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寺院建築一直到了清代中期之後,隨著社會富足及經濟條件許可,才逐漸的進入比較穩定性成長的階段,同時寺院建築的形式也出現了多元化的現象。
文:蔡良瑞
台灣佛教寺院
台灣與中國歷史上各朝代首都的距離遙遠,又加上古時候海上交通危險艱難,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與中原地區的各種文明發展脫節,各方面的成果都和中原地區無法比擬,建築方面也處於接近停滯的情況,近三百年來,於閩、粵地區開始陸續有較多人移居台灣,各項建築的技術和藝術觀,才慢慢的流傳到台灣地區,並且逐漸在台灣地區開花結果,同時,移居台灣的新生代也出現了本土派的匠師,一方面接受由唐山傳來的建築方法,一方面也創造和本地自然條件、風土民情相呼應的建造方式。
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外,台灣同時又經歷了兩次殖民時期,先是十七世紀荷蘭人入侵,台灣歷經了三十八年歐洲型態的殖民時期,一八九五年由於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因此又經歷了五十年的殖民時期,1945--,這三次外來文化入侵時間都不算太長,入侵者也沒有長遠縝密的規劃,因此沒有留下一定數量和具代表性的建築,僅是在台灣建築發展過程中增添了一些外來元素,於日後這些外來性質的建築也沒有持續發展。
台灣的寺院建築一直到了清代中期之後,隨著社會富足及經濟條件許可,才逐漸的進入比較穩定性成長的階段,同時寺院建築的形式也出現了多元化的現象。這一段時期出現的寺院建築有兩種主要的背景,一種是受重金禮聘,遠從唐山來的高明匠師,延續傳統的建築方式。
另一種是本土派的匠師,加入一些創新的元素建造。其中具代表性的寺院建築有淡水鄞山寺、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鹿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麥寮拱範宮⋯⋯等等,本書探討的旨趣偏重於佛教的古寺院,但台灣較具歷史的寺院有不少兼具佛、道、儒三者的信仰,例如台北的保安宮雖本質是道教的廟宇,但也融合了儒、釋的教義,就像大陸的許多寺院也是如此(例如山西渾源的懸空寺),因此如要綜觀台灣寺院建築的全貌,就無法完全依宗教性質來區分各別差異和特性。
以下依台灣寺院建築的各方面特點加以說明:
建築佈局
單殿式佈局
是一種只有主殿的單一建築的寺院,是較小格局的寺院形式,這種單殿式形態有小到連人都進不去的「土地公廟」,到鄉野間經常看到單殿式高挑又富麗堂皇的大殿,會出現單殿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台灣地少人多,民間信仰又極為多元,寺廟與民居爭地的情況十分普遍,許多寺院躋身於大都會繁華市井之中,因此單殿式寺院,或是廣受民間信仰接受的福德正神(土地公)廟四處可見,這種單殿式格局有時會在前面加一拜殿,或是一個小廣場(庭院)供給信眾祭拜或活動的場所。
兩殿式寺院(單院式院落)
完整院落式的格局,尚未在台灣成熟發展之前,這種兩殿式建築格局,以前後兩殿排列,並以走道相連,於建築兩側設護龍,形成初具院落雛形的形式。兩殿式的例子於淡水的鄞山寺可見到,此寺建於清中期的寺院,雖經過數次整建,但仍保留原貌,是台灣少數仍現存的清代中期寺院建築。
另一座相似格局的寺院為台北景美地區的集應廟,建於清末時期,與鄞山寺同為四合院、兩殿式、兩側護室的封閉式格局
鄞山寺
Photo Credit: 暖暖書屋
鄞山寺。
三合院廟宇
早期台灣處於農業社會時代,許多鄉間農舍以三合院形式建造,這種半圍合的形式,形成凝聚但又不完全封閉,可以集聚家人於院內活動、進行農事,是一種很普遍存在於台灣早期社會的建築。有些寺院建於鄉間,並且從事農業生產,於是將農舍的功能性需求和寺院結合成為三合院格局。這種以台灣傳統的三合院建築改變成寺廟的例子很多,例如大溪附近的齋明寺、三峽宰樞廟及彰化的虎山巖廟等。
一條龍式寺院
建築物以橫向一排的方式形成寺院稱之為「一條龍式寺院」,於大溪蓮座山的觀音寺,由於受到蓮座山地形的限制,無法向後及兩側發展,因此以橫向的方式建殿宇,於正殿前方延伸出一座重檐歇山頂的拜殿,信眾可以將供品置於拜殿內再進入正殿祭祀。
一條龍的寺院格局於台灣並不多見,多數是因為受到空間限制而形成。一排橫向建築形成寺院,容易讓人覺得過於單調,也較不易形成寺院的氣勢和規模,而為了延伸空間所加的拜殿,容易造成遮擋主殿正面的缺點,因此一條龍形式的寺院只能說是一種過度型的建築,在空間受限情況下所衍生出來的寺院形式。
院落式
隨著唐山來台灣的名師日益增多,中國傳統的院落式格局也逐漸引進到台灣寺院體系中,尤其是比較大型的寺院,擁有較大空間和財力的情況下,經常使用這種外來形式的四合院格局,例如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等。
艋舺龍山寺為例,此寺為來自福建泉州名師「王益順」手筆,此位大匠師作品橫跨台海兩岸,其獨特的工法被公認為是泉州惠安溪底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因此也有人尊稱王師傅的工法為「溪底派」,廈門的南普陀寺的大悲殿也是出自他之手,可謂是民國初年時,來自福建匠師中最受矚目的一位,對台灣早期寺院建築發展貢獻甚大,並影響了無數台灣的本土匠師。龍山寺出自泉州來的匠師手筆,理所當然的也帶來許多傳統的建築觀念和手法,在艋舺這種最繁榮的區域,建造出恢宏氣度的四合院寺院,可謂是當年的一大盛事。
龍山寺為二進院,由前殿、正殿、後殿、走廊,及左右廂房所形成「日」字形格局。寺院的正殿居中央位置,依中軸線依次擺設各殿,主殿以廊道和東西廂房連接,並於第一進院左右兩廂建鐘鼓樓,形制上頗為完整,猶如北方寺院的精緻縮小版本。
另一同期建造的寺院——大龍峒的保安宮,出自另一位大師級的建造者陳應彬,為本土派匠師,他的先人早期來台,為木匠世家,曾經赴福建各地考察當地建築,並且受到被尊稱為「溪底派大師」——王益順的影響,日後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建造風格。
保安宮殿宇坐北朝南,為二進院寺院,正心為獨立的大殿,以前殿、後殿加上東西廂房圍繞,形成回字形的院落式四合院格局。比較特別之處為中央的大殿為獨立建築,並沒有和東西廂房連接,和典型的台灣寺院格局有些不同,倒是比較和中國北方的大寺院於中軸線設立獨立殿宇的方式相似。
受到土地成本較高,可用面積較小的限制,台灣的寺院能圍合成二進院即算是規模較大的類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是很大的學問,在圍合的建築群組中間,只設一體量較大的大殿,既可形成以小托大,讓大殿顯得更為雄偉的效果,同時多出的空間可以讓更多人在狹小的內部空間中活動,正是這位本土巨匠對空間調配細心考量,和收放自如的一種高明表現。
特殊格局形式
台灣為海島地形,多山陵河流,形成各種特殊的地理景觀,因此除了由地方大力斥資興建的寺院外,於鄉野地區,有許多利用特殊的地形所建的寺院,種類繁多,形式和格局十分自由,充滿了生動與活力,由於建築依附地貌並且緊密相連,造成奇特的寺院格局形式,以下列舉二例說明。
洞窟式
苗栗縣東邊有一「石觀音寺」,背山而建,於寺前建一牌樓,大殿依山而建左右兩側設廂房,殿前有一平坦廣場,乍看之下和一般寺院並無太大差別,但近觀則發現大殿為崁入山體建築,殿內則為原始山壁和洞窟,整座寺院的主體建築並未明顯顯露,外觀也沒有佛教裝飾性的符號,如果不是寺外的牌樓,甚至不易察覺隱於深山的洞窟寺院。
石觀音寺洞內主殿
Photo Credit: 暖暖書屋
石觀音寺洞內主殿。
另一洞窟寺位於皇帝殿山麓,地點隱密,洞窟內部空間不大,但依地形建造石座、隔間、佛龕、門窗等,寺廟雖小但五臟俱全,建寺者以手工挖鑿方式,歷經數十年完成。
飛瀑式
於台北近郊,新店附近有一小寺位於「銀河洞瀑布」下方,大雨過後形成飛瀑由寺頂傾瀉而下,氣勢非凡,形成特殊的飛瀑寺院的奇景,此寺依山開鑿,山路崎嶇狹窄,僅一人可通過,為單一建築,牆體上下固定於山壁,寺院外觀和山西的懸空寺韻味有些相近,因為建築體量較小,無法形成進院格局,是一座超迷你型的小寺。
銀河洞寺
Photo Credit: 暖暖書屋
銀河洞寺。

