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敗家殺人棄母殺妻 - Google 搜尋 http://tinyurl.com/y6r7k2et


--------------------------------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 
       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吳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356uswy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1]
吳起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取秦國的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但吳起的變法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舊勢力的報復。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後,楚國貴族發動兵變殺害吳起。
吳起著有《吳子兵法》一書,由於他在軍事理論上的貢獻,後人將孫武、吳起並稱為「孫吳」。[2]唐肅宗時將吳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3]宋徽宗時追尊吳起為廣宗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4]司馬遷著《史記》時,將孫武和吳起合立於《孫子吳起列傳》。現代學者馬非百著《秦集史》時,將李悝和吳起合立於列傳中。[5]
生平
早年
吳起出生於家有千金的富足家庭,早年在外求官不成,耗盡全部家產。同鄉鄰里的人笑話他,他就殺掉三十多個譏笑自己的人,從東門逃出衛國。吳起和母親訣別時,咬著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說:「我吳起如果做不了卿相,就絕不再回衛國。」後來吳起拜曾參之子曾申[註 1]為師,學習儒術。吳起的母親病逝,他選擇繼續辦公而沒有回家奔喪,曾申惱怒吳起不孝,和他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於是棄儒學兵,侍奉於魯國季孫氏門下。[7][8]
侍奉魯君
前412年,齊宣公發兵攻打魯國的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和安陽[註 2]。[9]魯穆公想任用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穆公對他有所懷疑。吳起渴望成就功名,於是殺掉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率軍大敗齊軍。[註 3]取勝後的吳起引起魯國群臣的非議,有人在魯穆公面前中傷吳起說:「吳起是個猜疑殘忍的人,早年殺死鄉人,又因為不孝被曾申逐出師門,君上對他有所懷疑的時候他就殺死自己的妻子。況且魯國是個小國,一旦有了戰勝國的名聲,就會招致各國的攻打。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君上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魯穆公於是對吳起產生了懷疑,免去了吳起的官職。[11]而吳起的主公季孫氏也因懈怠賓客被殺,[12]經人勸說,吳起離開魯國投奔魏國。[8]
投奔魏國
吳起聽說魏文侯很賢明,想要前去投奔。魏文侯向大臣李悝詢問吳起為人如何,李悝說:「吳起貪慕功名而且好色,但是用兵連司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於是任命吳起為將軍,輔佐樂羊攻打中山國。[13][14]
吳起擔任將領期間,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綑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膿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放聲大哭。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親自替他吸吮膿液,你怎麼還哭呢?」那位母親回答說:「不是這樣的,當年吳將軍替我丈夫吸吮毒瘡,他在戰場上勇往直前,死在敵人手裡。如今吳將軍又替我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會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啊。」[註 4][15]
戰國時期形勢圖
西河郡守
主條目:西河郡 (魏國)和河西之戰 (戰國)
前409年[註 5],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17]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18][19][20]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21]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22]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占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23]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24][25]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向子夏學習儒家思想,[26]並改革魏國兵制,創立武卒制。吳起規定凡是能夠身著全副甲冑,執12石[註 6]之弩,背負箭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租稅。武卒經過吳起的嚴格訓練,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27]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為抵禦秦國的進攻,修築了吳城(今山西省孝義市西南)。[28]據《吳子兵法》記載,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率兵南征北戰,為魏國奪取土地千里。期間共與諸侯軍隊大戰76次,大勝64次,其餘不分勝負。[29]
魏文侯死後,吳起侍奉他的兒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和大臣們乘船在西河郡巡視,魏武侯感嘆道:「河山這樣的險峻,邊防難道不是很堅固嗎?」大臣王錯[註 7] 在旁邊附和道:「這就是魏國強大的原因。如果您再修明政治,那麼我們魏國稱霸天下的條件就具備了。」吳起回答說:「我們君侯的話,是亡國的論調,你又來附和,這就更加危險了。」魏武侯氣憤地說:「你這話是什麼道理?」吳起回答說:「河山的險固是不能依靠的,霸業也從來不因為山河的險固而產生。過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處南面。雖然有這些天險倚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結果大禹流放了他們。夏桀的國家,左面是天門山的北麓,右邊是天溪山的南邊,廬山和嶧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經它的南面。有這樣的天險,但是沒有治理好國政,結果被商湯擊敗了。殷紂王的國家,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漳水和滏水,面對著黃河,背靠著山。雖有這樣的天險,然而國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討伐。再說您曾經親自率領我們占領、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城牆不是不高,敵兵不是不多,然而能夠攻破它們,那還不是因為他們政治腐敗的緣故嗎?由此看來,依靠河山險固,怎麼能夠成就霸業呢?」魏武侯十分贊同吳起的觀點。[註 8][30]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威信很高。魏武侯繼位後,魏國國相一職空缺,許多人都認為吳起能夠順利當選,但最終魏武侯任命商文為國相。吳起很不高興,對商文說:「我與您比一下功勞,可以嗎?」商文說:「可以。」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死戰,敵國不敢圖謀侵犯魏國,您能和我比嗎?」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國庫的儲備,您能和我比嗎?」商文說:「不如您。」吳起說:「拒守西河郡讓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讓韓國、趙國都服從歸順,您能和我比嗎?」商文說:「不如您。」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官位卻在我之上,這是什麼道理呢?」商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託付給您啊。」商文說:「這就是我的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註 9][31]
陰晉之戰
主條目:陰晉之戰
魏武侯曾按照吳起的建議在廟堂設宴宴請士大夫,席間設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貴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比上等功差些;無功者坐後排,只有酒席,沒有貴重餐具。宴會後又在廟堂門外按功勞大小賞賜有功人員的父母妻子。對於死難將士的家屬,則每年派使者慰問,撫恤他們的父母。
此措施實行三年後,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萬攻打魏國的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南)。魏國的士卒得知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動穿戴盔甲準備抗敵的達數以萬計。吳起親自率領其中沒有立過軍功的5萬人,外加戰車500輛、騎兵3000大敗秦軍。[註 10][32][33]
前387年,魏武侯以吳起為將,率軍討伐齊國至靈丘(今山東省滕州市東)。[註 11][34]
投奔楚國
商文死後,公叔[註 12]出任國相。公叔非常畏懼吳起的才能,他的僕人向他建議說:「吳起為人有骨氣又重視名譽聲望。您可以對魏武侯說您的國土太小,容納不了吳起這樣的人才。當魏武侯問您怎麼辦時,您就建議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辦法試探吳起,如果吳起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就一定會迎娶公主,如果沒有長期留下來的打算,就一定會推辭。然後您找個機會請吳起到家裡來做客,在宴會中故意惹公主發怒,讓她當面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這樣羞辱您,就肯定不會娶公主了。」公叔採納了他的建議,吳起見到公主如此羞辱國相,婉言謝絕了魏武侯聯姻的邀請。魏武侯從此不再信任吳起。[36]
王錯不斷在魏武侯面前進讒言,魏武侯於是派人召喚吳起。吳起行進至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時,停下車回頭遙望西河郡,眼淚一行行流了下來。他的車夫對他說:「我私下觀察您的心志,把捨棄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樣。如今您離開西河郡,卻流下了眼淚,這是什麼緣故啊?」吳起擦去眼淚回答說:「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讓我儘自己的才能,那麼我就可以幫助君侯成就王業。如今君侯卻聽信小人的讒言不信任我,西河郡被秦國攻取的日子不會久了,魏國從此要削弱了。」吳起於是離開魏國投奔楚國。[37]
吳起變法
主條目:吳起變法
吳起投奔楚國後,楚悼王一向仰慕吳起的才能,任命吳起為令尹[38]。期間他曾兩次巡視至息縣(今河南省息縣),向屈宜臼詢問在楚國的為臣之道,但屈宜臼對吳起將要在楚國進行的變法持堅決的反對態度。[39]擔任令尹後的吳起在楚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具體措施有:1.制定法律並將其公布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2.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3.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40][41][42]4.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43]5.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44]6.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45]
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展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46]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以西)。楚軍穿越梁門(位於大梁西北的關塞),駐軍林中(位於梁門以北),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的聯繫。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縣南),攻克黃城(今山東省冠縣南),楚、趙兩國大敗魏軍。[註 13][48][49]諸侯都畏懼楚國的強大,但吳起的變法招致了楚國貴族的怨恨,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50]
身亡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兵變推翻吳起。貴族們號令士卒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處,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君王的屍體屬重罪,將被誅滅三族。楚肅王繼位後,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51]陽城君因參與此事逃奔出國,其封地被沒收。[52]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53]吳起死後,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54]
死後
吳起在魏、楚兩國軍事、內政方面的成就在戰國時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後任魏國國相的公叔痤在澮北之戰獲勝後主動將戰功讓給吳起的後人,並稱獲勝的原因是受「吳起的餘教」。[55]與吳起同為衛國人的商鞅,受吳起的影響也很大,如在商鞅變法中的徙木立信和什伍連坐法都是仿效吳起的措施。[10]
著作
主條目:吳子兵法
《漢書·藝文志》兵家權謀論著中記載吳起著有《吳起》48篇。[56]現存《吳子兵法》僅有六篇,包括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這些篇目。《吳子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後世將《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北宋時期將《吳子兵法》列入《武經七書》中。
有一種觀點認為《左傳》的成書與吳起有關。最早把吳起同《左傳》聯繫起來的是清代的姚鼐,他認為《左傳》並非一人所寫,左丘明有草創之功,但編撰增補工作主要是由吳起等人所為,[57]近代學者童書業贊同這種觀點。而錢穆和郭沫若則認為《左傳》的成書於吳起而與左丘明無關。這兩種觀點都尚存爭議。[58]
軍事思想
吳起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於《吳子兵法》。在《吳子兵法》中,吳起主張把政治和軍事結合起來,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兩者必須並重,不可偏廢。[59]在政治、軍事並重的前提下,吳起更重視政治教化,[60]用道、義、禮、仁治理軍隊和民眾。[61]吳起還從戰爭起因上將戰爭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質,主張對戰爭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反對窮兵黷武。[62]
吳起主張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時守禮法,戰時有威勢,前進時銳不可擋,後退時速不可追的軍隊。[63]建立這樣的軍隊,要選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殺敵立功的人,為他們加官進爵,厚待他們的家人,讓他們作為軍隊的骨幹。[64]對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異,使其發揮各自的特長。要按照同鄉同里編組,同什同伍相互聯保,對部眾嚴格管理。[65]採取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萬人教三軍的教戰方法,嚴格訓練。讓士兵適應方陣、圓陣的變化以及掌握隊列的前、後、左、右、坐、起、進、止等動作,[66]熟悉金、鼓、旗、鈴等指揮號令。[67][68]前進有重賞,後退有重罰,賞罰必信。[69]獎勵有功者,勉勵無功者,撫恤和慰問犧牲將士的家屬。[70]要選拔文武兼備、剛柔並用、安撫士眾、威懾敵軍、決斷疑難的武將作為軍隊的主將。[71]
吳起主張要根據不同國家不同的地理條件、政治狀況、人民習俗、經濟實力、軍隊素質和軍陣陣法等特點,制定不同的軍事策略,為此他針對六國不同的特點制定了不同的作戰方針和戰法。[72]吳起還強調要摸清敵人的部署情況,選擇其薄弱環節進行打擊,為此他列出了八種不需要占卜吉凶就可出擊、六種不需占卜不要與敵作戰的情況。[73]吳起還主張用兵要隨機應變,為此他提出擊強、擊眾、谷戰、水戰、圍城等具體戰法。[74]此外,吳起還最早對養馬和騎戰做了專門的論述。[75]
逸事
諫魏武侯
魏武侯曾向吳起詢問國君繼位後第一年稱作「元年」的含義,吳起回答說:「元年就是國君必須要行事謹慎。」魏武侯問:「如何行事謹慎?」吳起說:「君主必須端正自身。」魏武侯又問:「君主應當怎樣端正自身?」吳起回答說:「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話有什麼辦法能端正自身呢?那應當廣開言路並從中選擇,使自己的心智聰明。古代的君主一開始處理國政時,士大夫如有進言、士人如有請見、百姓如有請求,君主一定會滿足他們,公族如果有人來請安問候一定接見他們,四方有人來投奔都不拒絕,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雙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賞俸祿必須要周到,使用刑罰必須要恰當,一定要宅心仁厚,時常惦記著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禍患,這樣就不會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風要正派,親信的大臣必須親自挑選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職務,管理百姓的權力不能掌握在一個家族手中,這樣君主就不會失去權力,這都是《春秋》中的囑託,也是君主繼位後第一年必須要做的大事。」[76]
魏武侯處理政事得當,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他。魏武侯退朝後面帶喜色,吳起上前對他說:「有人曾把楚莊王的話告訴過您嗎?」魏武侯問:「楚莊王是怎麼說的?」吳起回答說:「楚莊王處理政事得當,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他,退朝後他面帶憂色。申公巫臣上前詢問其原因,楚莊王說:『我處理政事得當,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我,我深感憂慮。憂慮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話中,他說過:「諸侯中能得到師傅的可稱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稱霸諸侯,得到提出疑問的人的能夠保全國家,自行謀劃而沒有誰能比得上的會滅亡。」現在憑我這樣的本事,大臣中沒有誰能比得上我,我的國家將要滅亡了!因此我深感憂慮。』楚莊王因此而憂慮,而您卻因此而高興。」魏武侯後退了幾步,拱手向吳起拜了兩次說:「是上天派先生來挽救我的過錯啊。」[77]
吳起攻亭
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秦國有個崗亭靠近魏國境內。這個崗亭會對魏國的種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徵調部隊攻打它。於是吳起就在北門外放了一根車轅,然後下令說:「誰能把車轅搬到南門外,就賞賜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沒有人去搬它,最終有個人把車轅搬到南門,吳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紅豆,下令說:「誰能把紅豆搬到西門,賞賜如前。」百姓們都爭搶去搬。最後吳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崗亭,能衝鋒陷陣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賞賜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們爭先恐後參戰,一個早上就把崗亭攻占了。[註 14][78]
吳起守信
吳起出門遇見一位老朋友,便邀請他來家裏用餐。這位老朋友讓吳起先回家等他,說他過一會就去。吳起說:「那我等您來了再喫。」這人到黃昏都沒有來,吳起也不喫飯,就等著他。第二天早上,吳起派人去請這位老朋友。直到這位老朋友來了,吳起才和他一起喫飯。[79]
吳起出妻
