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經抗病毒藥物(傳統活性帶狀疱疹疫苗保護力較持久)及止痛藥治療-一般民眾常誤以為手部的汗疱疹,也是帶狀疱疹的一種,但並非如此,俗稱的汗疱疹是濕疹的一種,跟病毒並無關係+免疫力低下擔心帶狀疱疹上身 施打疫苗遠離後遺症  https://bit.ly/3B6xKnk


在佳里忠仁里關懷據點內有一位90歲的阿嬤,她除了體力真好,還有一項很厲害的才能就是斬皮蛇;雖然現在民眾若生皮蛇,就會趕緊去看皮膚科,但在早期,斬皮蛇卻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療法,只是現今少見,現在就來帶您來看。YouTube高畫質版 https://youtu.be/V5I0dHYsBoA


大約有 7 成的人都曾經感染皰疹病毒,因此控制不發病,就是預防失智重要的舉措-日常生活中,疱疹類的病毒感染所產生的疾病多達數十種以上,但因為症狀輕微,不易有水泡產生,而且不必治療自己就會好,所以許多人甚至被感染了都沒有察覺。據統計,大約 7 成的人都曾被感染,只是沒有發現。避免免疫力降低-皰疹病毒發作,身體要提醒你的是:多休息、睡好、睡飽! https://is.gd/cWTfVa


醫藥 | 帶狀疱疹何時發作?免疫力降低是關鍵
╱李樹人、邱宜君、楊雅棠 2020年02月02日 06:00
熬夜有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讓帶狀疱疹纏身。(本報資料照片)
熬夜有可能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讓帶狀疱疹纏身。(本報資料照片)
老一輩的人常認為,長了皮蛇,最怕病灶擴大延伸,一旦在身體圍繞一圈,恐凶多吉少。果真如此嗎?
台灣高雄榮總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俗稱「皮蛇」、「風蛇」、「腰纏蛇」,光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疾病相當恐怖險惡,令人畏懼。
●水痘病毒再活化 沿神經節生長
以往醫療水準較差,不瞭解帶狀疱疹成因,又缺乏抗病毒藥物,一旦長了皮蛇,神經抽痛,確實痛苦。至於皮蛇長了一圈,人就會死亡?周明岳指出,這是鄉野傳說,以前或許有人得了皮蛇,身體虛弱,病灶蔓延,最後死於其他合併症,但現在抗病毒藥物進步,只要確診後,立即用藥,就能大幅減輕疼痛及日後神經抽痛機率。
帶狀疱疹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度活化的表現。第一次感染時,引發水痘,痊癒之後,病毒並未消失,而是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如果身體免疫力變差,病毒再度活化、增生,就會引發帶狀疱疹。
特別的是,病毒隨著感覺神經蔓延至皮膚表面,大部分出現在胸部、腰部、大腿等部位,順著神經節分布狀況而擴散。
●初期皮膚無異狀 常難以確診
周明岳表示,帶狀疱疹一開始發作時皮膚毫無症狀,但神經刺痛相當不舒服。如果長在腰部,腰痠背痛,長在胸部,同樣劇痛,合併灼熱感,身體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但外表並無異狀。因此不少患者還被另一半奚落,認為無病呻吟,假裝生病。
俗話說,「最後看診的醫師最厲害」,周明岳認為,皮蛇病程發展就相當符合這句俗語。如果病灶長在胸部、臀部,病情相對較輕微;如果是在眼窩、耳朵、生殖器等部位,則可能引發嚴重後遺症,不可不慎。例如,引發結膜炎、角膜炎,甚至導致失明,部分患者聽力受損,或是顏面神經麻痺。
●疹長在哪裡 純粹機率問題
至於皮蛇病灶位置為何會不一樣?周明岳說,「這純粹是運氣、機率。」剛好長在眼窩、耳朵的比率並不高,加上抗病毒藥物精進,因此,平均治療半個月後,大部分患者就能恢復正常。皮蛇患者大多體虛、免疫力較差,生病期間應該好好靜養休息,盡量不要外出。
周明岳指出,許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會長皮蛇,其實門診收治不少年輕皮蛇患者,有大學生為了期末考趕報告而連續熬夜,以致免疫力變差,皮蛇上身。
但因體力好、本錢夠,年輕皮蛇患者的病程明顯較短,來得快,好得也很快,且日後神經痛機率也明顯低於中老年人。但值得注意的是,長過皮蛇,並不會終身免疫,只要身體疲累,免疫力低下,仍可能復發。
●接連感染 留意癌症或免疫疾病
台灣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許仲瑤也提醒,若不到40歲忽然得到帶狀疱疹,或是感冒結束後接著發生帶狀疱疹,一個感染接著一個,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尋常,要小心可能有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詳細檢查。
-----帶狀疱疹病程
●發作初期
身體單側靠近胸椎或腰椎部位出現刺痛、痠麻或灼熱感。也可能出現倦怠、頭痛、發燒等感冒症狀。
●2-3天後
皮膚出現紅疹,並進展為水泡。待水泡化膿後,逐漸結痂剝落。
多數會自行痊癒,但長在眼窩、頭部、耳朵、生殖器等重要器官附近風險較高。
有些人會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甚至持續數月、數年,期間產生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
-----生活照護
●水泡破掉怎麼辦?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指出,由於帶狀疱疹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建議家屬協助擦藥、清潔患部,如果水泡還沒破掉,可用溫清水洗澡,輕輕擦乾患部即可。如水泡破掉,則可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塗抹藥膏,避免碰到水,減少感染機率。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通常只要不用力壓,水泡不太會破掉,建議可用紗布稍微覆蓋,或使用痱子水,有收斂水泡的效果。若水泡很大,可請醫師在診間使用針頭將水泡吸乾,避免弄破水泡,造成續發性的感染。
●飲食有沒有禁忌?
在飲食上,病友應少吃容易發汗的辛辣食物,避免因為流汗導致皮疹水泡刺癢或紅腫。至於可不可以吃蛋?有一說,蛇愛吃蛋,罹病時吃蛋,會讓皮蛇變大,對此蔡呈芳表示,這是無稽之談,沒有必要減少蛋白質攝取。
 


