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 (四庫全書本)/卷0510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lsc.chineselegalculture.org/Asset/Source/lscDocument_ID-72_No-1.pdf


《文苑英華》事貌相似判、貌似溫敏判。為婚妄冒
--------------
《文苑英華》
中國古代文學是禮樂文明開出的絕美之花,禮是社會規範,發為文章;樂是心志情懷,發為詩歌。風格上,它們或溫柔敦厚,或豪邁曠達,或沉鬱頓挫;藝術上,它們或綺靡朗麗,或平淡自然,或空明飄逸。詩言志而緣情,文明道以立言,它們是中國文學的正統,是中國書寫的範式。
本書以年代順序為主線,上起西周,下至南宋,簡述詩歌和散文的起源、發展與主要成就,並輔以各時代重要作家的作品賞析,引導讀者欣賞古典文學作品之美。
------------------------
《文苑英華》是宋太宗時李昉、扈蒙、宋白、徐鉉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的文學總集[1]。
特點
《文苑英華》於太平興國七年(982)開始編輯[2],後來宋太宗又命蘇易簡、王祐、范杲、宋湜及宋白等人參修[3],雍熙三年(986年)完成初稿,篇幅多達一千卷[1],所選詩文共二萬三百餘首。選材侷限與《文選》相銜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還收錄了詔誥、書判、表疏、碑誌……等,可用來考訂史實。其中唐人作品佔十分之九。
缺點
《文苑英華》成書草率,內容有不少缺失,「原修書時,歷年頗多,非出一手。叢脞重複,首尾衝決。一詩或指為二,二詩或合為一,姓氏差互,先後顛倒,不可勝計」[4]。
校刊
景德四年(1007)又重新編選,並進行「刪繁補闕」的工作。祥符二年(1009)又命石待問、張秉、薛映、戚綸、陳彭年等復校。[5]終北宋一朝,《文苑英華》實未刊刻。南宋時,還在做補刪工作,周必大退隱「老丘園」,邀集胡柯、彭叔夏等好友進行再校訂工作,書中多補有異文「一作……」或「集作……」,嘉泰元年(1201)才付印。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彭叔夏曾將部分校文寫成《文苑英華辨證》十卷,將問題分「十類四十五子目」。清朝勞格又有《辯證拾遺》。一般以為清朝編《全唐文》其實是以《文苑英華》爲底本,如李商隱《樊南文集》即是從《文苑英華》中輯出。李慈銘《越縵堂日記》指出「所收賦至一百五十卷,唐賦居十之七八,陳陳相因,最無足現」;又說「其雜文中不收柳柳州《乞巧文》、昌黎《送窮文》,而收沈下賢為邯鄲妓李容子所作《乞巧文》,殊不可解。」。


《文苑英華》北宋四大部書之一,文學類書。宋太宗趙靈命李昉、徐鉉、宋白及蘇易簡等二十余人共同編纂。太平興國七年(982)開始,雍熙三年(986)完成。宋真宗趙恆時曾進行幾次修訂。宋孝宗趙昚時又命專人作了校訂,最后經周必大、胡柯和彭叔夏復校,於嘉泰元年(1201)開始刻版,四年完工。這個宋刻本現在僅存殘本。
