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瘟使者+放逐瘟神 燒王船+放逐瘟神 燒王船  轉為代天巡狩+全能神

瘟神一稱五瘟使者。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


「送草人」:在法事上,最常應用的就是草人替身,事主身上的晦氣、陰魂或鬼崇經過轉換儀式-前後拂拭草人的動作,替換到草人的身上。送草人的地點要選擇在水境,以便草人和金紙一起燒化後,將替身的草人和邪崇經由水府送到陰間。

在鹿港,縛粽(包粽子)就暗喻上吊/「送煞」喪葬習俗以「送肉粽」方式來將亡靈送往出海口,當地村里長或寺廟也多會在週邊張貼符咒或公告,讓鄰里知悉此事,一般若民眾不小心在半路遇到,最好跟著隊伍走完全程,表示送死者一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3r500047s2r3q961o77 (1)3r8000319s8n1607r87ni16_2272_1833r500047s2r3q961o773r4000485577r3782893r500047s35s240r5ss3r40004859418760on232500075n4o400rs4553r600030o7989q9126q3r70004822s7ns41r9q2021-04-25_1853072021-04-25_1852582021-04-25_1852492021-04-25_1852372021-04-25_1852262021-04-25_1852162021-04-25_185208qV_39G8BjYh_GJGVwBId

瘟神,或稱疫病神,乃東亞民間信仰中的瘟疫之神,各地信仰的瘟神並不一致。中國、朝鮮半島的瘟神以五福大帝最為著名,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等五神。台灣則以王爺信仰為主。如池王爺,溫王爺等等。台南南鯤鯓並沒有燒王船的祭典,東港東隆宮以燒王船的方式,象徵送走疫病。
瘟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QYO6dL
概要
瘟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又單稱為溫、瘟、或疫。古代因醫藥不發達,黎民百姓對於瘟疫恐懼至極,認為是鬼怪作祟,故崇祀瘟神。
中國最早關於瘟鬼的記錄首見於緯書,《禮稽命征》云:「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為小鬼。[1]」。宋朝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引此亦記錄這三個疫鬼,稱為高陽之子。干寶《搜神記》卷五記載:「散騎侍郎王祐,疾困,與母辭訣。既而聞有通賓者,曰:『某郡某裏某人』。嘗為別駕,祐亦雅聞其姓字。有頃,奄然來至。曰:『……今年國家有大事,出三將軍,分布徵發。吾等十餘人,為趙公明府參佐。……』祐知其鬼神。……初有妖書,云:『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莫知所在。祐病差,見此書,與所道趙公明合。」此故事記載三個散播疾病、取人魂魄的鬼王:有一個隱名,於二者為趙公明、鍾士季。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協昌期》載建吉塚埋圓石文,提到主管地下塚中的五方神,有姓名者只趙公明一人,其餘四人皆不知其名。南北朝的《太上洞淵神咒經》卷十一曰:「又有劉元達、張元伯、趙公明、李公仲、史文業、鍾仕季、少都符,各將五傷鬼精二十五萬人,行瘟疫病。」這裡出現七個瘟神,五瘟使者之名已全具,只有鍾仕貴作鍾仕季,而且多出李公仲、少都符二人。後來道教燈儀之一的《正一殟司辟毒神燈儀》記載:「東方行瘟張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趙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鍾使者。」
南宋天心派道士路時中所撰《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三論述瘟神行瘟之源由和制瘟之法,云:「但今末世,時代澆薄,人心破壞,五情亂雜……東方青瘟鬼劉元達,木之精,領萬鬼行惡風之病;南方赤瘟鬼張元伯,火之精,領萬鬼行熱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趙公明,金之精,領萬鬼行注氣之病;北方黑瘟鬼鍾士季,水之精,領萬鬼行惡毒之病;中央黃瘟鬼史文業,土之精,領萬鬼行惡瘡癰腫[2]。」接著,元朝成書、明朝略有增纂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又為五瘟神作傳:「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於凌空三五丈,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杓子並罐子、一人持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鎚、一人執火壺。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如現之者,主國民有瘟疫之疾,此為天行時病也。』帝曰:『何以治之,而得免矣?』張居仁曰:『此行病者,乃天之降疾,無法而治之。』於是其年國人病死者甚眾。是時帝乃立祠,於六月二十七日,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封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封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封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封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封為感威將軍。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後匡阜真人游至此祠,即收伏五瘟神為部將也。」
 臺灣
台灣的瘟神,泛以王爺千歲信仰為主。主要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吳王爺,范王爺等等。這些王爺雖然名字和背景故事不同,但他們都是五路瘟神,稱之為五府千歲。相傳王爺都是古代善人,為解救世人,喝下毒酒,以毒汁塗身,代世人受過。王爺不是散布疫病的使者,而是代黎民百姓受過的神明,並有受祭祀的地方英靈五十年成神的說法。台南南鯤鯓並沒有燒王船的迎王祭典,東港東隆宮以包含燒王船的迎王祭典儀式,象徵送走疫病。
 日本
主條目:疫病神 (日本)
信仰及祭祀
為了去除疫病,有些地區在屋內掛鍾馗、牛頭天王的圖像作為護符[3]。也有一些送瘟神的儀式,如把一些物品象徵為瘟神放於紙船上,再把船放進河流、大海等送走。日本亦同,也有將人偶視為疫病神趕走的民俗行事[3]。
現今風行於閩東和福州的五福王爺信仰、閩南和臺灣的千歲信仰,如三年一度在屏東縣東港鎮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活動,皆與此有關。華北地區則時常祭拜中國歷史上的英雄豪傑為瘟神或除瘟之神,如陝西人信仰的苻堅、白起等。此外,也有其他神祇被視為可以除瘟,如四川人信奉文昌帝君化身為「瘟祖大神」,克服五瘟、掃厄除病。日本有防止疫病神四散的「鎮花祭」、在道路境界招待疫病神,使其返回京都之外的「道饗祭」[4]。也有在村的境界繫上注連繩防止疫病神侵入的例子[3]。
此外,比叡山延曆寺的中興之祖元三大師(良源)化身為鬼驅除疫病神的傳說的「角大師」,通稱「厄除大師」,故元三大師以鬼之姿出現的護符(角大師)等咒法、咒具廣為人知[3][4]。
延伸意義
後來延伸的意義為瘟疫本身,或形容引起麻煩、受嫌惡而被群眾敬而遠之的人物、事物
瘟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QYO6dL
--------------------------------------------
五瘟使者+放逐瘟神 燒王船+放逐瘟神 燒王船  轉為代天巡狩+全能神
瘟神一稱五瘟使者。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
  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古代民智未開,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是很早就出現的行為。