控制「壓力」蕁麻疹能大幅改善 - 大紀元
epochtimes.com ·2019年3月13日
更新:2019-03-13 1:49 AM    標籤:標籤: 蕁麻疹,蕁麻疹治療,壓力,情緒,皮膚
婦產科醫師泰麗來到我的診間,她因為出現蕁麻疹症狀已經幾個月了。我跟她交談過後,詳細記錄了她過往的病史,也對她的病情做了些觀察。
不過,在開始進行診斷測驗之前,我注意到在她的生活中,最近接二連三地出現了充滿壓力的事 - 她在工作評鑑上僅獲得中等評價,她男友對他們的關係表示有所疑慮,她而第一次出現蕁麻疹的時間與幾乎與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不謀而合。
我建議她去向我的同事邦霓尋求治療,邦霓是極為優秀的精神科醫師,精通各種身心治療法,從正念訓練到舞蹈治療,瑜伽,認知行為治療都很擅長。
泰麗同意去找邦霓。邦霓向她介紹了一系列自助治療的可能性,其中,泰麗特別喜歡每天有氧運動加上每週一次瑜伽的作法,加上邦霓所開立的處方抗組織藥物。
幾個星期後,泰麗蕁麻疹的嚴重程度和發作頻率已經大幅改善;經過六個星期,蕁麻疹就已經不再出現了。
我了解這種非藥物的干預法不適合所有病況,甚至也不適合大多數狀況。而且當這個方法確實有效時,並不總是會輕易且快速地完全解決症狀。
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這個例子能讓你明白,好有些發在皮膚上的疾病,其實可能是心理因素所引起。而我也要藉此說明,我們之所以能對這種疾病有所了解,且在其治療方法逐步進展,部分要感謝結合了許多身心概念的新興神經免疫學。
壓力柯林斯影響皮膚狀態,甚至引起皮膚病
事實上,看出想情緒狀態對皮膚有多大的影響,並非難事你只要想想:「?我什麼時候會臉紅究竟在皮膚底下發生了什麼事,才會產生這種變化」就會知道了。
或者相反地,你可以想想「新生兒出生後立刻與母親皮膚接觸時,對其會情緒有明顯的影響,且引起體內化學物質釋放」這個案例。
生理學和心理學一直都會相互交叉影響。由於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對於像泰麗這樣的人來說,持續不斷的高壓似乎與她的皮膚病況突然發作大有關聯。
情緒也會對我們產生絕對的影響。在手術前一個月內表現出相對中等程度的壓力感的患者,血液中會呈現較高的介白素-1檢查值,這是一種參與「壓力反應」的免疫系統化學物質。
心理皮膚學:探索皮膚病的新療法
相對較新的「心理皮膚學」領域就探索了這種壓力與各種皮膚免疫反應(受體和化學傳訊者的神經免疫通訊)所產生的交叉作用,以及它們會如何干擾或提升皮膚之正常功能。
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希望利用他們的發現來鑑定更新的療法,以補充和改善現有的療法。例如,取代現行所使用的抗過敏消炎藥或局部藥物。我對於這類補充,替代方案充滿希望,而且認為它們讓人們所能使用的工具有了很大的擴展。
我們一直在關注能改善和加速舒緩「生理與心理,情緒變化」的方法。雖然蕁麻疹,濕疹和其他疾病可能會讓人筋疲力盡,但身為醫生,我們也想要感覺在這些治療中好像還有其他媒介;我們不想總是只能去找尋對的藥物。
皮膚與人體的「中樞壓力」反應系統一起合作,它們會管理一系列被嚴密控管的賀爾蒙和準備好要釋放的物質,引發一輪行動,並造成許多發炎的皮膚疾病。
心理皮膚學了解了身心關聯,且讓我們知道可以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幫助改善或減輕與過敏相關的症狀。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神經免疫機制如何對過敏產生影響,或者是否會有影響。
他們探索壓力如何導致皮膚受到神經的過度刺激,造成神經肽(神經肽,化學傳訊者,在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中結合的受體)之釋放,引起肥大細胞活化,接著組織胺開始釋放,就會出現很多皮膚病都有的瘙癢特徵。
我誠心地希望我們最終對此能得到充分理解,好給予患者更好的治療,尤其是那些無法找出病因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和多年來遭受過敏折磨的病患。許多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心理社會和情緒觸發因素是如何影響複雜的神經與賀爾蒙路徑,讓皮膚病況更嚴重或引發諸如蕁麻疹,皮膚潮紅,濕疹等等皮膚狀況。
醫學院裡,年輕醫師在胚胎學中,學習到「大腦和皮膚發育,在非常初期時就已連結在一起,而且皮膚和神經都是來自胚胎的同一層」我們的皮膚是活的;神經讓我們感覺到有東西碰觸皮膚。人體自身的發展即暗示了腦與皮膚的連結。腦和身體是連結在一起的,我們需要對此更加了解。
病人減輕壓力和焦慮改善了濕疹和氣喘
在我的執業生涯中,看過太多像泰麗這種讓人筋疲力盡的案例,她的狀況絕對不是特例。
彼得是紐約一所地區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生,他一直深受濕疹所苦,到了學期中又更加惡化。他向心理學家尋求幫助,同時持續處理他的皮膚病,包含使用保濕霜,處方潤膚劑,局部類固醇乳霜等,希望能藉以減輕濕疹 - 這些作法幫助彼得稍微回复正常。
安娜是一名醫學院預科生,她也受到學校壓力很大影響;即將到來的期中考將她的氣喘從可控制狀態,變成會讓她衰弱到連日常規律運動都得暫停的程度她與治療師一起進行「減輕焦慮」的活動,這幫助她控制自己的痛苦,讓她在幾個星期內達成對呼吸道症狀幾近完美的控制。
我在幾年前撰寫了兩篇關於「焦慮對氣喘之影響」的論文。在我的診療中,有時會使用一個自陳式的「焦慮評分系統」,這個系統也發揮了驚人的助益。
身為一名過敏偵探,如果我懂得蒐集患者資料來推斷時常難以捉摸的病況起因,為什麼不連同他們的想法和情緒一起蒐集呢?這些想法和情緒其實夠強大,也強烈到足以影響患者的睡眠模式,食慾,腦袋清晰度,反擊能力。事實上,人體因此釋放了許多化學物質。
如果現在我所處理的多數疾病都是多重因素引起,那麼「心靈」這個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單位,有時不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嗎?


