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韓國,宋朝在越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朝鮮、越南等都是「漢文化圈」的分支,後幾個國家甚至比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保留了更古老的傳統,各國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行的,而不應該有主次之分。
「漢文化圈」源自「漢地」,但並非中國所獨佔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7ddD8v
日本告別平成年代,進入令和年代。據日本官方解釋,新年號「令和」取自日本現存最古老詩集《萬葉集》(收集自4-8世紀的日本詩歌集)卷五,〈梅花歌卅二首・並序〉中,「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的句子。它也是第一個取自日本古書而非中國古籍的年號。這引起了一些中國傳媒和網民的「酸溜溜」。《環球時報》發文一篇〈日本新年號「令和」無法抹去中國痕跡〉,論證在東漢朝的張衡的〈歸田賦〉中,就能找到「仲春令月,時和氣清」的句子。
其實,凡是與漢字有關的事物,沒有不和「漢文化圈」相連的,特別是各國古代文學創作,也大都能在漢人經典中找到源頭。從來沒有人不認為,以漢字命名的日本的年號,會與漢字文化毫無關係。更進一步,年號這個東西就是漢人的發明。現在只有日本還在沿用年號,以漢人為主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倒是一早就廢除了。
然而,在諸如《環球時報》等一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分子看來,「漢文化圈」就是「中國的」,於是,凡是「漢字」就「無法抹去中國痕跡」。這種看法不但錯誤,而且有害。
日本文化與「漢文化」緊密相連。日本一直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東亞文化圈」(East Asia cultural sphere)的一部分。這個文化圈以前被稱為「漢文化圈」(Sinosphere),又有稱之為「中華文化圈」。它主要包括在歷史上長期使用漢字的地區:「漢地」、朝鮮、日本、琉球、越南等地區。
其中「漢地」是漢文化圈的發源地,自不用多說。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都相當主動地接受漢文化,特別是文字。朝鮮半島在漢代就一度被漢朝佔領,以後在朝鮮半島北部和滿洲大部分地區立國的高句麗也沿用漢字。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也在三國時代(427-660年)引入漢字。日本在大化革新(645年)之後全面學習唐朝文化,包括漢字。越南(北部)在公元968年丁朝建立前長期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獨立後繼續沿用漢字。琉球在明朝之後成為藩屬國,從此也用漢字文化。這些地區大量的古代書籍都是(主要由)漢字書寫的。
同時值得說明的是,在歷史上,現在疆域範圍内的「中國」和「漢文化圈」是兩個概念,北亞、新疆、西藏、青海這些地區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在歷史上不屬於「漢文化圈」。
西域「西夏」國屬於羌族的一支,用的是非漢字的方塊字。青海與西藏一帶的原主體民族藏人(也和羌人同源)用的是梵文體系的字母。北亞的蒙古用的是回鶻字母。新疆一帶的語言極為複雜更是複雜,現在的維吾爾人屬於突厥語族,歷史上用過好幾個系統的字母,但均不是方塊字,現在常見的「老維文」用的是阿拉伯字母體系。因此,在從文化學和人類學的角度看,它們都不屬於用方塊字的「漢文化圈」。
其他「漢文化圈」的周邊地區,也存在複雜的歷史。
滿洲地區(Manchuria)最早建立了高句麗和渤海國,它們都屬於漢文化圈。但後來契丹人(「東胡」族的一支,與蒙古人同源)、女真(金國,通古斯人的一支)、蒙古人和滿人(同樣是通古斯人的一支)相繼佔領了滿洲地區,滿洲地區「非漢文化圈化」。契丹人和女真(金國)人用方塊字,但不是漢字;蒙古人和滿州人都用回鶻字母,與漢字差距更大。滿洲地區在19世紀中後期,才隨著漢人移民的進入而被「漢化」為「漢文化圈」。
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南地區,歷史上的南紹和大理國,用的是一種叫「白文」(或僰文)的文字,屬於廣義上的印度文化圈,在被明朝征服之後,文字被銷毀失傳,此後才算納入「漢文化圈」。
臺灣歷史上是南島民族的地區。最早的文字系統反而是從西洋傳來的拉丁字母。直到鄭成功打跑荷蘭人政權之後,才有大批漢人移民,台灣才逐漸成為「漢文化圈」的一部分
今天越南南部原為占城國,也是印度文化圈的一部分。在18世紀越南「南進運動」之後,才被越南兼併,變成「漢文化圈」的一部分。
今天日本的北海道,歷史上是愛努人的地區,17世紀之後才被日本征服,變為「漢文化圈」。日本長期不承認有「愛奴人」,但現在承認他們是另外的民族。
進入現代之後,「漢文化圈」既擴大,又縮小。一方面,從面積上說,是擴大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漢文化圈」被擴充到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一帶。
但另一方面,從使用國家的多少來說,卻縮小了。越南和朝鮮都抛棄了漢字,越南轉用拉丁文,朝鮮轉用諺文。雖然它們還保留相當多的「漢文化圈」傳統,但不使用漢字後,都會逐漸異質化。現在真正大量經常使用漢字的,除了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就只有日本(此外還有以漢人移民為主體的新加坡,及漢人占不小份額的馬來西亞)。因此,「漢文化圈」的人民應該分外珍惜這種「漢文化圈」的「共同經歷」。
要珍惜這種「共同經歷」,就必須破除兩種心態:
一是「大中國意識」。現在擁有「漢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把「漢文化」或「中華文化」發揚光大,首先破除那種「漢文化圈」等於「中國文化」的迷思。雖然「漢地」或「中華」(即中原地帶)是「漢文化圈」的發源地,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漢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大部分自稱「漢人」,但這不表明整個「漢文化圈」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家所應該「霸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意識到和主動提倡「中華文化」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獨佔的文化,要擯棄那種「什麽都說成是中國的」的「文化沙文主義」
網上流傳一句話,「隋唐在日本,宋朝在越南,明朝在朝鮮。」這句話雖然有所簡化,但基本反映了歷史事實。日本保留很多隋唐文化,越南保留很多宋朝文化,朝鮮保留很多明朝文化。當然,它們在各自發展中,在不斷發展自己的「漢文化」的同時,也融入其他文化最終形成各自的獨特文化。這正如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融入了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其他文化一樣。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朝鮮、越南等都是「漢文化圈」的分支。在一些方面,它們甚至比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保留了更古老的傳統它們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行的,而不應該有主次之分。
事實上,進入近代之後,日本的漢字文化深刻地影響清朝和中華民國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的相當多現代社會和科學詞彙都是「和製漢語」。這是日本對「漢文化圈」的創造和巨大貢獻。即便在現代日本漢語流行語也很多被直接搬入中文應用,比如「人氣」、「萌」等。
二是「去中國化」意識,這是對其他一些民族而言的。要認識到,一些文化如農曆新年雖然源於「漢地」,但已經滲入自己的文化根源中。不能因為它源於現在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地」,就否認其是本民族的文化。這同樣也需要一種開放寬容的心態。
筆者曾寫道:每年在美國都有很多人都向我祝賀「中國新年快樂」。我每次都反復耐心地向他們解釋。這是農曆新年,中國過這個新年,但農曆新年不是光屬於中國的,它是東亞各民族的共同節日。儘管它起源於「漢地」,但隨著文化的散佈和各地文化的獨立發展,各國都為農曆新年加上了自己的特色,豐富了農曆新年的内涵。農曆新年已經不再是中國的特產,而是東亞各民族共同構建出來的屬於自己的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不應該狹隘地把農曆新年看成是自己獨有的新年,而應該以更加寬容開放的心態,作為東亞民族的一份子,去歡慶這個屬於東亞人的節日。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不必狹隘地認為大韓民國人「霸佔」了「中國的端午節」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也不應該「霸佔」這個已經屬於整個東亞人民的節日。
願大東亞人民共勉
「漢文化圈」源自「漢地」,但並非中國所獨佔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7ddD8v

2021-02-14_095613n4mnw3bh35p0xt6o0qbwnsgnowzz9a (1)yh8swcdpwekqev1xcncet8kl8pp523 (1)


u=3692887962,2543266695&fm=173&app=25&f=JPEGu=2561411534,201000506&fm=173&app=25&f=JPEGu=604575445,2882675229&fm=173&app=25&f=JPEGu=1792544448,3164990333&fm=173&app=25&f=JPEGu=933929407,1447882929&fm=173&app=25&f=JPEGu=2371602397,2053710257&fm=173&app=25&f=JPEGu=2552357320,3259037831&fm=173&app=25&f=JPEG

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我們的傳統在哪呢?
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我們的傳統在哪呢?-熱備資訊 https://bit.ly/3d7YCbX
眾所周知,在古代,中國是東亞最強盛的國家,八方來朝,周圍的小國基本上都是藩屬國,甚至曾處於中國統治下。日本、韓國、越南,這幾個國家都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屬於漢文化圈的一部分,保留着許多中國古代文化。
唐朝疆域
還記得前段時間的《妖貓傳》嗎?電影中的服飾和建築飽受觀眾詬病,因為都是仿照日本風格設計的,我們自己的唐文化還有嗎?日本的文化是學習中國的。公元663年,日本派重兵進入朝鮮半島,當時處於貞觀盛世的唐朝,派出軍隊在白江口與日軍決戰,唐軍以僅僅一百艘戰船的戰力,通過正面佯攻,四面包抄的戰術,火燒日軍四百艘戰船,日軍潰敗,溺水而亡者過萬,江水染成紅色,幾乎全軍覆沒。
此戰之後,日本向中國俯首稱臣,並且派多批遣唐使前往長安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科技,這些人回日本后,將唐朝文化傳播開來,當時也有唐朝高僧前往日本,鑒真和尚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日本經過長期的學習,漸漸領悟吸收了唐朝文化,從奴隸社會邁入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建築、文學、服飾等,都極大地受到唐朝的影響。唐朝滅亡后,唐文化一直在日本盛行,並保留至今。甚至在明朝滅亡之後,日本自封為華夏文明的真正傳人,在甲午戰爭打敗清朝後,甚至想自稱為中國。
遣唐使
在韓國的古裝電影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明朝的影子。明朝剛成立時,政權有些動蕩,當時的王氏高麗政權想趁機進攻關外地區,卻沒想到大臣李成桂弒君,自立為王。明太祖朱元璋順水推舟地給李成桂賜下金印,封他為朝鮮國王,明朝成為朝鮮的宗主國。
韓國出土的龜印,象徵藩屬國
萬曆年間,1592年—1598年,日本的豐臣秀吉率軍入侵朝鮮,明朝派數萬大軍至朝鮮,在仁川將倭寇擊潰,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倭寇都不敢再出現在朝鮮沿海。朝鮮感恩明朝的天威,一直忠心耿耿。等到清軍入關后,朝鮮國甚至一度想參加反清復明,李氏王朝官員仍穿明朝樣式的官服,並且沿用崇禎帝的名號。
越南跟宋朝的淵源頗深。南宋末年崖山之戰,陸秀夫背着少帝投海殉國,許多忠臣義士緊隨其後,十萬軍民以身殉國。蒙古軍隊在攻佔的城池裡大肆屠殺漢人,有一些僥倖逃生的宋人,背井離鄉,渡海到了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將宋朝文化傳播了過去。到了明成祖的時候,安南作為藩屬國,脫離明朝獨立,因此明朝文化的影響比較小,趙宋文化在越南得以保存下來。
崖山海戰
現在,最有文化自信的,應該屬日本人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不僅擁有東方的道,也有西方的術,很長時間內是亞洲第一強國,因此有着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傳承自唐朝的榻榻米、茶道、花道、建築藝術、服飾、繪畫、文學等,被日本人發展到了十分典雅精緻的境界,現在很多日本人,還自認為是中華文明的真正傳人,鄙視中國。
傳承自中國的日本茶道日本和服
反觀我們自己,自從改革開放后,許多人變得崇洋媚外,覺得國外的月亮更圓,國外的空氣香甜,失去了文化自信。以中醫為例,中醫已經在西方盛行,幾乎每個西方大城市都有中醫館,針灸更是盛行一時,許多中藥古方被外國人搶注專利,而我們還在爭論是不是該廢除中醫!西方傳教士為民眾祈福就是傳統文化,我們的道士、僧侶為民眾祈福,就變成了封建迷信。企業打廣告時,總要找個外國人,好像就能讓自己顯得高端,顯得國際化。種種亂象,真是一言難盡。
俄羅斯牧師為戰機祈福
全世界都已經掀起了漢文化熱潮,外國人開始發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且視若珍寶,如果我們還不珍惜自己的傳統,那就是千古之憾了。
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我們的傳統在哪呢?-熱備資訊 https://bit.ly/3d7YCbX


唐朝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韓國,民國文化在台灣,滿清和黃俄馬列文化在中共國。這幾句話有沒有道理?
第一次更新:
在這裏統一做個說明吧,有人誤解了我這個問題所要表達的意思。我並不是說唐朝是日本的祖宗,注意我說的是唐朝文化
“在”日本,也就是唐朝文化在日本文化里體現出來了,反而在中共國許多寶貴的文化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沒有得到保留,所以我哪來的什麼大中華主義呢?眾所周知,現在中國(文化層面上)最好的東西都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是世界第7大博物館,台灣人真的很不錯。
下面我就提出一些我的論據,日本文化真的是博採眾長,當然吸收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好的地方。
和服起源於三國時期的吳服
日本空手道和韓國跆拳道都起源於唐手道
奈良的佛寺風格模仿唐朝的佛寺
平安時代的京都城(平安京)簡直就是長安城的高仿。諸侯去左京洛陽被稱為上洛
日本國名也是武則天起的
日本的八道  茶道藝道花道書道劍道柔道歌道香道起源於六藝  禮樂射禦書數
最重要的是江戶時代日本甚至提出了“華夷變態論”認為當時的中國被異族統治,已經變成了蠻夷,而日本學習了中華文化的長處,應當是“小中華”。這也是日本文化中最優秀的一面,學習強者自己再有所發展。不像韓國越南粗暴的廢除漢字,導致一系列的問題。  
原文:
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想到了一部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算是大陸少有的良心之作吧,服裝,動作,文化,街道,基本還原了唐朝。我發現很多與日本文化很像,比如茶道,圍棋,妝容,裝飾品,建築……他們的藝術指導也是從日本請過去的。
明朝來講的話,韓國是明清的附屬國,看過一些韓國皇室的照片,包括韓服也跟明朝的服裝很像。當然,這點知道的不多。
民國文化在台灣這個是不用多說的
最後就是我深深覺得中共國就是馬列主義的產物,黃俄的孝子,它的落後性堪比滿清(我甚至不不想用“中國”這個稱呼來稱呼當今的“中國”)
在這一點品蔥應該有許多跟我持同樣想法的人吧,比如常常看到有人說後清,西朝鲜XD
所以我認為中共國不能代表中國,也不能代表中華文化。
可笑的是我在支乎和某體育論壇發布這個問題不到一分鐘就被刪除了,可見自我言論審查已經到這種地步了。
唐朝文化在日本,明朝文化在韓國,民國文化在台灣,滿清和黃俄馬列文化在中共國。這幾句話有沒有道理? - 新·品葱 https://bit.ly/3tVjXew

長安十二時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安十二時辰-連續劇-高清影音線上看-愛奇藝台灣站

