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pTcf7Xj2022-03-26_0920422022-03-26_092035164825762360309_P131286552022-03-26_0920212022-03-26_092012164718395670955_P1312865720220111165818613574ckeditor-5f8975bb83551ckeditor-5f897365c0a262022-03-26_091704

普廷拿J.K.羅琳救援俄國 遭本人打臉
J.K.羅琳表達力挺烏克蘭立場。(路透)
J.K.羅琳表達力挺烏克蘭立場。(路透)
2022/03/26 07:5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俄國侵略烏克蘭受到國際全方位抵制,就連藝術、文學領域也受到衝擊,這讓俄總統普廷抱怨,西方對俄國文化抱有差別待遇,如同暢銷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羅琳一樣,都是「取消文化」的受害者,不過卻被J.K.羅琳打臉。
《衛報》報導,普廷當地時間週五與俄國文藝界代表進行視訊會議。過程中他斥責西方「試圖取消我國整個千年文化和人民」,「他們現在正盛行一種取消文化,甚至把柴可夫斯基、蕭士塔高維奇和拉赫曼尼諾夫從海報上抹消。俄國作家和書籍如今也被取消。」
普廷接著說,上一次對文藝界發動對立的,就是1930年代納粹德國興盛的焚書活動。他還以近來飽受左派人士批評的J.K.羅琳為例,「最近他們還取消了童書作者喬安羅琳(Joanne Rowling)。這位作者的作品在全世界銷售數億本,但她不再受到那些所謂的性別自由粉絲的支持。」
普廷指的是J.K.羅琳2020年評論一篇題為「為有月經的人創造一個更平等的後疫情世界」的文章,她認為標題直接用「女人」一詞即可,因為「有月經的人」就是「女人」,此話一出遭批是對跨性別者的歧視。
但普廷可能不知道的是,J.K.羅琳捐出100萬英鎊(約新台幣3726萬元)援助烏克蘭兒童。她25日還在推特轉推一篇普廷政敵納瓦尼的新聞,寫道「批判西方取消文化的人,最好不要是近期那些屠殺平民,或把異議者關到牢裡的人。」
普廷拿J.K.羅琳救援俄國 遭本人打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wUxTcT
------------------------------
取消文化[註 1](Cancel culture),或稱指控文化[1](Call-out culture,亦譯嗆聲文化[2]),[註 2]是一種社群抵制行為,為網路時代的一種放逐形式,目的在於意圖用檢舉某人或某節目的內容不符合自己認同的政治正確,發動輿論討伐將其驅逐出其所屬的社交圈或專業領域交流之線上活動、社群媒體或是現實中的活動,使之失去原有社會關係平台的公開支持(即「平臺驅逐」)而無法繼續存在,最終「被取消」(cancelled)。[3]
Dictionary.com的流行文化字典中,將「取消文化」定義為「不再支持做出令人不快或冒犯性之言行的公眾人物或公司」[註 3][4]而控訴文化被視為「取消文化」的一種變異,為杯葛與孤立的一種形式,其對象被認為做出了有問題或是有爭議的言行。[5][6][7][8][9]「取消文化」此一措辭通常於多數時候具有負面意涵且常被用於關於言論自由與審查之辯論上。[10]
有一些聲稱被「取消」的人們往往在他們的職涯上仍舊具有權力。此外,部分取消行為被以「行使言論自由」與「促使人們為自己言行負責」之名辯護,[11][12][13]但亦有批評認為取消文化會製造寒蟬效應。[14] 取消文化、控訴文化可能造成不合比例地公審當事人而造成當事人社會性死亡的爭議性結果。
取消文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LB3S9
起源
在Chic於1981年所發行的專輯《脫掉》中,有一首歌〈你的愛被腰斬了〉(Your Love Is Canceled),其歌詞將分手與電視節目被腰斬(cancellation;直譯為「取消」)做類比。作曲者奈爾‧羅傑斯曾遇過一個試圖濫用他的知名度之約會對象而不愉快。編劇貝里‧麥可‧庫柏在1991年電影《萬惡城市》(New Jack City)中參考了這首歌,指一名女性被「取消」了。[15]此一詞彙之後進入了非洲裔美國人白話英語,且被普遍地使用。
於「指控文化」[註 2]一詞則是從2014年的#MeToo運動開始使用的。[16]
描述
根據韋氏詞典,「取消」(cancel)在此意指「對某人停止給予支持」(to stop giving support to that person)。[5]Dictionary.com的流行文化字典中,將「取消文化」定義為「不再支持做出令人不快或冒犯性之言行的公眾人物或公司」[17]。
此一現象已發生在公眾人物與非公眾人物上。[18]作家理伽雅‧米珊(Ligaya Mishan)於紐約時報上表示「『取消』此一詞彙被混亂地用於各種線上與現實的活動中,包括了私法正義、具敵意之辯論、跟蹤、恐嚇威脅、騷擾……等。擁護『取消』此一概念的人們尋求的不只是即時的道歉(pat apologies)與反應,只是他們的目的並不是永遠地如此明確,可能是糾正一個特定的錯誤,或者是要求對更大的權力不平等之補償。」[10][註 4][18]
學術分析
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伊特與言論自由運動家格雷格·盧嘉諾夫合著的《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19] ,認為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來自校園中的「安全感」(safetyism)[20]。密西根州立大學媒體研究教授基斯·漢普頓將此歸因為美國社會的政治極化,而無法帶來公眾意見的變化[21]。文化研究學者法蘭西絲·李認為指控文化會促成「錯誤、打壓性,或不合適」的意見自律。[22][23] 密西根大學教授中村莉莎認為取消是一種「文化抵制」(cultural boycott)的形式,而取消文化是因「控制慾」而誕生之「能動者的終極表現」,因為「人們對於他們在社群媒體上所見事物的控制能力有限」,且是一種對「未中心化的問責性」之需要。[24][25][26]
一些學者認為取消文化應該有替代的方式或是做出改善,如批判式多元文化主義教授布萊特(Anita Bright)提議用「召回」(calling-in)[註 5]取代「指控」(call-out),以更為「人性、溫和與相互溝通」的方式尋求當責。[27]
耶魯大學的實驗哲學家約書亞·諾布認為此種公然性的譴責是沒有效率的,而且社會總是太快做出評斷而將某些人當成公敵(public offender)或不受歡迎人物。諾布認為這些行動會對個人帶來相反的效果,而最好將注意力放在多數社會參與者的正面行動。[28]
流行文化
美國影集《南方公園》在第22季(2018)的宣傳活動中藉由發起了「取消南方公園」(#CancelSouthPark)活動來嘲弄取消文化。[29]。該季第三集「阿糞的問題」(The Problem with a Poo)劇情中參考了紀錄片《阿普的問題》、《蘿絲安》因女主角演員發了爭議推文而被腰斬一事,以及布雷特·卡瓦諾被提名為大法官的事情。
戴夫·查普爾將取消文化當作2019年單人脫口秀《一笑置之》的主題。
