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2_074758dfea6e41-6a1f-495e-b985-34c5b4f08c7c2021-06-02_0829072021-06-02_0826162021-06-02_0826032021-06-02_0825432021-06-02_0825292021-06-02_0824072021-06-02_082356

狴犴
狴犴[1][2],又叫𡩜章,龍生九子之一,形像老虎有威力。
傳說狴犴其重義氣、好訴訟,能明辨是非、仗義執言[3]《潛確居類書》有:「狴犴,其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上。」的敘述。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後為牢獄的代稱
此外,狴犴之形象常見於中國民間建築之門柄上
-------------------------------------
字詞     【狴犴】
注音     ㄅㄧˋ ㄢˋ
漢語拼音     bì àn
釋義     
1    古代傳說中形狀像虎的野獸,威武有力。古時多將其形象畫在獄門上。明.楊慎〈龍生九子〉:「俗傳龍生九子,……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封神演義》第三八回:「言還未畢,只聽得後面鼓響,旗旛開處,走出四樣異獸:王魔騎狴犴,楊森騎狻猊,高友乾騎的是花斑豹,李興霸騎的是猙獰,四獸衝出陣來。」
2    監獄、牢獄。《舊唐書.卷一一.代宗本紀》:「狴犴之間,未詳事實,吏議不決,動淹時月,傷沮和氣,屢彰咎徵。」
---------------------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了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ylon.html
-----------------------------------------
龍生九子,看狴犴、饕餮、狻猊各有何神通
2016-02-29 由 夜半來看書 發表于文化
「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
贔屓: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隨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了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狴犴: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喜好音樂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立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洪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 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ylon.html
---------------------------------
龍生九子的老四是狴(ㄅ一ˋ)犴(ㄢˋ)
  別稱:憲章、碧寒
  特徵:像虎
  特性:威猛有力、好辯好訟,能斷是非
  裝飾:官衙的門前、牢門上面、龍虎頭鍘兩側
*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成為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
*開元寺的狴犴(下圖)
*包公用來砍壞人頭的虎頭鍘,看起來怪可怕的!
“龍頭鍘”與“虎頭鍘”、“狗頭鍘”在民間傳說中並稱包青天三鍘,據說是由宋朝包公獨創的行刑刑具,而且這三種行刑用具都擁有御賜的“先斬後奏”的“尚方特權”。
  這三種刑具分別應用於不同權力等級以及民間市井的犯罪人物,同時也折射出了“享受”這三種刑具的人物的身分地位象徵。龍頭鍘的意義象徵著“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律前平等”思想,儘管古代並無“天子倒在龍頭鍘下”的故事,但“律前平等”的“法律至上”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龍頭鍘」-皇親國戚中的違法犯罪者。
  「虎頭鍘」-懲治各個層級的貪官污吏。
  「狗頭鍘」-懲治橫行民間市井的犯罪分子。
狴犴的傳奇故事
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
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
*個性十分忠貞,被憲兵隊視為象徵性的吉祥物
*牠好鬥的個性,更獲慣在商場上爾虞我詐的商人青睞,把牠忠貞的個性轉化解讀為能夠「守財」,有聚財能力,所以時下不少購物頻道在促銷幸運寶石時,都紛紛標榜寶石上鑲有陛犴加持。
龍生九子(四 )-狴犴 @ H&D幸福小屋 :: 痞客邦 :: https://bit.ly/3pnnTDb
--------------------------------------------

2021-06-02_0823042021-06-02_0822512021-06-02_0822282021-06-02_0815122021-06-02_0815012021-06-02_081435dIt6BQSdkiLyvRlJ4y1QgQJ8HbG.J066Nj_7B2VPM7kAbA0QZAtcUcZfB2pVAKZNpg_y7I_n8JPXCK6i0C9aFKfQd81.6SbjWRSv.ALN0ZaCmw

傳說狴犴其重義氣、好訴訟,能明辨是非、仗義執言[3]《潛確居類書》有:「狴犴,其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上。」的敘述。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後為牢獄的代稱

2021-06-02_081349377adab44aed2e735de582e08e01a18b86d6faea728da9773912b31b7f60c9e58f18367adbb4e1ea37d12f2eb9389b5005d3e49e8c35e5dde6116ec9b8389b504fc2d562c8c6d521ee1190ef77c66c2baa64034f78f0f73612f248cd0355b319eac413e9caef76094b36acaf132e933075d98d1000e99c2b5882b2b7d0a20cf4095efb137f094b36adaf992bb219ebc4b74543a9463afe0017178a82b80114dc2021-06-02_0803142021-06-02_0803052021-06-02_0801042551312-XXL2551313-XXL2551311-XXL2021-06-02_0756282021-06-02_0756182021-06-02_0756072021-06-02_0756012021-06-02_0755092021-06-02_0753012021-06-02_0752472021-06-02_075013

騎木驢,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出自小說等文學作品以及口耳相傳之成果,缺乏實際刑案檔案證實,較有誇大恫嚇之意義。
騎木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dF3Tj
刑罰對象
關漢卿《竇娥冤》提到:「張驢兒毒殺親爺,奸占寡婦,合擬凌遲。押付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西遊記》中的李彪也被釘上木驢。小說中的「騎木驢」刑罰一般對象為判處凌遲的罪犯。[1][2]《水滸傳》有一段文字:「大牢裏取出王婆,當廳聽命。讀了朝廷明降,寫了犯由牌,畫了伏狀,便把這婆子推上木驢,四道長釘,三條綁索,東平府尹判了一個『剮』字,擁出長街。兩聲破鼓響,一棒碎鑼鳴,犯由前引,混棍後催,兩把尖刀舉,一朵紙花搖,帶去東平府市心裡,吃了一剮。」
木驢結構
根據有些小說的描述,改進過的木驢下面有四個輪子可以推著走。內藏偏心輪,可在女犯遊街時帶動圓木條上下移動、反覆撞擊女陰,使其在示眾過程中感受類似被強姦的痛楚。[2]
清代公案小說《狄公案》第30回「赴殺場三犯施刑,入山東二臣議事」寫道「置出這個木驢。其形有三尺多高,矮如同板凳相仿,四隻腳向下,腳下有四個滾路的車輪,上面有四尺多長、六寸寬一個橫木。面子中間,造有一個柳木驢鞍,上系了一根圓頭的木杵,卻是可上可下,只要車輪一走,這杵就鼓動起來。前後兩頭造了一個驢頭驢尾……然後方標明女犯,到了女監,將畢周氏提出,兩手綁於背後,插了標子,兩人將木驢牽過,在堂口將她抬坐上去,和好鞍韁,兩腿緊縛在凳上,將木杵向下……被這木驢子一陣亂拖,木杵一陣亂頂」。
清代另一部公案小說《施公案》第283回「用奇刑假知縣招供,梟逆首勇副將監斬」寫道「但見此物系檀木做成,約一尺長短,通體圓滑,上粗下細,一根木棍,安在一張檀木板凳中間,下面有關扭子消息,仿佛木驢形式。朱光祖、關小西、黃天霸三人一齊走下,將毛如虎拖上板凳,左右按定。朱光祖便將木棍,從褲子外鑽入穀道。施公又命人鞭背。叫兩人在他腰上,用夾棍夾起。毛如虎此時被木棍搗入,氣運不來,又兼夾棍、背花,痛楚難受」。
行刑方式
在已被判死刑的婦女,如有被判此刑罰的,需木驢上遊行示眾。示眾過程中還要用荊條等鞭打女犯以增強效果。[2]