吳起是衛國左氏邑中鄉的人,讓他妻子織絲帶,結果幅寬比要求的尺度窄些。吳起讓她改一下,他妻子說:「行。」等到織成,又量了量,結果還是不符合要求的尺度,吳起非常生氣。他妻子回答說:「我開頭就把經線確定好了。不可以更改了。」吳起休掉了她。吳起妻子請求哥哥去要求回去。她哥哥說:「吳起是制定法令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用來為大國建立功業。他必須首先在自己妻妄身上兌現,然後才能推行開去,你不要希望回去了。」吳起妻子的弟弟被衛君重用,就憑著被衛君器重的身份去請求吳起。吳起不聽從,便離開衛國到楚國去了。 另一種說法:吳起把絲織的帶拿給他妻子看過,說:「你為我織條絲帶,織成這樣。」絲帶織成後一經比較,新織的那條特別好。吳起說:「讓你織條絲帶,要求像樣品一樣。現在織得特別好,為什麼?」他妻子說;「用的材料是一樣的,只是額外多用了工夫,所以更好。」吳起說:「這不是我的吩咐。」讓她穿好衣服,把她休回娘家。她父親前去求情,吳起說:「我在家從不說空話。」[80]吳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356uswy
-----------------
武卒,戰國時魏的兵制, [1]  制定於魏惠王時,是魏國經過考选和訓練的精銳鐵甲重裝步兵。《漢書 ·刑法志》:“魏惠以武卒奮
《荀子·議兵》詳述其製度,亦見於《漢書·刑法志》。魏考選武卒,其法:衣三屬之甲(上衣、大腿、小腿),手執十二石力之弩,背負箙矢五十個,帶三天口糧,頭上戴盔,提戈佩劍,半天(從天明到中午)跑完一百里路(約82裡。陳夢家推算:西漢的里相當於今417.53米),才得中選。合格後免其賦役,優其田宅。
戰國時魏國按規定標準選拔的步兵
中選條件是:身穿三套擁身甲、能拉開十二石的弩、背著能裝五十隻箭矢的器具、把戈扛在肩上頭戴盔帽、腰掛利劍、帶三天的干糧半天疾行一百里。是戰國時期諸侯國中最強悍的步兵,曾以五萬武卒打敗秦國五十萬大軍,創造了世界軍事史的奇蹟。
入選武卒的,就免除他家的徭役和宅田稅,退役後依然享受上述權利。荀子認為此制的缺點是士卒的體力保持不了幾年,但優待條件不便剝奪,又不能不補選。於是,受到優待的人越來越多,國家的稅收必然越來越少。因此荀子判斷:“此危國之兵也。”戰國初期,魏武卒竟然滅了十倍於自己的秦軍,為什麼這麼厲害
2017年10月31日      2,645      檢舉
戰國時期,各國提到秦國的軍隊一般都是用虎狼之師來形容。可以說秦國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厲害。這個並不是秦國的後勤或者說裝備比較好怎麼樣,主要是秦國的軍功制度決定的,打仗的時候按人頭獎勵的。所以秦國人打仗的時候看別人那不是人,就是赤裸裸的升官發財,所以能不拚命嗎。但是有一隻軍隊,在戰國初期的時候比秦軍厲害多了,曾經把是自己十倍的秦國軍隊給滅了,讓人不得不服。這支軍隊就是魏國的魏武卒。
魏武卒
說起魏武卒聽名字就知道是魏國的,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近百年全靠這支軍隊。那麼這支軍隊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其實這是中國最早的職業軍人,我們知道當時其他國家的軍人都是義務的,平常種地的種地,打鐵的打鐵,打仗的時候全部都去上,裝備和鎧甲都是自己帶的。但是唯獨當時的魏國的魏武卒是個列外,這群人就是軍人,什麼都不用干,只負責打仗。是職業的軍人,和美國現在的制度一樣。下面我們看一下職業的和業餘的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魏武卒的選擇非常嚴格,這支軍隊是由吳起在魏國變法的時候建立起來的,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這個可以看出來,體格比較好,還有魏武卒的裝備非常精良。是標準的重甲步兵,和當時其他各國的輕甲兵相比,真的不是同一個檔次的。
魏武卒
其次,入選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要求也非常嚴格,一旦違反軍令會立即處死的。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所以這支軍隊的人在後勤和生活上是非常有保證的餓,打仗沒有後顧之憂。
最後,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這個和抗日戰爭的時候日本兵差不多,單兵作戰能力非常強。魏武卒一般用的是魏舒方陣,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
吳起
可以說在吳起的訓練下,這支軍隊是一個徹底的戰爭機器了,而且。實力非常強大的戰爭機器,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郡守。一直到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奪回這片地方。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公元前354-前350年,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還差點沒了秦國。不過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戰國時期的魏國
那麼,有人會說,既然這支軍隊這麼厲害,魏國為什麼後來不一致訓練呢?首先就是看魏武卒的篩選條件就知道了,條件非常高,入選比較不容易。還有裝備太貴,國家一旦沒有錢的話負擔不起這些的,而且士兵的待遇非常高,這也就是為什麼魏武卒數量一致比較少的原因,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才五萬左右。最重要的就是魏武卒訓練的周期比較長,所以不是說一旦打仗就可以隨時上戰場的。這就是為什麼魏國馬陵之戰之後,一直雄起不了的原因之一。
-----------------------------
魏武卒,是由戰國初期魏國名將吳起建立的一支重甲步兵軍團。當時魏國與秦國不斷反復爭奪關中河西之地,吳起任魏國上將軍後,為了提升軍隊素質,創立了這支日後聲威赫赫的重甲兵團。
概述
魏武卒之選拔極為嚴酷,不僅要身披重甲,攜帶長矛與鐵劍,還必須日行軍五十里還能保持戰力,方能成為武卒。也因此,魏武卒在全盛時期之數量也堪堪只有五萬之眾。不過正因如此,魏武卒才威震天下。
吳起曾率領魏武卒,在全天下東征西討。大戰七十六次,戰勝六十四次。其中,從公元前409年開始,魏國開始不斷蠶食秦國的河西之地,最終將其攻克,並設立西河郡,由吳起擔任郡守。此後秦國雖然孱弱,但依然不斷出兵奪回河西。公元前389年,秦國發動陰晉之戰,出動五十萬大軍,企圖一舉奪回河西,但吳起只出動五萬武卒,就將秦國的老式戰車兵殺得七零八落,全軍覆沒。自此,吳起與魏武卒徹底鞏固河西,秦國數十年難以恢復元氣。
吳起後來受到奸佞排斥,離開魏國。魏武卒失去了名將統兵,戰力大減,直到二十年後,龐涓來到魏國。在公元前341年,齊魏發生馬陵之戰,魏軍於馬陵道重伏大敗,龐涓戰死,魏武卒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損失。
公元前293年,秦魏韓發生伊闕之戰,名將白起大破魏韓二國,斬首二十四萬。魏武卒損失殆盡,隨著魏國的衰落,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
戰國時期最有戰鬥力步兵軍團魏武卒,為什麼最後不敵秦國的銳士 魏武卒_百度百科 http://tinyurl.com/y6eudmxk
魏武卒是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吳起在魏國時期創立的一支軍隊,這隻部隊平時不事生產,按時領取國家的俸祿,並且國家還會授予一定的土地。各位可能認為這很正常,當兵領軍餉,幹活拿工資很正常啊,小編這裡要說一下在春秋戰國甚至後來的一些朝代打仗不僅沒有軍餉還要自帶裝備和糧食的。而吳起的這支軍隊魏武卒是我們國家出現最早的一支吃國家軍餉的常備軍,對後來的兵制改革影響很大。
那麼這支第一支吃國家軍餉的部隊是什麼樣子的呢?這是一支中國最早的重步兵軍團。
《荀子·議兵篇》:「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荀子·議兵篇》里記載了魏武卒的情況,魏武卒可以披上三層重甲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我們可以從上面看出魏武卒不僅體力充沛耐力也很強,而且他們的裝備著重甲 鐵頭盔 鐵戟 利劍 勁弩,可以持戟衝鋒 利劍近戰 發弩防守,是支全能型的部隊。
魏武卒的戰功
魏武卒在建立後不久,就發揮了它強大的軍事作用,在名將吳起的帶領下,屢次打敗西邊的秦國,而且西河之地也淪陷到魏國手中。
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魏武卒,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魏武卒的擴編 和毀滅
吳起創立了魏武卒,經營西河之地把魏國推向了戰國首強的地位上,但是吳起因為受到讒言被魏王不信任,只有無奈的離開了魏國。魏國到了魏惠王繼位的時候,國力依然可以說到了巔峰,這時候魏國的魏武卒已經擴編到了20萬,魏惠王的野心也就更大了,中原這個地方被韓魏趙三個大國占據,而魏惠王卻想一人獨大,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爆發前魏惠王動用大軍去滅趙,這時候魏武卒的主帥是龐涓,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後來齊軍採用圍魏救趙的打法大破龐涓回援的疲憊之師。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爆發,齊軍誘敵深入,龐涓命令魏武卒輕裝追擊遭齊軍伏擊,龐涓戰死,十萬武卒損失殆盡,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
魏國的武卒不如秦國的銳士?
小編認為魏國的武卒和秦國的銳士誰更厲害這樣的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這是荀子評價齊國的技擊不如魏國的武卒,魏國的武卒不如秦國的銳士。這裡單純來看是從武力上看的。
但是我們說行軍打仗主帥的統御能力往往要重要於士兵的作戰力,而國君的決策往往又大於統帥的統御力。
我們說魏惠王時期魏武卒的戰鬥力不能說不行,龐涓能帶領武卒攻陷趙國的都城邯鄲,足見其戰鬥力。後來兩次魏武卒的大敗,都是敗於孫臏的計策,齊魏兩國要是在戰場上列陣公平較量勝負真的還很難說(當然打仗又不是舉辦奧運會)。
最主要的原因是魏惠王決策的重大失誤,仗著武力和周圍各國都掐架,而忽略了西邊的秦國,最後秦國趁魏國元氣大傷立刻就前來補刀,奪取了西河之地。魏國損失20萬魏武卒和西河之地當時對魏國來說算是致命的一擊了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到了很來很多年魏軍籌建的魏武卒也不過十來萬,後來沒有良將統帥又遇到軍事奇才白起只能說是大不幸。
後來白起帶領秦國的銳士很掃天下,我們可以歸結於銳士的戰鬥力在當時是第一,但沒有白起這樣的統帥,也不一定就有那樣輝煌的成就吧
--------------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使魏武卒名動天下,魏武卒鼎盛時期達五到七萬之多。魏武卒也是當時軍隊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三家分晉後,魏國國力僅為原晉國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並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面臨亡國的危險,憂患的環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戰國250餘年曆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吳起任河西守將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魏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製作業發達。戰國時,鐵器已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製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魏軍以逐步採用鐵製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說是裝備精良。鐵製兵器的使用對魏武卒的誕生產生巨大影響,如果沒有強大冶金工業及兵器製作業的支持,以如此裝備武裝到單兵是難以想像的。
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裝步兵為主,《荀子 ·議兵篇》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意思是說士兵披上三層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和鐵盔,能開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員選拔及其嚴格,能成為魏武卒一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優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強悍的精兵,戰鬥力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成為當時世界上步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軍隊。 [1] 
選拔標準
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准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
編制
魏武卒的編制讓各諸侯國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地方,再也沒有別的諸侯國使用完全由步兵組建的兵團,不是沒有條件,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戰車為王的時代,誰也沒有這個膽量。武卒的編制,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二伍為什,設甚長一人,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稱“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為基本的作戰單位,類似的一個團。需要打戰的時候再靈活編制,設將軍一人指揮。這種編制,充分體現了魏武卒的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的靈活性,能達到如腦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樣。即便是戰敗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組建軍陣——不管各軍隊士兵是否相識,在這種各級將官存在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組合起來。
吳起組建了武卒後,聘請了類似“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專職教練,對這些軍事基本素質較高的士兵進行了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單兵技藝訓練、陣法訓練、編隊訓練以及聯絡記號訓練等。在訓練中,還特別注重發揮軍事骨幹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一人學成,教成十人;十人學成,教成百人……萬人學成,教成三軍”,使全軍的素質迅速得到提高。此外,和一般軍隊不一樣的是,魏武卒幾乎從一組建,就是由實戰中訓練出來的軍隊。
人數
這支部隊一共多少人呢?《呂氏春秋 ·用民》稱頌“吳起之用兵也,不過五萬”。《尉繚子·制談第三》說:“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據楊寬統計:“戰國時代,各大國的兵額就有三十萬至一百萬之多。”(《戰國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頁),而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滿員大概也不過二十萬人左右,可以說是精兵中的精兵。魏武卒是戰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重步兵。荀子曾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治軍
入選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國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賦租稅,還獎田宅房產。當然,“吃了別人的口軟,拿了別人的手短”,部隊的紀律也是十分嚴格的,一切行動必須堅決聽從指揮,否則嚴懲不貸。有一次,吳起領兵和秦人作戰,兩軍尚未擊鼓交鋒,不待上級令下,有個士卒充分發揮“主動工作”的精神,勇猛地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臉上剛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吳起下令“立即斬了”。吳領導的理由是:“他雖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觸犯軍紀,必須斬首。”吳起不僅講求重罰,更注重重賞,他將軍功分為“上功”、“次功” ,根據不同的軍功給予不同獎勵。對立有大功的不僅升職提拔,對其家屬和子女也予以重賞,“軍功章裡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榮的想法應該就是從這里傳出來的。
待遇
雖然魏武卒的訓練很艱苦和選拔標準非常挑剔,不過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首先要保證“武卒”分得百畝的土地,在獲得土地之後“武卒”不僅要承擔兵役的責任,更需要自行負擔軍事裝備和服役期間後勤物資。“武卒”制設立之初,正是奴隸土地所有製向封建制度過渡時期,所以獲得土地的“武卒”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同時解除了與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陣法
魏舒方陣的總體由五個互相掩護的大方陣組成,《左傳》稱為“五陣”,但其中最前邊的一個方陣(前拒)是為了誘敵而設,所以它的本體實際只是四個方陣,按前、後、左、右配置,中間是空的。這大體就是當時戰車部隊的行軍隊形,可能在厄道裡無法展開,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隊形了。這種“五陣”可以在狹窄地形上直接由行軍隊形展開為作戰隊形,減少了冗長的布陣時間,自然是很優越的。我國的第一個步兵戰鬥隊形帶有濃厚的車戰色彩,正因為如此,才受到長於車戰的翟(狄)人的嘲笑。《左傳》總結此次戰鬥勝利的原因是“崇卒也”。所以,魏舒方陣的出現是春秋軍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國車戰向步戰轉變的劃時代的標幟。
戰績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祇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佔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佔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公元前354-前350年,龐涓率魏武卒攻破趙都邯鄲,雖為齊敗於桂陵但卻於於次年敗齊於襄陵,敗秦於定陽。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淘汰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士兵披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足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 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
魏國由於戰略錯誤,同時魏武卒成本太高,國力、物力損失巨大,元氣大傷,尤其是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魏武卒選拔要求高,訓練、裝備的成本非常昂貴,維護成本也很高,強盛時期的魏國還是可以負擔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無法通過硬性彌補。所以,當桂陵、馬陵等戰役損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銳後,這支天下無敵的雄獅幾乎不復存在了,首先是魏國元氣大傷,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再裝備一支同樣的魏武卒,其次大批精銳老兵的損失,使魏武卒的軟實力損傷嚴重,隊伍失去了中堅力量,重新訓練、培養的周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周邊國家不會答應,會不斷壓制魏國,不給之機會,而即使有機會,沒有個10年功夫,也做不到的。
衰弱滅亡
魏武卒創立之初便是靠國家國力的支撐,是國家的重大負擔,不同於秦銳士。武卒制度屬於募兵制,最大的問題是隨著士兵的年齡增加,戰鬥力下降厲害,而且老兵因家裡有房有地,都是地主階級,打仗更惜力怕死,因為一旦死了就領不到俸祿,因此打仗時往往要么大勝,否則全軍覆沒,老家破產;要么打仗時爭相逃命(伊闕之戰)。時間久了軍官也會中飽私囊,剋扣軍餉,進而導致軍隊譁變。
任何精銳部隊都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裝備好,對國家的國力有較大要求,隨著戰國中期之後魏國戰略上的失敗,樹敵眾多,政治黑暗,體制落後,國力衰落,魏武卒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而被秦國銳士的光芒所掩蓋。
戰國中期,魏國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土地兼併嚴重,魏國無法保證“武卒”的土地配額。由於長期征戰,“武卒”無法保障生產,土地收入大量縮減,但是負擔並沒有任何的減少。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武卒”喪失了經濟支付能力,無法為自己提供精良的武器裝備。在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武卒”的社會地位也開始下降。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封建土地所有製徹底取代了以往的土地制度,以往的“ 隸農 ”、奴隸得到解放成為自耕農,“武卒”卻在此時淪為了“軍事農奴”。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下降,嚴重的影響了武卒的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這只能是通過真實的戰役積累下來,而無法進行硬性彌補。另外,重新訓練、培養的周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如果要魏國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戰爭需要實力,並非武力可決定完全,因此恢復實力已經是不可能!
