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科學之父/英國身兼數學家、電腦科學家、哲學家、解碼家-圖靈/杜林/亞蘭杜林(Alan Turing,1912-1954),在1950年代因同性戀傾向被定罪後自殺身亡。他死後近60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23日給予罕見的特赦+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現在特赦圖靈,是因為「當年這個判決既不公平,又帶有歧視」+在英國,同性性行為直到1967年才除罪化。近年來,物理學家霍金和另10位著名科學家,不斷呼籲英國政府特赦這位「現代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1952年,杜林在同性戀還算是犯罪的英國,因與同性發生關係遭起訴,並被迫接受化學去勢,1954年自殺身亡,終年僅41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Colossus2020-12-25_205534Turing_test_diagramAlan-Turing-9-26-16-616x4402020-12-25_2054362020-12-25_2054042020-12-25_20531334ssyjs0lsrvvmbfheqdhk75gpg6gvmlmykptvsweui3wuvdefeqgd2ya0942020-12-25_205101p2255040492

什麼是圖靈測試?
2017-07-31 由 李光斗觀察 發表于科技
圖靈測試最早出現在1950年圖靈發表的一篇名為《計算機械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論文中,是判斷機器是否具有人工智慧的一套方法。而圖靈測試是人工智慧最初的概念,它甚至早於「人工智慧」這個詞本身,人工智慧一詞是在1956年才被提出的。圖靈測試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讓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進行多次測試後,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工智慧。 它的發明者圖靈被譽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
1966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約瑟夫·維森鮑姆發明了一個可以和人對話的程序,名為Eliza。Eliza被設計成一個心理治療師,可以通過談話幫助有心理疾病的病人。當時的人們十分驚訝,因為Eliza能夠像真人一樣與人交流幾十分鐘。但實際上這個程序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智能,它用了一些語言技巧來裝作自己理解了對方說的話。例如下面一段對話,模擬了當時Eliza和患者的對話程序。
Eliza: 「我是心理治療師,請問有什麼問題。每次說完話,請按兩次回車鍵。」
患者:「你好嗎?」
Eliza:「還不錯,跟我講講你自己。」
患者:「我感覺好孤獨,好憂傷。」
Eliza:「為什麼你感覺好孤獨,好憂傷?」
患者:「家人和朋友都不關心我。」
Eliza:「跟我講講你的家庭。」
……
這段對話可以明顯感覺到其實Eliza並不能理解患者說的話然後進行回應,而是在用引導性的話讓這段對話延續下去。現在流行的微軟小冰、蘋果Siri、谷歌Allo以及亞馬遜Alexa都是運用了類似的語言技巧,它們都是Eliza的現代加強版。它們給人感覺已經基本能與人溝通了,但是離真正的人工智慧還是有所差距。圖靈測試里,有一項非常有效的測試,就是不停地問對方同樣的問題,看對方什麼反應。比如,不斷地問:你是你媽生的嗎?問很多很多遍,如果對方總是不急不慢很有耐心的回答你這同一個問題,那麼對話的多半是個聊天程序了。
到了2014年,為了紀念圖靈逝世六十周年,雷丁大學在倫敦進行了一場圖靈測試。其中一名叫尤金·古斯曼(Eugene Goostman)的聊天機器人程序達到了33%的成功率,即在場有33%的評判員誤認為,尤金·古斯曼是一個真實的人。這是第一次通過圖靈測試的程序,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場測試的時長只有5分鐘,用短短5分鐘來判斷一個程序是否人工智慧,實在太草率。但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人工智慧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程序能通過圖靈測試,真的像人一樣與人溝通。到那個時候,你就無法分清在網上和你曖昧的妹子是人還是機器;也無法判斷警告你別亂髮帖子的是網警,還是機器警。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國品牌第一人、中央電視台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際網路金融委員會首席顧問、華盛智業•李光斗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ech/npgj5ag.html
---------------------------------
電腦首次通過圖靈測試,人工智慧大突破?
英國雷丁大學宣布來自俄國的Eugene Goostman首次通過「圖靈測試」騙過人類,讓人相信它是一位十三歲男孩,這也是人工智慧歷史性的里程碑。然而雷丁大學的說法,卻也引起外界的質疑與抨擊。
 按讚加入iThome粉絲團 
文/郭和杰 | 2014-06-10發表
你也可以線上直接與 Eugene 對話。
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系統工程學系宣布,來自俄國的尤金.古斯曼(Eugene Goostman) 超級電腦在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所舉辦的Turing Test 2014競賽首次通過「圖靈測試」,也是首次電腦騙過人類,讓人相信它是一位十三歲男孩,人工智慧歷史跨入新的里程碑。
這項宣布引起國內外媒體的注意,並紛紛引用報導。然而雷丁大學的說法,卻也引起外界的質疑與抨擊。
雷丁大學系統工程學系是為了慶祝亞倫.圖靈(Alan Turing )去世六十周年而舉辦Turing Test 2014競賽,根據雷丁大學的說明,如果一台電腦在五分鐘內的一連串「鍵盤對話」中讓30%以上裁判認為它是真人,就算是通過圖靈測試。過去沒有電腦達到這個目標,而這次的冠軍Eugene則是首度有電腦讓33%的裁判相信它是真人。
但事實上Eugene Goostman並不是一台電腦,更不是雷丁大學宣稱的超級電腦,而是一個具有「人工智慧」功能的聊天機器人軟體。Eugene則是該程式所模擬的一個13歲男孩,該程式的開發者Vladimir Veselov來自聖俄國彼得堡,目前定居於美國。
而所謂「圖靈測試」(Turing test)是人工智慧(AI)領域一項具爭議性的標竿測試,該測試是亞蘭.圖靈在1950年 以他的一份論文「運算機器與人類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為基礎所設計的問答挑戰,旨在分辨機器是否具備人類所具有的知識能力(Intelligence)。
圖靈測試的機器人設計並不是以能夠答對問題為測試指標,而是在對話互動中是否具備「人性」,而讓裁判以為「鍵盤聊天」的是一個真人。Vladimir Veselov說明他的設計構想指出,尤金出生於2001年,他號稱什麼都懂,但他的年齡也正好說明他不可能什麼都懂。「我們花很多時間打造出一個讓人相信他是真人的性格」。而今年尤金的改進重點為「對話控制器」(dialog controller),讓它的對話更像真人,未來則是希望能夠讓尤金更聰明,強化其「對話邏輯」。
據了解,尤金在兩年前的競賽中雖然以29%奪冠,但是因未能超越30%門檻而飲恨。
然而,尤金角色人格的設計不但讓外界抨擊扭曲了圖靈測試的本意,而且根本也不是首次通過測試者。甚至圖靈測試也只不過是六十年前對於「人工智慧」的過時想法。
如英國媒體Telegraph對於「13歲非英語母語烏克蘭男孩」這樣的設定提出疑問,認為這扭曲了圖靈測試的方法,讓它更容易通過測試。Wired等媒體也採訪了專家指出這一點。
而對於首次有電腦騙過1/3裁判的說法,Wired更列舉許多例證指出,早在1960年代開始就陸續有許多的電腦達成此目標。Wired同時抨擊「說服1/3 裁判」的遊戲規則指出,圖靈的論文當初是在預測50年後電腦的運算能力,而不是以此為測試標準。
iO9.com直接說這個宣告在吹牛,尤金通過測試毫無意義,而且早在2011年Cleverbot就以59.3%的高分通過該測試。
英國衛報採訪了幾位參與該活動的學者,有幾位學者對於雷丁大學的宣告表示無法茍同,有兩位教授分別以愚蠢和毫無意義來形容這個競賽結果。
另外媒體也指出,圖靈測試只是代表著六十幾年前的學者如何理解「人工智慧」這一項技術,未必符合當今科技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的定義也不斷在演進,早就超越了圖靈的理解。聊天機器人這樣的測試,就當今人工智慧領域來說也只算是雕蟲小技,並沒有那麼重大的意義與影響力。
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可能會運用到的人工智慧如蘋果的Siri,還有微軟的Cortana,所能解決的問題恐怕也不是這類聊天軟體所能及。而在問題挑戰中最有名的則莫過於IBM的Watson電腦,贏得了Jeopardy的益智問答比賽,甚至過去的深藍還會下棋,這些「人工智慧」能力早就超越了圖靈的描繪。未來即將發生的,則還有諸如Google 的自動駕駛車。電腦首次通過圖靈測試,人工智慧大突破? | iThome https://bit.ly/34I6EDj
------------------
和你聊天的是人,還是機器?