狄克西女子合唱團(因大力批評小布希的伊拉克戰爭)[30]與比爾·馬厄(因多次爭議行為)[31]都表示自己是取消文化的受害者。
取消文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LB3S9
-----------------------
Cancel的中文意思是「取消」, 針對事件和 東西,現在網民賦予它新的意義,用在人身 上,有「抵制、封殺」的意味,在社交媒體 (Twitter居多)上發生的一種公開羞辱形式, 對象大多是名人、政治人物,這些被網民 「取消」的人,不僅粉絲群或是支持者將會 大幅下降,連帶工作機會和社會名譽也會受 到影響。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青年高峰會上發表對 “cancel culture”的看法: “That's not activism;that's not bringing about change.” (這不是行動主義,它並不會帶來任何改 變。) 他認為在網路製造對立、選邊站的風 氣,對社會沒有正向的影響,他建議年輕人 不要隨波逐流、妄下定論,不過引來一派的 人認為,歐巴馬這番言論並沒有尊重個人的 言論自由。 cancel culture也被當成很多流行影視文化的 主題,例如:知名美國動畫《南方公園》、 Dave Chappelle的喜劇電影《棍棒和石 頭》、Bill Burr的喜劇電影《紙老虎》中。
Society&Culture:鄉民公開抵制名人的「取消文化」 https://bit.ly/35cSX2J
-------------------------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換日線 https://bit.ly/3uwGiQC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
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對各種言論秉持多元開放的態度,並且在理性溝通的前提下,互相辯論彼此的想法,讓真理越辯越明,但在「取消文化」盛行的時代,這個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價值,會不會有消失的危機?
雙十國慶剛過,10 月 10 日當天我打開社群媒體,看到許多臺灣朋友和我一樣,在 news feed 上 Po 文祝賀國家生日快樂;但我手機滑了半天,卻看不到任何一位我追蹤的臺灣藝人在官方帳號上發文,他們安靜的程度直逼「網路斷線」,仿佛在這個「敏感」的日子,我關注的幾位臺灣藝人集體失聲,突然間失去了發文的動力。
雖然我不是藝人,但其實也能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造成原因,誰叫統獨議題一直是兩岸間最敏感、撕裂性最高的話題呢!而且任何一位有前往中國大陸發展的臺灣藝人,都知道自動自發地噤聲是最明哲保身的表現,因為誰也不願意得罪自己在大陸的金主,導致任何可能的潛在工作機會被取消。
很無奈的,隨著兩岸關係越來越緊張,這種因為害怕被取消讚、取消粉絲的支持、取消工作、取消代言、取消各種商演機會等等,而不得不在公開發言前「自我審查」的壓力,正快速地在臺灣的影視圈裡蔓延開來,成為部分臺灣藝人最重要的「政治正確」。
如果套用英國 2020 年除了 Coronavirus 以外,另一個最重要的「C-word」──「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剛好可以精確地解釋以上這個現象背後的成因,而且不只臺灣,「取消文化」正在伴隨著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迅速地影響全世界。
華人世界的取消文化,往往與國族有關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這個從今年 7 月起開始在全球流行的名詞,指的是在網路上發生的抵制行為──公眾人物的言論或行為遭各種抵制,導致工作機會、商業代言、網路影響力、個人公信力等都「被取消」。
譬如好萊塢演員凱文史貝西在 2017 年因為性醜聞一案,遭到 Netflix 在影集《紙牌屋》中換角的命運,個人形象也受到重創;《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羅琳也因為針對跨性別族群的議題,在社群媒體上發表「逆風發文」,不但在英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除了招致許多公眾人物包括 Eddie Redmayne 和 Emma Watson 在內的公開批評,甚至還有人在網路上揚言要姦殺她,其「被取消」的程度堪稱目前英國史上最激烈。
圖/IMDb
在西方社會,「取消文化」通常和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同性戀、跨性別等文化議題有著密切關係;但在華人世界,「取消文化」雖然也和上述這些議題有關,不過很大程度上,政治意識型態和國族認同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
除了先前提到部分臺灣藝人因為擔心曝露自己的政治傾向、對統獨議題表態,會遭到粉絲抵制,甚至面臨廠商撤換合作機會的風險,所以選擇在任何和政治相關的領域保持沈默外,商業品牌因為踩了國族認同的紅線而「被取消」最知名的案例,就是 2018 年義大利時尚精品品牌 Dolce & Gabbana 推出一個名為「DG Loves China」的 campaign,卻製作了一支缺乏文化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 ),而被視為辱華的影片──導致影片一播出後就立即遭到中國網友抵制,不但造成原本預定要在上海舉辦的時裝大秀被取消,還引發中國影星集體抵制、中國消費者發起拒買運動,該影片除了馬上被下架,最後兩位設計師 Domenico Dolce 和 Stefano Gabbana 還親自錄製影片,向全球華人道歉,更用中文說了「對不起」後,整起事件才落幕。
去年 8 月,主演電影《花木蘭》的中國女星劉亦菲,因為在微博上公開力挺香港警察用暴力鎮壓抗議民眾,引發全球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網友們在社群媒體上用「#BoycottMulan(抵制木蘭)」這個 hashtag 抵制《花木蘭》,作為對劉亦菲的「取消」,輿論也將迪士尼延後《花木蘭》的上映時間和此事件做連結。而從今年 9 月 4 日《花木蘭》在 Disney+ 上映後,光是 9 月 1 日到 9 月 9 日期間,在 Twitter 上就有多達 19,236 則推文使用這個 hashtag。
圖/Badiucao@Twitter
雖然「取消文化」這個名詞是在今年才從西方社會興起,但其實這個現象早在許久以前就已出現,譬如張惠妹在 2000 年因為在臺灣總統就職典禮上演唱國歌,慘遭中國封殺 4 年;只是近年來由於社群媒體發達,讓網友更容易串聯起來,一起響應抵制行動。而且現代輿論能透過社群媒體即時傳達給公眾人物,對他們的衝擊更直接,也造成各種被取消的事件越來越層出不窮,因為廠商或贊助者會擔心如果不表態,自己會被「誅連」,成為下一個被網友抵制的目標。
網路「正義」可能造成什麼後果?