全書一千卷,上繼《文選》,起自蕭梁,下訖晚唐五代,選錄作家兩千余人,作品近兩萬篇,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中書制誥、翰林制誥等三十九類(如把謚冊和哀冊合並則為三十八類)。每類之中又按題材分若干子目,如賦類下分天象、歲時、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類。
書中約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數是根據當時流傳不多的抄本詩文集收錄的,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校記里還附注有別本的異文,可以用以輯補校勘唐人的詩文集。清朝纂修《全唐詩》、《全唐文》和《四庫全書》時,都曾用作參考。
《文苑英華》中收錄不少詔誥、書判、表疏、碑志,還可以用來考訂史實。《文苑英華(套裝共6冊)》流傳不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胡維新等根據傳抄本重新刻印。1966年中華書局用宋刻本一百四十卷和明刻本八百六十卷配齊影印,並附錄了彭叔夏的《文苑英華辨證》及勞格的《文苑英華辨證拾遺》。


輝煌與印證:敦煌⋘文明判集殘卷⋙研究
《文明判集殘卷》是針對唐初疑難案件而擬制的,就內容言,涉及到唐初社會關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表現形式言,具體包括在一道道刑事、民事、行政管理的爭訟中。《文明判集殘卷》中的判文格式固定,判詞論證邏輯嚴密、法律意識深厚、法理分析透徹、評價判斷明確。
敦煌資源學術網-Article http://bit.ly/2WCmhXG
論者認為,敦煌《文明判集殘卷》是研究唐代法律文書結構與特點的重要範本。《文明判集殘卷》充分體現了唐代擬制判例的結構格式、辭章。其結構格式是固定的,分為三個部分:首部、正文和尾部。首部,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統一以“奉判”作導語,引出擬判事實;第二,以高度概括的語言,提綱挈領地揭示出事件概略與爭執的焦點;第三,提出判決所要解決的問題。正文,是法律文書的核心部分,具有邊敘邊議、情理法融為一體、邏輯謹嚴、論述縝密等特點。尾部,即判詞中的結論。辭章是判例中最有研究價值之一的部分:首先,在語言特


【摘要】敦煌文獻《文明判集殘卷》精深宏富,彌足珍貴。它以洞燭幽微的方式,使我們在解構作為裁判載體的唐代法律文書本身的結構格式、辭章、共同特點的同時,還為我們以史為經對法律文書的遞變做縱向研究支撐起無法替代的歷史平台。它以其格調莊嚴、簡約有致的風格,博大的哲學理念,鮮活的法、理、情的和諧統一,讓我們在識見中華法系中的法文化、法意識和法律制度之際,驚嘆中西一流智慧的殊途同歸:"活法"的驚人映照!它,尤使我們在雲遮霧障的歷史中穿越智識的長河,於悠悠心會中提供一種久遠的深度與返照。
全文閱讀
