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全詩﹕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李白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大紀元時報 香港|獨立敢言的良心媒體 https://bit.ly/3L8kToa


李白手書真跡《上陽臺帖》

【文史】李白愁心寄明月 詩仙奇筆寫豪情
作者:高天韻
中國唐朝詩人李白手書真跡《上陽臺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更新: 2018-11-15 1:09 AM       標籤: 唐詩, 李白, 詩仙
中國文學的千年長河中,貫穿著悲壯淒婉的低回吟唱:人生際遇的坎坷、壯志難酬的遺憾、惜別親友的惆悵以及面對歲月流逝的慨嘆。
聚焦盛唐詩壇,以「驚風雨」、「泣鬼神」的筆觸放射出萬丈光焰的李白也留下了幾多愁绪、憤懣和憂思。不過,在李白筆下,縱使是愁,也揮灑得率真靈動,卓爾不群。
 一、笛聲引鄉愁
李白二十五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輾轉異鄉的客居生活。因此,思鄉之情在其詩作中頻頻出現。蜀中和隴水都是他嚮往的歸處;不僅如此,在他被迫離開長安後,京城也會如故國般時時勾起這位仕途失意人的眷戀。詩人表達鄉愁的手法豐富多采,不同時期的思念對象以及心境的差別都通過詞語微妙的變化而鋪陳開來。
《春夜洛城聞笛》(作於735年,即開元二十三年):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今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仙筆下,笛聲在飛,合著春風飄滿洛陽。好不浪漫!不見實景實物,只有聲音在延伸,飛散。無形的音符通過「飛」、「散」、「滿」三個謂詞躍動,撩起鄉愁,也把讀者帶到千年前的古時靜夜。
「何人不起故園情!」此詩通篇不著一個「愁」字,最後一聲驚歎,濃縮了不盡的鄉情。愁懷在心,但是,「玉笛」和「春風」消減了苦情,反讓人感到:縱然為故園淚下,那淚或許是溫暖的。
下面再看《觀胡人吹笛》(作於753年,天寶十二載):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
 愁聞《出塞》曲,淚滿逐臣纓。卻望長安道,空懷戀主情。」
詩的大意是:胡人吹奏著玉笛,大都是秦地的曲調。十月吳山的清曉,一曲《梅花》落到敬亭山。愁苦中聽到《出塞》的樂曲,淚水頓流,沾濕了「我」的帽纓。回頭遙望那通往長安的大道,可嘆「我」空懷一片對君主的眷戀。
全詩反映了李白被放逐後的苦悶心情,既無比喻,也無誇飾,只有對事件和情緒的描述。「愁」、「淚」、「情」的告白直截了當,最後以「空」字收篇,滿腔愁腸表露無遺。
明 唐寅《溪山漁隱圖》局部。(公有領域)
還是聽笛,《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作於公元758年)展現了另一番情調。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李璘戰敗,李白受牽連而遭流放。此詩是他在流放途中路過江夏(即現在的武昌)時所作。
開篇兩句,詩人借古喻今,不說自己流放夜郎之事,卻表漢朝的賈誼被貶官到長沙。賈誼到武昌時,西望長安,既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家。這也正是李白當時的處境。他明寫賈誼暗喻自己,十分貼切。
李白懷著報國的志向,念念不忘唐王朝。在流放途中,他向西回望,正在想望時,聽到吹笛的聲音。時值五月,一曲《梅花落》卻透出料峭春寒。在此,反襯手法恰如其分地烘托了李白心頭的寒意。壯志未酬反被流放。何日是歸期?
用字凝鍊精準是李白詩作的特點之一。最後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僅以七字即點明了地點、時令、笛曲和詩人的心情。李白不寫「聞《梅花》」,而是以「落梅花」把聽覺轉為視覺。一支笛曲瞬時化為漫天飄落的梅花,罩住了江城,愁煞詩人。