針眼熱敷、冰敷哪個好?謹記6原則防復發! | 專題報導 | 眼科 | 健康新知 | 華人健康網 - https://goo.gl/8TJGK7


 2017-09-28_200028  


direct

17歲的他背痛難耐 誤為坐姿不良竟是「皮蛇」纏身
By 三立新聞網, www.setn.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有一名17歲高中生,這幾天突然覺得背部疼痛,以為是自己長時間念書坐姿不良造成,不以為意,這兩天又摸到背上有許多疹子,且背痛情況加劇,趕緊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感染了帶狀疱疹,也就是常聽到的「皮蛇」上身。
▲醫師曾興隆說,「皮蛇」感染初期,在皮膚還未出現疹子前,可能會產生疼痛感,之後出現紅疹,進而形成一群水泡。(圖/書田提供)
收治病例的書田診所皮膚科副院長曾興隆表示,經進一步問診得知,患者班上有幾位同學也有出現過不明疼痛,長疹子的情況。他說明,帶狀疱疹是一種病毒感染,經飛沫或直接接觸而傳染,一般人以為要得過水痘才會罹患帶狀疱疹,但其實不然。
曾興隆表示,水痘和帶狀疱疹都是由同一種病毒感染,在第一次感染時造成的小水泡也就是水痘,水痘痊癒後病毒便會潛伏在神經節內;帶狀疱疹就是這些病毒長期潛伏在體內,當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時,病毒便會活化增殖而形成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非老年人專利,年輕人也可能中標。曾興隆說,帶狀疱疹除了好發於60至70歲年長者之外,年輕人、中壯年也可能發生,特別是在免疫系統低下、壓力大,精神緊張的情況下容易引發帶狀疱疹,常見於學生熬夜k書、趕作業,或是上班族加班、作息不正常等等,在某段時間壓力增加又缺乏休息,使得病毒蠢蠢欲動,當抵抗力下降時,病毒就會活化成以帶狀疱疹的形式發作出來。
曾興隆指出,帶狀疱疹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常出現在胸、頸部、腰部、臉部眼周區域等。感染初期,在皮膚尚未出現疹子之前,可能會產生疼痛感,之後出現紅疹,進而形成一群水泡,而這些水泡會以延著身體某一側的神經節來分佈。水泡會逐漸轉膿並結痂,形成水泡的同時會感到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異。
該如何治療?曾興隆說,目前有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抑制病毒並有助於縮短病程,配合藥膏以防止水泡破裂引起細菌感染。因此在發生初期就應儘早治療,期望能降低併發症「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特別對於長在眼周的帶狀疱疹應更加注意,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曾興隆提醒,預防帶狀疱疹,在日常生活上注意飲食均衡,充足睡眠,不要熬夜,並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提升自我的免疫力,目前也有帶狀疱疹的疫苗,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注射。
▲醫師曾興隆提醒,帶狀疱疹非老人專利,年輕人也可能中標,特別容易在免疫力低時發生。(圖/書田提供)


 

台南/「皮蛇」纏身恐發嚴重併發症 藥師建議「接種疫苗」預防
www.times-bignews.com查看原始檔
【今日大話新聞/記者 劉曜銘/臺南採訪報導】
「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shingles)又稱皮蛇。原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罹患水痘痊癒後,少量病毒潛伏於感覺神經背根神經節。在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被活化,多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高達九成五曾得過水痘,可能在抵抗力微弱時出現帶狀疱疹,建議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以預防發作。
▲ 郭綜合醫院藥劑科臨床藥師 蔡佩芳。(記者 劉曜銘/攝)
根據健保資料庫資料顯示,「帶狀疱疹」好發疾病,其中包括:腎臟移植、腹膜透析、全身性紅斑狼瘡、血液透析、淋巴瘤及白血病、糖尿病;近親中有非因疾病就產生帶狀疱疹,其他家屬也容易產生。美國FDA估計,每年大約有96人死亡,與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直接相關。
郭綜合醫院藥劑科臨床藥師蔡佩芳表示,美國研究指出,每年約有100萬人患有帶狀疱疹。其中,60歲以上成人的發病風險較年輕者高8-10倍。免疫力機能較差者(如:愛滋病、癌症、骨髓或器官移植、自體免疫異常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等)、心理精神壓力大或嚴重外傷等併發免疫異常也是發病的因素。其中則有10%~15%的病患會併發疱疹後神經痛。
蔡佩芳藥師指出,最有效降低帶狀疱疹發生的方法就是施打疫苗。帶狀疱疹疫苗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強度(potency)為水痘疫苗的14倍,藉由疫苗提高對帶狀疱疹病毒(VZV)特異性免疫力,預防帶狀疱疹及併發症發生。研究證實疫苗具有11年的保護力,且不需再次接種。可同時與流感疫苗在不同部位一起接種。衛福部疾病管制署:50歲(含)以上未曾承接種者,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建議50歲以上成年人應接種1劑活性減毒帶狀疱疹疫苗,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生率及疱疹後神經痛。
民眾若罹患帶狀皰疹不用太過恐懼,輕微者只要多休息或服用醫師處方止痛劑即可,但較嚴重病患就必須積極治療、按時服藥,抑制病毒繁殖,若出現位置在臉部,還要與眼科醫師共同會診,避免視神經受到侵擾、傷害而面臨失明危險。
郭綜合醫院提醒,由於帶狀皰疹疫苗屬於活毒疫苗,因此在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病人,不建議施打此疫苗。例如:有B、C型肝炎且正持續接受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治療者,若要施打,必須停藥,影響很大,因此須跟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此外,免疫功能異常的特殊族群也不適合施打,例如愛滋病患者就不建議施打。而癌症患者如果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必須先停藥14天,在注射疫苗後,也必須停藥1個月。
一般人則是在急性疾病、發燒、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不適合打疫苗。至於施打帶狀皰疹疫苗的副作用,以注射部位疼痛為主,施打的年紀越輕者,疼痛的現象越明顯。另有少部分的人則可能出現全身性頭痛、輕度發燒等,但多半能於1、2天內恢復,不必太過擔憂;由於帶狀皰疹疫苗目前屬「自費」疫苗,一劑價格約為6000元以上不等,民眾可依照個人的年齡、經濟情況、以及身體健康情形等條件評估風險,再決定評估是否施打。