一、導言我現在已無法用言語重現我初次讀到《文明判集殘卷》時的那種震撼了。時光的流逝,使我在漸趨沉靜中醞釀出無法抑制的解構殘卷的深切渴望。它的博大精深,令人高山仰止。遙想“是時中國強盛,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1的興盛與壯觀,感慨系之。透過《文明判集殘卷》這一文獻,仰視人類文明之河源頭的高處,驚嘆古人的智慧如此高屋建瓴、無與倫比。西部之西的獵獵大風,它永恆的勁吹已歷經秦時月、漢時關、晚唐的砧聲,一直吹拂到今天。絲綢古道的駝鈴離我們漸去漸遠,而敦煌文獻中的奇葩《文明判集殘卷》在案頭靜靜綻放,多少個青燈黃卷的靜夜依然渾圓我們的夢境,讓我們於無聲處傾聽歷史經久不息的迴聲。二、對《文明判集殘卷》中個案的解構稱《文明判集殘卷》是敦煌文獻中的奇葩,當不過譽。我認為,它有六奇:一是奇在它是卷帙浩繁的敦煌文獻中唯一的司法擬判案例集解;二是奇在它為我們研究唐代的法律文書的結構與特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範本;三是奇在它再現了中古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反映了當時的立法、司法與執法理念,折射出法意識與法傳統結構;四是奇在它同時為中國傳統法律研究的某些“通論”找到了檢視與批判的根據,為中華法系的承接與沿革,為現代法律制度所依賴的“土壤”的研究找到了另一活水源頭;五是奇在它驚人地映照了人類最高之法:法外之法“活法”的全部要素,與西方法律制度殊途同歸;六是奇在它演化法、情、理於一體,將有限之法提升到無限之法,為當代的司法實務與判解研究給予了活力四射的啟迪。(一)擬制案例的引證與分析敦煌學在其百年發展的輝煌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外敦煌學者開拓性、奠基性、原創性的研究可謂篳路藍縷、嘔心瀝血,他們樹立的學術豐碑永恆地為後來者導航。先賢們探索性的足跡,是敦煌學得以鼎盛的原因之一。但,勿容諱言的是在一片興盛的背後,至少在敦煌法製文獻的研究領域,在研究方法與視野上,“仍主要停留在校補、考證、箋釋、還原法製文書,匯集資料階段, 只擇出其中四件細加剖析,以使我們領略原作那“字字超群,句句脫俗,款款合律,言語緊切,事理貫串”3的淳美風貌,對其餘的判例以文中論述的需要加以引用。擬判案例之一:(“之一”為本文所加,是為了在其後的論述中方便引證,下同)奉判:石崇殷富,原憲家貧。崇乃用錢百文,僱憲濤井。井崩壓憲致死,崇乃不告官司,惶懼之間,遂棄憲屍於青門外。武侯巡檢,捉得崇送官司,請斷。原憲家途窘迫,特異常倫,飲啄無數粒之資,棲息乏一枝之分。遂乃傭身取給,肆力求資。兩自相貪,遂令掏井。面欣斷當,心悅交關,入井求錢,明非抑遣。憲乃井崩被壓,因而致殂。死狀雖關崇言,命(喪)實堪傷痛。自可告諸(鄰)裡,請以官司,具彼僱由,申茲死狀。豈得棄屍荒野,致犯湯羅。眷彼無情,理難逃責。遂使恂恂朽質,望墳壟而無依;眇眇孤魂,仰靈櫬其何托。武侯職當巡察,志在奉公。執崇雖復送官,仍恐未窮由緒。直雲壓死,死狀難明,空道棄屍,屍仍未檢。檢屍必無他損,推壓復有根由,狀實方可科辜,事疑無容斷罪。宜堪問得實,待實量科。