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神---「凡天下名在地志,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行雨者,並加崇飾」亦即以祈雨有效者作為城隍神來祭祀
      最近天氣有夠熱,花蓮飆到三十四度,萬里 晴空,逼不出一丁點兒小雨點兒,悶的咱家的狗不吠、雞不啼、人直喘!
      有一段縣太爺祈雨的故事:
「萬曆己丑,蘇郡大旱。 時石楚陽為守,清惠素聞,禱雨特切,乃舁城隍於雩壇,與之對坐,去蓋,爆烈日中。神像皴裂,而石感暑疾幾殆。」
      明朝萬曆年間,蘇郡發生大旱,清廉聰慧的郡守石楚陽求雨心切,把城隍爺搬到求雨的祭祀台,自己也上台 和菩薩相對而坐,去掉遮陽蓋,一起爆曬在烈日下。神像的皮曬龜裂了,郡守也中暑差點沒了命。
      旱災,大自然的現象。
      父母官為表親民愛民,自己沒法子解除旱象,只有求助神明。
      求神明無可厚非,城隍司陰間事,陽間旱祂可管不了。
      城隍老爺,曬得頭昏眼花,皮開肉綻,沒轍!
      大老 爺讓城隍體會烈日當頭之苦,不好意思,自己也陪曬,夠意思!
      愚癡、迷信,當今隨處可見,求神拜佛求功名、求發財,就是不求己!
      前陣子見新聞報導,縣太爺還給某土地公調升為城隍爺,神吧!
曬神 - Xuite - SnapShotView https://bit.ly/3xN6tT4


暴城隍
·馮夢龍·
萬曆己醜,蘇郡大旱。 時石楚陽為守,清惠素聞,禱雨特切,乃舁城隍於雩壇,與之對坐,去蓋,暴烈日中。 神像皴裂,而石感暑疾幾殆。
〔選自《古今譚概》〕
本篇為我們記述了明朝萬曆年間,發生在蘇郡大旱年間的一件奇特的事情:清廉聰慧的郡守石楚陽求雨心切,就把城隍菩薩搬上求雨的祭祀台,自己也坐在臺上,同城隍神像一塊在烈日下暴曬,想讓神靈親身感受到烈日的威力,以便使神靈降雨解旱。 結果是神像曬裂了泥皮,郡守中暑差點喪了命。 看來,雨是沒有求到。 本篇通過石楚陽暴曬城隍求雨慘敗的故事,告訴人們:神靈不靈,此路不通。 本篇有很強的破除迷信的意義。
小說用請神像上祭祀台暴曬這種非同尋常的求雨作法,表現了郡守的清廉、聰慧,也表現了郡守為民求雨而不顧個人安危的好品質。 文章最後的傳神之筆是「神像皴裂,而石感暑疾幾殆」,是向讀者指出:神在烈日下都無可奈何,何況人呢! 迷信神靈只能是自討苦吃。
----------------------------
祈雨、驅疫!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逾3百年原始神座「現身」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逾3百年原始神座難得「現身」,乞求風調雨順、瘟疫驅散。(記者王姝琇攝)
祈雨、驅疫!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逾3百年原始神座「現身」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SWoVKo
2021/05/29 17:43
〔記者王姝琇/台南報導〕全臺首邑縣城隍廟保存逾3百年歷史的5座原始神座,在即將迎來縣城隍爺聖誕日(農曆4月20日)之際,廟方特地將其恭迎到廟前法壇供信眾參拜,乞求風調雨順、瘟疫驅散,礙於當前防疫優先,廟方全程相當低調。但因這5座神座百年來鮮少「現身」,今(29日)迎上法壇後,廟方在臉書貼出照片讓許多網友感到驚豔!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逾3百年原始神座難得「現身」,乞求風調雨順、瘟疫驅散。(記者王姝琇攝)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逾3百年原始神座難得「現身」,乞求風調雨順、瘟疫驅散。(記者王姝琇攝)
廟方表示,這5座神座包括城隍之神、風雲雷雨之神、山川之神、社之神和稷之神,屬於自然神信仰,無形的自然神早年並無具體神像,信徒以神座代表之,全臺首邑縣城隍廟內這5座神座鮮少「現身」,平日供奉在正殿城隍爺神像後方,值此水旱與疫情嚴峻之際,廟方人員經擲杯請示,特地在縣城隍爺聖誕日期間(5月29日至31日)請出供民眾參拜;之後會將神座恭請上神案繼續供信眾參拜,直到6月22日(農曆5月13日)飛昇千秋日後、回歸本位,安座大吉。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逾3百年原始神座難得「現身」,乞求風調雨順、瘟疫驅散。(記者王姝琇攝)
祈雨、驅疫!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逾3百年原始神座「現身」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SWoVKo

3550892_3_1