2021-02-14_120943

長安十二時辰-連續劇-高清影音線上看-愛奇藝台灣站
-------------------------------------
中國號稱大中華,還有三個國家以小中華自居,都是哪幾個國家呢!
中國號稱大中華,還有三個國家以小中華自居,都是哪幾個國家呢! - 夜資訊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文明古國,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文化,那些古代的中原王朝,也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和重心。比如唐朝的都城長安,是公元七世紀的時候,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這個城市以其開放包容的精神和氣度,吸引了包括中亞、西亞在內很多國家使者的朝拜。
中國號稱大中華,還有三個國家以小中華自居,都是哪幾個國家呢?
縱然是大家眼中軍事力量不強的宋朝,這個王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卻令人驕傲,宋朝人的生活,幸福安定,在財富占有上,占據世界總財富的百分之六十左右,這一份成績,即使是今天的美國也難以達到。
正因為如此,由我們炎黃子孫所組成的中華民族,也一直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並以大中華自居,這一名稱裡面,蘊含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也是滿滿的自豪和驕傲。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原王朝以大中華自居,然而在我們周邊的國家中,也有這樣三個國家以小中華而自居,言外之意,除了中國之外,他們才是最為正宗的中華文化,是「貨真價實」的品牌,那麼以小中華自居的國家,都有哪幾個國家呢?
space
首先是越南這個國家。在歷史上,越南曾受中原王朝所管轄。秦朝的時候屬於象郡,漢唐的時候屬於交趾,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是一個亂世年代,也是唐朝解體後造成的一個權力真空,因此才出現了眾多王朝鼎立的局面。正因為如此,才給了越南以可乘之機,他們趁機擺脫了我們的控制,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國家。雖然如此,那個時候的越南還是比較心虛的,也知道倘若直接離開中原封建王朝的話,生存下來會非常艱難,因此他們就以藩屬國的身份和我們相處,我們則成為了他們的宗主國,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在法國入侵越南後,強迫越南擺脫了藩屬國的身份。
不過越南和中原封建王朝數千年的歷史聯繫,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文明的影響上,越南早已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突出的一個表現是他們的官方文字用漢字書寫,文官制度也仿照我們,甚至節日風俗都帶有中華文化的深深烙印。
當然,那個時候的越南,以能夠向中國學習為傲,他們身上的中華文化氛圍越濃,他們就越是高興,為此越南還強行讓他們周邊的小國家也跟著學習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地區,越南為推動華夏文明的傳播,起到了一個中間載體的作用。所以歷史上的越南,就常常以小中華而自居,並為之沾沾自喜。
另一個國家是歷史上的朝鮮王國。歷史上的朝鮮王朝,也是中華文化的崇拜者和學習者,他們和越南一樣,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中原封建王朝的藩屬國,所以在文明文化上,自然也深受我們的影響。同樣,歷史上的他們,漢字是他們的官方語言,宮殿的建築也仿效我們,其他諸如文官制度、中醫醫學、佛教文化等等, 無不從中國取經。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歷史上的朝鮮王朝,也一直以小中華而自居。他們為能夠學習到漢文化而高興,也時刻緊跟中原王朝的發展步伐,成為其中最為忠實的藩屬國。只是到了清朝末年,隨著日本侵略勢力的進入,他們才不得不脫離清朝而去,轉而被日本奴役。
那麼排在第三位的國家又是哪一個呢?這個國家想必很多人都想不到,他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問題是,日本為什麼也會以小中華自居呢?其實這裡面蘊含著日本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
歷史上的日本,無比推崇儒家文化,對中原王朝的燦爛輝煌也崇拜不已,所以他們多次派人來我們這裡學習,幾乎是全盤吸收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就是他們的城市建築,如奈良等,也是模仿唐朝都城長安的建築模式而來的。至於和服、木屐、詩詞歌賦等等,無不帶有濃厚的中國元素,他們在學習之後,拿來為我所用,並成為了他們引以為傲的一大資本。
可能是學習時間長了,也太過投入了,日本人慢慢覺得,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他們這裡,尤其是在南宋被元朝滅亡後,日本人乾脆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中華文明從此有了斷層,而他們才是中華文化最為正宗的代表。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心理作用下,日本便當仁不讓地以小中華自居,一點也不客氣。
中國號稱大中華,還有三個國家以小中華自居,都是哪幾個國家呢! - 夜資訊 https://bit.ly/3b85y6l

t01dc6235514f10e3c0 (1)t01167dba67799092b2 (1)t01b035bcd9f5d495df (1)t01f2221be634213b2a (1)t017ee18d3fb8a3cedf (1)

中國號稱大中華,還有三個國家以小中華自居,都是哪幾個國家呢! - 夜資訊


唐宋在日本 ,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 但中國就是中國! ! !
他們說,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2ZhVUZf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但是那些拷貝的永遠是拷貝的,是死的中國,而只有這裡是一個時刻變化自我革新的活生生的正統中國。
都說日本是一個擅長學習的民族,但你不知道中國的拿來主義才是真正深入骨髓而到了根本不當一回事的地步。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從胡同 胡牀 胡凳 胡椒 胡麻 胡繩 胡瓜 胡蘿蔔 胡桃 胡笳 胡祆 胡戲 胡服騎射 到番茄 番薯 番石榴 番瓜 番號 再到洋火 洋車 洋油 洋機子 洋酒 洋房 洋燈 洋蔥 洋芋 大洋馬 沒錯,我們睡的牀、坐的椅凳、住的房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充滿了舶來品,但是它們已經深刻地成爲了我們傳統的一部分、「中國」這個概念的一部分。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中國到底是什麼概念呢?
日本有唐朝樣式的榻榻米、房間院落、街坊樓閣,獨樹一幟。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韓國也有明朝樣式的衣冠器具、磚瓦亭台,還用其申遺。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台灣有故宮帶來的傳世瑰寶,還用繁體字,瞧不起大陸人。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但沒有用的,中國人在的地方,永遠就是中國。
無論我們睡墊子還是牀、坐馬扎還是椅子、分餐制還是合餐制、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單字詞還是雙字詞,用三民主義還是馬列主義、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中國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都在快速地變。
The more thing is change ,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中國的傳統就是打破和超越傳統。
好用的我們拿來就用,而且用得隨心所欲、用得不拘一格、用得比所有人都好。
這是一種相當恐怖的拿來主義 與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變革精神。
都說中國人固守傳統,都說日本人擅長學習,而你告訴我爲什麼現在中國是全世界變革最大的一個國家,日本卻到現在還有天皇+家族財閥+用了一千多年的老東西?
第一重境界是閉關鎖國,油鹽不進,墨守成規一點也不想動。
第二重境界是中體西用,只知道模仿學習,卻不懂變通,注重形式主義。 第三重境界就是真正的有「萬物爲我所用」的自信,信手拈來不拘一格,融會貫通。
深藏在中國人的骨子裡的其實是第三境界。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畢竟「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這句話出自中國人之口,誰也偷不走。
而能偷走的都不是事,偷不走的才是真正的精華。
日本如果能達到第三境界,走出經濟停滯就不是夢,可惜形式主義在日本大過天,太僵化了。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民國在台灣?但中國就是中國!!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2ZhVUZf

2021-02-14_0929342021-02-14_0930452021-02-14_0930352021-02-14_0930282021-02-14_0930062021-02-14_093000b873097


大唐文化看日本,明朝文化看韩国,宋朝文化看越南
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其實都是附會風雅的話,沒有任何根據。
持這種觀點的人:既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缺乏瞭解,亦對他國的歷史和文化缺乏尊重。
就以「唐朝文化在日本」為例吧。
相信這句話的人有不少。 像是著名導演侯孝賢當初拍攝《聶隱娘》時,就跑到日本去取景,非常用心地在日本尋找所謂的"唐之韻"。
侯孝賢顯然就是"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信奉者,顯示出該導演在知識上的匱乏。
儘管在歷史上,日本和唐朝曾經通過遣唐使存在密切地交往,但時間已過去1000年了。
如果但凡對日本自身的文化發展有點尊重,就會發現現在的日本早就沒有什麼唐朝文化了。
當然,日本8世紀的平城京、平安京,確實與長安城和洛陽城的格局非常相似。
但这些古迹早已湮灭于历史的战火,并没有保留到今天。像是平安京,早在12世纪就毁灭于火灾,后来又遭受到15世纪应仁之乱(応仁の乱)的毁灭性打击。
平安京的再次重建是1582年豐臣秀吉的時代,早就跟唐朝沒有半毛錢關係了。
不僅如此,日本也沒有保留任何唐朝風格的建築。 現已知京都地區最早的古建築是千本釋迦堂,這是13世紀的建築物,距離唐朝是不是太遠了點?
至於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韓國這些話,更是不值一駁。 總而言之——
就算你不尊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也請尊重其他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唐文化在日本?宋文化在越南?明文化在韩国?专家都笑了,纯胡说_【快资讯】 https://bit.ly/3ph5OVC

t01f6020b460457d89a


因為《禮》曰:"華夏,重信義!! 而胡人,無!! ”为什么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民国在台湾 ... - meiwen的博文 - 美国中文网 https://bit.ly/2LRg8G8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 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受影響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 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 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 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 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后,獨立支撐數十年。 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 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位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 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饑餓的人口,那麼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后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 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麼陸秀夫般的忠臣了。 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 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 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 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后,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遊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
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
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往攻,結果船隊被暴風雨所摧毀,日本人從此將此風稱為"神風"。 二戰中"神風敢死隊"即出自這個典故。
明亡後,朝鮮和日本認為中國已亡,日本從此蔑稱中國為"支那"。 明治維新后,自認為華夏正統的日本曾打著"攘夷主義"的旗號發動甲午戰爭等對清戰爭。 唐、宋、明時作為對中國文明衷心傾倒的兩個附屬夷國,日本和朝鮮至今因還因宗主國文化淪喪而對中國存有偏見。
也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中國,宋之後是支那。
蒙古軍的屠城,殺掉北方百分之80的漢人,精英殆盡。 明朝只算詐了下屍,可惜當年漢人的精氣神全沒了
我們沒什麼值得自豪的了,只願有生之年可以憑弔崖山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國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中國人應該認識它。
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 一首詩歌可以表達我們對淒然收場的宋王朝的懷念。
為了復興宋室,一直不停奮戰,但事到如今,已無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統後裔,應該斷然作出不辱沒您血統的決定。 "
—"我明白了,你沒有背棄我,並且自始至終侍奉我,太感謝了! "
陸秀夫面對少帝這種勇敢地態度,不得不強忍住眼淚。
——"陛下..."陸秀夫背起少帝,用帶子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繼承我們遺志的同胞,一定會徵討你們的! "(譯)
就這樣,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 這就是南宋最後一戰的崖山之戰。 南宋的陸秀夫死了。 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隨之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遊牧民族之手。 這場戰爭的兩個對手的來歷都不平凡,趙宋的滅亡也不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改朝換代。
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那學"創始人之一):宋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日本學"唐和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 "
謝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
陳寅恪:「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的道路。 "
李約瑟: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
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 那個時代,中國佔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 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 對於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 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 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 中國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 宋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 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
宋以後,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後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 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後,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閹害著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 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歷史大格局深有妨礙。
宋是這樣一個銘記了漢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時空和今天的中國人有著不解精神文化傳承。
一位臺灣人憤怒的寫道:"(大陸)摒棄傳統的四維八德,培養出了不知廉恥的一代。 "這就是"輝煌燦爛的華夏文化"? 這就是「堅強挺拔的漢族脊樑」?
普及英語,打倒孔家店,接受基督的洗禮,我們瘋狂地為自己的傳統挖掘墳墓,全然不知歷史的幽暗處,有多少前朝的渣滓在竊笑,有多少同胞的冤魂在哭泣。
忘了成祖征大漠橫掃北元的那份榮耀,卻相信"農耕文化的懦弱性。 ”
忘了國產紅夷令倭寇聞风喪膽的那份自豪,卻相信"古中國無科學。 ”
忘了"為官應直谏,為史應直書"的那份尊嚴,卻相信"漢人奴性乃根深蒂固。 ”
三百年前的滿人用他們骯髒的爪牙姦污了我們的傳統,現在又在用卑鄙的謊言,把早已消逝的漢文化作為自己醜行的替罪羊。
在相信「清朝明君輩出,疆域遼闊,政策開明,國泰民安」時,為什麼不活動一下生滿鐵鏽的大腦,戳穿這面紙糊的窗戶?
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卻被明末遺民視作"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的貧困末世。
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準。 到1840年,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 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乾隆朝編纂《四庫全書》,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撰寫"(章太炎《哀焚書》第五十八)。 當代學者顧關元先生據海寧陳乃乾的記載,則認為所銷毀的書籍是《四庫全書》總數的十倍。
因此才有了吳晗「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的疾呼。
所謂"盛世",實則一個屍橫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嚴全無的時代。
此時的西方學者可以慶幸地說:「中國不可能強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
倭人可以幸災樂禍地宣稱:「華變於夷之態也」。。 "支那"一詞應運而生。
此時的高麗使臣可以自豪地宣佈:「今天下中華制度,獨存於我國。 ”
面對持續滿清全朝的漢族暴動和起義,面對三百年經久不衰的"反清複明"的口號,面對高麗王國對「大明國崇禎帝」持續百年的秘密祭祀,責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為什麼就沒有人敢於將其撕去?
聽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專制最落後的朝代」時,為什麼我們不能耐心翻翻歷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四百年前,有幸來訪的西班牙人這樣描述這個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明朝:
"他們首先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
"在他們的一切城市中都有醫院。 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 我們因此問他們原因何在,回答說,每個城市裡都有一個大地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應。 ”
"這個國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 他們對外國人很有禮貌。 ”
"在中國的其它省份,還有製作奇特和優良的炮。 他們的炮特別好,我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我看過一些架在船上的這種炮,它製造的比我們的好,更加堅實。 ”
"總之他們不留下一尺未種植的土地,你在全國看不到任何荒地或無收穫的地方。"
"我們驚奇的看到那些貴人的良好風度,教養和高尚舉止,還有他們在詢問他們想知道的事情,以及他們答覆我們問題時候的認真。"
今天,電視裡又在放百家講壇---閻崇年的清朝故事,當他講到努爾哈赤是偉大的英雄,多爾衮入中原成功是因為"少殺人"時,台下的觀眾都鼓起掌來:"講得真好。 康熙爺真是聖主啊。 ""明朝太腐敗了,漢人太無能了,沒有滿族,沒有大清,哪有康乾盛世?" "漢人是不行,太落後""漢人歷史從來就是垃圾"。 真讓稍有思維能力的人聽不下去了,「閻說錯了,大家別信! ”
看著歡快而某些所謂國學者麻木的笑容,他們不時向地上吐一口痰然後振振有詞的爭辯,我心都仿佛被刀剜了一樣,這,難道就是偉大炎黃大帝孕育出來的子孫嗎?
我們的民族自稱「漢」;我們的華人被叫「唐」人;我們的文化被稱作「華夏」文明;我們的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央之國」! "華夏",何意也! 高貴而典雅,「中國」何意也! 天下之中心也,如此輝煌的偉名是誰為我們贏得? 是我們的祖先,是他們,一隻手握著寶劍砍下敵人的頭顱,一隻手拿著書籍保持著最高貴的禮儀,以無限的野心,永不衰竭的慾望,拓展著華夏族的生存空間。 1000年的征戰,1000年的教化,不知道踏平了多少國家,不知滅絕了多少民族,直到有一天,當他們將視眼所及的所有肥美土地收入囊中,當他們的面前只有大漠和沙灘時,他們才停下了腳步,他們的武力和高貴讓他的所有鄰居,全都匍匐拜倒,在他們面前屈膝,而且是自願的稱臣,這些惶恐的鄰居敬畏地送給祖先一個偉大的國號"中國",意思是"世界之中心"!
我們偉大的祖先,他們勇敢而聰慧,他們重榮譽而輕生死,他們講信義而鄙狡詐,他們重文明而藐野蠻,他們愛自由而厭樊籠,"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其志!" 他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跡,可是你們誰知道? 在華夏文明毀滅前的南宋文朝是一個什麼樣子?
南宋時期,皇帝權力極其小,詔書必須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輔臣聯名才會有效,而人民經常集會議論朝政,北宋末年罷蔡京殺六賊,不是太學生陳東和十幾萬百姓聯名上書施壓的結果嗎? 南宋學風自由活潑,技術人員備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國家所遠遠不及的。
然而華夏文明在他最輝煌的時候,缺遭遇了史上最殘暴最野蠻的侵略,蒙古人用他們幾乎全部力量,打擊華夏文明最軟弱的政權----南宋,蒙古人可以幾個月內,就踏平花臘子摸,鏟平俄羅斯,夷滅東歐列國,但是在江南的華夏文明面前,他停頓了幾乎50年。 元軍攻打襄陽,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軍攻打四川,川民殺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殺光,才放棄抵抗;揚州李庭之軍隊抗元,直到揚州人皆死,方才屈服;而即使宋皇帝投降,抗元大軍依然抵抗,因為根據宋制,投降詔書必須丞相大臣連署之後才能有效,丞相不署名,只代表皇帝投降,但是國家沒有投降。 而崖山失敗后,30萬宋軍將士只有2萬人被俘虜,其餘全部戰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軍民,都自殺殉國。 聽聞宋滅后,浙江十萬士子紛紛跳海自殺,福建有四萬! 這是什麼! 這就是華夏精神!
日本歷史學家田中芳樹在《海嘯》中用史詩般的語句描繪了華夏英雄在災難面前所表現的堅強和決絕:
一、"聽到這話,大驚失色的是鄧光遠,年幼的帝僅僅將聰慧之雙眼轉向了陸秀夫。
'臣力有未這,讓國事淪落軍止。 元之賊兵即將迫近皇上寶座,脫逃之事恐怕已經不可能。 '周圍的宮女和宦官發出驚叫。 帝則無育地凝視著陸秀夫。
‘皇上虽然年幼,但毕竟身为天子。天子须重视名誉更甚性命。臣虽不忍提及!但尚请皇上觉悟。’数名宫女失神倒地。船舱之墙壁发出了奇怪声响。那是元军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声音。帝景仍然凝视着陆秀夫,但是白嫩娇小的脸颊上却出现了微笑。
‘就依你所言吧!’”
二、"賊兵如蟻,蜂擁而入,李沛望著百姓,'願意求生還是求死',人們大呼'只願意與將軍共死'! 汪立信將兩個孩子喚過來,'今天,我將為你們舉行成人禮,表示你們也要承擔其衛國的責任! '於是,父子三人全部戰死,獲得了死後的光榮。 ”
這就是華夏的精神! 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子孫,他們英勇奮戰,從未有過動搖! 崖山之後,華夏全面淪喪,被嚴重胡化,漢民族地位地下,喪失了做學問的機會,自由的風氣被扼殺,無數優秀豪傑英勇戰死,商業文明嚴重倒退。
到了明朝時期,雖然光復,但是漢文化已經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專制,喪失華夏文明中開明和自由的氣息,但是明時期不斷喚醒的華夏意識,使得明末覺醒了華夏意識,學術風範大盛,內閣組黨之風流行。 然而此時不幸發生了,在天災與人禍之下,中原爆發了嚴重的內戰,當漢民族傷痕纍纍的時候,滿蒙組成聯軍進入了中華腹地。 完成了對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殘酷扼殺了華夏文明復甦的一次大好機會。
多爾衮在漢民族最虛弱的時候,建立了清,表明瞭女真的強大,但是它還表明瞭其他嗎? 如果一個民族只會用刀,即使他再兇暴,那麼他充其量只是個蠻族,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文明,康熙也許喜歡算術、化學和天文,但他永遠預料不到這些東西能夠給他帶來什麼變化,因為只喜歡 分配奴隸的他對文明的創造和發展沒有興趣,這就是他為什麼要查禁《天工開物》,為什麼禁止前明時期大發展的火藥技術;為什麼要限制民間冶鍊鋼鐵,為什麼消滅造船的技術。 因為他的支配奴隸性統治慾望是永遠不會關心文明的,他只對如何支配他的奴隸感興趣。 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們用他們的政策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那就是他們的所有統治技巧和殘忍暴力只能證明他們對文化的野蠻無知,對殺戮的渴求和與文明世界的隔絕,這就是他們的韃靼文化,一種依託掠奪的寄生文化。 他們只對培育奴隸和愚民感興趣,對社會的進步和自由毫無興趣,而華夏文明追求的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國士」!
孟子說:".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 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 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 強調君臣人格之平等的他,被清室憤恨,於是拆其牌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清庭要燒毀王陽明,王夫之,李贽等人的書籍。
因為此皆華夏文明之象徵,而在明末的時候,我們華夏觀念幾乎覺醒的先人已經向怒吼道:"君權,千年之大惡也!
为什么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民国在台湾 ... - meiwen的博文 - 美国中文网 https://bit.ly/2LRg8G8


