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山濤傳》:"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 '"後謂只顧自己,不顧大局者曰"自了漢"。
-------------------------
自了漢
指無利他之念,唯圖自身之利益者;即抱持獨善其身主義者。故俗稱僅自理一身,不顧大局者,為自了漢。宗門或禪林中,常稱只顧自己修行而絲毫不存濟世利人或教化他人之念者為自了漢。亦有以之為小乘修行者之貶稱,而與大乘菩薩「眾生無邊誓願度」之精神成強烈對比。碧巖錄第十一則(大四八‧一五一中):「師曰:『請渡。』彼即褰衣躡波,如履平地,回顧云:『渡來!渡來!』師咄云:『這自了漢!』」
--------------------------
自了漢是我國舊社會通常聽到的口語。其原意是指一個人只顧自己了此一生,而不關切任何其他的人。這是我國古代利己主義的思想,和歐美社會個人主義思想的人物典型。
  孟子盡心篇上,「孟子曰:揚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指斥揚子「為我」的思想,就是利己主義的思想,也正是自了漢的思想。
  至於歐美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za-tion)有為倫理學之一派、教育學之一派,及經濟學之一派的分別。前二派的主張,都不是自了漢的意思;後一派雖主張個人自由放任主義,但也不可解釋為完全的利己主義。因此自了漢是我國舊社會中特有的人物典型之一。
  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倡三民主義,主張救國,主張救世,更主張團結、合群,所以最反對自了漢的舊思想。(馬璧)
----------------------------------
【星雲禪話--自了漢】
黃檗禪師自幼便出家為僧,有一次他遊天台山時,碰到一個舉止奇怪的同參,兩人談笑,一如故人。
當他們走到一條小溪前面時,正好溪水暴漲,那個同參叫黃檗一起渡河,黃檗便說道:「老兄,溪水這麼深,能度過去嗎?」
那個同參便是高褲腳過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樣自然,他邊走邊回過頭來說:「來呀!來呀!」
黃檗便叫道:「嘿!你這小乘自了漢,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腳跟砍斷。」
那同參被他罵聲所感動,嘆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實在說,我不如你啊!」說著,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聖者,縱然得道,也不及初發心的大乘行者。
「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的作風,永遠不能成佛。
「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薩發心。」黃檗斥責自了漢,難怪小乘聖者感動,並讚歎為大乘法器了。
自了漢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 https://bit.ly/3lDAfnt
-------------------------------------------
《晉書‧山濤傳》: “帝謂 濤 曰: ‘西偏吾自了之, 后事深以委卿。 ’”后謂只顧自己, 不顧大局者曰“自了漢”。
   ▶ 《景德傳燈錄‧洪州黃蘗山希運禪師》: “后游 天臺 , 逢一僧, 與之言笑, 如舊相識。 熟視之, 目光射人, 乃偕行。 屬澗水暴漲, 乃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師同渡, 師曰: ‘兄要渡自渡。 ’彼即褰衣躡波, 若履平地, 回顧曰: ‘渡來, 渡來。 ’師曰: ‘咄, 遮自了漢!吾早知, 當斫汝脛。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 “忽閣上厲聲叱曰: ‘時方饑疫, 百姓頗有死亡。 汝為鄉宦, 既不思早倡義舉, 施粥舍藥;即應趁此良夜, 閉戶安眠, 尚不失為自了漢。 乃虛談高論, 在此講民胞物與。 ’”1.  自己完成;自己解決。自了漢,漢語詞語,讀音zì liǎo hàn,意思是只顧自己,不顧大局者。
《晉書·山濤傳》: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 "——後謂只顧自己,不顧大局者曰"自了漢"。
《景德傳燈錄·洪州黃嬉皮笑臉的山希運禪師》:後遊天臺,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 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 屬澗水暴漲,乃捐笠植杖而止。 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 "彼即地鐵衣躡波,若履平地,回顧曰:"渡來,渡來。 "師曰:"咄,遮自了漢! 吾早知,當斫汝脛。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忽閣上厲聲叱曰:"時方饑疫,百姓頗有死亡。 汝為鄉宦,既不思早倡義舉,施粥捨藥;即應趁此良夜,閉戶安眠,尚不失為自了漢。 乃虛談高論,在此講民胞物與。 "
---------------------
阿羅漢是自了漢嗎?