 

50歲以上 可施打帶狀皰疹疫苗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6 15:07中央社 台北26日電
50歲以上的民眾可自費施打帶狀皰疹疫苗洗手。聯合報系資料照
50歲以上的民眾可自費施打帶狀皰疹疫苗洗手。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台灣,約100人當中,至少有30人罹患帶狀皰疹,醫師指出,邁向高齡化社會,復發機率也增加,建議50歲以上民眾施打疫苗,一勞永逸。
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幾乎每人小時候都發過水痘,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內伺機而動,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會讓病毒活化,以帶狀皰疹形式發病,年齡層愈高、發作機率愈高。
許智恭說,通常帶狀皰疹發作過後,身體對該種病毒的抵抗力提升,「加上以前的人一生壽命沒那麼長,不太會復發。」不過,現在邁向高齡化社會,「發病後,過了幾十年,很難說抵抗力還在不在。」許智恭舉例,若一個人50歲發病,很可能80歲會再復發。
許智恭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可自費施打帶狀皰疹疫苗,該疫苗的病毒量是水痘疫苗的14倍,用意在誘發免疫系統加強,否則發病後,必須掌握黃金72小時投以抗病毒藥物,「不然年齡愈大,罹患神經痛等後遺症機率也愈高。」
健保目前針對抗病毒藥物是「有條件給付」,許智恭說,若帶狀皰疹長在眼睛、頭部、生殖器周圍,有失明、中風或影響大小便功能,健保才給付,若長在手、胸、腰等,必須自費,一個療程約6天。
許智恭也表示,在門診常看到民眾自費購買藥膏揉擦,「藥膏效果很差,是徒勞無功的,還是口服最好。」至於坊間的「斬蛇」,許智恭說,真正有效的還是要靠醫學上給予抗病毒藥,斬蛇可作為心理安慰。


 