廟方將五座具有三百年歷史的自然神座請到前方,供信眾參拜。圖/台視新聞
祈雨、驅疫!全台首邑縣城隍廟 3百年神座「現身」 https://bit.ly/3j6KVNk
台南全台首邑縣城隍廟,在城隍爺生日當天,將神像後方具有三百年歷史的自然神座請到前方,供民眾參拜,希望緩解嚴峻的水情及疫情,沒想到才剛挪動半小時,就真的下起了大雨!神明「顯靈」,讓信眾嘖嘖稱奇。
城隍爺生日「移位」供參拜 不到30分降雨信眾稱奇
信眾手持清香,誠心祈求神明庇佑,但神桌上擺放的,不是常見的神像,而是五座具有三百年歷史的自然神座。這五座神座,分別是城隍之神、風雲雷雨之神、山川之神、社之神與稷之神,平日供奉在城隍爺神像後方,但正逢南台灣水情告急,加上疫情嚴峻,因此全台首邑縣城隍廟才特別在城隍爺誕辰日,將神座請到前方,供信眾參拜,沒想到才剛挪動,就傳來好消息,不但各地陸續天降甘霖,台南又連兩天本土確診「加零」,信眾直呼:「請(神座)出來的時候 ,還豔陽高照 ,不到半小時之內 ,就風雲變色 ,突然就開始下大雨了 ,我覺得蠻神奇的」。
信眾虔誠祈求神明庇佑。圖/台視新聞
疫情嚴峻!廟方遵守防疫措施 禁止民眾入廟參拜
信眾絡繹不絕,但特殊時期廟方遵守防疫措施,禁止民眾入廟參拜。目前神座將會到下個月22號才回歸本位。
祈雨、驅疫!全台首邑縣城隍廟 3百年神座「現身」 https://bit.ly/3j6KVNk
---------------------------------
嘉義300年先天宮首度祈雨 燒青龍求四海龍王降甘霖│缺水│降雨│旱象│神明│廟宇│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j0USMh
嘉義300年先天宮首度祈雨 燒青龍求四海龍王降甘霖 編輯 周嘉茹 報導 發佈時間:2021/04/16 05:45 小 中 大 先天宮14日舉行祈雨儀式。(圖/翻攝自先天宮臉書) 全台水情吃緊,中南部更成乾旱重災地,民眾無不希望能天降甘霖,而嘉義縣東石先天宮主祀代旨李千歲、五府千歲等,廟方請示神明,於14日舉行祈雨儀式,並現場燒化17隻金龍及壽金7000,祈請四海龍王降雨解旱。 嘉義縣東石先天宮主祀代旨李千歲。(圖/翻攝自先天宮臉書)   嘉義東石先天宮面海而建廟迄今有300多年歷史,為東石漁人的信仰中心,主要供奉的神明為代旨李千歲、五府千歲十三天王,廟宇建築宏偉華麗,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廟方因應近日台灣缺水嚴重,向神明請示祈雨,因此選定昨日在廟前廣場舉行祈雨儀式,更準備「仙水」供信眾飲用保平安。 台灣缺水嚴重導致水庫乾涸。(圖/TVBS) 先天宮總幹事蔡順杰表示,廟裡過去從未舉行過祈雨儀式,但因為今天國內旱象太嚴重,因此經過向神明請示,決定於農曆三月初三(國曆4月14日)進行祈雨;儀式進行時,先天宮2位乩手以手轎在神桌寫下神明降旨內容,廟方人員抄寫說明,神明指出此旱象是年運,「是生靈所做的業而有的災難」,台灣雖閃過疫情,然而災難引發是根據民心,「此災一定會來,人心浮又亂」。 原本可能農曆4月還不會來雨水,不過現在人心在求雨,神明將會出力,在農曆4月時先借些雨水安定民心,並請在場信眾手持五炷香,由廟方燒化17隻青龍及壽金7000,向四海龍王祈求降雨,天降甘霖
嘉義300年先天宮首度祈雨 燒青龍求四海龍王降甘霖│缺水│降雨│旱象│神明│廟宇│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j0USMh
-------------------------------
嘉義城隍北港媽祖祈雨解旱災 透過戲劇流傳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19年4月30日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縣30日電)嘉義城隍廟、雲林北港朝天宮百餘年前共展神威祈雨,化解嘉義旱災,電視節目「戲說台灣」戲劇策劃改編為年度大戲,今天在城隍廟開鏡,讓城隍、媽祖祈雨美談透過戲劇廣流傳。
「戲說台灣」年度大戲「城隍爺媽祖婆渡化女兒賊」(暫定劇名)上午在嘉義城隍廟舉行開鏡儀式,嘉義市長黃敏惠、雲林縣長張麗善、嘉義市議會議長莊豐安、嘉義城隍廟董事長、北港朝天宮董事長,飾演城隍爺的林佑星等演員到場共襄盛舉。
嘉義城隍廟董事長賴永川表示,「戲說台灣」劇組因緣際會了解到嘉義城隍廟及北港朝天宮一段百年前共展神蹟的故事,約125年前(清光緒年間)嘉義縣大旱災,當時縣令迎請嘉義城隍和北港媽祖同壇,進行祈雨儀式,隔天神蹟顯現下起大雨,農作物轉為豐收。
城隍廟說,兩廟都因神威顯赫,當年獲清光緒皇帝頒賜御匾「臺洋顯佑」給嘉義城隍廟、「慈雲灑潤」給北港朝天宮,「戲說台灣」因而策劃改編這一段神奇故事為年度大戲,讓嘉義城隍廟及北港朝天宮祈雨美談透過戲劇廣為流傳。
演員林佑星坦承飾演城隍爺心情緊張,他說,劇情講述城隍爺與媽祖婆化解旱災後,諸羅首富夫婦經過媽祖婆點化,後來生小孩時候不小心進了城隍廟,而弄破斑鳩巢穴的蛋,相當怨恨的母斑鳩想要報仇,城隍爺、媽祖婆都說不行但後來承諾讓母斑鳩投胎成為首富的小孩,享盡榮華富貴,但必須有所節制,劇情十分精彩。
