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台北林森南路與仁愛路口東和禪寺鐘樓有如一座古城門
Facebook https://bit.ly/3VbBYFm

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關於東和禪寺 | 東和禪寺

關於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原為日本曹洞宗永平寺和總持寺兩大本山台北別院,自公元一九一O年日據時期在台北市東門町六十八番地建院以來,迄今已近百年, 一九一四年增建『觀音禪堂』 , 一九一七年創設『私立台灣佛教中學林』 ,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台北別院為國民政府接收, 觀音禪堂易名為『東和禪寺』 , 一九九三年台北市政府拆除台北別院並規劃設立『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 , 因此於一九九八年在台北縣石門鄉買地重建完成『曹洞宗台北別院』 , 登記在『財團法人台北市東和禪寺』名下, 將是永久的紀念道場。
緬懷曹洞宗兩大本山台北別院為台灣的佛教傳教中樞, 地位崇高, 第一代院長為大石堅童禪師、第二代霖玉仙禪師、第三代伊藤俊道禪師、第四代水上興基禪師、第五代大野鳳洲禪師、第六代島田弘舟禪師、第七代高田良三禪師, 台灣光復易名為東和禪寺後, 開山住持為心源和尚、第二任住持為賢頓和尚、第三任住持由源靈接任。而曹洞宗的祖庭還是再中國浙江寧波曹洞宗天童寺, 公元一二二三年(宋朝嘉定十六年)日本道元祖師入中國求法繼承曹洞宗法脈, 返回日本弘傳曹洞宗禪法, 曹洞宗始大盛於日本, 戰後台灣改觀甚大, 是故源靈亦在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重至大陸天童寺祖庭, 從第四十七代祖師明暘和尚接法脈為曹洞宗第四十八代法子, 蒙賜法號復靈, 如是直接繼承大陸祖庭法脈。

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關於東和禪寺 | 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東和禪寺


歷史沿革 | 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曹洞宗大本山別院」於1908年在當時台北城東門町(現仁愛路與林森南路口)外建立,是今臺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1920年,禪寺本堂動工重建,直到1923年完工。當時多數日本人所建佛寺,均建為日式風格,禪寺本堂亦不例外。當時本寺僅供日籍人士參拜,該寺方因為考量吸引本地信徒的需要,在1914年由台籍禪師於正殿之右,興建難得一見的閩式佛殿─觀音禪堂。1930年,進行改建。
1916年禪寺附設佛教學校,提供僧侶與信眾的子弟就讀,校名「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1922年改名「私立曹洞宗臺灣中學林」並收併「私立臨濟宗鎮南中學林」;1922年收併「私立國學院」;1935年改名為私立台北中學,從佛教學校轉形為一般學校。日治時期結束後,再度改名成為今日的「泰北中學」。
1945年後,日治時期結束,禪寺改歸中華民國政府管理。1950年代,禪寺部份建物包括大殿,受軍隊及民眾長期佔住遭到破壞毀損,被違章建築所包圍,需要走過數條小巷後,才能進入,規模較原本來得小的禪寺。
2000年,台北市政府整頓丹陽街,將該街打通成為現貌,並拆除部份的違章建築。碩果僅存的殿堂,除鐘樓外僅剩下原觀音禪堂,即今日的禪寺。今青少年育樂中心,原本亦為該寺用地,市府收回用地後,改建為今貌。現禪寺座東向西,面向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後為私立東和幼稚園。現廟埕有南北兩入口。
現鐘樓為禪寺的南入口,穿越鐘樓後,沿青少年育樂中心與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間小徑,即為禪寺。建物由原碩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進行整體設計後,於2002年11月7日點燈啟用。
北入口即位於丹陽街旁,唯入口不明顯,故設計上除利用燈光照明步道銜接丹陽街與廟埕,改變北面出入口外,南邊與鐘樓間小徑也使用適度的燈光照明,建立起與鐘樓間的聯繫。並利用打光,強化屋頂、牆壁等建築特色,並改善室內照明,對禪寺整體印象,加分不少。
2006年7月21日,銅鐘經數十年仿古修復後,正式再度響起。
2011年8月23日,泰北高中校友返回敲平安鐘,發現名稱有誤,其名應為「曹洞宗 大本山 台灣別院」。