2018/09/26
黃雅微 |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1392 
新時代人類,人工智慧-尤金·古斯特曼。(圖片來源:ZDNet, Jack’s Blog/
網址:https://www.zdnet.com/article/computer-chatbot-eugene-goostman-passes-the-turing-test/)
▲新時代人類,人工智慧-尤金·古斯特曼。(圖片來源:ZDNet, Jack’s Blog/ 網址:https://www.zdnet.com/article/computer-chatbot-eugene-goostman-passes-the-turing-test/)
2014年6月7日這一天,13歲的人工智慧男孩-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轟動全球,他在英國皇家學會所舉辦的圖靈測試比賽中,成功騙過33%的裁判,成為新時代的"人類"。
機器會思考嗎?
人工智慧理論源自於英國的數學科學家–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他曾在著名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Computer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提出值得深省的問題:「機器能夠思考嗎?」。然而,「思考」十分難被完整的定義,圖靈跳脫出哲學的定義框架,並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來解釋思考行為,用以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其主要精神是使機器來模仿人類的說話模式,並讓觀察者透過提問來猜測回應者是否為人類。若是觀察者無法分辨人類以及機器的說話方式,即代表此機器具有某種程度的人工智慧。此種透過模仿人類行為的模仿遊戲又稱為圖靈測試,也正因圖靈所發展的測試想法跳脫傳統哲學定義的劃世代理論,後世也稱圖靈為現代計算機之父。
機器與人類的對戰
模仿遊戲(圖靈測試前身)主要由三個人類所組成,A、B與C分別為男性、女性以及裁判(如圖1),裁判主要從提問回答中判斷A與B誰是女性,因此男性有著混淆裁判的重要任務,如:模仿女性的說話與回答方式等,企圖使裁判判斷錯誤,認為自己是女性。根據模仿遊戲的規則,圖靈則是將A與B的遊戲者,從男生與女生取代為機器與人類(如圖2),由機器來模仿人類藉以混淆判斷,若裁判能從回答中正確判斷出人類的結果比率低於70%,便認為這台機器是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類。然而,在圖靈架設的測試中,審問者與被測試者一般皆是處於隔離的理想狀態,交談中並不會相互受到影響,或是被外在其他事物干擾,因此這樣的測試框架下與真實環境中的交談相比,仍有極大的差異。
圖1:模仿遊戲的玩法。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ring_test)
▲圖1:模仿遊戲的玩法。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ring_test)
圖2:改良後的遊戲方法,即為圖靈測試。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ring_test)
▲圖2:改良後的遊戲方法,即為圖靈測試。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網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ring_test)
新人類的誕生
而尤金的出現頓時備受熱議,被認為是第一位從圖靈測試中生存下來的人工智慧。然而,許多學者抨擊圖靈測試早已有被認為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通過,指稱尤金的出現是無意義的。但比賽召集人回應了這項指認,並強調尤金才是第一位真正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慧。原因在於相較與先前宣稱通過測試的人工智慧,尤金在圖靈測試的過程中並不會預先假設問題與主題,有別於預設好的測試,尤金才是達成真正涵義上的純聊天測試,如人類一般在接受任意提問中,經由思考組織後給予最適合的對答。
結語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圖靈測試早已無法滿足人類的味蕾,透過科學家一步步的改良,現今的人工智慧能做的事已經遠遠超過當初圖靈所提出的概念。除了開發如人眼一般的機器視覺,亦或是發展如同人體一般,能活動靈活的四肢與肌肉等,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差異正日益減少,並能協助人類處理的事情變得更多。未來,人工智慧將會慢慢融入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將使未來的世界更加智慧化。
副總編輯: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陳坤志教授
總編輯: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黃英哲教授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和你聊天的是人,還是機器?-科技大觀園 https://bit.ly/2JmvmSg
--------------------------------------
圖靈測試 - MBA智库百科 https://bit.ly/3aFSeaq
Google早前展示的Duplex技術能夠代人打電話預約,對話自然流暢,但這代表Duplex已經通過「圖靈測試」了嗎?
日前的Google I/O大會上,Google展示了其新技術Duplex模擬真人對話的能力,播出的錄音中Duplex打電話到髮廊預約時間,對答流暢,引起廣泛注意。有些媒體報導甚至指Duplex已經通過「圖靈測試」(Turing Test)——一項被部分人視為判斷機器具有智慧的指標。
甚麼是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可謂歷史悠久,在1950年由電腦科學之父圖靈(Alan Turing)提出,源於他在哲學期刊《心靈》(Mind)刊登的重要論文〈計算機械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在這篇論文中,圖靈探討「機器能否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為與其討論「機器」和「思考」的定義來解答問題,倒不如以另一個相關但較少歧義的問題代替。
首先圖靈介紹一個「模仿遊戲」——2014年以圖靈為主題的電影,正是以此命名——參與者有三人︰男人(A)、女人(B)以及詢問者(C),詢問者跟其餘兩人分處不同房間並跟兩人透過文字對話,兩人分別以「X」或「Y」的名字跟詢問者溝通,遊戲結束時,C必須判斷X、Y兩人中哪人是A、哪人是B(即判斷其性別,此處假設了兩人的生理性別跟其自我認同一樣)。
然而A、B兩人在遊戲中的目標相反,B須協助詢問者找出正確答案,而A的目標就是瞞騙C——換言之,B要令C知道自己是女人,而A則要讓C誤以為他是女人。圖靈提到,為免遊戲受A、B的聲音、字跡影響,他們最好透過打字機溝通——現在有通訊軟體,自然方便得多。
回到「機器能否思考」的問題,圖靈提出讓機器代入A的角色,B、C則繼續是人類,這個「機器模仿遊戲」由模仿異性改為模仿人類。圖靈認為,如果A能夠騙過C,讓這位詢問者誤以為它是人類,就可視作能夠思考的指標。後來這個遊戲就被稱為「圖靈測試」,是人工智慧領域中的一項著名測試。
測試的各項參數
必須注意的是,圖靈測試其實並非一個標誌着「智慧」的單一門檻,這個測試中各項細節改變均會導致不同結果,例如詢問者的知識和文化背景、參與程式想要模仿甚麼人、詢問時間長短等等。
此外,假如程式能完美模仿另一位參與者,而詢問者須在有限時間內猜出其身分,那麼就有一半機會猜中,這卻不是程式本身的問題。因此測試結果要有意義的話,需要多做幾次測試或者多幾名詢問者,再看程式被辨認出來的機會。
在論文中圖靈預計,50年內(即2000年前)有可能出現普通詢問者問了5分鐘問題後,只有少於7成機會正確辨認身分的程式——最終沒有實現。
考慮到圖靈測試的各項細節,單憑Google發放的一段錄音,我們不能太快斷言Duplex通過了圖靈測試。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董事會主席軒尼斯(John Hennessy)比較謹慎,只說Duplex「在預約的領域方面通過了圖靈測試」,強調它未通過一般的圖靈測試。
