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舊城北門,名為拱辰門,為鳳山縣舊城北門,位在勝利路、埤頭仔街及城內舊城巷交會處,現與門前的拱辰井、鎮福社及舊城並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建築形式
形制、規格與東門相似。北門城門座面寬16.64公尺,深8.44公尺,城門座石砌以六角蜂巢式堆砌為主,門面前緣磚砌雉堞有九個,雉堞在轉角處成曲尺狀,臺座兩側設有磚階梯通達城牆馬道。馬道為士兵行走、偵查與作戰的通道,表面鋪有磚石,利於行走。拱門內外均嵌花崗石雕門額,外門額題為「拱辰門」,內額題「北門」,字跡雄渾,上款為「大清道光五年榖旦」,下款「督建總理吳春藏、黃化鯉,督造總理黃耀漢、吳廷歲」。門洞亦與東門同樣為內外兩個石拱,以花崗石條砌成。但北門門洞在內層石拱外再加一層石拱,這種雙層石拱能加強城門構造的穩定性,在清代臺灣所建的城門中實屬罕見的案例。
鬱壘
神荼
門神
北門外壁門洞兩側各塑有一尊門神,是臺灣古城牆中的孤例,也是觀賞北門的重點。 門洞左側之門神為「神荼」,右手持鐧、左手執鎚;右側為「鬱壘」,右手執環、左手持硬鞭;高237公分,寬116公分,以螺灰殼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繪及墨線。
雖然泥塑表面彩繪已斑剝,但造型依然生動有趣,雲騰浪湧其間神態逼真,精美有力,氣勢威嚴。至於為什麼會有門神,而且各門中只有北門才有,據推測,舊城北門是正門,從台南府城來視察的官員主要經此門入城。同時為了尊重在北京的皇權,取名拱辰門,意喻北極星位居正中,天下臣民均拱衛北辰
鳳山縣舊城北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jDTfld

鳳山縣舊城北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800px-鳳山縣舊城北門

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

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鬱壘
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

鳳山縣舊城北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800px-鎮福社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

國家一級古蹟∼鎮福社(左營)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鎮福社俗稱埤仔頭土地公廟或七甲土地公廟,現可見古意盎然的門神、屋脊燕尾和獅面懸魚、惹草等傳統建築裝飾。今故址已封閉,土地神移往裡辦公處,是為「鎮福廟」
    拱辰井位於北門與鎮福社之間,因位在拱辰門外,名為「拱辰井」,作為往來人民的飲水。有一傳說:先人剛來此地時,常因細故發生打鬥,令知縣很苦惱,不知如何解決。後來經風水師指點,在城門前挖一口井,想以「水」的柔和化解人民的陽剛,果然鬥毆事件日漸減少。
    光復後交通發展,使拱辰井位於十字路口中央,時常發生車禍,所以被拆除並且加蓋,蓋上鑄有「鳳山縣舊城 拱辰井」字樣,為保存古蹟的特例。
鎮福社最早建於明永曆15年,主祀福德正神,當地人稱「七甲土地公廟」或「埤仔頭土地公廟」,廟址位於左營區埤仔頭街一號的舊城北門口,它與門前的拱辰井及舊城並列為一級古蹟,早期的鎮福社以土塊及竹結搭建,道光五年(1825)年與舊城同時整修,光緒9年(1883)再經過擴建,在二次大戰時,毀於戰火,一直到了民國五十年,經當地善信集資重建才有今日之廟宇規模,鎮福社仍然保留傳統的建築裝飾,例如門神、屋脊燕尾、獅面懸魚..等。
鎮福廟本來稱為鎮福社,信徒稱作「埤仔頭土地公廟」、「七甲土地公廟」,主要祭祀福德正神,是埤仔頭及北門的守護神,與門前的拱辰井及舊城並列一級古蹟。此廟建於清光緒年間,主祀與農村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福德正神,後來因為舊廟的土地小,於是居民將主神福德正神遷移至埤東、埤西、埤北里的聯合活動中心3樓供奉,稱為「鎮福廟」,並且形成廟宇高高在上,矗立巍峨的景觀。
原來的「鎮福社」和左營舊城「拱辰門」,在民國74年列為國家一級古蹟,雖然已不再奉祀土地公,但舊廟保存完整,從外觀仍可看到門神、屋脊燕尾以及獅面懸魚等傳統建築裝飾。福德正神神靈庇佑家戶平安,五穀豐收,當地先民為慶賀,就農曆八月十五擴大為福德正神祝壽、謝神、演戲,香火鼎盛。一直沿襲至今,因此本地居民信徒也承襲先民,視八月十五日為福德正神之千秋日,擴大舉辦致祭。國家一級古蹟∼鎮福社(左營) @ 愛鄉愛土愛查某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6EAJpa
