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扛屋」移屋工程/1931年客家庄扛屋搬家/民國20年代,先民們為遷離被徵收地,以「扛屋」方式搬家,還好當時的房子結構單純,質料較輕,扛屋時人力負載少,人力也多來自左鄰右舍相互支援,人情味濃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舊高雄車站要「回家」!2500噸帝冠式建物第一天走了70公分
舊帝冠式高雄車站昨啟程回家,預計花兩個月時間,完成62公尺的旅程。(記者王榮祥攝)
舊高雄車站要「回家」!2500噸帝冠式建物第一天走了70公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iU9Th0
2021/07/27 00:13
〔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重達2500噸的舊高雄帝冠式車站昨天(26日)開始「回家」,預計花兩個月時間移動62.66公尺,第一天順利往北移動了70公分,整個挪移作業預計9月26日前、要到達高雄新站中軸線定位。
高雄帝冠車站建於西元1941年、高齡80歲,2003年由高市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築,2002年8月16日展開為期17天的挪移工程,創下全台最大文物搬遷紀錄。
今年配合台鐵高雄新站工程,帝冠車站將啟動第2次挪移「回家」,昨開始向北移動,初始先移了4公分,1天下來共移動70公分,目標7天內要北移4.8公尺,預定8月21日轉方向、向西要挪移57.86公尺,於9月26日前要到永久位置,最終在明年1月完成永久定位。
交通部長王國材昨在鐵道局代理局長伍勝園陪同下,前往高雄車站參與帝冠車站起程回家工程,長期關心高雄交通建設的立委李昆澤也到場致意。
王國材期勉工程單位持續落實工安,積極推動高雄新站進度,包括今年高雄帝冠車站挪移回娘家、明年9月站東路開闢、接續完成兩棟鋼構大樓、天棚興建及地面景觀工程,如期在2025年完成高雄新站整體工程,讓市民見證高雄新站願景逐步實現。
立委李昆澤表示,高雄帝冠車站當時為高雄鐵路地下化願景出征,如今19年過去,高雄鐵路地下化已全線通車,帝冠車站也終於要回家,這是屬於高市歷史一刻,也是身為高雄人的驕傲
舊高雄車站要「回家」!2500噸帝冠式建物第一天走了70公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iU9Th0

2021-07-27_0850232021-07-27_084954800px-舊高雄車站Red_carp_in_Kaohsiung高雄舊火車站_Kaohsiung_Old_Station_-_panoramioA7_04551-1800px-Gallery_of_Vision_for_Kaohsiung_(old_Kaohsiung_Station_building)2021-07-27_0920372021-07-27_0920132021-07-27_092000


帝冠樣式/興亞式/興亞帝冠式建築,就是出現在194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高漲的時代,不同於以往模仿西方建築的樣式,「興亞」是強調東方建築的風貌,屋頂為中國式、屋簷呈現東方建築的風貌和東方式雕塑、窗子是阿拉伯式圓拱,而其屋頂上唐朝建築的尖頂,如同戴上一頂冠帽,所以也稱為「帝冠式」。這種樣式,通常出現在官方建築,其中代表作是台北司法大廈、高雄車站、高雄市役所(市政府,現今歷史博物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第二代高雄驛
1908年開始營運的高雄港車站,在此之前車站位置於鼓山一路87巷路口,離港口較遠轉運不便。
圖中的扇形車庫而二戰中炸遭到重創,於1993年完全拆除
資料來源:
https://openmuseum.tw/....../7a49b8aebd55309d0752bda6e......

