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詩偉
◆ 經歷
新竹北埔下街重新規劃設計----89年度文建會「美化公共環境計畫」主持人「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心點子創意構想」計畫主持人---90年度. 文建會
◆ 著 作
2001我們燦麗的世界-----新竹縣社區資源調查圖文集(新竹縣文化局)
曾於芝加哥大學修讀社會學,歸國後任職於中原大學、輔仁大學。民國八十二年,到北埔針對客家庄的現況進行深入了解,研究做完,他就此留下,成為「北埔人」。在北埔,舒詩偉既悠閒又忙碌,創立「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大隘社)」、「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
早年譯寫 《拉美地誌,魔幻行腳-解放軍、古柯鹼、社區總體營造》介紹了中南美洲國家左翼運動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實踐。創辦《青芽兒月刊》,致力推動台灣農村綠色產業,探討永續的可能。重要譯作為與許甘霖、蔡宜剛合譯之《行動者的歸來》。
「青芽兒」主編,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
「大隘社」總幹事。
從北埔大隘社至「青芽兒」 看見舒詩偉的豁達與純真
您在這裡
楊爵綺/地球公民基金會義工
2011 年 03 月 01 日 您在這裡首頁 » 地球公民通訊 第11期
人稱「阿偉」的舒詩偉,一貫低調、不強求的老子「無為」般作風,總教與他相處過的人印象深刻。深刻的不是慷慨激昂的演說氣勢、不是條理分明的演說內容;而是從他不慍不火的漫談中聽出他這一生的堅持、處事的睿智及內在的深厚。
這次講座的主題雖是訂為「誰的『專利權』」,但是即便事先討論過,阿偉還是習慣以「天外飛來一筆」的即興演出,以他時快時緩的語調毫無保留地將腦中豐富的知識、深刻的田調經驗與聽友分享。
講座開始,他當然還是以他「漫談故事般的偉式風格」,娓娓道出影響他極深的北埔經驗。與北埔結緣始於他的研究計畫,社會學背景的阿偉反而以人類學的田調方式進行他的研究,不知不覺也將感情放入北埔的土地,及當地客家人。「總不能做完研究就拍拍屁股走人吧!」一個來自高雄,身上流著豐沛情感的外地人,就這樣毅然決然留在一個客家村,開始他的新生活。與其說那段日子是在做研究,不如說是在「生活」來的恰當。
演講時漸漸抓到感覺的阿偉,言談間多了點肢體動作、多了點表情,也多了點享受的神采,相信聽者藉由他不時興奮的表情,突然的開懷笑聲,及自我的調侃,明白他在北埔的日子一定精采可及。他談及如何度過開始的「艱困」階段,「好友電療」是良方,也點醒他,不須再疑惑,他正在享受人生。在北埔獨自生活好段時日後,他也發現在地人除了對他的作息觀察仔細,其實已漸漸認同他的存在,也願意與他開始互動。
阿偉觀察到北埔是個自然、人文豐沛之地,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但夥伴在哪?於是乎,他與有共識的在地人一起創辦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一起推動環境、文化的教育活動。當他談及與農友們開會從毫無章法到照議事規則進行的趣事及推動地有聲有色「拒毒魚」的護溪運動,阿偉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因為從無到有,他以他的時間、精力、無比的耐心及開創力與諸多夥伴共同圓夢。
阿偉帶給他的夥伴是一份真實的同在感,不是空洞的書本知識可以比擬的,因為阿偉明白共事對象是一群有豐富生命經驗的人,不是一群成天坐在光鮮亮麗辦公室的白領階級,必須用對方法,自然大家就能以誠相待,且共同開展出無限可能。
許多人知道「舒詩偉」這號人物,是拜青芽兒之賜;而青芽兒的誕生也是從北埔的經驗而來。長時間待在客家農村,讓阿偉對保存農村文化及農業有更深的堅持,遂興起辦雜誌的念頭。當然,這份雜誌的出刊及內容也須符合創辦人的風格:低調、獨立,且具社會運動色彩。秉持不上架、不大肆宣傳的理念,也無積極募款的作為,雜誌也順利發行至今,沒缺卯糧或稿件過,對此,阿偉內心有著無限的感恩。
「青芽兒」沒有主流媒體的加持,也無出版業的通路宣傳,靠著小眾自發性的宣傳,及紮實的內容,隨著時間的累積,讀者已散布各地,以無形的網絡組織傳遞青芽理念:處處是青芽的希望工程。面對環境問題,或價值混亂的當代,多數心急的改革人士或許會帶著一點疑惑,以「期許」的態度,期盼阿偉可以更積極點宣傳「好理念」,好讓這個病入膏肓的社會快一點好轉。面對這樣的期待,相信一直在台灣、世界不同國度從事在地社會運動或社會觀察的阿偉應是以從容姿態面對,因為多年的實作經驗及對世界各地的細膩觀察,阿偉應已形成一套對應的「改革價值」。
演講結束,筆者將中場買來剩下的啤酒交給阿偉請他帶回,他還是一貫的謙和,以「書包難以負重」的理由一再婉拒,最後,還是抵不過筆者「誠懇」的請求,他小心的放入行囊中。一場的演講,聽者不只吸收到廣博的知識,及豐富的實作經驗,更是看見一位身經百戰的社運前輩那「輕輕的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豁達及純真。他的夢還很多,相信未來會在他的故鄉--高雄繼續耕耘他內心那一畝夢田!阿偉,加油!