中國朝貢體系、或冊封體制,是典型的朝貢體系,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於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國際關係體系。東亞朝貢體系乃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星狀政治秩序體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往外推拓(詳見:曾向中原王朝朝貢的政權列表)。政治名義上藩屬國都向中國稱臣,中國不管各藩屬國之間的關係,所以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星狀架構。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曾以進貢與賞賜的名義進行貿易,稱為朝貢貿易。貢品同時也如齊桓公伐楚,藉口之一是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祭祀用的包茅。
而在某些時期,中原王朝由於種種原因也向其他強勢的民族或國家進貢。
中華朝貢體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Uixkt
歷史
中國中心主義里的四夷示意圖
雛形——畿服制度
朝貢體系的雛形是古代中國的畿服制度。早在中國商朝時期,統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的內外服制度,在這個制度當中,中國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內外服的共主。君主在王國中心地區(內服)設立行政機構,進行直接管理。在直屬地區之外外服,則由接受中原王朝冊封的地方統治者進行統治,內服和外服相互保衛。根據《尚書·大禹謨》的記載,九州之內的各地區,還負有進貢的責任。
周朝取代商朝之後,將這一制度細化,進一步發展出了五服、六服和九服的概念。特別是在《周禮·秋官·大行人》中,詳細規定了各服的貢期和貢品的種類,還第一次提出了「九州之外,謂之番國」的概念,試圖將這一制度推廣到更廣闊的中原王朝尚未實際掌控的地區去。
商朝的畿服制度帶有強烈的原始部落軍事聯盟色彩,而周朝由於確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將這一制度系統化和理想化,試圖作為已知世界的準則。但是,由於周朝採用分封制度,後期又陷入諸侯紛爭,所以這一制度基本僅停留在紙面上。
確立——冊封制度
主條目:冊封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原地區之後,建立起了嚴格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制帝國。當時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除匈奴外,並不存在可以與秦以及其後繼的漢朝政權全面抗衡的政權。因此,除了以「敵國」身份對待匈奴之外,中原帝國便開始將先秦時期的畿服體系推廣至已知的世界中去。
漢委奴國王印
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與匈奴人長年的爭鬥後,擊敗匈奴,版圖延伸到西域一帶,由於在已知世界中不存在可以抗衡的對手,以中國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正式得以確立。在這時期的朝貢體系中,中原政權和其他諸國以「冊封」關係為主。即各外國需要主動承認中原政權的共主地位,並憑藉中央政權的冊封取得統治的合法性。使得西域諸國陸續向西漢遣使納貢,貢品包含胡桃、葡萄、汗血馬等,而西域諸國首領也藉此獲得西漢朝廷的承認與穩定的邦誼,中央政權對各地方政權往往直接封為「**國王」,如「漢倭奴國王」、「南越武王」(即趙陀)、「閩越王」(即騶無諸)、「疏勒國王」等。各受封國對中原政權按照不同的要求負有進貢和提供軍隊等義務。十六國時期,前涼君主張駿率軍征伐西域,鄯善王獻上美女,張駿立賓遐觀以處之。焉耆王、于闐王亦向前涼進貢本國物產。
值得注意的是,漢朝僅僅冊封其有能力控制或者自行前來投附的地方政權,政策相當務實。對於其認為在可以控制範圍內的政權,如若敢於挑戰漢朝的共主地位,就會遭到軍事打擊,漢武帝就因此先後擊滅南越(南粵)、閩越、朝鮮,並遠征大宛。而在其控制範圍之外的國家,如安息、大秦等,漢朝都承認其獨立地位,並不試圖進行冊封。
重組——羈縻制度
主條目:羈縻
《職貢圖》,6世紀梁朝。由右到左:滑/嚈噠,波斯,百濟,龜茲,倭(日本),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題,且末國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其後中原王朝崩潰,北方遊牧民族大量進入華夏民族的中樞地帶,原有的冊封體系隨之崩潰。直至589年隋朝重新統一之後,朝貢體系方得到恢復。但是,隨著唐朝的崩潰,五代十國和宋、金、元等王朝相繼而起,整個朝貢體系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在這一時期內,往往同時有多個政權均聲稱自己是天下之主,要求周邊諸國朝貢,各小國往往也同時向多個大國朝貢,更有一些國家一邊接受朝貢,一邊又向更大的政權朝貢。這都使得這一時期的朝貢體系呈現出多元的網狀特徵。即便是在唐朝國力鼎盛之時,日本、渤海等國也力圖成為次級的朝貢中心,甚至互稱對方的使節是「貢使」。
同時,這段時間內中原政權往往採取「羈縻」政策取代原有的冊封制度,最主要的特點是,封賜的不再僅僅是王號,而是和直屬官員相同的官職,比如南朝宋順帝就曾封百濟國王為「鎮東大將軍」,封日本為「安東大將軍」。唐太宗時開始,更普遍封賜各內屬的地方首領官職,設立羈縻州、縣,以體現其「華夷一家」的思想。如渤海被封為「忽汗州大都督」、疏勒被封為「疏勒都督」等等。盛唐時期,對亞洲的影響力逐漸擴大,除了西域諸國外,鄰近的吐蕃、回紇、日本、新羅陸續派遣「遣唐使」並展開雙邊貿易。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羈縻制度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在唐朝軍事力量籠罩之下的地區設立的羈縻州、縣,其長官由部族首領世襲,內部事務自治,並進行象徵性的進貢,但是負有一些責任,如忠於中原政府、不吞併其他羈縻單位和內地州縣,以及按照要求提供軍隊等等,實際上中原政權將其視為領土的一部分,文書用「敕」;一種是所謂的內屬國,如疏勒、南詔、契丹等,一般封為都督或郡王,有著自己的領土範圍,但是其首領的政治合法性來自於中原政府的冊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權將其視為臣下,文書用「皇帝問」;一種是所謂的「敵國」和「絕域之國」,如吐蕃、回紇、日本等,雖然可能亦有冊封,然多為對現實情況的追認,其首領的統治合法性並不依賴中原政權的冊封,中原政權的文書多用「皇帝敬問」。
宋朝之後,進一步加強了對第一種情況的羈縻州、縣的控制,在部族首領之外,加派中原政府任命的監管官員,到元代逐漸演化成土司制度,實際上將其納入了中原政權的領土之中。在北宋時期,北方邊境受到西夏、契丹、金國與蒙古帝國的侵擾,加上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以至於國防空虛,兵敗如山倒;最後北宋仍向敵方簽訂「歲幣」形式的「澶淵之盟」等一連串條約。但宋朝仍發展了蓬勃的海上貿易,主要貿易對象為高麗、日本等周邊國家。北宋末年,宋徽宗從朱勔之議,設立蘇杭應奉局,命兩浙百姓歲貢奇花異木和太湖石供自己玩賞,稱為「花石綱」。不堪花石綱盤剝的浙江民眾在方臘的領導下舉行了起義,被童貫鎮壓。宋欽宗即位,罷花石綱,誅殺朱勔以平民憤。
元代時高麗國王被短期冊封為「征東行省丞相」。此外,元朝(蒙古語稱為大元大蒙古國)皇帝自稱是西方蒙古汗國的宗主,但是受到各汗國的一致反對,只有伊兒汗國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世的幾十年中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後逐漸採用傳統上的朝貢體系,例如忽必烈和元成宗先後頒發給伊兒汗國刻有漢字「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的方印等。
進貢不等於冊封,天下可分為:一、有貢有封,如朝鮮三國。二、有貢無封,如日本。三、無貢無封,沙缽略以前的突厥。
鼎盛——朝貢制度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確規定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國為「不征之國」,實際上確立了中國的實際控制範圍。他並且確定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由此最後確立了朝貢體系成為東方世界的通行國際關係體制。在這個體制中,中國中原政權成為一元的中心,各朝貢國承認這一中心地位。
清代陳璋根據明代沈度原作瑞應麒麟圖臨摹而成的《榜葛剌進麒麟圖》。描繪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榜葛剌國進貢的麒麟(長頸鹿)
15世紀前期,明成祖時隨著鄭和下西洋的強大寶船隊對印度洋的巡航,帶動了明朝短暫的海上探險,同時也向東南亞與印度洋沿岸各國展示了明朝的強大武力,東南亞領主不得不向明朝俯首稱臣並奉上如長頸鹿等珍禽異獸。還有永樂帝朱棣對北方蒙古勢力的掃蕩,朝貢體系達到了它的巔峰,在明朝陸海軍的「威逼」和「厚往薄來」政策的「利誘」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貢的國家和部族一度達到了65個。在此同時,朝鮮對女真,越南對占婆、南掌等國,也都提出了朝貢的要求,形成了數個次級的朝貢中心。
這個時期,除了同明朝有直接接觸的朝鮮、越南、緬甸等國外,在厚往薄來政策引導下,其他的一些國家對於明朝的朝貢,逐漸演變成了一種貿易往來,尤其是明朝中後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朝貢幾乎成為這些國家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唯一手段,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
到了1644年,清朝建立,保留了明朝的大部分朝貢體系,只是要求各國繳還明朝的封誥,重新領取清朝的封誥。清朝明確將和周圍部族的往來為理藩院管轄。蒙古、西藏、朝鮮、日本、琉球等外藩的來往,由理藩院管轄。直到1906年清末新政中因改革官制,理藩院改為理藩部。在清亡後,再無藩屬的概念,理藩部被撤銷。到18世紀中葉,中亞的哈薩克、浩罕、布哈拉等也進入了朝貢體系。
崩潰——與條約體系的碰撞
1648年,隨著《西發里亞和約》的簽訂,條約體系逐漸成為歐洲國家之間的主要國際交流體系。同時,殖民體系成為歐洲國家在與其他弱小部族交往時的主導體系。
隨著歐洲國家逐漸同東方世界直接接觸,這幾種國際關係體系之間的衝突便開始發生。1653年,俄羅斯沙皇派遣使節,要求順治帝向其稱臣,成為俄羅斯的殖民地。這種要求理所當然地被中國的統治者拒絕,而反過來要求沙皇前來北京朝貢。經過長期的武力衝突和外交鬥爭,中俄雙方都開始認識到對方的實力,最後於1689年,兩國按照歐洲國際公法的慣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之後又在1727年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次年互換約文,實際上確立了兩國的平等地位。
同時,歐洲勢力逐漸蠶食了中國清朝周邊的各小國,日本進一步加強了對琉球的控制。這些都使得朝貢體系內的成員有所減少。清朝中期,朝貢國有十幾個,包括:朝鮮、琉球、越南、蘇祿、緬甸、南掌、暹羅、蘭芳共和國、哈薩克、浩罕、布哈拉、阿富汗、乾竺特、巴達克山、尼泊爾等。
但是,這並沒有動搖朝貢體系的基礎。因此,直到1793年,隨著英國喬治·馬戛爾尼使團出使北京並準備向清廷商討通商事宜,條約體系和朝貢體系方才發生了全面的碰撞。馬戛爾尼提出的互派使節、簽訂通商條約等要求,均被乾隆帝以「不可更張定制」為由拒絕。清廷則要求馬戛爾尼要行「君臣之禮」,馬氏不悅,最後仍以單腳跪地向清廷做出妥協的姿態,乾隆才以「厚往薄來」的原則把馬戛爾尼給打發走。在鴉片貿易上,兩種不同體制之間的摩擦終於達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終於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1842年,清朝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首次以文字的形式規定了中國和外國平等往來,朝貢體系的基礎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動搖。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朝貢體系被一個又一個條約削弱。隨著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中法新約》和《馬關條約》的簽定,朝貢體系內最後的成員越南和朝鮮也脫離了這一體系,朝貢體系徹底崩潰。
各屬國所供之物
《清史稿·屬國傳》記載的各藩屬國對中原王朝所進貢之貢品如下:
朝鮮:每年進貢一次,每次進貢黃金百兩、白金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鼠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琉球(今日本沖繩縣及奄美諸島):兩年進貢一次,進貢之物無定額,既有本地特產也有從東南亞購買的大量熱帶農產品和工藝品。康熙十九年,清聖祖詔令琉球國從此以後只需進貢馬匹及熟硫磺、海螺殼、紅銅等物,不必進貢購自外洋的物品。
緬甸:十年進貢一次,於乾隆五十二年「進貢」金塔、馴象、寶石、金箔、檀香、大呢、象牙、漆盒諸物及絨氈、洋布四種;於乾隆六十年為慶賀清仁宗登基而「進貢」緬石長壽佛、貝葉緬字經、福字鐙、金海螺、銀海螺、金鑲緬刀、金柄麈尾、黃緞傘、貼金象轎、洋槍、馬鞍、象牙、犀角、孔雀、木化石、玄猴皮、各色呢、各色花布等物。
暹羅(今泰國):三年進貢一次,道光帝時改為四年進貢一次。康熙四年「進貢」龍涎香、西洋閃金緞、象牙、胡椒、豆蔻、沉香、烏木、大楓子、金銀香、蘇木、孔雀、六足龜等物;乾隆五十一年「進貢」龍涎香、金鋼鑽、沉香、冰片、犀角、孔雀尾、翠皮、西洋氈、西洋紅布、象牙、樟腦、降真香、白膠香、大楓子、烏木、白豆蔻、檀甘密皮、桂皮、螣黃等物及馴象兩頭;乾隆五十六年「進貢」壽燭、沉香、紫膠香、冰片、燕窩、犀角、象牙、通大海、哆囉呢等物慶賀清高宗八十大壽;嘉慶元年「進貢」龍涎香、冰片等二十四種禮品慶賀清仁宗登基。
南掌(今寮國琅勃拉邦):五年進貢一次,乾隆八年改為十年進貢一次。乾隆六十年進貢長生經一卷、阿魏二十斤、象牙四十、夷錦四十;嘉慶十二年進貢馴象四隻、象牙四百斤、犀角三十斤、土絹一疋。
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五年進貢一次。雍正五年進貢珍珠、玳瑁、花布、金頭牙薩白幼洋布、蘇山竹布、燕窩、龍頭、花刀、夾花標槍、滿花番刀、藤席、猿猴等物。
廓爾喀(尼泊爾):五年進貢一次。乾隆五十四年進貢樂工、馴象、番馬、孔雀、甲噶爾所制番轎、珠佩、珊瑚串、金銀絲緞、金花緞、氈呢、象牙、犀角、孔雀尾、槍刀、藥材等29種物品以示臣服清朝。
巴達克山(巴達赫尚):乾隆二十五年進貢刀斧及八匹駿馬;乾隆二十八年進貢馬、犬、鳥槍、腰刀。
阿富汗:乾隆二十七年「進貢」(實為贈送)良馬四匹。
坎巨提(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每年進貢砂金一兩五錢。
作用和影響
主條目:漢字文化圈和小中華思想
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儒家、漢傳佛教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文化圈內,強調文化上的華夷之辨。
韓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朝貢國。朝鮮王朝在明朝滅亡之後把取而代之的清朝視為蠻夷。但17到18世紀前期以後康乾盛世的強盛,朝鮮王朝的態度隨著清朝正式入主中原和南明滅亡,在對於清朝的表面態度上發生明顯轉變,然而、對內文件仍然沿用明崇禎年號,稱清帝為「虜王」。
越南在陳朝時代,通過抗擊元朝入侵,以及經歷了後來反抗明朝的短暫統治,越南逐漸形成了自己是與「北國」(中國)相對、具有對等地位的文明國家「南國」的自我意識形態。與此同時,越南人認為自己比暹羅(泰國)、占婆、哀牢(寮國)、真臘(柬埔寨)等國的文明程度高,並將他們視為自己的藩屬國。阮朝也以華夷之辨處理對外關係,自居為「華」,將漢字同文國以外的周邊國家視為「夷」,自稱「中國之於外夷,治以不治」、「先王經理天下,夏不雜夷,此誠杜漸防微之意也。紅毛人狡而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聽其居留」。越南在1885年被法國侵占之前,一直是清朝的藩屬國,國號「越南」亦為清嘉慶帝所定。
早在隋朝時期,日本的聖德太子就以「日本天皇是日出之初的天子」來平等的對待「中國隋朝皇帝是日落之處的天子」,收到中國中心思想的程度比起韓國和越南來說非常之低。中國漢族人建立的宋朝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滅亡後,日本室町幕府即有所謂華夷變態之論,日本也是從宋朝滅亡之後,開始對中國產生敵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推向了頂峰。
對國內宣傳
中國傳統朝貢文化,由外國使節前來向中國皇帝訪問並帶來讚頌皇帝的信表與禮物。在外國使節進入中國領土後,通常中國方面會負擔使節在中國境內旅費,對古代日本使節並以軍隊護衛舉起「倭人朝貢」旗幟與樂隊伴行供民眾圍觀,目的是對國內進行宣傳,讓國內民眾感受皇帝威望遠播,向中國人民說明中國皇帝是承受天命之人,屬於中國外交政策一環[1]。
爭議
根據現代學者對緬甸國王寫給乾隆皇帝的銀表文的翻譯,發現緬甸文意思跟中文翻譯意思有很大不同,緬文文件中稱乾隆為皇兄,兩國類似兄弟之國關係,中文文件緬王對乾隆自稱「臣」且表達「臣等願充外藩」這意思在緬文文件中並沒發現。對於這種不同,學者認為是商人吳尙賢欺騙兩方造成的
中華朝貢體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Uixkt