  最早的疫鬼始見於緯書,為三人。《禮稽命征》云:“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為小鬼。”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引《禮緯》亦記此三疫鬼,稱為高陽之子。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頭髮,少合麻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傷寒,辟五瘟鬼。”此後,若干著作即按比“三”、“五”之數,相繼寫出三鬼、五瘟故事。
   幹寶《搜神記》卷五之“三鬼”。略云: “散騎侍郎王祐,疾困,與母辭訣。既而聞有通賓者,曰:‘某郡某裏某人’。嘗為別駕,祐亦雅聞其姓字。有頃,奄然來至。曰:“……今年國家有大事,出三將軍,分佈徵發。吾等十餘人,為趙公明府參佐。……’祐知其鬼神。……初有妖書 云:‘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莫知所在。祐病差,見此書,與所道趙公明合。”這裏出現的是三個散播疾病取人魂魄之鬼王,三鬼中,有一個隱名,有姓名者為趙公明、鍾士季二人。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協昌期》載建吉塚埋圓石文,曰:“天帝告土人下塚中王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某國公侯甲乙,年如(若)幹歲,生值清真之氣,死歸神宮,翳身冥鄉,潛寧沖虛,辟斥諸禁忌,不得妄為害氣。”這裏出現的是主管地下塚中的五方神,五神中,有姓名者,只趙公明一人,其餘四人皆隱名。
   兩晉南北朝的《太上洞淵神咒經》卷十一 云:“又有劉元達、張元伯、趙公明、李公仲、史文業、鍾仕季、少都符,各將五傷鬼精二十五萬人,行瘟疫病。”這裏出現七個瘟神,後來五瘟神之名已全具,只鍾仕貴作鍾仕季,且多出李公仲、少都符二人。
   其後《正一瘟司辟毒神燈儀》有云: 志心歸命:東方行瘟張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趙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鍾使者。
    南宋天心派道士路時中《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三《斬瘟斷疫品》論述瘟神行瘟之由及制瘟之法,略云:“但今末世,時代澆薄,人心破壞,五情亂雜”,故“東方青瘟鬼劉元達,木之精,領萬鬼行惡風之病 南方赤瘟鬼張元伯,火之精,領萬鬼行熱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趙公明,金之精,領萬鬼行注氣之病,北方黑瘟鬼鍾士季,水之精,領萬鬼行惡毒之病;中央黃瘟鬼史文業,土之精,領萬鬼行惡瘡癰腫”,據說,“若能知瘟鬼名字,鬼不敢加害,三呼其名,其鬼自滅。”
   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又為五瘟神作傳,其卷四“五瘟使者”稱:“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於淩空三、五丈,於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 一人執杓子並罐子,一人執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
   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
   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曰五瘟(神)。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如現之者,主國民有瘟疫之疾,此天行時病也。’
   帝曰:‘何以治之,而得免矣?’
   張居仁曰:‘此行病者,乃天之降疾,無法而治之。’於是其年國人病死者甚眾。
   是時帝乃立祠,於六月二十七日,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封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封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封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封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封為感威將軍。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後匡阜真人游至此祠,即收伏五瘟神為部將也。”
   舊時各地建廟祀瘟神,有些地區稱瘟祖廟。祭祀日期各說不一。《三教搜神大全》謂隋唐時五月五日祭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七引《歲時雜記》則謂元旦祭之,曰:“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並席,祭訖,皆抑(遺)棄於牆外。”《諸神聖誕日玉匣記等集》又稱,九月初三為五瘟誕辰,該日為其祭祀日。
   瘟神之 祭典,號稱王醮,在臺灣平常為三年、五年或十二年舉行一次。但多數無定期,僅於瘟疫猖獗之時,由神示意而行之。往時在臺南、澎湖 等地,建醮之時,裝飾帆 王船,載上王爺神像或其他器物,號稱王船,放流於海或予焚化之俗,頗為盛行,號稱「送瘟」,眾皆相信,如此做法,將疫厲帶往別方,人民可免遭殃。
   在澎湖 和臺灣,將船焚化,謂之「遊天河」;送出海上,謂之「遊地河」。臺民相信,倘王船過小或添載簡陋,神意不悅,即不肯為民除疫,故為使王爺心滿意足,必須糜費多金。現在臺灣及福建地區仍有放流王船的習俗。
   離島地區由於形勢險惡,時有海寇、瘟疫等天災人禍,於是將神兵駐防各聚落村界地帶,形成以村廟為中心,五營為邊界,象徵性的 軍事防禦單位。週期性的犒軍儀式,來維持這種超自然的地方民間信仰。
   澎湖 犒軍儀式如下:
1.請壇︰由幾位小法在殿內'主佛桌'前吟唱數段請神咒語,請諸神降臨,幫助小法召請五營兵馬。
2.安壇︰由鄉老或頭家以鑼聲伴隨捧出三十六神將與虎爺至殿外法壇,並擺好祭品。小法們換上法衣,手執令旗走出神殿,在法壇就位。
3.開壇、開鞭、淨壇︰'領令'用蛇鞭與符水將法壇及祭品洗淨。
4.召營:由領令及五名著青、紅、白、黑、黃服色代表五營元帥的小法手執令旗分別在法壇前'跳旗',召調五營兵馬至壇前,清點人數,以擲筊確認各營兵馬都到之後才算完成。
5.犒賞:由領令犒賞各營兵馬,確認來者身份無誤,點將一一犒賞,並下令不准驚擾村民六畜,保佑合境平安。
6.放營:小法們以與召營時相反的位置跳旗,分別在東南西北中央五個方位燒五營靈符,行'五營指',使五營兵馬確實回到各自崗位。
7.收壇︰儀式完畢,由鄉老或頭家隨鑼聲請回三十六神將及虎爺。
  神軍:
所謂「神軍」,就是指負有軍事或警察任務的將士。天上有三十六天罡的天兵凶神,地上有七十二地煞的地兵惡煞,兩者都被稱為「神將」,而前者則稱三十六「軍 將」。此外還有雜神兵,附屬於主神的王爺或城隍爺等。全軍分成東西南北與中央(五營),各營都有神將負責指揮。中央部隊的中營,有大將軍中 壇元帥坐鎮,負責指揮全軍五營部隊。
小法:
法師的訓練由七~八歲的孩童開始,每次訓練人數以六人或六的倍數為準(有時會訓練一~二個候補者),六人分為東南西北中五營及掌中軍令者各一人;初步訓練完成後的小法僅擔任較簡單的祭儀,如每月初一、十五的犒軍
1.竹符:內、外營均有。以高約兩尺的竹節剖開而成,其上以朱筆書寫營稱、將領和兵馬數,或僅畫上符文;符頭上包有金紙、紅布或五色布。
2.令牌或石牌:僅外營。為削尖之長形木牌,多立於木架上,其上書有營稱、將領與兵馬數。
3.三十六官將:其形式多是「人首鎗身」,上身為木材雕刻製成的頭部,臉部表情各異,其餘部分為銅枝,分3排或2排,插在特製的木架上,並置放在廟宇的神龕或中案上。
4.紙像:為外營的具象構件,依五方色糊成神像祀之,除了紙像之外,亦有紙馬、紙旗、或紙製涼傘;此類構件多出現在小祠式外營內。
5.五營令旗:通常五營令旗被放置在宮廟中案上的方形小木架中,依照「四隅」的觀念插放。五營令旗均為三角 形,旗面上有些會繡圖案與文字,有些則不具圖文。
6.五營首:造型與三十六官將相似,也是「人首鎗身」,面部顏色皆為金色,分別代表張、蕭、劉、連、李五位將領。
7.壺、碗、烘爐、冬菜甕與瓷燒:僅外營有。居民將日常用品作為外營的構件,通常都是做為祭煞用的。
  另外還有剪刀、尺、鏡符與五方安鎮符,紅瓦,轄營令牌與黃旗等數種。
   就五營與聚落領域的關係,曾光隸認為五營營頭所分布的位置與營頭「鎮符」儀式所經歷的路線,有別於傳統社會聚落依附血緣.籍貫而形成的甲頭廟 。
   早期人民尚鬼,聚落內屋宅的座落位置,均以五營頭界定領域範圍。隨著時代改變,新建民宅已經超出舊領域範圍,因此藉由改變鎮符路線、增加總營或小營,來滿足其慰藉心理的需求。
暗訪
1.什麼叫「暗訪」,暗訪儀式的過程又為何?