而據Google的說法,Duplex有自我監控的能力,當發現自己無法應付對話時會交給人類處理,由此判斷,Duplex還不算通過圖靈測試。
一些聊天程式
圖靈測試不應視為「一個」測試,而是一系列不同難度的測試。所以當有人說「有程式通過圖靈測試」時,我們必須問那程式在模仿甚麼人、測試時間多長、評審人數等。
2014年,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宣稱在其舉辦的「2014圖靈測試」中,電腦程式Eugene Goostman通過了圖靈測試——不少媒體紛紛報導此事,甚至連最初新聞稿中稱該程式為「超級電腦」也照抄無誤(雷丁大學其後修正了這個錯誤)。
仔細看的話,Eugene Goostman模仿一個13歲烏克蘭男孩,評審有30人,測試時間為5分鐘,對話語言為英文,當中有10位在測試後誤以為Eugene Goostman是人類。雷丁大學採用30%的界線,相信源於圖靈的預測——但圖靈那段文字其實是估計2000年人工智慧發展水平,而非提出通過圖靈測試的標準。再者,程式設定為母語非英語的男孩,某程度上取巧避開了部分對話不自然的問題。
早於1964年,電腦程式ELIZA已利用配對模式(pattern matching)及替換等方式,模仿一名心理治療師。雖然ELIZA可算是最早的聊天機械人,但它其實沒有任何理解內容的演算法,只是尋找關鍵字再輸出回應。即使遠比現時的演算法簡單,仍有人誤以為ELIZA是人類。
到了1972年,模仿偏執型思覺失調症病患的聊天程式PARRY,曾跟8名精神科醫師對話,控制組是3位相同症狀的病患。這些對話的記錄再給了33名精神科醫師閱讀,測試結果發現,他們判斷哪位是程式的準確度不比隨機挑選好。在進一步的測試中,另外100位隨機選取的精神科醫師閱讀對話記錄,並判斷誰是病人誰是程式,40個回應當中有21人對19人錯,同樣大約在一半左右。
假如不看細節,這些程式也許都被視為「通過圖靈測試」。然而它們只是模仿特定對象,能夠談論的議題有限,跟圖靈論文中未有限制討論範圍、詢問者為一般人的設定有別。
我們應關心Duplex的技術發展
圖靈測試提出時,人工智慧甚至電腦的發展本身仍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後來有人開始質疑,這個測試應否視作人工智慧的判準。有部分質疑者認為圖靈測試太過狹窄,以此作智慧的判準,會導致我們只承認能夠跟我們對話的東西有智慧。另外亦有人認為圖靈測試過於寬鬆,通過測試不等如有智慧。
這些爭議固然有意義,但在此還是先留給人工智慧領域的相關專家,目前而言,所謂的「強人工智慧」或「通用人工智慧」尚未出現,相信短期內也不會出現(當然這預測有可能錯)。
不過,Google Duplex的確非常逼真,而且看來不會局限於預約訂位,就算暫時只有示範錄音,能夠正式推出相信是時間問題。將來Duplex及類似技術相信能勝任不少跟人類談話的工作,有不少值得令人關注的地方。
例如,跟人類對話的人工智慧,應否揭露它是個程式而非真人?就像社交網站上有不少聊天機械人不斷貼文、留言,待技術成熟後不難想像很快會被濫用,例如大量宣傳電話滋擾,甚至更逼真的詐騙,一切都變得自動化。現時不少人會把沒顯示號碼的來電自動視為騷擾電話,未來我們會不會預設把所有來電者當成人工智慧?
研究人工智慧倫理的學者拜臣(Joanna Bryson)認為,Google明顯有義務透露人工智慧參與對話的資訊。Google發言人回應質疑時表示,該公司將會在Duplex技術內置披露其為人工智慧的功能,會確保系統會被恰當辨認出來,強調公開透明非常重要。
拜臣相信有關技術需要受監管,畢竟「Google或會做正確的事,但並非所有人都會」。不過他認為,Google展示這項技術本身非常重要,因為肯定不只一家公司正在發展及打算使用這項技術,而Google的示範能夠讓大眾知道相關技術發展進度。
對答如流的Google Duplex通過了「圖靈測試」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WJpANt
-----------------------------
他提出的「圖靈測試」,近 60 年仍未被完全破解!來認識 AI 之父 Alan Turing
 2017-10-19 TechApple.com 編輯部
2014年的《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令許多人認識了艾倫·圖靈 ( Alan Turing )。他是,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亦被視為電腦科學之父。
圖靈除了幫助英軍破解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對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有一定的幫助之外,亦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諸多貢獻,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
Alan Turing 提出圖靈機 成為現代計算機邏輯的基礎
圖靈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他與聚不同的天份,三個星期就學會自己閱讀,從小就對數位和智力遊戲著迷。他以優異成績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並在1936年發表了經典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On Computable Numbers),提出的著名圖靈機模型(一種抽象計算模型),利用機器來模擬人們用紙筆進行數學運算的過程。
儘管當時由於速度很慢,圖靈機沒有實際用途,但這個與現實毫不相關的理論,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為人類帶來了電腦。
因此,他也因此被稱為電腦科學之父。
於1939年被英國皇家海軍招聘,並在英國軍情六處監督下從事對德國機密軍事密碼的破譯工作。《模仿遊戲》中圖靈及其小組協助破解德軍密碼系統Enigma(雖然忽略了波蘭數學家的貢獻)。宥科學家估計,圖靈小組的傑出工作,使得盟軍提前至少兩年戰勝了納粹德軍。
判斷機器是否能夠思考:「圖靈測試」
1949年的時候,他成為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實驗室的副主任,研究人工智慧,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強調機器能透過模仿學習產生思考,為人工智慧提出了純粹操作型定義: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通過電傳設備)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這台機器就具有智能。
圖靈稱為「模仿遊戲」的測試其實很簡單:提問者會事先寫好問題,然後對不同房間的人與機器提問,再根據他們的回答辨認哪個房間裡的答題者是人,不是機器。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對話互動中表現「人性」,而讓裁判以為「鍵盤聊天」的是一個真人。
目前來說,仍然沒有計算機能夠運過圖靈測試。(其中一台 2014年被大肆報導,模仿13歲男孩的機器,其實只是聊天機器人,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
雖然現在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類,例如幫忙寫稿,但它們並不真正擁有智慧,只是模仿人類的行為。近60年前提出的圖靈測試,現在仍然是許多人工智能發展的目標。
圖靈提出的理論,領先當時的科技,當年許多人懷疑他對電腦乃至於人工智慧的看法過於樂觀,後知後覺的世人直到後久之後才驚覺到他對人類文明的影響與啟示。最後雖然因為性向被歧視、被判罪(直到2013年才被英女皇赦免),讓他失去了本應得到的榮耀,但他絕對是真正超越時代的天才。
他提出的「圖靈測試」,近 60 年仍未被完全破解!來認識 AI 之父 Alan Turing - TechApple.com https://bit.ly/34I6HyZ
--------------------------------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AI)研究持續進步,未來十幾年後的某一天,我們可能必須做出一個判斷:隔著螢幕談話對象究竟是機器人還是人類?最近有兩個科學家基於這項概念,透過一項簡單測試提出了圖靈測試的新觀點。
與傳統圖靈測試相比,賓州大學(UPenn)John McCoy 和麻省理工 Tomer Ullman 近日提出的「最小的圖靈測試」(Minimal Turing Test)目的有些不同;比起測試機器能否騙過人類,團隊更想知道的是,人類會如何判斷人與機器的區別?