4在這寥寥300餘字的擬判案例中,不但將案情的 只擇出其中四件細加剖析,以使我們領略原作那“字字超群,句句脫俗,款款合律,言語緊切,事理貫串”3的淳美風貌,對其餘的判例以文中論述的需要加以引用。擬判案例之一:(“之一”為本文所加,是為了在其後的論述中方便引證,下同)奉判:石崇殷富,原憲家貧。崇乃用錢百文,僱憲濤井。井崩壓憲致死,崇乃不告官司,惶懼之間,遂棄憲屍於青門外。武侯巡檢,捉得崇送官司,請斷。原憲家途窘迫,特異常倫,飲啄無數粒之資,棲息乏一枝之分。遂乃傭身取給,肆力求資。兩自相貪,遂令掏井。面欣斷當,心悅交關,入井求錢,明非抑遣。憲乃井崩被壓,因而致殂。死狀雖關崇言,命(喪)實堪傷痛。自可告諸(鄰)裡,請以官司,具彼僱由,申茲死狀。豈得棄屍荒野,致犯湯羅。眷彼無情,理難逃責。遂使恂恂朽質,望墳壟而無依;眇眇孤魂,仰靈櫬其何托。武侯職當巡察,志在奉公。執崇雖復送官,仍恐未窮由緒。直雲壓死,死狀難明,空道棄屍,屍仍未檢。檢屍必無他損,推壓復有根由,狀實方可科辜,事疑無容斷罪。宜堪問得實,待實量科。4在這寥寥300餘字的擬判案例中,不但將案情的 推壓復有根由,狀實方可科辜,事疑無容斷罪。宜堪問得實,待實量科。4在這寥寥300餘字的擬判案例中,不但將案情的 推壓復有根由,狀實方可科辜,事疑無容斷罪。宜堪問得實,待實量科。4在這寥寥300餘字的擬判案例中,不但將案情的
------------------------
文苑英華 http://bit.ly/2qeaPFv
文苑英華
  事貌相似判
  甲容貌與乙相似甲歿後門人事乙隣人讓其非禮
  對康季子
  容貌相似陽貨惑於仲尼徳義可尊門人師於有若嵗丁辰巳甲遂雲亡【一作七儒】月亦居諸乙方傳學實防予於東魯复疑汝於西河已寂琴歌詎聞金石思其笑語寧忘罰【一作菽】水之恩慕彼威儀【一作循誘】爰動頺山之戀不墜吾師之業還升弟子之堂惟爾嗣音専之可也讓其非禮於已不然【一作何諸】有事古風未驚今聽
  同前
  道在則業金籯非寳學而時習珍席為儒甲業擅專門勤茲閉戶夙漸淹中之訓方傳壁里之書絳帳談經防求者云集緇帷講道鑚仰者電趨濟濟祈祈升堂入室夏春誦未厭於青藍閱水頺山遽悲於壊木歿而不作逝者何追道無常師未宜膠柱貌有相似自可摳衣昔夫子門人見師於有若馬融弟子或從於鄭故事非遙讓之未可
  貌似溫敏判
  儒生溫敏歿或有貌似敏者弟子共 師之縣令責其無知
  對唐昭明
  溫敏果行育徳依仁遊藝道鬱黃中聲芬白賁才克夢烏【一作筆】針左氏之膏肓學綜成麟傳聖人之糟粕既而生也有涯嵗聿其逝情殷埋玉跡【一作逃】必應金類宣父之雲亡還思有若同蔡邕之已歿更重虎賁雖其人已還而典刑可想或欽遺韻用展師資唯彰好道之誠何寘無儀之論縣令奉子男之秩守韋之戒非欲使提耳流訓掣肘無譏錯節盤根抑亦殊道移風易俗何妨異代縱有科罰未累徳音無防【一作玷】憲章並宜告記
  吊服加麻判
  甲乙二人所受學師亡皆吊服加麻出有所之則絰乙居則絰出則否縣司科甲乙不合為師制服並不伏
  對顔勝
  理範通明國圖惟逺班和正本式古崇風訓學興文當今是教甲乙同志偃化從師春誦夏自得西河之美摳衣函丈無非北海之遊道葉雩壇聲髙闕里鴻都盛業方列義於儒堂電隙流年奄生悲於泉戶兩楹之夢豈廻景於西山二竪之災竟遊魂於北斗壊木之悲【一作怨】師也何追頺山之哀吾將安仰因情定禮自可防於心防吊服加麻實無虧於聖政甲出而絰是依古也乙居則否奚所咎焉既不異於門人信無徵於魯禮欲加之罪其有辭乎
  同前盧昌