2.為何要舉行「暗訪」,儀式又代表了什麼意思?
3.哪些神明與暗訪有關,又為何有關?
    為了避免惡鬼作祟導致瘟疫,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逐疫傳統。在眾多逐疫的方法中,有一種是透過某個地方村落、角頭的守護神,領有玉皇大帝的御旨,出動五營兵馬和鬼役進行夜間巡察,驅除邪崇。這種地域性,小規模的夜巡送祟活動,是 值逢災厄的時候進行,氣氛顯得陰森,儀式就叫做「暗訪」。鹿港 的執事人員習慣以「王爺奉 旨夜巡」為名,對外通告。巡境、拿鬼、送祟出境一舉完成。浙江台州稱為「收邪」,定期於每年正月18夜晚舉行,為「化龍」儀式的一部份。溫州東獄廟溫元帥廟會也都有神轎、鬼役夜巡 。
    鹿港 的「暗訪」,傳聞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分為「內巡」與「外巡」二種。所謂的「內巡」是指範圍以角頭廟為轄區的單位,一般稱 做「境內」。「外巡」則指角頭範圍以外的區域,非角頭廟主神所轄之區。
    一般「暗訪」的儀式,包含接旨、締天台、犒將三天、排班點兵、夜巡、送草人、排班收兵、繳旨等幾個過程:
1.「接旨」:因為暗訪屬於非常狀況,不能隨便舉行,故需由玉皇大帝派下暗訪的旨意,由王爺領旨,取得暗訪得名分後,才可奉旨夜巡,也代表著儀式的開始。
2.「締天台」:領旨後馬上架設「天台桌」,上面擺著「恭奉玉旨牌位」、香爐、鮮花與果品,此一過程稱為締天台。天台桌的設立,是具體的呈現領旨王爺的名 分和資格。因為在整個儀式過程中,「天台」是代表著玉皇大帝監督整個活動過程的臨時辦公室,凡事都須在這裡請示或報備。
3.「調營犒將」:法師調營犒將,以準備捉拿邪崇,並加以圍剿。
4.「排班點兵」:排班由班頭依次向天台、正殿、正駕敬神上香,宣布王爺奉旨夜巡,號令所屬兵將領命。排班的部分明示夜巡的名分來自上天的降旨、夜巡的主角與協力者,王爺的兵將由人裝扮,王爺的兵將具體化。
5.「夜巡」:儀式之所以要在夜晚進行,其目的在於造成由陽間轉換成冥界的作用,進而透過人神所組成的抓鬼隊伍,通過巷道,使鬼魂遊蕩者,一一被鬼役抓到王爺轎前。
6.「送草人」:在法事上,最常應用的就是草人替身,事主身上的晦氣、陰魂或鬼崇經過轉換儀式-前後拂拭草人的動作,替換到草人的身上。送草人的地點要選擇在水境,以便草人和金紙一起燒化後,將替身的草人和邪崇經由水府送到陰間。
7.「排班收兵」:主要是確定這場神鬼戰役中傷亡的狀況,以報告上天,班頭宣布「奉旨夜巡已畢」,等於報告邪崇已被逐出境外了。
8.「繳旨」:意味著儀式的結束,而奉旨的王爺也回復到其原有的身份與功能,做為地方角頭的守護神。
    在台灣同以暗訪為名,但祭儀主神並非王爺的夜巡活動的,還有艋舺 青山宮的青山王以及大稻埕霞海城隍, 於每年聖誕前夕進行驅除性巡境。
   臺北新莊地區,在1912年開始也舉行暗訪。
     鹿港 潯海施姓的發源地---福建晉江衙口有一種稱為「咬口」的儀式,由伽藍尊神聯合各境王爺館主神一起舉行。儀式若由王爺主辦,須經由乩童公開說明 王爺乃奉旨行事,先設天台桌於廟前,請天公監督儀式圓滿達成。
     儀式的前奏,家家戶戶需犒將三天,以草人制解晦氣,並豎燈腳。當晚夜巡境內,各角頭組成藝閣、馬隊、舞龍、舞獅、舉火把、點燈,以壓送草人出境 。
     廈門有一項與暗訪相似的除疫儀式活動,當地人稱為「查夜」。過程是由家長持香前導,口中唱著正氣歌,頭家爐主隨神轎、乩童之後分發符令,手裡拿著「祈境平安」的三角 黑令旗。,而後為鍾馗、七爺與八爺的神偶, 隨後關帝爺.城隍神轎,而後為善男信女
五瘟使者.十二瘟神 - Xuite - SnapShotView https://bit.ly/3sR5UFd
------------------
道教神話:瘟神——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2018-07-12 由 東方神話故事 發表于歷史
瘟神又稱五瘟使者,是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傳說中能散播瘟疫的惡神。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始於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一人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執錘子,一人手執火壺。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瘟中瘟史文業。現天降災疾,無法逃避。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於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於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的節日。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後來道教匡阜真人遊歷到此,於五瘟祠將五瘟收為部將,自此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
起源
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古代民智未開,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是很早就出現的行為,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古人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能夠成神成仙的人很少,多數人死後,靈魂在陰間為鬼。古人是非常懼怕鬼的,他們認為鬼無影無形,具有超人的本領,能使人得福或遭禍。特別是那些生前有靈異的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變成的鬼,往往神通更大。
既然鬼能使人遭禍,古人就認為世間許多災難,尤其是疾病,是由鬼作祟所致,因而產生了瘟神、疫鬼、痘神等信仰。瘟疫是古代烈性、急性傳染病的通稱,因其傳染迅速,死亡率高,古人對它極其恐懼,但又無法抗拒,遂認為是惡鬼作祟。這惡鬼據蔡邕《獨斷》、干寶《搜神記》記載,是顓頊帝的三個兒子。《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所以又有稱瘟神為五瘟鬼的,民間瘟神塑像也多設五座。唐宋時期,世人傳說趙公明等五位人鬼,奉天帝之命,至人間傳播瘟疫,於是民間又有以趙公明等為五瘟神者。道教將此五瘟神作為匡阜真人的部將。
文獻記載:
《禮記·祭法》記載,天子七祀中有泰厲,諸侯五祀中有公厲,大夫三祀中有族厲。
《春秋傳》記載:「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疏曰:「曰泰厲者,謂古帝王無後者也。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公厲者,謂古諸侯無後者。」「族厲者,謂古大夫無後者鬼也。」
《左傳》記載:「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古人懼怕鬼,但又幻想得到鬼的佑護,於是就賦予鬼一些神的特性,甚至將某些厲鬼奉為神。中國民間崇祀的紫姑、天妃諸神,就是由厲鬼轉化成的人神。
民俗祭祀
農曆「大暑」節氣,台州市沿海群眾雲集椒江區葭沚街道參加傳統民俗送「大暑船」祈福活動。「大暑船」按三桅帆船模樣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放有各種祭品,人們在鑼鼓和鞭炮聲中拉、抬著「大暑船」巡遊,最後「大暑船」被放置江中用漁船拉出港點燃燒毀,祈求平安富足。這項民俗活動2009年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暑節送「大暑船」民俗活動起源清同治年間,相傳當時葭沚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後為甚。老百姓以為五聖所致(相傳五聖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等五位,均系凶神),於是在葭沚江邊建造五聖廟,老百姓有病向五聖祈禱,許以心愿,祈求驅病消災,事後以豬羊等供奉還願。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老百姓中以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聖,並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聖享用,以表虔誠之心。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avrjmrj.html