圖/Shutterstock
然而不管是為了什麽原因「被取消」,以上案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公眾人物的言論或行為和網路上多數人的價值觀有所抵觸──只是這些網路上的「正義」,一定全部都是公平公正、100%正確的嗎?如果公眾人物不是因為行為不當、觸犯法律進而被抵制,而是因為公開發表自己對某個議題的想法,才被反對者抵制,這樣的結果會不會導致名人、網紅這些本來應該是「意見領袖」的人物,為了不被撻伐,或是「不想要和錢過不去」,漸漸變成不表態、沒意見、無主張的一群人?就像在大陸的發展的臺灣藝人,雙十節時都很「有默契」地集體保持沈默。
更嚴重的是,原本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對各種言論秉持多元開放的態度,並且在理性溝通的前提下,互相辯論彼此的想法,讓真理越辯越明,但在「取消文化」盛行的時代,這個民主社會最可貴的價值,會不會有消失的危機?如果有一天,所有的議題都不需要經過辯論,只要看哪一方的 hashtag 比較多人使用,就能成為主流民意,那人們還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嗎?「取消文化」如果發展到極致,是否可能造成 hashtag 變成網路霸淩的工具呢?
我想或許從今天起,作為閱聽人的我們,在網路上大力抨擊某位名人或網紅時,或許應該認真思考上述的幾個問題;而作為公眾人物或網路名人,發文前也最好認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對即將要發表意見的議題有全盤且深入的了解,千萬不要只是道聽途說了某些歪理就大鳴大放,畢竟公眾人物的影響力不可小覷,請不要做錯誤的示範。
總而言之,網路越發達,媒體識讀的能力就越重要,因為媒體是一種武器,要保護自己還是要傷害別人,每個人心中應該都要有一把尺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意見領袖成風向標,恐帶來哪些危險?|讀者太太/英國職場放大鏡|換日線 https://bit.ly/3uwGiQC
----------------------
IQ2辯論:多數人同意「取消文化」 有毒
IQ2辯論:多數人同意「取消文化」 有毒
辯論平台「智慧平方」於11月9日舉辦網絡辯論會,討論美國的取消文化是否有毒;結果多數人同意這個觀點。(IQ2截圖)
更新 2021-11-10 2:30 PM 人氣 684標籤: 取消文化, 美國 Facebook Twitter Line 複製鏈接 Print【字號】 大  中  小正體 简体
【大紀元2021年11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紐約報導)11月9日,辯論平台「智慧平方」(Intelligence Squared,簡稱IQ2)就美國是否存在「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以及取消文化是否「有毒」的話題展開辯論。結果,辯論結束時72%的與會者投票認為正方贏得辯論,即「取消文化是真實存在的事情,而且是有毒的」。
一位從中國大陸移民美國從政的華裔美國人認為,經歷過共產黨統治的中國人都知道,「取消文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手段。
此辯論由IQ2主持人、ABC媒體的記者及作家唐萬(John Donvan)主持。正方為「自由思想」(Freethink)組織共同創辦人福斯特(Kmele Foster)和俄羅斯國際象棋大師、人權組織基金會(Human Rights Foundation)主席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反方為威爾斯利學院(Wellsley College)哲學系副教授馬西斯(Erich Hatala Matthes)和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阿提亞赫(Karen Attiah)。
雙方觀點:阻礙民主還是行使民主?
