。除了麻豆港古碼頭重現、首度出土的完整馬匹遺骸,更發現有迄今二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箭頭,增添不少考古價值。
水堀頭舊碼頭是麻豆港當年倒風內海地勢遺跡,清康熙、乾隆時繁華一時。地方雖知悉這段歷史過往,也發現部分碼頭遺跡,但迄未正式開挖。
台南縣政府在文建會補助,去年五月委託劉益昌主持考古作業,挖掘面積超過一千四百平方公尺,發掘深度達七公尺。昨天展出發掘出古航道、碼頭、集貨場等港埠設施和一些明清的古錢、陶瓷器皿等等古物還有一匹完整的馬遺骸,推論約二百多年。
劉益昌認為,從當初挖土類似沼澤泥土,研判當時馬匹可能不察,身陷濘沼無法脫身,而意外喪命。讓與會者對這番推論,更顯興趣。
考古現場出土的,還有一段以糯米、蚵殼、糖水攪拌築成達十公尺的古碼頭,劉益昌帶著台南縣長蘇煥智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細心解說,大夥興奮之情,全寫在臉上。
劉益昌表示,麻豆港水堀頭遺址,推論約從清康熙十七世紀即已存在,經過十八世紀中期繁華使用階段、十九世紀初期淤積。十九世紀清代晚期成為當地住民傾倒生活與建築廢棄物場域,原本屬於內陸河港水域,也逐漸沼澤陸化,如今成果園。
劉益昌說,從出土相關文物,水堀頭史蹟園區底下更深地層中,還埋藏著蔦松文化、大湖文化的地層;去年六月就在現場一處約二點五公尺深的探坑,意外發現屬於大湖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銅箭頭,推論附近應還有更豐富的文物。
蘇煥智也說,劉益昌的考古發現,讓鄉親們更了解早年台南地區倒風內海歷史,這不僅是關係著麻豆的歷史,也關係著整個台灣的歷史;他在一九九四年立委任內即曾來過水堀頭遺址,也一直對遺址的歷史充滿興趣,直到縣長就任後,才得以實現發掘,如今有初步成果,讓他相當欣慰。麻豆古碼頭 出土完整馬匹遺骸 | 藝文 | 人間福報 https://bit.ly/2SsFgpC
--------------------
台南麻豆古港「水堀頭遺址」 出土完整馬匹遺骸 有助了解十七世紀倒風內海和大航海時代台灣歷史〔2008-01-10〕
圖片來源:蘇煥智部落格
台南麻豆古港「水堀頭遺址」 出土完整馬匹遺骸 有助了解十七世紀倒風內海和大航海時代台灣歷史
人間福報 / 麻豆訊〔2008-01-10〕
台南麻豆古碼頭 出土完整馬匹遺骸
由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主持的台南縣麻豆鎮水堀頭遺址考古作業,昨天上午在現場發表考古成果。除了麻豆港古碼頭重現、首度出土的完整馬匹遺骸,更發現有迄今二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箭頭,增添不少考古價值。
水堀頭舊碼頭是麻豆港當年「倒風內海」地勢遺跡,清康熙、乾隆時繁華一時。地方雖知悉這段歷史過往,也發現部分碼頭遺跡,但迄未正式開挖。
台南縣政府在文建會補助,去年五月委託劉益昌主持考古作業,挖掘面積超過一千四百平方公尺,發掘深度達七公尺。昨天展出發掘出古航道、碼頭、集貨場等港埠設施和一些明清的古錢、陶瓷器皿等等古物,還有一匹完整的馬遺骸,推論約二百多年。
劉益昌認為,從當初挖土類似沼澤泥土,研判當時馬匹可能不察,身陷濘沼無法脫身,而意外喪命。讓與會者對這番推論,更顯興趣。
圖片來源:蘇煥智部落格
十七世紀即已存在 考古成果了解到麻豆港倒風內海地勢遺跡史 甚至台灣史
考古現場出土的,還有一段以糯米、蚵殼、糖水攪拌築成達十公尺的古碼頭,劉益昌帶著台南縣長蘇煥智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細心解說,大夥興奮之情,全寫在臉上。