鎮福社及拱辰井-一級古蹟(97.6.8) @ H&D幸福小屋 :: 痞客邦 :: https://bit.ly/3iDwa0o


鎮福社,是位於臺灣高雄市左營區埤北里、鳳山縣舊城北門前的土地祠,為埤子頭鎮福廟的舊廟身,與城門、拱辰井一同列為國定古蹟。
歷史沿革
鎮福社為鎮守鳳山縣舊城北門的土地祠,確切興建年代不可考,推估如果不是在康熙年間完成,乾隆年間即已存在[1]。廟俗稱「七甲土地公廟」[2]、「埤仔頭土地公廟」[2][3][4],埤仔頭是清治時期鳳山縣的海港市場[5]。
中秋節時,埤仔頭有「分新丁紅龜粿」的民俗,只要生男嬰,民眾就會挑紅龜粿到此廟感謝,讓親友信眾分吃以沾喜氣。一些想多生兒子的信眾也會向值年爐主多繳丁口錢,以望盼神明收到疏文後,來年會補上不足的丁數,讓家中添丁。[6]
道光五年(1825年)舊城重建時鎮福社也整修[4],至光緒九年(1883年)再擴建[3][4],二次大戰炸毀[2][4][7],1949年8月眾信徒提議通過「鎮福祠」易名為「鎮福社」[2],1961年重建落成[8],廟址為埤仔頭街1號[3],屬埤北里[9]。1969年,廟地恰是勝利路與埤仔頭街丁字路口的計劃路上,地方人士只好把神像暫遷附近里集會所的二樓上[3]。當時埤仔頂路拓寬開到鎮福社就停止,馬路在此縮小,導致車禍事件[10]。新廟於1984年9月在左營大路6巷的里活動中心頂樓落成[11],取名「鎮福廟」[3]。
1984年9月22日,文建會文化資產委員會委員林衡道等人來鳳山縣舊城探勘[12]。文建會同意暫列為一級古蹟,提出相對條件是保留北門旁的拱辰井和鎮福社[13]。李乾朗以古蹟評鑑專家身分說明,鎮福社並非古蹟,但與拱辰井和城牆具有不可分的關聯性,代表早期社會生活結構,舊城風貌連帶也應對古蹟附近相關性的建物作保存[10]。次年8月19日,內政部公告鳳山縣舊城為一級古蹟,範圍包括舊城現存的東、南、北三門、城牆、護城河、鎮福社及拱辰井[14]。
1986年5月21日,李乾朗向市府提出六大項的修護規劃報告,其中一項包含拱辰井、鎮福社[15]。該年8月28日清晨4點許,鎮福社被不明車輛撞毀後脫逃[4]。30日,鳳山縣舊修復計劃期中簡報會上,市長蘇南成說保護古蹟不能食古不化,鎮福社及拱辰井均被劃定一級古蹟後,使得當地南北向的道路,幾乎無法銜接,影響交通甚鉅,既被車撞了,能拆就拆[16]。9月10日晚,內政部古蹟勘察小組李乾朗、周宗賢、陳逸成等人來此會勘,對於存廢,並未有一致的結論[17]。12日,針對謠傳拱辰井、鎮福社在同一年被車撞毀,是蘇市長摧毀古蹟的陰謀,市長機要祕書胡時武澄清市長的駕照已過期,也不可能命令部屬開車去撞[18]。前一年,蘇市長才下令拆除暫列二級古蹟的十九公尺鳳山縣舊城城牆[7]。22日,民政局長許桂霖回應是否要拆毀鎮福社,等李乾朗提出規劃報告,再送請內政部參考[19]。10月,內政部公函,指示鎮福社被撞毀的金爐、拜亭及倉庫等予以拆除,殘存正殿必須保留[20]。
1987年,市府以新台幣七十餘萬元招標修復鎮福社,流標[21]。後提高到九十二萬元,整修設計圖由市府新建工程處第二科黃峰雄所繪,內政部專員林正一及文化大學副教授李乾朗審圖,正宇營造廠負責承造工程,於8月19日開始整修,以仿古建材來修建[11]。10月落成時,已先被附近廠商、寺廟視為廣告要塞,布滿各種廣告旗幟、宣傳布條及花圈[22]。除恢復舊觀外,在周圍加上欄杆,以加強維護[1]。鎮福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llfUDf
--------------
文化資產網 > 文化資產 > 古蹟 https://bit.ly/30HyE7Z
種類:城郭指定別:國定區域:左營區名稱:鳳山縣舊城創建年代:清康熙61年間 (1722)創建年代:明清公告文號: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公告日期:1985/08/19地址:高雄市左營區埤仔頭街一號建造者:鳳山知縣劉洸泗籌建所有權屬:公有管理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國防部政治作戰局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定著土地之範圍:左營興隆段107-2、160、106-2、180-3、756、810-1(部分)...及果貿段162、168、175-3、......等地號、含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及北門外之鎮福社及拱辰井,西門城牆遺構。
