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慶安宫
台南市善化區中山路470號
善化慶安宫 店家介紹-善化商圈 http://bit.ly/37yV2SE
規  模:三落三間起
創建年代:清康熙三十七年《西元一六九八年》
等級:第三級
公告日期:86年4月2日
古蹟類別:祠廟
主祀神明:天上聖母
定著土地:善化鎮善化段二七五、二七五之五地號。
涵遢d圍:三川殿、天井、正殿、廟埕、紅毛井。
●歷史背景:善化舊稱目加留灣,荷據時代早已開墾完成,是台南縣較早開發地區。清康熙四十八年,里人建文昌閣,嘉慶十五年修建,同治元年因地震倒圯重建,經地方倡建擴展規模,並改奉祀天聖母為主神。民國三十一年日據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幸本宮僅後殿部份被拆,二川大殿原貌得以保存,民國三十八年地方人士捐款重修。本宮香火興盛,為本地媽祖信仰中心。廟中保有清代文物多件,是善化地區的古剎。目前位於廟前馬路中央仍留有一口西元一六三六年的荷蘭古井,水質清澈且尚能飲用。
●創建與沿革:慶安宮媽祖廟位於善化中心,其建廟起源,相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據耆老口述,在西元一六三六年(明崇禎九年)荷蘭據台時期,布爾克繼為第五任太守,曾在此地開設「荷語教習所」(一稱天主教堂),傳授荷語,並掘「荷蘭井」供水飲用。現本廟牌樓前留有「荷蘭井」之遺跡可資佐證。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本漭x後,親率何斌、馬信、楊祥等將領,帶銃手三百、牌手三百、弓箭手三百,至目加溜灣社巡視撫番。明永曆二十七年(西元一六七三年),台灣文獻始祖沈光文,寄寓社內教學行醫十五年,對本地文風之提昇頗大。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一六八五年),台灣府令改建「文昌祠」於「荷語教習所」原址,分東西廊,主祀文昌帝君,內設學堂,以教育地方推行儒家教義為主。現慶安宮所供奉的五尊文昌帝君神像,傳是昔時文昌祠所留傳下來的。 
●沿革:
(一)清康熙四十八年、嘉慶十五年修建、同治元年倒圯重建、民國三十八年重修。
(二)民國八十七年由台南縣政府委託力園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進行調查研究與修護規畫,並由曾文吉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監造。 
建築特色:慶安宮是一座三落三間起的廟宇,現仍保有傳統磚木構造為三川、拜亭正殿及過水廊。目前大部分構造仍為同治元年遺構,石構造則部分為嘉慶年間遺構,其他部份構造則是民國三十八年重修所作(拜亭藻井及部分石堵)。三川殿的木構造雕飾極為優美,大門兩側作木雕窗,拜亭跨距極大,作四方轉八角形藻井,正殿內側作三通五瓜式棟架,神龕面雕飾精緻,屋面現為琉璃瓦,玻璃剪粘比例造形相當優雅。
●文物與古蹟:
(一)柱聯
三川
神降白天萬里風濤開麗島,恩施比屋八關齊弁報婆心。
(二)匾額
「海國安瀾」
「母德恩深」、「母機稱后」、「神光普照」、「庇佑灣裡」、 「聖德配天」、「海不揚波」、「后德配天」等皆癸丑建醮的賀匾。
(三)聖旨牌-其上以正楷雕刻著:「皇帝萬歲萬萬歲」七字。
(四)散置殿內、廊間的古柱珠,石條等-古意盎然,讓人有股思古情懷的感觸。
(五)荷蘭古井-滄桑三百年,沈埋半世紀,竟在七十八年七月因善化中山路翻修工程中山土,此井直徑約一公尺左右,雖深藏地下五十年,但井水卻亮無腐臭、泥濁,應可肯定此必為活井,這口井的出土是慶安宮歷史的重要佐證之一。
●古蹟特色:
(一)本廟創建年代甚早,目前遺構多為清嘉慶至同治所作,就善化地區而言,為早期地方自治及社會權力運作中心,對善化之發展歷史研究而言,頗具意義。
(二)該廟所在地為明鄭時,沈光文教學處,清康熙四十三年以前為諸羅縣文廟、武廟所在,四十八年以後為義學所在。
(三)該廟現有主體建築為民國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間聘請大陸唐山師傅所建,在歷史上有特別的意義。
(四)拜亭、藻井、正殿大木構及府城已故名畫師潘春源所繪壁畫,均極優異,具有藝術價值。
善化慶安宫 店家介紹-善化商圈 http://bit.ly/37yV2SE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30日電)台南市善化慶安宮奉祀有「台灣孔子」美稱的沈光文,廟方人員兩年前從中國大陸帶回兩幅各長37公尺、完成一半的大型畫作「沈光文印象」。善化國小師生接力畫完,今天公開亮相。
善化國小師生今天在學校操場展示這兩幅剛完成的畫作,長37公尺、寬約55公分,在操場上拉開的場面相當壯觀。
兩岸小學師生接力 完成沈光文印象畫作© 中央社 兩岸小學師生接力 完成沈光文印象畫作
善化慶安宮主委張志勝受訪時表示,廟方人員於西元2015年前往沈光文的故鄉大陸寧波市參訪交流時,帶回這兩幅由寧波鄞州區櫟社小學師生已完成17.5公尺的畫作。對方希望由台灣完成後半段畫作,再由雙方各保存一幅。
張志勝表示,沈光文在西元1662年來台定居,37年的歲月中對台灣教育有很大貢獻,因此有「台灣孔子」美名。
廟方委請善化國小師生,以沈光文來台後的生活進行創作,預計在11月4日把作品帶到寧波市的沈光文紀念館展出。
負責帶領學生完成畫作的善化國小美術老師鄭至傑表示,沈光文被譽為台灣孔子,且畫作是兩岸文史交流,內容要符合歷史,因此花費很多心力研讀歷史資料。從構圖到完成水墨,約花了1年多的時間,完成後半部長約19.5公尺畫作。
鄭至傑表示,圖中畫有包括沈光文當年搭船遭遇颶風意外來到台灣、創立東吟詩社講學過程;還有沈光文種菊、散步等情景。現今在善化火車站旁的沈光文紀念碑、紀念亭等代表後人敬意的文物,也收納圖中。1061030


 