2003年,台灣正式成為WTO的會員,這個事實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一則新聞,而對本來就在台灣整體發展過程中跛腳前行的農業來說,卻是很大的衝擊。加入WTO意味著台灣政府必須調降關稅、並減少對農業的補貼,這會使台灣小農失去與他國大量生產低價農產品相競爭的能力,農村與農業的圖像也將出現劇烈變動。
人稱:阿偉的舒詩偉老師,就在這樣的契機下成立了”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創辦了《青芽兒》刊物。台灣過去數十年來,將農業作為培植工業成長與經濟發展的養分,加上外國一些政府與商業勢力所推出的”糧食援助”與強迫”糧食進口”,結果之一就是台灣失去了糧食自主能力,必須依賴大量的進口農產品。但在這幾年的台灣,農業議題的相關論述漸趨多樣化,農糧、土地、環境意識也逐漸抬頭,一些以書寫作為社會實踐的雜誌功不可沒,《青芽兒》正是其中之一。
阿偉在2003年以一己之力創辦了這本刊物。他在創刊號的序言裡這麼說:「能否藉著全球化的契機,我們不願自求多福,而是能主動的共同的來開創社會永續發展的新局面?」
阿偉認為,當時台灣農業、農村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臨一個新的轉型階段。農民與民眾必須在圖像尚未明朗、但形勢大致底定的狀況下,摸索出路。他同時也看到台灣各處的小農,正在以各種方式為台灣農業的未來努力著。如何能讓這些努力,能有一個被看到與相互討論的平台?秉持著「我們不相信摸不出一條同時有利於農友、地方環境與產業的永續道路」的理念,《青芽兒》至今,已發行了九年。
這是一份以「三農」為出發點的刊物。各地農友與關心土地的人,以小農故事串起了《青芽兒》的主幹;這在每期的〈在地耕耘〉、〈另種想法〉、〈處處青芽〉主題中都可以看到。有的故事以農產品為主角,有的故事是農友個人的生命經驗;這些故事都與台灣的農村、土地緊密相依。同時《青芽兒》也不忘吸取國外各種新的做法,作為台灣「三農」成長的養分;在每期的〈放眼國際〉主題中,都可以看到許多國外新的想法與實踐。至於國內外當紅的農糧議題,也常以專題報導的形式散見於各期。
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樣一份紮實的雙月刊,從創刊至今皆由兩到三位的核心團隊來處理編輯、徵稿、校稿、美編排版、送印等所有環節。在贊助戶的贊助資金未必穩定的情況下,阿偉仍舊持續出刊,每期的撰稿人也都義務寫稿。這並不是一份賺錢的刊物,所以我們可以肯定:這苗青芽之所以成長,定是一群熱愛台灣土地的人,以純粹的熱情與行動在持續的澆灌。
有時候改變,只要一個念頭,一個動作,一個願意開始了解的契機:歡迎來彎腰市集走走,這裡有許多故事,不只寫在紙上,也有農友親自分享,更有剛從土裡採來的熱騰騰農產品。也許您會開始期待下一次彎腰市集、下一期《青芽兒》的出刊,以及下一個參與改變的機會。
特別推薦
支持《青芽兒》雙月刊,一年1,000元(可多、可少),就可以成為贊助戶!另外也歡迎賜稿給《青芽兒》。
洽舒詩偉:away1103@ms25.hinet.net
攤位小檔案
主持人:舒詩偉/義務美編:羅吟軒/攤位負責人:林憶芳
聯絡:away1103@ms25.hinet.net 舒詩偉
備註:贊助《青芽兒》專門帳戶:郵政劃撥帳號:42257053。戶名:舒詩偉。
文字撰寫:蕭喬薇
召募【青芽兒】雙月刊訂戶
09:08 am on 二月 27th 2008 孟凱
編按:昨天陶蕃瀛老師來電提到【青芽兒】,舒詩偉(【青芽兒】主編)上個月也遠從北埔來市集,這提醒我推薦朋友們閱讀【青芽兒】,於是到阿偉的青芽兒網站摘錄一篇短文.