帕奧禪師
根據巴利文,阿羅漢──arahant──是由 ari 及 hata 這兩個字組成的。「ari」是敵人,意思是指煩惱。「hata」是殺。所以「阿羅漢」(arahant)意為殺敵,即殺死煩惱之意。是否要積極地幫助別人決定於阿羅漢自己的意願。大多數阿羅漢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如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有些阿羅漢則獨自住在森林裡,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如憍陳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積極幫助別人的阿羅漢也還是帶給別人很大的利益:當他們托缽時,供養食物給他們的施主獲得非常殊勝的功德。即使像憍陳如尊者住在森林時並不外出托缽,但是供養他食物的大象與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勝的功德。
在佛陀的聖弟子當中,阿羅漢是最高的階位。我們所皈依的三寶之一就是佛陀的聖僧團。聖僧團由四對或八種出家聖眾所組成(即所謂四雙八輩);換句話說就是達到四道與四果的四類聖者。這四類聖者就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如果將聖道與聖果分開來說時,這四類就分成八種。佛陀開示說這四類或八種聖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而阿羅漢果聖者正是他們當中最高的一種。即使只是對阿羅漢表達恭敬或讚歎都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羅漢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自然也已經在利益世間的眾生了;積極幫助別人的阿羅漢就更不用說了。
我想列舉阿羅漢積極地幫助他人及為眾生安樂而努力的例子:巴利聖典中有許多部經是舍利弗尊者(Venerable Sariputta)所開示的,如《大象跡喻經》(Mahahatthipadopama Sutta)。有時在他的一次開示當中,成千上百位聽眾證悟聖果。他教授了對禪修很重要的《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當他托缽時,在每戶居士家門口他先站著入滅盡定(nirodha- samapatti),出定後才接受食物。正是為了使施主能獲得崇高與殊勝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摩訶目犍連尊者(Venerable Maha- moggallana)往往會到天界去問諸天人是什麼善業造成他們投生天界。然後他回到人間,向眾人開示說如果他們想要生天,就應當奉行如此這般的善業。有時他到地獄去,問地獄的諸眾生是什麼惡業造成他們投生地獄。然後他回到人間,向眾人開示說如果他們不想投生地獄,就應當避免造作如此這般的惡業。如此,他使許多人捨離諸惡,奉行眾善。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Venerable Punna Mantaniputta)是善於說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許多場合開示佛法。由於他善巧的闡述,許多人因而證得聖果或在信心與修行方面獲得提昇。例如阿難尊者(Venerable Ananda)就是在聽聞富樓那尊者說法之後證得須陀洹果的。
摩訶迦旃延尊者(Venerable Mahakaccana)是將佛陀的簡要開示詳盡解釋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國家持續地弘法,使無數人獲得法益。他開示了《導論》(Nettippakarana),這是註解藏經的一部著作,詳盡地解釋幾部深奧的經,對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個非常要緊的重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那就是:阿羅漢弘揚佛法與延續佛法。這就是為什麼在佛陀般涅槃後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們還能聽聞與修行佛法的原因。關於這點,我想再稍加解釋:
最初的五比丘聽聞《無我相經》而證得阿羅漢果之後,耶舍(Yasa)與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後地出家,然後證得阿羅漢果。於是包括佛陀在內,世間有了六十一位阿羅漢。當時佛陀囑咐他們要四處遊方,弘揚佛法。佛陀說:
「諸比丘,我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們也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遊方,諸比丘!為了大眾的利益,為了大眾的安樂,出於對大眾的悲憫,為了諸天與人的利益、幸福與安樂,切勿兩個人同行在一條路上。諸比丘,開示初善、中善、後善,具足義理與文句的佛法,顯示圓滿具足的梵行。眾生當中有塵垢較淺的人,若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則會退墮,若聽聞了佛法則能了悟。」
於是,那些阿羅漢擔負起佛陀所交代的弘法任務,無論走到那裡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弘揚佛法。
從那時候開始,一代接一代的阿羅漢繼續弘法的重任;佛陀在世時是如此,佛陀般涅槃後亦然。第一次佛教聖典結集由摩訶迦葉尊者(Ven. Mahakassapa)為首的五百位阿羅漢完成,第二次聖典結集由離婆多尊者(Ven. Revata)為首的七百位阿羅漢完成,第三次聖典結集由目犍連子帝須尊者(Ven. Moggaliputtatissa)為首的一千位阿羅漢完成,這些就是著名的例子。他們甚至不辭辛勞地將佛法弘揚到其他國家去。他們清淨的戒、定、慧不時地照耀世間,感動人們來皈依佛教。如果沒有他們持續不懈的努力,我們今天甚至連佛、法、僧的名稱都聽不到。他們為了利益眾生而做出的輝煌事蹟是記載不盡的;他們為了保護佛法而做出的寶貴貢獻是讚揚不盡的。了解了這些歷史的事實之後,你還會想要說阿羅漢是自了漢嗎?
事實上,批評聖者是不善業。如果不道歉的話,這種不善業會障礙你修行的進步。關於這一點,《清淨道論》裡記載如下的一個故事。
在古時候,有一次,有一位長老和一位年輕比丘進入村子托缽。來到第一戶人家時,他們各獲得一勺子的熱粥。當時長老因為胃中生風而感到胃部非常疼痛,他心裡想:「這粥對我有利益,我應該在它還未冷卻之前喝了。」居士們就拿了一張木凳到門外。長老坐下來喝粥。年輕比丘看了感到厭惡,而說:「這老人被他的飢餓擊敗了,竟然做出他應該感到羞恥的事。」
長老托完缽回到寺院時問年輕比丘說:
「賢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你有了什麼立足處嗎?」
「有的,尊者,我是須陀洹。」
「賢者,那麼你就不必再為證悟更高的聖道努力了,因為你冒犯了漏盡者。」
當時那位年輕比丘立刻向長老請求原諒,因而去除了由於冒犯聖者導致不能證悟更高聖道的障礙。
若有人批評聖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證悟任何道果;若果位較低的聖者批評果位較高的聖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證悟更高層次的道果。其實批評任何人都是不好的,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那人是不是聖者。最好是止息自己內心的煩惱,而不要去挑剔別人。
當你批評阿羅漢是自了漢時,你不但抹殺了他們對佛教有重大貢獻的史實,而且對你自己的解脫製造了障礙。為了你長遠的利益著想,我想建議你捨棄這種錯誤的想法。
比丘應觀智見 @ 邱旻﹡深澄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4V5svp
----------------
《晉書·山濤傳》:“帝謂 濤 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后謂只顧自己,不顧大局者曰“自了漢”。
《景德傳燈錄·洪州黃蘗山希運禪師》:“后游 天臺 ,逢一僧,與之言笑,如舊相識。熟視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屬澗水暴漲,乃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師同渡,師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躡波,若履平地,迴顧曰:‘渡來,渡來。’師曰:‘咄,遮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忽閣上厲聲叱曰:‘時方饑疫,百姓頗有死亡。汝為鄉宦,既不思早倡義舉,施粥捨藥;即應趁此良夜,閉戶安眠,尚不失為自了漢。乃虛談高論,在此講民胞物與。’”
百科解釋:    
自了漢在《晉書·山濤傳》,《景德傳燈錄·洪州黃蘗山希運禪師》和《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中都有提到。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