善化紀念文化祖師沈光文 種菊祈福

2016-10-23

〔記者林孟婷/善化報導〕為感念開台文化祖師沈光文於明清時期教化台灣先民的貢獻,善化區公所昨於沈光文紀念碑舉辦「種菊」祈福活動,種下四種菊花,代表著不同意義與祝福,獨特的紀念活動,也吸引不少外縣市民眾前來參與。

  • 小朋友台語吟詩、模樣可愛,為活動帶來亮點。(記者林孟婷攝)

    小朋友台語吟詩、模樣可愛,為活動帶來亮點。(記者林孟婷攝)

  • 紀念開台文化祖師沈光文,規劃的「種菊」祈福儀式具有深意。(記者林孟婷攝)

    紀念開台文化祖師沈光文,規劃的「種菊」祈福儀式具有深意。(記者林孟婷攝)

善化區長李皇興表示,「種菊」(與「中舉」同音)是紀念活動中特有的祈福儀式,發想自「庭前種菊可以祈求高中科舉」的俗語,並結合沈光文的喜好,從沈光文詩作中可以看出,他尤喜菊花的風骨,因此在開台文化祖師沈光文紀念碑前種菊,更是別具祈福與禮敬的意義。

李皇興指出,此次種菊祈福活動特別針對期勉與鼓勵,選定四種菊花,分別為非洲菊、麥桿菊、萬壽菊以及勳章菊,分別代表著熱情、持續與堅毅、健康與榮譽,期勉參與祈福活動的民眾保有熱情、堅毅不拔的決心、保持身心健康並有榮譽心。

善化區公所也規劃敲響鰲魚鐘、擊鼓、站上鰲頭,向許願池許願等儀式,分別代表熬出頭、一鼓作氣、獨占鰲頭,並透過報榜鑼將願望響徹全台,過程莊嚴肅穆。

李皇興指出,此次活動同時結合競賽,善化區公所與南臺科大整合行銷溝通中心再次合作辦理「二○一六結合台南市善化區地方特色加值沈光文文創家飾設計競賽」,競賽期許透過全國大專院校學子以「文人開創」為本,創作出能深入反映在地文化之家飾作品,日後這些作品將是善化區「在地特色」伴手禮的搖籃。

一舉中第「光文糕」 學測熱門商品

2016-01-23

善化區 有沈光文紀念碑

〔記者林孟婷/善化報導〕有「台灣孔子」之稱的沈光文是開台文化祖師,善化區不僅有座「沈光文紀念碑」,更有一舉高中之意的「光文糕」;結合善化在地胡麻做成內餡,不僅充滿濃濃在地味,更是參加學測、各項考試的學子必買糕餅。尤其學測大考前,不少家長購買光文糕前往善化慶安宮祭拜,希望學子吃下「光文糕」能一舉上榜

  • 「光文糕」融合善化區獨特人文、歷史與物產等特色。(記者林孟婷攝)

    「光文糕」融合善化區獨特人文、歷史與物產等特色。(記者林孟婷攝)

  • 黃唯爾學音樂出身,卻熱愛烘焙,與母親康月足一同研發「光文糕」。
(記者林孟婷攝)

    黃唯爾學音樂出身,卻熱愛烘焙,與母親康月足一同研發「光文糕」。 (記者林孟婷攝)

大學學測登場,不少學子會前往善化慶安宮拜拜祈福,當地還有項特色,許多家長會購買「光文糕」前往拜拜,希望子女考試順利。

研發「光文糕」的業者黃唯爾,雖是學音樂出身,但因平時熱愛烘焙而投入創業。

菊花外型 一舉中第之意

黃唯爾說,當初設計糕餅,就是希望能將善化的人文、歷史及物產相結合,於是以善化在地特產胡麻做為內餡,外皮以新鮮綠豆、白鳳豆製成,外型則呈現出優雅菊花,具有「一舉中第」之意;菊花也象徵沈光文高潔品德,糕餅上頭有著「光文」二字。

黃媽媽康月足表示,為了研發光文糕,投入一年多時間,除了能融合善化特產、人文歷史之外,同時也邀集在地年輕媽媽一起製作,讓有意走入職場的媽媽們,兼顧家庭也能發揮工作專才,使得「光文糕」成為最具在地意象的文創糕餅。

-------------------------

「台灣孔子」沈光文 小檔案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11-02
沈光文,南明時期的文人、官吏,西元1651年來台,他的著作有《文開文集》、《台灣賦》、《台灣輿圖考》等;其中,《台灣輿圖考》是記錄台灣的地理學誌,被稱為「台灣漢學的開山始祖」。他也成立台灣第一個詩社,生平後期都在善化,致力於教育工作,76歲過世。
沈光文曾在詩作中形容菊花像他孤傲的個性,強調自己的忠貞,諷刺隨波逐流的人,因此善化區公所誕辰祭典時,特地規劃種菊祈福儀式來紀念。沈光文因作詩諷刺當朝,被迫遷居到善化。民國76年,李雅樵擔任台南縣長時期,在北仔店平交道附近設立紀念碑。
由於沈光文的教育不分貴賤、漢番,有教無類,國家古蹟善化慶安宮將沈光文像入祀,與五文昌帝君一起供奉,成為全台罕見的「六文昌」廟宇,常是考生們祈福的對象。(記者吳俊鋒)

感念沈光文對台貢獻 台南各界種菊祈福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感念開台文化祖師沈光文教化台灣先民,台南各界1日於善化區沈光文紀念碑舉辦「種菊」(「中舉」)祈福活動,市長賴清德和各界人士盛情參與此深具文化意義的祈福活動,賴市長也特別在許願池,許下台南出人頭地、獨占鰲頭,學子金榜題名、各行業圓滿成功等願望。

賴市長指出,沈光文於364年前來到善化教化先民,在台灣歷史具有教育和文化保存的地位,也被尊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台灣孔子,對台灣的貢獻相當大;今天的紀念活動所設計的禮敬儀軌,由敲鐘、擊鼓、站上鰲頭到許願,充滿著文化意義。

賴市長表示,活動安排的贈與民眾光文糕,更具金榜題名、高中金榜的特殊含意,而結合地方特色舉辦的創「衣」競賽,有助於文化和觀光創意產業的發展,非常感謝地方各界全力支持這項有意義的活動。