見物起興,聽笛思鄉。以上三首詩都從「吹笛」引出主題,簡煉傳神,以音牽情,韻味無盡。
二、情景交融
「盛唐諸人惟在興趣。」(宋·嚴羽《滄浪詩話》)
唐詩的「優美」,出於「興」,融於景。李白表達愁意的詩篇,狀景多在言情之前。觸景生情、緣情寫景。離愁別緒或是思鄉之意,常常在一片青山碧水中飄散開來。比興和象徵手法是常見技法。
《秋夕旅懷》作於758年,旅途中所見的秋夜景象勾起李白的思鄉之情。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此詩讀來悲涼哀婉,展現一幅清涼空曠的圖景:涼風清,芳草柔,秋露寒。天高星稀、群山環繞,鄉情在作者的胸中湧動。眼前開闊的秋天景致雖然優美,但畢竟清冷。面對此景,李白「含悲泣下」,引發讀者的共鳴。
在李白的寄詩、贈詩或別詩中, 生動的景色描寫也很突出。
《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作於739年:
「飄飄江風起,蕭颯海樹秋。登艫美清夜,掛席移輕舟。
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
歸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徒悲蕙草歇,復聽菱歌愁。
岸曲迷後浦,沙明瞰前洲。懷君不可見,望遠增離憂。」
《宿白鷺洲寄楊江寧》(作於754年,即天寶十三載),通過描寫夜景來寄託對友人的思念。
     「朝別朱雀門,暮棲白鷺洲。波光搖海月,星影入城樓。
      望美金陵宰,如思瓊樹憂。徒令魂入夢,翻覺夜成秋。
      綠水解人意,為余西北流。因聲玉琴裡,蕩漾寄君愁。」
宋 馬遠《月夜撥阮》局部。(公有領域)
在這兩首詩裡,作者描繪了清幽寧靜的江上夜景。風、山、月、水、星等意象入詩成畫,配合著精妙的謂詞搖動流轉,使讀者感覺彷彿置身舟中,在蕩漾的波光裡體會那一份悠長的愁情。
明 沈周《京江送別圖》局部。(公有領域)
再如《秋浦歌》其二:
「秋浦夜猿愁,黃山堪白頭。青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這一首詩的意境頗為淒涼。作者先寫夜晚的猿鳴,使得小黃山都愁白了頭。詩人把自己的愁苦轉移到動物和黃山之上,再寫青溪水流發出悲咽之聲。這兩聯以景物托情,襯托詩人報國無門的悲情。人在舟上,形單影隻,歸期不定,淚如雨下。作者直接使用「愁」、「斷腸」、「淚」、「孤」來抒發愁苦難捺的心境。此際,清快飄逸的詩風不再,可見其悲切之深。
《江上秋懷》也是愁情黯景交融的範例:
      「餐霞臥舊壑,散髮謝遠遊。山蟬號枯桑,始復知天秋。
       朔雁別海裔,越燕辭江樓。颯颯風卷沙,茫茫霧縈洲。
       黃雲結暮色,白水揚寒流。惻愴心自悲,潺湲淚難收。
       蘅蘭方蕭瑟,長嘆令人愁。」
詩人以大量的筆墨勾畫淒涼肅殺的秋景:乾枯的桑樹、蕭瑟的香草,風卷沙塵、暮色蒼茫、清水泛寒流。「颯颯」之風聲對「茫茫」之視象,苦景襯愁情,引人長嘆,誰能不愁!
《宣城見杜鵑花》作於755年。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子規鳥」和「杜鵑花」都是思鄉及悽惻之情的象徵物,作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朱熹《詩集注》),以此鋪就悲悽的基調。
詩中連用了三個「一」和三個「三」,在此聯內形成數字的兩兩對應、音韻的起伏迴環,格局巧妙、全無造作之感。
天寶八載(749年),詩人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在今湖南黔陽)。李白聞知,寫下了名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楊花凋謝,杜鵑鳴叫。兩個愁意象先行出場,點明時令並渲染愁之氣氛。之後,作者道出事由:聽說王昌齡被貶遠走,詩人把擔憂託付給明月,讓它一路追隨著好友、直到湖南沅陵夜郎縣。
最後兩句輕靈、真摯,不同凡響,脫離了常規的惜別之愁。山水之高遠、明月之清澄,將全詩境界昇華。