---------------
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兵種「魏武卒」為何消失?如同現代的特種兵!
2017-02-22 由 歷史一路人 發表于歷史
魏武卒
簡介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根據《吳子·勵士》里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那個時代的步戰士兵中,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選擇的標準
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議魏文侯用他的新標準考選士兵,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名叫武卒,並最終得以施行。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說,士兵身上必須能披上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手執長戟,腰懸鐵利劍,後負犀面大櫓,50弩矢和強弩,同時攜帶三天軍糧,半天內能連續急行軍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為武卒。
戰績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吳起為主將,攻克秦國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臨晉(即王城,今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里(今陝西省澄城縣東南)並築城。次年,吳起再次率軍攻打秦國,一直打到鄭縣(今陝西省華縣),攻克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並築城。而秦國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禦工事,並築重泉城(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南)加以防守。在與秦軍作戰期間,吳起從不自視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樹葉遮蓋身體來躲避霜露的侵襲。這樣加上前412年被公子擊占領的繁龐(今陝西省韓城市東南),魏國全部占有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在此設立西河郡。經翟璜推薦,由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 創造了步卒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405年,吳起率魏武卒協韓趙在龍澤大敗齊軍,殺死齊軍三萬,次年,攻入齊長城,齊庭震恐。
消失的開始
武侯末年,魏國相位更迭,政局不穩,公叔為相,娶魏公主為妻,謀害吳起。吳起不得已只得逃亡楚國,致使魏國流失了戰國時期少有的將帥之才。後來,武侯卒,太子罃立與公子公中緩爭立,引來趙、韓的外力干涉,最後雖因韓、趙意見不一,太子罃立得以平定魏亂,立為惠王,但內耗已大大損耗了魏國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三晉諸侯的同盟至此名存實亡,韓、趙、魏三家實際上已勢同水火。
魏惠王即位後,發動了一系列針對韓、趙的報復行動。據史記記載:「惠王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九年,伐敗韓於澮。十年,伐取趙皮牢。」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之後,魏惠王既沒有體恤臣民,休養生息,也沒有動用外交手段,拉攏盟國或是孤立趙國,而是憑藉一己之力,拜龐涓為大將軍,置秦軍進攻河西而不顧,於惠王十七年,悍然發動了針對趙國國都邯鄲的大規模進攻。交戰之初,魏軍勢頭甚銳,趙軍漸漸不支,只得求救於齊國。魏國經過一年的圍攻,終於攻克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此舉震動天下。齊威王為了維持三晉均勢,弱化中原,急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領齊軍精銳馳援趙國。此刻,孫臏,作為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傳人,做出了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的著名軍事學判斷,力諫齊王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令龐涓釋趙而自救。並於魏軍必經之路設伏,以逸待勞,阻擊魏軍。威王從其計,令齊軍急趨大梁,魏軍果然放棄邯鄲,回救大梁,齊軍於桂陵大破梁軍,一戰而確立了齊國在列國中的軍事優勢。這也是「圍魏救趙」典故的由來。而魏惠王並沒有量力而行,重內政,蓄國力,而是於十三年後,聯合趙國進攻韓國,韓國只得求救於齊國。齊王再次命田忌、孫臏領軍,出兵救韓。孫臏故計重施,揮師直走大梁。魏將龐涓得悉,去韓而歸,因接受了上次被齊軍截殺的教訓,此次魏軍回撤格外小心。孫臏見狀,並未急於與魏國力拚,而是為田忌畫策道:三晉之兵素來悍勇,輕視齊軍,善於作戰的人應該善於因勢利導,順佯敵意。兵法上講,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我軍正可以依此原理,減灶行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如此可令魏軍輕敵冒進,便於我軍伏擊。田忌依計而行,龐涓果然以為齊軍怯戰,入魏國三日,士卒逃亡者過半,正好乘勢追擊,以雪桂陵之恥,故棄其步軍,僅帥輕銳,倍道而來。結果,孫臏於馬陵道設伏,全殲魏軍,龐涓兵敗自殺。這場孫龐鬥智終以孫臏的全勝而收場,魏國由此淪為戰國時期二流國家,直至滅亡,再難看到文、武二侯時的氣象。
最終消亡的原因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士兵披三重甲(內外三層防護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別稱),持戈配劍,操12石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議兵篇)。一旦成為武卒就能享受優厚待遇。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根據"吳子·勵士"里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步足五萬人,車百乘,騎三千,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最為精銳和彪悍的。
魏武卒成本太高了吧,魏國由於戰略錯誤,國力、物力損失巨大,元氣大傷,尤其是精銳的魏武卒的損失,是短期難以恢復的。魏武卒選拔要求高,訓練、裝備的成本非常昂貴,維護成本也很高,強盛時期的魏國還是可以負擔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形成戰鬥力的魏武卒真正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作戰技巧是十分寶貴的財富,無法通過硬性彌補。所以,當桂陵、馬陵等戰役損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銳後,這支天下無敵的雄獅幾乎不復存在了
在戰國大爭之世的背景下,戰國的所有國家都很注重軍隊建設,各國都有自己的精銳部隊,例如魏國的魏武卒、秦國的秦銳士和趙國的胡服騎兵等等。戰國的前期,魏國處於一超獨霸的強國。魏國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魏武卒,魏武卒是戰國前期最強悍的重步兵部隊。但是與秦國的較量中,魏武卒損失慘重。那麼,在戰國的中後期,魏國為何無力重建魏武卒呢?
一、魏國依靠雄厚的國力,組建了魏武卒方陣
趙魏韓三個國家原本是一個國家,也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分到了晉國的中部地區。從現在的角度來說,魏國的地盤主要在河南省境內。眾所周知,河南地區以平原為主,土地十分肥沃,而且耕地面積很大。在戰國的初期,魏國和齊國的農耕是最發達的。在中國古代社會,農耕發達已經足以支撐一個強大的國家。正是在這一時期,魏國君主任用吳起變法,吳起在魏國的河西地區組建了著名的魏武卒部隊。魏武卒屬於戰國初期最強大的重裝步兵部隊,出現了:「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的說法。也就是說,魏武卒們穿著厚重的鎧甲,使用非常鋒利的武器,仍然能夠長途行軍。
魏國與秦國長期在河西地區拉鋸,魏國軍隊屢屢擊敗秦軍,就是依靠了魏武卒方陣。當時,魏國軍隊的傷亡遠遠低於秦國軍隊。除了與秦國軍隊作戰,魏武卒還先後兩次擊敗齊國軍隊,齊國最終選擇了求和。魏國是戰國初期的霸主,魏武卒則是霸主地區的重要屏障。仔細分析一下魏武卒的組成部分,魏武卒略微都點騎士的味道。魏武卒的官兵們都有自己的耕地,按照魏國的規定,魏武卒官兵不需要繳納賦稅,這讓魏武卒們沒有後顧之憂。戰國初期的魏國經濟發達、資源充足,能夠下資本武裝魏武卒部隊。當時,魏武卒已經開始裝備鐵制武器,同時期的秦國軍隊,則還在使用青銅武器。富國才能強兵,魏國明白這個道理。
二、楚國和秦國都出現了類似魏武卒的重裝步兵
吳起在魏國的處境很艱難,因此逃往了南方的楚國。楚王任用吳起變法,吳起按照在魏國的套路,組建了一支楚國版本的魏武卒部隊。但是由於楚國的資源有限,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約,楚國的重裝部隊不是很出名。商鞅原本在魏國長期生活,對魏國的實際情況非常的了解。商鞅抵達秦國以後,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開始了秦國的變法事業。商鞅變法時期,秦國組建了著名的秦銳士部隊,也是重裝步兵。其實,商鞅把魏武卒的那套方陣移植到了秦國,秦國的秦銳士屬於魏武卒的升級加強版。由於秦國採用了按照戰功冊封爵位的套路,秦國官兵們的進取心非常足。秦銳士成為秦國軍隊的王牌之一,在戰國中後期的歷史上,幾乎每次戰役都有秦銳士的身影。
隨著局勢的變化,魏國的局勢已經不容樂觀。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魏國軍隊遭遇了連續的慘敗,其中,魏武卒部隊也損失很大。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正在逐步崛起成為西方的強國。秦國開始重新與魏國爭奪河西地區,秦銳士和魏武卒開始了正面較量,按照荀子的說法:「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在與秦國軍隊作戰的過程中,魏武卒遭遇了毀滅性的損失。幾輪戰役之後,魏武卒已經所剩無幾,此時的魏國跌下了霸主的寶座。也許很多人都在懷疑,既然魏武卒已經損失殆盡,魏國為何沒有重新組建魏武卒呢?
三、魏國的國力已經無力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
在戰國的初期,魏國依靠自身雄厚的國力,組建了魏武卒部隊。魏武卒官兵的待遇、武器水平很高,花費了金錢不計其數。到了戰國的中期,魏國的河西地區已經被秦國占領,楚國開始染指魏國的南部地區。魏國已經元氣大傷,能夠控制的土地大大縮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國貧弱的國力已經無力重新組建耗費巨大的魏武卒了。與魏國相比,秦國前後占領了西川地區、魏國的西部和楚國的江漢地區,國力迅速增強。隨著自己實力的提高,秦銳士的數量越來越大。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秦國騎兵的數量明顯不如趙國,但秦國重裝步兵力挽狂瀾,封死了趙國軍隊突圍的路線。從而從古至今,軍隊戰鬥力和武器裝備有很大關係,而武器裝備又離不開國力的支撐。
-------------------
吳起生平大事年表
發佈時間:2015-10-01 16:07瀏覽:394 次
  約週考王元年(約前440)
  吳起出生於衛國。
  週考王八年(前433)
  晉公室卑弱,晉幽公反而朝見魏,趙,韓之君。
  周威烈王七年(前419)
  魏國在少梁築城,秦軍攻少梁。
  周威烈王八年(前418)
  秦、魏兩軍戰於少梁。
  約周威烈王十年(前416)
  吳起離開衛國,到魯國遊學求仕。先投予曾申門下學儒,後又自學兵法。
  魏文侯已任用李悝實行變法。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
  魏軍擊敗秦軍於鄭。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
  齊宣公發兵攻取魯國的莒及安陽。
  魏軍攻占秦國的繁龐,逐出城中居民。
  周威烈王十五年(前411)
  齊軍攻占魯國一城。
  魯穆公任命吳起為將。吳起率軍大破齊軍。
  周威烈王十六年(前410)
  魯穆公聽信讒言,罷免吳起將職。吳起離魯入魏。
  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
  魏文侯任吳起為將。吳起率軍攻秦,奪取臨晉、元里二城。
  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
  吳起率軍擊破秦軍,攻占洛陰、鬱陽等城。至此,魏國完全奪取秦國河西地。秦國退守洛水以西,築重泉城防守。
  魏將樂羊率軍越趙國之境攻中山。吳起參加攻中山的戰爭。
  周威烈王十九年(前407)
  魏軍繼續攻中山。
  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
  魏軍攻滅中山。
  魏設西河郡。魏文侯任命吳起為西河郡守,防備秦、韓進攻。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
  魏國聯合韓、趙兩國出兵伐齊,攻入齊長城。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魏、趙、韓正式列為諸侯。
  周安王六年(前396)
  魏文侯卒。魏武侯繼位。
  吳起繼續任西河郡守。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
  魏國聯合韓、趙兩國出兵攻楚,大破楚軍於大樑、榆關。
  楚國厚賂秦國,促使秦出兵攻韓。
  周安王十二年(前390)
  魏武侯聽信王錯讒言,免去吳起西河郡守之職,召吳起入魏都。吳起為避殺身之禍,離魏入楚(一說吳起離魏在周安王十九年)。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創建魏“武卒”;對外作戰,屢獲勝利,“秦兵不敢東向,韓、趙賓從”;寫成《吳子兵法》。
  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守。
  周安王十三年(前389)
  吳起升任楚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
  秦軍進攻魏國的陰晉。
  周安王十五年(前387)
  魏攻秦,被秦軍擊敗。
  周安王十七年(前385)
  魏國在河西的洛陰,河東的安邑,王垣等地築城,防備秦軍東侵。
  周安王十九年(前383)
  趙攻衛,衛向魏國求救,魏出兵大敗趙軍於兔台。
  周安王二十年(前382)
  齊、魏出兵助衛攻趙,衛奪取趙的剛平,攻至中牟。
  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
  趙求救於楚,楚出兵救趙伐魏,攻至黃河邊,大破魏軍。
  此前,楚已攻取百越之地,使楚國南部疆域擴展到今廣西的蒼梧一帶。
  楚悼王卒。楚舊貴族乘機叛亂,射殺並車裂吳起。
------------------
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他急匆匆地跑回家,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面前,看著母親,眼光裡透露出不捨。但他還是咬了咬牙,當機立斷。一張口,咬住自己的臂膀,又張口發誓道——
“孩兒不當上卿相,絕不回衛國。”
他把犯了命案的事告訴母親。母親又氣又驚,聲音顫抖著,無可奈何道——
“我平常就教育你,遇事不要衝動,你看你又闖禍了,娘這次也救不了你,官府眼下肯定要抓拿你,趕緊逃走吧。”
他迅速逃走,很幸運地出了城門,一路向東出境。
許多年以後,他做了楚國的令尹(相當於中原諸侯國的相),終於位列卿相。那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初他逃離衛國的時候,還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爭強好勝。
他叫吳起,戰國初期的人。
1 逃離衛國
吳起,衛國人,出身富家。從小就喜歡言兵家之事。
年輕時,他外出求官,花光家裡的積蓄,仍一無所獲。鄉里人經常拿這件事取笑他,最終吳起忍無可忍,殺了三十餘個取笑他的鄉里人。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吳起逃出了衛國。
他東逃到鄰國魯國,拜曾子為師,學習儒學。不久母親去世的消息傳來,但吳起沒有回國奔喪。老師曾子認為吳起不孝,不再承認他這個學生。
2 出仕魯國
吳起被曾子逐出師門,轉而學習他一向很喜歡的兵法。他在魯國謀到一個官職,還娶了一個齊國女子為妻,就此在魯國安頓下來。
沒過幾年,齊國攻打魯國。魯國聽聞吳起善於用兵,想讓吳起當主將,領兵出戰。但是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信不過他。為了當上主將,讓魯國打消疑慮,吳起殺了妻子,表示和齊國斷絕關係。魯國這才任命吳起為主將。吳起帥軍攻齊,打了勝仗,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吳起打了勝仗,引起了嫉妒,有人暗地裡向魯國國君進言:“吳起為人多疑殘忍,年少時衝動殺人、棄母不孝,現在又殺妻求榮。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同姓兄弟之國,我們魯國重用吳起,會破壞我們和衛國的友好關係。”
吳起以弱國魯國之兵敗齊國,他因此聲名鵲起,他善於用兵的消息傳開了。魯國國君於是對吳起產生了疑心,心裡盤算,“吳起善用兵,但多疑殘忍,要是不忠於我魯國,豈不要禍害我國?”於是魯國把吳起打發走。
3 防守西河
吳起聽說魏文侯是賢君,前往投奔。那時候戰國群雄紛爭不斷,魏國稱霸,秦國還不是魏國的對手,經常被魏國欺負。
魏文侯向李克打聽,吳起是什麼樣的人。
“吳起貪名好色,但是很會用兵。”李克答道。
魏文侯經過一番考慮,還是決定任命吳起為將軍。後來,魏文侯派吳起攻打秦國,吳起沒有讓魏文侯失望,再次顯示了他的優秀軍事才能,連下五座城。
吳起雖然是將軍,但他經常與士卒同甘共苦,不搞特殊。他和士卒吃一樣的飯菜,穿相同的衣服。臥不設席子,行不坐馬車。因此士卒們都願意為他賣命。
魏文侯知道吳起善於用兵,廉潔公平,在軍中頗得人心,於是任命他當西河郡守,防禦秦國、韓國。
魏文侯死後,其子武侯繼位。
有一次武侯來到邊境西河郡視察,乘船到黃河河面中,轉身對吳起說:“這壯麗的河山多麼堅固啊,這是魏國之寶啊!”
