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個叫「隨喜功德」。修行隨喜功德,與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等有著同樣的重要功德,我們隨喜贊歎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禮拜、念佛、誦經一樣,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課

隨喜功德/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個叫「隨喜功德」。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嘆/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隨喜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嫉妒。「成人之美,成人之善」
---------------------------------------------
隨喜功德不可思議!一定要學會隨喜功德!
 「隨」為順從之義;「喜」為欣悅。隨喜者,即為見他人行善,身心順從,隨之心生欣悅;亦即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隨」是隨順、不違背;「喜」是歡喜、無瞋。「隨喜功德」,就是隨著所見所聞,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嘆
《四十二章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經云:「以見他為福,隨喜佐助故,手得羅網相。」故知,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 華嚴經》載,菩薩不僅隨喜於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乃至於成佛之一切果德,亦深心讚嘆;不僅隨喜於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乃至小如微塵之善,悉皆隨喜。
《般若經》在《福德品》談到隨喜,修學佛道,特別是大乘佛道,真正重要的是福、智二資糧,福、智資糧必須互相為增上緣。
先要有福德,然後以智慧作為基礎,沒有廣大的福,大乘是走不上去的;當然福還要智慧來攝持的,兩者互相攝持,輾轉增上。
而要積廣大的福,般若經上說明,隨喜可以積最大最大的福德,若能跟般若相應,隨喜的功德是無比的廣大。
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個叫「隨喜功德」。修行隨喜功德,與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等有著同樣的重要功德,我們隨喜贊歎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禮拜、念佛、誦經一樣,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課。
什麼是隨喜?別人出錢作公益,我多少幫一點忙;別人作了好事,我樂見其成;別人有成就,不起嫉妒的心,隨口說些贊歎的好話;別人失意,不幸災樂禍,隨口說些鼓勵的話。
隨口說些好話,隨手做些好事,隨心幫助他人,都是隨喜。隨喜有什麼功德呢?
  一 如香遍滿堂室
一個人靠化妝、灑香水得來的香氣,僅是短暫的、局限的。我們經常養成隨喜他人,所散發出來芬芳氣質,就會充塞著所處的空間,讓你周遭的人都能聞到,亦如你讚美別人地讚美你、歡喜你。
如炬普照十方
願意讚美別人、隨喜別人,喜歡顯揚他人的善美,你的人格道德就會像光亮的火炬。
肯隨喜他人者,不障礙不為難他人的成就,不諷刺不打擊他人的努力,這樣的人格是世間的榜樣,就如同太陽的光亮普照世間。
三 如種一能收百
隨喜他人,就像打回力球,你隨喜他人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人回頭來讚美你、隨喜你的功德。就如同我們在山谷中大喊「你好」,四面八方都回聲對你喊「你好」。
因此,願意隨喜他人功德者,所獲得的善性循環,就如同種一而收百。
  四 如月映現千江
天上的月亮雖只一個,但在地上只要有水之處,不管是江、海、河、湖、溪、井,甚至僅是小小的盆、碗、杯盞,月亮都會映現在其中。
我們肯隨喜他人,清凈品格的映現也如同這清涼月,隨處映現,就如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法一體,人我同源,經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隨喜行十善者,讚嘆十善法,共成四十種善。」
愚者只知自作,缺同情心,故不教他,亦不隨喜,何況讚嘆。
智者自作又教人作,有自行、化他兩種功德,再來隨喜他人一毫之善,則內除嫉妒,又有他人功德在自己心內,更能讚嘆善法,則成弘法大師矣。
隨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說:「如來滅後,若有人因聽經而發菩提心,隨緣、隨處、隨力為人演說。聽聞者,又輾轉為人演說,此人所得功德,大過於以一切資具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六道眾生,又使他們修道證果的功德。」
在《證道歌》中,宗喀巴大師解釋道,隨喜是最好的善行,下一點點功夫就能夠積集大功德。
為什麼隨喜功德有這麼大呢?因為,一個人聞法而發歡喜心,是一個人的功德。
由於他的發心,隨緣、隨處、隨喜地為人演說;這些聽聞者,又繼續輾轉不斷地對與他們有緣的人演說,令聞者皆發菩提心,信樂佛道。
因為眾生無盡,隨喜發心的願行亦無窮盡,所以這分隨喜的功德就如一燈傳千燈,燈燈相傳,光光相照,永遠不會斷絕。
隨喜是清凈的修行法門,沒有涉及八世俗法之虞,因為積集隨喜功德,不需要做任何特別的外在活動,純粹牽涉到內心活動而已。
沒有人看得見我們在隨喜,因為那僅僅是意樂。隨喜是不為人知的修行,所以容易成為清凈的修行。
日用之間,舉凡身、口、意三業,皆可修隨喜功德,如見聞他人行一切善法,則以身效法,或布施掌聲鼓勵;口說愛語予以讚嘆;心生歡喜,無有嫉妒。
時時以身、口、意三業廣修隨喜功德,不僅去除慳貪、吝嗇、嫉妒之心,獲得勝善功德,更能使心量廣大,無我相、無人相,進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例如見他人出家,心生歡喜,就有出家功德;見他人放生,心生隨喜,就有放生功德;見他人說法,自己未有因緣說法,但心生歡喜,就有說法功德;見他人坐禪,不必自坐,心但生歡喜,就有坐禪功德。
如是自作有限,隨喜無窮,自己出家只有一次,隨喜他人出家功德,則有百千萬次,所以功德自造也好,他人作也好,皆可流入我心,我心有他人功德,無嫉妒念,何等喜樂,何等坦蕩蕩。
兒子中狀元,父母生大歡喜,父子同體也;學生中狀元,老師生歡喜,從我教出也,何異自中。
因此,欲建立別人功德在自己心田內,應生隨喜,否則不喜,或生嫉妒,有嫉賢妒能之念,自己永絕賢能之路,悲夫!
無始劫來嫉妒之賊,潛伏八識田中,或時起作,自害害人,今日誦普賢大願王,一掃清光!
譬如有人敬順師長、慈化弟幼、待人和善、處事認真,乃至於讀誦經典、宣說正法、布施供養、持戒嚴謹、精進用功等,便點頭讚許、合掌恭敬、歡喜讚嘆,進而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隨喜功德」。
隨喜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嫉妒。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你看嬰兒幾個月大,或是一歲大的,給他吃糖的時候,別人多拿一點,他心中的嫉妒就自然表現出來!
嫉妒心對於修學是很大的障礙,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教我們要修「隨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進一步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
隨喜,不單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還要盡心盡力促成他、幫助他,這就是儒家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
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無法幫忙,我們有個歡喜心讚嘆,那也是隨喜功德
隨喜的時候,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並且盡心盡力幫人,才是真正隨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盡力幫忙,或是單單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
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歡喜容忍別人超過自己,那隨喜的功德就殊勝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ssay/9n6nkoq.html


他用毛筆 寫了4000盞普度公燈

2015-08-05 07:53:36 聯合報 記者曾健祐/基隆報導

老大公廟秘書許國春8年前接下職務,在農曆7月前夕,獨自用毛筆書寫近4000多盞普渡公燈,為信眾一一寫上大名,祈求平安。 記者曾健祐/攝影

分享
 
為迎接農曆七月中元祭,基隆老大公廟前已掛滿上千盞普度公燈。廟方秘書許國春用毛筆,在每一盞大紅燈籠,寫上信眾大名,4000多盞燈,都由他獨自手寫完成,需耗時2個月才寫得完。

每年農曆6月最後一天凌晨零時,老大公廟會同時點亮上千盞普度公燈,頓時廟前一片光明,象徵為好兄弟指引道路,到人間享用祭品。整個農曆七月,晚間6點至隔日清晨5點,老大公廟都會點燈,宛如不夜城。

每一盞普度公燈都由信眾出資,廟方會在燈籠上寫下信徒大名,點亮象徵保平安。廟方秘書許國春用毛筆手寫方式,一筆一畫在凹凸不平的燈籠上,寫下每位信眾大名,每年約4000多盞普度公燈由他一人完成,從農曆5月就得開始書寫。

許國春表示,他從未學過毛筆字,8年前接下職位,每天勤練字,花了一整年才學會。在燈籠上寫字需要極高的穩定性,掌握下筆力道,筆畫有粗有細,寫出來才會好看。但有時一天得寫上百盞燈,姿勢固定讓他手腕僵硬,每過1小時就得休息起身活動。

今年老大公廟開燈大典於13日(農曆6月29日)凌晨零時舉行,4000多盞普度公燈將同時點亮,燈火通明伴隨鞭炮齊放,熱鬧為農曆七月中元祭揭開序幕。

拜拜後植福田能增加助力?