這次的祈福活動首先進行禮敬儀軌,賴市長向沈光文行禮致意後,敲響鰲魚鐘、擊鼓、站上鰲頭,並在許願池許願、注入平安水等儀式。賴市長許下台南出人頭地、獨占鰲頭,學子金榜題名、各行業圓滿成功等願望;賴市長也在榜單上提筆簽名,與會各界人士和學子也在榜單上簽下自己的名字,祈求將來能夠金榜題名。賴市長並與立委黃偉哲等人,在沈光文紀念碑前種菊,表達祈福與禮敬意義。

善化區公所表示,種菊祈福儀式,發想自「庭前種菊可以祈求高中科舉」的俗語,並結合沈光文喜好菊花的風骨,才設計在紀念碑前種菊;此次選定4種菊花,分別為非洲菊、麥桿菊、萬壽菊以及勳章菊,非洲菊除了熱情之外,還是沈光文的星座-天秤座的守護花;麥桿菊又稱蠟菊,代表持續與堅毅;萬壽菊代表健康;勳章菊則代表榮譽,就是希望大家要有熱情、堅毅不拔的決心、保持身心健康、並有榮譽心,才能功成名就。

台灣孔子沈光文誕辰 賴清德祈願獨占鰲頭

2015-11-02

〔記者吳俊鋒/善化報導〕善化區公所昨天為有「台灣孔子」之稱的沈光文舉辦四○三週年誕辰種菊祈福祭典,走文創風,有光文糕、光文御守、光文公仔、光文服飾等展演,加上「獨占鰲頭」的特殊許願方式,設計巧思引人矚目。

  • 今年也舉辦沈光文「創衣」競賽,優秀作品現場走秀。(記者吳俊鋒攝)

    今年也舉辦沈光文「創衣」競賽,優秀作品現場走秀。(記者吳俊鋒攝)

  • 大小朋友種菊祈福,紀念沈光文。(記者吳俊鋒攝)

    大小朋友種菊祈福,紀念沈光文。(記者吳俊鋒攝)

  • 市長賴清德站在龍頭魚身的鰲地景雕塑上許願,有「獨占鰲頭」的寓意。(記者吳俊鋒攝)

    市長賴清德站在龍頭魚身的鰲地景雕塑上許願,有「獨占鰲頭」的寓意。(記者吳俊鋒攝)

這場種菊祈福活動在善化區北仔店平交道旁的「沈光文紀念碑」前舉行,由市長賴清德擔任主祭,先進行禮敬儀式,依序敲鐘、擂鼓,並站在龍頭魚身的鰲地景雕塑上許願,有「獨占鰲頭」的寓意,相當特別。

賴清德推崇沈光文在文化與教育的貢獻,他許下市民出人頭地、學生高中金榜、各行業成功順利、鄉親父老安居樂業等願望,希望台南的進步永遠領先。

善化區長李皇興說,沈光文於明永曆五年(西元一六五一年)來台,從事教化庶民的志業,努力提升文化工作,教育不分貴賤、漢番,有教無類,被喻為「台灣孔子」,市政府也以「開台文化祖師」尊稱。

隨後,賴清德在生態池裡注入安平海水,一圓沈光文的思鄉夢;接著以五元擲鑼的結緣儀式,祝福所有考生金榜題名。

今年誕辰祭典走文創風,光文糕由知名的藝術家夫婦黃怡文與康月足聯手研發,結合在地優質胡麻所製作;光文御守則以柚木打造,可當作傳家寶永久保存,值得珍藏。

區公所也與南臺科大整合行銷溝通中心合作舉辦「創衣」競賽,將沈光文的五藝儒生概念,注入服飾設計元素裡,優勝作品由模特兒穿在身上,現場走秀,並進行頒獎典禮,氣氛熱烈。

 

2015-08-18_2255422015-08-18_225611Shen_Kuang-Wen_D9201971Shen_Kuang-Wen_Monumental_Pavilion01下載 (2)2015-08-18_230111  

-----------------------------

-------------------------

沈光文(河洛語:Sím Kong Bûn;1612年10月18日-1688年8月8日),字文開,號斯菴,生於浙江鄞縣,陸九淵門人沈煥的後裔,布政使沈九疇族曾孫。是一位南明時期的文人、官吏;後半生因故流寓台灣,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臺灣古典文學之祖」。

萬曆四十年九月廿四(1612年10月18日),沈光文生於浙江鄞縣,自幼苦讀,參加明經科考試而進太學,成為太學生。
投奔明福王
由於明末北直隸大亂,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許多士人難逃到南直隸。
福王在南京即位,找到沈光文,南明朝廷便授予沈光文太常博士一職,並曾參預軍務,晉陞工部郎。
逃往廣東肇慶、投奔永曆帝
福王政權被清軍消滅後,沈光文得知桂王在廣東肇慶一帶另立朝廷,乃前往投奔,累遷為太僕寺少卿。
滯留福建金門
永曆五年(1651年)七月,沈光文前往金門;清福建總督李率泰以高官厚祿相誘,沈雖然婉言拒絕,但滯留福建金門。
計劃經海路從泉州登陸
後來沈光文計畫經海路想要在泉州登陸,途中遭遇颱風來源請求],卻漂流到台灣。
滯留明延平郡(東寧、臺灣)
自沈氏漂流海外,以迄鄭軍入台,十年間,他在島上的具體行蹤及活動,史無明載;今人只能從他所留詩文裡的線索加以推測。
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率軍進攻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明朝宗室與遺老紛紛入臺隨鄭;鄭成功得知沈光文也在台灣後,曾加以接見,並送給他一些田宅。
鄭成功死後,繼位的鄭經若干施政令沈光文不滿,曾作《臺灣賦》譏諷鄭經「僭越稱王」,並批評他親近小人、昏庸無能1],幾遭鄭經與朝廷迫害,乃落髮出家、避禍「羅漢門」(傳今高雄市內門區)山中——但「羅漢門」一地究處何地,學者有不同意見,迄無定論。
鄭克塽降清以後
鄭克塽降清以後,沈光文受施琅友善禮遇,福建總督姚啟聖亦曾答應助沈光文回歸故里,唯最後並未實現「姚少保亦與友善,許贈資回籍,姚死,事遂寢」。2]。
晚年沈光文組織「東吟詩社」,並定居於目加溜灣社(今臺南市善化區),他對當地原住民做出了一些醫療、文教方面的貢獻。
身後
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十三(1688年8月8日),沈光文病逝,葬於目加溜灣社(今善化區坐駕里)。