本國定古蹟包含上述範圍,地圖定位為北門(拱辰門)。指定理由:舊城的城壁材料使用硓咕石及三合土,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崗石砌半圓拱而成,北門外牆上有神荼及鬱壘浮塑彩繪像,於民國80年(1991)全部整修完成,城外有拱辰井及土地公廟,東門外有護城河,建築十分完整,為臺灣古城中較為特殊者。■ 遊賞文資
.歷史沿革鳳山縣舊城(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其中,城門、城牆和護城濠是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改建的成果遺留,不過,整座舊城卻也奠基於康熙61年(1722)間首次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舊城是清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康、雍、乾三朝對臺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初鳳山縣並未有城池。康熙60年(1721)4月間爆發朱一貴事件,隔年(1722),署理鳳山知縣劉洸泗為了改善防禦工事,並且在不違背清政府不築城政策之下,而興築鳳山縣土城,這是臺灣第一座土城,伊能嘉矩認為是由南路營參將陳倫炯設計修築。雍正12年(1734),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乾隆25年(1760),知縣王瑛曾於四城門上增建大砲臺四座。至此,第一階段的鳳山縣城已完備。
乾隆51年(1786)11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鑒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舊城從此沒落。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進攻新城,知縣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臺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發現,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於是,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而堅固的舊城卻快速沒落蕭條。不過,也因如此,舊城卻在日治時期以後,意外且較為完整地被保存下來。
明治33年(1900)臺南至打狗間鐵路完工通車,舊城驛(今左營車站)同年12月29日開始營運,從舊城驛經舊城北邊城牆而通往左營的道路被開發出來,逐漸影響北邊鄰接蓮池潭的城牆。大正10年(1921)開闢高楠公路(今左營大路),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不過,影響舊城最大者,莫過於昭和12年(1937)以後,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其眷社群,從北門、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被大量拆毀。戰後,勝利路闢建也拆毀北門一帶城牆。至此,舊城遺址大體而為今日的樣貌。.文資現況古蹟本體於民國78年(1989)開始修復,80年(1991)完工,為一開放性空間,平日供民眾自由參觀。.建築材料石灰、垣面馬道鋪甓磚,箭孔及雉堞悉為磚造。.建築風格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約於1930年代倒塌。城門樓柱位布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舊城城牆的材料,內外以石灰砌成,中腹填土,基礎深三尺。東門共設九個雉堞,排列在外緣上,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兩隅角處轉成曲尺形,皆闢箭孔,箭孔悉為磚造。後緣設女牆,左右兩緣有磚砌梯階,下通城牆馬道。
馬道舖甓磚,門寬1.79公尺。踏道呈斜坡狀,分作七級,目前臺灣僅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北門座面與東門幾乎相同,僅臺座立分段與東門略有不同。雉堞以下出疊澀,火庫作凹入混線,並施彩繪。