正史中記載木驢是一種釘住犯人手腳的刑車,男女通用。《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建炎元年11月密州知州趙野棄城而逃,被密州軍卒杜彥、李逵、吳順抓回時,即釘上木驢
騎木驢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dF3Tj
-------------------
朱元璋的殘忍在歷史上是有名的,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評價朱元璋「殘忍實千古所未有」,朱元璋殺伐果斷的個性,讓人不寒而慄!據說,朱元璋曾發明對女人極為殘忍的「鐵裙之刑」,但只使用了一次,受此酷刑的正是明成祖朱棣的生母。
▲朱元璋發明了對女人極為殘忍的酷刑。(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古代有很多針對女性的殘忍刑罰,就如「騎木驢」,是專門用來懲治那些勾結姦夫謀害親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清朝小說《狄公案》中就有提到,騎木驢是先在一根木頭驢車上豎起一根小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來,放在木柱頂端,使木柱戳入陰道內,然後放開,讓該女身體遭受折磨,押赴刑場處決。
▼▲「騎木驢」,是專門用來懲治那些勾結姦夫謀害親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而什麼是「鐵裙之刑」,鐵裙之刑是一種專門用於女性囚犯的酷刑。是用鐵片做成裙子給人穿上,然後把人放在火上烘烤,其出自於《明太祖實錄》,光想畫面就讓人嚇破膽。
而清朝時期有民間傳說,朱元璋有一個妃子叫「碽妃」,由於她未足月就生下了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朱元璋懷疑她有私通之嫌,龍顏大怒,就賜碽妃「鐵裙之刑」;就如前面提到,這種刑罰和騎木驢一樣,是對女性囚犯的刑罰,刑具受熱,犯人的皮肉如被烙鐵烙,其慘狀不言而喻。
▲朱元璋心狠手辣,被史學家價為「殘忍實千古所未有」。(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然而朱棣生母之死是一種民間傳說,並無實據,只能當做稗官野史來看;但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待不忠女人的態度,朱元璋對待臣子本來就殘忍,更何況還是讓他戴了綠帽的妃子,絕對不會有好下場,這是顯而易見的。比騎木驢還殘忍!朱元璋發明「鐵裙之刑」 竟用在朱棣生母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yTmFUk
-------------------------------------
婦刑」的刑罰方式相當多,圖為騎木驢。(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就如唐朝著名的「玉女登梯」,這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專門針對女性設計;行刑時女子必須將衣服全部脫掉。然後將繩子繫在女犯的脖子上,讓其站到好幾米高的木樁子上,而行刑者就在後面拽著繩子,底下更是布滿了尖銳的木棍,一但掉下去,非死即殘。看到底下危機重重,女犯們通常站在上面會緊張掙扎,這樣繩結會越來越緊。所以女犯很有可能不是被勒死,就是掉下去後被扎死。
古代女子將貞節看得比生命還重,若能夠在行刑之後幸運地活下來,接下來要面對的將是鄰里鄉親的有色眼光,那種生活簡直生不如死,因為當時的社會根本容不下失貞的女人活下去,古代的「婦刑」真的太不人道了古代女人執行「婦刑」 為何獄官總是急著「剝光衣褲」再說 https://bit.ly/34BaHkv
---------------
1.幽閉
為了讓不良婦女不能再行房事,清朝實行「幽閉」懲罰!該說法最早記載在《尚書·名刑》,明朝人王兆雲在《碣石剩談》中提到幽閉的操作,「用木槌擊婦人胸腹,即有一物墜而掩閉其牝戶,只能便溺,而人道永廢矣」。至於是什麼器官墜落則眾說紛紜,清人吳薌認為,比較有可能的是女性陰道深處的小骨「羞秘骨」,若是外力強大到足以讓它掉落後,就會卡住私處口,導致無法發生性關係,進而達到處罰的目的,不過該說法還沒有現代解剖學依據。
▼受刑者在木箱內動彈不得。(圖/翻攝自微博)
▼受刑者必須在大太陽下接受刑罰。(圖/翻攝自微博)
2.墩鎖:
墩鎖專門針對宮女的刑罰,是清朝宮女最怕的酷刑之一,若是受了此種刑罰,肯定死得奇慘無比。受刑者必須在高約20公分、一尺見方的木箱中,箱子上有4個洞,分別鎖住手腳,由於空間狹小且四肢被固定,受刑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除此之外,更殘忍的是,受刑者會連同箱子一起放在太陽底下長期曝曬,時間一久受刑者不僅感到呼吸困難、四肢瘀血外,就連大小便也無法進行,幾日過去後便會被折磨至死。
▼刑罰「騎木驢」會讓受刑者的下體全被毀壞。(圖/翻攝自微博)
3.騎木驢
清朝為處置不守婦道的女人,較常使用「騎木驢」刑罰,這也是現在人最常聽說過的,此方法有可能使人無法存活,同時也會讓女子的生育器官全被破壞,讓人聞之喪膽。該木驢是由木頭做成的驢,首先,會在木頭驢車立上一根小木柱,接著再將受刑者吊起來,由上而下讓木柱「深入」體內,然後放開,讓受刑者身體遭受痛苦的折磨,隨後再押到刑場處決,不過往往還沒到刑場時,受刑者的內臟就被小木柱搗爛,早已弄得奄奄一息。
▼清朝為處置不守婦道的女人,常使用「騎木驢」刑罰。(圖/翻攝自微博)清朝酷刑3招專對付女人 「騎木驢」讓人生不如死!|東森新聞 https://bit.ly/3i6lgE1
------------------------
在古代,女人犯罪一般會被脫掉褲子,遊街示衆,名曰『賣肉』,在我國封建社會,女子三從四德,即便沒有肢體的傷害,精神的傷害也是致命的。
去衣杖刑
杖刑,宮刑,浸豬籠,騎木驢等等,每一種酷刑都虐到生不如死……
杖刑:一般是「去衣杖刑」,杖刑就是脫掉褲子打臀部,對受刑人來說,不僅是皮肉之苦,同時達到凌辱的效果,在封建社會,女子犯罪當衆去衣,被人唾棄,大多無顏活在世上。
宮刑:此刑始於秦漢時期,,受刑人被木槌錘擊腹部,人爲的致使受刑人子宮脫落,剝奪其生育權利,是對犯淫罪女子實施的一種酷刑。
浸豬籠:此種酷刑,在影視劇中常見,把犯罪女子,關入豬籠中,再丟到河裏水淹,直到被活活淹死爲止。
賜死:一般是古代身份特殊之人,採用賜酒,賜毒,賜綾等,女子犯罪多賜白綾。
以上幾種刑罰,雖然殘酷,卻不是女子刑罰之最,在古代,女子遵從三從四德,對犯錯的女人來說,痛快的死去,遠比活着飽受屈辱的好。
下面就說說,古代女子酷刑之最,騎木驢。
騎木驢:此刑爲懲治古代犯罪女人,最殘酷的懲罰,將木驢中間的木棍插入女子特殊部位,而後拉出去遊街示衆,期間圍觀百姓會將臭雞蛋爛菜葉,丟給犯罪女人,並且在整個遊街過程中,木棍不停的運動,將犯罪女子整個生殖器破壞,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是衆多刑罰之罪。
在古代,女人能犯罪,也不敢犯罪,一旦收監等於失去貞潔
古代女人犯罪,會遭受怎樣的刑罰?騎木驢是酷刑之最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4COC4T
-----------------
古人對女人有著如此嚴格貞操觀,那古代處罰"淫女"的刑具那可就更慘不忍睹了! 騎木驢可以說是女子酷刑當紅最下流變態的! 木驢又稱刺馬,婦女犯"淫罪",則半赤裸下身綁坐木驢上釘尖,插入女人下身,遊街示眾,極其殘忍。
木馬刑法:女犯被判木驢酷刑以後,就把她全身衣褲剝光,把她強按在木馬上,關鍵的是一定要把木
棍插進女犯女人的陰道直抵子宮。 隨著驢子的奔走木製陽具開始在女人陰戶中前後左右攪動,隨之而來的是撕心裂肺的慘叫和血流成河
女犯負痛,當然要掙扎,所以還要用四枚大鐵釘把女犯的兩條大腿釘在木馬上,然後由四名大漢抬著木馬遊街。 遊街隊伍的前面,敲著破鼓、破鑼,之所以一定要用破鼓、破鑼,絕不是沒有好鑼好鼓,而是一定要和縣太爺出行的"鳴鑼開道"有所區別。
將木驢上釘尖插入女人下身之後,接著,用鐵釘把女犯的兩條大腿釘在木驢上,防止其因負痛而掙扎。 最後,由四名大漢抬著木驢上的女犯遊街。 在遊街的過程中,還要用帶刺的荊條。 也就是《水滸傳》中所寫的「混棍」抽打女犯的後背,要她高喊:「我是謀殺親夫的淫婦,大家來看我的下場! ",整個示眾程式便告一段落。
據歷史記載,木驢有許多種樣式,大致可因當地的製造工藝水準高低,分為繁簡兩種。 所謂"繁式",估計可能是"科學技術"發達、木製機械製作技術精良以後對傳統"手抬"木驢的技術改進:繁式木驢,肚子里是空的,四條"驢腿",各安木輪,女犯遊街的時候,不是被抬著走,而是有人在後面推著走。
關鍵的一筆,是木輪連著一條"制動桿",制動杆連著木驢肚子里的一個"偏心輪",偏心輪又連著象徵驢器官的木棍兒。 所以,木驢往前推,木棍就能上下伸縮。 往往女犯還沒有押到刑場,由於木棍兒搗爛了內臟,早已經半死不活,氣息奄奄了。
簡單的,不過是一段圓木頭,下面安四條腿,像一張條凳,所不同的,第一是"凳面" 不是平的,而是呈圓弧形。 第二"凳面"正中間,有一根二寸來粗、一尺多長的圓木棍兒,向上豎著,象徵驢的器官,這就是這種刑具被稱為"木驢"的原因。
這是中國傳統酷刑中,專門用來對付"紅杏出牆"又加"謀殺親夫"的婦女的。 充分體現了男權社會、夫權社會對"不守婦道"女性的殘酷摧殘。
解密《水滸傳》里王婆受的騎木驢刑
水滸傳里關於武松怒殺潘金蓮西門慶之後,還有這麼一段
: 大牢裡取出王婆,當廳聽命。 讀了朝廷明降,寫了犯由牌,畫了伏狀,便把這婆子推上木驢,四道長釘,三條綁索,東平府尹判了一個"剮"字,擁出長街。 兩聲破鼓響,一棒碎鑼鳴,犯由前引,混棍后催,兩把尖刀舉,一朵紙花搖,帶去東平府市心裡,吃了一剐。
那麼,王婆騎木驢究竟是一種什麼刑罰呢?