2015-06-03 - 宇色人氣:2929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平時我們有常常積福助人嗎?因緣未成熟,神明又如何助人?平時我們是否常助人當他人的貴人?就算「因緣」有非我們所能窺探其中奧妙之處,但福報與助人之心卻掌握在我們手上。也因此,我常常說:「平日多積福,神明助人才有資本,拜拜求神後多積善,亡羊補牢獲得神助還有機會。」很多人都以為神明原來就該本著慈悲心助人,怎麼還會有助人的條件?細察以上條件,大部分還是要拉回到己身,先捫心自問我們做了多少,再求神明幫助。至於神明助人的立場,九天母娘另一句也頗耐人尋味:「神明並不是讓人們拿來問問題,我們的職責亦不是在幫助人,我們的存在是讓人們在低潮期有信賴的力量繼續走下去,這才是我們在人們心中真正的意義。」

關於福報一事在《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有詳盡又精闢的解讀:「佛教教義認為『功德』是一種特別的業『因』,可以達到開悟或解脫這樣的『果』。一般的業在生死輪迴中成熟,但功德這業成熟之後卻會使我們的心覺醒,並且超越輪迴,所以功德有時候叫作『無輪迴業力』。因此功德是可以培養的心智潛能,使修行上所謂的領悟及體驗成熟;很多密宗師父都強調,沒有累積功德,心理的體悟就不會成熟。產生這種業力的因素之一,便是意圖或動機。在大乘佛教,菩薩所發的意圖就是『菩提心』;有人說菩薩心就像是火箭飛行的拋物線,把業果推向『覺醒」或『開悟』的目標。」(註2)

福報」在巴利文的佛法教義中稱為「作用」,它是我們作意後的結果,不建立在任何形式上,是色、受、想、行、識後的結果。在這二元化的世界中,許多的物質、能量體,也是存在相同的道理,皆由量子所構成。你對這社會、朋友、家人、網路投射出何種意念,最終會投射在自己身上每天檢示自己的身口意,看看自己在網路上、臉書、意念在投射什麼你便會發現,其實你無時無刻都在自己所造的業中。植福是幫自己的「心」種福田,等於在消業力,這比花大錢做法會有用。植福可以增加自己的貴人運,有人問我該怎麼召貴人去小人,我都這樣回答:「貴人不會自召來,小人則是會無門亦自召先捫心自問植多少福田,貴人半夜也敲門。植福田增加自己的福報,在信仰上可以增上與仙佛菩薩之間的因緣,這絕對比花錢四處找人點靈認主有用多了;一個沒有福報的人,就算真的花錢點靈認主,對走靈修路助益並不大,如果植福田,就算沒有點靈認主,「主」也會默默在幫助您

行功德不是一昧地捐錢助人,必須發自內心的真誠,真誠的助人就某一種層面來說也是割捨內心的貪與執著。同時,助人者也要有相當的智慧,懂得助人同時又能讓被幫助者也有助人的機會,在《我在人間的靈界事件簿》中提到一則小故事:「遠在久遠劫的過去世,文殊師利曾經是一名比丘,一天,他進城去行乞時,乞得滿缽的百味歡喜丸。城裡有一個小孩在後面緊緊追來,向他求乞,但他並沒有馬上給小孩。片刻後,走到佛塔旁邊,他才親自遞兩丸給小孩,並且有約在先:『如果你自己吃一個,另一個肯佈施給比丘的話,我才會施捨給你。』說完便馬上遞給那個小孩兩個歡喜丸了。當他把另一個歡喜丸佈施給比丘後,就走到文殊師利那裡去受戒,決心要得悟成佛了。」(卷十二,《大正藏》一五○頁下段)

此段佛教寓言故事與九天母娘「人們膜拜我們,希望能夠得到我們的幫助,而人們在得到我們幫助前,是否也有以相同的心幫助其他人」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意,前者是教導我們要擁有助人的智慧,幫助他人之前也要有給他們耕福田的機會,如此一環接著一環的助人力量才會大,後者九天母娘的話也是提醒我們,人們本身的福報、所求的因緣成熟。人們是否常帶著助人之心,在不違因果業力的前提之下,祂們才有能力幫助我們。

周文王姬昌《周易.繫辭上》所云「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而後天助之」亦與此道理不謀而合,上天會幫助一個願意靠自己力量走一片天的人,而願意靠自己力量的人自然而然也會吸引其他人的幫助。在西方擁有「西方成功學之父」之稱的賽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一八一二年至一九○四年)(註3)曾在一八五九年出版著《自助論》一書,亦是以相同的精神貫穿全書影響當時的西方世界,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國幫助那些自助的人),這句話勉勵當時的人們要努力不懈地朝目標勇往直前,當擁有如此的信念時,上天源源不絕的精神便會助我們完成夢想。國際知名的股神巴菲特曾說:「世界最神奇的東西是複利。」我則認為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人的善心與福報,它源源不絕且不會給愈多便少愈多;有福助之人,自助人助也,種福田之人,自助天助也。擁有助人心,先要學習以一顆赤子之心看待世間,能夠發自內心地微笑面對人生,才能夠有力量使他人微笑,這就是正念的力量,也就是自助而助人的基本態度。

註2:《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第三章個體化歷程,P287。

---------------------------

談修行中的福報問題

 

紫虛居士著

 

壹、前言

貳、福報的本質

參、福報與相法的修行

肆、福報與渡生

伍、佛力治病的問題與福報

陸、不正確的福報觀念

柒、如何修福報

捌、福多慧少則偏相,慧多福少則偏空

玖、修行要福慧皆修

拾、結語

 

摘要:

 

本文探討福報的本質及修行中與福報有關的一些問題。

 

壹、前言

 

一般人都知道多做布施、念佛等善事就可以得到「福報」,下輩子也許就可以做個上等人,甚至可生天界去享福,或者死後可以或為「神明」,像城隍爺、土地公或地府的判官等等,學佛的人大多知道像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修成的佛都是「福慧兩足尊」的無上大成就者,這些佛的慧不是指一般世俗的「聰慧」而是指了悟諸法本源、通達宇宙萬法真相的「空慧」。而佛的福是指俱足「圓滿無缺的福報」。空慧與圓滿的福報對佛而言就如同人之必須兩隻腳,缺一就走不動。一般修行人對慧探討得很多,也較知道「空慧」的意義與重要性,但對福報就較不重視,尤其對福報在修行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較少人去研究,一般人大多只知道福報就是如前面所說的人天善果而已。本文就要較深入去研究福報的本質及其在修行中的相關問題,也讓我們探討修成的佛必須俱足福報的道理。

 

貳、福報的本質

 

依筆者的看法福報可歸成兩種,第一種與眾生有關,因渡生而有的,第二種則是自心善念所成就的。詳細說明如下:當我們幫助其他眾生,使其願望得到滿足,也就是常人所說的「與眾生結善緣」,長時間廣結善緣的結果,遇機緣成熟,有些得到我們相助過的眾生就會回報相助我們,因此,我們在世間做事就會較順利,常遇貴人相助,障礙較少,這就是第一種福報,它是就因緣果報方面來說的。進一步探討當會知道,眾生對我們給他的恩惠與好處,終究會記在第六識的名色與第八識的種子中而輪迴轉世,在未來某一生中,相遇緣熟自會回報而成我們的福報。因此,這種福報的意義是我們「把善業的種子寄存在其他眾生的第六識與第八識中」,待緣成熟再回報給我們,使我們有好的果報,這就是第一種福報的本質。

 

福報的第二種本質是我們自己善業成就的種子保存在自己第六識與第八識中,在來生中遇緣成熟成就自己的善業。這種情況有很多,例如你過去修行時曾到過佛的淨土,那麼你的第六識就存有淨土的莊嚴名色,第八識保有形成淨土善的種子。又例如你經常做布施,心中常存有布施救人的善念,那你第八識中就會種下慈悲的善種子,將來機緣成熟也許會得到生為天界眾生的果報

 

總而言之,眾生在世間中身、口、意所造的各種「善業」,轉成善的名色與種子,存在自己或其他眾生的第六識與第八識中,這就是福報的本質。

 

參、福報與相法的修行

 

依據前節的探討可知,福報的本質乃內心「善名色」與「善種子」遇緣的顯現。「善名色」與「善種子」乃各種可見的「福報」的內涵,一個修行者在修道過程中,若要阻礙少就必須具有大福報,若第一種福報大,則遇善緣的機會多,修行中較容易得到善知識,甚至佛菩薩的教導與護持。反之則可能易遭種種阻礙與干擾。若第二種福報俱足,則修行時心中不易生惡念,自心所現的障礙較少,遭到魔障或鬼障等乘機而入的機會就大為減少。

 

福報對修空的人而言,其重要性只是有助於防止干擾,因為修空之人重在明心現性,也就是「入空」,要能入空就必須能「自淨其意」,「淨」的意義要捨棄一切名相與認定,不論善的、惡的,一切皆要捨離,因此對修空的人而言,就是要「不執著」福報。而對修相法的人就完全不同,他們要靠福報的善種子與善名色才得以成就。要修成金剛心菩薩或化身佛菩薩,那要由空起淨念,這些淨念沒有大福報就無法完成。例如,不捨人天眾生、普渡人天眾生的善種子不足,也就是沒有具備極大的人天福報者,修準提菩薩的化身是修不成的。

 

肆、福報與渡生

 

福報是善種子與善名色,其對修行的重要性是在渡生上面,若不渡生或退守「空」中而不入世間,那就不需要福報,若要入世間渡生則非要有大福報不可。如諸佛淨土之莊嚴名相就是諸佛由「空」中用大福報所化成,而阿羅漢有慧無福就沒有這種能力。又如「色究竟頂天」就是極清淨名色所形成,這也是要極大福報才可成,眾生若沒有極大福報就沒有可能在心中現出淨土或色究竟頂天之名相,也就是他就不可能化現此種淨土以渡眾生。

 

再就一般的渡生工作來看,若你要用佛法起念渡生,如施食、施財物、做超渡等工作,當面對眾多的眾生而要起心持咒、念佛或誦經時,福報不足的人會覺得力不從心,而福報俱足者就沒有這種問題,詳細情形屬無上密,修行者自己去體驗就知道。有些修行人只依「儀軌」作事,行施食等佛事,但因心力不足,又未得佛力加持,這些布施是沒有效果,有時反而會有不良的結果,要小心不要盲修瞎鍊。

 

另外一點,修行者若要往返六道渡生沒有障礙,福報更是重要,沒有大福報就進不了惡道之中,這是因為第六識缺少很多善的名色以克服第八識惡道的種子,詳情修行者自證即可了知。

 

故筆者在此提醒各位,修行不要只顧修空,福報亦要兼顧,以便來日行菩薩道渡生時有足夠的資糧。

 

伍、佛力治病的問題與福報

 