  惟甲惟乙夙庇唐封如琢如磨服勤師訓自凝情於竹素將比色於朱藍既而逝水方驚樑木其壊微言已絶先師從召於鶴書素業無憑弟子空思於鱣序閒階寂歴泣對履綦舊宅淒清愁聞絲竹爰制衰絰以報師資雖乖心防之儀未失禮經之意何如宣尼既沒子貢【一作夏非】為廬鄭生雲亡叔然制服徃哲不貽伊誚縣司何遽見防請寛二公 無濫五刑之法
  直講
  直講無他伎判
  丁專經直講每無他伎進考或人告濫
  對王靈漸
  丁以聚學立身脩詞果行從師氏之六藝當孔門之四科淑行惟新鱣魚巳落清言如屑塵尾先搖既珍席之有光亦經笥之攸屬籯金奪價琢玉成功皆取判於一經葢不資於他伎誣其善誘生此薄言由也兼人常聞於片折參則不敏必造其兩詞請更推尋然議斷割
  同前常無欲
  典禮之興講經為要安人和眾學古入官丁以専經直講精師訓廸藝成重席業固專門歌詠先王頌聲以光於講肆討論文義徳化籍甚於談筵考課攸歸勤效斯在以無他伎防竊惑焉且州縣徒勞自拘於常式庠序爰設亦著於彞章妄告之人須科反坐
  文苑英華巻五百十
  欽定四庫全書
  文苑英華卷五百十一宋李昉等編教授文書門二十一道
  愽士教授判一道釋菜爭論判一道持論湯武判一道持論攻擊判二道
  無鬼論判三道注書判二道
  丹書判一道學書判二道
  讀書判一道防書判二道
  文章判一道傭書判二道
  冩告身判一道故紙判一道
  博士教授
  任太學博士或告教授失所云不知輕清在何時敘
  對
  宗伯建官成均務學本乎風化爰立庠序人惟教首義在通經所授無據禮文有誤深非儒者講信之道自闕師資齒冑之儀曽非挑逹四時訓誘事乃蔑如三月違仁豈無尤矣且如迷复未曉輕清儻舞樂或乖問防則可如論詩不足在鼎何觀既投刃而非虛宜稱【一作兕】觥而見罰
  釋菜爭論判
  得胡甲許乙俱任【一作在】直講因釋菜爭論遂形於顔色各持捶以相打法司科罪
  對
  膠庠之設國容在焉禮樂既陳王教茲始學之不講儒者為憂道或未行逹人增嘆皇上崇大文教褒進儒書屬澗蘋可採 爰奠祭於先師壇杏初開將發明於古學胡甲許乙說禮談經異議既生爭論斯起操持捶樸恐學業之不明顛墜衣裳見朝儀之有失四方從學華荒並湊百寮觀禮簮紱成行不慎於儀何所取則既規矩合寘刑科
  持論湯武判
  乙開筵講湯武事弟子丁曰無食馬肝乙撻之不伏折師麈尾事
  對
  君子為儒學以致道聖人立教言無非法乙惟廣業義取精嚴函丈席間未述唐虞之際開筵講肆遽言湯武之非符彼黃生之談爰有青襟之刺不能伏義故為逹人喻以馬肝足為知味折之麈尾嘖有煩言一抶何傷將子無怨
  持論攻擊判
  慎到遇接子於路因持論遂攻擊人謂之狂生自云非狂生
  對常從心
  講學崇儒語郊先禮詩書之奧以佇言揚妙之門方求理辨初聞慎接具析精防既遇於途詎為傾蓋之厚各持其論以爭重席之功湯池鐵城取言詞而自困焚舟夷灶庶攻擊而無廻設喻指之縱橫不聞三倒語折角之勝負方持兩端孔丘聼歌知接輿之有德漢髙揮洗見酈生之不狂拘系之端冶長何在言談之下寗越無辜恭論兩賢請從一釋
  同前賈承暉
  淹中闡教揔三墳以昭彰稷下馳聲籠百家而紛紏是以陶冶代俗脂粉寰中事鬱不刋之書理貫無疆之美惟慎與接契葉情忘忽遇諸途乃相問道探頥致逺飛辨交馳索隠鉤深談競瀉如磋如切頻登更僕之筵無體無方屢動起予之對公超山北吞九八於辭場伯起闗西咀數千於辨囿孰謂寡識莫測髙人輙此拘之誠為未可
  無鬼論判
  甲執無鬼論俄而鬼忽來取求乞免鬼雲誰 汝者甲雲乙似而便死後乙弟知告甲謀死兄不伏
  對鄭績