宋代的刑罰,分"極刑"、"徒刑"和"流刑"三大類。
極刑分絞、殺、剮三個等級。 絞刑一般適用於婦女,讓她們得一個"全屍",算是當年對婦女的優待。 像王婆、西門慶之類通姦殺人犯,罪大惡極,都應該判處"極刑"。 所以王婆得到了當年的「最高獎賞」:不但被判剮刑,還享受了「騎木驢」遊街上刑場的殊榮。 書中描寫:
大牢裡取出王婆,當廳聽命。 讀了朝廷明降,寫了犯由牌,畫了伏狀,便把這婆子推上木驢,四道長釘,三條綁索,東平府尹判了一個"剮"字,擁出長街。 兩聲破鼓響,一棒碎鑼鳴,犯由前引,混棍后催,兩把尖刀舉,一朵紙花搖,帶去東平府市心裡,吃了一剐。
這一段描寫,當然不一定是宋代刑罰的實錄,而很可能是明代人加上去的。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以後,懲治貪官和淫婦特別兇狠:貪官只要貪污五十兩銀子以上者,就處"活剝皮"極刑,各地都設有"剝皮亭",剝皮之後,還要"揎草",放在剝皮亭內示眾。 婦女只要因姦情而謀殺親夫,不但要受剮,而且要"騎木驢"遊街。
"剮刑"俗稱"千刀萬剐",江南通稱"殺千刀",按律法規定,必須剐一千刀,一說三千六百刀。 如果低於這個數位,劊子手有受賄的嫌疑,就要"連坐"。 因此明代的劊子手技術最高明,剐刑的最高歷史紀錄是魏忠賢的「對食」客氏,剮了一萬多刀。 --魯迅先生說:中國的婦科大夫因為沒有學過解剖學,根本不知道婦女的肚子裡面有些什麼器官內臟,而劊子手卻"門兒清"。 以前老師解釋五刑中的「宮刑」:男子去勢,女子幽閉,都說是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則關起來。 魯迅先生經過多方考證,方才明白所謂的「幽閉」,原來是給女犯動婦科手術,讓她永遠不可能再「偷漢子」!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都用在這上面了!
《水滸傳》中的這一段描寫,估計明清時代的讀者,大概是人人都明白的。 時至今日,刑罰改變,"剮刑"大概還都聽說過,至於什麼叫"騎木驢",不要說今天的青年人不知道,恐怕許多大人,也不一定聽說過,所以這裡必須解釋一番。
"騎木驢"其實不是"判處刑罰",而是"附加刑罰",一般都是當地百姓出於義憤,買通劊子手"法外施恩"的。 這種刑罰,一般只施用於"謀殺親夫"的女犯。 潘金蓮如果沒被武松所殺,大概也逃不脫這一關。
所謂木驢,據歷史記載,有許多種樣式,大致可因當地的製造工藝水準高低,分為繁簡兩種。
簡單的,不過是一段圓木頭,下面安四條腿,像一張條凳,所不同的,第一是"凳面" 不是平的,而是呈圓弧形;第二"凳面"正中間,有一根二寸來粗、一尺多長的圓木棍兒,向上豎著,象徵"驢毬"--這就是這種刑具被稱為"木驢"的原因:你不是貪淫么,驢毬最大,讓你臨死之前充分享受! 女犯被判剐以後,就把她全身衣褲剝光,把她強按在木驢上,關鍵的一筆,是一定要把那"驢毬"插進女犯的陰道里。 女犯負痛,當然要掙扎,所以還要用四枚大鐵釘把女犯的兩條大腿釘在木驢上,然後由四名大漢抬著木驢遊街。 遊街隊伍的前面,敲著破鼓、破鑼--之所以一定要用破鼓、破鑼的原因,絕不是沒有好鑼好鼓,而是一定要和縣太爺出行的"
古代女子騎木驢遊街,騎木驢刑發端者竟是施耐庵(有圖有真相)_網易訂閱 https://bit.ly/3cakKkA
---------------------
騎木驢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cakMZK
明清時期小說《狄公案》第三十回"赴殺場三犯施刑,入山東二臣議事"說,酷刑騎木驢是這樣的:"這個木驢其形有三尺多高,矮如同板凳相仿,四隻腳向下,腳下有四個滾路的車輪,上面有四尺多長、六寸寬一個橫木。 面子中間,造有一個柳木驢鞍,上系了一根圓頭的木杵,卻是可上可下,只要車輪一走,這杵就鼓動起來。 前後兩頭造了一個驢頭驢尾...... 然後方標明女犯,到了女監,將畢周氏提出,兩手綁於背後,插了標子,兩人將木驢牽過,在堂口將她抬坐上去,和好鞍缰,兩腿緊縛在凳上...... 到了法場之中...... 割去首級"。
但《狄公案》只是清人所作小說,難以當真。 晚清小說《冷眼觀》的作者王浚卿認為,這種性酷刑並不真正存在。
在明清一些作者提到騎木驢的時候,並不發生任何關於性虐待的聯想,而僅僅是作為普通的乘自動木車的含義。 如袁枚在《子不語》中說:"婺源江秀才號慎修,名永,能制奇器。 家中耕田,悉用木牛。 行城外,騎一木驢,不食不鳴。 人以為妖。 ”
《水滸傳》里關於武松怒殺潘金蓮、西門慶之後,還有一段:
大牢裡取出王婆,當廳聽命。 讀了朝廷明降,寫了犯由牌,畫了伏狀,便把這婆子推上木驢,四道長釘,三條綁索,東平府尹判了一個"剐"字,擁出長街。 兩聲破鼓響,一棒碎鑼鳴,犯由前引,混棍后催,兩把尖刀舉,一朵紙花搖,帶去東平府市心裡,吃了一剐。
騎木驢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cakMZK
-----------------
騎木驢刑罰原來隱藏著實用的機械原理,可惜沒用在對的地方_百科TA說 https://bit.ly/3ghMK7h
---------------------
古代女犯人騎木驢,男的坐角椅!6大酷刑慘不忍睹
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古人為了懲罰亂民,發明了很多恐怖的工具。前面我發過古代針對女犯的工具,有些女同學便產生了不滿情緒,說為什麼沒有針對男犯的?其實針對男犯的物品更是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就列舉一些從秦朝漢朝,到明朝清朝這段時間,古人使用過的奇葩物品!