測試內容是這樣子的:首先,試著想像一下你和一個聰明的機器人就坐在法官面前,法官無法看見你們雙方,最終法官會判定你們誰是人類,而無論對象是誰,判定為非人的那方就會死亡,但你與機器人都希望活下去。
這項測試的假設中,法官非常公平且聰明。但為了做出判斷,你仍然必須給法官一個提示:一個英文字典中的單字,法官將根據這個單字判斷何者為人,何者又是機器人。
這項測試非常有趣,公布團隊最終調查情況以前,讀者不妨可以試著思考究竟應選擇什麼樣的單字。
這項測試中,科學家向 1,000 多位受試者提出這個小型的圖靈測試,最終有 936 位受試者回答,團隊最終得到 428 個單字(單字之所以少於受試者,是因為許多人答案相同,這也是這項測試有趣的點)。
如果你做好選擇,不妨從下方圖片看看你選擇的單字是否也與多數人相同。
▲ love(愛)、please(請)、human(人類)和 compassion(同情心)是最多人選擇的單字。
隨後團隊再找來一些獨立志願者,使其隨機查看兩兩單字配對(由團隊從其中選擇的 10 個不同屬性單字隨機搭配而成),並要求他們判斷哪些單字來自人、哪些來自機器人;當然這些「法官」並不知道,所有的單字都出自人類之口。
而結果也非常有趣,事實證明,比起 mercy(慈悲)、love(愛)、please(請)、human(人類)、robot(機器人)這些單字,讓我們能與機器劃分的其實是更人性化的單字:poop(大便)。
超過 2,000 次與其他 9 個單字的一對一較量中,法官選擇 poop 為人類所說單字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單字,從下面圖表可看出單字兩兩較量下,何者更容易判斷為人類。
▲ poop 與其他單字的比較都占上風。
或許有人會問,這樣的測試有何意義?
自圖靈測試(Turing test)問世以來,數十年已過去,但人們仍對機器的學習方式不甚清楚,研究者認為,隨著科技持續進步,了解人類如何看待機器是必須的,而這次的實驗正好能為過去相關研究提供額外資訊,即量化人們看待不同屬性單字的重視程度。
無論如何,至少現在我們知道,如果未來被迫回答「以單字證明自己是人類」這種問題時,更口語化的單字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小型圖靈測試:什麼單字能夠證明你是人類? | TechNews 科技新報 https://bit.ly/2KASEEv
---------------------------
圖靈測試(英語:Turing test,又譯圖靈試驗)是圖靈於1950年提出的一個關於判斷機器是否能夠思考的著名思想實驗,測試某機器是否能表現出與人等價或無法區分的智慧型。測試的談話僅限於使用唯一的文字管道,例如電腦鍵盤和螢幕,這樣的結果不依賴於電腦把單詞轉換為音訊的能力。[1]
歷史
機器是否有可能思考這個問題歷史悠久,這是二元並存理念和唯物論思想之間的區別。笛卡爾在1637年《談談方法》中預言圖靈測試。
笛卡爾指出,機器能夠與人類互動,但認為這樣的機器不能作出適當的反應,但是任何人都可以。因此,笛卡爾藉此區分機器與人類。笛卡爾沒有考慮到機器語言能力未來能夠被克服。
狄德羅對於圖靈測試的標準:
如果他們發現一隻鸚鵡可以回答一切問題,我會毫不猶豫宣布它存在智慧。
— 狄德羅,Pensées philosophiques, Texte établi par J. Assézat et M. Tourneux, Garnier, I (p. 127-155).[註 1]
這並不意味著他同意這一點,但它已經是唯物主義者當時普遍的說法。
根據二元論者心態,心靈是非物理物質(最起碼具有非物理性),因此,不能以純物理來解釋。根據唯物主義,頭腦可以用物理解釋,這讓那些人工智慧可能性產生。
1936年,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艾耶爾思考心靈哲學問題:我們怎麼知道其他人曾有同樣的體驗。在《語言,真理與邏輯》中,艾爾建議有意識的人類及無意識的機器之間的區別。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之前,英國研究者已經探索十幾年的機器人工智慧研究。比率俱樂部是一個非正式的英國控制論和電子產品研究團體,成員包括艾倫·圖靈。
1950年,圖靈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文中預言了創造出具有真正智慧型的機器的可能性。[2]由於注意到「智慧型」這一概念難以確切定義,他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通過電傳裝置)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分,那麼稱這台機器具有智慧型。這一簡化使得圖靈能夠令人信服地說明「思考的機器」是可能的。論文中還回答了對這一假說的各種常見質疑。[3]圖靈測試是人工智慧哲學方面第一個嚴肅的提案。
2014年6月8日,首次有電腦通過圖靈測試,尤金·古斯特曼成功在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所舉辦的測試騙過研究人員,令他們以為「它」是一位名為Eugene Goostman的13歲男孩[4],但後來有文章指它其實並非真正地通過了測試[5]。
測試內容
如果一個人(代號C)使用測試物件皆理解的語言去詢問兩個他不能看見的物件任意一串問題。物件為:一個是正常思維的人(代號B)、一個是機器(代號A)。如果經過若干詢問以後,C不能得出實質的區別來分辨A與B的不同,則此機器A通過圖靈測試。
完成圖靈測試涉及的技術課題
根據人們的大體判斷,達成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技術涉及以下課題[6]:
自然語言處理
知識表示
自動推理
機器學習
但是為了通過完全圖靈測試,還需要另外兩項額外技術課題:
電腦視覺
機器人學
圖靈測試的變種
許多其他版本的圖靈測試,包括上文所闡述的,已經經過多年的醞釀。
反向圖靈測試和驗證碼
參見:反向圖靈測試和驗證碼
驗證碼(CAPTCHA)是一種反向圖靈測試。在網站上執行一些動作之前,使用者被給予一個扭曲的圖形,並要求使用者輸入圖中的字母或數字。這是為了防止網站被自動化系統用來濫用。理由是能夠精細地閱讀和準確地重現扭曲的形象的系統並不存在(或不提供給普通使用者),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任何系統可能是一個人類。
可以破解驗證碼的軟體正在被積極開發,軟體擁有一個有一定的準確性的驗證碼分析模式生成引擎。[7]而在破解驗證碼軟體被積極開發的同時,另一種通過反向圖靈測試的準則也被提出來。其認為即使破解驗證碼軟體被成功研發,也只是具有智慧型的人類透過編程對驗證碼所作出的破解手段而已,並非真正通過反向圖靈測試或圖靈測試。而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規劃出如同驗證碼一類的防止自動化系統的規避程式,此台機器才算是真正通過了反向圖靈測試。
完全圖靈測試
普通的圖靈測試一般避免審問者與被測試電腦發生物理上的互動,因為物理上類比人(比如像類比人的外表)並不是人工智慧的研究範疇。然而一些人工智慧可能涉及一些人機在物理上的互動,所以人們又拓展出了「完全圖靈測試」。[8]在完全圖靈測試中,可以包含必要的人機在實體層面上的互動。但是為了通過完全圖靈測試,還需要在普通圖靈測試之外另外兩項額外技術課題。詢問者還可以測試的受試者感知能力(需要電腦視覺),和受試者操縱物體的能力(需要機器人學)。[9]
圖靈測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K3y1t
--------------------------------------
圖靈在世界史上具有核心地位,然而如果把他的人生劇場描繪成權力遊戲,或者以二十世紀的傳統政治議題框架他的故事,那會是一種誤導。確切的說,他個人的心靈自由,包括他的性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
文: 安德魯.霍奇斯(Andrew Hodges)
在邏輯與物質的世界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英國國會演講中,舉出三位對科學有貢獻的英國人:牛頓、達爾文和艾倫.圖靈。名氣不一定能正確衡量出一個人的重要性,政治人物也無法授與崇高的科學地位,然而奧巴馬的選擇顯示,大眾對於圖靈的認可,比起一九八三年本書首度出版時高出許多。