筆者在上期藥師山通訊中談過,佛菩薩治病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求治者自身福報不足之故。有些人得了醫生束手無策的怪病,但卻奇蹟的經由鬼神或佛菩薩的相助而治癒,這原因就與個人的福報有關,一般而言,除人間醫生治病外,福報少者只可得有緣的鬼神相助,福報較大者可得菩薩相助,更大者可得佛力相助。要徹底根治「病源」,那就必須俱足更大的福報。個中詳情屬無上密,不在此討論。人生無常,任何人都不能確定終其一生都不會得到醫生治不好的怪病,平時多供佛菩薩,多行善事,以積福報,也許會奇蹟的解除發生的病苦或災難。

 

陸、不正確的福報觀念

 

世人常說某人有「福氣」,有汽車、洋房,有嬌妻美妾,每天還有酒肉女色享用不盡,就認為這「福氣」就是他前生做善事的「福報」,其實不然,有這種享受的人並不見得與善種子有關,因為這些人不見得心中快樂無礙,何況有些嬌妻美妾、酒肉女色與惡因果有關,酒肉女色使他造地獄惡因。若以「善種子」做為福報的觀點來看,這些人在享樂之時,把所有的善種子都發芽成果,享受完了,若未再辛勤播種,善種子很快會用盡,何況這些人在作樂時可能會做惡業,播下惡種子,污染潛意識,那未來的日子就苦了,可能永生永世都受影響。不明的人常罵學佛的人,說他們沒有道德,自己沒有福報,不能吃山珍海味,不能享醇酒與美色,也要別人不要享樂,要別人清淨過日子,這是「斷他人的福報」,世上有這種錯誤觀念的人不少,他們不知道這種享用是在「竭澤而魚」,是在「自掘墳墓」,很快將會得到惡果,這是不明福報的真相的結果。

 

柒、如何修福報

 

由福報的本質可知,做對別人有利益的善事,包括布施、供佛、行善等,可得第一類與第二類的福報,也就是可在自己與他人的內心種下善的種子,尤其供養諸佛菩薩與護法,所得第一類的福報更大。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念經、起善念等行為,可得第二類的福報,也就是可在自心種善種子。另外有一方法亦可用,那就是由「空」中(或近似以清淨心)起善念亦可快速增加善種子,對福報的增進亦大有助益。

 

總之,常存善心、動善念、行善事、供養諸佛菩薩等,常做這些事則善種子與善名色自然會增加,這就是修得福報。

 

捌、福多慧少則偏相,慧多福少則偏空

 

修行人若較重修福報,那他在相法上就會較有成就,包括生為果報較好的天人或菩薩等。反之,若較注重修慧,則他在「空」法上會有較大的成就,其果報可能或為阿羅漢或僻支佛之類,而唯有福慧二者皆得成就才有成佛的可能(指修成的佛),原因是修成的佛必須「空」與「相」二者皆圓滿了知,且通達不二。由於對「相」的圓知則可知十法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法界與六道輪迴法界)一切相狀,而對「空」的圓滿覺知,才知宇宙諸相的本源,而通達不二才可實證諸法唯一實相之埋。因此修成的佛必須福報與空慧二者圓滿俱足,故稱佛是「福慧兩足尊」。

 

玖、修行要福慧皆修

 

修行人一般大多先從修「空」入手,原因是相法的修行人,若非俱足大福報,內心皆存善名色與善種子,則在修行過程中很容易因惡種子現前或因外界干擾出現頻繁而出問題,故佛書上大多強調修「空」,「空觀」成就後再修相法以渡生。若眾生不是內心污穢而是充滿善種子的大福報者,則可以由相法深入修行而很快得到大成就,這一點較少人強調,可能是俱足大福報的眾生較少見之故。這種修行者可得諸佛加持,其成就之快速非一般「空」法修行者可了知,這也是無上密,唯行者可自得無上妙樂。

 

以渡生的觀點而言,相法與「空法」要並重,沒有空慧,則渡生易染著世間諸相,若沒有相法,則易陷入自了漢境界,也沒有渡生的能力。菩薩道之最重要課程,除修「空觀」外,亦要修習相法的「如幻三昧」。

 

拾、結語

 

筆者自身的修持還很差,勉強寫此篇文章,目的是希望大家在以修空為主的修行中,不要忘記亦修福報。特別強調下面幾點做本文之結語。

 

一、誠心供養諸佛菩薩,藉此與佛菩薩結緣,種大福田以作為未來行菩薩道渡生時之大助緣。

 

二、多做善事,少造惡業以免障礙菩提。

 

三、多修善業,廣結善緣以做為修「空」的助緣。

 

此外,也希望大家不要輕慢相法的修行人,輕視相法的修習,不要自以為修空很了不起,要知道很多相法的修行者可能是修空成就後為渡生而起修相法,世間之事我們不知道的仍很多,我們永遠要記得「謙卑」,千萬不要貢高我慢,這是大惡種,不要把它種下你的心田。

-------------------

註3:塞繆爾•斯邁爾斯是十九世紀英國頗為知名的作家與社會改革家,被譽為成功學開山鼻祖、人類精神導師及勵志和自助之父。

----------------

累積福報 超渡自己
  .大湛法師講述 淨熠整理
  修行很重要是要了解「
空性」的真理。

  不管是夫妻、父子、母女,都是暫時會合的。很久以前,一次華航空難,一位
媽媽的女兒是空姐,就搭上了這班死亡的飛機。不幸罹難之後,打算將骨灰送到地藏院,一個信徒帶她來,並請求師父替她開示。

  這位媽媽就問我:「為什麼那麼多人,會搭上這個死亡班機?她女兒是否冤枉死的?」其實按照佛教的因果來說,都沒有冤枉。同在一個團體,都是共同的業報,才會聚在一起,才會遭受共同的業報,但是在共業裡還有別業
,有的人往生之後尚能留有全屍,有的人則粉身碎骨,無法拼湊成形,甚至找不到屍體。

  我安慰了這位母親之後便說,其實一個人早死晚死都不是問題,說一句很坦白的話,死的時候還要「死得其時
」。現在是太平的時代,往生之後還有人可以幫忙助念,
還可以發大心將它請到一個清靜的道場來修行,萬一是在
戰亂的時候,有誰會來助念呢?雖然往生,卻有很多佛教
團體來助念,及天主教、基督教等來做彌撒,這也是他們
的福報。

  舉這個例子不是要鼓勵大家平常不用自己念佛,而等著死了之後請佛教徒來幫忙助念,我們千萬不能這麼想。地藏經提到,一個人在生之時若念一句佛,這個功德都是自己的,念兩句,也是自己的,自己超渡自己是最安全的

  我還是一句話要勉勵大家,趁著身體還很健康時,為自己下功夫修行比較重要。同在一個家庭裡,如果有因緣
,可以和親朋好友、夫妻一同聽聞與修學正法,這是最圓滿的。但如果我們鼓勵對方念佛,他就是不念,我們也不要太勉強,因為可能是因緣還未到,或是法門不相應,至少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了,問心無愧即可。

兒孫自有兒孫福

  有些小孩子宿世就累積很多福德因緣,雖然父母發生意外往生,也可能在左右鄰居親朋好友的照顧之下,順利地長大。這些孩子因為自己遭遇特殊,也往往會藉著這個惡緣來提起覺照,認真讀書。他們雖然沒有父母留下的財產,但將來長大之後,會更認真做事業,仍然會過得富裕
、安定的生活。

  相反的,若是孩子們沒有福報,就算是父母賺了很多錢,可能沒幾年幾個月,就花光光了。以前,有個在家人有很多財產,不過生了一個討債的,很會花錢。就有人向這個孩子說,某某人啊,可惜你父親賺了那麼多錢,你卻這麼浪費,你父親如果死了,我看過不了三年,可能財產都被你花光了。他說絕對讓你猜不到。他的工夫很好,只過了三個月就將他父親一輩子所賺的財產花光了。

  所以我們不用為孩子來煩惱,有緣我們就栽培他就好
,如果他有福報接受我們的栽培最好,如果孩子無法受教
,千萬別跟孩子結惡緣,我們盡心之後,也就問心無愧,
就暫時把他放下,自己多精進念佛、誦經、拜懺,祈求佛
菩薩加倍,因緣也會慢慢改變。最消極的來說,即使孩子
還沒變好,但至少自己心中平靜不少,也趁機累積了許多
福報,甚至往生淨土的資糧。

何時放下

  有一個信徒就問了我一個問題。說她先生在生之時一直向她要求,說此生與她做夫妻不錯,我們下輩子再來做夫妻好不好?害這位太太不敢答應。因為這位先生年紀輕輕得了癌症,不久就往生了,他在世時對她是不錯,她很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先生的骨灰就放在七佛寶塔,她每個星期都會來拜,每次都哭哭啼啼。我就告訴她,沒關係
,妳先點三柱香,去妳先生的牌位前告訴他,說下輩子我決定繼續和他做夫妻,但是不是在台灣,也不是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若要做夫妻,就一起去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因為在娑婆世界,不管多久,也只是一輩子,就像我的祖父母感情很好,而且兩個人都活到九十幾歲,真的是白頭偕老,但也不過是數十年。

  又有一次我去榮民總院看一個癌症末期的信徒,得了癌症後才來學佛。他是一個少年得志的人,一個女強人,事業做很大。有次陪她的同事去做身體檢查,她順便檢查
,結果別人沒事,她竟然得了癌症。醫生告訴她,她得了癌症,她聽了之後,精神就崩潰了。自己事業做得那麼大
,年紀還輕,人長得美,先生也很帥,小孩也很可愛,為
什麼會得癌症?這樣一直煩惱,整個人就憔悴不堪了。她
遇到了一個慈悲的佛教徒,就帶她到地藏院禮佛,聽師父
開示。

  我告訴她,作法事消災是暫時的,得了癌症可能是宿世業力現前,讓我們求生不能生,求死不能死如何安詳地死,是每個人都要努力的,不是只有癌症病人才要學習。我說,我可以教妳如何消除業障的方法,及為自己種下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緣,妳回去之後,可以依循認真拜佛
、念佛、求懺悔的法門。