在古代,日本、韓國(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曾經和中國有過密切交流,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至今日本依然保留着漢字,韓國和越南雖然廢除了漢字,但是依然保留着很多漢字詞,有部分和漢語發音相近。日本吐槽稱,唐朝在日本,明朝在韓國,宋朝在越南
對此日本網民議論紛紛。
日本網民吐槽:古代中國的痕跡,唐在日本,明在韓國,宋在越南
以下爲日本網民評論(原創翻譯:2ch中文網 譯者:Evan)
1、 中國は栄えたものが消えて無くなるからなぁ
焼き物の青磁は中國から來たのに今じゃ日本の陶芸家が中國に青磁の指導に行ってるし。
中國興盛過的東西會消失得一乾二淨
青瓷明明是從中國傳過來的,現在卻是日本的陶藝家去中國指導青瓷。
2、中國人は明嫌いなの?
中國人討厭明朝嗎?
3、明といったら儒教最大の失敗作である朱子學を國教にしちゃったアレだろ?たしかに韓國っていまだに朱子學的思想に支配されてるもんなw
說起明朝的話,是將儒家最大的失敗作品程朱理學作爲國教了吧?確實現在韓國依然被程朱理學思想支配w
4、 明時代の衣服を再現したら、「日本の和服のパクリをするな」と批判されるのが中國
在中國,有人穿明朝服飾的話,就會被人批判“這是在山寨日本的和服”
日本網民吐槽:古代中國的痕跡,唐在日本,明在韓國,宋在越南 - 雪花新闻 https://bit.ly/2Nk80OJ


為什麼說唐朝在日本? 明朝在北韓、宋朝在越南?
A-A+2017-12-21 14:26:05 蓋飯娛樂 228次流覽
在中外交流史上,有這樣一個說法流傳比較廣泛,說: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鮮,宋朝在越南。
為什麼這樣說呢? 先來看日本。 日本在秦漢時期跟中國的交往就很頻繁,中原內亂時期很多百姓移民到日本,秦始皇的徐福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文明。 日本有很多人自稱秦人。 日本還出土了漢倭國印。
按理說,應該秦漢在日本。 但到了漢末,天下大亂,中國跟日本的交流就中斷了。 中日再次交流時,已經是隋唐時期。 隋朝,日本人好久沒跟中國聯繫了,感覺自己是不是已經出事了,所以給楊廣寫信,說自己是日出國國王,說楊廣是日落國國王,這當然惹得楊廣很不高興。
到了唐朝初年,日本還插手朝鮮半島高句麗、新羅、百濟的三國之亂,想當東亞大國。
唐朝一出手,劉仁軌在白江口一仗就打服了日本。
被打之後,日本意識到差距,馬上組團到中國來學習,全方位複製中國文化,茶道、棋道、儒學禪宗等等。 甚至自己都城的建設完全照搬中國的長安跟洛陽。 這樣一來,唐文化在日本紮下了根,而到了宋之後,中原不再強勢。 就是明清時期,日本認為自己跟中國在文化上已經沒啥差距,所以,他們就停留在學習唐朝的階段,比如中國的高足傢俱,如椅子在宋朝才開始大面積使用,日本人沒來學,所以現在還跪著。 這就是唐朝在日本。
再說說明朝在北韓。 朝鮮曾有600多年時間是屬於中國的,朝鮮半島上曾經有漢四郡,但對朝鮮半島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明朝。 現代意義上的北韓差不多跟明朝同時出現。 明朝建立後,當時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派兵馬過來爭遼東。 高麗大將李成桂回馬一槍,皇袍加身,建立了朝鮮王朝。 為了維護統治,李成桂決定全面倒向明朝。 朝鮮王朝的名字就是朱元璋定的。
此後的二百多年,朝鮮王朝一直是明朝的藩屬國,而且是很近的藩屬國。 明朝皇宮裡有來自北韓的王妃,還有太監。 這樣一來。 明朝的文化當然就影響了朝鮮。 而到了萬曆年間,日本的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萬曆皇帝帶兵救了朝鮮王朝。 這樣北韓對明朝是感恩戴德。
以至於清朝成立之後,清朝雖然征服了朝鮮,但北韓內心卻認同明朝。 他們的文化服裝等等還是用明朝的,這才有明朝在朝鮮的說法。
最後說一下越南。 歷史上,中原這邊最先是蜀地民眾遷移去越南的。 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越南北部和中部都是中國的領土,不過算是邊區,漢朝有什麼犯了罪的官員就打發到這裡來。 到了宋朝,南宋朝廷正式冊封這裡為安南國,這樣,越南就從中國的一個邊境省份正式成為了一個藩屬國。 此時越南雖然獨立,但文化還是學習中原的。 國家修文廟供奉孔子跟周公,用唐宋的科舉制度,文章皆漢字等等。
而到了元朝時期,越南三次打退了元朝的進攻,阻止了蒙古大軍向中南半島的擴張,這對越南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他們認為,宋朝都亡了,自己還堅持住了,說明他們的文明完全成熟了,可以獨立了。
所以,從宋朝之後,越南不再把自己當成從屬國,雖然政治地位上,他們還一度是中原的藩屬國,但他們文化自覺獨立了,甚至覺得自己才是中華正宗。 他們自然不向中原學習了
他們的文化就停留在宋朝的階段。 大家看越南末代王朝的官服,都是宋朝樣式的
为什么说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鲜、宋朝在越南? https://bit.ly/37cOKtL


有外國網友在國外版知乎網站上發問:從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上哪個國家和中國最接近?
日本在唐宋時期向中國學習,後來就停止了。 由於兩國都經歷了西方化,日本可能和現在的中國相似,但這並不是說韓國和越南就沒有西方化。
從唐朝到明朝,其中包括宋朝和元朝,朝鮮一直在借鑒中國,這種借鑒在清朝停止。 所以,目前韓國更接近中國,因為二者都進行了西方化。 但是不要忘記越南。
從漢代開始,越南就一直借鑒中國的發展,不像日本和朝鮮後來停止了這樣做。 從漢朝到唐朝,越南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經歷了和中國一樣的轉變。 越南獨立後,其接下來的兩個朝代都是向宋朝學習的。 明朝建立后,又大量地學習明朝。 最後一朝繼續向清朝學習。 中國和越南都曾被西方列強統治,都採用共產主義,都經歷過內戰。 越南至今仍然遵從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關於越南和中國相似之處的摘錄:
"越南人仍然自信地認為,他們保留了中國原有的古老傳統,也像中國一樣延續了「文明 - 蠻夷」的觀念。" (山本達郎:中越關係史,1975年)
土地改革運動:中國1946年 - 越南1953年
百花齊放:中國1957年 - 越南1958年
改革開放:中國1978年 - 越南1986年
反腐工作:中國2012年 - 越南2017年
中國網路安全法:中國2016年 - 越南2018年
-----------------------------------
日本? 日本是一個如此美妙的國家,他們很早就接受了唐代的優秀文化。 眾所周知,日本通過接受西方的先進文明,實現了東方最早的工業化。 但由於日本的快速西化,它和中國比較已經是去之甚遠了。
越南? 沒錯,越南一直保持著與中國的交流。 在差不多一樣的時間,越南經歷了同中國一樣的社會主義化進程。 然而,由於與中國的長期戰爭,越南仍然視中國為一個敵對國家。 另外,步入近代後,越南放棄了漢字,接受了西方羅馬文字,這是明顯地同中國脫鉤。
韓國? 韓國的整個朝鮮王朝作為一個附屬國服務於明朝。 韓國人真的很喜歡中國漢人,因此,韓國人不僅崇拜明朝,也崇拜包括唐宋在內的所有漢人王朝。 當然,由於忽視了清朝這樣一個強大的戰爭民族,它吃了很大的虧。 然而,在韓國不難找到與中國相似的文化。
就我個人來說,我希望中國、日本、越南和韓國都能友好相處。 畢竟,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的成員,對吧?
哪个国家更像中国:越南、韩国、日本? - 知乎 https://bit.ly/2NmJjkS
-----------
實際上,越南、韓國和日本等國家都與中國相似,但具體而言他們是相似於中國的不同時期。
首先,日本與中國古代的唐朝相似。 從7世紀到9世紀,當時的日本政府派遣了一批大使和學生到中國,從政治、文學、技術、宗教、建築、娛樂甚至漢字等各個角度研究中國文化。 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可以在日本一些地方找到某些元素作為證明。 例如,在京都,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唐代風格的建築,可見日本保留了一些中國唐代的文化。 然而,日本不同於現在的中國,因為唐朝距離如今的中國已經很遙遠了。
直到1896年清朝被明治維新興起的日本打敗以前,韓國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 當時韓國的名字叫朝鮮,這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起的。 此外,在朝鮮時期,韓國與明朝是相似的。 每一位新國王的頭銜都由中國皇帝授予,最初是明朝,然後是清朝。 那時候的官服和明朝的官服差不多,看韓國歷史劇的時候可以發現這一點。 而現在,北韓分為兩部分,北韓和南韓。 北韓的正式名稱是朝鮮,它更像1978年改革開放前的中國。 韓國則類似於1978年以後的中國,或者換個說法,現在的中國社會和現在的韓國社會是相似的。
越南曾經也是中國的附屬國,直到19世紀50年代變成法國的殖民地。 同朝鮮一樣,越南的名字也是由清朝嘉慶皇帝給的。 在過去,越南學習了一些來自中國的文化,在幾乎所有領域都跟中國相似。 現在,和中國一樣,越南也是一個由貢禪擋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採取和中國相似的政治路線。
總而言之,越南是目前和中國最相似的國家。
哪个国家更像中国:越南、韩国、日本? - 知乎 https://bit.ly/2NmJjkS
從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這三個國家在不同方面都與中國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在日本,由於漢字的使用,中國人會有更多賓至如歸的感覺。 用漢字書寫的地區名稱,如東京、北海道等,可以消除你在異國他鄉通常會有的疏離感。
當我幾年前開始學習日語時,感到驚訝的是,日本人以太陽系的行星命名一周裡的七天,這在中國是一個很久以前就消失了的傳統。 日本高中的課本上有《史記》(一本古老的漢代經典史書)中的經典中文課文以及相當多的唐詩,這對中國的學生來說是很熟悉的。
京都的古建築、和服、茶道等都與中國文化遺產產生了共鳴。 中國人會覺得,韓國人在烹飪和家庭價值觀方面與他們很相近。
當然,在韓國,你也可以觀察到許多相似的文化遺產的痕跡。 當我看韓國古裝劇時,我不禁會想,只要換一下字幕,修改一下服裝風格,就可以把它當成中國的電視劇了。
通過與同事和澳大利亞當地社區的個人接觸,我對越南有了更多的瞭解。
我首先注意到,我們對食物有著共同的興趣。 如果我在旅行時找不到一家像樣的中餐廳,那麼第二個選擇總是越南粉(Pho),並且通常不會有錯。
然後我還瞭解到越南人用同樣的農曆慶祝春節,和中國人一樣崇拜祖先。 他們會在新年的第一天去佛寺為家人祈禱。 婚禮和喪葬儀式也和中國的相同。
從日常儀式的這些細節來看,越南似乎比韓國和日本更為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古代的傳統。
如果你問中國人和韓國人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哪個都不像中國"。
如果你問的是日本人,他們會說是朝鮮。
如果你問北韓人,他們會說「中國是一個人民不用挨餓,但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很多不良影響的朝鮮」。
如果你問越南人,他們會回答"越南"。 如果你問的是美國人,他們會說:"什麼? 他們不都是中國人嗎? “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會回答"沒有"。 但我給你點資料讓你自己思考一下:
日本在書面語方面與中國更相似,這使得中國遊客在日本旅遊時比其他外國遊客感覺更自在。 韓國和越南在儒家傳統上和中國更相似。
日本沒有儒學科舉,所以相比其他受古代中國影響的國家要略顯獨特
哪个国家更像中国:越南、韩国、日本? - 知乎 https://bit.ly/2NmJjkS

1528374371551568c5d4b4ev2-7184cc1ade4d7c57d36106cb38c9851b_720wv2-45910d6c3010dfcbd115451a55cc47a9_720wv2-b7e676b0349a411169954e6220e2ebaa_720wv2-f79f76c9ace871cf7aa0b91e4d7a77c3_720wv2-48354f4fe51dea1f9951f3e7d4181697_720wv2-45548f6a6b0738fba9ac2fd8bd6ed225_720wv2-195842220a968fe3a68d1b1b5e982e0f_720w2021-02-14_095142


唐朝在日本,宋朝在越南,明朝在韓國,蘇聯在哪裡?不是俄羅斯_經濟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亞洲其他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龐大的東亞文化圈。有句話叫:“唐朝在日本,宋朝在越南,明朝在韓國,民國在某省。”充分反映了歷史上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日本曾派遣唐使深刻地學習唐朝文化,宋朝南渡後對越南的影響力也很大,韓國曾是明朝的藩屬國,光頭最後敗退去了某省,將大陸文化也帶了過去。
一些文化衣缽被他國繼承,確實令國人感到惋惜,東歐人同樣也有這樣的情結,許多人懷念曾經強大的蘇聯,那麼蘇聯解體後,究竟哪個國家繼承了它呢?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俄羅斯。俄羅斯至今仍是一個世界大國,它繼承了蘇聯超過七成的軍事和工業遺產,目前是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可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走上了和西方一樣的資本主義道路,所以俄羅斯繼承的是蘇聯的身體。
其實真正繼承蘇聯靈魂的國家是白俄羅斯,白俄羅斯是東歐地區的一個內陸國家,東北部與俄羅斯接壤,國土面積只有207600平方公里,還沒有我們一個省大;總人口不到1000萬人,還沒有一個北京市多。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相信很多人都瞭解,他曾是蘇聯宣佈解體的地方。這個國家幾乎原風原貌地保留了過去的蘇聯社會制度,不過走在大街上並沒有穿越到蘇維埃的感覺,這裡更像是一座典型的歐洲城市。
首先看看白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儘管總兵力只有陸軍的4.3萬人,但這個國家儲存了海量的戰爭物資,白俄羅斯軍隊擁有1724輛主戰坦克,主要型號是T-54和T-72,過去是蘇聯軍隊的絕對主力。另外還有1560輛步兵戰車、918輛裝甲運輸車、1645門火炮,另外白俄羅斯還擁有蘇聯時代最大的炮兵維修基地,可以為鋼鐵洪流提供完善的後勤保障。對白俄羅斯這個彈丸小國來說,這樣的軍事力量堪稱恐怖。
白俄羅斯更像蘇聯的是它的社會制度,它的經濟並不發達,但至今仍實行蘇聯時代的計劃經濟,這是由地理環境造成的,白俄羅斯並沒有合適市場經濟的土壤,俄羅斯在葉利欽時代嘗試過經濟私有化,結果造成了國內寡頭猖獗的局面,控制著俄羅斯的經濟。普京上臺後重點打壓這些寡頭,大量資產隨著這些寡頭逃亡國外,經濟私有化宣告失敗。白俄羅斯就沒有經歷這樣的嘗試,乾脆沿襲了蘇聯的傳統。儘管白俄羅斯工業基礎好,農業畜牧業發達,但在改造計劃經濟體系建立市場經濟方面面臨資金短缺、產品競爭力不強、企業效益不高等困難,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
唐朝在日本,宋朝在越南,明朝在韓國,蘇聯在哪裡?不是俄羅斯_經濟 - Toments 找話題 https://bit.ly/2Zc1cWa

v894u6ix8zfB5Z7Jrz8LY1teA4r5098p5jz7
---------------------------------------------