賴永川指嘉義城隍廟古名「諸羅城隍廟」,因神威顯赫,獲清光緒皇帝頒賜御匾「臺洋顯佑」,現已委請學者調查研究,預計年底向文化部申請為重要古物嘉義城隍北港媽祖祈雨解旱災 透過戲劇流傳 https://bit.ly/3zO4IqI
---------------
廣澤尊王千秋呂厝居民設醮祈福
 發布日期:2006/10/14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廣澤尊王過生日,呂厝朝天寺於昨天和前天設醮兩天,酬謝神恩。朝天寺昨天的巡安遶境活動,有兩頂新造的神醮加入陣頭。據村民說,呂厝村的廣澤尊王曾兩度禱雨有靈,讓許多神像免於被燬的劫厄。  
    呂厝的廣澤尊王原是拱峰宮的副祀神明,因為禱雨有靈,被信眾立廟另祀,成為一村的主宰。在呂厝,廣澤尊王又稱「相王公」或「聖王公」。  
    呂厝的朝山寺是民國五十四年才興建的,起因於祈雨有驗。根據拱峰宮神譯何雪桐的口述歷史,以及文史工作者陳炳容為朝山寺所寫的︿翹首盼禱望甘霖﹀,朝山寺的廣澤尊王,顯現過兩段傳奇。  
    民國五十一年到五十二年,金門連續有八個月沒有雨。民國五十二年,廣澤尊王透過乩身告訴信眾,祂要到金城的浯島城隍廟去代民求雨。廟方先遣人將公告寫在金紙上,張貼在城隍廟;隔周,乩身則在告示的時間內,兩腳穿著被鐵釘穿透的木屐,從呂厝步行十幾公里到金城,然後舉行禱雨儀式。這次的求雨,預言要在農曆閏四月十二日午時三刻降雨若干;結果,原本的豔陽天,果然在時刻一到,出現沛然雨下的奇觀。  
    經此一役,廣澤尊王在金門的聲名大噪,呂厝信眾便為祂興建了廟山寺。  
    民國五十九年,金門又是久旱不雨,官派的縣長求雨不驗,許多神明被請出來曬日求雨,也沒有效驗。當時是戰地政務,據說當時的軍政長官曾經下令,若求雨無驗,就要把神像全數焚燬。  
    為了不牽連神明,金城地區的信眾又到呂厝請廣澤尊王顯靈祈雨,但這次是主客易位,並非廣澤尊王主動,村民們猶豫不決。經向神明請示,獲得應允,終於又在農曆六月十三日未時半刻,在城隍廟求得數日雨水,解除了旱象。  
    兩次的求雨,廣澤尊王的聖像全身都遭到雨淋。城隍廟除了請雕佛師傅重新加髹飾之外,還為神像墊高神座。  
    兩次祈雨,金城四境和浯島城隍廟各有刻在匾額上的文字紀錄其事。  
    在連續兩天的朝山寺醮慶中,呂厝村民設閭山法壇為神明祝壽,昨天則舉辦出社遶境、鎮五方等儀式。這些廟慶活動,目的就是為了感謝神明的庇祐,並希望一村的主宰能朝夕扶持信眾,消除禍患,掃蕩妖氛。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 -廣澤尊王千秋呂厝居民設醮祈福 https://bit.ly/3xL22IM
---------------------
漳州平和九峰鎮城隍廟及城隍信仰初探
 發布日期:2011/05/12 作者: 朱家駿﹑林琦。
  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之審判等職,城隍信仰是華人世界相當普遍的信仰。適逢金門城隍廟遷治三百三十一週年,特為此文,介紹位於漳州市平和縣九峰鎮城隍廟,並初探城隍信仰人格化及其護城、祈雨等功能。
  漳州市平和縣九峰鎮,是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設置平和縣時的縣治所在地。這裡有一座與縣衙同時興建的、形制和規模均為閩南各縣之冠的城隍廟。該廟香火興旺,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五,該廟城隍爺壽誕之日,不僅閩粵兩地的民眾紛至遝來,而且有信眾自台、港、澳以及南洋各地前來朝拜。  
  城隍廟位於平和九峰鎮東門內,坐北朝南,面積近五千平方米,為四進建築群,平面呈「中字形」,依地勢北高南低而建,結構嚴謹合理。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人門(牌樓)、儀門(戲臺)、拜亭、東獄大殿和後殿,兩側有回廊。牌樓為面闊三間,單簷懸山頂,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後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   
  平和城隍廟系明代著名理學家王陽明創建,清康熙、嘉慶年間兩次重修。該廟除了是目前福建省所有城隍廟保存最完好者外,最令人驚愕的是所祭祀的城隍神,竟然是唐代大詩人王維。
  置縣與建廟緣起
  平和建縣,緣於一次農民起義。 
 明正德二年和八年,漳州南靖與廣東、龍岩交界處爆發了農民起義,起義軍轉戰閩粵贛三省邊區,致使「三省震動」。十一年(1516年)冬,朝廷任命王陽明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撫,率三省軍隊進入這一地區剿撫,翌年春平息了起義烽火。 