吳起答道:“要想讓國家安定能守,關鍵在於修德,而不是在天險。”吳起舉了三苗、夏桀、商紂坐擁天險,但仍失敗的例子。武侯聽後贊成地說:“將軍所言甚是!”
4 相位之爭
吳起當了西河郡守,在他的經營下,西河成為魏國在邊境的軍事重鎮,固若金湯。吳起功勞大,善用兵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他想謀求更高的官位。不久魏國立相,擔任的人是田文,而不是吳起。
吳起心中不高興,他找田文理論。
吳起問:“統帥三軍,使士卒樂於賣命,敵國不敢進犯,閣下和我比誰強?”
田文答:“我不如你。”
吳起再問:“管理百官,親近萬民,充實府庫,閣下和我比誰強?”
田文再答:“我不如你。”
吳起接著又問:“守衛西河郡,秦國不敢東進,韓國趙國服從魏國,閣下和我比誰強?”
田文慢悠悠地說:“我不如你。”
一連說出三個問題之後,吳起又問道:“這三件事,閣下都在我之下,但是官位卻在我之上,這是為何?”
田文從容地答道:“國君年幼初立,人心疑懼不安,大臣未真心依附,百姓還不信任,在這個緊要關頭,相位應該你坐,還是我坐?”
吳起聽完,一言不發,沉默了許久,說:“應該由閣下坐相位。”
田文說:“這就是我位居你之上的原因。”
5 武侯疑起
田文去世,公叔為相,還娶了魏國公主。公叔妒賢嫉能,想要害吳起。公叔的僕人給他出主意: “吳起為人廉潔有骨氣,很愛惜自己的名譽。只要這麼辦就可以。”公叔覺得可行,就照辦了。
公叔對武侯說:“吳起是賢人,但是我們魏國小,又與強大的秦國接壤,臣擔心吳起不想留在魏國。”
武侯問:“那要怎麼辦?”
公叔說:“國君可以把公主嫁給他,以這事來考驗他。吳起如果有意留下來,肯定會接受;如果無意留下來,肯定會推辭。”
國君同意了,讓公叔帶著吳起去相府見公主。吳起見到公主,只見公主對公叔大發脾氣,言語和眼光中帶著輕視。其實公叔和公主事先商量好了,這是表演給吳起看的。
吳起看到公主輕視公叔,於是推辭了魏武侯把公主嫁給他的提議。
武侯從此對吳起產生了疑心,不再信任他。吳起害怕獲罪,於是離開魏國,去到楚國。
6 變法楚國
吳起來到楚國,那時他已五十多歲,但是他還想乾一番大事業,所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想當初,逃離衛國之前,他對母親說“孩兒不當上卿相,絕不回衛國”,雖然母親去世了,但是他還沒當上卿相,仍需努力,不能放棄。
吳起受到楚悼王的重用。他一向聽聞吳起善於行政和用兵,於是任命吳起為令尹。當時楚國國力一度衰微,楚悼王急需人才重振國家。於是他接受吳起的建議,實行變法。
在吳起的主持之下:楚國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裁減冗官冗員,不再供養疏遠的王族;提高士卒待遇,加強軍隊訓練;揭穿往來的遊說之客;等等。
經過一系列的變法,楚國實力漸增,特別是在軍事上,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擊退三晉,西伐秦國。諸侯都畏懼楚國。吳起此時志得意滿。
但是,吳起刻薄少恩,變法在楚國國內觸犯了貴族的利益,楚國的貴族對吳起恨之入骨。楚悼王在世時,吳起有他的支持,沒人敢動他。然而好景不長,變法實行了幾年,楚悼王就去世了。跟著吳起的好運也到頭了。
7 尾聲
楚悼王死後,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最後逃無可逃,跑到楚悼王屍體停放的地方,伏在楚悼王身上。“咻”聲不斷,很多支箭飛過來,吳起被射中,楚悼王的屍體很倒霉,一併被射中。吳起中箭而亡。
太子繼位,葬了楚悼王,並下令誅殺射中吳起並楚悼王的人,殺了七十餘家宗族。
“孩兒不當上卿相,絕不回衛國”——吳起最後在楚國當了令尹,位列卿相。但是,他的母親早已去世,而他命喪楚國。所以,他,不可能再回到衛國了。
--------------------------
吳起左傳
吳起傳左氏春秋考(附鐸椒考)
  藝文志》六藝《春秋》類,有《左氏傳》三十卷。自劉向、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左邱明。左邱明受經孔子,而傳《春秋》。魏晉以來儒者無異議。至唐趙匡、啖助,始謂左氏非邱明。宋後諸儒,相繼並起。其著者如王荊公,(王應麟《困學紀聞》,載王荊公有《春秋解》一卷,疑左氏為六國時人者十一事。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左氏解》專辨左氏,為韓、魏、趙殺智伯事,去孔子六十七年,絕非邱明。此當為十一事中之一。今《左氏解》既不傳, 《荊公集》亦無考,其所疑十一事,不可詳矣。)葉石林,(《葉氏春秋考》,謂“《春秋》終於哀十四年,而孔子卒。《傳》終二十七年,後孔子卒十三年,辭及韓、魏、智伯、趙襄子之事,而稱魯悼公、楚惠王。以年考之,楚惠王卒,去孔子四十七年。魯悼公卒,去孔子四十八年。趙襄子卒,去孔子五十三年。察其辭,謹以哀公孫於越,盡其一世之事為經終。泛及後事,趙襄子為最遠,而非止於襄子。不知左氏後襄子復幾何時。豈有與孔子同時,非弟子,而如是其久者?以左氏為邱明,自司馬遷失 也。今考其書,雜見於秦孝公以後事甚多,殆戰國周秦之間人無疑。”)鄭漁仲,(《鄭氏六經奧論》謂左氏非邱明,為六國時人,凡舉八驗。其說曰:“《左氏》終紀韓、魏、智伯之事,又舉趙襄子之諡。自獲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使邱明與孔子同時,不應孔子既沒七十八年之後,邱明猶能著書。此左氏為六國人,明驗一也。《左氏》戰於麻隧,獲不更女父,又雲秦庶長鮑、庶長武率師及晉師戰於櫟。秦至孝公時立賞級之爵,乃有不更、庶長之號,明驗二也。《左氏》雲:虞不臘矣,秦至惠王十二年初臘,明驗三也。《左氏》師承鄒衍之誕,而稱帝王子孫,明驗四也。《左氏》言分星,皆準堪輿。案韓、魏分晉之後,而堪輿十二次始於趙分曰大樑之語,明驗五也。《左氏》雲:左師展將以公乘馬而歸,案三腮時有車戰,無騎兵。惟蘇秦合從 國,始有車千乘騎萬匹之語,明驗六也。《左氏》序呂相絕秦,聲子說齊,其為雄辨狙詐,真遊說之士,捭闔之辭,明驗七也。《左氏》之書,序晉、楚事最詳,如楚師熸猶拾渖等語,則左氏為楚人,明驗八也。)朱晦庵 ,(朱子亦謂,虞不臘矣為秦人語。)皆疑《左氏》非孔子時書。至清儒崔述則謂:“昭、襄之際,文字繁蕪,過於文、宣以前,而定、哀間反略,率多有事無詞。哀公之末,事亦不備。此必定、哀之時,紀載之書行於世者尚少故爾。然則作書之時,上距定、哀未遠,亦不得以為戰國後人也。”姚鼐則謂:“《左氏》書非出一人,累有坿益,而由吳起之徒為之者蓋尤多。據劉向《別錄》,左邱明傳曾申,申傳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荀卿。則《左傳》源流誠與吳起有關。吳起始仕魏,卒仕楚,故傳言晉、楚事尤詳。而為三晉之祖,多諱其惡而溢稱其美。又善於論兵謀。其書於魏氏事造飾尤多。魏絳在晉悼時,甫佐新軍,在七人下,安得平鄭賜樂,獨以與絳?獻子合諸侯幹位,而述其為政之美。《魏風》至季札時,亡久矣,與邶、鄘、檜等,而札獨美之,曰以德輔此,則明主也。此 魏大名,公侯子孫必復其始之談,皆造飾以媚魏君。又忘明主之稱,乃三晉篡位後之稱,非季札時所有也。”諸家之說,愈辨愈精,而尤若以姚氏為最得。又《左氏》書好為預言,而其言乃有驗有不驗。顧氏《日知錄》卷四舉其事,如“三良殉死,《左氏》雲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東征,此至孝公以後即不驗。又季札至魯,聞《鄭風》,以為其先亡,而鄭至三家分晉後始滅於韓。(按鄭滅尚有晉君,顧氏此條微誤,參讀《考辨》第三六。)渾罕言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而滕滅於宋王偃,在諸姬為最後。(按滕先滅於越,顧氏此條亦微誤,參讀《考辨》第四九。)衛遷帝丘,卜曰三百年,而衛至秦二世元年始廢,歷四百二十一年。”日人狩野直喜為《左氏辨》,(文收高瀨博士《可歷紀念支那學論叢》。)據此推論,謂“《左氏》預斷秦孝公以前事皆有驗,孝公後概無徵,則《左氏》時代從可推斷。”又謂“王孫滿卜年七百,卜世三十語,自成王定鼎後七百餘年,當在威烈王(三十一世。)、安王(三十二世。)時。其言卜世三十,特舉 數。” 今以狩野此論,會之姚氏之說,則兩節適符。吳起死於威烈王二十一年,周室日卑,正切卜年七百卜世三十之數。時蔡、曹、滕皆以滅,鄭滅惟在吳起死後五年。自吳起之卒上推衛遷帝丘已及二百八十年。所謂卜年三百者,亦恰肖。則顧氏之疑辨,狩野氏之推測,豈不正為姚氏說之證成耶?此《左氏傳》出吳起不出左邱明之說也。(顧亭林《日知錄》卷四《春秋闕疑之書》一條,亦主《左氏》成之者非一人,錄之者非一世,而夫子當時未必見。)
  啖助之言曰:“邱明,夫子以前賢人,如史軼、遲任之流。焚書之後,學者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以為邱明。自古豈止一邱明姓左乎?”崔述曰:“《史記》但以《傳》為左邱明所作,不言為何時人,而亦未有親見孔子之文。不知二人姓名之偶同耶?抑相傳為《左氏春秋》而司馬遷遂臆料以為《論語》之左邱明耶?說《論語》者以左邱明為複姓,與《公羊》、《穀梁》正同。乃傳經者云公羊氏、穀梁氏,而此獨雲左氏,不云左邱氏,又似作《傳》者左氏而非左邱氏也。然則傳《春秋》者,其姓名果為左邱明與否,固未可定。”此又疑因書名《左氏春秋》而傳者遂誤以為出左邱明也。(葉夢得曰:“古有左氏,左邱氏。太史公稱左邱失明,厥有《國語》。今《春秋傳》作左氏,而《國語》出左邱氏,則不得為一家。文體亦自不同,其非一家書明甚矣。”今按葉氏此說,分辨左氏、左邱氏,別成一解。近人或疑《左氏傳》由劉歆自《國語》中分出,然殊無據。參讀《考辨》第一四七。)餘考諸《韓非》書“吳起衛左氏中人也。”然則所謂《左氏春秋》者,豈即以吳起為左氏人故稱,而後人因誤以為左姓者耶?(此層章炳麟氏曾論及。其言曰:“《韓非外儲說右上》曰:吳起,衛左氏中人也。左氏者,衛邑名。《內儲說上》曰:衛嗣君之時,有胥靡逃之魏,因為襄王之後治病。衛嗣君聞之,使人請以五十金買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注》:左氏,都邑名也。《左氏春秋》者,固以左公名,或亦因吳起傳其學,故名曰《左氏春秋》。猶《詩傳》作於大毛公,而《毛詩》之名因小毛公而題與?以左氏名《春秋》者,以地名也。則猶《齊詩》、《魯詩》之比與?或曰:本因左公得名,及吳起傳之,又傳其子期,而起所居之地為《左氏》學者群居。(猶齊之稷下)因名其地曰左氏。以人名地,則黨氏之溝之比也。因有以《韓非》之文證《左傳》為吳起作者,發此二義正之。”(見章氏《春秋左傳讀》)章氏必擁護左氏成於邱明,故曲為之辨如此 近人衛聚賢亦主左氏即衛邑名,而謂《左傳》成於子夏,則論證未確,亦不足信。)
  《說苑》:“魏武侯問元年於吳子”,此亦吳起傳《春秋》之證。晉汲縣人發魏襄王塚,有《師春》,即採《左氏》,亦可見《左氏》書與魏之關係焉。雷氏學淇《介菴經說》謂:“吳起以《左傳》傳其子期,魏人多與聞者,故襄王時史臣述《紀年》,師春言卜筮,石申言天象,多與《左傳》符同”,洵不虛也。(全祖望《經史問答》:“鬼神之說,始於《墨子》。故《漢志》數君子宗旨凡數條,而右鬼其一也。左氏蓋亦惑於墨子。 《內傳》較之不一而足,《外傳》不知出左氏與否。而鬼神之說,則相為表裡。如杜伯射宣王事,紀之自《墨子》,而《外傳》首載之。”今按全氏此說,亦似主《左氏》出《墨子》後。然《墨子》言鬼,本引《百國春秋》,此乃古之史職。 (參讀汪中《述學左氏釋疑》。)惟《左傳》亦多及鬼事,則自可謂近染墨說也。又《韓非子》:“孔子之後,儒分為八,有樂正氏之儒。”陶潛曰:“樂正氏傳《春秋》為道,為屬辭比事之儒。”樂正子春乃曾子弟子,傳孝道,與曾申同學。陶氏謂其傳《春秋》,亦《春秋》出曾氏,與吳起有淵源之一證。)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鐸椒為楚威王傅,為王不能僅觀《春秋》,採取成敗卒 四十章,為《鐸氏微》。”《漢志》有《鐸氏微》三篇。王應麟《考證》引《別錄》雲:“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今考吳起卒在楚悼王末年,下至威王元尚四十二年。謂鐸椒得吳起子期之傳,差尚可信。而謂其授虞卿,則年世不相及。(詳《考辨》第一四七。)今其書既不傳,則亦無可深論也。(參讀《考辨》一四七附篇。)
  又按史公又云:“左丘失明,乃傳《國語》。”子夏居西河,晚年失明。疑左丘失明,或自子夏誤傳。子夏居魏,為儒術傳於三晉之鼻祖。宜亦與《春秋》傳統有關。
-------------------------
 吳起不僅是我國戰國前期杰出的政治軍事改革家,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歷史學家,在我國史學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位置。對此雖有前人談及,但是至今尚無專文論述,我們根据現存的資料,擬對吳起在史學上的事跡和貢獻作一探討,希望得到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 
一、吳起在《左傳》的編撰成書以及傳授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左傳》一書的作者是誰?史學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本文對此不作專門討論,僅就吳起与《左傳》究竟為何种關系這一問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略抒己見。 
  最早把吳起与《左傳》的作者聯系起來考察的是姚鼐,他在《左氏補注序》中認為:“《左氏書》非出一人,累有附益,而由吳起之徒為之者蓋尤多。”姚鼐既不排斥左丘明對于《左傳》有“草創之功”,又特別強調《左傳》的編撰增補工作主要是由吳起等人所為。 
  近人童書業贊同并進一步論證了姚氏的觀點,他在 
  《〈春秋左傳〉作者推測》一文中提出了四條論据: 
  “(一)就本書所表現之生產技術、生產關系、階級斗爭、政治制度、文化形態等觀察,基本符合春秋時代之現象。知撰作此書必有大量春秋時代史料為依据,作者离春秋時代當不遠。 
  (二)就本書所反映作者之學識觀點而言,其人當為儒家后學,而有少量早期法家思想,于軍事甚感興趣,似長于兵家之學。 
  (三)作者似与魯國有關,故本書記魯事較詳而可信。于列國則揚晉、楚而抑齊、秦,張大楚國之事尤多,則其人亦必与晉、楚有關,而与楚之關系尤密。于內政,魯則尊季氏而抑公室(如仲子事及成季、成風故事皆被隱晦而曲解)。齊則揚陳氏而抑有顯名之齊景公。晉亦揚臣抑君,‘于魏氏事造飾尤甚’。楚乃尊君抑臣,穆王殺父,共王喪師,靈王驕侈,平王昏庸,昭王失國,皆有獎辭,而大臣若屈瑕、子玉、子反、子重、囊瓦輩,悉見貶抑。 
  (四)本書多預言,最晚一事為僖公三十一年‘衛遷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僖三十一年(公元前六二九年)下數三百年為魏惠王后元六年(公元前三二九年),此時正有子南勁取衛之事(……)余所為預言亦多應驗于春秋末至戰國前期,然則本書當即在戰國前期大体寫定。” 
  根据以上考證,童書業先生認為姚鼐所說《左傳》一書:“‘吳起之徒為之者蓋尤多’似非妄說”1。并且進而得出結論: 
  “(《左傳》)蓋吳起及其先師后學陸續寫定,惟吳起之功為多耳。”2 
  -------- 
  1《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以錢穆、郭沫若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所持觀點与姚鼐、童書業不盡相同,他們認為《左傳》成書于吳起而与左丘明無關。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吳起傳〈左氏春秋〉考》中,從《左傳》的預言是否應驗來看其成書的年代,進而判定《左傳》一書出于吳起而与左丘明沒有關系。 
  郭沫若也主張《左傳》成書于吳起,而非左丘明。他在《青銅時代·述吳起》中認為: 
  “吳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職,必已早通其國史;既為儒者而曾仕于魯,當亦讀魯之《春秋》;為衛人而久仕于魏,則晉之《乘》亦當為所嫻習;然則所謂《左氏春秋》或《左氏國語》者,可能是吳起就各國史乘加以纂集而成。” 
  比較姚氏、童氏与錢氏、郭氏的兩种觀點,我們認為還是以前者更為中肯、可信一些。我國古代一部書的形成与今天大不一樣,其突出特點是,作者往往不是一個人,而且在流傳過程中又往往有所增補和損佚。考諸先秦古籍,情況大抵如此,《左傳》一書似也不例外。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認為:“左氏成書者非一人,錄之者非一世。”1他的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史觀成分,我們在觀察和分析《左傳》的作者問題時可以作為參考。姚鼐、童書業等人肯定《左傳》不出于一人之手,是經若干人不斷增補而成書的,他們既指出吳起對《左傳》的成書作出的貢獻最大,又沒有否定左丘明對《左傳》的貢獻。左丘明在春秋末期為魯國史官,因其出身貴族世掌史職,語言文字的素養很高,他具有整理魯國丰富的歷史材料的能力和條件。因此,左丘明很可能是《左傳》一書的草創者,并且將它傳授了下來。錢穆先生在《先秦諸子系年》中說: 
  “陶潛曰:‘樂正氏傳春秋為道,為屬辭比事之儒’。 
  樂正子春乃曾子弟子,傳孝道,与曾申同學。陶氏謂其傳春秋,亦春秋出曾氏,与吳起有淵源一旁證。” 
  -------- 