---------------------------------------------
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民間所謂的瘟神又稱五瘟使者,是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
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傳說中能散播瘟疫的惡神。
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始於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
一人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執錘子,一人手執火壺。
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
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瘟中瘟史文業。
現天降災疾,無法逃避。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
於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於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
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的節日。
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
後來道教匡阜真人遊歷到此,於五瘟祠將五瘟收為部將,自此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
起源
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
在古代民智未開,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
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是很早就出現的行為,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古人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能夠成神成仙的人很少,多數人死後,靈魂在陰間為鬼。
古人是非常懼怕鬼的,他們認為鬼無影無形,具有超人的本領,能使人得福或遭禍。
特別是那些生前有靈異的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變成的鬼,往往神通更大。
既然鬼能使人遭禍,古人就認為世間許多災難,尤其是疾病,是由鬼作祟所致,因而產生了瘟神、疫鬼、痘神等信仰。
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瘟疫是古代烈性、急性傳染病的通稱,因其傳染迅速,死亡率高,古人對它極其恐懼,但又無法抗拒,遂認為是惡鬼作祟。
這惡鬼據蔡邕《獨斷》、干寶《搜神記》記載,是顓頊帝的三個兒子。
《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
所以又有稱瘟神為五瘟鬼的,民間瘟神塑像也多設五座。
唐宋時期,世人傳說趙公明等五位人鬼,奉天帝之命,至人間傳播瘟疫,於是民間又有以趙公明等為五瘟神者。道教將此五瘟神作為匡阜真人的部將。
文獻記載:
《禮記·祭法》記載,天子七祀中有泰厲,諸侯五祀中有公厲,大夫三祀中有族厲。
《春秋傳》記載:「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疏曰:「曰泰厲者,謂古帝王無後者也。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
「公厲者,謂古諸侯無後者。」「族厲者,謂古大夫無後者鬼也。」
《左傳》記載:「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古人懼怕鬼,但又幻想得到鬼的佑護,於是就賦予鬼一些神的特性,甚至將某些厲鬼奉為神。
中國民間崇祀的紫姑、天妃諸神,就是由厲鬼轉化成的人神。
學術引用:
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民俗祭祀
農曆「大暑」節氣,台州市沿海群眾雲集椒江區葭沚街道參加傳統民俗送「大暑船」祈福活動。
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大暑船」按三桅帆船模樣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放有各種祭品,人們在鑼鼓和鞭炮聲中拉、抬著「大暑船」巡遊,最後「大暑船」被放置江中用漁船拉出港點燃燒毀,祈求平安富足。
這項民俗活動2009年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暑節送「大暑船」民俗活動起源清同治年間,相傳當時葭沚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後為甚。
老百姓以為五聖所致(相傳五聖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等五位,均系凶神)。
古代流傳的五瘟使者
於是在葭沚江邊建造五聖廟,老百姓有病向五聖祈禱,許以心愿,祈求驅病消災,事後以豬羊等供奉還願。
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老百姓中以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聖,並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聖享用,以表虔誠之心。
來源:https://twgreatdaily.com/MJxa528Bgx9BqZZIIX35.html
-----------------------
【大紀元2021年03月05日訊】(文/陶靜慈)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往往都有著敬畏天地、祈福驅邪的內涵,比如新年時祭拜天地神明,祈求神明的護佑;元宵節燃放燈火,希望驅邪迎祥;端午節佩香囊,祭五瘟使者等等。男孩在頸上掛一個葫蘆驅邪避惡,葫蘆裏裝著五毒,意思是「收」了五毒。
五毒就是五瘟使者放的瘟毒。五瘟使者是指五位瘟神,專職對人間布撒瘟疫。在民間,從來就有「瘟疫有眼」的說法,就是說,瘟疫在哪裏發生、誰會染病,冥冥之中都有選擇和決斷。
(聽更多新聞請至「聽紀元」平台)
行瘟亦得神允許
據明慧網報導,宋朝的《夷堅志》,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南宋乾道元年,婺源石田村汪氏的家僕王十五突然昏死,八天後又奇蹟般地復活,並講述了昏迷中的經歷。
原來,他在耕田時看到從西方來了十多人,都穿著道服,帶著箱子、盒子和大扇子。來者讓王十五挑著那些箱子,和他們一起趕路。到了縣城五侯廟,他們對五侯表示想在婺源行瘟,但五侯不允許,並下令他們趕快離開。他們來到岳廟,也被喝令離開。來到休寧縣、徽州,神明都不許他們行瘟。而當他們來到宣州,剛進入神祠門口,就有人出來迎接。經當地神明許可,他們從北門孟郎中家開始行瘟。
在孟家,他們從箱中取出各自的武器,或扇,或擊,中者即死。這一年,浙西百姓感染疫病者不計其數,而浙東則相安無事。浙東民風誠善,素來敬奉神明,得到了神明的仁慈守護,躲過了疫災。
也就是說,在人們普遍敬畏神明、誠實善良的地方,正氣足,神明就不允許瘟神在那裡放瘟;而在人們普遍不信神、不講道德的地方,傷天害理的事就多,神明就會允許瘟神在那裏降下懲罰。
中共病毒選擇誰?