  她說聽了很高興,但很快又難過的說到,她先生這麼英俊,小孩這麼小,她萬一往生之後,那要怎麼辦?我說沒關係,妳先生這麼英俊,妳若往生之後,就會有第二個
、第三個來照顧妳先生,妳不用為他煩惱,小孩也自然會
有人照顧的。她聽了很驚訝地說:「怎麼會這樣?」我說
:「妳什麼時候才要放下?好好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呢?」

----------------------------

作者: 夏一文

最近,有很多初學者向我請教關於福報的問題,他們很疑惑為何某某人的福報那麼好,財運那麼旺,要金錢有金錢、要愛情有愛情、要事業有事業、要房子有房子、要官位有官位;​​​​而他為何又如此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想求什麼都求不到?同時煩惱痛苦為何又那麼多?如何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其實苦每個人都有,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要經歷許多坎坷,飽嚐種種辛酸,承受種種磨難,體會種種痛苦。佛說,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那麼,苦從何來呢?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上一切痛苦都是從有情自身業力的召感而得到的,業是由於內心的貪婪、瞋恚、愚癡等三毒推動著身口意造業,造業的當下就會感得苦果的出現,並且以後還會有苦的隱患,還會有更大的苦報,還會增長更多的貪、瞋、痴。由煩惱而造業,造業而感苦果,構成了惑、業、苦的生死輪迴。我們便在這惑、業、苦的輪迴圈內循環往復,在茫茫的六道苦海中頭出頭沒。是故,要想擺脫輪迴苦的牽引,我們就必須修學佛法、成就佛果,如此才能真正擺脫生死輪迴,徹底解脫生命的痛苦。

今天我們主要談如何增加自己的福報,如果要想讓自己的福德大,福報多,那我們就要明白因果的道理,古人云:“福禍無門,惟人所召”;佛教云:“有因必有果”。這都是告訴我們無論是福是禍,都是因為我們的業力召感,也就是佛教說的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所以我們當下無論是自己身體上的感受,還是心靈上的感受,是苦的還是樂的,都是我們過去種的種子,現在的果報。同理,我們現在這一生種了什麼樣的種子,將來就要承受什麼樣的果報。因此,我們要想人生活得幸福、美滿、快樂,就要多種善的種子。

俗話說: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擔糧。有耕耘,就會有收穫;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這是一個褪盡鉛華的真理。每個人一生福分的大小、多少都不一樣,這都是與他前生前世、多生多世的修為有很大關係。看看下面的一個故事相信你會明白很多:

有一位寧瑪派大喇嘛很有修持,很多人都不遠千里前來供養他。他住在山上,雨天時住在大樹下,下雪時則住小樹下,他周圍幾公里以內住滿了跟他修學的喇嘛,每一個喇嘛各找了一棵樹、一個山岩或一個洞修持。來自各地的朝拜他的信徒,往往會帶不少供品來供養他。那麼,這個大喇嘛的神通有多大呢?通常,等這些供養的錢、食物夠分配了,他會曉得每個跟他修學的喇嘛有什麼需要,然後他只要往空中一灑,就能自動地分給每個需要東西的喇嘛。

在他修持的山下有個乞丐,這個乞丐每天從早到晚,都要到每個村莊挨家逐戶地去乞討,因為若不乞討就沒得吃。當他看到大喇嘛如此廣受供養,心裡很嫉妒:“你們這些喇嘛,一天到晚坐在那兒,什麼事情也不做,當人家把錢、供品、各種好食物都送給他時,還要跟他說:'求您老人家大慈大悲接受。'接受了還要跟他磕頭說:'喇嘛!多謝您的慈悲,受我微薄的供養。'而我呢,跟人家磕頭,求爺爺告奶奶,希望人家給我一口飯吃,還不一定能討得到。”他愈是這樣想就愈感到心裡不平,就愈難過。終於有一天,他上山去找到了那位受萬人景仰的大喇嘛。

見到大喇嘛後,他問道:“喇嘛!喇嘛!您一天到晚坐在這兒,什麼事也不做,好吃懶做的,大家卻都來供養您,請您老人家接受,供養您之後,還要給您磕頭;而我每天從早到晚,由這條村乞討到那條村,要跟人家磕頭,人家才給我一口飯吃,我們倆的際遇怎麼會差這麼遠呢?”

大喇嘛聽了以後,回答乞丐:“你說怎麼辦呢?孩子。”乞丐想想也沒話回答,就說:“我有什麼辦法呢?那是個人的業報!您看,我好命苦啊!假如您能把一天的供養給我,我這一生的生活就沒問題了。”

大喇嘛說:“可以,可以。”乞丐一聽,精神就來了:“真的嗎?”大喇嘛說:“真的!你選擇一個日子好了。”乞丐想想:“今天已過了大半天,而後天又太遠,乾脆明天吧!”大喇嘛答應道:“可以,可以。你今天就住在這兒,不要下山了。”

於是,乞丐晚上就坐在大喇嘛旁邊,等第二天一到好收供養。因為大喇嘛非常有修持,所以平常送供品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乞丐想到這麼多人送各種供品來,心裡很高興:明天這些供養就都是我的了,我有這麼多供養,以後就不必再去乞討了,我的生活終於要好起來啦。

他跟大喇嘛約定,過了半夜以後,供品就是他的。然而,他等呀等,等呀等,從早上等到中午,也沒看見一個人前來供養;接著,他再等到太陽快西落時,也沒看見有一個人前來供養。他愈想愈感奇怪,愈想愈感難過,想來想去,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大喇嘛很悲憫他:“孩子,不要哭了,山下送供養的已經到了。我​​​​們等一等,他子時以前一定會到。”

等到深夜,只見有個人扛著一張大牛皮正走過來。到了大喇嘛面前,那個人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然後呈上了牛皮,說:“喇嘛呀!我是個可憐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您老人家。我是個牛皮販子,挑了一張最好的牛皮來供養您,求您老人家慈悲接受。”

大喇嘛就跟乞丐講:“孩子,收下吧。”乞丐一看,又嚎啕大哭。大喇嘛不管他,等他哭完了才說:“哭夠了嗎,孩​​​​子?你有什麼好哭的呢?你是個最會做生意的人,一本萬利,還不滿足啊?幹嗎還要哭呢? ”

他這麼一講,大喇嘛周圍的人及牛皮販子、乞丐都感到很奇怪。於是大喇嘛繼續說:“你聽著,凡世間的事,都是有因有果的。你前生是個裁縫,這個牛皮販子前生是個乞丐,他曾經向你乞討過一個頂針(婦女刺繡時,手指戴一銅環,以便推針穿布,藏人則用牛皮製頂針)。想想,一個頂針所需的牛皮不過一點點面積,他跟你討過一個頂針,你以那一小塊牛皮換來了這麼大一張牛皮,還不滿足,還不夠嗎?你是個最會做生意的人,真可以說是一本萬利啊!孩子,收下吧!”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一粥一飯皆有前因,都是以往種下的因,才有現在的果。人們學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趨吉避凶;要想趨吉避凶,離苦得安樂,就必須深信因果。譬如想獲得快樂,就必須先種下快樂的因,將來才能感快樂的果;想離苦得安樂,就必須先離苦因,才能離開痛苦,獲得安樂。

有些人總是羨慕甚至眼紅別人的豐收,卻不去思考這是一種因果。試想,假如你根本不去耕耘,又如何能有豐收的機會呢?我們在生死苦海中亦如此,若要解脫,則須勤修持,勇猛精進,假如不勇猛精進,只想投機取巧、自私自利,慳吝鬼一個,拔一毛都心疼,還能有福報嗎?

有些人看到這裡會說,我從來不做惡事,是個很善的人。呵呵,其實真正的善是什麼他還不了解。凡是有益於人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惡。於真誠而無所求的才是真正的善,而現在的人大多​​​​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真正的善很少做,但惡卻是做了不少。為何這麼​​​​說呢?例如,有些人看見一些根本沒有文化又感覺聰明才幹不如自己的人發財了,很是不服氣,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種噁心;認為自己有了文化,就應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噁心;認為有文化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種噁心!別人不聽他的勸告,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心量狹隘也是一種噁心!同時,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去殺生,別人對自己不好就心懷嗔恨,這些都是噁心。內心存在著這麼多惡,所以就會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痛苦存在。如果我們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那些痛苦自然就會煙消雲散了。

明白了善惡因果的道理,那麼我們就應該多種善的種子,多布施,布施不僅是為自己種世間福田,還是我們獲取出世間利益的重要助緣。有些人對乞丐布施還要斤斤計較,還要分辨是真乞丐還是假乞丐,還希望聽到人家鞠躬說謝謝,殊不知,能力的人誰會放棄尊嚴去乞討呢?其實很多乞丐是菩薩的化現為的是讓眾生種下布施的種子。即使是普通的乞丐,她以未來世受窮的果報代價,成就你布施的因緣,換來你布施的功德,你更是無論如何都要感謝人家啊!怎麼能輕侮人家呢?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不妄語、說好話,就能有好名聲;照顧病人、老人、愛護動物、放生,這些是修長壽健康的因;能喜捨、能布施,就能擁有財富。我們在培福修福布施的同時,也要學會惜福,不可隨便浪費已經擁有的福報,可惜現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貪慕虛榮,講究排場,揮金如土,不知節約。今日用盡,明日求人,求不得時,則生怨恨。這些都是愚昧的表現。一個人只有勤學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內心明亮,知道如何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唯其如此,才能截斷痛苦的根源,邁向究竟安樂的涅槃。