四角以泥塑作圭腳,造型簡要。外壁拱洞兩測各嵌有一尊門神,屬泥塑加彩作法,為少見之孤例。係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畫而成。左像為神荼,右像為鬱壘。
南門曾於民國58年(1969)整修,四隅加鋼筋混凝土柱,城樓新築。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至西元1930年代倒塌。
城門樓柱位佈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文化資產網 > 文化資產 > 古蹟 https://bit.ly/30HyE7Z

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800px-鳳山縣舊城北門 (1)800px-鎮福社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


曹謹1787-1849年擔任福建臺灣府鳳山縣知縣時,開鑿了曹公圳。擔任淡水同知時,曾率領士兵鄉勇擊退英國船艦,此外還有許多政績。後遭英方控訴臺灣鎮道冒功殺戰俘,被奪花翎,註銷所升官階[4][5]。道光廿五年(1845年)十月因病乞歸,返回故里,於家中去世,享年63歲-離去時「民遮道挽留不可數計」評價曹謹「宰吾閩,有循聲,為吾邑近來第一廉能之吏。百姓的懷思  高雄鳳山的曹公廟 曹謹善待百姓,百姓擁護,離任將樂、閩縣、鳳山、淡水時、仕紳、百姓遮道泣送、臥轍攀轅,鳳山更是「祖餞者至數千人」,號稱臺灣史上空前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台灣堡圖上的鳳山新城,正下方道路直通的是苓雅寮(大約是現在三多路走向);左側道路連接到楠梓(大約是現在縣道183走向)。Facebook https://bit.ly/47SZknj

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


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於臺灣高雄市左營區埤北里、鳳山縣舊城北門前的土地祠,為埤子頭鎮福廟的舊廟身,與城門、拱辰井一同列為國定古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鳳山縣新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mCRI9
台灣堡圖中的鳳山縣新城
根據《重修鳳山縣志》(1764年)的記載,竹橋莊埤頭街在乾隆時已經發展得相當熱鬧,內部有草店頭、草店尾、中街、武洛唐街等熱鬧的地段,逐漸凌駕於當時的縣治興隆莊之上[2]:66,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於臺灣中部發生林爽文事件,其南部的黨徒莊大田響應並攻破縣城[2]:67,事件平定後,由於鳳山縣城遭到相當嚴重的摧殘,居民也很少遷回,訪查之下輿論表示希望將縣治遷到埤頭(今鳳山區)街[2]:69、70。福康安的〈奏為查看南路情形並抵郡城日期奏摺〉也建議將鳳山縣治遷往埤頭街,並調整營汛,之後乾隆帝在朝議上同意將縣治遷移[2]:70。因此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鳳山縣由興隆莊(今左營區)遷至埤頭街(今鳳山區)莿竹為城,周長一千三百餘丈,莿竹二萬餘株,當時城池本當只有東、西、南、北四門,嘉慶5年(1800年),由於蔡牽侵犯鹿耳門因素,知縣吳兆麟鑑於民變威脅而強化防禦工事,新城後在嘉慶九年(1804年增建外北門、小東門(或稱東便門),共有六座城門,此刻鳳山縣新城的城池規模為靴子(或稱為心形、元寶形)狀,在台灣中式城池中所罕見。
嘉慶10年(1805年)11月,蔡牽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攻城,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嘉慶十二年(1807年),嘉慶帝同意賽沖阿的提案,將縣治遷回興隆莊[2]:75道光4年(1824年)10月,因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舊城完工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到了道光廿七年(1827年)時,新城的人口已有八千戶[2]:86。光緒十九年(1894年)時,城內有15街肆,再加上小東門外過溝仔街則共有16街肆[2]:86。