一、角椅
角椅發明於漢朝,一直使用到元朝,不論是誰,只要坐上一整天,基本就成廢人了。
二、鼻刀
不用贅述了吧,古代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沒有了鼻子可是極大的精神打擊,受過這種待遇的人,很多都選擇了自盡!
三、壓頭器
發明於歐洲,明朝中期引入。把人的頭部固定住,然後向下方調節螺桿,直到把他的牙齒壓進牙骨,眼球彈出,最後顱骨碎裂,不知道犯了什麼錯,竟要收到如此對待!古代女犯人騎木驢,男的坐角椅!6大酷刑慘不忍睹|Zi 字媒體 https://bit.ly/2SM6SWP

2021-06-02_0830432021-06-02_083012


2021-06-02_0855532021-06-02_0900042021-06-02_0859222021-06-02_085914164876961_2_201907010832213822021-06-02_0858497bd9152f9528d5ace33adc349e76a0d045f925229665f016b589dae622fd831378bf0f670e9d232a22e63b09cce2021-06-02_0857022021-06-02_0856492021-06-02_0856412021-06-02_085600

獄神是指舊時供奉在監獄里的神。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獄神,但主要有三位---獄神廟獄神是指舊時供奉在監獄裏的神-有三位:皋陶+蕭何+亞孻「亞爺」
獄神簡介
皋陶
皋陶
其一,是五帝(黃帝、顓頊、帝喾、唐堯、虞舜)之一虞舜的臣子皋陶。 皋陶曾是虞舜時刑獄之官,他"造獄"、"治獄"、"作刑"。 善察人心,決獄明白。 相傳他在治獄時,對有疑案的罪犯,令獬豸去觸,獬豸能辨真偽,有罪就觸,無罪則不觸。 《後漢書·范滂傳》有段記載,說范滂受連坐被送進獄中,獄吏讓他祭拜皋陶。 范滂說:"皋陶是古代的一位直臣,知道我無罪,必然訴之於上天,如果我有罪,祭他又有什麼用呢? "這是最早的有關獄神的記載。
萧何
蕭何
其二,是漢代的蕭何。 他曾幫助劉邦建立了漢初的法制。 他制定的重要法典——《九章律》,被稱作"定律之祖"。 他本人曾經做過刀筆吏,對監獄內幕很熟悉。 所以人們把他尊為獄神是很合適的。 蕭何的獄神形象是青面聖者。 《水滸》第三十九回中講到,宋江、戴宗綁赴法場前,被獄卒"驅至青面聖者神聖前,各與一碗長休飯,永別酒"讓他們上路。 這青面聖者便是蕭何的聖像。
亚孻
亞選項
其三是明代的亞 』也許是「亞爺」,他在明清之際非常有名。 清人鈕銹《鈕賸·續編》記述了"亞爺"成為獄神的經過。
"亞爺"是明萬曆時增城縣的獄卒。 有一年將近除夕,獄中的五十多名重囚,號哭不止。 "亞爺"問其故,眾人說:"快過年了,人家都能闔家歡聚,我等也有妻兒老小卻不能相見。 因此悲痛號哭」。 "亞爺"聽後,沉思良久說:"你等的孝愛之心我來了卻,今晚我放你們回家與親人團聚,咱們約好,正月初二齊來赴獄。 "眾犯聽了皆愣呆,驚訝不語。 他接著說:「我釋放你們按律應死。 你們都不回來,我是死;你們少回來一人,我也是死;你們若都回來,我壽盡同樣是死。 一樣的死,何不行些善事死呢? "眾囚聽後感激萬分,各自回家不提。 到了正月初二,他們如約回牢,一個不少。 "亞爺"拍手大笑而死。 此事傳開,全國上下均感其德,奉為獄神。 清代不僅一般監獄供奉「亞爺」,就連刑部監獄也將他奉為獄神。
牢房過道的盡頭,正對著大門,坐著一尊只有真人一半兒大小的獄神像。 獄神是個老者,身穿紅袍,面目倒還和善,但是面色發青,而且嘴巴凸出,有點兒像雷公嘴。 神像下面的底座,是磚砌的,前面是兩扇鎖著的小木門。 打開木門,是一個小洞,直通獄牆外面。 這個小洞,是專門給"小學生死"的犯人拖運屍體用的。 ——犯人在獄中亡故,按例不能從獄門出去,這是牢房"豎著走進來,橫著拖出去"的規矩。 由於多年來的煙熏火燎,加上滿身的塵土,把這個原本應該慈眉善目、惻然動人的獄神,臉上的青色和袍上的紅色全變成深灰色了。 神座前面,沒有香爐,可見這裡是從來不上香的,只有一燈如豆,一掩一映間,襯得那獄神越加陰森可怕。 [2] 
古代監獄和獄神
中國是個有造神傳統的國度,各種神明品種齊全,應有盡有。 即使在監獄里,也有所謂獄神存在。 因年代久遠,古代監獄今天已多不復存在,獄神自然也不易見到了。 但有一處獄神至今總算安然無恙,他就在大名鼎鼎的山西洪洞縣蘇三監獄里。
這座監獄的出名也與京劇《玉堂春》的流傳有很大關係。 戲中寫的是明代名妓蘇三(即玉堂春),與吏部尚書的公子王金龍之間的曲折愛情故事。 其中有一折《女起解》,是演蘇三被誣殺人,囚於洪洞縣獄中之事。 《玉堂春》原本取材於明代小說《玉堂春落難逢夫》,這一故事和戲劇的流傳,使得洪洞縣大獄——人們習慣叫它"蘇三監獄",名揚四海。
這座監獄建於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監獄,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監獄。 可惜1973年被毀掉,10年後才又重新修復。 蘇三監獄是指獄中的死囚牢,當地人俗稱"虎頭牢"。
死囚牢在普通牢房的南盡頭,迎面牆上畫有一個龇牙咧嘴的巨大"虎頭",下面有個十分低矮狹小的門洞,恰似虎口。 "虎頭門"僅高3尺,牆壁卻有8尺厚。 雙門雙牆,堅固異常。 進入此門,不僅要大彎腰,還得屈腿下蹲。 牢門頂上的「虎頭」,其實並非老虎,而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獸——狴犴。 明代學者楊慎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好。 ...... 四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古人說它"平生好訟",所以把它的尊容畫在獄門之上。
"虎頭門"對面就有個獄神廟。 說是廟,其實不過是在高牆的半腰裡,嵌著一個用砂石雕刻好的神龕,龕里有磚刻的3尊小小的神像,中間坐著的是位老者,表情還算和善,形態也還端莊。 兩旁是兩個小鬼,則兇神惡煞,面目猙獰,鬼模鬼樣。 中間的老者,即所謂獄神了。 過去監獄里有一條規矩,允許犯人們每天去參拜獄神。 《女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蘇三去複審,蘇三請求道:"請老伯稍等,待我參拜了獄神再走。 "她的唱詞有幾句是:
低頭出了虎頭牢,獄神廟前忙跪倒,
望求爺爺多保佑,我三郎早日得榮耀。
獄中的犯人們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求告無門,只有可憐巴巴地把全部希望寄託在獄神身上。
這位獄神到底何許人也? 不少談蘇三監獄的文章,都說"不清楚"。 這位獄神,應是堯時的大臣皋陶。 有史書記載,皋陶據說是當時的最高法官,他制定了法典,用刑法斷決案件,史籍載:"皋陶造獄,法律存也。 "就是說,他是牢獄的首創者,皋陶任大法官時,"天下無虐刑",實屬難得。
有趣的是,這位華夏第一位大法官,被說成長著馬嘴——"皋陶馬喙"。 這種形象被認為是至誠至信,體察人情,斷案十分明白公正。 有人認為,他或許最初就是馬的化身,是尊奉馬為圖騰的氏族之神。 用圖騰動物來充當審判官,這在上古社會是並不少見的習俗,如秘魯的莫索部族審案時,巫師就用美洲豹來考驗當事人。
自漢至宋,監獄普遍供祭皋陶。 《後漢書·范滂傳》載:
(范)滂坐系黃門北寺獄。 獄吏謂曰:"凡坐系皆祭皋陶。 "滂曰:"皋陶,賢者,古之直臣。 知滂無罪,將理之於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 ”