日本 相阿彌(1485–1525)繪《李白廬山觀瀑圖》軸,紙本水墨,美國舊金山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三、豪愁萬千
李白的詩歌,意境開闊、宏大,激盪著一股沖天豪氣。其「愁」緒,亦充溢著浩然之氣,堪稱「豪愁」。誇飾及想像的妙用,帶來強烈的震撼。
《秋浦歌》第十五首寫道:「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清代王琦評註:「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義。洵非仙才,那能作此。」 雖然誇張超凡,詩句卻仍不失含蓄的風致。假象的運用使得率直中含著婉曲,詞句讀來更有意味。
古體詩《將進酒》大約寫於天寶初辭京還山之後,是一篇撼人心魄的佳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開篇的排比句式先聲奪人,宣洩滔滔情感。隨即,作者收住「悲」意,反而轉寫酒筵上歡樂豪放的場面,暫隱內心的不平。詩人雖未曾「得意」,卻瀟灑地暢言「盡歡」之豪邁,並且大呼:「天生我材必有用」。
之後,詩句節奏突然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句三字短語把狂放之情推向了高潮,此後又是一段激憤之歌。從飲酒之「樂」到「萬古愁」的「愁」處收筆,盡顯憂憤激越。
作者大量使用誇張的筆法,不僅營造了「黃河之水天上來」、「朝如青絲暮成雪」這般誇張的形象,還寫出「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此類誇張的數字,利用它們形成巨大的情感衝擊力。
在句式上,此詩以七言為主,又間以三、五、十言句,使節奏的徐疾變化,與感情的起伏跳躍相一致。南宋文學評論家嚴羽在《評點李太白詩集》中評曰:「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
另一首古體詩《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題目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作於753-755年之間)同樣運用了超忽的比興手法。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詩人在開篇即道出煩憂,繼而筆鋒一轉,又是一番開闊景象:「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詩人於高樓暢飲,縱有「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壯思」,無奈現實卻是:「人生在世不稱意」。
曠古名句「舉杯銷愁愁更愁」 連用三個『愁』字,在音韻上迸射震撼,既凸顯愁懷深重,亦烘托那種不為命運所屈、「明朝散髮弄扁舟」的灑脫氣勢。
縱觀全篇,波瀾迭起,句式緊迫,語言流暢,既傾吐了作者懷才不遇的煩惱和對現實的不滿,也表現了詩人的壯志雄心和決意與現實決裂的呼聲。
[南宋]馬遠繪李白《月下獨酌》詩意,團扇。(公有領域)
月亮是李白鍾情的意象之一。名篇《月下獨酌》寫道: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此詩緊扣一個「獨」字。詩人一出場,便是一個極度孤獨寂寞的形象。他沒有伴侶,沒有知己,無人聽他傾訴內心的悲歡,他只能在花間自斟自飲,借酒澆愁。這時他突發奇想,要把天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邀來共飲。
清代章燮評說:「天上之月、杯中之影、獨酌之人,映成三人也。從寂靜中,做得如許鬧熱,真仙筆也。」
結語
李白的豪情,一瀉千里,出奇制勝,既無矯揉造作,也無纏綿綺麗。激昂的生命力、特有的自信和狂放,充盈字裡行間,平添蒼涼壯美。從濃濃的鄉思、深摯的離情、人生苦短的嘆息以及懷才不遇的憤懣中,從音韻的曼妙流轉、句式的百端變換、景色的生動描摹、奇特的想像和誇飾中,讀者有幸領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光采。