HSV1HSV process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
游懿聖 醫師
當一位患者,推開診間的門,還沒坐下來,皮膚科醫師可以一眼就看出來的病,其實並不少。
除了長在臉上的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老人斑、酒糟之外,有一種皮膚病,很教人討厭,沒睡好、心裡煩、太操勞、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的時候,它就會跑出來,而且喜歡長在嘴唇附近,讓人一眼就看到,那就是:唇皰疹。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
唇皰疹的病程很有特色,起初可能只是嘴唇一小部分(好發在嘴唇邊緣)發紅,同時輕微腫脹,之後就會看到好幾顆聚在一起的小水泡,水泡破掉形成潰瘍,乾掉的水泡皮則會變成硬硬的、暗紅色的痂皮,最後痂皮脫落,皮膚癒合,留下淡紅色的疤痕
皰疹?我又沒亂搞,怎麼會得皰疹?
大部分人,聽到皰疹這個名詞,不由自主的就會把它跟性病連在一起,其實它可以是性病的一種,也可以不是。
怎麼會這麼模稜兩可呢?讓我解釋給你聽:
唇泡疹是一種HSV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的感染,HSV又分為兩種,一種叫做HSV1,一種叫做HSV2,很好記吧!
HSV1通常感染在顏面嘴唇黏膜,HSV2則通常感染在生殖器黏膜;不過隨著性行為社會多樣化,HSV1也可以感染在生殖器周圍,HSV2感染在顏面也不無可能。 
皰疹是經由直接接觸感染,接觸到有病灶的皮膚之後,就可能造成皰疹感染;好發在顏面的HSV1,大多在兒童時期就感染到了,而好發在生殖器周圍的HSV2,大部分是在青春期過後才得到。
以首次發生、又長在生殖器周圍的HSV2感染,有可能是經由性行為、直接接觸而感染;而首次發生,長在顏面部位的HSV1,則不會認為是性病
你說的我都沒有!不論嘴巴或生殖器,我都沒有接觸到可疑的病灶,為什麼還會得皰疹?
皰疹這個病毒很特殊,首次感染的時候,可以沒有症狀,也可以發展成口齦炎(嬰兒、學齡前的幼兒常見)。
大部分的成人,體內都驗的到HSV1的病毒,他們絕大多數,是在兒童時期就感染到HSV1了。
之後病毒並不是就被清除了,而是進入潛伏期(latent phase),這個潛伏期,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一輩子!
潛伏在神經結裡的皰疹病毒,會把自己縮成小小一圈DNA,躲在人體細胞核裡,不複製,因此也不容易被我們的免疫細胞發現;一直到某一天,它接受到訊號,才會突然醒過來,啟動複製DNA的機轉,讓人體細胞開始複製病毒,因而造成臨床上的皮疹、發炎
所以臨床上看到唇皰疹的患者,通常都是在病毒活化的時期,才發現原來自己得了皰疹,距離首次感染的時間,可能都過了十幾年了,自然會回想不出第一次被感染的時機。
已經得過唇皰疹,還會再發作嗎?
會!而且不光是唇皰疹HSV1,生殖器周圍的皰疹HSV2,再發的頻率、症狀,都會比唇皰疹HSV1來的厲害且嚴重
然而,大部分的患者,是會在一段期間比較密集的發作,之後發作的頻率就會減少。
為什麼皰疹會一再發作?
這個要從皰疹病毒的行為說起:皰疹病毒感染人體,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次感染、潛伏期、活化期。
首次感染,皰疹病毒會在口咽部的上皮細胞繁殖,表現在外,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症狀。有症狀的大多是口齦炎,在少數免疫力低下的孩童身上,也可能併發成皰疹性角膜炎、皰疹性腦炎。
首次感染後,皰疹病毒會沿著感覺神經纖維反向逆行,抵達神經結裡的細胞核,然後開始潛伏;顏面部分躲在三岔神經結、生殖器部位則躲在薦部神經結。這時候的病毒,趴的很低,就怕被免疫細胞發現。
等到有一天,病毒發現周遭的環境適合了,它就會下行到周邊的感覺神經,來到起初感染的入口附近,啟動病毒複製機制,造成臨床上的黏膜紅腫、水泡、潰瘍,這就是皰疹病毒的活化期。
甚麼情況下,皰疹會再次發作?
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就是壓力!除此之外,感冒、身體狀況差、睡眠不足、小外傷、日曬、嘴唇乾裂、女性生理期、甚至季節的轉換,都被發現與皰疹病毒的活化有關。
簡單說,就是免疫力比較差的時候,就容易讓躲在體內的皰疹病毒活化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愛美人士常在臉上進行的化學性換膚,或是雷射,特別是燒灼性雷射,都有可能引發唇皰疹活化。所以,有唇皰疹感染過的患者,要進行臉部的治療之前,請特別提醒醫師,提早預防,避免唇皰疹在美容治療過後發作,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免疫力差才會讓皰疹活化,那我需不需要加強運動、提升免疫力?
嗯~免疫力就像愛情一樣,可以努力,但是無法強求。
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規律的作息、適度的運動,確實會讓免疫力提升,然而,在這裡要提醒大家:
千萬不要在皰疹病毒發作的當下,特意的加強運動,或為了放鬆心情,而安排長途旅行。
皰疹病毒發作,身體要提醒你的是:多休息!睡好、睡飽,讓皰疹發作快快過去就好,其餘的,等這次皰疹好了再說。
有沒有什麼東西不能吃?
如果有人統計,門診病患詢問十大金句,這句話應該會榮登榜首!
唇皰疹是嘴唇的黏膜發炎,所以我都會建議患者,太鹹太辣的、刺激的、辣的不要吃,免得刺激黏膜,讓症狀惡化。
除此之外,奶、蛋、魚、肉、豆、蔬菜、水果、五穀類,只要不會過敏的,通通可以吃。
均衡的營養、充分的休息,是讓皰疹快點好的不二法門。
我長了皰疹,會傳染給別人嗎?
會!皰疹是直接接觸皮膚傳染的,所以正在活化期、看的見的皮膚病灶,是會因為接觸到病灶,就直接傳染。
可怕的是,就算是沒有臨床病灶的皮膚,也就是外觀看起來沒有症狀,卻曾經感染過泡疹的人,病毒也會少量的傳播,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多數人,回想不起來是在哪裡、被誰傳染到的。
皰疹好治療嗎?
還好,皰疹雖然頑強,但卻很好治療。
唇皰疹的自然病程約五到十五天,如果可以在症狀剛出現,皮膚只有局部脹脹、紅紅的感覺時,趕快塗抹抗病毒藥膏(Acyclovir cream),通常可以把病程縮短到一至兩天。
長在生殖器周圍的HSV2皰疹感染,則通常需要吃到口服的抗病毒藥物(Acyclovir, Famciclovir, Valciclovir),才能讓病灶得到有效的控制。
聽說有一種皰疹,也會長水泡,而且水泡繞身體一圈,人就會死,是真的嗎?
一種皰疹,叫做帶狀皰疹,就是閩南話說的「皮蛇」,民間傳說,皮蛇繞身體一周就會死,這其實是錯誤的迷思。
帶狀皰疹跟唇皰疹的病程很像,只是帶狀皰疹的病源:Varicella Zoster Virus比HSV要兇惡的多,所以不論是初次感染、後續活化,都會造成更明顯的臨床症狀。
帶狀皰疹的活化,通常只會繞身體半圈,不會繞整圈。
只有在免疫力很差的病人,像是化療中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後吃抗排斥藥的患者、後天免疫不全症的患者,才有可能引起瀰漫性的帶狀皰疹感染,造成生命危險。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癢到受不了的蕁麻疹
游懿聖 醫師
「我已經癢了兩個星期了!一到晚上,就一直抓一直抓,整晚幾乎都沒睡!」
「我吃了藥就不癢,可是藥效一過,又開始癢,怎麼會這樣?」
「我需不需要去抽血驗過敏原?」
這幾天的門診,看到好多黑眼圈的患者,然而他們並不是因為黑眼圈來求診,而是因為蕁麻疹發作,睡不好,導致黑眼圈跑出來。他們普遍的症狀就是:
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
這種在二十四小時內,時好時壞,好的時候消失無蹤,時間到了就又發作的皮膚癢,叫做蕁麻疹。
蕁麻疹?跟麻疹有關係嗎?
非也!非也!蕁麻疹,英文叫做Urticaria,是一種全身的過敏;麻疹則是病毒感染,蕁麻疹雖然名叫麻疹,卻跟麻疹一點關係也沒有(就像長頸鹿美語,並不是長頸鹿在教美語)。
急性蕁麻疹的發生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吃入、或吸入某種東西,導致身體引發過敏反應,造成全身的皮膚紅、腫、癢。這種過敏,會隨著身體的代謝機能,慢慢被排除;然而,大部分的患者,在蕁麻疹發作的時候,是因為整晚抓癢沒辦法睡,症狀太不舒服,而就醫治療。