說到這裏,很多人就聯想起當今流行的新冠病毒了。有人發現這場病毒就是針對中共及一切親中共勢力來的,所以又稱「中共病毒」。中共是反神的,戰天鬥地,土改、三反、五反、文革、六四,製造「天安門自焚」誣陷法輪功,迫害藏人、維吾爾人,殺人無數。中共官場幾乎無官不貪、好色亂性、利益至上,推動著社會的道德敗壞。試想,一個對真、善、忍都肆意污衊與迫害的政黨,上天能讓它一直存在下去嗎?
說到這,大家都明白「瘟疫有眼」指甚麼了。對,就是因果報應。有因才有果,不是隨機發生的傳染。知道這個就很好預防了:馬上停止與中共為伍,入過中共黨、團、隊組織的,趕快聲明退出,抹去對其發過的毒誓。
在2020年的武漢肺炎大爆發中,已經有染疫的武漢市民,通過誠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得到了大法的護佑,從絕望中生還的例子。
機緣莫錯過,一念定未來。瘟疫雖兇猛,救命有真言!
---------------
天譴.劫難.疾病:臺灣的瘟神信仰與圖像
 天譴.劫難.疾病:臺灣的瘟神信仰與圖像 | 典藏 ARTouch.com https://bit.ly/2QyujC6
張靖委
・ 2020.05.29
古人認為瘟疫是「有鬼行疫」,瘟神散播瘟疫導致爆發疾病,瘟疫的發生是人與人、人與超自然在秩序失序後的天譴、劫數,這符合急性傳染病具有區域性、爆發性、傳染性的特徵。
樹林濟安宮遣舟送武漢肺炎。(作者提供)
2003年SARS肆虐期間,隨著新聞那頭不斷報導確診病例增加,不少生命因患病而死亡,病毒與死亡的恐懼如影隨形,人人惶惶不安。當時曾文溪沿岸許多廟宇正好辦理迎王祭典, 儀式過程喚醒了斯土斯民關於瘟疫的歷史記憶。有散播瘟疫的神,人們畏懼祂又怕得罪祂,因此設享席演戲祭拜,並隆重的用船將祂送走。
清朝康熙年間陳夢林纂修的《諸羅縣志》記載有這麼一段故事:「相傳,昔有荷蘭人,夜遇船於海洋,疑為賊艘,舉炮攻擊,往來閃爍。至天明,望見滿船皆紙糊神像,眾大駭,不數日,疫死過半。」荷蘭人所遇到的不知名船隻,就是民間所稱的「王船」。船上裝載著來自疫區的疫癘,因而接觸到的荷蘭人隨之發病。這種王船若是洄泊岸側,則附近民眾要建醮禳之,不然會罹災患病。祭拜後推王船入水,任其揚帆漂去,人們相信這樣做可以把疫癘帶往他方。
經歷三、四百年的社會變遷,瘟疫成為共同的記憶,只要瘟疫未能絕跡,驅瘟禳災的儀式就會再次上演。初民社會認為萬事萬物都有靈魂,包含了讓人生病的鬼神。尤其是傳染力強、致死率高的疾病,往往認為是鬼神的作祟,東漢劉熙撰寫的《釋名.釋天》提到:「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鬼神導致疾病流行之說,是民間疫鬼神話的反映,顯見疾病與鬼神信仰早在漢代就已相結合,千百年來成為人們對於疾病生成的理解。
古人認為瘟疫是「有鬼行疫」,瘟神散播瘟疫導致爆發疾病,瘟疫的發生是人與人、人與超自然在秩序失序後的天譴、劫數,這符合急性傳染病具有區域性、爆發性、傳染性的特徵。因此瘟神被視為天帝委派的使者,負責執行獎善罰惡,具有較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區所信仰的瘟神並不相同。
保西代天府奉請糊紙王爺神像登上王船。(作者提供)
瘟疫是上天的譴責
瘟疫有專職鬼神的概念,文獻記載首見於漢代成書的《禮緯.稽命征》:「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一居人宮室區隅,善驚人小兒,為小鬼。」文中所載「瘧鬼」,正是瘧疾的象徵。先民落腳臺灣,他們經歷重重生死關限,還要面臨臺灣嚴苛的自然環境,因而臺灣歷史文獻不乏瘧疾的記錄。
臺灣的氣候悶熱潮濕,時常發生瘟疫疾病,面對急性致命的傳染病,生存上飽受威脅,關於瘟疫的傳說也就廣泛流傳。清康熙年間高拱乾纂輯的《臺灣府志.災祥》收錄明鄭時期的瘟疫傳說:「辛酉年,疫。先是,有神曰『天行使者』,來居陳永華宅,永華與相酬接。自是,鄭之主臣、眷屬,凋喪殆盡。」這類瘟疫傳說,是人們無法得知為何會發生瘟疫,深覺人命之渺小,惟有訴諸鬼神。
若由道教來看瘟神信仰,《女青鬼律》是目前所知道教信仰最早一部闡述瘟疫思想的典籍。《女青鬼律》強調:「若能知瘟鬼名字,鬼不敢加害。三呼其名,其鬼自滅。」列出五方鬼主、五方瘟鬼、十二值月瘟鬼、十二值日瘟鬼、九種蠱毒鬼的名字。如五方鬼主是按照五個方位、顏色所列出鬼主姓名,東方鬼主劉元達,領萬鬼行使惡風之病,南方鬼主張元伯,領萬鬼行使熱毒之病,西方鬼主趙公明,領萬鬼行使注炁之病,北方鬼主鍾士季,領萬鬼行使惡毒、霍亂、心腹絞痛之病,中央鬼主史文業,領萬鬼行使惡瘡、癰腫之病。
《女青鬼律》確立了五瘟作為瘟神的代表,而對於瘟神信仰影響深遠的《太上洞淵神咒經》,更進一步列出瘟神的神譜,指出瘟疫是上天派遣使者對人間的懲罰,若能虔誠懺悔,請道士念誦經典修齋行道,遣送瘟神,即使瘟疫消彌。《太上洞淵神咒經》建立了道教在行瘟與送瘟的宗教思想體系,繁瑣地列出諸位魔王、鬼王的姓名,大體延續《女青鬼律》所列的五方鬼主,但另外多增加了李公仲、少都符二位。
屏東市東隆宮欽點五毒大神家將。(作者提供)
從散播到驅逐瘟疫
約成書於明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傳》,是一本敘述神祇事跡的通俗書籍,對了解明代的民間信仰有一定參考價值。當中的〈五瘟使者〉提到:「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於凌空三五丈,…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如現之者,主國民有瘟疫之疾,此為天行時病也。』帝曰:『何以治之而得免矣?』張居仁曰:『此行病者,乃天之降疾,無法而治之。』於是,其年國人病死者甚重。」顯示從漢代至明代悠久的發展歷程,已然確立五瘟使者作為主要行使瘟疫的觀念。
民間對於五瘟使者的想像與道教典籍描述的不同,閩臺流傳「五福大帝」的傳說,講述有五位出身福州的書生,分別名叫張元伯、鍾士秀(或說鍾士成)、劉元達、史文業、趙光明,他們五人見到有瘟鬼於井中投放瘟毒,本欲將此事宣告居民,卻惟恐所說之事不被採信,於是決意犧牲自己,留書示警,投井受毒。人們感念其捨身相救,在福州建廟祀之,尊稱為顯靈公張部、應靈公鍾部、宣靈公劉部、揚靈公史部、振靈公趙部。
道教典籍認為五瘟使者是受太上老君之命,來到人間散播瘟疫達成懲惡任務,而民間認為五福大帝是為了人們免於瘟疫苦難,凸顯民間對於瘟疫的懼怕,強調的是防止瘟疫而非受到懲罰。與五福大帝同樣講述著投井以身試毒,還有五毒大神與溫元帥,從人類文明進化史考察,人類的生活史其實也就是與疾病不斷對抗的歷史,那些選擇犧牲自己示警瘟疫的人,成為了人們心中瘟神的形象,寄託祂們能繼續抗疫驅瘟。
從福建移植到臺灣的瘟神信仰,反映著民間信仰的瘟疫觀念,五福大帝、五毒大神、溫元帥的敘事都可以追溯到中國南方關於瘟疫的共同記憶。傳說故事的細節或有差異,不變的是都講述祂們因故死亡,獲得封賞成為王爺,享有遊遍天下、受人供養,「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尊榮。但更多時候,臺灣人並非把王爺當作散播瘟疫的瘟神,而是認為王爺可以驅逐瘟疫。
《三教源流搜神大傳》收錄的五瘟使者圖像。(作者提供)
畏之而造像祭之