樂舞文學賞析:唐詩‧月下獨酌----李白(西元701-762),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有著「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美譽,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5日, 2018
明崔子忠繪《藏雲圖》(局部),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描繪李白盤腿端坐盤車上,緩緩行於山路上,仰首凝視頭頂上的雲氣。(公有領域)
明人繪(舊傳南宋馬遠)《對月圖》軸,詮釋李白《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1】間:一作「下」。獨酌:一個人喝酒。
【2】對影成三人:對:朝著。成三人:月亮、李白、影子。
【3】解:會、懂。徒:只,但。
【4】將:帶領、帶著。《淮南子‧人間訓》:「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須:應該。及春:趁著春日美好之時。
【5】月徘徊:月亮游移不定。影零亂:身影凌亂。
【6】同交歡:一起歡樂。
【7】無情遊:無情,《莊子‧德充符第五》:「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意思應指超脫塵世、人情的交遊。相期:互相約定。邈(讀秒):遙遠。 雲漢:銀河、天上。
參考譯文
清‧蘇六明畫的「李白醉灑圖」。(公有領域)
我在花叢之下擺放著一壺美酒,自斟自飲身邊沒有親友陪伴。舉起酒杯邀請天上明月共飲,在月光下映著自己身影就這樣成了三個人。
明月不懂得飲酒之樂,影子也只不過是伴隨在我的身邊。我暫且將明月、身影作為伴侶,趁著春天的好時光行樂。
我歌唱時,明月伴著歌聲徘徊,我起舞時,影子也跟著搖擺。
清醒之時我們一同把酒言歡,酒醉以後便各自分散。願永遠保持此超脫塵世的交遊,相約日後在遙遠的天上星河相見。 
題解及賞析:
李白(西元701-762),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有著「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美譽,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這首詩應是李白於天寶年間在長安所作,詩的開始即用「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描繪了一個人獨自飲酒的場面,之後讓天上的明月與自己的影子作伴,將一人幻化為三人一同飲酒行樂,載歌載舞。
酒喝多了漸漸沉醉,李白唱歌,月亮在身邊作為朋友陪伴著,李白起舞,影子也一同共舞,三人一起真是熱鬧,詩人醉後,月亮與影子才依依不捨地離去。最後李白祈願常保友誼,來日在天上相會。
這首詩歷代許多文人普遍都認為是詩人對現實不滿,想紓解鬱悶之情。然而許多人知道李白是修行之人,從這一角度看,這首詩體現的是他一人獨修之樂。
在《詩經‧衛風‧考槃》中有一段: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寤寐宿,永矢弗告。意思是:隱士遠離人群在高原之上獨居盤桓。他一個人靜靜睡去,醒來時安然獨坐,靜思自己的心志,此樂趣絕不宣之於人。
這段文字講述的同樣是一個修煉人的隱居之樂,表面上看起來孤獨,實際上修煉人可與萬物溝通,有與天地萬物交流的樂趣。李白詩中的「無情遊」是超脫塵世、人情的交遊,若是一人喝悶酒發牢騷,又怎可能有此心情做「無情遊」呢?
詩中最後一句「相期邈雲漢」講述了李白與明月、身影相約將來在遙遠的天上星河相見,這種心情或許只有擁有超然於人世的境界的人才可體會吧!
李白-月下獨酌。(小玉/大紀元)
【諸家評匯】
沈歸愚: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唐詩別裁》)
愛新覺羅‧弘曆: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陶潛云「揮杯勸孤影」,李白詩意本此。(《唐宋詩醇》)@


