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497-569年),原名翕,字玄風,自號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南北朝梁武帝時人,著名的佛教居士,與達摩、寶誌禪師合稱梁代三大士。《續高僧傳》稱傅弘,又稱善慧大士、魚行大士、雙林大士、東陽大士、烏傷居士。
生平
傅大士十六歲時娶妻劉氏,生有二子普建、普成,以漁業為生,隱居於雲黃山,師承不明。他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已得首楞嚴三昧與無漏智,宣揚彌勒信仰,暗示他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後為梁武帝所崇信,有許多神異的事蹟流傳。他創立的彌勒教,開白蓮教先河。
534年十二月,傅大士初到達京師金陵蔣山。閏十二月八日梁武帝在善言殿接見了傅大士。傅大士和梁武帝第一次接觸,即談得很投機。大同六年(540年),向梁武帝建議造雙林寺,並得到梁武帝的同意和支持,下詔於雙檮樹旁設寺。
據說他講解《金剛經》,獨樹一格,後世推崇他是禪宗的先驅人物[1],有《心王銘》傳世。
傅大士的佛學思想主要收入現存的《傅大士錄》中。《傅大士錄》凡四卷,是唐代樓穎編錄,又稱《善慧大士語錄》、《善慧大士錄》、《大士錄》。《宋史》卷205「藝文志」第158頁載有《傅大士、寶志金剛經贊》一卷。
紀念
《善慧大士錄》記載傅大士曾創設輪藏(立有中柱、共八面,可轉動之經書架),並發願所有登藏人生生世世皆不失人身、發菩提心誠心轉動輪藏者可得誦經功德,故後世常於輪藏前供奉大士與其二子,大士像頭戴道教冠帽、著佛教衣飾、儒教鞋子以體現其會通三教,二子為童子相俗稱「笑佛」。日本亦有類似做法
傅大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7haok


轉輪藏又稱轉輪經藏,簡稱輪藏。由於佛教典籍浩瀚,用字生僻,閱讀佛經對普通信眾來說過於辛苦,於是寺廟便創造性地發明了轉輪藏,既可以儲存經書、造像,又可以弘揚佛法,吸引信眾。《佛祖統記》里有記載:「輪藏,梁傅大士愍世人多故,不暇誦經及不識字,乃於雙林道場創轉輪藏以奉經卷,其誓有三:「……有能信心推之一匝,則與誦經其功正等;有能旋轉不計數者,所獲功德即與讀誦一大藏經正等無異。」而轉輪藏往往製作精美,體量龐大,靡費不貲,由此可見,推轉輪經藏在當時不失為一種優雅又時髦,又有功德的拜佛活動,在唐之後迅速風行大江南北

HccViu-12020-05-27_111435HccViu-2HccViu-3HccViu-4HccViu-6HccViu-7HccViu-8HccViu-9HccViu-10HccViu-11