善化車站前的沈光文紀念亭。
沈光文以及後來隨鄭軍入台的儒士,例如王忠孝、辜朝薦、郭貞一、李茂春、許吉景等人以詩文寫下了台灣第一批書面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尤其沈光文本人獨自在台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時懷身和記述當地風土民情的詩文;其中後者尤為可資研究十七世紀以前島上情形,極為珍貴的第一手文字資料。
著作
沈光文流傳於世的著作有《文開文集》、《流寓考》、《台灣賦》、《草木雜記》、《台灣輿圖考》等書。
紀念

沈光文紀念碑
後人為紀念沈光文事蹟,除了建有紀念碑,還有以其為名的道路、橋樑等等以資紀念。在台南市善化區有關的紀念名稱,有光文里、光文路、斯菴橋(位於光文路)、光文樓(位於善化國中內)、沈光文紀念碑(位於光文路北側,於1978年9月建立)、沈公光文教學處遺址紀念碑(位於善化國中前、於1998年10月建立)、沈光文紀念廳(位於善化慶安宮內,於2006年1月22日開館);在彰化縣鹿港鎮,有縣定古蹟文武廟內的「文開書院」以及戰後改名的「文開國小」(日本時代為鹿港第二公學校)。於1982年10月1日(中秋節)入祀善化慶安宮與五文昌帝君並列供奉。沈光文紀念亭(位於善化車站前,2012年9月23日落成啟用)。
台南一中的校歌歌詞亦中有「思齊往哲 光文沈公」句以紀念沈光文。
-------------------
沈斯庵太僕以永曆三年入臺,時臺為荷人所據,受一廛以居,極旅人之困,弗恤也。及延平至,待以賓禮。清軍得臺後,卒於諸羅。斯庵名光文,字文開,浙之鄞人也;居臺三十餘年。自荷蘭以至鄭氏三世盛衰,皆目擊其事。著書甚多,臺灣文獻推為初祖;然書已散佚。余搜輯其詩,僅得六十有九首,編為一卷,列於「臺灣詩存」。憶感云:『暫將一葦向東溟,來往隨波總未寧。忽見游雲歸別塢,又看飛雁落前汀。夢中尚有嬌兒女,燈下惟餘瘦影形。苦趣不堪重記憶,臨晨獨眺遠山青』。慨賦云:『憶自南來征邁移,催人頭白強扶持。樂同泌水風何冷,飲學秋蟬露不時。最幸家貧眠亦穩,堪憐歲熟我仍飢。仰天自笑渾無策,欲向西山問伯夷』。
沈斯庵太僕以永曆三年入臺
----------------------
沈光文紀念碑沈光文(1612-1688) 字文開,號斯菴,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明朝遺臣朱由崧自立為福王時,他與史可法共同抗清,後再隨魯王退守浙江。魯王兵敗後,他隱居普陀山為僧。鄭成功據守廈門、金門時,他本想從金門搭船去泉州,不料船隻因風漂流到宜蘭,後輾轉到台南 ,當時荷蘭人正佔據台灣。1662年鄭成功據台,帶來不少明朝遺老,且以賓客之禮對待沈光文。鄭經繼位後,他作賦諷刺當道,因而被迫逃離台南,輾轉避居於目加溜灣、大崗山、羅漢門(今高雄內門)等地。清朝治台後,沈光文年事已高,又是前朝遺臣中碩果僅存者,當時諸羅知縣季麒光對他非常禮遇,並且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沈光文倡議組織 「東吟詩社」(這是台灣第一個詩社),推動詩運,對台灣影響深遠。他的詩文中流露著思鄉的愁緒,以及對命運的感嘆。著有《台灣輿圖考》、《草木雜記》、《流寓考》、《台灣賦》、《文開詩文集》等。死後葬於善化里東堡(今善化火車站附近)。

目加溜灣(目加溜灣就是現在的善化鎮)是他晚年安居之所,十多年教學行醫,結社吟詠,寬愛的心感動了此地居民,成為令人懷念的對象。他拓展了整個台灣文學與教育,史稱「開台文獻初祖」,而目加溜灣也因沈光文博施教澤,從荒蕪草萊的鄉野,成為首善教化之地,故後人 將此地取名為「善化」,此地名留下了對沈光文一生的讚嘆。
現在善化鎮除了有「沈光文紀念碑」,以及善化國中有「沈光文教學處遺址紀念碑」外, 因沈光文倡學有功,善化慶安宮同意將其神像入祀,與「五文昌」合祀,成為全省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此外善化地區尚有光文路、光文樓、文開橋、斯菴橋,甚至有光文印刷廠、光文幼稚園,小鎮中瀰漫著對沈光文的懷念。鹿港著名的文開書院即以他命名,台南延平郡王祠、高雄大岡山超峰寺亦有奉祀處。
-----------------
開台文化祖師沈光文
2015-01-25

提供者:胡清旺總幹事

 生平傳略

沈光文(一六一二­­~一六八八),字文開,號斯菴,浙江鄞縣(寧波)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是明朝大思想家陸象山門人沈煥的後代,聰慧敏學,尚志氣,矢志用世,身為明故相後裔,十九歲中副榜,二十五歲(一六三六年)以明經貢太學,後晉工部侍郎,累遷太僕寺少卿。西元一六五一年,由潮州航海至金門,閩督李率泰知其義正名芳,密遣使以書幣聘之,公焚書返幣,辭而不赴。時粵事不可支,乃留閩,因思卜居泉州海口,舟過圍洋頭,忽遭颶風飄至台灣,時台地為荷蘭所據,公受一廛以居,極旅人之困。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佔領台灣,鄭聞公至,大喜,「以客禮見」,以禮相待,「令麾下致餼,且以田宅贍之」。翌年鄭成功薨,鄭經繼位後,多革父之臣與政,沈公不滿其施政理念與作法,做<台灣賦>諷之,險遭殺身之禍,乃削髮變服為僧,避入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是時結茅社以自隱,伴野鶴以清遊,日則趺跏恬坐,夜則步月閒吟。曾云:「無廿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皇帝於地下爾!而卒不克,命也夫!」。

沈光文遁入空門後,仍出入附近的目加溜灣番社(荷蘭人稱為Bakloan,今善化),教授平埔族民眾漢文,一方面教學吟詩,遍遊各地;一面則行醫濟世,凡登涉所至,耳目所及,無鉅細皆有記載。於此流覽怡情,詠歌寄意,加以內地文士聚集,光文便於一六八五年與季麒光、韓又琦、趙可行等人「爰結同心,聯為詩社」,使光文四十餘年拂抑未舒之氣,鬱結欲發之胸,得以歌詠寄懷,詩社訂名「福台閑詠」,後因「蓋台灣之山,在東極高峻,不特人跡罕到,且從古至今,絕無有題詠之者」遂改名「東吟社」,開了台灣文人連結詩社風氣之先,亦為台灣詩社之濫觴。