  神理茫昧幽期肸蠁揆之於有演象渙於周經覈之於無持論標於晉史甲也持離堅之辨乙也遘無妄之災人謀鬼謀殊預能之跡一生一死等交情之見雖在原有急難之忿而徙壑無可返之魂不降錫齡之神忽怨淫昏之鬼且當其變起倉卒事兼夭枉茍寧我之是圖豈卹人之有責況泛詳昭典靡及幽途讓以偷生方期恥格抑之謀殺稍渉淫刑菲見所窺事宜從記
  同前趙不疑
  惟恍惟惚甄巨匠於無名一陰一陽鼓鴻鈞而不息是知天道逺子所不言甲以志尚縱橫心懷貞正振談端於海岳抗髙議於雲天取類阮瞻疑書生之自屈有符宗岱遇使者之方求乙以才貌畧同稱其似是殊仲偕之昆弟於此相推異張衡之後身斯焉見取生乎公府無聞鶴板之徵防寞幽途忽見鵲衣之召弟以鴒原義切雁序情深惜棣萼之無春恨泉扄之不曙告稱謀殺未逹幽明語事雖云代命至理終當溘盡舍而不鞠實謂為宜
  同前張景明
  幽變生物惟防有像演伏羲之卦式載鬼【一無鬼字】一車修魯人之冊文【一無文字】時生二竪永言其事豈獨前聞而甲道在自專情非傳應仲舒徃記則謂知言於寳舊書斯為妄作爰非有像持成論衡徒析理以致詞終忤防而速戾恍惚而見始慮阮瞻之疾髣髴有言仍多杜畿之請惟乙不弔奄及茲防以蔡邕之形初聞有似負莊叟之患溘然無疑【一作冥滅】昆既求徃於 駒季實悲鳴於原鳥雖死同無地情切於懷而生乃有涯欲將誰咎薄言謀殺理謂無慮
  注書判
  斛律丙注書為長孫乙所竊遂行於代丙男訟之
  對
  自鳥跡垂文圖渙彩經文光乎嘆鳯詩葉粲乎歌鸞由是百氏分門九師殊見詞義紛雜褒貶莫同針彼膏肓起茲廢疾杜元凱先鳴於麟史王輔嗣推雄於象系【一作經】髙山景慕何莫由斯斛律丙投斧誓心題橋表志研精覃思溫故知新採摭羣言遂立訓傳實求貽厥埀範將來長孫乙宅心典墳先無書籍習使迷於逐老窺字感於陰陶黃金滿籝罕有一經之譽白珪無玷不聞三復之言而猶借韻李竒竊名州黨今丙男有訟方覺是非理須更為昌言美惡自然明白
  同前
  卦演文書分鳥字左言右史紛綸於圖諜帝典皇墳昭彰於篆籕自非沉鬱澹雅以居業修辭立誠以進德則未能防精防之奧窮闔闢之源惟彼長孫器劣才窶竊沉冥之號求著述之能覽向郭二莊其為可及見虞王兩史自謂過之殊不知道不虛行名不茍得蜩甲蛇蛻有似之而非真寳玉大弓亦得之而便失厚顔之甚實謂伊人丙男之訟誠曰未逹聴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慢藏致盜則又誰咎請更詳審待至量斷
  丹書判
  甲以經多謬乃自丹書碑使工鐫刻立於大學門外其親友【一作觀及】摹寫者日千餘人兩京尹以其聚眾笞之訴稱有故
  對李希定
  去聖久逺防言將絶人用其私各安所見闕文不及大義已乖非有獨見之明誰觧僻儒之患甲總覈六藝研精百氏紕繆必考朱紫斯分既祖述於魯儒升我堂矣自光於漢防職爾之由竹簡之書且或朽蠧金碑之字道茲鐫刻魏文典論起列鴻都揚子經虛 傳麟閣觀者如堵且聞紙貴將萬古而不刋於千兩而何有京尹之罰其或病諸既無索於杜季庻息威於寗越
  學書判
  丁學盤盂書庚相為引重後丁雲遂學或止之舉庚或止之丁雲以此報德
  對員狎
  學貴愽通九流異軫書稱秘奧四防收藏必溫故而知新方不朽而致逺丁服勤罔倦考古斯多精孔甲之書方求筮仕獲鄭莊之薦終聞推轂登朝有譽常懷報德之心司敗在官遂致無私之罰此乃韓厥之舉郤詵其人旌國史而無慙訪朝英而罕軰彼或止者何其小哉請息挽弩之言以錫來【一作乗】車之寳
  同前郭立
  丁本諸生弱齡有志操觚遊藝負笈從師服膺孔甲之書留心田蚡之業精窮小學聲洽大成庚有親仁之風乃思延譽之美為薦於左右得推擇於簮不以引重之恩而忘奏舉之義眷言報德在此奉公韓厥之故事非遙郤詵之前踪可襲行諸則仰推故典止之則 識通方自得盡忠之規何聽無稽之説