2b286000106fd2366cb772b290000107b6136e0a63174fc00088af151449b692b2990001092c544504be1e06400068401137b5b101e06e000686fe0bc8e4781e068000686027fe0f0091e0690006894a905777361e06d000684567f5240151e064000684228cb5f77d1e063000684543a53b83d1e06800068619fa2d7a6d
越南的歷史跟隨大中華的歷史變遷,從秦朝開始,一直到西元十世紀,越南一直受中國直接管轄,唐朝907年滅亡,五代十國戰亂,越南漸漸脫離中國控制,至西元968年,越南終於統一南北,走向獨立道路,后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 
一、丁朝(968年—980年),越南從中國獨立後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西元968年,丁部領擊敗越南境內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同年稱帝,史稱"丁先皇",國號"大瞿越",建元"太平"。 丁朝開國後,對內整頓統治體制,對外遣使到中國宋朝朝貢,後世視丁朝為越南建國的創始階段,史學家黎嵩稱"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
代表國君:丁部領 ,別號:丁桓、丁先皇 ,平定十二使君之亂,建立大瞿越,建立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二、前黎朝(980年—1009年),西元980年,丁朝十道將軍黎桓篡位,廢丁廢帝丁璇,建立前黎朝,是為前黎太祖,西元1005年,黎桓去世,太子黎 龍钺繼位,是為前黎中宗,同年被弟弟黎龍鋌所殺,黎龍鋌繼位,西元1009年,黎龍鋌去世后,兒子尚幼,權臣李公蘊篡位,建立李朝,歷時30年的前黎朝滅亡。 
代表國君:黎桓,越南大行皇帝,主要功績:抗擊中國宋朝軍隊,於白藤江擊退宋軍,而後向宋朝入貢,遵行朝貢之禮,西元993年,宋朝冊封黎桓為"交趾郡王",後又加封"南平王"。
三、李朝(1009年—1225年),越南歷史上繼前黎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王朝,歷九帝,享國216年。 西元 1009年,前黎朝權臣李公蘊篡位,建立李朝,是為李太祖,后經歷李太祖、李太宗、李聖宗、李仁宗四代君主的努力,越南國力空前強大,西元1127年,李仁宗去世,李朝開始衰落,國內軍閥混戰,朝廷外戚專權,西元1225年,權臣陳守度篡位,建立陳朝,由侄子陳日煚當皇帝,歷時216年的李朝滅亡。 
代表國君:華族皇帝李公蘊,字兆衍,其為晉江人李淳安的次子,他自幼隨父親到越南貿易並定居,文武雙全,宋真宗景德年間,被越南黎朝皇帝龍鋌任命為左親衛殿前指揮使,賜姓黎。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交趾廷亂,李公蘊平定有功,黎朝皇帝龍鋌駕崩,朝中諸大臣敬畏李公蘊,紛紛擁立他為越南皇帝,在位期間,遷都大羅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內,所實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仿照宋朝,開創了越南的盛世,是越南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
越南唯一女皇帝:李天馨(1218年-1278年),又名李佛金,是為李昭皇,是越南後李朝的第九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同時是越南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是前任皇帝惠宗的次女,在後李朝滅亡后,成為下一個王朝陳朝太宗(陳日煚)的皇后。
四、陳朝(1225年—1400年),西元1225年,李朝末代皇帝李昭皇將皇位禪讓給陳日煚,是為陳太宗,陳朝建立后,在權臣陳守度、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幾 代君主的統治下,國力進一步加強,曾經三次成功擊退蒙古軍的入侵,后陳英宗、陳明宗、陳憲宗皆能守成,到了陳裕宗開始衰落,西元1400年,權臣黎季犛廢陳少帝,建立胡朝, 歷時175年的陳朝滅亡。 
代表國君:陳日煚,同樣是華族皇帝,根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陳日煚的先世是中國福建人,下又附註說"或曰桂林人",主要功績是抵禦蒙元入侵,保障越南獨立。
五、胡朝(1400年—1407年),西元1400年,權臣胡季犛廢陳少帝,建立胡朝,改元"聖元",同年讓位給次子胡漢蒼,乙太上皇身份掌握實權,西元1405年,明成祖朱 棣派兵護送逃亡到明朝的陳藝宗之孫陳天平回越南光復陳朝,胡朝伏兵擊殺陳天平,明朝出兵攻打胡朝,西元1407年,胡季犛、胡漢蒼父子被明軍擒獲,歷時短短7年的胡朝滅亡, 越南重入中國版圖。
六、后陳朝(1407年—1413年),西元1407年,明朝滅亡胡朝,吞併越南,陳藝宗的次子陳搶斷(wěi)起兵,建立後陳朝,與明朝對抗,企圖光復越南,後 多次打敗越南境內的明軍,西元1409年,後陳朝內亂,明軍趁機擊潰後陳朝軍,西元1413年,后陳朝末代皇帝陳季擴兵敗自殺,后陳朝滅亡,越南仍受中國直接統治。
七、南北朝戰亂時期
後黎朝前期(1428年—1527年),西元1417年,黎利率眾反明,經過多年的鬥爭,西元1427年,將明軍逐出越南,明朝放棄直接管轄越南,西元1428年,黎利稱帝,建立後黎朝,定都河內,是為後黎太祖,明朝妥協,封黎利為安南國王,越南複國成功,后又經歷后黎太宗、後黎聖宗、後黎仁宗、後黎憲宗等有作為的君主,越南國力強盛,西元1505年 ,後黎肅宗去世,後黎朝開始走下坡路,西元1527年,後黎朝權臣莫登庸篡奪帝位,廢後黎恭皇,建立莫朝,後黎朝滅亡,西元 1531年,後黎朝遺臣擁立後黎昭宗之子黎維寧為帝,是為後黎莊宗,宣佈光復後黎朝,與莫朝對抗,至此,形成越南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莫朝(1527年—1592年),後黎朝光復后,莫朝和後黎朝之間進行了多次無休止的攻防,雙方互有勝負,最終在西元1592年,莫朝大勢已去,被後黎朝擊潰,歷時65年的莫朝滅亡,后黎朝重新統治越南。
後黎朝後期(1531年—1789年),後黎朝滅亡莫朝后,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和平期,但此時的後黎朝皇帝並無多大實權,由大將鄭松掌權,並世襲,後政局逐漸不穩,國內爆發由 阮惠領導西山起義,對外又有早期西方列強的入侵,西元1778年,阮惠建立西山朝,西元1789年,西山朝擊潰後黎朝,後黎朝末代皇帝黎維祁逃入中國,後黎朝滅亡。 
代表國君:黎利,越南清化人,主要功績發動藍山起義,建立後黎朝,驅逐明朝軍隊,使越南獨立。
八、西山朝(1778年—1802年),西山朝滅亡後黎朝後,由於內部不團結,很快出現了統治危機,西元1802年,阮福映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是為阮世祖,同年派兵攻佔西山朝都城富春,西山朝末代皇帝阮光衍生入被殺,歷時25年的西山朝滅亡。
九、阮朝(1802年—1945年),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西元1802年,阮世祖阮福映滅亡西山朝,后經歷阮聖祖,阮憲祖等明君,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西元1802年,阮世祖阮福映滅亡西山朝,后經歷阮聖祖,阮憲祖等明君,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西元1802年,阮世祖阮福映滅亡西山朝,后經歷阮聖祖,阮憲祖等明君,越南再一次發展到鼎盛時期,後逐漸衰落,國內宮廷政變和農民起義湧現,對外有西方列強的入侵,西元1945年,阮朝末代皇帝阮福晪退位,阮朝滅亡。 
代表國君:阮福晪,越南末代皇帝,自幼留學法國,1926年繼承皇位,年號"保大"。 1945年在日本的扶植下趕走法國殖民者,建立"越南帝國",隨即由於日本投降、越南爆發八月革命而宣佈退位,翌年亡命香港,1949年在法國的支援下重返越南,在越南南部建立"越南國",自任國家元首。 1955年被吳廷琰廢黜,後移居法國,直至去世
古代越南经历过哪些王朝?有哪些国王很有名?-知心931的回答-悟空问答 https://bit.ly/3rSBKBf
-----------------
涇陽王(祿續)→貉龍君(百越之祖)→雄王(長子)
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而越南也有類似炎黃的存在——雄王。 不過雄王只是越南的神話傳說,而他的子孫統治的歷史卻被認為是持續了兩千六百二十二年。
這樣,一下超過了中國最長的王朝,八百年的周朝。
而在這個家族的傳承中,也與中國的神話相關。 神農氏後代,還娶了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 這樣一來,中國越南也算是親戚之國了。
雄王的祖先是神農氏,父親是百越之祖的貉龍君,母親則是洞庭龍君的女兒,祖父則成為涇陽王。 這是個同樣以龍為祖先的民族。 早期的歷史與中國多有重合。 再看他們傳說中的領土:東臨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占婆。 幾乎把中國的五分之一都佔了去。 不怪有人說,如果把土耳其、韓國、越南的歷史地圖放在一起,古代中國是不存在的。
不過即使神話傳說中,也有抵抗中國入侵的片斷:商朝曾經侵略越南,雄王竟然派出個三歲的孩子,就把他們打跑了。
到了中國史書上真正對越南歷史最早的記載《交州外域記》中,蜀氏滅掉了雄王,建立甌雒國,稱為安陽王。
但是這時候也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代,越南的牛終於沒法吹了。 屠睢平定百越,安陽王臣服。 秦朝設置象郡,移民實邊。 最終由趙佗建立有效統治,自立為南越武王",成立南越國。 範圍包括現在的越南北部地區。 趙佗的南越國被越南"趙朝"。 但現在普遍不被越南國內承認。
漢武帝時期,滅南越國,正式稱為漢朝的領土。 東漢時,二徵夫人起事反抗,大將馬援出兵鎮壓。 回師後的馬援留下「馬革裹屍」的成語。
而說到至今被越南人感恩戴德的中國人,最早的還是出自東漢末年的交趾太守士燮。 士燮招攬來了很多中原的名士到交州,寬厚待民,使得在三國亂世中交州地區相對安定繁榮。 士燮被越南尊為善感嘉應靈武大王。 是第二個趙佗一樣的人物。
"我国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 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 ”
此後直到南朝宋,雖然也有割據的情況,但都屬於中國的內部事務。 即使有獨立的苗頭,只要朝廷有出兵的打算,就立刻交權。
吳權→頂部領→黎桓→李公蘊
真正成為獨立的開始,是唐朝末年。 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靜海軍節度使與中國嶺南的南漢政權相爭。 曲氏雖然被南漢所滅,但交州本地又經過楊廷藝、吳權等將領的努力,最終在白藤江大戰中,擊敗南漢的大軍入侵
戰後,吳權自立為王,建立吳朝。 吳權死後,手下十二史君爭權。 最終頂部領勝出,建立大瞿越,為丁朝。
這時,中國也進入了宋朝。 丁朝與宋朝交好,作為附屬國,遣使朝貢,宋太祖冊封丁部領為"交趾郡王",越南自此守朝貢之禮。
這也就成了歷代越南王朝被中原王朝承認的標配:得到中原皇帝的冊封。 頂部領建立的丁朝是真正的國家獨立之始—— "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
丁朝末期,黎桓獨攬大權。 因為宋朝出兵攻打越南,就上演了一出越南版的黃袍加身,前黎朝建立。
黎桓擊退宋軍後,仍然向宋朝入貢。 也得到了宋朝冊封的黎"交趾郡王"
和平的基礎是戰爭。 只有打出了威風,才能坐下來談。 因為一直打,也耗不起。 但不打,當時就滅亡。 所以打打談談。
黎桓擊退了北方的宋軍,又去南方進攻佔城國。 但是,這一舉動遭到了宋朝的譴責。 要求黎氏朝廷「保國睦鄰」(熟悉嗎? 類似近代的中越柬,不展開說了)
前黎朝末年,黃袍加身的戲碼再次上演,這次的主角是李公蘊。 1009年,李公蘊建立李朝。
李朝擊敗過大理國的軍隊,斬獲無數。 也徵討過中國境內的儂智高,原屬於中國的廣源州從此成為越南領土。 向南蠶食占城國領土。 俘虜占城王。
與宋朝也有戰事,互有勝負,最終和談,獲南宋封為"安南國王",從此越南有"安南國"之稱。
李朝末年,陳嗣慶武力控制朝廷,李朝亡,陳朝建立。 期間還出現了越南歷史上的女皇帝,不過不是所有女皇帝都是武則天。 這一個卻只是權力交接的過度。 陳朝也開創了太上皇執權的模式
1257年,蒙古對越出兵,一度攻破國都。 因竭力抵抗,及炎熱潮濕的天氣和山林密佈的地形,使得蒙古軍隊退出。 此戰後,陳朝又向蒙古提出朝貢,成為蒙元的附屬國。 此後,元朝雖然還有征戰,都沒討到便宜。
明太祖將安南國列入"不征之國",雙方友好關係。 陳朝後期,君主昏庸,政局走向衰微。 外戚黎季犛剷除異己,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黎季犛本姓胡,奪位后,恢復胡姓,自稱中國虞舜之後,國號"大虞"。 本來關係良好的兩個國家,因為以下事件,明朝決定攻打胡朝
1、 胡朝侵犯廣西等地,
2、 陳朝舊臣裴伯耆到明廷狀告胡季犛奪取陳朝政權,並排除異己
3、 明成祖遣使送陳朝宗室陳天平回國繼位,被胡季犛在邊境擒殺。
明朝隨即派大軍南下,胡氏父子出逃,最終被明軍擒獲,胡朝滅亡,越南國土被明朝吞併。
在明軍攻滅胡朝之際,越南民眾向明人要求實行直轄統治。 明朝的直接統治只維持了不到三十年。 因為剝削加深"大索境內珍寶"引發不滿,紛紛起事。
明永樂十六年,清化藍山豪族黎利自稱"平定王",起事反明,史稱"藍山起義",與明軍爭持數年後,明廷罷兵,冊封黎利的傀儡陳皓為"安南國王"。
黎利稱帝,建立後黎朝。 國號"大越"。 也得到了明朝的冊封。 進入穩定期后,又開始侵犯周邊國家。 占城損失最重。
後期,國君昏庸荒淫。 最終,莫登庸改朝換代,建立莫朝。 但莫氏政權沒有得到明朝的承認,后黎朝帝統被恢復,只是作為傀儡,莫氏掌握政權。 而在南部又有黎氏後人建立政權。 兩個政權同時存在,持續六十五年,成為越南的南北朝時期。
1592年,鄭松終結了北方政權莫氏。 由於明朝干涉,莫氏殘餘保留在高平。 鄭松自任"都元帥總國政尚父平安王",大權獨攬,地位世襲,人稱"鄭主",黎皇只負責臨朝聽政及接見使節, "黎氏為皇,鄭氏執政"
期間,黎朝大臣之子阮潢因見鄭檢猜忌自己,便自請出鎮順化,越南南部。 並最終建立與鄭氏政權對峙的阮氏政權。 阮潢及繼承者,被稱為"阮主"
十八世紀晚期,歸仁西山邑阮氏三兄弟建立西山軍,並最終統一越南。 得到清朝的冊封。
1802年,阮福映滅西山朝,建立阮朝,恢復與中國清朝的宗藩關係,求封為"南越國王"。 清朝嘉慶帝,改封其為"越南國王",於是 「越南」正是成為國名。
阮朝的建立與法國和暹羅的幫助有關,此時殖民者開始進入亞洲,越南也最終成為法國殖民地。 期間,法國傳教士設計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成為現在的越南文字
進入十九世紀,潘佩珠、胡志明先後登場,類似越南的孫中山和.....古代越南经历过哪些王朝?有哪些国王很有名?-知心931的回答-悟空问答 https://bit.ly/3rSBKBf
-----------------------
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
938年的「白藤江之戰」吳權擊敗中國南漢,939年稱王,史稱前吳王,建立吳朝,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 但吳權只有稱王沒有建立國號,而且未能有效統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獨立。 北屬時期之後的歷史,越南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且仍未脫離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個封建王朝。
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丁朝,定國號為"大瞿越",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定都華閭(今寧 平省寧平),後來接受中國北宋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但越南諸朝雖表面上對中國稱臣,對內則自稱皇帝,與中國平起平坐, 歷史上稱之為「外王內帝」。
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並擊退了侯仁寶率領的北宋軍隊的干涉。 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1054年改國號為"大越"。 11世紀後期,宋朝與越南李朝爆發宋越熙寧戰爭;1225年,陳朝取代李朝,1258年遭到蒙古帝國入侵,被迫向蒙古稱臣,元朝建立后,越南又遭到元朝兩次入侵,均被陳朝擊敗。 戰後,陳朝遣使向元朝朝貢修好,以示臣服。 15世紀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陳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中國明朝應陳朝遺臣的請求推翻了胡氏政權。 明軍順勢收復了越南,設郡縣、置交趾承宣佈政使司,再次進行了直接統治,即"安南屬明時期"。 不過在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打敗明軍、承諾維持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之後,恢復了獨立,建立了後黎朝(1428年~1789年)。
1471年,後黎朝滅佔婆國,疆土逐漸向南擴張。 1527年,莫登庸篡奪後黎朝,建立莫朝。 1531年,後黎朝在鄭、阮兩大家族的支援下復辟(又稱中興黎朝),與莫朝對峙,越南開始進入了200多年的南北分裂時期。
阮朝舊照
1592年,後黎朝滅莫朝,名義上統一全國,但越南繼續分裂,北部由鄭氏家族控制,南部則由阮氏家族控制,兩大家族不斷發生戰爭,史稱"鄭阮紛爭"。 而名義上的共主——后黎朝皇帝則完全是傀儡,處於鄭氏控制之下。 1698年,阮氏家族出兵吞併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奠定了當代越南的版圖。
1771年,爆發西山起義,阮文惠三兄弟先後滅阮、鄭,統一全國,建立西山朝。 後黎朝末代君主黎維祁逃往中國,請求清軍援助其複國。 西山軍在1789年擊退了清朝干涉軍,後黎朝徹底滅亡。 1802年,原阮氏家族的後代阮福映在法國支持下滅西山朝,建立阮朝(1802年~1945年)。 次年阮福映遣使宗主國中國,請求改國號為「南越」,最終嘉慶皇帝下賜國號「越南」,並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古代越南经历过哪些王朝?有哪些国王很有名?-知心931的回答-悟空问答 https://bit.ly/3rSBKBf