  1顧炎武:《日知錄》卷四,“春秋闕疑之書”一條。 
  這里應該補充說明的是,樂正子春与曾申同學于曾子,樂正子春傳春秋,曾申也傳春秋。吳起學于曾申,也傳春秋。這樣才好理解“春秋出曾氏,与吳起有淵源一旁證”的話。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劉向《別錄》所講《左傳》的傳授關系:“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是可信的。因此,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言,我們有理由認為姚鼐、童書業對吳起与《左傳》的關系的看法是持平之論。而認為《左傳》完全作于吳起的觀點,則根据不足。 
  吳起在《左傳》的傳授過程中做了承前啟后的工作,他大量增補了魯、三晉和楚的材料,最后編定成書,并傳授給他的儿子吳期。因而吳起對于《左傳》的成書所起的作用最大,貢獻最多。在吳起去世后,《左傳》繼續流傳,又有零星的補充,這就是《左傳》書中出現個別吳起死后事記載的原因。但是應當确認,《左傳》的編撰成書,主要是在吳起手里完成的。僅僅從這個角度來講,吳起就不愧是一位歷史學家。 
二、吳起重視歷史經驗,并具備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的主、客觀條件
  吳起之所以能夠在政治上、軍事上有所建樹,成為在中國歷史上“不會磨滅的人物”1,是同他重視前人的歷史經驗分不開的。据載,吳起初到魏國,魏文侯就急于向他求教治國治軍的方略,吳起首先從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經驗教訓談起: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2 
  -------- 
  1郭沫若:《青銅時代·述吳起》。 
  2《吳子·圖國第一》。 
  隨后吳起又進一步勸誡魏文侯要注意吸取古時“圣人” 
  “行事立功”、“保民業守”的歷史經驗,他指出: 
  “是以圣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舉順天人,故能然矣。”1 
  魏文侯死后,吳起又輔佐其子魏武侯。武侯也多次向吳起請教“治兵、料人、固國之道”。2吳起仍然采用以古喻今的方法,他對魏武侯說: 
  “古之明王,必謹君臣之禮,飾上下之儀,安集吏民,順俗而教,簡募良材,以備不虞。”3 
  -------- 
  123《吳子·圖國第一》。 
  有一次,魏武侯与大臣們商量國事時,因大家的見解都不如他,退朝后面有喜色。吳起進諫說: 
  “昔楚庄王嘗謀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問曰:‘君有憂色,何也?’曰:‘寡人聞之,世不絕圣,國不乏賢,能得其師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國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憂,而君說之,臣竊懼矣。”1 
  -------- 
  1《吳子·圖國第一》 
  吳起引經据典,如數家珍,不僅能夠根据需要隨時隨處講述和評价各种歷史事件,而且還在治國治軍的具体實踐中,注意學習、效法包括法家前輩和儒家先賢在內的諸子各派許多思想精華和有用的方略,特別是他在理論上、實踐上都繼承和發展了春秋時代著名將領孫武、伍子胥等人的兵家思想。由此我們可以窺見吳起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在他所處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具有的風格和面貌。雖然關于吳起的事跡,很多今已失傳,但從現存的古籍中,我們還能找到散見的吳起重視歷史、注意吸取歷史經驗的許多具体言行。 
  吳起之所以能夠熟練地掌握各种歷史知識,并且在史學著述上取得重大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條件上看,首先是他能廣覽博取,注意吸收各家學派的思想,并且具有良好的儒學基礎。吳起青年時代就好學深思,在魯國時曾師事著名儒家學者曾子的儿子曾申,學習和掌握了儒家的經典。后來他又輾轉魏、楚等國,研究兵法,撰寫兵書,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兵家學者。他還在魏國和楚國推行法治,吸取了不少法家思想。吳起一生的經歷,決定了他身上同時具備各家學派的特征。今本《吳子·圖國第一》中第一句就是:“吳起儒以兵机見魏文侯。”該書后面又記載吳起同魏文侯大談所謂道、義、禮、仁“四德”,可見吳起在入魏為將之后,儒家思想的烙印仍然十分明顯。吳起的軍事思想中,不僅有法家思想的成分,而且也有儒家思想及其他學派思想的成分,這种不拘泥于師承門派,對各家學說兼融并包的風度和气質,不能不說是吳起成為史學家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說苑·建本篇》記載:“魏武侯問元年于吳子。”吳起大講了一通“《春秋》之意”、“元年之本”的道理,可知吳起對于《春秋》之學也是有其特長的,否則魏武侯不會以這樣的問題問他,而吳起也講不出那套大道理來。這是吳起講授和編撰史籍的又一有利條件。 
  吳起一生最主要事業和成就在軍事方面,他身經百戰,打過許多胜仗。青年時代,他在魯國為將,率軍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創造了以少胜多的戰例。之后他被讒出走到魏國,為魏鎮守西河,打了許多漂亮仗,積累了丰富的實戰經驗,并且在此基礎上寫成了《吳起兵法》,吳起在軍事實踐和軍事理論上的建樹,對于他大量、生動地描寫戰爭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优越條件。 
  從客觀條件上看,首先是吳起一生經歷了衛、魯、魏、楚諸國,而這些國家都有丰富的歷史材料。其中衛國雖然弱小,但文化卻始終比較先進。而魯國的學術風气則更濃,關于史料的整理有著良好的基礎,特別有左丘明初步編撰的《左傳》。魏國是三晉之一,而且在戰國初期處于首強地位,由于國家的強盛、經濟的發展以及地處中原為天下交通要沖等等有利條件,文化也十分發達。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汲郡(今河南汲縣)發掘的一座戰國魏墓中,發現了大批的竹簡即著名的《竹書紀年》,它保存了魏國歷史的大量直接記錄。有些學者認為這座古冢就是魏襄王或魏安釐王之墓,雖然他們的判斷未必能夠成立,但是從《竹書紀年》的內容來看,應當肯定發掘出這些竹簡的墓就是魏襄王時魏國某個重要人物的墓1。由此可知,魏國的史籍也是非常丰富的。楚國雖然地處偏遠的南方,但是至戰國初期与中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已逐漸增多,近年來的考古發掘也證明楚文化并不比中原地區的文化落后許多,而是大致同步發展的。楚國也有自己丰富的歷史文獻。据《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國的史官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可見史籍頗多,而《檮杌》則是專門記載楚史的史書。所有這些,吳起都是有條件有可能涉獵的。 
  -------- 
  1參見徐勇:《魏惠王的紀年質疑》有關部分,載《史學月刊》1986年第3期。 
  其次,吳起有研究歷史,著述史書的充裕時間。吳起在魏國歷經文侯、武侯兩代,共二十七年,其中鎮守西河長達二十三年之久。鎮守西河期間主要是帶兵打仗,但閒暇之時有充裕的時間從事研究和編撰歷史書籍的工作。据雷學淇《介庵經學》記載: 
  “吳起以《左傳》傳子期,魏人多与聞者,故襄王時史臣述《紀年》,師春言卜筮,石申言天象,多与《左傳》符同。” 
  從這里可以看出,《左傳》与魏的關系十分密切。吳起編寫和傳授《左傳》是在魏國期間,他在傳授給其子吳期時,還有其他的人也知道,可證吳起編寫和傳授《左傳》等史書是完全可信的。吳起由魏入楚以后,在楚悼王的支持下進行變法,他身負重任,主持改革,沒有更多的時候編撰史書,但是他仍然可以利用其為楚國令尹的有利條件,對楚國的歷史資料進行研究,以充實《左傳》中關于楚史的部分。這就是在《左傳》里魯、三晉、楚等國的記載比較翔實的原因。鑒于吳起具備了作為歷史學家的主、客觀條件,而從現存的各种古籍中,又可以找到大量吳起重視歷史經驗的記載,因此我們認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吳起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是毫無疑義的。 
三、關于《左氏春秋》的得名
  我們在确認吳起為歷史學家后,還需要解決兩個与吳起直接相關的史學問題。《左傳》即《左氏春秋》既然主要是吳起所編撰的,其書名的來源是否也与吳起有直接的聯系呢?這是一個長期爭論和值得研究的課題。章太炎据《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所說“吳起,左氏中人也。”在其《春秋左傳讀》一書中認為: 
  “《左氏春秋》者,因以左公名,或亦因吳起傳其學,故名曰《左氏春秋》……以左氏名春秋者,以地名也,則猶齊詩、魯詩之比与?或曰:本因左公得名,乃吳起傳之,又傳其子期,而起所居之地為左氏,學者群居焉(猶齊之稷下),因名其曰左氏。” 
  其后,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襲其說,認為《左氏春秋》的得名,“即以吳起為左氏人故稱,而后人因誤以為左姓者耶?”郭沫若的《青銅時代·述吳起》則進一步認為: 
  “吳起乃衛左氏人,以其鄉邑為名,故其書冠以‘左氏’。后人因有‘左氏’,故以左丘明當之。而傳授系統中又不能忘情于吳起,怕就是因為這樣的原故吧。” 
  童書業的《春秋左傳研究》對于《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吳起,衛左氏中人也”的話,作了更直截了當的解釋:“此《左氏傳》名稱之所由來邪。” 
  學術界名家的主張大同小异,都如是說,這個問題似乎已成定論。我們則認為,這個課題并未得到徹底解決,諸家的解釋也不能令人完全信服,還有待于深入研究。吳起雖然确為衛國左氏人,但在衛國時吳起并沒有接触《左傳》,《韓非子》所說吳起是左氏人的一段記述,是講吳起在衛出妻的事。此時,吳起正值青年,雖有大志,但還沒有与儒家及其他學派發生關系。据《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在衛“其少時,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鄉党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余人,而東出衛郭門。”由此看來,吳起少年時代未曾學儒,青年時代在衛也沒當官,并不得志,且殺人后從衛國出走了。到魯國時吳起才師事曾申,与儒家建立了聯系。他接触《左傳》原書亦當在魯國之時。劉向《別錄》所說《左氏春秋》的傳授關系:“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与吳起本身的經歷相符。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左氏春秋》并不是因為吳起為左氏人而得名,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 
  本文前已論及,我們認為姚鼐、童書業關于《左傳》作者的意見最為合理,即《左傳》主要成書于吳起,而左丘明實有草創之功。所以《左氏春秋》一書的得名,當因左丘明之故。 
  吳起作為歷史學家既然參与了史籍的編撰及講授工作,那么他是否曾為史官、是否就是某些古書上記載的史起呢?這也是一個需要弄清的問題,郭沫若說:“我還疑心吳起在魏文侯時曾經做過魏國的史官,魏文侯時有一位史起,大約就是吳起”。1他的這個觀點來源于《呂氏春秋·樂成篇》和孔穎達《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正義》。為了把問題考辨清楚,我們照錄《呂氏春秋·樂成篇》和孔穎達《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正義》的兩段有關文字如下: 
  -------- 
  1郭沫若:《青銅時代·述吳起》。 
  “魏襄王与群臣飲,酒酣,王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史起興而對曰:‘群臣或賢或不肖,賢者得志則可,不肖者得志則不可。’王曰:‘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史起對曰:‘魏氏之行田也一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門豹弗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与不忠,不可效也。’魏王無以應之。明日,召史起而問焉,曰:‘漳水可以灌鄴田乎’?史起對曰:‘可’。王曰:‘子何不為寡人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為也’。王曰:‘子誠能為寡人為之,寡人盡听子矣’。史起敬諾,言之于王曰:‘臣為之,民必大恐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雖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諾’。使之為鄴令。史起因往為之。鄴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鄴有圣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粱’。使民知可与不可。則無所用矣。賢主忠臣,不能導愚教陋,則名不冠后、實不及世矣。史起非不知化也,以忠于主也。魏襄王可謂能決善矣。誠能決善,眾雖喧嘩而弗為變。功之難立也,其必由□□邪。國之殘亡,亦猶此也。故□□之中,不可不味也。中主以□□也止善,賢主以之□□也立功。” 
  “《呂氏春秋》稱魏文侯時,吳起為鄴令,引漳水以灌田。民歌之曰:‘決漳以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梁。’” 
  比較這兩段引文后可以看出,顯然是孔穎達把《呂氏春秋·樂成篇》中的魏襄王改為魏文侯、史起改成了吳起。這兩處修改,前一處看來是正确的。 
  但是,孔穎達改史起為吳起卻是不對的,此處很可能是孔氏的筆誤,“史”与“吳”形近而誤,阮元《校勘記》之說是正确的。將“史”字誤為“吳”字,不只孔穎達一人,還有《太平御覽》四百六十五條一段文字可資證明: 
  “鄴有圣令為吳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粱。” 
  這就是把“史”字誤為“吳”字的一例。陳其猷先生《呂氏春秋校釋·樂成篇》第1001頁注〔四二〕說:“疑‘吳’為‘史’誤,在‘為’字下,錯倒于上耳。”《太平御覽》中還有多處引用前面我們抄錄的那句話,足證陳其猷之說是合理的。如果把那句話更正過來就是:“鄴有圣令為史公”,這就和《呂氏春秋》所記一致了。可見“史”、“吳”形近而誤之說是有道理的。 
  我們再從吳起在魏國的記載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吳起到魏以后“魏文侯以為將,于是擊秦,拔五城”。這就是說,吳起從魯國到魏國后,很快得到重用,為將擊秦,攻占西河。接著參加了伐中山國的戰爭,之后即任西河守。吳起守西河是他在魏的主要事業,長達二十三年之久。《史記》等書都沒有講吳起治鄴的事,西河与鄴相隔甚遠,吳起不可能在任西河守時兼任鄴令。另外,吳起是否擔任過魏文侯的史官呢?《史記》等書中也無記載。當然,吳起在魯國師事曾申,學習《左氏春秋》,具有史官之才,這是客觀事實。但吳起既沒有任鄴令,也沒有任魏文侯的史官,則史起就不是吳起。再說,史起也不一定因為有“史”字就必定是史官,如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史魚,就不是史官。因此,僅据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一條不太可靠的材料,是不能證明史起就是吳起的,我們認為史起并非吳起而當另有其人。 
  史起治鄴是在西門豹之前,西門豹集引漳灌鄴之大成,在歷史上受到人民的歌頌是應該的。但是史起初創引漳灌鄴的功績,后人也沒有忘記。《呂氏春秋·樂成篇》首先記載了他的事跡,之后《漢書·溝洫志》、《北堂書鈔》、《藝文類聚》相繼記載了歌頌史起的民歌,《太平御覽》六十四、八百二十一、八百三十九、八百四十二條也均有記載。另外,明万歷年間在《重修万金渠閘記》中也說:“鄴舊有万金渠,實西門豹、史起二公遺跡在焉。”總之,史起只是首創引漳灌鄴有功的歷史人物,与吳起并不是一個人。有關史起的事跡文獻記載比較缺乏,還有待于今后的考古發掘來解決問題。 
四、結 語