沈光文在台整整有三十六年之久,自荷蘭以至鄭氏盛衰,皆目擊其事,「海東文獻,推為始祖」,著有<台灣輿圖考>、<文開詩文集>、<台灣賦>等。其經歷荷蘭人統治、鄭氏三代經營、滿清的一統,此期間其精神、肉體雖飽受煎熬,但卻是一位中華民族文化在台灣的傳播者。

沈氏一六八八年死後葬在善化里東堡,今善化火車站前公路北,車站職員宿舍的後面,唯墓跡已不存。現則立有「沈光文歸宿處紀念碑」以玆追思與感懷。

沈光文在台記事,列表如下:

年代 記 事
1651年 明太僕寺少卿沈光文遇颶風漂流至台
1666年 沈光文因讒言仍熾,避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教導原住民兒童漢文
1674年 沈光文自羅漢門避居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81年 鄭經卒,諸鄭復禮光文如故
1685年(康熙24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
1688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七十七歲,埋葬在善化里東堡(今善化鎮,現有沈光文紀念碑)。
1982年(民國71年) 開台先師沈光文因倡學有功,而受民同意將其神像入祀,與善化鎮慶安宮「五文昌」合祀,成為全省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

文獻初祖
『心存故國,結社吟詩,台灣文獻推初祖。志復中原,行醫敷教,太僕風徽啟後人。』沈光文是最早由中國渡海來台長期定居的文人,全祖望的〈沈太傅傳〉推崇他:「海東文獻,推為初祖。」季麒光云:「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矣;台灣無文也,斯菴來而始有文矣!」顯見沈光文在台灣文學的歷史地位。鄧傳安建「文開書院」於鹿港,其從祀議云:「考太僕生平,根柢於忠孝,而發奮呼文章」又書院記云:「以論海外文教,肇自寓賢鄞縣沈斯菴太僕光文字文開者,爰借其字,定書院名,以致有開必先焉。」


沈光文精詩賦,著有<台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與<草木雜記>,因此,亦被後世尊稱為「台灣文獻始祖」。
台灣文化播種者明末浙東遺老有三:朱之瑜號舜水(一六零零~一六八二)乘桴浮於海,為日本國師;其次是黃宗羲號梨洲(一六一零­~一六九五),微言大義啟迪孫中山,終能推翻滿清;沈光文號斯菴(一六一二~一六八八),飄來台灣,化蕃教民,是台灣文獻初祖。沈公是台灣文化的啟蒙師,台灣大學盛成教授認為台灣本島的教育、詩、文、賦均始於沈氏。更難得的是其成就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堪稱台灣文化的播種者。 台南縣藝術學院蘇ㄧ志教授更尊稱沈公為「台灣孔子」,肯定了這位居功厥偉的「開臺先師」,及其敷教弘道的淑世精神。 流寓文學第一人連雅堂的《台灣通史》〈藝文志〉:「台灣三百年間,以文學鳴海上者,代不數睹。鄭氏之時,太僕寺卿沈光文始以詩鳴。一時避亂之士,眷懷故國,憑弔河山,抒寫唱酬,語多激楚,君子傷焉。」沈光文的確是被史家視為首先把中國舊文學帶來台灣的播種者,也肯定他帶動了一時流寓文人抒情酬唱文學的風氣。
留下的大量詩文,參與結社,立塾授徒,其所創「東吟社」更為台灣詩社之濫觴。他的詩文中,自然也少不了他作為「明朝遺臣」、心存「反清復明」的美夢。流寓他鄉的鄉愁,常使詩人望洋興嘆,思念親人的情感,常讓他望月思鄉,這構成了他流寓文學的主調,確已首先立下了流寓文人的典型。

移居海島,漂泊流浪,其<懷鄉>云:「萬里程何遠,縈迴思不窮。安平江上水,洶湧海潮通。」而<詠籬竹>則表現了他的忠貞狷介,借物寓志:「分植根株便發枝,炎風空做雪霜思。看他盡有參天勢,只為孤貞尚寄籬。」寫的是自身的堅真和困窘。此外,沈公居台日久,對民情、風俗、產物耳熟能詳,筆之於詩,<番婦>:「社裡朝朝出,同群擔負行;野花頭插滿,黑齒草塗成。賽勝纏紅錦,新莊掛白珩;鹿脂擦抹慣,欲與麝蘭爭。」

沈公在台灣灑下詩的種子,更是遺民文學、鄉愁文學、鄉土文學的首倡者。

台灣詩賦創始者
近人台灣大學教授盛成,撰荷蘭據台時代之沈光文,有云:「余以為台灣之教育,實始自沈公教學番社始,繼荷人而教以漢字也。而台灣之文獻,始自沈公之<台灣輿圖考>,成於荷治時代。台灣之賦,始於沈公之<台灣賦>,亦當起草於荷治時,成於延平之死後。台灣之詩,始於沈公之<寄跡效人吟>,亦成於荷治時代」足見,沈光文可謂台灣詩賦的鼻祖

書法教師汪崇楹醉心於「開台先師」沈光文的詩賦,多年來用毛筆字細心書寫沈光文各式作品,近來終於完成長篇的<台灣賦>書卷,他表示,在善化慶安宮文物館成立之際,將致贈<台灣賦>給文物館當作開館獻禮,期呈現善化鎮舊時的鼎盛文風。

「台灣遐島,赤崁孤城,名門鹿耳,鎮號安平…」是早期文學家沈光文聞名後世的<台灣賦>,內容描繪當時台灣的地理環境、農牧業、交通狀況、住民生活及戰爭狀況等,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字之多,堪稱台灣簡史的第一筆記錄。汪崇楹先生為了將<台灣賦>留作後世紀念,用隸書體逐字書寫在書卷上,字數洋洋灑灑達千計以上,意義非比尋常。