--------------------------

功德指功業與德行;泛指念佛、誦經、布施、放生等善事。語出《禮記·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1.功業與德行。《禮記·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元· 張憲《咸淳師相》詩:“諛言佞語頌功德,邊事軍聲聽寂寥。”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鈴閣宣勞,海上著安攘之績;蘭闈申儆,閨中宏靜好之音。功德賢均,內外恩並。” 趙樸初《金縷曲·週總理逝世週年感賦》:“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長留天地,卻身與雲飛無際。”
2.宗教語。《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3.多泛指念佛、誦經、布施、放生等事。《南史·循吏傳·虞願》:“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罪高佛圖,有何功德!”《水滸傳》第六十回:“寨內揚起長幡,請附近寺院僧眾上山做功德,追薦晁天王。”《紅樓夢》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歲,是個' 暗九 ',許下一場九晝夜的功德。”
4.指做好事、有益的事。明· 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 空同子功德我者厚矣!”明· 胡應麟《詩藪外編·六朝》:“ 功德詞林,故自匪淺。” [1 ]
不等同於利益

功德不等同於利益,不能將功德視同財物一般。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品:較量布施功德緣品,這個標題也可看出,功德不是緣起及所緣的果報,利益、錢、物是果報,在第十品中也說得分明,經中原文有“功德”“福利”“果”“報”這些詞,仔細看的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功德不是福利,不是果報,是什麼?是善行!是布施、修寺、造像、抄經、放生等善行!標題的意思就是說:分別考量布施功德所緣的福利福報。
功德的含義很廣,在此經第十品中,是布施行為的褒獎語,好比說:某人收復了失地,就稱為中興之功,功勞不是獎勵官職、財物等,功德也類似,功德不是獲得的福利、善報,功德能緣起福利、善報。
與福德的區別

淨空法師於1996年4月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在《地藏經大意》中講到:
福德是可以自己與他人受用享受的,比如金錢、房屋等;而功德是自受用的,修持清淨心是可以讓福德轉化為功德斷惡修善是因,得到福德是緣,獲得福報是果,有大福德自然有大的福報,但是不管怎麼大也脫離不了六道。而功德不一樣,功德是可以幫助勇猛精進修持佛法的自身脫離六道,來到一真法界乃至極樂淨土所必須的,簡單的說,就是功德大就是功夫得大力,功夫成片,果報自然稀有殊勝。
4 其它概念
編輯

【功德】《佛學大詞典》
梵語 guna。音譯作懼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謂行善所獲之果報。景德傳燈錄卷三有如下記載,梁武帝問於菩提達摩(大五一·二一九上):'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蓋此僅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所謂真功德,乃淨智妙圓、體自空寂,不求於世。往生論注卷上亦詳論虛偽、真實之二種功德。大乘義章卷九(大四四·六四九下):'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勝鬘寶窟卷上本(大三七·一一中):'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廣喻為海,稱功德海(梵gun!a -sa^gara),其貴重如寶而謂功德寶(梵gun!a -ratna),其他尚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莊嚴、功德林等多種名稱。[維摩義記卷一(慧遠)、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吉藏)](參閱' 利益 ')
【功德】《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天台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已曰德。' 勝鬘經寶窟上本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功德】《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功德】《六祖壇經》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功德拆解】
至誠謂功,至善謂德,是謂功德。
功可以解釋為修行的功夫,譬如在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等過程中需要堅定的意志磨練,通稱謂功夫!通常內在加持力量
德可以解釋為修行人具足的德行,譬如修行人通過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等過程中被第三者可以發現的,認可的德行!通常是外在的加持力量
故我個人認為功深德重的簡釋-----------------功德!修行人內外的加持力量!有潛意識的,有刻意識的區別!
例如:現實生活中
有人是為了福報等方面修功德,為人民服務!--------刻意識的,故功德良
有人在不以任何回報任勞任怨,為人民服務! ---------潛意識的,故功德優
為人民服務是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提出的,那麼無產階級顧名思義是不計任何自身所勞報酬回報的一種層次人群。故大功德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和團體。請求批評與指正!

----------------------------------------

福報與功德是兩碼事
  最近聽到一些人問關於功德福報的事。

  他問為了某種目的所做的善事 ,難到也有功德嗎?若有,那達摩祖師為何說梁武帝沒有功德呢?

  這一點可以參看六祖壇經。

  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其理,非我祖師有過。』

  這六祖壇經的原文指出了,福報與功德是兩回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

  有企圖目的的行善,非真善,沒有功德,但是因果的關係,福報仍然是有的。

  沒有私心的佈施,也就是無相佈施,那是真善,有功德也有福報。功德與福報是兩碼事。

  所以我們看到有許多的大惡人,惡事連連,生活卻越過越好,那是因為他前世的福報還沒用完,他雖無德,但福報仍在。請見我所寫的因果篇章。


  若能夠的話,最好做到真善。

  行善要隨心行善。隨著你本來的心而卻能行善,是為大善。所作所為雖是善,但本身卻不覺然為善,此是真善。

  不要把善事當作善事,而是視為應當之事,此事對你很自然正常,而不是什麼善事或值得讚揚之事,心中無此行善之念而行善,是真正的功德。

 

  或者應該這麼說:
  當你行善後,你還不覺得然你在行善,那就是真正的行善了。
  當你立功後,你卻不記得了,就像日常生活中做了許多瑣事,都沒有放在心上。

  我用辭只能形容到這樣。


  這裡說一個歷史故事:

  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時,梁武帝久仰大名,約見達摩相談佛事。達摩從廣州到南京見了梁武帝,梁武帝問達摩:「朕一生,有何功德?」(我這一生舉建寺廟,剃度無數僧人,又行布施,設齋供養,這樣將有什麼功德?)達摩說:「實無功德。」(實在沒有什麼功德。)

  現在許多人修善積福,和梁武帝有什麼兩樣?

  六祖慧能說:「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的意思是,追求福報,福報仍然是有,但不能化為功德福報和功德是兩碼事。因為求福而特地行善,福報仍有,功德則無。梁武帝有為而行,心有所為而行其事,有所追求而造其功。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梁武帝是有所住而生心,非無心之道。

  無所住而生心,即指不住相而起的心念。梁武帝則是有所相而起的心念。

  簡單說就是,心懷有目的而去做的行為,非真正的功德啊。


ps:福報與功德,應該是不同的東西。

------------------------------------

何謂「功德」
週一, 18 一月 2010 慈濟基金會 E-mail 列印

Next 當一滴永不乾涸的水
四川大地震後,慈濟醫療團下鄉往診,人醫會葉添浩醫師恭敬有禮地以九十度彎腰鞠躬,將環保毛毯送到老奶奶手中。(攝影者:黃福全)
四川大地震後,慈濟醫療團下鄉往診,人醫會葉添浩醫師恭敬有禮地以九十度彎腰鞠躬,將環保毛毯送到老奶奶手中。(攝影者:黃福全)

修行人講功德,何謂「功德」,內能自謙即是「功」,外能禮讓就是「德」。

「內能自謙」,就是從內心好好地修行,不斷地將自我驕慢、貪念、瞋怒、疑惑的心態去除,下功夫縮小自己,尊重別人,就叫做自謙。

外能禮讓」,能修到縮小自己、謙沖為懷,自然就能對人謙恭有禮,這也是為人應有的修養。

一個人如果自大,對人不尊重,怎會讓人看得起?若動輒自我膨脹,如何讓人容得下?人同此心,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就必須先尊重別人。

我常說:「心要細,氣要柔。」千萬不要「熟不拘禮」。人與人之間彼此要客氣柔和,對人恭敬、有禮節、能禮讓,倘若不自謙,要做到這樣的程度實在很難;所以,要自修謙和,對外才能表達出禮讓。

為人處世中時時自我反省,謹慎地待人接物,即能累積真正的功德。

---------------------------------------

如何隨喜作大功德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
法施的功德

《地藏經》中云:「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佈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勝妙樂。」

《大乘顯識經卷上》云:『爾時於彼佛法之中出家作比丘。名曰法髻。多虧戒行。然善講說修多羅阿毘達摩毘
奈耶等。三藏深教咸悉明達。常為眾生宣暢敷演。法施不絕美音深重。正直高亮剖析明辯。聽者歡喜聞所說法思惟修行。脫惡趣者其數無量。阿難。法髻比丘以法施功德。於九十劫受天人報。』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云:『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堅持力。住清淨行。生覺悟心。得出世智。不為眾魔之所得便。少於貪欲。無有瞋恚。亦不愚癡。諸佛世尊之所憶念。非人守護。無量諸天加其威德。眷屬親友無能沮壞。有所言說人必信受。不為冤家伺求其便。得無所畏。多諸快樂。為諸智人之所稱嘆。善能說法眾人敬仰。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若菩薩以無希望心行法施時。不著名聞利養果報。以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廣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種利。云何名為二十種利。所謂未生辯才而能得生。已生辯才終不忘失。常勤修習得陀羅尼。以少功用善能利益無量眾生。以少功用令諸眾生起增上心恭敬尊重。得身口意清淨律儀。超過一切惡道怖畏。於命終時心得歡喜。顯揚正法摧伏異論。一切豪貴威德尊嚴。猶自不能有所窺望。何況下劣少福眾生。諸根成就。無能映蔽。具足攝受殊勝意樂。得奢摩他。毗婆舍那。難行之行皆得圓滿。發起精進。普護正法。速疾能超不退轉地。一切行中隨順而住。彌勒。是為菩薩當得成就二十種利。不著名聞利養果報。行饒益事而為上首。常為眾生以無希望心清淨說法。』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四 ‧布施波羅蜜多品第五》云:『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此法施者有三種事勝於財施。云何為三。一財施者而有竭盡。法施增長則無有盡。以是校量勝於財施二。受財施者現在利益。受法施者現在未來俱有利益。於無量世恆相隨逐無人侵奪。乃至無上正等菩提不相捨離。三財施者能施獲益受者無益。若法施者自他俱益。由聞法故發心速趣無上菩提。由此三義法施之者勝於財施。由行法施名稱遠聞。一切人天尊重恭敬。以此因緣先說法施。』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云:『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開化盲冥。野干答曰。佈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福增益生死。繫縛因緣。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出世間道者。凡有三種。一者羅漢。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乘人。皆從聞法。如說修行。有諸眾生。免三惡道。受人天福樂。皆由聞法。是故佛說。以法佈施。功德無量……