正方的觀點是:取消文化在本質上是排他的,與言論自由和民主原則背道而馳。當人們因為感覺冒犯而排斥個人從而失去補救和調查的機會,我們就扼殺了思想的自由交流。尤其在現在的網絡時代,取消文化不允許細微差別的存在,在人們為自己辯護之前就封殺對方,甚至導致普通人受到羞辱、被封號失去說話權利,甚至失去職業和工作機會。
福斯特引用民調表示,近一半美國人認識到,目前社會上存在著取消文化。
「美國文化對我們的機構如何對待諸如言論自由、自由調查等真理、思想或者價值觀上有著社深遠的影響,而這些對我們的社會是必不可少的,無論參與這個模式中的人捍衛的是什麼價值觀。」福斯特說,「而取消文化讓被指控的人沒有機會用證據為自己辯護,而是利用社會恐嚇機制讓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不敢公開發聲,因為他們害怕受到同樣的對待。簡而言之,取消文化就是讓思想和信息的自由流動癱瘓,如果這些思想和信息是反對一個特定的主導的意識形態的話。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贏得辯論,但不是通過對內容的討論而贏,而是直接撤掉對方的地毯,讓辯論成為不可能。」
來自俄羅斯的卡斯帕羅夫說,雖然蘇聯已解體,鐵幕已消失,但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國正面臨著自由被侵蝕的危險。雖然這裡人說什麼話還不至於被送去古拉格,但是網絡上的暴徒正在對人們造成威脅。
「今天的美國,正如中國的積極分子推銷給委內瑞拉、古巴和伊朗的那樣,正在建造一個知識環境,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類似那些國家的社會氛圍,令人痛苦,而且非常有毒。」他說,「所以我們最好的防禦是保護自由世界的自由價值觀,這不是鼓吹不寬容或者仇恨⋯⋯我們必須更加開放、更加自由。」
反方的觀點是,「取消文化是一種被邊緣化的受壓迫的民眾對社會強權的反抗;是抵制和公開羞辱的自然延續,是一種強制社會規範的有用工具。所以,取消文化不僅不是對自由社會的威脅,反而是一種民主的實踐;是對受到嚴重傷害的人群如遭受性虐待的婦女、跨性別社區以及非裔美國人的捍衛。」
華人看法:「取消文化」就是共產主義
正在代表共和黨在新罕布什爾州競選國會議員的華裔美國人唐百合對本報表示,不管「取消文化」用的是什麼漂亮而高尚的名義,都是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
「現在的取消文化就是土匪,不讓你吱聲,話不讓你說、書不讓你出、藝術品不讓你賣、歌不讓你唱、笑話也不讓說⋯⋯這不是共產主義的土匪惡霸嘛、這不是和文革一樣嘛⋯⋯這樣取消下去,誰來決定什麼是真相?還不都是有權力的人來控制美國嗎?讓那些左派來控制人們的言論嗎?」
她說:「憲法保護我們的言論自由。這種取消文化、社會正義就是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手腕,就是用漂亮的詞語、什麼種族主義,把有不同意見的人消音,讓他們沉默,美國的年輕人都被洗腦了,所以看不出來。」
唐百合表示,人們一定要保護言論自由,無論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都可以辯論。所謂言論自由其實就是人們如何對待不同意見的人,這對一個自由社會是最重要的事情。
「那些沒有在共產主義國家生活過的人,根本不理解言論自由有多麼重要。」她說,「現在的CRT(批判種族理論)和woke(覺醒)文化都是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伎倆,我們以前都是見過、都被其迫害過的,所以我們不願意美國也變成共產主義國家。如果美國連最基本的言論自由都失去了,那就和中國一樣了。」
紐約捍衛自由活動人士王薰對本報表示,她有兩個朋友最近都被「取消」了。一個是反對給明州黑人弗洛伊德塑像,而被控「仇恨犯罪」;另一個對學校學生喊話,鼓勵他們摘掉口罩,不到一天被公司開除了。
「這是一種中國文革紅衛兵的做法,將亞洲的羞恥文化引進美國,是中國共產黨對美國的侵蝕。」她說,「人怎麼能沒有不同意見?就是我個人的意見還不斷變化了,你一下子給人取消了,在網絡上拉黑就等於虛擬的死亡,對人心靈造成傷害⋯⋯這是非人的對待,是反人類的行為。」
王薰認為,對待網絡上的「取消文化」,人們應該儘量不使用網絡,恢復傳統的人類面對面的交往和交流。
IQ2關於「取消文化」的辯論投票將會開放7天時間,供更多的民眾去其網站投票。
IQ2辯論:多數人同意「取消文化」 有毒 | 美國 | 大紀元 https://bit.ly/36HY1fP
-----------------------------
教宗警告「取消文化」的危害 「假多元之名,取消的是所有的認同感」
讚 183
 分享 用LINE傳送
賴昀 2022年01月11日 20:00:00
SHAREgoogletwitterlinkedin
教宗方濟各發表演講,警告「取消文化」的危害。(湯森路透)
教宗方濟各發表演講,警告「取消文化」的危害。(湯森路透)
教宗方濟各(Francis)10日警告「取消文化」的危險,他表示「取消文化正入侵許多圈子和公共機構⋯⋯在維護多元性的幌子底下,它最終取消的是所有的認同感」,而取消文化可能使那些「尊重不同感受、並為其尋求平衡理解」的聲音被迫沉默。
取消文化指的是人們在網路上,抵制某種被認為「政治不正確」的言論,並隨之抹煞做出此番言論的人或機構,著名的例子有《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J. K. Rowling)對跨性別族群的相關言論。
方濟各向全球183個國家的外交代表發表演講。(湯森路透)
教宗對「取消文化」提出警告
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報導,方濟各在梵蒂岡向全球183個國家的外交代表演講,談及多邊外交中的信任危機時,他提到,目前網路興起的取消文化是一種「單一思維」模式,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過去的事件、並希望改寫過去,他對此警告,「任何歷史情況都必須按照那個年代的理解來解釋」。
方濟各認為,「外交必須具有真正的包容性,不是取消、而是珍惜在歷史上造就多樣人群的差異與感受」。
「取消文化」剝奪言論自由空間