看來,當時的獄吏及犯人都敬奉皋陶,以其為獄神。
到了宋代,皋陶更是得到普遍供奉,州縣監獄中無不建有皋陶廟。 宋·方勺《泊宅編》卷中載:
今州、縣獄皆立皋陶廟,以時祠之。 ...... 皋陶大理善用刑,故後享之。
宋·袁文《甕牖閒評》卷2亦載:
今州、縣皆立皋陶廟,以時祀之。 蓋皋陶,理官也,州、縣獄所當祀者。
除皋陶外,還有一位著名的獄神,即漢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的丞相蕭何。 蕭何被奉為獄神,是因為他曾輔佐劉邦建立了漢初法制,制定了漢朝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九章律》,被稱為"定律之祖"。 蕭何跟著劉邦造反前,在縣衙里當過刀筆吏,以後又研究過秦朝刑法,制定出了漢朝的《九章律》。 蕭何"定律令,平刑獄",在建立漢初法律上有大功勞,所以被後世奉為獄神。 蕭何又稱「青面聖者」、「青面神」,《水滸傳》第三十九回寫宋江、戴宗被綁赴法場前,被獄吏"驅至青面聖者神案前,各與了一碗長休飯、永別酒"。 蕭何在宋代成為主要被供奉的獄神。
到了明代,又出了一位著名獄神叫亞。 亞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獄卒,甚至連他真正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亞不過是他的小名,他是廣東人,亞在當地方言讀作"阿",放在名字前是一種愛稱,有親昵的意味;音nái,廣東方言,指最小的兒子或女兒。 所以,亞只是這位獄卒的乳名或小名。
亞作為一個小小的獄卒,地位之低自不用說,而且這種職業往往充當著統治階級的爪牙和打手的兇惡角色,但亞卻與眾不同,判若天淵,他有著極大的慈悲心和魄力,做出了驚人之舉。 史稱:
明萬曆戊午歲(1618年),增城縣獄卒名亞者,素稱朴健。 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亟止之,兼問其故。 眾曰:「歲朝降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 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系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 ”
亞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 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 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 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 ”
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 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 亞鼓掌大笑曰:「善哉。 "遂趺坐而逝。
獄眾感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 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禦史,請為縣獄之神。 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 尊之曰"亞爺"。
亞冒著生命危險,以善德感化重罪囚犯,這在獄卒中是罕見的。 死後被奉為獄神也當之無愧。 清代刑部大獄中也有阿公祠,供奉亞,可見其影響不小。 [1] 
獄神到底是誰
獄神到底是誰? 是人們憑想像創造出來的神? 還是歷史上真正有過這樣一個人? 他主禍還是主福? 犯人進監獄,並不要求人人都來磕頭祭拜,但是犯人離獄,不論是昭雪平反,還是押赴刑場,卻按例必須到獄神像前叩謝告別。
《小五義》的第七十回,有艾虎求獄神保佑的一段文字,那個獄神廟,並不在監獄裡面。 《紅樓夢》的后四十回,也寫到了鳳姐、寶玉等人被關進了獄神廟,這個獄神廟,好像就在監獄裡,而且是專門關押未經審判的嫌疑犯的。 這也還有其他一些文獻可證;一、關漢卿雜劇《四春園》第二折:"令史將這小廝枷鎖開了,拿他去獄神廟裡歇息。 "二、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監禁》條:"宜於犴狴門內分為四層,第一層近獄神祠者為軟禁。 ""軟禁"就是非正式關押,寶玉、鳳姐被關在獄神廟裡,大概就是因為他們是未經審判的嫌疑犯,屬於"軟禁"性質。 當然,也可能是牢房滿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來頭大些,收到了優待。
戲曲《蘇三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蘇三去複審,蘇三離開監獄之前,要到"蕭王堂"去辭別獄神,這個"蕭王堂",也不在牢房裡面。 她向崇公道請求:「請老的稍等,待我參拜了獄神再走。 "先唱這樣幾句:"低頭出了虎頭牢,獄神廟前忙跪倒。 望求爺爺多保佑,(佑)我三郎早日得榮耀。 "接著再唱一段:"我這裡、跪廟前、重把禮見;尊一聲、獄神爺、細聽奴言:保佑奴、與三郎、重見一面;得生時、修廟宇、再塑金顏。 "這個"蕭王堂",分明就在監獄的旁邊,是一座單獨的廟宇,不是用來關押未決犯的。 而且蘇三也沒有進入廟內,只是在"廟前"跪拜一番,就被崇公道押走了。
《水滸傳》中宋江、戴宗被判斬首,行刑前宋江和戴宗被"驅至青面聖者神案前,各與了一碗長休飯、永別酒"。 《水滸後傳》第二十一回,兩院節級吉孚奉命盆吊柴進,吩咐手下"祭了青面聖者,吃了敬福酒,然後動手"。 到了三更時分,獄卒"將牲醴香紙祭賽青面聖者。 吉孚喚柴進道:'你也來拜拜,要聖者引出,免得魂沉獄底。 '"這裡的"青面聖者",分明就是獄神,而且說得清清楚楚,獄神的臉是青色的。
那麼這個「青面聖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犯人臨死或臨刑之前為什麼還要到他案前舉行一個祭拜儀式呢? 這有兩種說法:
一說獄神是漢代第一任丞相蕭何。 清人程穆衡《〈水滸傳〉注略》解釋"青面聖者":"獄中皆有蕭王堂,祀蕭何。 其神青面,相傳蕭王判案。 "與《玉堂春》里蘇三起解之前要到"蕭王堂"去辭別獄神的情節相符。 蕭何在秦曾任刀筆吏,漢代律令典制多出其手,被尊為獄神,似乎有一定道理。 但卻沒說清楚為什麼蕭何會是「青面」。
另一派則認為,青面聖者是傳說中虞舜時代執掌司法大權的皋陶(yáo姚),是個最正直無私、廉明公道的斷獄者。 史籍記載:「皋陶造獄,法律存也」。。 說他是牢獄的首創者,是遠古聲名最著的刑獄之神。 皋陶還是位清正的法官,史稱其"決獄明白,察於人情",他任大法官,"天下無虐刑"。 又說"皋陶造獄,劃地為牢",說的是當時的監獄沒有牢房,只在地上劃一個圓圈兒,把犯人放在裡面,外面用兩隻狗看守,所以"獄"字左右各有一隻"犬"。 《後漢書·范滂傳》記獄吏的話說:"凡坐系者,皆祭皋陶。 "可見從東漢開始監獄中就有祭皋陶的習俗了,而當時蕭何還沒有走上神壇呢。 看起來,說皋陶是獄神,似乎比蕭何可靠些。 更要緊的是,皋陶確乎是位"青面神",《荀子·非相》篇說:"皋陶之狀,色如削瓜。 "楊倞(liàng亮)注雲:"削皮之瓜,青綠色。 "這豈不是扣緊了"青面"二字了么?