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縣曹謹在新城增建城樓、興建六座砲台、隨之展開大規模的水圳興築工程,將曹公圳作為護城河使用,使得新城的防禦能力大大提昇。更使城池內民生社會更為穩定。咸豐四年(1854年)參將曾元福修築土牆,此時城牆高八尺(2.56公尺)、寬二尺(0.64公尺),上無雉堞,周長一千一百二十丈(3.6公里),後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土城傾圮,知縣李淦重修,由於鳳山漸取代埤頭成為本地地名。縣城遷於本地後一度成為臺灣府城以南最為繁榮的市街。
日治初期,由於鳳山為地方重鎮,日人開始大力建設其鄰近之街市,因此日人開始建設通往打狗地區的道路,明治36年(1903年),先是擴建鳳山街到苓雅寮的道路而拆除西門。後在明治40年(1907年)間,因興建屏東線而在鳳山也設置火車站[3][4],隨之新道路需求拆毀北面土牆和刺竹圍籬,。昭和3年(1928年),地方政府以改善公共衛生為由,將縣城幾乎所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剷除,並進行今日中山路和光遠路的取直工程。僅保留東便門、平成砲台、訓風砲台、澄瀾砲台等遺跡。東便門門外東福橋在民國90年(2001)潭美颱風來襲倒塌,目前二座橋墩已移至岸上保存。
民國74年(1985年),鳳山縣新城以「鳳山縣城殘蹟」名義公告為三級古蹟,範圍包括三民路44巷內(小東門);鳯山區中山路5巷(訓風砲台);鳳山區曹公路曹公廟後方(平成砲台);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澄瀾砲台),並因1997年4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次修法而改為市定古蹟。此外,原屬鳳山縣新城東門的門額則保存於鳳山曹公廟等。
2023年,原屬鳳山縣新城的北門、南門門額再經林千智與其家族整理房子時重新發現,近日家人研議,決定將此文物捐獻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則接續處理相關的典藏作業,並先進行基礎研究。[5][6][7][8][9]
城門
鳳山縣新城共有城門六座,之所以多出兩座城門,有研究指出是因應外北門街及東門溪(今鳳山溪)畔之碼頭而增建;但也有為安全考量之說法。此六座城門均位於交通要道,易因現代都市計劃破壞而消失。
北門平朔門,此面為縣城內側,已拆除
北門平朔門,此面為縣城內側,已拆除
大東門-朝陽門,此面為縣城內側,已拆除
大東門-朝陽門,此面為縣城內側,已拆除
東門門額的落款人部分殘缺,按記載應為知鳳山縣事曹謹及衛千總職銜藍見元,現保存於曹公廟廟埕。
東門門額的落款人部分殘缺,按記載應為知鳳山縣事曹謹及衛千總職銜藍見元,現保存於曹公廟廟埕。
郡南第一關門額,現保存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郡南第一關門額,現保存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外北門
郡南第一關位於鳳山區中正路與協和路口北側,往外可通往台南府城小南門及左營舊城東門,故為清代官道的重要節點,往內則有商業活動興盛的外北門街(武洛塘街),清代鳳山縣治附近一帶為府城以南最為繁榮之處,故有此名,已於日治時期拆除,橫額題有「郡南第一關」,落款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上款作「道光十七年八月吉」,下款作「鳳山縣曹率衿耆、舖戶同建,職員盧朝宗督○」,目前郡南第一關的門額存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被列為重要古物保存[10],此外原城下設有公道可風碑,現存於鳳儀書院。
北門
平朔門位於鳳山區中正路與光復路口南側,過去曾是繁榮的外北門街與和安街之間的重要關口,門額之「朔」為一個月的開始,按字面「平朔」應指美好、安寧的開始的含義,北門後於日治時期拆除,據記載門額落款於道光十八年(1838),西壁有禁牛墟陋規碑。
內面橫額題有「北門」於1960年代由高雄市三民區林姓民眾購入,2023年4月中林家決議捐獻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考證。
大東門
朝陽門位於鳳山區中山路與三民路口東側,過去為仁和街通往東門溪碼頭之關口,早年東門溪可行船之時,可通往打狗港,後於日治時期拆除,內面橫額題有「東門」,落款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現存於曹公廟外之碑林。