其<台灣輿圖考>則是沈公在台跋山涉水之際,所譜寫台灣首見的地理篇章,是研究本島地理最早的文章,以赤崁城(台南市)為軸心,記載了台灣人跡可到之處的幅員道理。

季麒光評沈光文的作品:「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矣;台灣無文也,斯菴來而始有文矣。菴學富情深,雄於詞賦,浮沈寂寞于蠻煙瘴雨中者二十餘年,凡登涉所至,耳目所及,無鉅細皆有記載。其間如山水、如津梁、如佛宇、僧寮、禽魚、果墓、大者記尋源,小者辨別名類,斯菴真有心人哉。」今稱他「台灣文獻初祖」,可謂名實相符,受之無愧。

一生著有<台灣輿圖考>一卷、<文開文集>一卷、<文開詩集>二卷、<台灣賦>一卷、<草木雜記>一卷、<流寓考>一卷。清人據台時,沈光文已老,差不多是前朝遺臣中的碩果僅存者,諸羅知縣季麒光,設學首課儒童,禮賢下士,照顧沈光文的生活──「為粟肉之繼,旬日一候門下」,並因此聚集了一些「寓公」,倡議結成詩社,謂之「東吟社」,成員列有十四人。原名「福台閑詠」,後改東吟,為清人治台初期文壇盛事,亦為台灣第一個詩社。

開臺先師
<目加溜灣懷古>
蘇東岳
『北帶曾文水有湄,南連赤崁地無皮;文開一脈傳今古,灣裡騷人好護持。』
沈光文於目加溜灣設帳教學,其教育和文化融合了漢人與原住民,故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終其生於善化教習蕃人,因而被稱為台灣文獻第一人。季麒光講:「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矣;台灣無文也,斯菴來而有文矣!」故見沈光文在台灣文學的關鍵性地位。一九八二年,開台先師沈光文因倡學有功,而受民同意將其神像入祀,與「五文昌」合祀,成為全省獨一無二的「六文昌」廟,為南縣崇賢立祀之盛舉。

沈公光文神像碑
臺北市寧波同鄉會,為紀念這一位偉大的同鄉先民,反清復明的民族義舉,及宣揚民族精神,曾由該同鄉會理事長沈友梅(立法委員),教育部視察陳如一等人員,向有關當局呼籲重視這位台灣的第一文豪,臺灣的文獻始祖,臺灣的詩壇始祖等事蹟,表揚其在臺灣播種了中華文化種子,及其堅貞的民族精神,於是促請立碑入祀之事。
在慶安宮文武殿立「沈公光文神像碑」,其碑文如下:「沈公光文,字文開,號斯菴,明季浙鄞縣人也。當清兵入關,公扈從魯王,靖閩浙,由太常博士晉工部郎中,遷太僕寺少卿,辛卯輾轉來台,奉明正朔,服明衣冠,在今台南善化設帳講學,結社吟詩,行醫活人,敷教弘道,辛丑,鄭成功經略台灣,驅荷抗清,台胞聞風響應,襄助義師,實有賴沈公十載教化之功也。甲午戰後,日據台灣,台胞前仆後繼,奮起抵抗亦受沈公遺教之所致也。三百年來台灣文風鼎盛,至今有詩社三百餘處,推公為文獻初祖,教澤長也。民國六十七年奉台南耆紳洪調水、郭良恩諸先生叢起立碑建坊,紀念沈公,今又為公造像入祀善化慶安宮武聖殿,與五文昌共祀千秋,尊賢樂道,足以勵世也。公生於大明萬曆四十年壬子九月二十四日,卒於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七月十三日。今值進殿陞座之日,爰為之記,以垂不朽。
立法院立法委員 台北市寧波同鄉會 沈友梅 敬撰并書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中秋節敬立」


而沈光文立像紀念碑也出現大陸版,據了解,明末遺臣沈光文在三百多年前來台於善化鎮教書,最近沈公故鄉浙江省寧波縣鄉親,獲悉善化鎮人士很重視其一生事蹟,因而也在距寧波市約十五公里處的東錢湖畔,豎建沈光文立像紀念碑,沈公紀念碑橫跨兩岸,堪稱台灣第一人。
獨ㄧ無二「六文昌」
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一日,適逢壬戌中秋,善化鎮舉行「開台先師」沈光文公神像的陞座典禮。由台北市寧波同鄉會以香梓木雕成一座身高一尺六寸的沈公神像,從台北恭迎至善化慶安宮的文武殿,隊伍抵達慶安宮牌樓前,牌樓兩側一副詠贊沈公的對聯:「光輝流海島,持節二十年,自古精忠傳外史;文化肇瀛洲,遺徽三百載,至今朔望仰東山」。經過一番隆重儀禮後,進入後殿,向高居在上的關聖帝君上香參拜,才把沈公神像捧上神龕,安放在「五文昌」之前,變成全省獨一無二的奉祀「六文昌」之廟,可謂南縣崇賢立祀之盛舉。隨後由沈氏宗親會及雲林大埤鄉豐岡村沈公後裔等數百人,共同舉行入祀祭禮大典。
爾後,便將沈公釋奠大典定於中秋節舉行。每年中秋節,台北寧波同鄉會和沈公來台後在雲林縣大埤鄉的後代子孫,都會不約而同齊聚慶安宮及沈公紀念碑前憑弔膜拜。民國九十二年中秋,開台先師沈光文的第十代、十一代子孫沈允在等四人及善化文教協會等近廿人,依古禮祭拜,儀式莊重嚴肅,據沈允在表示,此次是人數最少的一次。

然本踏查團隊於今年(九十三年)五月一日至慶安宮踏查時,據慶安宮委員指出,近來慶安宮委員會及地方人士商討結果,決定將龕座上的沈公神像移前,不與「五文昌」並列,據廟方表示要以「開台先師」之「沈老師」身分將之獨立,並加宣揚,迨文物館完成後會將之遷移至沈公文物館獨立陳列。然此舉引起地方文化人士的不滿與質疑,台南藝術學院蘇一志教授指出:「沈光文不只是善化的沈光文,更是全台的沈光文,其地位應不亞於五文昌帝君」,堪尊為「台灣孔子」,肯定了「開臺先師」沈公對台灣及善化教育的貢獻,對於廟方認為人、神不能共祀,便將沈公神像移除的理由太過牽強,無法接受。蘇教授指出,目前朝向興建「沈光文紀念書院」的目標而努力,若能成就此番美事,對於善化的文風與鄉土教育將推進一大步。
善化行腳
<沈公教學處懷古>
王景亮
「樹幹檳榔想昔時,溜灣風景月空遺;啟蒙番社人何在?留盡興亡幾賦詩。」
昔時教學遺址處