《路史》一書上說,東夷人大業娶少典氏之女女華為妻,生子名叫繇(yáo姚),字庭堅。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皋陶。 《帝王世紀》上說他生於曲阜少吳之墟。 曲阜屬於偃地,所以舜帝賜繇姓偃。 對舜帝時代,當上了大理官,負責氏族中的刑罰、監獄和法治。 傳說繇的面貌青綠色,就像一個削了皮的瓜;嘴唇像鳥喙,能明白決獄,並制定了五刑之法,即"墨"(也稱"審議"qíng,毀容),"劓"(yì割鼻),"問題上中國大陸文"(yì割鼻),"問題上 yuè或又稱"剕"fèi、"膑"bìng,砍腳,後來又分為斬左趾、斬右趾兩種),"宮"(男子去勢,女子幽閉,都是毀壞性功能),"大闢"(砍頭)。 史書上說:繇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 舜帝極為欣賞繇的成績,把他封於皋地,所以繇又叫皋繇。 上古"陶"字讀音與"繇"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實際上都是一音之轉,而後世通常的寫法則作皋陶。
舜讓位給禹,皋陶繼續擔任大法官"大理",而且被禹選定為繼承人。 但是這時候皋陶年紀已經很大,沒來得及受禪讓就死了。 皋陶死後,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縣,當地有皋陶墓遺跡。
有一個傳說,說皋陶歷任堯、舜、禹三代的刑獄官。 他主張制定兩種法律:一種是懲治犯罪的刑法,一種是保護民權的民法。 他去請示堯,堯說:"可定刑法,毋為民法。 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寧;汝意不侵民權,以民為重,則王者之威何存? "尧要保持"王者之威",皋陶也無可奈何,鬱鬱寡歡而已。 堯死,皋陶又打算創民法,去問舜,舜帝說:"聖人不易俗(不改變現狀)而教,智者不變法(不改變法統)而治。 因民(按照百姓的願望)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根據現有的刑法)而治者,吏習(官吏可墨守陳規)而民安。 今若變法,恐人心混亂,民眾恃(倚仗)新法而上侵。 "舜怕有了民法百姓會"作亂上侵",民法還是沒有制定出來。 舜死後,禹實行嚴刑峻法,下令叫皋陶修改更加嚴峻的刑律,皋陶不從,終於被禹謀害死。 禹另外任命了一個刑官,按照他的授意制定了"帝位家傳"的法律。 這一來大禹當然很高興,就打算傳位給兒子啟。 可是各部落首領依照以往的慣例,公舉皋陶。 皋陶不幸已經死了,又公舉伯益,最後帝位傳給了伯益。 啟在父親的支援下,十幾年來養兵蓄銳,如今羽翼豐滿,就以"討逆"的名義起兵,殺了伯益以及推舉者、家丁、百姓共二十萬人,奪得了帝位。 有扈氏反叛,也被啟鎮壓下去。 自此,中國開始了"家天下"的時代。
這樣說起來,皋陶是個古代英明的最高級審判官,不但是個管理審判官員的神,同時也是個管犯人的神。 所以獄官上任之初,都要去參拜獄神。 據說古代在監獄裡設立獄神廟或獄神像,本意是供犯人隨時參拜,以求儘快平反昭雪的,由於牢頭獄卒不勝其煩,歷代演變,終於固定為犯人進出監獄的時候參拜獄神了。獄神:獄神是指舊時供奉在監獄裏的神。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獄神,但主要有三位。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pcvJzg
獄神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4Rtfgx
----------------------
三位掌管監獄的神仙 你都認識誰
獄神是指舊時供奉在監獄裏的神。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獄神,但主要有三位。
其一,是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虞舜的臣子皋陶。皋陶曾是虞舜時刑獄之官,他「造獄」、「治獄」、「作刑」。善察人心,決獄明白。相傳他在治獄時,對有疑案的罪犯,令獬豸去觸,獬豸能辨真偽,有罪就觸,無罪則不觸。
皋陶
《後漢書·范滂傳》有段記載,說范滂受連坐被送進獄中,獄吏讓他祭拜皋陶。范滂說:「皋陶是古代的一位直臣,知道我無罪,必然訴之於上天,如果我有罪,祭他又有什麼用呢?」這是最早的有關獄神的記載。
其二,是漢代的蕭何。他曾幫助劉邦建立了漢初的法制。他制定的重要法典——《九章律》,被稱作「定律之祖」。他本人曾經做過刀筆吏,對監獄內幕很熟悉。所以人們把他尊為獄神是很合適的。
蕭何
蕭何的獄神形象是青面聖者。《水滸》第三十九回中講到,宋江、戴宗綁赴法場前,被獄卒「驅至青面聖者神聖前,各與一碗長休飯,永別酒」讓他們上路。這青面聖者便是蕭何的聖像。
其三是明代的亞孻(nái),人稱 「亞爺」,他在明清之際非常有名。清人鈕鏽《觚賸·續編》記述了「亞爺」成為獄神的經過。
「亞爺」是明萬曆時增城縣的獄卒。有一年將近除夕,獄中的五十多名重囚,號哭不止。「亞爺」問其故,眾人說:「快過年了,人家都能合家歡聚,我等也有妻兒老小卻不能相見。因此悲痛號哭」。
「亞爺」聽後,沉思良久說:「你等的孝愛之心我來了卻,今晚我放你們回家與親人團聚,咱們約好,正月初二齊來赴獄。」眾犯聽了皆愣呆,驚訝不語。他接著說:「我釋放你們按律應死。你們都不回來,我是死;你們少回來一人,我也是死;你們若都回來,我壽盡同樣是死。一樣的死,何不行些善事死呢?」
眾囚聽後感激萬分,各自回家不提。到了正月初二,他們如約回牢,一個不少。「亞爺」拍手大笑而死。此事傳開,全國上下均感其德,奉為獄神。清代不僅一般監獄供奉「亞爺」,就連刑部監獄也將他奉為獄神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v5gmzv.html
-----------------------------------
獄神廟獄神是指舊時供奉在監獄裏的神,指《紅樓夢》脂批版批註中所暗示的,該書已散佚的八十回後內容中一個重要情節的發生地點。也有人認為應為嶽神廟。
批註內容
第二十回
庚辰本眉批: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標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余只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嘆嘆!丁亥夏。畸笏叟。
第二十六回
甲戌本、庚辰本眉批:「獄神廟」紅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
第二十七回
甲戌本側批:且系本心本意,「獄神廟」回內方見。
庚辰本眉批:此系未見「抄沒」、「獄神廟」諸事,故有是批。
第四十二回
靖藏本眉批:應了這話由好批書人焉能不心傷獄廟相逢之日始知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實伏線於千里哀哉傷哉……
考證
對於獄神廟所指的具體內容,各家說法不一。
監獄
以吳世昌為代表的研究者認為,獄神廟位於監獄之中,供奉的獄神原為皋陶,後世改為蕭何,因此也叫蕭王殿。獄神廟指代的就是監獄,因此《紅樓夢》散佚的情節可能包括賈寶玉入獄等。[1]劉心武等人也持相同看法。[2]
待審處
胡晨、周嶺等人認為,獄神廟並不等同於監獄,其位置也並不在監獄之中,而只是案件的相關人員收押待審的一個臨時性的住所。[3][4]不過此說法也同意《紅樓夢》的後續故事應該包括賈寶玉等人涉案待審。
廟宇名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獄神廟與監獄並無關係,只是一座普通的廟。[5]或者是第八十回中出現的「天齊廟」的別名。
岳神廟之訛
也有人認為「獄」字原本是「嶽」字,因為抄手未留意二字形似誤抄而訛傳。在此基礎上考證獄神廟可能是「岳廟」、「東嶽廟」等。
獄神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4ENrC8
蕭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IQDCM