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大清在,民國在台灣。
為什麼?
因為《禮》曰:「華夏,重信義!!而胡人,無!!」
今天的我們,絕對是炎黃的恥辱!
在罵日本人亂改教科書的時候,我們自己是不是也要捫心自問,遠到甲申,近至現代,哪次我們好好反省過?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第一次亡國。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後無』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崖山之後,再無,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
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后,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佔領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麼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后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弔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麼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
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后,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
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
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
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
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往攻,結果船隊被暴風雨所摧毀,日本人從此將此風稱為「神風」。二戰中「神風敢死隊」即出自這個典故。
明亡后,朝鮮和日本認為已亡,日本從此蔑稱為「支那」。明治維新后,自認為華夏正統的日本曾打著「攘夷主義」的旗號發動甲午戰爭等對清戰爭。唐、宋、明時作為對文明衷心傾倒的兩個附屬夷國,日本和朝鮮至今因還因宗主國文化淪喪而對存有偏見。
也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宋之後是支那。
蒙古軍的屠城,殺掉北方百分之80的漢人,精英殆盡。明朝只算詐了下屍,可惜當年漢人的精氣神全沒了
我們沒什麼值得自豪的了,只願有生之年可以憑弔崖山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人應該認識它。
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詩歌可以表達我們對凄然收場的宋王朝的懷念。
為了復興宋室,一直不停奮戰,但事到如今,已無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統後裔,應該斷然作出不辱沒您血統的決定。"
——"我明白了,你沒有背棄我,並且自始至終侍奉我,太感謝了!"
陸秀夫面對少帝這種勇敢地態度,不得不強忍住眼淚。
——"陛下..."陸秀夫背起少帝,用帶子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繼承我們遺志的同胞,一定會征討你們的!"(譯)
就這樣,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這就是南宋最後一戰的崖山之戰。南宋的陸秀夫死了。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也隨之滅亡,第一次整體亡於游牧民族之手。這場戰爭的兩個對手的來歷都不平凡,趙宋的滅亡也不是歷史上傳統的改朝換代。
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那學"創始人之一):宋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日本學"唐和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
謝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的文藝復興。"
陳寅恪:"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的道路。"
李約瑟:宋代是"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宋朝既是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那個時代,佔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對於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宋是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
宋以後,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后,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戧害著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歷史大格局深有妨礙。
宋是這樣一個銘記了漢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時空和今天的人有著不解精神文化傳承。
一位台灣人憤怒的寫道:「(大陸)摒棄傳統的四維八德,培養出了不知廉恥的一代。」這就是「輝煌燦爛的華夏文化」?這就是「堅強挺拔的漢族脊樑」?
普及英語,打倒孔家店,接受基督的洗禮,我們瘋狂地為自己的傳統挖掘墳墓,全然不知歷史的幽暗處,有多少前朝的渣滓在竊笑,有多少同胞的冤魂在哭泣。
忘了成祖征大漠橫掃北元的那份榮耀,卻相信「農耕文化的懦弱性。」
你可能會喜歡
產後胖照曝光!4寶媽白家綺「狂甩18公斤」:戒掉「這個」揮別水腫、瘦出鳥仔腳
產後胖照曝光!4寶媽白家綺「狂甩18公斤」:戒掉「這個」揮別水腫、瘦出鳥仔腳
忘了國產紅夷令倭寇聞風喪膽的那份自豪,卻相信「古無科學。」
忘了「為官應直諫,為史應直書」的那份尊嚴,卻相信「漢人奴性乃根深蒂固。」
三百年前的滿人用他們骯髒的爪牙姦汙了我們的傳統,現在又在用卑鄙的謊言,把早已消逝的漢文化作為自己丑行的替罪羊。
在相信「清朝明君輩出,疆域遼闊,政策開明,國泰民安」時,為什麼不活動一下生滿鐵鏽的大腦,戳穿這面紙糊的窗戶?
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卻被明末遺民視作「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的貧困末世。
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乾隆朝編纂《四庫全書》,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章太炎《哀焚書》第五十八)。當代學者顧關元先生據海寧陳乃乾的記載,則認為所銷毀的書籍是《四庫全書》總數的十倍。
因此才有了吳晗「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的疾呼。
所謂「盛世」,實則一個屍橫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嚴全無的時代。
此時的西方學者可以慶幸地說:「不可能強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此時的倭人可以幸災樂禍地宣稱:「華變於夷之態也」。「支那」一詞應運而生。
此時的高麗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華制度,獨存於。」
面對持續滿清全朝的漢族暴動和起義,面對三百年經久不衰的「反清復明」的口號,面對高麗王國對「大明國崇禎帝」持續百年的秘密祭祀,責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為什麼就沒有人敢於將其撕去?
聽說「明朝是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專制最落後的朝代」時,為什麼我們不能耐心翻翻歷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四百年前,有幸來訪的西班牙人這樣描述這個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明朝:
「他們首先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
「在他們的一切城市中都有醫院。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我們因此問他們原因何在,回答說,每個城市裡都有一個大地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應。」
「這個國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們對外國人很有禮貌。」
「在的其它省份,還有製作奇特和優良的炮。他們的炮特別好,我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我看過一些架在船上的這種炮,它製造的比我們的好,更加堅實。」
「總之他們不留下一尺未種植的土地,你在全國看不到任何荒地或無收穫的地方。」
「我們驚奇的看到那些貴人的良好風度,教養和高尚舉止,還有他們在詢問他們想知道的事情,以及他們答覆我們問題時候的認真。」
今天,電視里又在放百家講壇---閻崇年的清朝故事,當他講到努爾哈赤是偉大的英雄,多爾袞入中原成功是因為「少殺人」時,台下的觀眾都鼓起掌來:「講得真好。康熙爺真是聖主啊。」「明朝太腐敗了,漢人太無能了,沒有滿族,沒有大清,哪有康乾盛世?」「漢人是不行,太落後」「漢人歷史從來就是垃圾」。真讓稍有思維能力的人聽不下去了,「閻說錯了,大家別信!」
看著歡快而某些所謂國學者麻木的笑容,他們不時向地上吐一口痰然後振振有詞的爭辯,我心都彷彿被刀剜了一樣,這,難道就是偉大炎黃大帝孕育出來的子孫嗎?
我們的民族自稱「漢」;我們的華人被叫「唐」人;我們的文化被稱作「華夏」文明;我們的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央之國」!「華夏」,何意也!高貴而典雅,「」何意也!天下之中心也,如此輝煌的偉名是誰為我們贏得?是我們的祖先,是他們,一隻手握著寶劍砍下敵人的頭顱,一隻手拿著書籍保持著最高貴的禮儀,以無限的野心,永不衰竭的慾望,拓展著華夏族的生存空間。1000年的征戰,1000年的教化,不知道踏平了多少國家,不知滅絕了多少民族,直到有一天,當他們將視眼所及的所有肥美土地收入囊中,當他們的面前只有大漠和沙灘時,他們才停下了腳步,他們的武力和高貴讓他的所有鄰居,全都匍匐拜倒,在他們面前屈膝,而且是自願的稱臣,這些惶恐的鄰居敬畏地送給祖先一個偉大的國號「」,意思是「世界之中心」!
我們偉大的祖先,他們勇敢而聰慧,他們重榮譽而輕生死,他們講信義而鄙狡詐,他們重文明而藐野蠻,他們愛自由而厭樊籠,「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其志!」他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迹,可是你們誰知道?在華夏文明毀滅前的南宋文朝是一個什麼樣子?
南宋時期,皇帝權力極其小,詔書必須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輔臣聯名才會有效,而人民經常集會議論朝政,北宋末年罷蔡京殺六賊,不是太學生陳東和十幾萬百姓聯名上書施壓的結果嗎?南宋學風自由活潑,技術人員備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國家所遠遠不及的。
然而華夏文明在他最輝煌的時候,缺遭遇了史上最殘暴最野蠻的侵略,蒙古人用他們幾乎全部力量,打擊華夏文明最軟弱的政權----南宋,蒙古人可以幾個月內,就踏平花臘子摸,剷平俄羅斯,夷滅東歐列國,但是在江南的華夏文明面前,他停頓了幾乎50年。元軍攻打襄陽,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軍攻打四川,川民殺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殺光,才放棄抵抗;揚州李庭之軍隊抗元,直到揚州人皆死,方才屈服;而即使宋皇帝投降,抗元大軍依然抵抗,因為根據宋制,投降詔書必須丞相大臣連署之後才能有效,丞相不署名,只代表皇帝投降,但是國家沒有投降。而崖山失敗后,30萬宋軍將士只有2萬人被俘虜,其餘全部戰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軍民,都自殺殉國。聽聞宋滅后,浙江十萬士子紛紛跳海自殺,福建有四萬!這是什麼!這就是華夏精神!
日本歷史學家田中芳樹在《海嘯》中用史詩般的語句描繪了華夏英雄在災難面前所表現的堅強和決絕:
一、「聽到這話,大驚失色的是鄧光遠,年幼的帝僅僅將聰慧之雙眼轉向了陸秀夫。
『臣力有未這,讓國事淪落軍止。元之賊兵即將迫近皇上寶座,脫逃之事恐怕已經不可能。』周圍的宮女和宦官發出驚叫。帝則無育地凝視著陸秀夫。
『皇上雖然年幼,但畢竟身為天子。天子須重視名譽更甚性命。臣雖不忍提及!但尚請皇上覺悟。』數名宮女失神倒地。船艙之牆壁發出了奇怪聲響。那是元軍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聲音。帝景仍然凝視著陸秀夫,但是白嫩嬌小的臉頰上卻出現了微笑。
『就依你所言吧!』」
二、「賊兵如蟻,蜂擁而入,李沛望著百姓,『願意求生還是求死『,人們大呼『只願意與將軍共死』!汪立信將兩個孩子喚過來,『今天,我將為你們舉行成人禮,表示你們也要承擔其衛國的責任!』於是,父子三人全部戰死,獲得了死後的光榮。」
這就是華夏的精神!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子孫,他們英勇奮戰,從未有過動搖!崖山之後,華夏全面淪喪,被嚴重胡化,漢民族地位地下,喪失了做學問的機會,自由的風氣被扼殺,無數優秀豪傑英勇戰死,商業文明嚴重倒退。
到了明朝時期,雖然光復,但是漢文化已經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專制,喪失華夏文明中開明和自由的氣息,但是明時期不斷喚醒的華夏意識,使得明末覺醒了華夏意識,學術風範大盛,內閣組黨之風流行。然而此時不幸發生了,在天災與人禍之下,中原爆發了嚴重的內戰,當漢民族傷痕纍纍的時候,滿蒙組成聯軍進入了中華腹地。完成了對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殘酷扼殺了華夏文明復甦的一次大好機會。
多爾袞在漢民族最虛弱的時候,建立了清,表明了女真的強大,但是它還表明了其他嗎?如果一個民族只會用刀,即使他再凶暴,那麼他充其量只是個蠻族,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文明,康熙也許喜歡算術、化學和天文,但他永遠預料不到這些東西能夠給他帶來什麼變化,因為只喜歡支配奴隸的他對文明的創造和發展沒有興趣,這就是他為什麼要查禁《天工開物》,為什麼禁止前明時期大發展的火藥技術;為什麼要限制民間冶鍊鋼鐵,為什麼消滅造船的技術。因為他的支配奴隸性統治慾望是永遠不會關心文明的,他只對如何支配他的奴隸感興趣。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們用他們的政策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那就是他們的所有統治技巧和殘忍暴力只能證明他們對文化的野蠻無知,對殺戮的渴求和與文明世界的隔絕,這就是他們的韃靼文化,一種依託掠奪的寄生文化。他們只對培育奴隸和愚民感興趣,對社會的進步和自由毫無興趣,而華夏文明追求的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國士」!
孟子說:「.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強調君臣人格之平等的他,被清室憤恨,於是拆其牌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清庭要燒毀王陽明,王夫之,李贄等人的書籍。
因為此皆華夏文明之象徵,而在明末的時候,我們華夏觀念幾乎覺醒的先人已經向怒吼道:「君權,千年之大惡也!」
為什麼說唐朝的文化在日本、明朝的在韓國、民國的在台灣?|Zi 字媒體 https://bit.ly/3rRmODn