解讀:佛教寺廟中的轉輪藏|Zi 字媒體

轉輪藏又稱轉輪經藏,簡稱輪藏。由於佛教典籍浩瀚,用字生僻,閱讀佛經對普通信眾來說過於辛苦,於是寺廟便創造性地發明了轉輪藏,既可以儲存經書、造像,又可以弘揚佛法,吸引信眾。《佛祖統記》里有記載:「輪藏,梁傅大士愍世人多故,不暇誦經及不識字,乃於雙林道場創轉輪藏以奉經卷,其誓有三:「……有能信心推之一匝,則與誦經其功正等;有能旋轉不計數者,所獲功德即與讀誦一大藏經正等無異。」而轉輪藏往往製作精美,體量龐大,靡費不貲,由此可見,推轉輪經藏在當時不失為一種優雅又時髦,又有功德的拜佛活動,在唐之後迅速風行大江南北,現在留存下來古代轉輪藏仍有多處。
正定隆興寺的轉輪藏是現存最早的輪藏實例,其轉輪藏佔滿了閣下層中央之全部空間。在殿下層地板上,有徑約七公尺的圓池,池中有生鐵的軸托,上有極大的中心柱,做藏的轉軸。藏是八角形,由八根內柱,八根外檐柱,和多數的橫枋及斜木構成。外觀是重檐的亭子形,下檐八角形,上檐則是圓形的。八面每面做成三間形,但當心間二平柱下不及地,只是垂蓮柱。經屜及下部裝飾自民國之後都已毀壞無存,只余斗栱及骨架。其斗栱之分配,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座,梢間用一朵,都是重栱八鋪作,雙杪三下昂計心造。角梁的蟬肚,椽子的卷殺,扁闊的普拍枋和卷殺的柱頭,無一不與《營造法式》符合。
△正定隆興寺北宋轉輪藏
△20世紀初,關野貞所攝的正定隆興寺與慈氏閣(外形與轉輪藏閣同)
竇團山飛天藏是另一處宋代轉輪藏,建於南宋淳熙八年。和隆興寺轉輪藏相比,上部依《營造法式》規定飾有精美的天宮 樓閣,其下檐平座處更是斗拱密促,結構十分繁複,華板上則有大量的木雕花卉,整個製作顯得異常精巧。同時藏身的上下檐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態各異(可惜有部分雕像毀於文革中),製作風格非常細膩,顯得恬摯樸實,極富人物的內心表現。而其餘如闌額、鏤空牙帳、副階檐柱上的瀝粉彩繪也是典雅富麗。
北京智化寺的轉輪藏是北京地區唯一的明代轉輪藏。
底座為漢白玉石質須彌座,每層雕琢紋飾為卷草、蓮瓣,束腰處雕二龍戲珠紋飾;底檐上刻法輪、法螺、法傘、白蓋、蓮花、寶罐、雙魚、盤長等吉祥佛八寶。
中部為金絲楠木的藏經櫃。每面各有上下9排縱向5列共45個藏經的抽屜,八面總計三百六十個,可藏三百六十部經卷,數量與一年的天數基本吻合。
頂部雕有精美的數層蓮座,一尊毗盧遮那佛,又稱:大日如來佛、釋迦牟尼佛,面東而坐。因為轉輪藏體量寬大,佛身隱進藏殿的藻井中,必須到大殿角落才能看到。佛祖面目慈祥、體態豐腴,斜披袈裟露出一臂,衣紋飄動,顯示至高無上的威嚴。
△北京智化寺轉輪藏
四川明代敕建寺院 —— 平武報恩寺也有一座精美的明代轉輪藏,平武報恩寺的轉輪藏,自地面起通高11米,直徑7米,佔地面積22.06平方米,橫截面為八角形,外觀八棱四層,實際七層,逐層向內遞收,下大上小,形似七級佛塔。
轉輪藏主要由藏軸、藏針、梁枋框架、板壁和天宮樓閣構成.其建築結構都是按照宋《營造法式》規定比例建造。但平武本地的能工巧匠們也結合了一些地方手法和報恩寺其它建築配套,使得平武報恩寺的轉輪經藏與其他寺廟所保存的轉輪經藏有一定的不同。
△四川報恩寺轉輪藏
△四川報恩寺轉輪藏
所幸轉輪藏這一佛教傳統儀軌並未完全消失,杭州在重建慧因高麗寺時,在寺內復建的輪藏殿內設宋式轉輪藏。轉輪藏高13.5米,四層五重檐貫穿樓閣,轉輪藏塔全部由楠木精雕而成,通身金箔裝飾,是海內外最高最精緻的轉輪藏塔。如果無緣遇見古代的轉輪藏,去杭州親自體驗現代轉輪藏的梵音淼淼,也是非常不錯的。
△杭州慧因高麗寺轉輪藏

解讀:佛教寺廟中的轉輪藏|Zi 字媒體


河北正定縣隆興寺的轉輪藏閣是現存最古老的轉輪藏,亦是中國現存第10世紀唯一仍可以轉動的佛經書架,建成至今已逾千年。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亦盛讚「轉輪藏殿之結構,尤為精巧,是木構建築之傑作」。
轉輪藏閣建於北宋初年,元、明、清均有重修該殿,歷經千年而屹立不倒,是中國現存宋代小木作稀有遺物。轉輪藏閣高10.2米、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有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雖然現在依然可以轉動,但出於保護文物的目的,已不允許轉動。
專家至今不能確定它的建造方式,只知歐洲至少要到800年後、15世紀的達文西時代,才出現同類裝置。由於轉輪藏各方重力均等,使合力趨近於零,只要用兩隻手指輕輕一推,就會平穩地轉動起來,象徵佛法如車輛般不斷流動,永不停息
古代高科技!河北古寺千年機械裝置仍可運轉 | 法輪大法正見網 https://bit.ly/2zB2wbL

242293_1518419292_0242293_1518419292


3228000241205n54s30q37q0000446o5q969595937q0000446o47qp8p02s37q40002550n54r1s84q37ps00044902nr672n7r37q3000439n0rq2929p737q30004399q6q9qoq8637pr00044np58141n5pq

河北正定隆興寺:宋朝9座轉輪藏只剩它 推其旋轉與誦讀經文同功
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大悲閣前,東側為轉輪藏閣(藏經樓)。轉輪藏閣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平面近似方形。(王子瑞 攝)
閣內正中安置木製的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櫥):中間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其梁架結構,作出由下檐斗拱彎曲向上與承重梁銜接的彎梁,上層梁則有大斜柱(叉手)的應用,是早期木構建築中的傑作。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梁架結構十分特殊,樓閣下層由於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採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則採用了插柱造法,這在中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
閣內的木製轉輪藏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
轉輪藏直徑七米,是一座收藏經文的旋轉書架,外觀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設木軸,亭身設有經屜,可以存放佛經,推之可轉動。
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轉與誦讀經文同功之說。
這種建築形制國內保存下來的甚少,主要有四川平武報恩寺華嚴店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轉輪藏、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經閣清代轉輪藏、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因此稱其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轉輪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vzgogja.html


https://v.qq.com/x/page/z0341lvb875.html

242293_1518419292_02020-05-27_1110532020-05-27_1110462020-05-27_1110402020-05-27_1110252020-05-27_1110182020-05-27_111007

https://v.qq.com/x/page/z0341lvb87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