一九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誕生於倫敦的圖靈,如果沒有在一九五四年六月七日了結自己的性命,很可能他會活著聽到奧巴馬的讚詞。圖靈喪生於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裡,當時英國國會廳堂上無人提及他的名字。即便如此,在祕密的圈子裡——艾森豪與邱吉爾仍然掌控的圈子裡;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和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的名字只能竊竊私語的圈子裡,艾倫.圖靈享有獨特的地位。一九四二年,美國勢力超越英國時,圖靈是首席的祕密工作人員,他的科學家角色於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達到高峰,距離他結束生命剛好十年。
他不像同時代知識分子界定的那麼政治,不像他們環繞著與共產黨結盟或不結盟打轉。他有一些朋友和同事的確是共產黨員,不過這不是他關注的議題。順帶一提,我們同樣找不到以金錢為動機的「自由企業」(從一九八○年代開始被膜拜),在其故事中扮演了任何角色的證據。
確切的說,他個人的心靈自由,包括他的性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心靈自由這個問題在一九六八年之後,獲得遠甚以往的重視,而一九八九年之後又更加熱門。除此之外,純科學的全球效應衝破了所有國家的疆界,純數學的永恆本質也超越了他生活在二十世紀的時間限制。當圖靈於一九五○年回歸質數問題時,質數和他在一九三九年離開時一樣,絲毫沒有改變。戰爭與超級強權都改變不了質數。如同數學家哈代(G. H. Hardy)的名言:「它們就是如此。」這就是數學文化,這就是他的人生,對於鐫刻了文學、藝術或政治模板的心靈來說,或許很難理解。
然而要在緊急時刻保持超然並不容易,因應一九三九年英國面對的生死存亡威脅,科學界頂尖的頭腦紛紛接受徵召,盛況著實驚人。與納粹德國的鬥爭不只需要科學知識,還要求最尖端的抽象思考,因此圖靈在一九三六到三八年期間,安靜地進行邏輯學研究,終於讓他在代碼和密碼的戰爭中大顯身手,也成為眾多反法西斯的同代人之中,最有成效的反法西斯戰士。
值得注意的是,物理學界也有一段平行歷史,圖靈幾乎可以類比於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一九三九年遺留下來的這項資產尚未結清,因為政府的祕密目標無縫接軌到今日的知識界和科學界,所以這項事實罕見評論。
圖靈人生故事的核心元素,即一九三六年的「通用機」,後來成為一九四五年的「通用數位電腦」,同樣超越了時間限制。通用機是圖靈一生聚焦的革命性觀念,但是並非憑空出現,這個想法源自他賦予舊的演算法概念(或機械性程序)新的精準公式。因此他能自信地表示,所有的演算法,所有可能的機械性程序,都可以在通用機上執行。他的公式立刻以「圖靈機」之名為人所知,而今日我們不可能不把圖靈機看成是電腦程式或軟體。
Alan_Turing_cropped
Photo Credit: Jon Callas CC BY 2.0
現在或許已經太理所當然了,電腦可以取代其他機器,無論是記錄、攝影、平面設計、印刷、寄信、通話或音樂,只要寫下並執行適當的軟體,電腦就無所不能。似乎沒有人會驚訝於工業化的中國可以和美國一樣,使用相同的電腦。然而電腦能夠如此普及絕非明顯可見的趨勢,在一九三○年代,沒人能清楚預見這樣的前景。光是數位科技還不夠,通用型電腦必須能夠儲存和解碼程式。這就需要無法簡化的複雜邏輯,唯有透過非常快速且可靠的電子來執行,才會具有實用價值。這套邏輯就是通用機的數學概念,首先於一九三六年由圖靈發展出來,一九四○年代透過電子來執行,現在則是經由微晶片體現。
在一九三○年代,只有非常少數的數理邏輯學者能夠欣賞圖靈的觀念。而在這群人當中,也只有圖靈有付諸實現的迫切渴望,只有他能夠把研究焦點從一九三六年的純粹定義轉移到一九四六年的軟體工程——「每一道已知的程序都必須翻譯成指令表的形式……」。圖靈一九四六年的同事唐納.戴維斯(Donald Davies)後來發展出這樣的「指令表」(圖靈稱之為「程式」),用來「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這些指令表慢慢發展成「網際網路協議」(IP)。
電腦工業的巨頭並未看到網際網路的來臨,不過圖靈的通用觀念拯救了他們,一九八○年代的電腦不需要經過重新發明就能承擔新的差事。它們需要的是新的軟體和新的周邊設備;它們需要較快的速度和較大的儲存空間,不過基本原則沒有改變。這項原則或許可以描述為資訊科技的法則——所有的機械性程序,無論多麼荒唐、邪惡、瑣碎、浪費或無意義,都可以放在電腦上執行。於是又回歸至一九三六年的圖靈。
無論是毀是譽,艾倫.圖靈的名字不是一開始就和這項科技革命綁在一起,部分原因是他在一九四○年代並未有效發表他的研究。科學會吸納和襲奪個人成果,尤其在數學領域,圖靈浸淫於這個不具名的文化裡,儘管他因為沒有獲得認真看待而感到挫折,但從未嘗試建立自己的名聲。事實上,他的競爭心表現在馬拉松賽跑上,甚至有接近奧運會出賽資格的水準。圖靈沒有寫出「計算機的理論與應用」的專題論文,如果寫了就可以奠定他在戰後出現的電腦世界的聲名。頂尖的數理邏輯家馬丁.戴維斯(Martin Davis)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努力發展圖靈的「可計算理論」,而且成效卓著。
二○○○年,戴維斯出版了一本書,實質上正是圖靈在一九四八年可能寫下的那本書。他的著作解釋了一九三六年通用機的起源,說明這臺機器如何演變成一九四五年的「內儲程式計算機」,並且舉證歷歷;約翰.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建構他較出名的計畫時,必定參考了圖靈一九三六年的研究。圖靈最後發表的文章是關於「可計算性」的論文,一九五四年刊載於《科學新聞》(Science News)。這篇論文顯示,寫這樣的分析對他而言是駕輕就熟。然而即使在毫無爭議是他所發現的領域上,圖靈對自己領先的部分都略而不提。
網路上的搜尋引擎以驚人的速度和效率運作,靠的就是演算法,和圖靈機相去不遠。搜尋引擎也傳承了圖靈用來破解「恩尼格瑪密碼機」的那套演算法,也就是運用繁複的邏輯、統計學和平行處理,在這方面圖靈乃是先驅。圖靈的演算法就是打開「第三帝國」大門的搜尋引擎。然而,對於其後證明可以克服一切難題的發現——所有演算法都能有系統地寫成程式,而且在通用機上執行——圖靈並不企求,也沒有獲得多少公眾的讚譽。他明確宣示的,反而是他稱之為「智能機器」的主張,不過在一九五六年之後我們改稱為「人工智慧」了。
這項野心更大也引起更多爭議的研究計畫,並未像圖靈所希望的那樣發展,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為什麼圖靈在人工智慧方面如此公開表態,對於鞏固自己在演算法上的大師地位,同時是程式設計的創始者卻不太在意?部分原因是,對圖靈來說人工智慧才是根本的科學問題。心智與物質的謎團是他最深切渴望追索的問題。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他必然受害於自己不得張揚的成功。他對於情報戰爭中的演算法知之甚詳,也知道這場戰爭創造出邏輯與電子之間的關鍵連結,然而陷入情報戰箝制了他的風格,也限制他的溝通。圖靈在一九四六年的報告中,小心翼翼地提到加密演算法的重要性,所帶來的抑制必然影響了後續所有發展。
直到三十年後,戰時圖靈在布萊切利莊園進行的密碼分析,其深度和廣度才洩漏出來,於是我們才能嘗試認真評價艾倫.圖靈的一生。此時正好遇上密碼學理論大爆發拓展成電腦科學,再加上全面重新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一九七○年代性解放的衝擊。必須先發生一九六八年的社會革命——那是圖靈所期待的,他的故事才能獲得解放。(即使如此,英國在一九九○年代審查法與軍事法才出現變革,直到兩千年才確立平等的法律原則。而二○一一年終止的「不要問不要說」原則,顯示第八章的議題在美國軍隊一直是不能說的禁忌。)
圖靈的故事透露了這個解放過程最初的力量出現在一九五二年的挪威,因為他聽聞的「只有男性的舞會」,大概是由剛萌芽的斯堪地那維亞同志組織策劃安排的。除了下冊三八四頁提到的同志主題小說,諾曼.勞特利奇(Norman Routledge)於一九九二年回憶道,圖靈是如何期待他閱讀安德烈.紀德(Andre Gide)的法文版原作。遺憾的是,他寫給琳恩.紐曼(Lyn Newman)的書信沒有保存下來。
信函的內容可以從琳恩一九五七年寫給朋友的信中略窺一二:「親愛的艾倫,我記得他如此直白又悲傷地跟我說:『我就是無法相信,和女孩上床與和男孩上床一樣美好。』而我能說的只是:『我完全同意你——我也更喜歡男孩。』」這段交談當時只流傳在小心謹慎的圈內人之間,現在則可能成為電視談話節目的笑哏,與他著名的「模仿遊戲」中的機智問答相映成趣。不過圖靈毫無遮掩的坦白來得太早,早了好幾個世代。
要想像那個時代的敵意和汙名並不困難,因為無論在非洲、中東或美國,這種憎恨和恐懼仍是主要的文化和政治力量。比較難以想像的是,在那個世界不僅迫害得理直氣壯,還認為是天經地義、不容質疑。圖靈面對著無法化解的反諷,他對誠實的要求衝撞了兩件事─國家安全和同性戀,這是一九五○年代最令人焦慮的問題。