  綜前所述,我們認為,吳起不僅是戰國初期杰出的軍事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左傳》一書,草創于左丘明,而主要成書于吳起。吳起具有作為歷史學家的各种主、客觀條件,他十分重視吸取前人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并且將其丰富的歷史知識運用于他的改革實踐和史籍著述之中。吳起在我國史學發展史上應占有重要的地位。雖然如此,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我們也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左氏春秋》一書的得名,并非因吳起為衛國左氏人之故。吳起也沒做過魏文侯的史官,史書記載的史起与吳起并不是一個人。 孫開泰、孫東-->吳起傳-->附錄四 吳起也是史學家 http://tinyurl.com/y4vlx7wa
----------------
曾殺30多人逃離衛國的吳起,魯國學《左傳》娶媳婦,卻陷入困惑
2017-03-04 由 曉丹歷史說 發表于歷史
買官不成反把家業散盡的吳起遭到了街坊四鄰的冷嘲熱諷,忍讓多時的他再也忍不住了,於是一連殺了30多個侮辱嘲笑他的人。趁著官府未找到他逃離了衛國,並發下「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的誓言。
離開衛國的吳起逃亡到了魯國,這時的他經歷了大起大落在沒有當初紈絝子弟的習性了,吳起的運氣還不錯跟著曾參的兒子曾申學習《左傳》一書。曾申對於這個徒弟還是挺滿意的,見他勤奮好學也就把自己所知傾囊相授。曾申是一個滿腹經綸的人,對於政治、民生頗有研究,吳起跟著他學到了不少東西。
曾申還是一個熱心腸的人,見自己的徒弟吳起年紀也不小了還是孤身一人,便幫他尋摸了一個姑娘,姑娘是齊國人,吳起欣然答應了。姑娘應該還是長的不錯的,否則從小養尊處優的吳起不會答應的那麼果斷。婚後的吳起心裡應該更踏實,生活也應該還算理想,不必像在衛國那邊一般受人侮辱和嘲笑,原本以為生活就這麼順風順水的過下去,卻不想衛國的老家傳來一個噩耗。
吳起的母親死了,這讓他傷心不已,不過傷心的同時又有些為難,因為臨逃出來之時曾在父母面前立過「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的誓言,如今回去奔喪就違背了誓言,但是不回去卻又違背了孝道,這兩者著實讓他為難不久。經過一番思考他還是決定不回去奔喪。
作為大儒的曾申知道自己徒弟吳起的母親死了,早早就給他備好了盤纏等著他回去奔喪,然而等到吳起過來吳起只是在他面前哭了一場,絲毫沒有說起要回去的意思。吳起厚著臉皮想:師父頂多就是罵我一頓,我忍忍就是了。
果不其然,曾申見後勃然大怒。古人以孝為先,曾申更是對這種思想根深蒂固,見自己的徒弟這樣沒有良心、孝道不禁開口大罵吳起是個狼心狗肺、豬狗不如的東西,後悔教吳起讀那麼多書,全部讓他獨到狗肚子裡去了。曾申罵的難聽,吳起受著,誰叫他自作自受呢?
出完氣的曾申沒有再罵吳起,又開始勸導他讓他回去守孝,並威脅吳起如果不答應就不要怪曾申不留情面了。吳起心想只要不敢我出師門什麼都好說,於是吳起就對曾申說不回去,結果曾申毫不留情面的把吳起趕出了師門並罵他是個有辱斯文的敗類。這下吳起可傻眼了,又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了。
被趕出師門的吳起將何去何從呢?他開始陷入了困惑中!
--------------------------
「戰國四大強軍」之歷史最強音——魏武卒
2017/05/08 來源:蜀山筆俠說歷史
「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這句話出自《荀子.議兵》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齊國的技擊之士根本不是魏國武卒的對手。
上一章我講了齊技擊的發展歷史,以及興衰歷程。那麼牛的技擊之士怎麼可能不是魏武卒的對手呢?魏武卒到底有多強大?
圖片來自百度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魏國武卒的光輝歷程!
魏國「武卒」制的創立,其實並不是我們心目中的「兵家四聖」之亞聖吳起。而是他的老大哥,李悝。
戰國初期,魏國富不過韓國,武不過趙國,於是魏文侯開始圖霸。他任用李悝為相,實施變法,魏國迅速強大。「李悝變法」是先秦時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指諸侯國)的徹底改革,它對後世的變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商鞅變法」、「吳起變法」都是以此為藍本。
圖片來自百度
「李悝變法」里有一項是關於軍制的改革。就是對軍隊中的士兵進行考核,選拔其中優秀的,根據他們的特點,分別編入不同的隊伍,發揮其最大的作戰優勢。這種軍制就叫——武卒制。
魏武卒的鼎盛時期出現在吳起時代。
吳起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治。在河西擔任郡守期間,吳起開始組建精銳武卒。精銳武卒的選拔非常殘酷,《荀子.議兵》記載:必須身穿全副甲冑(頭戴鐵盔、身穿三層甲:上身甲、股甲、阱甲),執12石的弩(約今720斤),背50支箭,同時還要拿長兵器戈和短兵器劍,攜帶3日口糧,日行200里。這和現在的特種兵沒有兩樣。
吳起對軍陣也進行了精心編制:5人為一伍,設伍長1名;2伍為一什,設什長1名;5什為一屯,設屯長1名;2屯為百,設百將1名;5百設五百主1名;2個五百設千人1名;一千人為一個基本作戰單位,歸將軍直接統管。陣型分四個方陣:前、後、左、右,並加一個前置方陣,專門作為誘敵之用,所以,合起來是」五陣「。這樣編制,在作戰中,指揮系統非常靈活,脈絡非常清晰,方陣之間互相呼應,無往而不勝。
此外,戰爭所用的兵器也在發生著變化。戰國時代,青銅器逐步被更為堅硬的鐵器所取代。而當時天下的冶鐵中心主要集中在韓、魏,魏的兵器製作業更是天下聞名。這也為魏武卒的裝備提供了最強大的保障。
接下來看看武卒的威力吧!
圖片來自百度
河西之戰,吳起攻秦,下秦河西之地大量城池,最遠打到洛陰,逼得秦軍只有退守洛水,此時離秦都咸陽都不遠了。
陰晉之戰,吳起率五萬武卒狂虐秦軍五十萬,創造軍事神話。
滅中山,樂羊為帥,三年滅中山國。
敗強齊,吳起協助韓、趙殺齊軍三萬,攻入齊長城。
破悍趙,龐涓率軍一路直殺往趙都邯鄲,後被田忌圍魏救趙。
魏惠王時期,魏武卒達到全盛時期,不過,在之後就開始衰敗。
由於武卒的開銷非常大,魏國的國力越來越不能支撐軍隊的開銷,特別是在馬陵之戰後,武卒遭受重創,損失巨大,精英傷亡殆盡。伊闕之戰,白起斬魏、韓聯軍24萬,武卒幾乎全軍覆沒。
看來軍隊不管多強大,還是要看指揮官的軍事才能,否則也只是戰場上的炮灰。請繼續關注下一篇:秦銳士。
-------------------
史記 戰國之前 - 史雲 - Google 圖書 http://tinyurl.com/y2997ok2
田文論功服吳起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於曾子。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收西河而①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吳下,而②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吳起是戰國初期衛國人,善於用兵.曾經向曾子學習。吳起做了西河守,取得了非常高的聲望。這時魏國設定了相位,任命田文擔任了國相。吳起很是不高興,於是對田文說:"請允許我與您比一比功勞,行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去死戰,敵對國家不敢對魏國有所圖謀,您和我比,誰更好一點?"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託付給您啊。"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人物介紹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
田文,一作商文,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國相。
田文早年事蹟不詳,魏武侯在位時,魏國設置國相職務,以田文出任該職。西河太守吳起對此很不高興,便對田文說:“請允許我與您論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率領三軍,使士兵樂於效命,敵國不敢圖謀,您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治理百官,親附萬民,充實府庫,您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扼守西河而秦軍不敢向東進犯,韓國、趙國賓服順從,您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比三項,您都出於我之下,而地位卻加於我之上,這是何故?”田文說:“君主年少,國人疑慮,大臣未親附,百姓不信任,當此之時,將政事交給您呢?還是交給我呢?”吳起沉默很久,說:“交給您。”田文說:“這便是我地位居於您之上的原因。”吳起這才自知不如田文。田文死後,公叔痤繼任國相之職。 [1]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於曾子。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 ”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收西河而①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吳下,而②位加吾上,何也?”文曰:“ 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吳起是戰國初期衛國人,善於用兵.曾經向曾子學習。吳起做了西河守,取得了非常高的聲望。這時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擔任了國相。吳起很是不高興,於是對田文說:“請允許我與您比一比功勞,行嗎?”田文說:“可以。”吳起說:“統率三軍,讓士兵樂意為國去死戰,敵對國家不敢對魏國有所圖謀,您和我比,誰更好一點?”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管理文武百官,讓百姓親附,充實府庫的儲備,您和我比,誰行?”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拒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和我比,誰能?”田文說:“不如您。”吳起說:“這幾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呢?”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託付給您啊。”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 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人物介紹編輯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 吳起變法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殺吳起。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1] 
------------------
田文一番話,讓吳起心服口服,我怎麼覺得像得了便宜還賣乖呢?
2017-03-11 由 沉香藝文志 發表于歷史
首先聲明,此田文非齊國孟嘗君田文,而是魏國國相田文。
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子魏擊繼位,是為魏武侯。繼位不久,魏武侯設置了國相一職,由田文擔任該職。吳起聽說後,大為不滿,當面質問田文:「我想和你討論下,到底誰該擔任國相一職?」田文說:「可以呀。」
吳起輕蔑的說:「統帥三軍,讓士兵勇於赴死,敵國不敢進犯,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慢悠悠的答道:「我不如你。」
吳起更來勁了:「整治百官,親善百姓,讓國家府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答:「我還是不如你。」
吳起繼續逼問:「我鎮守西河以來,秦國不敢東進,韓、趙兩國皆依附於我魏國,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依然回答:「這個更不如你。」
吳起提高聲量:「既然這三項你都不如我,那為何你的職位卻比我高,請問這是什麼道理?」
田文這才慢悠悠的回答道:「如今國君繼位不久,年紀尚輕,朝政不明,大臣們並未完全歸附,老百姓也不信服我王。這個時候,國相交給我合適呢?還是交給你合適呢?」
聽完此話,吳起沉默半響,終於憋出一句話:「還是交給你比較好。」
雖然說,田文的意思是吳起功高震主,讓他低調點,但我總覺得這個田文是在套路耿直的吳起,有得了便宜還賣乖之嫌。你覺得呢?
----------------------
戰國名將吳起與田文爭功,其背後的深意
2018-08-19 由 磁帶放音機 發表于歷史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吳起著有軍事著作《吳子》,後世將孫武和他並稱「孫吳」。
一、能力超群的吳起
吳起聽說魏文侯賢能,就投奔魏國。魏文侯任用吳起為將軍。吳起率領魏軍攻打秦國,一舉攻占秦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廉潔公平,深得將士的擁護,就任用他為西河太守,戍守西河地區,防禦鄰近的秦國和韓國。吳起在西河太守任上,盡職盡責,業績卓著,聲名遠播。
二、對話田文
魏文侯去世後,他的兒子魏武侯繼承君位。魏武侯即位後,設置國相職位,任用田文作國相。吳起聽說魏武侯任用田文作國相,認為自己比田文更勝任國相職務,心裡很不高興。
有一天,吳起去找田文,直截了當地對田文說:「請允許我與您比較一下功勞,可以嗎?」
田文說:「可以。」
吳起說:「率領三軍,使士兵樂於效命,敵國不敢圖謀,您比我吳起如何?」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治理百官,親附萬民。充實府庫,您比我吳起如何?」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扼守西河(今陝西省郃陽縣、延川縣委主要城市的黃河西岸地區)而秦軍不敢向東進犯,韓國、趙國賓服順從,您比我吳起如何?」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的得意地說:「這三項,您都在我之下,而地位卻在我之上,這是什麼緣故?」
田文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君主年少,國人疑慮,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在這種時刻,是應該將國家的政事交給您呢?還是交給我呢?」
吳起沉默了很久,最後說:「應該交給您。」
田文說:「這便是我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吳起聽了田文的話,認識到田文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內心承認自己的才能不如田文。
三、吳起爭功背後的深意
台灣學者柏楊對此評論說:
吳起先生,是戰國時代的名將和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性格爽朗,不耍陰謀詭計。當政治的運轉有一定的秩序,人們也習慣並接受這種秩序時,壓根不會發生「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危機,只有腐爛的政治體系中,才會發生這種政權轉移時特有的現象。
春秋戰國時期,名將吳起與國相田文的一番對話,發人深省。細細品來,別有一番滋味。
在人心尚不穩定的情況下,像治國理政這樣的大事,自然需要找一個老成持重、令各方都能信服的人來打理;絕不可能讓一個兩頭冒尖的人物出任國相。這就是吳起居下,而田文居上的根本原因。
吳起與天下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六十四次全勝,十二次未分勝負,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在他的指揮下,魏軍從強秦手裡奪取了全部西河地區,拓展了幾百里的疆土,使魏國成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確立了戰國初期天下霸主的地位。
吳旗鎮(吳起鎮),相傳為戰國名將吳起屯兵之處,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靖邊縣首置吳起鎮。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念而命名吳起。屬陝西靖邊縣。
------------
升官的為何不是我?