《路透》報導,方濟各表示,取消文化以一種「意識形態殖民」的形式,入侵許多圈子和公共機構,不給言論自由留下任何空間,並抨擊許多公共事務討論受到一種拒絕「人類自然基礎」、也拒絕「構成許多民族身份的文化認同」的專制心態所支配。
方濟各的演講以義大利語進行,唯獨談到「取消文化」時,他用了英語「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的爭議在英美等英語系國家尤為盛行。
此外,方濟各也譴責針對新冠疫苗「毫無根據」的錯誤訊息和意識形態,並表示支持國家疫苗政策、將醫療保健稱為道德義務
教宗警告「取消文化」的危害 「假多元之名,取消的是所有的認同感」 -- 上報 / 國際 https://bit.ly/36PAv0j
---------------------------
取消文化背後的新冷戰
2022-03-12 05:28 聯合報 /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冷戰期間,華府與莫斯科都同意,爆發核戰將是一條通往相互保證毀滅的自殺道路。然而普亭確實在24日上午宣布入侵烏克蘭的談話中,公開威脅使用核武。路透
冷戰期間,華府與莫斯科都同意,爆發核戰將是一條通往相互保證毀滅的自殺道路。然而普亭確實在24日上午宣布入侵烏克蘭的談話中,公開威脅使用核武。路透
冷戰的本質是對立,選邊站後,對立沒完沒了,不管被動或主動,雖然沒動刀動槍,已是冷戰一分子。
俄烏戰爭開打兩周,麥當勞之類象徵資本主義的速食連鎖企業宣布,關閉在俄羅斯分店。歐美各國政府其實未要求民營企業抵制,甚至台灣宣布經濟制裁後,民營電廠向俄國採購燃煤比率很高,政府只表示不干預電廠採購來源,也未見民眾抵制。麥當勞撤出俄羅斯,並非像外資銀行撤出台灣,出於營運和獲利考慮,而是面臨西方網路社群媒體使用者壓力,必須回應「取消文化」,在此同時,也象徵俄羅斯與西方分道揚鑣。
記得當年麥當勞第一次到台北開店,我住南部小城,街頭賣肉骨酥、鴨肉麵小攤,顧客隨口把骨頭吐在地上,老闆用手抓麵,也用同隻手找零錢;所以,新聞報導上窗明几淨圖片造成轟動。後來我到台北求學,時髦青年約會都在速食店吃雞塊喝可樂,直到去了舊金山麥當勞,發現很多遊民在店外徘徊,廁所上鎖,得先去櫃台買東西並索取代幣才能開啟,終於發現美國飲食文化階層制度真相,後來也戒了速食店含化學添加物食品。
在俄羅斯,第一間麥當勞一九九○年開幕也大排長龍,當時是前蘇維埃解體關鍵時刻。美國人常讚美雷根和戈巴契夫聯手終結冷戰,戈巴契夫在麥當勞進入莫斯科那年成蘇聯總統,想推動改革,他下放經濟權力,准許設立民營銀行,導致投機盛行,最後大肆印鈔、通膨飆升,搞垮俄國經濟。葉爾欽取代戈巴契夫掌權,也在此時,烏克蘭舉辦獨立公投,葉爾欽與烏克蘭總統會面、宣布終止蘇聯。蘇聯解體、經濟危機、連串政爭,都是後來普亭崛起跳板。
去年蘇聯解體卅年,民調顯示戈巴契夫在俄民心目中,是前蘇聯人物厭惡程度第一名,超過史達林。戈巴契夫九十幾歲,曾獲諾貝爾和平獎,去年他受訪,指西方強權在蘇聯解體後變得傲慢,並意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擴張為新帝國主義。
烏克蘭做為北約擴張關鍵,將引發新冷戰,甚至世界大戰,左派右派美國歐洲亞洲媒體都有類似思維,但精闢長篇論述不敵新興社群媒體,近年網路尤其盛行「取消文化」,在取消文化裡,若麥當勞不表態和俄國對立,就會在世界其他地方「被取消」。取消文化對象,不僅速食店,還有歷代俄國文學、音樂,與現在的舞團、藝術家、音樂家,影響所及,即使俄烏停戰,敵意環境已然形成,揮之不去的敵對,將讓全世界被推回卅年前麥當勞第一次去俄國開店時刻。
我曾經覺得,陶淵明「桃花源記」最後一段有點多餘,美麗新世界寫到漁人離開即可,為什麼要多出太守與高尚人士再尋覓不到桃花源的尾聲?年輕時經歷冷戰結束、網路興起、大家做科技千禧夢的時代。千禧只過了廿年,已經瞭解到,冷戰根本沒結束,也沒所謂後冷戰,只有日日新又日新、無止無境的對立!桃花源居民告訴漁夫「不足為外人道也」,漁夫卻去報告官府邀功,領了大隊人馬要找出桃花源,他們都沒真正想過對方立場。所以,陶淵明的訊息很明確:你不懂我,我不懂你,最後,桃花源遂無問津者。
如今的網路世界,對立盛行,缺乏溝通,歐美民眾不懂俄國,俄國民眾不懂歐美,大家在網路同溫層裡,建立自己最懂自己的泡泡。下個世代,必然面對新冷戰。美麗和平新世界?真的不必去找了。
取消文化背後的新冷戰 | 民意論壇 | 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iAtNxR
----------------------------
【文化觀察】韓璞/取消文化
2021-07-27 00:23 聯合報 / 韓璞
沙特展的海報上(右),哲人指間的菸頭不見了。(圖/韓璞提供)
回過頭來懲罰過去的錯誤
近幾年來我們常用到一個比較新的詞彙: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用語可能新,但概念很早就存在了。法國媒體如今提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還是採用英文:cancel culture,不過用法文發音。我們在社交網絡上常可看到關於這個詞的各種解釋。如網路上提到某名人二十年前曾發表種族歧視的言論,或是某星年輕時曾發生性侵的醜聞,多年後的今天,社交網路要主持正義,全面抵制這些人。所謂取消,指的是某些人曾經有過某些惡行、不正確的立場或思想,如今的社會醒轉了,要回過頭來懲罰這些過去的錯誤,取消它們的邏輯。比如帶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廣告,又比如有些以黑人形象作為商標的食品廠牌:米與可可樹都是熱帶或亞熱帶的產品,以前由黑奴或黑傭來耕種提煉,所以過去有這些廠牌和包裝。
基於取消文化的原則,有些人對此積極抵制,把這些產品象徵性地丟進垃圾桶,表示他們拒絕扮演種族歧視的幫兇。因為這些包裝往往醜化了特殊族群,採用約定俗成的刻板印象:黑人的嘴唇總是厚厚的,鼻子總是又寬又扁,皮膚又黑又亮,人看起來總顯得憨厚老實,動態廣告裡面常常讓他們帶著濃厚的口音,動不動就愛笑,很有節奏感,特別會跳舞等等。這些形象強調出我們印象中的黑人特徵,並予以誇大,忽略了黑人也和其他人一樣、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同個體的事實。
Lucky Luke從叼菸到銜草。(圖/韓璞提供)
Lucky Luke從叼菸到銜草。(圖/韓璞提供)
你還不戒菸?人家《幸運的路克》都戒了!