歷史沿革 | 東和禪寺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東和禪寺位於臺北東門外,原稱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日僧初建於一九0八年,設計者亦為日人入江善太郎。至一九一六年附設佛教學校,供僧侶與齋友的子弟就讀,學習佛教教義及普通常識,一九三五年改名為私立臺北中學,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一九三0年在大殿之前建造高聳的鐘樓,目前仍存在,但大殿及其他古老的建築因曾被軍隊及民眾佔住長期遭到破壞,近年被拆掉了,至為可惜。
鐘樓的建築深具特色,雖屬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細部皆採循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頗富空靈之韻味。一樓使用粗面石塊,闢拱門出入,有如城門。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二十世紀,形成近代和風建築。 台北市區【東和禪寺】 @ Hsu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公告日期2012/06/05
公告文號北市文化二字第10130329700號
公告公文公告1.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理由鐘樓的建築深具特色,雖屬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細部皆採循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頗富空靈之韻味。一樓使用粗面石塊,闢拱門出入,有如城門。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至二十世紀,形成近代和風建築。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臺北市 中正區
地址或位置仁愛路、林森南路口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2-27208889
聯絡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西北區
地籍資料440-4地籍圖.png
土地使用分區都市地區 其他使用區 公共設施用地
所在地地號臺北市中正段一小段440-4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建築所有人公有臺北市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
外觀特徵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為日本桃山及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
室內特徵一樓使用粗面石塊,闢拱門出入,有如城門。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頗富空靈之韻味。
使用情形東和禪寺位於臺北東門外,原稱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日僧初建於一九0八年,設計者亦為日人入江善太郎。至一九一六年附設佛教學校,供僧侶與齋友的子弟就讀,學習佛教教義及普通常識,一九三五年改名為私立臺北中學,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
現  狀鐘樓整修完成,位於開放空間,易於觀賞。 台北市區【東和禪寺】 @ Hsu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為臺灣臺北市市定古蹟,狀似城門,為東和禪寺的入口。
地理位置
鐘樓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1930年建立。位置位在仁愛路、林森南路交會路口處,東臨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北為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禪寺主體位於東北方。對面為臺大醫院與臺大醫學院。
鐘樓介紹
鐘樓,興建於1930年,外貌狀似城門。興建時位於東和禪寺大殿前,其功能為該寺的迎接殿。後興建青少年育樂中心時,原計劃拆除該鐘樓,在文化人士的爭取下,該鐘樓獲得保存,並成為市定古蹟。如今成為禪寺的南面入口。
結構上為鋼筋混凝土建物,屋頂形式為單簷歇山式,並使用日式黑瓦,脊頭處設有鬼瓦。一樓現有一大兩小三門洞,拱門造型,並設有樓梯可供上樓。一樓使用粗面的大石塊,屬於日本桃山時期至江戶時期的建築流行風格。二樓整修後改漆為白色外牆,內部懸有銅鐘一口,外面有緣廊,廊邊有出挑平座欄杆。
鐘樓周圍設有石宮燈,並改鋪草地、石板步道、石牆,配合建築整體造型。原泰北中學的廣告看板,改掛與鐘樓相關的資料;青少年育樂中心的通風口,則以一刻有「東和禪寺」的石狀物包裝。讓鐘樓顯得靜穆莊嚴。
禪寺介紹
東和禪寺屬於曹洞宗,本名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是永平寺和總持寺兩大本山的別院。現位於丹陽街南側,東邊緊臨泰北中學,南面為青少年育樂中心。當年的禪寺用地涵蓋今日的禪寺、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青少年育樂中心、鐘樓與露天咖啡廣場。今日的禪寺是原本「曹洞宗大本山別院」之觀音禪堂。
禪寺、鐘樓、青少年育樂中心、泰北中學位置示意圖
禪寺歷史
「曹洞宗大本山別院」於1908年在當時台北城東門町(現仁愛路與林森南路口)外建立,是今臺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1920年,禪寺本堂動工重建,直到1923年完工。當時多數日本人所建佛寺,均建為日式風格,禪寺本堂亦不例外。當時本寺僅供日籍人士參拜,寺方因為考量吸引本地信徒的需要,在1914年由台籍禪師於正殿之右興建難得一見的閩式建築佛殿─觀音禪堂。1930年,進行改建。
1916年禪寺附設佛教學校,提供僧侶與信眾的子弟就讀,校名「私立臺灣佛教中學林」。1922年改名「私立曹洞宗臺灣中學林」並收併「私立臨濟宗鎮南中學林」;1922年收併「私立國學院」;1935年改名為私立台北中學,從佛教學校轉型為一般學校。日治時期結束後,再度改名成為今日的「泰北中學」。
1945年後,日治時期結束,禪寺改歸中華民國政府管理。1950年代,禪寺部份建物包括大殿,受軍隊及民眾長期佔住遭到破壞毀損,被違章建築所包圍,需要走過數條小巷後,才能進入規模較原本來得小的禪寺。1985年,禪寺土地撥交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籌建青少年育樂中心。
2000年,台北市政府整頓丹陽街,將該街打通成為現貌,並拆除部份違章建築。碩果僅存的殿堂,除鐘樓外僅剩下原觀音禪堂,即今日的禪寺。今青少年育樂中心,原本亦為該寺用地,市府收回用地後改建為今貌。現禪寺座東向西,面向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後為私立東和幼稚園。現廟埕有南北兩入口。
現鐘樓為禪寺的南入口;穿越鐘樓後,沿青少年育樂中心與原泰北中學城區部用地間小徑,即為禪寺。建物由原碩照明設計顧問公司進行整體設計後,於2002年11月7日點燈啟用。
北入口即位於丹陽街旁,唯入口不明顯,故設計上除利用燈光照明步道銜接丹陽街與廟埕,改變北面出入口外,南邊與鐘樓間小徑也使用適度的燈光照明,建立起與鐘樓間的聯繫。並利用打光,強化屋頂、牆壁等建築特色,並改善室內照明,對禪寺整體印象,加分不少。
2006年7月21日,銅鐘經數十年仿古修復後,正式再度響起。
2011年8月23日,泰北中學校友返回鐘樓敲平安鐘,發現名稱有誤,其名應為「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泰北高中校友向台北市議員林瑞圖陳情此事。林瑞圖研究室調查發現,古蹟導覽告示牌(註明原稱「曹洞宗大本山別院」)、鐘樓前石碑(註明原稱「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別院」)也全都有錯。2012年4月18日,林瑞圖指出,因考據不周,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植為「東和禪寺」,所有告示導覽內容也都誤用,應正名尊重歷史;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劉維公回應,「東和禪寺」名稱確實不正確,更名已成定局。[1]
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公告,鐘樓為該處經營管理之市定古蹟
2012年3月,泰北中學城區部拆除。2012年6月5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鐘樓為市定古蹟。2018年7月10日,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公告,鐘樓為該處經營管理之市定古蹟,鐘樓之樓梯及二樓不對外開放。
2019年5月8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重新公告,擴大古蹟的定著土地範圍[2]。