  人生總有許多遺憾,例如:「愛人結婚了,新郎/娘不是我」。這種「好事出現了,但主角不是我」的模式,往往讓人抱憾終生。和上班族最相關的莫過升遷。
  升遷,更高的階級,更多的名利,誰不愛?但位子只有一個。最難堪的,要算是條件不錯,呼聲最大,以為雀屏中選,人事令發表後卻落了榜,情何以堪?這時最怕自我否定,質疑自己的條件;更怕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然而不是我,就表示我不如人嗎?未必。撇開徇私、鬥爭等因素,老闆選才用人,可能還有特別考量。若能知道內情,或許較能釋懷。
  戰國時期的兵法家吳起,著有《吳子兵法》,理論、實戰雙強,帶兵打仗,無往不利。他在魏國,效力魏文侯,對外交戰七十六回,六十四場全勝,其餘打平,保持不敗紀錄。魏文侯去世,魏武侯即位後,要選國相。怎麼看,怎麼輪,吳起都是最佳人選,最後他卻槓龜了,入選的是田文。吳起不服,跑去向田文嗆聲,和他比個高下。
  吳起問田文:「帶兵打仗,讓戰士樂於賣命,敵國不敢蠢動,你比起我如何?」田文答:「我不如你。」
  吳起又問:「理官治民,充實國庫,你比起我如何?」田文答:「我不如你。」
  吳起接著再問:「防守邊境,防範外患,你比起我如何?」田文還是回答:「我不如你。」
  吳起更加不平,問道:「這三樣你都在我之下,為何職位你卻在我之上?」
  田文反問:「當今國君年少,局勢不穩,臣子不能齊心歸附,民眾不能信服。這個時候,是囑託給你,還是囑託給我呢?」
  吳起沈默不語,想了好一會,說:「囑託給你啊!」
  田文不和吳起硬碰硬,反而自謙,承認不如,但扣緊一個事實:只要田文有一個優點是吳起沒有的,而這個優點正好是當前相國最需要的特質,那麼相國的位子就非田文莫屬。這優點是什麼?就是政局不穩,內部不協,需要具備人和條件的調和者。雖然吳起打仗是贏家,改革有魄力,但人格特質讓人不放心,和大家處得不太好。這個時候國家需要安定的力量,田文基於這個原因出線,不足為奇,吳起心服口服。
  田文雖然自承樣樣不如,但從他的分析可知,他的頭腦清楚、觀念明確,決非弱者。吳起本來不服,卻不敢找魏王理論,而私下詰問田文,想讓他知難而退,結果反而被說服了。試想,若無這段對話,日後吳起恐怕不是怨懟連連,就是扯後腿,這是職場官場常見的鬥爭型態。
  所以老闆的人事安排,對落選者安撫說明,是必要的。我們可能相信「為政不在多言」、「沈默是金」這種話,卻忽略了溝通的重要性。上個月本欄講陶朱公的故事,他若對長子多講一段話,就可以免除一齣悲劇,可見溝通的必要。
  田文/吳起的案例也說明了,雖然用人唯才,「才」的定義必須重新認定。開疆拓土看似豐功偉業,但不一定是第一功,所以劉邦得天下後論功行賞,前線打仗的武官排名反而在負責後勤的蕭何之後,眾將官不服。劉邦說,將軍在戰場出生入死,是獵狗;而蕭何就像發號施令的獵人,是他驅使獵犬行動的,所以功勞更大。
  光憑這段話,就可見劉邦是個眼光了不起的大領導家。所以蕭何也好,田文也好,從表面上看來,官位懸缺,他們不是最可能的人選,但不用妄自菲薄,他們的某些特質、能力,註定了要升官發達。
  真的不用妄自菲薄。三國時代,孫策在江東一帶打下基礎,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臨終前傳位給二十歲的弟弟孫權。孫權誠惶誠恐,沒有信心。孫策鼓勵他說:「率領江東人馬,決戰疆場,爭霸天下,你不如我;選賢與能,讓人才效力,保住江東,我不如你。」
  這段意思是,打仗,開疆拓土,你不如我,但我幫你做好了;守成、人和,你比我強,未來你盡可發揮。為什麼這麼說?孫策白手起家,軍事勢力伸入六個郡,但地方大族未必服從,內部不協隱憂存在,孫策剛猛,不善協調,孫權反而有這特質。論作戰,孫權誠然不如哥哥,但這時候打仗不是最迫切的事,因此孫策要孫權莫驚莫怕。
  這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才,不一定要和前任相比,自覺不如而惶恐,也不必蕭規曹隨。盡可拿出自信,發揮才力,放手一搏。
---------------------
戰國名將吳起與田文爭功,其背後的深意
2018-08-19 由 磁帶放音機 發表于歷史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吳起著有軍事著作《吳子》,後世將孫武和他並稱「孫吳」。
一、能力超群的吳起
吳起聽說魏文侯賢能,就投奔魏國。魏文侯任用吳起為將軍。吳起率領魏軍攻打秦國,一舉攻佔秦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廉潔公平,深得將士的擁護,就任用他為西河太守,戍守西河地區,防禦鄰近的秦國和韓國。吳起在西河太守任上,盡職盡責,業績卓著,聲名遠播。
二、對話田文
魏文侯去世後,他的兒子魏武侯繼承君位。魏武侯即位後,設置國相職位,任用田文作國相。吳起聽說魏武侯任用田文作國相,認為自己比田文更勝任國相職務,心裏很不高興。
有一天,吳起去找田文,直截了當地對田文說:「請允許我與您比較一下功勞,可以嗎?」
田文說:「可以。」
吳起說:「率領三軍,使士兵樂於效命,敵國不敢圖謀,您比我吳起如何?」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治理百官,親附萬民。充實府庫,您比我吳起如何?」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說:「扼守西河(今陝西省郃陽縣、延川縣委主要城市的黃河西岸地區)而秦軍不敢向東進犯,韓國、趙國賓服順從,您比我吳起如何?」
田文說:「不如您。」
吳起的得意地說:「這三項,您都在我之下,而地位卻在我之上,這是什麼緣故?」
田文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君主年少,國人疑慮,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在這種時刻,是應該將國家的政事交給您呢?還是交給我呢?」
吳起沉默了很久,最後說:「應該交給您。」
田文說:「這便是我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吳起聽了田文的話,認識到田文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內心承認自己的才能不如田文。
三、吳起爭功背後的深意
台灣學者柏楊對此評論說:
吳起先生,是戰國時代的名將和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性格爽朗,不耍陰謀詭計。當政治的運轉有一定的秩序,人們也習慣並接受這種秩序時,壓根不會發生「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危機,只有腐爛的政治體系中,才會發生這種政權轉移時特有的現象。
春秋戰國時期,名將吳起與國相田文的一番對話,發人深省。細細品來,別有一番滋味。
在人心尚不穩定的情況下,像治國理政這樣的大事,自然需要找一個老成持重、令各方都能信服的人來打理;絕不可能讓一個兩頭冒尖的人物出任國相。這就是吳起居下,而田文居上的根本原因。
吳起與天下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六十四次全勝,十二次未分勝負,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在他的指揮下,魏軍從強秦手裏奪取了全部西河地區,拓展了幾百里的疆土,使魏國成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確立了戰國初期天下霸主的地位。
吳旗鎮(吳起鎮),相傳為戰國名將吳起屯兵之處,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靖邊縣首置吳起鎮。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念而命名吳起。屬陝西靖邊縣。
-----------------
上一節講到魏國大將吳起如何如何牛,帶兵連陷秦地五城如何如何,那麼,何以吳起最後反倒成了楚國的宰相呢,這一切都來源於魏國宰相的一位僕人,一個身份低微,但卻足以稱得上陰謀家的小人。
細讀《資治通鑑》:小人有多可怕
(軍事家,政治家吳起)
吳起是大將,素有戰功,這是公認的事實,因此,對於管理國家一應大小事務的宰相位置是有威脅的,早在田文當宰相時,吳起就公開的提出反對意見,不服氣田文,認為宰相的位置應當歸屬自己,他跟田文之間是產生過爭議的:
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吳起)對田文說:“我和你比較比較功勞如何?”田文說:“可以。”吳起便說:“統率三軍,使士兵願意戰死,敵國不敢謀算,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再問: “鎮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依附聽命,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還是說:“我不如你。”吳起質問道:“這麼重要的三條你都不如我,你的職位卻在我之上,是什麼道理?”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國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個時候,宰相之位是給你呢,還是給我呢?”吳起默默不語想了一會兒,說:“給你啊!”
細讀《資治通鑑》:小人有多可怕
(春秋時期全國形勢圖)
顯然,吳起是個有政治見地的政治家。並不僅僅是一個只知與士兵公患難,打硬仗的莽夫。吳起受重用於魏文侯,而魏文侯死去後,他的兒子魏擊顯然沒有魏文侯的政治見地,這是導致吳起逃離魏國的主要原因,但直接導火索卻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陰謀家。
魏國任命宰相公叔(這個時候田文可能已經死了,或者是在同時有可能有一個以上的宰相也說不定),公叔的妻子是魏國公主,因此,公叔的權力算是權傾朝野的,但越是這樣,他就越是擔心吳起對他的地位產生威脅。
他的一個僕人建議他說,“想要排除吳起,易如反掌,他這個人的缺點是過度剛強,而且對自己的事情心直口快,非常自得(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我們來設計一個圈套吧,不怕他不跳進去”,這當然是司馬光這樣的歷史學家的臆想,但從吳起的性格找突破口,這倒是高明的陰謀家。這個完整的陰謀是基於吳起的性格弱點出發的,因此穩、準、狠。
完整的陰謀如下:
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
您可以先對國君(就是魏擊,這也是陰謀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魏斯尚在王位,這樣的陰謀估計得不到實施)說:“吳起是個傑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國家小(當時的魏國還沒強大到稱得上大國),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您何不嘗試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辭謝的。”然後主人您再與吳起一起回到家裡,讓家裡的公主(就是公叔的妻子)不斷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羞辱您,一定會辭謝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
十足真金的連環計,十足真金的陰謀家啊。基於人性(包括吳起和魏擊的人性)設計的完整陰謀。
吳起當然中計,魏擊當然猜忌,性格決定的。
吳起不是笨蛋,他馬上意識到了自己中計,一方面害怕魏擊的翻臉無情,一方面覺得魏國的政治前途渺茫,於是逃亡楚國了。這是一個轉折點,得人才與失人才是戰國國家興衰的轉折點。
細讀《資治通鑑》:小人有多可怕
(戰國時期全國形勢圖)
吳起到了楚國後,楚悼王羋疑早就敬慕吳起,一見吳起,就當即任命吳起為宰相,吳起任職後,大力改革。
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
這是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立明確的法令,簡政精兵,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以合縱連橫謀略的遊說者),於是,楚國在很短的時間裡,強盛起來了,於是楚國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擋住韓、魏、趙三國的擴張,向西征討秦國,各諸侯國都害怕楚國的強大。其實,吳起僅用了一年的時間,楚國就強大起來了。
舊時王朝的改革家的命運基本上都是悲慘的。吳起當然也不例外,原因在於,他們的改革雖然使國家強盛起來了,滿足了當前帝王的宏願,但當前的帝王不會長生不老,而國家終是人治,不是法制,他的富國強兵政策必然要傷害到原來的既得利益群體,吳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必然傷及一大部分貴族的既得利益,“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國家是強盛了,吳起的死期也就不遠了。楚悼王一死,吳起也接著就被害了,這是後話。
------------------
了從魏武侯被立為儲君到正式繼位君主初期這一時間段中所遇到的問題,可以看到這位「二代」在接班過程中所遇到的苦悶——多來自於前朝老臣的教訓。如何善用老臣、調和老臣與新寵之間的矛盾,存在現實的借鑑意義。然而這些故事在一些「二代」的接班之路上其實還只是個鋪墊,接下來在魏武侯身上發生的事,才是更難解決且普遍存在的。比受教訓更糟的,是很多老君主在位期間沒有機會爆發的矛盾,在新君主缺乏政治經驗、鎮不住場面的時候開始蠢蠢欲動。
新君登基需要定心丸角色
魏武侯即位後要挑選一個宰相,他選中了一個叫田文的人,也是一位老臣。這時候,也屬於老臣之一的吳起就不高興了。吳起是功名心非常強的一個人,再加上為國家建立過許多功勳,他原以為這次的宰相怎麼輪也該輪到他了,結果還是被田文「搶走」了。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吳起歷侍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於是吳起去找田文,並對他說,我跟你論論對國家的功勞和貢獻怎麼樣?田文說好啊,咱們論論唄。吳起說,「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熟與起?」即統帥三軍,讓士卒樂於效死,敵國不敢打我們的主意,你跟我比誰強。田文說,不如你。吳起說好,我還有第二個問題,「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就是說把所有的行政事務整理得井井有條,一點都不紊亂,讓老百姓親附,國家的倉庫充實,你跟我比,誰厲害?田文說,不如你。吳起說還沒完,我還有第三個問題,「守西河,秦兵不敢東向,韓、趙賓從,子孰與起?」守住西河,使秦國的軍隊不敢往東冒頭,讓韓國、趙國做我們的跟班小弟,你和我比怎麼樣?田文說,不如你。
大家看吳起的三個問題,是有遞進關係的。前兩個問題,「將三軍,使士卒樂死」,以及「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講的是武略和文干;第三個問題講的是對國家階段性的具體貢獻。前兩問問能耐,第三問問貢獻。而田文的三個回答一模一樣,都承認自己不如吳起。通過這三問三答,吳起證明了無論講功勞還是論能力,自己都在田文之上。接下來吳起就發飆了。他說,我們比了三個,你都不如我,憑什麼宰相是你不是我呢?田文也不多說,只反問了一句:「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
「主少國疑」是古人經常用的一個詞,形容政權過渡、交替之際的不穩定狀態。
此時很多大臣可能還沒有及時站隊,為什麼?新君主剛剛登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他的位置是否能坐得穩,其他的大臣會不會支持他,甚至於他的兄弟會不會來搶皇位,這些都是未知數。所以很多老於世故的大臣都不急着站隊表態。田文問吳起,這種情況下是你做宰相合適還是我做宰相合適?田文並沒有像吳起那樣,拚命強調自己有什麼本事,只做了這麼一個反問。吳起默然良久,最終回答說,這樣看起來還是你合適。吳起這麼氣勢洶洶地跑來問三個問題,最後田文只是一個輕巧的反問,吳起就認輸了。作為讀者的我們不禁又要疑惑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大家還記得那個跟吳起唱對台戲的王錯嗎?(詳見《家族企業》雜誌2017年3月刊)《呂氏春秋》和其他一些先秦典籍都曾提到王錯這個人,他最著名的事跡就是在魏武侯面前詆毀吳起,以至於後來魏武侯不再讓吳起鎮守西河了。
王錯和吳起的矛盾,是代際矛盾,存在於新寵和老臣之間。但一個複雜的官僚團體內部,僅僅只有新舊之間的矛盾嗎?老臣和老臣之間難道就不會有矛盾?