取消文化的本意是正面的,它表示有人意識到過去某些想法對某些族群不公平,或是某些行為對大眾有害,所以決心予以矯正。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有一部分就是憑藉這種自省意識。但問題在於,什麼思想一定是正確的,什麼一定是錯誤的?我們今天所認定的道德標準,誰能保證二十年後不被人嚴厲批判?
這裡有幾個例子。我們知道在1950年代的社會上,不管你是知識分子、演員,或是公司總裁、國家政要,往往不是手上夾根菸,就是口中叼一根,身旁煙霧瀰漫。當時甚至有人認為抽菸有益健康,直到70-80年代以後,才慢慢意識到吸菸危害之大,因此開始積極立法,抵制香菸。2005年的時候,法國國家圖書館曾舉辦哲學家沙特的回顧展,這下主辦單位可被難倒了,因為抵制香菸的法律明白地「禁止直接或間接推廣吸菸行為」,但沙特跟當時很多人一樣是個老菸槍,在後人保存下來的攝影中,他總是在吞雲吐霧,很難找出沒有菸的影像。展覽單位大費周章,最後終於選了一張沙特的半身照作為海報,但把他手上的菸頭給修改掉了。海報推出後,法國群眾為之譁然,新聞媒體也大加抨擊,指責主辦單位有道德潔癖,鬧到國家圖書館最後不得不出面道歉了事。
黑人牙膏的演變。(圖/韓璞提供)
黑人牙膏的演變。(圖/韓璞提供)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台灣著名的黑人牙膏,早期之所以取這個名稱,可想而知,是有意以黑色的皮膚襯托出一口白牙。傳統包裝是黃底黑字的紙盒,上面印了一個戴大禮帽、打領結的黑人,他面帶笑容,秀出亮晶晶的白牙。英語名稱是Darkie,強調出黑人深色的皮膚。後來也是因為時代演進,覺得這種名稱和包裝打心眼裡對黑人有歧視,只把他們簡化為一口晶亮的白牙,尤其是英語名稱。所以黑人牙膏的Darkie一名在1990年的時候,被改為Darlie,隨後盒子和軟管上的黑人也突然變成了白人,但中文仍為「黑人牙膏」。台灣當時也趁著這個機會,由不同廠牌推出了白人牙膏、綠人牙膏,混淆消費者的視聽,搶占市場。
還有一個例子來自於一個漫畫系列《Lucky Luke》,中文版把它譯為《幸運的路克》,有電影動畫版本。我們一看標題可能會以為這套漫畫來自美國,可能以為是英語,但本作是由比利時和法國漫畫家共同創造的,自始以來就是用法文發音。《幸運的路克》是美國西部的一名牛仔,故事以美國墾荒時期作為背景,可想而知,這套漫畫如果能從法文版翻成英文,肯定能在美國打開市場,事情本來的確可以一下子就談成的。但這裡出現了一個很大的障礙:主人翁「幸運的路克」誕生於1946年,正好和剛剛沙特那張照片同一年問世。這位吊兒啷噹的牛仔也和沙特一樣,走到哪裡嘴裡一定叼一根菸。而美國在1980年代時,「政治正確」的概念開始普及,這套漫畫的讀者有可能是未成年的青少年,美國出版社害怕得罪社會,所以一直不敢把《幸運的路克》引進美國市場。後來他們和兩位作者商談後,達成了一個協議:《幸運的路克》開始戒菸,嘴裡叼的不再是菸頭,而是一根草。而該作的法文版從此以後也改頭換面,再也看不到吸菸的牛仔了。近幾年在法國有些鼓勵戒菸的活動,也搬出《幸運的路克》,以之作為模範生:「你還不戒菸啊?人家《幸運的路克》都戒了!」
我一時興起,跑到圖書館去翻找早期的版本,果真搜出好幾本菸槍版。
很多前人的雕像都被群眾推倒了
今年二月初的時候,美國舊金山掀起了一場論戰。支持取消文化的族群表示許多初中高中的校名應該改換,他們列出一份名單,一條一條解釋其中原因。比如華盛頓、傑弗遜等前總統都被除名,原因是他們家裡曾經蓄奴。林肯也應該去名,因為他雖在1865年廢除蓄奴制度,但曾在1862年處決了38名印地安戰士。著名的蘇格蘭文學家史蒂文森也被批評,因為他曾寫了一首開其他族群玩笑的小詩。發明電燈泡的愛迪生也列名其中,原因是他曾在實驗的過程中電死無辜的小動物。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會覺得美國的取消文化似乎做得太過火了。這種思維模式,其實是把今天的道德、價值觀強加在前人身上,似乎認為一、兩百年前的人如果想法和今天的我們不同,那就應該毫不留情地把他們封殺掉,所以會發生上述的情形:更改校名、抵制思想不夠正確的作品(比如1940年出品的電影《亂世佳人》被指責帶有種族歧視色彩,去年曾被HBO暫時下架),還有很多前人的雕像都被群眾推倒了。這種做法欠缺的,是當今社會很需要的包容態度: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你的想法,但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發言權。取消過去存在過的價值觀,取消我們覺得思想不夠正確的言論,這種作法在某種程度上和恐攻行為殊途同歸。因為兩者都不能接受想法和自己不同的人:只要你有異議,我就用強制的方式阻止你,完全不考量你的文化、時代背景,認為每個人的想法一定要和自己相同,完全拒絕包容。這麼做其實相當危險,如果過去的錯誤真的被消除殆盡,那我們要如何和下一輩、未來的年輕人解釋人類曾經犯過的錯誤,如何告訴他們不該重蹈覆轍?