西門
景華門位於捷運鳳山站站體上,鳳山區光遠路與中華街口,過去所在地為陸路通往打狗之要道,已於日治時期拆除。
南門
安化門位於鳳山區五甲一路與立信街口東側之南門公園,過去可通往前鎮、草衙,城南有鎮南宮,為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南門後於日治時期拆除。
內面橫額題有「南門」於1960年代由高雄市三民區林姓民眾購入,2023年4月中林家決議捐獻給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考證。
小東門
東福橋
小東門「同儀門」,是鳳山縣新城目前唯一留存的城門,地基因鳳山溪整治,現位於鳳山溪上,建築主體是由咾咕石、土及磚塊所製成,過去小東門城內即為打鐵街,城外有東福橋,過橋後即為過溝仔街;再往東可通阿猴城(今屏東市),目前仍作為附近居民往返市中心的重要便道使用。 同儀門的橫額落款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1980年代因錯誤的修復工程導致建築喪失原貌,原先的咾咕石結構被水泥塊所遮住,今日所見樣貌則是2006年修復工程中,參考大東門舊照所修復,目前同儀門北側仍留有土城牆的殘跡,高2.56公尺,寬0.64公尺。[11]
小東門旁的東福橋興建於1841年(道光21年),長度五丈,寬度六尺,是由來自南邑的黃永欣、黃永蟳等人捐建,橋體可分作石板樑、橋墩、橋台與橋梁四大部分,石板樑為花崗石材料,橋墩、橋台則是咾咕石為外壁,內部由土所構成,戰後時期,由於鳳山溪整治不力,居民抗議東福橋招致水患,後在2001年7月21日,由於潭美颱風帶來的洪水影響,導致東福橋兩座舊橋墩遭到沖垮,後高雄縣政府在2007年橋墩已移至岸上保存,原本的位置則改建成鋼拱橋。[12]
同儀門旁設有東福祠,是該棟城門的附屬建築。主祀「橋頭土地公」,簡稱「橋公」,此外城門設有一座同治三年(1864年)建立的「重修東福橋」碑記,記述地方過去籌建石橋的捐款,與捐款士紳、店號與金額紀錄的情形
鳳山縣新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mCRI9
---------------------------
公告資料
類別古蹟 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城郭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興隆莊舊城(今左營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鑑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知縣吳兆麟鑑於民變威脅而強化防禦工事,乃於嘉慶9年(1804)督促兵、民,興建四方共六座的城門。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攻城,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
道光17年(1837)正月,曹謹奉命擔任鳳山縣知縣,隨之展開大規模的水圳興築工程,是為曹公圳。隔年(1838),曹謹在六座城門上增建城樓,復於四隅築建礮臺六座,並外濬環城濠塹再注入曹公圳圳水而成為護城河,使得新城的防禦能力大大提昇。在曹謹積極的建設下,新城更為堅固,民生社會也更為穩定。因此,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自此之後,僅咸豐4年(1854)參將曾元福修建土牆,使新城更為完善。
日治初期鳳山新城仍是地方重鎮,不過位於西邊的打狗港日益受到重視,因此通往打狗地區的道路日益重要。明治36年(1903),為了擴建鳳山街到苓雅寮道路而拆毀西門。明治40年(1907)間,南部鐵道系統從打狗向東延長至九曲堂,鳳山也設置停車場,隨之新道路的需求而局部拆毀北面的土牆和刺竹圍籬,總之,都市發展趨勢日益衝擊既有的縣城樣貌。昭和3年(1928),地方政府以改善公共衛生為由,將清領時期縣城既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加以剷除,並進行今日中山路和光遠路的取直工程。至此,清領時期鳳山新城僅餘留部分殘跡,包括:東便門(三民路底)、平成砲台(曹公路旁)、訓風砲台(中山路旁)、澄瀾砲台(立志街旁)等。而東便門門外的東福橋因民國90年(2001)潭美颱風來襲倒塌,目前二座橋墩已移至岸上保存。
公告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07-10-25台(77)內民字第564863號