宗教信仰與圖像之間有緊密的關係,藉由圖像藝術,表現人們建構對於神靈世界的想像,使人們更加認識神祇。因為人們懼怕瘟疫,「民人聽天由命,端賴鬼神庇祐,以冀禪災」,供奉瘟神祈求能保佑百姓少遭瘟疫之苦,成為治療瘟疫、防避瘟疫的良方。瘟神的圖像創作,除了參閱宗教典籍將文字轉化成圖像,更有畫師的師承傳統與個人創造。道教典籍對於五瘟使者形象的描述甚少,因而在畫師的圖像創作中,對於五瘟神的想像更為自由,顯示畫師豐富的想像力。
山西省稷山青龍寺元代水陸壁畫局部。(網路圖片)
現今傳世最古老的五瘟使者圖像,見於稷山青龍寺的元代水陸壁畫,畫面「五瘟使者眾」共繪五身,其中一人為人首人身,其餘四身為獸首人身,畫面可以辨識出虎首與烏鴉手,四身分別手持勺、槌與鑿、蕉葉等物。獸首人身的形象也見於山西保寧寺水陸畫軸,畫面「右第四十四主病鬼王五瘟使者眾」共繪七身,畫面上層是二身主病鬼王,分別手持斧、鉞,畫面下層為五身五瘟使者,一位是人首人身,手持水桶與漏斗,其餘四身皆為獸首人身,其中馬首者手捧葫蘆,烏鴉首者身上背著葫蘆,手握長劍,雞首者手持槌與鑿,虎首者人手握蕉葉。河北石家莊毗盧寺水陸壁畫,畫面「主病鬼王五瘟使者眾」共繪五身,一位是人首人身,手握鞭,其餘四身皆為獸首人身,其中馬首者手握勺,牛首者手握蕉葉,雞首者手持錘,虎首者身背葫蘆。
山西省保寧寺水陸畫軸。(網路圖片)
從元明兩代的圖像,可見到五瘟使者的形象為獸首人身,顯示獸首人身是古老的圖像傳統,被畫師所遵循,但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傳》中是以人的相貌呈現,書中對於五瘟使者的穿著與持物有詳細描述:「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杓子並罐子;一人持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鎚;一人執火壺。」器物傳達瘟疫的散播與取人性命,提供我們了解明代常民社會對於神祇形象的想像。
閩臺供奉的五福大帝多是以人的相貌呈現,神像分別繪畫象徵五方(東、南、西、北、中)的青、紅、白、黑、黃色,臺南元和宮全臺白龍庵供奉的應靈公鍾部,神像造型為人面鳥喙,相傳是祂服毒而導致嘴腫。而馬祖的午沙境五福天仙府,所供奉的五福大帝姓名與其他廟宇不同,分別是張風、徐超、趙基、劉幸、鍾忪,劉幸的神像造型表現為人面鳥喙,趙基的神像造型表現為虎首,五福大帝神像有著動物的特徵,是元明以來五瘟使者的圖像傳統。
馬祖午沙境五福天仙府趙基神像為虎首。(作者提供)
五毒大神也是採用象徵五方的五色,一手握羽扇或拂塵,一手分別持葫蘆、水盂、珠子,這些具有潑灑、散發功能的器物,將瘟疫的傳染加以具象化,但人們更冀望神祇能收服瘟疫,解讀扇子與拂塵是要掃去瘟疫,水盂是用來清淨化污,珠子可以鎮壓住瘟疫,葫蘆在於吸收瘟疫。
臺灣俗語「也要人,也要神」,即使是在醫療發達的現在社會,面對流行性、猛爆性的疾病,看不見的病菌,威脅的不僅是身體,更考驗人心。在動盪不明的狀態人們如何自處,只能無語問蒼天了。2020年臺灣再次籠罩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的風暴中,整個社會人人自危。人們在經歷SARS之後,再次陷入瘟疫流行的夢魘中。臺灣許多廟宇舉辦驅瘟禳災的儀式,燒化神舟遣送瘟神,在疫情猶未平息之際,這些信仰活動,是人們面對生存危機下的心靈重建,重新建構彼此的關係秩序。天譴.劫難.疾病:臺灣的瘟神信仰與圖像 | 典藏 ARTouch.com https://bit.ly/2QyujC6
---------------
五瘟使者
五鬼又稱五瘟、五瘟使者、五瘟使,是漢族民間傳說中的瘟神。分別是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
他們是漢族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每年一些寺廟都會拜五鬼,以求家畜平安,指的就是這個五鬼。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五瘟使者,又稱"五瘟神"、五瘟使,為道教所奉瘟神,分別是:總管中瘟史文業、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和冬瘟鍾仁貴。據傳這五位瘟神能掌握五方瘟疫,使之不得侵犯人間,保佑人們一年四季不染瘟疫,幸福安康。
五瘟使者
五瘟使者
歷史傳說
五瘟使者的傳說始於隋代。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現於空中,距地三五丈,身披五色 袍,各執一物。一人手執構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執錘子,一人手執火壺。帝問太史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管中瘟史文業。現天降災疾,無法逃避。是歲果有瘟疫,國人病死者甚眾。
五瘟使
五瘟使
隋文帝遂立祠祀之,六月二十七日下沼,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黃袍力士總管中瘟史文業封為感威將軍,青袍力士春瘟張元伯封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土夏瘟劉元達封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秋瘟趙公明封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冬瘟鍾仁貴封為感成將軍,並規定五月五日為祭祀之日。
唐朝襲隋制奉祀五瘟使者。
相傳匡阜真人曾將五瘟神收為部將,也有傳說說文昌帝君在敕法台曾降服五瘟,專司"收瘟攝毒、掃蕩污穢"之職,保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後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因此文昌被尊為瘟祖,五瘟也被尊為瘟神。乾隆四十四年(1779),七曲山大廟始崇祀瘟祖,舉行秋祭,於是興起了八月秋季廟會。
--------------------
五瘟神者
五瘟神者
五瘟使者又稱瘟神,是中國民間信奉的司瘟疫之神。分別為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他們後來成為匡阜真人的部將。 瘟疫,古人或單稱瘟、溫、或疫,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古代民智未開,醫療條件低劣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怕疾病,恐懼至極,很容易認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靈保護,當是很早就出現的行為,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信息
姓名:五瘟神者
所屬教派:道教
別名:瘟神
司掌:瘟疫
出生地:中國
摘要