白雪公主不久以前還是還魂之吻,如今已被視為性侵。(圖/韓璞提供)
白雪公主不久以前還是還魂之吻,如今已被視為性侵。(圖/韓璞提供)
有人說要抵制白雪公主和睡美人
五月初的時候,有人說要抵制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的故事,因為這兩個故事到了結尾,王子親吻她們的時候,兩位公主都處於熟睡狀態。過去的人對此不以為忤,認為就是因為王子的吻,才把公主給救活,感謝他們都來不及了。今天的美國社會經歷了#MeToo運動,想法也不同於以前,他們認為王子在親吻之前並未得到公主的許可,所以等於進行了某種程度的性侵,並認為這種故事對兒童心理會造成負面影響,有必要消除。
法國人在大西洋彼岸看著美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取消文化,心裡多多少少有些忐忑,很怕這種思想不久之後也被全面引進歐陸。三月分的時候,歐洲就曾掀起了一場論戰:美國總統就任時,年輕的黑人女詩人Amanda Gorman曾在現場朗誦詩,從而聲名大噪。荷蘭出版社邀請本國一位女作家翻譯她的詩,卻被嚴正批判,最後只好作罷。原因何在呢?批評者憤慨地指出譯者是白人,不能確切掌握黑人遭受的苦難,他們認為黑人寫的詩,就應該由黑人譯者來負責。西班牙版本也一樣悽慘,原定的譯者為當代一名優異的白人男作家,後來也遭受了相同的封殺命運。但:翻譯的本質不就是把一種文化轉譯成另一種嗎?如果要把Amanda Gorman的詩翻成中文的話,請問我們要到哪裡去找出母語是中文的黑人女性?
創建於1914年的Banania巧克力飲料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圖/韓璞提供)
【文化觀察】韓璞/取消文化 | 聯副創作 | 閱讀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wDTmGx
-----------------
取消文化是什麼:你要知道的一個網絡新詞
2020年7月10日
《哈里波特》作家JK 羅琳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哈里波特》作家JK 羅琳因為對變性發表評論成為取消文化的受害者
「取消文化」指的是一種抵制行為,尤其是在網上發起的抵制行為。
社交媒體上常見某人(通常是知名人物)或某家(知名)企業因為說了或做了一些令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論或行為,然後就被各種輿論抵制,其工作機會、商業代言、企業贊助,甚至其網絡影響力「全被取消」。
有些人把「取消文化」形容為網絡羞辱或網絡暴力,但兩者又不完全一樣。
網絡羞辱或網絡暴力比較負面,而取消文化主要是被抵制的對象發生了或被人挖出來曾經做過引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行,「取消」的目的是讓他/她受到懲罰。
《紙牌屋》主角斯派西獲撤銷性侵控罪
好萊塢大腕史派西因『性指稱』公開道歉
「被取消」的名人
什麼樣的言行會讓知名人物「被取消」呢?過去的例子包括涉嫌性騷擾或性侵,或其他涉嫌犯罪行為。
還有一些與種族主義或反同性戀相關的言行,也會讓人成為網絡上被取消的對象。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捲入取消文化的大討論中。
例如美國好萊塢名演員凱文·斯派西(Kevin Spacey )2017年遭人爆料涉嫌性侵醜聞,不斷有新的指控者站出來指證,斯派西名望瞬間跌落谷底,所有演出機會一夕之間消失,Netflix也撤下熱播的《紙牌屋》劇集。
後來美國警方以罪證不足為由,撤銷對他的起訴,但身陷性侵醜聞「被取消」的斯派西至今一直沒有走出陰霾。
中國演藝名人范冰冰,2018年被爆「陰陽合同」逃漏稅,一夕之間在公眾視野中消失,演藝圈「去范冰冰化」,所有演藝機會代言贊助合約全部取消。
言論自由
近年來由於「取消文化」盛行,漸漸開始有一些人站出來批評此一現象引發人們恐懼心理,深怕一不小心動輒遭罪,上綱上線遭到網友群起攻擊。
也有人批評「取消文化」縮小了表達個人的言論自由,對於差異性多元化的容忍度也降低了,很多人擔心如果不小心說錯話,一生命運可能就此永遠改變。
最近,包括《哈利·波特》作家JK·羅林,魯西迪(Salman Rushdie)等150名作家和學者發表聯名信譴責「取消文化」危害言論自由。
他們說,社交媒體的確能提升社會正向改變,但是不能因為取消文化而失去公開辯論的環境。
聯名信還表示,「公開羞辱、集體排斥、盲目的道德觀」無助於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理性辯論。
「正義魔人」
特朗普氣球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取消文化或許能成為進步的力量,但是也可能有反作用。
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明白指出取消文化造成的「正義魔人」危險性。
他說:「如果我在推特上揭露某人的錯誤言行,那可能讓我感覺良好,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道德制高點上評斷別人的所作所為。」
奧巴馬表示,取消文化錯誤地賦予人們評斷他人的權力,讓人們忘記了做錯一件事的人,並非十惡不赦。
不要忘記了,你在網絡上大加撻伐的人也有家庭和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和你也有些類似的地方。
網絡時代,社交媒體可能是人們抒發情緒的地方,但也要小心謹慎別隨意評斷別人的言行。
取消文化是什麼:你要知道的一個網絡新詞 - BBC News 中文 https://bbc.in/3uxC7nG
-------------------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影響?你不可不知的一個網絡新詞
BBC News 中文 + 追蹤 2020-07-11 11:34 67812 人氣  
現正熱映中
熱門新聞
1
烏軍藏鏡人模式不適用台海?共軍電戰能力震驚美國 專家:國軍沒時間了
晏明強
2
獨家》貫徹蔡英文意志 府院黨敲定兵役延長至10個月 2隱憂牽動公布時機
顏振凱
3
拜習通話恐影響台灣利益?游盈隆4點解析:習近平不是省油的燈
郭怜妤
4
超低調特戰部隊行軍畫面流出 操作罕見武器國軍僅2單位使用
蘇仲泓
5
特戰兵控教召有新裝,志願役沒有 邱國正怒:知道誰「靠北」一定治他
蔡佩珈
6
烏克蘭戰報:普京宣誓繼續「拯救」烏克蘭,《紐時》警告基輔恐爆發「二戰後最大城市戰」
李忠謙
7
還有強震?台大教授預警:這裡恐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
蔡佩珈
8
「台北靠350個蛙兵根本不夠!」前空軍副司令曝共軍「斬首」馬上攻下
鍾秉哲
9
儲能挑戰1》全台斷電帶動逾兆商機,儲能貨櫃遍地開花 公安疑慮經濟部不敢放
林上祚
10
阿嬤們說不出口的小秘密:沒有衛生棉跟公廁的時代,月經來了到底怎麼辦?