公告公文1-1.jpg
1-2.jpg
961025-重新公告三級古蹟鳳山縣城殘蹟之東便門、東福橋古蹟本體及古蹟範圍.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3.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1998年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4、5款
所屬主管機關高雄市政府
現況地址縣市行政區地址
高雄市
鳳山區
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東便門);鳯山區中山路5巷內(訓風砲台);鳳山區曹公路曹公廟後方(平成砲台);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 (澄瀾砲台)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中心
聯絡電話:(07)222-5136分機8528
聯絡地址:高雄市苓雅區 五福一路67號
地籍資料961025-重新公告三級古蹟鳳山縣城殘蹟之東便門、東福橋古蹟本體及古蹟範圍.pdf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高雄市 - 鳳山區 - 鳳山段火房口小段 - 273-13高雄市 - 鳳山區 - 鳳山段火房口小段 - 273-25高雄市 - 鳳山區 - 鳳山段火房口小段 - 279-3高雄市 - 鳳山區 - 鳳山段火房口小段 - 279-4高雄市 - 鳳山區 - 鳳山段火房口小段 - 279-7顯示更多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1.東便門及東福橋:鳳山區鳳山段火房口小段273-13等地。 2.訓風砲台:鳳山段草店尾小段270-9等地號。 3.平成砲台:鳳山段縣口小段2-108等地號。 澄瀾砲台:鳳山段大老衙小段157-7等地號。 東便門及東福橋:2,008平方公尺。 訓風砲台:1,089平方公尺。 平成砲台:938平方公尺。 澄瀾砲台:2,458平方公尺。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公有
中華民國
建築所有人公有
國有財產局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管理人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南部辦事處
管理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高雄管理處
管理人
高雄市鳳山區公所
外觀特徵1.東便門及東福橋:東便門為單栱道之城門建築咾咕石結構物,表面被覆以水泥沙漿,並於城門內栱間嵌入鋼筋便梯以便登城頂。
城門頂舖紅色地磚,四周外緣鋼筋露頭結以鐵線圍繞。而東福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清代橋樑之一,六角形的船形橋墩,橋面石板雖然尚存,然而已加舖混凝土與瀝青道路。
2.三砲台:三座砲台訓風、澄瀾、平成,整體構築皆以咾咕石組砌牆基,及代表該構造物之“門額” (包括東門、郡南第一關、迎恩等)。
在特色上,訓風砲台為雙弧形制,係順著護城河及鳳山溪之地勢而建,面向東南;額題「訓風」是三砲台中門額唯一內向者,兩字題於清道光18年(1838),左右以灰塑夔龍及書卷圖案裝飾,為台灣其它砲台所罕見。
澄瀾砲台沿護城河而建,為八角形制,護城河、二翼弧牆及銃孔(內大外小)尚留存;平成砲台為長方形制,修復後設置數處射口,雖不見昔日之大砲,亦聊以想像當年風貌。
室內特徵無
使用情形目前三座砲台業已修護完成,整個砲台空間除古蹟本體可至砲台頂瞭望外,附屬砲台的空間,配合景觀整修為社區鄰里公園之形式,提供當地居民休憩之用。
現  狀今鳳山新城所存的遺蹟,只餘東便門,及其門外的四孔三墩東福橋,而曹謹於道光年間所建之六座砲臺,今僅存「訓風」、「平成」、「澄瀾」三座。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無
相關網址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網
鳳山縣城殘蹟|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5RTnoU
---------------------