【千古英雄人物】李白(12) 五岳尋仙不辭遠

東晉以後,山水遊記體詩文開始受到關注,從唐朝開始,遊山水已擴大到對臺閣名勝、邊塞以及繁華名都大邑之遊歷。所以在唐詩中有很多優秀山水詩、邊塞詩。唐代很多文人在入仕以前都有長期遊歷經歷。這種遊歷除了遊賞名山大川、增聞廣見之需要,還有出於對佛、道之信仰而尋仙訪道的目的。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云:「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是遊歷詩人的典型代表。

唐代是儒、釋、道發展和弘揚之鼎盛時期,文化繁榮昌盛,產生一大批光耀千秋之偉大詩人。人們敬信神佛,很多人求仙訪道,修佛修道,唐代社會瀰漫著濃厚的神仙氣息,詩歌創作更是充滿仙風道味。唐代遊仙詩很多,有修道人所寫,亦有文人所寫。有些修道人本人就是文學家、詩人。如道士司馬承禎與詩人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與李白一起被稱為仙宗十友。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劉禹錫、孟郊等唐代著名詩人也都有很多遊仙內容詩詞傳世。

遊仙詩是中華文壇的一朵奇葩,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古人敬神信佛,得仙人度引,通過遊仙詩闡述超越時空的宇宙意識及修煉所得所見,同時也啟迪世人,看透塵世苦短與空幻,不為世間名利物慾所牽累,早日踏上修道向善正途;追隨天地之道,與天地相應,才能知變、應變,最終返本歸真、修成真人、正覺。

魏武大帝曹操是史上第一個集中創作遊仙詩之詩人。現存二十餘首曹操之詩詞中就有七篇遊仙詩。曹操瑞應黃星,應運而生,真人下世,修道,養身,其遊仙詩清楚記錄其修煉、體會並所成,將仙家風範留給後人。


曹操賦詩,清初刊本《三國志》(大魁堂藏版)插圖。(公有領域)
至唐代,遊仙詩人中最著名者當數詩仙李白。詩人自稱「謫仙」,因此他遊於仙境猶如重返故地,與仙人相遇猶如故人重逢,甚至如遊子還家,一切是那麼熟悉親切:

《懷仙歌》

一鶴東飛過滄海,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
堯舜之事不足驚,自余囂囂直可輕。
巨鰲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萊頂上行。

其中「仙人浩歌望我來,應攀玉樹長相待」,表達出彼此都殷切地思念著對方。他描寫遨遊仙界時,神仙們都格外熱情:下面幾首詩中講述玉女「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赤松子「借余一白鹿」,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而詩人對仙人之邀請則是「含笑凌倒影,欣然願相從」。他在仙境中更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超越時空。

先看李白《飛龍引二首》。

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
雲愁海思令人嗟,宮中彩女顏如花。
飄然揮手凌紫霞,從風縱體登鸞車。
登鸞車,侍軒轅,
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鼎湖流水清且閒,軒轅去時有弓劍,古人傳道留其間。
後宮嬋娟多花顏,乘鸞飛煙亦不還,騎龍攀天造天關。
造天關,聞天語,長雲河車載玉女。
載玉女,過紫皇,
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後天而老凋三光。
下視瑤池見王母,蛾眉蕭颯如秋霜。

當年,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群臣後宮上者七十餘人皆乘龍昇天。詩人飄然從風縱體登鸞車,與軒轅黃帝乘鸞車遨遊青天,樂不可言,多麼愜意!

當年,黃帝與群臣後宮在鼎湖乘龍飛天,剩下一些小吏不能上去,於是都拽住龍髯不放,龍髯都被拔掉墜落下來,黃帝所用之弓也掉了下來。黃帝在百姓仰望之中飛向天庭,那些小吏們只能抱著龍髯和弓大聲呼喊。詩人駕天車,載玉女,遇紫皇,紫皇賜白兔所搗之藥方。紫皇乃世間所傳道家修煉中最高神仙,所以此時詩人越過紫皇所在仙境層次,居高臨下,俯視眾神,包括蛾眉蕭颯之瑤池王母。