2021-07-27_1007542021-07-27_100828


再會啦!車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治時期的新高雄驛(今高雄火車站)是當時為配合大高雄都市計畫所新建的鐵道車站,昭和12年(1937)8月間開始整地,車站主建築於昭和14年(1939)動工,昭和16年(1941)6月20日竣工啟用。新高雄驛大大紓解舊高雄驛(即高雄港站)的運輸量,往後更成為南臺灣鐵道旅客輸運的總樞紐,並帶動高雄市快速成長。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y93cOP
民國91年(2002)間,因捷運系統及鐵路地下化施工本欲拆除,各界鑑其歷史意義予以保留,後決定平移82公尺至原台汽停車場暫時保存,待未來三鐵共構工程完成後再移回原址。遷移工程由原興建廠商日本清水營造在台分公司吉普營造企業公司承接,採總掘工法。同年(2002)8月16日,為期17天的遷移工程展開,在各界矚目和祝福下順利完成,創下全台最大文物的搬遷記錄,也為臺灣文化資產保存開啟新的視野。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03-02-26高市府文二字第0920010663 號
公告公文920226-高雄火車站.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登錄理由本建築係日治時期配合都市計畫於昭和14年(1939)年遷建,建築外觀為帝冠式建築,深具特色,在情感意識上具有傳承意涵,歷史定位上為時代表徵。
法令依據<<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高雄市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高雄市
三民區
建國二路318 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中心
聯絡電話:(07)222-5136分機8324
聯絡地址:高雄市苓雅區 五福一路67號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高雄市 - 三民區 - 大港段七小段 - 444公有都市區行政區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面積650平方公尺;三民區大港段七小段444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公有中華民國建築所有人公有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南部工程處
外觀特徵車站主體在外觀上採用與日本傳統大寺廟和貴族家庭專用的「唐博風」式攢尖頂屋頂,但其內部則為西方的格局,整體是一種和洋混合搭的建築,也被稱為「興亞帝冠式」建築。「興亞」是強調東方建築的風貌,而其屋頂上方仿唐朝建築的四角攢尖頂,最具特色!遠遠望去,整個高雄火車站宛如被戴了一頂大帽子,所以也可以稱為「帝冠式」建築。
室內特徵中央門廳挑高兩層並設有屋塔,上為日本傳統寶形屋頂(四角攢尖頂);另具西洋式玄關、大廳,及有如日光廟的屋宇結構,乃兼容凡爾賽宮與日光廟威權形式之和洋混合式建築。
使用情形目前火車站作為鐵路地下化展示館,開放參觀。
現  狀民國91年(2002)因捷運系統及鐵路地下化施工本欲拆除,後鑑其歷史意義予以保留,並平移至原台汽停車場。目前火車站作為鐵路地下化展示館,開放參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每年編列維護經費。
是否開放是
開放時間未開放參觀
相關網址高雄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3y93cOP
----------------------------------------------------------
高雄車站帝冠式站體是一座位於臺灣高雄市的歷史建築,地址為三民區建國二路318號,2003年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築[1]。
高雄火車站 (歷史建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DUBnr
帝冠式站體建於日本統治臺灣時代末期,於1941年6月22日完工啟用,是高雄車站 (包括「高雄驛」) 第三代及遷至現址的第一代站體。站體造型類似「高」字,內部採西式格局挑高設計,外觀採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擁有中國唐代的「唐博風」屋頂,型似皇帝之帽,又被稱為帝冠樣式建築。帝冠式站體原為車站的出入口大廳,整體建物似「凸」字形,帝冠式站體為凸出部分,其餘部分包括在後方往鐵路方向的售票大廳、鐵路餐廳、及站長室。售票大廳和鐵路餐廳在2002年帝冠式站體遷移工程時被一併拆除,部分牆壁被切割保存,站長室則在2012年被拆除,不過在地下化高雄車站站體定案的設計中,帝冠式站體預定將移回面對中山路路口的原址,做為地下化站體主要往南的地面出入口繼續使用,整體工程預定於2025年完工。
帝冠式站體作為高雄車站的出入口大廳一直到2002年,因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新站體工程需要而必須停用遷移。在遷移工程於2002年8月底完成後,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接管並修建為「高雄願景館」,館內敘述著高雄的歷史及在多項重大工程完工後期許的蛻變。2011年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決定不繼續借用帝冠式站體,願景館因而關閉。帝冠式站體被閒置到2013年,為了展示鐵路地下化設計、計畫、和進度,由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修建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再度對外開放;2020年9月1日起,因高雄車站地面工程的需要而永久閉館,最後開館日為8月30日[2]。之後將移回中山路口成為新站的永久出入口。