毫無意外,結果證明一個腦袋無法同時包容這些事。他的死亡成為歷史的暗角,沒有人(除了他那位不凡的母親)願意談論。我將這些元素融合為單一的敘事,在一九八三年當然遭到批評。
不過「我們已經改變了一切」,從那之後,圖靈的生平和死亡與其他科學界重要人物一樣,聞名於世。休.懷特摩爾(Hugh Whitemore)的劇本《破解密碼》(Breaking the Code)是根據本書改編,由頂尖的演員搬上舞臺,擴大了公眾的接受度。這齣戲讓圖靈的一生成為一九八六年大受歡迎的故事,一九九七年的電視版本又推升其知名度。時代發展至那時,電腦網路已經改變個人隱私的開放程度。
奇特的是,圖靈預期到他的科技在這方面的運用,透過「模仿遊戲」中驚世駭俗的簡訊傳送暗示了世人。用曼徹斯特電腦來撰寫情書,關於挪威青年的訊息也以古怪的電腦列印方式呈現,在在顯示圖靈已經樂此不疲,把握機會和同好進行電子溝通。
二○○九年,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發表聲明,為圖靈的審判和一九五二到五四年的刑罰道歉。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看,我們見識到圖靈如何祕密協助我們轉變戰後歐洲公民社會的價值。這份道歉聲明透過風起雲湧的網路請願爭取得來,這在一九八三年是不可能的事,然而當時已露出端倪,這是「功能強大的微型電腦」所能帶來的變化。
在總結的〈作者評註〉中,我的評論反映出關於未來修訂版的可能性。而且的確,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我的網站提供了與時俱進的資料。令人訝異的是,這麼大部頭的書從一九八三年之後能夠持續不斷印刷出版。或許傳統的一大疊紙張仍然可以做到的一件事是,讓讀者浸淫在聽故事之中,而這項耗費時間的經驗肯定是我能夠提供的。
身為敘事者,我採取「潛望鏡」的觀點,只是比圖靈悶著頭前行的人生旅程,多往前看到了一點點,並穿插少數預言的片斷。撰寫這本書時我謹記在心,現在看來已成過去的一九四○和五○年代,曾經是完全未知的未來。這項書寫策略需要的是不一定成立的信心,寄望讀者願意費神讀完比較瑣碎的細節,即圖靈的家族背景和早年生活,之後作者才會提供理由,假定這樣的一生具有重大意義。而結果令人欣喜,因為文本不會停留在「我們現在已知的」斷言而過時。
經過三十年之後,我要如何重新評價圖靈純科學方面的成就及其重要性?這本書不嘗試追索一九五四年之後圖靈的遺澤,那會是太過龐大的任務。自然而然地,不斷拓展的科學發現一定會持續推升圖靈成就的新評價。他的「型態生成學理論」,二○○○年之後研究人員較為積極探索的是物理化學機制的層面,而現在則需要更多的材料來建立各種不同的路線和模型。
另外,圖靈結合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路線來鑽研人工智慧的策略,以及他在一九四八年草繪的神經網絡也獲得重視,產生了新的意義。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科學與科技歷史的挖掘在質與量上大爆發,同步出現的是關於圖靈的論文有許多詳細的研究。在圖靈百歲的二○一二年,這個現象達到高峰,我們見識到科學界頂尖人物提出的新分析。圖靈的著作前所未有的普及,一九八三年乏人問津的論點,現在則是熱烈辯論的主題。
但是我不會採取截然不同的觀點。我把這本書劃分為「邏輯」和「物質」兩部分已經非常激進,反映出我拒絕傳統上把圖靈描繪成純粹的邏輯學者,我對他的刻劃是,從來沒有脫離且愈來愈涉入物質世界的本質。現在我有更強的信心堅持這項基本看法。一九三六年圖靈得出的觀念借重了對量子力學超過一般的認識,現在看來更是有趣的連結,因為一九八○年代中期之後,量子計算和量子密碼學已經成為圖靈觀念的重要延伸。
同樣地,圖靈人生最後一年重燃起對量子力學的興趣,這件事的重要意義在下冊四二五頁的超長註解中正確地指出了,現在我們可以將此更密切地連結到他於一九五○和五一年關於電腦和心智的論證。這些議題從一九八九年開始竄起,當時羅傑.潘洛斯(Roger Penrose)討論了圖靈發現的「不可計算數」的心智有何重要意義。潘洛斯本人提出的答案,將圖靈機與量子力學的嶄新觀點連結在一起。
如果是現在來寫這本書,我會比較關注於目前所稱的「邱奇-圖靈論題」上(Church–Turing thesis)。圖靈是否認為,「可以計算」的範圍包括任何實體能執行的一切事情?將這點放入他對於心智抱持的哲學來看,代表什麼意義?在這方面,阿隆佐.邱奇(Alonzo Church)在一九三七年針對圖靈論文的評論,其重要性超過我當時的領會。圖靈在何時毅然轉移焦點,關注演算法可以做到的極限?現在我會把決定性的時刻,從一九三六年移到一九四一年。
圖靈關於「不會錯誤」的論證值得更多的分析,此外他運用的「隨機」元素,以及書中零星出現他對於思考和行為的概括陳述,也應該多加探討。不過,更敏銳地觀照到這些問題並不會帶來多少新答案,只會使得「究竟圖靈的腦袋在想什麼」的問題變得比較急切罷了。
關於他祕密的戰時工作,現在可以取得的資料確實細節多了很多。即使在一九九二年「Vintage」版本的序言中,也提供了新的資料,那是來自辛斯利(F. H. Hinsley)撰寫的三大冊英國情報部門官方歷史。不過在一九九○年代中葉之後,英、美兩國關於二戰密碼分析的原始文件開始正式釋出,已經有可能獲得比辛斯利提供的細節更多,借此來闡明內幕故事。出土資料再再證實了布萊切利莊園的工作成績斐然、意義非凡,而圖靈身為首席科學家,功勞不在話下。現在莊園已是著名的觀光勝地,然而莊園為我們上的一課——理性和科學方法是當今的英雄─並沒有真正獲得理解。
公開的文件顯示, 為何圖靈可以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一日宣布: 「目前在萊奇沃斯(Letchworth)打造的機器,與波蘭的『炸彈機』(Bombe)相似,但是大多了(超級炸彈機)。」「超級」二字所表明的重大進展,因為缺少可以敘述的細節來支持,這是我的解釋無法加以彰顯的關鍵性突破。一九四○年圖靈在關於破解「恩尼格瑪」方法的報告中,釐清了自己如何取得進展,他稱之為「平行掃描」。
Bombe-rebuild
Photo Credit: Maksim CC BY-SA 3.0
這一切在目前布萊切利莊園博物館重建的「炸彈機」上實質運作。除了文件公開,密碼分析團隊的原始成員也寫出完整的技術細節,例如讓德國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難以破解的「雙字元表格」,以及統計學上的「班伯里方法」(Banburismus method)。超級快速的炸彈機、羅倫茲密碼(Lorenz cipher)的破解,以及現在著名的巨像機(Colossus)皆開放研究,許多部分都要歸功已故的東尼.賽爾(Tony Sale)承先啟後的工作。關於本書的描述現在看來有些模糊了,書中沒有更多破解密碼的技術問題需要解釋,讀者不會因為概要的敘述而受到嚴重誤導。
這些揭露出來的事實,只不過是加強「邏輯」與「物質」之間「過場」的重要意義。一九四二到四三年的冬天,圖靈訪問美國,與高階人士交流。他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從華府傳回的報告現在已經公布,裡面記載了他面對的困難與反常處境,包括最初被拘禁在艾利斯島。美國海軍並沒有令他折服,「我確信最好不要信任這些人在密碼分析上的判斷。」
我在一九八三年聽到的謠傳得到了證實:十二月二十一日,一輛火車把圖靈帶到俄亥俄州的戴頓(Dayton),當時美國正在那裡建造炸彈機。關於他第一次接觸到美國最機密的「語言加密科技」,也有更多資訊被公開。透過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期中報告,以及後來完整的描述,我們更加了解圖靈對於「大利拉語音加密裝置」(Delilah speech scrambler)的反應。「大利拉語音加密裝置」是行動電話的前身,乃屬於未來科技,而「恩尼格瑪機」只是一九二○年代機械工程的平庸改造。這份新資料再度證實,戰後圖靈對於從一九四五年的勝利中浮上檯面的美國最先進科技,具有獨到認識。
這項事實吸引我們進一步關注,一九四八年之後,他為英國政府通訊總部做了哪些事。在一九九二年的序言中,我揣測可能是和現在著名的「維諾那計畫」(Venona)有關;這項計畫負責破譯蘇聯的情報。不過,一九四八到五四年間英國政府通訊總部的運作或其他祕密文件還沒有完全公開,因此我們無法說明圖靈工作的性質。
理查.奧德里奇(Richard Aldrich)最近發表由他撰寫的英國政府通訊總部歷史時表示:「今日這個機構的重要性勝過以往,然而我們幾乎對它一無所知。」拜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之賜,這個機構所從事的由圖靈奠定基石的工作,現在我們知道得比較多了。沒有人看不出來,這和圖靈的通用機有多大關係。而且在冷戰初期關於計算機的潛力,很難相信圖靈沒有扮演任何角色提供祕密意見。如我在一九九二年的序言中所述,還有誰能做這件事呢?