我又沒吃甚麼?怎麼會過敏呢?
患者們大多很在意蕁麻疹誘發的原因,都會試著在診間一直拼命回想,到底是吃了甚麼,才會讓他們全身過敏。其實,在發皮疹的前24小時吃到的東西,都有可能誘發蕁麻疹;會誘發過敏的東西,數量不用多,一點點就足以引發全身過敏。
當他們在診間百思不得其解,絞盡腦汁努力回想時,我都會這樣告訴患者:
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但是你的未來…請一定要跟我配合!
海鮮不能吃、堅果不能吃、泡麵不能吃、辛辣刺激食品不能吃
帶殼海鮮像是蝦子、螃蟹、蛤蠣;堅果類像是花生、核桃、杏仁、巧克力,這些食品,很容易誘發蕁麻疹,所以即使以前吃了上述食品都不會過敏,但是在蕁麻疹發作的急性期,請務必忌口。
冬天到了,在寒冷的冬夜,來一鍋熱熱辣辣的的麻辣鍋,該有多麼享受啊!很抱歉,所有吃了會讓身子暖起來的溫補,像是麻油雞、薑母鴨、麻辣鍋、燒酒雞,在蕁麻疹發作的期間,通通不能吃!
這些溫補的食品,在料理過程加入大量的酒、薑,會讓血管擴張,因此讓過敏的物質釋放更多,造成蕁麻疹症狀惡化。
另一類很常被誤食的誘發因子,就是泡麵、罐頭,不論甚麼口味的泡麵、肉燥罐頭、魚罐頭、海底雞,都請不要在蕁麻疹治療期間食用。
除此之外,蝦米、小魚乾、花枝丸、黑輪,這些海鮮類的加工產品,也請忌口。
我吃素,所以你說的我都不會吃,怎麼還會過敏?
吃素的患者,雖然不會吃到帶殼海鮮,但是加工素料中常常添加的調味料、增香劑、防腐劑、穩定劑,其實也會讓蕁麻疹變得不好控制。所以吃素的患者,還是建議,吃新鮮的食材,少吃加工的素料。
除此之外,素食者常喜歡醃漬青菜,或添加五穀粉、十穀粉、咖哩粉等等,這些添加的堅果、穀類、香料,其實也有可能誘發蕁麻疹,所以,在蕁麻疹的急性期間,都建議避免食用。
那我吃稀飯配醬瓜、豆腐乳,總可以吧?
很多患者聽了上述不能吃的食品清單後,就會這樣發問。
但是,很抱歉,稀飯可以,醬瓜、豆腐乳、罐頭麵筋、肉鬆,請不要吃!發酵的食品像是豆醬、豆瓣醬、豆腐乳,請不要吃!醃漬的泡菜、不管辣不辣,請不要吃!辣椒不管剝不剝皮,請不要吃!
連稀飯配醬瓜都不能吃,那到底可以吃甚麼?
其實可以吃的東西還是很多的!米飯、麵條、麵包都可以吃;肉類,不管是牛肉、豬肉、羊肉、雞肉,都可以;蔬菜水果類,只要是新鮮的都可以;豆腐、豆漿、牛奶、雞蛋,只要不曾有過對這些食物過敏的,都可以吃。
不癢了就可以不要吃藥了嗎?
蕁麻疹是全身性的過敏,急性蕁麻疹大部分需要三天到五天規律服藥,所以並不是癢了再吃,而是固定的時間,乖乖的規律地把藥吃完。
口服藥以抗組織胺為主,有時視病情的需要,醫師會加入長效型抗組織胺、皮質酮等口服藥來穩定病情。如果患者因為個人因素,口服藥吃吃停停,不規律,這樣會讓體內過敏的物質濃度忽高忽低,反而讓蕁麻疹變得不好控制,進而延長治療期間。
有時候醫師會一起開立外用的藥物,來緩解蕁痲疹的症狀,然而蕁麻疹的治療,以口服藥為主,外用藥只是輔助的效果。
如果擦的藥沒有用,為什麼要還要擦藥?
蕁麻疹發作起來時,癢起來真的很難受,雖然我都會叮嚀患者:不要抓、不能抓、不准抓,抓了會讓血管擴張、皮膚發紅、蕁麻疹惡化,但是人非聖賢,誰能不抓?
口服藥最少需要三十分鐘才能吸收、見效,但是蕁麻疹突然發起來,是等不了三十分鐘的;這時候就需要外用藥的安慰輔助效果了,我通常會選用涼涼的藥膏,來迅速緩解皮膚表面熱、癢的症狀,讓患者在第一時間,有可以運用的工具,來抑制抓的衝動。
如果環境允許,在蕁麻疹突然癢起來時,請用冷毛巾濕敷、冷敷,或是直接沖冷水,來緩解皮膚的癢感,皮膚降溫之後,血管收縮,可以有效降低癢感,等待口服藥發揮藥效。
蕁麻疹需要去醫院抽血驗過敏原嗎?
如果只是一次性的蕁麻疹發作,其實不需要抽過敏原,就像是如果你一年感冒一次,也不需要去抽血驗抵抗力一樣。再者,抽血驗過敏原,有一定的給付限制,通常是確定有過敏體質,或是E型球蛋白很高的患者,健保才會給付抽血驗過敏原。
臨床上常常遇到的情況,是患者自費去抽了過敏原,卻發現驗出來的結果,讓人很困擾。
困擾一  與實際情形不符:明明我吃蝦子不會過敏,結果卻說我對蝦子過敏;那到底我能不能吃?
困擾二 驗出來對塵蹣、蟑螂過敏指數很高,可是塵蹣、蟑螂幾乎無法消滅,那我該怎麼辦?
與其花錢讓自己困擾,不如選用正確的方法來找尋過敏的原因,這世界上能夠最準確告訴你,到底吃甚麼會過敏的人,其實只有一個人,那個人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詳細的做飲食日誌,仔細記錄一整天下來,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你會發現,原來一天之內,吃下肚裡的東西,腦子裡記得住的好少!如果當天有某一樣,平常不常吃到的食物,而且吃完的二十四小時之內,蕁麻疹就發作,那麼恭喜你,找到一個真正會讓你過敏的東西了。
只有在年紀很小的小小孩,或是很難自行觀察、記錄飲食日誌的患者,我才會建議,用抽血驗過敏原來當作日常飲食的指引。
我很愛吃海鮮,難道從此要跟海鮮說掰掰了嗎?
別擔心,得過蕁麻疹,並不表示這輩子都不能再吃海鮮了,在停藥一週後,如果都沒再發生蕁麻疹,就表示身體已經廓清了讓你過敏的東西了,這時候,可以試探性的吃一些新鮮的海鮮,如果沒事,飲食就可以恢復正常了。
但是,請不要在解禁的第一天,就大吃一頓麻辣鍋煮生猛海鮮,外加生啤酒、花生米,(過敏雖剛恢復,也不需要這樣大肆慶祝吧),還是要看每個人的實際狀況,循序漸進的讓飲食恢復正常。
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癢到受不了的蕁麻疹 - 照護線上 - https://goo.gl/G95T6S
-------------------------------------------
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
林旻憲 醫師
今天如果要全台灣的皮膚科醫師投票表決,決定哪一個皮膚疾病最「名不符實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汗皰疹」絕對榜上有名。太陽餅雖然沒有太陽,但至少還是餅,但是「汗皰疹」既不跟「流汗」有關,也不是「皰疹 」,您說奇怪不奇怪。
「汗皰疹」到底是何方神聖?
汗皰疹是一種容易長在手和腳的濕疹。它跟汗腺發達無關,所以即使沒有手腳多汗症的人,也會長汗皰疹;汗皰疹也不是皰疹病毒引發的,所以也不會傳染。
汗皰疹外觀的最大特色,是在手和腳長出一顆顆會癢的透明小水泡,也就是因為這些小水泡被誤認是充滿了汗液,所以讓最早做疾病命名的前輩擺個大烏龍,後生晚輩只好摸著鼻子將錯就錯下去了。
汗皰疹,初期後期外觀大不同
同樣一顆大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汗皰疹在急性期的外觀變化,著重在皮癢、紅疹、水泡這三個特點,因為汗皰疹本身是一個會時常反覆發作的濕疹,所以一旦進入到慢性期,手腳的皮膚就會有另外三個特點:脫皮、粗厚、乾裂,甚至皮膚會出現類似富貴手的疼痛感。
汗皰疹一開始出現的位置時常在手指腳趾的側邊,或是在手掌腳掌,嚴重的個案也會影響手腳的背側。
汗皰疹要如何治療?
醫師會依照汗皰疹的嚴重程度來安排適當的治療。
● 藥膏主要是類固醇藥膏。只要依照醫師的建議,適時適量使用,不要自行購買仿間成藥,類固醇藥膏其實既安全又有效。
● 口服藥主要有兩類,主要使用在中重度患者。第一類是抗組織胺,主要用來緩解皮膚癢的不適;第二類是類固醇,主要是用來抑制急性發炎,扮演短期使用打帶跑的角色居多。
● 紫外線光療適用於嚴重的汗皰疹患者,治療過程非常安全,不過並不是每一間醫療院所都有配置該機器可提供光療服務。
針對保養和預防有以下幾個建議
● 減少碰觸清潔劑或是任何可能會刺激皮膚的物品。
● 使用棉質內襯的手套來保護雙手。
● 適時使用護手霜或是凡士林。
汗皰疹到底會不會好?
反覆發作雖然是汗皰疹的特色,但隨著年紀的增長,發作的頻率會越來越低,大多數的人最終都會痊癒。
既然汗皰疹短期內不容易斷根,那以後我就自己去買藥膏來擦就可以了?
長在手和腳的「黴菌感染」和「乾癬」,是兩個最常被誤認是汗疱疹的疾病,這時候需要皮膚科醫師透過顯微鏡皮屑檢查,或是皮膚切片,才能分辨這三種外觀類似的疾病,進而對症下藥。
少數個案會安排貼膚試驗,去釐清是否是某種特定過敏原誘發的接觸性皮膚炎。
所以大家看到手腳出現會癢的小水泡,或是皮厚脫屑,千萬不要先入為主認為一定是汗皰疹喔。
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 - 照護線上 - https://goo.gl/6llheQ
-----------------------
疥瘡 如何自我察覺?如何診斷? - 照護線上 - https://goo.gl/lQN0VY