cjhyi8pgjngglvbutkdvl4m4g36tg7wqbuwk86v4b9iwo8vu7erbzfhgha9i0e5qi5vxsa3p93tp904g21cvygag5m0azatgosekeideiq0n0ebhdrfojkgq  


 

Tiffany Ku─福建安南|蔡氏古民居建築群

位於中國福建省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由菲律賓歸國華僑蔡啟昌與其子蔡資深(1839-1911)擁有。始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宣統三年(1911年)竣工。總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現存大小房間近四百間,大部分均坐北朝南,以穿斗式木結構建築為主。透過走訪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能夠親眼見到硬山頂、燕尾脊、紅牆紅瓦,等極富閩南民居特色的建築細節。

這座古建築群在2001年被列為中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便如此,還是能夠看見蔡氏宗族後代定居於此。對於遊客來訪,居民們似乎都相當習慣,我們一行人走在東西向長200多米,南北寬100多米,的建築群中,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清朝時代。
不難發現,建築群的佈局完全決定於蔡啟昌及蔡資深回鄉後,分別按年代分期建造。基本的建造順序是先東後西,由北而南。東邊共有大厝10座,厝厝相連;各大厝的坐向皆為:坐北朝南,是最傳統的風水配置,而又有中軸線貫穿縱向三座大厝。大厝山牆之間還留有2米寬通道,做防火、排水、人行功能。

建築群除了讓蔡氏家族在這裡落地生根、好好生活外,最值得玩味的還有每座宅邸內外精緻的雕刻藝術。各種精美的圖案如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被五種雕刻藝術手法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這五種工藝技巧包括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雕與一種無法被考證的雕刻工藝。正是這樣四種精美的雕刻以及一種不知名的工藝,讓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閩南建築的獨特魅力,展現了獨一無二的建築特色。

蔡氏古建築群的清水磚牆也相當美麗,即使經過多年,依舊動人如新。在這裡,我們可以真正見識到砌磚牆工匠們的巧思。可惜這一切美麗的雕塑與牆面,都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受到無情的摧殘與破壞,我們迄今還能看見「沒有頭的雕刻小像」。





經歷時光更迭的老宅邸們,他們的老主人何曾風光!富有人家的宅院,卻也禁不起時代的變化,畢竟,現在真正的「有錢人」都一窩蜂地往城市裡鑽,誰還記得這古宅大院的逍遙日子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