東和禪寺「鐘樓」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最早知道這個『鐘樓』是國中時搭錯車發現的,那時不知道自己搭錯車,上車找到座位就睡,醒來時看到馬路邊一個日式『城門』,嚇一大跳,以為自己誤入其他時空。回家後拼命描述所見,才知道是「曹洞宗」 [註1]「台北別院」的「山門」,位置在 仁愛路與 林森南路交界處。事後專程前往,只見黑色的「山門」內外滿滿的違章建築,「城樓」上佈滿曬衣架,晾曬著萬國旗般的衣物。住戶們對一個未曾見過的中學生在“自宅”閒晃頗為不滿,終於在我試著爬樓梯上「城樓」時,一位“老杯杯”再也按奈不住:「這是我家,你到底要幹嘛!」,之後我就被“轟”出「台北別院」。
「曹洞宗 大本山 台北別院」為 明治41年(1908年)由 大石堅童和尚發起興建,歷時兩年完成。因風災毀壞,於大正3年(1914年)集資重建,漫長的重建工作在 大正12年(1923年)完成「近代和風式建築」的 大殿。如今「台北別院」大殿被拆,改為「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還好「山門」在各界呼籲下保留了下來,整修並還以本來面貌,成為 古蹟---『東和禪寺‧鐘樓』。往昔這座 鐘樓是「台北別院」的正門,進入後直接通 大殿,山門的建造晚於 大殿,是 昭和5年(1930年)同樣以「近代和風式建築」的形式興建,穿過「山門」可發現其中一個通道孔有樓梯可以登上「鐘樓」[上圖]。「台北別院」另有「閩南式建築」的山門兩(?)座,方便 台籍信徒前往 觀音禪堂拜拜,皆倒塌拆除。
曹洞宗「台北別院」的 觀音禪堂 即今日的 東和禪寺,日治時期 日本佛教大舉進入台灣,超過10幾個宗派來台設立據點;在現實的壓力下,台灣的佛寺紛紛加入 日本宗派。這些為數眾多的 日本宗派中,以 曹洞宗和 臨濟宗較重視 台籍信徒,曹洞宗 台北別院院長 大石堅童和尚在 大正3年(1914年)重建 大殿時,於 大殿旁另籌建「閩南式建築」的 觀音禪堂,方便台籍信徒禮佛。民國34年(1945年)後 日人資產的「台北別院」院地收歸公有,「觀音禪堂」改為「東和禪寺」由原「台北別院」副院 心源和尚擔任住持。
由 林森南路的「鐘樓」底下走入,左轉踏著草地上的石階走,「東和禪寺」[圖1]出現了。走入「般若門」是個庭院,庭園中兩旁立著 四大天王 石雕,中間為 日式 地藏菩薩[圖2]石像,底座為 日治時期遺物,戴著毛線紅帽的菩薩感覺是新立上去的。圍牆後面即「泰北中學」。泰北中學原為 曹洞宗「台北別院」興辦之「私立台北中學」。「東和禪寺」為傳統的 三合院建築,正面有著 民國77年(1988年)新建的「拜亭」;拜亭後方為大殿,大殿 龍柱、石柱上都刻著『大正四年』字樣,捐獻者以 日本人士居多。東廂為「客堂」[圖4],西廂為「僧堂」,大殿與廂房間的拱門上分別寫著「談經」、「說法」[圖3],壁上鑲嵌著四塊建寺石碑,記載著建寺經過。
照片掃描自「東和禪寺滄桑史」世佛雜誌社
老照片中的「大殿」與「觀音禪堂」,圖中可見 觀音禪堂 的屋頂為「翹脊式」,有別於 日本寺院,而與一般傳統台灣廟宇相同。此型式一直維持到 民國70年以後,因「後殿」與 附屬幼稚園失火,東和禪寺重新大幅翻修,屋瓦才改為「中國北方琉璃瓦」。近年配合周遭景觀再次翻修,廂房的琉璃瓦改成日式黑瓦,讓 鐘樓、廂房以及新建的 般若門 整體搭配得以協調。
今 東和禪寺的住持為 源靈法師,源靈法師年幼時即皈依 心源和尚門下,至 日本 永明寺覺皇園禪林部學習禪門儀規,學成返寺後,正式剃度皈依 心源和尚座下。民國80年(1991年)並到 浙江 寧波「天童寺」[註2]47代祖師 明晹和尚中接法脈,為 曹洞宗48代法子。