宋趙伯駒《瑤池高會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西上蓮花山》(《古風》其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台,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華山仙女(明星)邀詩人同飛太清仙界之中,又遇仙人衛叔卿。回首俯視人間,中原地帶安史叛亂軍橫行,人民遭難,一切一目了然。

《古風》(第二十)

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余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詩人遊濟南,登華不注峰遇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白鹿一頭給詩人。詩人「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與赤松同遊仙境。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此詩作於天寶五年(公元746年),意境雄偉,變化莫測,藝術形象多采,表現手法新奇,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詩作。

這首詩題目一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還山。離長安後,在東魯家中居住一時期。後離別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旅途。這首詩即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所作。

此詩所描寫夢遊,並非虛托,是他看到仙境,以夢境寫出。常人認為這是虛幻、夢遊,也就不會太過驚世駭俗。與他「藏」身酒肆一樣,不破常人社會之「迷」罷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古人傳說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很難尋求;而現實中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卻可看到。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人聽到過仙人天姥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李白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此處山水非常熟悉。天姥山雖是越東靈秀之地,但相比其它崇山峻嶺如五大名山——五岳,應該遜色多了。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說「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姥連天,比五岳還更挺拔,有名如天台山(赤城是天台山別名),亦不過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足下一樣。

後人不能理解,為甚麼李白筆下天姥山竟然高過天下聞名之五岳及天台山!所以只能認為這是李白平生所經歷奇山峻嶺之幻影,是現實中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之影子。但通過修煉達到很高境界後,李白此時所看的天姥山,當是天姥山另外空間顯現,即仙界之顯現,比起人間五岳等山,自然高大無比,殊勝壯觀,並非常人空間所見天姥山。

在月夜清光照射下,李白飛渡過明鏡一般之鏡湖。明月將其身影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剡溪。南北朝大詩人、修煉人謝靈運當年遊天姥山時,曾在剡溪住宿。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木屐,登上謝公曾經攀登之石徑——青雲梯。其後見海日,聞天雞,千岩萬轉,迷花倚石,熊咆龍吟,雲青欲雨,水澹生煙。這裡,李白進一步描寫了另外空間所見,在那裡他穿越時空,並和周圍事、物之另外空間顯現融合在一起。在另外空間裡,一切物體都有其生命體現。世人看層巔、深林、石頭以為沒有生命,但在另外空間,他們都有生命體現形式,他們都和詩人相互溝通。

接下去,詩人寫到「列缺霹靂,丘巒崩摧」,霹靂之中,「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一個神仙世界突然出現,「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分明是神仙聚會,盛大而熱烈!「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列隊迎接詩人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

很多人把這些看作是詩人之夢想、浪漫,等等。其實,如前所述,這正是李白修煉有成、位列仙班、神遊天姥,諸神為其接風、展示仙界之真實寫照。李白借用夢遊寫出這些奇境。

另外空間仙境倏忽消失,詩人返回現實空間。即所謂「夢」醒,告誡常人,「古來萬事東流水」。悠悠萬事,皆有因緣,應了悟天機,看破紅塵。當然,詩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隨時即行,再訪仙境。


力士脫靴,貴妃研墨。清代版畫,大英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又加添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明示李白身世如此,仙人邀其修煉,豈能在人世間屈膝權貴!李白雖然深受玄宗之知遇、厚待,但終為佞臣所嫉,賜金還山。當然其使命亦非陪伴皇帝,終老皇宮。當朝位高權重佞臣在李白眼裡,更是不過如此而已,豈肯折腰屈膝?