 這次農民戰爭的原因,一是明朝正德年間從朝廷到地方官府的政治腐敗,苛捐雜稅,民不聊生,致使揭竿而起。二是漳州南靖縣地域過於寬廣,發生起義的地點河頭(今九峰一帶)遠離縣城有四五百里遠,該處南邊8公里就是廣東省境,西邊與龍岩接壤。漳州南靖官府鞭長莫及,廣東、龍岩又管不到,形成一個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帶和「化外之區」。因此,王陽明認為根本辦法是在這裡「添設一縣,以控制賊巢;建立學校,以移風易俗,庶得久安長治」(《平和縣誌》第974頁)。於是,向朝廷建議「於河頭添設一縣治」,朝廷批准了王陽明的請奏。正德十二年底,劃出南靖縣的清寧、新安二里等共十二都建縣,取「寇平民和」之意,縣名平和。  平和城隍廟規模宏大,其建築具有明末清初典型的地方特色,且建築和裝飾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木瓜斗拱,鎏金彩繪;蟠龍石柱,石盾石屏,精雕細琢。其中斗拱形式多樣,石柱有圓形、方形、八角形及高浮雕盤龍柱等多種形式,瓜柱下部瓜形下鬥描金彩繪,紋飾繁密,金碧如新。人物花鳥,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屋頂二龍戲珠,張牙舞爪,栩栩如生。  
 城隍廟內目前保存有四十餘幅明清時期的壁畫,其中《二十四孝圖》、《十八地獄圖》場面恢巨集、人物眾多,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平和八景圖》形神兼備;頗具宋元遺韻,彌足珍貴。
 平和縣治的各建築形制之大,是閩南各縣所僅見的。民間傳說,建縣後,王陽明覺得九峰太偏僻,生活不習慣,經常跑到漳州散心。皇帝問他,要怎樣才能安心呢?王陽明回答,九峰的建築必須和漳州同一檔次。皇帝同意了,這樣,王陽明親自設計的縣衙、城隍廟、文廟等建築,就屬「府級建制」,因此才有了這軒敞大氣的古鎮和宏偉壯觀的城隍廟
  城隍神人格化之由來   
 城隍神最早見於周代《禮記》天子八蠟中的水墉神。所謂水墉就是農田中的溝渠,水墉神也就是溝渠神。古代城市修築城牆,城牆之外還要有一環護城壕。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由於城牆、城壕在防衛外敵入侵,保護城市居民安全上的重要功用,水墉神便逐漸升格為城隍神,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平和城隍廟還有一個很令現代人倍覺興味盎然之處,就是當地信眾在城隍爺的「臥室」裏,擺放了全套生活各類器具和被褥、小至拖鞋,特別是有電視、香波(shampoo)等諸多現代生活用品,完全是現代版的城鎮生活配置。當地信眾每天還要為城隍爺夫婦更換洗臉、刷牙用水,近五百年來不曾中斷。 
 其實,城隍神由自然神逐漸過渡到人格神的演變,自漢代就開始了。
 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封紀信為十三省總城隍,在長安王曲建廟立祠,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宋代以後,城隍信仰已是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隨著城隍信仰在我國民間的發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樣化,大多以當地人民普遍認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國眾多城市多有祭祀紀信的,蘇州祭祀戰國時代的春申君黃歇,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所以,王陽明將王維作為城隍廟的祭祀神亦是世俗所認可的吧。 
 但是,城隍神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據楊紀波《城隍的衍化》一文的論述,「《八閩通志‧寺廟》記載所謂「人格化的神」是唐宋時期造就出來的,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死後被人奉若神明。諸「神明」生前有的忠孝節烈,有的神技高超,有的造福民眾等等。如《宋史‧諸神寺》記載:「凡天下名在地志,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行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祭典」。就是說:有名在地方誌的人,「能行雨者」,就裝飾為神,建廟祭。加以崇敬。」
  城隍的護城與祈雨功能   