五瘟神,又稱“五瘟使者”。《三教搜神大全》卷四云:“昔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內,有五力士現於凌空三五丈余,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勺子並罐子,一人執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帝問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災福也?’張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名曰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帝乃立祠,……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後匡阜真人游至此,既收服五瘟神為部將也。” 此五瘟神蓋《管子.輕重甲》之所謂“五厲”。《輕重甲》云:“昔堯之五吏五官,無所食,君請立五厲之祭,祭堯之五吏。” 《國語·周語》云:“堯臨民以五。”既五厲之謂。由此可見瘟神之說由來以久。
五瘟神者
五瘟神者
五瘟神者
古人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但靈魂能夠成神成仙的人很少,多數人死後,靈魂在陰間為鬼。古人是非常懼怕鬼的,他們認為鬼無影無形,具有超人的本領,能使人得福或遭禍。特別是那些生前有靈異的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變成的鬼,往往神通更大。據《禮記·祭法》記載,天子七祀中有泰厲,諸侯五祀中有公厲,大夫三祀中有族厲。注文引《春秋傳》說:“鬼有所歸,乃不為厲。”疏曰:“曰泰厲者,謂古帝王無後者也。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曰公厲者,謂古諸侯無後者。”“曰族厲者,謂古大夫無後者鬼也。”《左傳》“昭公七年”記子產說:“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於人,以為淫厲。”古人懼怕鬼,但又幻想得到鬼的佑護,於是就賦予鬼一些神的特性,甚至將某些厲鬼奉為神。中國民間崇祀的紫姑、張巡、天妃諸神,就是由厲鬼轉化成的人神。紫姑,又稱坑三姑娘,是古代中國民間崇祀的廁神。傳說神名何媚,為人妾,大婦妒之,正月十五陰殺於廁中,被天帝封為廁神。民間相傳紫姑神有先知之明,每於正月十五日晚迎祀,並扶乩降神,卜問休咎。後世中國民間的扶乩迷信活動,與紫姑神信仰有著直接關係。奉祀紫姑神的一般是婦女,但宋代士大夫也扶乩降紫姑神,並能與之詩文唱和,紫姑神變成了一位能文善舞的仙女。張巡、天妃本來也是橫死的厲鬼,但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他們都變成了具有社會職能的人神。
歷史起源
既然鬼能使人遭禍,古人就認為世間許多災難,尤其是疾病,是由鬼作祟所致,因而產生了瘟神、疫鬼、痘神等信仰。瘟疫是古代烈性、急性傳染病的通稱,因其傳染迅速,死亡率高,古人對它極其恐懼,但又無法抗拒,遂認為是惡鬼作祟。這惡鬼據漢蔡邕《獨斷》、晉乾寶《搜神記》(卷一六)記載,是顓頊帝的三個兒子。《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17)所以又有稱瘟神為五瘟鬼的,民間瘟神塑像也多設五座。唐宋時期,世人傳說趙公明等五位人鬼,奉天帝之命,至人間傳播瘟疫,於是民間又有以趙公明等為五瘟神者。道教將此五瘟神作為匡阜真人的部將。《封神演義》中,封呂岳為主掌瘟神的昊天大帝,率領瘟部六位正神。西藏地區民間則以牛魔王為瘟神。痘,也是一種傳染病,古人畏懼,遂加以神化,但多以娘娘神為主宰。
古人懼怕惡鬼為祟,除奉祀以取悅於惡鬼外,也採用招魂、趕鬼、舉行喪葬儀式、祭祖等巫術形式加以鎮制。另外,古人還塑造了兩位驅鬼、治鬼之神,即方相、鍾馗。方相本來是動物神,後逐漸被人神化。《封神演義》將方相分為二神,謂即商紂王朝武將方相、方弼兄弟。古人以為方相有驅鬼之神力,自先秦時代起,就在喪葬等宗教儀式中用以驅鬼,稱開路神、隘道神。直到近代,江南民間出殯,仍制金剛狀巨人,為送殯行列之先導。鍾馗,據清代學者考證,其原始形象是古代用桃木作的一種椎。椎的切語是“終葵”,因此稱椎為終葵。古人在舉行大儺儀式時,揮舞終葵驅鬼。久而久之,在人們心目中,終葵就成為驅鬼的象徵,並具有了辟邪的神通。正因為終葵有此種含義,所以自魏晉以至隋唐,常有人以鍾(與終音同)葵為名。至唐代,終葵被擬人化,改稱鍾馗(與葵音同),並虛構了鍾馗捉鬼的故事。這個故事見於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補》卷三,言唐明皇病中夢見一大鬼抓住一小鬼,刳目而啖之,自稱是落第的武舉鍾馗。明皇醒後,病即痊癒。於是召見吳道子,授意作鍾馗像:鞟足袒臂、目睹蝙蝠,手持寶劍,捉一小鬼。以此批告天下,共慶太平。此後,鍾馗捉鬼的故事廣泛流傳民間,有些地方甚至把鍾馗像貼在門上、壁上,作為鬥神。
古人不但肯定鬼的存在,而且認為鬼也有其生活的世界,象人類一樣構成社會,這個鬼的世界習慣上稱作“冥世”或“陰間”。冥世觀念起源於原始社會,秦漢時代已具雛形,後又吸收佛教的某些說法,使之逐漸完備。所謂冥世,實際是現實社會的倒影,其社會構成、生活方式,無一不是依據現實社會虛構而成。既然是虛構的,就有許多幻想的成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無力伸張正義,懲罰邪惡,於是假想惡人死後的鬼魂,不論生前地位如何,都將在冥世受到主宰之神的公正審判。冥世的主宰,在佛教傳入以前,一般是由東嶽大帝充任,泰山是治鬼之府。東漢初期,佛教傳入中國。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因果報應、輪迴轉世、地獄等觀念深入人心,以地藏王、閻羅王作為冥世主宰的信仰也相應興起。地藏王,佛教稱為地藏菩薩,並無主冥世之說,當是佛教傳入後,民間附會而成,故影響不大。閻羅王,俗稱閻王爺,原為古印度神話中冥世之主,佛教沿用其說,稱之為地獄主。傳說他屬下有十八個判官,分管十八層地獄。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說:“梵音閻魔,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以及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之中,追攝罪人。”閻羅王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民間原有的冥世信仰相結合,成為執掌生死、輪迴、轉世的冥世主宰,得到民眾的普遍信仰。但在民間,對閻羅王與東嶽大帝的區別實際是不太清楚的。閻羅王一般沒有專門的廟宇,只是在東嶽廟或城隍廟設一閻羅殿(或十王殿)。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地獄成為民間冥世信仰的主要模式。但是民間信仰的地獄,已脫離了佛教經典的束縛,帶有中國特色,並且趨於具體化。如山西省蒲城縣東嶽廟,除了在行宮大殿內供奉東嶽大帝黃飛虎外,還建有一座規模龐大的地獄。地獄設定在山坡上,從入口下去,第一層是陰曹,分東曹、西曹。從陰曹再下十八個台階,便是地獄,十八個台階意謂地獄有十八重。地獄由三面合圍的十五孔窯洞組成,正北五孔窯內供有五嶽大帝,東西兩邊是十殿閻羅,十八重地獄交錯羅列於各殿案前。民間的地獄觀念有些類似於西方的末日審判,設陰司地獄是為了懲處作惡多端的人。古人認為,人死後都要到閻王處報到受審,生前作了惡的,則發下十八重地獄受苦;生前犯了什麼罪,到地獄中受相應的刑罰。蒲城縣東嶽廟的地獄中,就塑有各種各樣陰森恐怖的刑罰場景。地獄的出口是輪迴轉世圖,凡行善者,則可轉世升天,或轉陽為秀才、員外;生前作惡者,不但要受到嚴懲,還要變驢變馬,變蛇變蟲。在入地獄報到後,要服“迷魂湯”(一說轉世時服),所以轉世後,忘記了在地獄所受的審判和折磨。由此可見,以地獄觀念為主的民間冥世信仰,實際是儒家禮教文化與佛教輪迴果報思想的混和物,輪迴果報只不過是一種執法手段,而最終目的還在維護傳統的倫理道德。