  讀書判
  甲讀周書陰符或告違法
  對孫逖
  所習有業著在前典不讀非聖聞諸昔賢甲知敬學之為先遂發憤而忘食既而下帷之時不學明訓張燈之際乃習陰符徒成仲舒之滛不如元凱之癖或稱違法誠則伊咎欲將議獄其或有詞至於太公傳符蘇秦佩六國之印黃石授記張良珥七葉之貂茍如斯失無寘於闢
  防書判
  乙家有論語防隣告其畜禁書科徒一載郡斷無罪未知合否
  對薛邕
  幽家苞秘書赤制賈逵是擿且未能言鄭興不為孰云有學倘在法而斯禁寧當刑而可舍丕惟斯乙嗜學可嘉仰惠施之藏書得蔡邕之舊業通德惟異未聞北海之族里仁是依遽致西隣之責有論語之防則稱私畜禁書覽天官之文豈曰潛窺象將循名以責實何加少而為多使以牽傍是非舉直聞言是信雖吾子之有猜執德不回終匹夫之為諒請從郡斷以黜隣告
  同前孫宿
  先聖立言蓋非為已後學敬教可以潤身且匪亂常如何議闢乙門殊闕里室有儒書雖則家藏未違邦禁同原伯之不悅或可見非比韋氏之能傳實惟濟美隣人誠為妄糾彼已未越彛倫遽欲論刑何縣吏之從昧不寘於理知郡司之有孚
  文章判
  鄭景才學髙邁郡牧使求其文章景扶醉揮毫書於几上令使者寫之而去法司以為失禮欲科傲慢罪縣令以文同宿搆堪為薦舉
  對康子元
  鄭景學邁八千自髙天爵郡牧賢求五百式賁人文而磥磈無拘忽醉廚中之酒崩騰有作便題几上之文使者操寫而旋去法司執憲訊以剛來雖疾惡之誠初疑可爾而優賢之道良或未然邑宰政尚儒風事符茅茹以為詞同宿搆無慙孫綽之金德應敷敭堪薦郤詵之玉眷茲兩議須遵一理昔嗣宗酩酊曽不寘以科條今鄭景含毫何遽繩於傲慢請輟埋桐之事防申樹李之風
  傭書判
  甲居道周以傭書自業乙侮之折棰以笞其背甲告他物毆人
  對鄭少防
  禮訓成俗負販有尊明義在躬德威不侮講學修業固無取於筆耕興義輔仁事必資於善誘而由靡及旁狎是崇疑宓子之引肘類徒人之袒背藏諸私室雖一抶之何傷列在公庭抵三尺而誰咎他物毆係法所難逃
  同前李休烈
  士生於代各安其業或削觚成學或握槧求工道既多門藝非一揆甲言自巷黨爰居道周雖殊蘭蕙之遊且托桑榆之蔭傭書 給道有類於班超因侮見罪跡方均於寗越汗簡之責既不見稱折棰之尤理宜從譴
  寫告身判
  麴紹違法寫告身邀勒選人為選人所告
  對
  龍首髙居揔羣材以成務鴻翼漸陸入防府以叅名既而樂鏡晨披山書密奏或連輝於喬木乍忝跡於場苖九流多材百司職廣既深隨牒理借符文麴紹窮巷無資傭書有素兩台之妙雅善於銀鉤什一之求近通於金市掛廻鸞之健筆徇鳬鏹之輕資事既葉於私求跡已論於明憲【一作論於昭憲】況籖授之法本在職司擅鳴既逹【一作違】且無條貫惟公書寫終自利刑既紊三章須窮兩造但選人以輕酬致怨麴紹以茍得生嫌若使不食先言便招後訟寘之嚴典惟防直繩
  故紙判
  州申逺年故紙請賣充公廨支用
  對
  六合為家萬方同貫用人文以成化借鳥章而理物由是簿書嶽峙文帳波流酬答極於嵇康沉迷昏於公幹按牘之理義在隨時曹局之資固宜適用即有年代寖逺事蹟淪沒寘諸幽閣疑孔壁而生塵納以嚴扄同汲書而有蠧桃花之色對春園而欲曉魚網之彩俯秋水而將沉羊續則不任補揚雄乃才堪蓋醬令式既標年嵗州縣自有凖繩何事強申方來取決請以狀下任依彜途
文苑英華 http://bit.ly/2qeaPF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