謝孟穎
更多新聞 
熱門分享
1
汪志雄觀點:當司法成了論文門的打手
汪志雄
2
獨家》貫徹蔡英文意志 府院黨敲定兵役延長至10個月 2隱憂牽動公布時機
顏振凱
3
儲能挑戰2》台電投資無法自償、民間投資卻賺到滿盆缽滿 儲能業是誰的神隊友?
林上祚
4
風評:缺電找「匪諜」,厲害了蔡英文
主筆室
5
離岸風電「國產化」卡位戰 開發商後台赫見新潮流金主
林上祚
6
特戰兵控教召有新裝,志願役沒有 邱國正怒:知道誰「靠北」一定治他
蔡佩珈
7
外交部烏克蘭賑濟專戶累計逾7億 前空軍司令嘆:不如捐款給國軍
蔡佩珈
8
觀點投書:陳建仁是「王牌」?還是民進黨的「安慰劑」?
方川齋
9
「台灣至少領養500個烏克蘭孤兒擴展基因庫!」楊志良:彰顯人道精神
鍾秉哲
10
「兩國論為台灣帶來和平!」曹興誠:中華民國獨立,大陸動武即屬侵略
林庭瑤
《哈里波特》作家JK 羅琳(J.K. Rowling)因為對跨性別發表評論成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受害者(AP)
《哈里波特》作家JK 羅琳(J.K. Rowling)因為對跨性別發表評論成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受害者(AP)
「取消文化」指的是一種抵制行為,尤其是在網上發起的抵制行為。社群媒體上常見某人(通常是知名人物)或某家(知名)企業因為說了或做了一些令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論或行為,然後就被各種輿論抵制,其工作機會、商業代言、企業贊助,甚至其網路影響力「全被取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些人把「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形容為網路羞辱或網路暴力,但兩者又不完全一樣。
網路羞辱或網路暴力比較負面,而取消文化主要是被抵制的對象發生了或被人挖出來曾經做過引人反感或不能接受的言行,「取消」的目的是讓他/她受到懲罰。
那些「被取消」的名人
什麼樣的言行會讓知名人物「被取消」呢?過去的例子包括涉嫌性騷擾或性侵,或其他涉嫌犯罪行為。
還有一些與種族主義或反同性戀相關的言行,也會讓人成為網路上被取消的對象。
凱文史貝西。(美聯社)
凱文史貝西。(美聯社)
例如美國好萊塢名演員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 )2017年遭人爆料涉嫌性侵醜聞,不斷有新的指控者站出來指證,凱文史貝西名望瞬間跌落谷底,所有演出機會一夕之間消失,Netflix也撤下熱播的《紙牌屋》劇集。
後來美國警方以罪證不足為由,撤銷對他的起訴,但身陷性侵醜聞「被取消」的凱文史貝西至今一直沒有走出陰霾。
中國演藝名人范冰冰,2018年被爆「陰陽合同」逃漏稅,一夕之間在公眾視野中消失,演藝圈「去范冰冰化」,所有演藝機會代言贊助合約全部取消。
縮小了表達個人的言論自由,對於差異性多元化的容忍度也降低了
近年來由於「取消文化」盛行,漸漸開始有一些人站出來批評此一現象引發人們恐懼心理,深怕一不小心動輒遭罪,上綱上線遭到網友群起攻擊。
也有人批評「取消文化」縮小了表達個人的言論自由,對於差異性多元化的容忍度也降低了,很多人擔心如果不小心說錯話,一生命運可能就此永遠改變。
最近,包括《哈利波特》作家JK羅琳,魯西迪(Salman Rushdie)等150名作家和學者發表聯名信譴責「取消文化」危害言論自由。
他們說,社群媒體的確能提升社會正向改變,但是不能因為取消文化而失去公開辯論的環境。
聯名信還表示,「公開羞辱、集體排斥、盲目的道德觀」無助於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理性辯論。
范冰冰(AP)
范冰冰(AP)
做錯一件事的人,並非十惡不赦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就明白指出取消文化造成的「正義魔人」危險性。
他說:「如果我在推特上揭露某人的錯誤言行,那可能讓我感覺良好,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道德制高點上評斷別人的所作所為。」
歐巴馬表示,取消文化錯誤地賦予人們評斷他人的權力,讓人們忘記了做錯一件事的人,並非十惡不赦。
不要忘記了,你在網路上大加撻伐的人也有家庭和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和你也有些類似的地方。(相關報導:改善理工領域性別比例嚴重失衡 荷蘭大學霸氣宣布:只僱用女性教職員,直到女教授比例達3成|更多文章)
網路時代,社群媒體可能是人們抒發情緒的地方,但也要小心謹慎別隨意評斷別人的言行。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影響?你不可不知的一個網絡新詞-風傳媒 https://bit.ly/3uuldG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