---------------------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中國是個有造神傳統的國度,各種神明比較齊全,應有盡有。即使在監獄裡,也有所謂獄神存在。獄神是指舊時供奉在監獄裡的神。以前犯人進監獄,並不要求人人都來磕頭祭拜,但是犯人離獄,不論是昭雪平反,還是押赴刑場,卻按例必須到獄神像前叩謝告別。那麼,獄神到底是誰,是人們憑想像創造出來的神,還是歷史上真正有過這樣一個人,他主禍還是主福?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獄神,是掌管整個監獄的神,是與監獄有關者敬奉的神。這些有關者,既有監獄的管理者——古稱「提牢」,即各級獄吏獄卒等從業者;又有犯人,即獄囚。獄神,是掌管著所有這些人的福禍命運的神,既可以保佑這些人,又可以懲罰這些人。因之,獄吏獄卒和獄囚都是敬奉獄神的。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在人們的眼中,監獄是個陰陽分界的地方,死囚的最後一段路程就是在監獄中度過的,因此,誰都不願讓以前死囚身上的「晦氣」沾染到自己。拜獄神,就是請求他的保佑,但是,獄吏獄卒和獄囚各自拜求獄神的目的是不同的。獄吏獄卒所祈求的是保佑自己看管囚犯、獲取口供順利,以及能多向犯人及親屬索取錢財;獄囚祈求的是少受折磨,少花銀錢;死囚則祈求獄神保佑自己能靠使錢買得劊子手痛快一刀,免除多受痛苦。獄吏獄卒敬奉獄神的目的,是具有行業性的。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獄神,但主要供奉的有三位: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其一,是上古時期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虞舜的臣子皋陶 (yáo),出生地山東曲阜(一說爲山西洪洞縣皋陶村)。皋陶曾是虞舜時刑獄之官,他「造獄」、「治獄」、「作刑」,有「皋陶造獄,劃地爲牢」的傳說。他善察人心,決獄明白。皋陶被認爲是中國監獄的創始人,司法鼻祖。相傳他在治獄時,對有疑案的罪犯,令獬豸去觸,獬豸能辨真僞,有罪就觸,無罪則不觸,面對獬豸,好人一切自如,巍然不動;壞人往往膽戰心驚、不寒而慄,於是案情迎刃而解,是非曲直分明。獬豸俗稱獨角獸,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實際上是一隻獨角羊。它的樣子長得很嚇人,瞪著圓圓的雙眼,居中長在頂頭的獨角能伸直會彎曲,據說它很有靈性。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又傳說傳說皋陶的母親是東夷部落首領少昊氏的女兒,她因吞吃玄鳥卵而生下皋陶。皋陶的臉爲青 綠色,嘴像鳥喙,表情嚴肅冷峻,森然可畏。所以,後人又稱他「青面聖者」,表明他至信至誠,決獄明白,察於人情等。大概就是因爲他的緣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青色或黑色成了司法判官的臉譜,成了鐵面無私、剛正威猛的象徵。
《後漢書·范滂傳》有段記載,說范滂受連坐被送進獄中,獄吏讓他祭拜皋陶。范滂說:「皋陶是古代的一位直臣,知道我無罪,必然訴之於上天,如果我有罪,祭他又有什麼用呢?」這是最早的有關獄神的記載。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傳說我國第一部《獄典》就是由皋陶製定的。他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大禹,大禹看後認爲可行,就讓他依法實施。《獄典》,將偷竊、搶劫、姦淫、殺人等多項犯罪以危害大小分出輕重,區別量刑。皋陶執法嚴謹,對過失犯罪者儘量寬恕,對故意犯罪或累犯從嚴懲處,從不傷及無辜。他執法公正,以至「天下無虐刑」,「天下無冤獄」。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漢代治獄官員所戴的官帽稱獬豸冠,法袍上要繡獬豸,都是由皋陶藉助獬豸斷案演化而來。自漢代以後,官府衙門普遍供奉皋陶像、飾獬豸圖,象徵明辨是非、執法公正。到了宋代,州縣監獄皆建有皋陶廟,亦即獄神廟,定時祭祀皋陶已成爲一種制度。從《後漢書·范滂傳》的記載看,在漢代,皋陶只是被奉爲一般的監獄保護神,而難說有祖師神的神性。但至宋代,獄吏供奉皋陶就已具有了祖師神崇拜的性質。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其二,是漢代的蕭何。宋代以來,蕭何逐漸取代皋陶成爲主要的獄神,各地監獄普遍建有蕭何廟供奉之,是宋元明清時期最普遍供奉的獄神。其廟宇有蕭王殿、蕭王堂、蕭王廟、蕭相國廟、蕭老爺廟等稱謂。蕭何曾幫助劉邦建立了漢初的法制。他制定的重要法典——《九章律》,被稱作「定律之祖」。蕭何在響應劉邦造反之前,曾在江蘇沛縣擔任過衙門的胥吏(刀筆吏)。後追隨劉邦因功績卓越被封爲宰相。因爲他本人曾經做過胥吏,對監獄內幕很熟悉,所以人們把他尊爲獄神是很合適的。蕭何的獄神形象是青面聖者。《水滸》第三十九回中講到,宋江、戴宗綁赴法場前,被獄卒「驅至青面聖者神聖前,各與一碗長休飯,永別酒」讓他們上路。清人程穆衡《水滸傳注略》云:「青面聖者:獄中皆有蕭王堂,祀蕭王。其青面神,相傳蕭王判案。」青面聖者即蕭王,亦即蕭何。(青面聖者也有說是皋陶)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也有的獄神廟裡供奉的是蕭何、曹參兩位西漢的丞相。但宋代以來監獄所奉的獄神大多只有蕭何,沒有曹參。漢惠帝時,曹參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蕭何、曹參在歷史上並稱「蕭曹」,曹參被奉爲衙神,則是因爲他「秦時爲獄掾」(《漢書·蕭何曹參傳》),即當過小獄官。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其三是明代的亞孻(nái),人稱 「亞爺」,明清時期,除了蕭何是主要被供奉的獄神外,亞孻也是一個有名的獄神。清人鈕鏽《觚賸·續編》記述了「亞爺」成爲獄神的經過。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亞爺」是明萬曆時增城縣的獄卒。有一年將近除夕,獄中的五十多名重囚,號哭不止。「亞爺」問其故,衆人說:「快過年了,人家都能合家歡聚,我等也有妻兒老小卻不能相見。因此悲痛號哭」。「亞爺」聽後,沉思良久說:「你等的孝愛之心我來了卻,今晚我放你們回家與親人團聚,咱們約好,正月初二齊來赴獄。」衆犯聽了皆愣呆,驚訝不語。他接著說:「我釋放你們按律應死。你們都不回來,我是死;你們少回來一人,我也是死;你們若都回來,我壽盡同樣是死。一樣的死,何不行些善事死呢?」衆囚聽後感激萬分,各自回家不提。到了正月初二,他們如約回牢,一個不少。「亞爺」拍手大笑而死。此事傳開,全國上下均感其德,奉爲獄神。清代不僅一般監獄供奉「亞爺」,就連刑部監獄也將他奉爲獄神。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在一些衙門牢房過道的盡頭,正對著大門,供著一尊只有真人一半兒大小的獄神像。獄神是個老者,身穿紅袍,面目倒還和善,但是面色發青,而且嘴巴凸出,有點兒像雷公嘴。神像下面的底座,是磚砌的,前面是兩扇鎖著的小木門。打開木門,是一個小洞,直通獄牆外面。這個小洞,是專門給「瘐死」的犯人拖運屍體用的(犯人在獄中亡故,按例不能從獄門出去,這是牢房「豎著走進來,橫著拖出去」的規矩)。由於多年來的煙燻火燎,加上滿身的塵土,把這個原本應該慈眉善目、惻然動人的獄神,臉上的青色和袍上的紅色全變成深灰色了。神座前面,沒有香爐,可見這裡是從來不上香的,只有一燈如豆,一掩一映間,襯得那獄神越加陰森可怕。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除了獄神,縣衙里還供奉有衙神,即官府之土地神。清代袁枚《子不語》卷一「通判妾」條:徽州府署之東,前半爲司馬署,後半爲通判署,中間有土地祠,乃通判署之衙神也。又云:陰司例,凡死於官署者,爲衙神所拘,非牆屋傾頹,魂不得出。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衙神廟(酇侯祠)裡面供奉的是酇侯蕭何。酇侯是漢高祖劉邦賜給蕭何的諸侯封號。劉邦平定天下後,論功行賞,分封諸侯,因蕭何在「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方面功績卓著,定其爲首功,封他爲酇侯,酇侯國都城約在河南省永城市酇城鎮,另一說法爲其都城在今湖北穀城縣固封山北(已沒於漢水)。准許蕭何穿鞋帶劍上殿,並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這樣,蕭何位列衆卿之首,被稱爲「開國第一侯。」又因蕭何作《九章律》,既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戶律、興律、廄律,被歷代統治者推崇,令各府縣衙門修建酇侯祠,以其爲榜樣,並稱他爲「衙神」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4zVBf0