……天帝問曰。教化功德。其福云何。唯願說之。野干答曰。宣傳正化。能令眾生知死有生。作善獲福。為惡受殃。修道得道。緣是功德。轉身所生智慧明瞭。常識宿命。若生天上。為諸天師。若生世間。為金輪王。常以十善。教化天下。若為人王。治以正法。常識宿命。識宿命故。心不放逸。人居尊寵。受五欲樂。多有魔事。來相沮壞。令人意惑。造起惡業。雖復失行。受惡報時。智慧力故。速得免苦。生天福樂。智慧光明。漸漸增長。成菩薩行。至無生忍。是故佛說。教化之功。其福無量。

天帝喜曰。善哉善哉。誠如尊教。我等諸天。今日始知財施法施功德因緣差別之相。其財施者。譬如寸燈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猶若日光照四天下。隨所行處。能除闇冥。所以者何。日性自明。故能照物。和上今者。亦復如是。本修習故。智慧明瞭。復以慧明。除眾生闇。』

《金光明最勝王經》云:『由其法施,有五勝利故。云何為五?即:(一) 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 法施能令眾生出於三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三) 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於色。(四) 法施無窮,財施有盡。(五) 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成實論》將法施分為三品。下品法施說佈施法,不說智悲,中品法施傳講持戒,上品法施說智悲。因為說智悲教人能夠斷除二障,出離生死,速成菩提樂果,即使只能宣說小乘,教化一人會作觀,生空性解,依之行持,即便暫時沒有得道,也勝過教化整個閻浮提中的所有眾生令其行持十善,因為此信解之人,能解能修聖道,已種下解脫的勝因,將來必定會得到涅槃的果位。

釋迦牟尼佛云:「有為法的善行之中建造身佛田為勝,尤以造意佛田為更勝,更以造語佛田為最勝」。《佛聖者興神力顯現十分神變經》說:「以如來舍利及七種珍寶建塔遍滿此贍部洲,並以天界一切資具供奉十億年;或以贍部洲一切眾生證得聖道七支而盡其所有資具常常供奉千年,其功德還不如書寫、執持、念誦一段經文大」。《如來要義經》述:「執持書寫、念誦經文者立即可觀自己已經證得佛果位。神等一切三界應頂禮」。協慶嘉察仁波切云:「總而言之,塑性相殊勝遍滿三界佛身並祭奉不如塑一小小佛塔其功德大。而建立七珍寶裝飾遍滿三界的佛塔每天以無量神物分別供奉又不如抄寫讀誦正法四句功德殊勝」。

金剛經中說:『須菩提,如果聚集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象須彌山一樣大的金銀等七寶供養佈施眾生,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言喻。然而,不必說念誦、受持全經為他人說,哪怕僅僅受持其中四句偈的功德,即已遠遠超過前面的功德。以七寶佈施的功德比不上法施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數、言無法表達衡量。』

七寶散盡,身命放捨,內外財施,不如法施可令人返本歸源的功德。如何具足法施功德呢?《寶雨經》卷一說: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法施?所謂攝受正法,受持讀誦,無所希求,不為利養恭敬故,不為名聞勝他故,唯為一切苦惱有情,令罪銷滅。演說妙法,無所希望:如為王、王子、及旃陀羅子,演說妙法,心尚無二,況為一切大眾說法心不平等?雖復行施,而不恃此,心生我慢。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法施。

法施的功德是無漏無量的,七寶有相,身命有限,而法施如日月照破黑暗;如瓔珞莊嚴自心,如甘霖解除久旱,如巨筏引度彼岸。

法施的功德是雙重的,因為說法者以及聽法者都有功德。法施令眾生了生死,又令說法者及聽法者斷無明、成佛作祖,所以法施能出生聲聞、緣覺、菩薩、佛。如果我們不懂說法,可以請法師說法,也是法施的一種。教人誦經、教人背一四句偈、教人念佛,都是法施。印經和流通佛經,亦是法施。

法施時應遵守戒律 ,對佛法不具信、未成熟的眾生不行法施,否則失去對佛法的尊重。

所有的佈施中,法施的功德最大,如果你佈施所有的眾生一切財寶的話,還不如佈施給一個眾生佛法功德來得大,因為你佈施所有眾生財富,雖然可以讓他們一時免除飢餓寒冷之苦,但是東西有用完之時。你給他佈施佛法的話,他聽了法能夠覺悟了,他按照這個法上的覺悟去修行,他有可能證果證道,他有可能了生死,出離三界,這個功德是出世間的功德,是那種財佈施的功德無法比擬的。

佛教提倡布施,在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中,又以法施的功德最大。法施,就是把佛法的道理介紹給別人知道,使眾生能夠了解生死的由來、死後的歸趨、解脫煩惱的方法、真正幸福快樂的境界等。而「流通佛法資訊」正是法施的方式之一。

法施能成就眾之法身慧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甚至於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修行菩薩道之人,若能以弘揚佛法為職志,無論是用語言、文字或是贊助方式,我們能以清淨法、無漏法迴向一切眾生,這就是廣大的法施功德。法施易行,只要我們至心隨口念一聲佛布施給人,就是一種法施。都是眾生之大施主,此種功德,即如同農夫種田,只要努力耕耘,屆時決定大豐收;功德福報亦是如此,只要能以弘揚佛法為職志,讓眾生能福慧增長,未來之功德福報決定無可限量。

善男善女在佛法中種下一個小小的善根,哪怕毛髮許、微塵許,僅如此微小的善根所得功德亦無法比喻。《佛陀種姓經》中云:「於導師佛陀,雖作微小事,轉種種善趣,後獲菩提果。」

法施的功德如同一粒種子,在許多未曾親近佛法的人心中發芽,將來各有因緣成佛成聖,再渡化其他眾生,功德是無量無邊,願大家廣為流傳正法,一起成就法施的無上功德。

隨喜的功德

   「隨」為順從之義;「喜」為欣悅。隨喜者,即為見他人行善,身心順從,隨之心生欣悅;亦即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四十二章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經云:「以見他為福,隨喜佐助故,手得羅網相。」故知,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華嚴經》載,菩薩不僅隨喜於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乃至於成佛之一切果德,亦深心讚歎;不僅隨喜於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乃至小如微塵之善,悉皆隨喜。

  日用之間,舉凡身、口、意三業,皆可修隨喜功德,如見聞他人行一切善法,則以身效法,或布施掌聲鼓勵;口說愛語予以讚歎;心生歡喜,無有嫉妒。

  時時以身、口、意三業廣修隨喜功德,不僅去除慳貪、吝嗇、嫉妒之心,獲得勝善功德,更能使心量廣大,無我相、無人相,進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隨」是隨順、不違背;「喜」是歡喜、無瞋。「隨喜功德」,就是隨著所見所聞,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歎。譬如有人敬順師長、慈化弟幼、待人和善、處事認真,乃至於讀誦經典、宣說正法、布施供養、持戒嚴謹、精進用功等,便點頭讚許、合掌恭敬、歡喜讚歎,進而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隨喜功德」。

隨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說:如來滅後,若有人因聽經而發菩提心,隨緣、隨處、隨力為人演說。聽聞者,又輾轉為人演說,此人所得功德,大過於以一切資具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六道眾生,又使他們修道證果的功德。

  為什麼隨喜功德有這麼大呢?因為,一個人聞法而發歡喜心,是一個人的功德。由於他的發心,隨緣、隨處、隨喜地為人演說;這些聽聞者,又繼續輾轉不斷地對與他們有緣的人演說,令聞者皆發菩提心,信樂佛道。因為眾生無盡,隨喜發心的願行亦無窮盡,所以這分隨喜的功德就如一燈傳千燈,燈燈相傳,光光相照,永遠不會斷絕。

古代流通佛法的方式,大部分是抄經、到中古時代印刷發達,印經的意義就如同佛經講的抄經流通是一樣的。到了目前的網路時代,在網路上介紹佛法,轉貼流通佛法資訊,就如同印經抄經的功德一般。

在此網路時代,隨喜介紹佛法網站 (以網址聯結的方式,隨喜轉貼或介紹,例如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 )也是流通佛法的一種方式。就如同阿彌陀佛累世勤苦修行,已經將所有修行功德灌注於佛號,只要有人發心持誦就能得到阿彌陀佛累劫修行之功德。前人辛苦出資出力建立網站,有緣見網站者,只需發心隨喜舉手之勞的流通轉貼,即是一種法施。

下文節錄印光大師關於印造流通經像的利益功德介紹:

印造經像之功德

眾生沉淪於苦海,必賴慈航救濟,而後度脫有期。佛法化導於世間,全仗經像住持,而後燈傳無盡。以是之故。凡能發心,對於佛經佛像,或刻或寫,或雕或塑,或裝金,或繪畫。如是種種印造等法。或竭盡己心,獨力營辦。或自力不足,廣勸眾人。或將他人之已印造者,為之流通,為之供養。或見他人之方印造者,為之贊助,為之歡喜。其人功德,皆至廣至大,不可以尋常算數計。何以故。佛力無邊,善拔諸苦。眾生無量,聞法為難。今作此印造功德者,開通法橋,宏揚大化。遍施寶筏,普濟有緣,其心量之廣大,實不可思議。故其功德之廣大,亦復不可思議也。敬本諸經所說,略舉十大利益,謹用淺文,詮次如下。

一、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貪瞋癡,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清夜自檢,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業,多於寒地之冰山。能勿駭懼。雖然,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於無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人間種種惡報,無往而非,多生惡業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業,而從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上作去。其感動吉神,而蒙護衛,此中實有相互獲益之關係,蓋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為夙業所驅,未脫長劫輪轉之苦因。所以如來說法,常有無數天神,恭敬擁護。阿難集經,四大天王,為之捧案。印造經像,為諸天龍神非常歡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為擁護。終此報身,離諸災厄。宜也,非幸也。