劉益昌表示,麻豆港水堀頭遺址,推論約從清康熙十七世紀即已存在,經過十八世紀中期繁華使用階段、十九世紀初期淤積。十九世紀清代晚期成為當地住民傾倒生活與建築廢棄物場域,原本屬於內陸河港水域,也逐漸沼澤陸化,如今成果園。
劉益昌說,從出土相關文物,水堀頭史蹟園區底下更深地層中,還埋藏著蔦松文化、大湖文化的地層;去年六月就在現場一處約二點五公尺深的探坑,意外發現屬於大湖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銅箭頭,推論附近應還有更豐富的文物。
蘇煥智也說,劉益昌的考古發現,讓鄉親們更了解早年台南地區「倒風內海」歷史,這不僅是關係著麻豆的歷史,也關係著整個台灣的歷史;他在一九九四年立委任內即曾來過水堀頭遺址,也一直對遺址的歷史充滿興趣,直到縣長就任後,才得以實現發掘,如今有初步成果,讓他相當欣慰。
「水堀頭遺址」 考古發掘 麻豆古港一一浮現
自由時報/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2008-06-26〕
經中研院教授劉益昌試掘及研究,「水堀頭遺址」被證實為最早的麻豆古港所在地,並在康熙、乾隆年代使用過。
麻豆古港,經考古隊的發掘,距今2百至4百年前的港域、碼頭坡道、貨物堆置廣場、聯外道路等樣貌一一浮現。
而在港域外,也有一條航道向西北連繫「倒風內海」的航道,東側也有一條南北向交通大道,是當時聯通號台南府城到諸羅的官道,越過航道上游並有一座水堀頭橋,清代的「水堀頭橋碑」,曾經訴說修橋的盛事。
這些是教授劉益昌所描述的水堀頭麻豆古港的整體意象。
經考證,當年的麻豆古港原是「倒風內海」的一處港汊,港口位置恰在港汊的底端附近;港域在三合土碼頭坡道的東側,水深約1點5公尺,東西寬約40公尺上下,南北長至少在2百公尺以上。
劉益昌形容:「麻豆港古碼頭,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史蹟、考古遺址所在,它存在的古代歷史結構物,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證物。」
然而,龍喉、鳳池風水之說及鄉野傳奇,與在地出了位總統陳水扁連結在一起,乃至於出土的馬骸,又被傳與現任總統馬英九有關,卻也使得民眾對於麻豆古港始終興致高昂,參訪文物的詢問電話從未間斷。
麻豆古港遺址出土的馬骸,曾引發地方議論紛紛。(記者邵心杰攝)
關於「倒風內海」
「倒風內海」是18世紀前位於臺灣南部的潟湖,清代臺灣三大內海(倒風、台江、堯港)之一,位置在現今臺南市北門區、新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沿海一帶。由於幾世紀以來的不斷淤積,現已陸化而幾乎全部消失,僅餘北門潟湖為其殘跡。
「倒風內海」位於古曾文溪三角洲,南側與臺江內海被蚊佳半島及蕭壠半島隔開。
早在荷蘭人所繪的地圖中,有標示出笨港、魍港、倒風、臺江等較大的內海及外海沙洲。明鄭時期開始有規模地開發。因規定不可侵占平埔族社土地,當時移民為避開平埔族社,多經海路進入倒風內海的海岸港口,沿八掌溪或急水溪深入內地開墾。清治時期「倒風內海」的海汊港分布密集,比較著名的有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和麻豆港等擁有港口機能的市街聚落。船隻載運五穀、糖、菁(染布原料)等貨品從事商業貿易。1711年至1730年為全盛期,港口甚至達20個。其中的鐵線橋港、鹽水港、茅港尾港、麻豆港,不僅貿易興盛,也是縣治通往郡城的要道,無論水陸交通或軍事地位上,皆十分重要。
1731年之後,「倒風內海」急水溪和曾文溪的改道淤積逐漸陸化,港口數持續下降。日治初期繪製的《臺灣堡圖》中已無「倒風內海」,原內海位置已成平原,原先的河港轉變成鄉村集散中心,部分因人口外移嚴重成為農村。
「倒風內海」四大港之一麻豆港