相關文獻
丹穴之山有神鳥鳳凰,五彩而文,乃德義禮仁信也。此鳥一出,天下安寧。桀時貴族富商奢侈饕餮,見鳳凰吉利,以為食之可以長生,爭向捕掠,三年,鳳凰將滅。公聞大怒,命五瘟將軍刑之,五瘟到處,富貴皆疫,死者上百。五瘟者,天神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在天五鬼,落地五瘟,為悖公帳下大將。《悖公傳.神》
道教的瘟神
道教瘟神
道教瘟神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傳說始於隋唐。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隋文帝開皇(581-601年)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出現在空中,距離地面約有三至五丈,身披五種顏色的長袍,手中各執一物。其中一手執杓子和罐子,一人手執皮袋和劍,一人手執扇子,一人手錘子,一人手執火壺。隋文帝急問太史公張居仁:此為何神?主何災福?張居仁答曰:此為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仁貴,總瘟中瘟史文業。現天陣災疾,無法逃避。這一年果然出現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於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他們,並於六月二十七日下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為感威將軍。並規定五月初五為祭祀五瘟的節日。唐朝承襲隋朝祀奉五瘟神。後來道教匡阜真人遊歷到此,於五瘟祠將五瘟收為部將,自此道教將其衍化為在教瘟神。
瘟神之趙公明
趙公明為道教中的神明,是虛構的人物。道教稱其為上天皓庭霄度天慧覺昏梵所化生。姓趙名朗,字公明,與鍾馗是老鄉,終南山人氏。自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張道陵張天師入鶴鳴山精修時,收之為徒,並使其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功成,分丹使趙公明食之,遂能變化無窮,形似天師。張天師命其守玄壇,所謂玄壇,即道教之齋壇。趙公明因而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故又稱其為趙玄壇。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民間傳說
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晉代乾寶《搜神記》中,趙公明為專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東晉時期,陶弘景《真誥》中記述,趙公明為致人疾病的瘟神。到了《列仙全傳》中,更由“瘟神”變成了八部鬼帥之一,和其他七鬼帥率領鬼兵,給人間降下許多災禍疾病。
直到《封神演義》問世,趙公明方被冊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從此,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原來作為冥神、瘟神、鬼帥的面目被日漸淡忘了。他在《封神演義》中成為財神,是源於元明朝之間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大全》所描繪趙公明形象為: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面黑而多須,跨虎。 這正是後世所供武財神趙公元帥的典型圖像。書中又稱其授正一元帥,手下有八元猛將,六毒大神,還有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將等。又稱他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鑲災‘,功莫大焉。據此,道教又將其與靈官馬元帥、關羽、溫瓊合為四大天將。
搜神大全
關於賜財功能,《搜神大全》說他:‘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自此,趙公明司財,使人致富的功能深入人心,備受歡迎。至近代,又有人附會趙公明為回人,不食豬肉,‘每祀以燒酒牛肉,俗謂齋玄壇《鑄鼎余聞》卷四。本屬虛構,他的回回族籍,更屬無稽之談。
民間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著戰袍,執鞭, 黑面濃須,形象威猛。周圍常畫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 珊瑚之類,以加強財源福輳之效果。
傳統民俗
農曆“大暑”節氣,台州市沿海民眾雲集椒江區葭沚街道參加傳統民俗送“大暑船”祈福活動。“大暑船”按三 桅帆船模樣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放有各種祭品,人們在鑼鼓和鞭炮聲中拉、抬著“大暑船”巡遊,最後“大暑船”被放置江中用漁船拉出港點燃燒毀,祈求平安富足。這項民俗活動2009年入選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暑節送“大暑船”民俗活動起源清同治年間,相傳當時葭沚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後為甚。老百姓以為五聖所致(相傳五聖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鍾仕貴等五位,均系凶神),於是在葭沚江邊建造五聖廟,老百姓有病向五聖祈禱,許以心愿,祈求驅病消災,事後以豬羊等供奉還願。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老百姓中以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聖,並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為五聖享用,以表虔誠之心


為何台灣人愛在神明面前發毒誓、咒自己死?走遍大小宮廟20年,他道出最感慨發現-風傳媒

2022-04-23_113700

為何台灣人愛在神明面前發毒誓、咒自己死?走遍大小宮廟20年,他道出最感慨發現-風傳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