吳起的性格,剛強銳利,鋒芒畢現。王錯的一個馬屁,能引得他當面數落魏武侯;田文被任命為相之後,他又要跑去爭個是非。誠如田文所說,主少國疑需要穩定局勢,緩和各方矛盾,協調各方利益。吳起這樣的性格,把他放在相位上,是緩和矛盾的可能性大,還是激化矛盾的可能性大?結果不言而喻。除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之外,新君,也就是魏武侯本人也需要定心丸。勁氣內斂的田文和鋒芒畢露的吳起,誰更適合扮演這顆定心丸的角色也是不言而喻的。
老臣利益最大化陷阱
《資治通鑑》緊接着又講了一個故事。田文過世以後,接替他做魏國宰相的,是一位被稱作「公叔」的貴族。這位公叔的太太是一位公主。同時,這位公叔由於自己的能力、功勞有限,非常地嫉妒吳起,生怕吳起搶了自己的位置,總想着要把他攆走,卻又苦無良策。公叔家裏有一個極其狡猾的僕人,有一次這個僕人就對公叔說,攆走吳起很容易啊,我給你出個主意:「你先去跟國君說:吳起這麼有能耐的一個人,我們給他的待遇有限,他願不願意長久留在魏國效勞,是個問題啊。不如這樣,國君你嫁一個公主給他吧。如果他不願意接受,那就說明他並不打算在魏國長久待下去,我們要早作準備。如果他接受了,那就等於用公主籠絡住他了,也是件好事。」僕人接着說道:「你跟國君提完這個建議以後,就把吳起帶到家裏來做客,讓你老婆當眾打你、罵你、羞辱你。你老婆不也是一位公主嗎?讓吳起看到,原來公主這麼凶,他肯定就不敢答應這門親事了。這樣國君就會對吳起產生猜忌心,覺得他是不想留在魏國了。藉助君主的猜忌心,攆走吳起就容易了。」公叔覺得這個主意太妙了,馬上如法炮製。
果然吳起和魏武侯都上當了。吳起為了避免遭魏武侯的報復,趕緊就逃到楚國去了。
這個故事裏,表面上被排擠的是吳起。事實上,真正被算計的其實是魏武侯。為什麼這麼說?無論是公叔還是吳起,還有之前提到的王錯,都想在魏武侯這裏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們相互PK,最終導致最有能力、功勳最卓著的吳起失敗出走,損失最大的是誰?是魏武侯啊。吳起出走到楚國,受楚王重用,只不過換個地方效勞而已。魏武侯呢?他失去吳起,卻等於自毀長城。吳起出走之後,西河郡就不再是固若金湯了,秦國勢力開始有了東擴的機會。國家是魏武侯的國家,只有他的利益才是和這個國家的利益聯繫得最為緊密的。其他的大臣,無論是新寵還是老臣,隨時都可以和這個國家解除合約關係。在複雜的鬥爭形勢中,魏武侯被當槍使了。
父輩的經驗
公叔在他僕人的教唆下,給魏武侯下的這個套,利用的是什麼?不就是魏武侯年輕、沒經驗嗎?老君主時代,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呢。
魏文侯在位時期,有這麼一件事情。他派一位叫樂羊的將軍去打中山國,整整打了三年才打下來。樂羊回來後得意洋洋,覺得自己建立了一件大功。魏文侯送他一個箱子,說這是禮物,你回家以後再打開。樂羊回去打開一看,這個箱子裏面裝的是什麼?全都是他攻打中山國期間,其他大臣寫給魏文侯誹謗他的信件。有的說樂羊這個人能力不夠,所以打了三年還沒打下來;有的說樂羊能力很強,之所以三年沒打下來,是他有私心,想把這塊地盤佔為己有。
當一位大臣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時,出現一些拆台搗亂的人,不僅是正常的事,甚至是必然的事。關鍵在於君主如何判斷。
事實證明魏文侯對這些誹謗之詞充耳不聞,始終如一地支持樂羊。樂羊看了這些信件後,徹底折服了。他對魏文侯說,能打下中山國,不是我的功勞,是您的功勞!
對比魏文侯、魏武侯父子經歷的這兩件事,能說明什麼?說明挑撥離間這一招,在有經驗的老君主那兒很難玩得轉。只有在誰面前可以玩呢?在年輕的,沒有經驗的新君主面前。這不就是田文講的,「主少國疑,大臣未附」嗎?各方利益集團利用新君主的年輕、不經世故經常會判斷失誤,借他們的手把自己的政敵趕走。
所以大家不要覺得做「二代」一定是非常光鮮,非常愉快的事,被人算計的地方也有許多。很多光知道羨慕的,那是「只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揍」啊
-------------------------
吳起殺妻求將棄母,卻親口為士兵吸膿,後因變法被楚國貴族射殺
2017-06-13 由 柳七公子侃歷史 發表于歷史
殺妻求將的典故,出自《 史記·孫子 吳起列傳》。主人公是吳起,兵家代表人物,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一生侍魯、魏、楚三國,在楚國時,主持了著名的吳起變法。他和孫武並稱孫吳,《吳子》和《孫子》合稱孫吳兵法。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是又因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而心懷猜忌,擔心他兵變。
而吳起為了給自己謀取功名,得到魯國的信任竟然把自己的妻子給殺了。
於是吳起得到魯國國君信任,拜為大將,攻打齊國,大勝。
但國魯國人對吳起的行為表示不齒,畢竟為了自己的前程殺妻,不怎麼光彩也很殘忍無情。
魯國的傳言很多,說吳起就是生性殘暴,小時侯,他有經濟條件不錯,但他為了當官四處游稅,敗家。鄉親們取笑他,他一生氣就殺了三十多個誹謗他的人,然後逃到衛國。
和母親離別時,他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後來母親去世,他都顧不得回去奔喪。
但魯國國君實在也瞧不起吳起的殺妻行為,就炒了他的魷魚。
吳起雖然性格殘暴,但卻有出色的軍事天才,投魏文侯後,官至西河太守,並為吳國奪下五座城池。
而且在軍隊他能和普通士兵打成了片,士兵中有生瘡的,他就用嘴用人家吸膿。這士兵的母親知道後哭了起來,有人問你兒子不過就一小兵子,吳起將軍都親自為他吸膿,你為何還哭?這位老婦人道:以前吳將軍為他父親吸膿時,他父親拚命效忠,戰死沙場。現在將軍又為我兒子吸膿,我兒子也會戰死的。
吳起在軍中,和士兵一起穿麻衣,吃粗糧,晚上不睡床而睡地板,行軍途中不騎馬乘車,而是背負軍糧和裝備和士兵同甘苦,凡事以身作則,愛兵如子,所以麾下的將士都拚死為他效力。
後來吳起到了楚國,楚悼王聽說他很有才能,拜他為相,搞改革。成果很顯著,成攻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了王權,楚國國力日漸強盛。這就是著名的吳起變法。
引起周邊諸侯國的恐慌,改革僅一年,楚悼王就死了。
當初但是改革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現在這些人紛紛起來發難。
吳起伏到楚悼王屍體上,他的意思這些人如果射中屍體,自然就是反叛的罪人。但這些人還是射殺了吳起,亂箭也射到楚悼王身上。這就是「矢中王屍」的典故。
楚肅王繼位,把當初射殺吳起又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滅族,被誅滅的宗族達70多家。
吳起的才幹被後世推崇信服,但他殺妻、棄母的行為被人不齒,人品歷來倍受詬病。
---------------
吳起充滿爭議的一生:雖棄母殺妻卻愛兵如子
2018-01-25 由 歷史麻辣燙 發表于歷史
吳起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白居易
吳起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秦以前作為兵學家是與孫武並稱,作為政治家與商鞅並稱的。 ——郭沫若
在中國歷代軍事將領中,吳起是頗有爭議的一位,這和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做事方法有很大關係,孔子曾云:「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吳起卻反其道而行,也成就了一番事業。
殺人逃亡:
吳起出生在衛國,原本家境殷實,他為了求取功名,到處花錢疏通關係,最後傾家蕩產,還是一介草民。遭同鄉人譏笑,讓他改名吳用。<@水滸傳>於是他氣憤不過,持劍連殺了三十多個嘲笑他的鄉民,隨後逃亡。逃亡前,母親責備他的魯莽行徑,他用牙齒咬破胳膊發誓,在外定要成就一番事業,不然就不回來見母親。
拜師學藝:
吳起先來到魯國,拜孔子的門徒曾參為師,鑽研儒學,不舍晝夜。此時,正好有一個齊國大夫旅居在魯國,讚賞吳起的勤奮,認為他之後必成大才,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不覺間,光陰似箭,轉眼間6年過去了,吳起一直在曾參處學習。曾參知道他有老母在堂,便問他,你已經在我這裡學習6年了,不回去探望自己的母親嗎?吳起回答道,我離家前曾發下重誓,不取功名便不見母親,現在寸功未立,怎麼可以回家呢?曾參嘆道,身為人子,可以發誓不見別人,怎麼能不見母親呢?自此對吳起心懷厭惡。
棄母絕師:
過了不久,衛國有人帶信給吳起,說他的母親病故了。吳起聽後,仰頭朝天,大號三聲,隨後繼續去讀書了。曾參聽後大怒道,為人子,母親病故,不去守孝,就是忘本,水無本,就會幹涸,木無本,就會枯死,人無本,就會不得好死啊!從今天起,你就不再是我的徒弟了!於是兩人斷絕了師徒關係,永不相見。吳起離開曾參後,又去別的地方,學了三年兵法。
曾參
殺妻求將:
吳起學滿出師後,前去拜會魯國的「二把手」相國——公儀休,請求他給個一官半職。公儀休想考驗吳起的學識,便與他談論兵法,吳起侃侃而談,深得公儀休賞識。於是他便把吳起推薦給了魯穆公,任命為大夫。
當時齊國的相國田和謀劃奪權,又擔心相鄰的魯國出兵討伐,於是找了個藉口出兵攻打魯國。魯國國相公儀休聽到齊軍入侵,立刻進宮拜見魯穆公,向他推薦吳起挂帥。魯穆公雖然口上答應,卻遲遲不下詔令委任吳起為將。公儀休十分著急,第二次拜見魯穆公,穆公終於向相國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他知道吳起能擔當此任,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大夫的女兒,怕有這一層關係,吳起不肯全力為魯國打仗。
公儀休回府後,吳起早已在府中等候,見公儀休回來了,急忙問,現在齊軍已經兵臨城下,戰事一觸即發,大王找到良將了嗎,不是我自誇,如果讓我來帶兵,定教齊軍有來無回!公儀休無奈地說,我兩次向大王推薦你,但你娶了一個齊國的田姓女子為妻,大王為此而猶豫不決。吳起說,想要讓大王消除擔心,這有什麼難的?於是回到家中,將他的妻子田氏殺了。魯穆公聽後,十分震驚,對公儀休說,吳起殺死他的妻子來求我封他為將,實在是太殘忍了!真是蛇蠍心腸!公儀休說,吳起不愛妻子愛功名,如果你此時棄他不用,他就要投奔別的國家去了,於我國不利啊!穆公此時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下令讓吳起為大將軍,去抵抗齊軍。
公儀休
初露鋒芒:
統率齊軍的田和,聽聞穆公拜吳起為將,譏笑道,他是我們田家的女婿,好色無用之輩,懂什麼打仗呢?暗地卻還是不放心,派探子到吳起的軍營里打探,探子回報說,吳起和最下等的士兵席地而坐,在一起吃飯。田和又譏笑道,將軍有威嚴,士兵才畏懼而聽命於他,吳起這樣做,士兵怎麼會聽他指揮呢?
田和雖然輕視吳起,但還是派了張丑假稱願意講和,到吳起的軍中,進一步刺探軍情。吳起知道張丑的來意,便把營中精銳部隊隱藏起來,替換成老弱殘兵。吳起親自設宴招待,留了張丑在軍中三日,才送他回去。張丑剛走,吳起便調集隱藏的精銳部隊,分三路跟在張丑後面,以為奇兵。
張丑回去後,向田和報告說,吳起的士兵都是老弱病殘,毫無鬥志,田和聽後就放鬆了警惕。忽然,帳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魯兵突然殺到,齊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潰不成軍,田和倉皇而逃。
受賄惹禍:
田和擺脫魯軍的追擊後,責怪張丑誤事。張丑說,我哪裡知道他有詐啊。田和說,此人不可小覷,如果一直留在魯國,對齊國不利,我要派一個人去齊國暗地裡賄賂吳起,請他不要與齊國作對,你可以去嗎?張丑回答說,我願捨命前往,以將功補過。
於是,張丑帶著黃金千兩和兩個美女私下送給吳起,吳起貪財好色,收下賄賂,對張丑說,讓田相國放心,齊國不攻打魯國,魯國不會主動找齊國麻煩。張丑告辭而回,路上故意泄露賄賂吳起的事情。魯穆公聽後說,我早就知道吳起心懷叵測了!就想削去吳起的爵位,將他下獄治罪。吳起聽到消息,棄家一人逃往魏國。
效命魏國:
魏文侯聽聞吳起來了,立刻召見他問,我聽說你為魯國立下赫赫戰功,為什麼要來投奔我呢?吳起答道,魯侯聽信讒言,認為我受賄,要治我的罪,我只好來投奔您,我願為魏國赴湯蹈火,效犬馬之勞。魏文侯聽後很高興,拜吳起為西河守,抵禦秦國的侵犯。
吳起到了西河,加固城池,訓練兵士。與在魯國時一樣,他體恤士兵,深受士兵的愛戴。自吳起到任後,接連打退了秦國的幾次進攻,秦國自此不敢輕易來犯。魏國的邊疆出現了少有的安寧。
此時又趕上秦惠公去世,秦國為爭奪王位而發生了內亂。吳起趁秦國混亂,發兵攻秦,一下攻取了秦國五個城池。不過幾年之後,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繼位,拜田文為相國。吳起自恃入魏以來戰功顯赫,本以為自己應該當相國。見到田文為相,心裡很不舒服,屢次與田文起爭執。魏武侯聽說此事,擔心吳起日後報復,就另派人擔任西河守。吳起見魏武侯不再重用他,便來到楚國。
楚悼王
橫死楚國:
楚悼王熊疑很早就聽說吳起的威名,看到吳起來投奔自己,馬上拜吳起為相國。吳起感恩戴德,誓以助楚國富國強兵為己任,於是對楚王上奏道,楚國方圓數千里,軍隊百餘萬,實力在各諸侯之上,理應當盟主啊!然而楚國現在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地位,是因為沒有很好的養兵。養兵的方法是要給士兵足夠的軍餉,這樣士兵才會全心全力為國家效力。但是今日滿朝文武很多都是冗員,機構臃腫,只吃閒飯不幹事的人很多,原本該發給士兵的軍餉,都發給了這些人,士兵怎麼會為國家賣命呢?楚悼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按吳起的建議,裁汰冗員,勤練兵馬,楚國的實力大為增強,雄霸天下。
楚悼王死後,還沒有入殮,那些因吳起的建議而失去俸祿的王公大臣子弟趁喪作亂,追殺吳起。吳起自知以一人之力難敵眾人,慌忙背起悼王的屍體作掩護,轉身逃跑。眾人一起放箭射向吳起,結果吳起和悼王的屍體上都插滿了箭。吳起臨死前,拼著最後一口氣,憤怒地喊道,射死我不要緊,你們居然連大王都不放過,將來一定不得好死!說完,這位一代名將便氣絕身亡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