三、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人間一切爭持嫉妒詐欺誣陷掠奪殘殺等種種構怨行為,莫不起因於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執,為救苦雪難第一工程。印造經像,普益人間,為不可思議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廣。法雨一滴,熄滅多生怨對之瞋火而有餘。化仇而為恩,轉禍而為福。其權何嘗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慳貪醜行,為墮落鬼道之深因。瞋火無明,為降作毒蟲之徵兆。結怨多生,尋仇百劫。惡緣未熟,任爾逍遙。時會已來,憑誰解救。鬼魅相侵,虎蛇見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經像,豫行懺罪。於是縱有惡緣,悉皆消釋。倘臨險地,胥化坦途矣。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塵世多眾,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蓋為我計者,我以外各各皆立於敵對之地位。孤與眾抗,危孰甚焉。況乎欲心難饜,有如深谷。無事自擾,不風亦波。此所以形為罪藪,身為苦本也。佛法善滅諸苦本。彼印造經像者,或以親沾法味而開明,或則暗受加被而通利。諸障雪消,心安神怡。潤及色身,有斷然者。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至人行事,所見獨真。事機一至,急起直追作去。無顧慮,無希求。發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摯,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經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懇摯,至誠格天,至心奉法之人為之,雖不計功德,而所得功德,實無限量。即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間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無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發心不真切,結果即微薄。可決言焉。雖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細,皆不虛棄,皆有無量勝果。譬之粒谷播於肥地,一傳化百,五傳而後得百萬兆。作宏法功德者,烏可無此大計,無此決心哉。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夙生存嫉妒心,造誹謗語,揚人惡事,暴人短處,稱快一時者。歿後沉淪百劫,慘苦萬狀,備受一切惡報。一旦出生人間,因緣惡劣。任至何地,動遭厭惡。任作何事,都無結果。而宏揚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報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淨三業,作寫經畫像功德。或捨多金,作印經造像功德。所得勝福,不可稱量。現在一切受大眾歡敬之人,原從夙生宏法功德中來。往後一切令大眾歡敬之人,實從現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荊得棘,栽蓮得藕。一一後果,胥由自藝也。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夙生吝於教導,以及肆口謗法,肆意譭謗有德之人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蠢愚無知報。夙生為貪口腹,恣殺牲禽,以及曾為漁夫屠夫,獵戶庖丁,與曾操製造凶器火器毒藥等權,助成他人兇殺之業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惡疾殘廢報。夙生貪慾無厭,止知剝人以肥己,慳吝鄙嗇,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貧窮困厄報。夙生知見狹劣,心存諂曲,巧言令色,掩飾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淺窄,因循怠惰,倚賴性成。煩惱垢重,怨憤易發,妒忌心深,情慾熾盛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女身報。惟有佛法,善解諸縛。苦海無邊,回頭即岸。罪山萬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經,莊嚴佛像之無上功德者,過去積罪,自然逐漸剷除。未來勝福,穩教圓滿成就。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一切含靈,捨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車轉輪。千生萬劫,常在夢境。作善不已,罪畢斯升。驕縱忘本,種墮落因。作惡多端,福削壽傾。百千萬倍,惡報堪驚。地獄餓鬼,以及畜生,墮三惡道,萬劫沉淪。難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業,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輕。諸佛如來,悲憫同深。廣為說法,首重攝心。正念無作,離垢超塵。是故印造經像,上契佛心。僅此微願,已種福因。自是厥後,作再來人。諸福圓具,出類超群。

十、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佛世有一城人眾難於攝化。佛言此輩人眾,與目連有緣。因遣目連往。全城人眾,果皆傾心向化。諸弟子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驚起無數亂蜂。其勢洶洶,欲來相犯。目連戒勿行兇,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當來度汝等。今此城人眾,乃當日群蜂之後身也。因目連曾發一普度之念,故與有緣。種因於多劫之前,一旦機緣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議之勝果。

由此觀之,吾人生生所經過之時代,在在所接觸之萬類,一一皆與我有緣。一一眾生至靈妙之心地,皆可作為自他兼利之無上福田。我既於一一眾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種子。一一眾生,皆與我有大緣。一一眾生心田中,所結無量大數之福果,雖謂此無量大數生生不已之福果,即為播因者,道果成熟時期之妙莊嚴品,亦無不可。且吾人能先行潔淨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無邊勝福,即締造於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願現在未來一切有緣,善覓福田,善結勝緣。勿任妙用現前之大好光陰,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飛過也。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

 

迴向文

願所有法施功德,迴向贊助、見聞、隨喜、流通者,及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法施功德力,普願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淨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淨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普願盡法界
沈溺諸有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靈性功德不是要用掉,而是最好保存起來。連物質的功德我們都應該多賺點,如此才能存多一點,因為有些所謂的物質功德也能換算成靈性功德,或很多物質功德點數可以換算成靈性功德,或是也許會影響靈修的等級。

2015-06-03_2015432015-06-03_2016032015-06-03_2016192015-06-03_2016402015-06-03_2017002015-06-03_2017152015-06-03_2017272015-06-03_2017442015-06-03_201847  

功德增損的真相 - http://goo.gl/JdfE3M

---------------------------------------------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為的是我們所愛的家人;其實真正愛一個人,不是給他多少財富,而是給他快樂的保證──佛陀的教法,就是這個保證。

有人問我:要如何同時兼顧工作與修行呢?言下之意,這兩者是沖突的。

提到修行,一般人馬上聯想到的是念經拜忏,不然就是打坐閉關。這是一般人對修行的刻板印象,認為修行要有一定的場所,或是要有很多的時間,所以導致有個錯誤認知: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回到家中已疲憊不堪,在沒時間又沒場所的情況下,修行成了「以後再說」的事情。

一般人對佛教的認識,出現兩極化的現象:有些人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是種只重視形式的宗教。這些人認為拿香拜拜、磕頭念經、必要時再供個鮮花素果,這就是他們心裡認為的佛教。另一種人認定的佛教,則是艱深難懂的經、律、論,在門外的人,覺得深奧不易親近,在門內的人則因能研讀經論,而覺得自己智慧過人,說起話來咬文嚼字,內心貢高我慢。

其實修行的內容,既包括禮佛、持咒、供養、打坐,也包括研讀深奧的經、律、論,但這都只是部分的內容。佛教修行的精髓,在於如何修心、斷除煩惱。沒有煩惱的產生,就不會有惡業的造作,而能使內心常保平靜,進而脫離輪回的痛苦,這才是佛教修行的真谛。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只要你們拿香拜我,買水果供我,我就保佑你們平安健康、財運亨通;佛陀只告訴我們,人生的好壞與否,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供養、禮拜固然有功德,然而在做這些事時,內心的動機不純淨,或只為沽名釣譽,那麼這些作為非但不能添福添壽,反而可能有減損的作用。

如果,修行真正目的是希望能斷除煩惱、尋求內心平靜,那麼修行和工作就不但沒有沖突,反而有結合的必要。我們不是常說「紅塵處處好修行」嗎?我們每天面對的生活,就是修行的最好場所。

打從你一早醒來,上廁所時就可以開始想:願自己能捨棄內心中的貪、瞋、癡,就如同捨棄這些穢物一般。

梳洗時就觀想:上師端坐在你的頭頂,時時提醒你潔淨自己的言行。就算這一天你沒有實際行動真正幫助他人,至少頭頂的上師會提醒你不傷害別人。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出門上班途中,他人的無心碰撞,就挨你一頓破口大罵;到了辦公室,上司對你發了頓脾氣,讓你氣得想甩門走人!先別忙著發火,你的上司也是因為煩惱牽引無法控制情緒,說穿了他是令人同情的對象,就像早上被惹火的你。運用想象、同理的智慧,化解即將爆發的怒氣,你就挽救了一天的生命。

同事完成了深受老板贊許的企劃案,這時的你,心情又是如何?是抱著隨喜贊歎的心?還是因為嫉妒開始造謠中傷呢?如果我們選擇隨喜,那麼隨喜的美德,可以讓我們分享成功者一半的功勞。就比如有人捐了一千萬元濟貧,那打心裡隨喜的人,就有捐五百萬的功德。相反的,看到別人成功卻不會隨喜反而惡口中傷的人,不但沒有絲毫的功德可言,反而讓瞋心在心中滋長壞事而已!

同事間可能有處處找你麻煩的人,先別忙著找方法對付他。還是運用想象力把他當成你的老師,當成一位修忍辱的對象,不論這個同事如何刁鑽難纏,就當他在為自己消業障。如果這個方法,還是不能讓你平心靜氣與他相處,想想〈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一句話:「吾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憐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把我當仇人,我會以慈母對待重病在身的孩子一般的心來悲憫他。

他之所以處處與人作對,難以相處,不正是因心裡受無明的痼疾所苦而不自知,誰忍心苛責一個有重病在身的人?

下班回家的路上,經過花店、珠寶店時,可以觀想:將這些珠寶和鮮花供養給諸佛菩薩,不但可以為自己累積功德,也替花店、珠寶店的主人,造下了善業。路上看到車燈、路燈和閃爍的萬家燈火,都可以觀想成明燈供佛。也許我們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供養,但發自內心的善念,也有一樣的功德。更可貴的是,這樣的方法會讓我們舉目所及,皆是美好。最直接受益的人,不正是我們自己嗎?

到了晚上臨睡前,把每天的功德回向給所有的眾生,就好比將這一滴水倒入大海中,小小一滴水和大海結合,變成取之不盡的汪洋,功德善業因此生生不息。

回想這一天,我們既沒念經拜忏,也沒打坐閉關,但這一整天下來,我們不也是在修行嗎?如此說來「人生處處是修行」啊!  