李白很多遊仙詩,大都在借酒醉或借夢境寫就,都不直接去破常人社會之迷。杜甫懷念李白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他已看透李白「佯狂」,借酒醉揭示真實之苦衷,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之理由。其下句更明白說出「世人皆欲殺」,這也不是誇張寫法。可以想見,當時一定有許多人憎恨或妒忌李白。


李白的一生與酒結緣,但又不是醉生夢死的酒徒之輩。酒,成了觸發他藝術創作的繆斯女神;酒,成了他不吐不快的發洩口。借酒放歌,澆滅心中的萬古千愁,抒發人生豪氣。
文:李靜   https://is.gd/IjzYso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千醉解憂愁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在西方文化中,尼采曾經特意提到「酒神」一詞,在他的《悲劇的誕生》一書中,酒神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衝動力量,酒神代表著豐盈的內在生命力,是激發藝術、追尋靈魂的源泉。酒神能夠「用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來解脫我們:不管現象如何變化,事物基礎之中的生命仍是堅不可摧和充滿歡樂的」。酒神賜予了人類自信的力量,賜予了人類超然的自由,更賜予了真切的瘋狂。
當理性的光輝隱退,感性、慾望、本能與衝動粉墨登場,正是酒神點燃了藝術的靈感,讓李白筆下的文字化作茫茫天地間脫繮奔騰的野馬,化作順勢而為的行雲與流水,化作事物一切可能的模樣。
酒神成為了連接作者與詩歌之間的著力點,他也在熱切鼓動著目之所及之人的熱情和浪漫。肆意奔湧的黃河之水正從遙遠的天邊澎湃而來,這豪邁雄壯之景未及眼底就呼嘯而過,東逝之後再無回頭路;家中年邁的高堂父母,在明鏡前端詳被無情歲月染白了的銀絲,慨嘆悲傷,卻再也回不去那些轉瞬而逝的青春時光。每一刻都在書寫嶄新的歷史,重返時光路勢比登天還難,這樣的不解和無奈讓人只能空空承受而苦無良策,既然如此為何不抓住此刻,而莫去愁苦未能之事呢?在能夠把握的人生時光裡,理應讓自己縱情歡樂,每一秒鐘只有在當下得到實現才有價值,這也是「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意義所在。
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鄉野草夫,每個人的出生即帶有自己一定的價值,服務於人類的外在物質不同於某些內在的東西,它們可以失而復得,耗盡而再生。不必拘泥於這些身外之物,我們烹羊宰牛飲酒作樂,窮盡生命的喜悅,無論是岑夫子、丹丘生還是名士權貴,不要吝嗇外在之財,不要拘謹喝酒的豪氣,讓酒神充盈著整個生命,用美酒抵消天下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初讀李白的這首〈將進酒〉,頗有一股將生活圖景、表現思想、豪邁感情雜糅在一起的暢快,情與景、意與境都交融在含義豐富的詩篇中,引人暢快之餘深深思索一番人生真理。
詩歌開篇以起興石破天驚,一聲「君不見」的呼喚,巧妙地將讀者引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意境之中,隨即空間轉動,又很快出現了「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的動態畫面,兩組誇張的相似句法,一放一收,一來一回,一動一靜,氣勢不凡,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當這種悲壯的意境剛剛醞釀將成的時候,詩人筆鋒一轉,隨即「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情由「悲」轉「歡」,尋求了突破束縛的武器,縱然命運難測,然而在酒神催生下的自信樂觀心境是應對人生的法寶,豪壯舉杯、痛快飲酒,享樂人生,最終抵達忘我的生命境地。
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是對人生價值的堅守,若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是對人生意義的超越,而李白筆下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生命存在的形態呢?