 中國農耕社會的歷史五千年,古代社會,人們無力與自然相對抗,農耕民族基本上上都是靠天吃飯的,天不下雨,或者相反雨水太多,都會影響農作物收成,導致歉收、缺糧,嚴重的場合甚至導致黎民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易子相食,所以,古代社會,祈雨是一件生死攸關的大事,是人類信仰生活的主要內容,也是對神靈的基本要求之一。對於民間的巫祝之輩甚至連國家、部族之君王,祈雨、祈晴,亦為主要條件和使命,如祈雨不果,還可能要被處以曝曬、焚燒死、投河等的處罰,關於這點有許多相關的文獻記載和傳說。古代社會的君王,往往本身還兼有巫祝、甚至水神的性格。例如大禹正是因其治水成功,才得以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從而開創了家天下的傳統的。 
 最早記錄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祭祀儀禮的《周禮》中,就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旱嘆則舞雩」的記載。還有舞師「教皇舞。率而舞旱哻之事」的記載。  
  在神權與王權尚未明確分離的古代,王一般本身就兼有祭司、巫師的職能。古代君王親自作舞以乞雨的記錄在卜辭中就有記錄,而且,當他們不能圓滿完成這種職責時,作為乞雨的一種極端的形式,同時可能還是一種懲罰,他們還有可能被曬死或甚至被焚殺。在後代文獻中還保存有相關記錄。如例如《呂氏春秋·順民篇》記載: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頭髮,指甲,欲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這一記錄在《太平御覽·帝王世紀》中也有記載,說湯伐桀後,大旱七年,洛川乾涸。湯使人持三足鼎祝於山川。殷史通過占卜說得以人作為犧牲來祈禱。湯說,「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齋戒剪發斷爪,欲以己為牲,祈禱于桑林之社。言猶未已,天降沛然大雨,方數千里。」 
 作為殷王朝的建立者,湯被列為「三皇五帝」之一,還帶有著聖王的性格,對於乞雨可能感到自己負有完全的責任,因而自請為犧牲。再往後,隨著聖與俗、神權與王權的日益分化,在乞雨時被曝曬、焚殺的就只有年老體弱的所謂巫尪了。《左傳》中記載魯僖公21年(西元前639年)「夏、大旱。公欲焚巫。」《禮記·檀弓》下篇中,也記錄了一段魯穆公(西元前415~383年在位)與其臣縣子的對話。穆公曰,「天則不雨。……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於以求之,毋乃已疏乎!」縣子是個賢人,由於他的反對,穆公終於打消了焚巫的念頭。 
 中國文化的這一特性和習俗,不僅有大量的文獻記載,同時,在作為中國文化之最為準確而完全之載體的漢字中,也保留著明確可靠的印記。 
 「漢」字的初文「  」在甲骨文、金文等中寫作兩手交叉綁在身前的巫的形象,其頭上放著禱告用的祭器,身下有火正在焚燒。以之作為形體素的同一系列的字有歎、艱、難,以及飢饉的饉的原形「菫」等。「暵」字即在「  」旁加上日字邊,正表示乾旱之意,「熯」則表示用火來烘烤之意,都是以「  」為本意的字。「艱難」一詞及「饉」字都是表示由於乾旱引起的饑饉的狀況。在那種狀況中,仰天長歎、哀歎的形象就是「歎」字,欠字旁表現的就是人張開口哀求、哀歎的形象。這些字都是從「  、菫」這兩個基本的意素派生出來的。 
  這一系列文字與語音,以及語音與之相類似的「旱、幹」等字和詞語,尤其是它們所共有的「an」及「am」的語音,總是給人一種陰「暗」的印象。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曾經歷過許多朝代的更迭。但以朝代的名稱來代指中國、中國人的,通常卻只有源自「唐」的唐山、唐人,源於「漢」的漢族、漢人,以及拉丁語系中的據說源于「秦」等。用「漢」來代指漢族、漢人當始于漢代,是最為常用並且最為得到普遍認同的。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漢代經常受到北方匈奴等外族的威脅和侵犯,從而使人們的民族意識不斷得到增強。但筆者以為更為深層的、本質的原因,也許是由於表示水的三點水和表示旱魃及祈雨儀式的「  」、「菫」字旁的結構和組合中,濃縮著漢民族漫長農耕生活的社會與文化、歷史與自然的緣故。 
 總之,由於祈雨對於農耕的中華民族所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在中國人的民俗信仰生活中重要性,具有保護黎民百姓之職責的城隍神,後來發展到「凡天下名在地志,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行雨者,並加崇飾」亦即以祈雨有效者作為城隍神來祭祀,應該說還是有其必然性的。
  王維或被賦予教化重任   
 至於王陽明為什麼將王維作為城隍廟神來祭祀,現在已經無從考證。 