到受不了!皮膚科醫師教妳如何預防汗皰疹
newscdn.newsrep.net查看原始檔
汗皰疹的成因還不清楚,但絕對不是汗腺阻塞引起,在治療上,則依病程的不同而有所調整。接下來跟隨51養生網小編去了解。
夏天到了,門診中也愈來愈多手掌、腳掌起癢疹的病患,這些病患中,一大部分是得了“汗皰疹”。汗皰疹是一種好發於手、腳的反復發作性濕疹性疾病,且好發於青年至中年時期。不過,小至三、四歲,大至七、八十歲者,都有可能發生。一般年過中年後,發生率會漸漸降低。男女發生的比例差不多。
汗皰疹形成的原因,目前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許多學者都提出不同的假設。雖然許多病人可能合並有手掌及腳掌的多汗癥,但可以確定的是,汗皰疹並不是因為汗腺開口被阻塞,或汗管積了很多汗而膨大所引起的。目前認為其形成的原因如下:
異位性皮膚炎: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中,有些人會出現手與腳的汗皰疹。但是反過來說,得到汗皰疹,並不表示一定有異位性皮膚炎,群眾不必過度緊張。
外在因素:如對金屬的鎳、鈷、鉻,或香料、香脂、染發劑,或某些食物過敏,或對感染的黴菌、細菌過敏等。這些外來的“半過敏原”進入皮膚後,會與皮膚中的某些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過敏原,進而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而誘發汗皰疹。
情緒及環境因素:熬夜、睡眠不足、壓力大、季節交替、極熱或極冷的溫度、陽光、濕度變化等。汗皰疹在急性期主要可見兩側手掌、腳掌或手指、腳趾側面有許多劇癢且散在或聚集的小水泡或丘疹,水泡通常很深且不會破開,常常會讓病人感覺“抓不到癢處”。
若水泡被病人抓破,則會呈現流湯的現象,甚至引起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痂疹。若沒有被抓破,則這些水泡在一、兩周或治療後會自然吸收乾掉,而形成類圓形的乾皮屑輪,然後恢復成正常皮膚。在慢性期時,手掌及腳掌會有過度角化的厚皮形成,皮膚呈現幹燥、脫皮、龜裂而有疼痛感。最容易與汗皰疹混淆的皮膚病就是黴菌感染,包括足癬、手癬或念珠菌感染。另外,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乾癬及扁平苔癬等,臨床表現有時也與汗皰疹很相似。除了臨床型態的觀察外,有時尚須借助顯微鏡、細菌培養、黴菌培養、切片檢查、貼膚試驗或抽血檢查(過敏原、過敏指數)等,作進一步的確認。
汗皰疹的治療
在治療上,需要依病程階段選擇不一樣的治療法。若在急性期產生較大的水泡,則可在消毒無菌的情況下,將其中的組織液釋放出來。若是被抓破而流湯,以短期三天的濕敷,並配合適當水性或凝膠型基劑的外用藥膏及止汗劑,可使病竈快速收斂。若是處於脫皮、幹裂的時期,則要使用較滋潤的乳霜或油膏基劑的外用藥來治療,以潤滑皮膚,協助脫屑快速改善。
程度較嚴重者,可以短期口服藥物治療,讓癥狀快速緩解,以免“癢→抓→產生濕疹→更癢”的惡性循環持續進行。少數一整年汗皰疹一直發個不停的病患,可以考慮紫外線光療法,或是使用較強的口服免疫抑制劑。特別要註意的是,若有合並細菌感染或黴菌感染,要同時給予適當的治療。
另外,由於皮膚在發生此一濕疹變化的同時,表皮障壁會暫時受損,因此加強手部的保濕非常重要。平時洗手的次數不宜太多,且最好使用不含皂堿的洗手乳。手部保濕乳液一天應使用數次,且同樣應配合病情選用不同劑型,最好是不含香料。如此,可加快受損皮膚的修復速度。