東和禪寺:台北市仁愛路一段21之33號。下方大公園綠地為已改名為「 民主廣場」的「中正紀念堂」。東和禪寺詳細地圖請點選 城鄉雜記---10. 參考最後一張圖片。
[註1]台灣的佛教目前仍是「正信佛教」與「民間佛教」兩大主流,除了正式皈依的佛教徒外,大多數台灣人並不在意自己拜的寺廟是屬於哪一種。「正信佛教」以 禪宗、淨土宗 為主,其中 禪宗又分為 曹洞宗與 臨濟宗兩宗,對民眾而言兩宗之間沒什麼區隔。
台灣佛教在 日治時期受到很大的衝擊,從 地域性、單一性、融合性強迫轉變為 多元性、複雜性及分宗分派別。台北現存 日系宗派寺院有 曹洞宗的“台北 東門 東和禪寺”及 臨濟宗的“台北 圓山 臨濟護國禪寺”,都是 日治時期由 日本宗派直接興建的寺院,所以承繼當初所屬宗派色彩。除寺院名稱標示宗派外,院內僧尼實際上並未嚴格區分是哪宗哪派。
日治時期 日本佛教大舉進入台灣,其中 淨土真宗各派、淨土宗、曹洞宗、臨濟宗妙心寺派 佈教最為積極。日治時期台灣崛起的佛教四大法脈---「基隆 月眉山 靈泉寺」、「台北 觀音山 凌雲寺」、「苗栗 大湖 法雲寺」、「高雄 大岡山 超峰寺」,即分別成為 日本 曹洞宗及 臨濟宗派下。儘管 台灣的四大法脈僧尼互動頻繁,但表面上所屬宗派並不相同。曹洞宗最盛期除本部興建的「台北別院」及各地「佈教所」外, 基隆 靈泉寺、苗栗 法雲寺以及被 日本人視為 『台灣首寺』的 艋舺 龍山寺都成為其派下;並在 觀音山 西雲巖寺與 凌雲禪寺間立了「三十三觀音靈場石佛」。而 臨濟宗最盛時期則是除本部寺院、「佈教所」外,還納入 觀音山 凌雲寺、大岡山 超峰寺以及 日本人視為『台灣第一寺』的台南 開元寺 等等重要寺院。
[註2]天童寺:位於 浙江 寧波市郊太白山麓,至今已有1700年歷史。為 禪宗重要道場,並且為 日本曹洞宗祖庭。而「台北別院」所稱之“大本山”為 日本 福井縣 永平寺 及 神奈川縣 橫濱市 總持寺。


東和禪寺.台大法學院(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110篇)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上) (機械局 北門 撫台街洋樓 台北公會館 總督府 勸業銀行舊廈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臺大醫院舊館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臺北州廳) Eric的單車日記[單車路線,單車旅行]

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台北深旅行 首部曲(上) (機械局 北門 撫台街洋樓 台北公會館 總督府 勸業銀行舊廈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臺大醫院舊館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臺北州廳) Eric的單車日記[單車路線,單車旅行]


東和禪寺「鐘樓」建於1930年-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長期被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