 但是理學大師王陽明選他鎮守一方,必有所考慮。 
 王陽明考慮什麼呢?筆者大膽猜度,理由至少有二: 
 其一,王維一生喜歡修禪拜佛,有詩佛的美稱,其詩作亦多以佛語禪機入詩,如其隱居期間寫的《山中寄諸弟妹》一詩曰:「山中多法侶,群誦自為群,城郭遙相望,惟應見白雲。」其隱居期間仍勤於誦經拜佛,崇尚佛家之空性的心境,可見一斑。 
 其二,王維作為詩人名氣實在太大了。王維詩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別是他作為山水詩人的生活觀念,與山青水碧的平和實在太契合了。 
 不過王陽明不僅僅是想讓這位同宗在這樣一個幽美靈秀之地詩意生活而已,也許王陽明認為,僅僅靠理學,還不足於來規制這山野蠻夷,因而想不妨借王維的詩心禪意佛理,長期浸淫,感化這些化外之民吧。  
  千年之下,或許才思敏捷而善參佛理,一心意欲遺世獨立的的王維本身,恐怕也不免會有「無意種柳」的困惑和感慨的吧。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 -漳州平和九峰鎮城隍廟及城隍信仰初探 https://bit.ly/3d4DVNe

3550892_3_13550892_1_13550892_2_1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6BFA9C9DFBBBAD3A468BDD7A4E5ABCAADB15FBD54A977AAA95F2E646F63> (nccu.edu.tw)

2021-06-23_131959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6BFA9C9DFBBBAD3A468BDD7A4E5ABCAADB15FBD54A977AAA95F2E646F63> (nccu.edu.tw)


2021-06-23_135809d1a20cf431adcbef76bd2452a8af2edda2cc9fdc

石楚陽

石崑玉(?-?),字汝重,湖廣黃梅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順天府鄉試第二名。萬曆八年(1580年)三甲進士[1][2][3]。歷官戶部主事、郎中,出為饒州府、蘇州府、紹興府知府,清譽冠海內[4]。升山東副使、遷福建參政、大同巡撫,因病乞休。為官有清譽。
石崑玉曾遭應天巡撫李淶陷害,蘇州推官袁可立昭雪其冤[5]。
家族
曾祖父石樑;祖父石朝忠;父石承芳。母陳氏;繼母廖氏[6]。子石有恆、孫石確,皆進士。
石崑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IBk3l
石昆玉,亦作昆玉、昆玉、琨玉,字汝重,一字楚陽,明末黃梅人。 歷任戶部主事、郎中,饒州、蘇州、紹興知府,山東副使、福建參政、大同巡撫。 昆玉為官有清譽,以清廉、剛正著稱天下,江浙史志多載其吏事,其任蘇州太守時更是名滿天下。 湯顯祖《寄石楚陽蘇州》中稱:「初某公(李淶)以吳憲拜中丞治吳,而明公(石昆玉)亦以吳漕使守吳。 南都人皆疑之,弟稍為不然。 或二相(申時行、王錫爵)亦欲得高品撫牧其鄉耳,公之品乃今無疑者矣。 "後石昆玉遭李涞陷害,推官袁可立昭雪其冤。
為官清廉
萬曆庚辰進士,萬曆十八年(1590),石昆玉由戶部郎中出任蘇州府知府。 "按治豪橫,剖析獄訟,輿論翕服。" [1] 
萬曆十九年,發生一件蘇州府推官袁可立為上司石太守喊冤的事。 1591年,睢州(今河南睢縣)人袁可立剛任蘇州府推官不久,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稱,按治當地土豪劣紳而得罪應天巡撫(駐蘇州)李涞,李涞尋端以他事反誣石太守有罪,系於獄。 李淶與蘇州籍宰輔申時行、王錫爵大宦交甚厚,百官皆不敢問。 獨推官袁可立不懼威,挺身站出來為石太守辯護,昭雪其冤。 李淶羞愧理虧,怕皇上追究,於萬曆十九年九月自動辭職。
袁可立"以锄奸為己任" [2]  ,百辯雪其冤。 "四郡推公秉筆,公伸牘盡雪其冤。 同列為縮項。 公曰:『吾自任之! 吾奈何以上台故誣賢太守? '讞成,對中丞誦之,其聲琅琅。 中丞愧甚,舉屏自障。 公讀法聲益厲,中丞遂自劾去。 ” [3]  李淶以萬曆十八年四月升右佥都禦史巡撫應天,至十九年九月去官。 歷史記載是首輔申時行僅僅離職 [4]  四天后,"應天巡撫李涞准回籍。 ” [5] 
李淶迫害石昆玉的由頭是"擅動吳縣庫銀" [6]  ,案情直接驚動了九重之內的皇帝,令撫按徹查,查了一兩個月,結果是子虛烏有,於是公論洶洶。 南道禦史李用中公開上章指斥申時行和李淶相互串通挾私報復。 萬曆十九年六月十一日,申時行上疏自辯:「臣何能私臣家人申炳? ...... 若撫臣李涞之參石昆玉以錢糧,而臣之行勘昆玉正以顯明其心跡" [6]  。