-------------------

我皈依雲公的殊勝因緣寬融胡國偉
時間: 2011-04-19 21:45 來源:未知作者:網站管理員點擊: 313次
說起來也許大家不相信,在我皈依雲公老和尚之前,從未見過他老人家一面,甚至連一點佛理也不懂。皈依後,也未聽過老人講經,因為我執弟子禮後第二天。虛老就離穗往港說法,隨後即回曹溪,一直沒有親近的機會。而今虛老已於古歷九月十三日圓寂了!最初一面,也就變成最後一面。一面之緣,在我一邊來說,自然是緣淺福薄;可是,在虛老一邊來說,能施法力(精神力量)調禦一個性格甚強未聞佛法而又素不相識的人。使之皈依門下,是為甚難。我原是一個基督徒。竟能拋棄上帝而接受一位老和尚的精神感召,毅然對佛法起信,也算是稀有。難能稀有之事,便是殊勝。以是殊勝因緣,走入佛門,連我自己也殊勝起來了!這不是自吹自擂,只因我信佛信得特殊,信佛後智慧稍開,也勝過往昔。 禪門宗趣,不立文字,不落言詮,直指人心,當下成佛。這是言教以外的別傳。以心印心,衣缽只是信物,不是道體。所謂'正法眼藏,妙涅槃心',在心心相印中密傳,絕無言跡可尋,也無字相可得。古大德以眾生難禦,不得已而立話題以攝其妄心,作棒喝以破其迷夢,雖曰方便調服,實則已落第二義。禪宗是無言之教。故曰'教外別傳'。無言之教,便是身教,只許心會,不可言傳。雲公大師密承歷代祖師心印,來從兜率,現身人間,住世一百二十載,雖亦常以譬喻言詞,方便說法,但一生修持,上求下化,則特重身教。雲公以崇高的聖德淨行(願力),作人天表率,以無比的精神力量(法力),化導一切有情。我以未聞正道的凡夫,受雲公的精神感化,竟能現居士身,皈依座下,雖曰因緣殊勝,實亦不可思議。 雲公於民國二十三年八月駐錫南華,越年啟建道場,老虎應現,受三皈依,而首先發現曹溪門外猛虎者,則為吾友江叔穎居士。又次年,友人黃玉成居士赴南華禮參雲公上人,親證白狐皈依事。江黃兩居士均摯交,過從甚密,所以時常得聞雲公許多瑞應奇蹟。民國三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公蒞穗主法,設壇淨慧寺(即六榕寺)。餘以寓所鄰近,曾參觀道場,得'虛雲老和尚事蹟'一冊,歸而畢讀。比及佛七圓滿,桃花應瑞,為餘所親見,由是心生敬仰,甚欲見雲公一面。翌日,適遇黃日光居士夫婦,邀我同往看雲公老和尚,我當時靈機一動,若有所感,恰如桴鼓相應,便一同就道。中途,黃居士勸我皈依雲公,我不假思索,一口答應。以是因緣,我便於古歷丙戌九月初三日在六榕蔭下的方丈室,行三皈依。一進佛門,便做了一代高僧的弟子,這是我生平最感快慰的一件事。我曾寫過'不吃人的老虎'與'桃花開九月'兩篇散文(輯入菩提小品),便是為紀念我皈依雲公的因緣而作。這種因緣,完全在精神境界中構成,故曰殊勝。 未聞佛法而受三皈五戒。說來似甚奇怪,其實。依俗義說,是精神感召,依佛門術語說,是因緣成熟,並非什麼怪誕。有宿因宿緣,就必然有一點宿根宿慧,我之所以皈依雲公,正如雲公頒給我之皈依牒的牒文中所說'頓發勝心'一樣;由敬仰而依止,又恰符牒文中'仰止一如'的師意。先信而後解,依'信解行證'的修持門徑來說,也還說得通。若謂我迷信,我也得承認。六祖雲:'迷是眾生,悟時即佛。'生死大事不明,因迷而信有何不可? 我的皈依牒,從廣州帶到香港,由香港帶來台灣,慎密保存。今日為文紀念虛老上生兜率,特展牒從頭諷誦一遍。雲公師父賜給我的法名'寬融',我是記得清楚的,卻不料牒文上還有一個法號'佛行',卻一時大意,未記在心頭。我得悉虛老圓寂後,心會祖意,要學神會小師'哀樂不生';可是,今日看到自己的法號,卻鎮攝不住,喜懼齊來。憶五祖送六祖至九江驛,臨別時說:'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我的法號'佛行',雲公於此取意,自是可喜,不過,以我這樣的愚昧,對此意義深遠的法號,又怎能直下承當?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我負了釋迦老子的文字債,我所能做的只有一枝禿筆,把佛法一點一滴地送入社會去。若說佛法由我大行,除非出了奇蹟。雲公曾夢遊兜率,彌勒菩薩囑付'以後再來',現在真的上生內院去了!我曾發心,希望早日回大陸,請雲公做我的剃度師,這個願也落空了!要是雲公對我真的有如賜我的法名法號那樣的期望,那就請師父在兜率天宮大發慈悲,再給我一次精神的感應,開示我以一個殊勝境界,使我頓悟證果,像波羅奈國王那樣'鬚髮自落',穿上僧衣,荷擔如來家業。假如有這樣一個奇蹟,那就不僅是我皈依雲公的因緣殊勝,連雲公師父賜給我的法名與法號,也一併殊勝起來了!

 

中市推「以米代金」取代燒金紙祭拜好兄弟

 

 

中市推「以米代金」取代燒金紙祭拜好兄弟。(記者蘇孟娟 攝) --
2015-08-11 16:10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農曆七月將至,台中市民政局今日推廣「以米代金」取代燒金紙及一柱心香替代三柱香祝禱的祭拜習慣,盼推動環保祭拜「好兄弟」風氣,更打造低碳寺廟,讓信仰與環保永續。

民政局長蔡世寅指出,民間習俗會在農曆七月祭拜「好兄弟」,各地宮廟、寺廟均會推出普度或法會,但也洐生大量金紙焚燒、點香祝禱等環保問題。

蔡世寅指出,台中市致力推動低碳、生態、永續城市,希望推動民眾祭拜新觀念,讓民眾信仰永存、環保永續。

民政局指出,推動「一柱心香」取代三柱香祝禱,還特地設計外觀是金紙造型的紙盒,可裝白米、麵條或功德金,取代傳統燒金紙「以米代金」,盼讓各寺廟參考採用。

民政局指出,目前全市登記有案的寺廟共991處,若能配合推廣,有助低碳環保。

 

「林叔叔」資助17年 貧童變博士

2015-08-09 08:59:16 聯合報 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

林栢源(右)17年前在兒子介紹之下成為資助人,幫助「小虹」(左)讀完博士班。 圖/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

分享
 
17年的愛心,讓小虹讀完博士班學位!在中部從事傳統產業的林栢源,17年前在兒子穿針引線下,認識台灣世界展望會並投入資助行列,他幫助扶助的貧童「小虹」就學,今年小虹從博士班畢業,展望會也安排兩人首次見面。

小虹的父親早逝,母親是泰國籍的新住民,兩人結婚手續未辦成功,取得身份困難,只能打零工或家庭代工維持家計,母女寄住在父親軍中同袍的家中。

林栢源的兒子年紀比小虹略大,17年前從學校接觸到台灣世界展望會的資助貧童計畫,加入助學行列,每個月捐款1000元,依照慣例只能幫助孩子到大學畢業,小虹功課優異,想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展望會徵詢他的意見,林栢源毫不猶豫答應。

小虹穿著畢業服見到「林叔叔」緊張又害羞,送上自己親手做的餅乾,她說,17年來都透過信件和「林叔叔」分享學業、生活點滴,首次見面很有親切感。

林栢源說,他把小虹當作自己的女兒,兒子也讀完博士學位,小虹有上進心,當然要幫助!小虹媽媽說,很難想像從未見面的人願意伸出援手17年,今年小虹博士班畢業,這份榮耀一定要與「林叔叔」分享。

台灣世界展望會中區辦事處表示,小虹已找到工作,成功脫貧,林栢源不用再資助她,但願意再轉助學其他孩子;小虹說,未來經濟一改善,她也會以「林叔叔」為榜樣,資助貧童。

退休當志工 20年來樂此不彼

2015-08-09 09:27:25 聯合報 記者曾健祐/基隆報導

闕鏡堂自鐵路局退休後,擔任志工達22年,累積服務時數超過5000小時,各單位的感謝狀掛滿牆壁。 記者曾健祐/攝影

分享
 
「當志工就是不求回報,只有默默的付出!」,87歲的闕鏡堂從鐵路局退休後,在市府及社團擔任志工長達20年。他服務民眾之餘,還參加長青學苑學電腦,行程滿滿,退休生活十分精采。

闕鏡堂小學畢業進鐵路局當站工,負責打理雜務,當時是日據時期,他時常得從松山車站挑自來水搭火車到南港車站供長官使用,工作很辛苦。他靠自己努力,參加考試不斷往上爬,後來當到鐵路局運務課長。

民國83年退休後,他到市府社會局當志工,擔任關懷訪視及電話問安工作,後來再到基隆市志願服務協會,20多年志工生涯,他樂此不疲。

女兒闕美玉表示,父親樂於付出,默默行善,從來不曾抱怨。他曾跌傷膝蓋,醫師要他休息1個月,但他8天後就繼續服務,在兒女眼中他是絕對的模範父親。

11年前闕妻過世,因兒女各有家業,他學會自己一個人過日子。他說,以前曾苦過,受不少人幫助,退休後想回饋社會。他身體硬朗,照顧很多年紀比他小的人,他會叫計程車陪膝蓋退化的王老太太看病,幫眼盲的鍾老先生打理三餐,就像老朋友關心一樣。

除了當志工,他每天早上5點會到早起會,帶領會員一起練健康操及太極氣功,假日再到長青學苑學電腦,他笑說,行程排得很滿,幾乎沒有閒置時間,比上班還忙。

問他年紀這麼大會不會累?闕鏡堂說,沒問題的,當志工就是要志願服務,不求回報,只要我身體沒問題,會一直服務下去。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