-----------------------
榆次縣衙:獄神廟與衙神廟
中國古代的"獄神"和"衙神"信仰 https://bit.ly/3vH9BPS
榆次縣衙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中心榆次老城內的東大街路北。 東鄰榆次名樓"思鳳樓"和"榆次城隍廟",西接位於老城中心的"天下第一樓"以及"榆次文廟"、"鳳鳴書院"。 一街之隔的南面是"榆州國遺址"。 在老城東大街入口處**景區聯票,便可一覽無餘。
榆次縣衙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古代縣級衙署之一,據文獻記載,縣衙始建於宋朝,以後各代均有修繕。 現存的建築共有5間大堂、26個院落,從房屋的整體佈局和規模形制上,顯示了明、清時期的地方衙署的基本格局,體現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後寢"的傳統禮教思想,故有"三晉第一署"之美譽。
本世紀初,隨著"榆次老城"的修復,歷經風雨侵蝕、趨於破敗的"榆次縣衙"也得到了修葺和複建,建築面貌煥然一新,與老城其它古跡連成一片,成為老城中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
本文為介紹"榆次縣衙"系列日誌的第三篇,介紹獄神廟、死牢,衙神廟、社神祠等。
1、獄神廟
下圖、"牢獄"大門
下圖、照壁,中間雕刻的一員武將形象,兩側陰刻對聯為:心田坦坦宜種德莫負心 天網恢恢易造孽難欺天
下圖、獄神堂前廊對聯:觸法即欺天十惡不赦 悔過是回頭一體寬容
下圖、獄神堂前廊下陳列的"木驢",專為女犯使用的刑具。
下圖、殿內的獄神坐像,據說他是明代人亞是中國網路,中國雜神中最年輕的神。 關於亞看得詳情,請看本文「附錄」。。
下圖、獄神右側的侍從立像
下圖、獄神左側的衙役立像
下圖、獄神廟的南面就是縣衙牢獄,這是牢獄外景
下圖、這是牢獄內景
下圖、死牢的入口
牢門頂上的"虎頭",據說不是老虎,而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狴犴。 明代學者楊慎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好。 ...... 四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古人說它"平生好訟",所以把它的尊容畫在獄門之上。
                                                      關於獄神:亞擷地址(优形:音nai,第二聲)
明代的亞過去的開發,人稱 「亞爺」,其姓名已不可考。 據說"亞",即廣東人的"阿"字的發音,亞超人是廣東增城人,所以按當地風俗人稱他為"阿個字'。。 他在明清之際是非常有名人物。 清人鈕銹《鈕剩·續編》記述了"亞爺"成為獄神的經過。
明萬曆戊午歲(西元1618年),增城縣獄卒名亞者,素稱朴健。 是年十二月逼除,獄有重囚五十餘人,號哭不止,聲聞於外,亞亟止之,兼問其故。 眾曰:「歲朝降臨,合邑之人無不完聚。 我等各有父母妻子,不能相見,且系重犯,勢不可出,是以悲耳"。
亞俯首良久,忽曰:"無難也。 我與爾等約,今夕各還爾家,俟正月二日齊來赴獄。 我釋爾罪應死;爾俱不來,我亦死;爾來而或失一人,我亦死;爾人人來,我至壽盡亦死。 等死耳,何如行此善事而死也"。
是時法網少疏,且值改歲,不甚嚴稽,悉放回家。 明年初二日,前囚陸續至,而按名呼入,不少一人。 亞鼓掌大笑曰:「善哉」。。 遂趺坐而逝。 獄眾感德,浣濯其體而加漆焉。 以其事言於縣,縣上巡按禦史,請為縣獄之神。 今肉身尚在獄中,凡有疾病瘟疫,禱無不應。 尊之曰"亞爺"。
此事傳開,全國上下均感其德,奉為獄神。 清代不僅一般監獄供奉「亞爺」,就連刑部監獄也將他奉為獄神。
榆次縣衙:獄神廟與衙神廟 https://bit.ly/3pg8Nz1


朱元璋「梳洗刑」是啥?為何犯人一聽秒絕望?過程做了什麼
 朱元璋「梳洗刑」是啥?為何犯人一聽秒絕望?過程做了什麼 https://bit.ly/37ReziE
古代有著各式各樣的酷刑,除了有名滿清十大酷刑之外,其中嚴格治國的皇帝朱元璋,任內就流傳著一項名為「梳洗之刑」的刑罰,它究竟是什麼?為何讓犯人一聽瞬間絕望,近期就有歷史專欄討論這項話題。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朱元璋時代的酷刑,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這項刑罰的殘忍程度,遠遠超過人們想像!正式開始之前,犯人衣服被脫光後,被按倒在鐵床上,背部向上,四肢用繩子牢牢綁住,以防止他們移動。與此同時,用布堵住犯人的嘴,防止犯人咬舌自盡,成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恐懼」。
行刑人員會拿出一把鐵刷,劊子手將準備好的熱水,多次淋在犯人背上,就像「豬脫毛」的流程一樣。犯人被開水灼燒,即使恐懼已經蔓延全身,卻因為動彈不得,嘴裡還塞滿布條,無法哭喊出來。
處刑過程還只到了一半!劊子手會拿起準備好的鐵刷,使勁刷洗犯人的背,每刷一次都會掉下一大塊肉,直到最後看到骨頭為止。可怕的是,劊子手經驗豐富,能精準掌握淋沸水次數和刷洗力度,不能讓犯人習慣高溫,或是提前疼痛致死,以便於能順利完成整個刷洗過程。隨著皮膚一片片被刮下,瞬間背部鮮血淋漓,但不會立刻死亡,只能在極度痛苦中掙扎,等待生命結束,死狀相當悽慘朱元璋「梳洗刑」是啥?為何犯人一聽秒絕望?過程做了什麼 https://bit.ly/37ReziE


吃香火獸-狻猊/狴犴好訟,亦曰憲章/貔貅瑞獸/「螭吻」就是宮殿或是廟宇屋頂上的正樑脊+「鰲魚」當作滅火器/「龍生九子」是古人的傳說,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你一定常在宮殿、廟宇或是畫稿、建築、傢俱、衣料等器物上,見到牠們的蹤影吧!上圖是畫稿上的造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狻猊+石獅+香爐/貔貅/神獸/贔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190009s578804381o7


清朝酷刑逍遙床 女囚聞之色變 一躺秒腳軟
18:242021/11/12 網推 鄭玉如
清朝酷刑逍遙床 女囚聞之色變 一躺秒腳軟 - 歷史 - 網推 https://bit.ly/3HiVDKg
滿清政府為了讓百姓服從,頻繁使用酷刑,其中一項「逍遙自在床」,更是讓女囚聞之色變。(示意圖/達志影像)
滿清十大酷刑其實不只十種,而且也都並非滿清所發明,但清初時卻使用的最為頻繁,主要針對當時不服從六大弊政的漢人及其他南方民族,其中一個酷刑「逍遙床」聽起來像是最輕級的處罰,但卻讓不少女囚聞之色變。
根據《網易新聞》報導,中國古代從古至今,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酷刑,用以殺雞儆猴,例如古代酷刑「炮烙」,最早出現於夏朝末代君主桀時期,在殷商時期被沿用,《史記 殷本紀》就有記載,「於是紂乃重刑闢,有炮格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將犯人綁在銅柱上爬行,並在銅柱底下點燃炭火,假若犯人無力支撐,就會掉進火中燒死。
可見酷刑每個朝代都會發明,甚至還會沿用前朝的刑罰,而清朝建立初期,受到漢人極力反抗,因此酷刑使用頻繁,甚至出現滿清十大酷刑一說,包括剝皮、腰斬、宮刑、刖刑、灌鉛,彈琵琶、抽腸、騎木驢及鴆毒等,而到了晚清,又受到世界列強逼迫,清朝又出現一種刑罰,名為「逍遙自在床」。
酷刑「逍遙自在床」聽起來不恐怖,但卻讓不少女囚聞之色變,根據相關史書記載,逍遙床用4根木棍組成一個床形框,並用繩子綁住床懸空,讓受刑者的四肢綁在床的四個角,身體整個被吊起來,而且主要用於女囚,受刑時還必須脫去衣物,對於犯人來說,不只是身體上的懲罰,還有心理上的折磨。
而且女囚手腳被吊起綁住,容易造成血流不暢,吃喝拉撒也都只能在這裡解決,若正值生理期,女囚更是痛不欲生,期間還必須接受拷問與折磨,身體較差者不堪這種酷刑,被綁沒幾天就可能喪命
清朝酷刑逍遙床 女囚聞之色變 一躺秒腳軟 - 歷史 - 網推 https://bit.ly/3HiVDKg

202111120039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