位於現今麻豆區水堀頭。荷蘭統治時期麻豆已是西拉雅族聚落,又因為於倒風港內海港汊邊得海運便利,逐漸成為貿易商港,輸出鹿皮、糖,並於茅港尾港式微後崛起。近年考古出碼頭遺跡和馬遺骸,還有因市街發展而興建的北極殿、護濟宮、五王廟、文衡殿、文昌祠,都足以驗證當時的鼎盛一時。從荷蘭統治時期到內海淤積後,雖有因水患而遷移,但麻豆一直是附近村落的行政中心。
台南麻豆古港「水堀頭遺址」 出土完整馬匹遺骸 有助了解十七世紀倒風內海和大航海時代台灣歷史〔2008-01-10〕 https://bit.ly/3efCDjo


(6) 許忠信 - 我們應客觀理性來探討為何臺江內海與倒風內海沿岸大姓氏與古代海商集團領袖的姓氏相當吻合… | Facebook

我們應客觀理性來探討為何臺江內海與倒風內海沿岸大姓氏與古代海商集團領袖的姓氏相當吻合
臺灣四五千年的歷史在考古學家們宵衣旰食甚至枵腹從公數十年後,各時期的原民文化相繼出土,離今日最近的鳥菘文化約可讓我們了解五百年前先民的生活方式。而隨著古荷蘭文所記載的臺灣歷史被曹永和等前輩的解碼,1624年後的臺灣也漸漸讓我們了解。因此,在臺南地區現在是我們填補臺灣歷史如何從蔦松文化過渡到西拉雅族、哆囉嘓族與初期漢人文化的空白的時候了。而這時期的歷史探討除文獻相當稀少的困難外,還参雜了漢人與日本人誰先到臺灣的問題,連帶產生中日對臺主權的無謂之爭。
    我不是歷史學者,而只是對祖先的足跡與智慧有興趣,想挖掘文創素材利用我在成大教的智慧財產權、國際貿易等財經法律知識創造產業,所以我三十餘年來沒用律師證書與財經法專業去賺取任何收入,而出走臺南各鄉里,探尋故事,閱讀鄉志,深深覺得我們首先應跳脫政治與明朝文獻的用語,尤其「海盜」或「海賊」常只是明朝官軍片面之詞,例如1574年率萬人東渡以魍港及其內領域為基地的林鳳,成大歷史系專研明代東亞貿易史的香港籍鄭永常教授在演講時即替他正名說,「林鳳不是海盜,頂多只是走私!」
    在此正名後,我們就可以客觀理性的去填補明嘉靖42(1563)年戚繼光言「忽聞中國漁船由魍港漂至遂往來通販以為常」到「1624年荷蘭人接受控制魍港的李旦的建議遷移到臺灣(安平)」這段50年以上的歷史空白了。我走訪臺南各鄉里,因爲有成大教授的頭銜,鄉里士紳願意花時間坐下來跟我談,鄉里文教機構願意送我珍貴難得的鄉志供我作研究,所以,我有義務將心得向各位做報告,包括(1)倒風內海內部後壁區到柳營區多林姓,其到臺時期與16世紀大航海時期的海商集團領袖林道乾與林鳳的姓氏與時期相當吻合。(2)鹽水李姓為大姓與1625年之前領導魍港及其通連領域的李旦同姓,而鹽水的漢人開庄歷史約略也是該時期。(3)鹽水、下營與六甲多顏姓,與顏思齊同姓。曹永和等學者認爲其乃鄭芝龍為掩飾侵吞義父李旦家產而捏造的人物,而鄭芝龍可能鑑於該三地多顏姓人士而捏造「顏」思齊之名,並説提攜他成爲倭人領袖的是顏思齊,但1624年荷蘭文獻所載的卻是李旦。(4)臺江內海沿岸永康蔦松、新市大洲與安南區外塭多許姓,而與1615-1624替李旦經營厦門與臺灣絲綢與鹿皮肉買賣生意的許心素同姓。(5)1624年鄭芝龍因李旦引薦成爲荷蘭人通譯,1625年李旦(在日本有嬌妻及子)去世後,鄭芝龍侵吞其家產並與李旦的大掌櫃許心素成為死對頭,1626年鄭芝龍開始移民同鄉到新市與新港社平埔族混居,而使新市至今多鄭姓。鄭芝龍此舉原因之一,我相信是因爲許心素的族人部眾多在臺江內海沿岸,鄭移民形成自己在臺南的勢力範圍,以與許心素及荷蘭人抗衡。
    以上,拋磚引玉,僅供各位參考。(6) 許忠信 - 我們應客觀理性來探討為何臺江內海與倒風內海沿岸大姓氏與古代海商集團領袖的姓氏相當吻合... | Facebook https://bit.ly/3MG1yfX

349600706_212951971552401_6449660764700319858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