大宋帝國的哀歌: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大清在中國,民國在台灣 | 超越新聞網 https://bit.ly/3tYZeGT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
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后,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麼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后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弔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麼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
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后,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時常想,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往攻,結果船隊被暴風雨所摧毀,日本人從此將此風稱為「神風」。二戰中「神風敢死隊」 即出自這個典故。明亡后,朝鮮和日本認為中國已亡,日本從此蔑稱中國為「支那」。明治維新后,自認為華夏正統的日本曾打着「攘夷主義」的旗號發動甲午戰爭等對清戰爭。唐、宋、明時作為對中國文明衷心傾倒的兩個附屬夷國,日本和朝鮮至今因還因宗主國文化淪喪而對中國存有偏見。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夏曆二月初六宋祥興二年(1279)(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范兵至崖山。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崖門海域展開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二月初六日晨,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太傅張世傑護楊太后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遂杖劍驅妻子入海,並背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於海濱,亦投海殉國。宋遂亡。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後大宋殞落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後大宋殞落
易衣冠、亡天下
「剃髮易服」:夏曆六月十五日明弘光元年(1645),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佔領南明弘光政權金陵。六月初五日,多爾袞諭江南前線總指揮,豫親王多鐸,下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六月十五日,多爾袞諭禮部,通令全國剃髮,「向來剃髮之制,不即令劃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七月,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f_3301536_1
《春秋》之義,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而為夷狄,則夷狄之。「中國」始終都是華夏,華夏始終都是進步文明的代表,而華夏也根本不曾以種族、民族劃分。崖山之役以下,中國已經沒有一個統治集團有能力又有意願全盤接手華夏文明,並加以發揚光大,因此中國正朔已斷。「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大約此意吧。也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中國,宋之後是支那。蒙古軍的屠城,殺掉北方百分之80的漢人,精英殆盡。明朝只算詐了下屍,可惜當年漢人的精氣神全沒了,我們沒什麼值得自豪的了,只願有生之年可以憑弔崖山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國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中國人應該認識它。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着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詩歌可以表達我們對凄然收場的宋王朝的懷念。為了復興宋室,一直不停奮戰,但事到如今,已無力挽回了。「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統後裔,應該斷然作出不辱沒您血統的決定。」「我明白了,你沒有背棄我,並且自始至終侍奉我,太感謝了!」 陸秀夫面對少帝這種勇敢地態度,不得不強忍住眼淚。陸秀夫背起少帝,用帶子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繼承我們遺志的同胞,一定會征討你們的!」 (譯)
就這樣,陸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這就是南宋最後一戰的崖山之戰。南宋的陸秀夫死了……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隨之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游牧民族之手。這場戰爭的兩個對手的來歷都不平凡,趙宋的滅亡也不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改朝換代。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那學」創始人之一):宋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日本學「唐和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謝和耐(Jacque Gernet):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陆秀夫负帝殉海像
陆秀夫负帝殉海像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想必大家耳目能詳,這是陳寅恪的話。
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陳寅恪認為「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的道路。」 既然這是文藝復興,那麼這樣的復興為什麼在後來終止了呢?為什麼沒有如歐洲發生的那樣走上持續復興道路並進而走向新興資本主義道路?這個近世的開始是怎樣被打斷的?那個繼承她的弓馬嫻熟的所謂元朝為什麼沒有繼起這樣的文藝復興?如果不是那個只知殘酷虐殺漢人,欲變青天下所有的農田為牧場的元朝來統治中國,中國會是怎樣的中國呢?
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那個時代,中國佔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對於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國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宋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着宋的滅亡而凋殘。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
其後蒙元和滿清交替的異族入侵,帶給華夏人民極大災難和深重殺戮,這是二個野蠻對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間一個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喪心病狂且腐朽墮落聞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誅盡開國功臣、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剛剛血戰解了京師圍的袁崇煥)。因此在日本人的眼裡,中國自宋以後就不再是他們崇尚的正源華夏文明了。不少國外的史學家也將宋朝覆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即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
宋代科學技術居於當時世界的最前列。震驚世界的三大發明——火藥、活字印刷和指南針,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宋代科學技術居於當時世界的最前列。震驚世界的三大發明——火藥、活字印刷和指南針,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宋以後,特別是宋明相繼覆亡於蒙元和后金滿清手中時,漢人在經歷了多次異族入侵、改朝換代的血腥殺戮后,華夏文明陽剛進取的民族脊樑基本被打斷,勇烈誠信的人群幾被殺絕,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后,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戧害着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歷史大格局深有妨礙。宋是這樣一個銘記了漢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時空和今天的中國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傳承。南宋之亡,內有賈似道、史彌遠奸臣當道,外有劉整、呂文煥望風而降,否則蒙古人不見得能迅速擺平。須知,南宋是蒙古花了半個多世紀才滅掉的,其他國家,有幾個可以抵抗蒙古人10年的?有明之亡,內有崇禎剛愎自用,外有吳三桂、洪承疇之流,儘管不乏忠義之士,但是史公可法的志大才疏,也是歷史永遠的遺憾。崖山之後無中國,歷盡磨難的中國人作為整體,究竟在什麼時候變得如魯迅筆下形容得那般卑微、猥瑣、沒有氣節,已經不可考,消失在歷史的濁流中。還是那句話,在罵日本人亂改教科書的時候,我們自己是不是也要捫心自問,遠到甲申,近至文革,哪次我們好好反省過。
兩百年前,英國駐中國首任特使馬戛爾尼說:「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兩百年後的今天,一位台灣人憤怒的寫道:「(大陸)摒棄傳統的四維八德,培養出了不知廉恥的一代。」這就是「輝煌燦爛的華夏文化」?這就是「堅強挺拔的漢族脊樑」?普及英語,打倒孔家店,接受基督的洗禮,我們瘋狂地為自己的傳統挖掘墳墓,全然不知歷史的幽暗處,有多少前朝的渣滓在竊笑,有多少同胞的冤魂在哭泣。忘了成祖征大漠橫掃北元的那份榮耀,卻相信「農耕文化的懦弱性。」忘了國產紅夷令倭寇聞風喪膽的那份自豪,卻相信「古中國無科學。」「為官應直諫,為史應直書」的那份尊嚴,卻相信「漢人奴性乃根深蒂固。」三百年前的滿人用他們骯髒的爪牙姦汙了我們的傳統,現在又在用卑鄙的謊言,把早已消逝的漢文化作為自己丑行的替罪羊。在相信「清朝明君輩出,疆域遼闊,政策開明,國泰民安」時,為什麼不活動一下生滿鐵鏽的大腦,戳穿這面紙糊的窗戶?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時期,卻被明末遺民視作「中產之家,嘗旬月不觀一金」的貧困末世。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乾隆朝編纂《四庫全書》,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章太炎《哀焚書》第五十八)。當代學者顧關元先生據海寧陳乃乾的記載,則認為所銷毀的書籍是《四庫全書》總數的十倍。因此才有了吳晗「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的疾呼。所謂「盛世」,實則一個屍橫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嚴全無的時代。此時的西方學者可以慶幸地說:「中國不可能強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此時的倭人可以幸災樂禍地宣稱:「華變於夷之態也」。「支那」一詞應運而生。此時的高麗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華制度,獨存於我國。」「面對持續滿清全朝的漢族暴動和起義,面對三百年經久不衰的「反清復明」的口號,面對高麗王國對「大明國崇禎帝」持續百年的秘密祭祀,責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為什麼就沒有人敢於將其撕去?聽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專制最落後的朝代」時,為什麼我們不能耐心翻翻歷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四百年前,有幸到訪的西班牙人這樣描述這個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文明:「他們首先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在他們的一切城市中都有醫院……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我們因此問他們原因何在,回答說,每個城市裡都有一個大地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們活着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應。」「這個國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們對外國人很有禮貌。「在中國的其它省份,還有製作奇特和優良的炮……他們的炮特別好,我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我看過一些架在船上的這種炮,它製造的比我們的好,更加堅實。」
總之他們不留下一尺未種植的土地,你在全國看不到任何荒地或無收穫的地方……「我們驚奇的看到那些貴人的良好風度,教養和高尚舉止,還有他們在詢問他們想知道的事情,以及他們答覆我們問題時候的認真。」
四百年後的今天,西方學者這樣評價這個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的文明:「如果按照人們通常採用的標準,中國在17世紀可以說有過它自己的科學革命。」此時的中國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人富於文明和教養。「這些(商業活動)都早於歐洲商業擴張時代,而且足以與之媲美。」
明代社會有無窮活力,這一點是必須記住的。「漢人主導下的明代學術氛圍,繼承了以前所有由漢人主導時一樣的嚴謹和開明。正是如此,才可能有黃宗羲等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潮;才可能有朱載堉等人「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數」的科學理想;才可能有徐光啟等人「蓋彼國教人,皆務修身以事上主,聞中國聖賢之教,亦皆修身事天,理相符合」的開放言論。也許再給這個文明一百年的時間,它將再次令世界為之驕傲。然而,迎接它的卻是一場百年的文化閹割。
三百年前,貪婪的蠻族再一次踏入了中原,顫慄着看到了這一切。此時的這個文明正擁有着佔全球七成的貿易額,世界第一的耕地面積、軍工產值和船隻總噸位。科學的種子正在種下,人文精神正在日漸覺醒。文明的光輝刺得他們眼花繚亂。 野蠻人驚恐地發現,他們的鎧甲在橫飛的子彈面前不堪一擊,連努爾哈赤本人也喪身於炮火。但最令他們驚恐的是那由兩千年的儒、道、釋文化熏陶而成的文化脊樑。
試問,有哪裡個民族的皇帝可以在亡國時羞愧自縊,寫下「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沉重語句?試問,有哪裡個民族的軍人可以在城破被俘后,留下「城亡與亡,我意已絕,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州百萬生靈,既屬於爾,當示寬大,萬不可殺」的感人迴音?
沒有。當然,也沒有哪裡個民族皇帝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還說著「量中華之力,結與國歡心」的無恥字句。也沒有哪裡個民族的軍人可以懦弱腐敗到使名詞「八旗」成為一個徹底的形容詞。漢文化是包容的,但不是精神的垃圾桶。游牧民族的陋習竟然從此被「兼收並蓄」,難道不值得懷疑?看罷歷史,只能感嘆,是來自通古斯的劣制文化的喧賓奪主,用醜陋的馬褂和旗袍替代了高貴典雅的漢服,用奴性的冷漠和無恥替代了中華傳統美德的一切。而這種遺毒仍在繼續流淌。可以試想,百年後的中國人,為了紀念日軍侵華歡的「豐功偉績」,歡天喜地地拍起《裕仁大帝》、《大和盛世》、《日本帝國》。侵華日軍的罪行不過是小巫見大巫。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蘇州之屠、南昌之屠、贛州之屠、江陰之屠、崑山之屠、嘉興之屠、海寧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廈門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涇縣之屠、大同之屠……場場慘絕人寰,死者無不以數十百萬記。明成祖時期全國人口為6659萬人,到清世祖時期,全國人口只剩下1448萬人。人口從明末的7000萬銳減了近80%,約有5500萬漢人慘遭屠殺。馮玉祥說:「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後,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然而,我們愉快地將其忘記,舉行「清軍入關360周年紀念活動」,在滴血的屠刀前高呼「民族融合」。次次剃髮易服、圈地運動,份份「禁書令」、「禁海令」,場場動輒萬人「誅九族」的文字獄,殺盡了最後一位有智能有骨氣的漢人,抄盡了最後一本閃着星點思想火花的書籍。海瑞大膽直言的陣陣清風,顧憲成東林講學的縷縷迴音,徐光啟渾天儀前躑躅的片片背影,都已從歷史的長河中被抹去。只留下禍患百年的愚昧與奴性。《大清律例》也說:「造賣印刷者,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買者杖一百,徒三年;看者杖一百。」想來,倭人的「奴化教育」也只能望而興嘆,始皇的「焚書坑儒」也要自慚形穢。然而,我們乖巧地穿上了所謂的「唐裝」和旗袍,萬馬齊喑着「文化輸血」。應該澄清的是,魯迅批判「吃人的歷史」實乃批判滿清遺毒;五四先烈的文化革命本是要革「辮子文化」的命;真正的漢族文化早在三百年前便戛然而止了。只有別有用心者正在篡改着先人的用意,以期更完美地埋葬我們的傳統。我們乖巧地繼承着只有兩百年歷史的流氓文化,卻以「龍的傳人」自詡,不覺得羞恥?當然,既然繼承着無賴氣質,又怎麼會覺得羞恥。本可以成為讓漢服重新綻放異彩的第一步,卻成了滿族的民族服裝秀,把只有兩百年歷史的粗俗「唐裝」詮釋為「漢族傳統服飾」。中韓禮儀風采大賽本可以成為「青」之與「藍」的偉大角逐,最後卻成了滿洲旗裝和現代透明裝在漢服的子女面前的一次集體獻醜。
中國人不弄清文化閹割與文化融合的區別,硬是要說那是「學習」、「借鑒」、「融合」過來的,正如不知道熱情握手與互扇耳光的區別,不明了見義勇為與流竄強姦的區別,愚昧到了可悲的地步。一旦有人覺醒,想穿上仍然飄逸華美的漢服,想重現真實的歷史,重新找回那份久違的尊嚴與自豪時,一些人便小丑似地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漢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國家安定團結局面的破壞者」,口誅筆伐。於是,「中國人在背叛偉大的先輩」便出自一個韓國女大學生之口。「辮子戲」在上演。屏幕上,珠光寶氣的皇上、貝勒、阿哥、格格們,面對着滿堂太監和奴才的翹臀,得意地接受着觀眾的朝拜。《某某大帝》、《某某格格》、《某某王朝》、《某某風雲》和各種「戲說」乃至「正史」,流水線生產般新鮮出爐,重複着散發著腐臭的謊言。本該澄清這一切的文化精英們,卻又一次選擇了背叛,爭先恐後地湊到鏡頭前,絞盡腦汁令這些遺毒圓滿:「清朝的生產力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史的巔峰。」「清朝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清朝為我國遼闊的疆域奠定了基礎。「清朝為我國近代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闖關東」不再是人類飽受摧殘顛沛流離的血淚史,而是「清政府為人口結構調整做出的突出貢獻」。《四庫全書》不再是史實的篡改者、抹殺者,不再是奴才文化用以立足的根基,而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能的結晶」。
辮子戲
辮子戲,以清朝宮廷為主要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作品。
「辮子戲」仍在上演。《狼圖騰》熱銷全國,為游牧民族的掠奪文化歌功頌德。伴隨着陣陣「翻案風」,岳飛乃「不識時務」,袁崇煥更是死有餘辜。高挺的脊樑被斥為「愚忠」。血腥殘忍的破壞與屠殺被從教科書中輕易抹去;「男子上城,女子饋餉」的慘烈抗戰也於「正史」上一筆勾銷。一批批紀念館拔地而起,供奉着洪承疇,尚可喜和吳三桂。一群群意氣風發的專家學者歌舞昇平,為漢奸人格、屠夫氣質、奴才原則樹碑立傳。「辮子戲」的泛濫不再僅僅意味着審美的缺陷,而開始預示着文化的斷層,脊樑的夭折。所以說不準哪裡天,媒體便會爆出「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皇軍入關,日本人移民東北,加強了中日民族大融合。「日語教育乃文化輸血,提高了國人的整體素質,給腐朽沉悶的中國文化注射了一針強心劑。」「細菌部隊的研究成果乃中日兩國勞動人民共同的科學成就。」
以及「大屠殺及三光政策為我國人口密度的調整,經濟結構的刷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鮮花與掌聲中,「汪精衛紀念館」、「溥儀神社」正式對外開放。「皇軍入關百年紀念」正式舉行。不可能?我不敢說。我們除了身體里流淌的血液,已經無所繼承了。但這也足以激勵我們。只願有朝一日,能與眾人一道,剪辮束髮,身着漢服,向謊言挑戰,追尋古老的復興。
今天,電視里又在放百家講壇—閻崇年的清朝故事,當他講到努爾哈赤是偉大的英雄,多爾袞入中原成功是因為「少殺人」時,台下的觀眾都鼓起掌來,我身邊的幾位同學情不自禁地說道:「講得真好。康熙爺真是聖主啊。」「明朝太腐敗了,漢人太無能了,沒有滿族,沒有大清,哪有康乾盛世?」「漢人是不行,太落後」「漢人歷史從來就是垃圾」。。。。。。我實在聽不下去了,說:「閻說錯了,大家別信!」我的同學立馬反駁:「閻先生不行,那你行啊?閻先生如果說假話的話,央視會讓人家上百家講壇?」 看着同學們歡快而麻木的笑容,他們不時向地上吐一口痰然後振振有詞的爭辯,我心都彷彿被刀剜了一樣,這,難道就是偉大炎黃大帝孕育出來的子孫嗎?我們的民族自稱「漢」;我們的華人被叫「唐」人;我們的文化被稱作「華夏」文明;我們的國家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央之國」!「華夏」,何意也!高貴而典雅,「中國」何意也!天下之中心也,如此輝煌的偉名是誰為我們贏得?是我們的祖先,是他們,一隻手握着寶劍砍下敵人的頭顱,一隻手拿着書籍保持着最高貴的禮儀,以無限的野心,永不衰竭的慾望,拓展着華夏族的生存空間。1000年的征戰,1000年的教化,不知道踏平了多少國家,不知滅絕了多少民族,直到有一天,當他們將視眼所及的所有肥美土地收入囊中,當他們的面前只有大漠和沙灘時,他們才停下了腳步,他們的武力和高貴讓他的所有鄰居,全都匍匐拜倒,在他們面前屈膝,而且是自願的稱臣,這些惶恐的鄰居敬畏地送給祖先一個偉大的國號「中國」,意思是「世界之中心」!
我們偉大的祖先,他們勇敢而聰慧,他們重榮譽而輕生死,他們講信義而鄙狡詐,他們重文明而藐野蠻,他們愛自由而厭樊籠,「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其志!」他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迹,可是你們誰知道?在華夏文明毀滅前的南宋文朝是一個什麼樣子?千年的發展,華夏成為了世界最富有最文明的民族,「世風日靡,黔首猶着絲衣。」—宋代官員如是說。宋代冶鐵,陶瓷,造船和火藥技術都獲得了遠遠領袖世界,西方人總是驚異日本的武士刀最鋒利,可是他們不知道,日本的冶鐵技術是宋人傳過去的,元朝嚴禁漢人煉鐵,因而這些工藝失傳;南宋的造船技術比18世紀前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發達,根據剛打撈上來的南宋船「南海一號」和相關史料,南宋船長三十米,阿拉伯人驚嘆道「東方的寶船簡直是一個城市」;漢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將火藥應用於戰爭中的,製作了當時最好的火器,可是後來元朝嚴禁漢人製造火藥;南宋時期,皇帝權力極其小,詔書必須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輔臣聯名才會有效,而人民經常集會議論朝政,北宋末年罷蔡京殺六賊,不是太學生陳東和十幾萬百姓聯名上書施壓的結果嗎?丁大全當政時,陳宗則聯合杭州市民集會要求理宗罷免之。而南宋學風自由活潑,技術人員備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國家所遠遠不及的。航運促進了大型貿易,商業文明大發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伴隨的紙幣的流行,資本主義萌芽正在茁壯成長,此時西方依然在神教的麻醉下昏昏入睡。然而華夏文明在他最輝煌的時候,缺遭遇了史上最殘暴最野蠻的侵略,蒙古人用他們幾乎全部力量,打擊華夏文明最軟弱的政權—-南宋,蒙古人可以幾個月內,就踏平花臘子摸,剷平俄羅斯,夷滅東歐列國,但是在江南的華夏文明面前,他停頓了幾乎50年。元軍攻打襄陽,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軍攻打四川,川民殺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殺光,才放棄抵抗;揚州李庭之軍隊抗元,直到揚州人皆死,方才屈服;而即使宋皇帝投降,抗元大軍依然抵抗,因為根據宋制,投降詔書必須丞相大臣連署之後才能有效,丞相不署名,只代表皇帝投降,但是國家沒有投降。而崖山失敗后,30萬宋軍將士只有2萬人被俘虜,其餘全部戰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軍民,都自殺殉國。聽聞宋滅后,浙江十萬士子紛紛跳海自殺,福建有四萬!這是什麼!這就是華夏精神。日本歷史學家田中芳樹在《海嘯》中用史詩般的語句描繪了華夏英雄在災難面前所表現的堅強和決絕:一、「聽到這話,大驚失色的是鄧光遠,年幼的帝僅僅將聰慧之雙眼轉向了陸秀夫。臣力有未這,讓國事淪落軍止。元之賊兵即將迫近皇上寶座,脫逃之事恐怕已經不可能。『周圍的宮女和宦官發出驚叫。帝則無育地凝視着陸秀夫。皇上雖然年幼,但畢竟身為天子。天子須重視名譽更甚性命。臣雖不忍提及!但尚請皇上覺悟。』數名宮女失神倒地。船艙之牆壁發出了奇怪聲響。那是元軍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聲音。帝景仍然凝視着陸秀夫,但是白嫩嬌小的臉頰上卻出現了微笑。『就依你所言吧!』」二、「賊兵如蟻,蜂擁而入,李沛望着百姓,『願意求生還是求死』,人們大呼『只願意與將軍共死』!汪立信將兩個孩子喚過來,『今天,我將為你們舉行成人禮,表示你們也要承擔其衛國的責任!』於是,父子三人全部戰死,獲得了死後的光榮。」這就是華夏的精神!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子孫,他們英勇奮戰,從未有過動搖!崖山之後,華夏全面淪喪,被嚴重胡化,漢民族地位地下,喪失了做學問的機會,自由的風氣被扼殺,無數優秀豪傑英勇戰死,商業文明嚴重倒退。
到了明朝時期,雖然光復,但是漢文化已經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專制,喪失華夏文明中開明和自由的氣息,但是明時期不斷喚醒的華夏意識,使得明末覺醒了華夏意識,學術風範大盛,內閣組黨之風流行。然而此時不幸發生了,在天災與人禍之下,中原爆發了嚴重的內戰,當漢民族傷痕纍纍的時候,滿蒙組成聯軍進入了中華腹地。完成了對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殘酷扼殺了華夏文明復蘇的一次大好機會。多爾袞在漢民族最虛弱的時候,建立了清,表明了女真的強大,但是它還表明了其他嗎?如果一個民族只會用刀,即使他再凶暴,那麼他充其量只是個蠻族,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文明,康熙也許喜歡算術、化學和天文,但他永遠預料不到這些東西能夠給他帶來什麼變化,因為只喜歡支配奴隸的他對文明的創造和發展沒有興趣,這就是他為什麼要查禁《天工開物》,為什麼禁止前明時期大發展的火藥技術;為什麼要限制民間冶鍊鋼鐵,為什麼消滅造船的技術。因為他的支配奴隸性統治慾望是永遠不會關心文明的,他只對如何支配他的奴隸感興趣。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們用他們的政策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那就是他們的所有統治技巧和殘忍暴力只能證明他們對文化的野蠻無知,對殺戮的渴求和與文明世界的隔絕,這就是他們的韃靼文化,一種依託掠奪的寄生文化。他們只對培育奴隸和愚民感興趣,對社會的進步和自由毫無興趣,而華夏文明追求的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國士」!
孟子說:「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強調君臣人格之平等的他,被清室憤恨,於是拆其牌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清庭要燒毀王陽明,王夫之,李贄等人的書籍。因為此皆華夏文明之象徵,而在明末的時候,我們華夏觀念幾乎覺醒的先人已經向怒吼道:「君權,千年之大惡也!」
我們的落後,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自卑,是我們的無能,我們沒有一絲理由更沒有任何資格抱怨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和土地,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是世界上最肥美最廣闊的土地,憑藉這些土地,我們孕育了最多的人民。而今天,對着殘酷好殺野蠻人大唱讚歌的我們,毫無禮儀誠信道德淪喪的我們,真的是那個偉大榮耀的禮儀之邦中央帝國的子孫嗎?難道我們真的繼承了祖先的華夏文明了嗎?
我們不配享有「華夏」之美譽!就讓華夏的故事永遠成為一個神話吧!記得西南聯合大學歷史教授(記不清名字了)上中國史上到南宋滅亡就停止了,人們問他為何?他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中國」和「華夏」都是最偉大的名字,裡面所承載着的榮耀不是我們可以承載的。特別是播出了《大清王爺尚可喜》《大將軍施琅》,上演了華南虎的我們!
一個不知道尊敬自己英雄,一個歌頌自己屠夫,一個缺乏誠信的民族只是韃靼文化繼承者,大陸沒有華夏,華夏不在中國。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信乎。因為禮曰:「華夏重信義,而胡人無。」
今天的我們,絕對是炎黃的恥辱!
魯迅曾經這樣評價:不能說話的毛病,在明朝時還沒有這樣厲害的;他們還比較地能夠說些要說的話。待到滿州人以異族入侵中國,講歷史的,尤其是講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殺害了,講時事的自然也被殺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間,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來說話了。
推背圖第24象
關於宋滅的推背圖第24象
回天無力道俱窮,干戈四起疑無路。指點洪濤巨浪中。推背圖關於宋滅的描述。
崖山之後無中國,閻吏之後無漢人。■
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韓國,大清在中國,民國在台灣 | 超越新聞網 https://bit.ly/3tYZeGT