新竹朋友:我推薦各位到竹北的草葉集概念書店訂閱青芽兒,草葉集值得您去多認識.我上星期四和家豪到新竹做產地拜訪,特地到草葉集和主人的OnlyLee聊有關於農民市集,覺得草葉集環境散發出穩定、祥和讓心都暖了起來。
「以書上的資訊為美好生活實踐的開始」草葉集概念書店的書籍中的各項資訊是人們對食物與農業、食物與藝術和文化之間的連結者。讓書成為媒介,將有機的概念落實到生活之中,他們的餐與飲料甜點等也不錯耶,我也看到美濃的地瓜在草葉集可以買的到.
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
另外我在台灣百合工作室也看到召募青芽兒訂閱文章,也轉載在此:
作者:台灣百合工作室
「青芽兒」是一本怎樣的刊物?套用主編阿偉大哥在18期「青芽兒絮語」的一句話:「為綠色農業、永續鄉村找出各種新的可能。」
為什麼要發出這封信呢?因為希望找到更多的朋友來訂閱和支持。
「青芽兒」在第一年(第1~6期)有申請補助,但是也因此有許多的限制;第二、三年(第7~18期)則是依靠捐款和訂戶,但是還是不足支出。因此,經過阿偉大哥的同意,我們決定發出這封信來召募第四年(第19~24期)的「青芽兒」訂戶。附上第8~18期的文章目錄給您參考,若您感興趣,想要看看這雜誌,請e-mail:lis.99@yahoo.com.tw 告知收件人姓名、地址,我們會郵寄一本給您試閱。
您可以將這封e-mail轉寄給您的親朋好友,也可以成為「青芽兒」的訂戶、贊助者、支持者。我們相信,綠色農業不只是農人的事,因為這些稻米、蔬菜、水果也是大家每天在吃的呀!
image
文:舒詩偉
「青芽兒」已經四歲了!
如果說: 「青芽兒」是塊畝地,那麼的確是有許多朋友在這片田地上,應是不灑農藥、化肥的,而且也應算是自在的在耕耘著:邀搞、投稿、贊助、推廣……在大家有形無形的協力下,每一期的出刊,就像每一作的收成。而且收成的作物,不只自己使用,還會與更多朋友分享。「青芽兒」,是這樣在運轉的。
如果沒有在台灣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三農」方面的努力,「青芽兒」是出不來的。一篇篇的文章,不可能無中生有;一定是先有事蹟、有故事,才可轉為文字,化成文章。
在「青芽兒」即將邁入的第五個年頭中,除了繼續發刊等之外,應該還會做兩件事:
1. 把相關議題的文章,陸續集結成冊。
2. 重新架設「青芽兒」的網站,定期更新。
「青芽兒」需要大家持續的呵護、指教與支持。
徵求:
1. 基本協力贊助訂戶:六期「青芽兒」,每年新台幣一千元,及其他活動參與。
2. 名譽贊助訂戶:金額不限
3. 稿件/照片……
如您願意贊助
請到郵局劃撥 (帳號)19407224 ※ 戶名:舒詩偉
(本文節錄於第24期 「青芽兒」雜誌 編者舒詩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