《明神宗實錄》載:"十九年八月戊寅,應天巡撫李淶准回籍。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既非致仕,又非升轉,顯是謝事而歸)江南史志及其鄉人諱忌此事者殊多,書袁可立和石昆玉事者也多不直書李涞名諱。 又見同時代的董其昌《容台集·石居士詩選序》:"石居士詩選者,今大中丞楚陽石公作也。 古不有開府,詩乎對陣我們的前一個長? 蓋海內之知石居士久矣! 公始為二千石守長,以強直失當途歡。 中丞台(李淶)以乘墉而攻,無弗勝者。 竟奪於,清議咋舌,(李淶)自免去。 ” [7]  (董其昌《容台集·石居士詩選序》)
湯顯祖《寄石楚陽(石昆玉)蘇州》稱:「初某公(李淶)以吳憲拜中丞治吳,而明公(石昆玉)亦以吳漕使守吳。 南都人皆疑之,弟(石昆玉)稍為不然。 或二相(申時行、王錫爵)亦欲得高品撫牧其鄉耳,公之品乃今無疑者矣。 ”
事涉宰輔申時行
種種跡象顯示,首輔申時行已經參與和在幕後導演了這場轟動朝野的李巡撫迫害石知府事件,或是知府石昆玉秉公執法動了申時行宰輔家鄉的乳酪,或是殃及了他的親朋故舊已未可知。
一個當朝首輔和一個應天巡撫聯手對付一個小小知府,如果這個知府不是一個十足的清官,那就難免不被這種力度很大的選擇性反腐給抓到一點點小把柄,就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十八層地獄。 而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犢小小推官(相當於蘇州市的法院院長,在當時的蘇州府內論政治座次應該在前三名左右)袁可立膽敢昭雪此案可謂是在太歲頭上動土,不畏強權 也算古今一大奇觀,這可能才是袁可立成為明清兩代五百年間二百位蘇州府小推官中唯一被列入蘇州府名宦祠與文天祥、況鍾、海瑞、於成龍並列入祀的真正原因。 [8] 
"萬曆十九年五月(十四日)戊寅,命禦史陳唯芝勘應天巡撫李涞所參蘇州知府石昆玉擅動吳縣庫銀,事完方許交代。" [5]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六) 也就是說,萬里十九年五月,李淶以應天巡撫身份公開向皇帝打報告彈劾立案查處自己下屬蘇州知府石昆玉在吳縣所謂挪用公款一案已經被最高當局下令立案查處了,巡按禦史陳唯芝為主辦人,皇帝要求限期破案一查到底。
石昆玉被立案一個月後,越查越沒有問題,公論已經看不過去,南道禦史李用中公開指責首輔申時行和巡撫李涞相互串通蓄意勾陷石昆玉,申時行也趕緊上疏自辯,說查處石昆玉 一案有吳縣令周應鰲、應天巡撫撫李淶的署名舉報材料,我不過是秉公執法而已,並揚言說如果再有人這樣胡說八道我這個總理就沒法幹了,乾脆撤我的職算了,最後還是皇帝有大局意識, 對首輔申時行在面子安慰一番才算有了台階下,不過也就是遷延了兩三個月時間,申時行和李淶都同時下臺。 歷史記載是首輔申時九月十二日離職 [4]  ,十六日"應天巡撫李涞准回籍。 [5]  "四天內二人全部離職。
"萬曆十九年六月甲辰,大學士申時行辯南道李用中之揭,言臣不必辯者二,與臣無幹者二。 吏科楊文舉資序自該掌印,臣何能私臣家人申炳,但給使令何能受賄鬻官。 若撫臣李淶之參石昆玉以錢糧,而臣之行勘昆玉正以顯明其心跡,吳縣令周應鰲、撫院薦草具在,自應擬銓以被論調南,何與臣事? 乞求放歸,優詔答之。 ” [6]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七)
關於申閣老,除了上述自辨疏中提到的"臣何能私臣家人申炳"的家人"申炳"外,自己主動提及了,肯定是有些故事的。 另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張顯清《明代土地"投獻"簡論》一文"蘇州吳縣吳某是宰相申時行戚屬,官鴻胪寺卿,恃勢納獻,劣跡昭彰。 有富室陸士明,家道中落,家僮魏鰲竊其資及妻子投獻於吳某。 吳某"遂持內閣牌面,擁數十人,突入陸士明家",籍其資,徵其產,並將其下獄。 "不過這些也僅僅是幾百年後我們所能看到的一點點蛛絲馬跡而已。
李淶在位應天巡撫或許和首輔申時行在蘇州的某種利益鏈關節有染,悍然製造了知府石昆玉冤案,為天下清議所不齒,併為此斷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天不藏奸 名宦祠鑒證千秋大義
李涞在石昆玉一案上是大節有虧的,他為應天巡撫欺下媚上,製造了轟動朝野的知府石昆玉冤案,為天下清議所不齒,早年彈劾張居正的餘聲在此為之揮霍敗壞殆盡。
石昆玉冤案被推官袁可立昭雪后,李涞自劾去職,也是明代官員的一種優良傳統,說明李巡撫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歷史上蘇州是個出過不少清官大吏的地方,明清兩代在此為官的督撫侍郎級官員有五十多人都入了蘇州府名宦祠為官民春秋致祭。 石昆玉、袁可立在蘇州府名宦祠中是與文天祥、況鐘、海瑞、於成龍、林則徐等齊名的清官大吏,其中唯獨找不到李涞名字。 [8]  概因名宦祠評定入祭之時,不但石昆玉、袁可立和李涞這些人都已經作古,連首輔申時行在蘇州的官聲餘威也早已消散殆盡,所以清濁自現,不能作假就看出來誰在裸泳了。