2021-02-14_1004052021-02-14_100447144187376870262218690540f_3301536_12021-02-14_100417


為什麼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鮮,宋朝跑越南去了?
為什麼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鮮,宋朝跑越南去了? - 壹讀 https://bit.ly/3b4uH1x
大家可能知道一個說法,說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鮮,宋朝在越南。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先看日本。日本在秦漢時期跟中國的交往就很頻繁,戰國時期,內亂的中原很多百姓移民到日本,秦始皇的徐福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文明。日本有很多人自稱秦人。日本還出土了漢倭國印。
按理說,應該秦漢在日本。但到了漢末,天下大亂,中國跟日本的交流就中斷了。中日再次交流時,已經是隋唐時期。隋朝,日本人好久沒跟中國聯繫了,感覺自己是不是已經出事了,所以給楊廣寫信,說自己是日出國國王,說楊廣是日落國國王,這當然惹得楊廣很不高興。
到了唐朝初年,日本還插手朝鮮半島高句麗、新羅、百濟的三國之亂,想當東亞大國。
唐朝一出手,就展現技術差,劉仁軌在白江口降維打擊日本。
被打了以後,日本意識到差距,他們組團到中國來學習,全方位的複製中國文化,茶道、棋道、儒學禪宗等等。甚至自己都城的建設完全照搬中國的長安跟洛陽。
這樣一來,唐文化在日本紮下了根,而到了宋之後,中原不再強勢。就是明清時期,日本認為自己跟中國在文化上已經沒啥差距,所以,他們就停留在學習唐朝的階段,比如中國的高足家具,如椅子在宋朝才開始大面積使用,日本人沒來學,所以現在還跪著。
這就是唐朝在日本。
再說明朝在朝鮮。
朝鮮跟中國的聯繫也很久遠,朝鮮半島上曾經有漢四郡,但對朝鮮半島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明朝。朝鮮差不多跟明朝同時出現。明朝建立後,當時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派兵馬過來爭遼東。高麗大將李成桂回馬一槍,皇袍加身,建立了朝鮮王朝。為了維護統治,李成桂決定全面投向明朝。朝鮮王朝的名字就是朱元璋定的。
此後的二百多年,朝鮮王朝一直是明朝的藩屬國,而且是很近的藩屬國。明朝皇宮裡有來自朝鮮的王妃,還有太監。這樣一來。明朝的文化當然就影響了朝鮮。而到了萬曆年間,日本的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萬曆皇帝帶兵救了朝鮮王朝。
這樣朝鮮對明朝是感恩戴德。以至於清朝成立之後,清朝雖然征服了朝鮮,但朝鮮內心卻認同明朝。他們的文化服裝等等還是用明朝的。朝鮮的使者穿著明式的服裝到北京,還嘲笑那裡的漢臣,說怎麼樣,羨慕我們可以穿明服吧。
漢人大臣只好無言以對。
朝鮮國內還一直使用崇禎年號,甚至要準備十萬兵馬來反清復明。清朝為了安撫朝鮮,也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樣一來,明朝的一些服裝被清朝給改了,但朝鮮依然保有明朝的文化。這才有明朝在朝鮮的說法。
最後說一下越南。
歷史上,越南最先是蜀民移過去的。在秦朝時,河北人正定人趙佗曾經割據嶺南,建了一個南越國。
這個國家後面被漢朝滅了。漢朝在這裡設了交趾三郡。不過,這裡算是邊區,漢朝有什麼犯了罪的官員就打發到這裡來。
唐朝時期,這裡是安南都護府,有點類似西域的管理模式,算特別行政區,那管理上就稀鬆很多。
到了宋朝,南宋朝廷正式冊立這裡為安南國,這樣,越南國家一個邊境省就正式成為了一個藩屬國。
這個時候的越南雖然獨立了,但文化還是學習中原的。國家修文廟供奉孔子跟周公,用唐宋的科舉制度,文章皆漢字等等。
而到了元朝時期,越南三次打退了元朝的進攻,阻止了蒙古大軍向中南半島的擴張,這對越南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他們認為,宋朝都亡了,我們還堅持住了,說明我們的文明完全成熟了,可以獨立了。
所以,從宋朝之後,越南不再把自己當成從屬國,雖然政治地位上,他們還一度是中原的藩屬國,但他們文化自覺獨立了,甚至覺得自己才是中華正宗。
所以,明朝朱棣時期,雖然曾經一度征服了越南,但越南還是頑強取得了獨立的資格。這樣一來,明清時期的中原不再是越南仰慕的對象。
他們自然不向中原學習了。他們的文化就停留在宋朝的階段。大家看越南末代王朝的官服,都是宋朝樣式的。
這就是三個國家跟中原的關係。關注腦洞歷史觀,我們接下來聊聊其他國家為什麼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鮮,宋朝跑越南去了? - 壹讀 https://bit.ly/3b4uH1x
原文網址:http://read01.com/GaOo3y.html

30473353434f736e6d5830473353434f6a4f524a30473353434f61657a4930473353434f3232314430473353434f7235716930473353434f5769626b30473353434f7639384c30473353434f4131787530473353434f526b367030473353434f4969435a
----------------------------

如何看待「唐宋文化在日本,明代文化在韩国」这句话? - 知乎

2021-02-14_1002102021-02-14_1001342021-02-14_100117


寓言传 - 陈蒲清 - Google 圖書

2021-02-14_0909322021-02-14_0910122021-02-14_091027

寓言传 - 陈蒲清 - Google 圖書


 

近日,低調上線的《長安十二時辰》在豆瓣拿下8.7分。網上關於該劇演員表演、劇情、服化道的討論熱火朝天。7月1日起,該劇以“付費內容”形式在北美地區上線,這也是國產劇“出海”后首次進入包月付費區,讓國外觀眾感受“唐風古韻”。這部講唐朝抓恐怖分子的劇斬獲了今年國劇口碑最高分,究竟好看在哪裡?這份科普將幫你步入唐朝情境,了解這部劇到底帶火了多少歷史“土特產”。
A
細節還原:從“叉手禮”到神奇的望樓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上元節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雷佳音扮演的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易烊千璽扮演的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拯救長安的故事。
觀眾看多了“辣眼睛”的古裝劇、架空劇,該劇得分高,與其服化道等細節上的考究,以及對歷史的尊重,為觀眾呈現出另一種盛唐想象密不可分。
說這部劇很“唐朝”,源自很多細節,從街景中小娃娃玩的投壺游戲,到雷佳音吃的陝西地區的傳統小吃火晶柿子和水盆羊肉。連剃頭師傅遞上的小盒子也有講究,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修面剪發可以剃,但不能扔。
劇裡對唐代的禮節也做了還原,比如“叉手禮”為啥跟之前古裝劇不同?它是唐、宋、元時期最流行的禮儀姿勢,小孩子從小就要學。
能在“天子腳下”調動軍隊的靖安司,它的“眼睛”望樓更神奇。望樓上,人們用不同顏色的方格並配以不同的組合,可以使信息快速傳達到決策中心。還真有網友設計出一套可以使用的密碼系統。
導演曹盾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這部劇的主角是長安,不是張小敬,不是任何一個人,這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主角。“我們要找的是長安的情懷。對於一個英雄人物塑造來說,他在那裡拼命,處在危險之中,百姓的生活狀態是怎樣?張小敬要救的就是這些人,他要保衛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要去做這些東西。”
B
不僅李白包辦作詞,詩人還各種主演客串
劇中《長相思》《短歌行》等都來自李白的詩。歌女許鶴子當街表演一首《短歌行》,歌唱得雍容大氣。網友就感嘆,“李白包辦了劇中所有作詞啊。”原作者馬伯庸也調侃,“版權過五十年了吧”。
說唐朝,怎麼繞得開詩呢?從原著到電視劇,對唐朝的一大熱愛就體現在,插花其中的詩人角色。劇中常以諧音,或形近字代其人名。
戴“子午簪”的易烊千璽,二十三歲的靖安司司丞李必一出場,造型就引發網友好奇,發簪為何從后往前插入?方向錯了嗎?很多文史博主科普,“芙蓉子午簪,冠是道家上位者的象征,簪是道家的特色插法。”劇中的李必年紀輕輕卻履歷驚人, 青年學者侯印國告訴記者,歷史上真實的李泌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歷史上,他歷經官場起伏,直到唐德宗時,才實現做宰相的夢想,入朝拜相,世稱“李鄴侯”。貞元五年去世,年六十八,獲贈太子太傅。
李泌也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全唐詩》中收錄四首。劇裡說他和聖人(皇帝)論道並非夸張,唐玄宗確實曾多次召他進宮講解《老子》。
韓童生飾演的何執正在原著中直接就叫賀知章,原型就是大家熟悉的詩人、書法家賀知章。此外,還有陰差陽錯把危險分子曹破延從水渠中救上來,反遭殺害的“酒鬼”焦遂,歷史上他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等人為酒友,並稱“飲中八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稱贊其:“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劇中那個視愛馬為知己,為“求職”詩被毀而懊惱的程參,則是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那個岑參。岑參的軍旅經歷,成就了他的邊塞詩,被譽為邊塞派詩人,與高適並稱。
此外,還有權傾天下的右相林相,太子李亨也都有代表詩作。
C
大數據選角雷佳音,史上還真有個小兵“張小敬”
好玩的是,說到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據導演介紹,選角主要是基於優酷兩年前就構建的泛內容大數據智能預測平台,對劇本進行AI分析,並結合主演各維度標簽進行對比,最終確定了雷佳音是最適合扮演張小敬的人選,可以說是現實版的“大案牘術”。
侯印國告訴記者,史書記載,安祿山叛亂,在禁軍和宰相楊國忠的對峙中,有一位叫張小敬的騎兵,“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尸。”記載了這件事的書叫《安祿山事跡》,共三卷,唐華陰縣尉姚汝能撰。《新唐書·安祿山傳》有不少取材自此書。姚汝能真實事跡早已無法考証,但有趣的是,劇中蘆芳生出演的忠奸難辨的東宮右衛率就叫姚汝能。
這部劇各路人馬看得暈頭轉向。唐代歷史上當然沒有靖安司這個部門。它的原型應該是禁軍的一部分。而聽起來很不正經的“不良帥”卻真的存在過。張小敬號稱“十年西域兵,九年長安帥”,這個長安帥,指的就是“不良帥”。清代學者陳尚古在《簪雲樓雜說》中記載:“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緝捕盜賊。類似今天的公安局刑偵部門,不良帥就是大隊長。歷史上的長安萬年縣的不良帥魏昶,可以說是電視劇裡張小敬的原型之一。
D
你知道嗎?劇名由南京演員祖峰題寫
導演曹盾表示,和祖峰是多年好友,一直知道祖峰的書法特別好,所以就想請祖峰幫他把每集涉及的十二時辰的時辰寫出來。“祖峰起初並不知道要寫什麼,他一看我發的東西就瘋了,因為有幾十集的片頭的字,每一個時辰的名字都得寫,最后他就在家練,練完了寫一個發我。包括《長安十二時辰》的幾個字,都是祖峰寫的。”
劇中昆侖奴“葛老”這一角色請來了好萊塢知名演員杰曼·翰蘇,他曾出演過好多知名的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海王》《雷霆沙贊》《驚奇隊長》等等。劇裡為“葛老”配音的竟然是陳建斌,你聽出來了嗎?(張楠)


(2) Facebook

明朝普通人的生活水準如何?
萬曆年間,工部公佈了用工價格,從營繕司官匠到琉璃黑窯廠晝夜燒青匠長工,不同工種和部門收入不一,高的能達到0.07兩,低的有0.03兩,平均在0.05兩上下。如果長年給工部做工,一年做到240個工,收入應該在12兩上下。按照月入一兩銀子來算,生活水準如何呢?
《醒世姻緣傳》裏講到,北京一座8間房組成的四合院月租金是3兩,平均一間接近3錢,這種房子屬於拎包入住型。在吃穿方面,普通白麵一斤0.008兩,豬肉每斤0.02兩;一雙草鞋值銀0.03兩,棉布每匹0.25兩,一匹棉布可以做5件衣服;吃穿消費假如控制在0.6兩左右,這樣一個月幾乎留不下多少積蓄。可以看出,當時的生存狀態就是:家裏儲蓄非常少,奔勞終日,一日不可有病,不可有饑,不可有兵。
當時讀書人中也有打工的,比如考上秀才後沒直接工作一般會做家教,每月收入也在一兩上下,讀書人的基本開支會多一點,所以就更緊張,也就有了“窮秀才”一說。
(圖為仇英《清明上河圖》,遼寧博物館藏)

270186484_1369411713476923_5891924146420145529_n

(2) Facebook


 

【明代中日關係】
明太祖朱元璋以橫掃千軍的姿態驅逐蒙古人出中國,新建之大明皇朝定都南京,是為金陵風華展開的元年。日本作為中國除了韓國以外最大的鄰居,早前才剛受到蒙古人的東征,幸好神風護國,才免於亡國之禍。明朝中國又會如何與這位舊鄰居重修大唐時期的兩國前情呢?
1. 〈日本都曾經自稱做「中國」!?〉https://www.mychistory.com/c001/c0019/zz0001
2. 〈明太祖「不征之國」國策與日本〉https://www.mychistory.com/c001/c0019/zz0010
3. 〈何為「中國」?一個歷史角度的解釋〉https://www.mychistory.com/c001/c0019/zz0011
4. 〈明太祖攻伐蒙古時之中華意識〉https://www.mychistory.com/c001/c0019/zz0012
5. 〈「中日關係在明朝」〉
https://www.mychistory.com/c001/c0019/zz0014
6. 〈明太祖與「日本國王」〉
https://www.mychistory.com/c001/c0019/zz0015
7. 〈明代日本的僧侶外交〉
https://www.mychistory.com/c001/c0019/zz0017
8. 〈日本懷良親王迎戰明朝大軍〉
https://www.mychistory.com/c001/c0019/zz0019
#知史系列文章 #明代中日關係 #明太祖 #日本 #中國
知史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8uUbrE

280662339_1971034739749481_1718940516121943781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