沈光文在目加溜灣設帳教學,一介書生,佈曲鄉間,懸壺濟世,嘉惠生民。其當初的教學地點,約當現今善化國小校前的道路一直上北,據聞此地帶昔時是為繁榮的街衢,現在由田中發現當時的遺物可以證明,路右有一村落僅有五六戶,名為「社內」,據鄉紳耆老說,這裡就是目加溜灣的遺跡,曾為沈光文的教學處,東望青巒真是個好地方,沈光文有堪輿的素養,所以擇定在這好地方設教學處,亦理之當然乎。

 

今日教學紀念碑
然後人為感念其貧賤不能移的志節與矢志救世的氣概,在善化文教協會的努力與奔走下,於民國八十六年由會員洪景星先生,提議促請擇地為沈光文先生立碑,幾經勘查及土地取得的考量,擇於善化國中校門外為最佳立碑地點。

紀念碑為方形立體碑柱,東面鐫刻「沈公光文教學處遺址紀念碑」,西面刻有建碑緣由:「善化文教協會,為緬懷先賢,激勵來茲,發起興建本紀念碑,多次與地主洽商,終獲其慨然提撥用地。由善化國中八十六學年度家長會贊助捐建,總工程費新台幣壹拾壹萬元正,於民國八十七年十月竣工」。南面刻有:「沈光文先生事略」:「沈光文,字文開,號斯菴,明末浙江鄞縣人,淑世為懷,累官太僕寺少卿,時逢亂世,乘桴來台,為鄭成功延攬,獻替良多,鄭氏式微,政風乖違,輾轉而抵目加溜灣社(善化),教學行醫,結社吟詠,遂成台灣文獻初祖。」而在學生進出校門最醒目的北面則鐫刻:「敦品勵學」,期學生能耳濡目染,有所觸發與省思。
----------------
首先在台開班授徒,開啟台灣文化之窗的漢人是誰呢?他就是沈光文。但沈光文究竟是何許人呢?
people2.jpg (11569 bytes) arrow2.gif (1041 bytes)出家後的沈光文教導原住民漢文。
 沈光文,出生在明朝末年的浙江省。因為生長在書香世家,從小就飽讀詩書;長大後,網仕途發展,因為獲得皇帝的賞識,做過很大的官。後來,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國,還特地派使者「重金」勸他投降,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就在一次搭船前往泉州的路途中,沈光文遇到颱風而漂流到台灣。

  來台後的沈光文別無所求,只希望有個棲身之地。當時的台灣被荷蘭人佔領,他又與中國內陸失去聯絡,因此沒有人知道他的生死下落;直到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得知沈光文還活著,便以禮相待,並授予「田宅」;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位,沈光文因寫了一首「台灣賦」諷刺他,差一點遭到殺害。為了躲避危險,他削髮為僧,取名超光;剛開始住在大崗山的超峰寺,後又隱居在羅漢門(今內門鄉)山中。沈光文雖已遁入空門,仍穿著「僧衣」出入附近的目加溜灣番社(今台南縣安定鄉),伊方教授原住民「漢文」,一方面則行醫濟世。清朝入台以後,他還是不願薙髮降清,後來便與好友結社寫詩,享受餘年,死後葬於善化(今台南縣善化鎮)。

  沈光文可說是一生坎坷,先有「亡國之恨」,後又「流亡海外」,但到了台灣以後,他卻不辭辛勞,遺愛人間。沈光文不用刀槍,卻以教育和文化融合了漢人與原住民,的確令人敬佩。沈光文被稱為「開台文化祖師」,實在當之無愧!
------------------------
開台文化祖師、臺灣古典文學之祖、海東文獻初祖
從來台灣無人也,斯菴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斯菴來而有文矣。
台南 善化 火車 鐵軌旁 「沈光文紀念碑」
望著急速在軌道飛奔的列車,猶如看著滔滔江水一波波翻滾而過,
思國、思鄉,卻難返鄉。
一踏入沈公園地,被一股莊重寧靜的氣息吸引樹高聳著,
涼風吹徐,就像幾個文人正坐在於此吟詩
牌樓上寫著山高水長四個字,正呼應著一旁的鐵軌如江水
善化是沈公最後行腳,因此當地人特別珍惜此榮耀
慶安宮將沈公造像與「五文昌帝君」合祀
成為全台少有的『六文昌廟』
除位於車站旁的沈光文紀念碑外還有一個沈光文紀念廳,
就位於慶安宮內右側一樓,進到館內後
一眼就能看見沈公之雕像與畫像館藏中也有許多沈公的故事及相關的詩文
等涼亭完工後 圖待補
近日公所用心為善化提升藝文氣息在火車站前
製作了沈光文紀念亭從各個角度去看時呈現出筆山或硯
正所謂文房四寶與沈公非常吻合
善化充斥的滿滿的遺跡,善化國中的光文樓、文開橋、斯菴橋、光文路……等,此榮耀為沈公
其實善化還有很多地方都有,期待大家一起來發現吧 !
沈公已不再,但卻留給我們後人無限的寶藏傾聽土地的
沈公小百科
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菴
鄭經即位後,沈光文作賦諷刺政權惹出殺身之危,
只得逃往大崗山、羅漢門等地,並在羅漢門(今高雄內門)出家為僧
1673年移居目加溜灣(現今善化)
於「社內」不用刀槍,卻以教育和文化融合了漢人與原住民
並創設全台第一詩社「東吟社」
------------------------
望月家千里  懷人水一灣
自當安蹇劣  常有好容顏
旅況不如意  衡門亦早關
每逢北來客  借問幾時還

─ 沈光文《台灣府誌》卷二十三「望月」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浙江鄞縣人(今寧波),公元一六一二年(明萬曆四十年)出生,大約是一六八八年去世。葬在善化里東堡,今善化火車站前公路北,車站職員宿舍的後面,唯墓跡已不存。吳新榮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長時,曾親自率員探訪,亦不得要領。相傳其墓碑是以未經窯燒之石灰土製成,湮沒於草萊,並不意外。連橫《台灣通史》說他是「永曆三年(一六四九)入台」,若然,他羈留台灣的時間長達四十年。沈氏來台時間,另有一六五二年及入清後一六六二年兩種說法。不論如何,沈光文是最早由中國渡海來台長期定居的文人,留下的大量詩文,以及參與結社,立塾授徒等事,確已首先立下了流寓文人的典型。