2017-07-08_2101022017-07-08_2100562017-07-08_210039  


帶狀疱疹發作痛過生產!中高齡、免疫功能差者更需積極預防
2022/09/08 12:00
文/吳懿庭 攝影/鮑行健
帶狀疱疹發作痛過生產!中高齡、免疫功能差者更需積極預防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https://bit.ly/3ewsRvM
國內新冠疫情雖漸緩和,但不少民眾在確診後,卻因為免疫力大幅下降,身體更容易遭受病菌侵襲,而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正是其中之一,據衛服部統計,台灣人罹患帶狀疱疹的終身發生率超過3成,不僅超過惡性腫瘤及新冠肺炎,其中又以50歲以上的成人發生率增長更為迅速,包含知名媒體人陳文茜、命理師詹惟中等皆深受皮蛇之苦,發作時的疼痛程度甚至超越女性生產痛,影響生活品質的程度更不亞於癌症,因此也有越來越多醫學研究建議高風險族群應主動接種疫苗,預防帶狀疱疹發生。
林應然醫師表示,現代人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近年也有更多年輕民眾深受帶狀疱疹所苦前來求診。
帶狀疱疹難根治 得病一次終身皆可能復發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醫師指出,帶狀疱疹成因是人體內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簡稱VZV)的再活化所致,這種病毒第一次感染時會出現水痘症狀,之後便會轉為帶狀疱疹,只要感染一次病毒便會終身潛藏在神經節中,簡單來說,只要感染過水痘的民眾都有罹患帶狀疱疹的可能。一旦身體免疫力下降,被活化的病毒便會沿著神經節所支配的神經發作,在皮膚上形成大片的群聚狀水泡,並伴隨紅腫、強烈急性刺痛、灼熱感及神經感覺異常,以長在單側軀幹如胸部、頸部、腰部等最為常見,若患部位於生殖器、三叉神經處(頭部、臉部)等神經密集處更需特別注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高齡者、免疫低落者患病風險高
帶狀疱疹症狀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自身免疫強度,因此在病程發展上自然也因人而異,目前兩大感染高風險族群主要為50歲以上之成人及18歲以上因自體免疫疾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劑造成免疫低落者,其中50-64歲民眾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更為50歲以下民眾的2.8倍!林應然醫師解釋,這是因為人體細胞免疫反應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而50歲即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當抗體產生速度越來越慢,罹患帶狀疱疹及其他併發症的風險也跟著增加,症狀自然也更加嚴重。
林應然小兒科診所院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 林應然醫師
失明、中風、慢性神經痛 皮蛇併發症令人心驚驚!
究竟帶狀疱疹發作起來有多痛?林應然醫師也坦言,在臨床上常聽到患者描述「比生孩子還痛」、「痛到無法睡覺、坐立不安」,甚至因此失眠、或產生憂鬱、躁鬱症狀,對民眾的身心都是煎熬,讓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尤其帶狀疱疹在發作初期其實較難察覺,一開始患部會先出現類似電擊般的局部性不定時抽痛,隨後才會開始出疹產生水泡,痛感也越來越強烈,約1-2周後水泡開始結痂脫落,但他也特別提醒,表面皮膚水泡結痂癒合不一定就是痊癒,據統計約有一半以上的帶狀疱疹患者會出現令人難以忍受的後續併發症,如臨床上最常見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便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患者可能產生風吹、輕觸甚至穿脫衣物都疼痛的感覺異常現象;此外,也有10-25%帶狀疱疹患者會發生眼部帶狀疱疹,可能導致角膜受損而失明,若病毒流動至身體各處也可能引發其他病症,如心血管問題、肺炎、腦炎、水泡造成的皮膚疤痕及顱神經受累等,絕對是不可輕忽的隱形殺手。
預防勝於治療 醫:從飲食、作息、營養補充三方面著手
林應然醫師指出,目前政府雖已放寬疱疹抗病毒用藥的健保給付範圍,但藥物治療選項及效果仍相當有限,常見的口服抗病毒藥或外敷藥膏雖不會產生抗藥性,但僅能抑止病毒繁殖,而令人聞之色變的疹後神經痛更是只能靠止痛藥來緩解,不少民眾甚至需長期服用三環抗憂鬱劑或是類鴉片藥物來抑制神經傳導,對身體的傷害不容小覷。因此除了調整飲食、作息等來增強自身免疫力,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也是預防的關鍵,除可降低重複發病的可能性,即使不幸再次感染,症狀及疼痛感都會大幅減輕。林應然醫師也強調,健康就是最好的投資,患病的代價絕對遠超於疫苗的價格,即使需自費施打仍有其必要性,更呼籲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想維持體內抗體量,最重要的還是從飲食、作息、營養補充三方面著手,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多方攝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蔬果來協助提升免疫力,尤其要特別注意維生素B群的補充,它能幫助神經發炎修復、緩解神經痛,並維持充足且規律的睡眠,如此積極預防才是根本之道。帶狀疱疹發作痛過生產!中高齡、免疫功能差者更需積極預防 - 熱門新訊 - 自由電子報 https://bit.ly/3ewsRvM

220907-13064-3-hHE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