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英國政府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聲明中付之闕如。這份聲明乃是回應社會賢達名流的要求,由女王頒給圖靈死後特赦令,免除一九五二年三月三十一日他被判決的「嚴重猥褻罪」。政府內部必然有備忘錄,詳細敘述了他們的首席科學顧問接受公開審判的後果,他所犯的罪敲響了安全部門的警鐘。休.亞歷山大(Hugh Alexander)一定也報告了他在這場審判中的參與狀況。我們不無懷疑,是否外交部發揮影響力,讓圖靈接受荷爾蒙治療(當時視為是較輕的處罰)而不是去坐牢。不過並未出現這一類的文件,事實上也沒有人追究。
皇家赦免吸引了公眾的想像,人們以為這童話故事般的結局是聖誕禮物,興高采烈地接受。然而,這份聲明並沒有那麼崇高,它只是承認圖靈在一九五二年審判中訴求的辯護,他仍是國家的資產。這是倚仗權勢的行為,一九五二年時休.亞歷山大極力鼓吹卻沒能成功,六十年後透過正式的王權魔力包裝,反而獲得普遍讚揚。
伊莉莎白女王的統治始於圖靈被捕時,讓皇家赦令使用的中世紀語言顯得格外諷刺,但是不熟悉英國憲法妝點門面意味的人,應該會讚賞這只是政府執行憲法的舉動。赦令的用語承認圖靈為國服務表現優異,再度強調了這個核心問題,圖靈與政府究竟是什麼關係。然而,即使是一九五四年之前,真正有分量的政府是在大西洋的另一邊。
鑑於美國曾經明確給予圖靈特別待遇,讓他接觸美國的祕密,因此一九五一到五二年發生的事,美國當局究竟知道多少,以及他們的反應是什麼?一九四八年,圖靈是否根據美國所啟示的規則審查?一九五○年,他開始流連於曼徹斯特的咖啡館時,是否故意蔑視新規則?英國當局是否傳達了一九五二到五三年圖靈在歐洲旅行獵豔的真相?而圖靈必須面對什麼樣的要求、威脅和監控?上述問題都略而不談。
要求赦罪的請願者明確表示,圖靈是「特例」,這樣的赦免不會創造先例,也不適用於其他人身上。是在例外的基礎上,才頒發了赦免令。因此阿諾.莫瑞(Arnold Murray)被拋下了,他被起訴的罪名和圖靈一模一樣,甚至沒有人提及他是否還在人世(他過世了)。本書的讀者將會看到,圖靈對於這名弱勢年輕人的背景和個性有極大興趣,他根據自己打破階級藩籬的經驗,寫過一則短篇故事。
很難相信,如果這場審判是因為他的地位而叫停,整件事情得以遮掩下來,圖靈會道德高尚到實際去反對。另一方面,也很難相信,當如此壓迫的法律強加在其他成千上萬人身上時,他會因為自己成為特例而欣喜。
破解納粹密碼的英雄,也因同性戀備受歧視——艾倫圖靈的傳奇一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2M79V8O
------------------------------------------
戰時電子譯碼分析器「巨像」 (the Colossus) 作業員柯希 (Catherine Caughey) ,在回憶當年的工作內容時表示,她曾經試著抹除腦海中任何有關布雷契公園(編按:英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成立,專司破解德軍密碼工作的單位)的點點滴滴,擔心會在睡夢中或麻醉劑的作用下說溜嘴;在守密這麼久以後,要憶起任何細節已是相當困難。圍繞在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破碼行動周圍的秘密氛團,一直到一九七五年才稍稍解除一點。藍戴爾 (Brian Randell)探查涂林 (Alan Turing)一九三○年代,對希爾伯 (D. Hilbert) 所提出的判定性問題,做出令人驚嘆的回應,到一九四○年代晚期,建造第一批有電子儲存程式計算機這兩件事中間生平的漏縫,並得見一些巨像的照片。此後十年間,那些解析斑駁的影像,搭配簡潔單薄的文字,就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機器之一,唯一的歷史痕跡。
直到一九九○年代,細節才開始浮現。在美國資訊自由法案的保障下,有人紛紛要求取閱美國檔案庫裡,由聯絡官編纂的技術細節;值此同時在英國,布雷契公園的退役人士終於覺得自己可以暢所欲言了。他們不再需要像柯希那樣,擔心去看一趟牙醫就會招致官方保密法案的控告。柯布蘭將技術評論與個人陳述,寶貴地集結在這本扣人心弦的書本中,這將成為研究二十世紀科技與戰爭的歷史學家必讀之作。不過本書亦揭示出,破碼工作的保密性,不僅隱藏了歷史,也形塑了歷史。
納粹德國使用許多譯碼機器,其中當今最有名的,便是在一九三○年代進行商業販售的編碼器「謎」 (The Enigma) ;因為破解了這台機器,最常跟它連在一起的涂林,也一併分享其盛名。但是納粹德國的高階軍官使用的,是一部更複雜的機器「羅倫茲 SZ40 」 (Lorenz SZ40) ,它的速度更快,完全自動化(它使用鮑達–莫瑞 (Baudot – Murray) 電傳打字機編碼),被認為是無懈可擊的機器。設在英國各地的竊聽站,錄下由羅倫茲 SZ 40 譯碼的無線電訊號,然後將這串暱稱為「金槍魚」 (Tunny) 的資料流傳到布雷契公園。破解金槍魚對於同盟國在諾曼第登陸成功非常關鍵:透過解碼後的報告,盟軍得知希特勒認為諾曼第海灘的攻擊只是聲東擊西之計,這位元首下達給他的將軍暫緩反擊行動的命令,倫敦方面當天就知道了。
布雷契公園努力破解金槍魚。由提爾特曼 (John Tiltman) 跟圖特 (William Tutte) 造就的兩大數學突破,為解碼工作帶來一絲希望;不過這個難題的本質在於分秒必爭,只有最新情報才能拯救為數最多的人員裝備。一台嘎嘎作響,叫做「希斯羅賓森」 (Heath Robinson) 的電機儀器,在一九四三年問世協助破碼工作。幸運的是,一位名叫佛羅魏斯 (Tommy Flowers) 的訓練有素郵局工程師,解決了這個難題,他提議建造一台完全進行電子破碼分析的機器;此議受到資深破碼員質疑,不過他跟位在北倫敦道利斯山的郵局研究站的團隊,終究還是把機器造了出來。佛羅魏斯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並非先前記載的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成功地向布雷契公園呈現「巨像」。
佛羅魏斯回憶道,他不認為那些人真的理解他在說什麼;他很確定是這樣子沒錯,因為當第一台機器建造出來並開始運作時,他們嚇壞了,完全無法置信。佛羅魏斯覺得到他們真的擁有那台機器之前,都還不很清楚他的提議內容是些什麼。
柯布蘭寫道,一九四四年二月五日,「這台電腦破解了首道訊息。」佛羅魏斯在這劃時代一天的日記上寫道:巨像完成了第一件工作,而車子在回家路上拋錨。
但是之後他就語帶尖酸了。「戰爭結束後,我被告知要無限期地保密關於巨像的一切,這自然令我失望透頂。我一點也不懷疑巨像一旦證明成功,就會是歷史性的一大突破,發表這項成就將使我留名於科學界與工程界,這可是有鑑於 ENIAC (編按:世界上第一部可變程式的電子計算機)所負盛名,因此確認下來的堅定信念…現在我卻必須忍受一切榮耀全歸布雷契公園,還不能揭露說是我預先料想到的。」
研發在一九四五年開始運轉的高速電子計算機 ENIAC 的團隊,思索內儲程式的可能性。 ENIAC 或是巨像都不算是電腦,然而它們扭曲歷史,標記它們算是電腦。不過電腦的關鍵概念,還是在戰後幾個月內就公開出來,而建造第一批電子內儲程式電腦的英美科學家,受惠於這樣的開誠布公。相反地巨像則遭到拆解,最後放在英國政府位在契騰翰市的通訊總部監聽中心,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從未公諸於世。這些國家裡,只有一個國家的電腦產業欣欣向榮