走在鳳山街頭不時可以看見歷史存續的遺跡,清領時期建置的砲台、廟宇、城牆,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更迭仍然靜靜矗立。除了悠久的古蹟之外,最為特別的就是一個從過去流傳到現在的行業——打鐵。
鳳山記事:鳳山新城與消失的打鐵街 | 文化銀行|BANK OF CULTURE https://bit.ly/3srVUri
經過香火鼎盛的鳳山龍山寺,進入家具街,「打鐵」這個古老的行業就隱身在巷弄裡頭。因為產業群聚的關係,三民路的小巷中形成了打鐵街,短短幾公尺的道路兩旁曾經開設十四家打鐵店家。然而,這樣的風光已經不再,曾經充斥著火光以及轟轟聲響的街道如今只剩下三、四家打鐵店家,也不再有絡繹不絕的買客。打鐵街的風光與失落,伴隨著鳳山的變革,都能在歷史中找到軌跡。
鳳山縣新城與打鐵街
在開始談論「打鐵街」如何出現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鳳山新城如何形成。明鄭滅亡之後,清領治台設立台灣府,並將明鄭時期的行政分區略加調整,由承天府、天興州、萬年州改為諸羅、台灣、鳳山三縣。其中,鳳山縣設置於興隆莊(今高雄市左營區)。
台灣堡圖中的鳳山縣新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787年,因為台灣府知府取締天地會,又逮捕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的叔叔,因而發生林爽文事件。鳳山縣城兩度因為兵災而損毀,因此清廷將鳳山縣城遷往埤頭街(今高雄市鳳山區),為了與左營區的鳳山縣舊城有所區別,因此稱為「鳳山縣新城」。而「打鐵街」就是在「鳳山縣新城」建立之後逐漸出現。
《鳳山縣采訪冊》有言:「打鐵街,在小東門內,逐日為市。」小東門又稱東便門,鳳山新城六座城門中唯一留下來的一座。「東便門」過往是一個碼頭,當時因為台灣的富庶,許多鐵匠從中國乘船由前鎮河進入鳳山溪,於鳳山溪附近的「東便門港口」上岸,希望能在此安家立業。這些鐵匠上岸之後,由於打鐵器具巨大不容易搬運,因此就地落戶,形成「打鐵街」。
 東便門是鳳山縣新城唯一留下來的城門。/圖片來源:涂芝瑄
從前鎮河接鳳山溪,就能夠進入鳳山新城。/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打鐵街的變革
「打鐵街」的群聚效應除了與就地落戶的鐵匠有關,也與鳳山早期形成同質性產業市集有很大的關係。農業社會與家庭生活都會使用到的刀、剪、鎚、釘、鋤頭、犁都是鐵製品。在鋼鐵工業尚未發展之時,所有的鐵製品都要仰賴鐵匠的製作,農業與生活上的必需品替打鐵街帶來巨大的客群。農業發達的時候,早上五六點打鐵街就開始工作,期間會有許多小攤販都會來到這,賣小吃給打鐵師傅。打鐵聲與小販叫賣聲此起彼落,營造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店舖外陳列的鐵具。/圖片來源:涂芝瑄
隨著時代變革,鳳山的農地銳減,鋼鐵工業也高速發展,打鐵街開始轉型接洽建築相關產業的需求。建築所使用的鐵具昂貴、耗損率高,建築工人為了減少開銷會將需要整理的工具送至打鐵街,請鐵匠協助。此外,某些台灣的企業有少量訂製的需求時也會找上打鐵街,一部分因為鋼鐵工業不接受少量訂單,一部分也因為打鐵街的「手工製造」可說是品質保證,因此某些企業更願意向打鐵街訂製鐵器。
失落的傳統產業
今日的打鐵街不再有過去熙攘的人群,也少有機會看到鐵匠師傅將爐火燃起打鐵。鳳山打鐵街的鐵匠師傅已經沒有再收學徒,因為習得這樣技藝至少需要三年,很少有人願意長時間投入。此外,「打鐵」這種高噪音的產業若沒有像「打鐵街」這樣產業群聚,根本無法隨意開業,更增加了這份技藝傳承的難處。
大部分的時候,鐵匠師傅只是顧著自己的店家,販售過往製作好的鐵器,偶而替客人磨磨刀。只有在政府舉辦「古蹟巡禮」活動時,打鐵街才會重新充滿參觀人群。儘管如此,當客人帶著菜刀走進鐵店,看著鐵匠師傅熟稔的動作讓鈍蝕的菜刀重新充滿光澤,正如「打鐵」此項技藝,雖然暫時沒有傳承,卻仍獨自綻放光亮。
鳳山記事:鳳山新城與消失的打鐵街 | 文化銀行|BANK OF CULTURE https://bit.ly/3srVUri

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鳳山縣新城地圖-1鳳山縣城殘蹟(同儀門)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


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國家一級古蹟鳳山縣舊城北門拱辰門門神神荼+鬱壘/鎮福社,是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