經過一番澎湃的意境起伏之後,詩人的狂放之情將要抵達高潮,「五花馬」、「千金裘」這些昂貴之物在醉眼矇矓的詩人看來全然失去價值,世間任何東西都不比美酒更加珍貴。以「五花馬」、「千金裘」來換美酒,看似是詩人醉酒矇矓後的妄語,但是詩歌最後一句「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卻話鋒一轉,詩情畢現,意境深遠。一句「同銷萬古愁」很快讓感性稍稍收回,這奔湧的愁緒很快滲透著酒意襲來,不論是人生短促之愁,還是仁人志士懷才不遇以及人生無常之愁,排遣這些愁意才是作者豪飲美酒的真正目的。不言大志不說空語,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和盤托出,有人愛山水,有人愛女子,也有人愛江山,像李白這般坦蕩的直抒心意,將心中所愛讚頌到如此地步,不可不謂是真誠至極。
半夢半醒間的詩人囈語,將現實世界的束縛一掃而光,將理性邏輯推理之矛盾化為烏有,顯示了詩人獨到的藝術功力和嫻熟的浪漫主義手法。
「李白的一生是複雜的。作為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等類人的氣質或行徑。」、「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極的一面,如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等,這在他的生活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見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對於李白,當然不能單憑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就批判他的生活態度與道德修養,作為一個極具才情的詩人,其對直覺的敏銳把握力、瘋狂的想像力和高超的感悟力,往往使他能無所顧忌地言其所想,發其所感,自由而獨立。
李白的一生與酒結緣,但又不是醉生夢死的酒徒之輩。酒,成了觸發他藝術創作的繆斯女神;酒,成了他不吐不快的發洩口。借酒放歌,澆滅心中的萬古千愁,抒發人生豪氣。李白的藝術氣質與詩歌實踐,不僅給古典文學留下了很多動人的詩篇,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而且豐富了歷代酒文化的內涵。斗酒詩百篇,李白讓酒文化與詩歌藝術聯繫在一起,給酒文化增添了更多的文學藝術色彩,擴展了酒文化的浪漫主義想像空間。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有溫度的唐詩:穿越唐詩,邂逅那個時代,相遇那些詩人》,日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李靜
何以唐詩?
這遠古的呼喚竟與當下的生命體驗遙遙相望,
編織起更加璀璨的靈魂世界,
將詩句慢慢幻化成為人格符號,分不清頭尾,更無法標點,
唯能感受心與心的距離
遙想唐朝這個遙遠的時代,浮現的是五顏六色的炫目世界,在歷史長河中始終屹立不倒的不是帝王將相,也不是寵妃優伶,而是一位位詩壇奇才,他們的身影穿梭在詩詞裡,散發著陳舊的氣息,瀰漫著記憶的味道。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般痛心疾首的詩句,非任俠使氣的「詩骨」陳子昂不能寫成。月缺白無味,白無月不逸,唯有「詩仙」李白,方能把對生活的想望融入手中酒杯和頭上的月光。細雨濛濛,落葉飄飄,「詩聖」杜甫的詩作如長河激浪,於宣紙筆墨間,映出一代山河的風雲變化、以及人間的生死探索。
然而歷史總是無情,穿過初唐的清淺時光,如繁花的盛唐迎面而至,隨後是錦繡長安的漸漸消失。如今,品讀流傳千古不衰的唐詩,看到的是人性的張揚、對理想的追求、對人生的禮讚與希望。
慢板緩如歌,細讀有溫度,邂逅唐詩、偶遇詩人,
唐朝詩歌的魅力,就是把生命的樸素表現在皇皇詩作中!
我們總能在唐詩中遇上人生百味,邂逅穿梭於詩句中的詩人,看他們如何選擇,以最勇敢也最溫情的方式面對人生的失志得意與高低起伏。詩的精魂就此噴薄而出,飄盪在流淌千年的詩河中……
全書有「春光裡、秋風起、邊塞外、別離時、愁緒中、愛正濃、紅塵裡、山水間、禪心內、志難酬」全書十卷五十九首唐詩,感受時代中人們的經歷,最先是溫度,然後是容貌,最後是聲音,最終是記憶。
簡簡單單的字與詞的組合,淺顯易懂的音與義的相遇,讓人感受唐詩流動時,其沉默又豐腴的情感世界,讓人咀嚼人生百態,讓人觸碰詩人心靈,讓人透徹人生真諦
https://is.gd/IjzYs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