身為明故相後裔,沈光文在南明朱由崧立為福王時,與史可法一起抗清,後再隨魯王退守浙江,魯王兵敗,他隱居普陀山為僧,永曆稱帝時,召其出任大僕寺卿。鄭成功據守廈門、金門時,他渡海至金門。他想從金門搭船到泉州去,準備以船為家,過「浮家泛宅」的生活,不想一陣颶風把船漂送到宜蘭。沈光文是偶然隻身被漂流到台灣來的,來到台灣之後,日夜思念的是就是回鄉的機會,想念留在家鄉的「嬌兒女」。他的詩文中,自然也少不了他作為「明朝遺臣」、心存「反清復明」的美夢。流寓他鄉的鄉愁,常使詩人望洋興嘆,思念親人的情感,常讓他望月思鄉,這構成了他流寓文學的主調。

連雅堂的《台灣通史》〈藝文志〉,劈頭就說:「台灣三百年間,以文學鳴海上者,代不數睹。鄭氏之時,太僕寺卿沈光文始以詩鳴。一時避亂之士,眷懷故國,憑弔河山,抒寫唱酬,語多激楚,君子傷焉。」沈光文的確是被史家視為首先把中國舊文學帶來台灣的播種者,也肯定他帶動了一時流寓文人抒情酬唱文學的風氣。

漂流到台灣後,沈光文南下寄居於台南,一六六二年,鄭成功據台,帶來不少遺老,發覺沈光文在台灣,都以相見為幸。鄭氏以客禮見之,並「令麾下致餼,且以田宅贍之。」鄭經嗣位,他作賦諷刺他的政權,惹出殺身之危,只好離開台南,逃往目加溜灣、大崗山、羅漢門等地。一說他在羅漢門、今內門紫竹寺出家為僧。在目加溜灣社(今善化一帶)時,沈光文以教授生徒維生,不足時,又兼行醫為人治病。論者據以推斷學生中應有西拉雅族人。鄭經死後,鄭氏又再禮遇他如從前。

清人據台時,沈光文已老,差不多是前朝遺臣中的碩果僅存者,諸羅知縣季麒光,設學首課儒童,禮賢下士,照顧沈光文的生活──「為栗肉之繼,旬日一候門下」,並因此聚集了一些「寓公」,倡議結成詩社,謂之「東吟社」,成員列有十四人。原名「福台新詠」,後改東吟,為清人治台初期文壇盛事,亦為台灣第一個詩社。沈氏臨老之際,已不若年輕時之傲骨志氣,不僅當年撕掉閩督李率泰聘書、退回銀幣的堅貞不再,且又陶醉於舊文人互相吹捧的酬唱而頗自得。若說沈氏開台灣文學風氣之先,那麼這個詩社的性質,也讓後代的流寓文人抄襲了幾百年。他被人懷疑寫了〈平台灣序〉這篇洋洋灑灑四千字的長文,擁戴清人政權。也有人為他辯誣是別人冒用他的名字。這和他欠缺開山立的氣概和理想,有以致之。他的老鄉全祖望的〈沈太傅傳〉推崇他:「海東文獻,推為初祖。」還不夠格,它只是台灣的流寓文學。不久,季麒光即以「丁外艱」去職,在任僅年餘,季氏走後,沈氏生活又再陷入乏人照拂的困境。

他看到別人來來去去,自己卻回不去,心裡頗不是滋味,雖曾感嘆:「吾廿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髮以見先皇帝於地下爾,而卒不克,命也夫?」但他也知道,回家的路並不好走,「只說暫來耳,淹留可奈何?....旅途宜自惜,慨以當長歌」,只是他無法禁止自己的思緒懷鄉想家,他說:「暫將一葦向南溟,來往隨波總未寧,....夢中尚有嬌兒女,燈下惟余瘦影形....」沈光文隻身在台,除了被鄉愁、親情的思念佔滿他的心靈之外,現實生活的壓力,也是不小,他的詩文中,到處可見「窮」、「餓」之類的字眼,說明他的日子過得很苦,再宏遠的雄心壯志,恐怕都要被磨損殆盡,何況沈光文是偶然而來。這種怨艾愁思構成的詩風,無疑在流寓文人間代代相傳,形成傳統,固然不可否認是台灣文學史上的一種現象,但和在台灣的土地上生根發展的文學的期許是截然不同的。

季麒光說:「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也。台灣無文矣,斯庵來而有文矣。」從結果看,沈光文來台灣的偶然性使得他的文學在台灣只是出現了有文學活動和文化存在的事實,並未創造出屬於台灣的文學。他的寫詩題材,主要還是侷限於寫自己的遭遇,生活、思想、心理、感情的寂寞、孤單,幾乎不涉及身邊周遭眾多的台灣人生活,就是他在目加溜灣社和西拉雅族人相處,深入羅漢門生活....,也都沒有感覺,沒有感想?寧不怪哉!或許我們可以他是典型的中國舊文人,只會吟風弄月、缺乏現實感應能力的文人來看待他,減少對他的苛求,但他作為長期居住台灣的詩人,終究還是非常可惜地錯失了開拓台灣文學的歷史性地位。

沈氏著有〈台灣與圖考〉一卷、〈草木雜記〉一卷、〈流寓考〉一卷、〈台灣賦〉一卷、《文開詩文集》三卷。只有〈台灣賦〉是為記述台灣的地理、歷史、民俗、物產、山川而作。


文開書院位於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二號,與主祀文昌帝君的文祠;主祀關聖帝的武廟,形成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合一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建築群。文武廟為邑人修文習武之地,文開書院為鹿港文教之發祥地。

文開書院為清道光四年(西元一八二四年)北路理番兼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所倡建,是為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而設立的,為典型的官紳合建書院,經地方富紳日茂行主人林振嵩之子林文濬贊助而成。建成之後,向海內外搜購經書二萬多部,計三十萬餘冊,供士子研讀,並延聘名師掌院,作育英才甚多。
----------------
西臺晞髮痛遺民,
避地南瀛第一人。
浩劫餘生存碩果,
空門垂老棄儒巾。
文風&1 早被端由汝,
天子雖尊不得臣。
孤島田橫無限恨,
白頭猶見海揚塵。

書生無力挽銀河,
回首中原&2 灑淚多。
甘作萍蓬標氣節,
獨開草昧起絃歌。
蠻花犵鳥供吟詠,
勢宦權門脫網羅。
至竟餘生修淨果,
百年家國兩蹉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