巨像:布雷契公園的破碼電腦秘辛 | 科學Online https://bit.ly/3rsWuQI
-------------------------------------------
電腦究竟是誰發明的?
要評價那麼多人在電腦發明過程中佔了多大功勞,是非常困難的。無論是史提必茲1937年的K模型、楚澤1941年建造的Z3、阿塔納索夫設計的全世界第一部電子數位電腦,還是紐曼和弗拉沃斯合作打造的Colossus I(圖靈也有一些貢獻),或是艾科特和莫渠利在1945年完成的ENIAC....等等這麼多人,都不會有人提到圖靈。所以要拍成電影有那麼多人和題材可以拍,例如蕭克萊和貝爾實驗室,但為什麼挑選圖靈呢?實在有趣!
1943年底,在倫敦西北方87公里遠的布萊切利鎮,一棟維多利亞式莊園的紅磚建築中,秘密建造了一部採用真空管的電子電腦,叫做「巨像Colossus」,是為了破解德軍密碼Enigma Code,巨像是史上第一部全電子式、部份可編程的電腦。由於它是為特殊目的而設計,因此並非通用電腦或「圖靈完備電腦Turing-complete computer」,但是圖靈確實在上面留下個人印記,不是電影所演的全是圖靈一個人單獨設計製成的機器。
電影挑選了一生充滿戲劇性格的圖靈是很合理的,他是英國沒落貴族後裔,從小自閉,在美國名校普林斯頓,他的良師益友就是大名鼎鼎的馮諾伊曼,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英國劍橋大學,適逢二戰,同性戀(當時的英國是違法)⋯。
1950年10月在「Mind」期刊發表第二篇重要論述「計算機器與智能」時,在論文中設計了所謂的「圖靈測試」(亦即模仿遊戲),他一開始先聲明:「我提議大家思考以下問題:'機器能不能思考?'」圖靈像個愛玩的孩子般發明一個遊戲(直到現在還有人玩這個遊戲,並為之爭辯不休;),賦予上述問題實證的意義。
我喜歡這部電影,情節線條乾淨,節奏跌宕有致,非常吸引人。男主角班尼狄克也是演電視劇「福爾摩斯」的男主角,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他都能演來遊刃有餘,獨具個性!圖靈的小故事(模仿游戏)影评 https://bit.ly/2WLFua8
-------------------------------------
Colossus was a set of computers developed by British codebreakers in the years 1943–1945 to help in the cryptanalysis of the Lorenz cipher.
Colossus used thermionic valves (vacuum tubes) to perform Boolean and counting operations. Colossus is thus regarded as the world's first programmable, 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 although it was programmed by switches and plugs and not by a stored program.
Colossus是一組由英國密碼破解者在1943年至1945年間開發的計算機,用於幫助對Lorenz密碼進行密碼分析。巨像使用熱電子閥(真空管)執行布爾和計數操作。
因此龐然大物被認為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可編程,電子,數字計算機,雖然它被編程為通過開關和插頭,而不是由一個存儲的程序。
轉貼 1 Colossus 電腦(1943-1945) @ practice123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https://bit.ly/2KqMZ3X
--------------------------------

天才數學家「圖靈」登50英鎊! 情報單位12道謎題致敬
 英國銀行為了紀念天才數學家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發行了面額50英鎊並印有圖靈肖像的紙幣。(美聯社)
天才數學家「圖靈」登50英鎊! 情報單位12道謎題致敬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KKARd
 2021/03/25 19:3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英國銀行為了紀念天才數學家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發行了印有圖靈肖像的50英鎊紙幣,除了發行紙幣之外,英國情報單位-政府通信總部(GCHQ)也以此紙幣為靈感設計了12道解謎遊戲,致敬圖靈在二次大戰期間破譯德國密碼的成就。
 圖靈被譽為現代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之父,除此之外也在二期間設計了一些加速破譯德國密碼的技術,使盟軍在大西洋戰役中成功擊敗納粹,圖靈是著名的男同性戀者,由於他的性傾向,曾在當時遭到英國政府迫害。
 綜合外媒報導,GCHQ的負責人弗萊明(Jeremy Fleming)表示,「圖靈在50英鎊鈔票上的出現是我們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也說:「圖靈是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LGBT人物之一,他提醒世人擁抱各個面向的多元價值」。
 GCHQ為了致敬圖靈,在網站上設計了12道謎題-「圖靈挑戰賽」,謎題的設計也以新鈔票上的元素發想,先從一個簡單的填字遊戲開始,首先詢問GCHQ的前身機構(圖靈的工作地點)的所在地,其他問題包含圖靈設計用來破譯德國密碼的機器等,GCHQ指出,就算是有經驗的解謎高手也必須耗費7小時才能解開謎題。。
 圖靈的姪子詹姆士(James Turing)也認為,「這是精彩的致敬,讓人有點回憶起當初情報機構招募人才時用的著名的填字遊戲」。
 英國情報單位-政府通信總部(GCHQ)也以此紙幣設計了12道解謎遊戲。(路透)
 圖靈的姪子詹姆士(James Turing)認為12道解謎遊戲,「是精彩的致敬,讓人有點回憶起當初情報機構招募人才時用的著名的填字遊戲」。(圖取自《GCHQ》官網)
圖靈的姪子詹姆士(James Turing)認為12道解謎遊戲,「是精彩的致敬,讓人有點回憶起當初情報機構招募人才時用的著名的填字遊戲」。(圖取自《GCHQ》官網)
天才數學家「圖靈」登50英鎊! 情報單位12道謎題致敬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UKKARd

phpLy9POdphpgcXydPphpQwnYc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