袁可立(1562—1633年),字禮卿,號節寰,歸里后又號閑閑居士。 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南都加光祿大夫太子太保。 著有《弗過堂集》、《撫登疏稿》等。 萬曆十七年進士及第後,首任蘇州府推官。 而立之年的袁可立血氣方剛,初生之犢不畏虎。 蘇州自古江南重地,是當朝首輔申時行和王錫爵的故鄉,背景不是一般複雜,來此赴任的官員無不是如履薄冰。 座師陸樹聲諳熟江南官場,對袁可立的前途十分擔憂。 "即座師陸公為公慮之" [9]  。 後來接下來的幾年間,袁可立連審驚天大案,驚心動魄,兇險多變,說明陸樹聲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大賢偉人編輯 語音
明末,正是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東林黨、複社人物粉墨登場之時,文風之盛於萬曆年間抵達頂峰。 昆玉、可受師徒二人生逢其時,與公安袁氏兄弟交誼甚篤,袁宏道與石昆玉曾先後在蘇州任太守、知縣。 袁氏兄弟於京城結蒲桃社時,其弟子汪可受亦同人之一。 蒲桃結社時,公安派名震天下,昆玉、可受師徒二人其實也可稱做公安派代表。 昆玉官蘇州、紹興知府時,與當地文士亦相交遊。
湯顯祖晚年與昆玉交甚篤,《答石楚陽》:"得兄遠書,並悼死悲生三作,宛轉淋漓,使人潸然。 建宇兄家貧落甚,中原門戶,亦是興替相陵。 弟前托之章令,求其郎君,郎君竟不相見,如何? 弟六十,顏發如許。 獨丈弘材堅節,尚老江、黃,有心共恻。 江夏兄危苦安存,天意良厚,今始交口譽之乎? 美成在久,伏念良深。 恃愛。 聊作局外之語。 時方慎夏,有懷不盡。 "此信盡抒二老情誼。 又《答石楚陽》:"有李百泉先生者,見其《焚書》,畸人也。 肯為求其書寄我怡蕩否? "可見昆玉與"狂人"李贽也應有交。石昆玉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xIrG0t
石昆玉:石昆玉,亦作昆玉、琨玉,字汝重,一字楚陽,明末黃梅人。歷任戶部主事、郎中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wV5Jvi
----------------------
石昆玉,字汝重,一字楚陽,明末黃梅人。歷任戶部主事、郎中,饒州、蘇州、紹興知府,山東副使、福建參政、大同巡撫。
昆玉為官有清譽,以清廉、剛正著稱天下,江浙史志多載其吏事,其任蘇州太守時更是名滿天下。湯顯祖《寄石楚陽蘇州》中稱:“初某公(李淶)以吳憲拜中丞治吳,而明公亦以吳漕使守吳。南都人皆疑之,弟稍為不然。或二相亦欲得高品撫牧其鄉耳,公之品乃今無疑者矣。”又《答石楚陽中丞》:“明公以文武兼資,秉鉞乘障,為國力臣。”昆玉亦擅詩文,書畫大家董其昌贊昆玉與後七子同時而無所附麗,自成高格,可謂盛譽也。此皆時大賢偉人讚譽也,可想見昆玉生時之大名!
萬曆八年中進士,年近四十的石昆玉為第三名探花郎。
萬曆十九年(1591)前後,石昆玉官蘇州太守(知府)。當時發生一件推官為太守喊冤的事。
1591年,睢州(今河南睢縣)人袁可立為蘇州府推官,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稱,按治土豪劣紳而得罪應天巡撫李淶,李淶反誣石太守有罪,袁可立勇敢地站出來為太守辯護,昭雪其冤,李巡撫羞愧,自動辭職。
袁可立(1562—1633年),字禮卿,號節寰,又號閒閒居士。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加光祿大夫太子太保。著有《弗過堂集》、《撫登疏稿》等。
人物評價
明末,正是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東林黨、復社人物粉墨登場之時,文風之盛於萬曆年間抵達頂峰。昆玉、可受師徒二人生逢其時,與公安袁氏兄弟交誼甚篤,袁宏道與石昆玉曾先後在蘇州任太守、知縣。袁氏兄弟於京城結蒲桃社時,其弟子汪可受亦同人之一。蒲桃結社時,公安派名震天下,昆玉、可受師徒二人其實也可稱做公安派代表。昆玉官蘇州、紹興知府時,與當地文士亦相交遊。
湯顯祖晚年與昆玉交甚篤,《答石楚陽》:“得兄遠書,並悼死悲生三作,宛轉淋漓,使人潸然。建宇兄家貧落甚,中原門戶,亦是興替相陵。弟前托之章令,求其郎君,郎君竟不相見,如何?弟六十,顏發如許。獨丈弘材堅節,尚老江、黃,有心共惻。江夏兄危苦安存,天意良厚,今始交口譽之乎?美成在久,伏念良深。恃愛。聊作局外之語。時方慎夏,有懷不盡。”此信盡抒二老情誼。又《答石楚陽》:“有李百泉先生者,見其《焚書》,畸人也。肯為求其書寄我怡盪否?”可見昆玉與“狂人”李贄也應有交石昆玉:石昆玉,字汝重,一字楚陽,明末黃梅人。歷任戶部主事、郎中,饒州、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j4oEj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