高雄火車站 (歷史建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DUBnr
歷史
高雄車站屋簷的帝冠式特色。
高雄車站大廳 (1941年至2002年)
參見:再會啦!車站
1941年6月22日:高雄驛落成,造型類似「高」字型,內部採西式格局挑高設計,外觀採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擁有中國唐代的「唐博風」屋頂,型似皇帝之帽,又被稱為帝冠樣式建築。
縱貫線鐵路臺南—打狗段於1900年通車後,於今日高雄港車站處設立打狗停車場作為縱貫線端點站。1907年,由打狗另闢「鳳山支線」:經三塊厝、大港埔至九曲堂,此後陸續延伸至屏東,為今屏東線之前身。
隨著鐵路客運量與貨運量顯著增加,車站漸不敷使用,因此配合都市計畫,於當時仍屬未開發地帶、腹地寬廣的大港埔興建新車站;另外也一併將新車站周圍的新市區開發納入考量。新車站於1933年動工興建,1940年完工,1941年6月22日高雄車站正式啟用,同日原高雄車站改稱高雄港車站。
新高雄站址距鳳山支線時代即有的三塊厝驛極近,稍後便在客貨運方面完全接替業務,終至廢止。
配合縱貫線全線雙軌化及鐵路電氣化而興建的高雄後站於1971年10月31日完工啟用,帝冠式站體作為前站大廳繼續使用。
高雄願景館 (2003年至2011年)
帝冠式站體決定在鐵路地下化中被保留,但後方的售票廳及鐵路餐廳則被拆除,僅餘部分外牆保存。為了配合鐵路地下化新站體工程,站體需要向東南移動82.6公尺至原長途客運站用地保存,並由高雄市工務局修建為「高雄願景館」[3]。移動工程於於2002年3月28日開工,至8月底完工,其中主要包括截斷原有地基和移動路線的整地及加固。
高雄願景館於2003年正式開館營運,願景館內部有許多陳設,諸如『風景明信片區』讓參觀者可以將思念與祝福的話語,轉變成為地面的LED跑馬燈。『多功能展示區』利用可活動的輪架,讓場地空間大小可以輕易的做變化,除了可以拿來做靜態的展示外,還可供電影的放映、大型演講、甚至舞會的使用。『多媒體歷史迴廊區』則是利用腳底下的電視牆、與一旁成列的液晶螢幕,對高雄往日風貌做一系列的回顧。『都市計劃市政展示區』裡頭則陳列了許多近期市政建設、重大工程的模型。以及『3D虛擬互動區』,讓參觀者以虛擬實境的方式飛越高雄港、愛河、光之塔,其他展區還包含旅客留言板、風的祝福廣場、保存牆、願景橋、鐵路文化棧道。
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 (2013年至2020年)
2013年11月2日:鐵路改建工程局將舊站房修建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設置國內首座鐵路地下化工程展示館。
配合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運用舊高雄車站帝冠式站體展示鐵路地下化工程介紹,展出包括鐵路歷史圖片、實體鐵路文物等珍貴資料,為臺灣第一座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展示館,於2013年11月2日正式啟用,特此詩人余光中也為本展館創作詩文,名為「記憶深長」[4]。
2020年9月1日:因高雄車站地面工程需要,於9月1日起永久閉館,最終開館日為8月30日。[2]
開館時間
每週二~日:10:00~18:00
週一休館
展區
前世風貌【鐵路歷史圖片】
靜態展示【實體鐵路文物】
高雄都會區鐵路地下化【以空拍照介紹高雄計畫】
今生風華【百年鐵路故事】
萬千風采【鐵路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由120吋觸控螢幕互動展示】
眼明手快【互動記憶拼圖】
特殊工法等展區【鐵路地下化施工中8個特殊工法】
高雄車站玄關 (預計2020年-)
紅鯉魚與殉工碑
Red carp in Kaohsiung.JPG
殉工碑原位於高雄車站小月台前,現已移至館前[5]。位於展示館旁邊的鯉魚雕像,此雕像原本位於高雄車站前方[6]。
高雄火車站 (歷史建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DUBnr


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雄市日治時期建築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okyoNationalMuseum (1)

帝冠樣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帝冠樣式(日語:帝冠様式/ていかんようしき Teikan yōshiki */?),又稱帝冠式(日語:帝冠式/ていかんしき Teikanshiki */?),是日本在昭和初期(主要為1930年代)所流行以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但擁有日式傳統造型的現代建築,屬於廣義的和洋折衷建築流派。
概要
帝冠樣式是1930年代在日本民族主義勢力抬頭的背景下,為對抗現代主義建築而產生的日本建築樣式。現代建築輔以日本式的屋頂,是該樣式非常顯著的特點。該樣式又以「穿著軍服的建築」之綽號為人所知。因為兼具實用和容易表現日本建築的構思這些特點,不只是日本本土,中國東北(昔日的滿洲國範圍)等中國舊時受日本控制的地區也有留存不少帝冠樣式的建築。不過,在其流行年代之前即由日本統治的台灣、朝鮮則較少見(尤其是朝鮮),這些地區比較容易看到的日本統治時代遺風是古典主義樣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